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讯中的心理学应用

2024-04-09

审讯中的心理学应用(通用4篇)

篇1:审讯中的心理学应用

浅谈反贪侦查中的审讯谋略与技巧

黄石港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局长 罗高军

讯问犯罪嫌疑人是侦查工作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检察机关侦查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一种基本手段。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作为法定证据形式之一,在证明关系和证明力上又属于直接证据和主要证据,能够最直接有效地证明犯罪的客观方面和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故意。因此熟练运用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这一侦查方法是检察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对侦查破案,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笔者结合办案实际,对侦查审讯中常用的谋略和方法进行总结,以促进反贪侦查人员审讯水平的提高。

一、审讯前的准备工作

审讯犯罪嫌疑人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有计划地进行。为了做到“有的放矢”,审讯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一)熟悉案件材料。熟悉案件材料可以让审讯员弄清案件的进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审讯的目标和方向,为制订审讯计划,确定审讯策略提供依据。熟悉案件材料要全面细致,每个情节每个证据都应认真审查分析。哪些犯罪事实还不清楚,哪些证据有矛盾,还有哪些线索需要查清楚,哪些疑点要弄清楚。根据先易后难排出审讯顺序,找好突破口,做到审讯时心中有数。

(二)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审讯前应当全面掌握犯罪嫌疑人身份、文化程度、社会经历、一贯表现、性格爱好、家庭成员、亲友、犯罪原因和羁押后的心态变化。通过了解审讯对象的个体情况,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帮助审讯人员寻找审讯中的突破点,确定审讯中的技巧、方法,审讯节奏和使用证据的时机。

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

1、畏罪心理

畏罪心理是犯罪嫌疑人害怕罪行被揭露而受到刑罚处罚的一种心理,是犯罪嫌疑人普遍存在的最基本的心理状态。其原因在于职务犯罪嫌疑人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职权,面对将要受到处罚,害怕失去前途和家庭。在审讯中表现为:一是拒绝回答审讯人员的问题。认为如实供述就会受到处罚,担心言多必失,有时甚至连与犯罪无直接关系的一般性问题也拒绝回答。二是反复无常,供述时供、时翻,供词不稳定。这类犯罪嫌疑人知道自己行为的触犯了法律,将会受到惩处,但又不愿面对现实,常以反复无常的方式逃避审讯人员的审讯。针对犯罪嫌疑人的畏罪心理,审讯人员可以用“减压”的方式来淡化和消除畏罪心理对审讯工作的不利影响。对于认为供认后将承担严厉惩罚的犯罪嫌疑人应当为其减轻压力,使其认识到只要自己坦白交代就有比自己的想象要好得多的出路,让其正视现实,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深刻认识到只有交代罪行,才是唯一出路。

2、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犯罪嫌疑人自认为可以逃避罪责的一种自信心理。贪污贿赂犯罪中的犯罪主体一般都具有较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甚至还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应变能力和反侦查意识都比较强,同时,利用掌握的职权,他们攀附了复杂的“上层关系”,建立了稳固的“保护势力”。有的关系人甚至还与案件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形成了犯罪嫌疑人对这类关系网的心理依托,过高的评价了自己的保护伞。这是犯罪嫌疑人侥幸心理产生的根源。在审讯中表现为漫不经心,情绪比较稳定,把注意力放在其他事物上,不愿去想自己的犯罪问题。认为自己关系多,路子广,只要自己坚决不供,就会有人为自己脱案。针对犯罪嫌疑人的侥幸心理,审讯人员应加强心理攻势,向犯罪嫌疑人讲明检察机关查清案件事实的决心和信心,以瓦解犯罪嫌疑人的侥幸心理;也可以利用制造错觉的方法加重犯罪嫌疑人的猜疑心理使其认为检察机关已经掌握其犯罪的证据,还可以直接出示证据来瓦解犯罪嫌疑人的侥幸心理。

3、对抗心理

对抗心理是犯罪嫌疑人对检察机关和审讯人员一种不信任和敌视的心理。此种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人际关系的缘故,犯罪嫌疑人认为检察机关在帮别人整自己;二是因为审讯人员在审讯中不注意方式,人为的造成犯罪嫌疑人的对抗心理。审讯中对抗心理一般表现为:情绪激动,行为暴躁缺乏理智。时而公开对抗,出言不逊;时而矢口否认,极力狡辩;时而喊冤叫屈,发泄不满;时而反映冷淡,懒懒散散,使审讯工作陷入僵局。因此,审讯人员面对僵局,态度要沉着冷静,不能感情用事。先不与犯罪嫌疑人正面交锋,不急于追讯案件情节和实质性内容,以缓解其对抗情绪。待犯罪嫌疑人情绪稳定后再从其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通过平和的审讯语言取得犯罪嫌疑人的信任和尊重,使其愿意同审讯人员进行对话,进而将其对抗心理逐步转化到供述交罪上。

4、悲观心理

悲观心理,是犯罪嫌疑人自知罪行将被揭露,面对法律的惩罚而对自己的前途未来丧失了信心的一种心理。力求生存是人类的本能。悲观心理的出现只是暂时现象,一旦审讯情况发生变化,悲观心理依然可以恢复到稳定平衡状态。关键是审讯人员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唤起犯罪人对人生的留恋和对新生活的向往,激发争取光明前途的信心。悲观心理实际上是畏罪心理的极端化,因此畏罪心理的应对策略也适用于悲观心理。

(三)制定审讯计划。每次审讯前都应制定计划。本次审讯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犯罪嫌疑人可能回答的各种情况估计,运用何材料加以佐证等都要计划周到。计划周全,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如果审讯人员没有制定审讯计划,仓促上阵,随意发问,往往会使审讯工作陷入被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选择审讯突破口

审讯的突破口,是指在审讯时容易突破犯罪嫌疑人口供的薄弱环节。如何选择审讯突破口,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发展和进程,突破口选准了,对案件的突破势必形成破竹之势,甚至会达到不攻自破的效果,而且能把案件做大。审讯中侦查人员要善于捕捉和挖掘犯罪嫌疑人防线的薄弱环节进行突破。要结合案情,根据不同阶段已获取的情况和审讯要达到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可盲目随意,下面就结合自己在办案中的做法和体会谈谈如何选择突破口。

(一)从犯罪嫌疑人性格、心理上选择突破口

1、从侥幸心理选择突破口

办案当中经常会碰到各式各样的犯罪嫌疑人,有的认为自己的犯罪活动策划周密,检察机关根本无从查明;有的则认为自己有“靠山”、有“背景”,会将自己活动出去等等。这种侥幸心理是犯罪嫌疑人拒不供认的精神支柱。他们把逃避打击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种侥幸心理上,从而增加了审讯的难度。因此对于进行传唤的调查对象如在12小时内拒不交待自己的问题,应果断采取拘留措施。侦查人员应充分利用此时犯罪嫌疑人的紧张、恐惧状态,打破其侥幸心理,趁其惊魂未定之时,抓紧进行审讯,迫其交代罪行。

2、从畏罪心理选择突破口

犯罪嫌疑人一般都认为自己一旦招供,就会失去既得的一切,包括权力、地位、工作、名誉、家庭、自由等等。这是一种普遍的畏罪心理,这种畏罪心理后面隐含了一种“早日出去”、“从轻处罚”的心理期待,正确把握犯罪嫌疑人的这种心理,适时进行法律政策上的宣传,就能促使犯罪嫌疑人由畏罪心理向交罪心理转化。

(二)从关键犯罪情节着手选择突破口

审讯的核心任务就是让犯罪嫌疑人交待犯罪事实和具体情节,而犯罪嫌疑人则千方百计地否认犯罪事实和情节。有时甚至只交代结果,不讲细节,甚至有的犯罪嫌疑人会故意交待虚假的情节来反过来试探审讯人员的底细,看其犯罪行为到底有没有被审讯人员所掌握。因此,在选择突破口时,应当紧紧抓住已查明的关键犯罪事实和情节,从细节处着手进行突破。

1、选择犯罪嫌疑人最担心的事实或情节为突破口

犯罪嫌疑人对审讯的心理反映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最担心的事实或情节的影响,对此,审讯人员要准确判断,牵一发而动全身,实现对犯罪嫌疑人的突破。在审讯中,如果审讯人员掌握了犯罪嫌疑人最关心、最担心的事实和情节,比如犯罪的地点、赃款的去向,攻守同盟订立的情节和同案人及知情人的证言等等,就能以此作为查清全案的突破口。

2、选择犯罪嫌疑人犯罪过程中的一些特殊细节为突破口

犯罪嫌疑人在犯罪活动的过程中,有时为了掩人耳目、逃避侦查,或者出于其他因素的考虑,实施了一些与犯罪活动密切相关的特殊细节。如果掌握了这些特殊细节,就会使犯罪嫌疑人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作出错误的判断,认为连这样的细节都掌握了,其他的事实就更容易查清了,从而交待犯罪事实。

(三)从矛盾中选择突破口

审讯的过程,就是发现矛盾,利用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在审讯中,侦查人员要自觉运用矛盾论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贯穿审讯工作的全过程。要善于发现嫌疑人口供的矛盾、口供与其他证据之间的矛盾、其他证据之间的矛盾。企图规避法律制裁的心理,使嫌疑人为掩盖犯罪事实或减轻罪责而胡编乱造,以虚假的事实来蒙骗侦查人员。但是既然是编造出来的事实,就一定会有破绽,侦查人员只要善于发现这些矛盾,利用这些矛盾,并在审讯时向嫌疑人发起攻势,就能起到查清犯罪事实的目的。

在共同犯罪中,还要善于利用嫌疑人之间“互相猜忌”和“自保”的心理,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共同犯罪人之间订立的攻守同盟,使犯罪嫌疑人之间互相猜疑、指责、仇恨而发生激烈的冲突。在审讯中,犯罪嫌疑人最担心的是被同伙出卖,也最怕落在同伙的后面成了“替罪羊”而受到从重打击。因此,发现、利用、制造和扩大他们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犯罪分子,是打开审讯的突破口之一。

在审讯过程中,侦查人员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多个突破口。在办案中,往往一个突破口只是查清了某一事实、情节,但对案件的全面突破,则需要侦查人员多次进行突破口的选择或者同时选择多个突破口,这样才能彻底瓦解其抗审心理,深挖窝案串案。

三、审讯谋略与方法

审讯谋略是指审讯人员根据犯罪嫌疑人个体的性格、情感、意志等心理状态变化的趋向性,对其心理活动进行干预,以引导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策略和技巧。

在审讯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谋略方法:

(一)攻心法

攻心法就是侦查审讯人员在审讯犯罪嫌疑人时,通过攻其心,达到泄其气,消其势,乱其谋,夺其心的作用。使犯罪嫌疑人不想、不能、不敢对抗审讯,从而取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常用的攻心法有:

1、政治思想攻心。这是最常用的解决犯罪嫌疑人认识问题、观念问题、情感问题的审讯谋略。审讯人员利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和观点去揭露犯罪嫌疑人的错误观念、观点和立场,以达到使犯罪嫌疑人转变思想认识的目的。它主要通过强化审讯力量,适当加快审讯频率和宣讲国家形势来完成,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情攻心,是指以真挚的情感唤起犯罪嫌疑人仅存的良知,用真情打动犯罪嫌疑人,使其向有利于如实供述罪行方面转化;二是理攻心,是指运用道德和公理来转变犯罪嫌疑人的思想,促其如实供述;三是势攻心,是指在侦查审讯中,运用和形成有利的形势、局势和声势,促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罪行。

2、政策法律攻心。就是运用党的有关刑事政策和法律规定的震慑力,去影响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审讯人员通过宣讲党的政策和《刑法》、《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运用真实案例和真人真事去启发教育犯罪嫌疑人,促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罪行。攻心法由于在审讯中显著作用,它不仅避免了对案件事实进行每件事每个情节的追讯,能够省时省力、保证审讯质量,还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思想改造。攻心法是以积极的心理影响促使犯罪嫌疑人转变思想的,运用时应当审时度势,宽严适度。要根据审讯的具体情境,有节奏地调整审讯的气氛,既不能从头到尾只有平和的规劝,不给适当压力;也不能一味施加压力,不作启发诱导。宽和严交替使用,才能达到攻心的目的。

(二)威慑法

威慑法就是在审讯中,审讯人员发出能产生强烈效应和刺激的信息,使犯罪嫌疑人慑于国家专政机关的威力,深感自己的卑微,无力与国家法律抗衡,从而削弱或消除其对抗心理,如实交待罪行。常用的震慑法有:

1、最后通牒。就是直接将犯罪嫌疑人推向绝境,以强迫犯罪嫌疑人在指定的时间内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展开决战的态势,迫其按照审讯人员的意图作出行动。虽然容易导致僵局,具有很大的风险,但是成功的比例也很大。因此审讯人员要有充分的准备,在出现僵局后应寻找方法化解,重新组织力量,寻机再次发起攻击。

2、敲山震虎。此法常用在深挖犯罪嫌疑人还没有交待的余罪上。在审讯中,犯罪嫌疑人往往见机行事,审讯人员知道多少就交待多少,能交待轻的就不交待重的。一些没有经验的审讯人员看到犯罪嫌疑人已经交待了自己的罪行,认为可以收场了,实不知假象的背后还隐藏着更大的罪行。此时,运用敲山震虎的谋略,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审讯人员通过不同的侧面进行迂回攻击,从不同的线索,如与犯罪有关的人员,某一事件、某些物品,与犯罪有关的具体时间、地点来进行深挖,扩大战果。比如对犯罪嫌疑人讲:“你以为你讲了一点就完了吗?其他的事你打算怎么办?”便是典型的敲山震虎。

3、先发制人。就是在充分掌握犯罪嫌疑人心理,掌握其防御体系的部分或全部之后,以自己具有的优势,主动向犯罪嫌疑人发起局部或整体进攻的审讯谋略。实施先发制人谋略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使用措辞强烈、节奏性强的发问语句;二是出示强有力的证据,主动揭露犯罪嫌疑人的罪行;三是发现有谎供、狡辩的意向,就先行一步,揭穿可能说出的谎言,不给犯罪嫌疑人以喘息的机会,堵塞其退路,迫其供述。

4、攻其不备。就是在犯罪嫌疑人对某一问题没有防备,或来不及防备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对该问题进行突然追讯的一种审讯谋略。实施该谋略时,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审讯人员在与犯罪嫌疑人的对攻中,要善于捕捉其没有防备的问题;二是一旦发现了没有防备的问题,要迅速果断地进攻,切不可因优柔寡断贻误战机。

(三)制造错觉法

制造错觉法就是通过一定的语言、行为和气氛的影响,调动犯罪嫌疑人的情绪、情感和认识,使犯罪嫌疑人产生一种错觉,形成罪行已经被审讯人员所掌握的错误认识,从而如实供述罪行。

制造错觉法是利用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特定的心理状态和特定的环境所造成的思维的片面性。在审讯中,犯罪嫌疑人为了逃避或减轻罪责,总是希望达到某种愿望或不愿出现某种结果。但处在羁押的环境中,又不可能知道自己的罪行暴露的程度、审讯人员掌握了哪些证据,因此,不仅急于探听虚实,而且对外界信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向犯罪嫌疑人输入一定的信息,他就会依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判断,权衡利弊。在没有其他信息来源的情况下,犯罪嫌疑人往往产生错觉,认为检察机关已经掌握了案件的事实真相,自己无法继续抵赖下去,从而作出供述罪行的选择。

在审讯中,审讯人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制造错觉:

1、对审讯目标的错觉

在审讯过程中,不能暴露审讯的目标,让犯罪嫌疑人产生错觉,麻痹对方,声东击西,隐蔽审讯的主攻方向和目标,削弱对方的防御强度,避强击弱,使得犯罪嫌疑人首尾难顾,方寸大乱,最后不得不交待自己的全部犯罪事实。

2、对证据掌握程度的错觉

在审讯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并不了解检察机关到底掌握了多少证据。被审讯中的犯罪嫌疑人知道检察机关不会凭白无故乱抓人,由此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检察机关至少是掌握了一定的证据才来调查自己,但又不知道到底掌握了多少证据,因此审讯人员在使用证据时应注意技巧性和隐蔽性,尽量少出示证据,不到关键时刻不轻易出示证据。出示证据时应注意其效果,每出示一次证据就应令犯罪嫌疑人对审讯人员掌握证据程度的错觉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审讯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犯罪嫌疑人的错觉,错觉越大,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压力就越大。因为证据已被掌握,抗拒已失去意义,在权衡利弊后,就会选择供述。

3、对利害关系人的错觉

利害关系人顾名思义就是与案件有关联的人,这些人掌握了犯罪嫌疑人一定的犯罪事实,往往对案件事实起着重要的证明作用,因而也是犯罪嫌疑人的较为关心的问题。如在受贿案件中受贿人最担心的是行贿人的情况,是否被抓了?是否已经交待了犯罪事实?交待了哪些犯罪事实?等等。这些都是犯罪嫌疑人急于想知道的问题,因此犯罪嫌疑人总是试图从审讯人员口中、表情及行为上了解猜测利害关系人的情况。审讯人员在审讯中应注意隐蔽自己语言、表情和行为,要会“演戏”,那犯罪嫌疑人就会根据自己主观臆测产生各种错觉,如审讯人员在审讯中抛出同案人的点滴信息,“别人已经说了,你还在这里顽抗。”犯罪嫌疑人就会产生他人已供述的错觉,从而加速犯罪嫌疑人心理证据的形成。

4、对事实存在的错觉

职务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后,一般很少留下痕迹,这对于审讯工作是很不利的。对于这类犯罪,隐蔽性强,有时多年后才发现,大量的犯罪痕迹都无法查证,因此成为犯罪嫌疑人赖以顽抗的基础。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审讯人员故意在审讯中假设一些情节,使犯罪嫌疑人产生错觉,例如对于一些将财务帐目隐匿和烧毁的犯罪嫌疑人,审讯人员就可以制造一些虚假的情节:“你认为你不提供财务帐目就无据可查了吗?你们的会计怕日后说不清楚,自己私下又记了一本帐,这一点你没有想到的吧?”此话一出犯罪嫌疑人便会顿时乱了阵脚,不得不交待自己的罪行。

制造错觉的特点是引而不发,很适合在只有嫌疑根据或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使审讯传递的信息量很少,但信息扩张力很大。因此利于隐蔽,情不外露。制造错觉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提出的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建立在一定证据的基础上。引而不发和“诈唬”有本质区别。“诈唬”是凭主观臆断提出问题,并附以虚张声势的渲染。引而不发则是凭客观事实和对犯罪嫌疑人的个性特点、心理状态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而提出问题。

(2)审讯中要沉着、坚定,表现出自信而胸有成竹的样子。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案情和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有透彻的分析,弄清他最关心的问题,希望出现什么结果,担心发生什么情况。只有摸清了症结,才能对审讯充满信心。

(3)力争速战速决,切忌久攻不下。这种谋略的成功,在于输入的信息显示将使用证据,造成犯罪嫌疑人心理失常而发生判断错误。如果对证据总是引而不发、总是作出跃跃欲试的架势,时间长了就易被识破。为了不至于暴露,使用时应与其他谋略结合起来,虚虚实实地进行。

怎样选择审讯突破口,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发展和进程。突破口选准了,对案件侦查势必形成破竹之势,甚至会达到不攻自破的效果。

选择审讯突破口“三招”

审讯的突破口,是指在审讯时容易突破犯罪嫌疑人口供的薄弱环节。如何选择审讯突破口,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发展和进程,突破口选准了,对案件侦查势必形成破竹之势,甚至会达到不攻自破的效果。审讯中侦查人员要善于捕捉和挖掘犯罪嫌疑人防线的薄弱环节进行突破。要结合案情,根据不同阶段已获取的证据和审讯要达到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可盲目随意,下面就结合自己在办案中的做法和体会谈谈如何选择突破口。

(一)从犯罪嫌疑人性格、心理上选择突破口

1.从侥幸心理选择突破口。办案中我经常会碰到各式各样的犯罪嫌疑人,有的认为自己的犯罪活动策划周密,检察机关根本无从查明;有的则认为自己有“靠山”、有“背景”,会将自己活动出去等等。这种侥幸心理是犯罪嫌疑人拒不供认的精神支柱。他们把逃避打击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种侥幸心理上,从而增加了审讯的难度。因此对于进行传唤的调查对象如在12小时内拒不交代自己的问题,应根据是否存在拘留的情形果断采取拘留措施。侦查人员应打破其侥幸心理,抓紧进行审讯,迫其交代罪行。

2.从畏罪心理选择突破口。犯罪嫌疑人一般都认为自己一旦招供,就会失去既得的一切,包括权力、地位、工作、名誉、家庭、自由等等。这是一种普遍的畏罪心理,这种畏罪心理后面隐含了一种“早日出去”、“从轻处罚”的心理期待,正确把握犯罪嫌疑人的这种心理,适时进行法律政策上的宣传,就能使犯罪嫌疑人畏罪心理催化为交代行为。

(二)从关键犯罪情节着手选择突破口

1.选择犯罪嫌疑人最担心的事实或情节为突破口。在审讯中,如果审讯人员掌握了犯罪嫌疑人最关心、最担心的事实和情节,比如犯罪的地点、赃款的去向,攻守同盟订立的情节和同案人及知情人的证言等等,就能以此作为查清全案的突破口。

2.选择犯罪嫌疑人犯罪过程中的一些特殊细节为突破口。犯罪嫌疑人在犯罪活动的过程中,有时为了掩人耳目、逃避侦查,或者出于其他因素的考虑,实施了一些与犯罪活动密切相关的特殊细节。如果掌握了这些特殊细节,就会使犯罪嫌疑人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认为连这样的细节都掌握了,其他的事实就更容易查清了,从而交代犯罪事实。

(三)从矛盾中选择突破口

在审讯中,侦查人员要自觉运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贯穿审讯工作的全过程。要善于发现嫌疑人口供的矛盾、口供与其他证据之间的矛盾、其他证据之间的矛盾。企图规避法律制裁的心理,使嫌疑人为掩盖犯罪事实或减轻罪责而胡编乱造,以虚假的事实来蒙骗侦查人员。但是既然是编造出来的事实,就一定会有破绽,侦查人员只要善于发现这些矛盾,利用这些矛盾,并在审讯时向嫌疑人发起攻势,就能起到查清犯罪事实的目的。

在共同犯罪中,还要善于利用嫌疑人之间“互相猜忌”和“自保”的心理,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共同犯罪人之间订立的攻守同盟,使犯罪嫌疑人之间互相猜疑、指责、仇恨而发生激烈的冲突。在审讯中,犯罪嫌疑人最担心的是被同伙出卖,也最怕落在同伙的后面成了“替罪羊”而受到从重惩处。因此,发现、利用、制造和扩大他们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犯罪分子,是打开审讯的突破口之一。

篇2:审讯中的心理学应用

——论便携式审讯系统在公、检、法等部门的推广应用 摘要:便携式审讯全程记录系统(以下简称“便携式审讯系统”)是对审讯过程进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并实现双光驱同步刻录和网络远程指挥与监督等功能,为审讯过程提供真实、高清晰的音视频画面,为公、检、法等有关部门在审讯工作中提供透明,公正的证据资料,利用严格规范的审讯业务流程,树立公、检、法等部门公平、公正及正义的阳光审讯形象。关键词:便携式;科技强警;数字审讯;

随着我国法律的不断完善和健全,对审讯过程公开、公正、高效、真实、透明的要求及民众呼声日益增多,为了适应社会形势和经济法制建设发展的需要,加快科技强警的步伐,实现公正判罚,提高公、检、法等有关部门的社会公信度,充分体现“阳光审讯”的原则,利用科技手段推动司法文明的建设,再现审讯视听的全过程,创建和谐社会,实现司法公正、阳光审讯已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公、检、法等部门机关在日常办案中存在以下问题急需解决:

1、所应用的审讯设备携带、部署及操作等不方便;

2、审讯资料不安全、不保密;

3、审讯工作过程不及时、不规范

4、用户的操作权限及审讯的数据无法得到保障;

5、审讯的过程及相关的证据资料不公开、不透明,缺乏公信度。

如此诸多问题就容易造成犯罪嫌疑人对供认的犯罪事实进行翻供和诬告,整个审讯工作因此也无法顺利执行。

为此,公安部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部门先后下发了《数字化审讯(讯问)记录系统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技术工作流程(试行)》(以下简称《工作流程》)、《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系统建设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建设规范》)、《关于大力加强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全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总体安排》、《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阶段目标和成效标准》等相关文件,相继出台了执法细则、执法资格等级考试、执法信息化、法制员制度、执法场所设置规范等一系列配套措施。

为全面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及信息化建设,公安部于近期进一步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公安机关执法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全面推行“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质量网上考核”的执法办案新模式,强化了对执法办案活动全程、实时、动态监控,为加强执法安全,规范执法场所设置,同时公安部出台了《公安机关执法办案场所设置规范》(以下简称《设置规范》),对执法办案场所的设置及安全防范设备和措施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0年7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也在中央政法委第14次会议与司法改革第6次汇报会上强调:“要完善侦查监督制度,推进量刑规范化改革,不断提高执法办案水平,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同时强调,全政法各单位“要加强执法工作信息化建设,在讯问、拘押、庭审、监管场所实行全程录音录像。”

在此基础上各地公安机关纷纷制定实施细则,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执法效率和执法水平。2011年7月14日,河南省召开全省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强力推进年会,确定全省公安机关的1850个讯问室、2123个询问室、11165个候问室实施了标准化改造,这些讯问室将陆续安装监控探头和拾音器,对讯问现场全部“直播”,以杜绝民警的不规范讯问行为。

正式在这种背景下,我公司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范及公、检、法等相关部门要求,成功研制出了便携式审讯全程记录系统,为公安机关、检察院等部门审讯的全过程提供一种高效、便捷、公正、安全的数字记录方式,对审讯过程进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并实现双光驱同步刻录和网络远程指挥与监督等功能,采用成熟的音视频编解码技术,为审讯过程提供真实、高清晰的音视频画面;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方便领导对审讯过程进行实时的监督和远程指挥。同时通过授权方式,相关人员也可通过网络点播观看审讯视频画面,实时了解审讯过程中案情资料和审讯笔录等信息。为公、检、法等有关部门在审讯工作中提供透明,公正的证据资料,利用严格规范的审讯业务流程,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规范了审讯工作过程,很好的树立了公、检、法等部门公平、公正及正义的阳光审讯形象。

早在2008年,我公司的便携式审讯系统就通过了公安部安全与警用电子产品质量监测中心的检测,众多重要性能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为合格的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审讯系统产品,并应用于湖北省汉川市城北派出所、沙洋公安局荷花埦派出所、咸宁市十好桥派出所等单位,获得相关领导的一致好评。

随后系统又获得由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出具的科技查新报告、由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颁发的“科学技术成果登记证书”。接着到2011年,系统又列入了公安部科技成果引导推广计划,并指定在14个地区进行试用活动推介产品,14个试点地区普遍对我们产品高度认可,均认为产品非常实用,当时经过为期一个月的试用过后,河南、江苏、黑龙江等地公安局已有明确采购意向。至2011年3月前所有试用点的试用报告已全部提交公安部,均得到公安部相关领导的高度认可,认为产品可向全国公安系统广泛推广应用。

目前,基于覆盖全国各级公安机关、检察院等的业务网络已基本建成,以审讯信息管理开发利用为核心的各类应用全面推进,公、检、法等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数字审讯等业务系统的建设形成井喷需求状态。我公司是国内较早进入数字审讯行业市场的公司之一,目前已形成批量生产规模,可充分适应数字化审讯建设和快速市场推广的需求。在数字审讯信息化建设的大好形势之下,估计未来几年之内,将带动6000万以上的年销售收入,并形成相关产业链。

我公司的便携式审讯系统在提升公、检、法等有关部门的硬件及软件设施水平,提高审讯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上必将作出突出的贡献。同时,通过该系统的全面应用可以很好的避免审讯过程中的刑讯逼供,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取得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的供述等问题,从而为公安机关及检察院树立其公平、公正、正义的阳光形象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随着数字审讯信息化及规范化建设的进一步推广以及公、检、法等相关部门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便携式审讯系统将通过其成熟的音视频处理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实现数字化、专业化、智能化的审讯过程管理,规范办案和审讯工作过程,推动司法文明建设向前发展,提高各公、检、法等部门的办案效率,并最终达到向科技要警力的最高要求。

可以预见,随着各地公、检、法等机关对执法规范化要求的落实,对审讯的标准化改造将掀起一轮新的高潮,便携式审讯作为部署快捷、扩展方便的标准化审讯系统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篇3:审讯中的倾听

关键词:审讯 倾听 侦查

审讯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流形式,它虽然是审讯双方面对面的直接对抗,但是,双方意思的表达却往往并不直接、明显。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不知道”、“我记不清了”和“我再想想”,同样是回避实质问题的回答,它们之间是否有着某种区别?“这钱是给你的”、“这钱给你”和“这钱先给你”,同样是表述资金的转移,但是关于资金的所有权归属是否有所不同呢?这类似的语言在审讯中可以说司空见惯,对这些细微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意义你是否有所察觉?

要发现其中的秘密,就必须研究“倾听”。

一、倾听的意义

审讯是一门语言艺术,但是这绝不就意味着它只是一门单纯依靠嘴巴来完成的艺术。心理学上把“谈话”直接定义为“在言词交流的基础上接受信息的方法”[1],强调的是“接受”而不是“传递”。俗话说得好:“会说的不如会听的。”然而目前有一种忽视“倾听”在审讯中的作用的错误倾向,不少人并没有认识到“倾听”的重要性。

首先,“听”是侦查讯问中“论说”、“提问”、“应答”的基础。

审讯是一项针对性很强的活动,因人、因事、因案而各异。对付甲的有效方法,挪到乙的身上可能适得其反;一个小时前打算顽抗到底的人,此时也许已经心悦诚服。接受审查的受讯人处于一个高度敏感的时期,心理活动异常复杂。只有认真倾听,你才能准确了解你的对手,把握他的要求和想法,抓住他的心事,引起他的兴趣,进而对症下药,把话“说”到心坎里、“问”到关键点、“答”得恰到好处。

其次,“听”是审讯双方交流的桥梁。不注意对方的意见、不善于倾听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获得别人的理解和信任。如果受讯人对你的劝诫无动于衷,对你的警告置若罔闻,甚至根本不听你在说什么,你肯定会觉得很不舒服,觉得自己没有得到起码的尊重。同样的道理,你不注意倾听受讯人的供述和辩解,他就会感到自己受辱,或者认为没有受到尊重,或者认为你不够公正,至少他会认为你没有涵养。特殊的地位决定了他无法与你抗衡、不能与你计较,但是他将不会产生向你倾诉的想法,甚至将会不再说话。认真的倾听可以拉近双方的距离。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不为任何赞美之辞所迷惑的人,也会被专心听他说话的人所迷惑。”[2]你不能倾听别人的意见,也就没有资格要求对方来认真地倾听你的提问。彼此都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如何达到交流的目的?

再次,“听”是实现审讯目的的主要手段。审讯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受讯人的供述和辩解,从而了解案件的核心内容,查清案件真相。审讯活动中审讯方所说的话并没有实质上的意义,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它只是起到提示、开导的作用;受讯人是案件的亲身经历者,只有来自受讯人的信息才有助于案件的侦破。认真倾听,才能够知道受讯人到底在说什么,到底在回避什么,也才能知道他到底曾经做过什么;审讯人话说了一箩筐,问题提了一大堆,最终还是为了让受讯人开口讲话,并且最好能够讲实话。受讯人好不容易开口讲话了,你却不听对方诉说,一切又都变得毫无意义了。

最后,“听”是审讯成功的助推剂。在审讯之前,总是要根据现有信息拟定一个提纲,设计一些问题。但是随着审讯双方的面对面接触,通过认真地倾听对方的供述和辩解,你会发现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有时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时就需要对事先拟定的方案进行修订,从而把审讯引向深入。完全按部就班的审讯几乎是不存在的。一场审讯下来,设计好的问题都问完了,却没有任何新发现,这必定不是什么成功的审讯,至少也不是精彩的审讯,没有任何可圈可点之处。只有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新矛盾,才会不断地将审讯推向高潮。而新的情况又如何才能被发现?只能靠“听”。

侦查专家总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拿出颇有远见的判断,我们把它叫做“直觉”,实际上这并不是什么“特殊的第六感觉”,而是一种信息接收及综合分析能力。来自受讯人的某一个单独的信息,也许不能有什么价值,但是把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出有价值的推断来。如果你能够学会倾听,学会接收来自受讯人的各种“微不足道”的信息,你也会同样拥有侦查专家那神奇的“直觉”,迅速侦破案件。

二、倾听的内容

有的人是不知道倾听的重要性,因而不愿意听;而有的人虽然理解倾听的意义,愿意去倾听却不知道听什么。

(一)要听全面

受讯人所讲的话有些与案件有关,有些与案件无关。审讯人大都有一种本能倾向,就是总选择有用的来听。事实上,在审讯中受讯人处于高度紧张和戒备状态,他不会轻易开口讲话。相反,他一旦讲话,就会有所指向,具有某种意义,不管是经过其深思熟虑的,还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都有助于审讯人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状态。因此,原则上讲,受讯人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应当引起审讯人足够的注意和重视。否则,你可能会为此后悔不迭,因为那些目前与案件没有直接关系的细节,日后也许就成了破案的关键。

同时,还要注意听对方的“无声语言”。人们的表情和行为举止往往比他们说的话更为重要。专家们认为,65%-93%的信息交流都是通过与口头语言行为相关的非言语行为来实现的。[3]罗曼·罗兰说过:“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话语,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千万倍的语言。”[4]从受讯人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动作和姿势等的变化中听出他的肢体语言,是每一个审讯者都应当加以研究的课题。

(二)要听矛盾

受讯人为了逃避审查,总是要编造谎言来掩盖犯罪事实,但是犯罪行为已经发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供述、辩解与客观事实之间的距离决定了受讯人语言中必然存在矛盾和冲突。审讯就是要善于发现这些矛盾,并利用矛盾将审讯引向深入。矛盾主要包括下列方面:一是自相矛盾,即对于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由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讯问,进而导致的受讯人前后供述不一致。二是逻辑矛盾,即口供与历史事实、天文地理、自然现象、风俗习惯、科学知识等相违背。三是证据矛盾,即口供与调查掌握的其它证据比如财务书证、证人证言、鉴定结论、搜查结果、同案犯供述等不一致。在审讯中对于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听不出矛盾,审讯就无处下嘴,很难突破。

(三)要听变化

审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审讯双方的心理较量,是心理战。而受讯人面临被揭露、被追诉、被惩罚的境地,逃避或者减轻罪责是其根本目的,趋利避害的自卫本能决定了受讯人总是极力掩饰内心的矛盾和恐惧。审讯方只有掌握了对手的心理状态,才能掌握主动权,有的放矢地展开攻势。是抗拒心理为主还是畏惧心理为主?是抵触情绪为主还是进入了犹豫动摇阶段?听出对方的心理活动与情绪变化,对于审讯方选择审讯方式和策略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注意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一个有恃无恐、心理放松的人,讲话的声调自然偏高,语速也比较快,透出自信和坚定;而一个心理发虚、犹豫不决的人,声音会明显降低,语速放慢,甚至会出现颤音。高低快慢的变化,是受讯人心理变化的晴雨表。

2.注意语言内容的变化。语言的内容受制于思维的内容,语言内容的变化代表着受讯人注意力的变化,说明了他的内心关切,或者说他希望引起你的关切。一个沉默寡言的人,突然开始谈论他的妻子、孩子;一个对自己的“辉煌经历”夸夸其谈的人,突然开始炫耀与某领导的特殊关系等等。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他的内心世界。比如嫌疑人孟某挪用公款被初次传讯,抵抗几个小时之后他突然急切地向侦查员打听当天的股市行情。这不是偶然,因为赃款已经被投入股市,嫌疑人怎能不关心?

3.注意受讯人表达方式中的一些关键词变化。即便这些变化不太明显,也应该加以分析,以确认其中的含义。比如对审讯人的称呼从“小张”变成了“张检”,可能表示受讯人对双方地位身份的认同;对受讯人的领导从称呼“王局长”变成了直呼“王某某”,也许说明他对这位领导依赖程度下降;对同案人员的称呼从“李哥”变成了“李某”,就可能意示着信任度降低;等等。当然,也许这些变化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仅仅是随意带来的,但是审讯人应当学会注意这些变化,并从中品出点滋味来。

三、倾听的要求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听”话。“听”,也叫作“倾听”,加上一个“倾”字,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听者的姿态。对于倾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耐心等待

正确的审讯活动总会有一个等待的阶段。等待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等他把话讲完。有些人在你提问之后滔滔不绝,但是却没有直接回答你的问题,而是在谈论一些无关的话题。这时你需要打断他。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不要随意制止受讯人的谈话。也许他所讲的这个话题本来与案件之间有着某种关联,只是我们目前尚不知晓而已。耐心地听一听,在确认无关后再予以制止。尽管为此耽误了一些时间,但是这样做是值得的,因为一旦错误地制止其谈话,就极有可能打击受讯人发言的积极性,而有经验的人都知道:一个沉默的人比一个健谈的人要难对付的多。比如某行贿人在交代行贿事实之前,却扯到了他创业的艰辛、商场的险恶、竞争的残酷,似乎“出口千言、离题万里”,但实际上他正在交代自己行贿的起因。如果此时你缺乏耐心,不恰当地制止了他的发言,他也就无话可说了。

第二种是等待回答。尖锐的提问之后受讯人总是迟迟不予回答,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无动于衷或者转入了抗拒阶段,并不意味着他已经不打算回答了,也许他只是不知道如何作答。所以要耐心等待。“等待”本身就是一种催促,对受讯人会产生一种压力和紧张感。你不能因为害怕听到不真实的回答而放弃等待。因为只有耐心等待,你才会听到回答。尽管回答可能是谎言,但它同样是一种来自受讯人的信息反馈,有着重要的价值。不等对方回答就转移话题是非常有害的,一方面,提问本身可能已经暴露了审讯的意图,引起了对方警觉;另一方面,轻易的让步可能会让受讯人学到应对之策,使以后的审讯更加艰难。

第三种是等到审讯结束。审讯总会有结束的时候,此时你可能会有很多收获,因而变得随意起来;也可能一无所获,于是有些失去信心。但是你仍然不能放弃倾听,在最后关头取得意外收获的成功案例并不鲜见。如果你已经开始收拾审讯现场,已到嘴边的话可能就会被他咽回去,而你也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听到了。

(二)全神贯注

倾听绝不是一件美差,因为走进反贪局审讯室的受讯人,几乎没有等闲之辈,你不要以为自己会比他们聪明,你必须调动所有的神经去全力应对。

1.调动你所有的注意力。所谓蛛丝马迹,实在是太过细微,稍有分神就可能失之交臂。不光是耳朵要用心听,眼睛也必须始终盯住受讯人。一边审讯一边记录,或者一边审讯还一边关心NBA赛场进展的人,都不是优秀的审讯者。

2.调动你所有的记忆力。要想听出矛盾,听出变化,就必须有所对比:与受讯人曾经讲过的话对比,与调查获得的所有证据对比,与案情的每一个细节对比,与法律制度规定对比……。激烈的交锋不允许你腾出时间查阅案卷和资料,而机会稍纵即逝。因此,这些信息你都必须牢记在心。

3.调动你所有的想象力。缺乏想象力是审讯的致命伤。想象就是假设,它是在对现有信息综合分析基础上的合乎逻辑的推理。要善于将看似无关的东西关联起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见异则疑,有疑必思,思中则谋,多谋必有胜道。”[5]频繁地谈论家人,可能表示他比较担心自己的行为给家庭带来可怕的后果;频繁地谈论他的社会关系,可能是想探知这些人目前的活动情况,或者是想让你注意到他的社会背景,因为他们是受讯人的心理依靠,受讯人正寄希望于他们展开“营救”;频繁地谈论其辉煌的工作业绩,意示着受讯人目前有一种较大的心理落差,他想要表明自己没有那么坏,希望得到你对他的过去予以肯定;等等。因此,受讯人语言重心所指之处,如果不是他心理的担忧,就应该是他心理的依靠,总之,他之所以不愿意交代问题,和这些东西一定有着某种联系,绝不可掉以轻心,要在倾听的同时认真加以分析。因此,倾听不是录音,它是不可替代的。

(三)不动声色

表情是一个人外在表现的一部分,它能够泄露受讯人的内心世界,也同样不会对审讯方有所偏爱。受讯人的表演或多或少会触动你的心绪,但是你一定要时刻注意控制自己的各种表现,尤其是你的面部表情,千万不要让它随意暴露出来,要学会喜怒不形于色。

1.面对挑衅。有些受讯人可能会故意激怒甚至侮辱你,让你难堪。如果你不予理会会让他得寸进尺,而如果你予以反击,你也就中了他的圈套。此时你必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最好的办法是不卑不亢地对他说:“你太不冷静了,有点失去理智。”

2.面对失利。听不到想要的答案,你会产生挫折感。此时万万不可急躁。要知道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常遇到的情况。你可以尝试改变策略,但是必须坚定信心,否则将会真的陷入失败之中。

3.面对成功。当审讯取得进展时,你会有成功的喜悦,受讯人则会感到失落。这时你必须掩饰喜悦,学会忍耐,保持原有姿势一动也不动地继续倾听,即便是想去一趟厕所,你也最好是等一等。因为这时的受讯人最需要有人在他的身边给予鼓励和关心。急于邀功请赏,忙于固定口供的做法都属于得意忘形,极有可能加剧受讯人的失落感,进而惊醒受讯人,促使其产生悔意,那将会前功尽弃。

结束语

倾听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它对审讯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表面上看,倾听只需要用耳朵来实施,但是实际上却是对你各项素质的全面考验:它需要你具有坚定的信念,因而你必须加强政治学习,真正把反贪工作作为自己的使命而不仅仅当作一项职业;它需要你具有顽强的毅力,因而你必须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时刻注意磨砺自己的意志,练就百折不挠的品格;它需要你具有全面的知识,因而你必须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用知识武装你的头脑,足智而后多谋。

参考文献

[1][苏]А.В.彼得罗夫斯基,М.Т.雅罗舍夫斯基主编,赵璧玉等译:《心理学辞典》,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357页。

[2]林染编著:《让你的谈吐打动人心》,金城出版社2007年版,第229页。

[3]转引自(美)F·李·贝利著,苏德华、林正译:《舌战手册》,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4]熊源伟、余明阳编著:《人际关系传播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2页。

篇4:审讯中的心理学应用

关键词:职务犯罪侦查 囚徒困境 讯问 博弈论

一、囚徒困境模型的核心内容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的典型模型,其最初理论形态由梅里尔·弗拉德和梅尔文·德雷希尔提出,后由阿尔伯克·塔克以两个囚徒故事的方式予以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塔克设置的囚徒困境如下:警察在盗窃现场附近抓住了两名携带武器的嫌疑犯阿尔和鲍勃,将他们分别隔离审讯,并分别向他们开出了可以释放的条件——供述其犯罪行为。在这样一种困境中,两人的策略选择只有招供或者不招供。如果两个人都不招供,警方由于没有掌握他们盗窃的证据,只能以非法携带武器这一较轻的罪名提出指控,最终两名嫌疑犯各将被判处一年监禁。如果两个人都选择招供并指控对方,由于认罪态度较好,两人都将被判处十年监禁。如果其中有一人招供并指认对方,而对方仍然选择不招供,那么招供的人将被免于起诉,对方将被判处二十年监禁。

囚徒困境的基本博弈结构,可以用如下收益矩阵表格表示:

囚徒困境中,两名囚徒选择的都是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恰恰得到的是一个较差的结果。这就是“困境”所在,也正是囚徒困境原理的精髓所在。这种结果取决于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规则设置的合理性。囚徒困境中,囚徒们选择不同策略,将导致巨大的收益差异。囚徒只要招供,就可以避免可怕的20年监禁。即使对方招供,自己也只获刑10年,甚至可能由于对方不招供而获得释放。这种规则设置能够有效排除囚徒之间的合作。

第二,理性人假设。博弈论分析有效的前提之一是理性人假设,即人都是理性的,博弈方都以获取个体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且有准确的判断选择能力,也不会“犯错”。虽然理性又有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之别,且现实中的博弈参与人都有可能犯错误,但是从警察的角度看,利用囚徒困境时应当最大限度地强化囚徒的个体理性而弱化其集体理性,并尽量减少囚徒在策略选择时的犯错几率。

第三,信息阻断的作用。囚徒困境中,将两名囚徒隔离审讯至关重要。隔离审讯造成两名囚徒之间的信息阻断,“离间”了囚徒们的信任关系,从而促使他们从利己的理性角度出发,作出招供的策略选择。

二、囚徒困境在贿赂犯罪审讯中的演绎

(一)囚徒困境在贿赂犯罪审讯中的情形设置

第一,共同受贿嫌疑人之间的囚徒困境。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受贿人共同收受行贿人的财物,属于共同犯罪的范畴,是最典型的囚徒困境。第二,行受贿对合犯之间形成的囚徒困境。虽然不同于共同犯罪,但具有共同犯罪的某些共性特征,双方都必须依据对方的行为才能完成自己的犯罪行为,且对对方的犯罪行为都十分清楚,只要条件设置合理,在审讯中就能形成囚徒困境。第三,同一案件行贿人之间形成的囚徒困境。根据受贿人多头受贿的犯罪特点,实践中侦查部门往往会对指向同一受贿人的二名或二名以上行贿人进行先期同时审讯。虽然行贿人之间并没有犯罪行为的牵连,也不知道其他行贿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真相,但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在于向同一受贿人实施行贿行为。基于此一显著特点,侦查部门可以给他们设置如下规则:先交代行贿事实,认罪态度较好的予以释放;拒不交代行贿事实,态度恶劣的则予以刑事拘留,甚至追究刑事责任。据此将他们设定于囚徒困境之中,这也是实践中屡试不爽的审讯策略之一。第四,窝串案中形成的混合型囚徒困境。在查处窝串案,尤其是在侦查一体化机制运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对多名行贿人和多名受贿人进行同时审讯的场境。在此条件下,审讯人员可以对行贿人设置上述同样规则:即先行交代行贿事实,认罪态度较好的予以释放;拒不交代行贿事实,态度恶劣的则予以刑事拘留,甚至追究刑事责任。而对于同时受审的受贿人则可以如此设置规则:先交代受贿事实,且认罪态度较好的,可以得到从轻或减轻处罚,况且还可能存在检举揭发他人犯罪事实、争取立功减刑的有利条件;不交代受贿事实,且认罪态度不好的,将面临从重处罚的后果。据此将他们全部推入囚徒困境之中,实现分化瓦解,争取优先交代的优势策略。

(二)贿赂犯罪中多重囚徒困境的模型构建

受贿人多头受贿和行贿人多向行贿的现实特点为构建贿赂犯罪审讯的多重囚徒困境搭建了平台。如图1和图2所示:

在图1中,假设针对受贿人A存在着多个行贿人。从理论上讲,受贿人A在接受审讯时,将面临行贿人1、行贿人2、行贿人3……等多个囚徒困境,而不仅仅是一个囚徒困境。如前所述,受贿人A在针对一个行贿人的囚徒困境中,其优势策略的选择是背叛,那么在针对多个囚徒困境中,其优势策略的唯一选择只能是背叛,从而作出交代受贿事实的选择。但是,实践中受贿人A事实上会对哪个或哪几个行贿人作出背叛,关键还在于完全信息的获取。受贿人A会通过审讯中所获取的信息对可能暴露的行贿人和行受贿事实进行猜测,以期决定背叛谁或者隐藏谁。客观上,审讯人员只能掌握其中1-2个或者少数行贿人。在此局面下,侦查人员的策略就是藏好底牌,营造信息不对称,迫使受贿人A背叛更多的行贿人。

同理,在图2中,我们假设行贿人1向受贿人A、受贿人B、受贿人C三个人行贿,而审讯人员仅掌握了受贿人A的信息。那么在审讯行贿人1时,就应当营造已经完全掌握行贿人1全部行贿信息的假象,使其坠入三个囚徒困境之中做出选择。无论行贿人1是否首先交代向受贿人A的行贿事实,只要其选择对受贿人B的背叛就是小胜,再选择对受贿人C的背叛就是大胜,而对受贿人A的背叛只要审讯人员适时地泄露信息即可,据此就能取得审讯工作的全胜结局。

为了进一步理解贿赂犯罪审讯中的多重囚徒困境,我们再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阐述。

第一,行贿人之间的多重囚徒困境构建。设置多个囚徒困境更有利于突破案件。如果初查工作足够仔细,从中发现了多名行贿人,就可以设置多重囚徒困境,推进审讯工作的快速发展。假设在侦查力量充足的前提下,侦查部门同时传唤四名行贿人且同时对其进行审讯,就会形成如图局势。

在图3中,假设给四名行贿人设定同样的规则:交代就释放,不交代则予以刑拘。就单个囚徒困境而言,如行贿人与行贿人之间形成囚徒困境,双方的优势策略仍然是选择交代而获得释放。何况在四个行贿人之间形成的囚徒困境中,每个行贿人都面临三个囚徒困境,同时还要受到其他行贿人之间的多个囚徒困境的威胁。任何一个行贿人的优势策略只能是,而且也必须是如实交代。如果作出不交代的选择,将面临被刑拘的严重后果。

图中还设置了“?”的格式,也就是说在共同不交代的情况下应当如何处置呢?其实答案不言自明,只能是刑拘,即“?”=“刑拘”。因为只要有1个行贿人选择交代,那么其他人即使不交代均要承担100%的被背叛、被刑拘的风险。况且,如果个别行贿人都选择了暂时不交代行贿行为的策略,被刑拘后仍然摆脱不了囚徒困境的困扰,在稍后完全信息明了之时,如受贿人交代了其行贿事实之后,该行贿人的策略选择仍旧是交代犯罪事实。由此,该图情形进一步说明了同时传唤多名行贿人的优势策略所在。

第二,嵌入受贿人之后的多重囚徒困境设计。图3描述行贿人之间的博弈情形。实践中,一般都在2名左右的行贿人交代的情况下,适时传唤受贿人。这将形成下图的囚徒困境模型。

如图4所示,假设行贿人1和行贿人2已作交代,且行贿数额之和已经超过10万元,那么受贿人将面临10-15年有期徒刑,如果受贿人交代,将得到接近于10年的从轻处罚,如果其不交代则面临接近于15年的从重处罚。如果侦查机关在传唤受贿人的同时,再传唤行贿人3和行贿人4,此时对于行贿人3和行贿人4而言,他们是否交代已经无关案件定性和量刑,其优势策略只能是尽快作出交代的抉择。因为不交代,可能还将受到5年有期徒刑的惩罚。实践中,受贿人被立案和羁押前,审讯行贿人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受贿人被羁押后审讯行贿人的难度,道理正在于此。

(三)囚徒困境在贿赂犯罪中的推演

根据贿赂犯罪多头受贿、多向行贿以及职务犯罪窝串案多发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对贿赂犯罪案发网络进行分析,并构建贿赂犯罪侦查审讯的囚徒困境博弈树。

图中所示,直线连接的人物之间可以在审讯中构成一个囚徒困境,整幅图展示的是交错重叠、纵横复杂的贿赂犯罪窝串案发关系和侦查规律网络。但它也只能反映出行业型、区域型窝串案的基本框架,实际发生的情况还要比之复杂许多。

如图5所示,实践中构筑囚徒困境模型方法众多,每一条线段连接的两名对象均可以构成囚徒困境,基于内容表述的复杂性和本文篇幅限制,对此多重囚徒困境博弈模型的分析只能从略。

三、囚徒困境给贿赂犯罪审讯的启示

囚徒困境是职务犯罪侦查中的博弈总策略,在各个阶段可以设置不同的规则予以灵活运用。

第一,囚徒困境策略的运用取决于“隔离”的状态。审讯对象被传唤并接受审讯以后,就处于与外界隔绝的状态,其信息获取的唯一渠道只能是审讯人员。因此,迅速、及时地传唤审讯对象到案尤为重要,可以削弱审讯对象对自身犯罪事实信息完全掌握的优势心理。

上一篇:文轩阁下一篇:电气设备考试必备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