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新生代调查报告

2023-01-26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民工新生代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农民工新生代调查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1亿人8大问题待解决

核心提示

20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的一份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助其发展的对策。作为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既和传统农民工一样面临共同的问题,同时又具有自身的新特征和新诉求。

新生代农民工现状

67.2%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七成外出前往东部就业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农民工。目前,在外出打工的

1.5亿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占到60%,大约1亿人。

2010年5—6月,全总研究室在全国25个城市(区)1000家已建工会企业中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获取的4453个有效样本中,新生代农民工为2711人,传统农民工为1742人,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60.9%,这一比例基本接近国家统计局的数字61.6%,说明调查样本的代表性比较高,能基本反映新生代农民工的客观情况。

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受教育时间较长、专业技能较欠缺,其中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经历的比例为67.2%,高出传统农民工相应数字18.2个百分点。尽管受教育年限普遍更长,但从接受教育的内容来看,绝大多数(62.5%)新生代农民工仍停留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而接受过专业技术教育(中专、中技、职高、大专、高职)的比重尚不足四成(37.5%)。

与传统农民工相比,过半新生代农民工未婚,生活经历简单。处于20岁—30岁年龄段的新生代农民工59.9%尚未结婚成家,39.5%的人已婚有配偶,而传统农民工中已婚人数比例为93%,高出新生代53.5个百分点。

调查还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多在东部、沿海就业,外出谋求发展动机强烈。七成(70.9%)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前往东部就业,超过3/4(76.2%)在沿海城市务工,均高于农民工整体水平。

超过八成(81.7%)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于第二产业,近两成(18%)在第三产业。从用人单位的所有制注册登记类型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集聚度较高,为84.3%,高出传统农民工12.2个百分点。

八大问题待解决

收入为城镇企业职工的57.4%,加入工会组织比率为44.6%

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整体收入偏低,在接受调查的1000家企业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为1747.87元,仅为城镇企业职工平均月收入(3046.61元)的57.4%,比传统农民工(1915.14元)低167.27元。在与企业发生过劳动争议的新生代农民工中,31.6%的人认为“劳动报酬”是引发争议的最重要因素。

劳动合同执行不规范也是存在的重要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84.5%,低于城镇职工(88.5%)4.0个百分点。

与传统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的人数比例偏低。在接受本次调查的1000家已建工会企业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入会率为44.6%,低于传统农民工11.4个百分点。此外,工作稳定性差、社会保障水平偏低、职业安全隐患较多、职业培训不理想、企业人文关怀不到位等,也是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不利因素和重要问题。

为解决难题支招

扩大参保面,实施职业技能培训

为推动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权益实现中存在的问题,报告着重在工资分配、社会保障、职业培训、进城落户、发展入会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针对农民工关注的薪酬问题,报告建议,应当建立健全工资支付、增长、共决机制,加强对工资分配有关问题的劳动监察力度。

另一方面,要推动社会保险法规落实,扩大新生代农民工参保面。加大源头参与和监督力度,推动社会保险法规政策的落实。重点加强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劳务派遣工的参保工作,进一步扩大职工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积极稳妥地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实现职工社会保险关系顺利转移和接续。

同时,还要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农民工实施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实现稳定就业和体面劳动。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高他们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此外,报告还建议通过鼓励各地探索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式,优先考虑新生代农民工落户城镇问题;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加入工会,畅通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等措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工运研究所所长吕国泉表示,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归属感和认同感的要求特别强烈,企业一方面要通过改善用工环境、提高福利待遇吸引他们,同时,也要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不断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第二篇:四川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外出务工,户籍身份仍是农民的劳动者。这个群体年纪轻、观念新、数量庞大,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工人大军的主体,深入、全面了解他们在就业情况、生活现状、城市融入、利益诉求等方面情况,为党和政府制定有针对性的农民工政策,加强和改善农民工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此,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于近期组织开展了全省新生代农民工专项调查,采用电话访问的方式,抽样调查全省20个劳务输出大县1000名新生代农民工,收回有效问卷939份,调查结果能够反映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基本特质。

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基本特征

1、身份认同程度高。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在农村出生,初中或高中一毕业就到城市找工作、谋出路,有的自小就跟随父母移居城市,他们对城市生活环境更熟悉、更适应,生活观念、生活方式趋于市民化。但他们并没有迷失自己,对自己农民身份认同程度较高。调查中,问及“我觉得自己是老家的人”时,选择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的占72.0%;问及“我觉得自己是农民”的,选择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的占61.2%;不同意“我觉得自己是城里人”的占76.0%。

2、婚姻家庭观念新。本次调查中,选择尚未结婚的受访者为50.5%,选择与配偶一同外出务工的占33.8%,选择配偶在其他地方外出务工的

1 占6.4%,选择配偶留守老家的占6.4%。56.3%的受访者没有未成年子女,选择子女留守老家的占25.8%,选择子女一同外出的占10.2%。这组数据说明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结婚、生子时间普遍较晚,注重家庭生活、夫妻双双外出务工成为他们的优先选择。

3、健康状况理想。针对自身健康状况,选择非常好或比较好的占76.7%,选择一般的占19.5%,认为自己身体状况欠佳的仅占3.8%;在问及生病及处理方式时,选择几乎不生病的占23.2%,选择不在意或自己休息几天的占13.2%,选择自己买药或到小诊所治疗的占52.7%,选择去正规医院治疗的占10.9%。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健康状况较为理想,为他们努力拼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择业流动性高。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外出年限5.0年,从地域流向看,初次外出从业选择省外的占67.9%,选择县外省内的占28.2%,选择乡外县内的仅占3.9%,沿海发达地区和省内主要城市较高薪资水平和良好生活环境成为他们择业的首选地。从流动频率看,跳槽频繁、流动率高是他们择业的又一特点,更换工作次数2次及以下的占63.7%,3--5次的占32.7%,6次及以上的占3.6%;更换外出地点2次及以下的占71.0%,3--5次的占26.7%,6次及以上的占2.2%。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平均每月工作25.7天,平均每天工作9.1小时。

2

5、收入见涨,生活节俭。从收入和生活消费情况看,新生代农民工本季度平均每月收入1810.3元,用于生活消费支出为759.5元,收支结余971.5元,生活消费、收支结余占月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2.0%和53.7%,生活量入为出、储蓄率较高、乐于积累的特点十分明显。在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仅为408.4元,平均每天食品支出不到14元,即使不考虑工作午餐和自己偶尔加餐,只算早晚两餐,这个生活水准也姣低,生活非常节俭。

6、社交圈子窄,自娱自乐多。在问及“业余时间一般和谁一起活动”时,选择和家人一起娱乐或者自娱自乐的占39.1%,选择和其他农民工或者老乡一起娱乐的占40.8%,选择与城里朋友娱乐的占13.2%。问及“业余时间最主要的活动”时,选择看电视的占37.1%,选择休息的占21.9%,选择上网的占19.6%。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仍然生活在老乡和工友等熟人圈子内,与外界交往少,生活较为封闭。

7、目标明确,态度积极。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向往,要远大于对农村的留恋,他们充满朝气,积极向上,期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在问及“你今后的打算”时,49.2%的受访者选择坚决不回农村或尽量留在城市,20.8%的受访者选择挣够钱就回农村,21.9%的受访者选择不好说,选择一定会回农村的仅占8.2%。关于当前最主要的目标,28.3%的受访者希望找到一份较好工作,26.0%的受访者希望掌握专业技术、有一技傍身,19.9%的受访者希望自主创业当老板。

3

8、知足常乐,幸福指数高。在问及工作压力感受时,64.1%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太大压力或没有压力,认为压力较大的有26.9%,只有5.6%的受访者认为压力很大;新生代农民工对当前收入水平满意度较高,选择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占62.5%,选择不太满意的占32.4%,选择完全不满意的仅占5.1%;对目前的工作环境,选择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占76.7%,不太满意的占19.2%,完全不满意的仅占4.1%;对当前的生活状况,77.7%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仅有19.1%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不满意或不太满意。在问及“总的来说,你觉得是否幸福”时,仅有10.2%的受访者表示不幸福或不太幸福,认为境况一般的占56.3%,选择幸福或者非常幸福的占30.2%。

二、新生代农民工“现象”的主要影响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现象,他们身份是农民,但他们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他们不愿回到农村,但他们在城市又很难扎根,他们长期漂移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1、对党和政府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新挑战。我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庞大。根据农民工监测调查3季度数据,全省有29.9%的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业,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占43.4%,由此可以推算我省新生代农民工将超过600万。他们长期在外漂移流动,城里不想管,农村管不着,导致农村出现征兵难、选举难、基层组织发展难、村

4 民义务履行难,这“新四难”的出现,对党和政府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课题。

2、对发展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提出了新挑战。四川既是一个农业大省,还是一个人口大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地位十分重要。然而,调查表明,作为农村劳动力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和意愿不强。调查表明,86.2%的受访者在农村老家有责任承包田,回答说不清或选择没有的仅占13.8%。在问及是否具有劳动技能时,选择基本没有农业技能的占40.0%,选择从未干过农活、完全不会的占30.9%,选择农业技能水平一般的占25.6%,有熟练农业技能的仅占3.5%。谁来种地,谁能种地,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

3、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提出了新挑战。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为了改善家庭经济条件,或者讲究个人生活舒适潇洒,普遍选择夫妇双双外出务工,由于客观存在的城市入学难及自身流动性大等问题,大多让子女留守老家,由爷爷奶奶代管,或由其他亲友托管,甚至放任不管,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有效监管,学习教育和性格培养都有缺陷,政府的临时关爱解决不了长期的社会问题。

4、对消弭城乡偏见、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新挑战。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为城市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但他们难以融入城市主流生活,在心灵深处烙上了对城市人的偏见。在调查中问及“你认为城市人对你的看法”时,选择全部或部分有偏见的占61.1%,选择没有偏

5 见的占21.1%,选择说不清的占17.8%。缺乏理性的偏见与激愤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的问题。

三、创新体制机制,科学化解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说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解决的迫切性。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户籍制度改革、让新生代农民工加速城市化就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最需要的是制度公平,涉及到户籍制度、劳动就业、教育培训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政策,这就需要系统的体制机制创新,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来解决。

1、统筹城乡发展,大力缩小城乡差别。农民要进城,是因为农村太落后、太贫穷,在城市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和更好的生活环境,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党和政府应该尽快废除城乡二元政策,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因势利导加强农村

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千方百计缩小城乡差别,真正做到城乡同工同酬、生活同质和教育同步,让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在本地安居乐业。这既有利于减轻城市扩张的压力,又有利于农村社会管理和稳定发展。

2、实现制度公平,科学推进城市化进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本居民户口本,还需要拥有与市民一样的机会和同等的权利,才能在城市稳定下来和奋斗发展。否则,他们就会沦为失

6 地、失业、没有社会保障的城市难民,这有违党和政府的初衷。因此,在农民工城市化制度设计上要努力做到制度公平,让他们拥有公平的劳动就业机会,能在城市发展舞台上与城市人同台竞技;让他们拥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利,能够提高自身素质和解决下一代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将根本改观;让他们享受普惠性社会保障权利,能够困有所扶和放心发展。公平发展,这才是新生代农民工真正需要的城市化进程。

3、强化教育引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城乡隔阂、互相漠视,不利于整个社会和谐进步。党和政府要加强舆论导向管理,要扬正气、树新风、促和谐,努力加强城乡一体、关心关爱、友好互助、共同发展意识的宣传,避免媒体在仇富和仇贫问题上过分炒作。在城市管理上要以人为本,要对到城市谋生的农民工进行温情管理,将社区关怀延伸和拓展,积极将农民工纳入管理范围,让他们获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同时,要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加强引导,要让他们树立法律意识和社会组织意识,消除偏见,主动和谐。

4、创新农业发展机制,确保粮食安全。农民由农业向非农行业转移,由农村向城镇转移,这是今后相当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如何发展,粮食安全又如何保证,只有靠机制创新来解决。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建议从两方面着手进行探索,一是灵活执行农村土地经营制度,进城农民不再保留承包地,这部分耕地也不再打散分配,由村集体集中管理,租给种粮大户或愿意耕种的农户进行耕种,确保耕

7 地不撂荒和种植强度;二是国家及时调整粮食补贴政策,将新增的涉粮补贴全部补助到商品粮上。通过政策调整,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卖粮的积极性,有效增加粮食供应。

课题组:明国光 8

冯作仁 周焕明 李 洋

第三篇: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调查报告

뀀ὥ鱎ᅑ㹝䩢㈀  琀ㅞ㍧扒톖葞㉶ 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뀀ὥ鱎ᅑ䩢㈀  琀ㅞ㍧㹝

扒톖葞㉶ 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借此寒假我回到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限西汉村接触了部分被社会称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老乡,他们之中既有我的同学,也有我的亲戚,所以这次调查给予我的直观感受是很强烈的,它的真实性还是很可靠的。

一. 西汉村新生代农民工的由来

新生代农民工的首要特点是年龄低,普遍在20岁左右,跟我的年纪差不多,而事实上我接触的这些人大都与我同龄,甚至还有比我小的,问题是我还在上学,而他们早已经步入社会好几年了,从而可以得知他们基本在没有高中毕业的情况下就已经参

加了工作,有的甚至初中也没有上完。这些事实触目惊心。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农村实施的效果究竟如何看来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还值得去探讨。总而言之,新生代农民工就是较早离开学校而进入城市打工的青年农民。

二.西汉村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选择 新生代农民工没有高的学历,大都没有一技之长,即没有

技术知识,因此他们的职业选择基本上是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如制造业,建筑业和企业中跑业务的工作,一句话概括就是不是坐办公室的,而是出体力或者是跑腿儿的。西汉村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因为本地人开了有很多医药公司的原因,他们大都选择进入了医药行业,有的在库房,有的当司机,交际能力强并且敢闯的受到经理赏识的便为公司去索要欠账,推销新药品种。另外一小部分人是在沿海地区从事制造业,女性大都是从事制造业中的棉纺织业。

三. 他们的收入与消费问题

无论是在库房的,还是司机和跑业务的等等,他们的月工

资基本是1300元左右,除了年终1000多的奖金,库房和司机没有额外收入,是死工资,而跑业务的外快相对不少,有时甚者能超过工资收入,而且还能在外地见见世面,住住宾馆,一切花销又是公司报销,所以这类人是混的最不错的,最风光的,

然而他们的风光决定于经理是谁,也许经理一换他们就会被打回原形。他们的消费主要是电话费,娱乐上网,吃饭喝酒,这样一来,月底下来所剩无几。

四. 他们的工作稳定问题

由于进入门槛较低,他们进出一个公司比较容易,这也就为他们换公司提供了方便,他们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不会忍气吞声,受到歧视遭遇不公,沟通无效便跳槽他处,他们基本都换过好几个公司,所以他们的工作也许是最不稳定的,最随意的 ,最无奈的……

五. 他们的目标新生代农民工更期待未来的发展,大多数人有着自己创业的梦想,对未来的渴望超过第一代农民工,对未来的人生轨道也有一定的规划,但是往往因为喜欢享受,总是离自己的预期目标很远。对于新生代民工来说,他们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他们向往城市,却不被城市所接纳;他们的根在农村,却对农村日益疏远。对他们而言,城市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意味着不一样的前途,不一样的命运。他们希望通过进城务工经商,告别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们与老一代农民工的区别是

1、他们在文化程度、人格特征、打工的主要目的、城市认同感、生活方式、工作期望、与农村家庭的经济联系等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也迥然不同。

2、他们的“城市梦”也比他们的父辈更执著,他们中间大多数人不愿意在结束了若干年的打工生涯后回乡务农。

3、他们中间绝大多数根本没有务农的经历和经验。因此他们最现实也是最大的目标就是能够在城市里首先必须是离家最近的石家庄市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从而在石家庄有了属于自己的"家"!然而,面对高房价,低工资,而房价又不断快速的涨,这种目标总是遥不可及,他们也看不清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也许最迷茫的不是我们这些大学生,而是他们――新生代农民工!

通过一星期多的在老家的走访了解,我感到心情很沉重,虽然调查仅限于有限的群体,但既窥树木也可见森林,他们的处境与遭遇和所有的新生代农民工是基本相同的,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关注他们,帮助他们是社会的责任,是党和政府的义务和职责,也是我们大学生着眼祖国现实,为祖国分忧,解忧的努力奋斗的方向!

第四篇:我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状况的调查

李超、吕顺增

(山东大学医学院2008级临床医学七年制,山东 济南 250012)

【摘要】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是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关键性问题,他们对于当前所处的社会地位不满,想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拥有理想而且为之奋斗,但是,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任何出现超出他们承受力的意外,他们便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直接导致了部分这群80后或90后农民工的直接崩溃,需要引起社会的极大重视。 【引言】

“新生代农民工”是相对于传统农民工而言的,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城市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末,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日显重要,而其中农民工心理问题尤为严重,国家相关部门也逐步重视起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

【关键词】新生代 农民工 心理 【正文】

2011年1月12号上午,我们调查小组的两位成员——李超、吕顺增,一同商定这次社会调查活动的主题及整个活动的流程和步骤:获取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相关知识——制订出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调查问卷和访谈活动的主题思想——进入相关地点发放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联系一些的80后和90后的农民工进行访谈调查——总结活动,撰写活动报告。同时我们进行明确的分工:李超作为整个活动的负责人协同好各阶段的人员调配,及时给予活动建议,监督人员的执行,并且制定出后期访谈环节的主题;吕顺增负责搜索相关“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文献资料,按照所搜到的相关文献资料,制订出宣传材料传单;两人一同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并整理调查的结果,撰写文章。以上各项事宜明确后我们的活动便正式启动了。

一、获取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相关知识

1月13日开始,吕顺增进行网上资料搜集,通过新浪,百度百科等网站详细地总结了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政府解决措施等内容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给负责人李超。并且向自己儿时的一些正在外打工和在乡镇工厂工作的同学打电话了解他们的现状和心理状态,并做了书面的记录,以文本的形式呈现给李超。李超也走进图书馆分别检索、阅读、总结相关的杂志报刊,将最为权威的信息——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和存在问题。1月14号李超和吕顺增根据各方所查到和咨询到的资料分类整理了关于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当前现状、存在问题及政府解决措施,为后序活动写下了蓝本。

二、制定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调查问卷和访谈活动的主题思想

活动的第一步顺利完成后,,2011年1月16号上午我们根据前面所搜索的资料制定出了一份切实可行的调查问卷(见附件1)并且印制了100份,为后期进行调查做准备。另外,还根据前面的资料制定了以调查当前农民工的心理问题为主题的访谈主题(见附件2)。

三、发放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2011年1月19号,我们在济南历城区的工地对于其中80后的农民工的进行问卷调查;1月20号,在济南泺口对从事小买卖生意的80后年轻人进行问卷调查;1月22号,在济南市区济阳县纺纱厂对工厂中的80后的工人进行调查问卷。总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在各地获得不错的反响。

四、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访谈调查

1月20号,我们在济南历城区的某工地对80后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寻找了几位进行了简短的访谈调查,结束后并送上了我们准备的一份小礼物;1月22号,在济南市区济阳县纺纱厂对工厂中的80后的工人进行调查问卷后,我们在宿舍他们的宿舍对几位年轻工人进行了访谈,并送上了我们的小礼物。至此我们活动的所有在外调查活动全部结束,准备回校后进行总结。

五、总结活动,写活动报告

1月24号上午,我们共同总结这次活动的过程,收获与不足。并决定了活动论文的撰写工作的分工,同时也标志着我们本次社会调查的圆满结束,我们便鼓掌致意。活动结束。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收获了知识,增强了团队意识,学会了团队活动的基本步骤,更重要的是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家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尽到了自己的一份义务和责任,是自己在社会大家庭中得到锻炼。 【结论与成果】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我们调查的农民工主要年龄在25岁左右,他们中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在高中以下,而有大学文凭的寥寥无几。我们调查的这部分人中,大部分人不常务农,还有少数的人从未务农。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农民工生活较为简朴,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基本感觉较为习惯,月总开支主要集中在1000到1200的范围内,还有少部分集中在600到800的区间中。

对于他们的工作情况,我们了解到,他们的工作动力基本上已经不只是谋生或者脱离贫困,其中相当一部分80后农民工是为了学技术为自己将来回乡谋生做基础,现在仅仅是锻炼自己。

对于他们的价值观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希望留在城市,成为城市的一份子,即使是社会的中低层,但是对于目前高额的城市消费,他们不得不又望而却步,感觉自己将来留在城市的几率很低,所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是比较现实的说将来自己的主要方向还是回乡从事小买卖,不过都不愿意回家务农。

他们对于将来的政府措施还是抱有希望的,希望政府措施可以令他们迈入城市的门槛变得低一点,让自己能够在激烈的城市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访谈记录分析

在努力的工作,希望能够得到机会发展自己,让自己的下一代可以获得较好的教育条件

仅极少数打算在大城市里拼搏买房,或者往更高的地方发展。

三、总体结果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时期,基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地位所产生的价值态度、价值评价和价值理想的综合,通常包括政治观、生活观、从业观、社交观、婚恋观、性爱观、消费观等方面,我们以对比的方式,梳理出传统型农民、旧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发展状态。

2.1政治观。传统型农民崇拜权威,有臣民意识,盲从,多激情,虚无感;旧生代农民工崇拜权威,盲

从,参与意识弱,期待性强,矛盾感显著;新生代农民工原则性弱化,务实性增强,强调个体权利,有一定参与要求,追求公平、民主,有躁动感。

2.2生活观。传统型农民与世无争,认同命运,依赖性强,丧失主体意识,认同乡村节奏缓慢的生活,希望平均共有;旧生代农民工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萌芽,致富意识、家庭意识强,满意度较高,有一定世俗化倾向,认同乡村生活;新生代农民工期望值高,满意度低,个人意识、独立意识增强,短期性、功利性增强,羡慕认同城市生活。 2.3从业观。传统型农民以农业为本,崇尚经验,保守求稳,静态;旧生代农民工有一定变革意识,以

农业为主、其它职业为辅,流动性强,信仰勤劳致富观;新生代农民工不爱务农,崇尚机会、机遇、能力,重视个人成就,追求个人价值实现。

2.4社交观。传统型农民封闭、内向、自卑,安土重迁,交往范围小且方式单一,互动频繁,以宗族、家族为中心,以地缘、血缘为纽带,以情感、信任为基础;旧生代农民工恋土恋乡,城市社会交往内卷化,以血缘、乡情为中心,交往目的功利性、情感性两极显现;新生代农民工开放,要求平等、尊重、理解,以地缘、血缘为依托,重视业缘交往,交往功利性增强,安全感下降。

2.5婚姻性爱观。传统型农民神秘、保守,在乎舆论,讲门当户对、从一而终,注重社会地位、经济状

况;旧生代农民工婚恋较自由,择偶取向标准多样化,更重人品和能力,波动性增强,离婚率上升,性观念保守;新生代农民工婚恋自由,选择面更广,择偶标准复杂化,性开放程度提高,有一定杂乱性。

2.6消费观。传统型农民保守消费,基于生存需要节衣缩食,精于仓储,守财如命;旧生代农民工基于

生活需要节俭主导,量入为出,精打细算,能省则省;新生代农民工渴望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提高,模仿性强,攀比心理上升。 3.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经济社会转型阶段,在转型过程中,原有的社会结构体制被打破,新的社会结构体系尚未建立,在这个转型阶段会有种种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新生代农民工身处转型期,经历着乡土特质和城市特质的不断冲击,他们比任何一个阶层都更为强烈地感受到社会急剧变化的不适应和原有制度结构上的不适应,使他们在生存上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3.1工资待遇低,面临着生存困境

工资是对进入生产领域的劳动力所提供的对价,正常的工资是维持劳动者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保障,但目前普遍存在着新生代农民工工资待遇偏低的问题,使他们面临着不少生存上的困境。

生存困境之一是温饱层次的生活水平,将就式的生活方式。调查显示,很多企业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劳动者为了增加收入只有通过大量超时加班,形成了劳动者表面上主动愿意加班的现象,其实加班的根本原因就是工资太低。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即使通过加班获得的月平均工资也只有1838.6元,大约为2009年深圳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7%,新生代每月所得仅能够维持其本人最低生活水平,大多数的农民工只能精打细算、节俭度日。

生存困境之二是缺乏正常的社会和家庭生活。农民工作为成年人应有独立的生活空间,但有46.8%的新生代仍然生活在集体空间内,生活空间狭小,缺少正常的社会交往和生活。混合性、生存式的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模式,使农民工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与自己的家庭生活在一起,长期出外打工,也影响了婚姻生活的稳定,有19.3%的已婚人员因打工造成了对婚姻的不利影响。在已婚有孩子的家庭中,有69.9%的孩子不能随父母一起生活,形成大量新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爱或母爱及相关的教育,会形成家庭情感交流功能的弱化、心理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而留守儿童的经历对他们今后的社会认知、心理及行为都会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造成更多的社会问题。

生存困境之三是始终奔波在城乡之间。在城市中工作,又不能在城市中安家居住,拆分式的生活方式虽然使企业支付了较低的工资,但另一方面又使新生代农民工保留了对城市和工厂、农村和土地的二元忠诚,使农民工成为一个独立的、流动的群体。他们长期在城乡之间奔波,始终处在城乡的摇摆之间,无法形成熟练的技术工人阶层,影响了企业长远发展和产业升级,同时也带来了其他的社会问题。他们平均1.24年回乡一次,尤其是选择春节回家,造成春运紧张、半城市化等社会问题。 生存困境之四是更重视现实利益,而缺乏精神高度。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生存上的压力,价值观上更加现实,物质生活的贫乏也使新生代农民工不敢奢望爱情。他们正处于恋爱和结婚时间不长的阶段,但调查发现,他们并没有将婚姻、爱情放在人生中比较重要的位置,这与他们现实的生存状态有关,他们认为有钱比婚姻更重要,有地位比爱情更重要。

3.2制度性歧视,形成发展困境

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实行户籍制度将人口划分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两大类,成为享受不同权利、承担不同义务的社会人群,形成了“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格局。户籍制度本身并不复杂,但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却是错综复杂,户籍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居住地,还决定了一个人的整个生活变迁和资源获取能力。农民工在就业、养老、医疗保障、子女教育、文化设施和享受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不能获得平等的权益保障,造成了他们诸多的困境。 发展困境之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排斥。在社会保障制度上,存在着严重的制度性断裂。现有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之上,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方面,实行的是城镇居民与农民工不同的保险制度,在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上更是以户籍为由将农民工排斥在外。

发展困境之二是子女教育权的不平等。现行的教育制度及教育资源分配也建立在户籍制度之上,将城镇户籍和农村户籍实行等级制,区别对待,使农民工子女难以享受到与城市户籍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

发展困境之三是公共服务等权益上的不平等。作为政府,应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为所在地居民提供平等的公共福利,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但地方政府过多地考虑地方利益,在提供公共服务上,如社会救济、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方面以本地户籍作为申请的基本条件,排斥外地农民工分享当地经济发展成果。 3.3身份认同危机,未来无方向感

身份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在现代生活生存的首要问题,农民工从乡村迁往城市,从一种生活方式转向另一种生活方式,所面对的不仅是居住环境、工作等具体的实际问题,而且还要面对身份转换和认同的问题,但新生代却在身份认同上产生了迷失,遇到了与比老一代农民工更大的困惑。他们长时间脱离家乡的社会环境,对乡村产生了一种距离感和陌生感。尽管很多新生代每年都回家一次,但更多的是遵守中国传统礼仪,回家多数是与父母团聚,他们对农村生活已经失去了兴趣,对他们来讲,土地不再是最后的保障,家乡也不是最终的归宿,他们希望摆脱对土地的依赖,所以对农民身份的认同变得模糊甚至不认同这一身份。

新生代农民工也不是真正的产业工人,产业工人可以通过劳动在城市中居住生活,但新生代虽然工作在城市,拥有的却是残缺的生活,社会地位处在城市社会分层结构的最下层,他们被边缘化并被排除在城市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之外。对老一代农民工而言,外出打工不过是增加家庭收入的手段,而非改变身份的途径,即使在城市中遭遇挫折或是失败,还有家庭和土地作为退路,土地为他们解除了后顾之忧、化解了外出的社会风险,所以在经济上对城市没有产生依赖,在心理上对城市没有归属感,比较认同他们的农民身份。相反,务农经历越少,对农村规则、乡土观念的认同不那么强烈的新生代,已经接受和习惯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希望在城市中生活的愿望要比老一代清晰明确,但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他们在户籍上依然是农民,面对着既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又难以回归农村社会的现状,他们处在“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尴尬处境。有的新生代表示出了无奈的情绪:“城市的繁荣有我们的功劳,却没能留下我们的脚步,我们只是无奈的打工一族。”

3.4劳资关系失衡,没有话语权

改革开放之后的工业化和市场经济,形成了大量的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农民工大部分直接进入的是这些企业,面对的是比较典型的市场经济下的劳资关系,严密控制的劳动过程、高强度的工作方式、低工资制度使个体劳动者处在极其弱势的地位,同时在法律上又缺乏相应的权利,不能实行市场经济下充分的劳资博弈,造成了劳资关系严重失衡的局面,形成了劳动关系领域中的一系列问题:

问题之一是劳动者的工资长期普遍偏低。长期以来劳动者工资增长缓慢,分配结构得不到改变,工资处在低水平状态,劳动者在国民收入中分配比例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问题之二是职工民主参与程度低。职工民主参与是劳动者参与企业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实施监督,促进企业决策民主和保障实现劳动者民主权利的重要制度。即使是法律明确规定劳动者在制定企业规章制度时可以民主参与,但该权利也不能得到保障。 问题之三是职业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职业安全健康权是劳动者依法所享有的在劳动过程中不受职场危险因素侵害的权利,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降低生产成本,不对工人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影响劳动者的生命安全。问题之四是企业内部缺少畅通的沟通渠道。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是保持企业活力、促进劳资关系和谐、减少劳动争议的有效机制,调查发现,很多企业忽视员工利益,员工长时期心理、精神需求被忽视,缺乏正常的沟通机制和舒缓渠道。

四、实践所得

我们在此次长沙之行中,带着了解长沙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探索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问题的根源所在及解决措施、提高队员们的社会实践能力等目的,在长沙市芙蓉区不仅调查到农民工的相关信息,还在此行中收获了认知上的成长。

长沙之行给实践小组每一个成员带来的不仅有体力上的消耗,更有精神上的考验。实践活动期间,小组成员首先逐渐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然后联系当地政府,联系当地媒体,与当地居民沟通与交流,发放调查问卷,亲身体验新生代和老一代农民工的工作„„这些,都是对于我们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

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深入基层,同基层领导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中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

每个人从学生走向社会,必然经过实践这个环节。否则,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不可能在互动中融合起来。在成长过程中,社会实践是结合大学生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的一个重要纽带。大学生走出去,可以使之接触社会、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也使大学生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加快成熟,懂得人生艰辛、幸福来之不易,要珍惜机会,珍惜劳动成果;还能培养大学生正确处世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以及与相应的社会人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也能使之为今后的求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社会实践可以积累工作经验,也是培养、展示自身综合素质重要机会;参与实践、经受磨练,可以使大学生提高面对挫折、摆脱困境、超越障碍的心理能力。总的来说,参与社会实践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在今后的人生舞台上展示自己做铺垫。

附件1:

问卷号码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性别

职业

1、 请问您处于下面哪一年龄段?

A、16岁以下B、16—20岁C、20—25 D、26—30 E、31—40 F、40—50 G、50岁以上

2、 您是否已经结婚?

A、已婚

B、未婚

3、 您的文化水平是什么?

A、没有

B、小学

C、初中

D、高中

E、中专

F、大学

G、大学以上

4、 您是否有过务农经历?

A、没有

B、有过,但很少

C、有但不多

D、经常做

5、 您一个月的总开支通常在什么范围内?

A、500以内

B、500—800 C、800—1200 D、1200—1500 E、1500—2000 F、2000—2500

G、2500—3000

H、3000以上

6、您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是否满意?

A、很满意

B、基本满意

C、一般

D、不满意

E、非常不满意

7、您出来打工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A、谋生

B、改善生活,脱离贫困 C、学本事,锻炼自己 D、在城市买房生活

E、学技术,干事业

F、其他______

8、您认为成为“城里人”的标准是什么?

A、拥有稳定的工作

B、拥有稳定的住房

C、拥有城市户口

9、您是否认为你在此城市被该城市人口接受?

A、根本没有

B、绝大多数没有

C、部分没有

D、普遍接受

10、您认为您是这座城市的“过客”吗?

A、不是

B、是的

C、不清楚

11、您是否愿意在城市扎根生活下去? A、不是

B、是的

C、不清楚

12、您认为自己将来能够在城市里安家吗? A、不可能B、也许吧

C、不清楚

13、您认为您将来会从事什么行业?

A、继续打工 B、到更好的单位工作 C、做自己的小生意(摆摊等) D、开创自己的事业

E、其他______F、暂无打算

14、你对你父辈的工作经历持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您希望政府在哪些方面给你们的生活状况改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您接受这次问卷调查,有什么特别想说的话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您的协助!祝您健康快乐!

第五篇:湖南新生代农民工专项调查报告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为了解当前湖南新生代农民工状况,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通过电话访问方式,随机抽取了分布在37个县(市、区)的832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涵盖外出经历、当前就业状况、在外收支和生活情况、城市融入和打算等四个方面。本次调查得到有效调查问卷709份,问卷有效率为85.2%。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湖南省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庞大,收入、消费水平较高,对未来有明确定位,但同时面临着融入城市难题多等多方面的困境。由于他们处在人生关键阶段,导致他们对精神方面的需求比传统农民工更为强烈。

一、基本情况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1980年以后的农民工。从调查数据分析,当前湖南新生代农民工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一)数量庞大

当前湖南外出农民工中,有60.8%的农民工年龄在为16-30岁之间。据此推算,当前湖南的新生代农民工数量约为600多万人。如此大的数量,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主力军。

(二)初次从业年龄较低

据调查,湖南新生代农民工的初次外出从业平均年龄为18.7岁。其中80后初次外出平均年龄为19岁,90后初次外出平均年龄为17岁;5.9%的新生代农民工初次外出从业时未满16岁,71.1%的初次外出从业年龄在16岁-20岁之间,23%的初次外出从业时年龄在21-30岁之间。初次从业年龄较低,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上是初高中一毕业就进入城市务工,他们的价值观念还不成熟,需要进行合理引导。

(三)性别比例失调,未婚者居多

湖南新生代农民工男女性别比例为1.5:1,其中22岁以下的为1.01:1, 22岁以上的为2.03:1。与此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中未婚者占74%,其中未婚男女比例为1.61:1,25-30岁之间的未婚男女比例更是高达5.13:1。据分析,主要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在到达婚育年龄之后,出于现实考虑选择回乡结婚生子。

男女比例失调和大量未婚者的存在,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外出务工期间不但面临着工作压力,还要面临着从恋爱、结婚到生子等一系列人生问题。

(四)高消费与高收入并存

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人均月收入1907元,比农民工的整体收入水平高了488.6元,高出34.4%;平均每人每月结余950元。

高收入使得新生代农民工有能力支撑起较高的消费水平。新生代农民工月均食品支出374.3元,占月均总支出的43.1%,通讯、文化娱乐支出226.2元,占总支出的26.1%。与此同时,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储蓄观念有了很大变化。据调查,55.1%的新生代农民工每月结余不高于月工资的50%,有9.4%的新生代农民工每月结余不高于月工资的20%,还有3.9%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结余。

二、基本特点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间因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产生的特殊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农民工处于同样的社会环境,面临着共同的社会问题,但由于成长环境、社会阅历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应对方式。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区别。从调查结果看,湖南新生代农民工主要表现出双重性、流动性、发展性三大特点。

(一)双重性

新生代农民工仍然同时兼有工人与农民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身在城市,以务工为生,大多数人已基本脱离了农村和农业生产。调查中, 18.6%的新生代农民工半年回老家一次, 56.1%的一年回家一次,还有4.5%的隔几年才回家一次。在农业技能上,43.9%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没有农业技能, 18.3%的从未干过农活,对农业劳动技能知识一点不懂。

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又难以割裂与农村的联系,制度身份仍是农民,心理上也难以完全真正融入到城市中。在调查中,有69.3%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老家还有名下的承包责任田,另有14.7%的不清楚自己名下是否有责任田,只有16%的表示自己在农村已没有责任田。在自我认知上,67.8%的新生代农民工觉得自己是农民,只有21.4%的新生代农民工觉得自己是城里人。

(二)流动性

由于难以真正在城市定居,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性很强。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自外出从业以来,平均每人变换外出从业地点2.2次,平均每人每年更换外出从业地点0.42次。

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强有两个原因:一是工作不稳定。自外出从业以来,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每人更换工作2.7次,平均每人每年更换工作0.51次。据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更换工作与更换外出地点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19,相关性比较显著。二是家人没有在一起生活。配偶与未成年子女不在身边,也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生活上难以安定,流动性较强。在已婚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有34.4%的配偶不在身边;在有未成年子女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有69.2%的农民工的子女留守在老家。

(三)发展性

新生代农民工处在时代变革和社会进步的转型期,物质生活的丰富使得他们的需求层次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发展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不安于现状,期望值较高。在调查中,有52.8%的新生代

农民工表示工作压力很大,48.9%的人对当前的收入水平不满意,有34.8%的人对当前的生活状况不满意。

为了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对未来的计划也比较明确。在调查中,在被问及近期目标时,有22% 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能掌握专业技术有一技傍身,31.5%的希望能够自主创业当老板,25.5%的希望能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只有21%的新生代农民工对未来没有具体规划。

三、主要问题

作为农民工的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既与传统农民工有很多的共性,又具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新特点。他们比传统农民工更渴望融入城市,然而由于种种现实因素难度很大。据调查,有5.5%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坚决不回农村,有35.5%的表示会尽量留在城市,24.3%的表示挣够钱就回农村,11.6%的表示一定会回农村,还有23.1%的新生代农民工暂时没有计划。

据调查,当前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工资收入低

与传统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收入较高,但是比起在城市定居所需要的成本来说,还是远远不够。调查中,有66%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阻碍他们在城市定居的最大障碍就是收入太低。

新生代农民工收入低的最主要原因是职业技能水平低。他们一出校门就进工厂,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之后,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使得他们难以有效接受专业学习培训。在上述因素下,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目标、就业单位频繁变换,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又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企业用工的稳定。在调查中,有33.4%的新生代农民工最希望政府能够解决的问题就是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二)社会保障缺位

当前,城市的主要公共服务对象是具有城市户口的传统市民,对于新生农民工而言,他们虽然生活在城市,工作在城市,但由于不具有城市户籍身份,无法真正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公共需求难以满足。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住房、教育、医疗等难题已成为难以逾越的高山。以医疗为例,面对着高昂的医疗费用,只有11.1%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自己生病了会去正规医院看病,其余的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选择去药店买点药吃或是去小诊所,还有少部分人选择不作处理或只是休息几天。

(三)社会融合度低

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在城市生活,但是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基本处于城市社会底层,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圈子十分狭窄,难以真正融入城市。在有关业余时间安排的问题上,只有14.1%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会和城里朋友一起娱乐,有8.6%的选择自娱自乐,有17.3%的选择和家人一起娱乐,有54.6%的选择和老乡及其他农民工一起娱乐,还有5.4%的没有什么娱乐活动。

与此同时,婚恋问题和家庭问题已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状况。未婚者难找对象,已婚者又经常与家人分居,心理状况堪忧,再加上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的不足,以及社会人文关怀的

欠缺,情感孤寂成为困扰新生代农民工的首要心理问题。调查中有4.9%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没有归宿感是他们融入城市的最大障碍。

(四)住房和子女教育问题

大部分农民工集中在“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租房,住房条件落后。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基于自身阅历和切身体验,他们不愿意再让子女成为“穷二代”,对子女受教育的期望非常高。然而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子女从出生到接受教育面临着包括“落户难、入托难、上学难”等一系列难题,使得69.2%的新生代农民工只能让孩子留守在家。

住房问题阻碍夫妻团聚,而子女教育问题又影响到了父子、母子团聚。在调查中,18.5%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住房是阻碍他们在城市定居的最大障碍,2.8%的认为是子女教育问题。在最希望政府解决的问题上,12.4%的希望解决子女教育问题,17.9的希望解决住房问题。

四、一些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既涉及农民工的共性问题,又有其群体特殊性。因此,要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出发,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为目标,采取针对性措施,力争尽快取得新进展。

(一)提高农民工收入

一方面,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职业技能的不足,建议增加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对农村预备劳动力进行职前培训。另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指导新生代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以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城乡接合部和乡镇企业为重点,打击非法用工,督促企业依法规范用工。促进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通过最低工资标准等措施保证农民工收入稳定增长。推动农民工与企业其他职工同工同酬。

(二)消除城乡壁垒

户籍问题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一大瓶颈。中央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这为我们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指明了方向。要将农民工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使之享受与城镇职工同城化待遇,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统一政策、统一制度、统一管理和统一服务。应积极、稳妥地创新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三)加强人文关怀

应当加大对农民工的舆论宣传,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农民工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农民工所作的重大贡献,引导用工单位认真履行社会责任。要积极组织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文体活动,丰富其业余生活。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和培训工作,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加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注意加强青年职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服务,加大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投入,开展社会关怀活动,帮助他们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耐挫能力,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要加强居住地社区管理服务水平,组织社区活动,使农民工在城市有归宿感。

(四)着力解决住房与教育问题

应当建立农民工服务和管理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多渠道、多形式提供农民工居住场所,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农民工公寓,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置夫妻房,探索建立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基本定居在城市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应当深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落实以输入地为主和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加快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益的落实。

上一篇:年轻干部加强党性修养下一篇:农民手机应用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