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业问题分析

2022-09-11

目前,在高校大学生学业问题研究方面,较多学者以“学业倦怠”为研究方向,从学生个人成长、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管理、专业认同感、人际关系等角度对学业倦怠的心理动力、行为表现、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并确定情感衰竭、讥诮态度、效能感降低是学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倦怠一词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提出,他认为个体长期处于压力之下并且无法调整缓解,就会消耗大量自身资源,最终导致个体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出现。之后Maslach提出了职业倦怠,指出个体在工作环境中长期持续压力下,对所从事的工作内容缺乏成就感,并且不能有效应对因此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导致工作效率、准确率降低的现象。学业倦怠的概念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基本定义,国内外学者对于学业倦怠的认知定义基本统一,普遍理解是学生因为长期受繁重的学业负担与压力,而逐渐出现精力衰竭,对学业持消极态度,疏远周围的人并且态度冷漠,学业成绩下降等一系列消极现象。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多数并不是由于学业压力造成的,而是过度依赖、缺乏学习动机或动机层次较低、学习行为不当导致。学业倦怠并不是大学生出现学习问题的原因,而是出现学习问题没有解决后的阶段结果,学业倦怠会进一步加剧学业问题的严重程度,在高校大学生中学业倦怠是一种中间状态,应对尽力避免这种状态的发生,出现后要及时控制解决。从学生成长角度来看,出现学习问题也是个体自我成长的一次考验,说明个体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或具备相应的能力。如果个体无法调动自身资源进行有效应对,就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学习问题,甚至引发除学习外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心理问题、人际问题、家庭问题等。基于以上观点,本文将大学生学业问题定义如下:学生进入大学后,个体缺乏相应的动机水平或动机层次较低、学习行为不当,对新环境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出现学习困难、学业倦怠现象,若长时间无法调动自身资源解决,则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学业困扰和成长困扰等问题。

根据大学生出现学业问题的原因、中间应对状态以及学业问题结果,可以将大学生学业问题发展分为3个阶段。从学生角度来说,即适应期—应对期—稳定期;对于学校来说,即预防期—救济期—检验期。

大学生学业问题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学生适应期和学校预防期,在此阶段,学生进入大学新环境,较之高中高强度、严管理、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不复存在,相对宽松自由的新环境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因此大学生在此阶段需要快速调整自身状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环境和学习习惯。同时,该时期也是学校应当帮助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和生活状态的关键时期,学校应加强教学管理,有效预防新生出现适应性问题。对以往出现学业问题的学生统计来看,大多数学生学业问题开始于这个时期,适应性问题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情形较严重会导致心理问题。第二时期是学生应对期和学校救济期,学生如果在适应期出现问题,较长时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或解决,就会消耗大量自身资源,产生疲惫心理和学习倦怠感,这是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心理和生理反应,是对现实情况的一种常见的消极应对方式,学生不仅学习出现了待解决问题,在生活、人际、社团工作等方面都会存在相互影响作用。这个时期是学校需要大力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走出不良状态的重要时期,学校应当统筹师资力量,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且富有成效的帮助。第三个时期是学生个体稳定期,也是学校学业救济检验期。在此阶段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学生的学业问题得到有效控制,通过不断努力学业问题得到解决;二是学生没有调整自己或调整程度不足,学校针对学生的学业救济失败,学生积累了更严重的学业问题,面临留级或者退学,学生在此阶段的受教育性和调整性都较弱,表现出对处理无动于衷或对人和事漠不关心。在这个时期,学生的状态趋于稳定,出现学业倦怠后期的消极且稳定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后者一旦出现一般很难再有改变,也就出现了很多留级学生多次留级直至退学的现象。

大学生进入大学出现学业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学生的学习行为不当、学校的教育管理松懈。学习动机不足涵盖两方面内容:一是缺乏足够的动机水平,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需要,但不强烈。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在社会性因素环境下,中国学生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不协调一致,表现出来是青年期很多学生存在过度依赖,学习需要来源于对长者的依附,自我实现的内在驱动力出现较晚。不少家长或者老师教育学生高中要非常努力,考入大学就可以轻松了,因此很多学生将考大学作为终极目标,进入大学后,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在此阶段,父母或老师管教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父母对学生在学习上的要求突然减少,以往为了获得长者赞许而表现出来的附属内驱力也随之减弱,由于心理发展的不协调,学生自我实现内驱力没有出现或者欠缺不足,因此学习需要不强烈,学习动机水平较低。而此时学生更多表现在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常常遇到的学业问题学生注重情感培养和维系的原因,当学业问题学生出现了情感危机时,一般要特别关注。

二是学习动机层次低,在儿童时期,学生努力学习和获得学业上的成就,就是为了实现家长的期待,得到家长的期许;在少年期,来自同伴、集体的赞许逐渐替代了对长者的依附;到了青年期,人类原始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及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在对学业问题学生进行信息收集时,发现这其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停留在对长者的依附,而这些为父母、老师的期许的学习动机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容易受到情境因素影响,如遇到学习困难常常半途而废。学生学习动机停留在对长者的依附,原因主要是长者干预、管控学生需要和期待,学生失去自我需要,自我期待,把长者的需要和期待作为自己的需要和期待。

最后,学生的学习行为不当,如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沉迷网络、作息混乱导致精力不济、旷课等不良学习行为,也是导致学生出现学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学生进入大学后,对学校而言学习行为的规范应当放在首位,在新生适应期加强规范意识培养和群体学习行为塑造,不仅能够有效地约束学生学习行为,也能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团队归属感。相反,如果学校在学生教学和管理环节中存在较多松懈或懒散,就会让学生形成一个无所谓的真空状态。学校在管理和教育上的不足虽然不是引起学生学业问题的主要原因,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给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提供了厌学的土壤。另外,在这种管理和教育环境下学习生活的学生虽然没有出现学业问题,但普遍存在缺少规范意识、人际沟通能力不足、组织力薄弱等问题。

本文在对大学生学业问题的界定、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过程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如何预防学生出现学业问题以及在学生出现学业问题后如何救济是学校应不断提升的内功。从短期来看,在新生入学时开展各项适应性教育,比如大学生涯规划、学校历史文化学习、班级归属感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起到较好的前期预防作用。在学生出现学业问题后,首先应当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学习动机,因为后者的改变需要较长时间耗费较多精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成败体验,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强化学习行为;改善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弥补其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足,使学习的努力得到相应的收获,对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情况具有直接明显的积极作用。从长期来看,应当在学生的求学生涯中注重学习动机的引导和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家长和老师发挥的作用极为重要。

摘要:大学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根本,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学业问题突出,留级和退学现象屡见不鲜。本文对大学生学业问题的定义、发展、原因和应对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高校本科教育管理提供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问题,教育

参考文献

[1] 徐欣颖.大学生学业倦怠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辅导,2010(17).

[2] 李雪艳.大学生学业倦怠原因探析及应对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2008(8).

上一篇: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危害及防治下一篇:激发兴趣成就精彩小学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