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跳水》教学设计

2024-04-19

关于《跳水》教学设计(共9篇)

篇1:关于《跳水》教学设计

1 该生谦虚谨慎,勤奋好学,认真听取同事上级的指导,对于别人提出的工作建议,可以虚心听取。

2 该生工作认真,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大学所学的课堂知识能有效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并能够仔细观察、切身体验、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3 该生有较强的求知欲,遇到不懂的问题会积极询问同事。学习能力较强,能够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4 该生有较强的求知欲,遇到不懂的问题会积极询问同事。学习能力较强,能够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5 该学生工作态度积极,学习能力较强。现有能力也适合其实习工作岗位。希望其能在实习中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同时提高自己。

6 通过这次实习,我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到实际中去,才能真正认识理论其中的意义。在这将近一个月的实习期中,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明白的知识道理,并且能够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上。非常感谢福州神码能给我这个难得的机会,此次实习让我收益匪浅。并且为我将来的工作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在实习期里,我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步。首先是我对我本身专业工作的认识和了解。参加实习之前,我对物流的了解不深,书本上的很多理论都是学过了又忘记了。但是通过实际的接触,虽然事业部并不直接做物流,但是与物流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货物的各个进程都是事业部在把控,并且需要实时跟进货物的状态。因此反而能全面得感受到物流的工作情况,对专业的很多知识也有了直观的理解。

其次就是人际关系上认识的成长。人际关系搞不好,你很难在办公室立足。所以说在单位工作,人际关系很重要,我闲暇时候总结以下几条心得,欲与自省:

1、学会换位思考;2、学会适应环境;3、学会大方;4、学会低调;5、嘴要甜;

6、有礼貌;7、言多必失;8、学会感恩;9、遵守时间;10、信守诺言;11、学会忍耐;12、有一颗平常心;13、学会赞扬别人;14、待上以敬,待下以宽;15、经常检讨自己。

在实习期里,公司的领导和同事给予了我足够的宽容、支持和帮助,让我成长了很多,领导和同事教会了我很多知识,这些知识使我在将来的生活中会少走很多弯路,在此,谢谢你们!同时,也感谢学院能给我这次实习的机会,此次实习将会是我人生的转折点!

7 该生实习期间工作认真,勤奋好学,善于思考,能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同时,该学生严格遵守我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能与公司同事和睦相处,与其一同工作的员工都对该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

[关于跳水的各种评语]

篇2:关于《跳水》教学设计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跳水作文300字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跳水作文300字 篇1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游泳馆的游泳学习班。最后一天是我最难忘的一天。我怀着无比好奇和紧张的心情,跟着教练来到五米深的水池边,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跳水。从远处妄取,三米的条台并不高,于是我那紧张的心情渐渐放松下来。教练让我们排好队,我信心十足地排在队伍的前面。

开始跳水了,前面的同学一个接一个爬上了跳台,接着有跳进了游泳池。看着小伙伴们一个个都“扑通”“扑通”地跳进了水里,我十分羡慕,心里痒痒的。终于轮到我了,我高高兴兴地爬上了跳台,自信地走到跳台的`边缘,准备跳水。但我往下一看,下了一大跳,险些掉下去!可别小看这3米的跳台,可真高啊!池水深蓝深蓝的。我站在那里发抖,不敢往下跳。我看了看下面仰着脸盯着我的同伴们,心里想:我要让别人看到我坚强的一面。况且前面的同学都跳下去了,我不能当逃兵!可是,我跳下去会不会淹死?跳,还是不跳?

这时,我咬紧牙关,深深吸了一口气,闭紧眼睛,“扑通”一声扎进水里。大约过了2秒,我才浮上水面。呀,好陷啊!教练和同学们都纷纷夸奖:“你真勇敢!”我听了,心里比密还甜。

跳水作文300字 篇2

一个巴掌拍不响,在一艘轮船上,发生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一只顽皮的猴子在船上蹦来蹦去,成为了水手们的笑料。

它越发放肆,摘掉了船长儿子的帽子,爬上了桅杆,孩子恼羞成怒,追了上去,一直到了桅杆顶上的横木上。他虽然取得了帽子,但也把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一失足就会摔到甲板上,落个粉身碎骨,即使不失足,也难以转身走回。

在场所有人都提心吊胆,为孩子处境担忧。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我是一名旁观者,可能会慌乱,也可能会害怕。可是孩子的父亲——船长却十分镇定,用枪“逼”着孩子跳水。最后,孩子得救了。这种方法叫什么呢?激将法。著名的法国将领拿破仑又一次遇到了一名落水士兵,他不会游泳,拿破仑一样。

围观者都十分惊慌,眼看落水者离岸边越来越远,个个不知所措。拿破仑镇定自若,举起枪朝那人大喊:“你要再不游过来,我就开枪了!”那个人只能扑腾着,最后居然上了岸。这就是“激将法”的妙用。有时,有些事你认为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但是有一条捷径可以很快地把它解决,像激将法。当然,不镇定的人永远也办不到。

跳水作文300字 篇3

打开童年的匣子,里面有五彩缤纷的记忆,最让我忍俊不禁的是我做的“跳水运动”。

记得有一年奥运会举行的时候,我才三岁。一天,我和妈妈在家看电视,电视上正在直播跳水项目。只见跳水运动员从跳板上奋起一跃,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犹如蜻蜓点水般就跃入了水中,几乎溅不起水花。看了以后,我十分羡慕,心里痒痒得很。我终于忍不住了,就爬到沙发靠背上,学着运动员的姿势站好,闭上了眼睛就跳了下去。只听“咚”的一声,我重重的摔在了地板上,疼得我“哇哇”大哭起来。见此情景,妈妈吓得瘫在了地上。正好爸爸下班回来了,看到我的样子,就和妈妈吵了起来,责怪妈妈没看好孩子。最后,我被送到了医院。医生伯伯听了以后说:“这个小姑娘厉害,将来肯定能拿世界冠军!先是给我检查了一番,然后,伸了个手指头问我:“这是几?”我回答说:“这是一。”医生又指了指爸爸说:“这是谁?”我说:“是爸爸。”医生笑着说:“没事,没摔傻。听了这话,爸爸妈妈才放了心。

虽然这件事过了许多年了,可是,想起来就觉得自己真是童心童语,天真无邪!也会不由自主的笑出来!

跳水作文300字 篇4

今年夏天,我从一件事中领悟出了:只要超越自己,就会成功!

这是在美国,游泳夏令营的一天,下课前10分钟是学习跳水时间。老师指挥大家爬上岸,走上高高的跳台。老师说,大家看好了,这样跳水。说着做出了一个动作:“双手叠加,左膝跪地,右腿弓步。”然后“,老师说”跳水!“说着,老师跃进了游泳池。”大家来跳吧!“。”好!“呼喊中少了我的声音。我很害怕,轮到我了,我没有跳。回家被妈妈知道了,让我跳蹦蹦床,跳座椅,跳台阶。第二天,跳水时,我假装去小个便,我故意走得很慢,想躲过跳水。但我回来时,大家还在轮流跳。老师说,”Dean,轮到你了。“我还在磨蹭,妈妈走过来问我,”跳水姿势怎么样的?你会不会?“我做给她看。”哗!“妈妈把我一把推下了水。我从水里冒出来的时候,感觉好极了,觉得没什么可怕的!

就这样,连着练习了几天,我觉得自己胆子大了,第三周,我想,”跳水并不难嘛,我自己跳吧。“我鼓起勇气,自己跳进水里!我成功了!我自己会跳水了!耶!!

篇3:中日《跳水》教学比较

一、阅读教学目标:同中有异

我国靳老师和日本松木老师所拟定的《跳水》一课教学目标分别为:

靳家彦(中国)

(1) 学习船长冷静、沉着、果断、机敏的品质。

(2) 通过了解课文词、句、段之间的联系,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因果关系。

(3) 练习按事情发展经过给课文分段,掌握概括段意的两种常用方法。

(4) 学习生字新词,掌握几种常用的解词方法。

松木正子(日本)

(1) 依据文中的叙述,一边想象场景和人物的心情,一边把握作品大意。

(2) 品味作品的有趣之处,加深对父爱和生命的思考。

靳老师列出了四项目标,比松木老师多了两项:一是第 (4) 项“学习生字新词”,尽管松木在本篇课文教学目标中未曾列出,但他专门安排了1课时“学习生字和新词”;二是第 (3) 项“分段并掌握概括段意的两种常用方法”,在松木的教学实录片断中没有看到,可以推断这不是他的教学重点之一,但“把握故事脉络”当是其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两者共通的教学目标有两项:一项反映了训练重点。靳老师的目标 (2) 凸显了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十册教科书第四单元训练重点———“注意事物之间的关系”,关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事物间的逻辑关系;松木老师的目标 (1) 体现了日本《光村图书》1980年版四年级第一学期第八单元学习重点——“场景与人物的行动”,要求学生循着故事脉络想象不同场景中人物心情的变化历程,侧重于阅读主体的主观感受。另一共通目标是二者均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靳老师的目标 (1) 要求学生站在第三者角度,对船长在紧急关头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作出理性归纳;松木的目标 (2) 要求学生从个人亲情和对生命的主观感悟出发,“加深对父爱和生命的思考”。

二、教学流程及时间分配:大相径庭

《名师授课录》中靳老师的教学实录没有划分课时,但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安排2~3课时教精读课文,该实录主要教学流程为:

揭示课题,学生质疑→依次教学第一,第二与三,第五,第四与六,第七,第八与九自然段→分段和全文总结→指导造句。

在日本国语教材中,《跳水》一文单独构成“场景与人物的行动”单元,松木老师安排了9课时,显然比我国一篇课文的教学课时长得多(我国一节课一般为40分钟,也有35分钟的短课;日本过去一般为45分钟,现在也有短一点的课),具体分配如下: (1) 阅读全文,思考学习要点(根据学生初读后的感想,把握阅读倾向)。(2课时) (2) 针对课题,把握每一个场面中的场景和人物心情。(4课时) (3) 思考《跳水》这一题目的含义,对父亲的行为和心情发表感想,相互交流。(2课时) (4) 学习汉字和新词。(2课时)

松木老师的前三个环节,先初读全文,再细读探究单元训练重点,最后回到文题,发表感想。从读一篇文章的视角来看,松木的教学流程更趋近于儿童阅读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的自然状态。相比较而言,靳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和“导”的色彩更浓重些。

三、阅读教学过程(片断):各显神通

在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到少年处境危险状况之后,靳老师和松木老师继而分别组织了以下教学:

靳家彦(中国)

师:当你读书预习时,读到这里你心里紧张吗?

生:紧张。

师:你想救他吗?

生:想。

师:可不能等啊,你得马上想法子,哪怕这法子不成功,也得快想快说。告诉我,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

生:找梯子把他接下来。我先上去,然后把他接下来。

师:可梯子在哪儿呢?就算有梯子,你得把梯子竖起来,这时候孩子怕已经掉下来了,这法子行吗?快想别的法子!

生:找海绵垫,铺上被褥。

生:大家用手接住。

生:叫直升飞机。

生:让水手爬上去。

学生情绪热烈,发言争先恐后,提出了不少办法。

松木正子(日本)

板书:为什么父亲突然把枪对准自己的儿子?

生:我觉得因为儿子腿哆嗦就容易掉下来,这样很危险,是为了不让他哆嗦才这样做的。

生:比起掉在甲板上,掉在海里要好些。

生:正好父亲那一瞬间手里拿着枪。

生:“跳”的命令和把枪对准孩子,会更吓着孩子,不如温柔些对孩子说:“快点,往海里跳。”

生:孩子稍有些偏离就会丧命,所以当时容不得慢慢地去说。

生:船长用数“一、二”的瞬间,让孩子在腿没有移动的时间里,跳到水里。

生:在孩子腿哆嗦的时候,我想大声、果断的命令效果会更好。

生:那是在40~45米的高度,要是让我从那么高跳下来,我会很害怕。不过,比起被枪打死,可能更会选择跳下。我想父亲这样揣测儿子的心理,所以这样做。

生:第33页写着回头已经不可能了,所以只有跳水这一条路。

师:大家在游泳时,有没有过跳水的经历?

生:被水面拍打可能会与甲板一样危险吧。

师:这些,恐怕船长都清楚,那么,船长为什么还要对儿子发出“跳水”的命令?(生答略)

从上面我们看到,靳老师的教学在情节紧张的当口戛然而止,让学生在“紧张的氛围”中快想快说救助孩子的办法,形成本课教学的一个高潮。学生们“情绪热烈”,纷纷想办法,“发言争先恐后”,训练了求异思维和表达能力;自然,学生想了,说了,但“一经与船长的办法比较”就相形见绌了,思维最终趋于聚合,实现了靳老师自己所说的,学生“对船长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有助于加深对中心思想的理解”。

如果说靳老师的教学掀起了狂澜的话,松木老师的教学则平稳得多,他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父亲突然把枪对准自己的儿子?”学生有说“是为了不让孩子因哆嗦掉下来”;有通过比较认为“比起掉在甲板上,掉在海里要好些”;有想到时机是“父亲那一瞬手里拿着抢”;有希望父亲“温柔地对孩子说话”;有反对声“当时容不得慢慢地去说”;还有从“父亲揣测儿子心理”等角度发表看法。日本小学生的回答没有刻意的求异,但他们敞开心扉说出了自己的阅读感受,也能倾听别人的言说,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四、阅读取向:各有旨趣

教学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可能采取不同的阅读取向。王荣生教授考察认为我国当前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四种“阅读取向”(《新课程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 (1) 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寻求“思考与练习”“正确答案”的“作业者取向”。 (2) 以分析课文形式方面为主,归结为生词、语法、修辞、章法(结构特点、语言特色等)的语文教师的“职业性阅读取向”。 (3) 遵循2000年的大纲,以“诵读”为主要样式的“鉴赏者”取向。 (4) 2001年《标准》所倡导的“感受性阅读”,在教学中表现为对“讨论法”的倚重。

靳老师的教学呈现为“职业性阅读取向”和“作业者取向”的混合体。由于该课执教于2001年课程标准诞生前,难免烙下了那个时代的印痕———“至少50年,我国的阅读教学一直把学会语文教师职业性的备课样式和方法的‘阅读’,作为事实上的教学目标。”(王荣生)从整体看,靳老师的教学流程类似于大多数语文教师备课时阅读课文的流程,教师有意无意间想要学生学会的也是这种“职业性阅读”;该流程后两环节则为“作业者取向”。从局部看,教者较多地注重分析课文的形式,例如教学第1自然段“探究事情的起因”“了解概括段意的两种方法”等。我们看到,靳老师在开发“概括自然段的意思”“指导书写汉字”“学习解释词语的方法”等教学内容上颇费了一番心,有其合理之处,但就总体的阅读取向而言,较多地将教师的“职业性阅读取向”搬移过来,并不符合当时小学生的阅读心理。事实上,一般读者阅读一篇(一部)小说,总想一气呵成把它读完。“快读,并且全心全意地读”,最重要的是“要让想象的作品在你身上发生作用”(《如何阅读一本书》北京商务印书馆)。

再看松木老师的教学,第一阶段2课时让学生读书并交流“初次与作品相遇后的直观感受”,因为“日本学者们认为这种直感是单纯、质朴,完全建立在学生现有经验基础之上的率真感受,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尊重和利用”;第二阶段4课时逐个讨论文本场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并作交流,不同于初读阶段仅仅交流直观感受,此时的话题更明确,学习目标更集中;第三阶段让学生思考课题含义,进一步发表新的感想。可见,松木是在全程关注和引导着“感受性阅读”。吴忠豪教授也指出:“从《跳水》一课的教学计划看,日本国语课阅读教学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评日本高年级国语课例<跳水>》)

《名师授课录》载有靳老师的“教学说明”,指出他上阅读课的指导思想是“导读”,并阐述了怎样才能引导好学生读书的三个要点: (1) 需研究学生所读之“书”,即学习内容的特点。 (2) 需渗透“学法指导”,即研究学生怎么学的问题。 (3) 需关注学生阅读时的思维“热点”。从靳老师所列举的项目看,他通过潜心研读,认识到课文每一“段”各有特点,“须加把握”,“训练重点才能选准,训练方法才能求变”;将解词、概括段意、边读书边分析等方法“有意识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这些见解体现了我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先进的教学思想,不仅注重教师的“教”,而且有意识地加强了“学法指导”,教师的“导读”旨在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靳老师的这些真知灼见至今仍熠熠生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依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来,其中也包含着历史局限性。首先,由于建国后我国长期缺乏课程意识,要点 (1) 靳老师研究的对象是教材中某一篇课文的特点,而不是对“学什么”的合法性从课程论视角加以审视,对课程内容加以取舍选择;其次,从靳老师所列举的事项来看,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嫌,他在要点 (1) 上认清了“段”的特点,而没有看到《跳水》作为一篇小说,一篇文学作品的特点;在要点 (2) 上厘析出“解词”等方法,而在当时无法认识到阅读教学应该教给学生阅读一篇小说的方法;在要点 (3) 上注意到学生阅读时理性的参与,但相对忽视了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非理性的激发、活跃和参与”,而要把文学作品读通,“你惟一要做的事就是去感受与体验”。

篇4:关于《跳水》教学设计

1、跳水早期专项化训练的涵义及意义

跳水早期专项化训练是指从小开始进行跳水的专门化基础训练,使运动员打好专项运动能力所需的各器官系统的技能、运动素质、技术、心理、智力等方面的基础,为今后专项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创造准备性条件。这一概念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早期专项化是基础性训练;二是早期专项化是准备性训练,即为培养未来的优秀跳水运动员而进行的训练。

每一个运动项目都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少年儿童期间,有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正处在旺盛的发展阶段,但这种发展并非同步进行,而是有着一定先后顺序的,即有机体在自然生长发育过程中客观存在着各种运动素质发展快慢不一的差异,这种规律被称为运动素质的敏感发展期。这一时期是专项能力提高的黄金时期,如跳水所需的协调能力、反应能力、对时空的辨别能力、节奏能力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快速的发展。如果这一时期以一般性全能发展的训练为主体,就会贻误专项素质发展的大好时机,所以跳水早期专项化训练打好专项能力基础是基础训练的宗旨,但在训练中应根据运动员个人特点合理安排负荷强度及训练手段。科学的早期专项化训练所打下的基础,无疑对未来发展运动技术水平起到直接作用。

2、竞技跳水早期专项化训练的年龄界限

随着现代跳水的迅速发展,世界冠军的年龄明显年轻化,达到世界水平的训练年限也有所缩短,因此开始跳水专项化训练的年龄也相应提前,这是竞技跳水的发展规律。《跳水教学训练大纲》中对跳水训练进行了阶段划分并有着年龄要求:初级阶段7~9岁,中级前期10~12岁,中级后期13~15岁,高级阶段16~17岁。初级阶段的训练任务是培养运动员的跳水兴趣及基本技术。从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要领来看,可以把初级阶段开始的年龄作为跳水早期专项化训练的开始年龄。

开始初级阶段训练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6岁,峰值在6岁,4~5岁开始参加训练的人数有增多的趋势。进入中级前期的运动员的年龄分布在8~10岁,曲线起伏不大,峰值不明显,人数相对比较集中。跳水运动员过早进入专业化训练的趋势十分明显,比大纲规定的年龄(10岁)提前1~3岁进入中级阶段。因此可以看出跳水早期专项化训练的年龄明显提前。由此提出我国现阶段竞技跳水运动员开始早期专项化的适宜时间为5~6岁。

3、跳水早期专项化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早期专项化训练对培养运动员跳水兴趣,掌握跳水基本技术并充分利用各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如果教练员不加强对训练的调控,必然会造成运动员的伤病增多,严重的可能会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发育,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教练员在训练中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是早期专项化训练的关键问题。

3.1早期专项化训练的目的是培养跳水运动员的兴趣,正确地掌握专项基本技术,全面发展运动员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通过技术训练推动专项所需的相关身体素质发展。跳水早期专项化训练应以技术训练为主,专项素质与一般素质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2由于少儿特殊的生理、心理状态,教练员应加强对训练负荷的合理安排,对技术、素质训练要严格控制训练强度,每一项目的训练时间不应超过40分钟,训练负荷应控制在运动员可承受负荷的60~80%之间。

3.3素质训练中应以柔韧、灵敏、协调性的发展为主,不应进行大强度的力量及力量耐力训练,技术教学应以直观教法为主,利用游戏引导少儿跳水启蒙训练,培养浓厚的兴趣。

3.4正确处理少儿跳水运动员训练与文化学习之间的关系。

4、结论

4.1竞技跳水早期专项化训练是跳水发展的必然规律,训练中因种种原因而引起的运动员伤病增多,文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并不能否定早期专项化训练本身对训练产生的积极意义。

4,2现阶段跳水运动员开展早期专项化训练的年龄应为5~6岁。

篇5:跳水教学设计

“生命,那是自然给予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教学目标]

认知训练目标:进一步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疏通文章脉络。了解孩子因遇险而跳水的全过程,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能力训练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在险情发生时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培养目标:使学生懂得更加珍爱生命,凡事三思而行,不要因一时冲动,以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发生在一艘远洋帆船上的惊险故事:一只猴子在水手们的挑逗下,摘下船长十一二岁的儿子的帽子爬上桅杆,在猴子的戏弄和水手们的讥笑下,孩子不顾一切地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一直追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造成了只要一失足就会摔死甲板的险情。是船长沉着、果断地举起本想打海鸥的枪,瞄准了儿子,命令他立刻往海里跳。随着船长“一、二、三”的口令声,孩子“扑通”一声跃入大海,使突发事件化险为夷。

故事惊险但情节并不复杂。这一课,我的设计思路是:通过教师引导,个体感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师生共同深入探究,最后让学生了解猴子的戏耍和水手的起哄是事件的导火索,孩子的好胜心理和冲动冒失是险情发生的原因,而船长沉着、镇定、机智,果断、处变不惊的态度则是我们应学习的思想方法。诚然,这种按部就班的处理方式略显呆板、平淡,缺少创意。为此,我在上这一课时,根据语文新课程要突出“人文性”特点的精神,又鉴于当前不少学校(尤其是像我们这种地处边远的农村学校)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隐患,特别拓展了“珍视生命价值,杜绝安全隐患”的内容,使课文的内涵和空间在瞬间得到扩展延伸,使“拯救生命”的主题上升为“珍爱生命”的主题,从而使课堂自始至终闪耀着生命的异彩和人性的光辉。

[学校与学生状况分析]

加来师范附小是一所既美丽又特殊的学校,因附属于加来师范,所以一些教学设备还算完善(如电脑室、多媒体室、投影机等可与师范共用),但学生来源却是清一色的当地农村、农场子弟,文化背景和人口素质较差。加来地区周边是一个农场和百十来个村庄,人口密集,超生严重。虽说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但农贸市场异常繁荣,商贾云集,每天人来车往,拥挤非凡,加上校园旁边有一条湍急的河水流过,因而埋下了较多的安全隐患,多年来意外伤害事故接连不断发生。为此,对这些安全意识较差的地区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和迫切的。其次,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比较成熟懂事,但此地的农村孩子比较顽皮好动,家教不严,如不及时对他们进行安全常识教育和生命宝贵意识教育,很容易埋下人身意外伤害的种籽。所以,我通过船长儿子爬桅杆而发生险情的故事,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提高警惕,严加防范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教学重点]了解船长儿子因遇险而跳水的全过程及船长机智、果断的做法,懂得珍爱生命,防患于未然。

[教学难点、疑点]: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救人的最好办法吗?

[化解难点疑点]:

1、通读课文、思考感悟,提出个人的见解。

2、分组讨论,交流看法,集思广益。

3、观看课件演示,加深气氛感染,从而得出船长的做法是救人的最佳方案。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师教法]:启发谈话法、引导法、平等参与讨论法。

[学生学法]:个人感悟法、集体交流讨论法、参观法。

[师生互动设计]:

1、掌控时间,引导点拨,参与讨论。

2、自主感悟,合作交流,汇报发言(发散思维)。

3、适时演示,深入探究,统一看法(聚合思维)。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引导质疑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对《跳水》的故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现在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孩子为什么会一步步爬上桅杆最高处的横木?他当时的处境是怎样的?(学生用几分钟思考、默读,寻找答案)

分组讨论,汇报交流(教师参与其中讨论,适时引导)

独立思考:事情是怎样引起的?经过如何?结果怎样?

课件显示(险情发生的全过程):

走上横木(船长命令)

孩子追猴子

猴子逗孩子跳

水手逗猴子水

(播放大海中的帆船、桅杆、桅杆横木和海水的画面)

2、分组讨论:

讨论1:孩子为什么要追猴子?以至于一步步爬上桅杆最高处?

(1)、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

(孩子被猴子戏弄,水手们又在一旁“大笑”,孩子很尴尬。)

(2)、猴子不理会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不但不制止,反而“笑得更欢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生气地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引导:此刻,孩子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我一定要追上猴子,夺回帽子。)

(我一定要挽回面子,不能便宜了这只可恶的猴子。)

(3)、猴子一边不断向上爬,一边回头逗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讨论2:孩子当时的处境怎样?

课件显示最能体现孩子处境危险的两个句子:

①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②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引导1:孩子只要一失足,结果会怎样?就算他拿到了帽子,结果又会怎样?

分析:(这两句话中用了两个关联词:[只要……就、即使……也]特别表现出了孩子当时的险境。)

引导2:孩子此刻的处境十分危险?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从水手们的表情:“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2)从“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也难以回转身来”“两条腿发起抖来”等词句的描述中可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引导3:处境危险,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危在旦夕,万分危急,十万火急、火烧眉毛、险象环生、……)

讨论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儿子跳水?

(l)船长当时手里恰好拿着本想打海鸥的枪。

(2)他想借助于枪的威力促使孩子服从命令,尽快跳水,脱离险境。

引导1:跳水为什么是最好的办法?

1)人落水不会摔死,船长的儿子生活在海上,肯定会游水。

2)船上还有众多水手可以救助。

3)跳水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使孩子脱离险境。

引导2: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可以营救孩子?

1)甲板上铺上厚厚的棉被或垫子,让孩子跳。(安全性不保证)

2)水手们手挽着手,站在甲板上接着。(准确性不保证)

3)借助帆绳滑下。(成功机率太小)

4)求助于直升飞机前来救援。(时间性不允许)

(结论:只有跳水是快速救人的最佳方案)

[课外拓展延伸]

1、分析评价小男孩爬桅杆的行为(冲动、危险、冒失,死爱面子)。

2、现身说法: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险情发生,如过马路呀,骑车呀,爬树呀,游泳呀等等,请大家举出自己身边一些真实的例子。

(学生举例):

(1)符正太同学7岁的堂弟去年夏天在河里游泳时被淹死了;

(2)冼少强同学5岁的邻居小妹妹在马路边玩耍时被飞驰的摩托车撞死了;

(3)加浪小学一年级学生林海石,为了一个飘走的气球,从三楼教室的栏杆上跌下来摔死了;

(4)二年级的张永全和几个同学到中学偷摘椰子,结果从树上掉下来造成了一死一伤;

(5)一年级的黄小梅和自己3岁的小妹妹,因在河边误食了毒野果双双不治死去;

(6)三年级的林家立在雷雨天气跑到外面淋雨,不幸被雷电劈死;

还有……

3、请跟老师到室外参观(将学生带到操场边一个废弃工地上,指着一台闲置的水泥搅拌机):

同学们,除了刚才大家举的这么多例子外,大家也许还记忆犹新,就是它,两年前曾夺走了我们班王倩玉同学不满7岁的弟弟的小生命……(全体震撼,低头默哀)

归纳:珍爱生命,吸取教训,杜绝事故发生,防患于未然。

结论(逆向思维):营救船长儿子最好的办法,那就是——(不让他去爬桅杆!)

[作业设计]

思考:

生命诚宝贵,母爱更伟大。

想想曾发生在你身边的意外事故例子,认识安全的重要性。

篇6:《跳水》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事件发展变化过程;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事情是如何一步步向前推进的,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以及最后得救的过程。

教学难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跳水》这篇课文讲了哪些角色?他们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是一只( )的猴子?理解“放肆”这个词

2、这只猴子为什么很放肆?

出示: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1)它指谁?大家指谁?将角色转换到句子中去。

2)你还知道哪些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是因为……)

你能将这两种关联词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吗?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猴子放肆表现在什么地方?

1)快速阅读2―6自然段,用横线划出描写猴子放肆的句子。

2)用“三角形”在句子中标出动词。

学生汇报

3)师读句子,学生闭眼相象,做猴子的动作。

4)学生汇报想到的画面。

小结:作者在描写猴子时,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将猴子的放肆生动形象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今后我们作文时,也要学习这种写法。

2、在事情发展过程中,孩子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呢?小声读课文2―6自然段,找出孩子心理变化的词语。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哭笑不得、脸红了、气急了、气极了

1)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心理变化?这些描写心理变化的词语可不可以换一下次序?比如……

2)用“因为……所以……”回答

理解“哭笑不得”

区分“气急了”和“气极了”。

3)小结:这四个词语虽然都是描写心理变化,但是表示的程度不同,所以,按照事情的发展,心理变化也应该从轻到重。因此,这些描写心理变化的词语不能调换次序。

3、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孩子当时的境地十分危险?在文中做勾画

学生汇报

A、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帽子也难以

转身走回来。

B、他们看到孩子放开了绳子,两只手摇摇摆摆地走上那最高的横木,全都吓呆了。

C、所有的人都不知所措。

D、孩子听见下面的叫声,往下面一望,脚底下就摇晃起来

1)随机出示: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

学生齐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师:这句话从“失足”与“不失足”两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明孩子的境地非常危险。

仿写句子

2)出示:他们看到孩子放开了绳子,两只手摇摇摆摆地走上那最高的横木,全都吓呆了。齐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出示:所有的人都不知所措。(理解不知所措)

4)出示:孩子听见下面的叫声,往下面一望,脚底下就摇晃起来

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

出示插图,思考:你想到了哪些词来形容孩子现在的处境?(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我们再用读来体会孩子的危险吧!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引读第七自然段,引出父亲的话。

2、现在你们就是船长,你们在下面喊话,要让我听清楚什么?哪个字或哪个词?

3、你觉得船长是个( )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学生汇报,船长是个果断和冷静的人。

“立刻”说明船长想出这个办法用了很短的时间

“赶快”、“不跳我就开枪了!”用开枪的办法逼孩子跳水。朗读体会(注意感叹号的语气)。

师追问:如果孩子不跳水他真的会开枪吗?

4、船长让孩子跳水的方法好在哪里?你有比他更好的办法吗?(师生讨论,感受还是跳水的方法最好)

5、朗读第七自然段

6、自读八、九自然段,

出示:“扑通”一声,孩子像一颗炮弹落到大海里。(像炮弹说明什么)

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孩子的身体浮上来了。(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

师:孩子终于得救了。父亲是最爱孩子的,刚才他紧张恐惧到了极点,此时,父亲纠着的心也松弛了,忍不住呜咽起来。

齐读第九自然段

三、总结拓展:

孩子被救上来后,会说些什么?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

四、板书设计:

跳水

水手 取乐

猴子 放肆

孩子 苦笑不得、脸红了、气急了、气极了

篇7:跳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熟读课文,能初步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并做简单批注。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起因――课文第2自然的归属问题有争议,把它归为“起因”是因为猴子“放肆起来”的具体表现就是第2自然段讲的摘去了孩子的帽子,因而引发了后面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跳水》这篇课文里,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谁说说这个故事大致是怎样的?(指名简要说一说初读后的感知。)

(二)交流预习,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读一读,再组成本课的词语,读一读。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写错的字。

“吓唬”应读 “龇”的读音

“猴”书写时不要多写一竖。

3、解释词语,(互相提问,互相解答)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醒悟:认识由模糊而变得清楚,由错误而正确。课文中指明白。悟,理解,明白。

失足:没有把握住。走路不小心而摔倒。

(三)学生投入地读书,理解文章的结构。

1、轻声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怎样引起的,经过如何,结果怎样。

2、快速浏览课文,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文章分段。然后交流。

板书:

起因(1―2)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经过(3―4)孩子追猴子,他不顾一切,陷入绝境。

结果(5―6)船长逼孩子跳水,得救。

3、认真默读课文,把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画下来,并做简单的批注。

①自读,批注。

②在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③在全班朗读句子,然后进行评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第二部分事情的发展过程,感受心情的变化――担心、紧张。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3、形容处境危险或情况紧急,可以用哪些词语?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跳水

起因(1―2)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经过(3―4)孩子追猴子,他不顾一切,陷入绝境。

结果(5―6)船长逼孩子跳水,得救。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读后的感想,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谈自己读后的感想和体会。

2、感受课文的特殊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名讲这个故事,老师借助媒件演示,请同学们边听、边看、边想:你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1、学生说心情有什么变化,并读读书上有关的句子,老师适时地板书词语:好玩、生气、担心、紧张、放心

2、你对课文哪部分感受深就自读那部分。(重点学习4、5段)

①先默读课文,做简单的批注。

②轻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进一步体会心情的变化。

提问:你感受到了什么?(危险加剧―陷入绝境)

A、出示这段话,学生品读(第4自然段)

B、指名读,然后其他同学评价,谁读得好?

让读得好的同学说说他是怎么学习的。(抓孩子的动作。)

C、自由读――再指名读。

D、再读读人们的变化和孩子的变化。

再把第4自然段分角色(分部分:描写孩子的动作,人们的变化,孩子的变化,读一读这一段。),整体感知这段的写法:生动逼真,扣人心法。

3、就在这危急时刻,船长出现了,他是怎样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读相关的句子体会:“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一!二!”

②启发提问:这是不是救孩子的唯一办法,为什么?(联系上下文,想到情况的危急,孩子的危险,船长的镇定,机智)说说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4、孩子得救了,我们每一位读者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提示:可以对孩子说,对船长说,也可以对水手们说……)

(三)总结全文

1、课文谁是主要人物?课题为什么叫《跳水》?再浏览全文,思考。

2、总结

板书:沉着冷静 机智果断

师:这就是大作家写法的特殊之处,小说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把事情推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为主要人物的出场作铺垫,而写主要人物的笔墨不多,寥寥数语,化险为夷。这样写,使人感到真实,自然。

3、作业

课文仿佛缺少个结果,请同学们续写,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

篇8:某跳水馆铸钢节点设计与分析

铸钢节点由于具有外形美观、良好的加工性能以及良好的适用性,已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大型体育馆、剧院、展览馆等大跨度结构的复杂连接接头[1]。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还没有相关系统的研究,也没有一套成熟的铸钢节点设计方法及其应用在建筑结构中的产品标准。而且在实际荷载作用下,铸钢节点的应力状况趋于复杂,因此,有必要对大型复杂铸钢节点进行分析研究。

1 工程概况

该游泳跳水馆位于惠州市金山湖,是集体育比赛、训练于一体的多功能体育场馆。屋盖采用钢结构,由流线形平面刚架、次梁、撑杆、拉杆及屋面系统组成,建筑平面呈矩形,平面尺寸为141×73.5 m2。比赛馆由8榀箱型截面主刚架组成,刚架截面尺寸为1 100×500×18×34 mm,刚架跨度为73.5 m,间距为15 m,两端支撑于钢筋混凝土柱上。

2 节点设计、分析

由于建筑外形要求,游泳跳水馆各榀刚架支座外形都必须是销轴形式。此种形式会令结构受力非常地不合理。因此,其中6榀刚架支座采用销轴节点形式,约束其平面X方向的位移;2榀刚架支座采用铸钢形式,约束其平面Y方向的位移。铸钢节点(图1)的形式完全与销轴的外形相同(销轴节点采用三块耳板与两块耳板对接的形式,耳板厚度为80 mm,销轴直径为120 mm)。本工程抗风柱设计为摇摆柱,下端支撑在混凝土柱上,柱脚采用销轴形式,垫板与基础采用锚栓连接,但设计过程中发现垫板的面积过大,因此销轴的各耳板采用铸钢形式(图2),在其上留孔来打锚栓,并将铸钢的下半部分浇注在混凝土内部,以满足建筑对外形的要求。

本次研究对象体型复杂,直接在ANSYS建模比较困难,所以采用CAD建立模型然后将模型导入ANSYS进行分析。刚架铸钢节点采用完全三维实体模型,抗风柱铸钢节点考虑到其受力特点,分析模型为节点销轴中心线以下部分。

分析选用10节点实体单元solid95单元,每个节点有6个自由度,可以较好地描述铸钢节点的变形和受力情况,网格划分精度为5。由于钢节点所用钢材具有良好的线弹性性能,结合钢结构设计规范[2],分析中采用了以下假定:(1)只考虑节点在弹性状态下的单独受力状态;(2)不考虑几何非线性[3]。铸钢材料采用德国标准GS-20Mn5,屈服强度不小于300 Mpa,抗拉强度500—650 Mpa,弹性模量为206 000 MPa,泊松比取0.3。刚架支座铸钢节点固定在滑动支座定型产品上,所以铸钢节点的约束为上表面完全固定,在其下表面施加两个方向的剪力及轴力;抗风柱铸钢支座与基础采用锚栓连接,因此约束其锚孔外表面,在铸钢支座的上表面施加两个方向的剪力和轴力。

3 节点有限元分析结果

结构整体分析结果表明,铸钢节点承受两个方向的剪力及拉、压力的交替变换,设计时对节点在不同工况组合情况下的应力状况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分析。

图3、图4分别列出了刚架铸钢支座节点(N=695 kN,V=462 kN ,Mx=3810 kN·m)与抗风柱铸钢支座(N=620 kN,V=30 kN )在最大荷载工况下的应力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设计荷载作用下,刚架铸钢支座节点应力从下端向上逐渐增大,在与上端板的交界面处应力达到最大值227 MPa,这主要是由于分析模型假定节点上端板固定造成其刚度局部增大的缘故;抗风柱铸钢支座在其模型的约束边界处(即锚孔边)达到最大应力132 MPa。铸钢节点最大应力均出现在应力集中现象显著的小范围区域,且均小于设计的屈服应力300 MPa,可以认为两个节点的设计具有较大的强度冗余。

本工程已于2009年9月竣工,并于2010年6月成功承办了第13届广东省运动会的游泳等相关比赛项目,整个项目及节点设计达到了预期目标。

4 结束语

1)铸钢节点设计外形美观,满足了建筑对外形的要求。

2)用实体建模的方法,按照实际尺寸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通用有限元软件,根据一定的理论依据对模型的边界条件做相应的简化,对惠州游泳跳水馆的两个铸钢节点进行了三维仿真分析。

3)计算了节点在多种工况下的应力状况,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掌握了节点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基本受力情况。分析表明,铸钢节点应力相对较低,处于弹性工作阶段,节点设计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陈以一.世界建筑结构精品选日本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GB 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

篇9:《跳水》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跳水》是北师大小学四年级语文第八单元“舟船”的第一篇课文,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设计理念】

本文的教学着眼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通过抓住课文的明线(故事情节)和暗线(情绪变化)来组织学生解读文本。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从关键字词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情境,获取真实感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朗读体会,感受孩子心情的变化。

2.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创新、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体会孩子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带领学生入境

谈话激趣,问题导入新课

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船上的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显然知道大家在拿它取乐,在甲板上非常放肆。那么,放肆的猴子会有怎样的举动呢?

二、读——批注课文要点

精读课文,按要求自主合作学习

1.学生小声自由读课文2~4自然段,边读边做批注笔记。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

三、析—感知事件的发展

(一)品词析句,感受孩子心情的变化

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1.“水手们都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光着头站在那里。猴子坐到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把帽子摘下来,用牙齿和爪子撕。”(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

师点拨:此时此刻,孩子心里想写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

2.“孩子气极了,他丢开桅杆,走上横木。”(气愤到了极点,失去了理智,走上横木,陷入了绝境)

师引导: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体会孩子“气极了”时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二)以读促思,体会孩子陷入绝境

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人群里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请学生读,要求读出“危险”)

(2)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脚底下就摇晃起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请学生读,要求读出“危险”)

2.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从图片上体会)。

出示课件:让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难以转身,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请学生再读,要求读出“危险”)

3.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来形容孩子当时处境的危险。

4.齐读,再次感受孩子处境的危险。

(三)以说促思,齐动脑想办法

师引:孩子的脚底摇晃起来了,我们得想办法救他才行。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用什么办法救他呢?

1.讨论交流:分析学生提出的办法,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2.小结过渡:其实,这些办法实际上都行不通,那么在这危急时刻,作为船长——孩子的父亲是怎么做的?

四、悟——领会故事的精髓

1.指名读课文第7自然段。说说船长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引导读,感受船长的机智、冷静、果断。

3.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水手们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4.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从哪里体会到的?

五、品——感受船长对儿子深深的爱

1.“在父亲刚喊出‘三的时候,小孩把头往下一低就跳了下来。”孩子得救了吗?齐读第8自然段。

2.质疑:“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四十秒钟”你觉得怎样?那为什么这里说“时间太长了”是不是矛盾呢?为什么?

3.展开讨论:如果当时孩子不跳水,作为父亲的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呢?船长用枪逼自己的孩子跳水,他是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4.创设情境,引读,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

六、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学习课文后,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2.齐读第7自然段,再一次感受船长的沉着、果断、机智的人格魅力。

3.船长的儿子醒过来了,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对水手们说些什么?

4.请你选择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做批注笔记。

七、作业

续写:孩子醒过来了,船长、孩子、船员以及那只调皮的猴子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关于《跳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跳水》教案设计04-19

跳水教学设计07-17

跳水教学案例06-20

《小猴跳水》教学反思05-05

跳水教学设计范文06-01

跳水课文教学设计07-17

跳水教学案例设计07-17

跳水教学设计与反思08-27

跳水教学设计百度文库03-09

跳水教案范文05-23

上一篇:《恶疫》的读后感下一篇:民政局创先争优活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