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2024-04-15

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通用8篇)

篇1: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叶勇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10物51班 10225009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加快,农民工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进入城市,改革开放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2010年中共中央第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为深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工作状况、生活状况以及利益诉求,更好地发挥工会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

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主要是从年龄上进行划分,是指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生的80后、90后户籍在农村但到城市务工的人员,其中既包括从小在农村长大进城务工的青年劳动力,亦包含随打工父母在城市中长大的青年劳动人口。经过调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来源广泛,平均年龄23.7岁,百分之七十为未婚,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受教育程度较高。

新生代农民工中,男性占46.8%,女性占53.2%。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在男女比例上,新生代与老一代不同,老一代农民工中男性员工占62.1%,女性员工占37.9%,男性比例明显较高。在深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7.6岁,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3.7岁,其中,年龄在20岁以下的有680人,占21.7%,年龄在20至25岁的有1452人,占46.2%,年龄在25岁至30岁的有1004人,占32% 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未婚人员较多,占71.5%;已婚占27.8%。新生代农民工来源广泛,涉及全国27个省市。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老一代,他们大部分接受过9年义务教育,受过高中教育的要多于受过初中教育的,小学文化和文盲比例低,受过初中教育的占33.7%,受过高中教育(中专/中技)占44.9%,在老一代中,受过初中教育的有40.4%,其次是受过高中教育的有38.2%,小学文化程度、文盲的比例要多于新生代农民工。

(二)劳动合同签订率高,合同期限短期化,从事制造业、服务业的多,从事建筑业的少,多在民营企业工作,工作岗位偏低、就业稳定性差,职业安全健康存在隐患。

《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劳动合同签订率较低,该法实施后,书面签订合同情况有了较大改善,在新生代农民工中,签订劳动合同的为78.8%。在签订的合同类型上,大部分为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占93.2%,其中短期合同居多,中长期合同较少。劳动合同期限在两年以下的有54.9%,劳动合同期限为3年的有42.7%,劳动合同期限在3年以上的有2.4%,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5.5%。已经签订劳动合同的,合同持有率较高,达到85.1%。

(三)新生代农民工仍然属于吃苦耐劳型,收入和消费均低于老一代农民工,一半以上有储蓄习惯,具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

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普遍存在着加班现象,除了有10.8%劳动者不用加班外,有89.2%人需要加班。每周加班时间在9个小时以下的占33.2%,加班9至12个小时的占16%,加班12个小时至18个小时的占17.3%,加班18个小时至24个小时的,占15.8%,加班超过24个小时的,占6.9%。加班已经成为了新生代工作中的常态,有56%的人加班时间超过法定时间。尽管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高,但收入不如老一代,老一代月平均收入有2072元,收入高于1800元以上的有58.3%。新生代月平均收入有1838.6元,收入高于1800元的有36.7%。

(四)将近一半居住在集体宿舍,社会交往乡缘业缘化,网络成为业余生活的主要部分,恋爱观念传统,恋爱方式更加自由。

调查中发现,用人单位可以为农民工提供免费住房的,有54.8%,新生代农民工中,有46.8%的人居住在公司集体宿舍,每间宿舍平均入住6.4人,人均住房面积为3.7平方米。还有的公司提供住房,但要交纳一定的房租和水电费用,收取费用平均值为80.2元。新生代农民工业余生活主要有上网、看电视录像、逛街、与朋友聊天等,与老一代相比,他们在上网、培训学习、逛街的比例高于老一代,看电视录像的比例低于老一代。新生代业余生活上网的有57.1%,上网比例比老一代高出22个百分点。说明网络已成为新生代信息来源的主要工具,有的新生代表示:“离不开网络,是因为要依赖它传达的信息”,网络也使他们从

农村闲暇生活方式中脱离出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最新的信息和价值观,他们的思想观念、人生价值更多地受到网络影响。打工目的是经济型和发展型兼有,更注重未来发展,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渴求多方面的培训。

在打工原因的调查上,两代农民工有很大的不同。老一代农民工打工目的第一是提高收入,第二是出来闯一番事业,打工仍属经济型。新生代农民工打工目的第一是出来闯一番事业,第二是提高收入,打工目的已经不仅仅是满足提高收入,更重要的是为了自己事业的发展,是抱着干事业、开阔眼界的理想进入城市的,他们不仅要解决生存问题,更重要的是追求城市的现代化生活方式,打工目的是兼有经济型和发展型。

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经济社会转型阶段,在转型过程中,原有的社会结构体制被打破,新的社会结构体系尚未建立,在这个转型阶段会有种种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新生代农民工身处转型期,经历着乡土特质和城市特质的不断冲击,他们比任何一个阶层都更为强烈地感受到社会急剧变化的不适应和原有制度结构上的不适应,使他们在生存上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工资待遇低,面临着生存困境

(二)制度性歧视,形成发展困境

(三)身份认同危机,未来无方向感

(四)劳资关系失衡,没有话语权

解决新生代问题的政策建议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构成农民工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正在向产业工人阶级转变,政府应通过产业制度、福利制度、就业保障制度的安排,甚至可以通过直接治理手段,切实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一)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改变生存困境

(二)充分发挥工会作用,改变劳资关系失衡局面

(三)消除制度性障碍,给予农民工平等的公民权

应转变发展思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并行,在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劳动关系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上加大改革步伐,为新生代农民工创造更好的工作、生活和身心发展条件,让农民工分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果,感受现代文明的丰富多彩,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家园。

篇2: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了解社会的现实情况是我们步入社会之前的必修课也是意义重大的社会实践。我们于2006年寒假就农民工问题进行了部分问题的社会调查。其目的有二:一,通过亲自接近农民工来获得目前农民工真实生存状况。二,希望让更多的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呼吁社会公平。调查主要围绕直接关系农民工切身利益的各类问题,例如:收入来源问题,工资拖欠问题,工作环境情况等。被调查对象主要来自陕北地区,新疆,甘肃等西北省市的外出务工人员。

此次共调查51人,其中26人为陕北部分地区外出打工者,另外25人为西北等省进疆打工者。调查形式为随机问卷调查,调查地点为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场所,如列车,火车站候车室等。

经统计结果分析,发现如下问题(由于被调查对象的分布不同,所以我们将结果进行地区差异分析):

家庭收入来源结构特点比较:

75%的陕北地区被调查者认为其家庭主要收入来自打工,这说明打工已成为陕北地区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被调查的入疆务工人员中,收入多来自务农与外出打工,其中打工收入占到收入来源的50%。我们认为老区由于自然、交通条件的限制,使那里的农民更多依靠外出务工脱贫。

劳动输出流向:

陕北地区的剩余劳动力主要流向陕西省内各大城市以及部分沿海城市。由于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外出务工者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例如:南方的玩具厂,服装加工厂,另外为保安家政等。职业特点为技术要求低,工资低。原因是其受教育程度低的现实与致富急切心情的矛盾迫使他们靠出卖廉价劳动力维持生计。进疆务工人员多工作于工作不太固定的临时短工与小本生意。而长工多在国营工厂或民营小厂工作。

农民工维权:

陕北地区外出务工人员中只有55%的农民工 与雇佣放签订了劳动合同,这为双方纠纷的解决带来了潜藏问题。放弃签约的原因是:外出务工具有季节性,通常是在农闲期间,并且具有不固定性,而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被调查的进疆务工人员中在工作前与雇佣方签订劳动合同的不到一半,这些人大多就业于短工行业。原因是短工工期短,工资数目,另外即使签订合同佣方在工作完毕后可能仍有种种理由拖欠或对工资进行扣减。所以进疆打工者中签订劳动合同的也教少。当双方发生劳动纠纷时,通过协商解决的占到所有总数的83.3%,他们反映诉讼过程耗时另外费用较高,有时法律的公正性也受到怀疑。从这里可以反映出他们对法律持较低的期望值。

从社会潜规则看,一份合同的签订涉及到劳资双方,而农民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很难具有主动权。首先他们受到自身法律知识缺乏的制约。其次,国内的劳动力市场由于供过于求具有买方市场的一切特点。过剩的廉价劳动力使农民工没有选择权,处于被动的位置。

另外在调查中,我们也获得了这些以前靠天吃饭,现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出力卖命的农民工对家乡农业税减免的评价。由于打工者来自不同的省市和区域,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对减免的农民收入的效应也呈现地区差异。大部分被调查者对其持肯定态度,但有一些反应在去年减免后,收入反而减少。原因是农资价格的上涨。农资费用的增加数额超过了减免的数额。农资产品包括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一切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原因为:

1、农民投入有所增加。去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从而带动了化肥、农膜等农用物资的需求增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资价格的上扬。

2、生产成本上升。首先是受用于生产农资的油料、天然气、燃煤等原料价格上涨的影响,现在的油、气价格上涨幅度都在10%以上。事实上,受油料、天然气、燃煤等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国内农资价格普遍居高不下。

3、运输成本上升。实施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后,严禁车辆超载上路,使化肥等农资每吨运费比以往上升了1倍左右。正所谓水涨船高,成本上升,售价自然跟着上涨。

4、季节性波动。当前大春在即,各地对农资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农资市场出现了季节性波动。

此次调查由于知识的局限和调查的专业性,是调查结果与分析有很多问题,但出于对社会现实认识的渴求,调查与分析还是出炉了。望引起观者共鸣。

社会实践报告

内附调查表

实践报告人:王明 商学院03级国际金融专业10班

赵斌 商学院03级国际经贸专业5班

实践内容:社会调查与统计结果分析

篇3: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更加丰富多彩袁不做赚钱机器

在广东省广州市夏茅工业区一家工厂打工的贵州女孩李梓瑶是个典型的“90后”, 1991年出生的她几个月前满怀着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来到了广州。

“我的想法其实好简单, 找份工作, 不要太累。”但工厂的活儿并不好干, 打工的日子和自己想象的根本不一样。“累, 太累!手要跟上流水线的速度, 稍稍赶不上, 物料就堆积在面前, 不要说拉长严厉的眼神瞪着你, 自己也不安生。”由于操作不熟练, 李梓瑶没少被主管批评。心情郁闷的她曾经坐在宿舍楼栏杆上发呆。试用期的收入也不高, 只有1000元左右。

让李梓瑶不适应的还有单调而紧张的日程。“在工厂里, 有规有矩, 做事不能快不能慢, 要听候厂方的铃声指示。起床、上班、睡觉, 都有一个编排好的时间表。”

这几天, 李梓瑶的工友——四川女孩彭娜正和父母怄气。原因是上个月彭娜手机费、上网费用了两百多元, 父母说她乱花钱。彭娜却不以为然:“你们这样省还不是在打工, 手机都舍不得用, 我才不会学你们。”彭娜是熟练工, 每月工资有一千三四百元。

李梓瑶每个月最大的花销也是手机费和上网费。工作之余, 她开始想家、想念朋友, 但又不愿意就这样回去。“我还年轻, 想长点见识。”她喜欢上网, 在手机上看小说, 或者和朋友在网上聊天。但常常是因为订单多加班多, 每天几乎只剩下几小时睡觉时间。

“她把自己安置在流水线的某个工位, 用工号替代姓名与性别, 在一台机床刨磨切削内心充满了爱与埋怨”, “站着时候, 你已成为它 (机器) 的一部分”……这是打工妹郑小琼的诗作。十几年前, 东莞一家小五金厂的245号工卡就是郑小琼的身份, 她的诗就是打工生活的写照。如今, 来自四川南充的郑小琼已经成长为一名诗人, 前年成为广东省人大代表, 但依然租住在工业区, 和工友、老乡比邻而居, 关心和关注着打工生活。

在郑小琼的眼里, “90后”是个先进的字眼。他们更为崇尚平等尊严的工作, 宁愿在外面漂着也不愿回到乡村;他们会把周围是否热闹作为就业的一个选择;他们更为珍惜自己的休息时间, 会用一个月工资去买一个山寨版苹果机……相对于父辈, 他们更注重自己人性的尊严, 更追求生活的质量, 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选择更好的生活, 而不是做赚钱的机器。

遇到问题该找谁钥

工会应该成为打工者真正的娘家

广东东莞, 宽阔的道路, 拥挤的车辆行人, 琳琅满目的广告牌, 铁门紧闭的工厂, 共同构成一幅打工城市的场景。郑小琼说, 大部分工厂每个月加班超过80个小时, 有的甚至上百小时。对于打工者普遍反映的累, 郑小琼认为除了身体上的劳累, 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累, 一种由农村进入城市, 面对新的环境, 现实与理想落差过大而造成的心灵上的累。

城市需要农民工, 但似乎并没有很好地接纳他们。根据调查, 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险参与率低、工资水平总体偏低现象。而与“三低”相对应的, 则是“三多”———工伤及职业病多、加班多、劳动争议多。

郑小琼曾经以“面对劳动纠纷与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怎么办”的问题访问很多打工者, 绝大部分选择放弃, 大多数人觉得, “又不是我一个人受到这样的侵害, 大家都这样, 算了吧, 哪里都一样”;还有部分农民工, 根本说不清楚, 对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表现出无知和茫然;明确表示会去相关部门投诉或者走法律途径解决的人一个都没有。

李梓瑶和彭娜显然对工会毫无概念。基本上遇到经济问题先找附近的老乡、同学, 再找家里, 最后才是同事;至于情感与生活问题的沟通, 更多还是老乡与同学, 或者几个要好的朋友, 但通常是不知道找谁, 更多的是憋在心里面。彭娜告诉记者, 大部分工友与家庭的分离, 加上打工的圈子流动性相当大, 很难有亲密的朋友, 孤独、劳累, 这种生活状态很容易对心理健康造成损害。

“目前来说, 组建工会, 让工会发挥作用是最好的方式。”曾经当过搬运工、流水线工人, 现为深圳龙岗社区专职工会干部的杨诗勇说。“工会要成立真正的职工之家。多深入职工, 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困惑。同时, 应该促进企业人性化管理, 帮助企业制定规范的制度, 建立人文关怀体系, 让职工知道有困难有问题该找谁, 让员工感受温暖和关爱。”

为了帮助企业成立工会, 杨诗勇每天步行着从一个工业区到另一个工业区, 从一家工厂到另一家工厂, 不管风吹日晒, 有时一天只顾得上吃一顿饭。他相信打工者需要工会。今年初一家企业单给主管加工资, 员工情绪激愤。杨诗勇找到企业主做沟通工作, 摆事实讲道理, 最后企业给全体员工加薪, 平息了这场群体事件。利用工会这个平台, 杨诗勇也多次组织员工技能培训、心理健康培训。

杨诗勇依然每天走进一家又一家企业, 锲而不舍地为组建工会而努力, “离乡背井的打工者需要引导和关心, 中国新兴的产业工人需要工会。”

篇4:新生代农民工生存与发展调查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典型调查 生存现状 发展选择 推拉理论

一、引言

新生代农民工渴望通过进入城市工作来改善自身命运以及实现家庭期望,但是他们在城市的生存与发展现状令人堪忧,他们的最终归宿是城市还是农村,政府应该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安居乐业?据2013年农民工监测报告统计,新生代农民工12528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46.6%。新生代农民工为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较大贡献,但却由于户籍制度、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社会保障制度等原因,很少能享受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公共福利。

《2014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作为重点工作,要求“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农业转移人口问题已成为现阶段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基于新生代农民工个人数据的统计研究刻画了城市化过程实现的微观机制,展开对这一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描述分析,将能够搜寻到应对农业转移人口问题的微观举措。

二、样本选择

本研究的数据收集采用网络调查和实地调查两种手段,网络调查的主要支持平台是QQ。实地调查的地点集中在深圳市宝安区,调查对象为1980年后出生的在深圳务工的农村户籍人口,最终分析样本数量为374个。男性占比为64%,平均年龄约27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63年,调查对象普遍接受九年义务制教育。约40%的调查对象具有专业劳动技能,是否具备劳动技能与年龄直接相关,劳动技能基本是在工作过程中积累,学校缺乏技能教育。已婚未婚比例均衡,大致各占一半。

三、新生代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标体系

(一)收入和消费指数

收入和消费指数包含四个变量:新生代农民工每月工资收入、每月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主要消费支出类型以及手机的购买情况。调查数据显示,调查对象平均每月工资收入在2011年至2013年依次为:2193.82元、2721.74元、3177.62元,收入呈不断增长趋势,且新生代农民工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不显著,但目前普遍水平还较低;平均每月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为53%,消费需求呈不断扩大趋势;60%的调查对象的主要消费支出类型为食物支出,消费结构比较初级,消费主要用于满足生存而不是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对手机的追求跟得上时代步伐,调查对象中60.9%拥有智能手机,其中13.8%购买iPhone系列,并且注重更新换代,智能手机作为新兴事物的代表以及身份品味的象征被广大的新生代农民工所接受,也说明消费主义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开始盛行。

(二)住房指数

住房指数包含四个变量:目前住房类型、人均居住面积、住房内是否有卫生间、期望住房类型。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住房类型中,约30%的调查对象为集体宿舍,60%为私人出租房,10%为其他住房;人均居住面积低于6平方米的调查对象比例约为30%,联合国规定的住房贫困状态就是人均居住面积低于6平方米;住房内是否有卫生间可以作为住房条件的一个代理变量,仍然有8.5%的调查对象住房中没有卫生间,上述两个变量表明目前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状况堪忧;期望住房类型中,选择单位宿舍的约占30%,选择回农村建房或买房占37%。由于福利房分配制度的排他性和商品房市场的外部性,城市没有面向农民工的住房制度安排。

(三)就业指数

就业指数包含五个变量:职业、培训、跳槽次数、每月加班时长、期望就业。74%的调查对象为普通员工,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分别占比为16%、10%;22%的调查对象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培训,其他接受过培训的形式主要是单位组织的培训;调查对象的跳槽次数均值约为3次,更换工作频率高,由于缺乏人力资本,职业固化在低端,只能不断跳槽,就业稳定性较差。每月加班时长均值为46.4小时,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期望就业中,29%的调查对象期望从事雇佣劳动,54%期望从事自雇经营,17%则期望从事农业生产。

(四)保障指数

保障指数包含五个变量:社会保险、签订合同、职业隐患、工资拖欠、企业福利。调查对象中,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最广,高达87.6%,享受“五险一金”的比例仅为4.2%,而完全没有参与保险的比例为11.5%,社会保险的不健全降低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16.6%的调查对象没有与就业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在劳资关系中失去话语权。职业隐患是指劳动者从事的工作是具有明显的或潜在的健康安全隐患,存在职业隐患的比例高达66.6%,且大多企业没有采取有力的防范措施,与城镇职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多从事脏、累、苦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工资拖欠的现象时有发生,24.6%的调查对象常面临工资无故拖欠,劳动权益受侵害。31.6%的调查对象从未享受过企业发放的福利,未被纳入正规福利待遇体系。

四、新生代农民工发展选择的推拉因素分析

迁移的推拉理论指出影响人们迁移的因素中存在着促使人口流动的力量以及阻碍人口流动的力量,即在流出地或流入地同时存在“推”和“拉”的若干因素,推拉因素的较量和综合,促成最后人口是否迁移。本文关注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选择属于二次迁移的范畴,适用于推拉理论。受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分割体制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选择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徘徊。

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四个迁移意愿:深圳、中小城市、农村、不清楚。其中,13%的调查对象期望未来能够留在深圳;34%的调查对象期望未来迁移至其他中小城市,其中愿意返回原籍城市的高达85%;32%的调查对象期望未来迁移回农村;21%的调查对象的迁移意愿不清楚。接下来,从调查数据中发现哪些因素是城市和农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推力和拉力。endprint

(一)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推拉因素

问卷设计中,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推力包括:生活质量差、工作艰辛、难以照顾家人、子女教育问题、经济收入没有达到预期、不能融入城市生活、对未来的迷茫、其他。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拉力包括:城市工作挣钱多、城市有更多发展机会、城市就业机会多、想学专门技术、城市生活更便利、为子女成长发展打基础、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其他。调查数据显示,43.1%的调查对象认为城市的推力主要是生活质量差,47.4%的调查对象认为城市拉力主要是有更多发展机会。

(二)农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推拉因素

农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拉力包括:照顾家人、家乡生活费用低、人际关系融洽、不愿放弃农村土地、农村会有许多发展机会、其他。66.9%的调查对象认为农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拉力主要是方便照顾家庭。

五、结语

通过对深圳市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发现,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现状仍然堪忧。本文的启示是,政策制定者需要优化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可从两个方面努力:第一,新生代农民工生存与发展的制度障碍,包括社会保障制度、企业用工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制度,逐渐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保障。第二,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生存与发展状况,积极促进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扶持新生代农民工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1]Todaro.M.P. A Model of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

[2]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白南生,何宇鹏.回乡,还是外出——安徽四川二省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2(3)

[4]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5]李实.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农民工状况[J].劳动经济研究,2013(1)

篇5: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2009-08-28

为了全面了解江苏返乡农民工,特别是女农民工的思想状况、就业创业情况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党委政府制定帮扶返乡农民工的政策提供对策和建议,进而促进“保增长、促发展;保稳定、促和谐”目标的顺利实现,2009年3-5月,江苏省妇联开展了“江苏返乡农民工状况调查研究”。本次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考察现场和召开座谈会相结合的方法。在苏中、苏北8市返乡农民工集中的地区发放问卷810份,在宿迁、徐州和淮安市召开座谈会3场,考察返乡妇女创业示范点等特色现场15个,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一、江苏返乡女农民工基本状况

1、思想稳定,充分肯定党委政府以及妇联组织应对危机的做法

大多数返乡女农民工心态平和、思想稳定,对当地党委政府帮扶就业心存感激之情。调查显示,80.9%的返乡女农民工“对当地政府的工作作风”满意。她们认为“村里、镇里在帮助返乡农民就业创业方面做得比较有成效”的做法是“及时登记返乡农民在外面务工的工种、掌握的技术信息”(41.1%)、“主动联系企业,推荐返乡农民就业”(38.2%)、“各级组织返乡农民工接受实用技术培训”(36%)、“千方百计引进项目,增加本地就业岗位”(35.5%)和“提供岗位及用工信息服务”(34.5%)。90.7%的返乡妇女对当地妇联组织发挥作用状况是满意的,对妇联组织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妇联在帮助返乡农民就业创业方面做得最有成效的是“开展技能培训”(62.4%)、“推出创业典型起示范带动作用”(39.2%)和“提供岗位及用工信息服务”(39%)。

2、返乡发展,基本生活得到较好保障

由于各地党委政府多措并举拓宽返乡农民工就业门路,各地的返乡农民工大多得到了妥善安置。被调查者中41.8%的女性“在家乡找到了工作”,8.4%的女性“自己创业或做生意”,9.6%的女性“务农”等。

返乡后,女性人均有985.81元的月收入,比在城市明显减少,绝大多数人反映基本生活保障没有问题。女农民工返乡后,在家庭中的地位变化不大,66.8%的女性感觉“无变化”,19%的女性感觉“提高了”。可见,由于各地应对及时,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3、就业创业,自身价值得到实现

返乡女农民工经过多年打工生涯的磨练,学到了技术和职业技能,培养了开拓精神,她们返乡后不仅没有成为家庭的包袱,反而成为劳务输出地的优质人力资源。有些人经过转岗培训,很快就找到新工作,有些已成为新进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者。调查也显示,一些返乡妇女积累了原始资本,创业愿意强烈。被调查者中55.6%的女性想在政府鼓励的涉农行业中创业,11.7%的女性“希望从事餐饮服务业”、11.5%的女性“想从事农产品加工”、还有4.5%的女性“想在生态农业旅游方面创业”。部分返乡创业成功的女性为周边的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参政意识增强,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相对于没有外出打工的农民,返乡女农民工政治参与意识较强,对村委会干部的竞选关注度高。78.1%女性赞同“村干部海选从全体村民中选举产生”;也有31.3%的女性认为“如果有机会,会去竞选村委会委员”。她们认为,“女性要当好一名村班干部需要具备的条件”是“有领导能力”(53.9%)、“关心老百姓生活”(44.9%)、“有本领带领全村致富”(37.8%)、“办事公道”(30%)和“有知识有文化”(25.4%)。

二、返乡妇女面临的发展困难与需求

1、工资性收入明显下降,与男性相比差异显著

返乡妇女的工资性收入下降明显,在外务工时期平均月收入为1504.17元,返乡后每月985.81元。返乡后月收入低于苏北地区贫困线标准,在200元以下的约占4 %。有50.1%的女性“感到

返乡后的生活质量与在外务工相比”有所下降。座谈中我们发现,制约返乡女性就业增收的原因,一是苏北地区企业工资水平普遍低于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工资水平,妇女返乡后就业工资性收入普遍下降;二是她们技能水平普遍偏低、择业竞争力不强,回乡就业后,再就业层次不高;三是受家务劳动拖累或受自身素质所限从事季节性工作及打零工收入水平较低。四是从事种植、养殖业的返乡妇女,因离乡离土多年,已不适应务农劳作,缺乏实践经验和科学实用技术,难以通过高效农业生产实现增收。

2、综合性压力上升,返乡妇女更希望就近就业

目前大多数返乡妇女对农村的生活整体上比较满意,但与男性相比,她们在生活上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综合性压力,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压力主要来自“孩子学费高”(49.7%)、“做生意没有资金”(40.5%)、“赡养老人负担重”(31.5%)。关于今后的就业去向问题,在被调查的返乡妇女中有47.7%表示有机会还是要出去打工,其中25岁以下的被调查者持有这一愿望的占63.6%;有37.7%想继续留在农村发展,其中26岁以上的女性占77.6%。座谈中我们发现,返乡妇女希望能在县域范围内就业。这样她们既能挣钱,还能照顾到家庭,有效减少了农村留守儿童比例,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十分有利于促进和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3、自主创业存在诸多困难,创业扶持需引入性别视角

去年底以来,一股以创业带动返乡妇女实现更高层次就业的创业潮在苏中、苏北涌动,返乡女性的创业愿望普遍高涨。但与男性相比,女性创业仍存在诸多困难,高达73.9%的女性和45.7%的男性认为“与男性相比,女性创业更加困难”。主要体现在,一是支持农村妇女创业的舆论环境尚未形成。二是创业资金难筹。调查显示33.0%的女性认为“资金”是创业的最大困难。许多返乡女性表示当前一些政策性的小额担保贷款和融资渠道门槛高、手续繁琐,难以有效帮助返乡妇女解决资金困难。三是找准创业项目困难。有15.8%的被调查女性认为“找不准项目”是自己创业的又一困难。她们中有12.7%的人表示自己“摸不准市场信息”,无法做出理性选择。四是缺乏创业支持体系。一方面返乡妇女家务缠身,难以专心投身创业。另一方面男女两性创业环境的差异和创业难度的差异性被忽视,缺乏针对女性特点的专项创业扶持政策和高质量的创业系统培训。

4、精神文化生活贫乏,亟盼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对于返乡妇女而言,城市务工的经历开阔了她们的视野,她们内心追求着丰富多元的精神文化世界,然而枯燥的农村文化和单一的生活方式阻碍了她们的精神追求。调查显示,有50.6%的女性认为“现在农村的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其中13.6%认为“几乎没有什么文化生活”,14.1%的女性感到“在农村见不到世面”,比男性高出8个百分点。她们的业余生活十分单调。

当前她们迫切希望拥有自己的文化阵地,建设一批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调查显示有32.5%的女性最希望建立“文化活动室”。通过座谈我们还发现,精神文化活动枯燥贫乏不但对返乡妇女的身心健康不利,更成为年轻返乡女性不愿继续留在农村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5、归属感不强,渴望精神榜样引领

部分返乡妇女对农村的人文环境缺乏归属感。另外农村社会一些不良风气也容易使返乡妇女感到精神世界的迷失。然而,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在农村的知晓率却很低,精神榜样的引领作用甚微。有78.5%的返乡妇女认为需要“树立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作为她们的精神榜样。由此可见,当前要将先进典型的培树宣传工作作为引领返乡妇女积极投身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下大力气予以加强和改进。

6、参与基层民主管理的氛围尚未形成,政治参与机会有限

调查显示,尽管有78.1%的返乡女性赞成村干部海选,却只有31.3%的返乡妇女愿意去竞选村委会委员。与男性相比,妇女参与基层民主管理的机会有限,被调查者中有69.3%的女性认为“女性当村干部比男性更困难”。一是她们参与村民自治的实践经验有限。座谈中我们了解到,妇女返乡后主要将精力用在照顾孩子和老人、做家务等“私人领域”,较少参与到村民代表、村民会议等“公共领域”,参政经验不足。二是返乡妇女政治参与的基础较弱。由于返乡妇女的素质技能偏低,就业层次不高,带领全村发展致富能力有限,难以获得农村群众的积极拥护。三是传统性别观念影响。一些地区对妇女进入村委会、参与村民自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没有充分认识,认为只有男性家庭成员才能参与村里召开的各种会议,影响了返乡妇女参与基层民主管理的机会。

三、促进返乡女农民工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为返乡妇女在农村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女性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重要作用和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责任。树立一大批返乡妇女就业、创业、政治参与的先进典型,营造返乡妇女二次创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帮助返乡妇女留得下、发展好,引导返乡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全力帮扶返乡妇女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返乡女性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培养,试点在返乡妇女能手、致富带头人中推选妇代会主任,担任村两委负责人,促进农村妇女的基层民主参与实践,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加强返乡女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为改变农村落后的生活方式做出榜样,推进农村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2、建立返乡妇女人才数据库,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新农村建设人才工程

建议在各地建立返乡妇女台帐的基础上,建立返乡妇女人才动态数据库,及时掌握女农民工返乡变化情况,通过动态管理,及时掌握返乡务工女农民技能特长、能力特征、求职意愿、发展需求等信息变化情况。实现对农村妇女劳动力及妇女人才的分类管理和有针对性服务,形成调查、培训、就业、发展“四位一体”的返乡妇女服务模式。

3、强化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提高返乡妇女创业的成功率

进一步争取各级财政支持,设立专门针对女性创业的专项培训资金。二是在全省推广适合女性的创业培训模式,建议将“巾帼牵手SYB导师行动”这一培训模式的成功经验引入返乡妇女的创业培训,在全省农村全面推开“牵手返乡妇女SYB创业培训”行动,在各地设立创业妇女SYB培训项目实践基地,编印全省适用的“农村女性创业项目推广案例”,建立创业项目储备库,让更多的农村妇女获得创办自己企业的技巧和项目。

4、加大针对返乡妇女的创业扶持力度,服务返乡妇女创业全过程

一要推动相关部门制定操作性强的的政策。如对返乡女农民工创业给予一定期限的税收减免和实行“零收费”等的政策。二要将现有政策向返乡妇女宣传好,调查显示只有50.6%的女性知道并了解江苏省政府出台的扶持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政策。要让更多的女性学好政策、用好政策。三是推进财政、工商、税务、银行、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进一步简化手续,降低成本,为女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保驾护航。四是各地妇联要对创业妇女进行分类帮扶,对有文化、有闯劲的妇女,通过协调小额信贷资金扶持、项目支持、政策帮扶等方法,鼓励和引导她们自主创业;对有资金,想创业的返乡妇女,妇联组织要积极为其创业办证、劳动力招收、税收、用地等方面争取优惠并提供各种便捷服务。

5、政治上放手培养,夯实农村妇女基层民主参与的基石

建议以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为契机,在文化程度较高, 综合素质较强的返乡妇女中发展团员、党员。在返乡妇女中挖掘一批农村优秀妇女充实到基层妇女组织队伍中,充实到各村级组织中。一要放手培养,让她们参与村内的一些辅助性行政事务, 使她们有一种荣誉感和归属感, 既为她们提高能力创造条件, 也有利于增强她们在村民中的知名度和信任度。二要加强培训,对一些有能力的返乡妇女要进行全方位素质的培养, 尤其是政治法律知识以及村级行政管理知识的培养。帮助她们充分掌握有关法律、法规, 了解选举的程序和技术,锻炼自己的能力,展示女性风采,为下一步村委会和基层妇联直选打下良好基础。

6、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引导返乡妇女成为农村先进文化的引领者

要抓住省财政支持各地加强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资助经济薄弱地区建设农家书屋等

篇6:关于征地农民的生存状况调查心得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要素,近些年来由于城市规划、政府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征地也变成了一个重要的环节。然而,土地被征用后农民是否得到了应有的补偿,还有补偿的是否全面,仍然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土地被征用后农民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作为中国基层组织的一员,我深深感觉到农民生活的困难,虽然近些年来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交通、医疗、教学、经济等各方面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如今越来越多的耕地被征用,农民就应得到更好的补偿,事实却并不如此。如今失地农民还存在太多的问题:

第一、失地农民众多,并且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第二、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普遍不好,具体表现为1.土地的种植收益与农民偿收益不对等2.土地的就业功能与农民失地后的就业保障不协调,“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城镇化的核心问题之一。3.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与农民失地后社会保障功能转换的不顺畅,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又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4.失地农民在子女就学、医疗条件、交通、购物环境等方面都比过去方便多了,但外在居住环境的改善和提高同时也增加了已无固定经济来源的失地农民的负担,他们中的大部分入不敷出。

第三、失地农民面临诸多困难和要求

篇7: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为了解新生代农民工(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外出从业人员)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从宏观上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的总体情况,为加强和改善农民工工作提供依据,近期眉山团市委联合国家统计局眉山调查队对我市1区5县进行了新生代农民工专项调查,有效调查样本220户,调查结果为新生代农民工对现在生活状况不太满意,目前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但追求精神生活和发展机会的愿望更强烈,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重视不够。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新生代农民工以男性为主。在所调查的220名新生代农民工中,男性占60.9%,女性占39.1%;90后占调查对象的8.2%,80后占81.8%。

2、新生代农民工以已婚为主。从调查结果来看,新生代农民工以已婚为主,所占比列为65.0%,未婚的占30.5%,离异的占4.5%,丧偶的没有。

3、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较高。他们大部分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文化和文盲比例低,仅占0.9%,受过初中教育的占36.8%,受过高中教育(中专、职高)的占45.5%;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占16.8%,他们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能够通过报刊、书籍及网络等接受知

1识和信息,所以更注重自己未来的发展。

4、新生代农民工行业分布较广,涉及多个门类。新生代农民工涉及一、二、三产业,主要分布在建筑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一产业;交通运输业和采矿业。分别占17.7%,16.8%,15.0%,11.4%,10.9%,10.5%,10.5%和7.2%。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工作,82.7%集中在私营、个体和股份制企业;72.7%属于普工和无技术等级的熟练工,中、高层管理人员仅占4.1%。

5、81.8%的调查对象务工时间在两年及以上。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大部分出来务工时间都在两年及以上,其中一年或一年以下的占18.2%;两年的占30.9%;三年的占27.7%;四年及四年以上的达到23.2%。

6、调查对象获得目前这份工作的途径以亲友或同乡介绍为主。占49.6%的调查对象获得目前这份工作的途径是亲友或同乡介绍;劳务中介介绍的占7.7%;政府劳动部门或工青妇组织介绍的占9.1%;自己直接到单位应聘的占14.1%;在劳务市场应聘的占6.4%;通过互联网信息的占3.6%;其他途径的占9.5%。调查显示:因没有技术成为他们目前找工作最大的困难,占43.6%,因学历太低的占37.3%,因户口受限制的占3.2%,因不知道什么地方招工的占7.3%,因交不起押金的占2.7%,因怕坏人欺骗的占1.8%,其他原因的占4.1%。

二、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特点

1、新生代农民工对现在生活状况不太满意。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当前的生活状况很不满意的占8.6%;不满意的占20.5%;觉得一般的占43.6%;比较满意的占17.3%;觉得很满意的占10.0%。他们在城市生活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扰,排在前三位的困扰分别是收入无保障、远离家人感到孤独和缺少文化娱乐生活,分别占调查对象的49.5%、39.5%和32.7%。同时,在所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有接近两成的人要2年及以上才能回一次老家。

2、经济收入较低,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调查显示:他们月工资在1200元以下的占28.6%;1200—3000元的占66.8%;3000—5000元的占4.6%;5000以上的为0。他们工作的时间在40-50小时的占42.3%;50-60小时的占15.0%;60-70小时的占25.5%;70小时以上的占5.9%;40小时及以下的仅占11.3%。

3、维权意识逐步增强。在求职和工作的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对待公正待遇的诉求比他们父辈更为强烈,他们更关注务工的环境及社会保障问题。当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找党组织、团组织、工会、单位领导和政府部门求助的占41.8%;找亲友或同乡的占37.3%;找新闻媒体和上网发帖求助的占6.8%;自己去解决的占6.8%;而默默忍受的只占3.2%;

其他的占4.1%。

4、排解心理压力方式多种多样,但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较少。现在新生代农民工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他们缓解压力的方法排在前三位的是上网浏览和聊天、喝酒或下饭馆和睡觉,分别占44.5%、40.9%和38.2%,但选择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仅占2.7%。他们大部分愿意帮助工友排解苦闷心情,非常愿意占45.5%;勉强愿意的占22.5%;视情况而定的占27%;明确表示不愿意的只占5%。

5、精神生活诉求提高,消费生活多元化。在调查的220名新生代农民工中,他们的业余生活情况是:43.6%的选择了看电影或电视;42.7%选择了打牌和打麻将;31.4%的人选择了去网吧上网;业余生活比较枯燥单调。但新生代农民工更希望能参加的活动排在前三位的有文体类比赛和文娱活动,看电影和演出、知识技能培训,分别占51.4%、47.3%、45.0%。由此看出,他们对物质和精神的享受也逐渐提高。

6、融入城市的愿望比较强烈。新生代农民工较之第一代农民工,他们追求城市生活,融入现代城市的愿望比较强烈。调查显示,23.6%的人出来打工的目的是希望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列第四。排在第一的是赚钱养家,占64.5%;其次为赡养父母或子女前途考虑的,占31.8%;第三是出来寻找发展机会的,占29.1%。他们希望在城市定居的理由排在第一位的是孩子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占60.5%;第二是

工作机会多、发展空间大,占43.6%;第三是城市文化生活丰富,占42.7%;第四是城里人收入高、生活水平高,占41.4%;第五是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占28.6%;第六是城里人有退休工资和社会保险等保障,占23.2%;第七是家里已经无地可种,占13.2%;第八是做城里人有身份、受尊重,占6.8%。

三、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

1、务工单位共青团组织较少,开展有益活动更少。共青团员在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占51.8%,但他们所在单位共青团组织却相对较少,调查显示:52.7%的农民工所在单位没有共青团组织,在也有共青团组织的单位开展活动较少,其中从来没有开展过活动的占26.0%;偶尔组织一些活动但作用不大的占37.5%;经常组织活动,受到青年人喜欢的占25.0%;说不好的占11.5%。

2、企业文化活动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在私营、个体企业,企业注重效益而轻视职工文化生活,已经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从调查结果来看,没有提供任何文化活动的单位占35.5%;提供内容单

一、贫乏,不能满足文化活动需要的单位占32.7%;提供一些,基本满足需要的占25.5%,而内容丰富,能够满足新生代农民工需要的只有6.3%。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从来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活动占调查总数的50.5%;一年中参加过1—2次的占40.4%;一年中参加过3—5次的占7.3%;一年中能参加5次以上活动的仅占1.8%。

3、精神文化生活相对枯燥,文化消费能力不强。新生代农民工业余生活主要集中在看电视、上网、看杂志报纸等消费成本较低的活动,精神文化生活仍然十分单调和匮乏。每月用于文化消费的金额较低,没有文化方面消费金额的占16.4%;10-50元之间的占54.5%;50元以上的占29.1%,消费的用途主要是上网和购买书报和杂志。但作为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文化水平、理念信仰较老一代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了渴望。

篇8: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本研究采用自行编制的《进城务工人员工作和生活真实状况调查》问卷, 调查的实施对象是年龄范围为16-25岁、身处郑州务工第一线的农民工群体。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有效问卷239份, 问卷回收有效率为79.7%。同时, 本研究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还对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访谈, 量性与质性研究方法相结合, 以保证调查的客观性与有效性。

一、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存状态分析

总的来讲, 与传统农民工一样,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存状态并不乐观。但是, 又由于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具有了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诸多特征, 这都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生存状态必然是悲观与希望同在, 他们就这样在或明或暗的城市追逐梦中生存着、奋斗着。

(一) 维权意识增强, 但自身权益仍缺乏保障

与传统农民工相比, 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明显增强。他们从相对封闭的农村走向开放的城市, 不仅是生活地域的改变, 也是思维方式的改变。他们在不断接受新知识的同时, 也在思考自身权益争取与保护问题。他们中的许多人初步具有现代法律意识, 懂得理性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也更会以协商的方式处理问题。当被问到“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怎样维护”这个问题时, 有22%的人选择“直接找老板协商理论”, 超过一半 (56%) 的人选择“通过合法途径解决”。

但是, 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的增强, 并不代表他们的生存环境会有质的改变, 调查发现, 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权益仍然缺乏保障。

1.加班现象突出, 休息权被严重剥夺。

来自河南驻马店的新生代农民工李晓欢说, 她经常要加班到凌晨, 却没有加班工资。“稍微有点闪失, 随时都可能下岗, 还要面对和忍受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据调查, 在郑州市有超过70%的新生代农民工经常加班或偶尔加班, 两者分别占到32%、42%。在这群加班族中, 平均每个月加班时间总量20小时以内的占47.3%, 20-36小时的占31%, 36小时以上的占21.7%。当被问到是否按照规定领取加班工资时, 只有22.3%的人选择“是”。新生代农民工每周工作6天或超过6天的竟然达到95%, 双休日对他们来说, 近乎奢侈。他们的休息权被严重剥夺。

2.工作环境不容乐观。

当被问到“你的工作环境存在哪些问题 (可多选) ”时, “噪音”排在第一位, 占32.8%, 其次是“粉尘”, 占23.3%, “其他方面问题”占28.1%, 选“有毒有害物质”的占4%, 不存在问题的只占20.1%。当被问到单位劳动保护用品发放情况时, 26%的人选“按时足额发放”、6%的人选“不按时足额发放”, 竟然有近70%的人“不清楚国家标准”, 对劳动保护用品糊里糊涂。

3.劳动合同签订率及各种社保参保率低。

调查发现, 新生代农民工只有46.3%的人签订了劳动合同;由单位或雇主给缴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女职工生育保险的比重分别仅为4.3%、51.6%、5.8.1%、2.7%、0.9%。

自身权益缺乏保障会给新生代农民工当前和未来的工作、城市生活以及社会稳定等都留下了较大的隐患。

(二) 工资待遇与理想差距较大, 跳槽频繁

调查显示, 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总体不高, 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占15.7%, 1501-2000元的占27%, 1001-1500元的占29.3%, 650-1000元的占23%, 650元以下的占5%。其中能准时或基本准时拿到工资的占72.3%, 偶尔拖欠的占21.7%, 经常被拖欠的占6%。虽然经过国家近几年对随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治理, 有超70%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能按时拿到工资, 但仍有将近30%的新生代农民工工资偶尔或经常被拖欠。调查还显示, 只有26%的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的工资满意或比较满意, 将近70%的人选择不太满意 (37%) 或不满意 (31.6%) 。他们工资增长的愿望极其强烈, 当工资待遇与理想差距较大时, 他们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跳槽, 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就是通过频繁跳槽不断追逐理想的工资待遇。这说明, 新生代农民工不再继续接受其父辈那样的“低廉劳动力”的命运, 议价能力和意识都在不断上升。传统农民工是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 新生代农民工则是从待遇差的企业流动到待遇好的企业, 从最低工资标准低的城市流动到工资标准高的城市。

(三) 渴望融入城市, 但入户门槛依然很高

新生代农民工已不仅仅满足于生存和赚钱, 他们渴望融入城市, 渴望能够像城市人一样“体面”地生活。和传统农民工较为保守的思想观念不同, 新生代农民工更注重个性张扬与独立, 对农村的依恋在逐渐淡化,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远甚于传统农民工。对于“你是否愿意留在城市”这个问题, 只有12.2%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不太愿意或不愿意, 也就是说有接近90% (87.8%) 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在城市扎根的想法。虽然新生代农民工也存在身份认同的困境, 但是在城市工作、生活的经历进一步降低了他们对家乡的社会认同程度, 更加倾向于城市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也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增强, 他们渴望融入城市, 他们希望参与城市种种公共活动, 体现自己的价值。

但是,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入户条件苛刻, 门槛依然很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2月27 日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表示, 新生代农民工“最症结的问题就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把公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类, 对具有农业户口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做了种种的严格限制, 成为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向城市流动的最大瓶颈。随着我国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 虽然各地政府正陆续推出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 提出了一些优惠性政策措施, 但这些改革的成果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几乎是享受不到的。如上海市明确要求在沪办理居住证者必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者是特殊才能”。在实行购房入户的政策上, 苏州市明确规定:“购买市区成套商品住房, 单身人员应达50平方米以上、已婚人员应达75平方米以上, 且被单位合法聘录用, 参加社保、医保、公积金或经商、兴办产业, 具有合法稳定的经济收入的, 允许其本人、配偶及其未成年或待业未婚子女整户迁入。”[1]2010年11月, 广州市开始施行外来人口积分入户政策, 学历、技能以及获省市政府表彰成为积分重要来源, 本科可积100分, 专科可积60分, 拥有相关技能证书能得60分, 表彰最高可获得180分。这样的城市入户条件对于立足未稳、经济收入低下、文化水平不高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是极其苛刻的。

(四) 日渐时尚化, 注重自我发展

传统农民工大部分缺乏专业技能, 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涉及的几乎都是城市人所不愿干的脏、苦、累、险的工作领域, 工资待遇低。加之传统农民工多是已婚, 上有老下有小, 家庭负担沉重。他们进城打工是为了生计和贴补家用, 在衣着上不甚讲究, 个人生活“简朴”, 身上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而新生代农民工则不然, 他们较早进城打工, 接受能力强, 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追求欲望。另外, 他们多是单身, 家庭负担较轻, 在家务农较少, 生活相对轻松。因此, 在自身形象上, 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传统农民工, 几近于城市年轻人。在一场民工招聘会上, 笔者看到的是一个个衣着神态都“酷”味十足的求职者, 让人不敢肯定是民工招聘会还是大学生供需见面会。求职者们个个斯文白净, 女性求职者穿着入时的长筒靴, 拿着手机甚至还听着MP3等现代时尚数码产品。

另外, 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注重自身就业技能的提高, 不满足现状, 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 以求一技之长, 立足城市。调查显示, 接受过培训的人数比例达到48.4%, 许多新生代农民工会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计算机、英语以及金融等知识和技能, 表明他们不满足于永远停留在流水线上工作, 注重继续学习, 提升自我, 同时也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强烈的可持续发展意愿和危机意识。

二、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促和性思考

为了更好地化解城乡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态, 笔者有以下四点策略性思考:

(一) 大力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 做好就业信息服务工作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寻求就业信息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老乡熟人介绍, 二是通过众多非正规职介部门。依靠老乡熟人介绍的就业方式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加大了他们流动就业的成本, 择业范围也受到很大限制;依靠非正规职介部门就业风险较大, 因为这些职介部门大都得不到政府的承认、支持和规范, 这就导致许多新生代农民工难以进入有组织的就业市场, 接受正规教育和培训, 享受公共服务和待遇。更为主要的是, 目前城乡劳动力市场仍处于相互分割和秩序混乱的状态, 各地市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不准确、服务水平差等情况。鉴于这种状况, 首先, 政府要规范、引导劳动力市场, 建设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网络, 使城乡劳动力能够在不同地区、不同城乡、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单位之间自由、合理地流动。其次, 政府要扩展市场服务的范围, 做到培训与就业之间有效对接, 着力构建为新生代农民工服务的教育培训与就业支持系统, 不仅提供职业培训, 而且要做好就业信息服务工作, 通过与职业介绍机构和信息网络机构的合作, 为新生代农民工合理流动提供信息咨询, 为用工单位和求职者搭建“双赢”平台, 使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更具直接性和广阔性, 从而拓宽就业领域。

(二) 加强农民工组织建设, 拓宽新生代民工的权益表达渠道

在当前语境下, 新生代民工处于“失语”状态。在社会利益格局不断分化的转型期, 利益往往是人们行动的直接驱动力。谁能代表农民工?谁能真正为农民工说话?农民工通过什么途径表达自己的利益和心声?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农民工自己的组织。据调查, 企业工会大都在用工单位老板的控制下, 根本发挥不了实际效用, 当工人与用工单位发生纠纷时, 工会却帮老板说话, 站在工人的对立面。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 甚至有工会的负责人出来“劝说”工人“自动离职”。由此看来, 农民工之所以是弱势群体, 关键在于农民工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工群体数量庞大, 劳资纠纷日益增加, 仅靠政府有限的行政资源来维护广大农民工的权益很不现实。必须尽快将农民工纳入社区管理范围, 积极发展农民工自身组织, 改变“弱劳工强资本”的状况, 使农民工能与用工方进行平等谈判和沟通。

(三) 逐步降低入户门槛,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分期分批融入城市

农民工融入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 落户是他们融入城市的一个标志。但超过1亿的新生代农民工不可能同时融入城市, 必须分期分批融入城市, 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政府要认真研究, 制定一个可操作性的方案, 设计一个可考量的融入城市的社会指标体系。目前, 一些城镇对优秀新生代农民工出台了优惠的户籍政策, 采取“积分制”方式, 吸引了许多优秀农民工前往城市务工落户, 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2]。为扎实有效地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分期分批融入城市, 各地政府还应逐步降低农民工入户门槛, 将为城市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奖励型入户、购买城市房屋的投资型入户, 转变为在本市居住某年以上的年资型入户, 甚至包括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有一定的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有比较稳定的经济基础等的新生代农民工都能够实现入户, 直至条件成熟时, 取消户籍的城乡划分、地域划分。

(四) 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再社会化过程

西方国家在政府与市场之外发展起大量的非政府组织, 这些非政府组织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吸纳社会各界力量, 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 不仅可以为新生代民工发展提供物质支持, 在维权、就业、技能培训、心理辅导等方面也可以提供各种支持。在法国, 志愿者组织是主动帮助非法移民融入到法国社会中来。有一些民间非政府机构得到政府的一些资助, 无偿地对非法移民进行培训, 告诉他们怎样遵守和适应这里的规则、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在法国, “有一个伦理学教授, 一个社会学教授, 好几个人都辞掉自己的工作, 无偿地做志愿者。我问其中一个人:你为什么要帮助他们, 总有动机吧?他说, 这些人就生活在我身边, 他生活得不好, 我们也不会好。只有共存一种状态, 才能共荣。我们希望大家一起发展, 一起享受生活”[3]。所以, 政府不仅仅抓经济建设, 更要考虑社会各个阶层怎样和谐共处, 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非政府机构、志愿者们一起努力, 帮助进城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当然, 在非政府组织对农民工的支持和帮助方面, 相对于西方国家, 我国还相当薄弱, 因此, 政府应该资助一些专家学者开展研究、进行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探索。

参考文献

[1]何海.第二代农民工问题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 2009, (10) :231.

[2]谢建社, 谢宇.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预期与构想——以珠三角“民工荒”为例[J].城市观察, 2010, (3) :138.

上一篇:“木”字旁写字教学设计下一篇:鸡肋的反射性xss脚本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