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数的性质》优秀的教学反思

2024-04-09

数学《小数的性质》优秀的教学反思(精选14篇)

篇1:数学《小数的性质》优秀的教学反思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

第34~35页的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第1~5题

二.教材解读:

本课结合现实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比较和归纳,探索小数的性质。例5先通过两个小朋友交流铅笔和橡皮单价的情境,引起学生进行比较的需要,通过比较,使学生初步感知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例6结合购物的情境,通过讨论一组食品单价中哪些“0”可以去掉,引导学生在应用小数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的活动中,学会化简小数,并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

三.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历小数性质的探索过程,理解小数的性质,学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些小数进行化简或改写。

2.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小数的性质。

五.资源利用

学生经验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的意义,掌握了小数的读写方法、数位顺序及计数单位。在日常生活中已积累了部分有关小数的生活经验,如:会看各种文具、食品的价格等。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例6的食品价格牌、小黑板。

六.课程实施

1.引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知道小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出示例5情境图,提问:看了这幅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想提出哪些问题?

2.探究

教学例5。

刚才有同学提到,这两件文具的单价实际上是相等的,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

照你们的想法,可以用等号把0.3和0.30这两个小数连接起来(板书:0.3=0.30),不过这只是我们的猜想。

进一步启发:谁能想办法解释0.3和0.30为什么相等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想法和同桌相互交流。

学生活动后再组织全班交流,并引导学生分别从钱数的多少和每个小数所含计数单位的个数进行解释。

教学例5后“试一试”。

小黑板出示一把有刻度的学生尺,提问:你能在直尺上分别找出100毫米、10厘米、1分米的位置吗?知道他们分别是几分之几米吗?写成小数又分别是多少呢?

解决上述问题后,追问学生:你能比较0.100米、0.10米、0.1米的大小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100米=0.10米=0.1米。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能否用其他的方法说明0.1=0.10=0.100?

总结和归纳。

谈话: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同学说一说。

全班交流: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教师小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

我当小裁判:

①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②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③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例6

出示例6情境图,提问:小强买了四种食品,这些食品的`价钱中,哪些0可以去掉?先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后,组织交流反馈。

小结: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4.00元可以化简成4元,由此得出整数可以看成是小数部分是0的特殊小数。

教学例6后的“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提问:你能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吗?

学生完成后,组织反馈。重点指导把10改写成三位小数的方法。

练一练。

①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学生练习后,结合交流让学生再说一说每组的两个小数是否相等。

②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练习,交流后提问:两道题中的数,为什么第①题的0.5和0.50相等,而第②题中0.5和0.05不等?你能从其他角度解释一下吗?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并再次明确小数末尾的0才能去掉。

3.应用

练习六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指名口答。

追问:703.0505左边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练习六第2题。

练习后追问学生:为什么不能把0.018和0.180连起来?

练习六第4题。

学生练习后,重点讨论:80

是怎样改写成三位小数的?

练习六第5题。

学生练习后,讲解:用“元”作单位表示人民币的数量时,因为“元”后面还有“角”和“分”,所以通常要用两位小数表示。

4.课堂作业

①练习六第3题。

②在()里填上合适的两位小数。

橡皮毛巾

5角=()元6元6角=()元

直尺牙刷

1元零5分=()元3元2角=()元

七.课后感想:

1.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和生成新的数学知识

课始直接出示例5情境图,提问:看了这幅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想提出什么问题?只是用简短的提问带出了课本上的情境,展示给学生,没有刻意地去创造多么复杂、多么热闹的情境,因为情境只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一个手段,达到效果就行。尽管这样的开课很朴实,但朴实中不失实效,使学生及时进入另一个“场景”。

0.3元和0.30元相等吗?这个问题学生不难回答,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作出肯定的回答。于是我进一步启发:谁能想办法解释0.3和0.30为什么相等吗?学生独立思考后,把想法和同桌相互交流,学生活动后再组织全班交流。大部分学生想到了0.3元是3角,0.30元是30分也是3角,所以0.3元=0.30元;也有学生解释0.3是3个0.1,0.30是30个0.01,30个0.01就是3个0.1,所以0.3元=0.30元;也有学生从小数意义的角度来解释;还有学生更直观了,通过画线段图来解释。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被唤醒了,思路打开了,思维活跃了,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我们的教学要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为学生构建新知搭建了平台。

2.学生越过表象,识别表象后蕴藏的规律

合理猜想,大胆验证是学生自觉思维的体现,但这种直接经验还必须上升为科学的理论,这就需要学生能越过表象,识别表象后蕴藏的规律,这样才能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便于举一反三,解决同类相关问题。于是我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总结出小数的性质。接着我又设计了我当小裁判这样一个补充练习,再次突出小数末尾的0才能去掉,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了小数性质,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最后,通过改一改、填一填、涂一涂、划一划、连一连等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2:数学《小数的性质》优秀的教学反思

1.本节课在导入教学时,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立即引起学生的好奇。这个富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吸引着学生,引起了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注入自己的热情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高度集中、纷纷开动脑筋、个个跃跃欲试。通过大家的回答和教师引导不知不觉引入了新课的学习,自然流畅。

2. 我让学生通过横向观察、纵向比较,围绕“变与不变”的特点引导观察、思考、讨论。学生不仅很快归纳出小数的性质,而且明确了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采取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遵循了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较好的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

3.结合例题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其他一些具体例子应用小数的性质,注意了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情况下可以填上或者去掉0.学生掌握好。

篇3:“小数的性质”教学片段及反思

片段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师:动物王国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会, 老师录下精彩比赛的一个场面, 想看吗? (课件播放三只小乌龟比赛情景) 比赛规则:在一分钟内谁跑得远, 谁就获胜。

一分钟后裁判员记录的成绩分别是:1号选手3分米;2号选手30厘米;3号选手300毫米。谁将夺冠呢?

生 (争先恐后地) :它们跑得同样快, 比赛未决出胜负。

师 (故作惊讶) :怎么会呢?它们跑的路程分别是3、30、300。

生:计算速度的“单位”不相同, 但是它们的速度是一样的, 即3分米=30厘米=300毫米。

师:那么, 根据小数的意义, 谁能用同一个单位名称把上面等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讨论片刻, 达成共识:0.3米=0.30米=0.300米

课件演示:裁判员用学生尺分别测量出0.3米、0.30米、0.300米的长度并叠放在一起, 完全重合。

师:像0.3, 0.30, 0.300这样的小数虽然写法不同, 可是数值的大小完全相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小数的性质”。

片段二:动手实践, 理解“小数性质”

1.活动:验证小数性质的普遍性。

师:用大小相同, 而平均分的份数不同的纸片, 验证写法虽然不同, 但大小相等的小数。

(1) 涂一涂, 填一填, 比一比。

(2) 汇报。

生1:我发现:0.2=0.20

生2:我发现:0.5=0.50

生3:我发现:0.6=0.60

(3) 概括小数的性质。

师:观察上面的等式并与0.3米=0.30米=0.300米比较, 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1:从左往右看, 在小数部分添上“0”, 小数的大小不变。

生2:从左往右看, 小数的末尾添上“0”, 小数的大小不变。

生3:我同意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小数的大小不变;而在“小数部分”添上0说得不准确 (说着举起手中的三张卡片) , 如0.7=0.70, 但0.7≠0.07。

师:下面各数中哪些“0”是小数末尾的“0”?

(学生思考后指出:三个小数末尾分别有1个0、2个0及4个0。)

生4:小数的末尾去掉“0”, 小数的大小也不变。

师:是呀, 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刚才的发现?

师生归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或”与“末尾”的含意。)

2.判断。 (学生仔细倾听、判断, 用手势表示对错。)

(1) 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

(2)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两句话的意义相同。 (说明理由。)

片段三:巩固深化, 应用规律

师:我们学了“小数的性质”, 你认为“小数的性质”有什么用途?

(让学生看第59页内容后回答。)

生1:根据“小数的末尾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 可以化简小数。

生2:运用“小数的末尾添上‘0’, 小数的大小不变”, 可以根据需要改写小数。

1.化简小数。

(1) 下面小数, 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为什么?

(2) 将上面的小数化简。

2.改写小数。

让学生独立完成例3。 (教师巡视指导。)

3.联系生活, 灵活应用“性质”。

甲、乙两商店对同样的钢笔标价分别为5.8元和5.80元, 它们各表示多少钱?哪种标价更科学合理?

反思:“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对此, 数学教学应创设一定的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主动建构知识。学生在学习“小数的意义”时, 对单位名称的改写已有一定的认知经验。那么, 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是直接出示对0.3米=0.30米=0.300米的大小验证, 还是从具体情境中引入?笔者认为, 后者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起点, 更能促进学生积极的数学思考。

为使学生深入理解小数的性质, 让学生动手操作不失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为此, 在教学中开展让学生对正方形纸片“涂一涂, 填一填, 比一比”等体验活动, 使学生在寻找共同特征中经历“操作、观察、猜想、推理、验证、交流”等一系列探究过程, 自主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都相等”的特性千真万确, 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内化“小数的性质”中, 为避免人云亦云, 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判断结果, 深入体会数学概念表述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养成“咬文嚼字”的良好习惯, 为学习小数性质的应用作了充分的“铺垫”。

篇4:“小数的性质”教学片段及反思

片段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动物王国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会,老师录下精彩比赛的一个场面,想看吗?(课件播放三只小乌龟比赛情景)比赛规则:在一分钟内谁跑得远,谁就获胜。

一分钟后裁判员记录的成绩分别是:1号选手3分米;2号选手30厘米;3号选手300毫米。谁将夺冠呢?

生(争先恐后地):它们跑得同样快,比赛未决出胜负。

师(故作惊讶):怎么会呢?它们跑的路程分别是3、30、300。

生:计算速度的“单位”不相同,但是它们的速度是一样的,即3分米=30厘米=300毫米。

师:那么,根据小数的意义,谁能用同一个单位名称把上面等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讨論片刻,达成共识:0.3米=0.30米=0.300米

课件演示:裁判员用学生尺分别测量出0.3米、0.30米、0.300米的长度并叠放在一起,完全重合。

师:像0.3,0.30,0.300这样的小数虽然写法不同,可是数值的大小完全相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小数的性质”。

片段二:动手实践,理解“小数性质”

1.活动:验证小数性质的普遍性。

师:用大小相同,而平均分的份数不同的纸片,验证写法虽然不同,但大小相等的小数。

(1)涂一涂,填一填,比一比。

(2)汇报。

生1:我发现:0.2=0.20

生2:我发现:0.5=0.50

生3:我发现:0.6=0.60

(3)概括小数的性质。

师:观察上面的等式并与0.3米=0.30米=0.300米比较,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1:从左往右看,在小数部分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生2: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生3:我同意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而在“小数部分”添上0说得不准确(说着举起手中的三张卡片),如0.7=0.70,但0.7≠0.07。

师:下面各数中哪些“0”是小数末尾的“0”?

0.0500.2030030.0000

(学生思考后指出:三个小数末尾分别有1个0、2个0及4个0。)

生4: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也不变。

师:是呀,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刚才的发现?

师生归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或”与“末尾”的含意。)

2.判断。(学生仔细倾听、判断,用手势表示对错。)

(1)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两句话的意义相同。(说明理由。)

片段三:巩固深化,应用规律

师:我们学了“小数的性质”,你认为“小数的性质”有什么用途?

(让学生看第59页内容后回答。)

生1:根据“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可以化简小数。

生2:运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可以根据需要改写小数。

1.化简小数。

(1)下面小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为什么?

0.70 105.0900 30.00 10.2000

(2)将上面的小数化简。

2.改写小数。

让学生独立完成例3。(教师巡视指导。)

3.联系生活,灵活应用“性质”。

甲、乙两商店对同样的钢笔标价分别为5.8元和5.80元,它们各表示多少钱?哪种标价更科学合理?

反思:“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对此,数学教学应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主动建构知识。学生在学习“小数的意义”时,对单位名称的改写已有一定的认知经验。那么,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是直接出示对0.3米=0.30米=0.300米的大小验证,还是从具体情境中引入?笔者认为,后者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起点,更能促进学生积极的数学思考。

为使学生深入理解小数的性质,让学生动手操作不失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为此,在教学中开展让学生对正方形纸片“涂一涂,填一填,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寻找共同特征中经历“操作、观察、猜想、推理、验证、交流”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自主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都相等”的特性千真万确,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内化“小数的性质”中,为避免人云亦云,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判断结果,深入体会数学概念表述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养成“咬文嚼字”的良好习惯,为学习小数性质的应用作了充分的“铺垫”。

教学,有时不完全在于教,而在于悟。学生悟出来的“道道”,远比灌输的“条条”富有魅力。为此,老师应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在创造中达成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

师宗县丹凤镇中心学校

篇5:数学《小数的性质》优秀的教学反思

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来源于现实,富于现实,用于现实”。数学只有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才能使学生切实理解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活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的动力,基于此理念,在设计新课导入时,采用了学生熟知的让学生说出学生尺中一段的长度的情景,一方面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另一方面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中数学的意识。

2、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示数学的变化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讨论,自己获得知识,锻炼自己的分析、推导和概括能力。

3、关注学生独立思考后的合作与交流。

例6教学,采用分组学习,把如何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交给学生来处理,在学生独立思考分组学习后,教师把讲台让给了学生,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课堂气氛民主、和谐,让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

4、首尾照应,教学完整。

通过小数性质的学习,最后顺利解决了开课时提出的问题,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会发生什么变化?可以启示学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学好数学知识,就能很好地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习的,即使是学,也是学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可见,教学要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感知,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如:在教学例5时,利用课件演示,让学生感知0.1米=0.10米=0.100米,0.30=0.3,并经过学生思维的碰撞,概括得出小数的性质,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不足之处:

篇6:数学《小数的性质》优秀的教学反思

一、我的成功

1.能较好把握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课的引入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对比商品的价格相同与否,让学生在参与回答的气氛中激起求知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的引入是比较成功的。另外,在教学中我关注到学生的情绪状态,想法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维持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环节设计松紧有度。看来,要上好一节课,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

2.教学环节层次分明,条理性强。这节课主要学习性质概念,比较散,备课时,我基本能抓住教材的逻辑关系,理顺了教学内容间的关系,从大处上做文章,在小处中润色。

3.本课成功的关键是自己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以前上课总不放心让学生自主探索,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多灌输一点,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中,我成了“职业灌输器”,学生充当了“专业接收站”,造成了老师累,学生烦的局面。这次我思想开放了,秉承先学后教的理念,让学生“活”学“小数的性质”。课堂上做到了“三活”——“学生生活中的”,“在活动中学”,“灵活地学”,总之“活”贯穿于整个课堂。整节课,学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自主总结归纳。想不到教学效果那么理想,比以前的满堂灌强多了。所以说,放心让学生探索,精心引导学生是成功的关键。

二、我的不足

1.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释放了学生,考验着老师。这节课的小组活动,出现了一些“混乱”场面,有的学生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参与感不强,有的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这方面的组织与调控我还要继续努力。

篇7:《小数性质》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数性质》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数性质》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

一、创设故事情境,鼓励大胆猜测。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猜想是一个多向思维的心理过程,是培养创新萌芽的好办法。由此,在课伊始,利用喜闻乐见的《西游记》中的人物,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猜测揣摩“孙悟空会对沙和尚说些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地联系旧知,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验证猜测。这样,学生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会获取新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如何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创新、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二、通过观察比较,激励自主探索。

波利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探索是学习数学的生命线。纵观本课,猜想的提出,验证方法的得出,都是在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结果;教师所起的作用只是相机诱导。如:在验证猜测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验证方法,并通过量一量、折一折、叠一叠等多种方法证明自己所猜测的“一样长”是可靠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亲历观察、思考、操作、讨论、分析、推理等活动,从而推出“小数的性质”。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但经历了找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的知识过程,而且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小数性质》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

我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没有直接出示例题而是先在黑板上写了3个1。提问:这3个1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回答。接着,我在第二个1后面添上一个“0”成10,在第3个1后面添上两个“0”成100。问:现在这三个数还能用等号连接吗?(不能)师:你能想办法使他们相等吗?这问题情境的创设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这个富有启发性、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吸引着学生,引起了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注入自己的热情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注意力迅速高度集中,纷纷开动脑筋、个个跃跃欲试。通过大家的回答和教师的评判不知不觉引入新课的学习,自然流畅。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出发研究新问题是小数意义的运用。接着通过观察米尺,引导学生得出0.1=0.10=0.100。让学生从左往右看,是什么情况?再从右往左看,是什么情况?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时,小数的大小不变。接着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验证:0.3=0.30,再次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这节课,以学生找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环节清晰。但是正如所有的课一样有优点也有缺点,反思下来我觉得本节课中教师还是讲得多了一些,因此留给学生巩固练习时间少了一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数性质》小学数学教学反思3

《小数的性质》意在引导学生在探究比较大量材料的前提下,寻找不同数位小数之间的关系。本堂课,我也试想在课堂上还充分时间,给予学生小组合作,自己研究。但是随着课堂的演进,一切超出了我所料。

回顾整堂课,就着备课本的教案以及课件,我先提问学生,2.50元是否等于2.5元。学生兴趣高涨,立刻举手表示自己的理解。面对学生积极的情绪,我不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改变将此作为“引子”的教学设计为教学实例展开讨论。学生提出:2.50元表示2元5角0分,2.5元表示2元5角,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所以2.50元和2.5元可以用等号连接。也有学生表示,结合数位顺序表,2.50元中的2.50表示2个一,5个十分之一,0个百分之一;而2.5元表示2个一,5个十分之一,单位相同数字表示的意义相同,所以二者可以用等号连接。现在回想学生当时的说法真好。

接着,我问,像“2.50元=2.5元”这样的例子你能举出几个吗?班级里一个基础不是很好,但是上课举手总是分外积极的男生,第一时间兴奋地举起小手。出于考虑这样的问题,不难,我请他来回答。学生提出“4.30=4.3”。我问,同学们,这样的两个数字相等吗?没有了单位名称的帮助,学生迟疑了,有人说不相等,有人说相等。于是,我赶紧切入主题,给出今天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学习了这堂课后再来解答。

然后我引入例题,激发学生思考“0.1米、0.10米和0.100米大小相等吗?”我想按着教材的提示,学生应该会去考虑将0.1米化成1分米,0.10米化成10厘米······但是事与愿违,学生依旧停留在计数单位上,之前的学习,以米为单位,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是分米,第二位是厘米,第三位是毫米,后两位是0,就表示什么都没有,所以其实都是表示1分米,似乎停留在此处乐此不疲。整个年级68名学生竟只有一个学生想到了将其转化为不同的小单位来思考。面对学生死寂的氛围,我有些纳闷。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状况,在学生迟迟联系不到单位之间的转化之后,我心里干着急,但又实在想不出该如何引导他们往书本的提示的方向靠拢。最后万般无奈之下,我语:“我们来看看老师是怎么想的?”屏幕上出示了,0.1米=1分米,0.10米=10厘米,0.100米=100毫米,我指着1分米,10厘米和100毫米,问学生,这三个之间的大小是什么关系,令我大为吃惊的是,两个班学生都想到的是三者之间的进率。那一刹那,我想为什么当学生看到两个有着联系但不同的单位名称的时候,脱口而出的竟是他们之间的进率呢?难道是我平常提到的次数太多?尽管之后课堂还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心里一直很难受。总感觉这堂课不应该呈现如此惨淡景象。

综观课前课中,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出在自己身上,必须得承认自己在课前备课所花时间还不够多;如,在讨论三个长度的大小时,教参就指出,“可以启发学生想:0.1米、0.10米、0.100米各是几分之几米?可以用哪个比米小的单位来表示?并分别在米吃上指出其长度”我想事先自己做足了准备,不至于有手足无措的慌乱感。其次,课堂上的应变能力还需锻炼,学生学情了解不多。

合格老师的道路,其修远兮,吾将且行且珍惜!

《小数性质》小学数学教学反思4

《小数的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内容。

小数的性质这节课是在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以及小数的读与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本节内容时,在重点关键处教师改变传统的只注重理性思考,为把感性的经验与理性的思考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从而突破对于小数的性质这一难点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同学们身边生活实际中的看到、遇到的事情很自然的感受和运用小数的性质。从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为生活服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在教学时,我没有直接出示例1而是先在黑板上写了三“1”。提问:这三个1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回答。接着,我在第二个1后面添上一个“0”成10,在第三个1后面添上两个“0”成100。再问:现在这三个数还能用等号连接吗?(学生就说不能了。)然后教师引导提问:你能想办法使他们相等吗?这问题情境的创设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这个富有启发性、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吸引着学生,引起了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使他们情不自禁的注入自己的热情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注意力迅速高度集中,纷纷开动脑筋、个个跃跃欲试。通过大家的回答和教师的引导不知不觉引入新课的学习,自然流畅。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师创设例1这一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用具,让学生充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怎样找出0.1米、0.10米、0.100米的长度。让他们再进行合作分工把他们量、找出来。这一活动教师给足了学生交流、讨论、动手操作的活动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自主的发现。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让每一个孩子都在探索的活动空间中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亲身去经历和感受了的,活动给他们的体验是很深刻的,同时结合实物的演示进一步感知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实际都是同一段,进一步看出0.1米0.10米0.100米这三个数是相等的。

教师让学生通过横向观察、纵向比较,围绕“变与不变”的特点引导观察、思考、讨论。学生们不仅很快归纳出小数的性质,而且使他们明确了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采取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遵循了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较好的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通过做一做的再次动手操作实践和实物的运用进一步理解和消化小数的性质。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数学在我们的生活,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例去证实,在我们熟悉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教学时教师基本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本块知识,学生气氛非常活跃、积极性很高。他们充分体验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快乐。

《小数性质》小学数学教学反思5

一、依据认知水平能动驾驭教材。

教材总是滞后于时代发展,教材不可能适应所有地正,所小学生本节课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我进行教材重组。我这样来设计:0.1米=米=1分米

0.10米=米=10厘米0.100米=米=100毫米

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出发研究新问题是小数意义的运用,而不是重复。

二、注重方法渗透,引导自主探索。

学生要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既应注重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中的渗透。本节课多次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1、引出4分米、0.4米、0.40米时渗透了估算迁移和类比的思想方法;

2、教学0.4米==4分米时,渗透了等量替换思想。并由此展开学生积极运用类比推理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3、在探究活动中,充分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主动参与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数学结论的获得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全过程,学会了一些学习策略。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应用。本课采用联系生活,引入新知-联系生活,应用新知的教学过程。三个医生的测量-购物单。很自然的从生活中引入、探究和应用。

四、营造民主气氛,培育创新意识。

本课教学中经常以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谈,比如:××同学出生4分米可以吗?猜猜看,愿意吗?对购物单满意吗?非常感谢陈××同学给我指出的错误,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什么不理解?你总结发现了什么。等等过些话简单、充分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民主、平等、融洽,从而形成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产生了莫大的鼓励,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非常好,有思考性,有创意,不错,请坐等。这样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活动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激发学生独立探索,合作研究,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进而增强创新意识。

如何营造氛围是我们教研组研究课题。

我除了这节课,平时也很注意,让学生在宽松学习环境中营造民主的氛围,学生很大胆提出一些想法,有的很幼稚,有的很有创新。

五.设计多层次的练习,提高学习兴趣。

①、判断哪些符合性质问题面比较广,有针对性。

②、练习有弹性,数量和难度上满足了好中差,各类学生的需要。

③、听写练习。

④、练习中对下节课的延伸。

本节课有几点不足:

①、实验操作与性质归纳有点脱节。

②、3.02=3.2判断符合性质时,要有一个明确的交代。

③、概念的解读,不够到位。

《小数性质》小学数学教学反思6

本节课的教学,是要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力争做到“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能探讨的不引,学生能发现的不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引导,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基本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时,我利用米尺图和正方形图,让学生根据前面学习过的相关知识自行得出相应的数,然后全班交流这些数的关系。由于学生在汇报时说的都非常明白,所以我没有再去做重复的工作,就只做了相应板书。为了让学生把小数的性质用文字概括出来,我引导学生从左向右观察三个小数的变化,概括出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规律,接着再从右向左观察,概括出小数性质的后半部分:小数末尾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老师并做相应板书。

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把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记住,我让学生读一遍,然后不看黑板试着说一遍,加强孩子的记忆。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小数的性质,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辨析:把小数点后的零去掉,不改变小数的大小。通过这个问题,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小数末尾的含义,为后面的小数性质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篇8:数学《小数的性质》优秀的教学反思

所以“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通过学生的“动”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真知, 得发展.通过学习活动, 不仅可以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具体化、有形化, 指导学生的学习, 还能促使学生不断的反馈.本文就以《分式的基本性质》来阐述数学活动要做到以“理”服人:

一、“树理”, 需要问题引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总体目标中对学生的提出问题能力和数学活动经验分别作出了明确要求.可见由问题设置情景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 我们应给学生设置问题情景, 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在问题的引领下自主探索, 在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同时,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们在利用问题引领时, 应该本着“跳一跳, 就能摘到桃子”的原则来设置问题, 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索的激情让学生在了解“是什么”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去“想”、去“寻找”、去“探究”, 试着解决“为什么”.这样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 又初步建立了新知识, 使学生真正成为“发现知识”的主体.本节课为了得到分式的基本性质, 我先让学生举例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比如21=42, 32=812等, 然后设置了这样的问题阶梯: (1) 一列匀速行驶的火车, 如果t (h) 行驶了s (km) , 那么火车的速度是多少? (2) 如果2t (h) 行驶了2s (km) , 那么火车的速度是多少? (3) 如果3t (h) 行驶了3s (km) , 那么火车的速度是多少? (4) 如果4t (h) 行驶了4s (km) , 那么火车的速度是多少? (4) 如果nt (h) 行驶了ns km, 那么火车的速度是多少?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 让学生感受到st, 2t2s, 3t3s, 4t4s, ntns相等的数学过程.

通过这几个问题, 让学生知道如果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乘以一个数, 得到的结果与原分式是相等的.如此设计, 使得知识的形成与建立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也能发现分式中的奥秘, 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明理”, 需要交流讨论

新课程注重的不再是传统的“一言堂”, 取而代之的是小组合作.而要有效的合作, 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是必须的.所谓的讨论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互相合作, 主动参与, 探究知识, 进行交流的一项活动.但在当前数学教学中, 经常出现“课堂讨论”的随意性与盲目性, 出现一些讨论的假象, 使得讨论名存实亡.所以要让学生明理, 就应该精选课堂讨论的内容, 选择怎样的方式进行讨论.

比如在本节课中, 通过“树理”, 让学生总结出分式的基本性质.而要彻底地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还需要对它的明理.首先让学生讨论分式的基本性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基本事实 (即当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都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或者整式时, 分式的值是不变的) , 然后让学生处理a· (aa b+b) 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a (a不等于0) , 结果是多少.通过这样的思考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准确作答, 既把握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

可见, 在师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碰撞、不断生成, 从而让学生学会评判“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是否正确”, 通过讨论, 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的能力.

三、“用理”, 需要学以致用

学生经过了“树理”、“明理”阶段后, 学生只是初步理解了分式的基本性质, 对于它的拓展利用往往是比较肤浅的或是片面的.这就需要老师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编一些习题, 进一步加深对这个性质的理解.达到知识的有效巩固.同时也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丰富起来.

比如在本节课中, 我们可以通过三种题型来灵活地利用这一性质.第一, 关于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初步运算.可以采用填空的形式进行.第二, 设置分式的符号处理习题, 让学生明白要改变符号, 分子、分母应该同时改变符号.第三, 讨论分式中的字母变化后分式的值是否变化.比如:把分式x x+y y的x和y都扩大3倍, 那么分式的值是否变化?通过以上习题的练习, 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

总之, 我们的数学活动需要以“理”服人.只有这样, 才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从而发现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顾泠沅.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数学通报, 2001.

篇9:《小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小数的性质,会根据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或改写小数部分为规定位数的小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猜测、探究、验证、迁移、归纳得出小数的性质,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性质。

【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引发猜想

师:实话实说,天气越来越热,你们在这个季节最喜欢吃什么?和老师想到一块去了,老师了解到两家冷饮批发部小布丁的价钱分别为0.5元、0.50元,你们看老师去哪一家买更便宜些?说说理由?引出:0.5=0.50(板书:0.5=0.50)

师:这两个小数真的相等吗?我们不妨将××的想法先作为一种猜想,就叫××猜想吧!(板书:猜想)

师:如果这种相等关系存在的话,谁还能举出几组这样的例子?XX同学后面的同学请大声说出你们的猜想结果,最后一个机会,请这一行末尾的同学回答。

师:怎么证明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呢?是老师来讲,还是你们亲自来验证?每人从中选几题研究研究,说说两个小数相等的理由,看看你的学习材料中哪些可以帮上你的忙,先自己独立想一想,一会和同学交流。

二、合作探究,验证归纳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展示发现。

3.归纳。

师:刚才大家用不同的方式验证了XX的猜想,真是了不起。现在请你仔细观察这些小数等式,从中你有什么发现?能不能用一两句把你的发现表示出来,不光要自己清楚还要把别人讲明白,先自己想然后组内说一说,组织好自己的语言一会把你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生:集体交流想法)

师:谁来评评他说得怎么样?可以表示出这个意思么?我建议可以说说你同意哪些 ,需要改进哪些?(板书:小数性质内容)

师:真是了不起!你们知道你们发现的这个成果在数学上叫什么吗?(板书:小数的性质)

师:打开书看看数学家们怎么说?轻声读一读,还有什么问题吗?我有一个疑问:添上0指添多少个0?去掉0呢?

师:这是我们大家通过猜想验证归纳出的规律,让我们带着感情自豪地读一读我们的发现。准备好了吗?开始。(生:带着自豪的感情读小数的性质)

师:但我们要感谢一个同学,是他第一个提出的这种猜想,我们一起对他说声谢谢好吗?

师:放松一下,做个游戏?我说几句话,如果你同意就用这样的有节奏的掌声表示同意,不同意举手帮我纠正。

【反馈练习】

【判断】(1)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数的大小不变;(师:什么数末尾添0就变了?)(2)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辩论)双方各推荐两名代表与同学商量后再发表意见。代表说得不全,其他同学可以站起来就补充 。(3)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现在你认为在小数性质中那个词很重要?

4.应用。

师:请你打开书自学92页( 学生自学课本)

师:通过看书你又知道了什么?引出化简与改写。

师: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师生练习和生生练习)

师:(很多学生举手)别着急,人人有机会,你能写几个小数让同学化简或改写吗?(学生小组内练习)

师:我们再回到买小布丁的两家超市,既然两家超市相同的东西的价格是一样,那你认为哪一种标法更规范呢?

师:到底哪一家的标法规范呢?老师搜集到一段资料,愿意听嘛?谁愿意帮老师介绍给大家。(补充资料:在商业、银行等行业中,为了防止数字的涂改,通常保留两位小数。)

三、巩固提高

师:刚才我们探究的这些问题有些咱们暂时还一下子搞不清楚,别急,先放一放,还是动手检测一下自己到底掌握得怎么样!在动手的过程中我相信你们会有新的收获,我们来一个闯关游戏好吗?

1.出示卡片抢答:P92做一做加一个整数的例子。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数,画线连接起来:

0.3002.80

0.0032.08

2.0800.030

2.8000.3

师:0.003与0.030,为什么不等?

3.机动:拓展升华。

摆数游戏(抢答)每个小组利用老师发给的五张数字卡片,按要求摆数。(1)用五张卡片摆一个数,这个数中的两个“0”都能去掉。(2)用五张卡片摆一个数,这个数中的两个“0”一个能去掉,一个不能去掉。(课后思考:怎样摆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四、回顾总结,提升能力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师:你们是怎么获得这些成果的?(猜想——验证——发现——总结)

师:我们通过猜想、验证、发现了让小数不变的性质,那么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哪些应用?能不能用今天的学习方法探寻让分数不变的性质?时间关系,同学们课下来探究好吗?

师:说一说你们认为这节课谁的表现最出色?

篇10:数学《小数的性质》优秀的教学反思

1、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自己发现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

复习引入

1、准备题(1)1元 =( )角=( )分

(2)在下面( )里填适当的小数。

3角 =( )元

30分=( )元

100毫米=( )米

(3)0.4里面有( )个0.1

0.40里面有( )个0.01

2、引入:今天继续研究小数。

体验发现

1、课件出示例4:

(1) 读题

(2) 分组准备,讨论。

(3) 说出结果。 0.3元=0.30元

(4) 为什么?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

A、0.3元和0.30元都是3角,所以0.3元=0.30元。

B、画图理解。

C、从小数的意义解释。0.3是3个0.1,也就是30个0.01,0.30也是30个0.01,所以0.3=0.30。

(5) 这两个相等的小数,小数部分有什么不同?

提问:小数部分末尾的0添上或去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数变了,小数的大小没有变)。

2、课本试一试:先看图填一填,再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

(1) 学生自主填空。

(2) 交流自己的看法,并阐明观点。

(3) 汇报自己的结果。

由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得到0.1=0.10=0.100。

(4)观察板书:

你得到什么结论?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

理解内涵

1、课件出示例5:

学生自主填空。

提问:这些小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指名回答。

(着力于对小数“末尾”的理解。)

结论: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学生尝试做“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试一试。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0.4=( ) 3.16=( ) 10=( )

学生自主改写。

交流:(1)改写这三个数时应用了什么知识?

(2)为什么给三个数添上的“0”的个数不同?

(3)“10”是整数,怎样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进一步体验小数性质的应用。

3、练一练第2题。

学生自主比较,得到结果,并运用学过的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进行阐明。

巩固练习

g

练习六的1—5题。

第1、2两题巩固并深化对小数性质的理解,突出去掉或添上“0”必须是小数末尾的0。

第3、4、5题都是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其中有去掉末尾“0”化简小数,也有在末尾添“0”增加小数部分的位数;有改写小数,还有改写商品的单价。

这些练习题使学生在应用中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后记

让学生自己发现,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发现小数的性质并对小数的性质作出抽象概括。

篇11:数学《小数的性质》优秀的教学反思

(一)学习小数的数位顺序,在学生讨论

1、小数由哪几部分组成?

2、小数点右边第一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表示什么,第二、第三位呢?它们的数位又应叫什么?)汇报结果完成小数的.数位顺序。

(二)小数的读法和写法的教学。

1、在教学小数的读法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总结小数的读法,并找几个学生说一说,互相补充。这样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归纳能力,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2、在教学小数的写法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写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然后和同桌合作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只有学生自己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后,才能掌握知识,熟练地运用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积极参与活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的气氛很活跃,我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兴奋,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投入。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每次,都是埋怨我们的学生不行。通过今天这节课,我发现学生不行,我们老师也是有责任的。其实,我们的学生还是很有潜力的。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善于点拨,充分设计每个教学环节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的孩子也会爱上学习的。

不足之处:

1、温故知新的第一题可以不要,因为昨天刚学完,学生掌握很好,感觉这里多余,又浪费时间。

2、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时,由于学生讨论的问题太多,问到小数点右边第一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时?全班没一个同学举手,在我的点拨,带动下,学生回答出是十分之一,接下来的第二、第三位学生就轻而易举的完成。从这里可以看出小数的数位顺序学生掌握还是不够好,有待下一节课加强。

3、学生讨论总结小数的写法,当学生齐读总结我才发现漏了提到小数点写的位置。应在学生汇报小数点写作点时,顺便提到小数点写在哪呢?

篇12:《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

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后进行学习的,是学生以后学生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

小数的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相通的。但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只能通过直观的教学来说明,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性质。首先我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购物题材入手,一方面学生凭借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判断0.3元=0.30元,“知其必然”。同时,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运用多种方法自主验证0.3元=0.30元,“知其所以然”。在此基础上通过引读体验,使学生初步感悟小数末尾添0或去掉0与小数的大小的关系。

在“试一试”中,“为什么去掉0.100米末尾的一个0、两个0,小数依然相等?”这是学生思维受阻、理解较为困难的地方。借助直观的直尺和小数计数单位等相关已有经验,学生能发现0.100米、0.10米和0.1米之间的关系,这就为小数合理性的体验提供了另一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了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和小数大小的关系,为总结概括小数的性质作了必要的认知准备。也为应用性质进行化简和改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学生自己制小标签,则是让学生联系了数学与生活,体现了学数学的价值。本课在练习中,通过正误对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本节课不仅重视知识教学,重视结论,还要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篇13:《小数的性质》说课

【教材分析】

“小数的性质”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 属于“数与代数”的领域, 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 实质上是研究什么情况下两个小数是相等的。

从纵向来看, 学生在小学阶段会三次接触小数。分别在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 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和“小数加法和减法”, 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和除法”。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 开始系统的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移动、生活中的小数 (单位换算)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小数的意义, 它是学习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移的基础。同时, 也为后面小数的大小、复名数与小数、小数的近似数的学习打好基础。小数的性质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 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加深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也会应用到后面的有关小数的学习中。

人教版教材是这样呈现的。本节课应该完成的任务为4个:

(1) 经历探究的过程, 感悟小数的性质;

(2) 借助数位顺序表, 理解小数的性质;

(3)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

(4)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在数的末尾添零。

其中任务 (1) 是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

小数性质的本质要素:小数要怎样变, 大小不变。

在小数的变化中要把握:

(1) 是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去掉零;

(2) 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 大小不变, 但小数的位数、计数单位发生改变。

【学情分析】

《小数的性质》是在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掌握情况怎么样?学生知道小数末尾添上零小数的大小不变吗?他们会以什么方式说明理由呢?带着这样的思考, 我展开了调研, 调研分两次进行。

第一次

调研学生对小数的意义掌握情况, 了解学生是否能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解释相等。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

调研题目:

1.请写出1.11是由什么组成的。

2.比较0.5和0.50的大小, 并用你喜欢的方式说明理由?

从调研结果来看, 第一题的正确率为92%, 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这部分知识掌握的比较好。第二题的调研结果显示, 有92%的同学能正确判断0.5和0.50是相等的, 看来判断两个数等不等并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而且, 学生能够想到应用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说明理由, 分为三种方式:

1.从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组成入手说明;

2.学生应用小数意义, 结合画线段图和借助正方形平均分画图对比;

3.给小数赋予单位名称的方法, 进行单位转化, 加以比较。

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画图、举例。还有2人不能正确判断0.5和0.50的大小, 通过分析, 这两人也是第一题中出现错误的2人, 说明他们在小数意义方面掌握的不好, 所以对于这两名同学, 我想在课后再对他们进行单独补习小数意义方面的相关知识。通过调研还可以看出没有一个学生能用小数的性质解释, 看来学生对于小数的性质没有听说过。基于以上的分析, 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定在经历探究过程, 感悟小数的性质上。

第二次

主要想了解对于整数末尾添上零大小改变, 小数末尾添上零大小不变, 学生是否知道真正的原因。采用访谈的形式进行调研。

调研题目:

1.5的末尾添上零变成50, 大小变化了吗?0.5的末尾添上零变成0.50, 大小发生改变了吗?

2.1中前面的问题添上零大小发生改变, 而后面的问题添上零大小没有发生改变,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调研结果:

所有学生都能够正确判断大小是否发生变化。所有学生都是从计数单位和数的组成来解释说明。

从调研结果上看, 学生都没有关注到整数5末尾添上零, 5的位置发生改变, 所以大小改变;小数0.5的后面添上零, 5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所以大小不变。看来, 本节课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数字所在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 与大小是否改变之间的联系, 这就是孩子学习本节课的难点。

【我的思考】

1.通过多种方法验证, 感知相等

我最初的设想是遵循教材的呈现方式从长度单位引入, 让学生动手画2分米, 20厘米, 200毫米, 并观察有什么区别, 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长度相等, 最后引导推理证明, 因为2分米=20厘米=200毫米, 所以0.2=0.20=0.200。但是从我班的学情调研结果来看, 92%的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证明0.5=0.50, 根据在前测过程的观察、分析, 我班学生可以多种不同的角度认识相等。基于以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 学生具备一定的围绕着问题进行有效的研究, 解释问题的能力, 而且学生的学习风格各不相同, 学生也更喜欢参与数学活动, 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活动中及时的进行同伴间的交流互动。因此, 我设计了较为开放的教学情境, 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的需求, 整节课分为三个活动进行。

活动一:提出质疑, 合作探究;

活动二:普遍探究, 得到结论;

活动三:动态演示, 抓住本质。

从学情分析来看, 这样设计能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 发散思维, 用多种验证方式阐述观点, 证明小数的性质, 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2.利用数位顺序表, 渗透位值制思想, 抓住大小不变的本质

从第二次调研结果来看, 学生没有关注到“小数末尾添上零后大小不变”, 其根本原因是数字所在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认为应该充分利用好数位顺序表, 引导学生把小数和整数进行对比思考, 从而明确为什么在小数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 小数的大小不变。这部分内容, 我想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 整数末尾加上零, 数位就被向前“挤走”, 而小数末尾加上零, 数位原位不动。这样的方式呈现, 抓住小数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 小数大小不变的本质原因。小数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后, 小数点位置未改变, 因此小数原来的数位就未改变, 根据位值制, 数字所在的位置没变, 它的大小也就不变;而在整数末尾添0或去0后, 数位发生变化, 数字所在的位置变了, 它的大小也就变了。

【指导思想】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基于以上的思考, 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生在猜想、验证、辨析等活动中, 感受、理解、概括小数的性质, 应用小数性质解决问题;

2.学生运用不完全归纳法, 经历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3.激发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数位表的有关知识理解小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以三个活动为主线。

活动一:提出质疑, 合作探究

在第一个环节中, 我从整数出发, 探究整数末尾添上零, 数的大小发生改变。为后面小数末尾添上零的研究, 提供对比资料。从而引发本节课第一个数学活动, 提出质疑。

整数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 会引起大小的变化。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 它的大小会怎样呢?学生以0.2和0.20为例, 他们两个真的相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之前的学情调研, 预设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举例。

以米为单位, 0.2米=2分米0.20米=20厘米

以元为单位, 0.2元=2角0.20元=20分

2.学生应用小数意义通过画线段图;

3.借用正方形平均分画图对比来解释;

4.利用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说明。

监控:关注学困生解决此问题的思路, 帮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解释说明, 排除困难, 至少真正明白一种方式说明0.2=0.20。在小组合作交流时, 关注我班合作时不能够认真参与研究的同学, 引导他参与整个小组研究过程。

在汇报之后, 和同学们一起回顾:刚才我们都用什么方法说明0.2和0.20是相等的呢?总结学习方法, 积累活动经验。

设计意图:较为开放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让学生自主探究, 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 采用多种验证方式、自主发现规律, 感知相等,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活动二:普遍探究, 得到结论

同学们说明了0.2和0.20相等,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呢?请你自己随意写出一个小数, 在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 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验证, 他们的大小是否不变?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 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监控:刚才帮助到的学困生, 看他是否还可以用他所喜欢的方式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组交流中看到他人写出不同小数, 在阐述理由的过程中对于这一规律的普遍性有所认识, 同时, 在叙述中对于刚才研究方法的再一次深入理解。

活动三:动态演示, 抓住本质

第三个环节, 我借助数位顺序表, 让学生们了解小数末尾添上零去掉零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 数的大小不发生改变呢?

请您仔细观察出现的数据, 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动态演示:整数末尾添上零, 原数位上的数被挤走;小数的末尾添上零, 原数位上的数没有被挤走。让学生自主总结规律, 探究本质原因, 原来变与不变关键在于位置是否发生改变。

最后深入引发思考, 大小不变, 有没有什么发生改变?

设计意图:通过举整数末尾添0及小数添0的正、反例子, 引发学生思考, 借助数位顺序表, 引导学生在辨析、研讨中追溯小数性质的本质。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我采用量规评价的方式, 对以上三个探究活动进行评价。 (PPT出示表格。) 从以上的量规表来评价学生在课堂探究活动中的参与度, 探究成果。

1.以学论教, 多种方法感知看现象

本节课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 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 能力基础, 学习习惯、学习风格和态度, 在把握教学要求的基础上, 重新创设情境,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探究空间。让学生们采用自己喜欢的小组合作方法学习, 发展创新思维, 通过观察、比较, 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数学活动。课始:提出质疑, 合作探究, 验证0.2=0.20;课中:普遍探究, 得到结论, 自己任意举例验证;课尾:动态演示, 抓住本质。以三个数学活动贯穿整节课, 学生参与度高。

2.动态演示, 数位顺序表中理解抓本质

篇14:新课改下小数数学反思性教学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从新课标的要求不难看出,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提倡探究式教学。

一、对问题情境创设的反思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倡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在课堂中通过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数学,从直观过渡到抽象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就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看,更多教师在课堂中喜欢通过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但忽视了应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过渡到新的知识学习过程中。

如在“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教学中,教师以找位置的活动来创设情境,当学生在活动中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位置时,教师可用图形来表示行列,然后提问:“如果用下面这样的图表示同学们的座位,你能找到课代表的位置吗?”通过这样的问题将学生从直观的认知引入到抽象座位表认识过程中,从而顺利过渡到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学习中。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但情境创设不能只为了激发兴趣而进行,要注重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问题这一手段引导学生过渡到新的学习领域,这样情境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对合作探究的反思

合作探究是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极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模式,合作探究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但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合作是基于自主学习而进行的合作学习;其次,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注重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的构建。

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为例,为更好地引导学生懂得将要计算的图形进行转化,教师根据例题进行了如下引导:

1.拿出图1(例1图,略),师:这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比较复杂(板书:复杂),但通过观察,你可以把它剪一剪、拼一拼,做成一个自己熟悉的简单图形吗? 学生操作、交流:转化成了一个正方形。(板书:复杂 转化成 简单(正方形) )

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有变化吗?为什么?(没变。因为格子数没变;或说成纸片没有增加或减少……) 如果要你算出面积,你会先算哪一个?是多少?(复习: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2.拿出图2,师:请你用刚才的方法,也把它剪拼成一个简单的图形。(学生操作)师:这回你得到的是一个什么图形?(板书:长方形) 请算出它的面积。(复习:长方形面积=长×宽)

师(小结):通过剪、拼,我们可以把一个较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它们的面积是一样的。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

从案例中不难看出,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合作,学生对图形面积计算需要转化就有了认识,这时再引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学生自然对“平行四边形的底也就是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也就是长方形的宽”就容易理解多了。

三、对作业设计的反思

传统数学作业设计采用的是“一刀切”的方式,作业量大,应用意识不高,学生厌倦而没有实际效果。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是让学生从知识到技能过渡的重要手段。在新课改下,数学作业设计要突出学生主体性原则,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首先,注重分层设计作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分层设计可按上、中、下三层进行。即在课堂教学后,教师将学生分为中上层次、中等层次、中下层次三个层次,然后以不同层次的作业来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去发展。其次,教师要通过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应用、实践,提高其应用能力。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让学生充当“小小装修师”对自家的地面、墙面进行测量,为父母提出装修意见。这个任务中充满了问题:房间的长和宽是什么?每间房间的面积如何计算?地面面积、墙面面积如何计算?如果遇到房间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形状,如何计算?通过这样的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在新课改下,广大数学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才能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发展。

上一篇:家乡新变化的征文下一篇:九招教你打造动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