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总结文章

2024-04-23

企业文化总结文章(精选8篇)

篇1:企业文化总结文章

生日好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经过春的播种,夏的耕耘,秋的收获,冬的静养后,xx公司已悄然走过了二十一年的风雨历程。

回首过去二十一年的风雨兼程,xx公司铸就喜人的辉煌,xx公司建立了一个具备我们个人发展的平台。我们也只是,把我们能够做的和应该做的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扎扎实实地做好了。这种深刻的反醒,激励着我们不懈努力的拼博。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培养和造就着人才,也吸纳着更出色的人才陆续加盟企业。xx创立时,仅有的是少许的人才、并没有什么技术优势;而公司每一步显著的增长,都是企业原有人才成长和新加盟优秀人才推动的直接结果;最终企业崇高理想的实现,更要靠一大批精于协作的优秀人才来完成。企业成长的显著标志,也许是营业额和利润总额,但实现和持续这种成长的内在支撑,是企业人才质量和数量的提升,以及内外协作组织的适应性成长。

依靠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创造社会财富,凭借企业对社会的贡献赢得企业的发展,走健康的企业成长之路,是xx企业始终不渝的原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个物种能够生存繁衍壮大,得益于它对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同样,有益于社会的经营理念孕育了公司的持久生命力。走健康的发展之路,也许在初期会让我们历经更多的蹒跚与跋涉,但我们深信,根植在xx公司的每一位员工内心艰苦奋斗意念是决定企业终将茁壮成长起来、实现xx公司的宏伟蓝图的生命基因。在xx发展这艰难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对那些以各种方式帮助和支持过我们的人们永怀由衷的感激;我们对那些为了实现理想奋斗过和正奋斗着的人们永怀由衷的感激。

xx公司是一个年轻、富有拼博激情又充满活力的企业,有着一群志利于工业自动化事业的年轻人组成的事业团队。我们正一直探索着促进企业快速成长的道路。通过各类资源有机整合以创造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效益,运用流程规范、功能复用以带动规模效益,发掘共性市场需求、推动普适性产品以实现倍率效益,是引领公司快速成长的管理要旨。

较之于我们的理想,xx公司今天所取得的成就,还仅仅是一个开始。当前,公司已进入了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机遇,更是一种挑战,业精于勤,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所有人兢兢业业地工作,孜孜不倦地学习,在这样一个经历艰苦奋斗的、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团结协作的集体当中,一定会蕴藏着巨大的企业发展潜能。我们更没有理由不相信,xx公司终将为振兴工业自动化事业做出自己杰出的贡献,绘就企业光荣的明天。

十年来,我们坚持树立着“服务于社会以促进企业发展,贡献于企业以追求个人进步”的企业文化精神,逐步建立健全了一套基于长期发展策略的管理机制,不断集聚着一大批奋发图强、勤奋敬业的优秀人才。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将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继续宏扬公司的专业、品质、技术、服务的经营理念,争做中国工业自动化服务行业的主导品牌,继而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市场

最后,祝公司继往开来,大展鸿图,再创辉煌,并衷心希望我们精诚合作、携手共进,为中国煤矿事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2:企业文化总结文章

在外居住近两个月,每天早上去赶班车,都会买点包子、鸡蛋当早餐。早市上的摊点很多,早餐的类型也多种多样。最开始,天气很凉,我每天穿便装,到了包子店门口会喊一声:“老板,来两个荤香鸡蛋的包子。”或许是曾经有人买了包子没给钱,每次老板都把钱接过去,仔细数一下再放进钱箱。“有点小气啊”,我经常会这么嘟囔一句。

渐渐地,天气暖和了,最近上班时,穿上了工装,虽然很薄,但也不觉得冷。清晨,再去包子店买早餐,老板娘看见我穿着工装,说:“呀,你是长城汽车的员工啊。”我微笑的点头,那次,老板娘只是接过钱,顺手放进钱箱,没有细数。日子一天天过去,照例,我每天都回去包子店买包子,老板娘的态度越来越亲切,由之前的自己接钱,到让我自己放钱,她偶尔看一眼。越来越明显的,我感觉到她对我的信任在增加。

直到今天,早上,老板娘和老板似乎很忙,一个和面,一个搅馅。“老板,来两个包子。”像往常一样,还没到门口,我就喊了一嗓子。“噢,你自己拿包子吧,钱放在箱子里就行。”老板娘头也没回,一直在忙着。按照老板娘的话,我自己打开蒸笼,拿了两个包子,打开钱箱的时候,我愣住了,随即是满满的感动。这是多么大的信任啊!钱箱里,满满的都是钱!虽然都是一块、五块,最大的面额也就是五十,但总比我一块五的包子钱多的多。“老板,你对我这么放心啊,不怕我偷了你的钱哦。”我开玩笑道。“哪能呢,长城的员工我最放心了,从来不会偷奸耍滑。”老板娘擦了擦额头的汗,回头对我说。

从包子铺出来,走在大街上,觉得空气很清新。看着路上穿着长城工装的人,心里更是亲切。这种信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立的,更不是某个长城员工能够单独建立的,那是一种长期的、共同的努力。长城人,用自己的行动,自己的信念,自己的涵养,为这个社会,注入了这么多的正能量。

此情,此景,充溢我心间的,只有一句话:我是长城人,我为长城感到自豪!

篇3:赣州市企业文化建设总结与反思

一年来,通过针对信丰、兴国、南康、崇义、大余等县市和金瑞铀业公司进行的企业文化建设专题调研,使我们对赣州市企业文化建设的成绩与问题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的成绩与问题

企业文化建设的成绩

1.涌现出一批企业文化建设先进企业。如赣州市邮政局、赣州供电公司等10个企业荣获市总工会表彰的企业文化建设试点示范先进单位称号,瑞金市供电公司和金瑞发制品公司也受到了瑞金市政府的表彰。

2.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构建模式。如,信丰县地税务局开展“快乐地税”的文化建设,着力营造“在工作中找乐趣,在快乐中完成工作”的和谐地税氛围,构建地税干部个人价值与地税事业发展相统一的“主动快乐型”管理模式;另如,赣州市邮政局的企业文化主张“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完美、把困难的事做好就是杰出”,它的团队精神提倡“鹰一样的个人、雁一样的团队”。

3.建立并完善一批企业文化设施。兴国工业园、信丰工业园、信丰地税局、信丰供电公司、永兴电子厂等均配备职工活动室,如阅览室、棋类室、台球室、舞厅、卡拉OK厅等;信丰工业园有专门的工会数码电影放映队和广播站;永兴电子厂为职工建设了一定规模的专用网吧。这些文化设施为丰富职工文化生活、陶冶职工情操、留住员工发挥了必要作用。

4.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的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调查中发现,凡能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企业,背后无不以优秀的企业文化为支撑。信丰地税局保持良好的经济运行态势的原因在于,他们一开始就在较高层面上实现了经济和文化的有机整合,并自始至终坚持贯彻“对工作多一些责任、多一份激情;对待纳税人多一些服务,多一份尊重;对待同事多一些关爱、多一份理解;对待自己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的企业准则;并做到一日十勉,即:微笑多一点、说话轻一点、脾气小一点、做事勤一点、借口少一点、行动快一点、效率高一点、脑筋活一点、爱心献一点、心胸宽一点,彰显了“快乐地税”文化的真正内涵,树立了“快乐地税、文明地税”的崭新形象。

企业文化认知上的误解

尽管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比较突出,但总的来说,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仍然存在着不少偏差和误区。大多数的文化都属于企业自然文化,处在企业文化的初级阶段,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零碎而不稳定。尽管大多数企业口头重视企业文化,但对实际操作中认真推行企业文化管理还不太在意。

1.企业文化文体化。就是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文体娱乐活动,以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为员工开生日晚会、举办文艺演出、开展体育比赛。这些活动尽管对企业文化建设来说是必要的,但毕竞不是企业文化的全部,更不是企业文化的实质。

2.企业文化政治化。将企业文化等同于新时期下的政治思想工作。很大一部分企业由党委、政工部,由党委领导、政工干部分管企业文化工作,沿用思想工作的老路,推崇伦理至上,忽视效率指标等等。

3.企业文化形象化。如今搞企业如果不谈“企业文化”似乎已经落伍,企业家嘴上时时挂上“企业文化”已成时髦。热衷于作表面文章,追时髦,搞花架子,只注重企业文化构建的形式,却忽视企业文化构建的内涵。

4.企业文化口号化。有的企业,从走廊、办公室、车间的墙上到包装精美的手册,四处可见形形色色、措词铿锵的标语口号,如“团结”、“求实”、“拼搏”、“奉献”等。这本无可非议,但这些模仿、照搬成功企业的所谓企业理念、使命、价值观,是否能真实地反映本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哲学、行为方式、管理风格,能否在全体员工中产生共鸣,能否真正地起到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是否有本企业的特色,恐怕连企业的决策者本身都说不清楚。

5.发展不平衡。国有、条条管的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因上级的要求和布置开展得较好、较规范;而私营、外资企业,则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在工会组织的推动下刚刚起步。

6.投入不足。企业文化建设从上到下,在经费和人力上普遍投入不足。

7.尚未行成主动、自觉意识。建设企业文化好比剃头挑子一头热,上面热,下面冷。

加快企业文化建设的举措

要遵循企业文化构建规律,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遵循企业文化构建规律体现在如下原则之中:一是系统原则。企业文化有不同的层次和结构,深层的精神和价值观、浅层的制度系统、表层的文化载体等要素有机组合,构成了企业文化体系,忽视或仅侧重于哪一方面,都会导致企业文化构建的失败。企业文化构建是一个“从下至上”和“从上至下”相结合的、全面的、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二是创新原则。企业文化的构建要遵循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建立在同一经济基础之上的企业文化可以继承;同时,对于任何一种企业文化都不能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构建企业文化并没有既定的模式。

要提炼企业价值理念。提炼企业价值理念,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企业的外部条件,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在这个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的是集思广益,借此提高员工广泛而积极地参与意识。金瑞铀公司就是最好的表率,他们紧密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广泛发动公司员工甚至家属,经过多次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反复征求和提炼,最终形成的企业文化理念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被广大职工普遍认同和接受。

要强化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建设应“软硬”兼施。在培育企业职工整体价值观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事实上,如果不能把理念转变成制度,就会大大地削弱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

要创新文化载体。企业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必然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实体和手段,在生产经营实践中表现出来。企业文化载体,可以是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场所、企业刊物、企业网站;可以是企业论坛、企业广告、先进模范表彰、员工再教育培训、赞助救助活动;还可以是文艺晚会、旅游、拔河、篮球、书法、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员工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如崇义国税局和市邮政局推出《职工文化手册》,让每位员工都清楚地知道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树什么,破什么。各界反响良好。

要强化培训、沟通。培训不仅仅是技巧的传授,更是思想的交流。要使企业的使命、远景及其理念不致于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形成足以影响企业人员的价值观,并更落实为具体一致的思维模式及行为规范,这不是简单的灌输过程,而是一个良性的、互动的、复杂的循环过程,有赖于完善的沟通机制。

领导要身体力行。事实表明,塑造企业文化的关键在于,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有没有决心和勇气先把自己塑造为企业文化的典范,能不能自己先认同、遵循并传播企业文化。一些高层管理者总觉得企业文化是为了激励和约束员工的,而自己往往成为各种理念、制度的直接破坏者,他们的负面言行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要持之以恒,水滴石穿。企业文化一般都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过程,通过吸收集体的智慧,不断补充、修正,逐步趋向明确和完善。因此,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的长期行为,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短期突击不但不能奏效,而且是有害的。要同“惰性”反复较量、长期斗争,持之以恒,才能水滴石穿。

要参观考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适时组织相关人员赴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如大庆油田等地学习考察,获取真经,少走弯路。

企业文化在企业前进发展、做大做强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必须树立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意识,从战略的高度上把握企业文化的方向和路径,实现由虚到实、从形式到内容的转变。

篇4:企业文化总结文章

要改变一个企业的文化是最难的,因为文化的载体是每一位员工,只有每一位员工积极地适应变化,参与变革,才有可能让整个企业的文化之风有所转变!

回顾中国近代史,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仅仅是几位君子在金字塔的塔尖做着试图推动整个金字塔的努力;而孙中山革命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得到了来自草根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如何发挥每一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如何让员工积极地参与到企业的文化创新中来,是每个企业都必须认真回答和实践的问题。

在TCL多年秉持的价值理念中有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为员工创造机会”,TCL应该而且必须通过自身的发展为员工提供一个发展的良好平台。

但最近几年我们企业在为员工创造机会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每当看到曾胸怀抱负的年轻人失望地离开TCL,我都无比痛心。因此,我仍然要重提这个话题:“我们应该通过赛马方式把优秀的人提拔上去,把不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淘汰掉,而不是相反。”我始终相信,我们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是员工团队。

在我们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中有一条叫“公平公正”,这反映了员工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组织氛围的最低标准。我们要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建立起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和忠诚。而目前现状令人堪忧,我们没有完全得到员工对于组织的基本信任。论坛上许多员工不敢用实名发表言论和看法,甚至有人担心即使用了“guest”这样的匿名发表,是否还会被从技术角度予以追踪真实身份,而遭到打击报复的后果。

篇5:谈企业文化文章

企业文化是管理模式的深化。很多成功的企业,虽然处于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经营特点,企业规模和历史也很不同,但他们的企业文化却有很多相似的部分,比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沟通与合作、强调创新、重视顾客需求,产品与服务融入文化社会功能等等。同时我们也发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那些轰然倒下的企业,根本的问题:我们往往关注他们的经营失策、战略失误,没有注意到,企业发展到一定层次,企业文化的基础没有与企业同步,单向的产业扩张和引进管理模式导致了整体失衡,形成机能性障碍,是不健康的成长状态。

纵观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他们那种以文化影响力融汇于战略与管理之中的战术,在技术、人才、市场都处于高空优势,已经构成社会结构性的文化冲击,中国领军企业如海尔、鄂尔多斯等率先整合民族文化和国际文化,以企业文化优势走出国门。二十一世纪的企业经营战略是文化战略,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战略之一。中国必须打造文化优势,才能立于国际强者之林。当前盛行的老子“道德经”、孔子的儒学、孙子兵法、毛泽东热等等,无不说明,西方文明也同样在不断吸收东方文化,文化是改变一个企业乃至一个民族的根本。企业不管大小,它是社会的一个单元,是大社会的小社会,文化是带动这个组织健康发展的内动力。它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无处不在,无处不化、挖掘文化、提炼文化,才能从根本上保持企业的战略优势和竞争优势。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人的要素管理是管理的核心。最近几年,企业领导对于管理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各种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管理手段色彩纷呈。企业在摸索和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时,往往产生这样的困惑:好的管理模式并不产生好的企业效益,很多所谓最为成功的管理经验或管理理论,往往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每个企业没有相同的管理方式。这里存在一个深层次的管理认识问题:管理者不同、管理对象不同、企业环境不同等等,必然是管理方法不同。不懂管理的管理者往往注重形式,搞“引进”“移植”“取经”。懂管理的管理者注重文化,管理者的领导修养、行为艺术、文化整合与创新能力等等是管理的灵魂。管理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没有模式化、公式化和理论形而上的装裱,管理是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企业文化是产品与服务的品质要素。中小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企业在发展过中,产品与服务在市场战略战术上,虽然吸收了很多大型品牌企业的经验,但在核心理念的市场化还远远不足,基本上还停留在“物”的初级层次。在展销、广告等推介形式上,往往把受众视点放在产品、技术、实力、服务等有形的品质要素上,从短期效果来讲,是明显的,从长远效果来讲,是有害的,因为忽视了产品与服务的主体。企业文化是产品与服务的品质要素,而且是核心品质要素。品牌产品和品牌服务必须赋有核心文化内含,按新的观点说:现代消费是文化消费。企业应该从战略和方法上把企业文化转化为产品与服务文化,达到企业资源最大化,而不是短期效益最大化,那是“杀鸡取卵”行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一直是业界热衷的话题。市场竞争如火如荼,企业为抢占市场商机,在技术、人才、质量、服务、成本上煞费苦心。这些优势在科技更新和消费意识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下,核心竞争力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是模糊的也是暂时,甚至无法逃脱洗牌出局的厄运。企业文化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纵观世界500强、百年老字号、企业大鳄,其背后无不具有强大的企业文化影响力。你可以模仿技术、模仿管理、模仿经营方式,但你无法模仿他的企业文化,对任何企业来讲,企业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

篇6:企业文化不是表面文章

什么是真正的企业文化?说实在的,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目今尚无称心的答案。但,我想可以从问题的反面来谈一点个人的认识--即真正企业文化不是做表面文章。

我曾在一家大型国企搞文字工作,整整写了5年多。有关企业文化的论文也曾获奖。但正因我写过企业文化的东西,才对企业文化不是表面文章这句话深有感触。

首先,我们从企业文化的起源说起。企业文化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人研究日本企业的管理经验后提出的一个管理范畴的概念。美国人在研究日本企业成功的奥秘时发现:日本企业的成功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在起作用,而非技术、资源、设备等等这些因素!他们最后将这种无形的东西归结为企业文化。

其实,了解海尔集团的人可能会知道,张瑞敏很推崇我国的道家学说。他在谈及海尔管理经验时曾引用《老子》第四十章中的一句,叫做: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意思是:天下万物生于能看得见的“有”,而“有”却生于看不见的“无”。而且老子认为,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就是说,主宰万物的是“无”。

大概是因为美国人把这种“无”给说出来了的原因吧,企业文化传入我国企业界也有几十年了,许许多多企业仍不能了解它的真谛,甚至照猫画虎地摆出了许多花架子,有做秀之嫌,自觉不自觉得让人感到,某某公司在搞企业文化,好象这样一来企业就真有了文化内涵。这从多数国有企业把企业文化工作划到党委、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企业文化总结中都是一些员工文体活动,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学雷锋之类的字眼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些企业并没有找到企业文化的真谛,只是将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甚至党的建设的一些内容都装到了企业文化这个“大筐”里,由于没有抓住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在这些企业里,企业文化只是一句口号。

什么是企业文化的真谛呢?其实一点也不神秘。我个人以为,企业文化是管理的范畴,是企业管理层次全面、综合或核心的体现,而且它是企业管理的高级形式。所谓高级形式,一是指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一种高境界,另外也表明好的企业文化只有在企业发展到较高的层次阶段时才会有所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文化是企业整体效能和素质的综合体现,而不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手段。谈企业文化不能脱离企业的经营管理,经营管理与企业文化是因果关系,而非并列关系。即企业经营管理得好,会产生好的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管理得不好,就会产生不好的企业文化。经营管理的特色,决定了企业文化的特色。甚至可以说企业文化的风格就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风格。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实践中有些企业,一方面疏于基础管理,内部管理水平很差,没有战略规划,没有良性机制,沟通、协调存在一大堆问题,另一方面却强调要建设高水平的企业文化。这些舍本逐末的做法不仅是误解企业文化的表现,而且对我国这样一个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低层次的国家而言,更造成误导。使企业管理者盲目地以为管理水平不高,可以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来弥补。使企业文化在人们的意识中成了包治百病的仙丹妙药,一时间全国企业铺天盖地都在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入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一哄而上的闹剧一次次上演,过去曾流一时的CIS设计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其实CI归要结底无非是企业市场营销的一个子策略而已。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真正的企业文化不是做表面文章,尽管有些企业似乎“建设企业文化”的力度很大,场面也很轰轰烈烈,但我却认为那不过是在认认真真地在做表面文章而已。

怎么才叫不做表面文章?我想搞好企业文化建设也可以套用当今流行一句话叫做:同样也是一把手工程。要想培育好的企业文化,企业老总(们)首先要有较高的管理层次,包括扎实的管理理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到位的个人素质。一方面老总要意识到企业文化应从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环节抓起,要扎扎实实地发动员工搞好基础管理,进而布署好更高层次的投资、产品、营销等发展战略,使企业抓市场机遇,获得长足发展。当企业的经过多年磨砺发展形成自己的独特的风格时,企业文化就应运而生了;另一方面,老总的素质高低、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当然,企业文化的概念指的是企业的群体价值观、理想信念、宗旨目标、行为方式等等的综合体现。这里当然包含了公司一般员工的成份,但企业领导层,关键是一把手在企业文化形成中的作用绝对是最重要的。

篇7:关于企业文化励志文章精选

1. 管理是以取得结果为目标的职业

什么是执行力?能拿出结果的能力就是执行力。优秀管理者的思维方向和管理模式,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哲学,即关注结果。他们的主要有时也是唯一的兴趣点就是结果,对于这些疯狂追求结果的管理者而言,其他任何事情都是次要的,也无法让他们真正感兴趣。

事实上,他们对结果的追求有时已经达到了病态的程度,甚至某种程度上已经让人难以忍受。尽管这种管理者并不一定讨人喜欢,但他们总是用优异的成绩单受到股东的青睐,原来讨厌他们的下属也觉得跟着这样的领导者,虽然有时受不了,但是最终不仅得到了经济上的实惠,也获得了个人的成长。慢慢地这些令人厌恶的家伙又让人喜欢了。

什么是管理?从实质上来说,管理是一种以取得结果为目标的职业,其评价标准就是目标和任务的完成程度。老板、领导把这个部门交给你打理,你就要想方设法带领团队完成任务,拿出结果,让股东满意,让领导放心,否则,职位难保。

在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的比赛现场:

评委史玉柱:“如果你是老板,你有一个项目,分别由两个团队实施,年底的时候,第一个团队完成了任务,拿到了事先约定的高额奖金,另一个团队没有完成任务,但他们很辛苦,大家都很拼,都尽了力了,只是没有完成任务,你会奖励这个团队吗?”

一个选手说:“因为他们太辛苦了,我得鼓励他们这种勤奋的精神,奖励他们奖金的20%”。一个选手说:“那我得看事先有没有完不成项目怎么奖励这个约定,没有约定就不给”。还有一个选手说:“我得看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没完成任务,再做奖不奖的决定”。

史玉柱说:“我不会给,但我会在发年终奖的当天请他们搓一顿。功劳对公司才有贡献,苦劳对公司的贡献是零,我只奖励功劳,不奖励苦劳。”

2. 辛苦不是结果

结果意识有时候会挑战我们的良心,一些管理者也会引起一些恻隐之心。管理者会经常听到一句挂在嘴边儿上的话:“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没有苦劳也有熬劳啊!看在我多年辛苦的份儿上,也要给我一碗饭吃啊!”市场不会因为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的努力或投入而给予恩惠,市场唯一相信的是符合客户需求和需要的结果。

“我按时上班,按时下班,从来不迟到早退,到月底了,就应该给我发工资。”这话听起来也有道理。问题是,到月底了,企业的产品没有人买,没有收入,企业和老板拿什么发工资?

还有些人以为,只要在公司服务足够多的年限,自然年年加薪。殊不知,那些号称在公司服务、的人,实际上不过是将第一年的经验重复十次、二十次、上百次罢了。年龄不一定代表智慧,年资不一定代表贡献,当然也不一定就代表高薪。

事实上,就算你再辛苦、再不容易,企业所有的员工起早贪黑、加班加点生产出了产品,拿到市场上,对客户说:“这是员工出力流汗造出来的产品,尽管功能有点欠缺,质量不尽如人意,但是,既然我们造出来了,你们就应该买回去。”有这样的道理吗?如果你这样说,人家会把你当成外星人。

3.“不要告诉我分娩有多么痛苦,把孩子抱来给我看看”

赵威是一家防水材料公司的区域经理,春节过后他一直很郁闷,原因是今年的销售任务每个月从110万涨到了200万,几乎翻了一番,要命的是今年的房地产开工率不足,元月份至5月份合计仅仅完成了707万元的销售额,就是说6月份他必须要实现493万的销售才能完成上半年任务,否则半年考核将会被淘汰,这493万相当于月份任务的一倍多,相当于去年同比月份任务量的近五倍,看来被淘汰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5月底,我应邀前往这家公司进行管理层行动学习第二阶段课程,赵威提出了他的问题,按他的话说就“死马当作活马医”好了,看他的样子是放弃了努力,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赵威的问题提出之后,我就他的问题向在座的学员提出了问题:一个月完成493万任务跟完成200万任务有什么不同?很多人不明就里,沉默好长时间,才有人回答说:“肯定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和手段了。”

“对!”我马上启发道:“非常目标必须要采取非常手段和措施,才能完成非常任务!赵威,你必须采用新的方法和渠道,才能把死马医活。请大家开动脑筋,帮帮赵威死里逃生!”通过大家的头脑风暴,得出的结论是:赵威要抛弃被动依靠分销商分销的方法,主动出击才有活路。

后来的结果是,6月份赵威用一款新专利产品作为突破口,拿到了一家企业集团一个530万标的工程直供项目,快到月末的时候,赵威又与三家房地产企业签订了首批供货280万元的合同,也就是说,赵威实现了月合同销售810万元的业绩,创下了公司单月区域销售记录。半年业务运营总结会上,赵威成了全国销售冠军。发言中,赵威最后说了一句话:“目标是用来超越的,计划是用来突破的!”

一位美国企业家说过的一句话:“不要告诉我分娩有多么痛苦,把孩子抱来给我看看”。公司存在的理由是通过实现盈利最大化,回报股东,造福社会,成就员工。投入同样的资源,产生出最大的价值是公司的最高经营境界。价值要靠员工的努力去创造,员工要靠自己的业绩证明自己的价值,公司应该帮助员工实现价值,提升他们创造业绩的能力,而不是同情他辛勤劳作后的一无所获。

4. 结果是一种内部交换

做工作就是做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些道理每个人都懂。劳动和工作仅仅是个过程,这个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工作成果。

俗话说: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短。作为员工,每到月底就会向企业或老板要结果,这个结果就是工资。反过来,老板也会向员工要结果,“我凭什么给你发工资?”员工会说:“因为我完成了工作目标。”老板就会很高兴地发工资。如果员工说:“我辛辛苦苦干了一个月。”老板就会不高兴,那老板就会问:“难道辛苦就得发工资吗?工作计划落实了吗?订单拿下来了吗?任务完成了吗?交代的事情办妥了吗?”这些都是结果。如果做不到这些,自己想要的结果也就无从谈起。

篇8:企业文化总结文章

档案文化的提出及研究, 起初始于怎样的背景, 什么是主要的推力, 与1987年颁布《档案法》中把各级综合档案馆称为文化事业机构有多大联系, 笔者不清楚。笔者所看到较早有关档案文化探讨的文章如:1990年《云南档案》第3期刊登的《档案是一种文化现象———关于档案的一点哲学思考》, 1991年《四川档案》第2期刊登的《档案文化研究随想》。而在1991年《档案》第3期刊登的《近年来档案文化研究成果概述》一文中, 作者指出了:首先将档案文化作为一词提出的, 是某作者为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所发表的《档案文化意识:理性的呼唤》一文。那时, 也还有作者对档案文化的思考与研究趋势作出很高的评价和超前预测, 如1992年《档案》第5期文章《档案文化探析》认为:对档案学理论稍有兴趣的人, 大概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 即“档案文化论”正在悄悄地步入档案学理论研究的殿堂, 它的崛起给档案和档案工作展示出一番新天地, 人们也将会对档案和档案工作刮目相看。可以预测, 档案文化的兴起与成熟, 必将给本世纪末档案学注入勃勃生机, 给21世纪的档案事业带来美好广阔的前景。

的确, 事实证明, 20年前上述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之后的过程直到现在, 档案文化及其建设的研究实践从没中断, 已是被档案部门上上下下广泛认同接受。同样, 这样的探讨活动, 也早有领导专家先后参与进来。如《档案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建脑工程”》、《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字档案文化》、《档案文化的传承需要媒体的参与———以七家档案期刊为例》等论述, 都是专家领导亲自参与研究的例证。近年来, 还有档案部门把《档案文化资源建设研究》作为档案科技项目立项, 或与有关机关联合制定下发如《关于加强档案文化建设, 为创建文化名城服务的意见》文件等。经过广大档案工作者多年不懈探索努力, 档案文化研究已结出硕果, 最直接的就是档案文化建设被纳入了全国和地方档案事业发展计划和工作任务之中。

笔者在阅读学习时感到, 我们大家对档案文化的认识是在实践和交流中不断清晰深化的, 这个过程的每个个体的认识, 都在或全面、或从某些重要的侧面揭示着档案文化的内涵。如《云南档案》2000年第1期文章《对档案文化的几点认识》, 认为“档案文化是档案管理部门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在前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档案工作者共有的价值观、思想作风、精神、行为规范和物质设施中的外在体现”。《海南档案》2008年第2期刊登的《档案文化及其价值浅议》一文指出:“狭义的档案文化一般仅指作为人类物质文化的记录与反映的档案信息及其载体, 即档案实体文化。由于‘一切文化都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物质形态的凝聚’, 因此广义的档案文化, 除了档案实体文化, 还包括人类有效管理和利用这些实体文化成果而采取的活动方式及其创造出来的档案事业文化”。《中国档案报》2010年2月22日刊登的《我说档案文化》一文说:“所谓档案文化, 就是人们创造并面对和围绕档案所展开的全部生活方式”, “档案是人创造的, 创造了以后还要收藏它、管理它、使用它, 人在这一从创造到使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力、规则、观念、习性等等物质及精神成果, 就是档案文化”。《中国档案》2011年第12期文章《关于社会转型期我国档案文化建设与发展问题的思考》指出:“档案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和智慧的主要载体, 其中包括档案资源文化、档案功能文化 (服务文化) 、档案制度文化、档案理论思想文化等组成部分”。《宜宾日报》2011年11月10日刊登的《挖掘档案文化资源, 深化档案文化建设》一文认为:“档案文化是在档案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基础上, 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吐故纳新’的再挖掘、再创造和再升华, 是在挖掘历史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地方文化的过程中的再丰富、再发展”。这里列出多个看法和认识, 笔者认为他们除了在表述上存在不同, 风格各有特色, 以及更全面概括和重点概括区分以外, 其根本所指趋同, 涵义大体一致, 都包含了档案文化是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记录、管理、使用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有价值信息的现象或行为的意思, 笔者认为这应是档案文化的基本内涵。如果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 把用什么样的思想观念、什么政策制度、什么理论方法、什么道德规范来驾驭约束这一现象或行为都包括进来, 那就构成了这个时期和范围所指的档案文化的总和了, 或说这些的总和就是此时期和范围的档案文化。简单地说, 档案文化就是记录文化的文化, 再简单就是记存文化。我们这里有两点可认定, 一点为记录历史的行为和现象不会停止, 而如何规范则是可以改革改变的。第二点档案文化源于社会, 主导于国家和政府, 又为全社会共同遵循。

这里, 笔者还得到启发认为, 一是应把档案文化同档案记载内容所代表或反映的文化区别开, 不然就会不论什么文化都成了档案文化。说档案文化丰富可以, 但档案文化丰富如果包含指档案内容浩瀚丰富就有不妥。区分此文化不是彼文化, 要看他 (它) 的角色作用如何。假如某批档案完整地记录反映了一种文化现象, 那它既不是档案工作者创造的, 也不是档案创造的, 它是另一个群体的人创造的, 是此种文化形成在先, 档案生成在后, 而档案人员只是档案的管理者, 用档案文化概括它, 就反映不出该文化的本来特点。那么, 如何理解档案文化资源 (笔者在2012年2月15日全国档案工作会议报告中没见到) 的提法呢, 它或理解为档案文化的资源, 或档案的文化资源, 如果把档案文化资源等同于档案资源或档案信息资源表述就可不用, 尽管档案的生成方式和管理利用方式全过程都需要文化技术, 都离不开文化支撑, 这样做可减少理解上一旦产生的不一致。二是应把档案文化同档案机关文化、机关建设要求区别开来, 如以前常说的在档案部门工作中形成的兢兢业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以二、三流工作条件创一流工作业绩的风貌精神, 这虽值得提倡, 但可不统统认为是档案文化的必要组成, 搞档案文化的全之又全, 包罗枝枝节节。当然, 这只是个人学习心得而已, 不定成熟。

中央《决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 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 还要求“文化领域各部门各单位要自觉贯彻中央决定部署, 落实文化改革发展目标任务, 发挥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由此, 档案部门不论认为是否属于文化领域的部门, 都应该积极主动加入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中来。要弄清档案文化内容、性质和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家庭中的地位、责任与任务, 弄清档案文化与各种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 正确对待自身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文化繁荣发展中的作用, 增强档案文化自觉自信, 在档案工作服务各种文化建设中传播档案文化, 在传播创新发展档案文化中扩大和加强档案事业, 使档案工作紧紧跟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潮流。

摘要:通过学习可以加深对档案文化的认识, 也才能更好地建设档案文化。此文化不是彼文化, 根本区分在于创造文化的主体的不同。

上一篇:铜闸中心学校班主任安全责任承诺书下一篇:2018版二轮语文训练试卷:题型组合滚动练10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