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2024-05-09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查报告(精选6篇)

篇1: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关于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调查报告

10月中旬,镇团委进行了了“面对面——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查” 活动。截至20日,完成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结果统计工作,并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得出本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活动通过采取问卷形式,随机选取了涉及四个村委会、9个小组各行业农民工进行调查,问卷内容涵盖新生代农民工当前就业状况、在城市的生活融入情况、与亲人朋友的关系、精神文化诉求实现等方面,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7份。通过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程度偏低。与老一代(1955年-1970年)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大部分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及中、高等教育。调查中,有47.5%的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为中专、高中,有44.4%的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为初中,只有3.7%的为大专水平,与当代青年相比较,文化程度仍旧偏低。而由于受工作资历和技能等原因影响,新一代农民工收入也偏低于城市平均收入。

二、消遣、压力排解方式、内容单一,精神文化生活不容乐观。调查中,有61%(18选3的平均数)的选择闲暇时间看电影、电视及睡觉;经过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还是比较吃苦耐劳的,55.5%的人加班时间超过法定时间(每周工作50-60小时的占29.6%,60-70小时25.9%),每天除了工作8小时外,还要再加班,工作压力巨大;而面对巨大压力时,有46.8%(12选3的平均数)选择排解压力的方

式是喝酒、睡觉、找朋友倾诉,没有一个选择寻求社团组织的帮助。因此,可以推断出这是当前年青人犯罪率飙升的一个原因。精神诉求方面,收入用于文化消费:50元以上(44.4%),31-50元(22.2%),11-30元(14.8%),10元以下(14.8%),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录像厅、歌舞厅(40.7%)、上网(40.7%)、支付手机娱乐文化功能费用(37%)、购买书报杂志(37%)、购买文化馆、博物馆、公园、电影院等门票(18.5%);希望参加有组织的文化活动是看电影、爬山等户外活动(68.4%),只有少部分选择参加技能培训(18.5%)、提供图书借阅服务(11.1%),说明精神诉求强烈,但自我提高意识不强。

三、生活幸福感和归属感缺失。调查显示,有62.9%的农民工平均月收入是600-1200;已婚66.6%;有孩子51.8%;因此可以推断出他们的城市生活处于温饱式水平;在城市生活最困扰他们的问题:收入无保障(55.5%)、生活成本太高(55.5%)、住房困难(44.4%),大病无钱医治(25.9%)、缺少文化娱乐生活(22.2%)、父母子女无人照顾(18.5%)、子女在城里就学困难(14.8%)、工伤事故无法医治(14.8%)、工作不稳定(14.8%)、找工作上当受骗及远离家人感到孤独(11.1%)、感觉被人看不起(3.7%);他们的居住情况:自购(29.6%)、自己租赁住房(25.9%)、单位或雇主提供(22.2%)、直接居住在生产经营场所(14.8%),高昂的房价和偏低收入使他们无法在城镇买房安居,他们被边缘化地排除在城市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之外,拆分式的务工生活,对他们的婚姻家庭稳定、子女教育都

造成不利影响。有59.2%的调查对象觉得自己目前生活状况一般,33.3%的觉得不满意,有7.4%的觉得很不满意,缺失生活幸福感。而他们居住在城镇的理由是:孩子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59.2%)、工作机会多发展空间大(55.5%)、家里已经无地可种(51.8%);这反映出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应该引起重视!

四、维权意识不强。在维权意识上,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维权意识不足。在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作用、认识、了解程度及参加比例上(党员14.8%、团员22.2%,未加入任何党派62.9%),要低于老一代。因此,当他们权益受损的时候多数选择换工作,所以流动性较大。

通过这次基层调查,我团委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工作中的重点,对今后的团委工作的开展有了更清晰的安排规划。今后工作中我团委将积极探索新生代农民工工作联系体制,围绕他们融入城市问题,加强与企业、社区团组织的沟通、联系,营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切实保障他们的各项权益,全力为他们推开城市之门。

镇团委

二0一一年十月二十日

篇2: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为了解新生代农民工(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外出从业人员)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从宏观上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的总体情况,为加强和改善农民工工作提供依据,近期眉山团市委联合国家统计局眉山调查队对我市1区5县进行了新生代农民工专项调查,有效调查样本220户,调查结果为新生代农民工对现在生活状况不太满意,目前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但追求精神生活和发展机会的愿望更强烈,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重视不够。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新生代农民工以男性为主。在所调查的220名新生代农民工中,男性占60.9%,女性占39.1%;90后占调查对象的8.2%,80后占81.8%。

2、新生代农民工以已婚为主。从调查结果来看,新生代农民工以已婚为主,所占比列为65.0%,未婚的占30.5%,离异的占4.5%,丧偶的没有。

3、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较高。他们大部分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文化和文盲比例低,仅占0.9%,受过初中教育的占36.8%,受过高中教育(中专、职高)的占45.5%;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占16.8%,他们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能够通过报刊、书籍及网络等接受知

1识和信息,所以更注重自己未来的发展。

4、新生代农民工行业分布较广,涉及多个门类。新生代农民工涉及一、二、三产业,主要分布在建筑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一产业;交通运输业和采矿业。分别占17.7%,16.8%,15.0%,11.4%,10.9%,10.5%,10.5%和7.2%。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工作,82.7%集中在私营、个体和股份制企业;72.7%属于普工和无技术等级的熟练工,中、高层管理人员仅占4.1%。

5、81.8%的调查对象务工时间在两年及以上。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大部分出来务工时间都在两年及以上,其中一年或一年以下的占18.2%;两年的占30.9%;三年的占27.7%;四年及四年以上的达到23.2%。

6、调查对象获得目前这份工作的途径以亲友或同乡介绍为主。占49.6%的调查对象获得目前这份工作的途径是亲友或同乡介绍;劳务中介介绍的占7.7%;政府劳动部门或工青妇组织介绍的占9.1%;自己直接到单位应聘的占14.1%;在劳务市场应聘的占6.4%;通过互联网信息的占3.6%;其他途径的占9.5%。调查显示:因没有技术成为他们目前找工作最大的困难,占43.6%,因学历太低的占37.3%,因户口受限制的占3.2%,因不知道什么地方招工的占7.3%,因交不起押金的占2.7%,因怕坏人欺骗的占1.8%,其他原因的占4.1%。

二、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特点

1、新生代农民工对现在生活状况不太满意。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当前的生活状况很不满意的占8.6%;不满意的占20.5%;觉得一般的占43.6%;比较满意的占17.3%;觉得很满意的占10.0%。他们在城市生活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扰,排在前三位的困扰分别是收入无保障、远离家人感到孤独和缺少文化娱乐生活,分别占调查对象的49.5%、39.5%和32.7%。同时,在所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有接近两成的人要2年及以上才能回一次老家。

2、经济收入较低,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调查显示:他们月工资在1200元以下的占28.6%;1200—3000元的占66.8%;3000—5000元的占4.6%;5000以上的为0。他们工作的时间在40-50小时的占42.3%;50-60小时的占15.0%;60-70小时的占25.5%;70小时以上的占5.9%;40小时及以下的仅占11.3%。

3、维权意识逐步增强。在求职和工作的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对待公正待遇的诉求比他们父辈更为强烈,他们更关注务工的环境及社会保障问题。当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找党组织、团组织、工会、单位领导和政府部门求助的占41.8%;找亲友或同乡的占37.3%;找新闻媒体和上网发帖求助的占6.8%;自己去解决的占6.8%;而默默忍受的只占3.2%;

其他的占4.1%。

4、排解心理压力方式多种多样,但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较少。现在新生代农民工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他们缓解压力的方法排在前三位的是上网浏览和聊天、喝酒或下饭馆和睡觉,分别占44.5%、40.9%和38.2%,但选择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仅占2.7%。他们大部分愿意帮助工友排解苦闷心情,非常愿意占45.5%;勉强愿意的占22.5%;视情况而定的占27%;明确表示不愿意的只占5%。

5、精神生活诉求提高,消费生活多元化。在调查的220名新生代农民工中,他们的业余生活情况是:43.6%的选择了看电影或电视;42.7%选择了打牌和打麻将;31.4%的人选择了去网吧上网;业余生活比较枯燥单调。但新生代农民工更希望能参加的活动排在前三位的有文体类比赛和文娱活动,看电影和演出、知识技能培训,分别占51.4%、47.3%、45.0%。由此看出,他们对物质和精神的享受也逐渐提高。

6、融入城市的愿望比较强烈。新生代农民工较之第一代农民工,他们追求城市生活,融入现代城市的愿望比较强烈。调查显示,23.6%的人出来打工的目的是希望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列第四。排在第一的是赚钱养家,占64.5%;其次为赡养父母或子女前途考虑的,占31.8%;第三是出来寻找发展机会的,占29.1%。他们希望在城市定居的理由排在第一位的是孩子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占60.5%;第二是

工作机会多、发展空间大,占43.6%;第三是城市文化生活丰富,占42.7%;第四是城里人收入高、生活水平高,占41.4%;第五是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占28.6%;第六是城里人有退休工资和社会保险等保障,占23.2%;第七是家里已经无地可种,占13.2%;第八是做城里人有身份、受尊重,占6.8%。

三、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

1、务工单位共青团组织较少,开展有益活动更少。共青团员在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占51.8%,但他们所在单位共青团组织却相对较少,调查显示:52.7%的农民工所在单位没有共青团组织,在也有共青团组织的单位开展活动较少,其中从来没有开展过活动的占26.0%;偶尔组织一些活动但作用不大的占37.5%;经常组织活动,受到青年人喜欢的占25.0%;说不好的占11.5%。

2、企业文化活动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在私营、个体企业,企业注重效益而轻视职工文化生活,已经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从调查结果来看,没有提供任何文化活动的单位占35.5%;提供内容单

一、贫乏,不能满足文化活动需要的单位占32.7%;提供一些,基本满足需要的占25.5%,而内容丰富,能够满足新生代农民工需要的只有6.3%。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从来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活动占调查总数的50.5%;一年中参加过1—2次的占40.4%;一年中参加过3—5次的占7.3%;一年中能参加5次以上活动的仅占1.8%。

3、精神文化生活相对枯燥,文化消费能力不强。新生代农民工业余生活主要集中在看电视、上网、看杂志报纸等消费成本较低的活动,精神文化生活仍然十分单调和匮乏。每月用于文化消费的金额较低,没有文化方面消费金额的占16.4%;10-50元之间的占54.5%;50元以上的占29.1%,消费的用途主要是上网和购买书报和杂志。但作为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文化水平、理念信仰较老一代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了渴望。

篇3: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新时代农民工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对象。关爱新时代农民工,既是共青团本职工作需要,又是共青团服务党政的重要体现。为此,按照团市委统一安排部署,共青团石柱县委专题开展了新时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工作情况

结合全县社会发展实际和农民工分布情况,我们在石柱县工业园区、黄水镇、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地设立调查点11个,采取填写问卷,进行座谈等形式,开展专题调查研究,收回有效问卷110份,合理化建议25条。同时,我们积极联系县劳务局、县园区管委会等部门,掌握了我县新时代农民工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有新生代农民工近2400余人。按性别分,男性占70%、女性占30%。按产业分,第二产业占59%、第三产业占41%。按岗位分,有管理人员206人、技术工人362人、普工1832人。按月收入分,在800至1500元的占25%,在1500至2400元的占71%;月收入2400以上的占4%。按单位类型分,国有企事业占8%,个体经营服务占75%,其他占17%。按年龄分,20岁以下占6%,20岁至28岁占46%,28岁以上占48%。按受教育程度分,初中文化占56%,高中及以上文化占44%。

二、新时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水平不高

经调查,6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月工资收入在2000元以下,其基本的生活保障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住宿上,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基本没有自住房,多靠租住、借住等。在被调查者中,居住在“工地工棚”的占13.8%,居住在“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的占25.2%,租用他人房屋的占51%,居住在“私有房屋”的比例为9.1%,另外还有0.8%采用其他居住形式。在饮食上,菜品较为单一,营养价值不高。调查中,90%的人表示,闲暇时间少,没有时间搞好餐饮。其中,自己做饭的占35%,外面买的占65%。以米饭为主的占29%,以包子馒头稀饭面条类面食为主的占71%。

(二)维权意识不强

一方面民营企业主参保意识差,只是象征性地在工资中发放很少的现金作为社保金,逃脱为职工办理养老保险的责任。另一方面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家庭经济较为拮据,工资水平低,对眼前利益考虑较多,参保意愿不强。二是劳动关系不规范,养老保险政策不配套。民营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手续不完备、不签订劳动合同现象还存在,即使签订了劳动合同,也常常是以劳资之间权力、义务不对等为前提,员工不敢监督雇主为自己缴费。当前我县新生代农民工参保人数仅有1000余人,参保意识不强。

(三)休闲娱乐单一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多在工厂及服务行业上班,其休闲娱乐时间很不固定,其休息时间与其他城市上班族很难保持一致,企业社区安排的文化娱乐太少。但娱乐方式已程多元化发展,逐步接近城市休闲娱乐形式。新生代农民工个体在文化娱乐方面,要么是自己“无意识”的选择,要么是“随大流”。在休闲时间,多数新时代农民工采取上网看电影、喝酒聚会、打牌搓麻将等方式进行,在方式、内容上缺乏创新,精神生活较为空虚。在调查中,选择上网的新生代农民工占54%,打牌、看电影分列二、三位。但总体上,他们处于城市社会的边缘人群,部分人认为企业所提供的内容单一、贫乏、走形式。70%的人没有参加过企业和社区组织的文化娱乐生活,因此,少部分人为了寻找刺激,看黄片、赌博、斗欧,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

(四)岗位变化较快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的程度较老一辈高,他们更希望从事体面的工作,在考虑工资的同时,更为重视雇主的人格、人品,及自身受尊重与否。在遇到不喜欢工作氛围、不太能接受老板或领班的指责时,他们虽然不会采取过激行为会更换工作。没找到工作时,他就回到父母租的房子里,一起生活。工作对于他来说,并不为了赚钱,而是一种“体验”。他们流动性大,希望得到上升的机会,却不知道要踏实工作,努力学习。同时他们参加的培训较少,参训积极性不高。

三、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社会建议

(一)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组织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

在本次调查中,超过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为共青团员,87%的单位建有团组织;82%的已建团组织开展有活动。新生代农民工对我区团组织的认同程度较高。因此,发挥好共青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必将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城市功能的有效整合与社会的稳定。

1. 建立和完善两新团组织工作体系。

在被调查群体中,有38%的新时代农民工所在单位未建立团组织;已建团组织中18%的团组织没有开展活动。因此,要进一步加大与两新企业的沟通联系,对于具备建立团组织条件的非公企业,及时建立团组织。根据地区产业发展情况,实施产业建团,实现产业内部青年沟通联系。在企业集中地域如县工业园区、景区管理委员会等地,成立企业团的工作部门,加强共青团工作领导和指导,形成以企业团的工作部门为主导,行业团组织为依托,企业团组织为支撑的三级工作体系,经常性地开展各类团的活动,发挥团组织相应的作用。

2. 发挥共青团工作职能凝聚新生代农民工。

一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活动。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特点和兴趣,联系企业政府社区,设计开展符合需求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更早融入社区,融入城市生活。二是加强意识形态引导。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空虚等问题,结合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使用便捷等优势,组织开展唱读讲传主题活动,帮助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是服务成长成才。整合各类资源,探索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模式,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帮助制定人生规划、发展目标,提高城市生存和发展能力。四是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主动介入农民工权益事件,发挥共青团、工会、行业协会等组织作用,维护其合法权益,增强其对团组织的归属感。

(二)发挥政府企业主体作用活跃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

首先,政府要加大文化投入,打造文化发展繁荣的良好“软硬”环境。要联手企业社区,吸纳新生代农民工参加集体精神文化生活。一方面,社区不应以居民身份为辨别依据,而应以地域以依据,积极吸纳在其地域范围内的农民工为社区成员,参加必要的文化娱乐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农民工群体融入社会,也有利于公共设施的高效利用,有利于社区治安稳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也应积极配合社区的各项活动,积极为活动提供便利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实现企业与社区的资源互补,和谐发展。其次,政府还应积极协调相关单位,如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图书馆、展览馆等,免费对社会开放,组织演艺团进企业,流动电影、图书馆进企业等活动,保障农民工享受同等的文化权益,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便利。

其次,企业要加大文化投入。要建设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硬件设施,搭建活动阵地。要通过信念教育、技能培训等方式手段不断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优化。要实行人性化管理,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要挖掘、打造自身的企业文化,以企业文化来引领广大职工,用企业文化来凝聚人心,让新生代农民工与企业“更亲”。要善于营造“工地文化”,组织举办象棋、乒乓球、羽毛球、卡拉OK大赛等活动,组织联欢会、文艺演出等联谊活动,凝聚思想合力,促进企业自身壮大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健康成长。

篇4: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122-03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逐步深入,新生代农民工这个群体成为当今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明确要求着力解决其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是由一群80后、90后的青年农民工组成,是当今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新生主力军。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61.6%,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他们在为城市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渴望被城市所接纳,融入城市的现代文化当中。近些年来,在政府和全体社会的关心下,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善,但是仍然面临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新生代农民工不仅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较差,而且居住条件简陋、生活单调。首先从工作性质来看,新生代农民工主要从事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的工作,他们从事的工作时间较长,特别是建筑业和制造业的农民工,平均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缺乏必要的休息。其次从工作环境来看,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是制造业的一线车间工人,大部分车间环境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备;相比之下,建筑业就更差了,他们主要从事的是最脏、最累、最险的工作,工作环境引起的疾病和伤害也不在少数。再次,从生活环境来看,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有31%居住在集体宿舍,18%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出租屋里,15%居住在工作地,10%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15%在城里没有住所[2]。由此可以看出,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居住在安全设施不全和生活设施不完善的环境中,居住环境较差。最后,从生活方式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工作时间长,收入水平低等原因,他们多数人在工作后选择的生活娱乐方式是看电视、上网、打牌和喝酒吃饭等。可以看出,他们物质和精神生活内容和形式的单调。

第二,新生代农民工社交范围狭窄,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城打工,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对农业、农村和农民不甚了解,不希望回到农村生活,并且渴望融入城市生活的潮流当中。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交际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由于身份、地位和居住环境等因素,使得他们的交际范围仅限于同事、同乡和同学,即“三同”范围之内。根据调查,66.2%的新生代农民工进城打工后与当地人经常交往,28%的人与当地人不交往,还有5.8%的新生代农民工与当地人基本或者完全没有交往[1]。可以看出,他们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与城市市民的交往贫乏,而且交往方式也主要是工作关系或者房客与房东关系;其次,由《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指出在1亿左右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有80%的人未婚。可以看出,他们在城市努力拼搏的同时,精神生活缺乏必要的慰藉。

第三,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感觉竞争压力大,接纳程度不够以及缺少稳定感。首先,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是一个大的挑战。从城市产业升级来说,产业升级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2],这就对于劳动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表明:伴随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劳动力人数越少。这就使得技能水平较低的新生代农民工落入失业大军大中,产生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其次,城市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接纳,可以分为刚性接纳和柔性接纳。从前者来看,过去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了一套城乡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如: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批农民工流入城市务工,政府加大了对以前不平等制度的突破力度,但是,事实上,某些问题形式上有所改进,但实质上原有的壁垒并未被触动[3]。而且,在求职过程中,他们感受到由于身份带来的不平等的待遇,如“同工不同酬”和“户籍歧视”等,使得他们感觉很难被城市社会所接受,缺乏稳定的安全感,成为城市的“边缘人”。

第四,由于企业和社区文化的软件和硬件建设的缺失,新生代农民工很难享受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首先,从文化软件建设来看,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企业非常重要的软件建设,但是由于大多数企业对于它的认识度不够,使得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进展。这主要表现在观念和制度两个方面。企业观念方面,大多数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发展的意义不大;企业制度方面,由于企业处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永远是第一位的,这就使其管理制度偏向于“重资轻劳”的一面,使得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其次,从文化硬件建设来看,企业的文化设施由于受资金、企业规模和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企业未配备基本的娱乐休闲设施,以及很少组织多样的文化活动。由以上两个角度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之所以贫乏、单调,一个重要原因是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不到位。

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存在问题的原因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文化融入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不公平状况。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乡村和城市成为两个相互隔绝的社会,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户籍制度上。户籍制度本身并不复杂,但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却是错综复杂的,户籍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居住地,还决定了一个人的整个生活变迁和资源获取能力[4]。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户籍制度的地域束缚也随之减弱。但是,当今农民工在城市中遇到不平等待遇依然还和户籍制度有关,新生代农民工也包含在内。其次,城市市民由于长期对农民的偏见,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常常在城市缺乏平等的交流,以至很难融入城市精神文化生活的大潮流中。

第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相对偏低。首先,从自身教育程度来看,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有较高的学历,但是整体素质仍然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与城市市民的文化水平相差较大,在就业竞争上依然处于弱势。其次,从自身技能培训来看,大多数新生代农工虽然参加了岗前培训,但是大多数企业培训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导致他们技能水平偏低。再次,从自身维权意识来看,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有所增强,在选择工作时,会对工作环境,待遇和保障等进行对比考虑。同时,可以看出还有相当数量的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自己的权利保护不够。最后,从自身心理素质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对城市向往的欲望性强,渴望被城市所接纳,但是由于体制和自身原因,他们往往梦想和现实差距很大,使得他们悲观、失落,甚至有些产生极端的心理,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一定不稳定因素。以上看出,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整体素质相对偏低也是导致精神文化生活无法顺利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企业“重资本、轻劳工”的格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第一位的理念深入每个企业。企业家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忽略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而且,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资,不惜以牺牲劳动者的某些权益为代价[5]。当新生代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些执法部分为了权衡地方经济发展,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国家相关的劳动法来进行依法处理。这也就决定了,一些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常常牺牲劳动者必要的休息时间,和减少企业相应的文化基础设施。这些都与企业和社会管理“重经济,轻权益”有关,缺乏必要的人文精神关怀。

第四,缺乏针对农民工自身的有效社会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两个主要活动地点:一个是企业或单位;另一个是居住地。这个群体的特征显示,他们既不是“纯”农民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人,处于两者之间的边缘地带。在企业或单位遇到权益侵害时,由于工会也不能很好地接纳他们,使得他们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强有力的维护。同时,企业或单位,精神文化活动的组织度也不够。在居住地社区中,居住人群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农民工集聚;另一种是农民工和市民混居。前者由于社会缺乏农民工的相关组织,使得他们业余群体生活单一,缺乏与城市市民必要的生活交流,难以为融入城市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后者由于城市市民和农民工混居,社区管理主要由人数居多的市民负责,他们之间存在心理偏见,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很难参与到社区管理和活动之中。以上都体现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参与精神文化活动时,缺少有效的社会组织来开展活动。

三、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发展的对策

以下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阐释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发展的对策:

第一,深化制度改革,消除制度性障碍。首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市民同等的身份与待遇。改革户籍制度就必须取消附加在其上的各种社会利益关系,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社会保障等上面享有同等权利。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简单化,不含任何身份歧视,便于人口规模控制的户籍制度。当然,对于不同类型城市的户籍应分类放开,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县城应实行不同的政策。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不可能完全放开,但在中等城市,应该积极放开户籍,小城市更是完全可以放开,县城则要“敞开城门”,让农民“自由进城”[6]。其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该增加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使得新生代农民工享有同城市市民一样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子女受教育等权利。特别是要加大对住房政策优惠力度,将那些在城市居住有一定年限和稳定工作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这就要求政府积极探索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的低收费、广覆盖、转接方便的社会保障体系。因为这是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物质基础。再次,调整就业用工制度。一是要改革现行就业制度,简化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相关手续;二是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努力将就业咨询、法律咨询和求职登记等服务实现免费化,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三是要健全工资保障制度,使得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实现“同工同酬”,解决讨“工资难”的问题。四是要加强劳动监管力度,切实保护好广大新生代农民的合法权益。

第二,强化教育技能培训,实现自身整体素质提高。首先,夯实基础教育。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年纪轻、受教育水平较高和接受能力强等特点,政府可以通过加大成人教育方面投入、吸引社会资金流向成人教育和降低其进入门槛等方式,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再教育,使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水平。其次,强化技能培训。这就需要政府、企业和培训机构在加大培训资金的同时,培训内容和形式上也要不断深化。再次,增强城市适应性教育。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来看,他们与城市市民在生活方式、行为交流上有许多差异,主要是由于他们自身生活习惯所导致的。这就要求新生代农民工摒弃不良生活习惯,主动尝试文明生活方式,努力适应城市生活[7]。

第三,转变企业管理方式,增强企业文化氛围。企业是新生代农民工实现梦想的主要环境之一,过去的企业“重资轻劳”的局面导致对于劳动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关注不够。企业应该转变旧的人才管理方式,实现人性化管理。首先,企业需要给新生代农民工归属感和集体感。在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利用柔性的奖惩机制,使他们有一种团队和集体精神。其次,企业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加企业图书馆、信息阅览室和健身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企业还要积极开展符合新生代农民的精神活动。如:老乡联谊会、青年农民工情感交流会和体育竞赛等活动。有能力的企业,可以带领年度或者季度的优秀劳动者出去旅游,这即能充分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又能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再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及时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带来的心理疾病,引导其健康发展,维持社会稳定。

第四,增加社会公共文化投入,消除城市市民偏见。在推进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文化差异,政府和社会需要加强以下建设: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于农民工文化公益性题材的投入,通过网络、电视和报子等媒体正面积极的宣传农民工。鼓励制片商更多关注农民工的生活、工作,从而制作大量能反映他们群体现实的电影,让城市市民充分认识到农民工对城市做出的巨大贡献,逐渐消除心理距离,使他们很好地融入城市社会当中。其次,还得“送文化”和“种文化”活动相结合。在新生代农民工的聚集地区,开展免费电影放映、公益性演出等活动来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同时,积极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自发组织文化娱乐活动,培育符合他们文化需求的文艺骨干和组织,将其自身本土文化真正得到更广泛的发展。再次,大力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市民的交流活动,使他们通过互相参与和协作,增近互相了解,逐步消除双方的思想偏见。

第五,提高农民工社会组织程度,积极倡导发展非政府组织。首先,在农民工居住集中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民工自治组织或加入社区组织,通过最有效的途径来实现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的诉求和保护,方便政府对其管理。其次,各级工会应该积极吸纳农民工加入组织,不断地提升其精神文化生活和保护好其合法权益;同时,工会党支部还可以吸纳农民工入党积极分子,不断挖掘各类人才。再次,积极倡导非政府组织的建立,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大,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资金和精力对其实施有效管理,这就要求社会上的非政府组织对其提供工作和家庭上的服务和帮助。这些组织包括权益维护组织、生产型组织、生活友谊型组织、文化娱乐型组织等,国家应正视其存在,加强正面引导,增强农民工群体的内聚力和向心力。

总之,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文化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既是对他们的关爱与尊重,又是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并且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8]。因此,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举措,具有深刻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向华.中原经济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2011,(12).

[2]蔡志刚.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初探[J].理论探索,2010,(2).

[3]马惠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市民与农民工文化冲突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11).

[4]李晶.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前沿,2011,(6).

[5]贺天平,刘欣,李华君.体面劳动: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大学学报,2012,(2).

[6]辜胜阻,武兢.城镇化的战略意义与实施路径[J].求是,2011,(5).

[7]共青团湖北省委员会.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J].世纪行,2012,(1).

篇5: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以恩施市为例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主要是指这一群体工作之余用于消遣、娱乐等方面的非物质生活。有效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根据对恩施市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分析恩施市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且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关键词:新生代

农民工

精神文化生活

一、调查背景及调查方法

农民工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特殊群体,在我国改革开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随着农民工的“更新换代”,新生代农民工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他们占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成为一个庞大而独特的社会群体,并且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如何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问题,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何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本文将其定义为:年龄在18到35岁之间,具有农村户籍,主要从事非农劳动的这一群体业余时间所选择的进行娱乐和消遣等方面的非物质生活方式。

恩施市作为恩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在恩施市工作的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在整个恩施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主要以恩施市为样本调查点,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对恩施市金桂大道的某几个建筑工地、工业园、湖北民族学院周边的服务行业和凤凰山脚下的某些餐饮服务业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进行调查,问卷填答采用两种方式:一是自填问卷法,由被调查者亲自填写;二是调查员按问卷内容逐一读题,由被访者回答。本次一共发放了25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共210份,遗失3份,无效问卷37份,问卷回收率为84%。

二、恩施州新生代农民工概况

根据恩施州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州统计局发布的恩施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到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恩施州户籍总人口数约为3975661人,常住人口为3290294人,恩施市常住人口近75

万人,约占恩施州总人口数的18.86%。根据2009年恩施州统计局和劳动就业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恩施州农村劳动力为170多万人,外出务工人员为87万人。

三、恩施市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本次调查回收的210份有效问卷中,女性占总人数的63.8%;其中少数民族人数为84人,占总人数的40%,未婚占54.3%,已婚有配偶的为90人,占总人数的42.9%;被调查的已婚人员中有1个子女,占总人数的31.4%,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占7.6%。另外,有51.5%的人进城务工已达到三年或三年以上,有的甚至达到十年以上。

通过上图表我们得出,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初中及以下的占34.3%,上过高中的占23.3%,上过中专的人数为39人,占18.6%,有大专或高职文凭的占11%,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为6人,占2.9%,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在工作时间方面我们发现,53.8%的人工作时间集中在在8-10小时,17.1%的人工作时间为10-12小时,工作超过12小时占15.7%,表明大部分人的正常工作时间不是很长,他们的业余时间还是比较充足大的。

在月收入方面,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集中在1200-2400元之间,达到46.6%,超过2400元的有32.9%,低于1200元的仅占19.5%。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在分析精神文化生活消费支出这方面中,消费在30元及以内的占36.7%,30到50 元的占28.1%,超过50元的占33.8%。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月消费在1214元左右,精神文化消费只占他们月消费很小的一部分,说明他们用于精神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金额明显偏低。

对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具体支出分析发现,手机上网、网吧受到了较为普遍的欢迎。手机上网主要采用流量包月的形式,花费在5元和10元的居多,其中不超过20元的有179人,20元—100元之间的有25人,超过100元的有6人,人均每月手机上网消费为13元,另外,平均每月去网吧的次数为5次,在电影院、公园、演出、比赛、培训、购买书刊杂志等方面的支出或参与活动次数很少,其中参加过成人自考或培训的有15人。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是比较单一的,对高品位有价值的活动也很少涉及,消费层次偏低。

调查新生代农民工所在的小区或工作所在企业文化娱乐设施发现,仅有9.5%的人选择了有文化娱乐场所,而61.4%指明没有,另外28.1%的人选择了不清楚,由此可知工人们生活和所工作的地区提供文化学习的场所明显不足,文化教育与娱乐基础设施设施不完善。

在居住地与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娱乐场所间距离上,16.6%的人认为近,选择距离一般的占26.7%,另外56.8%的人认为远或说不清楚。直接调查工人们对自己拥有的生活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环境条件的看法,4.8%的人认为很差,13.5%的人认为较差,认为一般的占56.7%,3.3%的人认为很好。说明大部分对自己目前生产和生活的环境不满意。

在共青团、工会、妇联、社团等组织开展活动方面,15.2%的人选择自己所在单位有部分社团组织,84.8%的用人单位无相关群团组织,实地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在所选择的几个大的调查点中,工业园区是没有共青团组织的,个体私营企业更是没有。关于本单位有共青团的,在其开展活动方面,多数认为偶有活动,但作用不大。对于一些“社团组织”,16.2%的人参加过文体休闲学习等兴趣爱好团体,25.7%的人参加过社会公益慈善类组织,9.1%的人参加过打工者协会、民工协会,47.1%的人参加过老乡会、同学会,11.4%的人参加过维权性质的组织。从这些数据可分析出,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会参加自发组织的活动,而很少参加正式组织组织的活动。

在对未来文化水平预期方面,11.4%的人选择了没有必要再提高,22.4%的人选择了大专或高职,有64人选择大学本科,比率达30.5%,另有26人希望达到研究生水平,占12.4%。总体上看,新生代农民工仍有着较强的学习欲望,他们盼望有更高的学历、文化水平。

在个人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上,最受欢迎的是网络、电视和工作岗位,比率分别是44.8%、39.5%、26.7%,选择报纸、杂志、讲座等形式的较少,均不超过20%。具体情况如下表:

对上面图表分析可以发现,现代技术和网络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得到较大的普及,但普及率不是很高。传统的信息传播工具电视,在农民工生活当中仍然发挥着较重要的作用。工作岗位所提供的信息不足。

在新生代农民工缓解心理压力渠道方面,有113人选择“听音乐”,占总体人数的53.8%,40.9%的人选择用“上网”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另外有41.43%的人选择了用“睡觉”的方式缓解,具体情况如下表:

在希望在城市定居的理由方面,认为工作机会多、发展空间大的占71.4%,希望孩子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的占50.5%,认为城市收入高生活水平高的占44.3%,选择城市文化生活丰富的占36.2%。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们选择城市定居更多的是考虑工作机会和孩子的教育,满足基本的生存问题。

在城市生活最困扰的问题方面,生活成本高、收入无保障、工作不稳定、住房困难、远离家人、子女上学困难是最主要的因素。具体情况如下表:

5,从他们对自己是否是城市人得界定上,75.2%的人认为自己是农村人,仅11.9%的人认同自己是城市人,而12.9%的人选择了不知道,表面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水平低,城市认同感低,对自我身份认定模糊。如下图:

综上所述:恩施市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存在以下问题:

1、文化生活方式过于单一,缺乏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文化娱乐活动,获取知识的渠道少。

2、精神文化消费支出偏低。

3、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参与文娱活动的热情,总体参与度不高,缺乏积极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能满足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娱活动很少,4、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一般公共文化场所距农民工居住地和工作单位较远,而且没有专门针对农民工开设的公共图书馆等文娱场所,农民工们拥有的文化娱乐环境条件不是很好。

5、农民工所在的社区、工作单位组织和开展的文娱活动很少,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重视不够。

6、情感诉求得不到倾诉。在缓解压力方面,缺少必要的人际交流与沟通,缺少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在城市定居有许多传统问题如生活成本、收入保障、子女上学等困扰。身份认同方面,不能很好的融入城市。

四、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原因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原因大致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工资收入较低、生活成本高,工作不稳定,没有经济基础支撑其精神文化需求。

新生农民工出生在农村,长大后跟随父母外出,来到城市中的工厂、工地,住宿在工作单位宿舍、建筑工地工棚、租赁房屋等。他们早出晚归,没有闲暇时间学习娱乐,加上工资较低,何谈精神文化需要。

在现今的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在底层的农民工压力也越来越大,又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觉得维持家庭的生计是头等重要的大事,所以他们不愿意把仅有的一点工资用到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

工资是一方面,相对于工作岗位的稳定性农民工们可能更关注后者。在对建筑工地的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的建筑工人都没有稳定的工作岗位,他们时刻都在为下一份工作谋划着。虽然都在建筑工地工作,行业未换,但是几乎都不会在同一个地方,从来都是“哪里需要就到哪里”。相关项目部负责人也明确告诉调查者,建筑工地每天的人数都不是确定的,这里的工人流动性很大。如此,一份稳定的工作可能会比较高的工资更受欢迎。

(二)文化水平较低、择业迷茫、规划欠缺、同时自身文化需求有待加强。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刚迈出中学校门,没有接受更多的教育,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价值观尚未稳定、身份认同尚不清晰,面对铺天盖地、瞬息万变的信息和复杂的社会环境,确定具体职业发展目标的能力仍旧不足。因其文化水平低,自身要求不高,工作繁杂、闲暇时间少等因素,使得他们自已主动去了解、学习、接受的难度加大。

(三)企业文化的不重视,政府部门基础设施服务的滞后。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不高,不仅是自身原因造成,同时也与企业对文化建设的不够重视,政府部门基础设施服务的滞后相关。而要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则应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不仅是满足物质需求,更要紧的是满足精神文化需 7

求。政府、企业不仅没能给青年提供健全的学习文化的平台,比如一个数字平台,一个公益性图书馆,同时对广大的农民工学习文化的关心鼓励不够。这些都是导致农民工精神文化匮乏的原因。调查中我们发现,工作单位中有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极少,也没有基本的文化设施。有的被调查者直接告诉调查者,即使是想学习娱乐也没有真正适合他们的地方。

(四)制度问题,学历、理论门槛,流于形式,新生代农民工难以得到真正的培训,也难以提升。

35岁的刘师傅在建筑工地做粉刷工作,他告诉调查者自己有很强的学习欲望,虽然年龄相对较大,但他还是认为“自己有一颗年轻的心”“心态很好”。他很想学一些东西,尤其是电脑方面的基础知识,却一直苦于没有人教。“请家教没时间也没钱,上培训班也要有专门的时间,也需要钱。”即使请人教,作为农民工也不一定能够找到,不管哪种方法对他自己都是不适用的,没有什么场所可以专门解决这种问题,或者可以说,类似于这样的问题从没有人给予过关注。

关于技能,刘师傅讲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所工作地方招工程技术人员,自己很想尝试,然而其前提要求却是大专学历、会使用办公软件,如此即使自己有技术也被这“入门条件”给拒在应聘之外了。像这样的招聘,自己有期望,知道技能不足后马上去学,可是即使学会了却仍可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因为等到学成之时,招聘早已经结束。如此,也是不知道“市场”需求,信息滞后所致。

类似的还有一些技能证书考试,自己明明有技能,甚至是熟练工,却被所谓的“理论考试”给难住了。有技能没证书证明,要拿证书却过不了理论一关,这种情况在农民工中较为常见。而且有些单位即使有培训,也多流于形式。比如所在单位要争取什么称号就要要求哪类技术工人达到多少人,这时培训的作用就可凸显了。工人们一起去听课参与所谓的“培训”,实际什么也没学到,一两堂课之后立即进行所谓的考试,实际上就是拿着事先发的答案填空即可。所有的都按程序来进行,立即证书发下来了,可是实际上不会还是不会,技能并没有因为一纸证书便有了。

(五)城市、社会环境的影响,使新生代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更难以享受到均等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社会资源。

新生代农民工们自小受乡土礼俗熏染,他们的根仍在农村,思考、行为方式、习惯、需求等不同也就有其根源,城市人也自有其特点。但是城市对于农民工的关注很多还停留在一些差异上,还没有在认识并理解这种差异的基础上达到一种认同和对差异的尊重,故而存在某些排斥。因此,城乡二元一体发展,不能仅仅 8

只限制在地域上,还更应该关注文化等其他层面,加大对作为乡村代表的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的关注。转变观念不仅仅是对乡村人的要求,更是对城市人的要求。

五、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对策

根据上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以及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和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原因,本人主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对新时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国家层面

1.加大基础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重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宣传教育 政府相关部门应增加公共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的数量,并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发放免费入场券,或者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文娱活动,比如组织文艺演出、参观博物馆等。同时,向新生代农民工宣传国家关于保障权益的相关法律,如组织学习《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劳动合同法》等,以提高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法治意识、组织意识和参与意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建立就业信息交流平台,助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

2.制定切实符合新生代农民工需求的社保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相关部门应努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有计划地把新生代农民工纳入社保范围,同时加强社保基金的筹集和监管,切实保障农民工受益。3.建立合理有效的新生代农民工诉求机制,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服务型政府,切实关注新生代农民工诉求,尤其在精神文化生活诉求方面,扩宽诉求渠道,并建立定期走访机制。4.突出群团组织作用

(1)扩大群团组织覆盖面,在流动新生代农民工中广泛建立群团组织,逐步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局面。

(2)发挥群团组织在加强新生代农民工道德文化建设方面的思想引领作用,使他 9

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突出群团组织的人文关怀作用,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心灵窗口”的作用,为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心理疏导,使他们摆正心态,正确看待和认识周围的人和事。(4)充分发挥团组织四项基本职能。精心设计新生代农民工感兴趣、符合新生代农民特点的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比如体育竞赛,交流会、趣味知识竞赛等。

(二)社会层面 1.企业单位

(1)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在劳资关系中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使新生代农民工的正当劳动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从而为他们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消费提供经济保障。

(2)把发展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企业应从实际出发,建立完善企业内部的文化设施,注重文娱活动的多元性,如阅报栏,棋牌室,图书阅览室,文化知识传播窗等,以便为农民工参加学习文化活动提供更好的条件和展示才华的平台。

(3)注重把农民工的技能提升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完善员工竞争机制。组织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讲座,企业的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将公司人员按组进行合理分配,实行小组竞争机制,并且与工资奖励挂钩,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工之间的交流,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竞争的程度,以便为他们日后在城市定居,实现农民到市民角色的转变。(4)在企业内部建立诉求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文关怀机制。加强管理层级与普通职工的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并有效解决。2.社区

(1)在服务中加强管理,深化进城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区建设,开展多项文娱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注重关爱新生代农民工的子女家庭,使他们在“新家园”感受到家的温暖。

(2)建设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坚持以服务群众为本,尤其要提高对新生代农民工 10 的服务质量。

(三)新生代农民工自身

1.提升文化素质,转变思想道德观念,努力接受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2.树立正确的文化娱乐消费观念,追求高尚的有价值的文化生活方式。3.积极参与各项文娱活动,注重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提高精神文化生活质量。4.积极而正确利用获取知识的渠道,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多角度的丰富文化知识,如网上学习,远程教育等。

七、总结

篇6: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为了切实了解青少年的普遍性利益诉求,深入剖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我区共青团的工作,团区委就我区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本次课题的调研范围涉及XX区11个乡、镇(街道)。调研方式主要采用问卷调研和走访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一是在公司企业发放问卷,充分考虑企业的经营规模和行业性质,二是在农民工聚集区随即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8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6.67%。

一、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特征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来说,他们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社会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工作。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

(一)受教育程度较高,政治面貌以团员为主。

XX区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第一代农民工,绝大部分都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文化和文盲比例低,受过小学教育的占4.65%,受过初中教育的占26.33%,受过高中(中专)教育的占45.61%,大专(本科)以上学历占23.41%。共青团员在所调查人员中占64.32%。

(二)法律意识加强,期待团组织的积极作用。

调研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开始增强,对劳动法、民法、刑法等法律法规开始了解,在遇到劳动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新生代农民工维护自身权益的方式趋向理性化,75.46%的人会通过法律途径或有关组织解决问题。67.56%的新生代农民工比较了解团组织的基本职能,并认可团组织的积极作用。

(三)生活状况满意度高。

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工资收入范围较为集中,平均月收入达到1200-1600的占67.67%,1600-2400的占15.75%。由于本区多数农民工为附近地区农民,因此居住状况多为自家住房,23.74%居住在单位提供的宿舍,26.46%为与人合租房。78.64%的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生活现状“很满意”或“基本满意”,其中“基本满意”约占62.48%,“很满意”约占16.16%。只有21.36%的人对目前现状“不满意”。

(四)文化生活种类较丰富。

XX区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以外的业余生活形式多样,“上网”占77.32%,“参加文娱活动”占54.67%,“看电影、电视”占47.35%,“读书看报”占45.73%,“逛街”占37.58%,“其他”占24.55%。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诉求

随着XX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调查表明,目前农民工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和建筑业两大领域。在这个经济社会转型阶段,新生代农民工经历的冲击使他们面临着生活和工作上的一系列问题。

(一)精神文化生活条件不成熟。

对于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来说,精神文化生活主要依靠单位组织和自娱自乐。调研中发现,很多新生代农民工的日常生活中下班以后都是直接休息,工作量和工作时间的限制致使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自行安排。而且受工资水平的限制,每个月用于精神文化的消费很少。单位方面,76.55%以上的单位没有文化设施,或者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大多数农民工也不能充分利用。

(二)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单一。

用人单位组织的文化活动次数较少,调查显示,68.65%的农民工选择“从未举办过文化活动”,24.46%的人选择“一年两到三次”,6.89%选择“经常举办,每年三次以上”。下班后的闲暇时间,多数人选择上网、读书看报、看电影电

视等。多数农民工认为自己的生活很单调、没有生气,他们希望单位能多组织一些文娱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内心对城市的认同感和渴望融入的心理,促使他们希望参与城市种种公共活动,体现自己的价值。

(三)缺乏身份认同感。

面对身份的转换和认同的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比第一代农民工遇到更大的困惑。由于长时间离开家乡,甚至有些“80后”本身就是跟着打工的父母在城市上学,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城市为坐标,对农村完全陌生。从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看,他们完全离开了农村,对农民身份的认同变得模糊甚至不认同。在城市的生活圈中,对比城市居民,新生代农民工觉得自己的精神生活依然很贫乏。他们的追求开始向精神层面拓展:由单纯谋生向追求归宿感延伸;由忍耐坚持向追求权益平等延伸;由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向实现自我价值延伸。

四、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议

新生代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建设,需要政府、共青团组织和用人单位共同协作。

(一)政府的制度保障

促使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必须从农民工的特殊性出发,在教育、就业培训、住房保障和劳动待遇等关键环节下功夫,完善制度、体系,提高效率和效力,采取针对性措施。

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办法都依赖于制度的完善和变革,只有完善了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切实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才能让农民工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发挥共青团的职能

调查中近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是共青团员,他们对共青团的信任感和认同感较强。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的心理年龄并不十分成熟,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城乡的巨大差距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团组织的四项基本职能对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无疑能起到积极作用。

首先,要在农民工集中的用人单位建立团的组织,具备建团条件的做到全覆盖。调查中57.67%的用人单位尚未建立团组织,大部分都是非公企业。对于已建团组织的单位,加强对企业团组织的工作指导。

其次,组织开展符合青少年特点的活动并定期举办,整合各类资源,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技术培训和指导。

再次,联合工会、妇联等专业组织机构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侵权事件,增加其团组织归属感。

(三)用人单位的积极组织

对于用人单位,我们有以下两点建议:

一是积极组织开展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文体活动,有助于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做好制度上的保障,依法为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并且做好解释和宣传工作。

上一篇:学习安全心得体会下一篇:工作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