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宣贯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4-05-02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宣贯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通用5篇)

篇1:《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宣贯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全国冶金机械等行业典型事故分析会暨《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宣贯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杨 富 2009年10月21日

同志们:

这是继今年四月份总局在武汉召开全国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等八个行业(以下简称冶金、机械等行业)安全监管工作会议暨安全生产标准化现场会后,冶金、机械等行业在安全监管工作方面的又一次全国性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一是针对今年以来冶金、机械等行业发生的一次死亡三人以上事故,召开研讨会,请组织事故查处的有关省、市安全监管局的负责同志通报有关情况,大家一起深刻分析事故原因,共同总结和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推动工作开展;二是对总局9月份公布的《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26号,以下简称《冶金规定》)进行宣贯座谈,推动各地和相关企业把《冶金规定》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三是根据总局10月15日视频会议上骆琳局长讲话精神,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对今年四季度工作提出要求并谋划明年工作思路。

下面,我主要讲三方面内容。

一、武汉会议后的主要工作

按照总局关于“安全生产年”工作总体部署和深入开展“三项行动”、切实加强“三项建设”的总体部署,特别是华山副局长在武汉会议上提出的总体思路和工作要求,全国冶金、机械等行业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加大安全监管工作力度,推动法规建设 一是在广泛征求各地安全监管部门和相关企业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完成了《冶金规定》的起草工作,已于9月8日以总局26号令予以公布,自2009年11月1日起施行,为加强冶金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持。二是充分发挥有关科研单位、中央企业的作用,完成了《铁合金安全规程》(送审稿)、《烧结球团安全规程》(送审稿)初步审查工作;组织开展了《冶金企业煤气储罐安全规程》、《高温金属液体运输安全规程》、《水泥企业储存库清库安全规程》等5个AQ标准的起草工作。

(二)创新工作方法,落实“三同时”制度

针对冶金、机械等行业没有安全许可的现状,为加强源头监管,严格安全准入,督促冶金、机械等行业的企业认真落实“三同时”制度,经过研究,起草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等行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管四„2009‟159号),对冶金、机械等行业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落实“三同时”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建立预评价报告、安全专篇和验收评价报告备案制度,通过抓住“三同时”这个关键环节,力求把住安全准入关,对冶金、机械等行业建设项目 2

“三同时”工作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同时,具体督促指导一些重大项目开展了安全评价和安全专项验收工作。青海省坚持“政府监督,专家把关,企业落实”的要求,企业凡是未做设计及安全验收,一律不予投入生产,14家冶金、有色企业均按要求补办了相关手续,其各州(地、市)安全监管局组织专家进行了现场验收,企业软、硬件建设得到了明显改善;对5家冶金有色企业的建设项目安全评价报告予以了评审和备案。

(三)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强化企业安全基础 为严把安全标准化的条件,提高工作绩效,按总局的总体部署,组织召开了机械制造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专题座谈会,对广东、吉林、辽宁、河南等地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进一步完善了安全标准化企业的核准公告程序。总结2005年《机械制造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评级标准》颁布以来的实践经验,组织起草了《机械制造企业安全标准化规范》、《家具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在征求部分地方安全监管局和企业意见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已上报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快了冶金企业轧钢等单元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标准的起草工作,在有色、水泥等行业开展了改进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试点工作。北京市制定下发了《关于在机械、冶金、建材、轻纺、烟草等行业工业企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的意见》的通知,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建立企业隐患排查整改工作长效机制,提高隐患排查整改水平,并及时整改消除各类事故隐患。3

辽宁省把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作为考核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安全生产业绩的重要指标,并由政府拿出经费在有关中小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四)加强跟踪督导,用事故教训推动工作

加强了对较大以上事故的跟踪督导和事故分析汇总工作,专门设计了冶金、机械等行业事故信息收集格式,对近几年发生的较大以上事故进行分类汇总,研究事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明确工作重点提供了重要依据。针对事故发生情况和暴露的问题,先后下发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近期两起冶金企业煤气中毒事故的通报》(安监总管四„2009‟182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冶金企业制氧安全生产管理的通知》(安监总厅管四„2009‟134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工商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厅管四„2009‟129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切实加强工商贸企业租赁厂房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管四„2009‟106号),举一反三,提出了防范事故发生的具体对策措施。针对山东魏桥“8.19”爆炸事故的原因,组织有关单位开展铝液爆炸机理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五)加强调查研究,摸清监管底数

为全面掌握冶金、机械等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现状,了解各地冶金、机械等行业安全监管工作情况,先后对湖北、辽宁、广东、江苏、上海等省(区、市)进行了调研,编写完成了冶金、有色行业安全生产情况调研报告。对全国各省 4

(区、市)负责冶金、机械等行业安全监管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以及相关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一是初步掌握了各地冶金、机械等行业监管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情况,二是初步掌握了各地冶金、机械等行业企业的基本情况。有关情况还正在作进一步统计分析。

(六)突出重点,扎实开展行业安全生产治理行动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安全生产“三项行动”的通知(国办发„2009‟32号)、《安全生产治理行动实施方案》(安委办„2009‟7号)的要求,各地坚持“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在冶金、有色行业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理行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是将冶金、有色企业纳入专项整治范围,进一步明确冶金、有色企业整治的工作思路、具体内容,要求冶金、有色企业把治理工作要具体落实到各重点单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要害部位和关键岗位,要做到不留盲区、不留死角、不走过场。辽宁省制定了《辽宁省冶金有色行业安全生产治理行动实施方案》,全省14个市也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方案,明确了冶金行业安全生产治理行动的基本工作思路。四川、陕西、黑龙江、上海、重庆、甘肃、青海、山东等省(市),制定了相应的具体方案,全面开展冶金、有色行业的安全生产治理行动。

二是将隐患治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间、预案“五落实”。认真开展了督促检查工作,5

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时下达整改通知,督促整改,对治理行动过程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情况。重庆市充分利用信息化等科技手段,要求各企业通过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管理系统及时上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情况,通过系统切实掌握了各企业存在的安全隐患,能有效督促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实到位。广西自治区冶金、有色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单位共550家,排查出安全隐患626项,已整改治理591项,整改率为94.43%。

三是通过建立和完善专家库为安全监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避免检查中“大的安全问题无力发现,小的安全问题视而不见”的情况,最大限度地发现隐患、治理隐患。江苏省全省13个市均建立了冶金专家库,定期组织专家深入企业开展安全检查,解剖冶金企业存在的安全问题,对冶金企业普遍存在的隐患,进行归类分析,供各企业借鉴,有针对性地开展隐患治理。

这些工作都是在总局统一领导下,按照找依据、定规矩的指导思想,采取压任务、促建设的具体做法,在各地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企业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完成的,为冶金、机械等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里,我代表监管四司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今年以来冶金、机械等行业安全生产形势 冶金、机械等八个行业的安全生产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态势,1至9月,八个行业共发生伤亡事故1161起,死亡1191人,同比分别下降19.5%、12.7%,但仍 6

然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事故总量大,重大事故时有发生。

从事故总量看,今年1至9月,冶金、机械等八个行业死亡人数约占整个工矿商贸死亡总人数的16%,仅次于煤矿和建筑施工企业的死亡人数。从较大事故看,1至9月,全国冶金、机械等行业共发生较大以上事故21起,死亡88人,其中冶金行业10起,死亡41人;机械行业1起,死亡3人;建材行业3起,死亡11人;轻工行业3起,死亡19人;商贸行业4起,死亡14人。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这21起事故有以下特点: 一是事故多发在私营企业。私营企业发生16起,占到事故总起数的76.2%,死亡67人,占总死亡人数76.1%。

二是事故多由违章操作造成。违章操作造成的9起,占到事故总起数的42.9%,死亡35人,占总死亡人数39.8%。

三是同行业相同事故重复发生,建材行业的水泥制造企业在清库过程中发生坍塌,造成2起较大以上事故;冶金企业在煤气作业中发生煤气泄漏,造成3起较大以上事故。

四是外包工程事故多发。一些企业对外包工程施工建设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不到位,与企业自有员工的管理存在差别,缺乏统一的管理。

特别是进入四季度后,随着全国经济企稳回升,企业“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的冲动强劲,赶时间、赶任务、补损失的现象增多,事故出现明显反弹。10月17日,贵州省遵义仁怀市粮油收储有限公司在收购高梁过程中,粮仓墙 7

体爆裂发生垮塌,造成10人死亡,9人受伤。10月19日,浙江省绍兴咸亨酒业有限公司发生中毒事故,造成4人死亡。这两起事故都发生在安全生产形势相对平稳的行业,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切实提高对冶金、机械等行业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全力以赴,共同做好冶金、机械等行业安全生产工作。

三、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继续推进冶金、机械等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持续稳定好转

各地要结合冶金、机械等行业的特点和安全生产现状,立足现在,谋划长远,继续推进冶金、机械等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持续稳定好转。

(一)扎实做好今年第四季度的相关工作

从以往的经验看,第四季度是生产安全事故的易发期、多发期,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加大工作力度,根据总局视频会议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深入贯彻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和全面开展安全生产“三项建设”,围绕“安全生产年”第三阶段的要求,以防止事故反弹、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为重点,采取得力措施,狠抓落实,全力做好冶金、机械等行业第四季度的安全生产工作。

一是要继续深化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巩固扩大取得的成果。第四季度是安全生产“三项行动”的第三个战役,也是“安全生产年”全年工作的最关键时段,安全生产工作 8

正面临着新的更加严峻的挑战,要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执法、治理和宣教工作的力度,既要解决突出问题,还要治理薄弱环节,将“三项行动”的相关要求有效落实到冶金、机械等行业的日常安全监管工作中,结合行业、地区特点,强化治理,巩固成果,不断提升冶金、机械等行业的整体安全生产水平,确保“三项行动”取得实效。

二是要继续做好今年以来冶金、机械等行业发生的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按照规定,对没有结案的事故要及时督导,及时反馈结案情况,做到按时结案,严肃处理;上级安全监管部门要根据事故的性质和影响,及时对事故调查处理工作进行指导、跟踪和督办,下级安全监管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将事故调查处理结果报上级备案。要汲取事故教训,推动工作开展,检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近期两起冶金企业煤气中毒事故的通报》(安监总管四„2009‟182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工商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厅管四„2009‟129号)等针对典型事故所下发文件的贯彻落实情况,看是否真正在企业得到了落实,是否起到了应有的效果,还有哪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对一些可能引发群死群伤的问题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紧抓不放,督促企业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事故发生。

三是要做好《冶金规定》的宣贯工作。《冶金规定》是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布的第一个关于冶金行业安全监管工作的部门规章,是经历了近两年的不断修改完善,几易其稿,9

才最终发布施行的。落实执行《冶金规定》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视;要深入学习《冶金规定》的具体条款,发动各有关方面力量,积极行动起来,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贯彻计划;要采取多种形式宣贯《冶金规定》,让各有关部门、冶金企业及有关人员了解《冶金规定》的意义、作用和内容;要理清思路,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和程序,切实加强冶金企业安全监管,营造良好的氛围,全面启动贯彻落实工作。大家一定要学好、用好《冶金规定》,提高执法水平、规范执法行为,督促企业落实好相关条款的具体要求,提升冶金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四是要做好2009年的工作总结。一定要仔细对照工作计划,查看工作具体完成情况,检查工作布置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没有完成的工作要找出具体原因,思考对策,以利于更好地制定新工作计划;已经完成的工作,要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到总结工作实事求是,分析问题准确严谨;最后形成完整工作总结,并请及时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二)积极谋划2010年工作

2010年是实现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目标任务的最后一年,展望明年的工作,任重道远。谋划思路、思考工作、确定目标,要树立信心,迎难而上,高标准、高起点,力争通过工作方法创新、制度创新,使冶金、机械等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有特点、有新意、有水平、有成效。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上下协力,在巩固“安全生产年”取得的各项 10

成果的基础上,要认真分析研究当前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同时认真排查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措施。结合冶金、机械等行业的特点和今年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工作思路,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本地区冶金、机械等行业相适应的安全监管体系及相应的安全监管机构,积极推动地方安全监管部门加强对口业务机构建设,尤其是要加强基层监管队伍的建设,实现冶金、机械等行业安全监管工作的良好运转。

二是要全面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研究相关政策措施,完善考评标准办法,继续把安全生产标准化当成冶金、机械等行业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抓手,强化企业基础工作,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三是要积极推动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按照《关于进一步做好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等行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管四„2009‟159号)的有关要求,结合各地区、各行业实际,开拓思路,积极工作,促进“三同时”制度的贯彻落实。

四是继续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要通过加强监督检查,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使企业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五是要加强安全法规标准体系建设。通过加强调研工作,开展冶金、机械等行业立法规划研究,对冶金、机械等行业相关法规标准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提出各相关行业 11 的法规标准体系建议,以及法规标准的起草规划,指导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同志们,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要求,2010年是实现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目标的年份,更是实现到2020年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的打下坚实基础的年份,安全生产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共同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和要求,特别是总局确定的冶金、机械等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为降低事故总量,促进冶金、机械等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篇2:《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宣贯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暂行办法》宣贯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监总局36号令)于今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办法对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进行了更明确、更具体、更严格的规定,对企业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做好《暂行办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促进我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今天,县安委会在这里举办《暂行办法》宣贯培训班。希望大家充分利用这次机会,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暂行办法》的精神。下面,我就如何做好此次宣贯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清宣贯《暂行办法》的重大意义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去年我县的安全生产工作实现了工矿商贸企业零死亡事故的好成绩,这是可喜可贺的。但是安全生产决不能抱着成绩沾沾自喜,这项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今年以来,我县已发生2起建筑施工领域安全事故,这充分暴露出我县的安全生产工作的短板。比如企业安全设施投入不足、安全意识淡薄;部门安全监管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等,都亟待我们加以解决。事实告诉我们,安全生产必须

1警钟长鸣,稍有松懈,都将付出惨痛的代价。《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旨在加强建设项目安全管理,进一步严格安全生产准入,从源头上把好安全生产关,从而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从业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为我县下一步的工作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对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最大限度的消除安全隐患,遏制建筑施工事故多发态势,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准确把握《暂行办法》的精神实质

执法者,首先必须要懂法,把握《暂行办法》的特点,是宣传贯彻《暂行办法》的前提和基础,在我看来,《办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操作性强。《安全生产法》仅对矿山建设项目和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作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对其他非高危行业“三同时”只作出了原则性规定,而《暂行办法》弥补了这一空缺,对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审批、核准或者备案的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均做出了相应规定。同时对违反《暂行办法》相关规定的违法行为,均设定了罚则。二是职责分工明确。《暂行办法》对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的监督管理实行分级监管(县级以上各级安监部门)、属地监管(本行政区域内)、综合监管和直接监管(对所有适用范围内的建设项目

安全设施“三同时”实施综合监管,对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范围内的实施直接监管)。《办法》同时规定,上一级安监督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将其负责监督管理的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委托下一级实施监督管理(委托监管)。三是分类要求切合实际。《办法》将建设项目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非煤矿山、生产或储存危险化学品、生产或储存烟花爆竹的建设项目。第二类包括化工、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军工、公路、水运、轨道交通、电力等行业的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第三类包括第一、二类以外的其他建设项目。并针对各类项目的不同特点,分别明确了相应的要求,制定了相应的措施。

三、扎实做好《暂行办法》的宣贯工作

我县的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查工作,在全市相对滞后,除非煤矿山、危化、烟花爆竹行业外,全县只有思麦博一家企业开展了“三同时”审查工作,所以,我们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重点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做好《暂行办法》的宣传工作。各位要好好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认真掌握和领会《暂行规定》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明确安全监管部门所承担的责任,增强履行监管职责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加强建设项目安全监管工作。同时,要做好拟建、在建项目的宣传教育工作。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我们要以贯彻实施

《暂行办法》为契机,加大对企业的宣传教育,使企业明白自己所应履行的义务,以及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尤其是法人、主要负责人的第一责任。在宣传教育过程中,要通过印制宣传品、开展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认真组织企业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进行学习,使《暂行办法》的内容和精神实质真正地灌输到每个企业管理者的头脑中去。要注意利用已发生的案例,宣传企业履行职责不到位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使他们从案例中吸取教训、得到警醒,用事故案例教育来推动建设项目安全监管工作,增强企业加大建设项目安全设施投入的自觉性。

二是要将《暂行办法》落到实处。按照市安委会的工作部署,县安委会下发了《星子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和规范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的监管,力求全县生产经营单位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的报审率达到应报审的80%,从源头上消除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先天性隐患,把好安全生产准入关。各地、各单位要严格按照整治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对未按规定申报审查的新、改、扩建工程项目,督促其按照《暂行办法》规定和有关法规向安监部门申报审查或备案。安监局要认真做好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查(备案)服务工作。对不依法申报安全审查(备案),且存在隐患的建设项目,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并责令限

期整改;对存在明显先天性安全隐患的应立即责令其停工整顿。

同志们,在当前全县建筑施工事故多发的严峻形势下,我们的责任重、压力大、任务艰巨,不容有丝毫的懈怠。全县安监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务必知难而进,以《暂行办法》为指南,团结一心,扎实工作,勇挑重担,为推进全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而努力奋斗!

篇3:《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宣贯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问题上,习近平提出“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他强调,“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做好正面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要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要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习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有关论述系统、全面、深刻、周详,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进一步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为新形势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

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既要抓住核心、重点、关键问题深刻学习体会,贯彻落实,也要注意全面和系统。他的讲话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根据一时之需来学习。比如习总书记谈到舆论监督问题,这是新时期新闻媒体在舆论工作中至关重要但又比较薄弱的环节,习总书记提出“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这一创新观点,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舆论引导作用是新媒体背景下促进我们各项工作有效开展、惩恶扬善、净化社会风气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认真加以研究,针对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按照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努力做好舆论监督工作,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就开展新闻舆论工作而言,目前有关舆论引导的问题,学界和业界都做了充分的论述,而关于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新闻工作中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以及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两者的关系等问题的文章相对较少,学习研究不够充分。本文将结合学习习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有关讲话精神,侧重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在我们的新闻舆论工作中,应该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有关舆论监督问题的讲话精神,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下,同时谨记“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统一的”,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舆论引导作用,批评性报道必须实事求是,分析应理性客观,使新闻舆论工作全面切实有效地开展起来。

一、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舆论引导作用

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当前新闻舆论工作的“两只手”。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都有独特的内涵和内在特质,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共存于舆论工作的统一体中。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工作,显然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但最终的目的和社会效果是一致的,在某种程度上,舆论监督是舆论引导的有力补充和特殊形式。在新闻舆论工作中,我们应正确把握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舆论引导作用,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鼓舞人。

(一)舆论监督是舆论引导的一种特殊而又有效的方式

何谓“舆论监督”?笔者认为,广义的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以新闻报道和评论等方式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国家事务、社会现实问题、国家机构及其公务员以及一切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实施的关注、批评和督促。[1]从我国舆论监督的历史看,党和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舆论监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对舆论监督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舆论监督,这是自1987年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舆论监督”以来,连续六次在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提到舆论监督,充分说明了舆论监督的重要性,也证明了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舆论监督的作用。

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是巨大的。从传播学的原理来看,舆论监督有五大功能:社会监测功能、社会调整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制衡功能以及动态地平衡监督功能。其中就新闻舆论监督的控制功能而言,它主要是以舆论、宣传、教育的手段去影响和引导公众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预防和制止社会越轨行为。[2]新闻媒体通过对社会生活运行中出现的偏差行为、不良现象等问题进行社会监督,客观真实地报道出事实情况,从道德与正义层面对不良现象进行批评抨击,可以迫使当事人在舆论压力下出面道歉或改正错误做法,同时对社会起着警醒警示和导向作用。舆论监督反映并引导社会舆论,对形成整个社会大气候起着重要作用,这种舆论导向作用,体现了舆论监督中的社会价值取向。

新闻舆论引导,或称舆论导向,就是新闻媒介运用新闻手段和宣传手段,依据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对社会舆论进行反映、影响和组织。新闻媒介对社会舆论的引导通过新闻舆论得以实现。[3]舆论引导通过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其目的在于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一定方向、一定目标上去,弘扬光大正向舆论,抑制负向舆论,实则就是按照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或既定的意识形态而实施的一种社会控制。这与舆论监督的控制功能是相吻合的。新闻舆论监督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批评与揭露,而在于引导。新闻媒体开展积极的舆论监督,通过对社会中假恶丑现象的批评与揭露,从而把一些非良性行为和非良性舆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舆论监督也包括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的参与和建议、分析与思考,以及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矛盾进行疏导、客观评价等内容,它是用督促、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强化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一种特殊的舆论表现形式。在这个意义上,舆论监督不仅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新闻媒体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舆论监督也可以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

(二)更新观念,强化舆论监督的作用

目前我国主流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在思想观念上存在一些不利于开展舆论监督的片面认识,比如媒体片面地将舆论监督的效果定性为负面,仅仅从影响论层面上认为舆论监督是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揭露与批评,不利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因而不重视甚至于放弃开展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工作。

还有一些媒体偏向于只注重舆论引导,认为舆论监督只是一种新闻批评,并未认识到舆论监督可以作为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没有有效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在新闻报道中千篇一律地以正面报道为主,一味地歌功颂德,而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弊端和问题视而不见,对人民群众的呼声置之不理,从而容易给人民群众造成一种报喜不报忧的媒体印象,削弱媒体的可信度,客观上使媒体脱离群众和社会,致使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更有甚者,一些媒体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将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这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认为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不可兼容,舆论监督中的负面题材和批评性报道不利于对舆论的引导。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中把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策略,以正面宣传作为舆论引导,以批评性宣传报道作为舆论监督。舆论引导重在“提倡”正面思想,塑造一种信仰,增强社会凝聚力;舆论监督重在揭露和驳斥敌对势力的攻击、批评党内的错误现象、批判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抑制社会发展的不文明现象。马克思主义从来都强调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二者平衡并非二者合一。[4]

实际上,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搞好舆论监督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的整体,舆论引导是目的,舆论监督是手段;舆论引导不排斥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不偏离舆论引导。舆论监督的特殊效应,使它具有了加快实现舆论引导目标的能力。“在某种意义上,实施舆论监督是引导公众舆论的一种特殊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顾及客观效果的、负责任的舆论监督本身,也就是一种体现了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5]如果媒体放弃了舆论监督的权力,对群众关心的问题弃之不理,那就等于在社会生活中丧失了群众的信任,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和土壤。

在新媒体背景之下,传统媒体受到极大的冲击与挑战,媒体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面理解、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在我们的新闻工作中,应当注意发挥舆论监督的引导作用,积极有效地开展舆论监督。

二、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高度统一的

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和加强舆论监督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新闻政策和方针。如上所述,正面宣传是舆论引导的主要手段,实施有效的舆论监督也是正确引导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另一种形式的“正面宣传”。坚持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的统一性,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在新闻工作中,用正面宣传主导舆论,增强公信力;用舆论监督弘扬正气,增强影响力。

(一)舆论监督也是正面宣传,它是正面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面宣传是党的新闻事业坚定不移的方针,什么是“正面宣传”?一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正面宣传即正面报道。正面报道是对所报道的新闻在质的层面上的定性,指的是本质上符合正确舆论导向的新闻报道。也就是说,是否符合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判别新闻报道是不是正面宣传的唯一标准。正面宣传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鼓舞人们为实现既定的目标,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凝聚人心,促进整个社会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而新闻舆论监督通过对社会突出问题以及不良现象进行揭露与批评,或者发表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某项工作的建议,反映群众呼声等,这些都能够起到表达民意、凝聚人心,促进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在这一点上,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在新闻工作中,舆论监督只要遵循新闻规律,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它不但不会产生负面效应,而且还能像正面宣传那样起到引导人、鼓舞人的积极作用。曾经担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的卢展工认为:“舆论监督也是正面报道,不能简单地把它称为负面报道。舆论监督只要是真实客观的,对人对社会能产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促进作用,就是正面报道。”[6]舆论监督一般都是通过反面典型、揭露错误、打击邪恶来弘扬正气的报道,但它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正面效益,例如新闻舆论监督对某些工作漏洞、交通事故、医患关系等问题的真实客观的报道,揭示社会存在的或潜在的隐患,以此引起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的重视,促进工作的整改,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少了损失,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可以说舆论监督也是正面宣传。

正面宣传既包括表扬性报道、成就报道,也包括舆论监督。新闻报道要做到全面客观地反映现实,引导舆论,毫无疑义地既要宣传正面,又要适当地揭露反面,做到有扬有弃。舆论监督的题材虽是消极的、负面的,但报道的角度和效果却可以是积极的、正面的,如果处理得当,也会起到正面宣传的效果。舆论监督的目的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其本身就是正面宣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舆论监督是弘扬主旋律宣传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有倡导功能,也有抑制功能。舆论监督对丑恶现象和不正之风进行曝光,对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正当要求予以反映,通过报道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而收到积极的效果,这对正面宣传是一种有效的、重要的补充。

(二)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高度统一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这一新闻舆论工作的创造性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体现和践行。这里的“统一”指的是唯物辩证法中的“辩证统一”关系,或称对立统一。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事物共性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对立的一面,即要以坚持全面发展的高度为前提,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两者和谐发展之目的。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相辅相成的,是不可分割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两者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应该将两者高度有机统一起来,积极而又全面地开展好新闻舆论工作。尽管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在工作方法上切入面“一正一反”,取材正负比例不一,但两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内在共性:如两者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是站在党和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来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的;两者的归宿点是一致的,正面宣传是积极反映成就、主流、光明面,热情歌颂表扬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和创造性,舆论监督则揭露社会问题、隐患、阴暗面,目的是帮助党和政府解决问题、改进工作,两者都是为党的新闻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两者遵循的原则也是统一的,都要接受党的领导、遵循新闻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等。由此可见,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之间是并行不悖的,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新闻舆论引导方式,一个从正面入手,一个从反面入手,最终都是要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鼓舞人的积极效果,实现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的统一。

然而,当前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在舆论监督的认识上存在着严重偏差,表现在把舆论监督等同于负面报道,认为舆论监督揭露社会丑恶,呈现的都是负面新闻,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尽管舆论监督的主要手段是批评报道,是被包含在负面报道范围之中的,但舆论监督不全是负面报道,更不能等同于负面报道。舆论监督不仅仅是批评性、揭露性的报道,那些提醒式的、倾向性明显的探讨式报道,督促某件事、某项工作向某方面发展的报道和言论,澄清某些事实的新闻调查,同样也属于舆论监督的范畴。舆论监督中有相当部分属于正面报道,舆论监督只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鞭挞丑恶、弘扬正气,对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促进作用,理应属于正面报道,同样可以起到正面宣传的作用。

在实际的新闻舆论工作中,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应当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关于舆论监督的讲话精神,正确认识舆论监督的性质、作用以及与正面宣传之间的关系,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像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一样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和作用,像重视和加强正面宣传一样重视和加强舆论监督。

三、舆论监督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社会丑恶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直面社会丑恶现象”,这正是担负着舆论监督责任的媒体所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能。舆论监督的作用与功能决定了舆论监督就是要抓好这两个“直面”,这也是当前和今后舆论监督工作的核心和关键。

(一)“直面”的内涵及重要性

何谓“直面”?“直面”即直接面对,不回避、不逃避,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正视问题而不掩饰,面对社会丑恶现象做到针砭时弊而不回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社会丑恶现象是阻碍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消极因素,更是舆论监督不可忽视的重要题材。舆论监督作为新闻事业的一项重要职能,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下,也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社会丑恶现象这类社会消极面,通过舆论监督使其曝光在社会的阳光之下,无处可逃。如果新闻媒体对此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就是对问题和丑恶现象的纵容,结果只会是欲盖弥彰,使更多的不良现象滋生和蔓延,一旦问题越积越多就可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大多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媒体通过开展舆论监督直面这些问题,不仅有利于帮助党和政府促进工作整改,也是反映人民群众呼声的体现。舆论监督对揭露问题、错误和丑恶现象,净化社会环境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新闻媒体的信息和报道都是公开的,其受众又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开展舆论监督具有较强的战斗性。许多问题和社会丑恶现象通过新闻媒体公开以后,就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而形成一股群起而攻之的战斗力量和舆论氛围,许多问题就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和克服,不良现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抑制。

(二)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中不积极“直面”

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中对于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社会丑恶现象没有直面或直面得不够。主流传统媒体上关于揭露问题和社会丑恶的报道甚少,即使偶尔出现舆论监督的报道,力度也不够,往往是轻描淡写式的敷衍了事,未能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不报道或少报道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而是媒体没有直面这些问题。由于一些地方领导习惯性将媒体的舆论监督认为是揭丑报道、批评报道,认为接受舆论监督会影响政绩,他们自身不会主动去寻找问题甚至还会掩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这样一来,地方领导不“直面”,再加上媒体领导害怕担责,怕得罪上级,也不支持“直面”,因而新闻工作者也就没有“直面”的积极性。

(三)舆论监督如何贯彻“两个直面”

在今后的新闻工作中,新闻媒体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讲话精神,将舆论监督的“两个直面”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新闻媒体自身首先要充分认识党的新闻工作和舆论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和功能,克服“畏权”心理,以激浊扬清、惩恶扬善为己任。对新闻工作者进行有效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使“两个直面”成为舆论监督的风向标。

在开展舆论监督中,坚持“三贴近”原则,深入现实生活,深入群众,完善群众举报制度,热情欢迎和接受群众对社会丑恶现象的举报。就党和政府而言,要进一步增加工作和政务信息的透明度,使各单位、各组织、各个领导自觉主动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提高新闻工作者开展舆论监督的积极性。另外,党和政府可以建立舆论监督工作检查督促考核机制,对没有有效开展舆论监督的媒体进行社会监督,对不直面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社会丑恶现象的媒体进行责任倒查追究处理,使新闻媒体提高舆论监督的积极性,勇于“直面”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社会丑恶现象,切实搞好舆论监督工作。

四、批评性报道必须实事求是,分析必须客观理性

关于开展舆论监督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开展批评性报道,责任重大,重在效果,我们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下,报道分析做到客观理性,以此实现批评性报道“以批促改”的正面效果。批评性报道的生命在于真实准确,不仅批评报道的事实确有其事,而且对事实的说明解释与评判分析都要恰如其分,符合事情的真相。

(一)实事求是是批评性报道必须遵循的原则

狭义的舆论监督是指批评性报道。所谓批评性报道是指对现实社会中的缺点、错误或问题、现象所作的新闻报道,它属于舆论监督的范畴,是舆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批评性报道并不都是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也不等同于批评性报道。

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主要手段,批评性报道的优势是新闻性和社会性强,容易产生轰动效应,能够对社会上的消极丑恶现象、不良倾向等公开曝光与揭露,形成舆论声势,起到批评指正的作用。当然批评性报道是一把双刃剑,兼具正负效应。错误的批评性报道如以偏概全、颠倒黑白、虚构夸大等,经由新闻媒体的放大效应,被加以无限制的放大扩散,从而造成整体上的失真和舆论导向上的偏差,对被批评对象以及社会产生极大的杀伤力。

开展批评性报道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它发挥着舆论监督的重要功能,直接批评某单位或个人的错误,政策性、原则性很强,因而务必要求准确。在某种意义上,准确就是批评性报道的生命。因此在新闻工作中,开展批评性报道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批评性报道中的实事求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选题要实事求是,即批评事件确实发生,被批评对象确有过错,从党和人民的立场出发,本着对国家和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开展批评与监督,坚决不错批、不乱批。二是调查采访要实事求是。批评性报道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它揭露的是事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尤其是批评性报道必须保证新闻事实的完全真实,而实事求是是确保新闻报道真实的前提和基础。为确保事实准确,就要做到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这就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深入实际采访,多方面听取意见,充分掌握材料,反复核实信息,了解真正事实,防止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三是报道的内容和角度要实事求是。保证报道内容的准确除了上述所说的调查采访追求实事求是外,还得注意报道中的表达与角度。新闻工作者要仔细推敲用词,准确表述事实,勿将个人主观情感和倾向性言论融入报道,做到报道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事实呈现,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性或“合理想象”。同时在对批评事件的报道角度上,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以此增强批评性报道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二)新闻批评报道分析必须客观理性

批评性报道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使其报道具有说服力,这种说服力一方面来自上述的事实准确,另一方面还源于新闻报道分析的客观与理性。客观性的要求是全面准确平衡地报道争议的问题,让公众了解各方面的意见,以便做出独立的判断。在实际新闻工作中,有的记者在进行批评性报道时容易忽视事发原因的多元性,把复杂的事件看成是一因一果的直线关系,孤立地看待批评事件,片面地得出结论。社会生活和实际工作是纷繁复杂的,其中发生的问题,往往受到时间、地点等外部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在进行批评报道时,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于某个领导或某个人,也不应以一时的失败或过错轻易“判刑”。在批评性报道中,客观和理性是指从事实出发,既指出错误的严重性,又说明环境、条件等的影响,全面地进行分析,分清它产生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厘清被批评对象的责任和其他方面的责任,辨清错误或问题的性质。

要做到新闻报道中的分析理性而客观,具体要求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新闻工作者在批评态度上要公允,正确把握自己在事件中的角色,保持客观的立场,避免自己的主观看法先入为主,一切以事实为分析的依据,做到客观公正。其次,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看待问题,克服“非对即错”“非白即黑”的思维习惯,切忌“绝对化”“片面化”和“简单化”。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正反两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报道分析时,找出事件和问题的消极因子,从社会效果的层面上将其化为积极因素,做到“正反对举、兼及两面”。再次,分析问题要透彻,有深度,不能流于表面。根据采访和调查的材料证据,从事件和问题的各个角度进行深度挖掘和剖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错误的根本原因,才能更好地实现批评报道所要达到的促进工作整改的效果。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性强,创新性强,科学性强,是党的历史上对新闻舆论工作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阐述,为做好新形势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实际的新闻工作中,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需要强调的是,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下,同时也要高度重视舆论监督的重要性,摒弃将舆论监督等同于负面宣传、批评性报道的片面认识,树立起“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统一的”理念。在行动层面上要积极有效地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妥善运用好批评性报道这一重要的舆论监督方式,对于工作中的问题和社会丑恶现象要敢于直面,不逃避、不回避,通过实事求是的报道和客观理性的分析,以揭露促改进,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舆论引导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推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靖鸣,潘智琦.建国初期《大公报》新闻批评研究[J].新闻大学,2015(4).

[2]唐林.对推进当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思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4).

[3]董广安.穆青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观[J].新闻战线,2006(4).

[4]薛国林.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关系新解---马克思主义舆论观当代价值与实践发展诠释[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6).

[5]丁柏铨.论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之关系---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角度进行考察[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篇4:《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宣贯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吴慧娟司长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 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宣贯会上的讲话

(2010年9月14日)同志们: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5号令――《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今年8月1日颁布,并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贯彻实施好5号部令是工程质量监督战线当前一项重要任务。今天召开这次宣贯会,就是要通过对部令的宣贯,以及对贯彻实施具体意见和建议的研讨,进一步提高对工程质量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好部令贯彻实施工作,全面推进和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的各项工作,促进工程质量总体水平的不断提升。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当前工程质量监督工作面临的形势以及5号部令出台的背景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的出台,是为了适应当前工程质量监督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加强和改进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规范质量监督工作一部重要部门规章。因此,要准确把握部令的内容和意义,首先要对形势有科学明晰的分析和判断。当前我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面临的形势主要有3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任务重。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工程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工程建设规模大幅增加,质量技术难度不断加大。2009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全国建筑业总产值为75864亿元,比上年增长22.3%,达到2000年的6倍;房屋建筑施工总面积58.7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7%,达到2000年的3.7倍;城镇5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数46.2万个,比上年增长28.5%。今年上半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统计,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全国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4193亿元,同比增长24.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达到45.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8.5%。可以看出,我们目前的工程建设每年都保持了20%左右的增长速度,整体规模不断达到历史新高。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工程项目中超高层、大跨度、结构复杂的建筑日益增多,工程建设水平和要求不仅创造了我国工程建设的记录,也跻身世界前列。在这种形势下做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任务很重。

二是要求高。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工程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60%要通过建筑活动转化为社会财富,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这些资产的价值,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重要的是,建筑工程涉及公共利益和公众安全,工程质量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生命财产安全,关系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因此,在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与改善民生为主线的经济建设中,工程质量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全社会对工程质量的关注和要求也越来越高。

三是问题多。客观地说,当前的工程质量状况总体受控、稳中有升。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程质量问题仍然存在,总体上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虽然目前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已经基本得到遏制,房屋结构安全性能够得到有效保证,但是工程质量通病仍然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工程质量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行政级别城市等方面存在不平衡,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别和城乡差别。根据去年全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执法检查情况,人均GDP小于20000元地区所有检查项的不符合率是人均GDP大于40000元地区的1.6倍,而县级城市的不符合率是直辖市的6.7倍。

新的形势给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工程质量监督是我国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至今已走过了26年的发展历程,期间经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完成了监督方式从核验制到备案制、监督机构从责任主体到执法主体等重大转变,监督效能不断提高,对于规范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质量行为、确保我国工程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相对于当前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完善的问题,制约了监督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和监督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是法规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务院2000年出台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从行政法规层面确立了质量监督工作的法律地位。2003年,我部发布了《工程质量监督导则》,但《导则》作为规范性文件,法律层级较低,指导性和约束力不足,已不能完全适应工作实践中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无法为质量监督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

二是监督机构性质需要进一步明确。由于《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监督机构是受建设主管部门委托执法,且长期以来,质量监督机构被定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靠收取监督费开展监督工作。这导致社会上对工程质量监督的性质存在一定误解,把工程质量监督等同于类似工程监理的一般中介服务,甚至把质量监督机构看作工程质量责任主体之一,给质量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是监督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目前,工程质量监督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沿袭了十几年前的做法,实行以工程项目为单位、以定点监督为主的监督模式。具体表现为:对每个工程平均使用监督资源,由于监督力量不足,对需重点监督的工程投入不足;对工程各方主体质量行为监督不严;对单个工程的质量问题关注得多,对整个地区宏观质量形势把握不够;对具体的监督检查工作花大力气,对构建监管工作长效机制着力不多等。这种模式往往导致监督工作陷于微观,既不能充分体现政府质量监督的行政执法特性,也无法有效提高监督效率。

四是监督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随着监督工作量的大幅增加,目前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大中城市的监督力量严重不足,人均监督面积已从90年代初的3万平米增加到当前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平米,人员紧缺的问题相当突出。同时,存在队伍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有的监督机构制度建设不完善,有的基层监督机构由于各种原因接收过多的非专业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有的监督人员对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及监督规定不熟悉,业务水平较低,也有少数监督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削弱了监督队伍的战斗力,影响了监督工作质量。

因此,做好新形势下的质量监督工作,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工程质量监督的法律地位和执法属性,改进监督方式方法,加强监督队伍建设,提高监督工作效能。同时,2008年底取消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费以来,不少地方反映在落实工作经费和机构改革过程中,面临法律依据不足、机构性质不清等问题,使得完善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的任务更为紧迫。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于2008年10月份开始启动部令的起草工作,期间召开多次座谈会,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充分征求了财政部、中编办等部门和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以及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意见。应该说,部令的出台是方方面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凝聚了大家的心血和智慧,对加强质量监督工作意义重大。

二、5号部令的主要内容

5号部令是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制定的,既充分考虑了政策的连续性,也兼顾各地现有做法,从监督机构定位、监督工作内容、监督工作程序到监督机构和人员的考核管理等方面,对工程质量监督作了比较系统、科学的规定,提出了要求。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关于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定位

工程质量监督是为保证公共利益和公众安全,对工程是否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的监督,是政府监管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虽然是受政府委托实施质量监督,但履行的是行政管理职能,本质上仍然属于行政执法机构。

部令第一条将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统称为主管部门,体现了对监督机构行政执法地位的认可。第三条规定“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具体工作可以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委托所属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实施。”这遵循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可以委托”的规定,同时把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限定为建设主管部门所属,明确了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是各级建设主管部门下属的单位,是政府机构的一部分,而非社会上的一般中介机构。当然,地方法规也可以作出更明确的规定,如《陕西省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就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实施监督管理,其所属的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负责具体监督管理工作”。

应该说,2009年初取消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费,也为监督机构的“正名”提供了一个有利契机,大部分监督机构由此被调整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向明确其执法属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已有少数监督机构实现了参公管理,从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大趋势看,这是监督机构今后发展的方向。

(二)关于工程质量监督方式

为进一步提高监督效率,适应行政执法的特点和要求,部令规定了以抽查、抽测为主的工程质量监督方式,这在第五条和第六条中均有体现。抽查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在所监督工程中抽查某一个或几个工程,二是对一个具体工程抽查某一项或几项内容。

对工程的抽查类似于交警执法,是指在一定时间由主管部门统一组织,通过巡视随机确定受检工程的工程质量检查活动。通过随机抽查工程,事先不定点、不定期、不定检查内容,不提前告知,一是可以避免受检单位做表面文章,监督人员更容易看到真实的情况,从而增强监督检查的有效性和威慑力。二是可以更加灵活、合理地配置监督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监督工作量不断增大与监督力量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提高监督效率。

对内容的抽查是指主管部门在检查一项工程时,根据有关工程技术标准及规定,对工程参与单位履行质量责任的行为以及有关工程质量的文件、资料和工程实体质量等随机进行的抽样检查活动。监督人员到现场不是代替企业直接控制工程质量或进行质量把关,而是进行执法监督检查。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是工程参建各方的职责,监督人员不可能对工程的各个方面全面检查,只能通过抽查部分环节,发现有关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责令改正,并依法进行处罚,以督促其自觉履行质量责任。

与抽查方式相适应,监督机构可遵循差别化监督原则,根据工程类别、重要性及工程参与单位的业绩、信誉、质量保证能力等情况实施分类监督。对重要工程、住宅工程特别是保障性住房和信誉差、质量保证能力弱的企业,要加大抽查频次;对带有普遍性和比较严重的质量问题,要加大抽查力度。

(三)关于工程质量监督内容和程序

部令规定了8项监督内容:一是监督各方执行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情况;二是抽查涉及工程主体结构安全和主要使用功能的工程实体质量;三是抽查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质量检测等单位的工程质量行为;四是抽查主要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的质量,比如钢筋、混凝土等;五是对工程竣工验收进行监督;六是组织或者参与工程质量事故的调查处理;七是定期对本地区工程质量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八是依法对违法违规行为实施处罚。部令还规定了对具体工程项目实施质量监督的6项程序:一是受理建设单位办理质量监督手续;二是制订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三是对工程实体质量、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质量检测等单位的工程质量行为进行抽查、抽测;四是监督工程竣工验收;五是形成工程质量监督报告;六是建立工程质量监督档案。对每个工程,都要严格按照上述内容和程序认真做好监督工作。在此,要特别强调以下两点:

一是关于办理质量监督手续。部令规定对工程项目实施质量监督,首先要受理建设单位办理质量监督手续。对于没有办理监督手续擅自开工建设的工程,有些同志认为不必再进行监督,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质量监督是一种执法活动,维护的是公共利益,不应存在执法盲区。建设单位不履行告知义务,不办理质量监督手续,是一种故意逃避政府监管的违法行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专门设定了相应的处罚条款,质量监督机构绝不能放任、纵容这种行为。因此,我们在日常抽查中,不能将范围仅仅局限在已经办理监督手续的工程,而应是监管区域内所有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在建工地,一旦发现这类行为,必须依法严肃查处。

二是关于竣工验收的监督。在规定以抽查为主要监督方式的同时,部令还要求对所有工程竣工验收进行到位监督,重点监督验收程序及组织实施情况,并抽查有关质量验收资料,这也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要求。监督有关单位在重要环节的质量行为是必不可少的监督形式,主要是为了督促各方主体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落实质量责任,同时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弥补抽查方式的不足。因此,监督工作应当将监督抽查与竣工验收监督结合起来,在对工程实体质量和各方质量行为加强日常监督抽查的同时,认真做好竣工验收监督工作。

(四)关于工程质量监督责任

随着政府问责制的建立和责任追究力度的不断加大,工程质量监督责任问题日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部令第十一条第二款专门规定了监督机构对工程质量监督承担监督责任。那么,应如何看待监督责任?一方面,要把监督责任与企业的主体责任区分开来,工程参建单位的有关人员按各自职责对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而政府的质量监督则是对监督行为负责任。不能认为只要出了质量问题,监督人员就必须承担责任。另一方面,监督责任作为一种政府监管责任,如果存在失职渎职行为,就必然要被追责。对此,部令第十七条规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在实践中,还存在监督责任的界定问题。应该做的工作没有做到位,不应该做的事情乱作为,都会带来责任风险。因此,为建立完善工程质量监督责任制,首先要科学合理地界定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职责,同时要严格按照规定开展工作,既不能缺位,也不要越位,做到尽职尽责。

(五)关于不良行为记录管理

为进一步提高监督工作成效,部令加强了关于不良行为记录管理方面的规定,第七条、第九条、第十条分别规定了设置永久性标牌、建立工程质量信用档案以及向社会公布在检查中发现的有关质量问题及整改情况,都涉及到不良行为记录管理及信用评价的要求。对此应该从3个方面来认识:

一是实施抽查和差别化监管的需要。把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的违法违规质量行为记录在案,为掌握、判断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和信誉提供第一手资料,是实施抽查和差别化监管的重要依据。同时对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进行公示,能够充分体现、有效保证抽查的效果和权威性。

二是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的需要。强化不良行为记录管理工作,建立规范、统一的诚信信息平台,通过公告、公示进行信用惩戒和社会监督,是促进各方主体自觉规范质量行为、落实质量责任的重要手段。有些企业不怕罚款,就怕公示,监管部门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手段,加大公示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工程质量责任主体的约束作用。

三是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的需要。工程项目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工程各参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工程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负责人、注册执业人员要按各自职责对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在建筑物明显部位设置永久性标牌,载明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等工程质量责任主体的名称和主要责任人姓名,可促进对有关单位和人员终身质量责任的追究。

(六)关于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人员考核管理

做质量监督工作,首先要搞好自身队伍的建设。部令规定省级建设主管部门对监督机构每三年进行一次考核。监督机构的条件有3个,包括人员、场所以及制度和信息化方面的要求,其中规定监督人员应当占总人数的75%以上。这就要求我们的监督机构要以专业人员为主,其他非专业人员必须控制在25%以内,这是人员编制方面的基本要求,要克服困难落实好。部令第十三条规定了监督人员具备的4个条件,第十四条则是一项创新的规定,即监督机构可以聘请中级职称以上的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协助实施工程质量监督。这主要是考虑到当前工程量大、技术难度高,比如地铁工程专业性很强,监督机构很难在短期内具备足够的监督能力,这条规定就为我们聘请专业人员,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了依据、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监督工作。

在2007年制定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人员考核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部令对监督机构和人员的考核管理做出明确规定,提升了法律层次,为开展好这项工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按照部令要求,我部也将适时对各地监督机构和人员的考核情况进行监督抽查。

三、几点要求

(一)认真做好5号部令的贯彻实施工作

各地要抓紧组织开展部令的贯彻实施工作,加强对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本省实际尽快提出贯彻实施部令的工作计划和目标。要加强宣贯,组织多层次的学习、培训,开展专题研讨与经验交流,使我们质量监督系统的每一位同志都能充分学习领会部令的精神和内容。要通过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部令的关注和了解。要加强调查研究,尽快制定部令具体实施办法,积极稳妥地推进贯彻实施部令的各项工作。

(二)着力加强工程质量监督队伍建设

做好监督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监督队伍至关重要。各级建设主管部门一定要把监督队伍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常抓不懈,抓出实效。要按照部令要求,进一步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人员的考核管理,确保监督队伍基本素质。要搞好继续教育培训,努力提高队伍的业务水平。要规范和加强监督责任的落实,增强监督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三)切实做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经费保障工作

近两年来,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经费的保障取得了积极进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50%的监督机构已基本落实财政拨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仍有部分地区没有落实工作经费,已严重影响到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5号部令的出台,为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职责定位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各地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有利机会,主动加强与编制、财政部门的沟通,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尽快解决质量监督工作经费的保障问题。

(四)不断探索和创新工程质量监督工作

部令是在大家多年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出台的,解决了我们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提供了目标和方向。我们仍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完善法规制度体系,构筑质量监督长效机制。也希望各地在实践中继续探索,积极创新,通过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共同推动质量监督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篇5:《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宣贯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工作的通知

安监总管四〔2009〕20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26号,以下简称《冶金规定》)已于2009年9月8日公布,自2009年11月1日起施行。为切实做好《冶金规定》的贯彻落实,加强冶金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对《冶金规定》公布施行重要性的认识

《冶金规定》是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布的第一个关于冶金行业安全监管工作的部门规章,是规范冶金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依据,为我国冶金行业安全监管的法制化、规范化提供了支撑。各地安全监管部门务必充分认识《冶金规定》公布施行的重要性,结合本地区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认真贯彻落实,并把执行《冶金规定》作为提高冶金行业本质安全水平、减少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作为强化冶金行业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手段,切实抓紧抓好。

二、制定计划,深入宣传贯彻《冶金规定》

各地安全监管部门要结合实际,把《冶金规定》的宣传贯彻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制定切实可行计划,采取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开展《冶金规定》宣传教育活动,让各有关部门、冶金企业及有关人员了解《冶金规定》的意义、作用和内容;要认真学习《冶金规定》的内容,增强有关安全监管人员和冶金企业管理人员贯彻执行《冶金规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做到理解透彻,掌握准确,落实到位。

三、明确职责,进一步做好冶金企业安全生产工作

各地安全监管部门要理清思路,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和程序,切实加强冶金企业安全监管,认真实施监督检查,对拒不执行《冶金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严格依据《冶金规定》中的相关条款实施处罚。

各冶金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冶金规定》,完善相应规章制度,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规定,定期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检查、监控,依法组织开展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技能,有效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结合实际,把贯彻《冶金规定》落到实处

各地安全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贯彻《冶金规定》与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全面推进安全生产“三项建设”和紧密结合起来,与其他日常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开拓工作思路,认真组织全面排查、集中抓好整治,提高冶金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对冶金企业煤气、制氧等重点环节、关键部位采取有力措施,督促冶金企业高度重视、加强管理,严格制定并落实各项制度和措施,严防事故发生。

各地安全监管部门要认真总结学习、宣传、贯彻实施《冶金规定》的好做法、好经验并及时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报告,以便总结推广,发挥典型引导和示范作用。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上一篇:优良家风建设下一篇:柞水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