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蒙古草原文化发展的自然环境特色

2024-05-02

论蒙古草原文化发展的自然环境特色(共8篇)

篇1:论蒙古草原文化发展的自然环境特色

论蒙古草原文化发展的自然环境特色

自然环境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蒙古草原文化作为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集大成者,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文化精神,这与其所处的蒙古草原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表现为:地理位置的.独特性;气候条件的多变性;地貌环境的复杂性;生物组成的多样性.历史上蒙古草原自然环境的变迁,也与其文化的发展存在共振关系,这从反面证实了草原自然环境之与草原文化的重要性.

作 者:马桂英 MA Gui-ying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年,卷(期):27(5)分类号:G07关键词:草原文化 自然环境特色 环境演变

篇2:论蒙古草原文化发展的自然环境特色

论蒙古草原自然崇拜文化的生态意蕴

蒙古草原作为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集大成者,表现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精神,尤其是其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文化,生态意蕴十足.蒙古草原自然崇拜有其现实的生态基础,乃人与自然沟通的特殊方式,蕴涵着朴素的生态文化思想,体现着人对自然的`无限伦理关怀,对今天的启迪不可小觑.

作 者:马桂英 Ma Gui-ying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哲学教研部,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刊 名: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年,卷(期):2006 “”(1) 分类号:G02 Q14 关键词:蒙古草原   自然崇拜   生态意蕴  

篇3:论蒙古草原文化发展的自然环境特色

加快发展旅游业, 是推进自治区经济转型升级、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建设向北开放桥头堡和沿边经济带的重要引擎;是实现草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建设草原文化旅游大区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设和谐内蒙古,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建设美丽内蒙古的有效途径。

当前, 我区旅游业发展正面临千载难逢的良好发展机遇。国家和自治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国发[2009]41号)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 (2013—2020年) 》 (国办发[2013]10号) 等, 不仅明确了旅游业的战略地位和发展目标, 而且也制定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基础。更为重要的是, 今年年初, 自治区党委确定了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提出“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战略定位, 这一发展定位, 准确地把握了自治区旅游业发展优势, 突出了自治区旅游特色, 明确了未来5-10年我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与目标。这是既是自治区旅游业的重大机遇和发展方向, 更是全区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的历史使命和发展任务。

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 内蒙古今后一个时期内推进建设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 必须要有国际化的视野、超前的规划设计、全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多方位的对外宣传以及综合性的服务提升。

一、倾力打造特色旅游精品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对旅游业发展的定位中, 明确提出要体现草原文化, 这就要求我们, 大力促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 发挥自治区草原、森林、沙漠的独特自然风光, 倾力打造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精品, 提升我区的旅游核心竞争力。

一是重点建设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景区。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缺乏文化的旅游没有生命力, 缺乏旅游的文化没有活力。应深入挖掘和提炼旅游的文化内涵, 以文化视角审视旅游, 以文化品位提升旅游, 以文化传播带动旅游, 以文化创意提升旅游。以推进内蒙古四大旅游区域、十二个核心旅游圈、若干精品旅游线路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为契机, 凸显成吉思汗陵、世界文化遗产地—元上都遗址、辽文化遗址、鲜卑文化遗址—嘎仙洞、王昭君博物馆、居延文化遗址以及众多的喇嘛教寺庙等历史文化资源的品牌优势, 建成一批历史文化旅游的精品景区。

二是推动草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在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过程中, 要十分重注将文化灵魂植入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 让游客在内蒙古旅游全程感受到内蒙古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魅力。重点规划建设一批文化旅游景区、文化旅游主题酒店、文化购物餐饮街区, 扶持和培育特色民族旅游商品、民族演艺活动、民族节庆活动等能够深度体现内蒙古独特草原文化的旅游产品, 用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催生出内蒙古旅游新亮点。

三是推动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区。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生态建设方面保护生态、优化环境、建设“美丽内蒙古”的驱动作用。重点在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大兴安岭林区、贺兰山林区、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阿拉善世界地质公园、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等重点生态区域推进创建一批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四是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充分利用自治区独特的森林、草原、沙漠等多种生态系统, 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以休闲度假为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 (民俗旅游村、农村牧区林区家庭旅游) 。在切实保护森林、草原、沙漠绿洲、湖泊和温泉资源的前提下, 打造阿尔山—柴河, 大兴安岭莫尔道嘎白鹿岛、牙克石凤凰山, 库布其沙漠响沙湾、七星湖、恩格贝, 凉城岱海温泉, 克什克腾旗黄岗梁、达里诺尔、热水温泉, 喀喇沁美林谷, 敕勒川哈素海和黄河老牛湾大峡谷等休闲度假项目, 培育自治区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二、积极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

建设精品旅游项目是提升我区旅游业竞争力的关键, 也是打造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基础。我区要积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 坚持市场导向, 发挥自治区旅游特色,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着力打造一批国际知名度高、市场规模大、竞争力强的旅游景区。

一是创新旅游开发建设的思路和举措。“十二五”时期, 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十二个核心旅游圈”, 要坚持走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市场运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开发建设路子。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旅游文化产业招商, 优选有信誉、有实力、有责任感、有积极性的企业作为投资建设和管理运营主体, 推动项目建设。按照“新理念、高起点、大手笔、重保护”的原则, 做好规划工作;创新体制机制, 把旅游产业、城镇建设、生态建设结合起来, 用市场化方式, 实施大招商、招大商, 拓宽开发途径。

二是重点建设一批大型旅游项目。按照自治区党委“8337”发展思路, 筛选一批特色突出、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大型旅游项目, 作为自治区重点推进的旅游重大项目, 在政策、规划、资金和融资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并强化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的调度和督查, 确保项目的有序建设, 形成旅游发展新引擎, 带动自治区旅游业的稳步发展。

三是大力推进重点旅游区提档升级。按照《旅游区 (点) 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 重点推进阿尔山—柴河旅游区、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恩格贝生态旅游区、库布齐沙漠公园七星湖、万通生态旅游区、康巴什旅游区、鄂尔多斯野生动物园、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阿斯哈图石林园区、敕勒川哈素海旅游区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引领自治区旅游景区提档升级。

三、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

旅游业是窗口产业和形象产业, 市场营销是架起旅游供给者和消费者的桥梁和纽带。要根据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方针, 科学调整市场结构, 继续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的方针不动摇。发挥多种营销主体的作用, 实施政府主导、企业联手、媒体跟进的“三位一体”营销策略, 形成营销合力。

一是建设旅游形象品牌体系。深入挖掘和提练自治区、各盟市和各旅游区的旅游产品特色, 构建自治区、盟市和旅游区的品牌形象, 形成自治区的三级旅游品牌形象体系。通过社会征集、媒体公示、专家评议等形式, 设计和整理自治区、各盟市和重点旅游区的旅游形象品牌的主题词、形象标识和宣传口号等, 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地进行宣传, 提升内蒙古的旅游影响力和感染力。以培育内蒙古“休闲度假、生态美景、风情体验、康体养生”四大品牌形象为支撑的、统一的内蒙古旅游目的地形象体系。

二是加强网络旅游营销, 发展智慧旅游。充分发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旅游信息网络功能, 不断完善内蒙古旅游电子政务、旅游咨询、旅游电子商务网站, 大力发展智慧旅游, 加强网络化的旅游形象宣传、旅游线路推广、旅游费用支付, 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便简化和信息化的需求。加强与中国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的合作, 启动和推广手机客户端旅游信息工程, 选择在呼包鄂地区、呼伦贝尔启动一批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城市试点。

三是加强自治区整体旅游营销。打破地区、部门和企业的界限, 整合自治区各地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 把自治区作为一个整体旅游目的地进行宣传推广, 提升内蒙古旅游的整体形象。积极加强与国内外重要旅行商、主流新闻媒体和知名旅游会展节庆组织机构的合作, 实施“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战略, 形成行业、媒体、会展等多种媒介为一体的立体营销网络, 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营销, 扩大宣传营销的覆盖面。

四、着力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抓管理优化环境, 抓管理产生效益, 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如果缺乏科学的管理, 市场秩序混乱, 不仅危害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影响旅游市场健康发展, 更影响自治区旅游业的形象。

一是以贯彻实施《旅游法》为契机, 转变旅游管理方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继续精简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事项, 企业、市场和中介组织能够自主的事项, 行政管理部门坚决不参与、不干扰、不越位, 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积极支持旅游行业组织发展, 促进行业自律和转型升级。

二是加大贯彻落实《旅游法》。加大执法力度, 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努力构建安全、便捷、规范的旅游市场环境。要认真组织《旅游法》配套制度的细化、深化和落地, 推进相关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工作。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机制、旅游市场联合执法监管机制、旅游投诉统一受理机制和旅游安全综合管理机制。提高旅游主管部门依法行政水平, 进一步明确职能、职能, 创新旅游管理方式, 提高行政管理能力。

三是深入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加大已制定出台标准的贯彻力度, 细化和推广各门类的旅游服务质量标准。根据我区旅游业发展实际, 认真组织好温泉度假、滑雪旅游、乡村旅游、旅游汽车、社会餐馆、旅游商品购物等旅游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工作, 通过推行旅游标准化提升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要研究出台和推广违反标准的投诉与处理办法, 规范旅游经营行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五、创新旅游体制机制

制度是根本, 关系到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长期以来, 我区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旅游管理分散而难以整合, 基层旅游管理比较强调政府的力量, 存在“管办不分”的问题, 市场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一是要深化旅游业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改革, 增强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应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放宽市场准入, 减少行政审批, 鼓励社会资本和各种所有制企业投资旅游业。有序组建内蒙古旅游发展委员会, 加快旅游工作由单一部门推动向综合联动转变。深化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 推进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 催生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实体和市场主体。

二是建立健全旅游综合管理机制、市场联合执法监管机制、投诉统一受理机制和安全综合管理机制, 确立旅游安全风险提示制度、高风险旅游保障制度、景区价格和流量管理制度、城乡居民经营旅游业务管理制度、“一日游”管理制度等, 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旅游体制机制体系。

三要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内蒙古与周边省市、东部省市的合作, 与多省市建立“共塑市场、互送客源、共同发展”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使内蒙古深度融入中国旅游经济联合体的销售网络。

四是建立和完善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继续推进中蒙、中俄区域旅游合作, 推进建设跨境旅游协作区, 形成中蒙、中俄跨境无障碍旅游。引进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准的投资企业和开发商, 开发适应国际客源市场需要的产品, 尤其是要实现旅游产品在创意、内容、功能、业态、文化品位和管理上的国际化, 明显提升内蒙古旅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六、强化旅游综合服务体系

一是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建设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要求, 以打造高标准旅游城市和旅游目的地为目标, 加快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和配套设施建设, 建立旅游散客中心、特色街区、自驾车租赁体系, 完善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和重要景区游客服务中心, 完善景区、道路、城市旅游标识系统, 加快饭店、餐厅、商场等旅游重点场所按照国际标准提升服务的能力。

二是推进旅游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引进区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投资旅游业。对现有重点旅游景区和主要旅游资源, 进行整合包装, 组建旅游企业集团或旅游投资公司。要搭建引进外资、社会融资的平台, 实现重点旅游资源与市场的良好对接, 不断提高自治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三是完善旅游投融资体系。内蒙古不管是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还是预算内统筹资金较其他旅游大省都有很大差距。因此, 当前应重点加快旅游企业改革, 打破条块分割体制, 培育和壮大旅游业发展的企业主体, 加快组建内蒙古旅游集团, 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

七、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人才是兴业之本、发展之基。旅游业主要是通过人来提供服务形成的产业, 因此人的素质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长期以来, 我区旅游业整体素质不高, 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缺乏造成的。打造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 必须下大力气改变这种状况, 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为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是深入推进科教兴旅战略, 发展旅游院校教育和职业教育, 培养和造就一批包括旅游开发、营销、策划、管理、导游等方面的高端人才和实用人才。适应国际化的需要, 积极开展国际人才交流, 有针对性地培养旅游国际化人才。

二是要抓好旅游人才的引进。进一步完善旅游人才引进、使用、培养的激励机制, 加强旅游职业资格考核、管理和奖励表彰制度, 营造爱才、惜才、重才的良好氛围。对旅游业发展急需、但短时间内难以培养的紧缺专业人才, 建立激励政策, 引进一批策划创意、规划设计、项目运作、科技信息、国际营销、高端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型人才。

三是要抓好旅游人才培养。整合旅游部门、培训机构、旅游院校、行业协会、旅游企业等教育培训资源。加强职业培训, 依托内蒙古旅游学院的培训基地, 分层次抓好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导游服务人员的培训, 不断提高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实用型的旅游人才。

篇4:论蒙古草原文化发展的自然环境特色

关键词:蒙古族;草原文化;动律特点;民俗;重要性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生息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且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伟大的艺术创造力。在蒙古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舞蹈占有重要地位,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彩。

1 蒙古族的草原文化

蒙古族草原文化是开拓性的动态文化,它继承了原始民族的心理层次以及文化含量。它的宝贵之处在于它能给人一种复合型的精神元素以及创作天赋。蒙古族人崇尚图腾,他们把对民族的感情和来自大草原的气势,都融入到了图腾独特的舞蹈形象中,这是草原文化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舞蹈的核心。

1.1 草原文化中的民族风俗

蒙古族是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他们生活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感情质朴豪放,心胸开阔坦荡。他们逐水而居,在祭天庆典、部落联盟、欢庆胜利等重大活动中,人们会聚集到一起,举行“欢跳庆贺之舞”。至今蒙古地区仍保存着一年一度的那达幕大会,并在欢聚的喜悦里尽情歌舞。所以舞蹈是他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1.2 草原文化中的生活习俗

蒙古族人的日常服饰丰富多彩,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很繁复。他们大多保留了传统的生活习俗,如男女都穿身宽袖长的长袍,束以腰带、着高至膝盖的长筒皮靴,男子多戴深色礼帽,女子则以布条缠头,盛妆时还会戴金银点缀的冠。饮食多以牛羊肉和奶食为主,粮食、蔬菜为辅,多喜欢喝奶茶。这些生活习俗也融入舞蹈语言当中。

2 草原文化孕育出蒙古族舞蹈独特的艺术个性

蒙古族草原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发展。从古至今,大草原给予蒙古族人民独有的气质以及神圣的信仰,造就了蒙古族舞蹈的个性。蒙古族人民能歌善舞,常用舞蹈来表现游牧人民的生活生产,以及美好的情感。从蒙古族舞蹈的特点中可以看出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他们的文化深深地影响着舞蹈的创作及形成。

2.1 蒙古族草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舞蹈表现形式

在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筷子舞,在表演形式上由单手执筷发展为双手执筷。“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随着蒙古族舞蹈不断改革发展,现在女性也可持筷而舞。其表现形式为舞者双手握筷,不时交替击打手、肩、腿等身体各部位,还可击打地面。这样不但丰富了蒙古族舞蹈肩部、腰部、腿部等各部位的舞蹈语汇,也借筷子的运用来抒发蒙古族人民热情、开朗、彪悍、豪迈的民族个性。

2.2 蒙古族草原习俗形成的舞蹈风格

蒙古族作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发扬和传承了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的蒙古族草原文化,把马的特征和牧人对它深切感情融会于舞蹈中。蒙古族男子群舞《奔腾》就充分展现出了蒙古族舞蹈的特征。它既表现出疾驰如风,松弛舒缓的形态,也表现出骏马狂奔,气壮山河的气势。作品以策马的不同形态为基础,塑造了蒙古族牧民们策马奔腾的英俊形象,而它优美的身法和韵律,使牧民们豪迈的气质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得到充分体现。

3 草原文化在蒙古族舞蹈中的突出体现

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都洋溢着蒙古人民淳樸、热情、勇敢、豪放的性格特征。在蒙古舞蹈的风格中,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和腕,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3.1 蒙古族舞蹈中肩的动律特点

蒙古族舞蹈中有硬肩、柔肩、耸肩、双肩、绕肩、碎抖肩和笑肩等。肩的训练是做到在松弛自如的状态中具有力度、韧性、弹性和灵活性。肩部动作或连绵柔韧,或干脆弹性,能够准确传达各种情感,是蒙古族舞蹈中典型性动作。

3.2 蒙古族舞蹈中臂与腕的动律特点

臂的线条体现出“圆”的美感,从躯干至指尖,是一个整体弧线。手臂不同力度的运用,既可表现溪流的细腻,又可模仿图腾的形态。蒙古族女性舞蹈讲究端庄典雅,肢体具有细致、韧性、稳重、明朗的美感,表现出蒙古族女性的沉稳、内敛以及开朗、活泼的性格。蒙古族男性舞蹈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彪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而腕部动作主要是在掌与腕平直的姿态上,以脆韧相间的上提、下压手腕,来带动手臂的形态,与臂的运动路线交相辉映,形成蒙古族舞蹈风格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

3.3 蒙古族舞蹈中脚步的动作特点

蒙古族舞蹈的脚位有:正步位、八字步位、丁字步位、点步位、大点步位、踏步位、摇篮马步位等,每一个脚位都有其独特的形成。慢板抒情柔和,快板欢快敏捷、跳跃性强,体现出蒙古族民风的厚重、淳朴,感情热烈豪放。

4 结语

提及蒙古,我们脑海中出现的总是一望无垠的草原,星星点点的蒙古包,悠闲吃草的牛和羊,唱着悠扬民歌的牧羊人,当然也少不了或欢快热烈或舒缓优美的蒙古族舞蹈。草原文化是一枚历史符号,它深深烙印在每一个草原人的心上,流动在每一个蒙古人的血液中。研究草原文化对蒙古族舞蹈的重要性就是为了更好地领会蒙古族舞蹈独特的艺术语言,更深刻地运用它、表现它、发展它,使它在改革与创新中不断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 李利利.蒙古民族舞蹈的风格和特点[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0.

[3] 朋乌恩.蒙古族文化研究[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

[4] 隆荫培.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5] 孙景堔.舞蹈艺术浅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篇5:论蒙古草原文化发展的自然环境特色

实施西部大开发,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不仅要从资金、政策等物质层面上加大力度,而且要从文化层面上入手,大力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念,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 者:姜明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政法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刊 名:阴山学刊 英文刊名:YINSHAN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 17(6) 分类号:B82-058 关键词:蒙古族   草原文化   生态伦理  

篇6:论蒙古草原文化发展的自然环境特色

内蒙古牧区草原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内蒙古牧区经济在草场建设、畜业建设、畜产品流通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为此,应对畜牧业经济进行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科技兴牧;健全服务机制,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加强宣传教育,加大人力资源投资.

作 者:包凤兰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政治经济系,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刊 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年,卷(期):200332(3)分类号:F127.8关键词:内蒙古牧区 存在问题 发展对策

篇7:论蒙古草原文化发展的自然环境特色

人民网采访吴团英副部长

■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文化的总概括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人民网强国论坛“文化强国”系列访谈节目。在祖国的北部有一片神秘并且广袤的土地,这就是内蒙古自治区。有人说这里大漠荒烟、沙海渺渺,也有人说这里水草丰美、富饶祥和,那么这片神秘的土地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今天很荣幸地请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团英同志作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为我们谈谈这片神秘的土地。首先请吴部长向广大网友打声招呼。

【吴团英】: 非常高兴来到人民网同广大网友就内蒙古文化繁荣发展问题进行交流。感谢人民网对内蒙古文化的关心,感谢各位网友多年来对内蒙古文化的关心、热爱和支持,谢谢你们。

[主持人]:吴部长,我们提起内蒙古的风光,给我们的感觉要么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要么就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提起内蒙古的人民,就让我们想到彪悍、勇敢的蒙古族汉子和勤劳质朴的蒙古族妇女。那么,内蒙古这片神奇的土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您能为我们讲一讲吗?

【吴团英】: 非常感谢主持人,您对内蒙古的了解是非常到位的,而且用两句著名的诗来描绘内蒙的风光和人文景观,我很受感动。但我需要说的是,内蒙古的风光现在不只是这样,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方面内蒙古作为历史上的延续,保留了刚才您提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但内蒙古又是与时俱进的,在各个时代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概括地讲,内蒙古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地域辽阔、风光宜人、物产丰富,这里的人民热爱和平,热爱祖国。这里的人民勤劳朴实,这里的人民是最可爱的人,所以我希望大家关注内蒙,到内蒙古亲自去感受一下。

[主持人]:吴部长说得非常好,我们现在就想到内蒙古看一看。我们知道今年10月8日在北京举办了“内蒙古文化艺术周”,我想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活动呢?

【吴团英】: 我们今年10月8日至10月15日在北京举行了“内蒙古北京文化艺术周”,这个“周”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我们贯以“天堂草原”,为什么贯以“天堂草原”呢?我们大家知道,内蒙古这几年在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候,提出了一个“草原文化”概念,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文化的总概括,我们用不同的形式打造草原文化品牌。这次,我们在北京搞文化艺术周的时候,用“天堂草原”冠名,表明草原在内蒙古,最好的草原在内蒙古,草原像天堂,这是我们一个总的目标设计。

【吴团英】: 另一个事情我们搞了一个“统一打包、集中展示”。在短短七天时间内,我们组织了两个展览,一个是内蒙的摄影展,一个是内蒙古美术展,同时搞了四台晚会、七场演出,有歌唱会、舞蹈、剧节目。这个文化艺术周在北京推出后是一次内蒙古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我们向首都观众奉献的一个最好的精神食粮,对外展示了我们的形象,弘扬了草原文化。草原文化艺术周在北京举办以后,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反映、热烈的响应,有评论指出,这是内蒙古打起草原文化旗帜,在首都掀起了草原文化热潮。

■自治区政府、各盟市、各旗县都推出特色节庆活动

[主持人]:网友提出说我们知道内蒙古除了有草原文化节之外,还有昭君文化节,我们想知道,有这样一批文化节庆活动,随着它们进一步发展,内蒙古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不同的文化节庆主题在内蒙古文化发展和繁荣过程中都发挥着哪些积极的作用?

【吴团英】: 这些年为了推动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从自治区政府到各盟市、各旗县都推出适合自己地区和民族文化特色的节庆活动,比如有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呼伦贝尔冰雪节等等,使节庆活动成为一种体系、一种品牌,在推动内蒙古文化大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吴团英】: 如果稍加分析,我个人认为至少起到这样几个作用:一是我们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用节庆这一方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另一方面,我们提升了地区的文化影响力、吸引力,也以节庆的方式为塑造地区形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更为重要的是,我想讲的第三点,就是为创作生产文化精品提供了一个平台,提供了一个机制,以我们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为例,这个草原文化节连续举办了八届,起到了一个遴选精品、展示精品、推广精品的作用。

■大投入 推动精品创作、打造草原文化品牌

[主持人]:您刚才说现在正在打造草原文化节这个有效平台,又说遴选精品、展示精品、推广精品,我们知道内蒙古在创作上还有哪些做法?

【吴团英】: 精品创作始终是我们一个不懈的追求,为推动精品生产创作,我们主要做了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研究制定了精品战略,并一贯加以实施,所以,精品战略是我们推动精品的一个总体思路、总体战略选择,这是一个总的举措。二是,我们加强机制建设,我们推出了一系列推出精品、鼓励精品创作生产的机制,比如在影视创作领域,我们提出了影视作品再奖励制度;我们在文学创作领域提出了重点文学作品扶持办法并加以实施;我们还搞了一个“五个一”工程引导资金,从选题开始抓起,确定了重点选题,从早期开始,在资金、人力各个方面加大投入,予以推动。三是,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全社会创立了一个精品生产创作的一个氛围,按我们艺术家的话说,建立了“场”,艺术文化繁荣的一种场。这种氛围对整个精品的创作生产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一种环境。比如我们经常开作品研讨会,搞个人的作品研讨会、推介会、评介会,大家平时经常互相交流研究,在社会上,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这种氛围已经逐渐建立起来了。

[主持人]:我们想到内蒙古,总是能想起内蒙古的蒙古长调。但是我们查资料,2005年蒙古长调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内蒙古和蒙古国首次联合申遗,开创了不同国家跨民族同质文化联合申报的成功范例。我觉得类似于蒙古长调这样的非物质文化更像是内蒙古的“草原名片”。您认为在打造内蒙古草原名片方面,我们又做了哪些工作?

【吴团英】: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无论将它打造成“名片”也好,打造成品牌也好,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而且是关乎全局、关乎长远的选择,所以这一点上我们提出了打造草原文化品牌、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这么一个总体构思。

在这方面,为了打造草原文化品牌,我们做的工作大致有这些:一是加强草原文化的研究,通过理论研究,揭示草原文化的内涵、特征、历史演变规律。比如我们在最近这两年提炼了草原文化,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核心理念,并把这一核心理念当做一个基本的精神和价值追求,体现到文学创作领域,提出了打造具有草原文化风格、草原文化气派和草原文化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提出了草原文学概念,提出了草原画派概念等等。同时,我们要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提炼,为草原文化品牌的提升、塑造奠定一个雄厚的基础。同时,我们在推动文化产业、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等各个领域都要突出草原文化的特色,使草原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品牌。最近,刚刚结束的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上,我们胡春华书记在做党代会报告的时候,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打造草原文化品牌,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强区。

■内蒙古文化作品遍及五大洲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了草原文化,现在我们国家积极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个战略,那么,您刚才又提到草原文化非常有特色,您认为应该如何实现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目标,内蒙古在这个方面有什么成功的做法?

【吴团英】: 推动草原文化走出去,始终是我们的一个基本战略之一。这些年,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很多的文艺团队经常到国内外进行演出,进行交流,内蒙的文化人、内蒙的文化作品可以说遍及五大洲,在各个地区都有我们文化人的足迹,都有我们文化人的身影。

以最近为例,在我们刚刚提到的在北京举办“天堂草原”文化艺术周期间,我们同时在国内外有几个大型团队在演出。比如当时在美国有我们的无伴奏合唱团在那里演出,在欧洲有一个青年团在那里演出,当时在广州,我们有一个舞剧“诺恩吉雅”在演出,在北京有我们的文化艺术周。在北京文化艺术周期间,有一个现象在我们内蒙古历史上是少有的。我们在那几天,同时在北京每天有四个节目在展演,有两个展览,同时有两台晚会在这里展出。所以在文化走出去方面到国内外,我们都取得了很大成效。

我们主要做法是什么呢?一是,我们同周边国家签订了文化交流的协议,并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些文化交流活动,比如同蒙古国、同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共和国等等。二是,我们通过国外各国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交流,特别是经贸交流过程中,也加进了文化交流活动。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这几年探索通过市场方式推进文化走出去,这方面我们还是取得了一些成功,也尝到了甜头。比如内蒙古杂技常年在国外演出,被国外都认为是蒙派杂技,我们的无伴奏合唱团长期在欧美演出,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草原书屋”工程走在全国前列

[主持人]:我们强国论坛有网友提了一些问题,我们看一下。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状况,内蒙古如何合理分配文化资源,以保证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充分提供和群众文化活动的繁荣发展,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些咱们内蒙古在这方面的做法和未来的思路吗?

【吴团英】: 感谢这位网友关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我个人感觉,无论是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还是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强区,其中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满足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使更多的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文化的成果,并且亲自参与到文化的创作和生产当中,这是衡量我们是否能建成民族文化强区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些年来,我们围绕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还是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我们推出的“草原书屋”工程,这在全国是走在前面的。我们实施“草原书屋”工程的时候,全国的农家书屋工程还没有开始搞。我们记得我们1997年就开始搞,因为这个引起了包括《人民日报》的重视,《人民日报》当时把我们“草原书屋”工程用头版头条长篇幅地做了报道,作为重大成绩。还有我们的“村村通”工程、“电影放映工程”等等,还是都取得一些成效。

正像这位网友提出的,我们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面临的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首先我们欠帐比较多,内蒙古经济是这些年快速发展起来的,前些年还相对落后。但即使快速发展了以后,我们现在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所以,无论是财力等各方面的支撑还是不足的。

再加上内蒙古地域辽阔,人员稀少,这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了很大的难度,任务量非常大。所以,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是很艰巨的,但好在我们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主要是想采取以政府为主导,加大投入,加快建设的方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发展文化事业 从“大”到“强”

[主持人]:吴部长,刚才谈了这么多内蒙古在文化建设上的成就,您也主抓文化建设这么多年,我们想知道在文化建设方面,您有哪些体会,您有哪些经验和大家分享?

【吴团英】: 主持人提的问题很好,要说感受,应该是很多,也想说很多的话。但说实在的,也不知道从哪里说起,也不知道三言两语能不能概括起来。但是我自己体会最深的还是这样几条:一是我们目标明确,我们2003年就提出了实施“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战略目标,去年我们又确定了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目标,这种目标的确立对于凝聚人心、提振士气、加快发展,发挥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由大变强。

【吴团英】: 对。我们还有一个特点,我们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路径选择。早在前年,我们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乌兰同志,他就提出了要探索加强民族文化改革发展之路的问题。这种路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这次学习六中全会《决定》,其中一条就是中国提出了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问题。对于我们民族地区来说就是要探索民族地区文化改革发展之路。这个路径的提出和选择,对我们应该说是一个战略层面上的感受。这个路径提出来以后,它有很多内容、很多具体的思路、措施来支撑。

我举几个例子。比如我们在改革方面,我们提出要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我们在组建出版集团的时候,我们甚至提出了“一团两制”的思路和举措,而且按照这个思路在进行。我们推动文艺院团改革过程中,把乌兰牧骑真正在基层担负着向基层提供文化服务,又是一种民族文化服务的乌兰牧骑,我们不仅保留了事业单位,而且把它纳入了公益文化事业单位进行全额拨款。

[主持人]:这是文化事业。

【吴团英】: 这是文化事业改革方面。文化产业方面,我们又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和思路,而且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进行跨越式发展。

【吴团英】: 还有一个,刚才我提到了,我们提炼了草原文化的三句话的核心理念。我们提炼之后,不仅把核心理念纳入到文艺创作体系当中,而且我们把它纳入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中。我们认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必须同一个地区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相结合,这样才更有实效、更有针对性。鉴于这种思路,我们有意识的把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的践行当做民族地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种有益尝试和探索。

我最近注意到北京刚刚提出“北京精神”,交通部又提出“行业精神”,我们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提出和践行,也是在这方面的一个有益的探索。

经过这样一个探索,现在总结起来,走出了这样一条事业与产业并举、品牌与效益共赢的文化发展道路。

■“十二五”计划实现文化经济总量1000亿的目标

[主持人]:我们回顾了过去,阐述了现在,我们也展望一下将来。我们知道,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内蒙古在“十二五”文化建设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呢?您对未来内蒙古文化建设的态势和目标有哪些期待呢?

【吴团英】: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第一年,我们在去年开始也着手制定内蒙古文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今年上半年已经正式颁布实施。我们在这个文化发展纲要中,对于内蒙古文化的未来、目标、走势都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原则和指导思想。根据这个规划,我个人对于内蒙古文化未来发展充满很高的期待,而且也相信这些目标会能够实现。

我们这个目标是什么呢?概括地讲,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把内蒙古由民族文化大区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强区,一个“大”字到一个“强”字,虽然一字之变,但内涵是完全不同的。目标要求也是完全不同的。我举例来说,我们在“十二五”期间,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取得明显的成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再一个,我们各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要有一个显著的提升,公民总体文化素质的提升,这是文化建设的一个根本的落脚点。

还有一个,我们在这里提出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我们在规划当中提出到“十二五”末期间,我们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例要达到4%。那么,4%是什么概念呢?按照内蒙古经济现有的规模和“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速度来测定,4%至少绝对量要达到一千亿。

我们“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有一个快速发展,我刚才提到一个跨越式发展,其中一个基本标志是什么呢?年均增长28%,高于全国文化产业平均5个百分点,高于自治区经济增速11个百分点,总量在全国占到了第17位,在各省当中。GDP的比例在全国占到第19位,所以这个目标,我们对“十一五”发展是很满意的。但有一点,我们虽然经过快速发展,但由于基数很小,到“十一五”末期间,文化经济总量才达到150亿,占GDP的比例才1.31%,远远低于全国文化产值占GDP的平均比例水平。

由150亿达到1000亿,由1.31%的比例上升到占4%的比例,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甚至可以这么说,单纯靠我们现有的150亿的存量几乎不能完成,但我们为什么要提出4%的目标呢?还是有根据的。根据在哪里呢?一个是我们原有存量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我们还有一个新增部分,很大一块。我们在制定的“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有25个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比较大的产业园区有一家就投资达到100多亿,加起来现在投资额有400多亿,这不包括我们的盟市和旗县自身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和投资规模,所以我们还是有信心完成1000亿的目标。

■蒙古族是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 是当代草原文化的优秀代表

[网友不知如何]:什么是草原文化?与平川文化有什么区别?

【吴团英】: 感谢这位网友提出了一个我们始终非常关注而且非常愿意回答的一个问题。关于草原文化,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就有一些学者提出这个概念,并进行研究。但早期的研究,主要是把草原文化从游牧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研究的重点都是一些民族的民俗、历史的角度。草原文化从外延和内涵上来讲,同游牧文化大致是等同的。

我们研究草原文化,提出草原文化这个概念,大致是从2004年开始,我们申请成立了一个国家社科规划重大项目叫草原文化研究工程。我们在这个工程的统领下组织国内各地的学者开展草原文化研究。我们这个研究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我们把草原文化当做一个独立的学科对象进行研究,而且把草原文化严格置于中华文化框架下进行研究,这是我们研究的。在这种思路下,我们先后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学术观点和主张,比如我们提出草原文化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我们提出草原文化同中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还提出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这样一些基本的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在学界引起了比较广泛的影响,有人甚至提出,草原文化的提出,是新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一个史学观,最有创意的文化理论。

那么,什么是草原文化呢?我们认为草原文化就是世袭生息繁衍在中国草原地区的部族、民族、民族族群相继创作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财富和精神文化财富,稍微展开一点来讲,重点是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建立在生产生活方式之上的思维方式、观念、思想、核心是我们的价值观以及审美观等。按这就是草原文化的基本内涵。

草原文化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从不同角度,学者们归纳研究了20多个很多各种特点都有道理,但是基本的特点,我想主要有这么几个:一是它是历史悠久的。内蒙古这个地区从远古开始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在我们首府呼和浩特的东北有一个大窑村,大窑村就是从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所在地。大窑文化遗存至今有大约70万年的历史,留下来的石器非常多,很有代表性,被学者认为是当时迄今为止最大的一个石器制造厂,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时间,东北又出现了札赉诺尔文化,它的遗址中发现的头颅骨是形成中的蒙古人种。一万年左右,蒙古人种是什么概念呢?是世界三大人种之一,中国除了南方少数几个民族之外,包括我们整个汉族和北方所有的少数民族,从人类学上讲都是蒙古人种。我们的红山文化至今有五千年的时间,在文化史上非常有影响。红山文化的发现和红山文化的内涵表明内蒙古在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也走在中华文明的前列。苏秉奇先生的说法,他根据红山文化提出,这里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我们说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就是从我们的大窑文化、札赉诺尔文化、红山文化等等这些文化遗存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内涵中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我讲的第一个特征。

第二个很重要的特征,草原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它的创造主体是多元的。比如秦汉时期,表现为匈奴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现为鲜卑文化;唐宋时期,表现为契丹文化;到元代,表现为蒙古族文化。蒙古族是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又是当代草原文化的优秀代表。蒙古族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也预示着草原文化的未来方向。

【吴团英】: 第三个重要特征,草原文化在建构形式上是一个复合型的文化,它这里头既有民族文化,又有地域文化,又有游牧文化,又有农耕文化,又有历史文化,又有现代文化,它有很强的包容性。从第三个特征中可以回答这位网友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草原文化同平川文化有什么关系?我们认为文化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类别的划分,现在常用的社会制度来划分的,比如封建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用生产形态、生产方式来划分,比如农耕文化、工业文化、游牧文化等。还有用地区来划分的,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我们草原文化主要是一个地区文化,所以我们对应的概念往往是黄河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在这里也是一个黄河流域这个地区的文化,长江流域的这个地区的文化,而不是说黄河的一个大河形态的文化。因为它是一个地域文化,我们没有把草原文化简单的同生态联系起来。如果以生态文化的话,我们可以说大河文化、海洋文化、高山文化、森林文化、沙漠文化等等。在草原文化中,有没有生态内容呢?有,生态内容占有重要地位。生态文化是草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但是这不等于说草原文化就是一种生态文化。所以,不能把草原文化简单的同山川文化、森林文化相比较。如果这样的话,草原文化跟平川文化应该是能够区别开来。

■发展文化 既要重视 又不能人为地拔高

[网友天南1号]:请问嘉宾:现在有的地方利用文化创意等名义圈地,或者进行其他的商业活动;还有的地方发展文化出现大跃进式的发展,就连一些小镇自身没有条件,但也跟风进行创建文化产业园之类的举动。请问弘扬草原文化,推动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如何处理好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防止文化泛滥、文化走样的情况出现?

【吴团英】: 这些年随着文化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各级党委政府包括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文化,也带来了对文化投入的热情和激情,社会资源有相当一部分从这里转移。这对文化的繁荣发展,包括对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都是一件好事。刚刚结束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作出了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决定,对推动整个全社会对文化的关注和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正像这位网友提出来的一样,在推动文化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像他说的圈地,或者是以打造文化的旗号,谋的是其他方面利益的这样一些问题。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当然不是好事,但也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就像我们当时推动市场经济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这样那样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一样,这也是一个大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但对这种正常现象,我们不能因为它正常就不关注。我们还是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出现这种情况。

【吴团英】: 具体讲的话,第一,处理好跟经济关系的过程中,我们过去发展文化的时候,主要做法是什么呢?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始终是经济的配角,搞文化最后的目的就是为了经济。现在我们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的目标,文化在四位一体建设中获得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又提出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举的方针,在这个方针中,文化又在一定领域范围内获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所以不能把文化简单地摆在一个经济附属的地位。这是我们文化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再一个,我们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尊崇文化规律。文化的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一个积累过程。某种程度上,文化的发展比经济的发展可能更需要更长的历史积累、历史的过程。所以,我们避免和坚决防止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搞大跃进,搞一哄而上。

还有一点,我们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时候,坚决防止把文化当做一个产业化。有一部分文化可以通过产业方式推动,把它做成一种产业。但是整个文化就不能当做产业。所以,把文化利用产业化的口号来推动文化发展是错误的,也是不适当的。

还有一个观点我认为在推动文化发展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重视文化的地位作用。但也要防止从理论到我们的思维以至我们的意识,防止文化决定论的观点。文化决定论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也不符合文化在经济社会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所以,一方面要重视,一方面不要人为的去拔高。如果把这些问题从理论、理念和思路方面都解决了,我们肯定能走出一个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道路。既把文化做大、做强,又要防止不该出现的一些东西。

[网友藤树]:【E政建议14654号】内蒙传统草原文化的瑰宝“呼麦”,已被蒙古国申请遗产,说明地方上对草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能否成立专门的机构对草原文化进行保护?

【吴团英】: 我非常赞成这位网友通过人民网E政广场这种形式表达对草原文化的关注、表达对草原文化的热爱。我想需要澄清的是,“呼麦”在申请世界遗产过程中,不是由蒙古国申请的,是由中国政府申请的,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表明中国政府对草原文化的重视,表明世界文化机构对草原文化的重视,也表明草原文化作为人类文明遗产的重要性。中国政府、联合国都重视,包括这位网友也很重视,说明我们“呼麦”本身的内涵和魅力还是足以应该跟世界其他民族创作的文明一样,得到人们的关注。

我们在保护草原文化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一方面,我们是收集、整理、挖掘一批草原文化的优秀遗产;另一方面,把草原文化的优秀遗产融入到整个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当中,融入到文化园区建设当中,融入到旅游文化建设当中。我们讲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建设与旅游建设要进行深度的结合,其中很重要的一块就是传统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旅游当中发挥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通过设立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以及各种方式,使历史上优秀的草原文化传统融入到人们的实际生活当中。我记得乌丙安先生说过,鱼必须放到水中才能生存下来。所以,让传统优秀文化真正的保护起来的话,就是让它重新注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元素,这才能是活性的东西,才能获得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当然,政府制定一个文化保护计划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在自治区“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当中,专门提出要制定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的十年规划,正在着手制定当中。这个规划确定以后,在实施以后,我相信在这方面也会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草原文化崇尚简约纯净 正是现代人需要追求的

[网友就爱舒克]:草原文化中有许多亮点与现今世界主流文化时尚相容相一致,请问您有什么看法?

【吴团英】: 首先感谢这位网友对草原文化亮点的肯定。草原文化确实有很多亮点,其中这种亮点主要表现在与世界发展趋势相一致的地方。比如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中提出之一,叫崇尚自然。这是草原文化、草原民族历来践行的一个基本理念,也是一个生活方式的特征,它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这种方式中,他们是敬畏自然、崇尚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把人置于自然的整体当中去看待。草原民族虽然没有提出一个生态文化的概念、生态理念。但是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用自己生活方式,践行了一个正在倡导的生态理念、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所以有人讲,我们解决现在世界面临的生态危机问题的时候,应当从草原民族的历史中、草原民族的生活当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还比如我们草原民族崇尚简约,这种简约也是现在很多有识之士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倡导的一个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真正你从内心中相信一种简约,并心甘情愿的过着这种简约的生活,你才感到生活自然的美,从内心中得到一种生活的快乐。现代人有紧张感、浮躁,甚至有一种抑郁、焦虑,这有多种因素组成的。但其中不可回避的一种就是心中没有简约的东西,他们追求的过于奢华、繁华,实际违背了人的本性。我记得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先生有一个故事,他到市场看琳琅满目的商品,他不像普通人看我需要什么样的东西,而看的是什么东西是我不需要的。一个人懂得需要什么是一个聪明,懂得不需要什么是一种智慧。我们草原文化中崇尚简约的理念和生活方式,符合人性,也是智慧的表现,是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中应当认真研究和加以弘扬的东西。

那么,这样的东西比比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不能一个一个的再举例说明。希望感兴趣的网友,能够关注草原文化、研究草原文化,走入草原文化这个文化的盛典,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当然,我也希望做民族文化、做草原文化的朋友们,在坚定“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样一个理念和这样一个文化自信的同时,要学会观察、适应与现代文化发展的趋势。用现代的理念、现代的方式把我们传统的、民族的东西表达出来,使它融入到最先进的时代文化潮流当中。

篇8:论蒙古草原文化发展的自然环境特色

1 巴彦淖尔市天然草原基本情况

内蒙古地区天然草原面积辽阔, 草场资源丰富, 植物种类繁多, 是廉价的饲草资源。但是由于地理分布、生长季节及年度变化的不平衡, 使天然草场的饲草供应极不稳定, 给草原畜牧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脆弱性, 尤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今天, 天然草原对改善气候条件起着重要的作用。巴彦淖尔市天然草原东接乌兰察布盟, 西联阿拉善盟, 南至阴山山地, 北交蒙古人民共和国, 总面积7750万亩。其中牧区拥有面积7400万亩, 可利用面积5700万亩, 主要分布在乌拉特前旗、磴口县两个半农半牧区旗县和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两个牧区旗县, 统称为乌拉特草原。草原以干草原、荒漠草原为主。主要植物种类有针茅、蒿类、红砂、珍珠、锦鸡儿等。气候干燥, 降雨量少, 冬季漫长 (6个月) , 夏季短促 (50天) , 春秋各70天。

2 退牧还草是改变草原生态环境的有效方法

退牧还草是严格控制裁畜量, 实施围栏封育、禁牧、休牧等方法管理和使用草场, 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从2002年开始, 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我市的退牧还草工程开始启动, 到2008年已完成禁牧面积158万亩, 休牧面积415万亩。具体措施是转移人口, 转移牲畜, 把退牧还草和退牧转移有机结合, 最大限度地转移牧区人口, 控制牲畜数量, 实现草畜平衡, 保护生态环境。到2007年底, 全市牧区累计转移牧户2836户, 转移人口10173人, 转移牲畜50万头 (只) 。为了加速退牧转移进程, 我市制定一整套的退牧转移规划并完成了此规划。这个规划简称为“一带、二山、一区”规划。

“一带”:是指中蒙边境50km范围内。其中, 中蒙边境30km范围内按功能区划设置为永久性禁牧区, 实行一退永退, 一禁永禁政策。该区域共涉及乌拉特中旗、后旗两个旗。中蒙边境30-50km范围内禁牧期限为10年, 期满后恢复较好的地区可以作为人工打草场和划区轮牧场, 恢复较差的继续禁牧, 直到符合利用条件。一、二、三等草场按功能区划设置为季节性休牧区, 休牧时间为每年的4月1日到6月30日。休牧期满后, 严格实行以草定畜和草畜平衡制度, 严禁超载过牧。

“二山”是指乌拉山、二狼山山地草场范围内, 该区域实行一退永退、一禁永禁政策。计划在2012年年底人畜全部转移。

“一区”是指磴口县境内乌拉布和沙区范围内, 该区域设置长期禁牧区, 按计划2015年50%的人口实现转移, 所有牲畜全部实行舍饲饲养。

3 防治鼠、虫害, 改善草原生态环境

草原鼠害、虫害是影响草原生态环境的自然因素之一, 近年来由于我市草原生态环境的改变给鼠类及虫类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使鼠虫害发生面积增加。仅2009年全市天然草原发生鼠害面积达750万亩, 其中乌拉特前旗130万亩、乌拉特中旗180万亩、乌拉特后旗240万亩、磴口县200万亩。主要危害鼠类为长爪沙鼠、子午沙鼠和大沙鼠等。虫害发生面积为45万亩。为了加强灾害防治, 保护天然草原生态环境, 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在自治区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 我市正在积极建立全市天然草原鼠、虫害监测预警体系。目前已建成市级草原鼠、虫害监测预警站一个, 旗县正在争取项目, 并逐步完善牧民测报员队伍, 已有38名牧民成为首批鼠、虫害测报员。

鼠、害防治措施主要采用及时预测预报, 利用天敌, 结合综合防治。虫害防治措施主要采用机械防治和人工防治, 如飞机喷药。由于有了这些有利措施, 不仅预防了鼠、虫害的大面积发生, 也为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4 依法治牧, 加强草原监理体系建设

草原生态保护是个长久性工程, 任重道远, 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不仅如此, 退牧还草工作还面临许多实践问题和困难。要想克服困难完成此项工程必须依法治牧, 加强草原监理体系建设。按照“加强保护、促进发展、从草定畜、增草增畜、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近、逐步推广”的基本原则, 以天然草原地形、地貌特点为主, 将全市天然草原可利用草场划分为山地、滩地、丘陵和沙地草场四大类。每个类型草原又划分为三个等级, 每个等级的等级标准按该草场类型前五年平均生产能力测定。山地草场一、二、三等草场百亩适宜载畜量为3.5、2.3和1.7个绵羊单位, 滩地为2.7、2.1和1.6绵羊单位, 丘陵草场为2.3、1.6和0.9绵羊单位, 沙地草场为1.3、1.0和0.7个绵羊单位。适宜载畜量确定后由旗县人民政府公告, 签订草畜平衡责任书, 由草原行政执法部门监督执行。与此同时将行政措施、法律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村民自治措施同步执行, 多管齐下, 全力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另外我市草原监督管理支队的建立也为草原生态建设工作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机关要求, 市农牧局筹建了草原监督管理支队, 核定编制数25人, 各旗县也建立了监督管理站, 实行垂直管理。目前各地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同时, 不断建立健全草原监理体系, 完善队伍建设, 并选择情况熟悉、事业心强、群众威望高的牧民成为草原行政执法联防队员, 从而全面加强草原行政执法和退牧转移成果管护, 为生态环境改善和资源永续利用发挥保障作用。

巴彦淖尔市天然草原地处干旱少雨区, 地理位置偏远, 生态环境脆弱, 在全球气候变暖、灾害性天气明显增多的今天, 尽管采取了以上几种有效措施, 但仍面临极大的挑战。在调查发现退牧还草工作中存在问题和困难也很多, 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两点:

(1) 转移人口、牲畜较困难

草场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家园, 虽然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说服动员工作, 但许多牧民仍然不愿意离开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草原, 同时也为将来的生活问题担心。

(2) 转移后的安置问题较突出

安置移民是大家都关注的民生问题, 我市安置移民总体目标是“移得出, 稳得住, 富起来”, 为此市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 也解决了一些实践问题。但由于社会经济等许多因素, 移民的长期生活来源、居住条件等问题仍然较突出。

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期间, 我区代表提出的六条政策性建设中的建立草原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 提高禁牧、休牧的补贴标准, 延长补贴年限, 提高牲畜圈养方面的补贴等措施必将会给我们的草原生态保护工作提供极大的政策扶持, 同时也会帮助和解决我市退牧还草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

总之, 保护天然草原生态环境是一个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对巴彦淖尔市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科技进步、改革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只要市政府能够大力支持生态保护工作, 为广大农牧民着想, 解决退牧还草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我坚信在全市人民和畜牧业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不久的将来, 一个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新巴彦淖尔市会在河套大地上闪烁出璀璨的光芒。

摘要:草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也是大力发展畜牧生产的基地。巴彦淖尔市天然草原地处偏远, 气候干燥, 草原生态非常脆弱, 草原生产能力较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性增加, 气候变暖、灾害性天气明显增多。如果不采取措施, 不仅影响农牧业生产, 还将对人类生存造成极大的危害。为了改善恶劣的草原生态环境, 给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采取了退牧还草, 草原鼠、虫害防治的有利措施, 对草原进行改良和保护。

上一篇:7夕祝福短信下一篇:磁村实验小学2014学雷锋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