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高效课堂论文

2022-04-20

导学案高效课堂论文 篇1:

基于25+20导学案高效课堂教学探讨和反思

【摘要】为了提升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适应新形势下的高考,25+20导学案高效课堂教学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潜力,充分的体现了主体性原则、导学性原则、问题驱动型原则、层次性原则、探究性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习成绩。

【关键词】导学案;平面;探究;垂直;能力

2016开始,广东省高考改为全国卷,为了适应全国卷命题考试,根据我校学生的现实情况,打造重本工程,本学年开始实施25+20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解时间不超过2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和练习的时间不少于20分,根据不同的章节可以适当调整,时间分配只是一个方向性的指導。目前,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已经初见成效;这种教学模式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文结合相应的教学案例,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25+20导学案高效课堂进行一些探讨和反思。

一、25+20导学案高效课堂模式的内涵

导学案课堂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来指导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由主演变为导演,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体,是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老师由主讲转变为教师掌控下的学生掌握,促使学生自主地完成知识体系构建,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1]。

二、25+20导学案高效课堂模式的结构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高中数学25+20导学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为:温故而知新—预习自测—问题导学、重难探究—精讲点拨—小组合作探究—小结提升—当堂检测。

1.温故而知新

根据所学新知识设计2—3个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问题检测,引导学生通过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2.预习自测

根据所学内容的骨干知识设计3—5个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明确主干知识,掌握基础知识,弄清疑难所在,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增强课堂学习的针对性,为课堂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增强课堂的活力,提高课堂的效率。

3.问题导学,重难探究

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突出教材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设计的问题应该有层次性、梯度性。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学案上的问题不看书是不行的,看书不仔细也不行,只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设计的问题还应有预测性,设计者应心中有数,知道学生会怎样解答,或者会有哪几种可能性的答案,最后,设计的问题应有激发性,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维。让學生由传统接受知识的“灌输”转变为“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主动性行为。

4.精讲点拨

针对核心的概念、公式、定理和方法等,设计经典的题型、精讲常用的解题方法和计算技巧,让学生掌握课堂的核心知识点和考点,突破难点,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5.小组合作探究

针对所讲的知识选择或设计合适的题目。根据不同授课内容,这个过程可以结合小组合作讨论的模式进行教学,小组合作探究不仅能够起到学生之间互补的作用,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沟通交流是主体意识形成的必要条件,各位同学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各自想法和思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互相帮助、协作,让学生更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习能力。

6.小结提升

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能够清晰的看到学生思维的形成过程,对于学生有疑问的地方,教师当堂进行答疑,让学生及时改正自己的思维误区和盲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此外,还需要设计知识点和常见考点的整理归纳,包括概念、公式、规律的总结及其彼此间的内在联系,解题思路的分析、问题讨论的依据等。通过整理总结相关的知识点,可以将看似杂乱的知识变得有条理、有层次、有系统;还能帮助学生充分发现自己的思维的漏洞,以便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更加有效地复习,不断地改进自身思维方法,提升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升学习成绩。

7.当堂检测

导学案中设置了对应的检测题,检测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总结性,以便检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这个环节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限时完成,既巩固所学、又学有所用,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浅析《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导学案教学案例

立体几何对于学生来说是新接触的知识点,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能够清晰认识点、线、面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的处理空间中的问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对本章节的讲解,基本上是教师根据相关的生活实例引出直线与平面垂直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并从中得到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而在25+20导学案高效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了探究性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问题,并从生活实例中真切地感受线、面的位置关系,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我们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2]这一节课的内容通过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来进行分析,并将教学过程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的导学案:

1.温故而知新

师: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生: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直线在平面内;直线和平面相交;直线和平面平行。

师:(1)复习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

(2)直线与平面相交有什么特点、可以垂直吗?

(3)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给人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感觉?

(竖直站立的人与地面、旗杆与地面、生日蛋糕与蜡烛等等)

生:

2.预习自测

师: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怎样?

引入:观察旗杆与它在地面的影子的位置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在移动,这是变的一面,那么不变的一面是什么呢?

问题1:①竿所在直线和地面影子所在直线是什么位置关系?

②竿所在直线和地面内任意一条直线是什么位置关系?

问题2:一条直线与平面垂直时,这条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发,你觉得怎样能用你学过的知识给出线面垂直的定义。

生:(定义)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与平面互相垂直,记作l⊥α。

3.问题导学、重难探究

师:问题1:如果一条直线与平面内无数条直线垂直,那么这条直线与平面垂直嗎?举例说明。

问题2:给定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如何判定它们是否垂直?有哪几种方法?

师: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不仅可以根据定义,还有更好的方法。让我们先观察(动手操作):

【实例1】实验:将一张矩形纸片对折后略为展开,竖立在桌面上,观察折痕与桌面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进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模型演示)

【实例2】准备一个三角形纸片,三个顶点分别记作A,B,C。如图,过△ABC的顶点A折叠纸片,得到折痕AD,将折叠后的纸片打开竖起放置在桌面上。(使BD、DC边与桌面接触)

问题:①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的平面α垂直?

②由折痕AD⊥BC,翻折之后垂直关系,即AD⊥CD,AD⊥BD发生变化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結论?

通过以上两个实例,让学生发现身边的空间事物,并引导和启发学生观察、归纳、总结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符号表示为:

师:从上面的判定定理我们可以得到证明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垂直的方法,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深化理解,形成知识系统。

生:只要在这个平面内找到两条相交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就能得到直线与平面垂直。

即:线线垂直线面垂直。

教师提炼:对于判定定理注意两点。

一是判定定理的条件中,“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是关键性词语,一定要记准、用对。

二是要判断一条已知直线和一个平面是否垂直,取决于在这个平面内能否找出两条相交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至于这两条相交直线是否和已知直线有公共点,这是无关紧要的。

判定定理理解:以下命题中,正确命题的序号为__________.

①若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则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②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则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③若一条直线平行于一个平面,则垂直于这个平面的直线必定垂直于这条直线;④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垂直于这条直线的另一直线必垂直于这个平面。

4.精讲点拨,加深学生对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理解

例题1:正方体中,求证:.

分析:根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要证明,

只要在平面内找到两条相交线与直线AC垂直即可,根据正方体的几何特点,比较容易找到。

师:证明:(板书)

5.小组合作探究

经过老师对知识点的梳理,例题的讲解,学生对证明线面垂直有了初步的掌握,为了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线面垂直判定定理,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得到解题的突破口,在黑板上展示成果、点评、总结,进而深刻的领悟到线线垂直到线面垂直的证明思想。

探究1.如图,在长方体中,

与平面垂直的直线有

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直线垂直的平面有

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2.如图,直四棱柱中,底面四边形ABCD满足什么条件时?

探究3.求证: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如图,已知:,.求证:.

6.小结提升

1.定义中的“任何一条直线”这一词语,它与“所有直线”是同义语、定义是说这条直线和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

2.和平面垂直的直线是直线和平面相交的一种特殊形式。

3.注意两个结论: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平面垂直;过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和已知直线垂直。

4.判定直线和平面是否垂直,本节课给出了三种方法:

(1)定义强调“任何一条直线”。

(2)探究3的结论符合“两条平行线中一条垂直于平面”特征。

(3)判定定理必须是“两条相交直线”。

7.当堂检测

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正方体中,棱和底面ABCD垂直。

(2)正三棱锥P-ABC中,M为棱BC的中点,则棱BC和平面PAM垂直。

2.如图,圆O所在一平面为α,AB是圆O的直径,C是圆周上一点,且,,

求证:(1);

(2)BC⊥平面PAC;

(3)图中哪些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如图,在三棱锥V-ABC中,VA=VC,AB=BC.求证:VB⊥AC.

四、课后反思

通过《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这一教学案例的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学生对于空间中线、面垂直的判定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和更深刻地认识。由于导学案是在课前下发给学生预习的,因此,学生是带着针对性的问题来听课的,并且有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课堂参与的程度是较为积极主动的,而且教师对学生有疑惑的问题(下转94页)(上接272页)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25+20导学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熟知学生的学习认知的规律,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现场分析,课后总结,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师生共进。这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基于能力立意的高考应试的需要,更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3]。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学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人民教育出版社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版):数学2(必修)[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陈唐明.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实施[J].教学与管理,2010(12).

作者简介:刘传星(1987-),男,汉族,硕士研究生,中学数学二级教师。

作者:刘传星

导学案高效课堂论文 篇2:

用好导学案“五导”,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摘 要] 导学案是数学高效课堂的一种有效模式.在编制导学案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好“五导”.导流程,让学生明确数学学习基本过程;导学法,让学生明白不同类型的教材内容的学习方法;导目标,让学生明确明晰课堂教学所要达成的终极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导练习,让学生能有效地巩固课堂所学习的知识,并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导思维,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发展思维.

[关键词] 导学案 流程 学法 目标 练习 思维

课堂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构建优质高效课堂.在探索数学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导学案应运而生.导学案由自主认定目标、预习导学、运用能力训练、小结与反馈、教(学)反思等五部分组成,教师通过导学案放手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因而,导学案被誉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导航仪”.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导学案“导”的功能往往被弱化了.如何更好地让导学案发挥其“导”的功能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导流程,让学生明确数学学习基本过程

高效课堂的学习流程,被确定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反馈拓展”三大环节.因此,我们在编制导学案时,要以“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在导学案中完整清晰地体现这三大环节.三大环节清晰了,学生就可以自主展开学习.

不同学习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不一样.“自主学习”侧重于自学能力的培养以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展示交流”侧重于解决疑难问题和不易决断的问题,以集体学习方式为主;“反馈拓展”侧重于对所学内容的检测和矫正.所以要以独立学习方式为主.进一步明确每一个环节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克服自己的依赖思想,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投入数学课堂学习.

二、导学法,让学生明白不同类型的教材内容的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可以依据“三维目标”以及易错知识点,精选典型例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技巧,开拓解题思路,归纳解题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在导学案的设计中,学法不但要贯穿始终,还要贯穿点面.贯穿始终,就是导学案的学法指导、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和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应贯穿在导学案设计内容的各个模块,构成一条清晰的学法线.贯穿点面,就是不但在每个模块,而且还要在每个问题都能体现出一定的学法.学生掌握了学法,才能说具备了学习能力,才能触类旁通.

三、导目标,让学生明确课堂教学所要达成的终极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三维目标”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三维目标”的实现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学习和获得过程.因此,在编制导学案时,要善于根据不同模块的特点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

问题是实现学习目标和完成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在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教者要精心设计导学案中的问题.问题的呈现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要有利于学生分层探究,要便于教师的引导.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设疑、质疑和解疑,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导练习,让学生能有效地巩固课堂所学习的知识,并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

导学案中的练习内容,应围绕“导学案”的学习内容突出学习的重难点和学习中可能存在的疑点,反映社会热点,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设计.在练习问题设计时,应注意多设疑,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并增强学习能力.

练习的侧重点设置,不同年级应有所不同.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高年级应把侧重点放在能力的培养上.练习题要求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给老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于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给予指正.“题型”的选择应根据知识点的不同合理设计、恰当安排.

五、导思维,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发展思维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在导学案的设计中,要善于通过精心设计来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通过设计一个个有机联系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通过思考而“水到渠成”地获得知识和答案.要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大胆提出问题,标新立异,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数学导学案的设计,要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目标明确而专注,这样才能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通过适当点拨,教会学生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之,一堂数学高效课堂的成败,关键在于导学案的编制的,而导学案编制的成败,关键在于“导”得好不好,妙不妙.因此,我们只有在“导”上多下工夫,才能避免导学案变为“教案”、“学案”、“考试卷”和“笔记本”.

(责任编辑 黄桂坚)

作者:杨杰

导学案高效课堂论文 篇3:

浅析高效课堂之导学案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转变教学方式的理念,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我们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为“学案”,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本文主要探讨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操作方法、该教学模式的优点,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导学案提高课堂有效性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变革,它改变了以统、独、偏为特征的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自学为基础,以师生互动为手段,以发现问题自我探究为主线,以学生多种能力的养成为目标,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教学精髓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于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其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习的基础;培养创新思维是学习的核心;教师的导学是学习的前提;讨论质疑是学习的方法;教学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如讲授、启发、自学辅导、实验探索、问题讨论等。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求知欲、探究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提出问题,模拟情境,发表不同见解,引起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创造与主体性品质。

学案的组成部分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疑点、读书思考题、疑难信息反馈、学习活动的设计、梯度导学导练、知识拓展等部分。设计“导学学案”时,着力点应放在“学案的设计”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如观察、记忆、联想、对比、推理、归纳、思考、讨论等,还要拟定培养学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学科能力、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在具体的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依据示案自学情况,进行以案导学

课前下发“导学学案”后,学生据此进行预习自学,课上老师可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有目的地运用导语、演示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创设情境、把握学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指导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实现会学。学生以“导学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尝试中获取知识,能够发展学生的自学智能。

二、依据疑难信息反馈,组织讨论,尝试解疑

“导学案教学模式”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去试一试,并给了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这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地位,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就会主动地去自学课本和接受教师的指导。于是,学习就变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使他们产生了“我要学”的愿望。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问题,又使他们产生了成功的喜悦,就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个体发言、同桌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多角度、多层次地辨析,尽可能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引导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争论并各抒己见,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智能的最佳时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

二、教师精讲点拨,学生归纳总结

提倡学生自学为教师的精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课堂中解决学生反馈的疑难信息时,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备课条件下进行随机备课,它需要教师有更丰富的知识、更高妙的教学机智、更精湛的业务水平。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学生具有普遍意義的疑点。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或是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对于其它组仍是疑点,教师可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这也可以说是讨论的继续。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要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归纳智能的提升。

三、扣标整合,形成网络

学生要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印象;要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全体同学足够的重视;教师要及时反馈,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起导向作用。

四、当堂达标训练,知识迁移拓展

要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待教师及时矫正之后,可即时补充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面向全体教,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逐层分化,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以开放的学习思路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性能力。

总之,教而有法,但无定法;学而有法,贵在得法。以上环节不一定每节课都机械照搬,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取舍。

作者:季晓梅

上一篇:班主任管理探析论文下一篇:艺术学研究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