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带孩子演讲稿

2024-05-23

老人带孩子演讲稿(共7篇)

篇1:老人带孩子演讲稿

孩子该不该给老人带?老人带孩子的特点

很多年轻的夫妻想早点生小孩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趁父母年轻能帮着带小孩,小两口也能安心工作挣钱。可大多数给父母带了的又会埋怨他们带得不好。现在的老一辈大多是20世纪50或60年代的人,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不景气,一个家庭里兄弟姐妹很多,所以生活都要节俭着过。现在时代不同了,如果让老人带小孩,哪些会影响到小孩子呢?

老人容易溺爱小孩

老人对孩子容易过分的溺爱和放纵,使幼儿过于“自我中心”,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每当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时,老人一般采取顺从的方式,这样孩子的错误不能及时改变,不合理的要求越来越多,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采取吵闹、哭等方式逼老人就范。

错误思想观念的引导

老人生活的时代跟我们不同,思想观念有很大的差异,有些老人根本不会意识到孩子的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对于一些孩子的好奇行为,老人会“好心”地加以阻止,导致孩子缺乏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老人觉得多吃才健康

老人的观念是,孩子吃得多,就长得好发育好,所以会不停得喂吃的,当孩子不愿意吃时,还会用零食哄着喂,这会使孩子产生排斥心理,导致有很多小孩宁愿吃零食也不愿吃饭。

替代孩子做事情

孩子玩具洒落一地时,老人不厌其烦的整理。孩子会走路时,老人还是要抱着或背着,这样的包办事情,使孩子没有独立意识,事事不会自己思考,动手做,只希望别人帮忙。

老人的行为会伤害孩子

孩子跟老人一起生活,因为老人的五官都出现衰退现象,看电视要放很大声,离电视的距离也非常近,小孩的器官还没发育齐全,对尖锐的事物特别敏感,稍不注意可能造成损伤。

老人没有活力 导致小孩内向

现在晚婚晚育的人越来越多,家里的老人也大多年事已高,老人年纪一大,自然就不会像以前一样好动,也不爱说话,孩子一旦运动少,跟外面的人交流少,很容易形成内向的性格。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以把最好的东西传输给孩子,虽然老人带孩子能减轻家里的负担,但孩子自身的发展比什么都重要。

篇2:老人带孩子演讲稿

很多家庭,在母亲上班以后,就把孩子交给老人带,这样母亲可以安心工作。其实这是一件好事,老人带孩子比较有经验,而且可以弥补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的不足。

但是,应该看到,并非每个老人都适合带孩子,他们必须具备这些条件:1.身体健康,精力充沛。2.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3.心理健康,性格开朗,热爱孩子。4.善于学习,能够不断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所以年轻的父母要想一想,家里的老人是否具备这些条件,不然就不能勉强。

篇3:让孩子带着快乐回家

每天, 孩子们离园前的一段时间虽然不是很长, 却是孩子们情绪最不稳定、最难管理的时候。一天, 我从一篇文章中了解到台湾幼儿园“赞美时刻”的活动后, 决定照他们的做法试一试。

某天, 又到幼儿离园时刻。我先让孩子们想一想, 今天谁表现最棒, 谁进步了, 然后说一说自己想赞美谁, 赞美他什么。过了一会儿, 杰杰说:“我要赞美毛毛, 因为今天她画的画很棒。”孩子们就边跳边拍手一齐说 :“毛毛、毛 毛 , 我们赞———美———你。”晨晨说:“我要赞美乐乐, 因为他今天吃饭没洒米粒。”佳佳说:“我要赞美杰杰, 因为他今天给大家分发了碗筷。”……被赞美的幼儿有的咧开小嘴笑着, 有的羞涩地低下头, 看得出, 他们都非常开心。

看到离园时孩子们那一张张笑脸, 我由衷感到欣慰。孩子们带着快乐回家, 这些赞美和快乐不仅会使他们感受到幼儿园生活的愉快, 还能使他们慢慢调整自我评价, 特别是那些能力相对弱一点的和特别调皮不被同伴认可的幼儿。赞美能使孩子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去交往、去生活, 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主动积极地向着目标去努力。这样, 他们容易得到更多的赞赏和肯定, 形成良性循环, 从而变得更乐观、更自信!

篇4:常带老人“逛逛”

为加强老人身体锻练,我和妻想了不少办法,比如几次提出带老人出去逛逛;比如给老人制定个锻练计划,每天要做几种运动、进行哪些锻练都作了规定,可老人有她自己的生活与锻练休闲方式。一天我与妻商量:带老人在城市的周边逛逛,一来看看美丽的春日风景,二来借这个机会加大老人的运动量,达到增加体力之目的。经过好一番劝说,老人勉强答应下来。

翌日清晨,我们为老人准备好了身边用的,就去了小凌河水上公园。到了大坝根下,找个地方铺上小垫,让老人坐下来歇歇,看到眼前尽是草坪、鲜花、绿树,新建的楼房小区也煞是美观。

老人兴致来了,不用人搀扶就自己上了大坝,往下一看,那景色更是有些迷人了,老人高兴得忘记了得走一会儿休息一会儿。想到好景多着呢,还是悠着点儿好。于是我走到岸边租了一辆大人也能坐的电动车开过来,老人坐上那稳稳的、缓慢又平静无声的电动车,行驶在光滑平展的广场上,好不叫人心旷神怡。

待电动车在广场与河水沿岸转悠够了,我们又坐上了小游船,春日里的凌河一片清新,淡淡的绿色河水在拂面的微风下泛着层层涟漪。远处的水面上不时的有海鸥一类的鸟儿飞翔着,岸柳依依袅袅。再看水下,清清的河中一群群的水草如鱼儿似的在水中涌动,真有些叫人流连忘返。

游玩了大半天,回到家里,老人的饭量也多了,晚上一量血压,竟比平日下降了许多,睡觉也好于往日。趁着高兴,我们又劝老人说:从现在起,发展“大好形势”,平日加大运动量,就是散步也要走远一点儿再休息。下次我们带您去更远一点的地方去玩。

篇5:老人带孩子现状调查报告

年轻夫妻生儿育女,家里老人帮忙照顾,不要说在秦皇岛,在全国也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可能在一些年轻父母看来,老人看孩子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能和孩子朝夕相处,是两全其美。但老人们的真实感受是什么样的呢?

为啥都让老人看孩子

市民小严去年夏天生了宝宝,现在已经上班。心疼自家老妈体弱,小严请了保姆。虽然保姆素质挺高,对孩子也挺好,但她还是把老妈请来“坐镇”。“只让保姆看,对孩子好不好咱也看不到,肯定不放心。”她坦言。

一些保姆的个人素质也堪忧。月兰休完产假后,从老家找了位同乡当保姆,就图个知根知底,保姆对孩子也挺尽心。但月兰发现保姆经常无意识地说脏话,孩子开始学话后,两口子担心孩子跟保姆学脏话,只好辞退了保姆。

除了请保姆不放心,现实压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普通的双职工家庭来说,现在人工很贵,请保姆是一笔支出,如果一方辞职带孩子,家庭收入又减少。这种情况下,让家里老人帮忙带是最好的选择了。还有一部分子女认为老人照顾第三代是天经地义,有的甚至说“自己的孙子孙女,他们不给带谁带?”

很多老人也把给子女看孩子当成是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有的不光帮忙看孩子,还替子女承担了部分育儿费用,还有一些老人有养老的考虑。邓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孙子出生时,她因为要照顾年老的公婆没能帮忙带,大儿媳为此经常抱怨。等到小儿子也有了孩子,老太太怕再留下“短处”,虽年近七旬,但还是尽量帮着照顾小孙女。“要是小的也不带,俩儿媳妇都得罪了,将来我有病了,人家能上前吗?”老太太无奈地说。

老人的累你了解吗?

因为离儿子家里有段距离,60岁出头的古女士周一至周五在儿子家中帮忙带孙女,周末回自己家。孙女总黏着她,会走后更是一刻离不开人,古女士连中午做饭的时间都有限,只能在周末提前做好包子或饺子冻在冰箱里,午饭时简单热一下。夏天还能抱孙女出去晒晒太阳,天一冷怕孩子冻着,只能天天闷在家里。和古女士一样“看不到太阳”的还有带外孙女的刘女士,白天带一天孩子,女儿下班接过孩子,60多岁的刘女士还得做饭、洗衣服,“一天下来只想躺床上歇着,都不想动。”她向朋友诉苦说。

“自从开始带孙子,我这一年才打过5回麻将。”王女士伸出一只手掌说,她唯一的爱好就是打麻将,但照顾孙子挤占了她几乎所有的时间,闲一会儿还要休息,那点小爱好只能放弃了。古女士也为此放弃了广场舞,“哪有时间啊,只能晚上出去一圈,跟着别人跳个十分多钟。”

老人的苦衷你懂吗?

含饴弄孙固然是一种幸福,但对很多带孙辈的老人来说,这种幸福还夹杂着几丝苦涩。

孙竹娘家在外地,她生下宝宝时,已经退休的老妈过来帮她带孩子,还没退休的`老爸自己留在老家,还要照顾高龄的奶奶。老两口这一分居就是三年,“我妈每天一个电话,提醒我爸按时吃药、关煤气这些琐事,真是一颗心掰成两半。”孙竹歉疚地说。记者了解到,因为帮忙带孙子而分居的老人在秦皇岛并不是个例,妻子来儿子或女儿家里带孩子,还要牵挂着独自在家的丈夫。

几天前,王老太太因为心脏不舒服住院了,起因就是看孩子时一个不注意,孙子脑门划了个大口子。儿子媳妇都很明事理,不但没怪老人,还一个劲儿安慰她别往心里去,可看着哇哇大哭的孙子,王老太太又心痛又自责,着急加上火,心脏的老毛病就犯了。“虽然是亲孙子,可毕竟隔着一辈,要是因为我们没照顾好出啥问题,没法跟儿女交代啊!”王老太太叹息道。

每逢周末,古女士都觉得特别轻松,不仅是身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放松。“虽然是在儿子家,可儿媳妇才是女主人,生活上还得按照人家的习惯来。”古女士说,两代人生活习惯不一样,所以在儿子家很多事她都会问儿媳妇的意见,就算有些地方看不惯,她也不会说什么。“说实话,在儿子家都有点小心翼翼的,我可不想因为带孩子闹出矛盾,挨着累还落不着好。”

除了这些,育儿观念的冲突也易引起两代人的矛盾,这也让一些老人感到委屈。

做儿女的心里该有数

网上曾有《父母有义务带孙子吗?》《女婿已经三个月没给生活费了,我还该不该继续给他带儿子》的热帖,引起了“有偿带孙”的讨论。记者在采访中没发现老人带孙要补偿的例子,倒是听说不少老人给孙辈花钱的事情。像老张夫妻,从儿媳怀孕就开始照顾,孙子从小带到大,小饭桌、补课费都是老两口交的。

老人带孩子该给钱吗?记者就这个问题在网络上发起了调查。“给钱是应该的,带孩子很辛苦,而且有了孩子花费也增加了。”市民小聂说。“没孩子也该给老人钱啊。”市民老白说,他经常给两边老人钱,不过也没因老人带孩子多给出一笔钱,“孝敬父母是应该的,老人帮忙也是心疼儿女,算那么清就没意思了。”

孙竹曾提出要给生活费被父母拒绝了,她放在抽屉里的钱父母也一分未动,她只好偷偷往父母还房贷的账号上存钱。“父母是愿为子女付出一切的,但看着他们那么累,真挺心疼的。”孙竹说,除了给钱,她还经常给父母买礼物,带他们出去玩。

古女士的儿媳小南不仅逢年过节给婆婆钱,还会给老人买衣服和鞋。小南说,带孩子不是老人应当应分的事,当子女的应该懂得感恩,即使生活习惯、育儿理念不同,也要互相包容和理解。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养老服务综合实验室副主任董劭伟认为,帮子女照顾孙辈并不是老人法定的责任,之所以变成了一种社会习惯,和现实有关,也和中国传统的伦理情感有关。老人出于对子女孙辈的感情带孩子,子女应该心存感激,而不应认为是天经地义,也不应以老人是否带孩子作为赡养父母的交换条件。对于父母有固定收入的,子女可以通过带父母定期体检或旅游以及买礼物等方式表达谢意。如果老人没有固定收入,子女应有这个意识,主动给老人一些钱作为生活补贴。

需要更多的抚幼优惠

董劭伟认为,老人帮子女带孩子这种现象之所以普遍存在,是因为国内抚幼措施的不足。孩子在母亲产假之后,到上幼儿园前这段时间需要成人照顾,也是很多夫妇面对的难题,而目前我国针对这一时段的幼儿,相关优惠政策很少。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语言学院教师王卫林介绍,很多发达国家都有抚幼优惠政策,比如亲职假,由政府立法保障父母在养育幼儿的各个阶段,可以依儿童需要请假或离开工作一段时间,有留职停薪与留职带薪两种,其目的是确保家庭功能不因工作而折损,成本多由雇主与员工分担。

加拿大的生育给付是社会保险的一环,在妇女分娩后给付现金,政府每年还会通过减少税收和增加津贴的方式提供10亿加元用于托儿服务;美国有两个方式,一是通过现金补助帮助低收入家庭购买照顾儿童的服务,二是对有未成年人的家庭减免收入所得税,或是先纳税后退税,减轻家庭负担;英国、法国、丹麦等国家有新生儿补贴、托儿补贴或是免费幼儿教育等政策。

篇6:老人带孩子演讲稿

诚然,老人带孩子有很多好处,但若你家老人属于以下类型,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务必慎重,要多多与老人交流沟通。

我们针对的不是老人,而是他们带娃的这些行为。当然了,如果父母自己也有以下行为,请多加注意。

1、怕孩子淘,宅在家里

年纪大跑不动,咱还是在家看电视、玩玩具吧!

后果:

1、孩子长期跟着老人宅在家中,身体缺乏锻炼,体弱多病。

2、没有足够光照,缺乏维生素D,影响长高。

3、听力不好的老人,对孩子说话声音过大,看电视时将音量调得过高,时间长了都会损伤孩子的听力。

4、总待在家里缺少跟外人的接触,导致怕生、内向,长大后不懂与人交流和沟通。

2、怕孩子哭,给零食满足

只要你别哭,想吃什么都给你买!

后果:

1、给孩子吃垃圾零食,不但对健康无益,长期食用添加剂过多的食品,还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2、零食不受控制,孩子吃饭没有胃口,到了餐点不肯正常吃饭。

3、一旦孩子发现“哭了就能吃到好吃的”,就会懂得以哭闹发脾气来要挟家长,达到满足个人欲望,变得更加任性。

3、怕孩子饿,追着喂饭

来来来,再吃一口!

后果:

1、孩子进食过快,导致咀嚼功能不足,影响消化吸收。

2、过量喂饭,可能将孩子的胃撑大,造成小儿肥胖。

3、喂饭时,孩子老是“被打扰”,孩子的专注力容易被破坏,上学后容易变得“注意力不集中”。

4、习惯于“喂饭”的孩子,长大了独立性差、容易产生依赖心理。

4、怕孩子冷,穿得太多

多穿点,不能被冻感冒了!

后果:

小婴儿因为末梢血液循坏差,会出现手脚凉的现象,这是正常的,不是因为他冷!

如果给他们穿得太多,一旦活动便会出汗不止,皮肤血管扩张,衣服还浸湿不及时擦干,反而更容易“着凉”感冒。

5、劝慰孩子,责怪无辜

疼了吧?都怪地,我来打它,害我们摔跤!

后果:

1、孩子摔倒的原因有很多,但一味责怪无辜的物体(地、桌子等),只会给孩子传递一个非常错误的信息,让孩子学会推卸责任。

2、老人的误导,会让孩子不善于自我总结和纠正,长大后容易变得自欺欺人。

6、封建迷信,不听劝说

孩子被吓到了,喝点x水就好了!

后果:

1、如果只是“装神弄鬼”,不做伤害孩子的事也就算了。如果让宝宝喝“符水”、用“土方”就会延误治疗,使病情加重。

2、若是做一些让孩子无法接受的事情,还会危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篇7:老人带孩子演讲稿

2014-07-01 委婉的拒绝 都市风情传媒

有一天,和编辑一起聊天,他问我:‚肖老师,您从教多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想了想,说:‚我最大的感受是好多孩子在被糟蹋。‛编辑笑着问:‚此话怎讲?‛

我说:‚很多父母会生不会养,把孩子扔给老人,很少陪伴孩子,孩子成了有父母的孤儿;还有很多家长不懂孩子,不知道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只是根据孩子表面的行为来判定孩子,孩子非常痛苦,或屈从、或尖叫、或哭泣、或逆反。

可家长觉察不到孩子的痛苦,指责孩子‘不听话’、‘任性’。在这种时候,我会为这些孩子感到惋惜。有人可能会说,你这是谬论,在危言耸听。做父母的谁不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又有谁想糟蹋自己的孩子呢?但是,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很多家长确实在糟蹋自己的孩子,只是他们浑然不觉。‛

不少年轻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后,带几个月后(有的甚至刚满月)就把孩子扔给了老人,自己乐得逍遥自在。我有一个朋友,产假一过就上班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他们夫妻俩都是硕士,但在教育孩子这方面却没有达到‚硕士‛的水平。

朋友觉得年轻人干好工作最重要,带孩子是件很简单的事,交给老人就行了。他们的教养方式非常落后:注重知识灌输,不到1岁就教孩子识字;不注意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让孩子边玩边吃饭,肉类由大人嚼碎了喂给孩子吃;给孩子吃好穿好玩好,但很少陪孩子。

我跟他们说过多次,童年的经历是多么重要,父母必须陪伴孩子。但他们听不进建议,既不反对,也不采纳。我想也许是他们内心觉得不以为然,只是碍于面子不说什么。这孩子实在是太可爱了,我想帮助他们,帮助孩子。可是看了他们这油盐不进的样子,只好就此打住。

这孩子1岁以前,我们经常在一起玩。孩子长得很漂亮,脸上总是洋溢着笑意,到我们家来,好奇地这里摸摸那里看看,天真可爱。大约半年后,我再次看到了孩子,当时已经是1岁8个月,他的脸上没有了笑容,总是眉头紧锁,看见我们,一个劲地往爷爷身后退。我想拉拉他的手,他把手往后缩,眼神里满是胆怯。那天是周日,朋友休息。

我们去的时候,朋友并未在家陪孩子,而是在外面打牌。孩子跟着爷爷,在偌大的客厅里看电视,爷爷话不多,和孩子没什么交流,屋里死气沉沉的。孩子蹒跚着走到门口,指着门口小声喊‚妈妈‛,我跟过去,蹲下来问他:‚宝宝是要找妈妈?‛孩子点点头,眼睛扑闪扑闪地望着这扇紧关着的大门。小小年纪的他知道妈妈是从这里出去的,他要从这里去找妈妈。

看着那小小的、孤单的身影,我说不出心里是什么滋味。在这个装饰豪华的房间里,孩子吃的、玩的、用的,随处可见,大都价格不菲。

但是最珍贵的东西他没有——那就是爸爸妈妈的陪伴。

周一到周五,妈妈要上班,周末应该可以陪陪孩子吧?可是妈妈宁愿奋战在麻将桌上,也不愿意花时间陪陪孩子!孩子一点都不快乐,他还只有一岁多,他便不会笑了。

‚会生不会养‛的现象非常普遍,大多数父母把孩子生下后,带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老人或者保姆身上,有的甚至把孩子扔在老家。有一位妈妈,孩子2岁半了还不会说话,孤僻,几乎不和别人交往,医生怀疑是非典型孤独症,但也不敢确诊,这位妈妈急得不得了。她的孩子一直扔在老家带,老人很少和孩子交流,整天给孩子看电视,这就是原因。

有些父母虽然把孩子带在身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或借口,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偶尔陪陪孩子也仅仅是和孩子待在一起,没有互动、没有交流。这些孩子整日与老人相伴,成了父母双全的孤儿!

如果父母不陪伴孩子,孩子会产生被抛弃的感觉,失去安全感。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就好比一栋高楼的地基,没有地基,高楼怎么能建起来?

父母自己不带孩子,孩子迟早要出问题的。

老人对孩子多表现为爱孩子,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但从心理发展方面孩子的心理需要上并不能代替孩子的父母,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恋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使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性格的影响

1、容易过分的溺爱和放纵,使幼儿过于‚自我中心‛,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

老人在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时,较多地采取顺从、满足需要的方式和态度,容易使幼儿产生‚自我中心‛的意识,孩子有了错误也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孩子的不合理的欲望就会无原则的得到满足,即使父母想方设法来改变,有老人那张保护伞的作用,孩子有恃无恐,稍有不合心意就会大哭大闹,以达到非分的要求。

2、老人更多的包办替代和保护,阻碍了幼儿的独立能力的发展。

祖辈包办代替的比率明显高于父辈,试想,老人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整理;当孩子已经会走路了,爷爷奶奶非要抱着上下楼梯;孩子吃饭时,担心孩子吃不上,就一口一口地喂,或追着赶着喂,这种种做法,不恰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错过了‚自己整理、物归原位、自己吃饭‛的敏感期,导致了孩子动作发展缓慢,独立能力差,一遇到困难就失去信心,只会叫喊着等别人来帮忙,不会尝试、锻炼,只有哭闹和发脾气。

3、隔代教育容易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老人易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教育及养育观念相对滞后,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变。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稳当当不出格,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

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现的的‚捣乱‛、‚破坏‛等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比如,当孩子捉来几只蚂蚁要喂养时,当孩子拔起花盆里的兰花要看根是什么样子时,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拆一辆玩具汽车时,祖辈总会加以阻止和批评。

因为,在他们意识里,玩蚂蚁很脏,拔花是成心捣乱,一辆完美的玩具车更是不能‚破坏‛的。他们认为孩子这些出格的做法都是不良行为,必须立即纠正。试想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么能形成开拓创新的个性呢?

4、老人们的教育意识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当,容易使孩子错失形成友好交往和优良品质(如谦让、爱劳动)的良好机会。

5、容易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活力,心理老化。

多数老年人由于年岁大了,喜欢安静,不爱运动,也不爱外出活动。孩子与祖父母朝夕相处,长期囿于老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张口闭口说的是成人的话,容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

另外,外出活动少,一方面运动量小,身体缺乏锻炼,会造成体质柔弱多病;另一方面关在家里见识少,接触新鲜事物也少,可能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少活力,不敢面对生人、不会自己处理事务。严重的还会造成孩子心胸狭隘、固执、退缩、心理老年化,等等。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另外,祖辈在生理与心理上必然也带有老年人的特点。

上一篇: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总复习题下一篇:当前基层信访工作的实践模式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