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法律法规知识要点

2024-05-14

药品法律法规知识要点(精选6篇)

篇1:药品法律法规知识要点

药品法律法规要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自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必须配备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非药学技术人员不得直接从事药剂技术工作。

第二十三条医疗机构配制制剂,须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发给《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无《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的,不得配制制剂。

《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应当标明有效期,到期重新审查发证。

第二十七条医疗机构的药剂人员调配处方,必须经过核对,对处方所列药品不得擅自更改或者代用。对有配伍禁忌或者超剂量的处方,应当拒绝调配;必要时,经处方医师更正或者重新签字,方可调配。

第二十八条 医疗机构必须制定和执行药品保管制度,采取必要的冷藏、防冻、防潮、防虫、防鼠等措施,保证药品质量。

第三十五条 国家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实行特殊管理。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第四十八条 禁止生产(包括配制,下同)、销售假药。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假药:

(一)药品所含成份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份不符的;

(二)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假药论处:

(一)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

(二)依照本法必须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进口,或者依照本法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

(三)变质的;

(四)被污染的;

(五)使用依照本法必须取得批准文号而未取得批准文号的原料药生产的;

(六)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

第四十九条 禁止生产、销售劣药。

药品成份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为劣药。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劣药论处:

(一)未标明有效期或者更改有效期的;

(二)不注明或者更改生产批号的;

(三)超过有效期的;

(四)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未经批准的;

(五)擅自添加着色剂、防腐剂、香料、矫味剂及辅料的;

(六)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

第五十一条 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人员,必须每年进行健康检查。患有传染病或者其他可能污染药品的疾病的,不得从事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

第五十四条 药品包装必须按照规定印有或者贴有标签并附有说明书。标签或者说明书上必须注明药品的通用名称、成份、规格、生产企业、批准文号、产品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外用药品和非处方药的标签,必须印有规定的标志。

第一百零二条 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第一百零六条 本法自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

自2002年9月15日起施行

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国家根据非处方药品的安全性,将非处方药分为甲类非处方药和乙类非处方药。

经营处方药、甲类非处方药的药品零售企业,应当配备执业药师或者其他依法经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经营乙类非处方药的药品零售企业,应当配备经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直接设置的县级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组织考核合格的业务人员。

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配制制剂的,医疗机构应当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申请换发《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

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审核和调配处方的药剂人员必须是依法经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

第二十七条 医疗机构向患者提供的药品应当与诊疗范围相适应,并凭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调配。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采购和向患者提供药品,其范围应当与经批准的服务范围相一致,并凭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调配。

第四十八条 国家对药品价格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或者市场调节价。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药品以及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以外具有垄断性生产、经营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对其他药品,实行市场调节价。

第八十三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处方药,是指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方可购买、调配和使用的药品。非处方药,是指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的,不需要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第八十六条 本条例自2002年9月15日起施行。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

2011年1月30日发布。原《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实施了8年。第五条 依法取得相应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方可从事药学专业技术工作。第六条 医疗机构不得将药品购销、使用情况作为医务人员或者部门、科室经济分配的依据。

第七条 二级以上医院应当设立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其他医疗机构应当成立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组。

医疗机构负责人任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组)主任委员,药学和医务部门负责人任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组)副主任委员。

第十一条 三级医院设置药学部,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二级科室;

第十五条 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是对医疗机构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用药全过程实施监督管理。医疗机构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尊重患者对药品使用的知情权和隐私权。

第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依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本机构基本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建立并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

第二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用药错误和药品损害事件监测报告制度。医疗机构临床科室发现药品不良反应、用药错误和药品损害事件后,应当积极救治患者,立即向药学部门报告,并做好观察与记录。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相关部门报告药品不良反应,用药错误和药品损害事件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临床使用的药品应当由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组)审核同意,核医学科可以购用、调剂本专业所需的放射性药品。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药品的采购、调剂活动,不得在临床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药品。

第二十七条 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应当分别储存,分类定位存放。易燃、易爆、强腐蚀性等危险性药品应当另设仓库单独储存,并设置必要的安全设施,制订相关的工作制度和应急预案。

第二十八条 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药品调剂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审核处方或4

者用药医嘱,经适宜性审核后调剂配发药品。发出药品时应当告知患者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除药品质量原因外,药品一经发出,不得退换。第二十九条 医疗机构门急诊药品调剂室应当实行大窗口或者柜台式发药。住院(病房)药品调剂室对注射剂按日剂量配发,对口服制剂药品实行单剂量调剂配发。

肠外营养液、危害药品静脉用药应当实行集中调配供应。

第三十二条 医疗机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取得相应的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医疗机构直接接触药品的药学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检查。患有传染病或者其他可能污染药品的疾病的,不得从事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

第三十三条 医疗机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少于本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8%。建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的,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另行增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数量。

第三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本机构性质、任务、规模配备适当数量临床药师,三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5名,二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3名。

临床药师应当具有高等学校临床药学专业或者药学专业本科毕业以上学历,并应当经过规范化培训。

第三十六条 医疗机构药师工作职责:

(一)负责药品采购供应、处方或者用药医嘱审核、药品调剂、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和医院制剂配制,指导病房(区)护士请领、使用与管理药品;

(二)参与临床药物治疗,进行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开展药学查房,为患者提供药学专业技术服务;

(三)参加查房、会诊、病例讨论和疑难、危重患者的医疗救治,协同医师做好药物使用遴选,对临床药物治疗提出意见或调整建议,与医师共同对药物治疗负责;

(四)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实施处方点评与超常预警,促进药物合理使用;

(五)开展药品质量监测,药品严重不良反应和药品损害的收集、整理、报告等工作;

(六)掌握与临床用药相关的药物信息,提供用药信息与药学咨询服务,向公

众宣传合理用药知识;

(七)结合临床药物治疗实践,进行药学临床应用研究;开展药物利用评价和药物临床应用研究;参与新药临床试验和新药上市后安全性与有效性监测;

(八)其他与医院药学相关的专业技术工作。第四十三条 本规定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临床药学:是指药学与临床相结合,直接面向患者,以病人为中心,研究与实践临床药物治疗,提高药物治疗水平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临床药师:是指以系统药学专业知识为基础,并具有一定医学和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直接参与临床用药,促进药物合理应用和保护患者用药安全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

危害药品:是指能产生职业暴露危险或者危害的药品,即具有遗传毒性、致癌性、致畸性,或者对生育有损害作用以及在低剂量下可产生严重的器官或其他方面毒性的药品,包括肿瘤化疗药物和细胞毒药物。

药品损害:是指由于药品质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造成的对患者的损害。用药错误:是指合格药品在临床使用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以防范的用药不当。

第四十六条 本规定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处方管理办法》

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处方,是指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以下简称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以下简称药师)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处方包括医疗机构病区用药医嘱单。

第六条 处方书写应当符合下列规则:

(一)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诊断填写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

(二)每张处方限于一名患者的用药。

(三)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如需修改,应当在修改处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

(四)药品名称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名称书写,没有中文名称的可以使用规范的英文名称书写;医疗机构或者医师、药师不得自行编制药品缩写名称或者使用代号;书写药品名称、剂量、规格、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药品用法可用规范的中文、英文、拉丁文或者缩写体书写,但不得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

(五)患者年龄应当填写实足年龄,新生儿、婴幼儿写日、月龄,必要时要注明体重。

(六)西药和中成药可以分别开具处方,也可以开具一张处方,中药饮片应当单独开具处方。

(七)开具西药、中成药处方,每一种药品应当另起一行,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

(八)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一般应当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布包、先煎、后下等;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九)药品用法用量应当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常规用法用量使用,特殊情况需要超剂量使用时,应当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

(十)除特殊情况外,应当注明临床诊断。

(十一)开具处方后的空白处划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

(十二)处方医师的签名式样和专用签章应当与院内药学部门留样备查的式样相一致,不得任意改动,否则应当重新登记留样备案。

第七条 药品剂量与数量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剂量应当使用法定剂量单位:重量

以克(g)、毫克(mg)、微克(μg)、纳克(ng)为单位;容量以升(L)、毫升(ml)为单位;国际单位(IU)、单位(U);中药饮片以克(g)为单位。

片剂、丸剂、胶囊剂、颗粒剂分别以片、丸、粒、袋为单位;溶液剂以支、瓶为单位;软膏及乳膏剂以支、盒为单位;注射剂以支、瓶为单位,应当注明含量;中药饮片以剂为单位。

第八条 经注册的执业医师在执业地点取得相应的处方权。

经注册的执业助理医师在医疗机构开具的处方,应当经所在执业地点执业医师签名或加盖专用签章后方有效。

第十条 医师应当在注册的医疗机构签名留样或者专用签章备案后,方可开具处方。

第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本机构执业医师和药师进行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执业医师经考核合格后取得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处方权,药师经考核合格后取得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调剂资格。

医师取得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权后,方可在本机构开具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但不得为自己开具该类药品处方。药师取得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调剂资格后,方可在本机构调剂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

第十二条试用期人员开具处方,应当经所在医疗机构有处方权的执业医师审核、并签名或加盖专用签章后方有效。

第十三条进修医师由接收进修的医疗机构对其胜任本专业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认定后授予相应的处方权。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药品。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因特殊诊疗需要使用其他剂型和剂量规格药品的情况除外。

第十七条医师开具处方应当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新活性化合物的专利药品名称和复方制剂药品名称。

医师开具院内制剂处方时应当使用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名称。

医师可以使用由卫生部公布的药品习惯名称开具处方。

第十八条处方开具当日有效。特殊情况下需延长有效期的,由开具处方的医师注明有效期限,但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3天。

第十九条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

第二十二条除需长期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门(急)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外,麻醉药品注射剂仅限于医疗机构内使用。第二十三条为门(急)诊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为一次常用量;控缓释制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7日常用量;其他剂型,每张处方不得超过3日常用量。

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为一次常用量;控缓释制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7日常用量;其他剂型,每张处方不得超过3日常用量。哌醋甲酯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时,每张处方不得超过15日常用量。

第二类精神药品一般每张处方不得超过7日常用量;对于慢性病或某些特殊情况的患者,处方用量可以适当延长,医师应当注明理由。

第二十四条 为门(急)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3日常用量;控缓释制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15日常用量;其他剂型,每张处方不得超过7日常用量。

第二十五条为住院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应当逐日开具,每张处方为1日常用量。

第二十六条对于需要特别加强管制的麻醉药品,盐酸二氢埃托啡处方为一次常用量,仅限于二级以上医院内使用;盐酸哌替啶处方为一次常用量,仅限于医疗机构内使用。

第二十九条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方可从事处方调剂工作。第三十条药师在执业的医疗机构取得处方调剂资格。药师签名或者专用签章式样应当在本机构留样备查。

第三十一条具有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负责处方审核、评估、核对、发药以及安全用药指导;药士从事处方调配工作。

第三十二条药师应当凭医师处方调剂处方药品,非经医师处方不得调剂。第三十三条药师应当按照操作规程调剂处方药品:认真审核处方,准确调配药品,正确书写药袋或粘贴标签,注明患者姓名和药品名称、用法、用量,包装;向患者

交付药品时,按照药品说明书或者处方用法,进行用药交待与指导,包括每种药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

第三十四条药师应当认真逐项检查处方前记、正文和后记书写是否清晰、完整,并确认处方的合法性。

第三十五条药师应当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

(一)规定必须做皮试的药品,处方医师是否注明过敏试验及结果的判定;

(二)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

(三)剂量、用法的正确性;

(四)选用剂型与给药途径的合理性;

(五)是否有重复给药现象;

(六)是否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七)其它用药不适宜情况。

第三十六条药师经处方审核后,认为存在用药不适宜时,应当告知处方医师,请其确认或者重新开具处方。

药师发现严重不合理用药或者用药错误,应当拒绝调剂,及时告知处方医师,并应当记录,按照有关规定报告。

第三十七条药师调剂处方时必须做到“四查十对”: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对药名、剂型、规格、数量;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

第三十八条药师在完成处方调剂后,应当在处方上签名或者加盖专用签章。

第三十九条药师应当对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按年月日逐日编制顺序号。

第四十条药师对于不规范处方或者不能判定其合法性的处方,不得调剂。

第四十二条除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和儿科处方外,医疗机构不得限制门诊就诊人员持处方到药品零售企业购药。

第五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处方开具情况,按照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规格对其消耗量进行专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发药日期、患者姓名、用药数量。专册保存期限为3年。

第五十八条药师未按照规定调剂处方药品,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并由所在医疗机构或者其上级单位给予纪律处10

分。

第五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履行监管职责的,由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

第六十一条本办法所称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是指按照卫生部《卫生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规定,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包括主任药师、副主任药师、主管药师、药师、药士。

附件1 处方标准

一、处方内容

1.前记:包括医疗机构名称、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区和床位号、临床诊断、开具日期等。可添列特殊要求的项目。

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还应当包括患者身份证明编号,代办人姓名、身份证明编号。

2.正文:以Rp或R(拉丁文Recipe“请取”的缩写)标示,分列药品名称、剂型、规格、数量、用法用量。

3.后记:医师签名或者加盖专用签章,药品金额以及审核、调配,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加盖专用签章。

二、处方颜色

1.普通处方的印刷用纸为白色。

2.急诊处方印刷用纸为淡黄色,右上角标注“急诊”。3.儿科处方印刷用纸为淡绿色,右上角标注 “儿科”。

4.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印刷用纸为淡红色,右上角标注“麻、精一”。

5.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印刷用纸为白色,右上角标注“精二”。

《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

国家《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已经2005年7月26日国务院第10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11月1日起施行。本规定自2005年11月14日起执行。

第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由分管负责人负责,医疗管理、药学、护理、保卫等部门参加的麻醉、精神药品管理机构,指定专职人员负责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条 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药品入库验收必须货到即验,至少双人开箱验收,清点验收到最小包装,验收记录双人签字。入库验收应当采用专簿记录,内容包括:日期、凭证号、品名、剂型、规格、单位、数量、批号、有效期、生产单位、供货单位、质量情况、验收结论、验收和保管人员签字。

第十一条 在验收中发现缺少、缺损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应当双人清点登记,报医疗机构负责人批准并加盖公章后向供货单位查询、处理。

第十二条 储存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实行专人负责、专库(柜)加锁。对进出专库(柜)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建立专用帐册,进出逐笔记录,内容包括:日期、凭证号、领用部门、品名、剂型、规格、单位、数量、批号、有效期、生产单位、发药人、复核人和领用签字,做到帐、物、批号相符。

第十三条 医疗机构对过期、损坏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进行销毁时,应当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在卫生行政部门监督下进行销毁,并对销毁情况进行登记。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销毁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申请后,应当于5日内到场监督医疗机构销毁行为。

第十四条 医疗机构可以根据管理需要在门诊、急诊、住院等药房设置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周转库(柜),库存不得超过本机构规定的数量。周转库(柜)应当每天结算。

第十六条 门诊药房应当固定发药窗口,有明显标识,并由专人负责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调配。

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进行专册登记,内容包括:患者(代办人)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明编号、病历号、疾病名称、12

药品名称、规格、数量、处方医师、处方编号、处方日期、发药人、复核人。

专用帐册的保存应当在药品有效期满后不少于2年。

第二十一条---麻醉药品注射剂型仅限于医疗机构内使用或者由医务人员出诊至患者家中使用;--为院外使用麻醉药品非注射剂型、精神药品患者开具的处方不得在急诊药房配药。

第二十四条 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储存各环节应当指定专人负责,明确责任,交接班应当有记录。

第二十五条 对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购入、储存、发放、调配、使用实行批号管理和追踪,必要时可以及时查找或者追回。

第二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统一编号,计数管理,建立处方保管、领取、使用、退回、销毁管理制度。

第二十七条 患者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或者贴剂的,再次调配时,应当要求患者将原批号的空安瓿或者用过的贴剂交回,并记录收回的空安瓿或者废贴数量。

第二十八条 医疗机构内各病区、手术室等调配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时应收回空安瓿,核对批号和数量,并作记录。剩余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应办理退库手续。

第二十九条 收回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空安瓿、废贴由专人负责计数、监督销毁,并作记录。

第三十条 患者不再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时,医疗机构应当要求患者将剩余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无偿交回医疗机构,由医疗机构按照规定销毁处理。

另外需重点掌握的主要内容还有:

1、深圳市《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院内网-药事信息-抗菌药物专项整治)

2、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院内网-药事信息-政策法规)。

(完)

篇2:药品法律法规知识要点

药品管理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试题

姓名:部门:成绩:

一、单选题(共40分;每题4分)

1.开办药品批发企业和药品零售企业,必须取得()A.《药品生产许可证》 B.《药品经营许可证》C.《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 D.《进口许可证》 2.药品必须符合()A.国家药品标准 B.省药品标准 C.直辖市药品标准 D.自治区药品标准 3.药品经营企业必须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药品管理法》制定的()经营药品。

A.《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B.《药品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C.《药品检验质量管理规范》 D.《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4.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人员,必须每()进行健康检查。

A.半年 B.一年 C.二年 D.三年 5.药品广告须经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A.工商管理部门 B.广播电视管理部门 C.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D.卫生行政部门 6.国家实行药品()报告制度。

A.工业产值 B.经营销售额 C.质量抽验 D.不良反应 7.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阜阳市

品是()A.处方药 B.非处方药 C.麻醉药品 D.精神药品 8.以红色椭园形底阴文的专有标识的是()。

A.药品的通用名称

B.药品的商品名称

C.药品包装、标签及说明书

D.甲类非处方药 E.乙类非处方药 9.药品的每个最小销售单元的包装必须()。

A.按规定印有或贴有标签并附说明书

B.按规定印有标签和相应标识

C.按规定贴有标签和应有的标识 D.按规定附说明书和相关的标识 10.包装上不须印有规定标志的是()。

A.麻醉药品 B.非处方药C.处方药 D.外用药品 E.二类精神药品

二、多选题(共60分;每题6分)

1.开办药品经营企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A.具有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

B.具有与所经营药品相适应的营业场所、设备、仓储设施、卫生环境。C.具有与所经营药品相适应的质量管理机构或者人员。D.具有药品研究、生产、经营、检验的规章制度。

2.药品经营企业必须制定和执行药品的保管制度,争取必要的()等措施。

A.冷冻 B.冷藏 C.防冻 D.防潮 3.国家对药品实行()分类管理制度。

A.原材料 B.处方药 C.非处方药 D.保健品 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假药()。阜阳市

A.药品所含成份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份不符合的。B.未标明有效期或者更改有效期的。

C.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D.变质或被污染的。

5.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劣药论处:()。

A.依照本法必须批准而未给批准生产、进口或者依照本法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

B.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C.未标有效期明或者更改有效期的。D.不注明或者更改生产批号的。

6.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必须()。

A.符合药用要求 B.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安全的标准 C.所有合格的标志 D.符合药品标准规定 7.()的标签必须印有规定标志。

A.外用药品 B.非处方药品 C.麻醉药品 D.中草药 8.依《药品管理法》和《实施条例》规定的处罚幅度内从重处罚的是()。

A.生产、销售以孕产妇、婴幼儿及儿童为主要使用对象的假、劣药的 B.生产、销售的生物制品、血液制品属于假、劣药的 C.生产、销售假、劣药造成人员伤害后果的 D.生产、销售、使用假、劣药,经处理后重犯的 E.擅自动用查封、扣押物品的 阜阳市

9.药品生产,经营和医疗单位应当经常考察本单位药品的()A.质量 B.疗效C.不良反应 D.市场行情 E.经济效益 10.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是()

篇3:浅谈我国药品注册法律制度

1 目前我国药品注册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纵观我国药品注册法律法规发展历史, 从建立到发展大体经历了初始阶段、形成阶段、逐步完善阶段等3个阶段。然而中国的药品注册管理法律制度仍然是不完善的,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药品注册法律法规的不稳定性

1999年《新药管理办法》修订出台, 2000年5月实施的《药品注册工作程序》明确了审评的工作时限, 随着2002年《药品管理法》修订制定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试行) 》创建了明确规范、科学合理的药品审评制度, 至2007年10月1日实行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与药品申报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动中。由于我国药品的上市许可与相关的法律法规关联性很强, 药品注册申请的政策弹性大, 对政策变化的反映比较敏感, 因此许可条件较小的变动却能较大的影响药品申请人的申报。如2004年末的"橡胶塞更换为丁基胶塞"导致了一个企业一次提交上百个品种的补充申请。

1.2 药品审评中心与专家委员会之间的关系有待理清

药品审评中心是进行新药审批和对己上市药品进行再评价的技术审查部门, 而专家委员会是进行新药审批和对上市药品进行再评价的技术咨询机构。其实两者的职能已很清楚, 但实际情况是在全国新药审评会议上, 由专家研究资料后提出建议批准或补充、或退审, 而审评中心仅在会上作为配角, 会上宣读主审人简单的审阅意见, 更多的是成为会议的组织和协调者, 中心依赖专家、专家可以代表中心对产品生与死做出决定的局面形成了。这种做法使新药审评走入了一个误区, 恶性循环, 导致中心人员不再去深入研究和审阅资料, 更多的时候是照搬专家意见[1]。这与审评中心拥有这么多编制和高层次的专家及高学历者的局面是不相适应的。

1.3 仿制药比例大, 低水平重复

自"新药"定义改变后, 归属于"仿制药"的种类大幅增加。2010年, 国家局共受理药品注册申请4734件, 其中, 批准境内药品注册申请886件。在886件药品注册申请中, 新药有124件, 占14%;改剂型111件, 占13%;仿制药651件, 占73%[2]。七成为仿制药品注册申请事项, 不属于创新药物。仿制药所占比例大只是加剧了国内药品研发的同质化竞争, 未能有效促进我国药品研发技术的提高。究其原因, 一是仿制药的研究开发投入少, 成本低, 周期短, 投资在短期内便可见回报;二是注册分类缺乏科学性, 造成药品研发、审评以"管理"代替"科学"的不合理现象;三是现行注册法规对创新性药物开发的复杂性、创新性药物研发和评价方面的特点考虑不够充分, 基本上是以仿制药的管理思路管理创新性药物, 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将"技术"问题"管理"化, 将"动态"问题"静止"化。

1.4 "造假"现象严重间成本都不大。

在目前的药品注册审评体系下, 一些药品研究者的责任意识是诚信意识淡薄, 为了使申报产品获得批准, 报"喜"不报"忧", 甚至篡改、伪造试验数据。国内应运而生的许多所谓药物研究所, 其主要工作就是找资料、搞申报、拿批文, 目的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拿到相关批件, 利用国家对新药自主定价的特殊政策去获取暴利。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审评过程中与申请人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太少, 现场检查出现"此现场"非"彼现场"的现象;现场考核本身难以发现真正问题, 没有找准监督的关键环节, 现场考核的作用和价值并不大;即便是查出问题, 造假者损失的投入成本、时间成本都不大。

2 完善我国药品注册法律制度的建议

2.1 在制度上体现促进发展, 强化科学监管的理念

2.1.1 促进发展

我国目前70%的药品注册申请为仿制药注册申请, 低水平重复严重。要改变这一现状, 除国家要加大对创新药品的投入外, 在药品注册法律制度的设计上也应该采用疏堵并举的措施, 一是增加对新药开发的可预测性, 制定全面、详细、富于可操作性的药物开发指南, 指导新药研发者朝着达到新药审评标准的方向进行研究;同时加强与新药研发者的交流, 在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方案方面提供意见和建议, 从而达到缩短新药开发周期, 避免新药开发过程中的浪费, 缩短新药审批时间的目的。二是对创新性药品进行市场独占权的保护, 根据药品的类别及对人类疾病所起的作用, 从法律上给予其不同年限的市场独占权保护, 提高药品研发者进行药品研发的积极性。

2.1.2 强化科学监管

将注册监管和生产监管等进行捆绑, 充分发挥现场核查制度的作用, 建立长效机制;保持与生产监管和市场监管的连续性, 加强对药品注册批件颁发后的监督和过期失效注册批件的清理;药品上市申请的文件审查工作, 应与生产监管情况和市场监管情况相关联, 使最小的监管成本发挥最大的监管效益。

2.2 理顺药审中心与专家之间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用法规来规范药品研究的国度, 这就决定了药品的审评人员既要懂技术又要熟悉法律法规。因此药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这一条件, 应该在药品的审评中起重要作用。专家却只是专业方面的强手, 其对法规了解程度不够, 因此, 应将专家在药品审评过程中的作用定位为对药审中心认为有难度或需深入讨论有关安全性的可控性的问题予以咨询, 而药审中心应该担任起药品审评的重任, 从法规和技术方面进行综合把关, 做好药品审评工作。

2.3 规范行政相对人的行为

"一个好的药品是研究出来的, 不是评审/审批出来的", 药品研究者是药品注册的真正责任主体, 负有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进行充分论证的责任。笔者认为必须切实强化行政相对人的责任意识, 在注册法规中应进一步清楚界定行政相对人的责任, 在处罚中引入资格罚, 加大造假者的违法成本, 使其无利可图, 从根本上解决申报资料真实性的问题, 保证注册工作的质量, 降低药品上市后的风险。同时, 在药品注册管理中引入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企业信用档案, 进行信用等级评价, 根据信用等级对行政相对人进行分类管理, 将现有有限的注册监管资源用在刀刃上, 找准监督的关键环节, 让造假者的"游戏"全盘皆输。

2.4 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管理经验

在监管资源的整合和工作的流程方面, 应借鉴美国不同阶段的同质化审查、连续推进式审查模式来提高审评效率[3], 可以充分利用省局审评资源, 在申报资料的可评价性方面发挥作用, 为国家局的审评提供必要的审查质量和工作效率;在工作流程透明机制方面应借鉴日本的经验, 强化政务公开, 在合适的环节要求注册申请人共同参与到药品审评的工作中来, 根据申请人的回答及时地向其反馈需要补充的信息与资料, 以及该申请存在的不足之处, 这样既能加快审评的工作效率, 又能使审评工作公开透明, 接受申请人的监督和社会监督, 减少审评过程中的暗箱操作情况的发生;在对药品注册的分类上借鉴欧盟和日本的经验, 以药物适应症类型为分类依据, 将有利于药物审评人员更加熟悉该类药物的审评要求, 准确把握监督的重要环节, 科学合理的对药品注册申请进行审批。

参考文献

[1]王立新, 王英.关于我国新药审评组织体系的研究.硕士论文.

[2]医药经济报.药监局以创新为"十二五"注册管理开局[OL].http://info.pharma-cy.hc360.com./2011/01/270850245806.shtml.

篇4:探讨药品使用的几个法律问题

关键词 药品 使用 法律 问题

特殊管理药品的规范

《精神药品管理办法》规定:除特殊需要外,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处方,每次不超过3日常用量,第二类精神药品的处方,每次不超过7日常用量[1]。

《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暂行)》规定: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处方1次不超过7日用量,其他剂型的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1次不超过15日用量[2]。

“特殊需要”范围的界定:按照《精神药品管理办法》,“除特殊需要外”是一个例外,但这个例外具体包括哪些情形不明确,而精神病患者、癫痫患者在临床上经常超量使用精神药品,在产生医疗纠纷时,会遇到法律评判难题。

“特殊需要”时的用药剂量:按照《精神药品管理办法》,“特殊需要”可以突破“每次不超过7日常用量”的限制,但却没有特别规定“特殊需要”时具体可以使用多少量。

处方药品的退换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药品一经发出,不得退换[3]。”

法律的适用性:药品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角度讲就是一次性商品,而从商品的角度讲售出的药品消费者应当可以退。但药品是一种特殊物品,从医疗角度来看,药品是医疗服务的一部分,药品的处方是从业医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积累判断的结果。从完整过程看,药学服务是与医疗服务相匹配的过程。从药学服务概念上看,药品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之分。最后,从药品管理的角度上看,药品是一种特殊的用于治疗、预防、诊断疾病的物资,药品有不良反应,药品每次进入医院都必须有合格的证明和符合法律的手续。

存在的问题:在医疗实践活动中,由于药品的不良反应、处方的调整、药品的价格、投诉反馈机制及患者满意度考核机制等方面的因素,必定产生退药问题。而目前药品销售过程中,药品卖出以后能否退货以及如何处理退货,有待法律的明确。

处方药品的用法用量

相关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药品说明书是普遍遵守的规则,其中有药品用法用量的详细说明。

规定的适用性:有些药品的剂量分为负荷量及维持量,或使用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以便得到适合于患者的剂量。或必须在饭前或饭后服用,需进行疗程用药者则注明疗程剂量、用法和期限。医师根据不同适应用药方法、性别、年龄,在常规的剂量下作调整。但对一些特殊的疾病,需要超常规地使用药品,而使用的依据是专业的书籍或资料。

存在的问题: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医疗活动中药品的用法用量也在变化。特别是抗菌药物的剂量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而增加。药品使用剂量因患者而异、因医师而异的情况比较普遍,因此,缺乏统一的药品剂量评判标准给药品使用中因剂量引起的纠纷的处理带来难度。

病人告知(知情同意)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如实告知患者,及时答复其咨询;但是,应当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的后果。还规定,患者有权要求查阅、复印住院志、医嘱单、检验检查报告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等资料。因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不宜让患者知情或者患者因故无法行使知情权的,患者家属有权查阅、复印上述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明确规定,患者享有知情同意权,包括了解权、被告知权、选择权、拒绝权和同意权等。

法律的适用性:享有知情同意权是法律赋予患者的权利。知道自己的病情和健康状况是患者起码的权利。

存在的问题:在临床实践中,由于药品的药理学、药剂学及不良反应知识专业性强,知识量多,医务人员不可能告知患者太多的情况,只能对一些特殊的问题进行说明。但由于社会的进步,患者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法律维权意识的增强,患者对一些不良反应或意外引起的事件进行投诉或法律诉讼的事件增多。

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将不良反应定义为:“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规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内容和统计资料是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指导合理用药的依据,不作为医疗事故、医疗诉讼和处理药品质量事故的依据。”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發生医疗以外的”和“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着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不是医疗事故,“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

不良反应和其他形式的药物纠纷的界定:药品不良反应属于药物纠纷中的药品本身问题。药品不良反应是限于科技发展水平所不能认识和解决的问题,而药物纠纷则多是人为过失所致。按照药品不良反应的法定概念,药物纠纷案件一经鉴定为“不良反应”,即排除了人为过失和过错。

存在的问题:由于药品不良反应在医务人员和普通患者中存在认识差异,甚至在相当多的医务人员没有意识,所以与此有关的医疗纠纷相当多。

讨 论

增强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知识:医院药剂人员特别是主管人员应增强法律意识,认真系统研读药政法律法规,通解其立法本意,依法行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不断增加专业知识,认真分析纠纷的类别和本质,区别药品不良反应纠纷与其他药物纠纷,用充分的药学专业知识来举证证明自己履行了法定义务,来举证证明在药学服务行为中没有过错和不足。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至今尚未建立起完整、统一的医学法律体系,调整医患关系的多为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单位规定,其中某些条文相互冲突,导致司法审判难求法律依据。因此,相关法律法规尚需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精神药品管理办法,1988.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暂行),2004.

篇5:环保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要点

一 基础知识

1.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3.《水污染防治法》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4.新环境保护法完善了环境经济政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价格、信贷、保险等经济手段,调整和影响生产经营者的行为,下环境经济政策包括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财政支持。

二 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1.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可能受影响的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征 1 求公众意见。

2.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应当以保障公众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做到科学合理。

3.新建、改建、扩建排放重点大气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前按照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取得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4.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强制公开和自愿公开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如实地公开其环境信息。

5.新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主要是针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

6.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

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7.重点排污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责令公开,处三万元以下罚款,并予以公告:

(一)不公开或者不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内容公开环境 2 信息的;

(二)不按照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方式公开环境信息的;

(三)不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时限公开环境信息的;

(四)公开内容不真实、弄虚作假的。

污染和其他公害的预防、治理

1.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

2.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3.国家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由国务院下达,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分解落实。企业事业单位在执行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时,应当遵守分解落实到本单位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4.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5.新建、改建、扩建排放重点大气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6.禁止企事业单位利用渗井、渗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

7.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治 3 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8.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列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

(一)被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确定为重点监控企业的;

(二)具有试验、分析、检测等功能的化学、医药、生物类省级重点以上实验室、二级以上医院、污染物集中处置单位等污染物排放行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或者可能对环境敏感区造成较大影响的;

(三)三年内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或者因环境污染问题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

(四)其他有必要列入的情形。9.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

10.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11.严禁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

12.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排污费应当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

13.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14.国家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淘汰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销售或者转移、使用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

15.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16.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支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其他废弃物处理、畜禽养殖和屠宰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工矿污染治理等环境保护工作。

17.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城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置等环境卫生设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

18.国家鼓励燃煤单位采用先进的除尘、脱硫、脱硝、脱汞等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技术和装置,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19.因水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排污方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20.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制药、矿产开采等企业,应当加强精细化管理,采取集中收集处理等措施,严格控制粉尘和气态污染物的排放。

21.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改变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设施或者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二 5 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

22.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大气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23.对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单位缴纳排污费,不能免除其防治污染、赔偿污染损害的责任和法律、法规以及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责任。

24.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25.企事业单位存放可溶性剧毒废渣的场所,应当采取防水、防渗漏、防流失的措施。

三 监督管理

1.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排污费应当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依照法律规定征收环境保护税的,不再征收排污费。

2.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主要针对排污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和排污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日最高允许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情形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措施的。

3.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

4.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 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

5.新建、改建、扩建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和其他水上设施,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6.建设单位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扩建排污口的,应当取得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涉及通航、渔业水域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应当征求交通、渔业主管部门的意见。

7.建设项目的水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水污染防治设施应当经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验收,验收不合格的,该建设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8.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拥有的水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并提供防治水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资料。

9.国家实行排污许可制度。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以及其他按照规定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方可排放的废水、污水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也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的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10.禁止企业事业单位无排污许可证或者违反排污许可证的规定向水体排放前款规定的废水、污水。

11.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意见后,会同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报国务院批准并下达实施。

12.国家对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下达的总量控制目标,控制或者削减本行政区域的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

13.确定总量控制目标和分解总量控制指标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需要,对国家重点大气污染物之外的其他大气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

14.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有重大改变的,应当及时申报登记;其水污染物处理设施应当保持正常使用;拆除或者闲置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应当事先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

15.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

16.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

17.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者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实施现场检查的部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为被检查者保守商业秘密。

18.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 8 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

19.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对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依法接受监督。

20.国家鼓励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利用保险工具来参与环境污染事故处理,有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促使其快速恢复正常生产;有利于发挥保险机制的社会管理功能,利用费率杠杆机制促使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有利于使受害人及时获得经济补偿,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减轻政府负担,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21.查封、扣押的期限不得超过30日;情况复杂的,经本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

22.停产整治决定解除后,跟踪检查发现又实施同一违法行为的,由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责令停业、关闭。

23.水污染防治应当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预防、控制和减少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4.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

25.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排污费征收标准缴纳排污费。

26.不正常使用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四 企事业单位的法律责任

1.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2.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3.限制生产一般不超过3个月;情况复杂的,经本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

4.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排放水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按照权限责令限期治理,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5.限期治理期间,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制生产、限制排放或者停产整治。限期治理的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关闭。

6.因水污染受到损害的当事人,有权要求排污方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由于不可抗力造成水污染损害的,排污方不承担赔偿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水污染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排污方不承担赔偿责任。水污染损害是由受害人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减轻排污方的赔偿责任。水污染损害是由第三人造成 10 的,排污方承担赔偿责任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7.燃煤电厂和其他燃煤单位应当采用清洁生产工艺,配套建设除尘、脱硫、脱硝等装置,或者采取技术改造等其他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措施。

8.根据环境保护法,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9.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10.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

11.违反本法规定,重点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环境信息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公开,处以罚款,并予以公告。

12.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13.上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发现有关工作人员有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分 11 的,应当向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

14.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有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直接作出行政处罚的决定。

15.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停产整治措施的情形主要针对通过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以及非法排放含重金属等严重危害环境、损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三倍以上的污染物。

16.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依法可以不公开;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17.新环境保护法完善了环境经济政策,综合运用经济手段,调整和影响生产经营者的行为,具体的环境经济政策有(1)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2)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3)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

篇6: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知识要点

韩宜琦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A.世界眼光 B.忧患意识 C.历史责任感

(3)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A.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

B.发展是我国新世纪面临的核心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代大学生肩负的特殊责任。

二、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1.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2.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 3.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4.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1.理想远大

热爱祖国 2.追求真理

善于创新 3.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 4.视野开阔

胸怀宽广 5.知行统一

脚踏实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1、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实现共同理想应当鉴定的信念: 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走社会主义道路——近代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3)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4.同仇敌忾,抵御外侮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4.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创新的基础在人才;创新的希望在青年。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的根本方向 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的根本态度 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的实现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人生态度: 1.人生须认真 2.人生当务实 3.人生应乐观 4.人生要进取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人民服务

2、反对错误的人生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6、沟通功能等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3.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4.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5.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6.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 原始社会的道德

• 奴隶社会的道德

• 封建社会的道德

•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 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道德发展的规律: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人类道德进步的表现:

1.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突出。

2.道德的调控范围不断扩大,调控手段和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3.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成都的重要尺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辨证统一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三)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

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荣”指荣誉或光荣,是人们对高尚的道德行为所作的客观评价和主观感受。客观评价指社会或集体对这种行为的肯定、赞扬和褒奖,主观感受指个人或集体对这种客观评价所产生的尊严感和自豪感。

“辱”指耻辱,是社会、集体或他人对违背公共利益的不道德行为的否定和贬斥,以及个人因自己行为过失而在内心形成的羞愧体验。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 1)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 2)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 3)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1)继承和弘扬了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

2)改革开放为我国社会公德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3)各种形式的社会公德建设实践活动蓬勃开展 2.社会公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1.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2.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一)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二)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善于网上学习,利用网络获取有益的知识,不浏览不良信息。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5.处罚程序:调查、决定、执行 6.执法监督:

(二)《集会游行示威法》

1.立法目的:在维护社会安定和公共秩序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和自由。2.基本原则

1)政府依法保障原则 2)权利义务一致原则 3)和平进行的原则 3.适用范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均适用《集会游行示威法》。

4、游行示威法的申请和许可

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依照《集会游行示威法》的规定向主管 机关提出申请并获得许可。

(三)《环境保护法》 1.立法目的

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2.基本原则

1)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3)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3.基本制度

(四)《道路交通安全法》 1.立法目的

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

2.基本原则

1)依法管理原则。交通主管部门履行职责、管理交通、处理纠纷应该依法进行。

2)以人为本、与民方便原则。机动车通行规则、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交通事故的快速处理和抢救费用支付等方面都体现以人为本、与民方便原则。

3.道路通行规则

4.交通事故处理规则:

5、对严重违法行为的处罚:拘留

(五)《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1.立法目的

兴利除弊,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2.基本原则

1)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原则。2)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的原则。

3)与现代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原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职业:职业的通俗表述就是人们所从事的工作。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职业活动中的法律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履行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法律规范。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 办事公道:

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

三、职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要求

(一)了解执业活动中的主要法律

(二)坚持职业活动法律的基本原则

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劳动法: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关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1)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2)按劳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

3)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4)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

2、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 ◆

公务员的界定:

《公务员法》的界定: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界定:

公务员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中从事党团工作的专职工作人员,如人事部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等)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

1)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法治原则。2)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原则。3)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4)分类管理和效能原则。

(三)明确职业活动中劳动者的权利:

1、劳动者权利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2、劳动者的义务

完成劳动任务(首要义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如何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协议。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的原则:平等自愿、协商一致,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 关于劳动合同的三个重要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3、公务员的义务

4、公务员的权利

(四)依法处理职业活动中的纠纷:

1、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定途径: 协商、调解、仲裁、诉讼

2、处理人事纠纷的法定途径: 申诉、控告、仲裁、诉讼

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

职业素质具体体现为个人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意识,在职业活动中具有较强的践履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的自觉性和实际能力。

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个人通过教育、职业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逐渐形成和提高的。

1、努力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活动中的法律知识。

2、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3、努力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3、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 4、我国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7%左右)

5、已建立较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服务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二年级为定向期:应考虑清楚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了解相关的应有活动,并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 可以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并要具有坚持性,最好能在课余时间后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可以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并具有坚持性;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

三年级为冲刺期:因为临近毕业,所以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公司信息、并确定自己是否要考研上。在撰写专业学术文章时,可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 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并积极尝试,加入校友网络,和已经毕业的校友、师哥师姐谈话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 希望出国留学的学生,可多接触留学顾问,参与留学系列活动,准备TOEFL、GRE、注意留学考试资讯,向相关教育部门索取简章参考。

四年级为分化期:找工作的找工作、考研的考研、出国的出国,不能再犹豫不决,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应该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这时,可先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已充分 然后,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校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 最后,预习或模拟面试。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在做出较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施展演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二、婚姻与家庭

婚姻和家庭是恋爱的结果与必然归宿是爱情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升华

婚姻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家庭是指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由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

三、家庭美德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夫妻之间、长幼之间、邻里之间的关系。

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有: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四、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婚姻家庭法,是调整婚姻和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婚姻法的调整对象

我国的《婚姻法》是广义的婚姻法,而不是狭义的婚姻法,它既调整婚姻关系,又调整家庭关系。

(二)婚姻法的基本原则: 1.婚姻自由

2.一夫一妻

3.男女平等

4.保护妇女、老人和儿童的合法权益 5.实行计划生育

6.夫妻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 间敬老爱幼,互相帮助

(三)婚姻法的主要内容 1.结婚

结婚的含义:结婚是男女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定夫妻关系的法律行为.结婚的条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同时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代理人和监护人。

●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即经济上的必要帮助和精神上的关心照顾,此义务是无条件的。●父母与子女间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其他家庭成员关系:

3.离婚

◆离婚概念:夫妻双方依法解除婚姻关系的行为。◆离婚原则:保障离婚自由、反对轻率离婚 ◆离婚方式:协议离婚(行政程序离婚)

诉讼离婚(诉讼程序离婚)◆离婚限制

 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时,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有重大过错的除外; 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1年内或者终止妊娠6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但女方提出离婚或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不在此限。

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制度

当夫妻一方有下列过错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1)重婚的;

(2)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3)实施家庭暴力的;

(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有过错方应当向无过错方支付赔偿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文化建设:维护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对外方面:促进和保障对外经济、政治、文化关系的发展,营造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七个主干法律:

◆ 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 民法商法 ◆ 行政法 ◆ 经济法 ◆ 社会法 ◆ 刑法

◆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三个层次: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

(一)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1、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其他任何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2、与宪法相关的其他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民族区域自治法》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立法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 ●《国旗法》、《国徽法》、《国籍法》等

(二)民法商法

民法商法

是调整民事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商法是调整公民、法人之间商事关系和商事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三)行政法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四)经济法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五)社会法

社会法:是调整有关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六)刑法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七)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程序法:是规定保证权利和义务得以实现或职权和权责得以履行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程序法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程度的标尺;也是保护公民权利和制约政府权力的制度保证;还是维护正义和公平理念的一种看得见的正义.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的运行(主要环节):法律制定(立法)、法律遵守(守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

(一)法律制定

1.法律制定的概念与特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法律制定:又称立法。

广义指的是有关国家机关在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补充、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狭义指的是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制定、修改、补充、废止基本法律和法律的活动。

法律制定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法律制定的特点:立法权的专属性、立法程序的合法性 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

国务院

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

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 

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

2.法律制定的程序

法律制定的程序,是指国家机关在制订、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活动中必须履行的法定步骤或阶段。我国的法律制定活动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法律案的提出 法律案的审议 法律案的表决 法律的公布

(二)法律遵守

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在我国家,一切组织和个人都是守法的主体。

(三)法律执行

在广义上,法律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

在狭义上,法律执行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

(四)法律适用

从广义上说,法律适用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国家权力,把法律规范的规定运用于具体的主体或场合,解决具体问题的专门活动,包括一切司法和执法活动。

从狭义上说,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具体案件的专门活动。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法治”与“人治”的区别

人治----个人或少数人因缘历史原因掌握了社会公共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物质的与精神的手段,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人治一般是提倡圣君贤人的道德教化,主张因人而异,对人的行为作具体指引,推崇个人权威。◆

法治一般同民主政治相联系,强调统治者通过法律来治理,提倡一般性规则的作用,树立法律的权威。

(二)“法制”与“法治”的关系

“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

“法制”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简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上层建筑的整个系统。是一种社会制度。

法制与法治的关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1、联系:

1)

它们都要以法律为核心内容和因素;

2)

都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都受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3)

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都为统治阶级服务。3.区别:

1)法制是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简称,是整个法律上层建筑系统,更多的是就静态意义上讲的。法治包括治国的原则和方略,普遍的守法原则,依法办事的原则,是同政治民主相联系的。

2)法制是与国家政权相伴而生,有国家政权就有法制。法治则是与民主政治相伴而生,一个国家可以有健全的法制但不等于实行了法治,有了民主政治才可能实行法治。

◆ 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依法治国----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本质要求、公平正义----价值追求、服务大局----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根本保证

(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目标:

1、建立和完善法律(有法可依)

2、提高立法质量(良法之治)立法原则:

1)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原则 2)

立法与改革发展形结合原则 3)

立法严密、细致原则

4)

经济立法与政治立法并重原则 5)

加强立法科学研究 立法应把握:

1)外国法律体系与中国的法律体系的关系 2)行政法规与地方法规的关系

3)法律手段与其他调节手段的关系 4)现行法律与法律完善的关系

(三)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

1、党要领导立法工作

2、党要守法

3、党要督促和支持依法行使权利,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四)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1.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经济组织分开,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2.提出、制定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3.全面正确实施法律、法规,保证法制统一,政令畅通。

4.形成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使行政管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校、诚信。

5.形成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机制。6.形成完善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

7.强化行政人员的法治意识,形成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氛围;依法行政的能力明显加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五)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1、规范司法行为,保证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

2、完善司法制度。

3、加强司法民主建设

4、加强司法救助

5、健全巡回审判

6、规范司法相关的收费

7、加强人权司法保护

8、完善执行机制

9、维护司法廉洁

(六)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1.国家权力机关监督

2.法律监督(检察机关)

3.行政机关内部监督(监察审计等内部监督)4.司法机关的监督 5.其他监督:

1)党的监督

2)人民政协监督 3)群众监督

4)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等

(七)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的培植,主要的任务是传播和弘扬民主法治精神。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兼容并蓄,建设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2、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3、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成守法护法社会氛围。

4、培养优秀法律人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立法公正的主要表现:

1)立法机关按照民主的程序制定法律,充分听取和吸收人民群众的意见; 2)法律充分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充分体现社会的公正原则和标准。执法公正的要求: 1)坚持合法合理原则,保证一切执法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符合社会的公理。2)坚持及时高效的原则,保证所有案件能得到及时公正的处理。

3)坚持程序公正的原则,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正,使裁判或决定的过程变为人们感受民主、客观、公平的过程。在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形势下,我们既要重视立法公正,更要重视执法公正,保证从立法到执法全面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2、坚持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

◆ 实体公正问题是指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之设定、分配的结果是否正当合理的问题。

◆ 程序公正问题是指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之设定、分配的过程或程序是否正当合理的问题。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程序不公正往往会导致实体不公正。

四、权利义务观念

(一)法律权利与义务的性质

1、从内容看

法律权利:指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某种权能或利益。法律义务:指法律规定的法律关系主体(义务主体)所承担的必须履行的责任。

2、从来源看

法律权利和义务是:

 法律明文规定的权利义务

 虽没有明文规定,但可以从法律的规定中推定的权利义务

3、从范围看:

(1)权利和义务的种类和范围受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政治文明程度等因素

(2)法律权利和义务都是有界限的。无论权利的享有和义务的履行,都需要在法律规定的界限之内行使,权利的行使,以不损害他人的权利为前提。

(二)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结构上的相关关系 数量上的等值关系 功能上的 互补关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生态安全

社会公共安全

二、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一)国家安全的一般法律制度:

《国家安全法》 《刑法》

(二)国防安全法律制度 1)《国防法》

2)《反分裂国家法》 3)《兵役法》

4)《军事设施保护法》

5)《出入境边防检查条例》

(三)经济安全法律制度

经济安全指国民经济能够抗御国内外各种经济风险而保持平稳有序运行的态势,包括金融安全、能源安全、贸易安全、粮食安全等。、经济安全法律制度

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2)《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 3)《外商投资企业法》 4)《中国人民银行法》 5)《商业银行法》 6)《证券法》 7)《保险法》

8)《矿产资源法》 9)《节约能源法》

(四)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

科技安全:指国家的科学技术系统能够有效地应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能力和状态。

文化安全:文化制度,独立自主地控制和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要保证文化安全,必须重视网络安全眼和信息安全。

1)《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2)《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3)《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4)《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⑤)生态安全法律制度

生态安全:指国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能够维系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六)社会公共安全法律制度

社会公共安全:指国家预防、控制、处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和突发灾难事故,以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正常的工作和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一)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二)

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三)提供便利条件或其他协助的义务(四)

如实提供证据的义务

(五)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义务

(六)不得非法持有、使用专有间谍器材的义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2)

效力上的最高性

3)

制定和修改程序的严格性

2、宪法的基本原则: 1)

党的领导原则 2)

人民主权原则 3)

公民权利原则 4)

法治原则

5)

民主集中制原则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国家制度——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通过宪法、法律规定的有关国家性质和国家形式方面的制度的总称。

我国国家制度的基本框架:(一)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爱国统一战线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保障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我国各族人民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选举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2、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发展。

4、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共同利益。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优越性:

1、符合中国国情。

2、有利于各界人士参政议政。

3、有利于发扬民主,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特点:

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主要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的制度。

(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城乡基层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我国建立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农村村民委员会 城市居民委员会

(六)基本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一国通过宪法和法律调整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核心的各种基本经济关系的规则、原则和政策的总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

2.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3.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自由权

5.批评建议权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赔偿权

6.社会经济权: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 7.文化教育权 8.特定主体权利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6.其他义务

(三)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1.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2.不允许滥用权利。《宪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一、我国的民商法律制度 民事法律制度知识结构: 1.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2.民事主体制度 3.民事行为制度 4.民事权利制度 5.民事责任制度

6.民事诉讼时效制度 7.合同法律制度

8.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9.商事法律制度

(一)民法的概念和原则 1.民法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2.民法的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 2)自愿原则 3)公平原则

4)诚实信用原则

5)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二)民事主体制度 1.民事主体的概念

民事主体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2.民事主体的种类

公民、法人、其他组织

(三)民事行为制度 1.民事行为的概念

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领域内基于其意志所实施的能够产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行为人意思表示真实;

3)行为不得违背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2.代理

代理是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本人(被代理人)名义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知识产权是指民事主体对智力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主要包括: 1)

著作权 2)

专利权 3)

商标权

4)

商业秘密权 5)

植物新品种权

6)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

4、继承权

继承权是自然人依法享有的取得或承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

法定继承权是基于法律规定而享有的继承权。

遗嘱继承权是基于被继承人生前立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而享有的继承权

5、人身权

人身权是指法律赋予民事主体的与其生命和身份延续不可分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五)民事责任制度

民事责任——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1、分类:

 违反民事合同的责任(违约责任)

 侵权放的民事责任:一般侵权民事责任、特殊侵权民事责任

2、构成要件:

(1)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

 有违约责任

 违约造成了损失

 违约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存在过错

(2)一般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 客观上存在损害事实  行为具有违法性

 违法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3、承担民事责任的主要方式:

(六)民事诉讼时效制度 1.民事诉讼时效制度的概念:

民事诉讼时效制度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就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2.民事诉讼时效的种类 普通诉讼时效:2年

特殊诉讼时效:民法规定的短期诉讼时效(1年)、各种单行法规定的诉讼时效

(七)合同法律制度

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

合同法,是调整和规范平等主体之间在订立、履行合同过程中的一系列行为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八)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知识产权是指智力成果的完成人或工商业标志的所有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的总称。

知识产权法是调整在创造、使用和转让智力成果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九)商事法律制度

商法,是调整市场经济关系中商事组织及其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二、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

(一)行政法的概念和原则

1、概念: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管理过程中发生的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基本原则

行政合法原则:依法行政(行政法治)

行政合理原则:合情、合理、恰当和适度

行政应急原则:在某些特殊紧急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主体可以采取没有法律依据或与法律相抵触的措施。

(二)国家行政机关与公务员

国家行政机关是指根据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立的,享有并行使国家行政权,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机关。

行政机关公务员是依法代表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工作人员。

公务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年满十八周岁

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具有良好的品行

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

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力针对行政相对人作出的、能够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

1、抽象行政行为

2、具体行政行为

(四)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是指行政主体因违反行政法律或不履行行政法律义务而应依法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行政责任追究的原则:

1、责任法定原则

2、责任与违法程度相一致的原则

3、补救、惩戒和教育相一致的原则

(五)行政处罚与行政复议

行政处罚——行政主体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的行政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处罚的种类:

三、我国的经济法律制度

(一)经济法的概念和原则 1.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经济法原则

● 国家适度干预原则 ● 效率公平原则

● 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概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调整在保护公民消费权益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消费者的权利

(三)税收法律制度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国家权力依法向纳税人征收货币或实物,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税法,是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税收法律关系是由税收法律规范调整的,征税主体与纳税人之间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四、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一)刑法的概念和原则 1.刑法的概念

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狭义的刑法是指规定犯罪和刑罚的一般原则和具体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刑法典。

广义的刑法是指刑法典和单行刑事法律及非刑法规范性文件中的刑事规范。2.刑法的原则 ◆ 罪刑法定原则 ◆ 罪刑相当原则

◆ 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

(二)犯罪概述 1.犯罪概念和特征

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的特征:

◆ 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本质特征)

◆ 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

◆ 犯罪是具有应受刑法惩罚性的行为

2.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是指依照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应当具备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总和。犯罪主体: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有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罪过(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犯罪的目的和动机等因素。

犯罪客体,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根据范围的不同,犯罪客体可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犯罪客观方面,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3.排除犯罪的事由

排除犯罪的事由,是指虽然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一定的损害结果,表面上符合某种犯罪的客观要件,但实际上没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不符合犯罪构成,依法不构成犯罪的事由。

《刑法》明文规定了两种排除犯罪的事由,即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4.故意犯罪形态

故意犯罪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状态,即:犯罪预备

犯罪未遂

犯罪中止

犯罪既遂

5、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三)刑罚制度

刑罚是由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限制或者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1)刑罚的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 主刑

主刑是指对犯罪分子独立适用的主要刑罚方法,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与死刑。

● 附加刑

附加刑是指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它既可以作为主刑的附加刑,也可以独立适用。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以及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的驱逐出境。(2)刑罚的裁量

刑罚的裁量即量刑,是指人民法院对于犯罪分子依法予以裁量并决定其刑罚的活动。

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应当根据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判处。包括累犯、自首和立功、数罪并罚、缓刑等。

我国《刑法》还对减刑、假释和时效作出了规定。

(三)犯罪的种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二)行政诉讼程序 1.起诉与受理

起诉——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请求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诉讼行为。起诉的条件:

● 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 有明确的被告

● 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 属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受理——是指人民法院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起诉进行审查,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起诉决定立案审理,从而引起诉讼程序开始的职权行为。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上一篇:关于学转促心得体会下一篇:it电话销售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