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质量管理的发展

2024-04-14

在质量管理的发展(共8篇)

篇1:在质量管理的发展

第17章企业在发展期的增长管理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

1、企业的增长潜力与企业快速增长带来的风险,以及由此引出的新的组织管理

模式

2、企业不同增长阶段的企业组织模式

(1)企业核心管理模式

(2)追求增长率带来的问题

3、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与企业文化的培养

企业文化的6项标准4、21世纪企业管理理论

教学目标

1、评估企业增长潜力,识别企业增长背后的风险,创新企业组织管理形式

2、了解领先的企业管理实践模式

3、企业管理层的激励机制

4、根据企业情况培养独特的企业文化

篇2:在质量管理的发展

摘要:众所周知,随之我国经济的快速迅猛发展,我国的社区规模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的功能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承载人们社会活动的重要领域,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公众日常生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现代的公共事业管理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它的功能和社区管理中的许多功能有相似和交叉的关系,因此社区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有着和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研究现代社区管理中所涉及的公共事业管理项目以及。

关键词:社区、社区管理、公共事业、公共事业管理、居委会

一、社区管理的发展

(一)社区的由来及社区管理概念

社区作为人们的生活场所这一个基本概念,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提出来的,滕尼斯早在1887年出版的成名作《社区与社会》中认为,社区是指那些价值取向相同,人口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共同体,其体现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亲密无间、守望相助、服从权威且具有共同信仰和共同风俗习惯的人际关系。20世纪30年代初,在我们国家,费孝通先生根据滕尼斯的原意首先在我国使用了中文“社区”一词。

2000年11月3日,国家民政部颁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织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社区基层政权组织与社区居民,为维护社区整体利益,推动社区全方位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社区的各项事务进行计划、实施和有效调控的过程。

(二)社区管理的内容

《民政部关于在全国城市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主要包括:拓展社区服务,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治安。另外,还强调因地制宜地确定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的内容。社区管理的内容包括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社区建设的内容也是社区管理的内容。本章

重要介绍社区环境建设、社区治安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几项内容。

(三)社区管理方法

我国的社区发展大致历经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与初步发展阶段

(1949-1966)。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搞好城市管理,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按一定的管理区域设立了街道以及政府的派出机关—街道办事处。第二阶段是恢复阶段(1976-1987)自1987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城市的街道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恢复性的发展时期。第三阶段是从社区服务到社区建设是新时期(1987自今)。

我们从现实出发,研究我们国家现有的社区管理模式。以街道为单位,统一规划,政府主导,多方协力的社区共建模式,代表为上海的浦东新区;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组织机构,寓社区于社区服务之中的模式,代表为青岛;按自然规模划分社区,实行社区自制,资源共享,部分政府只能交由社区承担的模式,代表为沈阳;易社区为依托构建基层自治组织,提升社区自制功能,形成政府行政调控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分阶段逐步实施的模式,代表为武汉江汉;以居民小区为基础,居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紧密理解和的社区服务市场模式,代表为深圳罗湖;以街道为单位,统一规划,政府引导,社区各方携手共建模式,代表为广东佛山城南。

(四)社区的未来发展趋势

2006年10月11日,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未来中国社区中国社区工作的方向:“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由和谐社区出发,我国的社区发展已经和将要呈现出更多独具特色的新形势,并长期为建设服务型社区、自治型社区、学习型社区、数字型社区和生态型社区努力奋斗。

二、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

(一)公共事业、公共事业管理的概念

日常语言中的“事业”一词指人们从事的用意义、有价值的活动,是人们最求的目标。在公共领域则有两个意思,一是指计划经济体制下与企业相对的、由国家经办的事业单位或事业体制;二是指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公共事业。

公共事业是由指特定的社会组织及其成员以满足社会群体需要和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向社会提供某些公共物品,为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众生活创造有利条件而进行的活动或事务。

所谓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公共事业组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采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发生对提供准公共物品的社会事务进行能够协调,从而实现提高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众生活质量,保证实现社会公益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公共事业组织的概念和特征

我们从公共事业组织的本质和功能出发,公共事业组织可以定义为是依照一定的规则(有关政策、法规或内部章程),以独立、公正为原则,凭借自身特有的功能、资源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的公益性组织。

公共事业组织通常是非政府的或民间的组织,在组织结构上与政府相分离,而且理事或董事会的成员不应由政府官员担任,这也是人们往往把公共事业组织称为非政府机构的原因。设立公共事业组织的目的不是为经营者创造利润。公共事业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收费,在某些年度可能会获得一些结余,但组织理事会成员是不能分红的。而且收入的盈余应当全部投入符合宗旨的事业活动之中。所以公共事业组织也是具有非营利性的。公共事业组织还具有组织性、公益性、志愿性和灵活性等特征。

三、社区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比较

从上述社区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容来看,它们有着许多的内容交叉,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它们二者是相同的。

(一)社区管理就是社区管理主体采取一定方式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其目的就是维护社区居民的整体利益,为社区的发展提供全方面的服务。

(二)而公共事业管理的目的也是采取一定的管理方式保证公众的社会公共利益得到实现和发展。

且二者的内容也有很大的相通性,都涉及科教文卫等方面,因此可以说社区是公共事业实现的对象,也即社区管理是公共事业管理目的实现的一种方式。当然,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中包括管理主体、客体以及管理内容,以上提到了社区管理的内容,社区管理虽然是一种自我管理的组织,但它依然有自己的管理主体,那就是我们下面将要提到的居委会。

三、居委会的作用

(一)居委会是城市社区自治组织的主体,依法行事社区自治权利,对社区的重大事物进行管理。

(二)社区居委会的职能

1、管理。居委会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知道下它进行自制管理,搞好社区的卫生、物业、计生流动人口和治安等项目管理,完成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会制定的管理目标。

2、服务。组织社区 成员进行便民服务,开展以劳动就业为重点的社会事务服务,面向社区特殊群体提供社区福利服务。

3、教育。引导和组织社区成员开展社区法制、公德、青少年和“两劳”解释人员的交易,开展职业培训、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

4、监督。受社区议事会指派或社区成员委托,对有部门和其他成员委托,对有关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履行社区服务的职责,进行监督,并及时将监督意见向上级机关及部门反馈。

(三)居委会所从事的公共事业管理行为

居委会作为一个社区自治组织进行管理活动必然是一个公共性、服务性的过程,居委会如政府事业单位一样,从事卫生、文化、普查等工作。居委会又如其他非营利组织一样,从事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工作。而这些工作活动都是公共事业是范畴之内。也就是说,居委会从事的就是公共事业,居委会的社区自治管理就是公共事业管理的行为。在具体的社区服务中,居委会承担着传达和宣传政策方针、反馈居民民生的纽带作用。

社区应该建立一个专业公共事业管理组织,可以在居委会下设一个专业公共事业管理的部门。它具有组织性,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人员责权。还有志愿性,不管是公共事业管理还是社区管理都是服务性事业,所以要求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服务。

2、这个专业的公共事业管理的部门,在社区进行的管理活动应具有公益性。社区居委会在一定必要的条件下是可以允许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有市场行为的,其主要是发展精神产品市场。如丰富居民生活的展览演出活动等。这些活动是作为非营利的公益事业开展的。可能会有些经济收益,但是该部门的性质决定它是为居民服务的机构,不能作为企业赢利运行,所有结余的经济资源也是作为下次公益活动资金备用。

3、居委会作为社区的主要管理机构,在具体管理实践中可能会带有一些政治色彩,甚至作为一个政府的派出机构进行一些行政性的工作。这种政事不分的管理体制也是我们当代社区发展的弊端所在,一直制约着社区的发展。在社区下设的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在具体实行中,坚持政事分开,一定是非政府的自治组织。非政府化是未来社区居委会的必然发展方向。但不是说不要政府的领导,在一定必要条件下,还是需要政府机构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管理。总体而言,该部门是居民志愿组成,为了更好的自治,非政府性的公益服务组织。

4、总而言之,我国的现代社区管理涉及到许多公共事业管理内容,结合社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发挥居委会的纽带作用,使社区中的公共事业通过居委会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使社区中的公共物质环境和精神文明环境得到充分的发展,进而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提升社区居民的社会福利和生活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娄成武,李坚.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篇3:在质量管理的发展

1.1 科研管理的基本内涵

这里所说的科研管理, 指的是国家相关部门对科技进行创新的一种管理形式。科研管理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组织管理科研, 第二个部分是组织科学活动。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科研管理也越来越重要。科研管理主要指的是对科研团队的研究项目、技术活动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管理。采取合理有效的管理方式, 可以促使科研活动更加高效的完成, 并且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从当前来看, 科研管理主要被用在科研机构、企业或者是高校当中。不管是企业还是科研机构, 在发展的过程中, 都需要对新的产品进行研制和开发。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因为高校是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的主要基地, 因此更加重要的是对人才的管理。而科研机构则能够使得我国科技水平得到提高, 因此更加重要的是对科研的团队、内容、项目进行合理的管理。

1.2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

所谓的全面质量管理, 指的是科研机构和企业在进行了合作之后, 了解企业对科研项目的要求, 而且合理组织相关人员完成整个科研活动。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要保障科研项目的质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能够提高科研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而且对于整个项目而言, 也是非常好的。

2 全面质量管理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

2.1 企业层面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 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因此对于企业的运行管理、开发管理等, 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企业或者机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要站在自身立场上, 寻找新的方法来进行创新和改革。从当前来看, 我国大部分企业在运行和管理的时候, 都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战略和目标。也因此, 企业的产品质量也得不到一定的保障, 这样会使得企业无法在竞争中立足。因此, 在企业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 必须充分的应用管理, 同时也遵照市场经济的规律, 将全面管理进行运用。不管是企业的产品研发, 还是相关人员的创新, 都必须要用到全面管理。同时, 企业也要充分的激发工作人员的潜力, 使他们充满热情的参与到工作中去, 对于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这样可以保证科研项目的质量, 为企业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 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应用

高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质的科研人才, 因此高校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 必须要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方式。很多高校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教学体制、教学环境来制定了新的科研项目管理方法。对于在学校的学生, 教师要重点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研究精神。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也要对学生的研究进行正确的指导。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性质是差不多的, 一般的科研机构在实施科研项目之前, 都制定了很多课题, 组织相关的人员来进行探讨。这样的管理方式非常难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而且很难保障科研成果的质量。因此, 必须要使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方式, 在制定科研项目的课题的时候, 组织所有的工作人员, 在进行了独自思考以后, 说出自己的见解, 然后选择出最好, 最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同时按照科研项目的需求来对相关的文件进行编制, 这样才能保障课题的质量。在这样的过程里, 很多的科研人员都参与到了项目决策中去, 这有助于项目更好的完成, 同时这对于科研成果的质量而言, 对于质量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3 全面质量管理在科研项目中应用的发展前景

到目前为止, 尽管全面质量管理的方式已经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但是因为应用的时间太短, 所以还存在一些问题。尽管如此,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前景却非常好。随着全面质量管理在科研机构、高校的应用逐渐增多, 不管是机构还是高校, 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了相关的对策, 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 从而针对整个科研项目进行管理和评价, 这能够起到保障质量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 还构建了关于科研相关的质量模型, 尽管如今我国的科研机构对于模型的建立还显得非常的不成熟, 但是模型是保障科研项目质量的基础, 而且能够提高研究的效率, 同时对于管理也非常有利。

以上是对科研管理理论的研究, 另外还需要加强实践方面的研究。在具体操作的时候, 需要将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一定的结合, 这样才能真正的保障质量。如果仅仅只重视管理理论, 那么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必须要使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 这样才能使其起到一定的效果, 对科研质量进行保障。

4 总结与体会

如今, 全面质量管理已经被逐渐的运用到科研管理当中, 而且对于科研管理而言非常的重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这会给企业和机构带来更多的挑战。对科研项目采用全面管理的方式, 有助于更好的保障科研项目的质量, 同时对于企业和机构的发展来说, 也有非常多的好处。因此, 企业、机构或者高校在完成科研项目的过程中, 必须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方式, 促进科研项目的开发能够更好的运行, 为企业、机构带来更多的效益。

摘要:如今,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经济形式也在随之而发生着改变, 使得科研管理逐渐受到重视。过去的科研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要, 只有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方式, 才能提高科研管理的质量, 针对全面质量管理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分析, 希望能为广大的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科研,项目,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丽.全面质量管理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 (5) :156.

[2]郑超.全面质量管理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J].科学与财富, 2015, 7 (36) :134-135.

[3]张朝林, 韩丽, 张俊杰.全面质量管理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J].山东工业技术, 2015 (17) :195.

篇4:质量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质量管理  企业发展  重要性  必要性  作用

质量是衡量、评价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一个企业素质的重要标准。在当前市场竞争形势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加强现代企业的质量管理,可有效确保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加快企业的现代化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质量管理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现代企业质量管理有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一个网络信息化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背景形势下,企业应该在考虑产品生产效率以及生产经营效益的前提下,确保质量。质量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也是一个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新时期下现代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质量管理,提高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质量管理工作中最主要的任务是检查企业管理制度是否出现漏洞或者隐患,或者严格检查生产质量是否出现问题。只有高度重视企业产品的生产质量管理,才可以确保企业的生产产品符合国家制定的质量检验合格标准,使企业在社会上树立质量保障的良好口碑,建立企业信誉,这也是促进企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检验技术也不断提高,只要采用相关的专业技术检验企业生产产品,随即可以检验出产品是否合格,质量是否达到相应的标准。企业质量管理水平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产品达标与否,而产品质量是否合格直接关系到客户的满意度,而客户的满意度会影响到企业的营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进而会影响到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以及企业规模建设。由此可见,只有做好企业质量管理,才可以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了确保企业质量管理的成效,不仅仅需要管理部门人员的努力,同时也需要企业技术部门、生产车间以及管理层人员的共同努力。

(二)加强企业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质量是一个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企业发展必须依赖市场,而市场发展必须依赖产品,产品的畅销必须依赖质量,因此,市场竞争基本上都是质量竞争,只有质量可靠才可以赢得市场,争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质量管理对于企业而言,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对于企业员工而言,也会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切身利益。现代企业想要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取得生存和发展,非常有必要加强企业的质量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的质量水平。

质量管理可以有效确保生产质量以及管理质量,可以做到最低消耗,最优化生产,为客户提供最佳的服务,这是满足供需双方利益,实现企业和顾客共赢的最好方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成市场经济,这种转变要求企业不能将企业质量管理简单的定位于制作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工作。质量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全面反映了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保障,是企业开拓市场的重要生命线,也是确保客户满意的一个必要因素。

质量管理不仅仅是企业的命脉,也关乎到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为了实现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非常有必要加强现代企业的质量管理。

二、现代企业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虽然很多企业管理者已经开始意识到质量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加大了质量管理的力度,但是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管理理念的禁锢和束缚,导致管理成效并不理想。具体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并没有进行整体规划

目前很多企业在进行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企业实际发展以及企业未来发展战略,并未将质量管理完全融入到企业整体发展目标和战略中,简而言之就是没有制定一套适应于企业自身发展的质量管理计划。

(二)并没有明确最终的质量目标

想要为广大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以及服务,企业制定的质量目标应该具有差异化,因为必须得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客户的认可。

(三)企业员工的质量管理观念滞后

企业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并不仅仅是管理者一个人努力就可以达到预期的质量管理目标的,质量管理的内容包括市场调研、组织、策划、决策、激励等多个方面,因此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但是很多员工并没有正确认识质量管理工作,错误的认为质量管理应该是企业管理者一个人的事情,其他员工的参与积极性较低,导致无法形成整体质量管理体系,管理效能低下。

三、加强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员工的素质培训,不断提高企业质量管理

每一个企业员工都是企业生产力的制造者,企业员工的个人素质水平对于企业生产产品质量会有决定性作用,只有不断提高企业员工队伍的专业素质以及综合素质,才可以有效确保企业生产产品质量合格。企业管理者首先应重视企业员工的思想教育,向企业员工灌输“质量第一”的理念,不断提高企业员工对于质量管理的重视度,自觉、主动的参与到企业质量管理中。同时,应重视企业员工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培训,指导员工在遇到生活难题、工作难题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其次,企业管理者应不断加强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以及业务能力,确保员工拥有过硬的技术水平,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上的失误。另外,企业领导应积极鼓励企业员工多参加、组织一些娱乐活动,使员工能够劳逸结合,培养出多种能力,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质量控制系统

科学、完善、系统的质量监控系统是确保各项质量管理活动顺利开展,确保质量管理成效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想要进行质量管理也是空话。因此,现代企业有必要建立一套适应自身发展的质量控制系统,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物质基础、人力资源、市场动态信息、科学技术等多方面情况。在确定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后,还需要明确规定质量控制标准制度,提高企业质量管理的规范性、标准性、有序性、全面性。在产品生产环节,应加强对产品加工以及操作的质量管理,严格根据产品生产监督条例执行,不断提高产品生产水平,扩大产品生产的规模,提高产品生产效益。在产品销售环节以及产品售后环节,应加强管理员工对顾客的服务态度,尽可能为客户提供最优质、最全面的服务,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客户获得的产品功能主要体现于产品利益、产品效用以及客户隐含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企业在进行产品质量管理时也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多站在顾客的角度思考。

(三)应构建健全的质量管理责任制度

如果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责任制度,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很难找到责任人追查原因,也不能追责,导致很多人的质量意识不强。为了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施工质量,企业应完善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将工程质量控制目标细分到每一个部门及员工身上,明确责任人。同时应建立相应的考核、奖惩制度,如果员工表现优秀,应给予适当奖励,但是如果员工出现质量问题,就需要接受相应的惩罚。这样有利于将员工的个人切身利益和整个石油化工企业的整体利益相结合,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自觉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

(四)不断创新企业质量管理

创新是一个企业获取可持续发展动力的关键因素,也是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中也需要积极创新,不可固步自封,永远停留于一个水平线上。企业首先应该在确定自身发展目标的前提条件下,确定一个长远的质量管理计划,而企业质量管理的主要目标还是服务于企业发展以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上,因此企业在创新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也需要始终坚持这两点原则。为此,企业需要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时刻掌握市场发展态势,了解市场需求,做到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同时,质量管理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企业的物质基础,为了确保企业的可持续生产,应该不断开发新的原材料,改造、完善新的生产工艺,尽可能实现节能、环保生产。

质量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壮大的核心保障,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加强企业质量管理可有效提高企业生产力,确保产品质量达标率,提高企业产品的知名度以及客户满意度,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现代企业应不断学习、借鉴国内外企业一些成功的管理经验,结合企业自身的优势不断完善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郑花平.质量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建材,2013 (3):102-104.

篇5:物流成本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及现状

成本

在我国的发

学院:商学院专业:物流管理班级:

学号:

姓名:梅志超1002 10010409020

3降低成本是企业实现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改善企业内及企业之间的物流活动作为控制成本、实现差别化竞争优势的重要方法。为了降低潜在的物流成本,企业需要充分了解成本信息及物流活动中成本收益的状况,制定合理的物流服务标准。但在强化物流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很多企业无法准确掌握物流成本的情况,这是因为传统的财务成本信息难以反映物流作业活动的成本费用,难以反映物流经营活动的改善对企业的物流成本和利润率的影响。此外,供应链物流成本管理不是孤立的,合理有效的供应链物流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取决于很多相关的因素。埃尔拉姆等人指出,基于战略成本管理的采购和供应有赖于一些企业内在因素的影响,这些企业内部影响因素会决定企业供应采购的所有权成本管理、供应商成本结构分析和目标 成本管理的程度。所以,要真正降低物流成本, 就需要在物流成本管理意识、方法和管理手段上建立行之有效的体系。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一直致力于 物流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是因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活动表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但与此同时,物流成本和费用一直较高,影响了企业竞争力.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调查,约56%的生产企业的产成品物流费用占销售额的5%~10%,大约33%的企业成品物流费用占销售额的5%以下,11%的企业成品物流费用占销售额的11%左右。此外,从生产企业原材料物流费用占采购成本的比例看,生产企业原材料物流配送费用占采购成本的比例范围在2%~5%的企业最多,占所有企业的50%左右,其次为原材料物流费用占采购成本在2%以下的企业,原材料物流费用占采购成本在10%以上的企业只占3%左右。因此,如果不能有效合理地组织和管理物流成本,就很难真正实现企业的经营绩效,形成良好的竞争力。

一.我国物流成本管理的发展可以分为七个阶段.(一)理论认识阶段

我国的物流起步晚,1979年中国物资经济学会派代表团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第一次把“物流”这一概念从日本介绍到中国,我国就开始了对“物流”的研究以及对物流成本的研究与探究。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物流成本管理还没有一套系统的、标准的和科学的核算和管理体系

(二)开始认识物流成本的阶段

20世纪80年代,国家、社会和企业从开始认识物流走向对物流的重视。改革开放的政策下,交通运输业加快了步伐,物流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国营物

流企业和个体的储运专业户不断增加,流通领域的专业性、兼营性的物流企业以及生产企业开始忠实物流的合理化,并注重物流成本分析在物流管理中的重要性,物流成本开始进入初步的研究和实验性管理阶段,但还只限于个别的企业和部门,并没有引起全社会对物流成本的关注。

(三)开始重视物流成本的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生产企业及流通企业开始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国内一些企业内部开始设立专门的物流部门,也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同形式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这个“第三利润源”引起了社会和企业的极大兴趣,纷纷参照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来加强物流管理,组织专门的人员研究如何降低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管理开始组织化。

(四)实施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的阶段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物流产业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网络经济的发展,我国物流业发展开始走向国际化、全球化。

(五)引入物流成本的预算制度的阶段

对物流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一些关于物流成本管理的专注和论文。一些企业开始引入物流成本预算制度,对于物流环节的运输、储存、装卸和搬运等,都有了一些行业的额定指标。

(六)确定物流成本的标准值的阶段

我国确定物了流成本管理的标准值,使物流预算的提出或物流的管理有一个客观的、恰当的标准。

(七)建立物流成本管理与财务会计关系的阶段

我国的物流成本管理最终会发展到与财务会计在系统上联接起来的阶段,这样很容易观察出物流的盈亏并做出详细的分析,找出问题,并及时的解决问题。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在物流总成本和物流服务水平的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对物流成本的研究相对比较贫乏,所以我国的物流成本管理还处于实施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的阶段。

为了能够早点进入下一个阶段,我国对物流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对于物流的运输、储存、装卸和搬运等各个环节会发生的物流成本进行预算,在一定的服务水品下,争取做到物流成本最小化。

二.我国物流成本管理的现状

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不仅带来了资源、能源和环境方面的压力,而且越来越无法容忍陈旧低效粗放的商品流程,降低物流成本在经济总量急剧增加的背景下显得尤为迫切,中国正在进入以优化整合产供销流程和内外贸一体化为基础,求解实体经济运行质量长期偏低难题的新阶段。

我国物流成本偏高的原因

(一)人为因素

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低。我国物流管理人员水平相对过低,物流人才总量相对不足, 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大部分物流企业中管理者素质较低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整个物流行业职工总数的7.5%,大大低于其他行业企业内部管理粗放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都还没有得到应用.不少管理者观念尚未彻底转变,不能及时适应市场需求,这是造成我国多数物流企业规模较小的主要原因。

物流成本没有分列记账,因而难以准确掌握。在成本管理方面,企业一直将注意力集中在生产成本的控制上.制定了许多管理与方法并起到了很好效果。可是对于物流过程中的费用研究较少,缺乏有效的物流成本管理方法,物流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 一般采取的是将企业的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因而,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作出明确、全面的计算与分析。特别是对于物流全过程缺乏有效和全面的控制,造成此低彼高、物流系统整体效益不佳的状况。

缺乏单独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由于企业没有单独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反映物流成本的资料不能客观地体现物流过程的各种耗费,造成物流成本失真.很难进行物流成本的考核、分析和控制。一方面表现在价格核算的不确切上,另一方面反映在成本内容的不合理上,如企业外部的运输费用以事先确定的运费率包含于材料价格之中,掩盖了同一种材料由于运输地点、方位、环节等不同产生的费用差异。

(二)历史因素

中国至今尚没有统一的物流发展主管部门,缺乏全国性的交通运输、仓储管理、信息网络等总体规划,国家未能有效地对物流网络进行统一布局,部门间、地区间协调困难。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状态依然存在,物流管理权限被划分成若干个部门,涉及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铁道部、交通

部、民航总局等的参与和管理,由于体制没有理顺,各具体行业主管部门之间分工存在交叉,造成物流行业管理难以协调。在目前实行中央和地方的“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下,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自成一统,地区封锁、市场分割成为限制物流发展的重要障碍。这种体制弊端是与物流应有的开放、跨区域、跨部门、网络化的特征格格不入的,它直接导致了各种存量的物流要素的分散和难以整合,影响了物流服务的一体化,使得各种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导致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

物流基础设施能力和完整意义上的物流服务能力不足是造成目前大量潜在物流需求无法得到释放的根本性原因。我国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整体落后,连接我国大中城市和工业基地的主要运输通道上,运输能力依然紧张,运输负荷居高不下。铁路的规模和结构与我国的国土面积、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也很不相称,各种运输方式紧密衔接的运输网络尚未形成。仓储设施功能单一,利用率低,基础薄弱,布局不合理,管理粗放,结构分散,技术含量低。电子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还比较落后,物流企业的信息技术含量低,网络技术应用不广泛,EDI,ERP,GPS等围绕物流信息交换与管理的技术应用未普及,这些无一不是以巨大的物流成本作为承载对象。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多的工商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多数企业内部各种物流设施的保有率都比较高,并成为企业经营资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迟了工商企业对高效率的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和发展。因此,工商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不足,不能形成规模经济,是造成我国物流成本偏高的又一重要原因。

篇6:在质量管理的发展

摘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推行现代物业管理正逐步成为当地农民的呼声。本文从物业管理的内容入手,结合我国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对发展前景进行探讨,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物业管理 农村城市化 公共事务管理

一、我国农村发展物业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改革开放后,我国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昔日的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城市化不仅带来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导致他们生活观念的改变,他们迫切希望改变农村物业环境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然而,农村的管理不同于城市,“两委”来管理村中公共事务,没有或鲜有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进驻。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现代物业管理在农村有了实行的可能性。

(一) 农村城市化的影响

1、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1978年到 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上升到5919元,增长了43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农民可以通过种地、养殖、外出打工、房屋出租等多种方式增加收入,收入渠道已经实现了多元化,这就为农村发展物业管理奠定了物质基础。

2、农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对居住环境改善的要求日益凸显,迫切希望改善农村脏、乱、差的局面,也希望农村能够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越来越多在外务工的农民工习惯了城市里的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尤其是现在的80、90后,回到农村生活有种不适应的感觉,而农村配套的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相对落后。

3、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农村城市化既为农村带来了资金与技术,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根据本地优势,发展手工业、加工业等乡镇企业,这些企业的入驻,迫切希望有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为之管理厂房、办公楼等物业。

(二) 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公共事务管理主要是在村委会的领导下,以“村―组”两级,在“两委”(村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传统村级治理模式。

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不适应的问题日益凸显,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公共事务管理上的缺位。3~5人组成的村“村两委”在组织和管理上势单力薄,在产业发展、村庄规划、卫生保洁、治安维护、水利建设、森林防火等工作的管理和推动上出现了“断裂”现象,组织和服务群众的作用明显不足。第二、公共事务管理的不到位。村“两委”在民主议事、民族决策、建议意见等方面实际作用不大,实际工作中越来越明显地局限于签字、发通知单、传话筒等。同时,由于村“两委”在完成上级布置的诸多任务后,大多已经筋疲力尽,因而对于村民要求改善生产生活等各种诉求难于顾及,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与服务到位上比较难,群众意见很大。

(三)农村物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看到农村发展过程中好的一面,也不容忽视农村存在的问题,下面我们主要从与物业管理息息相关的六个方面来探讨:

1、农村清洁卫生环境差,到处存在着乱堆放、乱张贴、污水乱排放的现象,造成了农村给人“脏乱臭”的形象,在家园、田园清洁和水源清洁方面都亟待改善。

2、农村治安环境不好,一些无业青年到处流窜,偷盗、抢劫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了农村的不安定因素。

3、农村规划设计方面缺乏统一规划。这主要体现在房屋的建设、绿化的设计上各自为阵,使得农村景观杂乱无章,也导致相邻物权的问题不断凸显。

4、农村物业、设施设备的老化。农村道路、水利设施因失修、缺少维护所引发的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农村房屋设计上的存在着的先天不足,加上后天缺乏必要的.养护,导致房屋漏水、墙体开裂、电线短路着火等现象都时有发生。

5、农村大量留守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了,留下了老年人、小孩在家,而老、少人群在面临突发事件,如疾病时所需要的社会关怀、社会保障极为迫切,这就需要一个公共事务服务的部门能够承担起对这部分弱势群体的救助与服务工作。

二、农村推行现代物业管理的好处

物业管理在我国农村实行已经有了成功的案例。9月,我国首个农村综合物业管理站在河北涿州市卢家场开张,由此拉开了中国式农村物业管理在史册上的序幕。现代物业管理这种集高度统一的管理、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市场化经营为一体的管理模式在农村一但出现,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和城市现代化手段,将会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对于农民、农村、政府、物业服务企业四方来说均是一种“多赢”的结果。

1、对农民来说,推行现代物业管理,能够让农民摆脱农村清洁卫生“脏乱臭”的局面,生活在一个干净、安全、舒适的环境,同时也能够享受到城市人所特有的“待遇”――物业服务,提高生活的品质,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

2、对于农村来说,推行现代物业管理,意味着“村-组”的村中公共事务管理模式将要向“村-社区”的管理模式转变,能够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促进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这也将缩小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3、对于政府来说,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村“两委”在公共事务管理上的缺位与不到位,导致了村民与基层组织的矛盾。政府脱身于日常的“物业服务”事项上,更能够起到方针政策的把握及对村中大事的决策上,而对物业服务企业的工作开展起到一个监督、引导的作用。

4、对于物业服务企业来说,进军农村是一个新的市场,能够拓展它的业务空间, 实现业务来源的多元化。按照物业管理有关理论,有物业覆盖的地方,就有物业管理活动的空间。对于物业管理行业来说,这也是一个有利的探索,能够有利的推进整个行业向前更一步。

三、农村推行现代物业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及政策建议

现代物业管理在农村推行的设想是很美好,但是前进的道路上却不是一帆风顺的,结合已有的“卢家场模式”、“宁波慈溪模式”、“深圳宝安模式”等,我们来分析农村发展现代物业管理将面临的困难,以及这些先行者的一些成功经验。

第一、物业服务企业经费普遍存在着经费不足的瓶颈。物业服务行业作为微利行业,流动资金一般有限。面对着农村庞大的物业市场,很多物业设施需要百废待兴或者亟需配套建设。如在我国西部农村要实现沼气物业化管理,需配备垃圾分类池、污水处理池、发酵塔、沼渣车以及净化炉等设备,这需要一笔庞大的资金,如果单靠物业服务企业投资,日后再慢慢回收成本,这势必会打击物业管理公司的积极性。所以建立多渠道的物业管理资金筹集渠道对于农村的物业管理公司良性运转必不可缺。如卢家场村综合物业管理站就采取政府补助、社会赞助和村民自筹结合的办法建立起来的。深圳龙岗区完成对城中村的改造其扶持政策是区财政按建筑面积2元/M2标准对社区予以物业管理启动资金扶持,街道财政按区街3:1比例配套扶持。

第二、农村物业管理费该如何收取。一方面是收费标准该如何确立,是按面积还是按人头收取抑或是按户来收取?按面积收取是按宅地基面积还是按宅地基加上自留山、自留地的面积收取?……另一方面是村民祖祖辈辈在此居住,对缴费存在着抵制情绪。这些都是在目前的农村物业管理试行地区存在着争议的问题,也给我们物业管理公司进驻农村在成本测算、业主争议等工作中带来了难度。因此,建立科学的农村物业管理成本核算制度极为迫切。

第三、物业管理工作在农村开展面临着处理着部分群众意识改变的问题。在笔者对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田乾镇海埔墟村做的物业管理调查中,在接受调查的村民中90.23%赞成引入现代物业管理,但是一涉及到缴纳物业管理费就表现出畏难情绪,只有不到50%的村民愿意缴纳物业管理费。农村的税费改革减轻了广大农民的负担,突然每个月要缴纳一笔物业管理费让不少村民会表现出对物业管理工作开展的抗拒。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笔者建议有两点很关键:一是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物业管理公司可以利用本地优势,发展多种物业经营,让本地村民入股成为物业公司的股东。如广州石牌村城中村改造中的三骏企业集团,对村的集体经济进行公司化管理,藏富于民,这样物业管理费的收取难度就降低。二是要注意到农村特殊的风土人情。农村不同于城市,人情味比较浓,诸如在海埔墟村,已经在村委会的提议下,每户每月缴纳10块钱的垃圾费,该工作由村中一名行动不方便的村民承担,收益也归其所有。在农村目前存在着大量的留守人员,如老人、儿童,是家人在外牵挂、担心的源头。若物业公司开展针对这些留守人员的物业特约服务,相信对这部分家庭的物业管理费收取工作难度也不大。

第四、农村物业管理工作推进过程中面临的法律问题。辟如:农村人口普遍素养还不高,人员利益私心偏重等多种新型法律法规空白问题将会随之而产生。由于现代物业管理制度大都是以城市为背景,将其向农村推广,若完全依靠村民的自觉行为,将面临难以引入或进展缓慢的局面,因此,各级政府应出台相关引导性政策与措施,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引导各地农村引入物业管理制度。此外,农村的物业权属关系比较复杂,违规建筑的问题也相对比较严重,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在法理与本土人情之间如何权衡,若借助当地有声望的人士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为物业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便利。

四、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存在着物业管理的需求及条件,但由于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部分村民的意识没转变、政府推进的力度也不够强、物业服务企业自身情况等原因,导致现代物业管理在农村的这股星星之火还未燎原。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摸索、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们相信现代物业服务企业在我国农村还是会有一番作为的,因为农村物业管理是对多方(农村、农民、政府、企业)都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 谢家瑾.物业管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有益探索.中国物业管理[J],2006(7),1

[2] 叶娟娟.河北省首个农村物业管理站“探秘”[J]山西农村(村委主任),2008(4),18-19

[3] 王洪宇.试析现代物业管理制度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适用于推广[J]乡村经济,2008(4),12-15;[4] 王洪宇.宁波新农村建设引入现代物业管理的相关问题分析[J]中国物业管理,2008(2),46-47

[5] 许建华.物业管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有益探索――广东省华侨物业发展公司对“长龙村模式”的经验总结与思考[J]中国物业管理,(3),30-31

篇7:在质量管理的发展

摘要: 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管理学交叉而成的一个应用心理学科。本文首先介绍了管理心理学概念, 并把管理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分成初级水平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 同时对各个阶段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然后对管理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管理心理学;发展历程;问题;政策措施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管理活动中个体、团体、组织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它把心理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运用于组织管理中, 通过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进而控制和预测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进而控制和预测组织中的人的行为, 以调动人的积极性, 发挥人的潜能, 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 改善人际关系及增强组织功能。其中重要的内容是研究与组织行为有关的人的个体特点, 如动机、能力、性向等人的群体特点, 如群体的分类、人与组织的相互作用等。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管理学交叉而成的一个新兴重要分支, 属于应用心理学科。20世纪初, 泰勒倡导的科学管理运动和闵斯特伯格开创的工业心理学是管理心理学的先驱, 梅奥领导的霍桑实验则是推动管理心理学发展的动因。到20世纪60年代, 管理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国外, 不同的行业对管理心理学有不同的称呼, 如心理学界将管理心理学称为组织心理学, 工商界将管理心理学称为组织行为学。

一、管理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一)初级水平阶段

1980年, 中国心理学会筹建了工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在其首次专业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国工业心理学分为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以后, 在有关部门的组织、倡导下, 各地相继举办了各种类型的管理心理学讲习班和讲座, 经济院校管理学专业也开设了管理心理学课程。首先是翻译、撰写和出版了一批用于高校教学和干部培训的管理心理学书籍。如夏恩的组织心理学、麦柯米可等的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以及我国学者编写的管理心理学著作, 如俞文钊的管理心理学。并且陆续成立了有关管理心理学研究与应用的学术团体和机构。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 在中国心理学会建立了工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同时, 行为科学被逐步介绍到我国。1985年成立了/中国行为科学学会,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也成立了行为科学组, 全国初步形成了一支以理论工作者与企业管理干部相结合的研究与应用队伍, 为管理心理学的发展进一步奠定了群众基础。

(二)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有关领导行为与管理决策的研究成为我国管理心理学的主要领域。徐联仓等修订了日本学者三隅二不二的PM 调查 1

表,使之成为一种评估领导素质及管理状况的有效工具, 迄今已在全国数百个企业、机关、医院、学校等应用。20世纪80 年代后期, 与经济改革的步伐相适应, 管理心理学家开展了一系列有关组织发展与新技术变革的研究与应用项目。如王钢对企业基层管理的组织变革策略的研究表明, 与奖励制度改革以及工作扩大化策略相比较,群体参与式的组织变革是一种既受员工欢迎,又能产生实效的改革措施。群体参与策略与奖励制度的激励措施结合在一起,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和外资企业的兴起及迅猛发展,,跨文化条件下的组织文化与战略管理成为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关键课题。如王重鸣等在21 家合资企业中, 就合资动机、管理决策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现场研究。近年来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领导能力的评价和选拔;员工、职务、组织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文化和社会变迁中的组织能力。国家科技部已把心理科学列为21世纪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

二、管理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们普遍认为, 21世纪管理心理学研究将面对三大课题: 面向全球竞争的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带来的全球化。在这种新型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管理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一)研究力量比较分散。在针对国际最新趋势和国家社会经济转型要求方面, 缺乏较为系统的规划。

(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国家科技部虽然对于心理科学, 特别是管理心理学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上有迫切的要求, 但是, 经费投入较少, 使得一些涉及管理心理学长远发展的重要领域得不到必要的支持。比如, 管理科学部主要资助有直接应用价值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项目, 至今尚无有关管理心理学理论前沿研究的重大项目资助。

(三)实验室设备急待改善。管理心理学是一个研究人-团体-机器系统的综合学科,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于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新要求, 急待组建现代化的管理心理学国家开放实验室, 以缩短与国外管理心理学的差距。目前, 国外很多管理决策实验、情境模拟评价和训练、大样本调查和数据处理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的支持。应通过启动重大项目, 组建适应新世纪要求的管理心理学开放实验室。

三、推进管理心理学发展的措施

为了把管理心理学建设成在国际工业与组织心理领域有重要影响、对我国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应用基础学科, 建议采取如下政策措施:

第一, 政府应当加大对于管理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投入, 走理论创新与应用开发相结合的道路。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学科, 除理论探讨外, 还要注重应用开发、应用普及, 如果离开了当前社会发展的轨迹, 它就会陷入经院式的研究道路。通过重大项目的资助, 稳定科研队伍, 吸引国外人才, 采用多种方式为发展我国的管理心理学理论研究服务。资助建立管理心理学国家开放实验室, 改善科学研究条件;资助国际合作交流, 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水平。

第二, 加强国家科技部和国家基金委对于重大项目的投入的科学论证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 特别要避免地方主义, 各自为政。建议采用科学的项目投标、招标和过程管理方法, 促进各部门的协同合作, 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政府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目标, 适时组织重大管理决策项目, 使管理心理学研究成果能够直接为政府决策服务。

第三, 管理心理学家应加强与其他领域专家合作。管理心理学是在管理科学和心理科学的边缘上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由于实践的需要与推动,近年来管理心理学这一学科日益分化, 除主干部分(管理心理学)外, 此学科已深入到各行各业, 从而形成了企业管理心理学、学校管理心理学、科技管理心理学等分支学科。另一方面, 从管理心理学这一主干中又衍生出许多相关学科, 如跨文化比较管理心理学、职业心理学、领导心理学、人事管理心理学等等。学科的分化要求管理心理学家应加强与其他领域专家, 尤其是管理学家的密切合作, 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 1]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 2005.[ 2]彭瑞祥.中国劳动心理学三十年[ J].心理学报, 1980(1).[ 3]李永鑫、候祎.中国管理心理25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J].华

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6(2).[ 4]杨玉芳.中国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J].中国科学基金,2003(3).[ 5]时勘、卢嘉.管理心理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J ].应用心理

篇8: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

目前, 西方发达国家管理会计应用广泛, 不仅在工商企业得到广泛应用, 而且在银行业和服务业得到推广且成效显着。与之相比, 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极为有限, 大量的技术方法并没有在实践中真正得到应用。据调查表明, 我国管理会计要应用于成本会计系统、短期决策、资本预算、标准成本核算以及管理控制等五个领域。

1 我国在管理会计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缺乏一套严密而又行之有效的理论

目前的管理会计理论不是很严密, 实行起来也不是很有成效, 管理会计的一些基本问题尚处于摸索阶段, 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构成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缺乏明确的中心和清晰的主线, 内容之间缺乏实质性联系。管理会计理论相关方法所确定的假设和定量模型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很多都深奥难懂, 同时由于获取所需资料的成本较高, 导致在企业中很难应用。所以, 管理会计的决策支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2 管理会计的方法以及理论与实践不相符

在我国, 管理会计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步阶段, 对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及引进得较多, 并且引进多于研究, 管理会计的应用与经济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的环境密切相关, 管理会计在西方国家的深入研究与快速发展是以其高度发达的经济为背景的, 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立足点则是建立在我国自身经济条件基础之上的。一些引进的会计方法是有一定问题的, 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来自于实践, 需要从中总结经验, 但有些模式、概念以及方法是通过学习统计学以及经济学得出的, 像边际成本、回归分析、经济批量以及保本点分析等等, 这些方法的引入会无疑会推动管理会计的进步, 但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应用这些方法, 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而且在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环境中, 不确定因素很多, 现实经济活动往往是复杂而多变的, 传统的管理会计方法显得越来越滞后, 从而难以在企业管理活动中进行实施和推广。例如, 在企业总是根据市场的情况来制定销售目标, 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 需要保持不断增长的目标销售额, 但是在进行销售预测时, 管理会计中的移动平均法、算术平均法、指数平滑法, 却不能使销售的发展趋势得到如实反映, 从而使其缺乏运用的实际价值。

1.3 会计人员素质不够高, 离期待目标还有一点差距

在管理会计推广应用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一个因素, 就是会计人员的素质, 而目前我国会计人员在的整体素质还不够高。一是会计人员掌握的专业知识太少;二是会计人员往往忽视自身的职业道德, 例如, 被我国会计学界关注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已成为焦点之一。因此, 我国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时, 都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1.4 管理者的观念不够新, 管理会计受重视不够, 使得管理会计缺乏系统应用

管理会计知识体系由西方引进我国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 但是, 近年来, 通过众多会计学者所做的各项调查表明, 目前在我国, 管理会计还没有具体的系统应用, 并且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管理会计对沿海地区以及外资企业来说应用还比较集中, 但内地则很少应用。其原因主要是管理会计基层教育的过于滞后, 由于普及率不高, 很多企业领导对管理会计了解并不多, 更别说能够清楚认识到其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 虽然也展开了一些观念陈旧的研究, 像预测、决策、量本利分析、激励机制、绩效评价。同时, 滞后的管理会计应用软件开, 也制约了其推广。

1.5 管理会计普及和应用范围不够广泛, 发展不平衡

传统的管理会计局限性体现在只用于产量大、工艺成熟以及成本较稳定的企业身上。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新的社会经济增长点也在不断涌现, 这些行业是否都可以应用管理会计来进行管理, 应用后又是否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呢?例如, 将决策性管理会计、执行性管理会计和战略管理会计相比较, 战略管理计涉及到的空间范围相对要广泛一些。它不仅给企业提供内部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支持, 而且还关注对企业产生影响的外部环境, 通过收集各相关利益的者动态信息, 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 使企业能够长久保持其竞争优势。

1.6 缺乏职业化的管理会计师队伍

在我国许多企业中, 财务部门和成本核算部门承担管理会计的任务和职能, 但是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以及专业人员来履行其相应的职责, 并且也缺乏专业的会计师管理队伍。由于企业只考虑会计实务是否符合会计惯例, 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会计循环上, 而不忽视了这样是否有对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有利, 从而导致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不对称的发展, 它的推广和运用受到了制约。

1.7 管理会计应用经验应尽快进行系统总结

许多高等院校会计专业都已经将管理会计学列为必修课程, 在我国学术界, 管理会计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从实践上看, 我国部分企业在管理会计也获得了不少成功经验, 实践中已经有了一些典型成功案例, 但是我国会计界明显缺乏归纳总结和系统的研究, 截至目前, 也只有很少的案例得到了总结和研究。因此, 管理会计没有在我国企业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缺乏示范性或样板性典型案例的研究报告。

2 管理会计未来发展的对策

2.1 创造良好的环境来发展管理会计

首先, 改变组织以及环境就是为了改变应用于决策制定的信息用途以及信息类型。公司治理理论已经为管理会计的对象、特征以及任务, 提供了一种新的好思路。其次, 由于管理会计系统直接为公司服务, 所以, 管理会计系统的质量和效率也会受到公司治理自身特征和状况的直接影响。加入真正分离的决策层与管理层, 构成更加完善的董事会和监事会, 必将使管理会计发挥更有效地的作用。此外, 管理会计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下如何进行定位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不仅要通过营造良好个企业环境来使管理会计进一步发展, 而且也要使管理会计更加适应企业环境的要求。在企业内部, 对管理会计的氛围也要进一步重视, 更好地理解、支持管理会计人员的各方面工作。

2.2 进一步加强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

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加强, 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要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建立一套科学的、完善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对现有的理论体系进行重新评价, 推翻其中不合理的假设, 抛弃已经过时的方法以及技术, 吸收并且消化其精髓, 创建出新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结合实证研究以及规范研究的方法来建立理论体系, 不仅能指导、解释实践, 还能更广泛的用于实践。

2.3 摆脱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困境

我国应效仿西方发达国家, 设立管理会计师协会, 由实务界以及学术界共同组建成员, 这样就会形成针对性很强的理论研究, 新的管理会计研究成果也能被企业很快地应用, 便于建立我国理论体系。我国应搞出一些操作性强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 以便作为各行业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样板, 这些报告应具有理论性和行业特点, 这需要会计实务界与学术界的密切配合。这些样板的产生, 有利于管理会计在更多的企业推广应用, 有助于会计管理人员培训再教育工作的开展, 可以使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取得实质性进展。

2.4 大力开发管理会计软件, 促进管理电算化

管理会计中涉及到的一些计算分析方法比较复杂, 应用计算机, 即可确保运算准确率, 也使得工作量大为减少, 使企业领导者能准确、及时地从管理会计人员处获得决策、预测等方面的信息, 不仅使得企业领导者的决策需要得以满足, 也使得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大大的扩展了。

2.5 对管理会计规范问题的解决

任何学科都需要相应的规范, 而且大部分人了解和学习知识都是通过教科书。现阶段, 我国管理会计教科书还不是很规范, 这对初学者学习以及掌握管理会计是十分不利的, 对管理会计长期的推广应用也是很不利的。多年以来, 我国的会计工作都是是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下展开的, 财政部也应制定管理会计相应的准则或者管理会计制度, 建议注重其指导性。计算机技术在当今世界发展迅速、应用广泛, 会计信息的搜集、处理、加工、存储、传递、输出等也要借助于计算机来完成, 但是编制管理会计的通用软件需要管理会计高度的规范化。因此, 出台管理会计准则, 对我国管理会计的实践加以指导和规范是很有必要的。

2.6 中国需要成立管理会计师组织

如果对西方国家的管理会计师及其专业组织发展的作用、结果进行研究, 就会发现组建我国自己的管理会计师协会也是很有必要的。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 设立专门机构建立管理会计师的资格考试。这有助于管理会计师的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 同时又就促进了管理会计的运用, 对提高管理会计师的地位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尽管目前很多因素仍制约着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 但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和管理人员素质的日渐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将重视和认可管理会计, 其在现代企业中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出不可小视的作用。因此, 必须加强会计人员培训和管理, 建立一支高素质、多数量、符合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队伍, 才能真正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 实现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创新。

2.7 提升管理会计的地位

本文认为, 应该强化企业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 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管理会计行为不是对企业的核算行为, 而是针对企业的管理行为, 这既挑战了管理者的价值观, 也检测了管理者的管理意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能否普遍应用, 很大程度由企业经营决策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来决定。

摘要:管理会计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得到了推广运用和发展, 但是在我国实践中的运用状况并不理想, 未形成一整套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应用体系。本文介绍了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及发展情况。

关键词:管理会计,应用,问题

参考文献

[1]许洪智.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发展[J].管理会计, 2010.

[2]王艳丽.浅析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J].财税统计, 2010.

[3]候俊杰.试论管理会计应用的几个问题[J].财经与管理, 2010 (02) .

[4]阿不力米提.尕衣提.浅谈我国管理会计的现状与及发展途径[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06) .

上一篇:高中班规下一篇:得意洋洋的褒义词及相关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