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分析报告

2024-05-24

马基分析报告(共6篇)

篇1:马基分析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性实践教学情况调查报告

研究小组:12209班第3组

小组成员:曾祥仪、覃海玲、周亚、陈清华、秦小淳、再那甫·阿不都、何可人。

摘要:在此次作业的完成过程中,我们小组团结协作,从分发调查问卷开始,到对问卷进行分析、统筹,随后基于问卷结果进行的调查报告的分析、作成,以及最后的收获体会和总结,大家都分工明确,相互合作,顺利的完成了这次调查报告。通过此次调查报告,我们每个人都收获不小,我们从获得免考资格同学以及未获得免考资格同学两个不同角度对于学习方法的探讨分析明白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之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好更适合的方法,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在认识与实践统一的分析总结的过程中收获了对原理课程本身的更深的体会。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大学生、研究性实践教学活动、继承与创新、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理论指导、历史必然性、不断发展和前进、小组合作自主性学习

第一部分:问卷分析

在此次活动中我们小组再次发挥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共计花了两天的时间扩大范围进行问卷的分发调查,此次的调查问卷,我们将调查对象分为免试同学及不免试同学两大类,就关于实践作业理论的提高收获方面,对同学们着手进行调查,并且本着避免调查过于局限的原则,先后对包括整个大二年级10个班在内的日语学院以及求索荣誉学院,英语学院以及对外汉语专业共14名同学,进行了研究性实践教学的问卷调查,这充分体现了调查的多样性。

此次调查包括7名免考同学,7名未获免试资格同学。根据分类统计,对调查结果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随后的几天中我们分组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更为精细的分析并加以探讨。以下便是我们的调查结果的报告,从整体来看,认同以分组的方式来完成研究性实践教学成果的同学占71.4%,认为只是完成作业的占28.6%。其中认真完成作业的有71.4%,根本不想做的有21.4%。作业中遇到问题时寻求团队合作解决的有64.3%,请教老师或他人的有28.6%,自己解决的只有

7.1%。有64.3%的同学因适用原理有疑问而拿起原理教材重新学习。有一半的同学认为“现实拓展”对了解马克思和中国起到了作用,超过六成的同学认为实践学习能提高自身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只有四层的同学认为电子课件的制作有助于提高计算机技能。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现实案例的分析以及上课的形式,六成以上的同学认为值得提倡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性,乐于参与。但是,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绝大多数是本班同学,所以依据调查结果所做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下面我们将从获得免试资格同学和未获得免试同学两个角度,进一步分别探

讨大家的心得收获,并且总结我组同学在学习原理课中的收获心得,以及研究的收获体会。

第二部分:调查报告

对获得免考资格的分析研究

在调查中发现获得免试资格的同学普遍认为通过参与研究性实践成果展示使得大家明白了团队活动的重要性,大家通过沟通交流,培养了珍贵的团队精神,大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明确分工,积极探讨,既有自己的思考又有团队交流火花的碰撞,使得研究结果不断登上新的台阶,大家在查找资料回归课本的过程中更是巩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识更深了一步。例如,通过案例分析就促进了同学们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从调查报告还可以看出通过案例即实践拓展,使同学们学到了原理书外的新知识,从而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这项活动无疑促进了大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大家对于这种研究性实践教学活动充满了兴趣并且在发表展示的过程中尝试用更新的方式进行讲解,在理论拓展部分更是积极发散思维,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收获了超越课本的相关知识。原理课的研究性实践教学活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同学们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对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课本内容的理解,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学习。再者,结合课堂授课进行课题展示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倾听其他同学的讲解,结合视频和PPT更加充实了课本内容。这也锻炼了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提高了参与同学各方面的能力,更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了解。

对未获得免考资格的分析研究

从问卷分析的调查结果来看,未免考同学通过本学期的实践理论作业,在以分组方式完成研究性实践教学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归纳概括和分析能力,提高了实践探索能力,也结合自身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有了深入的理解。但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理论拓展运用与理解上仍存在着很大不足。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大部分同学没有获得免考机会的原因有七:一是同学们只是本着免考的动机,而没有认真完成实践理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敷衍成分;二是只抱着完成任务的想法,没有深入思考;三是因实践理论作业过程繁杂、任务艰巨,觉得麻烦根本不想做。四是怀有对原理课程不感兴趣的消极想法,以无所谓的态度敷衍行事;五是团队之间缺乏交流,没有进行高效率的分工,概括总结不完善;六是选择的案例与原理内容衔接不紧凑,分析模糊;最后是现场讲解时主讲同学没有认真准备。总之是没有带着积极主动的心态去探讨、学习,导致收获不大,因此没有获得免考资格。

学习原理的收获体会

从此次的问卷调查来看,不少同学认为这门课程深奥难懂 ,只是一门离现实比较遥远的科目 ,而且认为很少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但是我们小组成员经过这近一学年的学习,发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不应把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局限在课本中,不应只建立在我们感性理解的基础上。而是应该通过系统的学习,把它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角度。因为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下,在批判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才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说来有: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这就警示我们要善于总结,破陈出新。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真理性指导原则,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总之就是要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并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作理论指导,让我们更高效合理地支配时间,获取最大效率。第三、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而马克思主义运用这些规律提出的阶级分析法,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等都为我们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提高了我们认识人类社会以及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第四、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揭示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产生的一般规律。为我们分析当今世界两大社会类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以此为指导,对我们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五、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规划了理想化方向。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共产主义社会无疑是非常美好的,但是按照马克思预见未来的一贯立场、观点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本身也不会是一种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不会是一种不需要也不能够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的静止状态。我们深信,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在更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前进的社会。所以,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而是人类自由自觉历史的开端。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上述五种其他哲学并不包含或不全面包含的真理性认识,才使我们越来越重视这门科学。因此,我们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合理、顺应时代部分的学习与应用的同时,也要结合现实为其注入新鲜活力而奋斗,这一过程也是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的重要过程。

第三部分:研究学习的收获

研究学习收获概述

接下来我们小组将从做课件、基本原理概论、调查报告三个部分对我们的研究学习收获进行解说

首先是课件的收获。我们组做课件的内容是第一章第三节—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通过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PPT制作,我们学习了很多。首先,团队合作很重要,我们组PPT完成的很顺利,大家都认真完成了非配好的任务。其次,了解了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最重要的第三点,通过学习和理解规律及其客观性,让我们懂得按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懂得认识和利用规律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并结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分析推导出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学会克服思维的片面性,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其次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收获。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们都受益匪浅。提醒我们要学会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有了很大的影响。首先,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二,要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态度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

最后是从调查报告中得到的收获。根据调查报告中显示,获得免试资格的同学,主要得益于良好的团队合作,对于每一个小组来说,首先认真听取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和重点,知道从哪方面着手,从而确定了一个正确的整体的大方向。然后小组内进行了组内分工,每个人认真对待自己所负责的那个方面。商讨过后最后进行汇总,充分的发挥了团队的能动性,积极思考反复协商,最终得到老师的认可。另外,实践作业帮助了免试的同学更好的理解马克思基本原理,对于自己不清楚的地方,能够主动从课本中找到答案,这正是我们所提倡的。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同学的回馈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同学们也是极力推荐自主学习和组内研究学习的这样的一种学习方法。

结论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们充分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掌握基本的哲学知识的同时,也为我们构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们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争取最大限度的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经过此次的问卷调查与理论课学习,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无限的社会实践中去,是我们小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并进行此次问卷调查分析得到的最深体会。

篇2:马基分析报告

有人说进去大学不恋爱就是白活在这个世上了,到底大学生的恋爱观是怎样的呢?所以就有了我们的这个以大学的恋爱观为主题来进行的调查。

因为大学中的人员比较复杂,每个年级对待爱情的心境都不相同,所以就对在校的三个年级的人都进行了调查。

相对来说刚进大学的大一新生恋爱的人很少,调查显示,70%的大一学生表示支持大学生谈恋爱,少数人表示反对表示反对,对于恋爱动机大多数学生表示没想过,60%的人对失恋都无所谓,30%的人会再找一个,只有10%的人会悲痛欲绝。在大一谈恋爱的主要原因,60%的人都认为寂寞空虚,想找人陪。这一部分人是因为刚进从高中紧张压抑的生活进入到轻松的大学生活中,没有了高考时的那股干劲,这时就想到了爱情雨露的滋润。这次调查中,大一学生在学习与恋爱哪个重要的这个问题上,大多数人表示学习更重要,可见大一学生思想还是相对纯洁的,在恋爱成功率上,80%的学生选择“很小”。

对于大二的来说呢,在已恋爱的的男女生中,觉得自己有理想恋人的男生占2/3,而女生只有1/10,这说明在对待恋爱对象的态度上,男生比较实际,而女生比较倾向于理想化。在对待异地恋和爱情能否天长地久的问题上,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看好还是不看好,人数都是50%,这说明在大二的学生这个群体里面,部分人对待感情的方式取向实际,另一部分人则对未来充满迷茫,表现出这个阶段的人的还不够成熟的心态。在恋爱时间份额问题上,60%的女生认为占大学生活时间的35%就够了,男生则普遍认为在35%—65%才适合。从中看出男生的恋爱欲望比女生要强,而且这也说明在本校女生比例远大男生比例的情况下,男生的安全感似乎比女生要小。在如何对待失恋的问题上。40%的男生选择了感到悲痛欲绝,而同样选择这个答案的女生只有20%,同时50%的男生或女生都表示会再找一个,这说明男生比女生重情,而女生比男生乐观。在对恋爱对象的要求上,大多数男生比较重视女生的内在美,而女生则要求男生内外兼修。这也说明男生跟女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对待对方脚踏两只船的问题上,大多数男生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好,而大部分女生的态度是不能容忍,这也说明在爱情里,男生比女生豁达、大方。

而大三呢,在受调查的学生来看,多半已经恋爱,但恋爱的人近60%是男生。在接受调查的人当中,有一半的人表示自己的恋人不是原先所理想的类型。有60%的人尤其是女生,比较浪漫,认为自己能与恋人走到永远,换句话说在爱情方面女生很看好。调查也显示,大三学生比较现实,多数人表示没有网恋经历。对于异地恋,男生显得比女生更理性点,不看好异地恋,并认为大学生恋情会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而不会发展成为婚姻。针对男女生的许多不同做了对比的记录。70%表示是否恋爱无关紧要,只有个别认为不谈恋爱是不完整的大学生活;关于寻找恋人,近一半的人表示是因为寂寞和空虚,并非为了寻找下半生伴侣。男女生各半都能平淡的看待失恋,少数人(以女生为主)把爱情看得很重;在恋爱时间上,女生把恋爱时间限定在65%以下,比男生更注重学业;有60%的人有暗恋的对象并表示会表白,部分表示不会表白(女生居多)不难看出女生比较矜持,把爱深藏,而男生却勇于表达真情;一半的人表示不轻易爱一个人,且对恋爱的对象要求普遍高,男生比女生更注重恋人的外貌,女生则更注重内在修养,恋人品行成为主要依据,家庭经济背景也很重视。

由上不难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扩展,社会阅历的增加,大学生的恋爱观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和现实。大一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和期待,好多事情都很理想化,到了大二开始觉得原来爱情也有苦涩的味道,但还是缺乏成熟.理性的思考,感性有余,进入大三后,大三学生的恋爱观比较成熟。

同时由于性心理上的不成熟,不恰当的恋爱观也出现在了大学生的恋爱当中。表现出思想上的波动、排他、冲动、幻想;同时,大学生受到外界周围环境的影响有下:1.因为空虚而爱。调查显示,6.7%的大学生因为内心空虚而选择恋爱。大学生在高中紧张的学习之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入了自己梦寐的高等学府,在大学表现出混日子、得过且过,有的学生认为,进入大学以后,思想很消极,什么目的都没有,终日无精打采,人生仿佛没有了一点意义,头脑一片空白,失去奋斗目标和前进动力,心中苦闷,缺少学习动力、目标的大学生于是将心理转到谈情说爱上,以消磨时光,寻求快乐。

2.择偶动机不纯。据分析,2%的大学生恋爱动机不纯。当代大学生在选择对象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对方适不适合自己,是不是为了真正的爱情,而更多考虑的是能不能在学习期间、生活上、将来的就业和发展上的帮助。如果发现有利用价值,就会采取一切措施,进行攻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同时有的大学生也利用自己家庭和社会的地位去寻找爱情,而且有的大学生同时与多个异性进行交往,不建立关系。

3.好奇心较重。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生理机能基本成熟,心理机能趋于成熟,精力充沛,渴望异性交往。在中学时学习压力较大,未充分显示出来,现在主体意识发展了,个体发展必然会在个人生活中得以体现,对异性的渴望使之在心理上产生了好奇,想试一试探究异性之间的秘密,在恋爱观上表现出不负责任的态度,仅仅停留在爱情的表层的好奇与渴望,没有想到恋爱之后的后果和将来的发展。

4.不注重恋爱的后果。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大多数都存在着这样的想法,两个人在一起一天开心就好,“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很多青少年带着这样的心理与异性进行交往,把恋爱当成“爱的初体验”和“充实大学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将来的婚姻和组建家庭,两个人在一起想的是如何浪漫的度过每一天,所以“毕业那天一起分手”也成为正常现象。但双方也表现出极为平静,这就是大学生的一种新型的恋爱观,在乎爱的过程,轻视爱的结局,从而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爱情的不负责任。

5.爱情与事业定位不当。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爱情和学业的时候,往往是把爱情放在首位,认为只要有爱情,一切都是没有问题的。爱情与学业从其内涵是两个不相联系的概念,不可能相提并论,就算是有联系,也不可能耽误学习,因为在学习的时候心理根本没有爱情的存在。大学生在主观上认为恋爱与学习没有关系,互不影响。

7.物质至上。功利性、权利性的恋爱是建立在对方的家庭、社会地位上,或者以自己的条件优越为背景作为双方感情的基础,传统上认为女性依赖性强,大多数女性希望把自己的将来托付给一个即可靠、又安稳的人身上。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功利性、权利性的爱情不仅仅表现在女性身上。当代大学生男女功利性、权利性的色彩都明显越来越多起来,越来越把自己的将来寄托在对方身上。当然,这种功利性、权利性的恋爱观形成也与社会就业压力、主观个人心理上的成熟有关系。

大学恋爱的普遍,是什么使得恋爱之火如此旺盛的燃遍校园呢?我认为是因为学业压力不大,空闲时间太多,内心空虚寂寞,需要慰藉,引发了爱情。我记得大一上学期时,我们的空余时间比上课的时间还多,那就使得很多同学感觉没事做,无聊,所以就想找个人来一起玩,从而就想到了恋爱。并且我认为同时与虚荣心也有一定的关系。谈恋爱、有朋友,或被异性追求是有本领、有能耐,反之则是无能、落后、跟不上时代潮流的表现。如一个寝室的大部分人多已经谈恋爱了,那剩下的人就会觉得自己很没面子,即使不怎么想找,也会随便找一个来满足自己。或看到他人的甜蜜想到自己的孤单,就会萌生恋爱的想法

到底大学生该怎样来对待恋爱呢?这个问题没有一定的答案,这完全看个人的心里,所以就你恋爱时多想想自身的问题是必不可少的。篇二:马基实践报告 马克思社会实践报告

学院名称:人文院专业:公管 姓名:翁诗月学号:2011311955 调查目的:时下,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 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暑期工,实习体味生活 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 的.有的却认为挣钱并不是大学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学把 打工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积 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 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 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 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情况, 从而结合马克思 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 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往后实践中 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调查对象: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大 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决不能 忽视或放弃大学生社会实践.因此这次调查就选择了在读大学生 50 名.调查内容:本次调查通过对大学生有否参加过暑期工,兼职或实习,最想参与何种社会实践,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 业相符, 能否体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及在工作或实习中获 得了什么等问题进行展开.调查方法: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 50 份,收回有 效问卷 50 份.调查结果: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兼职是大学生的第 二个课堂,通过兼职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存在就是合 理,职业没有高低之分,无论什么职业都有其可取与不可取之 处,就看自己的需求.不少大学生觉得只要是能够赚钱的工作, 就可以去试一试,品牌代理,促销等以前不会是大学生从事的工 作,现在都成为了大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工作.有 52%的同学认为如果要参加社会实践,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 业单位进行实习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职占 40%;而 56%的 同学有做过兼职,20%打过暑期工,14%参与过实习,表示从未 做过的仅占 10%;现在大学生兼职, 打工, 除了做家教(14%), 网络的实习实践(6%)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兼职或打工时 从事派传单,商品促销(22%),校园销售(14%),当餐厅服 务员(8%)等简单,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却与所学专业 知识相去甚远, 76%学生认为所实习或兼职的工作与自己专业不 全相符或完全不符,仅 24%的人认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够使 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只占 38%,在实习或工作 中 66%的人满意自己的课外实践能力;12%的学生认为兼职是 为以后的求职做准备,在选择实习或打工目的是什么的时候,有 32 人选择接触社会, 积累工作经验, 占了总数的 64%, 选择赚 取生活费,占了 20%.从选项人数中显示,大学生兼职以赚钱 和充实自己为主要目的.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将打工看得很重了, 钱虽然是一定因素, 但是希望通过打工获取的经验对将来就业时 有所帮助应该是更多学生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在打工时间上的弹 性还是很大的,这应该和他们宽松的学习环境有一定关系.56% 的人会选择在假期实习或打工,30%会选择任何没有课的时间, 12%会选择周末.有 31 人认为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赞成合理 兼职或打工实习,19 人很赞成兼职,打工,没有人反对.54% 的人都提出学校除了提供就业指导以及专业课程外, 还应该提供 实习机会,22%觉得学校应该提供就业体验,至于选择素质拓展 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各占 12%.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人在参加社会实践上选择参加三下乡活动 一项, 说明当代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 他们的求学经历, 生活条件,所处社会大环境都相对优越,也没有经过必要的挫折 教育,因此,他们意志往往比较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也较差, 常常是对社会的要求较高,对自我的要求较低.当前,大学生的 责任意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成 为不少地方采用人才的两个新标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促进 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 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 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参 与三下乡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支援农村的教育事业,同时给农 民带去相应的指导,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把自己在学校 学到的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并从群众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 理,用于知道自己的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现在大学生,除了一 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来自城市的,往往这些学 生家庭环境好, 父母亲更是不允许或者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所 谓的 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样,学校所提倡的通过 三下乡实 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未能够达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个人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个体价值观体系中,人生 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总的价值取向,对价值观系统中其 它价值观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要是 围绕自己出发,致使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更不 用说参与三下乡活动服务人民了.另外,没有人选择反对大学生兼职,打暑期工或实习,大家都认 为只要不影响学习能够积攒经验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对于 当代大学生来说,应当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 运用知识的技能.从大学生活的开始到走进社会的大圈子中,就 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 谁不想在将来的社会中能有一席之地呢? 所以大家认为大学生必须投身校园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 有助于 锻炼品质,提高能力.可见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抵 触的重要性.不能否认有过打工经历的同学,看起来要比其它同 学更成熟,社会适应力更强,但对于学生,社会适应力只是一方 面的衡量指标,大学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业结构的搭建,即知识 结构,专业结构的搭建,为了打工影响甚至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结果是得不偿失的.结论与建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自觉改造客观世界, 使外部对象发 生某种改变的现实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人的活动,而人是社会 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实践不是单个人孤立的 行为,而是社会的活动.所以,实践作为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一 个阶段,是在社会历史中不断发展演变的.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 众.三下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新时期的深化发展,是 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有益补充,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 意义.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 貌,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检 验所学理论知识的标准, 社会实践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 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综合能 力的一个阶梯,更是一个大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 练场地.了解国情是年轻人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放眼 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对占人口 80%以上的农民有所了解才行.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这样可以使同学在 实践中更好的认识国情,贴近社会,从而确定比较正确的人生前 进方向.作为高校教育者,如果能引导大学生将强烈的使命感转 化为学习,服务, 实践,奉献等实实在在行动,把行动变为责任, 将会使大学生在人生轨迹上树立起更高的起点.篇三:马基社会实践报告

姓名:张慧娟 学号:2010212874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马基社会实践报告 2011. 10.9

一、实践主题:当代大学生礼仪调查

二、实践时间:2011.10.1——2011.10.7

三、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四、调查目的及出发点: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

五、调查的内容及方法:

针对“当代大学生礼仪”这一主题,我们集体讨论,设计好一份问卷,然

后通过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以邮件的形式发给部分当代大学生,然后回收问卷,为接下来的整理分析做铺垫。

六、总体状况及分析:

通过对所有回收的问卷的整理分析,此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共计162份(详细统计结果见附二),其中大一33份,占20.37%;大二77份,占47.53%;大三52份,占32.10%。男生58人,占35.8%;女生104,占64.2%。这份调查结果具部分代表性。下面,我将针对这些情况做一些系统的汇报及整理。1.调查人群

由于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我们小组成员所认识的大学生同学或

朋友,主要集中于好一些的大学,因此结果不能代表广泛的大学生群体,调查的人群结构相对单一,但这并不影响调查的整体方向,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性。2.发现问题

调查人群中64.86%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行为大部分符合礼仪规范,仅29.73% 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完全符合礼仪规范,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礼仪规范程度有待提高。对于具体的礼仪规范问题,不同同学有不同的意见。例如对于就座时的讲究,66.9%认为应该左进右出,14.5%认为应该右进左出,1.6%认为应该右进右出,而对于现在普遍认可的左进左出,只有16.9%的被调查者了解。可以得出结论,当代大学生对于一些礼仪规范常识还不太了解。3.分析原因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礼仪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学生自身的 认知,很多人不了解礼仪的重要性,不注重自身的素质修养;其次在于教育系统 对礼仪方面的素质教育力度不够,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德才

兼备的人才;再者,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部分同学由于被家人宠溺习惯,没有得到很好的关于礼仪方面的家庭教育,以至于不了解礼仪对个人的重要性。

七、解决措施及建议:

1.个人应该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礼仪 方面的认识与了解,做一个有素养的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2.学校方面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礼仪教育,加强学生的个人素 质。

3.各家庭应该加强对子女的礼仪教育,提高他们对礼仪礼貌的认识。4.最重要的是把一切措施付诸实践。

八、个人心得

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没什么经验,但是我觉得这一次实践活动使我懂 得了很多,也使我学到了很多。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 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的。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有高水平的专业 知识,还必须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 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生应当从我做起、从校园礼 仪做起,礼仪说的是细节,说的是小事,但这些又不是小事。礼仪的普及是一个 从核心往外扩散的过程,应有一部分人先做起来,然后带动大家。礼仪是文明传 承的依托。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接班人,必须努力学习礼仪知识,从而努力提高个 人素养,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为祖国做更大的贡献。附一:

马基社会实践 调查问卷 您好!

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个人礼仪情况,现劳烦您帮忙做一个调 查问卷,谢谢您的配合!说明:本调查为匿名调查,绝对不会泄露您的个人隐私,请您放心,尽量根据您的真实情况作答。请在每个题目前边的括号里填上您的答案,谢谢!调查问卷

——当代大学生礼仪()1.您的性别? a.女 b.男

()2.您的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3.您觉得自己的行为合乎礼仪规范吗? a.符合 b.大部分符合c.少部分符合d.不符合()4.您认为日常生活中需要注重礼仪吗? a.需要 b.不需要 c.看情况

()5.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您是否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a.是b.不是

()6.您觉得上课迟到时应怎样进教室? a.从前门喊报告得到老师同意后再进 b.从后门溜进去 c.从前门直接进去

()7.您认为在教室入座动作要 a.快捷 b.轻稳 c.越慢越好()8.您认为学生仪表仪容应该

a.朴素 整齐 干净 b.漂亮 美观 时髦c.端庄 美观 大方()9.您认为个人卫生属于礼仪吗?

a.属于 b.不属于()10.您觉得礼仪修养是必须的吗? a.是 b不是 c无所谓

()11.您认为礼仪学习有必要吗? a.有b.没有

()12.您认为什么样的站姿比较好?

a.左歪右斜 b.挺腹曲腿c.身体挺直,收腹挺胸()13.“丁字步”是男士的站姿还是女士的站姿? a.女士 b.男士 c.不清楚()14.就座时应讲究

a.左进左出b.左进右出c.右进左出d.右进右出()15.在正式场合或者有尊长在座时,坐姿应

a.坐满整个椅子 b.只坐满椅子的三分之二 c.只坐满椅子的三分之一()16.下列不合乎礼仪的有(可多选)

a.当众剪指甲 b.随便吐痰c.嚼口香糖发出声音d.当众挠头皮e.抖腿 f.当众打哈欠()17.以下着装不正确的是

a.西装口袋不放东西 b.皮鞋发亮,穿浅色娃子c.全身三种颜色以内()18.在图书馆您会大声喧哗吗? a.会 b.不会 c.偶尔会

()19.在食堂打饭时你插过队吗? a.插过 b.没有 c.几乎没有

()20.您觉得身边最经常发生的不文明现象有哪些?(可以多选)a.学生在公共场合言行不注意,经常讲话带有脏字 b.在阅览室和自习室,很多同学讲话或讨论声音过于大声、手机铃声总是响、无所顾 忌的大声讲话、情侣举止过度亲密等,影响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c.喜欢插队,没有秩序

d.无视他人隐私,偷窃他人财产

e.随地吐痰,出口脏话,随手乱扔,穿着随便 f.破坏公共设施

g.食堂吃饭、自习室自习占座 21.您对注重礼仪修养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二:

详细调查结果

篇3:夜读马基雅维利

作家写到:“尼可罗·马基雅维利1469年5月3日出生于佛罗伦萨城。从他家到亚诺河上的韦奇奥桥(意为老桥)只需一分钟,过桥去市中心的领主广场(又称市政广场或市政厅广场)走大路也不过5分钟。”马基雅维利的家位于圭恰迪尼大街18号,一直保存到1944年,后毁于战火。现在的建筑物里只保留着一根长约40厘米的古旧方木材料,上面写着:“此梁为马基雅维利家所用,发现于1944年房屋遭到战火破坏时。”

这样的写法很是引人入胜,尤能引起旅行者的兴趣。我的朋友王巍先生曾带着盐野手绘的地图,在佛罗伦萨四处寻觅马基雅维利的踪迹。在维罗纳的一个酒店里,他看到一幅将意大利历史描绘为一棵盘根错节的古树,展示了几十个诸侯公国,几百个影响欧罗巴文明的政治艺术哲学科学军事名流的来龙去脉,他说:“一瞬间,我体验到了卑微和崇拜,也叹服盐野女士把握历史的勇气与能力。”

盐野七生在这部著作中介绍了马基雅维利的一生,展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社会生活画卷。记得友人曾问我文艺复兴跟政治是什么关系,我想了一下回答说,文艺复兴代表着人的心智的解放,是对基督教的神权地位及其虚伪的禁欲主义的冲击,为随后带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和17、18世纪向现代社会转型奠定了基础。这样回答大体不错,却也失之于肤浅。要深入了解欧洲的这一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应该去向马基雅维利请教。

马基雅维利一生留下的著作并不多,影响最大的就是《君主论》了。他偏爱共和制,现实中却积极推进君主制完善,这是因为当时的意大利处于分裂之中,军队也不是自己的,当务之急是摆脱神学和教会的控制,建立王权的绝对统治,注重人的智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他认为,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非有三个要素不可:暴力以保障安全,权力以保障秩序,权威以保障荣誉和忠诚。三者缺一不可。君主可以偶尔使用暴力,此后除非能给臣民带来福祉,决不可再用。用中国人的话说,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既然敌对势力已被消灭,就不必再动刀枪,结束人心惶惶的状态。

马基雅维利的终极追求是善,但非常现实地指出善的形成只有通过恶才能实现,因为人性是恶的,掌握权力的人跟普通人一样也是恶的。与善相比,恶才是政治的核心特征。因此,他告诫君主:宁要别人畏惧,不要别人忠诚。因为别人的主观意念难以窥测和操控,君主却可以掌控和随时使用暴力。但马基雅维利也认为,使人畏惧并不意味着使人憎恶,而避免使人憎恶的方式便是让被驱使者获得财产,保护臣民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那么,是不是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就不能有道德了吗?倒也不是。君主的道德和他的行为是两回事。他可以内心是道德的,完全知晓是非对错,但是在政治角逐场上的杀伐决断绝不能含糊,而且有时候思维方向是相反的。比如,对于常人来说,慷慨是美德,吝啬遭人鄙视,而对于君主而言,慷慨未必就是美德,吝啬未必就是恶行。君主的钱财来源于臣民,倘若君主对少数人过于慷慨,则必须加重多数人的税收负担。对于少数获得赠与的人来说,君主是慷慨的;但是对于多数人来说,君主则是吝啬的。

马基雅维利看透了政治生活的内在机理与本质特征,将伦理道德问题排除在政治学研究之外。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人们才可以确定自己采用什么方式去应付与驱除这种恶。除非有弄脏自己双手的准备,否则他就不能为国民服务。也是因为这一点,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奠基人,是他最早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开创了用人的眼光看待国家和政治的先河。

我们也有学者和学术活动,但常见的情景是:只见经济不见政治,只见政策建议不见制度演化,只见具体的技术操作环节不见对现实政治经济走向的精确把脉,无从发现“要害问题”和“真问题”。比起马基雅维利,我们难说是现实主义者。

篇4:这个马基雅弗利

在采访中,王广义提到严善今年在准备给他写传记的材料,两人为此而展开了“访谈马拉松”,常常一碰头就开聊。相比之下,没有任何一家媒体对王广义的挖掘深度和呈现广度能比得上这么一个熟悉他的朋友。同时,王广义还提到“每个艺术家对自己是有一个学术想象的,老百姓有个想象,媒体有个想象,艺术家自己也有个想象。”——这算是一向擅长杜撰词语和说法的王广义这次为本刊对他的解读提供的参考说法。我们试图在不同视觉角度的跳跃中,达成对他的想象。

“理性绘画”时期

重要活动:古典主义修正、“北方青年艺术群体”、85’幻灯展、图式修正

代表作品:《雪》、《凝固的北方极地》系列

1980年7月王广义考入浙江美术学院(即现在的国美)油画系,进入第一工作室。二年级时,王广义对古典绘画图式系统产生了巨大热情,坚持在课后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正”。王广义大学几年的日子并不好过,紧张、压抑、不受老师欢迎,直到大学四年级,他在古典主义和现代艺术之间找到自己独特的结合点时,他的创作才渐入佳境。最终他以造型和色彩都极为概括的、以鄂伦春人为原型创作的毕业作《雪》完成学业。这件作品后来参加了第六届全国美展。

1984年秋,王广义在浙美毕业后回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工程系壁画专业任教。他与舒群、任戬、刘彦等人,常常在舒群所在的《北方文学》杂志社下班后聚集到那里的编辑部办公室,谈论抽象的学术问题,渐渐形成一个团体,取名为“北方青年艺术信息交流中心”,后因要在《美术思潮》作报道而特改名为“北方青年艺术群体”。不久后,王广义呼吁艺术家们构建一种新的、具有东方精神的艺术形式,该观念主要受黑格尔《美学》和《历史哲学》的影响。可以说,王广义这一时期的艺术观念是中世纪神学、近代人文主义和现代生命哲学的浪漫集合。

1985年10月中旬,王广义在朋友的介绍下调入刚成立的珠海画院成为专职艺术家,并向院方建议举办“85’美术新潮大型幻灯展及学术讨论会”。1986年,在王广义、栗宪庭、高名潞的策划下,全国性的第一次学术幻灯展在珠海成功举办。在这一时期,王广义“与全国重要的艺术家和批评家们建立了学术友谊,并练就了一套在公开场合高谈阔论的本领。”此后,王广义对西方古典文化在现代人的意识中的“图式修正”这种可能性产生了兴趣。

20世纪80年代初

王广义曾经是一个标准的文化乌托邦主义者,他曾相信一种健康、理性和强有力的文明可以拯救丧失信仰的文化。他早期的艺术活动“北方艺术群体”和早期作品《凝固的北方极地》系列,都呈现了一种对泛文化追求的热情和幻觉,这种文明的风格表征是:富于秩序,冷峻和简练。(评论者/黄专)

我记得我后来问过你一次,你这个形(北方极地里人物的形)到底从哪来的,你说你有一次看到你老婆坐在那里,你看到背影……

王:对对,我老婆总穿自己织的那种绒了吧唧的衣服,圆吞吞的感觉。后来起个名字叫《人类的背部》,觉得拗口,就有了叫“北方极地”的这个想法。(对话者/栗宪庭&王广义)

王广义积极地开展各种艺术的实践,除了自己的创作以外,组织北方群体,策划幻灯展,发表文字,从各个角度展开艺术的思考和实践,这对他以后个人的创作和整个艺术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评述者/卢迎华)

朱先生的金手指

(考浙美时)我的素描给打了65分,色彩是78分,创作也是70多分。按这个分数我可能考不进去,因为当时是按照三项综合分排名。那时学校有学术委员会,委员都是很老的老教授,平时不来上课,但地位很高。按程序说,美院先招生,最后定学生时这些老教授是要定分的,但其实大多数时候他们都不来看。当时学术委员会里有一位朱金楼老先生,很有名,刚巧我考的这年,他来学校,看一下新生里有没有人才。当时招生委员会和学院里的头儿都属于他学生辈的人。老先生来看的时候一下看到我的素描,可能跟他自己的风格比较类似,就说:“这素描不错啊,怎么才65分,太低了!给调调。”旁边的人就问“您看搁哪儿呢”,老先生指了指说“就那儿”——指的85分那儿,好,把我画的素描放到85-90分那一段里了,放到那里就已经决定我被录取了。这事是后来教我们上课的老师金一德跟我说的。那次招10个人,我一下子排入前3名。如果是65分的话,我就排在16名之外,那就不行了。所以朱先生是我的贵人,现在已经去世了,我一直没见着他,这是永远的遗憾。(讲述者/王广义)

给舞会把门

浙美的生活是很单调的,当年的同学都说我们油画系10个人特别乏味,我们那届就10个男生,没有女生,这样也失去了与女同学打交道的可能性,反倒变成我们是干脆纯学术了。别的系女同学都不知道我们这个系是干嘛的,要么匆匆去教室、去图书馆,要么吃饭,基本不跟人打交道。大学有舞会,所有人都得去,叫我们跳舞,我们也不跳,他们说不跳舞就把门,反正都得参加活动,这样我们就来把门。大学唯一的娱乐是晚饭喝酒聊天,我们是302房间,打了饭就统统都到301房间王羽天他们那屋,一边吃饭,一边瞎说,每天固定谈两个小时,我们就回屋了。后来王羽天他们就愤怒了,说我们天天去,把屋子弄得一塌糊涂的就走了。但有时我们不过去,他们又问怎么不去了。(讲述者/王广义)

“后古典”系列时期

重要活动:清理人文热情、黄山会议、中国现代艺术大展

代表作品:《黑色理性》、《红色理性》、《AC》、《被工业快干漆覆盖的名画》、《批量生产的圣婴》、《易燃易爆》

1987年,王广义开始关注图式的历史寓意问题,“他开始放弃早期艺术中的泛人文热情而采用了一种改写历史文本的方法去完成他的‘文化分析’和‘图式批判’工作”。 1989年,他把这一期间产生的这些图像理念和方法归纳为“清理人文热情”,并发展出一个概念——“逻辑推进”。

1988年,王广义参加了黄山会议,这个当代艺术的黄山会议,既算是珠海幻灯展的续篇,也是当代艺术大展的筹备会议,包括商讨场地、赞助等问题。会议由文化部下面的《城市规划报》赞助了几千块钱,正式代表20多人,加上自费前来的人,与会者超过40人。毛旭辉、舒群、张晓刚、丁方、宋永红、叶永青、魏光庆、张培力这批当时的艺术新秀都在,此外还有当时国内各家重要美术媒体的负责人,以及评论家参加会议。王广义的《AC》首次亮相,引发不小争议。

1989年,王广义参加“中国当代艺术大展”,他的《AC》陈列在美术馆二楼大厅正中央,左侧是其“后古典”系列。一开始王广义担心人们把他的这件作品看作一种抢新闻的工具,而后来他发现“枪击事件”为他做了学术铺垫。此后不久,《AC》被北京的一位企业家以1万元买下。再之后,日本东京画廊通过北京国际艺苑买下了《凝固的北方极地30号》,王广义得到1万元报酬。这一年3月,美国《时代周刊》、日本《朝日新闻》分别报道了王广义;之后,意大利《Flash Art》10月刊和法国《Art News》11月刊也介绍了王广义的作品。

在“后古典”系列中,他保留了《凝固的北方极地》时期的一些基本风格特征,并将自己创造出来的那些语汇——凝固的造型、冷灰色的色调提炼得更加纯粹,构图也显得愈加稳定、平衡和对称。他摆脱了那种狭隘的区域主义文化观,将艺术的母题瞄准了艺术及其所呈现过的各种神话。(评述者/严善)

我知道他作品是在85新潮美术运动的时候,那时他已经是主力干将了。我跟他本人认识还是他到北京宋庄之后,有一次在老栗家跟他见了面。那时是1992年,他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艺术家了,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他特别注重自己给别人的感受,比如长头发、戴墨镜以及皮衣服啊,他特别注重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印象。(评述者/隋建国)

王广义说“自己并没有‘批判’什么,是‘无立场’的针对一些批评者和媒体将某种意识形态的指向强加在其作品之上”,强调“无立场”的态度是希望把对于作品的关注转移到艺术本身,艺术的语言本身,艺术的思考本身,而不仅仅是所谓的社会或政治意义。我们对艺术家的实践的认识不应该把它当成一个品牌,不应该用许多简易识别标志来描述和界定艺术的创作,当然市场需要简单识别的标志,但是严肃的批评者和负责任的媒体不会采用同样的思考方式。是艺术批评和描述和认识艺术的方法和价值观出了问题,不是艺术家的创作。(评述者/卢迎华)

《光明日报》一则故事

据说,当王广义在黄山会议——中国现代艺术展的一次预备会议上亮出这幅画(《AC》)的初稿时,引起了不少画家们的议论。会后,王广义给我写了一封信,问我对此有何感想。当时,我正在紧张地协助范景中编辑《新美术》和《美术译丛》,无法详细写信回复,只是将那年12月30日的《光明日报》寄给了他。在这张报纸的第二版上,登有毛泽东晚年的秘书张玉凤的一篇连载文章——《毛泽东周恩来晚年二三事》。文中讲到,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来华访问,当他下榻后不久,毛主席便突然决定要召见他。毛主席的这一决定,使他周围的工作人员不知所措,因为这时的毛主席“衣着不整、头发长得很长,胡子也很久没理了”——我们的领袖已病了一个多月,而外界却仍传颂着毛主席“神采奕奕、身体十分健康”的消息。经过他身边的秘书和理发师的一番忙碌,出现在荧屏上的毛主席便又是“大家熟悉的领袖形象”。确实,人们无法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晚年的毛主席衣冠不整、留着长发、蓄着胡子。我当时之所以给王广义寄这张报纸,也只是进一步向他提供这样一个常识:伟人不仅按自己的意愿成为伟人,同时也是根据大众的“神话期待”在扮演伟人。一个人一旦成为伟人后,人们赋予他的东西远远要比他自身的多得多,《AC》的成功,也再度证实了这个颠覆不破的真理。(讲述者/严善)

“大批判”时期

重要活动:后89’中国新艺术展、Cocart后波普国际邀请展、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汉雅轩个展、瑞士克劳斯·丽特曼文化中心个展

代表作品:《大批判》、《中国温度计》、《中国与美国温度比较》;《东欧风景》、《Visa》、《验血——所有人都可能是病毒携带者》、《物种起源——欧洲文明史》

1990年6月,王广义从珠海画院离开,来到武汉工业大学任教。刚好舒群和任戬也在武汉,再加上皮道坚、彭德、祝斌、黄专、鲁虹等批评家和美术史家,以及尚扬他们武汉美院的一帮人,武汉登时成为当代艺术重镇。来到武汉后王广义开始创作“大批判”,1992年西方几家权威艺术媒体——《Flash Art》、《ArtNews》大力报道介绍了《大批判》。

1993年,王广义参加了“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 以《大批判》为代表的“政治波普”自此成为西方认识中国当代艺术的主要途径。此后,王广义陆续创作了《东欧风景》、《Visa》等一批作品,参加了各种级别和类型的国际展事。

在《大批判》中他放弃了一切完善艺术风格的努力,直接将两种完全异质的图像并置在画面中,这种方式更像是一场风格的赌注,它以矛盾的态度叙述了在启蒙时代和消费时代相交替的诡谲场景中文化所面临的真空状态。(评述者/黄专)

王广义的《大批判》巧妙地把握了沃霍尔的“浅显易懂”和波依斯的“深奥晦涩”之间的张力。我想这种艺术趣味也是最符合他的个性:像猴一样灵活应变——沃霍尔的“欣然接受”,像虎一样的勇猛出击——波依斯的“无情批判”。把两种相悖的艺术形象扭合在一起,也大概正是他在当代艺术中所要创造的那种特殊的“幽默”。(评述者/严善 )

要我看,广义属于天才型的艺术家,他画出这些“大批判”的画来,本身就是一种天赋的表现。很难说他画“大批判”的时候要批判什么东西,这是他对视觉符号、绘画可能性本身的一种叛逆,因为中国绘画最常见的主题或表达方式是史诗或者某种故事情节之类的。他是1950年代生人,他青少年经历的文革其实是一种全民狂欢的时代,最新指示来了,半夜都要爬起来去游行,敲锣打鼓的。我觉得“大批判”系列是广义对狂欢的一种追忆或再次的重现。( 评述者/隋建国)

老张给的报头资料

(调到武汉后)过了一段时间我去杭州,在老张(张培力)那儿,他给我找到一本“文革”期间的报头资料。我一看觉得很兴奋,回来后就开始弄。一开始我就想放大,没想到弄可乐什么的。我想先画出一个再说,当时是一米乘一米的,那真是打格画的,因为我画不出那种一模一样的感觉,我就不知道具体怎么弄,但觉得它潜在地好像构成什么文化模式。当时有外烟、可乐,那时可乐还算是比较奢侈的商品,那种比较大的罐。我画画时旁边就摆着可乐,很偶然发现这个好,放哪儿有点没想清楚,但画完我就感觉成了。(讲述者/王广义)

穿着破牛仔裤满世界跑

1992年,王广义和我都还在武汉。去香港(参加后89’中国新艺术展)前,广义去我家帮我取钱,当时我在广州。广义走后,我夫人张琪敏打电话给我,叮嘱我要关心王广义,因为她感到王广义生活非常困难,又没人照顾,穿一条牛仔裤,膝盖上破了两个碗口大的洞,他还在满世界跑。张琪敏不知道,王广义那时已经是艺术家里的富人了,他穿的可是名贵的苹果牛仔裤。那次在香港,王广义就穿着这碗口大洞的裤子,长头发,还留着胡子,戴着墨镜。他和外表普通的我走在一起的时候,回头率很高,香港人都看王广义,觉得他稀罕。(讲述者/尚扬)

马上写辞职报告

我在武汉工业大学教工业造型。一开始单位的院长对我很好,除了上课,任何事都不用去。大学每个星期三有例会,必须去。我觉得没有任何意义,很烦。院长就说你弄你的东西,不用来,有事情我会通知你。后来他调走了,新来的院长开会时就问王老师怎么没来,有人就说王老师从来不来。有些人对我比较有看法,觉得我这人在艺术界比较有名,所以原来的院长就给我特殊照顾。新院长说这不行,有名没名也得来开会,他就让秘书找我去谈话。我到了院长办公室,他说了一些官话,说开会是必须来的。我说又没什么事还耽误我的创作,有事找我、告诉我都没问题。我这其实是很平和的说法。但院长觉得我的口气好象超越了他的权利,就突然不高兴了,他说在大学里你是一个老师,必须一环一环走。我很平静地说我挺难做到,院长马上翻脸说这样是不可能的,只要当老师就必须来开会。一下子把这话说僵了,然后我突然就问院长: “你有笔吗?”他说:“有。”,我说:“借我用下。”然后我随手找了张纸,就到旁边儿开始写,院长很纳闷,不知道我干嘛呢。我写好递给他,他一看脸色都变了——是“辞职报告”。院长也感觉挺突然的,一下子这事结束了。我也没有选择了,就来到了北京。(讲述者/王广义)

等火车谈财富

在武汉的时候,有一次他送我去坐火车,因为经常去,我也不记得是哪一次了。我们坐在候车室,当时里面没什么人,不知道为什么,他跟我讨论到钱的问题,说:“贫困是不行的,贫困是一种瘟疫,它会导致人的失败、艺术的失败,所以人必须争取财富,艺术应该和财富联系起来。”(讲述者/吕澎)

“唯物主义”及“冷战美学”时期

重要活动:新加坡斯民艺苑个展、瑞士乌斯麦勒画廊个展、韩国阿拉里奥画廊个展、法国诺瓦拉画廊个展、法国吕佩克画廊个展、何香凝美术馆个展、英国L.T.B基金会美术馆个展

代表作品:《唯物主义时代》、《一份报纸的历史》、《东风·金龙》、《冷战美学》《关于放大或缩小“溪山清远图”的艺术方法论》

2000年,王广义创作了《唯物主义时代》,以旧式意识形态时代的奖状和各种物质生活必需品来呈现物质世界、社会体制和文化记忆对我们的社会心理现实的持续影响,加之紧接着的创作,王广义进入了对“社会主义视觉经验”课题的研究的时期。

2007年,王广义开始创作“冷战美学”系列作品,之前他考虑了两年,搜集了很多冷战时期的印刷品和图像资料,并杜撰了“冷战美学”一词——有种将残酷和美好事物并置的意味。这组作品在思想脉络上与“大批判”相通,仍然是借人民之手来表达一个公共的概念。

2008年9月1日,王广义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举办个展“视觉政治学:另一个王广义”,人们没有在这里看到他那些曾经在拍场上叱咤风云的标志性作品,此次展览全部展出的是其《冷战美学》系列新作。

在“唯物主义”系列中,他开始将唯物主义时代的文化记忆、精神神话与消费主义时代的疯狂欲望和视觉奇观作为双重考察的对象,从而使两种意识形态并置于一种更为复杂的历史逻辑之中,他以观念主义的方式记录了一个充分物质化社会中某些残存的英雄主义幻觉,在这种新的问题维度中,它潜藏着某种更为复杂的文化乌托邦情结。(评述者/黄专)

在我看来,我的艺术是在寻找一种相对立的东西,冷战思维和我的想法正好吻合。冷战思维构成了我对世界和艺术的看法。比如,我们会假想出敌人,这个敌人是我们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反过来也一样,我们的敌人也将我们假想为他们的敌人,这个世界的魅力就在于此,在于这种对立的美,和有对立的东西存在。(自述/王广义)

王广义说,他认为这时代不属于他,而他属于一个以思想和思考为基础的交往模式所界定的时代。这句话概括了今天我们艺术行业的根本问题。(评述者/卢迎华)

最近在旧金山的“溪山清远”展览中,他创作的是关于傅抱石和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用的是温度计,是很不错的一件装置作品。其中他讨论的是:我们对自然的看法,跟王权社会、封建社会、民主社会是不一样的。他的作品一开始抽象,后来变具体,等到又再抽象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他的抽象跟西方的哲学概念有关。他今天的抽象跟他看问题的本质有关。(评述者/吕澎)

老隋这个作品很棒

2005年10月,我跟一帮艺术家在后现代城做了一个展览叫“一万年”。他们盖了一个商业性质的楼,面积很大,当时还没有出租出去,就用来给艺术家做展览。我用土做了一个18米长的躺在地上的人,土上又种了草,广义说:“我要去看看这个展览。”因为这个作品是在二楼一个巨大的空间里面,几根柱子从草人中穿过,浇水之后草还在生长,他看了之后说:“老隋这个作品很棒,不过作品还是要选择展览的机会。”就是说作品的推出时间还需要考虑。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他对自己的期许,就是说“我的作品要在什么样的展览上出现”;再一个就是对自己作品的推出要把握好时间。这是他长期在国内外推出作品之后积累的一些经验,对我来说是很有益的建议。(讲述者/隋建国)

王广义速写

他习惯在两种极端的状态中对话:极其游戏的或极其严肃的。前者我称之为“酒精状态”,后者我称之为“采访状态”。

有一次有位夸夸其谈的记者在他面前大谈他的“绘画的意义”,他说:“你是对的,因为它也许有一种意义是你提到的。”

他对一件事情开始的时候十分在意,譬如他几乎从不“迟到”;但他对事情的结束却十分随意:他很少借故提前离开一次聚会,除非有一个乏味的人让他无法忍受。

他喜欢时间的“真实状态”,譬如他只在有插播广告的电视频道上看连续剧。

每次完成一组新作品他都会请二、三好友去画室看看,如果他得到了肯定的意见,他会说:“行,就是它了!”

他好像从不在展览上评价别人的作品,有一次一位画家很认真地希望他谈谈对自己的展览的印象,他只说了4个字:凑合凑合。那以后我就很少再见到在展览上问这类傻问题的画家了。

篇5:马基分析报告

09美1罗马 0921010029

现在让我们再重温一下主席的经典论断!也就是《论持久战》的结论:“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这个战争要延长多久呢?要看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实力和中日两国其他许多决定的因素如何而定。”“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很快实现,战争就要延长。但结果还是一样,日本必败,中国必胜。只是牺牲会大,要经过一个很痛苦的时期。”“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除了调动有训练的军队进行运动战之外,还要在农民中组织很多的游击队。”“在战争的过程中„„使中国军队的装备逐渐加强起来。因此,中国能够在战争的后期从事阵地战,对于日本的占领地进行阵地的攻击。这样,日本在中国抗战的长期消耗下,它的经济行将崩溃;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它的士气行将颓靡。中国方面,则抗战的潜伏力一天一天地奔腾高涨,大批的革命民众不断地倾注到前线去,为自由而战争。所有这些因素和其他的因素配合起来,就使我们能够对日本占领地的堡垒和根据地,作最后的致命的攻击,驱逐日本侵略军出中国。”(一九三六年七月与斯诺谈话)“中国的政治形势从此开始了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的最中心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由于当前的抗战还存在着严重的弱点,所以在今后的抗战过程中,可能发生许多挫败、退却,内部的分化、叛变,暂时和局部的妥协等不利的情况。因此,应该看到这一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但我们相信,已经发动的抗战,必将因为我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冲破一切障碍物而继续地前进和发展。”(一九三七年八月《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这些就是结论。亡国论者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胜论者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这些都是错误的。我们的意见相反: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1,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关键)、敌寡助我多助2,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 3,预见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4,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考察,依据国情,即“中国是一个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 5,阐明了战略防御理论,应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6. 阐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即要依靠人民来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发表的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鼓吹“亡国论”“再战必亡”,为投降日本做舆论准备。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军队的节节败退以及大片国土的沦丧,也使得一部分群众对抗战产生了悲观情绪。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则常常鼓吹“速胜论”,他们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外国援助上,幻想依靠英美等国迅速打败日本。在共产党内,一些人也有轻敌思想,以为依靠国民党200万正规军就可以使抗战速胜。党内党外都有人轻视游击战争,以为游击战争不值一提,抗战的希望在于国民党的正规军队上。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澄清混乱思想,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中国抗战能不能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讲演。

1.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全面地考察和论证了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战取得抗战胜利的客观依据。他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之间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其中,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段极为艰苦的历程,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而且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各种战争资源的加速消耗,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2.“亡国论” 和“速胜论”都是没有根据的。亡国论者夸大了敌强我弱的矛盾,并把它当作考察中日战争的惟一根据;速胜论者则夸大了其他矛盾,而忽视了敌强我弱的矛盾。他们是战争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

3.(4.)毛泽东科学地预言到,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明确指出,通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间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转弱为强,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抗日战争就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了。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将成为我方主要的作战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在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作战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在抗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所描画的这个战争过程的轮廓是对于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他对持久战特别是相持阶段种种特点的论述,起到了战略指导的重要作用。

5.毛泽东指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的总的战略方针,为了实现总的战略方针,必须制定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这是包括正规战争和游击战争在内的整个抗日战争所应该采取的战略方针。这是在抗日战争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需要实行的战略方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日益壮大,由劣势到优势,由弱方到强方,直至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现在国家在统一问题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而其中之一便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挑战和阻挠。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重读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我们能想到什么呢。我想起码我们应该有毛主席等革命家的那种高远的眼光,认真分析实际的情况。比较狠衡量今日中日的国情和一些情况,及时做好各项的准备。到底怎样应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挑战,以什么方式解决。在这些问题上,我想毛主席的《论持久战》都给与了我们一个思考的模式。毛泽东主席的这篇著名论断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具有巨大的学习意义。毛泽东在写《论持久战》时,是在抗战初期,那个全中国人都最痛苦的阶段,毛泽东在思想上 点燃了全体中国人的智慧,最后击败日本帝国主义。蒋介石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也是备加推崇,白崇禧更是将其视为克敌制胜之法宝,组织军事专家深入学习。自己也更是认真研读,又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看法。所以说《论持久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指导思想并不夸张!

政治家和统帅应该作出的最重大的和最有意义的判断,是根据这种观点正确地认识他所从事的战争,他不应该把那种不符合当时情况的战争看作是他应该从事的战争,也不应该想使他所从事的战争成为那样的战争。这是所有战略问题中首要的,也是涉及面最广最基础的问题。这种军事家已经不单是一个军事家而已,他从全局从全民族来考虑这场战争,来看下 《论持久战》的前一段语句:伟大抗日战争的一周年纪念,七月七日,快要到了。全民族的力量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敌人作英勇的战争,快一年了。这个战争,在东方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将是伟大的,全世界人民都关心这个战争。身受战争灾难、为着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日不在渴望战争的胜利。

我们伴随着祖国的迅速成长而成长。感受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我们伟大民族,决不屈服于任何世界其他民族的那份壮志雄心!所以我们身上肩负的责任不亚于我们以前的任何一代祖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我们来完成!

篇6:马基分析报告

组员:潘文达 张锦祥 董敏煜 龚嘉亮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当代的大学生也抓寻各种机会,参加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这提出了一个名词:社会实践。

很久之前看过一则新闻,关于印度的大学,他们全国的大学,大部分大学培养出一批只会考试的大学生。很明显他们的应试教育做得太过了,又没有注意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这不是几个学生年级的问题,而是关于到国家未来年轻一代的发展问题,说白了就是国家发展可能会因为这几个年级的问题而导致国家发展出现严重的问题。当然印度政府已经做出了相应的政策来调整大学生的教育方式,这给予我们国家一个很好的启示。

无可否认,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积极的作用: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以其独特的身份接触社会,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了解社会、感知社会、认识社会,是其成长成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人生体验。“修身”与“成材”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使命,而社会实践无疑是两者很好的结合点。

在高校内,很多大学生都有参加学生会,红十字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社团等组织。从申请加入部门的面试,在到在这些组织内的工作,锻炼(刚开始体现在苦力方面,我觉得这是一个磨练一个新干责任心和对以后的工作作一个铺垫的作用,随后领导一个小组组织一个活动,或者负责某些工作),他们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有的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得到不少经验,有的在组织管理能力方面得到了很好的提高,而有些则大大提高了其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见世面,不再是一个只会读书写字的书生。校园内的实践活动,主要通过各组织各部门为大学生的锻炼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而大学生又能在此的基础上得到了友谊,充实大学生活。

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人参与了校外的社会实践。

在一些周末或者假期,一些大学生抓紧机会,做些兼职,零时工。这些社会实践除了“赚”些外快,增加生活费,他们中有的也是想锻炼自己的能力,积累一些经验。例如做家教,除了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在沟通,逻辑方面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又如推销,除了锻炼口才外,还得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而对于某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则可以清楚明白到书本与实际的区别,大大提高了动手能力。

因此我们概括以下3点关于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

1.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陶冶情操、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从根本上说,是人的思想道德意识与思想道德实践互动的过程,实践活动是校园和社会最好的桥梁,通过青年大学生亲身的体验和经历,让我们知道辽阔的中国除了发达的大中城市,还有许多贫困落后的地方,使我们懂得什么是珍惜。通过主动帮助社会的弱势群体,使我们明白给予和奉献的快乐;通过实践活动的锻炼,使我们明白什么是自立、自强和艰苦奋斗,体会劳动带来的愉悦。

2.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能力、增长才干

目前各高校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除了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外,主要过程大都由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实施。在实践中,同学们学会了团结和协作;在实践中,同学们加深了对大学生的自我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新认识,学会了调整自我,修正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社会实践可以锻炼学生

各方面的能力,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等。社会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从而缩短了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适应期,对于大学生就业也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3.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深入生活、了解社会

大学生活不应仅是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也应该是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的准备和铺垫。从大学生的思想特质来看,社会实践符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正是通过社会实践,同学们了解了真实的社会,并在实践中思考着现在与未来。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乐于接受和探索新事物,但由于我们大多是从校门进校门,从书本到书本,对国情了解不够,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所以很容易被误导。让我们在社会实践中耳闻目睹拼搏在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辛创业、无私奉献、勇于开拓的真实情形,会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形势,客观公正地对待一些重大问题。从这个意义而言,融入社会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而社会实践就是最为生动的课堂。

社会实践是必要的,很多经验我们都要从实践中才能获取。大学生自己寻找实践的机会,这是一种好的,值得发扬的做法。

但从调查和平时的观察中,我们也发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大学生由于缺少必要的社会经验,在组织筹备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例如经费使用不善、调研方向不明、组织活动渠道不畅等等问题。同时,由于社会实践多在远离校园的外地,有的甚至是在偏远山区,多存在交通不便、设施落后、人员混杂、少数民族聚居等情况,对于大学生人员安全与保障的环节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因此,在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策划、指导、实施、运作、监控、突发事件预警等方面,都应对执行和管理部门提出严格要求。另外,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点面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项社会性活动,就其主要意义而言,在于其参与的普遍性。因此,高校应努力扩大活动的参与面,组织大多数同学参与其中,使在校大学生普遍地受到教育,得到锻炼。

当然,从调查问卷中还发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喜欢社会实践。有时候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实践任务,一些大学生只是随便找份兼职以敷衍了事,能把那份实践报告交了,那就是他们的目的了。这部分大学生一般都是些浮夸的学生,经常沉迷网络游戏或沉醉于男女之间的事,甚至对于大学生最基本的学业都放弃,自暴自弃地做自己认为对并给予自己短暂快乐的事。这部分大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我认为学校在这方面应该多做些工作,除了强制性的要求他们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还要从思想上对他们进行教育,例如先了解这部分学生为何如此地沉迷于其他事物,有针对性地对这类学生进行讲座教育,又可以与家长沟通好,达到从多方面对学生的思想上做工作。

上一篇:工作三级网络汇报下一篇:部队的财务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