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教案设计

2024-04-19

《跳水》教案设计(通用7篇)

篇1:《跳水》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用注意事物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3、通过换角色讲故事,培养学生说话、想象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学习船长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2、学习船长急中生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看过跳水比赛吧?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为小朋友写的故事《跳水》比跳水比赛还要有趣、精彩。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2、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请你再认真读读课文,想个办法让别人很快地知道故事内容?

3、交流:你用什么办法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

①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②列提纲或小标题。

③画图。

④小组表演。

……

三、指导学生用列题纲或小标题的方法及图示法介绍故事主要内容。

四、再读课文。

1、认真朗读课文,画下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在旁边写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2、交流: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段,并读读写下的感受。

五、思考讨论:

你认为船长的办法怎样?你觉得还有别的办法吗?

六、作业: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理解课文。

1、回顾导入:这节课继续学习《跳水》,齐读课题。

2、逆推法回忆课文内容。

谁跳水?为什么跳?从什么地方跳?孩子为什么会到那地方?猴子为何这样放肆?

结合回答板书板图: 猴子

孩子

船长 水手

3、朗读课文,填写完成“跳水图”。

①故事的发生、发展是在水手、猴子、孩子和船长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中进行的。自由朗读课文,把它们之间的联系用箭头标出来,并用最简洁的动词连起来。

②学生朗读课文后,小组讨论。

③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完成,其余学生在作业纸上填写。

④师生交流:

猴子

追 戏

孩子

逼 逗

跳水

船长 水手

4、看图讲讲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

二、指导朗读精彩句段。

这个故事给你什么感觉?(趣、险、智……)

具体表现在文中哪些地方?找出有关句段读一读。

1趣 猴子、孩子的淘气、顽皮

2险 孩子爬上最高的横木顶端的危险处境

3智 船长的急中生智、化险为夷

提示学生:朗读时要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况,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三、换角色讲故事。

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讲给别人听?

1、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怎样讲?(追猴子时的心情怎样,事后想到些什么?……)

2、如果你是一名水手,你会怎么讲?(得到的教训,对船长的佩服……)

3、如果你是船长,你重点讲些什么?(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

4、那只顽皮的猴子也想把这个惊险而有趣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你想替那只猴子讲讲吗?

要求学生任选一角色分组练习讲故事,然后分别指名四名学生担任不同角色到前面讲。

四、想象表演,完成作业。

孩子被救上甲板后,船上的人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小组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然后以《孩子被救上甲板之后》为题,写一段话。

[《跳水》(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2:《跳水》教案设计

1.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模仿”、“显然”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教学难点

学生认识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三)读课文,初步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二)初步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2课《跳水》,请大家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

教师边叙述边板书课题:

(板书:《跳水》)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设疑,展开想象,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深入课文之中,由“要我学”自然变成“我要学”。

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

如:谁跳水?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是怎样的?等等。

(二)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课文中的人、物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用符号表示出来。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要动脑,又要动手,请几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本子上画。

(三)分段、概括段意。

根据板书让学生说一说事情发展的过程,初步认识事物是在相互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结束的。

谁来谈一谈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各是什么?

(起因:水手们取乐猴子,猴子十分放肆;发展:猴子逗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高潮:孩子走上高最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了。)

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帆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第二段(第2、3自然段):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赶猴子。第三段(第4自然段):讲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第四段(第5、6自然段):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四)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

本课生字(“艘”、“撕”是平舌音,要注意读准。)除生字外,还有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如:“龇”应读“z9”。“龇牙”易读成“c9 y2”,这是错误的。

“桅”应读“w6i”。易读成“w7i”。

“即”应读“j0”,不能读成“j@”。

“唬”应读成轻声“hu”。

3.查字典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环游:环绕地球旅游。

风平浪花静:指江、河、湖、海等水面上没有风,没有浪,十分平静。

模仿:按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去做。

放肆:言行轻率,毫无顾忌。

开心:①心情快乐舒畅;②戏弄别人,使自已高兴。

桅杆:船舶甲板上竖立的高杆,用于挂帆或信号、装置无线、支持观测台等。吓唬:恐吓;使害怕。

灵巧:灵活而巧妙。

龇牙咧嘴:形容凶狠或疼痛难忍的样子。龇:(牙齿)露在外边。咧:嘴角向两边延伸。本课用来形容大猴子做怪相的样子。

摇摇晃晃:摇摆不定。

瞄准:对准目标,使射出或扔出的东西命中目标。

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

纵身:身体猛然向前或向上。

4.形近字组词:

艘(五艘)撕(撕碎)

搜(搜集)嘶(嘶哑)

瞄(瞄准)桅(桅杆)

描(描绘)脆(干脆)

5.结合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环游--周游 缓缓--慢慢

庄严--庄重 沉痛--悲痛

矫健--强健 身躯--身体

哭泣--抽噎 慈祥--慈爱

面庞--面容

反义词:

焦急--耐心 幸福--痛苦

慈祥--威严 醒悟--迷惑

放肆--规矩

(五)分组读课文。

分组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小组的同学相互解答,质疑问难。如果有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在讲读课文时大家共同解决。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课文内容,练习用“模仿”、“显然”造句。

(四)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发展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跳水》一文是谁写的吗?

(他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他的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跳水》这篇文章是托尔斯泰为我们小朋友写的,故事内容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学习第一段。

请一名同学读一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作者在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作者首先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起因。地点:在帆船的甲板上;人物:水手们和猴子;起因:大家取乐猴子,猴子放肆起来。)

什么是放肆?从哪儿知道它放肆起来?

(放肆的意思是任性,一点也不受约束。

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

“显然”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

(显然是非常明显的意思。它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们拿猴子取乐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请同学到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来。

同学齐读第一段,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归纳板书,在风平浪静的环境中,人们在甲板上拿猴子取乐。

(三)学习第二段。

自由读一读第二段。

边读边想: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越来越放肆?

读完以后用“△”标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用直线画出描写孩子主要神态的词。让学生动手、动脑,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作者写作的方法。认识事物是在不断联系和变化中发展的。

(猴子的动作:跳到、摘下、戴在、爬上、坐在、咬、撕、抓着、爬。

孩子的神态:哭笑不得、脸都红了。)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其他同学想一想: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

(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

学生边概括教师边板书:

什么是“哭笑不得”?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哭笑不得”在这里是指被惹人发笑的猴子戏弄,生气也不是,笑也笑不出来。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孩子哭笑不得,是因为猴子摘了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而且动作很滑稽,惹人发笑,孩子受到猴子的戏弄,自尊心受到伤害,因此他哭笑不得。)

现在同学们体会一下猴子的动作,孩子的神态,同位子的同学互相配合一下表演出来。

(板书:哭笑不得 脸都红了)

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叫两三组同学在台前表演。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四)学习第三段。

孩子受到猴子的戏弄,并不甘心,他不停地追赶,结果如何呢?请同学默读第三段。

要求学生在课本上继续标出猴子的动作、画出孩子的神态的词语。然后请同学回答问题。

(孩子的动作:逗、爬到、钩住、挂在,坐在、扭着、龇、咧。

孩子的神态:气极了。)

请两名同学上来表演。

此时猴子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孩子看到此时的猴子又会说什么呢?

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文章内容充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发展高潮做准备。

(猴子心想:帽子在这里,上来呀!你敢来拿吗?不行吧!不如我吧!

孩子会说:“你跑不掉的,我非抓住你不可。”;“等着瞧吧,我一定要拿回帽子!”)

猴子这样放肆,孩子已经气极了,什么是“气极了”?

(板书:生气到达了极点,不考虑危险的存在。)

请一名同学把孩子气极了这部分内容读一下。

听老师来读这部分,同学们闭上眼晴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

教师读完后,请同学谈一谈感受,重点理解这两句话:“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使学生感受到孩子处境的危险。结合书中的插图想一想:孩子会不会失足?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学生在读书、看插图的基础上要充分展开讨论。

(孩子会失足的。因为横木离甲板太高,只要他往下一看,就会吓得发抖,一紧张就会失去平衡,就非常可能失足跌落,直摔在甲板上。

因为他即使拿到帽子后,由于横杆很窄,所以他很难转身,如果退着往回走,更容易失足从横杆上摔下来。)

正在这时,甲板上有个人吓得大叫起来,孩子听到叫声,也意识到自己已经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不由得向下一望,两条腿发起抖来。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谁出现了?(板书:船长)

(五)学习第四段落。

船长是用什么办法解救孩子的呢?我们一起学习第四段。

老师引读,学生接读。教师重点指导“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读出爸爸严厉强迫的命令口气。然后再让学生回答问题。

(爸爸用手中的枪逼迫孩子往海里跳。)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大家讨论船长让孩子“跳水”的方法好在哪里?

(孩子只有跳到海水中,才不会直接跌在甲板上摔死,才能将他从危险的境地中解救出来,从而保全他的性命。)

船长不怕海浪将他的儿子卷起吗?再读一读第1自然段。

(这一天风平浪静。)

什么是风平浪静?

(没有风,没有浪,水面上十分平静。)

让学生认识“风平浪静”在文中的作用,它是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前提。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事物不断地发展、变化。

孩子从危机时刻到转危为安,我们看到船长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板书:(机智、勇敢、沉着、果断)

这部分是文章的高潮,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认识《跳水》一文的主要人物是船长,而不是孩子与猴子。请一名同学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用了一个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把孩子的身体比作炮弹。这样比喻更能说明横木离水面很高,跳入水中时像炮弹出膛一样猛。另一方面衬托出人们的紧张心情。)

“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句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钟已经太长了?

让学生充分读这句话,同位子的同学互相讨论讨论,然后再请同学回答。

(破折号在这里表示转折,显示出当时紧张的气氛和人们急切的救人心情。

40秒钟非常短,为了救人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说明人们的心情太紧张了,紧张得让人们难以忍受,巴不得马上就能救出孩子,每一秒钟都关系到孩子生命的安危。)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现场人们的心情。

(六)看板书总结全文。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紧扣事物之间联系的发展变化展开,开始由于“取乐”水手与猴子之间发生了联系。接着,事物的联系不断向前发展,变成了猴子与孩子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在变化中达到高潮,孩子遇到了危险,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出现了,从而又与孩子发生了联系,最终使孩子平安获救,显示出船长的机智、勇敢、沉着、果断的优良素质。

(七)读全文,谈启发。

学完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都给以肯定和表扬。

比如:学生会想到遇到危急情况要像船长那样冷静果断地采取有效措施;

再如:做事要考虑后果,不能像那个孩子一样因一时生气而不顾后果。等等。

(八)解决课后练习4。

用“模仿”、“显然”造句。

先理解“模仿”、“显然”的词义,然后再试着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

举例如下:

模仿:邻居家的小弟弟才二岁,爱模仿大人的动作,样子天真可受,常常惹得人们哈哈大笑。

显然:天空中乌云滚滚,雷声大作,显然要下雨了。

【板书设计】

【小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出身贵族。1851年在高加索从军,曾参加塞瓦斯托波尔之战。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他的创作标志着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在俄国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跳水》是他许多作品中的一篇。

篇3:某跳水馆铸钢节点设计与分析

铸钢节点由于具有外形美观、良好的加工性能以及良好的适用性,已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大型体育馆、剧院、展览馆等大跨度结构的复杂连接接头[1]。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还没有相关系统的研究,也没有一套成熟的铸钢节点设计方法及其应用在建筑结构中的产品标准。而且在实际荷载作用下,铸钢节点的应力状况趋于复杂,因此,有必要对大型复杂铸钢节点进行分析研究。

1 工程概况

该游泳跳水馆位于惠州市金山湖,是集体育比赛、训练于一体的多功能体育场馆。屋盖采用钢结构,由流线形平面刚架、次梁、撑杆、拉杆及屋面系统组成,建筑平面呈矩形,平面尺寸为141×73.5 m2。比赛馆由8榀箱型截面主刚架组成,刚架截面尺寸为1 100×500×18×34 mm,刚架跨度为73.5 m,间距为15 m,两端支撑于钢筋混凝土柱上。

2 节点设计、分析

由于建筑外形要求,游泳跳水馆各榀刚架支座外形都必须是销轴形式。此种形式会令结构受力非常地不合理。因此,其中6榀刚架支座采用销轴节点形式,约束其平面X方向的位移;2榀刚架支座采用铸钢形式,约束其平面Y方向的位移。铸钢节点(图1)的形式完全与销轴的外形相同(销轴节点采用三块耳板与两块耳板对接的形式,耳板厚度为80 mm,销轴直径为120 mm)。本工程抗风柱设计为摇摆柱,下端支撑在混凝土柱上,柱脚采用销轴形式,垫板与基础采用锚栓连接,但设计过程中发现垫板的面积过大,因此销轴的各耳板采用铸钢形式(图2),在其上留孔来打锚栓,并将铸钢的下半部分浇注在混凝土内部,以满足建筑对外形的要求。

本次研究对象体型复杂,直接在ANSYS建模比较困难,所以采用CAD建立模型然后将模型导入ANSYS进行分析。刚架铸钢节点采用完全三维实体模型,抗风柱铸钢节点考虑到其受力特点,分析模型为节点销轴中心线以下部分。

分析选用10节点实体单元solid95单元,每个节点有6个自由度,可以较好地描述铸钢节点的变形和受力情况,网格划分精度为5。由于钢节点所用钢材具有良好的线弹性性能,结合钢结构设计规范[2],分析中采用了以下假定:(1)只考虑节点在弹性状态下的单独受力状态;(2)不考虑几何非线性[3]。铸钢材料采用德国标准GS-20Mn5,屈服强度不小于300 Mpa,抗拉强度500—650 Mpa,弹性模量为206 000 MPa,泊松比取0.3。刚架支座铸钢节点固定在滑动支座定型产品上,所以铸钢节点的约束为上表面完全固定,在其下表面施加两个方向的剪力及轴力;抗风柱铸钢支座与基础采用锚栓连接,因此约束其锚孔外表面,在铸钢支座的上表面施加两个方向的剪力和轴力。

3 节点有限元分析结果

结构整体分析结果表明,铸钢节点承受两个方向的剪力及拉、压力的交替变换,设计时对节点在不同工况组合情况下的应力状况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分析。

图3、图4分别列出了刚架铸钢支座节点(N=695 kN,V=462 kN ,Mx=3810 kN·m)与抗风柱铸钢支座(N=620 kN,V=30 kN )在最大荷载工况下的应力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设计荷载作用下,刚架铸钢支座节点应力从下端向上逐渐增大,在与上端板的交界面处应力达到最大值227 MPa,这主要是由于分析模型假定节点上端板固定造成其刚度局部增大的缘故;抗风柱铸钢支座在其模型的约束边界处(即锚孔边)达到最大应力132 MPa。铸钢节点最大应力均出现在应力集中现象显著的小范围区域,且均小于设计的屈服应力300 MPa,可以认为两个节点的设计具有较大的强度冗余。

本工程已于2009年9月竣工,并于2010年6月成功承办了第13届广东省运动会的游泳等相关比赛项目,整个项目及节点设计达到了预期目标。

4 结束语

1)铸钢节点设计外形美观,满足了建筑对外形的要求。

2)用实体建模的方法,按照实际尺寸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通用有限元软件,根据一定的理论依据对模型的边界条件做相应的简化,对惠州游泳跳水馆的两个铸钢节点进行了三维仿真分析。

3)计算了节点在多种工况下的应力状况,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掌握了节点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基本受力情况。分析表明,铸钢节点应力相对较低,处于弹性工作阶段,节点设计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陈以一.世界建筑结构精品选日本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GB 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

篇4:《跳水》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课文内容,练习用“模仿”、“显然”造句。

(四)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发展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跳水》一文是谁写的吗?

(他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他的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跳水》这篇文章是托尔斯泰为我们小朋友写的,故事内容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学习第一段。

请一名同学读一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作者在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作者首先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起因。地点:在帆船的甲板上;人物:水手们和猴子;起因:大家取乐猴子,猴子放肆起来。)

什么是放肆?从哪儿知道它放肆起来?

(放肆的意思是任性,一点也不受约束。

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

“显然”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

(显然是非常明显的意思。它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们拿猴子取乐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请同学到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来。

同学齐读第一段,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归纳板书,在风平浪静的环境中,人们在甲板上拿猴子取乐。

(三)学习第二段。

自由读一读第二段。

边读边想: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越来越放肆?

读完以后用“△”标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用直线画出描写孩子主要神态的词。让学生动手、动脑,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作者写作的方法。认识事物是在不断联系和变化中发展的。

(猴子的动作:跳到、摘下、戴在、爬上、坐在、咬、撕、抓着、爬。

孩子的神态:哭笑不得、脸都红了。)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其他同学想一想: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

(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

学生边概括教师边板书:

什么是“哭笑不得”?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哭笑不得”在这里是指被惹人发笑的猴子戏弄,生气也不是,笑也笑不出来。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孩子哭笑不得,是因为猴子摘了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而且动作很滑稽,惹人发笑,孩子受到猴子的戏弄,自尊心受到伤害,因此他哭笑不得。)

现在同学们体会一下猴子的动作,孩子的神态,同位子的同学互相配合一下表演出来。

(板书:哭笑不得脸都红了)

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叫两三组同学在台前表演。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四)学习第三段。

孩子受到猴子的戏弄,并不甘心,他不停地追赶,结果如何呢?请同学默读第三段。

要求学生在课本上继续标出猴子的动作、画出孩子的神态的词语。然后请同学回答问题。

(孩子的动作:逗、爬到、钩住、挂在,坐在、扭着、龇、咧。

孩子的神态:气极了。)

请两名同学上来表演。

此时猴子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孩子看到此时的猴子又会说什么呢?

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文章内容充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发展高潮做准备。

(猴子心想:帽子在这里,上来呀!你敢来拿吗?不行吧!不如我吧!

孩子会说:“你跑不掉的,我非抓住你不可。”;“等着瞧吧,我一定要拿回帽子!”)

猴子这样放肆,孩子已经气极了,什么是“气极了”?

(板书:生气到达了极点,不考虑危险的存在。)

请一名同学把孩子气极了这部分内容读一下。

听老师来读这部分,同学们闭上眼晴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

教师读完后,请同学谈一谈感受,重点理解这两句话:“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使学生感受到孩子处境的危险。结合书中的插图想一想:孩子会不会失足?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学生在读书、看插图的基础上要充分展开讨论。

(孩子会失足的。因为横木离甲板太高,只要他往下一看,就会吓得发抖,一紧张就会失去平衡,就非常可能失足跌落,直摔在甲板上。

因为他即使拿到帽子后,由于横杆很窄,所以他很难转身,如果退着往回走,更容易失足从横杆上摔下来。)

正在这时,甲板上有个人吓得大叫起来,孩子听到叫声,也意识到自己已经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不由得向下一望,两条腿发起抖来。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谁出现了?(板书:船长)

(五)学习第四段落。

船长是用什么办法解救孩子的呢?我们一起学习第四段。

老师引读,学生接读。教师重点指导“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读出爸爸严厉强迫的命令口气。然后再让学生回答问题。

(爸爸用手中的枪逼迫孩子往海里跳。)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大家讨论船长让孩子“跳水”的方法好在哪里?

(孩子只有跳到海水中,才不会直接跌在甲板上摔死,才能将他从危险的境地中解救出来,从而保全他的性命。)

船长不怕海浪将他的儿子卷起吗?再读一读第1自然段。

(这一天风平浪静。)

什么是风平浪静?

(没有风,没有浪,水面上十分平静。)

让学生认识“风平浪静”在文中的作用,它是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前提。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事物不断地发展、变化。

孩子从危机时刻到转危为安,我们看到船长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板书:(机智、勇敢、沉着、果断)

这部分是文章的高潮,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认识《跳水》一文的主要人物是船长,而不是孩子与猴子。请一名同学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用了一个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把孩子的身体比作炮弹。这样比喻更能说明横木离水面很高,跳入水中时像炮弹出膛一样猛。另一方面衬托出人们的紧张心情。)

“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句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钟已经太长了?

让学生充分读这句话,同位子的同学互相讨论讨论,然后再请同学回答。

(破折号在这里表示转折,显示出当时紧张的气氛和人们急切的救人心情。

40秒钟非常短,为了救人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说明人们的心情太紧张了,紧张得让人们难以忍受,巴不得马上就能救出孩子,每一秒钟都关系到孩子生命的安危。)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现场人们的心情。

(六)看板书总结全文。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紧扣事物之间联系的发展变化展开,开始由于“取乐”水手与猴子之间发生了联系。接着,事物的联系不断向前发展,变成了猴子与孩子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在变化中达到高潮,孩子遇到了危险,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出现了,从而又与孩子发生了联系,最终使孩子平安获救,显示出船长的机智、勇敢、沉着、果断的优良素质。

(七)读全文,谈启发。

学完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都给以肯定和表扬。

比如:学生会想到遇到危急情况要像船长那样冷静果断地采取有效措施;

再如:做事要考虑后果,不能像那个孩子一样因一时生气而不顾后果。等等。

(八)解决课后练习4。

用“模仿”、“显然”造句。

先理解“模仿”、“显然”的词义,然后再试着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

举例如下:

模仿:邻居家的小弟弟才二岁,爱模仿大人的动作,样子天真可受,常常惹得人们哈哈大笑。

显然:天空中乌云滚滚,雷声大作,显然要下雨了。

篇5:《跳水》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教案设计范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与消息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明确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特点。

2、体会本文写作手法上的特色。

3、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

4、赏析本文动静穿插、清新优美等特色。

一、新课导入

在以通信卫星为代表的电子传播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可以通过电视实况转播同步看到比赛现场瞬间的景象,那么,文字记者如何做好现场报道呢?下面这篇文章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使用形象的语言精心构筑的现场目击式新闻报道,发挥了文字报道的长处,在当今同电视、摄影记者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了成功。

二、了解新闻特写

结合课文后材料《什么是新闻特写》,让学生阅读,教师补充以下内容:

新闻特写的创作方法

新闻特写的写作要准确把握其“新”字的属性和本质,努力在“闻”字上挖潜力,不断在“特”字上下工夫,刻苦在“写”字上做文章,是新闻记者和广大业余新闻报道员应努力掌握的最基本的新闻特写的写法,也是原则。

新,是新闻的基本属性,更是新闻特写的特性和本质。所谓“新”,在新闻特写上应体现所写内容是新近发生的故事,也就是新闻时效性强的事件,不是旧闻和陈年老账。

闻,就是故事、事件、事情,就是内容。没有故事,新闻特写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有事件的特色。要报道出现场所见所闻的新人新事。新闻特写要有生动的故事性。讲故事,已经成为当下新闻写作的常用技巧之一。因为受篇幅简短所限,一篇新闻特写往往精选一两个典型故事,用十分精当的语言叙述出来,辅以设置悬念、制造矛盾冲突和抖包袱等故事表现手法,在增加报道趣味性的同时,不断深化或衬托新闻主题并强化了新闻传播效果。

特,写好新闻特写,首先要有强烈的现场感。新闻特写最大的“特”,在于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和鲜活的人物对话来再现新闻现场,让受众身临其境,进而达到对报道聚焦的新闻事实感同身受、蕴含的思想观点在思想上、情感上形成强烈共鸣的传播效果。记者让受众“走进”新闻现场,在强化了新闻特写现场感的同时,也增强了报道的贴近性。特写就是要对报道的某些局部作突出的、重点的描绘,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之笔。从时间上来说,局部化意味着对生活作片段的截取。它不是去展示事件发展的前前后后,而是选取那种最具包孕性的片断,动中取静,以静写动,让人们通过一个典型的镜头,一个画面,获得对其前前后后经过的了解。这种片断,通常是能反映事物特征的片断或事件发展的高潮部分。从空间上来说,局部化意味着选取那些最有特征、最富表现力的细节。

写,新闻特写由于借鉴了影视手法,将对象镜头化,所以能产生很强的可视性,人们常把它称为“视觉新闻”。通过描绘,让读者将文字的内容转换为可视的画面。新闻特写,一定来自新闻现场,记者通过将现场目击、亲身感受形诸于笔,再现大喜大悲的新闻场景,使受众如临其境,产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冲击和心灵感应,从而获得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写的现场感,首先是来自记者的现场观察。一般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主要是由记者访问得到的,而特写的采访则特别强调记者的现场观察,强调第一手材料的获取。所以,在不少的特写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记者观察活动的存在。

三、整体感知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篇特写的内容。

交流,明确:这篇文章记叙中国跳水姑娘夺取桂冠的1.7秒,赞美了中国健儿的拼搏精神。

2.新闻特写主要把精彩的瞬间场景固定下来,从捕捉瞬间这一点来看,文章主要展现了吕伟跳水时哪些生动的瞬间?

交流,明确:作者将吕伟跳水动作分解成起跳、腾空、入水三个镜头,将这三个瞬间逐一回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可见,落笔集中,突出一点,是这篇特写剪裁上的突出特点。能不能再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交流,明确:特写就是要对报道的某些局部做突出的重点的描绘,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之笔。但这篇特写没有写整个紧张曲折的过程,没有写赢得金牌后五星红旗如何在赛场上冉冉升起,也没有写她平时怎样刻苦练功终于今日为国争得荣誉。而是全靠记者现场观察,所摄取的只是跳水冠军吕伟最后夺冠的一刹那,并把这一刹那,及一连串的跳水动作用电影分镜头的艺术表现手法,逐一摄下、定格、放大,如“轻舒双臂,向上高举”、“轻轻一蹬”、“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插进碧波之中”等等。这一系列短语把吕伟的5136这个高难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描摹出吕伟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让读者产生了比看电视还要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典型的特写形态。

四、研读探究

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美文,文章运用了很多手法,值得我们细细“品尝”。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明确:动静穿插。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托”字犹如“定格”,静静停留在空中,与“疾如流星”形成强烈反差;“哧”地插进碧波中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典。以静反衬动,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丰富的比喻。仅一组跳水动作,记者就用了7个比喻,其中既有明喻又有暗喻,如“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像轻盈的、笔直的箭”是明喻,“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是暗喻。敦煌著名的壁画《飞天》画的是飘飘欲飞的仙女,记者则以“‘飞天’凌空”为题,比喻跳水姑娘如仙女般优美绝伦。精彩的比喻不但增加了特写的文采,而且使动作更加可视可感。这些比喻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侧面烘托。结尾中外国记者的赞叹,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以及以印度观众“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将整个特写推向高潮,也从侧面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

五、布置作业

八年级上册语文《“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教案设计范文二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教案1作者: 上传者:tomacc日期:17-08-18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闻特写的文体特点。

2.把握吕伟表演“5136”的全过程,体会她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一、导入新课

在运动领域,美国有篮球梦之队,中国有跳水梦之队,中国姑娘吕伟从10米跳台纵身一跃,瞬间惊艳了全世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闻特写《“飞天”凌空》,感受中国姑娘那“飞天”之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把握内容,体会写法

提问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吕伟跳水之前的场面,吕伟跳水动作全过程,吕伟跳水后观众的反应和裁判评分等情况。

提问2:吕伟跳水动作连贯流畅,全程只有1.7秒,但作者却解说得十分清楚,这里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

明确:吕伟完成跳水动作只是瞬间的事,想要解说清楚十分困难,所以,作者采用了动作分解的写作技巧,把完整连贯的跳水动作分解为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精彩地再现了跳水的全过程,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一般。

提问3:课文标题是《“飞天”凌空》,能不能只写吕伟跳水这一部分内容,把其他内容删去?

明确:不能。跳水前的场景描写,特别是对白云和飞鸟的描写,是用白云和飞鸟的动来衬托吕伟的静。跳水后观众的反应以及裁判的评分等,是侧面表现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把握情感

提问4:默读并批注,体会吕伟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

明确:可从选词、修辞手法、写法等角度进行品析感受。

示例:①“轻舒”“举起”“一蹬”“飞去”四个动词,把吕伟起跳的轻巧灵动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②“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吕伟比作凌空翔舞的“飞天”,生动形象地写出吕伟形体优美、动作轻盈,宛如天仙凌虚蹈空。③“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这里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梦初醒”写出了观众被吕伟优美的跳水动作所陶醉,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写出观众被吕伟的表演征服,用鼓掌和欢呼表达由衷的赞赏。这样的手法,把气氛推向高潮,让读者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精神享受。

提问5:细读课文,说说这篇特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运动员吕伟为国争光的赞美,为中国有这样优秀的跳水运动员而自豪,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比较异同

多媒体显示:

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

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 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

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吕伟这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9.5分的高分。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9届亚运会10米跳台跳水赛金牌。

提问6:请仔细阅读上面的消息,说说这则消息和课文的异同,真正掌握消息和新闻特写各自的文体特点。

明确:同:这则消息和课文写的都是同一事件——吕伟夺冠,都具有真实、简要、迅速的特点。

异:这则消息侧重吕伟夺冠的经过,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语言准确精练。而课文侧重描写吕伟最后一跳之美,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语言生动形象。由此可见,消息和特写的共同点是:简要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同点是:消息往往则要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特写主要抓住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段展开。

小练笔:学习课文的写法,选择发生在学校的一件事,写一篇特写。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重视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语句,梳理情节到正、侧面描写的分析,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  对于文章中描写吕伟起跳这一部分的动作描写,很多学生都从不同细节中读出了吕伟精湛的技法,但由于时间原因,未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必要的评价。

八年级上册语文《“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教案设计范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

2.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重点)

3.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对有着“跳水皇后”之美称的郭晶晶,这位美女我们大家是再也熟悉不过了,可

是在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跳水比赛中夺得金牌的女运动员又是谁呢?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这神秘的面纱去一睹她的芳容吧!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优雅(yǎ)掠过(lüè)翘首(qiáo)屏息(bǐng)一刹那(chà)

慷慨(kǎi)哧地(chī)悄然(qiǎo)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翘首:抬起头来。屏息:暂时抑止呼吸。

酷似:好像。慷慨:大方,不吝惜。

轻盈:形容 女子动作、姿态轻柔优美。

由衷:指衷心的,出自内心的,不是假装的。

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比 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

明白过来。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3.背景介绍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 报》,由

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多字的特写。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

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范文,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

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 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课文录音。学生思考: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

面来刻画的?

交流点拨: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事。课文抓住吕伟跳水动作来细致刻画的。

2.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能不能列出课文的结构

提纲。

交流点拨: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准备跳水。

第二部分(2-4):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

第三部分(5-8):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

步骤三 品味语言 感受魅 力

在文中第二部分,记者用诗画般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夺

魁的精彩瞬间,字里行间,盈溢着动态美,请同学们认真读二三四自然段,品味动词的精妙。

交流点拨:

1.第二段中“轻舒双臂”“轻轻一蹬”“向空中飞去”对吕伟起跳、飞天的动作进行细致的刻画,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轻柔,优美,舒展,充满了动态美。

学法指导三:

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等。

2.第三段中“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第四段中“哧地插进碧波”对吕伟转体,入水的动作进行了近镜头的特写,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高难、惊险、完美,震撼人心。

步骤四 精读课文 探究写法

1.认真通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效果?

交流点拨:开头起笔不凡,采用了动静结合,对比烘托的写法。先是“静”中的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再用“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翘首的观众”这些动感的环境加以烘托,动静相宜,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和观众的高度关注,为吕伟的起跳作了一个巧妙的铺垫。文中还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对吕伟起跳前的沉静自若及起跳、腾空、入水一系列动作的慢镜头回放采用了正面描写。而对记者的赞叹,观众的掌声、欢呼声,游泳场的气氛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这样结合起来写,更有力地烘托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出色完美,技艺精湛,精彩绝伦。

2.课文除了运用侧面描写,对比烘托的写法外,还善于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吗?

交流点拨:运用的有比喻,如“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此句把吕伟跳水的动作比作“旋风”“流星”,表现了吕伟空中转体三周的动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完美,无可挑剔。

运 用的有拟人。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此句把时间拟人化了,赋予了人的情感,说“时间”特别慷慨,把“时间”写得有情有意。从而展现了吕伟跳水动作既快又潇洒。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篇6:《跳水》教案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为了取回被夺走的帽子,爬上了船的桅杆的顶端,正面临着生命的危险。这是怎么回事呢?结果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学习这个故事———《跳水》

二、交流预习,以学定教

1、课前同学们已经读了这个故事,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故事是怎样引起的?

2、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你遇到了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者想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梳理问题,以学定教。视学生问题的多少决定是否需要小组交流。﹚

三、自主学习,读书感悟

1、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故事是由于水手拿猴子取乐引起的,课文的第几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2、那事情发生的经过怎样?下面请同学继续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找出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试一试从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什么原因促使孩子不顾生命危险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此时处境怎样?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试一试,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

3、如果当时你就站在甲板上,看到这样危险的情景,你会怎样做呢?面对这样危险的情景,那船长----孩子的父亲是怎样做得呢?自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看一看船长是怎样做得?刚才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船长为什么用枪逼着孩子跳入水中?请同学们再把这几个自然段读一读,想一想:船长当时会怎样想?把自己想到的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提示:你可以这样说:船长当时会这样想或船长还可能这样想…﹚

4、感情朗读:这是一位机智、勇敢、果断的船长。你能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

5、说到这里,老师不由得想起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是一个秋天,一家三口去爬山游玩,坐索道时,绳索突然断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父母同时想到要救自己的孩子。在绳索快要落地的一瞬间,发生了什么事?父母双双用手把孩子举了起来,孩子幸存活了下来,而她的父母却永远离开了她。

6、小结: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内心一定受到很大的震撼吧!当孩子在最危险的时候,父母都会想方设法救他们,能够使本无希望的事情发生转机,出现奇迹。

四、全文回顾

加深认识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全文,想一想,《跳水》这个故事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

五、总结拓展

篇7:玉米价格“跳水”之后……

@中国一夫:目前玉米行情低落, 使本就无奈才种玉米的农民更无奈了, 加之媒体和进口的“推波助澜”, 粮食生产的基础有松动危险。

@a吴方军:粮食不要“完全”市场化, 市场就是商场, 商场就是战场。炒作打压, 垄断哄抬……一将功成万骨枯!有赢的就有输的!

@空竹小屋:我家玉米给的收购价格低, 一年的辛苦钱, 还没卖出去呢, 我妈说放家里怕发霉, 又卖不出个好价钱, 愁死了。

@弘仁培训-萧凝:春天了, 对于城市人来讲是个好兆头, 可是对于农民却是不愿意看见的, 因为吉林省蛟河市九成的农民家里的玉米都没有卖, 粮库不收粮, 玉米价格太低, 天气变暖, 农民的一年收入就要没了!

@记者高祥:春耕备的早, 来年丰收好。不过农民反应农资种子价格上涨, 一晌地增加一千块成本啊, 不是小数目。玉米价格也正一路下跌!

@有粮不慌:今在辽宁省清原县农村调查承包土地确权登记时, 走了3个村, 不少村民很着急:这玉米为啥0.8元一斤都没人来收呢?卖粮难啊!

@硕快乐成长:今年的玉米价格远低于去年!农民们都不知道咋办了!现在卖又不甘心不卖又怕继续降价, 如果农民们辛苦一年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那么谁还会种地了!!希望粮食能快点涨价吧!!!

@淡淡的言灵:天暖之前要“清仓”, 玉米可能还会跌, 就跟橡胶一把火烧得大跌似的……刚看了新闻说中国还要去美国买玉米, 无商不奸利益为上, 能理解但很难接受。

@天道酬勤2013乐悠悠:两周来猪价已经跌破成本线进入亏损, 而饲料成本再次出现上涨, 毫无疑问这将给生猪市场雪上加霜!加剧养猪的亏损程度。玉米价格更是让人担心, 农户售粮心态急迫, 玉米价格持续走跌, 个别地区农户无处售粮, 恐慌心理蔓延。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农民, 难道中国的粮食多了吗?

@小苏LIANG:今年的玉米价格真让俺们农民伤心啊!为什么好年头得不到好收获呢?

@程国强观察:若后期中储粮继续按临储政策收购, 我们判断, 玉米价格将逐步趋稳。当然, 今年在全球粮价低迷的大环境下, 后期玉米价格走势究竟如何, 现在还难以作出整体评估, 有待我们作持续的跟踪研究。

上一篇:心要在焉高一作文600字下一篇: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知识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