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2024-05-02

村级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精选6篇)

篇1:村级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村级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流管工作责任:

(一)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工作融入村文化建设,普及相关政策法规、生殖健康和避孕节育等知识,落实各项制度和措施;

(二)负责全员流动人口信息的采集、核实和登记,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档案,全面和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并做好系统数据管理和信息通报反馈工作;

(三)协助乡计生办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动员和指导流动已婚育龄夫妻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组织参加孕情、环情检查,做好药具发放和随访服务工作;

(四)协助乡计生办办理和查验《婚育证明》,指导已婚育龄夫妻办理生育服务登记有关事宜及出具相关证明;

(五)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纳入村工作平台;建立法定代表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世兴出租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同管理制度,与出租屋主签订计划生育管理合同;及时受理、记录房东登记报告信息,按月上报到乡计生办。做好上门服务工作。对不登记报告的房东,依照《村(居)规民约》进行履约或报请乡落实行政处罚。

(六)依托自治网络,整合社区资源,为流动人口送政策、送知识和送服务上门,开展“关怀关爱”等便民利民系列活动;

(七)协助上级人口计生部门查处违法生育案件和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户籍地服务与管理

一、村(居)委会对流出30日以上的人口应实行全员登记,采集信息,按时填报村级月报告单及旬报告单上报到计生办,并在PIS中予以录入。

二、村(居)委会应定期对辖区内流动人口进行巡查登记,及时掌握流动人口底数及流动育龄妇女结婚、怀孕、生育、节育变动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情况。对漏管人员及时登记,对有计划生育信息变更的流动育龄妇女及时更新信息,并在PIS中录入。

三、在18-49周岁流动育龄妇女流出前,乡计生办应当免费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办理《婚育证明》应当核实当事人的身份、婚育信息,如实填写《婚育证明》的相关内容。办理《婚育证明》不得收取押金、保证金。

(一)婚育证明申办基本程序

1、本人申请并由户籍所在村(居)如实出具《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申办证明》。

2、申请人与户籍所在村(居)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诚信合同(协议)》;

3、申请人或委托人(如申请人已离开户籍所在地,可委托家人代办帮助办理)

未婚:户口本.身份证.一寸照片三张.流动人口合同;已婚无孩: 户口本.身份证.准生证.一寸照片三张.流动人口合同;已婚一孩:户口本.身份证.上环证,妇检证 ,政策外出生的附罚款依据 ,一寸照片三张.流动人口合同,(持有二孩准生证可以不出示上环证和妇检证);已婚二孩以上: 户口本.身份证.结扎证, 政策外出生的附罚款依据, 一寸照片三张.流动人口合同。

(二)《婚育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不得以任何理由缩短其有效期。落实节育措施一年以上的、婚育情况未发生变化的,《婚育证明》长期有效。

四、村(居)委会应对18-49 周岁的流动育龄妇女进行登记建档。

五、应向流出人员提供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宣传和避孕节育、生殖保健服务,告知其实行计划生育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与其签订计划生育合同。

六、应指导流动已婚育龄妇女落实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告知其按时参加现居地的孕情环情检查。

七、禁止户籍地跨省设立孕环情检查站点,不得强迫已婚育龄妇女返乡接受避孕节育情况检查。

八、应保障流出人员享有国家和当地政策。依法保障流出育龄夫妻申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权利。

现居地服务与管理

一、村(居)委会按照属地管理的要求,对流入或离开本地30日以上的流入人口,村(居)委会必须在本月向乡计生办如实上报变动情况。

二、村(居)委会应定期对辖区内流入人口集中的地方及出租屋等进行巡查登记,及时掌握流动人口底数及流动育龄妇女结婚、怀孕、生育、节育变动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情况。

三、18-49周岁流动育龄妇女到达现居地居住后,现居住地应在15个工作日内查验其《婚育证明》,若流动人口是以落实节育措施一年以上的人员,以后可一年查验一次,其他人员则要按季度进行查验。

(一)首次查验时,要全面采集其婚育基本信息,并如实填写《贵州省人口基础信息信息采集表》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查验登记表》,同时明确向流动人口告知其计划生育基本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已婚育龄孕环情重点检查对象流入30日内必须督促其接受1次免费的孕环情检查,此后按季度提供免费的孕情、环情检查。

(二)对查验合格的计划生育证件,应当场加盖专用章;持证婚育情况有变更的,查验人应在其计划生育证件相应栏目处记录,并加盖公章。

(三)对已采取节育措施,且经核实,婚姻、生育、避孕信息完整、准确的;在现居地依法办理居住正1一年以上,并具有稳定职业(以劳动合同为据)和在住所的(以房产证或经登记备案的租赁合同为据)的,现居住地乡镇可为其免费办理长期有效的《婚育证明》。对未持有效《婚育证明》或《婚育证明》重要信息缺漏的,应及时下发《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催办通知》,督促其在3个月内补办。

四、村(居)委会应对18-49周岁流入育龄妇女婚育信息进行建档登记。

五、对流入人口发生的结婚、怀孕、生育、节育等计划生育情况应当及时登记更新,并向户籍地通报。

六、应向流动人口普及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生殖健康知识,告知其服务管理相关规定及实行计划生育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公开办事程序,提供避孕节育和优生优育咨询。

七、指导流动已婚育龄妇女知情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

八、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免费为流动已婚育龄妇女提供计划生育基本项目技术服务。

九、在收到流入育龄夫妻拟生育第一子女的服务登记申请材料后,应在7个自然日内向申请人副极地核实有关情况。核实无误的,应及时为当事人办理生育服务登记,发放生育服务证。不予办理的,应当向当事人说明理由。

十、未流入育龄夫妻办理生育第一个子女的服务登记后,应当在15个自然日内向户籍地通报。

十一、流动人口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申请在生育的,可选择在女方或者男方户籍地办理再生育相关手续。现居住地在收到流动人口户籍地办理再生育手续通报后,应及时变更信息。

十二、确实加大对房东(用工单位)登记报告义务的宣传普及力度,加强对出租屋和出租人的管理,与房屋出租户签订计划生育责任书,严格兑现处罚。

(一)将房屋出租给育龄流动人口或聘用育龄流动人口的房东和用工单位,应当在3日内将租房及用工情况及时向属地村名委员会报告。

(二)承租人或受聘人属于有新生儿或怀孕对象的家庭,房东和用工单位应当在24小时内向属地村(居)报告。

(三)承租人或受聘人搬出或离职的,房东和用工单位应当在7天内向属地村(居)报告。

(四)对拒不履行登记报告义务的房东和用工单位,属地计生部门可根据《贵州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第七十二条规定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十三、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企业应依法建立计划生育协会,并惊颤开展活动,实现流动人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现居住地和户籍地共同协作服务管理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和户籍地应加强双边协作,在信息交流、技术服务、违法怀孕生育、社会抚养费征收等方面加强联系,进行有效合作。

一、现居住地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指导流动人口育龄对象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方法。

二、现居住地发现流入育龄妇女怀孕的,应及时通报其户籍地,协作核查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户籍地在接到协查要求后,应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可不经过信息交换平台)

三、对于政策外怀孕的,现居住地积极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就地落实补救措施;对拒不落实补求措施的,要及时通报户籍地协助处理,户籍地应积极配合。

篇2:村级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一、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目的和意义: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是新时期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以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人口和计划生育的重点和难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动人口持续增加,给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农民工,年龄构成轻,60%以上处于15岁至35岁之间的生育旺盛期,已婚育龄人员占有很大比例,服务管理难到位,非意愿妊娠、生育所占比例大,已经成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的薄弱环节。同时,部分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难以享受与户籍地人口同等的计划生育服务,相关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质量和效果,成为直接影响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稳定低生育水平。

二、流动人口的概念

根据《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所谓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但是,下列人员除外:因出差、就医、上学、旅游、探亲、访友等事由异地居住、预期将返回户籍所在地居住的人员;在直辖市、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区与区之间异地居住的人员。“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区”,是指流动人口流动地域上的变化。以跨县、市或者市辖区为起点,包括了跨县、市或者市辖区、跨地市、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对于同一县(市、区)跨乡镇或同一乡镇内流动,同一城市中户籍人口人户分离的,以及跨国(境)的流动,不是所称的流动人口。

应如何理解“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

“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这是对流动人口流动目的的界定。其中以工作为目的,是指流动人口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异地从事务工、经商、办企业等活动,并取得工资收入或者经营收入等;以生活为目的,是指不以取得工资收入为主要目的,随同家庭成员、亲友或者独自在异地居住的流动人口。现实中,对于一个具体对象“以工作为目的”和“以生活为目的”并不总是能分开界定的。

何谓“成年育龄人员”

“成年育龄人员”,这是关于适用人群的年龄限定。关于“育龄”,是指女性15周岁~49周岁为育龄期;对男性虽然没有类似明确的划分,但在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实践中,一般参照女性年龄标准执行。关于“成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因此,成年育龄人员是指18周岁~49周岁的流动人口。

“因出差、就医、上学、旅游、探亲、访友等事由异地居住、预期将返回户籍所在地居住的人员”不是所称的流动人口,不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的对象。这种情况涉及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异地居住的原因是:因出差、就医、上学、旅游、探亲、访友,二是异地居住,在完成以上事由后将返回户籍所在地居住。

“在直辖市、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区与区之间异地居住的人员” 也不是所称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这样规定,主要是从实际出发,考虑到现实中很多城市户籍居民生活和工作分别在同一城市不同城区的情况,这一部分人群仍应当作为户籍人口管理和服务。

对于因婚姻迁移异地居住的人员,一般应视为现居住地的户籍人口提供有关服务和管理。

三、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具体规范

(一)流出地(户籍地)

户籍地是流动人口的流动“源头”地,也是流动人口的基本原始信息产生地和重要的婚育信息掌握地,对有效服务管理好流动人口至为重要。户籍地要主动做好外出人口的相关工作,坚持以“村(居)民自治”为载体和依托,做好服务管理。具体规范为:(1)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为18—49周岁流动育龄妇女,在其流出前免费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以下简称《婚育证明》),其他流动人口有需求的也可免费办理;(2)摸清并掌握辖区内的流动人口的结婚、怀孕、生育、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社会抚养费征收等计划生育主要信息情况,及时填写村级报告单(月信息变动报告单、村(居)流入(流出)育龄妇女计划生育登记簿);(3)对现居住地通报或者通过统计口径获得的流出人员计划生育主要信息变动情况及时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中予以更新;(4)应向流出人员提供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宣传和避孕节育、生殖健康服务,告知其实行计划生育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与其签订计划生育合同;(5)应指导流动已婚育妇女落实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告知其按时参加现居住地的孕情环情检查;(6)向流入地准确、及时反馈相关人员婚育信息;(7)向流出的落实计划生育家庭落实优先优惠政策;(8)依法对违反计划生育规定的流动人口予以处理,征收社会抚育费等。

(二)流入地(现居住地)

流动人口的现居住地是对流动人口进行有效服务管理的主要责任地,也是流动人口婚育信息的重要变更地。现居地切实履行责任,是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关键所在。流动人口现居住地都要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在认真推行《房东登记报告制度》的基础上,以人为本,优质服务,加强管理。具体规范为:(1)18—49周岁流动育龄妇女到达现居住地后,现居住地应在15个工作日内查验其《婚育证明》、对未持有《婚育证明》或《婚育证明》重要信息缺漏,督促其在3个月内补办;(2)要及时向户籍地核实流动育龄妇女计划生育基础信息,准确掌握其婚姻、生育、避孕节育等情况;对18—49周岁的流动育龄妇女婚育信息进行登记并及时录入PIS系统;(3)对流动育龄妇女发生的结婚、怀孕、生育、节育等计划生育情况应当及时更新,录入PIS系统;(4)应及时、准确掌握全员流动人口底数,对流入和离开现居住地30日以上的人,及时录入PIS系统;(5)为流动人口办理生育第一个子女的生育服务登记;(6)对离开30日以上的成年流动育龄妇女,应将其生育信息进行打包封存,以备需时核查;(7)应向流动人口普及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生殖健康知识,告知其服务管理相关规定及实行计划生育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公开办事程序,提供避孕节育和优生优育咨询,指导流动已婚育龄妇女知情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免费为流动已婚育龄妇女提供计划生育基本项目技术服务;(8)要加强对出租(借)屋和房屋出租(借)人的管理,与房屋出租(借)户签订计划生育责任书。

房屋出租户、用工单位职责

凡流入我县承租房屋居住或务工的人员,房屋出租户、用工单位应该及时进行登记,认真填写《贵州省房屋出租户、用工单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登记表》。房屋出租户、用工单位在发生或终止租赁和用工行为的7个工作日内要向所在的村(居)委会或社区进行报告。如入住人员带有年度内出生的小孩或有怀孕现象的,房屋出租户、用工单位在住户入住当日即应登记报告。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计生工作人员应在3个工作日内上门进行登记、核实,并落实对已婚育龄妇女的首检责任。

四、流动育龄夫妻在外出之前如何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和应履行的义务

(一)办理婚育证明的对象有哪些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规定的办证对象是成年育龄妇女(成年育龄妇女是指18周岁~49周岁的妇女)。

(二)成年育龄妇女什么时候办理婚育证明:成年育龄妇女在离开户籍所在地前,应当办理婚育证明。

(三)办理婚育证明需要提供的凭证:办理《婚育证明》,应当填写《办理(婚育证明)申请表》,并向发证机关提交下列证明材料:

1、本人的《居民身份证》或居民户口簿;

2、村(居)民委员会或者所在单位出具的婚育情况证明;

3、本人近期一寸正面免冠照片两张。

已生育子女的,还应当提交由施术单位或者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避孕措施情况证明;计划外生育的,还应当提交处理执行情况证明。

办理《婚育证明》应核实当事人的身份、婚育信息,如实填写《婚育证明》的相关内容。办理《婚育证明》不得收取押金、保证金。《婚育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不得以任何理由缩短其有效期。

流动人口未按照规定办理和提交婚育证明的,根据《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通知其在3个月内补办;逾期仍不补办或者拒不提交婚育证明的,由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予以批评教育。

(四)哪个部门负责办理婚育证明:成年育龄妇女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部门负责办理婚育证明。为方便群众,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可代当事人办理婚育证明。

婚育证明主要内容有:持证人姓名、年龄、公民身份证号码、婚姻状况、配偶信息、生育状况、避孕节育情况等基本信息。

成年育龄妇女应当自到达现居住地之日起30日内向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提交婚育证明,也可以通过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向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提交婚育证明。

流动育龄夫妻在现居住地一般应当履行以下义务:(1)交验婚育证明,按要求进行登记,填报相关信息;(2)遵守现居住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规定。

流动育龄夫妻在外出之前应履行以下义务:(1)成年育龄妇女应办理婚育证明;(2)主动告知流向、流出时间、联络方式等信息;(3)了解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和户籍所在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有关规定。

实行婚育证明制度的作用:一方面有助于户籍地掌握流出人口信息,做好宣传培训、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工作;另一方面也为现居住地了解流入人口婚育信息提供了客观依据,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实行这一管理制度,可以保证重点人群相关信息的有效传递,实现两地服务管理的有效衔接,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五、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针对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日常工作:(1)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将流动人口信息采集作为经常性工作内容,及时了解和掌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有关信息变动情况及时填写村级报告单(月信息变动报告单、村(居)流入(流出)育龄妇女计划生育登记簿)并签订诚信合同;(2)按照要求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通报在本村或者本居住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相关信息。(3)帮助流动人口提交婚育证明,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查验婚育证明,对未持有《婚育证明》的,督促流动人口及时补办;(4)告知流动人口可享受的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优待和应履行的义务;(5)加强对房屋出租户、用工单位的宣传教育工作、要知晓房东登记报告制度;(6)进一步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和《计划生育合同》,强化对房屋出租户、用工单位的履约工作,规范房屋出租户、用工单位行为;(7)发动广大房东参与流动人口管理,保护房东的合法权益;(8)规范房屋出租登记档案,确保登记工作准确、及时、规范;(9)对房屋出租户反映的情况要及时进行登记和做好上门服务,对不能处理的和临时发生的突发事件要立即向乡(镇、办)计划生育办报告;(10)对流动人口开展服务,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六、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情况主要考核的内容

(一)流动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指辖区内流入不满半年的符合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出生人数和夫妇双方流出半年以上的符合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出生人数与相应的两类流动人口总出生人数之比)。

(二)避孕措施落实率(指调查时,已婚育龄夫妇在上年度或考核年度生育后采取长效避孕措施(生育二孩后首选绝育措施,国际项目县可采取综合避孕节育措施)的夫妇对数,占应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的夫妇对数的比例。其中,客观上不需要采取避孕措施的(如离婚、丧偶、配偶在押、剖腹产不足210天、产后产妇死亡、孩子死亡后符合生育条件待孕、绝经、不孕、患禁忌症),以及产后不到90天、在外生育满90天后返回不满一个月未落实避孕措施的夫妇,在统计汇总时不计入应及时落实和应落实避孕措施对象。

(三)妇检率(已妇检人数与应妇检人数之比)。

(四)育龄妇女登记建档率(已登记建档人数与应登记建档人数之比)。

篇3:村级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各级乡镇政府都设有农经部门, 管理本乡镇各个村街财务、土地、资产等。同时, 需要设置村会计委托代理办公室, 属农经下属部门。取消各村街财务, 将各村街现金、存款、有价证券、债权、债务、固定资产等全面结清, 划清时间段, 分清责任, 然后归入到乡镇农经站的村会计代理办公室核算。各项收入、支出、资产、费用等财务管理权、使用权、所有权还由各村掌握, 只是由农经部门监督。这样一来, 各村权利不变的前提下, 既便于由农经部门审核、监督,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又减少人力成本, 原来每村有出纳、主管2名会计, 20个村需要40名会计。现在拿到农经部门统一记账后, 只需3名会计, 其中一名出纳员, 管理现金、存折等;另设两名主管会计, 3人就能很好地完成40人的工作量, 这样也减轻了各村负担, 减轻了村民的负担。

各村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 禁止坐支现金, 实行定期报账, 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同时需要妥善安排代理办经费。代理办经费可由镇政府财政列支解决, 也可以适当从各村的经费中解决。

二、加强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 规范资产的处置秩序

村集体资产由村委会代行管理和经营, 村委会对集体资产进行出售、发包和拍卖等, 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并同时报经市镇两级批准。将处置资产的全部收入交由村会计委托办公室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在处理集体资产时必须事前申报, 可按金额大小向市镇两级申报。处置集体资产的时候, 必须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同时要进行评估, 一般评估可以找有资质的评估机构, 也可以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形式。会上, 主持人阐明所处置资产现状、处置原因, 由村民代表根据当地情况, 在同等条件下, 对资产处置价值、方式、底价, 大家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实践证明, 这种方式效果不错, 而且更提高了代表参与积极性和准确度。

三、严格村财务收支审批程序, 实行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

实践证明, 各村街财务由书记、主任两人共同审批比较好, 既能体现民主理财, 同时也减少村组织和村委会之间的矛盾。财务一切公开, 不只书记、主任签字, 同时各村街要成立理财小组, 每笔业务理财小组也必须签字, 全部审核同意后, 才能由经管员报送代理办审核入账。每笔业务定期, 一般一个月进行财务公开, 村组织所有财务行为要在阳光下操作。这样可减少干群矛盾, 同时对村干部也是一种保护和爱护。

四、深入开展农经审计

定期开展财务收支和财经纪律审计, 平时进行一般审计, 到年末要进行一次预算执行情况和年末决算审计, 查看有无管理不到位、有待加强的部分, 同时着重检查有无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现象。

同时, 在每届干部任期结束, 要对村干部进行一次离任审计。对书记或主任一个任期内全村经济状况、个人经济责任进行一次全面审计;还要进行农民负担专项审计, 国家三令五申减轻农民负担, 通过专项审计可清晰掌握各村是否落到了实处。同时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审计, 专业合作社收到专项资金如何使用, 产生什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资金使用是否合理, 是否有贪占行为, 对这些都要进行审计。

五、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

首先, 要合理确定村干部报酬。村干部报酬由镇政府审批, 按其当年业绩和社会稳定程度等合并打分, 根据分数确定年度报酬总额, 但兑现该报酬需村政府确有经济能力, 不能因支付干部报酬而增加村级债务, 同时该报酬要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其次, 对村书记、主任可以给予电话等定额补助, 每人每月150元左右, 不另外报销住宅电话和手机费, 书记、主任兼职不兼得。

各村适当列支在经营活动中发生的费用。经营活动经费实行总额控制, 年经营收入在百万以下, 最高限额不得超过经营收入3%, 超过百万以上部分, 经营活动经费不得超过经营收入2%。

各村可以适当报销差旅费, 1500元以内可不用车票, 可以集中使用, 也可以分到人头, 多可剩, 少则自补。

各村进行重大支出, 如村路修建、房屋维修, 农田大型水利建设工程等, 必须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 大会讨论通过方可组织实施。

严禁各村举借新债。不准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和抵押, 不准举债建工程, 不准举债垫付各种税费, 不准举债发放村干部报酬, 不准铺张浪费和随意增加非生产性支出, 不准虚增或隐瞒收入, 不准截留、挪用对村组织的补助资金, 不准开展要求村和农民出钱、出物的达标升级和检查评比活动, 不准以任何理由挪用村组织资金, 不准下达不切合实际的财政收入指令性指标计划, 不准对村下达招商引资的指标, 不准向乡村组织摊派报刊、书籍征订任务。

六、一事一议, 规范实施筹资筹劳

筹资筹劳必须遵循村民自愿、直接受益、量力而行、民主决策、合理限额的原则。筹资筹劳方案必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后形成, 参加会议的人数要达到应到会人数的2/3以上, 所做决议需到会人数半数以上通过。筹资筹劳方案需由镇政府初审, 报上级部门复审。以资代劳必须坚持村民自愿的原则。所筹资金需单独设立账户, 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同时收取资金时必须给群众开具有省统一印刷的专用收据。

七、积极化解村级债务, 增加各村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村级债务一直是束缚村级经济组织发展的沉重包袱。各镇农经部门有责任有义务进行监督, 村里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于还债, 几年下来各村定会减少债务负担。化解债务能有效化解干群矛盾和村级财务风险, 减轻农民负担, 使村经济能够轻装上阵。同时, 各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村容村貌, 增加村民的幸福指数, 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八、做好征地补偿款发放工作

最近几年, 由于国家投资项目较多, 占用农民承包地也较多, 各村收到征地补偿款也较多。各村应及时、足额、按标准将该部分资金发放下去, 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利益。

发放给老百姓的土地补偿款应不低于其应补偿资金的80%, 剩余20%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名义留存。如何使用好百姓土地补偿款留存部分及村沟渠、道路所得补偿款, 国家有明确的规定, 要严格按国家文件执行。村组织留存部分资金用于被征占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公益事业, 以及集体福利 (如村修道、修建自来水工程、修建学校都可以) , 但不能用于村干部开资、列支招待费等非生产性支出。

篇4:村级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关键词:多维贫困测算; 空间化; 空间分布格局; 内乡县

中图分类号: C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14)05-0114-07

一、引言

通过长期的反贫困战略的实施,我国绝对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9422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268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00年的10.2%下降到2010年的2.8%[1]。贫困人口的贫困状况也发生了变化——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从“面上贫困”到“点上贫困”[2];贫困的内涵从传统的收入贫困逐渐演变为一个相当复杂的发展现象,以往的单纯依靠测量收入的贫困度量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目前扶贫政策的需要。

在这种背景下,从多维角度把握贫困的实质并进行多维贫困的具体度量,逐渐为国际学术界所认同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焦点。目前国内外贫困研究较为流行的是从能力贫困的角度利用森(Sen)提出的多维贫困理论[3]识别贫困对象。一些学者分别从社会、经济、教育、健康等角度定义贫困村识别的多维指标体系[4~7];阿尔凯尔(Alkire)等人给出了基于贫困剥夺计数的综合贫困指数测算方法[8];王小林等人运用该方法和2006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对中国城市与农村家庭多维贫困进行了测算[9];李佳璐在多维贫困测量理论框架下,沿用王小林以及阿尔凯尔的测算方法对S省3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进行多维贫困测算,通过收入分组的方式,分析不同维度对不同收入组家庭的影响程度[10]。但现有的贫困识别指标体系大多着眼于某个或某几个社会经济维度,且由于切入角度、数据源、研究区域不同,识别维度及指标不尽相同,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仅仅关注了贫困人口本身,而对其贫困特征空间分布模式鲜有涉及。另外,以往的学者对于贫困的分析都是通过统计图表形式描述,而现实中贫困人口及其贫困特征在空间上的分布往往是不均匀分布,所以用统计指标表达贫困并不准确。相比统计图表,专题地图更易于对贫困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提供决策辅助,方便后续扶贫政策的实施。

本文以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区扶贫重点县为例,构建瞄准人口的村级贫困识别技术体系,对多维贫困测算结果及贫困特征空间分布进行空间化处理和分析。以此识别真正的贫困人口和贫困特征分布区域,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更加全面与翔实的基础数据和支持信息,引导贫困地区合理利用优势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源

内乡县为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区国家扶贫重点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西缘。地形呈南北条状,总面积2465平方千米。全县共16个乡镇,289个行政村和8个居民委员会,3840个村民小组,153841户农户,总人口6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5万人,占总人口的69.7%。据2010年内乡县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内乡县人均生产总值为141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906元。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包括研究区社会经济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主要来自2010年该县统计年鉴及扶贫办贫困农户建档立卡调查数据,调查内容包含农户的家庭人员结构、身体健康状况、劳动力输出情况、人均纯收入、住房结构与面积、耕地面积、饮水来源、家庭资产等信息。调查范围涵盖内乡县157个行政村,29832户家庭,村覆盖率达54.3%,户覆盖率达19.4%,其中,148户数据存在记录遗漏。基础地理数据包括研究区行政村村界数据以及内乡县居民点数据。本文在使用前对此进行了地理配准、数据查漏和剔除粗差等预处理。

三、研究方法

森把发展看做是扩展人们享有实质自由的一个过程,实质自由包括免受困苦(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疾病、过早死亡之类)的基本可行为能力[11]。人们的这些基本可行为能力被剥夺因而导致贫困,多维贫困测算的目的就是识别出哪些个体的哪些可行为能力被剥夺,从而测算出标示贫困深度的“平均剥夺份额”指标,以及标示贫困人口群体综合贫困状况的“多维贫困发生率”指标(MPI)。

本文以2010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入户调查数据为样例,基于双临界值法,设计村级多维贫困测算指标体系,进行多维贫困测算。此处的多维贫困测算是指综合考虑收入、健康、教育以及住房条件等因子构建评价模型,测算多维贫困指数、多维贫困发生率、指标贡献度等指标来揭示区域贫困人口综合贫困状况。测算过程包括识别与加总两个环节:前者的目的是识别出人群中的贫困个体,后者的作用是把前者识别出的贫困个体进行汇总,用综合贫困指标表示该区域的贫困状况。并在上述贫困测算基础上,基于人口密度空间化方法,分析研究区域贫困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状况;并使用地统计插值方法,研究区村级多维贫困以及各维度或指标对贫困贡献度的空间分布状况,从而系统描述研究区贫困人口现状及贫困区域的空间化分布格局。

由于每个维度在贫困识别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所以多维贫困加总时需要考虑每个维度和指标的权重。经过相关性分析和一致性检验等实证证明,在选择不同权重的条件下,多维贫困指数是一个稳健的指数[13]。所以本文对各维度和指标权重的处理采用等权重方法,即经济福利、生活水平、健康、教育各维度所占的权重相等;所有维度权重值之和为1,每一维度内各基础指标的权重相等,即等分该维度的权重值。例如“生活水平”维度内指标“饮水情况”的权重值(1/20)就等于“生活水平”维度的权重(1/4)乘以“饮用水”指标权重(1/5)。

(2)多维贫困测算方法。贫困测量必须遵循两个步骤:识别总人口中的贫困人口和构建贫困的定量测量方法。

本文在构建维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使用“双临界值”(剥夺临界值剥夺临界值(剥夺线)用于确定农户各项人口与社会经济统计指标是否被剥夺的阈值,以此确定农户个体在指定指标上是否被剥夺(处于贫困状态)。+贫困临界值贫困临界值(K)表示判定为贫困个体的维度数阈值,据此可以确定农户个体是否属于多维贫困。)多维贫困测算方法来综合评价贫困个体在所构建的维度指标体系中的贫困状况。其中,维度加总能够计算出贫困个体所有维度指标的综合贫困指数—MPI,维度分解则可以计算出各个维度指标对综合贫困指数的贡献程度。算法如下: 第一,根据所构建的多维贫困维度指标体系,把入户调查数据中各户所对应的数据项导入数据矩阵。第二,根据各个指标的剥夺临界值确定该研究区域所有用户在各个指标上的剥夺情况,并把个体的剥夺信息存储在剥夺矩阵中。第三,在剥夺矩阵中根据贫困临界值确定贫困个体,并且把非贫困个体的剥夺值进行归零处理,剔除非贫困个体的剥夺信息对贫困加总的干扰,把归零后的剥夺矩阵称为已删减矩阵。第四,根据已删减矩阵的贫困个体剥夺信息进行贫困加总,计算出多维贫困发生率、平均剥夺份额、MPI,通过这三个指标来反映该研究区域的多维贫困人口数、平均被剥夺的指标数量以及贫困程度。

具体变量释义见表2。

2.多维贫困测算结果空间化

过往学者进行多维贫困测量研究大都只是停留在统计层面上,然而这些统计数据并不能直接应用到国家的扶贫政策中,必须对多维贫困测算结果进行空间化处理。此处的空间化是指采用一定的算法或者模型,把基于行政区单元的数据(这里主要是和贫困相关的数据)反演到规则网格上的过程,即贫困相关数据栅格化过程[14~15]。多维贫困测算结果空间化是指将多维贫困发生率空间化、MPI空间化、指标贡献程度空间化,分别用来表示研究区域的贫困人口密度分布、贫困程度分布以及指定贫困识别指标的贫困程度分布。

(1)多维贫困发生率空间化算法。首先,基于村级居民点数据,根据人口密度空间化模型[16],获得栅格大小为600m*600m的村级居民点密度分布图。其中,栅格大小值通过村级居民点的聚集距离的最小空间尺度取整获得。其次,根据行政村人口数据,对研究区行政村人口规模进行分级处理并对其结果网格化。通过计算“行政村人口数/该行政村的自然村数量”指标并将其结果进行分级处理并转换为600m*600m网格。最后,根据网格贫困人口密度公式(1),将前两步中计算生成的栅格数据进行栅格计算,进而得到研究区域贫困人口密度分布图。

首先,最优半变异函数模型选择:步长值采用样本点的平均邻近距离;空间数据结构性由空间变化趋势决定;空间数据变异方向由误差椭圆变化方向决定。以5个评价指标(平均误差、均方根误差、平均标准误差、标准化平均误差、标准化均方根误差)作为半变异函数模型选择的依据,对各种常用半变异函数模型通过交叉验证方法选取最优半变异函数模型。其中,平均误差反映样本数据估值的总体误差或精度水平,均方根误差反映样本数据的估值灵敏度和极值,一般使用总体误差平均水平和各插值点的均方根误差作为半变异函数模型选择的主要的依据。这里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越接近于0,表明插值的精度越高,拟合的效果越好;平均标准误差和标准化平均误差越小越好,标准化均方根误差越接近于1越准确。

五、结论

为了满足新阶段国家对贫困区域贫困个体精准识别的新需求,本文在多维贫困维度与指标体系框架下,结合研究区的具体情况系统设计了一套村级尺度的多维贫困维度与指标体系,实现了对研究区域的多维贫困测算与分析。同时,运用空间插值技术以及人口密度模型对测算结果进行了空间化处理,由此得到贫困分布空间格局及专题地图,为后续扶贫政策快速实施提供了导向保障。

内乡县贫困特点归纳如下。

第一,内乡县大部分个体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贫困;其主要致贫因素依次表现为:收入低、健康问题严重、平均受教育程度低、儿童辍学情况严重以及普遍使用不清洁燃料。

第二,内乡县中北部的多维贫困程度较高,往南靠近县城附近的贫困状况有所好转;但是,靠近西南部边界时,贫困状况又加剧。总体上,内乡县北部地区贫困状况比南部严重。

第三,尽管内乡县北部地区贫困严重,但由于其北部区域为山区,海拔普遍都比南部高,人口基数少。因此,内乡县贫困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内乡县中南部,南部的贫困人口密度要比北部大很多。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中国农村2011贫困监测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11~14.

[2] 郭熙保.论贫困概念的内涵[J].山东社会科学,2005,(12).

[3] [印]Amartya Sen.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 李小云,叶敬忠,张雪梅等. 中国农村贫困状况报告[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1).

[5] 汪三贵, P.Albert , C.Shubham,D.Gaun. 中国新时期农村扶贫与村级贫困瞄准[J]. 管理世界,2007, (1).

[6] 李佳璐. 农户多维度贫困测量——以S省3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例[J]. 财贸经济,2009,(10).

[7] 曾永明,张果. 基于GIS和BP神经网络的区域农村贫困空间模拟分析——一种区域贫困程度测度新方法[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2).

[8] Sabina Alkire, James Foster. Counting and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Measurement [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11,95(7).

[9] 王小林,Sabina Alkire.中国多维贫困测量:估计和政策含义[J].中国农村经济,2009,(12).

[10] 同[6].

[11] 同[3].

[12] 王艳慧,钱乐毅,段福洲.县级多维贫困度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以连片特困区扶贫重点县为例.地理科学,2013,(12).

[13] Gilvan R Guedes, Eduardo S Brondízio, Alisson F Barbieri, et al. Poverty and Inequality in the Rural Brazilian Amazon: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J].Human Ecology,2012, 40(1).

[14] 李新,程国栋,卢玲.空间内插方法比较[J]. 地球科学进展,2000,(3).

[15] 廖顺宝,孙九林. 基于GIS的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J]. 地理学报,2003,(1).

[16] 闫庆武,卞正富,张萍,王红. 基于居民点密度的人口密度空间化[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5).

篇5:村级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动态管理责任制督查的总结

为全面贯彻落实《岑溪市实行村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工作方案》精神,进一步明确各村(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职责,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和质量,以《岑溪市实行村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工作方案》和镇目标责任为依据,按照人口和计划生育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考核的内容,各村(社区)严格按照各项要求完成工作,促使我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依据考核内容,按质按量完成工作

各村(社区)计生底数的摸底工作坚持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确保人口底数、已婚育龄妇女底数的准确性,理清应环应扎、未环未扎情况,确定社会抚养应征、已征、欠征情况,建立健全村级计生档案。同时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设立村级人口学校,贴标语出板报,并及时更新内容,开展知识教育学习班,发放计生宣传资料。对“四种”手术和孕情跟踪,完成责任状规定的各项指标,完成镇党委、政府下达的社会抚养费征收任务。开设了村(社区)计划生育服务室,建立流动人口管理登记册,并健全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健全村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制度及做好上墙出版工作,且做到每月组织召开一次计生例会,上传下达,做好记录。

二、合理安排,明确职责

各村(社区)村干部、计生专干实行分片包干方式,对所管辖的范围内的计生工作实施管理和服务,做好了各项信息收集和整理上报工作。对应环对象动员、督促落实放环措施,按时上报人口出生情况,动员、督促政策外怀孕对象及时落实补救措施。对符合奖扶要求的对象及时核实及上报,协助符合生育一孩、二孩的对象办理《计划生育服务手册》、《二孩生育证》。掌握流动已婚育龄妇女生育节育情况,填写好流动人口登记表。

三、工作考核与奖励

计划生育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村(社区)计生工作进行经常性考评工作。年初将各村(社区)在编干部人数以村(社区)为单位上报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对各村(社区)考核后,将考核结果报市计划生育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符合各项奖励要求的村(社区)经镇党委、政府评定后,给予适当奖励,对不达标村(社区)进行严肃处理,由镇党委、政府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且年内不能评先评优。对各村(社区)无政策外出生的,镇党委、政府上报市委、市政府,经组织考核确认,给予通报表彰。

对各村(社区)干部、计生专干每月进行考核,符合各项奖励条件的,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对不达到任务要求的,取消奖励资格,给予警告,连续一个季度被取消奖励资格的给予“一票否决”。

三堡镇人民政府

篇6:村级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队伍建设规范

伦掌镇计划生育办公室印制

工作职责

1、自觉学习、严格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2、自觉接受上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的业务指导,服从村(居)委的领导,教育和督促村民实行计划生育,当好村(居)人口计生工作的管理员、服务员、技术员、宣传员、信息员。

3、对本村违反人口计生政策的行为坚决制止和纠正,制止和纠正无效时应及时向乡(镇、街道办事处)人口计生办报告,也可直接向县(市、区)人口计生委报告。

4、参与计划生育家庭宅基地划分、责任田调整、利益分配、外出务工、户口迁移、结婚登记、社会救济等方面的审查工作。

5、坚持每月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报告制度。

6、利用人口学校,定期组织不同育龄群众学习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生殖健康基础知识。及时收集育龄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育龄群众的合法权益。

7、督促指导组人口计生宣传员履行好义务。

8、接受上级人口计生部门分配的任务,经常向上级人口计生部门汇报工作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职业道德规范

1、认真学习《一法三规两条例》,严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自觉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努力完成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工作任务。

2、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

3、热爱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耐心细致,满腔热情,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争做“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4、虚心好学,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提高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5、维护育龄群众的合法权利,尊重育龄群众的人格,不以任何形式泄露服务对象的隐私。

6、语言文明,态度和蔼,举止端庄,有问必答,有请必到。关心、理解、体贴、爱护育龄群众。

7、廉洁奉公,公道正派,不徇私情,不谋私利。

人口信息管理

一、人口信息收集

1、设立群众需求信息收集箱,随时收集群众的需求信息。

2、利用直接为育龄群众服务的优势,做好育龄群众需求的询问和记录。

3、根据育龄群众需求信息定期汇总分析,不断改进工作,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解决问题,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向上级反映。

二、育龄妇女信息管理

1、对本村15—49岁的育龄妇女登记造册,归档管理。准确掌握本村已婚育龄妇女的生育、节育、孕情等情况。

2、每月整理一次育龄妇女档案,做到变更及时、准确无误。

三、信息月报

1、村级人口计生管理员要将本村(居)上月发生的各类人员变动情况依次填写在计划生育报告单上。如发现有漏报的初婚、生育、避孕节育、死亡、流入、流出等情况,应及时补报。在每月例会时将报告单上报乡(镇、街道办事处)人口计生办。

服务育龄群众

一、健康检查服务

1、组织已婚育龄妇女应检对象持身份证和《计划生育服务手册》到村室或指定地点参加健康检查。

2、核对参检人员身份,在《已婚育龄妇女健康检查情况登记表》上签字,杜绝冒名顶替和弄虚作假行为。

3、对康检中发现的应采取节育措施而未落实的对象,跟踪落实。

4、当日康检结束后,向B超医生要《补检通知单》和康检工作记录。

5、对未参检人员送达《补检通知单》,跟踪落实。

二、知情选择服务

1、通过宣传、培训、咨询,使育龄群众掌握常用避孕方法及常见副作用的防治知识等。

2、指导服务对象选择安全、经济、方便的避孕方法。

3、指导服务对象自愿与服务机构签订知情选择同意书。三、四术随访服务

1、每月排查出需随访的服务对象,分出随访类别和随访时间,做到有重点而无遗漏。

2、携带必备药品、资料逐一入户,询问随访对象术后或药具使用后的身体状况,发现异常情况,提出治疗或转诊建议,做好记录并预

5已婚育龄妇女。

2、督促流出已婚育龄妇女按时寄回合格的健康检查证明,否则要通知本人重新康检。

3、发理有冒名顶替、弄虚作假者,及时上报,由县级人口计生部门按有关政策、规定予以处罚。

4、对无故不参加康检,或者不按时寄回康检证明的,及时上报,由县级人口计生部门按有关政策、规定进行处罚。

药具管理发放

一、工作流程

1、掌握本村使用药具人员的具体情况。对使用避孕药具的育龄群众进行避孕知识、药具使用方法等知识的宣传培训,使其了解常用避孕药具的使用方法、优点和副作用。

2、指导育龄夫妇自主选择一种适宜的避孕方法。

3、指导育龄夫妇签订药具使用协议书,负责发放药具到人,并指导其正确使用。

4、配合上级计划生育技术人员随访药具使用对象,发现非正常反应及时处理。

二、宣传培训

5、积极宣传党和国家有关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有关规定。宣传避孕药具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6、按时参加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县(市、区)药具管理站组织的药具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7、结合实际,对育龄群众开展生动形象的避孕药具科普知识教育。

8、积极配合上级药具管理部门宣传和推广避孕药具新技术、新品种。

三、药具管理

1、配备合格的避孕药具箱。

95、座谈活动。抓住带有普遍性、苗头性的话题,组织“婆婆座谈会”、“媳妇座谈会“、“丈夫座谈会”、“人口沙龙”等座谈活动,为干部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的相互交流、自我教育创造条件,解除群众在计划生育中的思想顾虑。

6、讲演活动。组织群众上讲台,讲述自己的故事,教育身边人,为树立新的婚育风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7、知识竞赛活动。在群众中,特别是在青年中开展知识竞赛活动,激发人们认识人口国情、学习计划生育和生殖保健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8、评选表彰活动。从实际出发,组织群众开展“婚育新风文明户”、“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积极分子’’等评选表彰活动,并作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

三、宣传载体

1、人口学校

利用人口学校,开展人口国情、计划生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五期教弯、避孕节育、生殖保健、性病、艾滋病等科普知识教育。

2、环境宣传

(1)通过在村室和人群聚集场所设臵宣传展板,建设宣传一条街、文化长廊、阅读栏,村主要干道设立人口计生宣传标语、宣传画等.营造良好的宣传教育氛围和空间,让群众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

(2)各种宣传版(栏)内容要准确温馨,通俗易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丰富多彩,设计制作精美。宣传栏、阅报栏内容应定期更新,标语内容简洁易董、规范温馨、醒目易记,具有时代特征。

12、以村级人口学校为主阵地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

3、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吸引群众积极参加。

4、掌握育龄群众思想动态,做好动员说服和思想教育工作,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宣传教育服务。

5、根据本村育龄群众对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需求和意见,修订工作计划,并及时反馈给上级部门。

6、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的日志和信息收集、加工、整理、上报、保存工作。

五、阵地建设

1、人口学校有专门的教室,配备黑板、桌椅,以及教学用的电视机、VCD电教设备和光碟。

2、设臵有图书角,有一定数量的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生殖保健、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产生活知识图书。

3、教室内悬挂或张贴计划生育政策法规,避孕节育、生殖保健、AIDS预防等知识的的宣传展板,内容科学准确,贴近群众需求。

档案管理

1、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村(居)人口计生工作档案。村级人口计生工作档案要专柜存放,定期整理。

2、档案内容做到及时变更、完整、准确。

3、对保管期限已满档案。应逐份提出销毁意见,报乡(镇、街道办事处)人口计生办批准后销毁。不得自行销毁。

上一篇:城市生态规划论文下一篇:第十五届财经学院校园十大歌手比赛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