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是篇大文章

2024-05-16

小企业是篇大文章(精选6篇)

篇1:小企业是篇大文章

小企业是篇大文章

加快四川工业化进程,实现追赶型、跨越式的经济发展目标,需要切实做好小企业这篇文章。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小企业是完全可以搞活的,而且我们也完全有能力搞活。 小企业的特点:产权明,机制新,企业活

作 者:张中伟 作者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刊 名:资源开发与市场英文刊名: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年,卷(期):1(4)分类号:F27关键词:

篇2:小企业是篇大文章

善于聚才、育才、用才,是企业的成功之道、获胜之要,也是一个政党、国家、民族的强盛之本。我们党是具有远大理想、肩负重大使命的党,更应当有“天下人才,为我所用”的气魄和胸怀,更应当有“不拘一格,释放人才”的境界和眼光,更应当有“造就人才、辨识人才”的睿智和能力。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人才资源是成功制胜根本性的资源。我们党提出“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旨在更好地发现人才、凝聚人才、造就人才、用好人才,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为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支撑。党管人才就是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党用人才,把更多优秀人才吸引到党内、团聚在党的周围、起用到各行各业。党管人才就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通过提出目标、完善政策、优化机制、改善环境,让各类人才健康成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党管人才就是要抓战略思想的研究、总体规划的制定、重要政策的统筹、创新工程的谋划、重点人才的培养、典型案例的宣传,使党管人才工作有更准确的定位、更具体的切入、更新颖的突破、更务实的举措、更显著的成效。

党管人才的科学内涵,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创新理念。毛泽东在1933年批评一些人叹气“没有干部”时说:“丢掉错误的观点,干部就站在面前了。”邓小平指出:“我们培养、选拔人才,有广阔的源泉,有巨大的潜力”,“我们并不是没有人,好多人才没有被发现”,“人才问题,主要是个组织路线问题。”只要转变观念、更新理念,到处都是人才,即使人才难得,也可得,并多得。二是要坚持标准。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是很有针对性的。现在许多人出问题,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人民群众对一些干部有意见,也主要是对他们的“德”有意见。党管人才,一定要管住德。三是要知人善任。用人之道,说简单也简单,简单到“知人善任”四个字,了解人才的特点,把他们安排到合适的位臵上,做到人岗匹配、人职相适、人事吻合。在不同的平台上,使各人各展所长、避己所短,实现了人才资源的优化配臵。若不能合理搭配、用人所长,就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有时还会坏事,如“狐狸看鸡,越看越稀”,还有“十羊九牧”,肯定也要出问题。用人之道,说复杂也复杂,复杂到深奥玄妙,因为“知人知面难知心”,人性复杂难测,人格瑕瑜并存,人才或隐或现,知人不易。当然,知人不易并非不可知,“想知道一个人的血液,只需要摸一下他的脉搏就够了,不必非得把一个人的皮肤割破才

行。”关键的问题是,对干部的考察要全面、要深入。古人有“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的用人“五视”,“观其夺救,以明闲杂;观其感变,以审常度;观其至质,以知其名;观其所由,以辩依似;观其爱敬,以知通塞;观其情机,以辩恕惑;观其所短,以知所长;观其聪慧,以知其达”的识人“八观”,仍值得今天借鉴。我们要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德才标准的人才考察、考核办法,健全评价体系,正确鉴别各类人才的德能勤绩廉,真正把人看清、选准。四是要公道正派。治国之难,在于知贤。知贤之难,在于公正。用人是最重要的导向。“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那种“任用的是奴才,利用的是人才,不用的是庸才,喜欢的是色才,自身要独裁(才)”的“人才观”,是不可能把人选好用对的。领导者要有宽阔的胸襟,若气量狭窄,搞“武大郎开店”,嫉贤妒能,就用不了能人、成不了大事。由于人们的思想、志趣、经历、爱好、性格等存在差异,难免会形成人际关系中的亲疏远近、好恶喜厌,但人才却是客观存在,并不依领导的意志感情而转移。近我者未必能干,远我者未必无能,顺我者未必有才,逆我者未必无才。有的人,你可能在感情上、精神气质上极不喜欢甚至讨厌他,但他适合某一特定岗位,就还是应该抑制自己的好恶而惟才是举。“正”是很昂贵的,需要付出很多,也是不易做的,需要执

著坚守。要增强民主意识,依靠群众来监督把关,增强制度意识,依靠制度来规范约束,增强自律意识,依靠党性来抵御歪风。要坚持事前不许愿、事中不违规、事后不表功,使人才工作能够遵循规律、阳光透明、公正有序。五是要优化环境。“善用人者为天下”。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人才,必难致治。”“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国有贤臣万事俱兴,奸佞当道贻害无穷。选人、育人、聚人、用人,有赖于政治生态环境的优化。好种子要千筛万选。有了好种子,才会有好收成。“选种”固然重要,种子生存的“土壤”也不可忽略。如果“土壤”没有改造和改良,再好的“种子”也会蜕化、矮化、异化。人才的成长和聚集,需要阳光、水分和土壤。要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以最好的服务、最优的条件、最大的诚意,去聚集最广泛的人才、吸引最优秀的人才、留住最需要的人才,努力形成各类人才大量涌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发挥的生动局面。大力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重点在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完善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保持有效政策的连续性,增强出台政策的针对性,体现具体政策的特殊性,突出相关政策的实效性,依靠政策盘活人才存量、扩大人才增量、提

高人才质量。

党管人才原则是对党管干部原则的发展和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不断探索和总结,进一步丰富党管人才内涵、拓展党管人才思路、完善党管人才方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工作环境、人才成长机制、人才队伍构成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市场在人才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传统的人才管理方式在很多方面已经不适应,党管人才面临着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与时俱进,关注现实的变化,追踪理论的新潮,认真思考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提出了有益见解。黄爱华同志的《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方略——党管人才问题研究》,就是这方面研究探索的一个成果。该书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对党管人才原则形成的历史轨迹、现实依据、重大意义作了认真分析,对党管人才原则的科学内涵、工作重点、路径选择作了深入阐述。全书立论清晰、资料翔实、论述全面,对于学习和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具有指导作用,对于推动和深化党管人才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党管人才是一篇大文章。人才工作实践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人才管理研究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党管人才理论的研究、实践的探讨,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还有待于拓展和深化。希望

篇3:下足工夫做好“三篇大文章”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一年多来, 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探索, 取得了积极进展。各试点县在破除以药补医上的共识逐渐形成, 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 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 以及医院加强核算、节约运行成本等多方共担,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县级医院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县域医疗服务水平, 把90%的病人留在县里, 实现“大病不出县”, 这是真正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治本之举。加强县级医院服务能力, 实现途径就是“强基层”, 使优质资源向基层辐射, 提高基层诊疗水平, 让更多的患者就近获得优质的诊疗服务。“建机制”的要义就在于通过建立各种科学合理的机制, 让有限的优质资源扩增, 并不断激励优质资源层层向下延伸。通过上下联动、对口支援等举措, 加强医院内涵建设, 强化重点学科建设, 提高新农合保障的20种重大疾病的诊疗能力, 力争做到这些重大疾病诊疗不出县。

医生是医疗系统中最为关键的要素, 现在大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 人事制度改革已成为机构改革的核心环节。今天, 一些县乡出现了“楼起来了医生走了”的现象, 基层人力资源外流, 成为制约服务能力提高的一大瓶颈。在当前价格体系中, 医疗服务价值明显偏低, 医疗劳务价格调整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除了要有合理的收入, 还要让医务人员感受到职业发展的空间, 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正是基于这一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健全医务人员等适应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 为建立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尊严铺垫“地基”, 增强行业吸引力。作为公立医院的举办方, 政府有无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和爱惜人才的具体举措, 有无这样的内在动力, 成为基层队伍稳定与否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篇4:人生是篇大文章

《大梦飞天——王永志传》中的主人公王永志,是我国当今所有做出过伟大贡献的院士中,最为特殊的一个,因为在他那个年龄的杰出人士中,不是家学渊源即是家境殷实,很少有他那样贫寒的出身。他出生在松辽平原昌图县一个叫老房村的地方,把地图放大无数倍,都很难找到的一个地方。一个衣着破旧、肚子里连麦糠野菜都填不饱的农民的儿子,却从那里蹒跚走来。于半个世纪中,为我国火箭导弹及航天事业孜孜以求,并最终成为我国把中国人送入太空的第一人,圆了国人几千年魂牵梦萦的飞天大梦,从而也问鼎了自己人生及事业的苍穹。

对王永志院士了解越多我越感受到,王永志的一生永远是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他的思想境界随学习的深入,也在一次次提升。

他7岁时,因看到报纸上的字不认识,萌生了不但想读书而且想做出大文章的想法。大哥瞒着父亲给他到学校报了名,后来又几次经历失学、复学的过程。这时,他的志向只是读好了书,不受人欺负,让家人不再受穷。上中学时,所上的生物课使他对改良物种产生了兴趣。这时,他的理想是当一位生物学家,让像他家人一样穷苦的人们都有饭吃。解放后,已上高中的他,本以为可以过安稳的日子,可美国又在鸭绿江对岸滋事,我国再次面临安全威胁。望着苏制米格飞机不时在校园的上空飞过,王永志的理想一下子从地下飞到天上——种出再多粮食,若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一切都是空谈。得做一名研制高性能飞机的设计师,用强大的国防力量保家卫国。

此时,他的思想境界得到全方位的升华。他深深地懂得一个失去国家的人,身心所承受的痛苦与无助的挣扎。他打一出生就在被日本实际控制的伪满州国,不知道竟还有中国。上学时的第一课是学日语,上课说的也是日语,完全失去中国化。每天清晨,课前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列队朝日本的方向遥拜,朝日本天皇陛下鞠躬。这些不堪的经历,让他认识到,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实力,这个民族永远会是一个屈辱的民族,百姓就永远不可能有体面的生活。

踏上研制火箭导弹之路后,他又从为了国家安危,民族荣辱,提升到为了国家荣誉,民族复兴的高度。他亲历了我国导弹、火箭及载人航天事业的风风雨雨,把人生轨迹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紧紧相连。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参与、领导及指挥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成功,在中国航天界有着常胜将军的美誉,被誉为载人航天事业的功臣。

王永志院士曾亲身参加过三次国庆大阅兵盛典。前两次分别是1984年和1999年,他在西观礼台上;第三次是2009年,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他心情不但和其他人不同,而且自己的心情每一次也是不同的。在阅兵式的装备车队中,他每次都能看到从自己手中诞生的作品,而且还不止是一件作品,在天安门广场上经过,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接受党和国家及全国人民的检阅。望着一件件凝聚着自己心血的作品,那种兴奋、感动和幸福之感,只有他這个制作者才能深刻地体味和享受到。在全国人民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走向复兴自豪的同时,他也为自己曾为伟大的事业做出过一份贡献而倍感欣慰。

由于功勋卓著,王永志院士2003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5年被授予“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他用一个中国科学家自强不息、拼搏不止、富于创新的精神,为飞天梦圆的中国航天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章。不但写出了人生这篇大文章,还把文章作到了浩瀚的天宇,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他名字命名的“王永志星”一样,将具有人格魅力、精神力量的光华普照给后来的人们。

游历在科学巨人的生命长河,我觉得自己像一叶小舟,纵使拼命划动双桨,却无法把整整一条大河的风光尽收眼底。只能托出冰山的一角,在太阳底下领略他的风采,在星光底下想象他的全貌,汲取珍贵的精神营养,以润泽生命。

我想,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再高,思想再多元,我们仍不能缺失志存高远的理想,尤其是在下一代的教育中,应该让他们从小更多地接触积极、正面思想的指引与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要知道,一个人只有以足够的力量抵制住心灵深处的卑微与私小,让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高度,再做事做人时,不仅有了一个更高的目标,没准你还真的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以翘楚之风令万人景仰。

人生是篇大文章,而且被书写的机会只有一次。愿我们都能珍惜这支生命之笔,挥毫出益于自己更利于社会的无怨无悔的人生。

(韩文增摘自《天津日报》2011年11月23日)

篇5:把这篇大文章继续写精彩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 冷 溶

《 人民日报 》(2013年09月02日

07 版)

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怎样继续写好这篇大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这个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内容丰富,精辟深刻。有几个思想观点,印象尤深。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

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习近平同志为党的总书记。承继伟业、不负重托,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习近平同志坚定地表示:“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

一个是坚持崇高信仰,一个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两个最根本的问题。

在理想信念问题上,习近平同志非常坚定、非常鲜明。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理想的旗帜”。“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他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坚定理想信念,是对高级干部第一位的要求,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第一位的任务,是加强青年教育的关键和根本。

强调坚定理想信念,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面对快速发展、开放多元的时代,面对相互激荡、形形色色的思潮,面对社会生活的复杂变化、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受着冲击。还要不要坚持、能不能坚持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这个问题尖锐地摆在了每一个共产党员面前。信仰动摇,政治上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变成利己主义、实用主义。习近平同志认为,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因为缺乏理想、缺少信仰、精神迷失。“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我们必须站在理想信念这个制高点上来抓党的建设,首先要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对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明确要求。

坚定理想信念,就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同时,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志存高远,才能立场坚定,才能一往无前。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我们要全力为现阶段的目标而奋斗,但不能丢失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历史过程,必然走向共产主义。一些同志觉得共产主义太遥远,可望不可即,因而信仰动摇,就是因为对这一基本原理认识不牢固。他多次用革命先烈的例子来讲这个道理。革命先烈尽管知道他们追求的理想并不会在自己手中实现,但坚信只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持续努力,崇高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他们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这样一种信仰。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习近平同志强调的另一个根本问题。

十八届一中全会刚刚结束,习近平同志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就作出明确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突出问题作了回应,表示必须下大气力解决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他坚决地说:“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这番话,是新一届党中央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讲话中,在多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考察调研中,对坚持党的宗旨、做好群众工作作了多方面阐发,提出很多重要思想观点。

比如,在讲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在讲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时说,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在讲到政府机构改革时说,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各级政府的根本宗旨,不论政府职能怎么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不能变。在讲到改善民生时说,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对各类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在讲到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时说,群众是具体的,做好群众工作也必须具体化,特别是那些具有自己特殊性的群众的工作,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规律,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以改进工作作风、端正党风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是习近平同志和党中央抓群众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十八大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就作出“八项规定”,并提出要从中央领导做起,要朝严一点的标准去努力,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习近平同志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餐饮浪费等各种浪费行为特别是公款浪费作出批示,要求坚决制止。他提出,要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这“四风”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他强调,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建立完善贯彻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制度,使制度真正成为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硬约束。没有健全的制度,权力没有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腐败现象就控制不住。

“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

习近平同志多次引用孙中山先生的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他深刻指出:“在当今世界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

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这是总结历史得出的结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说到底是丧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变成落伍者。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社会主义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实行,都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结果。现在,我们加入经济全球化,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向着正确方向发展,也是顺应了时代潮流。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顺应时代潮流,就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既善于把握国际大势,又善于把握国内大势。

什么是今天的国际大势?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我们要从这样的国际大势出发来确定我国的外交战略,思考和谋划我国的发展。

把握国内大势,就要正确判断和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习近平同志提出了要抓“新机遇”的重要思想。他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5年来,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但在国际环境的内涵和条件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紧紧抓住、切实用好这样的新机遇,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努力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

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就要及时掌握世界科技革命的新趋势、新动态。习近平同志高度关注这个问题。他说,国际经济竞争甚至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谁能在创新上下先手棋,谁就能掌握主动。我国经济已由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他指出:人类已经进入网络时代,这是一个世界潮流。网络对人类生产生活具有很大推动作用,同时也带来一些挑战。互联网覆盖广、声势大、影响大,加强网络管理、弘扬网上主旋律,这项工作大家都要做。

“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就鲜明地向全党发出了推进改革开放的号召。

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后第一次到地方调研就选定了广东。他说,这次调研之所以到广东来,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习近平同志充分阐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同志为开创改革开放事业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他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不会有中国更加美好的未来。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他感慨地说,我们来瞻仰邓小平铜像,就是要表明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中国发展的实践证明,当年邓小平同志指导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是英明的、正确的,邓小平同志不愧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

习近平同志回顾和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即: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他还提出了下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总要求,即: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他强调,我们要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凝聚社会共识,协调推进各领域各环节改革;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拿出勇气,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弦易张,也不是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既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加强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合力,在党的领导下最大限度集中群众智慧;我们的事业是向世界开放学习的事业,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要更加注重学习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习近平同志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今后推进改革开放的总原则和总思路。

坚定理想信念、反映人民意愿、顺应时代潮流、推进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关重要的问题。只要我们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沿着这样的方向和思路坚持不懈地干下去,并且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就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

篇6:文化是篇大文章

学校本来就是文化之地,但一些学校却离文化越来越远了。然而,南宁市第十四中学多年以来却坚持“文化立校”、“文化育人”,而且做得很实。从做科研课题开始,到今天的竞赛活动,扎扎实实抓学校里最小的单位也是最重要的单位——班级,抓班级的文化建设。其中有对共性的要求,更提倡个性的彰显。从活动的方案及其案例中可以悟出,文化的形成不可太功利化、任务化,而且非老师一人之力可及,一定要举全体师生之力。这样的过程即教育。班级的文化,在今天的活动中是突出了重点的,这是突破口;但他们已经注重了文化建设的系统性,比如班级形象的系统设计。全面地说,班级文化的发展是班级文化、教室育人环境文化、班集体活动及行为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的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这是一个以文化积淀和文化创新为动力的班级建设的发展过程。班级文化的形成中,班级精神的塑造是根本。十四中一向重视班级精神的塑造,这次活动中也渗透着这一点。班训和班级口号是典型的传递,班名(也可以是一种学校给的荣誉)、班标、班旗、班歌也应该是重要的传递,如果设“班级形象代言人”应当也是一种传递(他或她应是集体的骄傲)。十四中人所做的一切努力,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他们育人绝非单纯地追求升学率,学生在良好的班级文化的滋润里也绝非是单纯的“学习机器”、“考试机器”,而一定会成长为一个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班级文化之中,除去上面所讲的意义,还有相当重要的一个“板块”——班级课堂文化。课堂本来就是文化之所,但一些课堂的文化含金量却越来越低了。这恐怕是因为社会的功利性越来越强,教师的人文精神及其素养也越来越少,文理学科在各自学科系统内贯彻知识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做得不够导致的。据我所知,十四中一向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且也同样是硕果累累。我衷心地希望十四中日后也能奉献出提高课堂文化含金量的实践研究成果。

上一篇:区政府全体扩大会议暨廉政工作会议上讲话&政府廉政工作会议上讲话下一篇:《荒野间谍》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