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城市管理条例版

2024-04-07

宣城市城市管理条例版(精选6篇)

篇1:宣城市城市管理条例版

宣城市城市管理条例(最新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设文明、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根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实施城市化管理区域内的城市管理活动。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辖区内实施城市化管理的区域向社会公布,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城市管理,是指对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和园林绿化、市政公用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卫生等公共事务和秩序进行管理的活动。

第四条 城市管理应当遵循以人为本、公众参与、依法治理、权责一致、协调创新的原则。

第五条 城市管理由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实行属地管理,建立以县级人民政府为主,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为基础的管理体制。

居(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及时报告本区域内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六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市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城市管理目标。将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与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相适应的资金投入和保障机制。

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设立的城市管理委员会,组织、指导、监督和考核城市管理工作,协调城市管理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城市管理委员会对城市管理重要事项作出的决议,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遵守和执行。

城市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城市管理部门,负责城市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第八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城市管理部门是城市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管理的相关工作,依法行使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环境保护、水务、公安、民政、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督、交通运输、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和商务等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城市管理工作。

供水、供电、供气、邮政、通信、公共交通和物业服务等单位,应当在各自经营服务范围内提供公共服务,承担设施维修养护责任,配合做好城市管理工作。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创新城市管理的运行服务机制,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管理,推动市政设施建设和维护、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公共服务社会化和市场化。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引导、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城市管理,为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提供物质和制度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志愿服务宣传动员、组织管理、激励扶持等制度和组织协调机制,依法支持和规范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管理。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市民社会公德意识和文明素质,营造人人参与城市管理、人人维护城市形象的社会氛围。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遵守城市管理相关规定,对违反城市管理的行为有权进行劝阻、举报。

第二章 城市管理事项

第十二条 城市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市容环境卫生、户外广告等城市管理专项规划。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组织编制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市政工程管线、建筑物外立面等涉及城市管理内容的相关规划时,应当征求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

第十三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城乡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管理,对违法建设出具认定意见,城市管理部门应当依法查处。

第十四条 城市的道路、桥梁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保持设施完好、路面整洁;主干道有盲道、缘石等无障碍设施并保持完好通畅;地名标志等公共标识设置完好、整洁、规范;

(二)交通信号、技术监控设备以及护栏、隔离桩等安全设施的设置,符合有关标准和道路交通安全的有关规定;

(三)临时占用或者挖掘城市道路、桥涵以及在桥梁上架设各类管线的,应当经过批准。

第十五条 经批准占用、挖掘市政设施的,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临时封闭交通的,应当经建设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并予以公告;

(二)按批准的位置、面积、期限占用或者挖掘;

(三)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标志和防护设施;

(四)占用城市道路期满或者挖掘城市道路后,应当及时清理现场或者恢复原状。

第十六条 城市道路上井(箱)盖、沟盖、管线、消火栓及其他城市道路附属设施的产权单位应当加强管理和维护,因缺损影响交通和安全的应当及时补缺或者修复。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盗取设在城市道路上的井(箱)盖、沟盖、管线、消火栓等城市道路附属设施。

第十七条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施工现场实行围挡封闭,出入口、主要道路、加工区等采取硬化处理措施,出入口位置配备车辆冲洗设施;

(二)施工现场采取洒水、覆盖、铺装、绿化等降尘措施;

(三)建筑垃圾采取封闭清运,严禁高处抛洒;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采取封闭运输;

(四)驶离工地的车辆进行冲洗保洁;

(五)工程竣工后,及时清理和平整场地;

(六)施工现场出入口应当设置视频监控设施;

(七)施工现场围挡墙体应当与美化城市街景相结合,并设置公益广告。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保护城市照明设施,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在城市照明设施上刻划、涂污;

(二)擅自在城市照明设施上张贴、悬挂、设置宣传品、广告;

(三)擅自占用、拆除、改动、迁移城市照明设施;

(四)其他可能影响城市照明设施正常运行的行为。

第十九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批沿街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外立面设计方案,涉及预留户外广告和招牌位置的,应当遵守户外广告设置规划的规定,并征求城市管理部门的意见。设置大型户外广告的,经城市管理部门同意后,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批准手续。

城市户外广告、招牌的设置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保护城市传统风貌和格局,与城市建设相协调,符合城市容貌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

(二)不得损害建筑物、街景和城市轮廓线的重要特征,不得影响所依附载体的使用功能和安全。附属设置的亮化设施应当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得妨碍城市公共设施功能,不得影响交通、消防安全以及公众工作和生活;

(三)设置招牌应当符合有关标准和要求,建筑物楼体、楼顶不得擅自设置标牌、标识和标志;

(四)保持户外广告外型美观、安全牢固和亮化设施功能完好。

第二十条 城市建筑物、构筑物外立面应当保持整洁,建筑物、构筑物外立面残损、脱落的,应当进行修补或者重新装饰、装修。

建筑物、构筑物的所有人是保持建筑物、构筑物外立面整洁的责任人;所有人与使用人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产权不明或者由政府代管的建筑物、构筑物外立面保持整洁工作由城市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城市公共设施及其他设施的保持整洁工作由其管理单位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十一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在公众集中区域或者居民居住区域设置统一的公共信息张贴栏,并负责日常维护和保洁。在公共场所散发、张贴、悬挂宣传品的,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零星粘贴宣传品,应当张贴在公共信息张贴栏中;

(二)不得设置过街横条幅;

(三)未经批准不得在建(构)筑物和其他设施上张贴和悬挂宣传品;

(四)不得影响城市交通、环境卫生和市容市貌。

第二十二条 城市园林绿化及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保护,应当符合相关要求,注重公园、绿地的景观、生态、游憩、文化和防灾等功能。

城市园林绿化推广使用乡土植物,以种植树木为主,实行乔、灌、草结合,保持植物多样性。严格保护古树名木和城市规划区原生树木,控制大树移栽,禁止引进不适合本地生长的外来植物。

鼓励利用屋面、坡面、阳台、桥体、墙体等立体空间,发展垂直绿化,增加绿量。

第二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城市绿化用地。因建设需要临时占用城市绿化用地的,应当经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临时用地手续;临时占用结束后,应当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在规定期限内恢复原状。

除正常养护外,不得擅自修剪、移植和砍伐城市内的树木。确需修剪、移植和砍伐的,应当经城市绿化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四条 禁止在公园、广场、绿道等区域内实施下列行为:

(一)采摘花果、攀折树木、损坏绿地;

(二)随意丢弃瓜果皮壳、塑料袋等废弃物;

(三)在指定区域以外烧烤、露营;

(四)晾晒衣被、果蔬等物品;

(五)擅自摆摊设点;

(六)在停车场或者规定区域以外停放、行驶机动车、电动车,但施工养护作业车辆及执行公务的公安、城管、消防、救护、抢险等车辆除外;

(七)其他破坏公园、广场、绿道等环境和秩序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 市容环境卫生实行责任区制度,环境卫生责任主体应当履行清扫保洁义务。

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管理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责任区域、责任单位、责任人明确;

(二)责任区内环境卫生保持整洁,环境卫生设施保持完好,无乱搭乱建、乱牵乱挂、乱摆乱卖、乱涂乱画等行为;

(三)责任区内无散放宠物和家禽、家畜,无暴露垃圾、粪便、污水,无污迹,无杂物;

(四)责任区内的车辆停放有序。

第二十六条 集贸市场和各类专业市场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市场的设置符合市场布局总体规划;

(二)商品交易划行归市,摆放整齐,保持场内环境卫生整洁、设施完好、通道畅通;

(三)场内经营者在指定区域亮照经营,不短斤少两、强买强卖,不在场外交易;

(四)场内无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其他扰乱市场经营秩序的行为。

第二十七条 进入临时设摊经营区域内从事经营活动的,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范围经营;

(二)按照规定配备经营和卫生设施,保持整洁完好、摆放有序;

(三)按照规定处理废弃物和污水,保持地面清洁;

(四)使用电、燃气等清洁能源。

划定的临时设摊经营区域,由城市管理部门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八条 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单位,应当依法向城市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手续。

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单位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签订交通安全营运污染防治承诺书;

(二)具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机械设备和车辆停放场所;

(三)承运建筑垃圾的运输车辆应当符合相关规定和技术条件。

第二十九条 建筑垃圾应当由具有专业运输资格的企业运输。城市管理部门应当通过招标等方式确定具有专业运输资格的企业并公示。

城市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建筑垃圾运输企业以及从业人员信用管理机制,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建筑垃圾运输企业、驾驶人、车主,列入不良信用档案并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三十条 城市市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经营中的歌舞、游艺等文化娱乐场所,其边界噪声不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二)禁止使用高音喇叭或者采用其他超出规定标准噪声的方法招揽顾客、宣传商品或者进行流动性商业宣传;

(三)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空调器、排风扇、冷却塔等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设备、设施的,其边界噪声不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四)禁止任何单位、个人在机关、医院、学校、住宅等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使用高音广播喇叭;

(五)在公园、广场、街道等公共场所组织广场舞等娱乐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产生的音量,应当符合相关规定;

(六)使用家用电器、乐器或者进行其他家庭室内娱乐活动时,不得对周围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七)十二时至十四时、十九时至次日七时禁止在已竣工交付使用的住宅楼内使用电钻、电锯、电刨、冲击钻等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工具进行装饰作业;

(八)十二时至十四时、二十二时至次日六时禁止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从事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但抢修、抢险作业要求或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除外;

(九)高考、中考等特殊活动期间,不得违反规定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十一条 餐饮油烟污染防治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排放油烟的餐饮服务业经营者应当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并保持正常使用,或者采取其他油烟净化措施,使油烟达标排放,并防止对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环境造成污染;

(二)禁止在居民住宅楼、未配套设立专用烟道的商住综合楼以及商住综合楼内与居住层相邻的商业楼层内新建、改建、扩建产生油烟、异味、废气的餐饮服务项目;

(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当地人民政府禁止的区域内露天烧烤食品或者为露天烧烤食品提供场地。

第三十二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对城市污水进行集中处理。禁止向城市河道、湖泊等水体排放污水和倾倒垃圾。水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建立城市水域信息监测系统及水体污染预警机制,加强监督管理。

保持城市河道、湖泊畅通,提高行洪排涝能力,发挥城市河道、湖泊的综合功能。

第三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城市公厕规划、建设、维护和管理工作。公厕管理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环境协调、功能完善、卫生安全的原则。

任何单位和个人使用城市公厕,都应当自觉维护公厕的清洁卫生,爱护公厕的设备和设施。

第三十四条 交通管理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科学、合理设计公交运营线路,方便市民出行。公共客运经营者应当在高峰时段和人流量大的地段及时合理调度车辆;

(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堵塞、封闭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

(三)禁止在机动车道内从事乞讨、兜售物品、散发宣传品、翻越道路分隔栏杆、向车外抛撒物品等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行为;

(四)禁止在城市道路、广场、公园等场所清洗机动车辆。

第三十五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应当配建、增建停车场;停车泊位不足的,应当及时改建或者扩建;批准建成或者投入使用的停车场不得擅自停止使用或者改作他用。

城市公共停车场实行统一管理,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城市公共停车场信息系统,并向社会实时公布停车信息。城市公共停车场应当符合智能化管理、信息共享要求,并将停车信息纳入城市公共停车信息系统。鼓励并引导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停车场对外开放。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是营业性棋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营业性棋牌室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对营业性棋牌室消防、治安状况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确定限制或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时间、地点和种类。

举办焰火晚会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动的,主办单位应当向公安机关提出申请。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城市燃放孔明灯、河灯等产生明火且不可控制的空中、水中飘移物。

第三十八条 城市实行养犬登记、免疫制度。

养犬人携犬出户时,应当采取束犬链等约束性措施,对犬在户外排泄的粪便应当及时清除。养犬人应当尊重社会公德,遵守公共秩序,不得干扰他人正常生活。

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依法养犬、文明养犬、防治狂犬病和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宣传教育。

居(村)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协助相关管理部门开展依法养犬、文明养犬的宣传,引导、督促养犬人遵守养犬的行为规范。

第三十九条 物业服务企业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为业主提供服务,并配合政府相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社区服务和社区文化等活动。

建立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定制度。具体评定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条 住宅小区应当设置电动车集中停放、充电场所,设置符合用电安全要求的充电设施。因客观条件无法设置集中停放、充电场所的,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应当加强日常管理,做好巡查、检查工作。

第四十一条 提倡文明办丧事和进行祭奠活动。市民不得在城市道路、住宅小区的公共区域搭设灵棚、停放遗体、吹奏丧事鼓乐、抛撒冥纸、焚烧祭品。

第四十二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及其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城市管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

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城市管理突发事件后,市、县级人民政府及其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响应,采取强制性措施、行政指导等应对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市、县级人民政府及其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应当立即组织受影响地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三章 城市管理执法

第四十三条 城市管理执法,是指城市管理部门在城市管理领域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履行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职责的行为。

已由城市管理部门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做好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将涉及城市管理执法事项的行政许可和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需要城市管理部门处罚的违法行为,及时通报城市管理部门。

第四十四条 城市管理执法实行属地管理,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城市管理部门管辖。

管辖区域相邻的县级城市管理部门对行政辖区接壤地区流动性违法行为的查处,由首先发现的城市管理部门查处。管辖权发生争议的,由市城市管理部门指定管辖。

市城市管理部门对县级城市管理部门未予查处的违法行为,应当责令其查处,也可以直接查处。

市城市管理部门可以承担跨区域和重大复杂违法案件的查处。

第四十五条 行政执法文书的送达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执行。

当事人提供送达地址或者同意电子送达的,可以按照其提供的地址或者传真、电子邮件送达。

采取直接、留置、邮寄、委托、转交等方式无法送达的,可以通过当地报纸等方式公告送达。

第四十六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整合交通、建设、管理等公共设施信息和公共基础服务,健全和拓展数字化平台功能,实现城市管理问题及时发现、统一调度、快速处理。

第四十七条 相关管理部门应当按照下列要求对城市管理部门予以协助:

(一)城市管理部门查处违法行为需要相关管理部门提供专业意见或者作出技术鉴定的,相关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协助函件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出具书面意见;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并明确答复期限;

(二)城市管理部门负责查处应取得而未取得相关行政许可的行为,许可机关负责对未按照相关行政许可规定实施的行为进行批后监管,作出认定后移送城市管理部门查处;

(三)公安机关在信息共享、调查取证、联合执法和案件移送等方面配合开展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对以暴力、威胁等方式阻碍、干涉城市管理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务的,应当及时依法处理。

第四十八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城市管理执法保障机制,根据区域面积、人口数量、管理任务等因素,合理设置管理执法岗位,科学确定管理执法人员配备比率标准。

城市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规定配备必要的执法车辆、调查取证器材、防护用具等执法装备并规范管理。

第四十九条 城市管理执法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应当宣传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按照规定着装、佩戴标志,主动出示行政执法证件,遵守行政执法程序,做到公正、文明执法,不得损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五十条 城市管理部门应当主动公开其职责范围、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投诉举报电话及其他监督方式,接受社会监督。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于城市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或者不当行为,有权依法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城市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所在单位、监察机关或者上级行政机关投诉、举报。

接到投诉、举报的机关应当按照规定核实处理,在规定时间内将处理结果反馈投诉、举报人,并对投诉、举报人的个人信息予以保密。

第五十一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城市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或者请求国家赔偿。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规定的,由城市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两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城市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由城市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工整治。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由城市管理部门责令纠正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可以给予警告,并可以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由城市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对单位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由城市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擅自设置大型户外广告影响市容的,由城市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可以给予警告,并可以处五百元以上两千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擅自占用城市绿化用地的,由城市管理部门责令限期退还、恢复原状,可以并处所占绿地面积每平方米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擅自修剪、移植、砍伐树木的,由城市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按照规定补植树木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每棵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行为之一的,由城市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属于集体活动的,对活动的组织者可以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不履行卫生责任区清扫保洁义务的,由城市管理部门责令纠正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可以给予警告,并可以处两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城市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一条 建筑垃圾运输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城市管理部门吊销其建筑垃圾处置核准资质证书:

(一)运输车辆在作业过程中严重违法,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

(二)伪造建筑垃圾处置核准证件的;

(三)承接未办理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手续的项目,擅自运输建筑垃圾,情节严重的;

(四)将建筑垃圾倾倒在规定场地之外,情节严重的;

(五)在运输中不配合执法人员的检查和管理,有暴力抗法行为,情节严重的。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一项、第三项、第八项规定的,由城市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对单位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二项、第四项、第五项、第六项、第七项规定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九项规定的,由城市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二项规定的,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责令改正,对单位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三项规定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或者处五十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四项规定的,由城市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将批准建成或者投入使用的停车场停止使用或者改作他用的,由城市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二款规定,未将停车信息纳入城市公共停车信息系统的,由城市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在禁止的区域燃放烟花爆竹的,由公安机关责令停止燃放,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未经许可举办焰火晚会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动的,由公安机关责令停止燃放,对责任单位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六条 城市管理等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城市管理活动中应当严格履行法定职责。违反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不按照规定职责巡查、督查的;

(二)对依法应当予以制止或者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对依法应当处理的举报投诉不处理的;

(三)应当移送相关部门处理而不及时移送的;

(四)应当履行协助义务而不履行的;

(五)放弃、推诿、拖延、拒绝履行职责的其他情形。

第六十七条 城市管理等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城市管理活动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或者违反法定程序执法,损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

(二)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没收的违法所得、非法财物,查封、扣押的财物或者罚款的;

(三)包庇、纵容违法行为人的;

(四)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要、收受当事人财物的;

(五)要求当事人承担超出法律、法规规定义务的;

(六)欺骗、引诱当事人实施违法行为的;

(七)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

第六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章 附 则

第六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城市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

第七十条 本条例自5月1日起施行。 导语:为了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设文明、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根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实施城市化管理区域内的城市管理活动。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宣城市城市管理条例,想要知更多的资讯,请多多留意本网!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设文明、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根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实施城市化管理区域内的城市管理活动。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辖区内实施城市化管理的区域向社会公布,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城市管理,是指对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和园林绿化、市政公用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卫生等公共事务和秩序进行管理的活动。

第四条 城市管理应当遵循以人为本、公众参与、依法治理、权责一致、协调创新的原则。

第五条 城市管理由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实行属地管理,建立以县级人民政府为主,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为基础的管理体制。

居(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及时报告本区域内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六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市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城市管理目标。将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与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相适应的资金投入和保障机制。

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设立的城市管理委员会,组织、指导、监督和考核城市管理工作,协调城市管理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城市管理委员会对城市管理重要事项作出的决议,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遵守和执行。

城市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城市管理部门,负责城市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第八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城市管理部门是城市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管理的相关工作,依法行使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环境保护、水务、公安、民政、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督、交通运输、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和商务等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城市管理工作。

供水、供电、供气、邮政、通信、公共交通和物业服务等单位,应当在各自经营服务范围内提供公共服务,承担设施维修养护责任,配合做好城市管理工作。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创新城市管理的运行服务机制,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管理,推动市政设施建设和维护、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公共服务社会化和市场化。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引导、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城市管理,为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提供物质和制度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志愿服务宣传动员、组织管理、激励扶持等制度和组织协调机制,依法支持和规范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管理。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市民社会公德意识和文明素质,营造人人参与城市管理、人人维护城市形象的社会氛围。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遵守城市管理相关规定,对违反城市管理的行为有权进行劝阻、举报。

第二章 城市管理事项

第十二条 城市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市容环境卫生、户外广告等城市管理专项规划。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组织编制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市政工程管线、建筑物外立面等涉及城市管理内容的相关规划时,应当征求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

第十三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城乡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管理,对违法建设出具认定意见,城市管理部门应当依法查处。

第十四条 城市的道路、桥梁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保持设施完好、路面整洁;主干道有盲道、缘石等无障碍设施并保持完好通畅;地名标志等公共标识设置完好、整洁、规范;

(二)交通信号、技术监控设备以及护栏、隔离桩等安全设施的设置,符合有关标准和道路交通安全的有关规定;

(三)临时占用或者挖掘城市道路、桥涵以及在桥梁上架设各类管线的,应当经过批准。

第十五条 经批准占用、挖掘市政设施的,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临时封闭交通的,应当经建设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并予以公告;

(二)按批准的位置、面积、期限占用或者挖掘;

(三)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标志和防护设施;

篇2:宣城市城市管理条例版

关键词: 社区;社区管理;评述

如何有效加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推动城市社区建设,养成社会自治能力,是这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理论界密切关注且全方位多角度投入,试图探索解决的问题。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新模式的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初,城市社区管理主要以优化社区服务为龙头和突破口,然后逐步扩展到社区文化、教育、人口、环境、治安、托幼养老等领域。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正转向以社区居民自治为龙头,以社区组织建设为重点带动社区事业建设全方位立体发展的新阶段。社区建设和管理已取得明显的体制效应。

但是,我们注意到,目前,一些实验区的社区管理新模式的探索陷入一种“卡壳”状态,在理顺政府、市场、社区三者之间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回归社区自治功能方面进展缓慢、进退两难。一方面,有些地方党委和政府认为:“社区居委会既不能作为政府的一只‘腿’,又要协助政府完成工作,这是很难做到的。社区居委会要自治,政府下派的任务它可以拒绝,政府的目标任务又如何完成?”另一方面,有些社区工作者提出:“社区自治不就是意味着政府要从社区中退出,放手让社区自我管理吗?为什么政府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呢?社区自治何时回复其本义?”这两个问题产生的出发点不同:前者担心社区自治会影响政府权威,有碍政府管理目标的实现;后者担心社区自治名实不符。但两者产生疑问的根源都一样,这就是如何认识政府和社区的关系问题。这成为包括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市政学等不同学科在内的学者们自社区管理萌生之日起就引起不断关注和争论的话题。

一、社区管理运动的兴起

目前我国社区管理运动正处于积极的探索时期。这主要表现在以实现社区自治为目标的创建、管理活动在全国多个实验区拉开大网,一批有志于社区管理理论创新的专家学者已对此“发起攻势”。其中,以徐勇教授为首的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的教授、博士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一枝独秀渐成气候。

徐教授认为,随着中国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一变化是继农村改革中出现的包产到户、乡镇企业和村民自治三项伟大创造后的又一新的伟大创造[1]。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马仲良教授也高度评价城市社区自治这一制度的创新意义,认为,如果说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要搞市场经济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巨大飞跃的话, 论文网那么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也要搞自治并开始建立了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则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又一个巨大飞跃

[2]。在社区管理缘何兴起的问题上,徐教授认为,城市社区建设是在全能政府“失效”和市场“失灵”及培育市场与培育社区双重改革的制度背景下发生的社会整合过程[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王思斌教授认为我国社区建设的时序模式有两类:一类是行政体制改革———社区发展———建构社区自治体制,它以行政体制改革为实质性线索;一类是社区建设前期———发展期———成熟期,以社区成员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运行体制为线索[3]。综合上述几位专家的见解及其它相关文献,应该说在对社区管理的讨论中,有两点看法是一致的。

1.社区管理作为基层公共管理是伴随西方国家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运动应运而生的,它有力推动了“重塑政府”、“再造公共部门”运动。在凯恩斯强力政府理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政府普遍采取一系列积极政策全面介入社会生活,当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干预市场并获得空前成功时,与“市场失灵”相伴随的“政府失败”也日渐凸显出来。政府面临前所未有的深刻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信任危机、管理危机。国民对此普遍不满,声讨之声不绝于耳,质疑政府并要求进行改革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人们在“实用主义”、“小政府大社会意识形态”、“商业动力化”、“社区自治化”等思潮影响下,要求政府把公共事务特别是公共物品(服务)民营化;推进社区主义(communitarianism),建立理想的政府、市场、社区三足鼎立的公民社会;加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发展非政府、非营利性的社会中介组织,用企业精神再造政府,把企业管理中蕴藏的组织文化注入到政府机构中,提高政府部门的竞争意识、服务观念和管理效率。社会舆论的压力迫使各国政府在行政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各国新政府上台伊始,就以民营化、市场化、自治化、服务化改革取向作为赢取民心的主要手段。这场自西方世界始继而波及全球的行政改革浪潮,为社会管理自治化模式的兴起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背景。

2.社区管理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创新是在多门学科交叉融合并互相支持的条件下萌生并发展起来。包括政治学、社会学、市政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知识大餐”为社区管理的健康运作提供了丰富有益的理论“营养”。政治学关注社区自治化模式下作为国家权力代理人的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框架建构,试图从中找到一条政府与社区体制上共生、功能上互补、效用上双赢的路子,[4]把新建社区作为制度创新的平台,探索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相结合的社区治理模式。社会学关注社区服务的问题,社区服务研究从起步到系统化发展,紧密结合市场经济改革和社会福利体制深化发展之必需,得出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满足服务主题和内容日趋多元化的要求。市政学关注社区管理自治化发展如何与一个城市的整体规划发展保持“共振”。自治化的社区并非独立的“诸侯王国”,要与一个城市“大气候”的发展变化“风雨同舟”。

管理学关注社区自治化体制下政府管理和社区管理的衔接链条及管理绩效,建构社区自治体制,政府在管理上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和错位,社区自治机构既要满足区内居民形式多样和内容日趋丰富的要求,大胆管理,热情服务,拒绝“乱摊派”,又不至于同政府形成分庭抗衡的局面。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理论界涉及社区管理研究的学科范围还比较狭窄。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还没有真正形成广泛的多学科“同舟同济”的局面;二是置身其中的研究者的学科视角还相对狭小,由此束缚了进一步的学术深究。目前的社区管理研究以经验总结居多,而真正上升为具有广泛学科结晶深度的研究成果犹如凤毛麟角。

二、社区管理的相关范畴

目前国内研究者对社区的涵义,社区管理的导向、模式、原则、内容、功能、体制创新等一些基本范畴的研究尚存诸多争议,这在一方面反映了研究者之间的认识差异和学科界域差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尽管社区的实际生活中已经潜滋暗长并具雏形,社区管理作为实践已经先行,但一些基本概念仍未达成共识,理论创新相对滞后的现状。论文网目前我们看到的有关社区管理的著作有三本,一是陶铁胜教授主编的《社区管理概论》(2000年版,上海三联出版社);一是黎熙元教授主编的《现代社区概论》(1998年版,中山大学出版社),一是王思斌教授任执行主编的《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北京市基层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研究》(2001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有关社区管理的科研论文则呈雨后春笋之势,下面从中摘录出与社区管理相关的范畴供讨论。

1.社区的界定。

“社区”是一个几经转译且经历了一系列含义上的变化而逐步形成的专用概念。在其最初的使用者滕尼斯那里,“社区”与“地域”之间的关联并不明确。但在其后的嬗变演绎中,“社区”的地域性涵义日益凸显。有人对社区定义进行过统计,发现94个定义中有69个都包含有三方面的含义:社会交往、地域和共同约束。国内学者对“社区”这一概念的争议在于,究竟该从社区地域、社区资源、行政划分、规模大小、文化氛围、情感归属等哪一个或哪几个方面来界定较为合理?北大学者指出,“社区”是“社(会)”和“(地)区”这两者的结合,认为“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共同体”[5]。也有学者认为社区是指按照便于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社区居民自治的原则,并考虑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对原有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作适当调整后的居民委员会辖区。[6]我们认为社区是指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进行的特定的社会活动的活动区域。[7]社区就是区域性的社会,换言之,社区就是人们凭感官能感觉到的具体化了的社会。[8]

我们发现,事实上,在人文社会科学中,一个概念的重要性与它的精确性往往是成反比例的。愈是重要的概念,它在含义上分歧愈多。因为,所谓重要的、基本的概念,就是那些本学科学者们在研究中不可避免要加以使用的概念,而学者们由于各人“胃口”兴趣、研究视角、理论背景及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必然会对同一概念做出不同的解释和演绎。“社区”这一概念也不例外。

2.导向与模式。

徐教授撰文指出,在城市社区建设的改革实验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整合导向。其中一是行政导向,即强化基层政府功能,主要运用政府及其所控制的资源进行自上而下的社会整合,并形成“新政府社会”;其二是自治导向,即强化基层社区的功能,主要通过政府下放权力,建立社区自治组织,并通过这一组织动员社会参与进行社会整合,并形成“社区制”社会。[1] 在社区管理模式上,有学者认为存在三种模式,这就是以哈尔滨南岗区为典型的行政主导型模式,以上海市卢湾区五里桥街道为典型的半行政半自治型模式和以沈阳市春河社区为典型的自治型模式。[1]也有学者根据社区管理活动的主体不同将社区管理模式分为企业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社会主导型四种类型。[7]

3.社区管理的原则。

主要原则有:全体利益原则、自治和自助原则、组织和教育原则、协调性原则、前瞻性原则

[7]。也有学者提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要遵循“四个结合”的原则:政府行为与社会行为相结合;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经营性与服务性相结合;专业队伍服务与群众自助服务相结合。[9]

4.社区管理的内容。

城市社区作为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基础、城市经济发展的载体,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对社区人口的管理、社区环境的管理、社区治安的管理、社区服务的管理、社区文化的管理和社区保障的管理。[10]

5.社区管理的功能。

社区管理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保障社区居民身体健康、对提高居民文明素质、满足社会居民精神生活需求、密切社区成员关系、发展社区经济、救助社区中弱势

人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7]社区管理中的社区居民自治是一种管理成本较低的体制创新,是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11]有学者指出,进行社区管理建设,有助于培育社区文明意识,整合社区资源,发挥社区桥梁纽带的作用。[12]

6.社区管理的体制创新。

这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努力建立多系统、多层次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具体工作包括科学合理地调整居委会规模,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资源效用;建立健全社区管理组织体系;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使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构造非政府、非营利性社会中介组织,将社区服务功能还原社会;理顺政府行政管理系统、社会自主管理系统和生活服务管理系统三大关系,提高社区整合能力;按“属地管理、齐抓共管、条块结合、落实基层”的原则健全和完善社区管理的工作机制。[9]

三、评述

1.透视目前社区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计划经济背景下的单位本位体制正逐渐冰释,社会保障的载体从单位过渡到了一个个微型的社区。社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社区管理也由此应运而生。不过,如前所述,有关社区管理的学术研究相对于实践发展而言显得“慢了半拍”,这与我国社区发育迟缓和社会工作的教育研究起步较晚有关,政府有关部门倡导不力也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专业的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脱节,“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者居多,起不到理论先锋的开拓、前瞻、指导和规范作用,甚至停留在一些基本概念上兜圈圈,或随意“缩水”,或任意“膨化”,各执一端,研究成果仅限于在理论刊物上发表,很难为社区管理的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可操作性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社区管理在现实中有许多问题亟待理论上给个“说法”,如居委会的角色定位问题。但在一些居委会“管”的功能比较强,服务功能相对微弱,与居民之间缺乏亲和力,很难“心连心”。大家都知道居委会很忙,但忙些什么谁都不关心。这是为什么?这实际上是对居委会角色的一个否定性信号,反映出这样一个深层次问题:一般居民对居委会既无依赖诉求又无利益瓜葛,谈何情感之亲缘关系?长期以来,居委会工作人员被称为“居委会干部”,说话办事“干部味”很浓,这种权力色彩与居委会作为基层自治组织的性质是相悖的。自治组织的一个基本要素是以维护和增进居民的权利和利益为工作内容,而不是一听起来人们就感觉不对头的要置他们于“管理”的束缚之下。居委会作何角色需要理论上的厘定。类似问题还有很多,著名的资深社会学家费孝通撰文指出社区管理研究者可以就下面四个问题先作思考:(1)如何在社区建设中通过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增强社区的凝聚力;(2)如何在硬件建造者的物业机关和居民之间建立沟通机制;如何使管理居民人际关系的社会机构与硬件建设及维护者之间的职权关系达成明确规定,具体地说,也就是物业管理、业主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之间怎样配合和协作;(3)集权体制的行政系统即自上而下的行政机关与居民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住户与住户之间以及他们与自理自治的社区机构关系怎样协调,如何避免“社区是个筐,一切往里装”的弊病;(4)社区机关工作需要的资源如何筹处也应有法律上的保障[13]。目前较为式微的理论研究与现实日渐紧迫性的需要相比显得捉襟见肘。

2.解析社区管理理论研究“瓶颈”。

诚如有学者所言,从普遍价值和长远目标来看,社区管理应着力培育社区居民的自治能力,强化社区居民自治导向,因为这是一种管理成本较低的体制创新。[1]中国启动了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和民主化为导向的政治改革,社区管理的自治化取向正是朝着这种改革努力的尝试。但是,我们注意到,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背后总是留有政府或明或暗的影子,或者说政府的行政干预作用依然突出。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缓冲期”,政府直接管理社区有“惯性”使然,也有它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这种前期介入在时间上不宜过长、幅度上不宜过宽。否则,社区管理体制给人以“新瓶装旧酒”之感,体制创新就失去了本义。实际上,在社区管理自治的问题上必然会涉及到一个“三大板块”关系的问题:政府、市场和社区,能否处理好三大板块的关系成为制约社区管理、实现社区居民自治的“瓶颈”。

众所周知,政府是制导社会发展的主心骨,能否实现真正意义的社区自治管理唯政府“马首是瞻”。政府和公共部门以追求和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为至上原则,政治官员不能“一切向钱看”,追求自身利益的张扬和最大化,否则必然导致腐败丛生,腐蚀整个社会有机体。可以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总体思路去规划现代社区的管理机构;第一,纯粹的行业竞争行为交由市场调节企业承担;第二,政府不能兼“裁判员”和“运动员”双重角色于一身,实现政企分开;第三,继续走“脱钩、分类、放权、提高”的路子,实现政事分开,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第四,培育、发展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把大量的社会职能移交给他们,养成社会的自治能力,政府也可以从此摘掉“管家婆”的帽子。这样,政企、政市、政事、政社分开,使大量的繁杂的社会事务从政府身上剥离出来,政府集中精力抓大事、要事。

竞争是市场的天生法则,优胜劣汰是竞争的必然结果。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必然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的一席之地。或在竞争中爆发,或在竞争中灭亡。市场不同情眼泪。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企业保持经营自主、利益自主和产权自主。当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总是有失灵的时候,它不仅难以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反而“制造”出不少麻烦,如“不充分就业”,弱势群体,将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的关系直接简化为赤裸裸的物质利益关系,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利益的增进等。这就要求政府通过经济和法律的杠杆这只“看得见的手”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对“单位体制”下的社会进行再造。这样,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达到最大化的同时,也可以为社区的社会化功能建设提供一定的财力支持。

我国城市管理体制从街居体制转向社区制,传统的街居组织由政府的“脚”变成社区居民的“头”,简单的行政区划和行政设置的街居正变成具有自我组织性、管理性、服务性的新型基层组织。其管理和活动方式在保持协助政府进行基层管理的行政职能外,更多的是通过民主、自治的原则,把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发动起来、凝聚起来,依靠大家的力量办好大家的事情,使社区成为广大社会成员的“大家庭”。强调以人为本、团结互助、友爱奉献、民主自治的社区精神。这里不是一个充满残酷竞争的竞技场,如果把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优胜劣汰的的“利剑”带入社区,那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就没法活了,社区同情眼泪。在社区创建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是“重头戏”。要通过开辟市民学校、广场文化等活动,进行理论指导、舆论引导、文化倡导、思想疏导、情感诱导、典型示导、检查督导;将思想工作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去,融入到日常的管理和服务中去;将精神文明建设具体化到靠优美环境熏陶人、优良风尚影响人、优质服务温暖人、优秀业绩感召人中去,具体化到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中去。政府和社区不应是垂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或是这种关系的“翻版”,而应是引导、扶助、规范和监督的关系。社区承担的政府交派的工作,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政府应支付相应的劳务费。

总之,社区自治管理是我国新时期新型民主的生长点,这一工作任重而道远。有关社区管理的研究犹如“小荷才露尖尖角”。但从总体上看,这一研究已具备了诸多有利条件,如日益丰富的各地实践性经验资料的“出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相关理论视线的引入,更多学者联合“会诊”。我们有理由相信,社区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一定会迎来一个奇葩争艳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徐勇.论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居民自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2]马仲良.城市社区自治———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生长点[N].北京日报,2001-03-26.[3]王思斌.体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4]陈伟东.政府与社区:共生、互补、双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5]韩明谟,王思斌.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6]冯晓英.北京城市社区管理的创新:经验、问题与对策[J].前线,2001,(3).[7]陶铁胜.社区管理概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0.[8]黎熙元.现代社区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9]梁启东.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缺陷与创新构想[J].社会科学,2001,(1).[10]徐雪梅.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探论[J].蜂朝百科http://wiki.steelbee.net/

蜂朝教育导航http://link.steelbee.net/

收集一些比较经典的论文下载与发表网站供大家多多交流哦。

篇3:晚报文化版要彰显城市文化品位

一、反映城市文化动态, 打造党和政府与广大读者间的信息平台。

媒体的一大功能就是传播信息, 使更多的受众获得更广泛的信息资源。就晚报的文化版而言, 这一功能不可或缺。世界、国家、城市、乡村, 每年每月、每时每刻都有文化新闻在产生, 时时刻刻都是文化活动的现在进行时, 世界的文化事件, 国家的文化政策, 城市的文化活动, 既是文化资源又是文化新闻, 是各个层次读者需要了解和感知的文化信息。晚报文化版就是要把这些信息采集、整理、归纳、形成文化元素密集的传播通道, 让广大读者及时、快捷、广泛地获取文化的滋养, 尤其是对城市文化动态的报道, 是这一板块的重点, 上情下达, 下情上达, 吸引更多的读者参与城市的文化产业建设, 关心城市文化发展, 主动投身到城市文化活动当中, 自觉提高文化品位, 当是报纸文化版的目的所在。

二、挖掘城市历史, 传承城市文脉, 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城市文化建设既需要从上到下的大力推进, 同时, 也需要广大读者 (市民) 的共同参与。文化建设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硬件建设。重点是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 文化场馆设施的建设和使用。二是软件建设。重点是挖掘城市历史, 传承城市文脉, 打造城市文化品牌。软件建设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长期不懈地积累、研究、宣传和创新。而这些正是晚报文化版应该做的。

晚报既是传媒又是载体, 它在传播的同时, 也把所传播的内容记载下来, 并流传下去。每个城市都有悠远绵长的昨天, 城市的历史可能在岁月的长河中, 渐渐地淡去, 甚至灰飞烟灭。但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当代人去挖掘, 记录城市史, 为城市留下文字的、图像的史实。人们常说, 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过去是一面镜子, 我们透过这面镜子, 能够看到我们的城市是从哪里来, 今天要走向哪里, 明天将奔向何方。

城市文化、城市历史如江河流泻, 生生不息。一代代的城市人把城市的昨天刻在城市的每一寸肌肤上, 无论是美丽或是丑陋, 辉煌或是沉沦, 都将清清楚楚地写在城市的史册中。历史不能割裂, 文化需要传承, 我们要继续书写城市史, 传播城市文化传统。在晚报文化版上, 形成城市文化资源库, 在积累文化成果的同时, 像播撒种子一样, 把城市文化植根于读者当中, 并浇水、施肥, 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使城市文化的脉络延伸、扩展, 绵绵不断地滋养后人。

城市文化要有特色和亮点, 这样才能得到人们的关注, 城市才会有魅力。所谓特色和亮点, 其实就是文化品牌。放眼世界和全国, 每一座著名的城市都有广为人知的文化品牌。北京的宫廷文化、四合院文化, 上海的海派文化、石库门文化等都是城市的文化品牌。以齐齐哈尔市为例, 抗战文化、流人文化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 是城市可资骄傲的文化亮点, 报纸文化版应当使这些文化亮点传播开去, 走向全国, 走向世界, 成为城市绚丽的名片。

三、引导读者的关注点, 形成社会化的文化氛围。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人们往往专注于物质的、经济的成果, 尤其是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人们的关注点集中于生存、温饱, 精神的、文化的需求往往被忽略。当经济条件达到一定水平, 人们才会追求精神、文化方面的欲求。如今, 我们的生活已经走出贫困, 达到或将要达到小康水平, 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 文化需求越来越高。这一时期, 晚报文化版就需要发挥导向作用, 引导读者关注健康、有益的文化内容, 构建积极向上的群众性的文化氛围。报纸是强有力的舆论工具, 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众传媒,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有了习惯性的读报定势。因此, 报纸文化版基于这一优势, 可以大张旗鼓地构建宣传声势, 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 使广大读者浸润在厚重的文化滋养中, 获得丰富、健康的文化享受。从而, 建立广泛的群众文化基础, 提升全社会的文化品位, 为城市文化事业的发展, 开辟一条宽阔、平坦的道路。

四、延伸城市文化链条, 推进文化产业的形成。

篇4:“城市版”村官上岗记

按照北京市的计划,城市版村官还将不断扩充,未来3年,将选聘5000名首都高校应届毕业生,到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商务楼宇社会工作站工作。

而上海市杨浦区的1000个“公共服务见习岗位’,已经启动,为城市版村官勾画出了清晰的轮廓。

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出“八大措施”,“到城乡基层就业”列于首位。“下基层”的范围已被拓展,不仅包括人们熟悉的“村官、支教、支农、支医、乡村扶贫”,还包括城市社区的法律援助、社会保障协理、廉租房配套服务等岗位。

春节过后,北京、上海等地相继通过“政府购岗”的方式,着手开发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大学生的基层就业途径,开始从农村延伸到城市。

为就业“托底”

“很忙,每天要做几十件事情,很琐碎。”在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办事处见习的上海理工大学2009届毕业生曹莉敏说,来社区见习之前,投简历求职常常石沉大海,曾让她很灰心。

2009年2月,曹莉敏参加了上海市杨浦区政府推出的沪上首次大规模的1000个公共服务见习岗位招聘会,其中包括该区社区居委岗位545个,各街道(镇)“三个中心”岗位157个,各委办局所属事业单位岗位297个。

而曹莉敏工作的四平路街道办事处,共提供了50个公共服务见习岗位,其中40多个岗位设在辖区22个社区居委会。

杨浦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开发科提供的数据显示,这次公共服务见习岗位招聘会,共有2327人参加面试,在确定拟录用的1000人名单中,社会人员230人,应届毕业生70人。

“公共服务见习岗位的首要功能是为就业‘托底’。”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办事处社保科副科长熊延成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推出公共服务见习岗位,是为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大学生就业压力。

2008年底,四平路街道办事处对辖区内困难家庭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有100多名大学生完全没有就业意向。而上海市教委文件中有数据显示:2009年上海共有高校毕业生15.8万人,比2008年增加0.9万人,其中研究生2.9万人,本科生7.6万人,专科生5.3万人。

“用人单位希望招收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但又不提供岗位给初出校门的大学生见习,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熊延成表示,在这种情况下,杨浦区政府在上海地区,首次探索将见习基地延伸到可以提供社区公共管理服务见习岗位的街道(乡镇)、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社会公共服务部门。

考虑到大学生在基层就业的稳定性,公共服务见习岗位的见习期规定为12个月。见习期满,考核优秀并符合相关条件的见习生,可考虑优先录用为社区、事业单位派遣制专职干事。

“这些公共服务见习岗位,都是由区政府购买的。”熊延成告诉本刊记者,1000个公共服务见习岗位中有大约700个是社区居委会岗位和各街道(镇)“三个中心”岗位,而作为基层民主自治机构的居委会,无力承担见习岗位的各项费用开支,因此,见习人员每月1500元(含交通午餐费200元)的生活补贴和一份综合保险,都由杨浦区政府统一支付。居委会来了大学生

一个月前,四平路街道办事处公共服务见习生报到。动员会开过,曹莉敏就被居委会主任“认领”回办公室。

曹莉敏的办公桌旁有一扇玻璃窗,每每有小区的居民走过看到她,就会好奇地问:“居委会怎么有这么年轻的小姑娘?”知道她是新进的见习大学生,大家很开心,“我们居委会来了大学生,蛮好!”

但曹莉敏起初并不习惯这样被关注。“每天早晨一上班,就看到满满一屋子人。有的居民会进来打个招呼,聊聊天,还有的居民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找居委会调节。”曹莉敏笑着说,刚开始时,自己都懒得理会。

和居民打交道越来越多,曹莉敏意识到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就是要直面各种各样的琐碎问题,“人就慢慢地变得开朗起来”。

居委会的工作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清闲。曹莉敏每天8:30上班,除了起草工作总结、为“和谐社会、文明世博”出黑板报,还要落实“迎世博、讲文明、树新风‘三五’集中行动”,清洁环境等等。

“事情不大,但有时候算下来,一天可以做几十件事。居民的出生、入学、就医、社保、就业、养老、死亡,都在居委会的工作范围之内,都可能成为见习的工作内容。”曹莉敏说。

曹莉敏主要负责居委会电脑的维护和软件更新。一份几千人的选民名单,她很轻松就录入完毕,这让长期习惯用“一指禅”打字的居委会阿姨们很开心。

“公开招聘公共服务见习人员,也是储备人才的好机会,可以改善包括社区居委会在内的公共服务队伍的人员结构。”杨浦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力开发科负责人表示。

北京同样表达了这种人才储备的需求。北京市社工委负责人表示,2009年将在全市选择2个区、20个街道、200个社区,开展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政府出资新建200个规范化社区服务站;首批确认10个,改造、提升、新建5个“枢纽型”社会组织。

为此,北京不仅2009年选聘2000名“城市版村官”,2010年还将再选聘2000名,2012年选聘1000名。

不会把大学生拴在社区

“居委会的阿姨问我,你见习结束后我们怎么办啊!”曹莉敏觉得,这种肯定,让自己觉得是被社会需要的。

这种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甚至让同在四平路街道办事处见习的柏莹爽,萌发了参加居委会换届选举的念头。

柏莹爽毕业于上海大学广告设计专业,见到本刊记者时,她正在核对三年一次的居委会换届选举的选民名单。“这几天,一直跟着楼组长挨家挨户地登记选民信息,核实选民姓名。”

柏莹爽记得刚刚上岗时,居委会的党委书记问她“是否做好了准备”,她大脑一片空白,而现在,可以给出肯定的答案了。

“基层是最锻炼人的地方。”曹莉敏表示,自己会珍惜在居委会见习的机会,提高人际关系处理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但更希望能在1年的见习期内,积累社区工作经验,为年底的公务员考试做好准备。

“公共服务见习岗,并不是把大学生拴在社区。”熊延成告诉本刊记者。事实上,目前四平路街道办事处下辖的50个公共服务见习岗位,已经有一半出现空缺。

“在见习的过程中,找到其他理想的工作或者发现不适合做社区工作,只要理由合理,我们都会放行。”熊延成说。

从“村官”的实施效果看,引导大学生“下基层”,基层的人才消化能力尚嫌不足。更重要的是,服务期满后“向上的通道”仍未打通。今年“就业新政”的设计中,中央对“向上的通道”有了更多考量,提出“对有基层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在地市以上党政机关招录公务员进一步扩大招录比例”,然而具体标准依然模糊。

篇5:电大城市管理选择题整理版

1.城市往往在一个地区的(A、文化 B、政治 C、社会 D、经济)中居于主导地

位,代表和展示着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高度。

2.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包括(A、市建制体制B、市政府构成体制C、市行政

管理体D、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的内容。

3.城市管理中存在的(A、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B、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

C、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

4.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A、竞争—合作分析方法B、历史分析方法C、政经社技分析方法D、优劣机威分析方法)获取。

5.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C、20)年

6.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以(C、第三产业D、第二产业)为主导,为国民经济服务。

7.城市经济管理具有(A、综合性B、两面性C、二重性D、区域性)的特征。

8.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包括(A、行政方法C、法律方法D、经济方法)。

9.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组成包括(A、社区成员B、社团性组织C、企事业组

织 D、行政性组织)。

10.城市环境具有(A、脆弱性B、开放性C、人为性D、复合性)的特征。

11.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A、法制手段)是根本保障。

12.城市环境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A、治理方面的制度B、监督方面的制

度C、排污检查制度D、预防方面的制度)。

13.城市环境管理治理方面的制度包括(A、谁污染谁治理制度B、排污权交易

制度C、奖励制度D、排污收费赔偿制度)。

14.城中村产生原因主要有(A、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B、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C、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D、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15.(D、增长型)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

16.(D、衰退型)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中,幼年比例小,老年人口多。

17.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主要有(A、自然社区B、功能社区

C、法定社区)。

18.从城市社区起源基础、产业和功能的不同出发,城市社区可以分为(A、职业型社区D、居住型社区)。

19.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A、政府的低效率B、政府赤字问题C、政府的自我 扩张倾向D、政府的行为动机)。

20.(A、伦敦)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开

创了大都市 政府的先例。

21.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A、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B、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C、“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D、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

22.构建敏捷城市,要做到(A、信息敏捷B、人员敏捷C、制度敏捷)。

2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国家建设部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分为(A、城市总体规划B、城市分区规划C、城市详细规划)。

24.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情况,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A、人口结构老

龄化B、文化结构的高层化发展趋势C、就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D、城市人口红利效应正趋于减低)。

25.根据区域协调问题的性质的差别,区域协调可以分为(A、外部协调D、内部协调)。

26.近代城市规划始于(C、法国)。

27.经济性规制主要针对(B、信息不对称问题D、自然垄断问题)。

28.经济性规制对象产业包括(A、自来水B、交通运输和金融C、城市燃气D、电力)。

29.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A、齐B、实C、准D、快)。

30.(D、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31.(A、撤市(县)市区B、撤村设街C、人口农转非)是未来区域中心城

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

32.(D、决策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

33.(C、保障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

34.(C、预防)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

35.(C、反应)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主要“舞台”。

36.(C、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

37.(A、市人大B、市政府C、市委D、市司法机关)属于我国城市权力政治系统。

38.(A、市人大B、市政府D、市司法机关)属于我国城市国家权力政治系统。

39.(B、需求型B、供给型D、资源型)属于初级城市发展战略观。

40.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要有地方(A、任免权 B、监督权 C、决定权 D、立法权)。

41.市民参政包括市民的(B、政治参与C、行政参与D、社会参与)。

42.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A、有竞争力B、治理和管理良

好C、适于居住D、银行依赖的)城市。

43.社会性规制主要针对(A、外部不经济问题C、非价值物问题)。

44.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应遵循(A、动态原则B、协调原则C、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原则D、效益原则)。

45.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A、预警系统的建立B、危机应对C、危机判断D、确认危机来源)。

46.我国市民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或渠道包括(A、个人联系渠道B、代理人或代表渠道C、集团参与渠道D、市民监督渠道)。

47.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就其下级行政建制而言,分为辖区的市和不辖区的市,不辖区的市一般是(A、县级市)。

48.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A、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B、保障和创

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C、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社会环境)。

49.我国城市空间成长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A、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B、城

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C、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D、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

50.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包括(A、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B、技术

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C、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D、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51.我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重点是(A、改革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强化

环境管理B、广开渠道,解决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来源C、加强政府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领导D、把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52.行政法首要的和基本的原则(A、行政合法原则),它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体现和具体化。

53.现代城市成长管理从(A、美国)萌生。

54.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弱调控模式以(D、美国)为代表,实行联邦制,土地实行私有化。

55.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强调控模式以(A、法国B、荷兰D、希腊)为代表。

56.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多元调控模式主要以(A、德国B、英国C、丹麦)为代表。

57.一般配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A、人口的流动B、总人口的增长C、技术进步D、经济增长)。

58.以下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说法正确的是(B、强调管理对象的外部化)。

59.与传统的公共管理相比较,(A、市场导向B、结果趋向C、绩效标准D、顾客导向)成为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字眼。

60.由于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建立处在逐步摸索的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A、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B、协议出让,政府让利C、生地出让,效益粗放D、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

61.总体而言,区域协调机构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机制可以分成(A、弱调控模式

B、多元调控D、强调控模式)。

62.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主要以(A、政治功能B、军事功能)为主。

63.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之下,城市发展战略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一

般表现为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A、生态环境指标B、社会进步指标C、生活质量指 标D、经济发展指标)。

6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具有(A、以“间接性”为主C、以

“经济性”为主D、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特征。

65.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A、慈善模式B、民主模

式C、巨物模式)。

66.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A、外部性B、公共物品C、非对称信息D、垄断)。

67.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A、美国)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68.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D、新加坡)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69.(A、市人大)在整个城市国家机关中处于首要地位。

篇6:宣城市城市管理条例版

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关于印发 《城市供热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建设厅(建委、市政管委):

为了完善城市供热价格形成机制,规范热价管理,根据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要求,我们制定了《城市供热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城市供热价格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发展改革委

建 设 部 二〇〇七年六月三日

附件:

城市供热价格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城市供热价格管理,保障供热、用热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城市供热事业发展和节能环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城市行政区域内(包括省辖市、县城及乡镇连片供暖区域)供热价格行为。

第三条 城市供热价格(以下简称热价)是指城市热力企业(单位)通过一定的供热设施将热量供给用户的价格。

第四条 国家鼓励发展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允许非公有资本参与供热设施的投资、建设与经营,逐步推进供热商品化、货币化。

第五条 热价原则上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由省(区、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经授权的市、县人民政府(以下简称热价定价机关)制定。经授权的市、县人民政府制定热价,具体工作由其所属价格主管部门负责。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协助价格主管部门管理热价。

具备条件的地区,热价可以由热力企业(单位)与用户协商确定。具体条件和程序另行制定。

第二章 热价分类与构成

第六条 城市供热价格分为热力出厂价格、管网输送价格和热力销售价格。热力出厂价格是指热源生产企业向热力输送企业销售热力的价格;管网输送价格是指热力输送企业输送热力的价格;热力销售价格是指向终端用户销售热力的价格。

第七条 城市供热实行分类热价。用户分类标准及各类用户热价之间的比价关系由城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城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第八条 城市供热价格由供热成本、税金和利润构成。

(一)供热成本包括供热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供热生产成本是指供热过程中发生的燃料费、电费、水费、固定资产折旧费、修理费、工资以及其它应当计入供热成本的直接费用;供热期间费用是指组织和管理供热生产经营所发生的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二)税金是指热力企业(单位)生产供应热力应当缴纳的税金。

(三)利润是指热力企业(单位)应当取得的合理收益。现阶段按成本利润率核定,逐步过渡到按净资产收益率核定。

第九条 输热、配热等环节中的合理热损失可以计入成本。

第三章 热价的制定和调整

第十条 热价的制定和调整(以下简称制定)应当遵循合理补偿成本、促进节约用热、坚持公平负担的原则。

第十一条 成本是指价格主管部门经过成本监审核定的供热定价成本。热电联产企业应当将成本在电、热之间进行合理分摊。

第十二条 利润按成本利润率计算时,成本利润率按不高于3%核定;按净资产收益率计算时,净资产收益率按照高于长期(5年以上)国债利率2-3个百分点核定。

第十三条 各类用户的热价应当反映其耗费的供热成本,逐步减少交叉补贴。

第十四条 热力生产企业与热力输送企业之间按热量计收热费。热电联产热源厂、集中供热热源厂和热力站应当在热力出口安装热量计量装置。

第十五条 热力销售价格要逐步实行基本热价和计量热价相结合的两部制热价。基本热价主要反映固定成本;计量热价主要反映变动成本。基本热价可以按照总热价30%-60%的标准确定。

新建建筑要同步安装热量计量和调控装置。既有建筑具备条件的,应当进行改造,达到节能和热计量的要求,实行按两部制热价计收热费。第十六条 暂不具备按照两部制热价计费条件的建筑,在过渡期内可以实行按供热面积计收热费,并要尽快创造条件实现按照两部制热价计收热费。

第十七条 热力企业(单位)向工业企业供应的蒸汽,按照热量(或蒸汽重量)计收热费。第十八条 制定和调整居民供热价格时,应当举行听证会听取各方面意见,并采取对低收入居民热价不提价或少提价,以及补贴等措施减少对低收入居民生活的影响。

第十九条 符合以下条件的热力企业(单位)可以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提出制定或调整热价的书面建议,同时抄送城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

(一)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合法经营,热价不足以补偿供热成本致使热力企业(单位)经营亏损的;

(二)燃料到厂价格变化超过10%的。

第二十条 消费者可以依法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提出制定或调整热价的建议。

第二十一条 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商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对调价建议进行统筹研究,拟定调价方案。因燃料价格下跌、热力生产企业利润明显高于规定利润率时,价格主管部门可以直接提出降价方案报当地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十二条 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受理热力企业(单位)关于制定和调整热价的建议后,要按规定进行成本监审。

第二十三条 制定和调整热价的方案经人民政府批准后,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告,并报上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和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 热力企业(单位)应当根据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定期如实提供生产经营及成本情况,并出具相关账簿、文件、资料。

第二十五条 热价不足以补偿正常的供热成本但又不能及时调整热价的地区,省级人民政府和城市人民政府可以对热力企业(单位)实行临时性补贴。

第二十六条 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为职工支付采暖费用的,应当按有关规定改为单位向职工直接发放补贴。

第四章 热价执行与监督

第二十七条 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供热成本监审制度,促进热力企业(单位)建立有效的成本约束机制。

第二十八条 省、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要逐步建立、健全城市供热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对各类计量器具和供热质量的监管,维护供、用热双方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九条 热力企业(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政府制定的供热价格,不得擅自提高热价或变相提高热价。第三十条 用户应当按照规定的热价按时交纳供热费用。对无正当理由拒交供热费用的用户,供热企业可以按有关规定加收滞纳金。

第三十一条 热力企业(单位)的供热质量必须符合规定的供热质量标准。达不到规定供热质量标准的,热力企业(单位)应当按照供用热合同的约定对用户进行补偿或赔偿。

第三十二条 热力企业(单位)与用户之间应当签订供用热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供用热合同格式与内容由建设部另行制定。

第三十三条 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供热价格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鼓励群众举报热力企业(单位)的价格违法行为;群众举报属实的,价格主管部门应给予适当奖励。加强新闻舆论对供热价格执行情况的监督。

第三十四条 热力企业(单位)擅自提价或通过缩短供热采暖时间、降低供热采暖质量等手段变相提价的,由同级及以上价格主管部门依据《价格法》第三十九条、四十一条和《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六条、第七条进行查处。

第三十五条 热价定价机关违反本办法,不按规定的方法、程序和权限制定和调整热价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其价格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通报批评。

第三十六条 热价定价机关的工作人员在制定热价工作中有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建设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价格主管部门、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城市供热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第一条:为规范城市供热价格管理(以下简称热价),保障供热、用热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城市供热事业发展和节能环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城市行政区域内供热价格行为。

第三条:城市供热价格是指城市供热企业通过一定的供热设施,将热量供给用户,并达到法律法规规定的室内温度所提供的供热价格。

第四条:城市供热价格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省、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是城市供热价格的主管部门。省辖市人民政府接受省人民政府委托,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供热价格管理工作。省、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协助价格主管部门做好城市供热价格管理工作。

第五条:制定城市居民供热价格,实行听证会制度和公告制度。

第二章

热价分类与构成

第六条:城市供热价格分为热源出厂价格、管网输送价格和用户销售价格。其中热源出厂价格是指热源生产企业向热力输送企业销售热力的价格;管网输送价格是指热力输送企业输送热力的价格;用户销售价格是指向终端用户销售热力的价格。

第七条:城市供热实行分类热价。根据使用性质可分为居民和非居民采暖用热价格,居民、非居民热价之间的比价关系由城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城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第八条:城市供热价格由供热成本、费用、税金和利润构成。成本和费用按国家财政主管部门颁发的《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等有关规定核定。

㈠供热成本是指供热过程中发生的燃料费、电费、水费、资产折旧费、修理费、工资以及其它应计入供热成本的直接费用。

㈡费用是指组织和管理供热生产经营所发生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㈢税金是指供热企业应缴纳的税金。

㈣城市供热价格中的利润要逐步从现阶段按成本利润率过渡到按净资产利润率核定。第九条:输热、配热、热计量系统等环节中的合理热损失可计入成本。

第三章

热价的制定和调整

第十条:城市供热价格应遵循补偿成本、收支平衡、合理赢利、公平负担和依据社会供热企业平均成本的原则确定。

第十一条:供热企业成本利润率应参照中国商业银行同期同类一年期贷款利率为基础,加上1-2个百分点的风险补偿。

第十二条:在城市供热价格改革的过渡时期,实施按面积收费价格和按使用热量收费价格两种并存的供热价格。要逐步实行基本热价和计量热价相结合的两部制热价。

(一)面积热价计算公式如下:

用户面积热费=面积热价×用户供热面积

(二)两部制热价计算公式如下:

1.热量销售总费用=基本费用+计量费用

基本费用:是指供热企业按与热用户合同需要的最大热负荷投资建设的供热设施的折旧费、维修费和管理费,主要用于补偿供热的固定资产成本。基本热价可以按照面积热价的30%~60%的标准确定。

计量费用:是指供热企业在热力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燃料费、水费、电费和劳动力工资等项费用,用于补偿供热的运营成本。

1-1基本热价=基本费用/总供热面积

元 / m2 1-2计量热价=计量费用/总供热量

元/GJ(元/KWH)2.建筑物热费=建筑物基本热费+建筑物计量热费

元 建筑物基本热费=基本热价×建筑物供热面积

元 建筑物计量热费=计量热价×热量表计量的建筑物的供热量

元 3.用户热费=用户基本热费+用户计量热费

元 用户基本热费=基本热价×用户供热面积

元 用户计量热费=计量热价×用户消耗的当量热量

式中:用户消耗的当量热量=仪表计量的供热量×(1-建筑物热量调整系数)。建筑物热量调整系数:是指对户用热量表计量的数据进行调整所设定的系数。该系数用于消除建筑物内单元住宅,由于外围护结构材料不同,在建筑中的位置不同,而导致的耗热量差异,以实现用户的公平收费。

第十三条:居民供热价格水平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相适应。

第四章

热价调整原则与程序

第十四条:城市供热价格调整应遵循以下原则:

㈠有利于供热企业正常运营,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㈡有利于节约用热。㈢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

㈣有利于规范供热价格,健全供热企业成本约束机制。第十五条:符合以下条件,供热企业可以提出调价申请:

㈠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合法经营,热价不足以补偿社会平均供热成本致使大多数供热企业严重亏损经营。

㈡政府给予补贴后,仍不能消化供热成本上涨因数的。

第十六条:城市供热价格需要调整时,供热企业应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调价申请文件应抄送城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价格主管部门,统筹研究供热企业的调价意见,制定调价方案。

第十七条:城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接到供热企业关于调整供热价格的申报后,要履行成本监审、价格听证、集体审议等程序。

第十八条:城市供热价格的调整,由价格主管部门审核,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并报省价格和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城市供热价格调整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后,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告。第二十条:建立热价随燃料、水、电价格变动的联动机制。在燃料、水、电价格变动超过规定的比例时,城市价格和供热主管部门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热价调整联动机制,适时调整城市供热价格。联动机制和方案应进行听证,经政府批准后实施联动。

第二十一条:对城市供热中涉及用户特别是带有垄断性质的供热设施建设、维护、服务等主要项目的价格标准(如用户管网配套、增容、维修、计量仪表安装等),应由市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第五章

热价执行与监督

第二十二条:城市价格主管部门应建立供热成本监审制度,促进供热企业建立有效的成本约束机制。

第二十三条:城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各类计量器具、测热设施加强监管。第二十四条:供热企业应当严格执行政府制定的价格标准,不得擅自提高收费标准。第二十五条:供热企业应当与用户签订供用热合同,供用热合同格式与内容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供用热合同应具有法律效力。

第二十六条:用户应当按照规定的热价标准按时交纳热费。无正当理由拒交供热费的用户,应按规定交纳滞纳金。

第二十七条:供热企业的供热质量必须符合供热质量国家标准。因达不到供热质量国家标准,用户有权要求供热企业给予补偿、赔偿,供热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用户进行补偿、赔偿。

第二十八条:省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要逐步建立、健全城市供热质量监管体系,加强供热质量监督管理,维护供用热双方的合法权益。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供热价格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价格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依法查处。

第三十条:价格主管部门违反本办法,不按规定制定和调整供热价格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或上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其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与行政处分。

第三十一条:对在制定和调整供热价格工作中,弄虚作假的供热企业,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进行查处,情节严重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对违反本办法、不执行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制定和调整的价格标准、擅自提价等各类价格违法行为的供热企业,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依照《价格法》和《价格违法行政处罚》进行查处。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本办法由国家发改委、建设部负责解释。

上一篇:初三数学期末复习三份下一篇:电工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