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作业】《论持久战》读书报告

2024-05-02

【马基作业】《论持久战》读书报告(通用5篇)

篇1:【马基作业】《论持久战》读书报告

《论持久战》读书报告

09美1罗马 0921010029

现在让我们再重温一下主席的经典论断!也就是《论持久战》的结论:“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这个战争要延长多久呢?要看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实力和中日两国其他许多决定的因素如何而定。”“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很快实现,战争就要延长。但结果还是一样,日本必败,中国必胜。只是牺牲会大,要经过一个很痛苦的时期。”“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除了调动有训练的军队进行运动战之外,还要在农民中组织很多的游击队。”“在战争的过程中„„使中国军队的装备逐渐加强起来。因此,中国能够在战争的后期从事阵地战,对于日本的占领地进行阵地的攻击。这样,日本在中国抗战的长期消耗下,它的经济行将崩溃;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它的士气行将颓靡。中国方面,则抗战的潜伏力一天一天地奔腾高涨,大批的革命民众不断地倾注到前线去,为自由而战争。所有这些因素和其他的因素配合起来,就使我们能够对日本占领地的堡垒和根据地,作最后的致命的攻击,驱逐日本侵略军出中国。”(一九三六年七月与斯诺谈话)“中国的政治形势从此开始了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的最中心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由于当前的抗战还存在着严重的弱点,所以在今后的抗战过程中,可能发生许多挫败、退却,内部的分化、叛变,暂时和局部的妥协等不利的情况。因此,应该看到这一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但我们相信,已经发动的抗战,必将因为我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冲破一切障碍物而继续地前进和发展。”(一九三七年八月《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这些就是结论。亡国论者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胜论者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这些都是错误的。我们的意见相反: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1,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关键)、敌寡助我多助2,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 3,预见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4,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考察,依据国情,即“中国是一个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 5,阐明了战略防御理论,应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6. 阐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即要依靠人民来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发表的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鼓吹“亡国论”“再战必亡”,为投降日本做舆论准备。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军队的节节败退以及大片国土的沦丧,也使得一部分群众对抗战产生了悲观情绪。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则常常鼓吹“速胜论”,他们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外国援助上,幻想依靠英美等国迅速打败日本。在共产党内,一些人也有轻敌思想,以为依靠国民党200万正规军就可以使抗战速胜。党内党外都有人轻视游击战争,以为游击战争不值一提,抗战的希望在于国民党的正规军队上。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澄清混乱思想,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中国抗战能不能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讲演。

1.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全面地考察和论证了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战取得抗战胜利的客观依据。他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之间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其中,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段极为艰苦的历程,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而且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各种战争资源的加速消耗,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2.“亡国论” 和“速胜论”都是没有根据的。亡国论者夸大了敌强我弱的矛盾,并把它当作考察中日战争的惟一根据;速胜论者则夸大了其他矛盾,而忽视了敌强我弱的矛盾。他们是战争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

3.(4.)毛泽东科学地预言到,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明确指出,通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间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转弱为强,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抗日战争就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了。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将成为我方主要的作战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在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作战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在抗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所描画的这个战争过程的轮廓是对于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他对持久战特别是相持阶段种种特点的论述,起到了战略指导的重要作用。

5.毛泽东指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的总的战略方针,为了实现总的战略方针,必须制定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这是包括正规战争和游击战争在内的整个抗日战争所应该采取的战略方针。这是在抗日战争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需要实行的战略方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日益壮大,由劣势到优势,由弱方到强方,直至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现在国家在统一问题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而其中之一便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挑战和阻挠。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重读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我们能想到什么呢。我想起码我们应该有毛主席等革命家的那种高远的眼光,认真分析实际的情况。比较狠衡量今日中日的国情和一些情况,及时做好各项的准备。到底怎样应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挑战,以什么方式解决。在这些问题上,我想毛主席的《论持久战》都给与了我们一个思考的模式。毛泽东主席的这篇著名论断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具有巨大的学习意义。毛泽东在写《论持久战》时,是在抗战初期,那个全中国人都最痛苦的阶段,毛泽东在思想上 点燃了全体中国人的智慧,最后击败日本帝国主义。蒋介石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也是备加推崇,白崇禧更是将其视为克敌制胜之法宝,组织军事专家深入学习。自己也更是认真研读,又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看法。所以说《论持久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指导思想并不夸张!

政治家和统帅应该作出的最重大的和最有意义的判断,是根据这种观点正确地认识他所从事的战争,他不应该把那种不符合当时情况的战争看作是他应该从事的战争,也不应该想使他所从事的战争成为那样的战争。这是所有战略问题中首要的,也是涉及面最广最基础的问题。这种军事家已经不单是一个军事家而已,他从全局从全民族来考虑这场战争,来看下 《论持久战》的前一段语句:伟大抗日战争的一周年纪念,七月七日,快要到了。全民族的力量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敌人作英勇的战争,快一年了。这个战争,在东方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将是伟大的,全世界人民都关心这个战争。身受战争灾难、为着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日不在渴望战争的胜利。

我们伴随着祖国的迅速成长而成长。感受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我们伟大民族,决不屈服于任何世界其他民族的那份壮志雄心!所以我们身上肩负的责任不亚于我们以前的任何一代祖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我们来完成!

21世纪的我们,更要秉承这样的优良传统,用信心百倍、百折不挠、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投入到我们日常工作当中,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好主席当年的那种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以及那种人生理想,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我想应该是比单纯的学习那段历史抑或那段文字,对于我们来说更有价值!

篇2:【马基作业】《论持久战》读书报告

计算机科学与教育软件学院07计算机2班黄国峰0723110121(9号)

你读过《羊皮卷》吗?假如没有的话,就赶快去读吧!这是一本不朽佳作,曾让数以万计的人从默默无闻甚至堕落的境地走进了健康、快乐、幸福、成功的殿堂。它是一本由十多本励志书籍合成的丛书,它明示了希望、财富、幸福的真正内涵,以及对它们的追求的法则。它使人理解这个无奈但又充满奇迹和色彩的世界,充满自信的找到一条实现自己理想的路。

我读完《羊皮卷》之后有太多的话想说。我想强调它是多么的有用、多么的令人称赞不已。然而,我最想跟你分享的是,我学到了什么。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感情与理智的关系。他说:“人是一种感性动物,人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受理智的控制,而受潜意识的控制,心理学家研究出这样一个结果,任的感情与理智相比是24:1,而人的感情是由潜意识决定的,所以如果你不控制潜意识,在潜意识的花园里种下你想要收获的果实的种子,那么它就会一片荒芜或杂草丛生,受诱惑的你让感情戏弄自己的理智,悲剧就发生了,而你为什么不通过潜意识反过来戏弄一下它呢。这里有个例子可以说明潜意识的存在,当你刚刚开始学开车的时候,是靠思维来指挥手怎样操控的,这时你的潜意识还不能接受你的行为,你的思维要不断地对你的手脚下命令。而当你对开车已经熟练了,潜意识就会代替思维来操控,这时你就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听音乐,一边吃面包了。而当事情不按照常规进行时,如前面突然出现一个人,这时潜意识立即求救于思维,思维就马上代替潜意识来开始处理突发情况,这时又够你乱的了。”高中以前,思想简单,没见识过很多事物,一心只读“圣贤书”。一个目标,紧紧抓住,誓不罢休,所以往往得偿所愿。而到了大学,年龄大了,见识多了,思想也复杂了,做事往往随心所欲,情感决定一切,到头来,一无所成、虚度时日。我认识到这个错误,人不应该东飘西荡,随波逐流,要有追求、有目标。

人生最重要的是事业和家庭,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的美满是每个人的希望,也是我们的目标。而要实现自己的目标,最主要的是要有一个计划。《羊皮卷》里说道:“第一步确定自己的目标;第二步制定一个详细的可行的计划;第三步严格按这个计划实行,这几乎可以让你如愿以偿。”但如果成功就那么简单,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呢,通过对《羊皮卷》的理解,我找出了以下原因:没有制定计划;怕失败,没有行动;不能忍受枯燥无味,受不住诱惑,半路放弃;计划本身有问题,没有根据实际制定了不可能实现的计划;不能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跌倒了就不起来了。我们得承认,目标往往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没能实现目标也无须闷闷不乐。一件事情的结局无非只有两个结果:要么完成预期目标,要么未完成预期目标。但是做一件事情的过程却可以有不同的方案,甚至彼此间会千差万别到截然相反。然而无论最后是那个结果,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我们只要体会到和认识到很多东西,并从中学习到很多东西,领悟到很多经验,对我们而言这就足够了,我们就该知足了。记得曾经有一句名言说的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实质上所谓的莫问收获,并不是不希望收获,而是让我们充分相信耕耘,把收获的希望放在耕耘上,最终就能得到或大或小的成果。

成功之路就在于这个不断实现目标的过程。而实践却是走在成功之路的脚步。《羊皮卷》中的“羊皮卷的实践”就非常强调了这点。

“羊皮卷的实践”的开篇章有这么一句话“买这本书,根本就是浪费金钱。”——“除非你愿意接受并尝试书中的计划,这项计划在许多人身上试验过,非常有效”;“除非你有决心,有毅力,有勇气,坚持到底,按本书的计划实行,否则你花在这本书上的时间

和金钱就都白费了”;“除非你愿意每天花上十分钟的时间,并且一直这样坚持45个星期,否则钱白花了”。这世上有太多的空想家,他们不断嚷出“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将做什么”,可是事到如今却还只是在说。懒惰是人的天性,就像物理中的惯性,难以克服却无处不在、作用无穷。懒惰让人欠缺实践,让本应成功的人与之失之交臂。读完《羊皮卷》后,我又明白了一件事:实践之前没有准备,因为准备也是实践。什么“明天再说,今天还没准备好”的废话根本掩饰不了人的胆小、懒惰。实干家往往受人尊敬,因为他们树立目标并不断付出行动,最终得偿所愿。英国的经验主义为他们民族带来的巨大好处、长足进步,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因为这是他们不断实践的成果,是经过实践检验而证明的好的方法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要掌握成功的规律,唯有更多的实践!同时,有了足够的实践,还要有意识的总结。《羊皮卷》告诉我,如果没有及时总结经验,实践也只是无聊的重复,没有创新、没有大的进步。埋头苦干是必须,但却不是绊脚石,“常抬头”是非常必要的,就像踢足球,带球要常抬头寻找时机或传球、或过人,这样才能主动出击,赢得胜利!

《羊皮卷》通俗易懂而又作用巨大。假如你能正确使用里面的内容,你的人生必然受益无穷。当然,我从它学到的不止这些,可是我最有感触的就是这些了,所以我想说说。

篇3:论持久战读书报告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蒋介石“绝不能抵抗”的命令下,中国东北军撤至山海关以南,致使日本关东军在短短两、三个月时间内占领了整个东三省。1935年6月,日军开始向我华北地区步步进逼。

然而,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前,国民党内却出现了一种“亡国论”论调,声称“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全面抗战爆发后,汪精卫派又提出“再战必亡”,称“我们的所谓抗战,无他内容,其内容只是牺牲,牺牲完了,抵抗之目的也就达到了”。

而国民党内的亲英美派则是“速胜论”者,并将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国际援助上,幻想通过英美等国的外援迅速打败日本。淞沪会战中他们说:“只要再打三个月,国际形势一定起变化。”台儿庄大捷,取得歼敌2000余人的辉煌胜利,国人为之欢欣鼓舞。但一些人被胜利冲昏头脑,忘乎所以的认为“徐州会战就是中日两军的‘准决战’,是敌人的最后挣扎”,似乎抗战胜利已指日可待。而当徐州失陷、京沪相继失陷,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英美等国却迟迟不援助时,他们又滑向投降派,重弹起了亡国论调。

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形式下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毛泽东指出: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

紧接着毛泽东分析道:“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为使问题更充分的阐释,毛泽东更是具体的逐一分析速胜论和亡国论的不可靠性:

1.亡国论

中国本身、日本内部、国际环境都和过去不相同。日本比过去更强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地位依然未变,力量依然颇弱,这一点是严重的情形。日本暂时还能控制其国内的人民,也还能利用国际间的矛盾作为其侵华的工具,这些都是事实。然而在长期的战争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相反的变化。这一点现在还不是事实,但是将来必然要成为事实的。这一点,亡国论者就抛弃不顾了。中国呢?不但现在已有新的人、新的政党、新的军队和新的抗日政策,和十余年以前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这些都必然会向前发展。虽然历史上的解放运动屡次遭受挫折,使中国不能积蓄更大的力量用于今日的抗日战争,这是非常可痛惜的历史的教训,从今以后,再也不要自己摧残任何的革命力量了。然而就在既存的基础上,加上广大的努力,必能逐渐前进,加强抗战的力量。伟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是这种努力的总方向。国际援助一方面,眼前虽然还看不见大量的和直接的,但是国际局面根本已和过去两样,大量和直接的援助正在酝酿中。中国近代无数解放运动的失败都有其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都不能比拟今天的情况。在今天,虽然存在着许多困难条件,规定了抗日战争是艰难的战争,例如敌人之强,我们之弱,敌人的困难还刚在开始,我们的进步还很不够,如此等等,然而战胜敌人的有利条件是很多的,只须加上主观的努力,就能克服困难而争取胜利。这些有利条件,历史上没有一个时候可和今天比拟,这就是抗日战争必不会和历史上的解放运动同归失败的理由。

2.速胜论

速胜论者是不对的。他们或则根本忘记了强弱这个矛盾,而单单记起了其他矛盾;或则对于中国的长处,夸大得离开了真实情况,变成另一种样子;或则拿一时一地的强弱现象代替了全体中的强弱现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总之,他们没有勇气承认敌强我弱这件事实。他们常常抹杀这一点,因此抹杀了真理的一方面。他们又没有勇气承认自己长处之有限性,因而抹杀了真理的又一方面。由此犯出或大或小的错误来,这里也是主观性和片面性作怪。这些朋友们的心是好的,他们也是爱国志士。但是“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的看法则不对,照了做去,一定碰壁。因为估计不符合真相,行动就无法达到目的;勉强行去,败军亡国,结果和失败主义者没有两样。所以也是要不得的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赂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篇4:【马基作业】《论持久战》读书报告

如果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那么没有邓小平就没有中国今天的崛起!这两个人物都是我十分崇敬的历史伟人。而且邓小平更是为新时代的中国,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中离不开对马克思的深刻理解。《邓小平南方讲话》一部经典的著作,诠释出邓小平同志适应时代的对马克思的精辟理论。

作为一篇影响了中国现代发展的巨著,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让人领悟很多。在这里我大概介绍一下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阐述了要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第二,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第三,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和判断各项事业是非得失的标准;

第四,对反对错误倾向做出了新概括;

第五,对台经济发展战略和科学技术的作用做出了新概括。

在南方谈话中,精辟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更加系统,形成了科学体系。实践证明,南方谈话具有纲领性的意义,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进入了新境界。

通观全问,邓小平同志用每个老百姓都能看懂、听明白的话,向我们讲述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意义以及其他的许多内容,这也很好地表现了小平同志让老百姓感受到亲和力。

在一开始,小平同志就讲到了,我们的改革的本质不仅同革命的本质相同,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同时也表明,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创新意识。过去,认为只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而根本没想过要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也从来就没听说过。但是,小平同志提出来了这样一个观点,不仅如此,他还强调要在改革中将发展生产力同解放生产力相互结合。

没有人会忘记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怎样来的。对!是中国的人民、老百姓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用枪杆子取得的,这是共产党人与人民之间亲密合作的完美成果。假想,如果没有老百姓,我们可爱的党也许就不能取得胜利了。所以,小平同志在谈话当中,强调了老百姓在改革当中所具有的非同凡响的意义:我们改革的实际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改善老百姓生活,让老百姓能够走上幸福的小康之路,最终让老百姓肯定党的劳动成果,给予党无限的支持和拥护。与此同时,小平同志立即提出了要达到这样一个巨大目标的唯一方法就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社会主义。

小平同志在接下来的讲话当中提出,“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但总的要坚定不移”,“即使没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变,不要使人们感到政策变了”,这明显完全是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问题,可以看出,小平同志对老百姓的心理了解是如何地深刻,同时,也可以看出,小平同志把全局牢牢地把握在手中,紧紧抓住在改革中以不变应万变。

在小平同志看来,改革就必须得大胆,需要有敢闯的精神,不能畏首畏尾,而这也正是中

国改革开放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只有凭借一点闯的精神,一股劲才可能走出一条好的新路来,要知道,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开始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确定能够万无一失的,而这也正是小平同志的观点。改革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在改革当中,“总结经验,对的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小平同志把握住了改革的好时机,一心就决定把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他冒着来自各方面的许多压力。他将改革的判断标准放在了那些反对者的面前: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离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改革开放的实际当中,小平同志完全地考虑到了这三方面的问题,所以当别人电脑心办特区就是搞资本主义的时候,小平同志清醒地告诉他们,我们不是搞资本主义那一套,我们只是为了引进过外先进的东西来壮大我们自己的国营企业和乡镇企业。我们也不需要怕资本主义会从我们这里带走太多的利益,因为我们从他们那里得到的技术和管理,还有为我们打开的市场已经足够补偿我们的了。

小平同志从一开始就强调说,发展我们自己,关键就是要发展经济,而且在经济的发展当中,我们要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能发展时就发展,坚决不能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还要把握住机会,快一点发展,这样才讲效益,讲质量地发展下去,即使搞外向型的经济也不会害怕了。不仅如此,我们发展得好的地方,还能带动那些稍微落后的地方,从而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这在当时看来,是一个全新的观念。同时,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如果一直保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将是一个非常生动、非常有说服力的发展过程。

在小平同志讲话的后半部分,他的重心放在了科技和教育上。他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就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首先,对于科学,我们要提倡,要有“靠科学才有希望”这样的意识。而在讲话当中,小平同志还不忘记告诉海外的中国知识分子,中国的发展需要他们,同时,他们也会从中国的发展当中获得他们想要得到的。在小平同志眼中,教育也是非常之重要的,因为教育下成长的中国的明天和希望。在教育的时候,我们不能把形式主义的东西灌输给年轻人,应该要把毛主席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交给他们。为了能够给我们的事业班子注入活力,他强调必须引进年轻人,并且强调老一辈应该协助新一辈好好地完成我们的事业。

最后,小平同志再次强调,我们在改革当中应该要勇往直前,要有不怕的精神。

整篇讲话内容虽然不过区区几千字,但是,却将中国改革开放中已经遇到和将要遇到的问题统统都给涵盖了进去,充分做到了简洁、明了,不讲究形式主义的优良作风。

小平同志的讲话是非常具有价值和重大意义的,而我们正是沿着他的讲话精神,让中国走到了今天的辉煌!

所谓一百个人读马哲就有一百种马哲思想,我想读这本书也不例外。经过和同学的大致讨论,他们也无疑认为在《邓小平南方讲话》中体现的马列思想与当时中国的国情相适应。但是当中我们也存在几个需要商讨的问题,例如在南方讲话中,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并不是有很多人理解,邓小平同志通过了一系列的后备工作才艰辛使这些正确的理论为广大民众接受。理论的更新这是否说明当时的马列主义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还是因为中国的情况太特殊的缘故?我们都在这个观点各持己见。而我则认为是中国自身情况并不符合马列理论中社会

发展的一般过程的结果。还例如在坚持马列主义中,引入西方的经济管理方式,是否对中国的经济文化甚至于政治文化带来冲击?如何坚持我国的政体在长期的文化,政治,经济交融中,仍然能保持社会主义形态,坚持马列主义思想不动摇等等?而事实证明,谈话明确提出的两个“不等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奠定了基础。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很完美的解决了发展中的思想问题!

总的来说,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设计师,更是有现代中国特色马列主义思想建筑师!

07计算机1班

0704050015

篇5:【马基作业】《论持久战》读书报告

07城规

邝文杰

针对广州大学一年级学生感到的学习很迷茫、前途无目标等实际情况,举行了关于大学生学习态度问卷调查,目的是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72份。

一、调查情况

(一)学习态度

被调查学生中自认为学习努力的占41.98%左右,努力程度一般的也有近39.31%,只有18.70%的学生直接表示自己是不努力的。对于学习没有计划性在整个调查问卷中表现突出,只有7.25%的学生会考虑学习计划,其他同学很少或根本没有想过学习计划。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主动性也一般,对课堂纪律要求不高,有42.37%的学生对自己在班上的成绩表示“不太满意”。值得注意的是,从学生的角度看,37.40%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考试“能”或“基本能”反映学习成果,说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还是比较真实客观地自我认识。

(二)学生时间安排

学生的时间安排方面,77.48%的学生能够“一般”调查问卷中能体现学生对自己学习状态能否正确评价的选项中,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些学甚至“严格”按照自己的作息时间进行学习。对于学生丰富的课余时间,用于学习的相当的少:除了有38.55%的人把课余时间用来看文学书籍外,其余38.55%多的学生把课余时间都用在了上网聊天、上网打游戏和谈恋爱,还有22.90%的同学“无所事事”,大量宝贵的时间被白白浪费。从这一选项可以看出,学习“边缘”学生课下的时间几乎完全没有用在完成学习任务上。

从这一部分的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经过努力考上大学的莘莘学子,能经得住高考的考验,但在需要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学习能力和合理安排时间的大学自我管理期间,有比较明显地不适应性。而几乎100%的学生,不能正确调配好学习与课余文化生活之间的时间,导致整个学习状态下降,以至于最后放弃了学业。

(三)学习方法与策略

整体来看,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着学习方法与策略,但对学习资源的利用和学习讨论还相当欠缺。比如,经常到图书馆参阅文献资料的只有16.03%,经常在课堂上向老师问问题只有

4.19%,经常上课前对课程进行预习的只有8.79%,经常课后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及时复习只有12.98%,经常在网上查阅资料的只有18.71%,在学习当中会吸收并接纳别人的学习方法的只有25.95%,经常和自己的同学交流学习心得的只有12.21%。相反的,课堂不记笔记的占14.12%,不去或偶尔到图书馆参阅文献资料的占48.86%,不提问或偶尔在课堂上向老师问问题的占74.81%,不预习或偶尔上课前对课程进行预习的占67.18%,不复习或偶尔课后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及时复习占55.35%,不或偶尔在网上查阅资料的占45.04%,学习当中不会吸收并接纳别人的学习方法的占19.85%,和自己的同学不交流或偶尔交流学习心得的占61.07%。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成果不理想,与其本人对学习没有积极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十分相关。他们一般会在上课的时候远离同学和老师,课下也不进行交流和提问,知识的掌握很不牢固。而在这部分学生身上,尤其是多门课程不及格的学生,经常表示考试后没有想到自己会出现不及格,觉得自己考试状态和发挥得比较好,认为老师可能判错或是分数统计错误。这部分学生在心理上不能接受目前自己表现的状态,十分困惑为什么自己会出现多门不及格。而经过心理辅导后,他们依然很难改变当前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最终绝大部分同学会退学而离开学校。

(五)学习环境的态度

这部分的问题反映出学生对学校的大环境和学生对身边的小环境的态度。通过数据统计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校园学习环境、上课的教室环境以及上课的老师不满意的或者反映一般的比例分别为32.82%,23.28%,27.10%。而对于身边的学习环境——宿舍的学习环境,宿舍学习气氛、班集体的学习气氛等比较满意的比例分别为33.97%,40.84%,41.60%。他们和班内的同学的关系较融洽,学习上互相帮助,有为数不多的学习上的知心朋友,并乐于与同学进行学习上的交流,也不会为了学习上的事和同学闹矛盾。

“学习环境”从客观上会影响学生学习状态,但在这部分问题中,学生没有突出表现出对环境的不满,也不认为学校、学生宿舍、班级体会给自己带来负面的影响。从这点看出,客观条件不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

二,造成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未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大学生的学习方法与中小学生差别很大。与中学相比, 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入大学后,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课后, 大学生不仅要消化理解课堂上学习的内容, 而且还要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和文献资料。大学学习“边缘”学生不知如何安排学习, 不会自主学习。具体表现在听课、课后练习、复习等三个学习环节上欠主动。他们惰性大, 依赖性强, 课前不预习, 课后不复习总结;作业不规范, 不爱动脑筋, 做作业喜欢对答案, 甚至抄袭;对学过的知识死记硬背, 不重视理解, 不善于归纳总结, 不能举一反三。

(二)缺失人生目标, 学习动力不足

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导致其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缺乏远大的理想学习动力不足的深层原因是缺乏远大的理想, 未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定新的学习目标。在考上大学后出现了“理想间隙期”, 致使学习动机较弱。由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 进入大学后, 他们便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心理, 希望在大学里好好享乐一番, 潇洒地静待大学毕业。

2.专业思想不牢固

一些大学生的高考志愿是由家长代填的, 或者所报专业未被录取, 而被调配到另一专业, 所学专业并不是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进入大学后, 未能及时作出调整, 致使专业思想不牢固, 学习总是处于被动状态, 对所学专业课提不起兴趣, 导致学习成绩大幅下降。

3.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容易受他人影响

一些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不知如何管理自己的课余时间, 容易受外界影响, 久而久之便失去了自控能力。他们有时会有意无意地模仿高年级同学的做法,“他们玩我也玩”;一些大学生, 长期迷恋电脑游戏, 到了“茶不思, 饭不想”欲罢不能的程度。此外, 高中阶段很多学生兴趣狭窄, 爱好很少, 一门心思考大学, 没有特长和爱好。进入大学后, 为了弥补中学时代失去的乐趣, 他们就迫切地想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 把主要精力放在“玩这玩那”、“练这练那”上, 把学习当成休闲, 开始了以玩为主的生活, 而对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

(三)未能合理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造成偏科倾向

一些大学生凭个人的喜好学习, 喜欢的学科就学得认真, 不喜欢的就不愿学习。对公共课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如专业课,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公共课的学习持消极应付的态度, 提不起精神, 造成偏科倾向。

(四)一些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部分大学生自主意识与传统教育模式滞后性产生了矛盾。一些教师的教学基本处于单向传输状态, 忽视学问探讨和情感交流。这些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忽视让学生自己去

感受、体验, 忽视师生间心灵的沟通。一些大学课程的教学依然是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 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导致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学生的自主意识发展需求, 导致了大学生学习上“需”与“求”之间的矛盾。此外, 部分教师不注重知识的更新, 教学严重脱离实际, 也进一步激化了这种矛盾。一旦大学生对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 自然就产生了厌学情绪。

(六)其它因素

一些大学生因为恋爱受挫严重影响了学业, 少数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影响了学业, 从而引发了心理和学习等方面的问题。

三、对各种问题解决的教育策略

(一)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后期与成年初期, 是从青少年向成人转化的重要时期。他们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一个迅速变化与发展的震荡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直接影响其大学学业的完成、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做好大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有助于帮助他们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心理问题, 使他们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形成健全人格。学校应全面、准确地掌握大学生的情况, 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 保证工作的有效性。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班主任、任课教师对大学学习“边缘”学生要进行重点追踪, 深入了解和关注其心理状况、思想状况, 为其建立专门心理健康咨询档案, 掌握其心理动态, 有针对性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治疗, 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

(二)培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提高其心理素质

非智力因素既是提高教育效率的手段, 也是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师要重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成功动机等成功心理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 并促使学生主动内化教育要求, 形成和启动大学生自身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

1.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值得信赖的, 可亲的, 从而使学生喜欢教师教授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热情, 用自己的感情诱发感染学生, 引起师生间的共鸣, 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

2.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 让他们抬起头来, 走出阴影。加强素质教育, 发展他们的特长。通过发展其特长, 激发学习兴趣, 使他们逐步提高学习成绩。为学习“边缘”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 诱导他们尝试成功;为其创造充分展示特长的机会和条件, 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对有自卑、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学生进行个别交流, 并予以特别关注和帮助。

3.培养大学生的坚强意志。要教育他们正确对待自己, 正确对待失败, 要经得起挫折的磨炼, 学会自我调适,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增进心理健康水平。要使他们认识到, 失败不可怕, 一个人只要不断追求, 总会有成功的机会。

(三)帮助大生端正学习态度, 优化学习动机

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 才能克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学习态度端正, 才能获得经久不衰的学习动力, 从而把上大学作为人生奋斗的新起点。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的前提是要帮助其进行专业认同, 转变对专业的感情, 学好专业课、选修课和公共课。教育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 学习目标要明确具体, 要培养学习兴趣, 做到直接学习兴趣和间接学习兴趣相结合。帮助大学生端正学习公共课的态度, 充分认识到公共课的实用价值及对自身的意义, 努力把学习的间接兴趣逐渐转化为直接学习兴趣, 把部分实用性强的公共课当成专业课来学习;选修课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浅层了解的层面。

(四)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 改善其学习状况

引导学生积极观察、主动思考, 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会自主学习。开设“大学学习理论与方法”课程, 引导学生了解大学学习特点, 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改善学习状况。大学学习专业性强, 学习具有多样性, 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 因而需要有较强的计划能力、自学能力、自制能力和自主性, 需进行探索性学习。大学学习不仅仅是课堂里和教科书的内容, 还包括其他方面, 如获取信息、做实验、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及各类竞赛, 参与各种集体社团活动, 参加讲座、进行社会调查等。因此, 大学生不仅要学习课本知识, 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 拓宽知识面, 还要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五)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与教学

1.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和需求,所有困难是暂时的, 是可以克服的。教师应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 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自身及周围环境中的优势, 使其能力与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促进与发展。

2.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可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为了开发利用这种差异资源, 老师要在课堂上努力创设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 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 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来求得另一部分人的发展。教师要加强学习“边缘”学生的学习和心理辅导, 有针对性地为其补上知识链上的脱节, 帮助他们走入正常学习的行列。

(六)全面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 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机制教师应努力转变角色,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应积极探索有利于启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学会学习, 提高学习能力;从体制上强化学生的读书、实践、实验设计等自主学习环节;注重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延伸, 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课后去寻找答案, 教师要把一部分精力放在学生课外学习检查上。

(七)组织开展心理互助活动, 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

上一篇:变小历险记五年级作文下一篇:元氏县欲达加油站安全生产大检查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