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冶金安全工程科技论文

2022-04-23

光阴似箭,繁忙的2010年刚刚过去,我们又迎来了充满希望和挑战的特殊年份2011年——“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这样一个辞旧迎新的历史节点,我一方面要向并肩奋斗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表达由衷的感谢之情,另一方面想与大家一道,对“十一五”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思考,以分享收获之喜悦,凝聚发展之共识,再造更加美好壮阔之蓝图。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有色冶金安全工程科技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有色冶金安全工程科技论文 篇1:

推动职业安全健康事业发展壮大

物换星移,岁月如歌。到2013年9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已走过了30年的风雨历程。30年来,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煤矿安全监察局、民政部、中国科协和原劳动部的领导下,在全体会员的大力支持下,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已成为安全生产领域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社团组织。为了探寻其成长和发展的历程,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理事长张宝明。

记 者(以下简称“记”):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从成立伊始到2013年9月17日,已经走过了30年。请您介绍一下协会从成立到不断壮大的发展历程。

张宝明(以下简称“张”):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前身是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成立于1983年9月,是经民政部批准登记成立的全国性、公益性、专业性和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推动和发展我国职业安全健康事业,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的重要社会力量,同时也是中国科协的团体会员。2003年10月30日,经国务院同意、民政部批准,学会正式更名为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协会设有科学技术等3个工作委员会,以及职业卫生、工业防毒等10个专业委员会、地质勘探等7个分会;并在吉林等地设立了6个代表处。目前,协会有会员单位4529家,其中副理事长单位13家。

30年来,协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3年至2002年底。协会成立的初衷,就是想在所有关系到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的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广大专业工作者之间,建立一个非官方性质的交流和沟通平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这个阶段主要是打基础、建队伍。实践证明,当初的设想是正确的,具有前瞻性。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协会日益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在团结及服务于安全生产和职业安全健康领域的广大专业工作者、促进科技进步和学科发展、推动企业文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在完善和坚持按社团机制运行的工作章程、制度,并在探索作为公益性、非盈利性的社会团体的行为规范方面,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二阶段从2003年至今,这是协会快速发展的时期。为了更好地适应安全生产的新形势,以及国家在职业安全健康事业上发展的需求并与国际社会接轨,2003年10月更名为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后,协会职能有所增加,工作范围扩大。这就要求协会要继承和发扬学会的优良传统,同时要面向企业、面向社会、面向广大职业安全健康工作者,按照社团的机制承担起全国性的协会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正是这富有远见的思路和创新,使得协会迎来了做强做实、持续健康发展的好时期。

记:您是更名后的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的第一任会长,在成立之初,您就说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请您谈一下这10年中的具体发展成果?

张:更名时,我发表了就职讲话:“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为政府、企业和广大会员服务,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回顾这些年来取得的进展和成效,我们感到无比欣慰。30年来,协会始终坚持以宣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职业安全与健康方针政策和国家安监总局的工作要求为己任,始终坚持立足服务的宗旨,紧紧围绕我国职业安全与健康工作大局,创新进取,扎实工作,在职业安全健康、安全社区创建、安全科技交流、教育培训、国际交往、科技咨询服务等方面做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协会的会员单位拥有各行业、多领域、多学科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方面众多专家。多年来,协会完成了国家安监总局、煤监局授权或委托的各项工作,如:煤矿尘肺病调研工作、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安全工程专业技术服务任职资格评审的事务性工作、安全科技规划编制工作、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励评审工作、安全生产专家组服务与管理工作、防尘防毒分标委会秘书处工作、建设项目“三同时”、安全社区建设、职业健康、教育培训工作等等。可以说,这些年来许多工作都有突破性进展。

协会在成立之初,坚持赋予其科学内涵和学科属性,经过多次论证和反复争取,终于在1993年成功地将“安全科学技术”作为一级学科(代码620)纳入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实现了世界首创。

1996年受教育部委托,协会开始承担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工作至今,每年召开年会,研讨安全学科建设、教材编写、学术交流和教学评估等方面的问题。从2007年起,实行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报告制度。在协会的推动下,目前全国共有150多所高校开设了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

协会开展了《全国安全工程高等教育调查研究》项目,制定了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业务范围及课程设置的研究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确定了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编写出版了《安全学原理》等4部教材,开发了《机械安全工程》等10余种教材,完成了《安全工程学科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报告,研究制定了《安全工程学科专业规范》《安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2003年起,受国家安监总局委托,协会负责推进安全社区建设。成立了安全社区工作委员会,组建了全国安全社区促进中心和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济南、成都、大连、潞安等13个地区支持中心,制定了《安全社区评定管理办法》《全国安全社区评定标准》等12个工作文件。2008年,协会成为国际安全社区支持中心。

2002年9月,学会申请的社会力量奖项“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科学技术奖”,得到科技部奖励工作办公室正式批准和登记备案,正式列入国家奖励序列,是我国安全生产科技领域唯一取得登记备案的社会力量奖项。2009年,协会正式开展安全科学技术评奖工作。目前,已举办了三届评奖工作。共评出全国一等奖32项,二等奖68项,三等奖127项。

2004年,协会获得“安全评价机构甲级资质”。安全评价是协会技术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目前协会拥有专、兼职安全评价师50余名。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底,共为500多家企业进行了安全评价。

协会还是代表中国加入亚太地区职业安全健康组织、国际安全健康从业者组织联合会、亚太地区安全工程学会联合会等国际性组织的唯一组织,在国际社会享有一定地位,对促进中国职业安全健康走向世界发挥了积极作用。

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职业健康已成为各级政府、企业及社会最关心的问题,请您谈谈协会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张:职业病是一种与工业发展、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职业危害因素致使的疾病。职业病的防治同生产安全事故的防范同样重要,因为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的侵扰非常严重。多数职业病一旦患上就很难治愈,特别是一些慢性职业病和尘肺病等等。

从近几年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我国职业危害涉及的人数多、范围广。截至2012年底,全国职业危害申报企业37万家,接触职业危害的劳动者达2.2亿。职业危害不但分布在煤炭、冶金、建材、有色金属、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也存在于新能源、生物制药、电子元器件等新兴产业。为广大从业者带来了诸多职业危害和污染的严重后果。

此外,职业病患者总量大,尘肺病尤为突出。以煤矿为例,从我们对北京、山东、辽宁、安徽、湖南、山西、河北、重庆等8个省市的调研结果看,全国煤矿550万人,接尘人员达245万人,煤矿的尘肺病占全国职业病人数一半以上,特别是乡镇煤矿问题更为突出,煤矿是我国职业病危害重点领域,形势十分严峻。

为了扩大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影响力,2010年开始,协会主办了3届职业病防治经验交流会,选树了一批典型。2012年以来,在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的直接领导下,协会组织完成了《我国建材水泥和石材加工行业职业危害情况调研》《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卫生现状调研》《沈阳市职业危害情况调研》等项目,目前正在开展《煤矿井下粉尘浓度限值调研》《延长石油集团职业安全健康发展规划调研》。从开展的项目汇总情况看,各地、各单位和广大企业正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着力推进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全国职业安全健康工作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将会取得明显成效。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特别是职业病防治工作,是“民生工程”“民安工程”,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对职业病调研、关注的力度,开展更多、更有价值的活动,造福广大从业者。

记:从历史的长河看,30年只是一个瞬间,协会今后的发展还会有一个更高的起点,请您对今后工作的期望和设想?

张:职业安全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有生产就要安全,有劳动就要保护,有职业就要安全健康,没有地域之分,安全无时不需,无处不在,它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大家虽然处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但在职业安全健康道路上,我们有共同的理念和目标:创造一个让所有劳动者,社会的所有成员都享有安全健康工作、生活的环境,减少事故和伤害,能健康快乐地工作和生活,从而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的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述了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提出了“编织一张民生安全网”执政理念。我们真正看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民生”作为重中之重;我们也切身感受到,搞好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就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就是实现人民安康幸福的“中国梦”。“中国梦”就是要为人民创造更安全的保障、更健康的生活、更优美的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下一步,协会要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新的起点,以成立30周年为新的契机,以宣传贯彻《职业病防治法》为主线,继续坚持服务宗旨,进一步转变作风,更好地为政府服务、为会员服务、为社会服务,努力做到“三个提高”:提高为会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密切协会与会员单位特别是企业的联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为企业、为会员单位服务的新途径、新方法,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使协会的“政府之桥、会员之家”的服务宗旨落到实处;提高为政府安全监管监察工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紧紧围绕国家安监总局中心任务和工作部署,找准协会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当好政府部门的参谋助手;提高协会工作人员素质,建立健全协会的规章制度和工作制度,加强协会分支机构建设,进一步发挥专业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的作用。

我们计划,到下一个10年中,进一步确立协会在职业安全健康事业中主导地位,使协会成为政府最重要的科技参谋与工作助手;继续深入开展和推广安全社区建设、强化安全科技和教育培训工作,使协会成为对外代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界的社会组织,在对外交往中发挥重要作用,把协会建成有较大影响力、较高社会公信度的社团组织。为达到上述目标,我们还要做好4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发挥会员代表大会和理事会的领头羊作用。推进决策制度、监督制度的健全和落实,增强“开门办会”意识,推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形成决策和执行相对分离、内部组织结构相对完整、工作责任相对明确的行为规范、自律发展的运行机制。

推动分支机构开展工作。协会各部门要做好各项配合和服务工作,协助各分支机构向行政主管部门争取职能性工作,开拓活动领域。积极支持和推进省、市级协会的成立,密切与地方协会关系,探索建立合作交流沟通机制。在2016-2020年期间,要实现协会各项工作主要由各机构承担。同时,各机构要创建有自己特色的品牌工作,把各机构建成所在专业或行业的权威组织。

发展壮大行业协会队伍。按照协会现有情况,下一步将重点发展单位会员,并以安全社区和有关大专院校为主要对象。计划到2015年,会员总数(含个人和单位)达到8000个;到2020年,会员总数达到1.5万个。

完善并规范协会秘书处建设。到2015年,进一步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努力提高协会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在增强服务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自律能力、积累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在依法办会、民主办会、科学办会等方面要有新突破,创造新业绩。

作者:韩颖 李文军 李亚南

有色冶金安全工程科技论文 篇2:

跨越发展取得辉煌成就乘势而上再绘世纪蓝图

光阴似箭,繁忙的2010年刚刚过去,我们又迎来了充满希望和挑战的特殊年份2011年——“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这样一个辞旧迎新的历史节点,我一方面要向并肩奋斗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表达由衷的感谢之情,另一方面想与大家一道,对“十一五”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思考,以分享收获之喜悦,凝聚发展之共识,再造更加美好壮阔之蓝图。

一、“十一五”期间我省教育改革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省教育厅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通过全省教育系统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全省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十一五”期间,我们扎实推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全省教育事业呈现出加速、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和喜人特征。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高中阶段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专任教师合格率和教育经费投入等5项教育发展主要指标中,我省绝大多数指标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教育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可以说这五年,是甘肃教育事业发展最迅速、工作成效最显著、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我省教育事业跨越式的加速发展,为全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甘肃教育的中长期发展和建设西部教育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

1.义务教育普及和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学生多层次的学习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如期完成“两基”攻坚任务。2010年,我们以顽强的决心,百倍的干劲,通过各方紧密协作和艰苦奋斗,胜利完成了我省民族地区最后四个贫困县——玛曲县、碌曲县、东乡县、积石山县的“两基”攻坚任务,标志着我省“两基”攻坚目标全面实现,提升了我省义务教育和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使我省农村教育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为进一步提高我省国民素质、全面开发我省人力资源、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成为甘肃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基本解决了适龄儿童“有学上”的问题。“十一五”期问,我省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在全省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寄宿制初中建设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从根本上改善了全省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和寄宿条件,基本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有学上”的问题,入学率大幅攀升。2009年,我省小学净入学率99.45%,比2005年增长0.58%,年均增长0.24个百分点,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8个百分点发展到高出0.05个百分点;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6.58%,比2005年增长5.11%、年均增长1.66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快1.11个百分点,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历史新高。

真正解决了学生“上得起学”的问题。“十一五”期间,从实行“两免一补”开始,2006年我省全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不断健全工作机制,积极协调落实资金,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2008年,免除了全省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和残疾人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使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得到了切实保障,真正解决了学生“上得起学”的问题,促进了教育公平。

有效解决了孩子“上好学”的问题。“十一五”期间,我省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现了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100%全覆盖,使我省所有农村学校都能够享受发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累计招聘农村中小学教师1.12万人;从2007年开始,省委、省政府累计选拔1.5万普通高校毕业充实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2009年全省初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6.79%、98.57%,比“十五”末分别提高4.31%、1.86%。其中,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超过全国平均增速5.9个百分点。同时,积极推进全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优质资源的扩展和均衡分配,有效解决了孩子“上好学”的问题,满足了较高层次的教育需求。

2.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办学水平和能力明显提高。

高中阶段教育办学规模迅速扩大。2010年,我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0%,比2005年增长27.23%,年均增长5.57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快0.93个百分点,大幅度拓宽了义务教育出口,提升了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和层次。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可喜进展,教师学历水平显著提高。2009年我省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87.16%,比2005年增长19.99%、年均增长5.14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16.29个百分点缩小到6.4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快9.84个百分点。

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现有学校354所,招生规模逐年扩大。2010年招生18.8万人,占教育部下达任务的104.4%,在校生近43万人,职普比达到4.5:5.5。中职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五年间累计投入3.1亿元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大大改善了中职学校办学条件。中职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集团化办学改革取得积极成果,先后有13所中职学校归口省教育厅管理,组建了甘肃省“两后生”、机电、卫生职教集团,促进了职教资源的优化整合和高效利用。骨干学校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整体办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截止2009年,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45个,省级重点职业学校38个,百万元以上的实训基地51个。职业教育惠民政策逐步实施,继2009年新招中职学生每人减学费500元之后,又实施了中职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对引导社会接受中职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联合办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等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广和完善,中职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为甘肃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众多专门技能人才和新型劳动者。2010年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我省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9个,是我省参加技能大赛获奖数量最多和获奖层次最高的一年。

3.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达到历史新水平,内涵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全省共有普通高校35所(本科院校14所,高职高专21所),在校生达到53.4万人,各类在校研究生达到2.8万人,2010年高考录取率61.5%,实现历史最好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5年的15%提高到

2010年的22%,提高了7个百分点;2005-200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年均增长1.4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6个百分点缩小到3.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快2.8个百分点。期间,西北师范大学实现省部共建,合作民族师专升格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改制、组建了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高职院校,在沿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形成了三个高等教育区,初步形成了农林、医学、师范、综合、理工、财经等门类齐全的高等院校体系。

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推进。“十一五”期间,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迅速发展,2009年普通高校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44.24%,比2007年增长6.24%、年均增长3.12个百分点,超过了西部平均水平,2008-2009年的增速超过全国平均增速,呈现赶超势头。积极适应甘肃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升级要求,五年共有39个专业点控制招生,改造传统专业点82个,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骨干专业和精品课程体系。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五年建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5所,国家级特色专业5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3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遴选国家级教学团队13个,国家级教学名师6名。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建成国家级重点学科9个,省级重点学科90个;新增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7个,学士学位授权专业130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6个。自主创新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省高校现有国家大学科技园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计划5个;标志性、创新性研究成果增加,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甘肃社会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同时,“十一五”期间,我们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扎实开展中小学德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动“阳光体育”广泛开展,成功举办了全省首届大学生运动会和第一届中学生运动会,组团参加省十二届运动会,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二、“十二五”时期甘肃教育事业展望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加快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实现持续跨越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推动落实国务院办公厅29号文件,全面服务于省委“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再接再厉,乘势而上,攻坚克难,再创一流业绩,描绘更加壮阔的世纪发展蓝图。到2015年,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能力、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总体发展程度达到西部平均水平,部分发展指标达到西部先进水平,为建设西部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决定性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贡献。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创新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多种形式增加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利用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后的资源在农村兴办一批幼儿园,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十二五”末,全省学前一年、两年、三年教育毛入园率稳步提高,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快速发展,明显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坚持“四个集中”(高中向城区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的模式,深化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特别是农村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实现学校办学条件的普遍改善和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和教育质量。到“十二五”末,完成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消除中小学危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明显进展,择校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办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保持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以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保障,逐步消除大班额,稳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鼓励行业企业建设一批示范性、综合性、开放式实训基地,加大职业教育投入,逐步实现中职免费教育,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到“十二五”末,基本完成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调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建成一批高质量的示范性职业学校和综合型、开放式的实习实训基地,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和内涵建设,优化学校布局与学位点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学科与专业结构,稳步扩大规模,着力提高质量,突出办学特色,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到“十二五”末,高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办学规模稳步扩大,高考录取率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明显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教育教学质量、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明显提升。

——努力提高民族教育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公共教育资源向民族地区倾斜,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高“双语”教育质量。充分利用内地优质资源,探索多种形式,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力度。到“十二五”末,义务教育“普九”水平巩固提高,以民族特色教育为重点的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新增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劳动技能明显提高,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快速发展,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明显增强,民族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到新层次,区域均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健全教师补充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要以农村学前教育为重点,加强幼师队伍建设;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师德与学风建设。“十二五”期间,教师教育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基本完成城乡教师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和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执教能力建没和综合素质提升实现全面推进。

目前,我省巾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实施,未来发展的思路方略、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将更加明确。我坚信,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定能够继续创造无愧于新世纪、新阶段的骄人业绩,为建设西部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做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李峰

作者:白继忠

有色冶金安全工程科技论文 篇3:

穷究于“理”,成就于“工”

纵观国内冠名“理工”的大学,我们会发现有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同样是冠名“理工”,但这些大学各自的学科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却各不相同。追溯原因,它们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不同建校历史和背景的影响。比如北京理工大学在武器系统与发射工程、信息对抗技术、汽车工程等领域堪称国内一流: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以地质学、资源勘察工程为特色;浙江理工大学(原浙江丝绸工学院)在轻化工程、纺织工程学科上独树一帜;昆明理工大学(原昆明工学院,曾与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被誉为中国高校“矿冶三强”)以冶金、材料等领域著称,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强强合并而来)以建筑工程、交通工程、汽车工程为主打特色等等。因此,当我们去关注这些“理工”类大学时,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他们彼此之间的区别。当然,这种区别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理工大学的英文翻译中发现端倪,比如偏重于研究型、综合性的“理工大学”,在英文翻译中会冠以:“Institute of Teehnology”。比如华南理工大学翻译为“Institutes ofTechnology of South China”,北京理工大学翻译为“Beijing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而面向实际具体应用性领域的“理工大学”,则冠以“Science Technology”“of Technology”“Science and Engineering”居多,比如华东理工大学冠名“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武汉理工大学冠名为“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四川理工学院冠名为“Sichuan Universil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等。

综上,不管从哪个角度去审视冠名“理工”的大学,我们都可以发现,同是冠名“理工”的大学彼此之间都存在明显的区别和不同,广大家长和考生在选择这些大学前,对其历史沿革、优势专业等资料稍加整理和搜集,就能发现这些不同,进而有利于对学校的正确选择。考虑到冠名“理工”的大学数量十分庞大,加之篇幅有限,为了让大家从较为合适的角度去了解冠名“理工”的大学,编者将选取在不同研究领域各具特色的部分“理工大学”进行解读。

延安精神 薪火相传——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胡亚楠

似乎从创建之日起,北京理工大学就跟延安精神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延安自然科学院,历经七十余载的光辉岁月,党和国家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富春、徐特立、李强等人先后担任学校的主要领导,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在一代代的理工学子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阐释。

作为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七所高校之一,北京理工大学是一所理工为主、工理管文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设立研究生院,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行列,也创造了新中国多个第一:第一套电视发射、接收设备,第一枚固体火箭,第一台大型天象仪,第一部低空探测雷达,第一辆轻型坦克……前段时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北理工校友王小谟荣膺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一喜讯带给理工人无比的光辉与荣耀。

提到北理工主打的特色军工学科,就不得不提到宇航学院,这里汇聚了大部分的军工类学科,而这些学科中的大部分都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学院还下设有飞行器系统设计国防科工委研究生创新基地,拥有基础力学实验教学中心和航空航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等2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学生们提供了完善的实验条件和设备。此外,北理工的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等专业是经国家教育部评定的一级重点学科,工程力学、动力机械及工程、物理电子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应用化学等专业是教育部评定的国家二级重点学科;还有软件工程、安全工程、地面武器机动工程、信息对抗技术等专业,更是北理工的国家级特色专业。

北京理工大学现在主要有两个校区,中关村校区和良乡校区。良乡校区主要是本科低年级和部分文理科基础专业的学生,由于北理工的简称是BIT(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而良乡校区就被同学们戏称为LIT。历经五个多年头的建设发展,良乡校区的教学设施逐步完善,风景越来越秀丽。学习累了的时候静静坐在景色怡人的北湖旁边,呼吸最亲近大自然的空气,看着湖中嬉戏的野鸭、鸳鸯,绝对是一种最愉悦的放松方式。

理工科的办学特色决定了北理工女生的数量稀少,据说男女比例最高曾达到了7:1。曾经在几年前一位同学写了一首RAP风格的歌曲《我爱北理女生》,朴实而调侃的言语道出了理工男的心声,瞬间火遍全校。玩笑归玩笑,但北理工的女生确实在很多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工男们对女生总是特别照顾,无论是打饭还是自习。特别是在从良乡校区搬回中关村校区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一个女生后面跟着好几个“壮劳力”,女生需要做的就是坐着指挥就行,这样的优厚待遇可是让很多其他高校的姐妹们羡慕不已。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同学们也积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来,各种学生组织、社团活动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找不到。一年一度的“深秋歌会”也是北理工最为传统、影响最为厂泛的活动之一,可谓一票难求,盛况空前。值得一提的是北理工的校足球隊,这可是唯一一支进入中甲的学生球队,他们在多次世界级比赛中为祖国争取了荣誉。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自动化、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武器系统与发射工程、车辆工程、信息对抗技术、安全工程、地面武器机动工程等。

一半蓝天,一半海水——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白龙

在欧亚大陆的东岸,中国东北辽东半岛的最南端,有这样一个“浪漫之都”,它裹挟于渤海、黄海之间,延伸于海岸线边的犄角之处。它清新蔚蓝,一尘不染的街区道路,郁郁葱葱的长林碧草,横亘久远;它凉爽深沉,海洋性温带季风气候轻柔拂过,涤净心中尘埃,仿佛置身于欧洲岛国,足不出户尽享海洋润泽。这。就是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就坐落在于此。

在这一方静谧的土地,蓝天为盖,海水披身,大连理工大学以其优雅的身段和浩瀚的思潮为自身搏来了美名。创建于1949年4月的学校前身——大连工学院与共和国同龄,随后几十年间,身为全国“四大工学院”之一的大连工学院,作为一所传统理工科著名重点学府,在那个时代叱咤风云、积累了丰厚的学术资本与文化底蕴。大连工学院的前两任校长——屈伯川和钱令希,以身之躯扛起学术殿堂添砖加瓦,为一所学校从初涉江湖到羽翼渐丰的蜕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学校的两所气宇轩昂的图书馆(馆藏图书275.8万册)就是以两位前辈命名,寄托了师生们的敬仰与哀思。

1988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从此开创了学校二次腾飞的辉煌时代。1997年起学校全面开始“211工程”建设,2001年启动实施“985工程建设”,而今学校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为中心,已形成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哲七个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综合体系。硕果颇丰。

漫步校园,西山学生生活区清一色的红墙公寓烘托出暖暖温情,道旁绿树成荫花草锦簇。清晨有学子晨跑诵读,傍晚有情侣驻足漫步。这里是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也充盈着满满的生活情趣与馥郁芬芳,丝毫不让人感到死板冰凉。

大连理工大学的运动精神也堪称一大特色。学校内部零星散落着多个篮球、足球和网球等大型体育运动场,还有一个以曾在学校长期執教的中国奥运体育先驱刘长春教授命名的大型体育馆,由中心比赛馆、游泳馆和各种球类运动馆等构成。每日来此锻炼休闲的学生络绎不绝,有一句闻名全校的口号,“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是学校生活的真实写照。

大连理工大学在继承理工科优良传统的基础之上,也积极引入人文关怀和加强社科文化的培养。年复一年的综艺晚会“峰岚杯”、辩论赛“文明杯”、主持人大赛“蓝色舞台”等优秀节目,都会在校园、社会、网络上引发股股热潮。2009年的CUBA东北赛区激战热烈,2011年第十二届“挑战杯”百家争鸣,大连理工大学作为东道主,宴请八方来客,汲取营养,加速成长。得到了肯定与颂扬。这里,是自由思想的集结地,这里,是海纳百川的练兵场。

大连理工大学秉承“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的精神,在这片蓝天海水交织的地域,创造出自身的风格与韵味。招徕的优秀学子,在大工情怀下历练、成长并成才,收获了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学校形成了以大连及东北、哈尔滨为重点地区,以石化、航天、通讯、汽车、机械、建筑为重点行业的就业基地。多年来,学校已与千余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国际知名公司、科研设计院所及金融机构建立了密切的毕业生供需合作关系,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校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进取意识和团队精神强、成才率高。因此,大连理工大学毕业生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供需比例一般都达到1:10以上,有些专业达到1:50以上。校内每年都定期举办2-3场有近5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参加的大型毕业生双选会和300余场专场招聘会,接待千余家的用人单位来校招聘。长期以来,大连理工大学始终保持与社会各界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与合作,需求信息量大,就业渠道畅通,一次性就业率名列全国高校前列。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应用物理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环境工程、工程力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

缘煤而生 因煤而兴——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杨轶博

我国原隶属煤炭工业部的高校大多处于非中心城市,缘煤而生、因煤而兴,从诞生之日起,便与祖国煤炭工业同呼吸、共命运,不断求索,默默奉献,被誉为“太阳石”的开拓者。而在江淮大地,就坐落着这样一所普通工科院校,扎根在“两淮”煤炭基地,风雨兼程六十余年,向全国煤炭系统输送万千技术人才,她就是安徽理工大学。

68年,对一所高校而言,似乎并不太长,但却凝结着安徽理工大学几代人的心血,见证着学校发展史的美丽与哀愁。68年前,抗战的硝烟刚刚散去,怀揣渴望和平、重建家园美好愿景的毕仲翰先生,联合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在安徽蚌埠创办“安徽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当时两百名师生把数十间草房和一座小礼堂改做校舍,践行“工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理想,拉开了学校艰苦创业的序幕。在此后的六十年间,历经多次分合、撤并、迁址,先后孕育出合肥矿业学院(今合肥工业大学)、淮南矿业学院(今安徽理工大学)、山东煤矿学院(今山东科技大学)三“兄弟”。

进入新千年,随着主管部门煤炭工业部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被撤销,安徽理工大学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学校2011年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2年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支持大学。

回望安徽理工大学六十八载开拓路,其办学特色不言自明。虽然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学校努力朝着综合性理工科院校发展,但其涉煤学科及专业仍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比如,学校拥有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所拥有的8个省级重点学科中涉煤学科占有六席,其中矿业工程为安徽省重中之重重点学科;采矿工程、安全工程不仅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还通过了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的认证。

在涉煤学科科研方面,学校拥有安徽省现代矿业工程重点实验室、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矿山地下工程教育部研究中心等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一大批研究所。并在这些科研机构的基础上打造矿业工程国家级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买验区,为全煤系统培养了以原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神华集团董事长叶青代表的数万英才,成为扎根在江淮大地上名副其实的“太阳石”开拓者。

2012年,学校分别于淮南矿业集团、舜泰化工、中煤矿建集团共建三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实践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两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三年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六年被授予“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称号。2012年,教育部委托国家统计局开展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学校在被调查的42所省属本科院校中排名第一,被授予“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就业工作方面取得的诸多荣誉是对实践育人工作的最大鼓励。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安全工程(煤矿与安全工程方向)、土木工程、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采矿工程、地质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等。

明德仁责 致知力行——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苏钰

昆明,这座水一样清润的城市,冬日也依旧温暖晴朗。碧空艳阳下的红土地,一如孔雀璨金尾羽的应许之地。积淀厚重,端坐似儒坛巨擘,自由的气息随风呼啸——这就是昆明理工大学。也许“庄重大气”这样的辞藻咯显空泛,但也只有这个词,才足够切实形容我心目中的昆工。

1954年,战火中涅口的新中国正处于锐意改革的新时期,新生血液奔涌不息,昆明理工大学(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便得以创建扎根。秉承“励精图治、求实奋进”的校风,和“根植红土、情系有色、坚韧不拔、赤诚报国”的精神,经过几十年的开拓与积淀,如今的昆工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济、管理、哲学、法学、文学、艺术、医学、农学、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是云南省規模最大、办学层次和类别齐全的重点大学。

昆工依托红土高原丰富、独特的资源,形成了以地质、采矿、矿物加工、有色冶金等为主体的、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大有色”学科体系。红土高原坤厚载物,孕育了有色金属王国,发轫红土的昆明理工大学,肩负为云南经济社会建设和全国有色矿冶行业培养人才的双重使命。在近60年的办学实践中,大力促进有色矿冶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断进行专业延伸拓展,构建了“大有色”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了以地质找矿、采矿、矿物加工、有色冶金、有色金属新材料加工与制备等为特色和龙头学科,以机械加工、自动控制、环境保护、资源再生与利用等为支撑学科,以水利电力、民族民居建筑学、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生物化工、信息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为拓展延伸学科的“大有色”学科专业体系。

说到昆工,还不得不提及她的建筑风格和校园精致。在呈贡主校区,整个建筑布局因地制宜,呈现背山面水、坐东朝西的景观特点,加上内部的地形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山地校园景观和生态化的校园环境。建筑风格高大严谨,以庄重的红土色和明确的几何对位关系及网格化的布局方式,很好地体现了理工大学的学科特征。

学校的图书馆不仅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学校“登高博见”这一理念的具体升华,采用层层退台式的造型设计,与昆工校徽相吻合,顺应地形,恢宏大气。不论身处校园的哪个角落,图书馆都能为视线所及。每每夜幕降临,馆内灯光亮起,便如灯塔照耀,散发出温暖的抚慰,也照亮着求知的前路。

同时,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可谓锦上添花。尤其校园文化艺术方面,开创性地建设“昆工印象”文化品牌体系及其项下“一院一品”,逐步形成了以迎新晚会等活动为起点的“秋·认识昆工”、以“青年志愿者文化节”等活动为主题的“冬·情暖昆工”、以“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为主线的“春·星耀昆工”以及以“毕业生晚会”等活动为终点的“夏·希望昆工”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在“昆工印象”品牌项下,又以各院学科特色为依托,创新性地将文化艺术活动融入学院文化建设范畴,形成具有学科专业特色和浓郁文化特点的子品牌。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冶金工程、建筑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矿物加工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工程等。

厚德致远 博学敦行——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李毅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如画的风景滋养出如诗的才俊,江南名校浙江理工大学在西子湖畔静静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求学的莘莘学子,终成桃李芬芳,这些祖国的栋梁构成了浙理工百年名校的脊梁。

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是杭州知府林启为实现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宏愿于1897年创办的蚕学馆,是我国最早创办的新学教育机构之一。1908年,因办学成绩卓著,被清政府御批升格为“高等蚕桑学堂”。辛亥革命至解放前夕,因时局动乱,学校几度易名,数迁校址,风雨沧桑,历经磨难,但始终坚持办学。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不断开拓进取,绘就了新的历史篇章。学校195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64年由国务院定名为浙江丝绸工学院,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浙江理工大学。

如今的浙江理工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艺术学科富有特色的,同时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和教育学各学科协调发展的一个多科性大学。在机械、电子、材料、化学、生物、纺织和服装等学科方面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目前学校拥有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轻化工程、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以及艺术设计和动画等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同时还拥有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学、材料学、建筑和自动化在内的15个浙江省重点专业。当然,学校也非常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坚持开放办学,举办中外合作的服装设计与工程和服装设计以及设计营销的中美合作办学项目。每年毕业时期都会有企业专门来校招聘服装设计类学生,学校也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多年来,学校坚持以科研工作为重点,科研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在众多领域完成了一系列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省部基金科研项目,获得各类国家奖项,科技工作综合指标一直稳居浙江省属高校前列。

浙江理工大学不仅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方面有所成就,其校园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的。这里有为大家非常熟知的——阳光网站。在周末,网站还会在学校教学楼固定教室为学生们放映精彩的电影,为大学生活增添些许趣味。不仅如此,学校还有各类社团供大家选择,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星元素街舞社团,每次他们在各类晚会上的出现总会引来阵阵尖叫,他们的舞蹈视频在网络上拥有上万次的点击率。

看过校园生活,再快速浏览一下校园吧。学校恢宏的图书馆楼高达十二层,也是浙江省高校數字图书馆下沙高教园区分中心,藏书规模庞大,不仅为同学们的借阅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十分温馨的学习氛围…”还有气势磅礴的体育馆,无处不见同学们的身影,充斥着欢声与笑语。在阳光明媚的午后,大家还可以约上三五好友,去理工后花园的草坪上看看书,聊聊天,沐浴一下温暖的阳光。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轻化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艺术设计、动画、纺织工程等。

穷究于理 成就于工——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邓国焱

穷究于理,成就于工。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一群热血理工宅男,将自己新买的电脑主机,在学习了汇编语言和单片机后,便“异想天开”了:有想把机器人改造成能自动对话的,有想改成远程遥控的,于是动手拆主板,各种焊接电路,虽然无数无辜的电脑光荣“报废”了,但是却有了后来在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的叱咤风云,有了后来国际奖9项、省部级和国家级奖励400余项的荣誉。爱“折腾”、爱探索的精神。年复一年在这块2800亩的校园内“疯狂”地上演着……

四年不长不短的大学时光,能记起的故事已经逐渐模糊,但“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八字箴言伴随着我从弱冠走入人生的而立之年。

成都理工大学办学历史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学科涵盖了理、工、文、管、经、法、哲、农、教等9大学科门类,共74个本科专业,是一所理工特色的鲜明的综合性大学。由于学校的历史渊源,尤以地质、能源专业为甚,是学校一块响亮的招牌。拿能源学院来说,所开设的基础地质与石油地质、石油地质与石油物探、石油勘探与石油这些相互渗透的专业,培养了大量的复合型人才。每年都有大批的同学进入中石油、中石化、中核电等大型资源类国有企业。同时,还设有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少有的省属重点大学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

随着学校综合性实力的不断提高,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这些后起之秀实力也不容小觑。在成都天府软件园,经常可以撞见在Intel和华为就职的理工校友。

2012年,成都理工大学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坊间称其为“小211工程”,发展势头十分看好。

每所大学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与魅力。只要一提及成都理工大学,求学于斯、毕业N年的理工人脑海里马上浮现出两个字——恐龙!校门中、校徽上、校园的各处标识都是恐龙,以至于让许多刚刚入学的师妹们疑惑不已:咱理工大怎么到处是恐龙啊?姐明明是美女,怎么能戴着“恐龙”校徽呢?多少让人忍俊不禁。原来校徽上的恐龙学名叫马门溪龙,是亚洲第一巨型恐龙。在成都理工大学的校园博物馆里,马门溪龙化石可谓是镇校之宝,何等独特、何等霸气。

当然,理工的闲暇时光也是别有一番味道的。每当休假,树荫下总是能看到捧书细读的背影。运动场几乎人满为患,其中也不乏女生,要知道,成都理工的男女比例一度是5:1,能有那么多女生喜欢运动,已经是一道风景了。若时间充足,还有一个好去处,那就是恐龙数字博物馆,她馆藏10万余件各类标本藏品,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从大熊猫到剑齿象,从珠峰到南极,各种标本不胜枚举。在这里,你可以远离都市的喧嚣,回到侏罗纪甚至更远,去体验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去感受科学的魔幻与惊艳。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地球物理学、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土木工程、地质学、核工程与核技术等。

上一篇:任务支架思想政治教学论文下一篇: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