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带好孩子

2022-07-29

第一篇:怎样才能带好孩子

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

一、树立自信心

我们做家长的大都有“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愿望。这一愿望符合人类的发展规律,符合时代前进的节奏,这一愿望如何才能实践?我认为让孩子相信自己是最聪明的孩子,相信学校,相信老师,相信社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因为在我的朋友中,有一部分总是因孩子成绩不如别的孩子得了X X奖而自己的孩子没有得到而责备孩子。有一些诸如“你怎么这么笨呢?你看人家X X多棒,你怎么就这么差劲呢?”一类的话,这就在孩子的心中造成了一种:我就是比不上别人,别人是永远比我好的错误观点。使孩子总处于自卑当中,以致学习没有上进心,不思进取。鼓励孩子胜不骄败不馁。所有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但又难免会出现缺点与错误。因此,家长要把握好尺度,这对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二、确立学习目标

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标,每一阶段目标的实现就是人生上了一个新台阶,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要相结合。有的孩子虽然确立了一个目标,但过于长远,短期内无法实现。而孩子往往心比较急,对于任何目标希望尽快实现,如果短期内自己看不到成效便会灰心丧气,这个确立的目标也就失败了。因此,要在远期目标的基础上加入若干个短期内就可实现的目标,这样既可以尽可能地实现远期目标,又可在一次次地小成功中获得自信。这样才能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三、让孩子独立完成各项任务或作业

从小培养自我约束的能力,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努力,今天的事情一定要今天完成,不要拖到明天。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学习上不欠债,发挥自身的特点,总是对新知识感兴趣,使爱学习的劲头十足。这对于孩子以后踏上社会与工作岗位很很需要。

四、以身作则,家长要起表率作用

做父母的本身既要努力工作,又要经常学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孩子。从小到大,孩子和家长在一起的时间是最长的,一天两天不算什么,但家长几年,十几年的习惯行为动作便会变成对孩子的一种心理暗示。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便会模仿家长的言行举止。如果家长有不良的习惯,便会在这一天天中给孩子以影响。有些家长明知自己的某些习惯不对,但又管不住,总对孩子说“别学我”但这已经给孩子的心中种下了一颗恶果,并不是自己几句“不许学”就可以抹杀掉的。所以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来说起着非常的作用。

五、还孩子自尊心

平时家长与孩子要相互尊敬,遇到困难时,要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引导。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我一直觉得家长和孩子应该是平等的,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他当成一个平等的主体对待,家长不能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

六、培养孩子竞争意识与兴趣

充满竞争和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本领,因而应从小培养孩子的“强者气质”。珍惜并鼓励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让孩子善于发挥自身优势,充分肯定与信心刺激相结合,进行“自我感觉良好”训练。 “一步一个脚印”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一位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认为当今孩子最需要培养的性格是:(1)自信心(2)热情(3)富有同情心(4)灵活性(5)希望:在黑暗中看到光明,敢于迎接挑战。除了要求孩子认真完成课本作业外,还应该着重培养兴趣爱好的知识面,如上兴趣班,或教他学习各种球类、棋类等,对其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

七、家庭成员要有分工

做父亲的要多承担一些思想政治工作,母亲在生活上要多关心一些,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只学习才有快乐可言,不要让孩子把学习看成是负担,让孩子感觉到学习就像父母一样在工作。家庭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常常感觉到家庭的温暖、常常能从内心深处树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

八、良好的人际关系

从小教育孩子尊重老师和同学,老师是全社会都尊敬的人,同学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可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外国有一句谚语“能力在孤独中培养,品格在社会中形成。”在培养孩子独立学习思考能力的同时还要教育孩子融入集体,团结友爱,热爱集体,处处有爱心,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将使孩子终生收益。

九、交流沟通 沟通是建立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之上的,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做父母的要经常与孩子交流沟通,经常问孩子想一些什么问题,遇到困难和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多给孩子一些激励话语,这样就不气馁。每次考试后让孩子多总结一些经验,找出问题的所在,争取下次取得好成绩。和孩子沟通有时是道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走向偏颇。常常引导他把学校、班级的事告诉我们,高兴的事和烦恼的事,我们大家一起分享,做孩子的好参谋。作为父母,一方面要把自己的一些经验经过整理有条理地传递给孩子;另外还要考虑到孩子的天性、能力和选择。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完美的一个度。这可能是一种教育艺术,也是我们永远追求的一个境界。

十、要做到正确配合

家长还要和老师密切联系,和老师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虚心听取老师对家庭配合教育问题的意见和要求,并在家庭中配合落实。平时,孩子在家里发生的问题,也要及时和老师取得联系,交换意见,以便学校、家庭配合教育。另外,家长配合教育要有信心和耐心。家长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学习和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理论和方法。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父母的希望。古人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要培养孩子成才,学校和家庭都负有重大责任,只有家长重视和做好与学校配合教育孩子的工作,才能将孩子培养成对祖国有用的现代化人才。 教育孩子有很多方面的: 教育子女要先纠正自己

孩童有模仿的本能,在他开始学语的时候,就喜欢学大人的一举一动。所以一个家庭中,要子女克己耐劳,应先从自己身上下手;要子女戒除不良习惯,应先来检点自己有没有不当做的事。假使父母有吸烟赌博等嗜好,就须自己先来戒除;倘或父母间发生意见上的冲突,就须从情理上谋取和平解决,不应使子女发觉或看到他们正面的冲突。因为子女对于父母的一举一动,都认为是正确的,而在尽力模仿。若是一旦被子女窥破了弱点而失却信仰以后,将来即使有善行,也要被子女看做不好的行动,而不屑被效法的了。所以做父母的要自身造成一种被信仰的力量。

有一类的父母对于儿子格外顺从,格外溺爱;对于女儿不免疏忽,不免轻视,这是违反佛教众生平等的宗旨的。《首楞严三昧经》中佛说:“发大乘者,不见男女而有别异。”男女都是人类,都是自己的骨肉,有什么轻重的分别呢?如果家庭间待子女不公平,非但有伤兄弟姐妹间的感情,而且也不是佛教徒所应做的。

不可溺爱、苛刻或放任

很多做父母的对待子女,往往不是过分的溺爱,便是过分的严厉,苛刻申责;要不是,就取着放任的态度,这些都是错误的。

过分溺爱的父母,对于子女的要求,要什么就给什么,要怎样就答应怎样,这样千依百顺,会养成子女们一种自傲的习惯。以后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会大发脾气。在家庭中有父母依从他。可是将来长大后,到社会上去没有人来顺从他的意志,于是就要和人发生争吵,到处碰壁。这都是从小溺爱的害处。

对子女过分苛刻申责的父母,在管教方面一味用严厉高压的手段,不假颜色,铁板面孔,使用命令式的口吻,给与牢狱式的生活。这种教育方法会使子女们心灵受着创痛,他们得不到家庭的乐趣和温暖,只觉得父母是可怕的。于是由畏惧而生怨恨,由怨恨而生厌恶。日后子女成人,就将视父母为老厌物了。

过分放任的父母,对于子女的一切都不会指导和管理,一切都由子女自己去料理,或是嘱咐仆人代管。要知道,儿童若不加管理,将来就会放荡不羁,无恶不作,子女幼时受不到良好的管教,将来如何能成为忠实的佛教徒、健全的公民呢?虽有学校教育补其不足,然而家庭里养成的不良习惯,沾染已深,也不易教诲了。

教育子女,母亲的责任比父亲更重大

子女在家庭中和母亲时刻在一处,比较和父亲的关系来得密切;所以要培养一个佛化的、完美人格的儿童,必须由母亲担负大部分的责任。母亲的一切举动,应作为子女的模范。要子女听话,要子女摹仿,就非自己以身作则不可;否则嘴里尽管这样说,那样说,自己却不切实做去,这样便失了做母亲的威信。有的母亲教孩子不要骂人,而自己常常不自觉地喊小孩作“小瘪三”、“小拆老”、“小猪罗”等等骂人的名词。她们还以为是亲昵的表现呢。佛告诉我们要“言行相应”,不只是在社会上要这样的去做,就是对待子女们也不可疏忽这一着。能说不能行的母亲是将失却子女们的信仰的。 《尸迦罗越经》里,我佛指示做父母对待子女的条件有:“一者、当念令去恶就善;二者、当教计书疏;三者、当教持经戒。”

当念令去恶就善

去恶就善,就是要除去恶习,向善的一方面做去。教导孩子要随时随地注意他们的言行。有一类的父母同孩子游戏的时候,不是父亲教孩子打母亲、骂母亲;就是母亲教孩子,打父亲、骂父亲。他们以自私的占有欲,用这种卑劣的方法来测验孩子对于自己爱的程度。不知道这种打骂取乐的举动是就恶去善,是错误到极点了。这种举动映入小孩八识心中,而形成习惯,那就遗害不浅了。

有很多小孩用发脾气的方法,来达到他的欲望。当我们遇到这种小孩时,千万不可因他发脾气,而对他让步,满足他的要求;可是也不要对他生气打他骂他。他愈发脾气,我们愈要保持镇静,做出全不理睬的样子,好教他明白发脾气得不到什么好处。

在别人面前,尤其在大庭广众之间,切勿责打小孩。否则,当小孩的自尊心受到损伤以后,便会不知羞耻,预备挨骂挨打而任意犯过错的。有些儿童因受不了驾、挨了打,由俱怕而嫉恨,而养成仇视父母的心理。

在某一本传记里,那个作者记载他父亲教育他的一段故事,很是幽默,很有深意,是可以为我们训育小孩作楷模的。

“还记是九岁时,有一次我自己积蓄的一小串钱(那时所用铜钱有小孔,例以麻线贯串之),忽然不见。各处寻问,且向人吵闹,终不可得。隔一天,父亲于庭前桃树枝上发现了,心知是我自己遗忘,但并不责斥,也不喊我去看,只是在纸条上写了一段文字,大略说:

‘一小儿在桃树下玩耍,偶将一小串钱挂于树枝上而忘之。到处向人寻问,吵闹不休,次日,其父打扫庭院,见钱悬树上,乃指示之。小儿始自知其糊涂。’

写后交与我看,他不作声。我看了马上省悟,跑去一探即得,不禁自怀惭意。即此事也见先父所给我教育之一斑了。”

各种轻便的事,应当教小孩去做,就是家庭里有佣人的,也应当使小孩参加劳动。养成子女们勤劳的习惯是很重要的。关于穿衣、折衣、扫地拭灰尘、整理东西等工作,都可以叫他们学习。当他们的工作做得圆满的时候,就要奖励他们。小孩是好胜的居多,所以与其多责罚,不如多奖励。但在奖励的时候,应该利用机会,加以指导,加以勉励。

我们要使小孩知道,无论对于什么人,必须有礼貌。碰着亲朋尊长要教他称呼。接受人家的礼物或好意时应该道谢。客人来访,要热情地招待。乘车乘船遇到怀抱婴儿的或老弱的要让座。这种种都应该随时教他,使他自小就有敬重长者,扶助弱小,爱惜贫苦人的观念。

小孩子的同伴也很重要,有许多孩子的恶习气是从小朋友方面模仿来的。我们应该为他注意和选择,应该使他和顽童疏远隔离。

不良的习惯要子女不沾染,最好用暗示的方法,使他们自知趋避。譬如小孩喜吃零食的,便把病从口入说起,小孩讲话肆无忌惮的,便把祸从口出说起;小孩不知礼貌,便把举动粗鲁不为人重视说起。诸如此类的纠正,自然可以使小孩的习性渐渐地和善起来。

现在把去恶从善的要点概括如下:

一、不可说谎;

二、不可骂人;

三、不说自己好,不道他人短;

四、没有得到人家的允许,不拿人家的东西;

五、不要在路上吃东西;

六、做错了事,要承认,要改正;

七、别人说话的时候不随便插嘴;

八、吃东西要细嚼;

九、要爱惜花草和动物;

十、东西用过后要放在原来的地方;

一、做事要有始有终。

当教计书疏

计是计算——算学。书是读书和写字。疏是刻画——美术。当子女放学归家,或假日在家的时候,应该在规定时间内,督促他们温课习字及劳作等作业。如有疑问或错误的地方,应该详细地为他们解释或改正,使他们彻底明了。

算学是共于数与量的科学。教小孩学算学,要循序渐进,使他们多做练习题,而练习题要切合实用,引起他们的兴趣。当他们遇到难题而不能解决的时候,尽可能的还是让他们自己去解答,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倘若还是解答不出,这时可叫他们暂时把问题放在一边,休息一下,或者到外面去散步一次。最有效的办法,是叫他们闲目静坐专心念佛,把神经松驰,心身放宽,在静定之中有时很自然的会把难题悟解出来,因为“定”能发“慧”啊!

早晨读书最易记忆,尤其是做过佛教简易功课以后,头脑清醒容易了解书中的意义。这时就要督促他读书。遍数越多读越好,要到滚熟背诵为度。读语体文时,读的语调就得像讲话一样,只要边读边听,听去清楚明白,自然能领会书中的大意和内容了。读文言文,句读语调要有轻重疾徐的音节,不可像说话一样,这在于多多读诵。多读了,自然声调悦耳,而文句的意义也能明了。这就是所谓“熟能生巧”啊。

每课书必须要使小孩背熟;否则一时硬记,日子一久,便忘记了。长篇的书,可以先分段背熟,然后把全文读几遍,再统篇的背出。遇到过长的段落,可以由自己的意思再分几个段。因为分段的字句少,容易熟记。但最要紧的,还是在于集中注意力。假使在读书或阅书的时候,没有其他的杂念,能深深地把书中所写的事实和主题思想,摄收到意识之中,恍如身入其境的去想像。这样读法,印像就特别深刻,进步也就很快了。

教子女临字,一点一划不可粗心。先教他影格习字,等到写熟后,再教他临写。写字的姿势也很要紧,应该要身直头正,眼睛和书写的字保持一尺的距离。

做父母的要绝对禁止儿童看神怪武侠、淫秽,及流氓盗杀的小说,使他们保持纯洁的思想。最好在闲暇时用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使子女明了些佛教的道理,以及卫生上、社会上、自然上浅近的常识。

我们不可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在学校教师的身上。因为学生人数众多,教师是不能对每一个儿童个别的照顾周到的。教师除在课本上加以教导之外,还须处理校务,批改课卷,以及处置儿童们的纠纷。他们有这种种繁重的工作,是再没有精力在课外为一个一个的儿童作精密的训导了。所以做父母的,从子女出生后,就要负起养兼教的职责,为他们奠定良好品性和习惯的基础,然后和学校的教育才能相辅相成啊。

“疏”是美术。儿童有爱美、审美的本能。例如拿红花或红纸放在幼孩的面前,孩子即刻感觉喜悦了;又如儿童喜阅彩色的图画。这都是爱美的表现。审美的训练,可以增加人生的乐趣。所以,家庭间的布置要美术化,一切陈设和装饰,应该整齐、清洁、美观而不要奢华。院子里、阳台上或屋外如有隙地,应该种一些花木,增加环境的美好。家庭的陈设和打扫,也应随时激励儿童去做。但不可出以命令式,而须用鼓励的方法。实施美育,可以养成儿童高尚的思想和行为。

只有了解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有关的科研资料表明,人从出生到24岁左右为成长期,在成长期内会出现两个高峰,从出生到2周岁左右为第一高峰期,从9至16岁为第二高峰期。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好处于第二高峰期内,他们迅速地生长发育,在生理上、心理上都会发生一些重大的变化。他们生理上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以及发展规律 1.身高体重迅速增长

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在生理上的高峰期,心理上的断乳期。这时孩子长得特别快,似乎突然长高长大成了“大人”。每年可以长高6至8厘米,最多的能长列10厘米左右。女孩从l1岁开始迅速长高,13岁后速度减慢。男孩比女孩迟 l至2年,在13岁或14岁开始窜个子,16岁以后生长速度减慢,一般可以长到24岁左右。农村孩子比城市的孩子(不论男女)进入青春期都要晚一年。就体重而言,该时期的男女孩平均增加2至6公斤。城市女孩在11至14岁时,体重增加速度最快,14岁后速度下降。男孩在13至15岁时体重增加速度最快,15岁后速度会下降。在孩子们身高体重增长的同时,他们的胸围也在扩大。男女孩的胸围平均年增长2至4厘米。城市男孩胸围扩大最快时期是 ]3至15岁。15岁以后增长速度减慢。女孩胸围变化大致比男强 早2年。农村孩子的胸围变化比城市该子要晚一年。可见,从身高体重和胸围等指标来看,男孩主要发育年龄在 12至15岁,女孩在9至14岁。男孩比女孩晚变化1至2年,农村比城市孩子晚变化约1年。男孩生长高峰期在十三四岁,女孩在十一二岁,随着目前孩子的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营养的丰富,他 们的发育年龄会出现提早的趋势。在这个生长发育的加速时期,孩子的骨骼系统增殖十分迅速,会与环境之间失去平衡,有时孩子手脚关节会产生疼痛现象,在夜间躺下时会觉得更明显,这是正常的。过一个时期自然会消失。这是孩子“成长的疼痛”。 2.神经系统和大脑结构趋于完善

随着孩子身体的生长。他们的大脑重量也在增加。据有关的医学研究资料记载:新生婴儿的脑重约390克.7岁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12岁少年的脑重约1400克,而成人的脑重约1450克,可见中学生的脑重量已接近成人水平。同时,12岁少年的脑容积也与成人相访,大脑皮层各区域的机能也达到成熟程度,与人的 聪明直接有关的脑细胞之间的神经纤继的联系也基本完成。这种 神经联系是随着儿童的长大而逐渐增多的,3至4岁的幼儿可以完成60%,小学毕业生可以完成80%,到17至18岁联系会全部建立和连通。那时脑和中枢神经细胞的机能就完全成熟。这就为少年掌握大量社会信息,获得丰富的知识,发展思维、语言等各项能力奠定了生理方面的基础,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但是,处于少年期的孩子神经活动还未达到完全平衡,他们的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兴奋和抑制的转换也比较快。所以,我们常会看到 他们容易激动,而且情绪变化快而突然,一会儿喜,一会儿怒,一旦取得成绩就会得意忘形、沾沾自喜;若是遇到挫折就会灰心丧气,情绪一落千丈。这钟表现和该年龄阶段的神经系统机能特点有关。所以做父母的要掌握这种特点及时引导,在他们取得好成 绩时,既要表扬和肯定,还要提醒他们不要骄傲,要找出差距;在他们遇到挫折情绪低落时,要鼓励士气,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去战胜困难。

3.性机能发育和性成熟的开始

初中阶段是孩子性成熟期的开始,该时期孩子的性机能发育并开始产生作用。孩子的性成熟现象首先反映在他们身体外部的一些变化上。性成熟年龄越小,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就越大,会使家长的教育工作更加固难和复杂,这一点家长在思想上要有所准备。

二、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初中阶段学生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必然引起心理上的反映,他们心理上的变化最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 1.成人感和独立意向的发展,心理矛盾增多

由于生理方面的变化,初中孩子会出现“成人感”,他们似乎 觉得自己已长大成人,并以此感到自豪和幸运。于是,希望别人把自己看成大人,要求别人尊重他,能享有大人一样的平等和权利,要像大人一样发表意见和处理问题,同时自尊心和虚荣心也 随之产生。他们改变过去崇拜父母的倾向,不再一味听从父母的指挥,产生强烈的自主要求和独立性,遇事总要自己拿主意,对问题开始有自己的看法。在处理问题时,常常会过高地估价和不适当地评价自己。 初中该子与父母的关系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他们不再依从于父母,不像小时候那佯听话,也不喜欢跟父母外出活动和购物,常常喜欢独自行动,或者与小伙伴在一起。他们希望挣脱父母的监护和照顾。希望父母不再把他们当小孩。他们开始与父母拉开心理距离,所以有人称这是孩子心理上的断乳期。面对着孩子的心 理变化,家长在教育方法和态度方面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可以适当与孩子拉开一点距离,让他们独立开展活动,这既有利于孩子社会比的发展,有利于孩子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父母在旁观察和作一些必要的分析辅导。家长在教育上要适当放开一些,但是不能完全放手不管,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孩子,只是刚刚开始懂事而已。初中孩子已经具有一些成人的特点,他们能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愿意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但是他们还 保留许多儿童的特征,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又不能自觉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支配自己的行为,一旦遇到挫折和问题会不知所措,无法应付,还会不时流露出许多稚气。所以说,该时期的孩子有 双重性,有独立意向出现,但是还很不成熟,还想依附于大人,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成熟性和幼稚性并存,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对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家长在教育观念和方式上都 要有所改变,一方面不要再把他们当作“小孩子”来对待,要放手让他们独立处理一些问题,尊重他们的意见,信任他们,主动和孩子商量家中的一些事情,满足他们的正当要求,批评孩子也要注意方法,要耐心说服而不加训斥,不在人前挖苦和讥讽孩子,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不能把他们当作成熟的青年,还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2.自我意识的发展

初中孩子在成人感出现的同时,自我意识也发展了。所谓自我意识是指儿童在一定年龄阶段中所产生的对自体的自我认识。换句话说,自我意识是儿童对自己一切的认识,如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等,也包括儿童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状况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归属等问题。 初中阶段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

(1)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从对故事情节、人物行动感兴趣转 向对人的内部世界、内心体验产生兴趣,开始要求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心理变化和个性特点,希望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

(2)能意识到自己的身心特点,并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团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3)能自觉评价别人和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内心体验。这种调价是从评价别人开始的。起初孩子学会评价别人的品质和特点,以后才逐步学会评价自己的品质和特点,学会以别人为“镜子”来评估自己。他们把别人和自己作比较,在比较中认识自我。

(4)自我意识和评价能力还不高,而且不够稳定。他们的评 价常常会缺乏客观的标准,而以主观看法和感觉为依据,主观随 意性比较强。即使有评价标准也会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如评价别 人标准高而清楚,评价自己标准低而模糊,往往对别人看到的缺 点多,对自己却看到的优点多。对亲近的人评价标准低,对有意见的人评价标准高,造成对熟悉的人看到的都是优点,对有意见 的人看到的都是缺点,以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个时期促使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生理 的变化,另一个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一方面,身体的迅速成长,第二性征的出现,生理上的变化,使孩子意识到自己要像大人一样 生活,对生理成熟有着强烈的自我体验。他们常会问自己;“我是 个大人吗?”“我哪些地方像大人?’,“我像一个男子汉吗?”“我像一个大姑娘吗?”另一方面,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的 变化,客观环境不断向他们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孩子必须按这些 要求来检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成人和学校也经常以这些要求 来评价他们的行为表现,这就使孩子对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 系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探究着“人应该怎样生活?”“我要成为 怎样的一个人?”他们也关心自己所属团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常常会衡量自己:“我被人尊重吗?”,“人们重视我吗?” 3.性意识的觉醒

初中阶段的孩子由于生理上的成熟.性机能的发展,对于各种性现象开始产生兴趣,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角色,对异性也会发生兴趣,心理上会产生一系列变化。初中学生性意识觉醒的具体 表现为: (1)孩子开始意识到两性角色的存在,对自己生理上的变化十分关注。男孩开始关心自己的身高、体型和肩膀的宽窄。女孩担心自己长得太高或太矮,开始注意自己的打扮和穿着,并且想方设法掩盖自己的缺点。他们需要了解性知识,关心自己的第二性特征,对自己和异性身上发生的变化感到新奇,也想了解这种变化的原因,萌发探求的愿望。

(2) 由生理变化而引起心理上的不安和障碍。这个时期,孩子生理上的突然变化会引起较强烈的心理反映,他们会惊恐、不安、害羞和情绪波动。有时孩子甚至会精神紧张,不知所措。早熟的孩子在末成熟的同学面前感到超前,而晚熟的孩子又会在早熟的孩子中感到矮人一截,有一种失落的感觉。他们很容易在内心萌发不安和矛盾,有时会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莫明其妙地 焦虑、性情孤僻等心理障碍,有时会担心自己流汗过多,心跳太快和疲劳过度,忧虑自己不够正常,也会担心自己的学业和前途 。总之,这个时期的心理矛盾特别多,甚至会出现一种原因不 明的烦恼和彷徨。

(3)对异性产生接近欲,与异性个别接近和接触的现象开始 增多。刚进初中的学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与异性天真相处,对于异性的态度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先是疏远,接着是关注,最后发展到接触,开始时男女生之间会产生某种界线,对异性互相讨厌,男孩不愿与女孩共同游戏,也不愿与女孩共同做班级中的事,有时因学习和工作的需要而接近,会显得腼腆,态度很不自然,双方都有害羞的表现,即使是从小的好朋友,也会彼此回避;有的男女生同桌,甚至在课桌上要划上分界线.这种明显的异性疏远,正是初中孩子性意识萌动的表现。在初一年级.这种性疏远特别 明显。年龄稍大,男孩女孩都会有意识地关注对方,但是又不愿意把这种感情流露出来。他们表面上看来仍是冷淡、拘谨的,内心却都很感兴趣,彼此都敏锐地注意到异性的变化,对异性产生一种神秘的新奇感,暗暗地比较、评价着异性同伴。他们也十分关心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形象,有时会故意用管闹事或淘气的行为方式,引起对方的注意,甚至对异性同学恶作剧。互相关注正是初中孩子在两性间疏远之后产生的微妙的心理变化。随着年龄的增大,初中孩子会对同龄异性产生亲近感,少数孩子会单独交往,有的开始与异性约会,出现早恋现象。这种约会最初都是男女大家在一起,两个男孩一同去约两个女孩子,对象并不固定,交往几次后便相互配成对。这种约会多半发生在学校的游戏或运动比赛的场台,或者家庭聚会以及电影院、游乐场等娱乐场所。初中孩子过早恋爱是不恰当的。如果一旦发生,家长要冷静分析孩子早恋的原因,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帮助早恋的孩子“回心转意”。但是,也要防止因没有吃准情况而把一部分“假性行为”扩大化,以致弄假成真。 (4)孩子情绪不稳定,变化比较大。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生理上的变化,情绪反应比较强烈,有些孩子会变得易怒,有些孩子会忧郁寡欢,有些孩子容易兴奋。他们的情绪变化突然而强烈,一遇到不称心的事,就会心情急躁,发脾气;遇到开心的事,情绪会十分激动,甚至无法控制,遇到挫折或不称心的事,就会懊丧,失去信心,自暴自弃;一点小刺激往往会引起他们很大的反应,家长们常为此而感到头痛。这时候,父母如果把他们当小孩对待,一定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如果进行合理的劝告,他们又会粗暴地拒绝。有人称这个时期的孩子有一种不寻常的“反抗父母”的行为,其实这是该时期孩子情绪不稳定对行为影响的表现.

本讲仅仅叙述了初中阶段孩子的一些主要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便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参考。

一个人的气质是内部修养,外在的行为谈吐,待人接物的方式态度等的总和。优雅大方、自然的气质会给人一种舒适,亲切,随和的感觉,因而,它会使人在社交场合受到欢迎,增加成功的机率。气质是要从小培养的。

首先,家长要意识到,智慧使人文明。因此要从小鼓励孩子多学知识,锻炼孩子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开阔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社会经验。这些都会使孩子的言谈举止中透出智慧与大方,对培养孩子气质十分有益。

其次,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在这方面,家长尤其要注意给孩子做出表率。模仿是小孩子的天性,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带来深远的影响,父母在孩子面前说脏话,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传染给孩子。因此,家长要尽量使家庭中充满愉快、和谐、文明平等的气氛,使孩子从小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并能够健康成长。 其三,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品德是良好气质的灵魂,孩子具有同情、关心他人的品质时,才会在公共汽车上把座位让给老人,从而表现出谦荣有礼、尊敬老人的气质。同样,孩子只有表现出乐群、合作等良好的品德时,他才不会表现出性格孤僻、我行我素等不良气质。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感,训练孩子的道德行为,使孩子成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这样孩子自然就会具备良好的外在气质。

最后,要注意孩子服饰打扮,服饰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体现,俗话说:“佛是金装,人是衣装”,得体的服饰会给孩子的气质锦上添花,家长在打扮孩子时,应以自然、朴素、大方、美观为原则,不要过分追求奇装异服,以防养成孩子追求穿戴,自我欣赏,爱虚荣和任性等不良习惯。此外,有的家长喜欢把男孩打扮成女孩,女孩打扮成男孩,这些做法不利于养成孩子优雅,适宜的气质。

第二篇:怎样才能找到孩子的优点

怎样才能找到孩子的优点?(图)

读者刘女士问:我孩子上初一,个子不高,人长得也不精神,胆小、怯懦,办事、学习磨磨蹭蹭不精干,学习也不好,虽然中考、高考还十分遥远,但是我觉得注定得砸锅„„总而言之,我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一点儿优点都没有,我对他完全失去了热情和信心。有人告诫我,千万不要这么说孩子,也千万不能心里这么想,可我非常苦恼,请你们帮助我,说说找孩子优点的方法,好鼓起我对他的信心,拜托了!

编辑感言:

“我怎么横看竖看都找不着他的一点儿优点!”“她做的每件事一看就让人生气!”„„家长找不着孩子的优点,在我所接触的家长中,发出类似牢骚的不乏少数。有时我真替孩子们难过,也替这些父母悲哀,树上都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为什么非得强求我们的孩子都“成龙成凤”呢?其实孩子能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非常优秀的,他们的诞生是从成千上亿个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的,你能说你的孩子不优秀吗?何况人一生并不一定都会绚烂无比,只要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就好。父母就像魔法师,鼓励和赞扬就是你手中的魔镜,只要运用得当,你的孩子就会健康成长。

专家这么说: 优点是幸福的源泉

刘女士内心对自己孩子的看法属于人际知觉的范围。所谓人际知觉,就是对他人的外部特征、人格特征、人际关系及其对行为原因的推理、判断与解释。她的苦恼让我想起我的情

商训练团体课上的一个情景,当时,我在白板上画了一个黑点,然后问大家:“你们看到了什么?”60%的家长回答:“白板上有一个黑点。”20%的家长回答:“白板上有一个小黑点。”20%的家长回答:“一个黑点。”对于同一问题相同情境下的不同回答,可以看出人的知觉差异,进而可以投射出其人际知觉的差异。

想来刘女士内心的苦恼在于自己也知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但凡是人,都会既有优点,也有不足,乃至缺点。一个一点儿优点都没有的人是不存在的。那是什么因素导致刘女士目前觉得自己的孩子一点儿优点都没有,对孩子完全失去了热情和信心呢? 社会心理学认为,影响人际知觉的主观因素包括:第一,认知者的经验。个体过去的经验不同,对相同对象的认知也会有不同的结果。第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由于动机和兴趣不同,个体选择认知对象会有所不同。个体往往忽略他不感兴趣的事情,集中于他感兴趣的事情。第三,认知者的情绪。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给他人赋予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眼光”知觉他人;反之则用消极的“眼光”去知觉他人。

刘女士可以对照以上几条去思考,当然痛苦地思考是要花成本、付代价的。下决心就不易,付诸行动更难,但为了自我成长,为了自己和孩子的幸福,我想,经过核算,刘女士会有自己的决定。

曾经在一个并不出名的景点门口的杉木牌上,刻着这样一段话:如先改变自己,对方也会改变;对方有了改变,心境也会改变;心境有了改变,言辞也会改变;言辞一有改变,态度也会改变;态度一有改变,习惯就会改变;习惯一有改变,运气就会改变;运气一有改变,人生随之改变! 这块杉木牌的名字叫“八度幸福”,愿对刘女士有所帮助。 观点一:放大孩子的优点

一个学习很不好的学生,请求父亲的朋友,希望自己能够到他任教的班就读。 父亲的朋友问:“数学精通吗?”青年羞涩地摇摇头。“物理、化学怎么样?”青年还是摇头。“经济学?”沉默。父亲的朋友接二连三地发问,青年窘迫地垂下了头,他自己似乎连丝毫的优点也找不出来。“那好吧,你把名字留下来吧,我会尽快把结果告诉你。”学生羞愧地写了出来,急匆匆地就要离去,却被父亲的朋友一把拉住了:“孩子,你的字写得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啊!你不该满足只换一个班。”把自己的名字写漂亮也算一个优点?学生在对方眼里看到了肯定的答案。哦,我能把自己名字写得叫人表扬,那我就能把所有的字写好看,我就应该写出好文章来„„受到鼓励的学生,一点点放大自己的优点,兴奋的脚步立刻轻松起来。后来,这个学生写出了名震天下的经典作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法国18世纪著名作家大仲马。

老师和家长们,请帮孩子寻找并放大他们的优点吧,这样,你不但让孩子始终感觉到了春天般的温暖,更重要的是帮他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13岁女孩的爸爸李毅斌)

观点二:还是顺其自然好

我想,家长望子成龙,主要目的是为了孩子幸福。可是,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家长的附庸。孔子“三千徒众立,七十二贤人”,而他自己的独生子孔鲤却一生默默无闻;鲁迅非但没有逼着儿子周海婴去做文学家,反而留下遗嘱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过活,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这些事例说明,教育不是万能的,因此,即使像孔子、鲁迅这样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在教育子女方面,也不得不顺其自然。所以,对于孩子,家长所抱的心态应该是:顺其自然!只要尽自己所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尽可能好的环境,就可以问心无愧了,至于孩子将来成龙成虫,就不是自己能管的事了。

(12岁男孩的爸爸王三立)

观点三:化反为正优点自然来

人无论大小、干何种工作、地位高与低、相貌美与丑,都是集优点与缺点于一身的统一体。

我家儿子浩浩上初一时也存在粗心、爱睡懒觉、磨磨蹭蹭的毛病。但我发现他爱较真、爱好体育运动、集体荣誉感强等优点,经过我慢慢赏识与鼓励,现在毛病基本上改了,学习成绩较稳定。建议刘女士从平常注意观察孩子有什么特点和特长,变缺点为优点,比如他磨磨蹭蹭,你可以把他看成比较稳重;他胆小,你可以把他看成是比较谨慎;学习不太好,只要不落下课程,就不能认为是差学生;再看看他有没有体育和其他方面的特长等等。只要家长观念转变了,孩子的自信心就会慢慢增强,孩子的优点自然就多了。

(15岁男孩的爸爸张玉勇)

观点四:孩子是等待发掘的金矿

孩子的潜能就像地下的金矿,需要去发掘。我建议:

第一,要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怯懦的心理障碍。鼓励孩子敢闯敢干,不怕犯错、丢丑。这样,孩子才会得到锻炼,能力才会增强。

第二,给孩子发挥潜能创造舞台。人的才能是多类型的,家长要搭建舞台,为孩子展示音乐、绘画、建筑、手工、商业、空间想像力等方面的能力。

第三,评价孩子,不能只看外貌和智能,有爱心、性格平和、合群、乐观、身心健康、热爱生活等等都是优点,甚至比美貌和高智商更重要。

(14岁女孩的妈妈常苏英)

正确对待孩子的“恶作剧”

当孩子长到5—12岁时,总有那么几年是“混沌期”的时候,也就是俗话说的:“半大小子,气死老子”。特别是男孩子,常有“恶作剧”的行为发生,他可能会把烟卷拧碎放入鱼缸,也可能在小狗的尾巴上拴上一卷报纸点燃,还可能„„

那么,家长如何解决这恼人的问题呢?

一、找一找深层原因。孩子搞“恶作剧”,多是在烦躁、孤独无聊时;也有的是对家长的一种报复行为,在他被家长误解、冷落、打骂之后所进行的。对于这种原因的恶作剧,家长就不该就事论事了,而是要从根本上消除孩子的心理问题,以关爱为切入点。

二、可以动怒,但不可动手。无论是谁,看到孩子在“惹祸”,总要火冒三丈的,当然可以立即制止孩子的危险或破坏行为,指出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但你不必用痛打的方式,因为这样可能会使孩子与你结下怨恨或产生报复心理。

三、从正面肯定出发。如家长发现孩子用毛笔在精美的电视墙上“涂鸦”时,可先肯定他的想像力和绘画水平,然后再引导他:“你这‘作品’如果画在纸上,说不定什么时候还可以拿去参赛、展览,让更多的人欣赏呢!”如此等等。

四、与孩子共谋“喜剧”。把自己也扮成一个顽皮的孩子,与孩子“合谋”一件“喜剧”,比如“爸爸”正在聚精会神地工作,你可让孩子悄悄地往他的咖啡杯中倒些糖,让他的惊喜变成大家的快乐等等。同时告诉孩子,搞“恶作剧”并不难,难的是为他人创造一些惊喜,演出喜剧及表达一份爱人之心。

五、把“恶作剧”变为“实验剧”。“恶作剧”中往往包含着孩子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性,对于爱搞此项的孩子,你可要求他先把要搞的“恶作剧”内容用文字或口头表达出来,必须在家长的审批同意下方可“变通”执行。如孩子要往鱼缸中放烟头,那把一只小鱼单独放入一只碗中进行好了,看看鱼对烟丝的承受力究竟有多大,从而把恶作剧引导演变为“科学小实验”。

儿子的达观和智慧

所罗门曾说过:“快乐的心犹如一剂良药,破碎的心却吸干骨髓。”其实,不快乐往往是人自寻烦恼,快不快乐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习惯。没想到年仅12岁的儿子在这方面却给我做了一次极好的表率。

平日,我很少买生肉,一般个把月才会买一次,一方面是因为我素来不太喜欢吃肉,另一方面当然也有经济的原因。儿子想吃肉时多半就买点火腿肠。

那天下午,在儿子的再三要求下,我买了一斤生肉,打算做顿青椒过油肉给儿子解解馋。孰料,正过油时,炒锅突然烂了个洞,锅里的油顿时被火点燃,火苗直往上蹿,差点儿酿成火灾。我只好改用另一个带柄的小炒锅来做。当我端着一锅香喷喷的青椒过油肉正要出锅时,不料炒锅把儿断了,整锅肉硬生生地倒扣在了地上!我顿时傻愣在那儿,一时无所适

从,心中懊丧地想:唉,今天咋这么倒霉啊?!没想到,这时儿子已拿来铁簸箕,边帮我收拾残局边宽慰我:“没事没事,万幸没烫着人,也没洒身上弄脏衣服。”儿子这番话令我特别感动,本来万分沮丧的我一下子轻松了许多。那顿晚饭虽然我们只能就着咸菜下饭了,但一家人的情绪却并未因此而低落,我倍感欣慰。因为儿子有一个乐观开朗的性格。平时,调皮的他就总会做出些令我啼笑皆非的出格事。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过:“如果你手上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才对,幸亏不是扎在眼睛里。”原以为这只是一种幽默式的调侃,如今才发现,其实这也是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智慧。那天,我从儿子身上同样惊喜地发现:小小的他居然也拥有这种达观和智慧!

第三篇:怎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对家长来说,孩子是手中宝,是“掌上明珠”,家长总是把最好的都给了孩子,生活上的优越条件,让他们应有尽有,这样很容易失去目标,去幼儿园没有学习的意识,认为只是一个游乐场,这样学习就成了他们的负担,很多孩子对学习都没有兴趣,不知道学习的作用,这样对孩子以后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兴趣是孩子不可缺少的。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幼儿缺乏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他们又怎么能够学习好呢?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如果幼儿缺乏学习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怎么能够适应小学的学习呢?

家长是幼儿的启蒙老师,是幼儿心目中的权威人物。美国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家班杜拉认为,模仿是幼儿的重要学习方式,这也说明了家长身教的重要性。如果家长在家里少看会电视、电脑,多看会书籍、杂志,为幼儿作出学习的模范,家长以身作则,以身示范,以自己的学习兴趣感染幼儿,幼儿就会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对于幼儿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哪怕是上课举手发了言,获得了一朵小红花,字写得漂亮了,家长都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必要时还可以奖励孩子,强化幼儿的学习兴趣。家长可以选择孩子熟悉的同伴作为学习的榜样,鼓励孩子认真学习。树立了榜样,就等于为孩子确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孩子的学习就有了内在的激励动力,必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孩子的学习一定要从小抓起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榜样,对孩子进行鼓励,有效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第四篇:怎样表扬孩子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没有人不喜欢听好听的话,受表扬和夸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尤其需要赏识。表扬和夸赞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提升孩子的智商和情商,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但并非所有的表扬和夸赞都能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但“好听”的话也不是多多益善,也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如果你过多过滥地表扬孩子,或表扬孩子的方式不恰当,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我看过不少教育方面的书籍,“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一观点对我影响很深,但由于理解 的偏差,我认为夸赞是多多益善,致使表扬无处不有。看见小朋友完成作业会说:“你真棒”,小朋友回答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就说:“真聪明”。表扬可以张扬孩子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直到有一天一位小朋友“大闹天宫”我才开始反思地孩子的表扬是不是该多多益善。我班有一个很漂亮的小女孩,她很伶俐,平时我总是表扬她,那一天我带全班的小朋友做手工,做完之后小朋友一起评价每个小朋友做的怎么样,在做手工时她把胶水弄到作品上了,看起来比较脏,所以有的小朋友跟她提意见,但平时听惯了表扬的她很不高兴,反过来说别的小朋友的不是,还大哭大闹,看到这些我意识到以前的表扬法有很多不妥,孩子总是被表扬,会导致自尊心膨胀,期望过高,抗挫折能力减弱等很多问题。后来我逐渐将表扬由多到少,由密到疏,让孩子慢慢不再依赖表扬。

经过一段时间的矫正,那位小朋友终于回到了能正常面对表扬的成长轨迹。

其实表扬的方式有很多,我以前在表扬小朋友时总是用“你真棒”“真聪明”等溢美之词。这样的语言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还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给孩子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怎样选择表扬的方式呢?

首先,表扬忌空泛。“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能干”,不少人这样夸小朋友。这样笼统、抽象、空洞的表扬,使孩子懵懵懂懂,不知所云,弄不清自己好在那里,聪明在那里,不仅起不到 激励作用,还容易助长孩子的自负,甚至影响到孩子对事物的判断和分辨能力。正确的做法是:表扬孩子应具体、明了,就事论事。

比如:你看到小朋友自觉将玩具“归还原处”,你可以趁机表扬他,“老师很高兴你能把玩具收拾好,这习惯真好,以后要坚持。”这种具体的表扬比泛泛地说“你真棒”“你真好”效果好的多。

其二: 表扬忌虚伪。我看到过这样一幕:一个小女孩正在练字。写的歪歪斜斜,但其母为了鼓励她,就表扬说:“写的真好看,比妈妈写的字还好看,比妈妈写的字还漂亮。”谁知小女孩嘴巴一噘说:“妈妈撒谎,撒谎不是好孩子,你写的比我的好看。”孩子虽小,但也有基本的辨别能力,你别想用廉价的表扬糊弄她。这种虚伪的表扬多了,还会使孩子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反感你的表扬。记住,夸奖也需要真诚。真诚是一种力量。

其三:表扬忌贬损。有人是在表扬孩子,但话语里隐含着贬损,无形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表扬“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你今天讲故事不磕巴了。”“你画画居然得奖了,看样子不笨。”“你今天终于没作错,了不起!”向这样明褒暗贬,好话坏说的表扬,流露出不信任和怀疑,会损伤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因此要避免此类伤害孩子的表扬。

其四:表扬忌过滥。表扬要疏密有致,浓淡相宜。忌过多过滥。有的人不分时间、地点、场合表扬孩子,这样表扬方式很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孩子被你表扬皮了。你的表扬对他不起什么作用!另一种是把孩子给惯坏了。孩子在你的不断表扬声中变的骄横、自大、脆弱。心理学研究表明,有间隔的、不定期的表扬方式比每次必奖更能塑造孩子的品格。这里,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把表扬完全等同于爱。另一点家长要明白,表扬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应引导孩子自我激励,形成自我评价的意识。有没有表扬都能积极向上,这就是表扬的大智慧了。

总之一句话,表扬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方式进行,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黄一依家长:韩素芬

第五篇:怎样才能不在孩子面前发脾气

这是童书妈妈的第92篇分享。

很多家长会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发脾气,有时候,是因为孩子犯错,有时候是因为孩子拖拉,有时候是因为孩子犯浑,有时候是因为孩子太黏人,有时候是因为孩子不睡觉,有时候是因为孩子不起床,有时候是孩子不爱学习,有时候是孩子打碎东西……总之,孩子的很多行为都会瞬间点爆家长的心头之火,不发泄出来真的是憋的不行。

那么,发脾气真的有效吗,孩子会就此改正吗,会养成早起早睡的习惯吗,会不乱放东西吗,会马上读书学习吗,会立刻变得懂事吗……

在这里我想说,发脾气是无效并且损伤亲子关系的。

很多家长应该知道,我一直强调家庭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没有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就没有家庭教育的基础。那么,发脾气肯定是危害家庭关系的行为,是不好的。 那么,家长怎样才能不在孩子满前发脾气呢,如果不发脾气,又如何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教导孩子好好学习、生活呢?别着急,咱们一点一点地分析。

我经常跟我的女儿小丸子讲风和太阳的故事。风和太阳比赛谁能把路人的衣服脱下来。风呼呼地吹,猛烈地吹,结果路人把身上的衣服裹得很紧了。太阳笑眯眯地出来,用温热的阳光照耀,路人觉得很热,很快就把衣服脱下来了。

我们都要意识到,内心的改变才是真正的改变。要改变内心,就像风和太阳比赛如何脱掉一个人衣服。呼呼的北风只能让人把内心的衣服裹得更紧。发脾气其实是关紧内心大门的方法。

当你要跟孩子发脾气的时候,马上提醒自己一下:发脾气永远不解决问题的,是无效的,影响亲子关系的。你的怒火会降低一半。

发脾气的两个恶性循环

一是形成恶劣的亲子沟通模式。我们经常看见,孩子越顽劣,家长脾气越大;家长越是气急败坏孩子越难管;父母发脾气升级的同时,孩子的坏行为也在升级。

我至今还记得我的一位小学同学,他算是那种“很不听话”的男孩,他的爸爸在管教他上面不但大发脾气、暴打,还用铁链子把他拴起来。但这位同学不但没有被打乖、拴乖,反而更加桀骜不驯,到了小学二年级就已经无法坚持上学,彻底辍学了。

家庭管教经常陷入奇怪的惯性,比如,朝孩子怒吼一通之后,发现孩子的坏行为并没有改变,于是家长就会想,既然怒吼不行,下次就打一顿,打十下不行,那就打二十下。家长常常以为是自己的“力度”不够,其实是方向反了。

我建议所有奉行“孩子就是要打一顿才记得住”的家长,请你们有好奇心和实验精神一些,来试试“给孩子犯错自我修改的机会”的方法,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宽容,多一些信任,多给孩子一些时间。

我知道,看着孩子犯了错误而不马上纠正、教训,其实是非常考验家长的心理承受能力的。但是,也请相信,孩子有自我纠错的能力,甚至,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自我纠错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享受这个过程的权利。

有了这种心态的调整,自然也就减少了发脾气的源头。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好脾气的父母,他们的小孩常常乖得不需要动一个手指头,说一句重话。

第二个恶性循环是远期的。原生家庭的相处模式很可能会带到孩子成人之后的家庭中去,恶劣相处模式变成了“代代相传”。所以,我们会看见,有些家族总是对孩子温言暖语,孩子也悄声细语知书达礼;有些家族则总是怒火万丈,每个人都气鼓鼓地充满负能量。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对象。孩子都不喜欢被训斥、打骂,但却没有选择的权利。所以他尽管感觉很受伤,但往往自己成年后也会深深相信“孩子不打不成器”,很可能会把这种恶劣的亲子沟通模式,从原生家庭,带到自己的新家庭,形成“家族传统”。 发脾气打骂不但无效,而且会伤害亲子关系。很多读者朋友告诉我,他们现在已经成年、

第 1 页 (共 4 页)

为人父母了,老不愿跟自己的父母相处,一打电话就吵架,其实根源是在童年时代的创伤。而且,我相信很多父母在打骂完孩子之后非常内疚和难受——其实打骂和之后内疚耗的精气神,比其他耐心的方法更剧烈。

我建议父母永远不把发脾气打骂作为管教孩子的选择。因为只有这样,你的心才会打开,你的注意力自然就会转向寻找真正解决的方法。

控制情绪:夫妻互为心理医生

如果是家长在家庭之外有情绪了,怎么能不带给孩子呢?

最好的方法是夫妻互为“心理医生”。我的一位闺密跟我说,她的脾气非常好,原因是因为家里有一位“心理医生”,那就是她的先生。

每次她在工作上遇到什么不快,甚至跟朋友相处出现了嫌隙,她总是选择跟丈夫倾诉。有了“心理医生”的处理之后,她的情绪往往能归于平静,不再把负能量带到孩子面前去。 其实,要给爱人当心理医生特别简单,那就是耐心地倾听,在听的过程中肯定对方的情绪(请注意,不是肯定行为)。比如当爱人讲他们老板如何“坏”的时候,你不必跟着下评判,说老板实在太坏了,更不能煽风点火,说“那咱们辞职吧”,也不要忙着去献计献策,只需要肯定对方的情绪:“你一定气坏了!你太生气了!”只需要重复对方的感受即可以让他的情绪得到宣泄。

你会看见你的爱人在吐槽的过程中慢慢平静下来,甚至自己已经理清思路,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叫做共情。

是的,亲爱的朋友,在爱人气得发疯的时候,只需要给他一个结实的拥抱,并且耐心倾听和肯定他的情绪,就可以给他带来前所未有的“被理解”之感,你的爱人会永远珍惜你这位“知己”。

同样的,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父母的第一件事情决不是讲道理,而是倾听和肯定情绪,当孩子把内心的垃圾倒出来之后,才装得进你的教诲!

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

经常发脾气的朋友,如果你耐心地发会儿呆,回忆一下你每次发脾气的过程,你会发现,每次发脾气的“程序”几乎是一样的。

当你内心风平浪静的时候,就像播放光碟一样,在脑海里面播放你发脾气的整个过程。现在,我们就像我们自己生活的剧组,你就是自己生活的导演,你可以随时按暂停,你可以任意修改剧情,让演员重新按照你的要求重新演绎,剪辑师按照你的心意重新剪辑,重新调节你的情绪,用其他方式代替愤怒……直到你满意为止。

然后,我们再在头脑里面播放这个完美的电影,用心体会你每个环节处理方式——你的话语、你的语气,你的肢体语言……把这些新的行为程序写入你的大脑吧。

这个播放光碟的方法其实是一种催眠治疗方法,看上去很像我们做完一个重大项目之后开的总结会。这种催眠治疗方法非常安全,效果也很显著。这种方法也非常适合去改变那些每天都是气鼓鼓的孩子,他们动不动就发脾气,发完脾气之后受到同伴的孤立,自己也非常后悔。

控制情绪的第一个技巧:腹式呼吸

控制情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又叫横膈膜呼吸,腹是让横膈膜上下移动。由于吸气时横膈膜会下降,把脏器挤到下方,因此肚子会膨胀,而非胸部膨胀。为此,吐气时横膈膜将会比平常上升,因而可以进行深度呼吸,吐出较多易停滞在肺底部的二氧化碳。

腹式呼吸是瑜伽、心理催眠等经常运用的一种呼吸方法。我把腹式呼吸看作一种万能的情绪调节开关,20次深呼吸足以把一个满腔怒火的人调到冷静的节奏。

人一平静下来,很多不经大脑就出口的话,现在都有时间经过大脑,经过心灵,然后温

柔敦厚地流淌出来了。腹式呼吸同时也是一种养生的方法,每天腹式呼吸15分钟,对健康也极其有益处。

注意的要点如下:

1,呼吸要深长而缓慢。

2,用鼻吸气用口呼气。

3,一呼一吸掌握在15秒钟左右。即深吸气(鼓起肚子)3~5秒,屏息1秒,然后慢呼气(回缩肚子)3~5秒,屏息1秒。

美国催眠协会主席汤普森博士是儿童心理专家,她介绍了引导2岁大小的孩子做腹式呼吸的方法——悠悠球方法。

那就是让孩子平躺,家长和孩子都假想有一个悠悠球在孩子的肚子上方,家长牵着这个悠悠球,孩子的肚子把悠悠球顶起来,又落下来。然后,再假想用剪刀把悠悠球的绳子剪断了,现在,让孩子自己来控制把悠悠球升起又落下。这个方法是专门给2岁左右,还听不懂腹式呼吸概念的小朋友的。

控制情绪的第二个技巧:积极暂停

积极暂停是个体心理学的一种方法。那就是当怒火一触即发的时候,从现场离开,到一个自己觉得舒适放松的地方呆一会儿,然后再继续解决问题。

我在一个心理工作坊里看到一个有意思的例子。一个同学扮演一位连续三天半夜两三点才回家的丈夫,另外三位同学扮演他的妻子。

第一位妻子的处理方式是坚决不开门,进行冷战。老师问扮演丈夫的同学,你下次还会晚归吗?“丈夫”回答:还会;

第二位妻子打开门之后对丈夫大吼大叫竭嘶底里。老师又问丈夫,答案还是:还会晚归。 第三位妻子跟丈夫说:你连续几天这么晚回来,我很生气,我去书房安静一会儿再跟你谈。扮演丈夫的同学说,她这样子,使我意识到我自己的行为对她影响非常大,在她去书房的时候,我也打算好好想想以后应该怎么办。

第三位妻子使用的方法,正是积极暂停方法,她去的书房,就是积极暂停角。

积极暂停适合所有的人使用。要注意,积极暂停不是一种惩罚,而是一个情绪转换的方法。积极暂停角,可以是书房、可以是卧室,也可以是阳台……家里的任何地方都可以。但那个地方最好是一个专用的角落,要布置成自己特别喜欢的样子。最好是雅致温馨,赏心悦目,比如放置一些郁郁葱葱的植物、美丽的花朵,还可以用一些让你身心愉悦的精油。

控制情绪的第三个技巧:发泄与转移

据说有些压力山大的公司,会给员工准备一个出气室,里面摆上沙包假人,供员工痛打一顿。一个火山爆发的员工出来时候已经雷雨转晴,变得笑眯眯了。

绘本《生气汤》里面的妈妈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方法。男孩霍斯一天遇到了好几件让他气愤不已的事情,妈妈煮上了一锅汤,他们朝着汤尖叫、吐舌头,用汤勺乒乒乓乓敲打锅子,然后还喷了一口“火龙气”,然后,霍斯笑了,妈妈也笑了。

霍斯妈妈用的,就是“出气筒“方法。那锅热气腾腾的汤,把霍斯的所有负能量都转移了。妈妈们除了煮一锅生气汤,还可以把收拾一遍家里的垃圾,把生气全部都扔进垃圾袋,然后捆得严严实实的,扔进小区垃圾桶。想象你有那么大袋生气给扔掉了,心情会立刻舒畅起来。 还有一种心理调节的方法,就是你躺在床上,想象自己躺在沙滩上,海浪将你的生气通通带走,冲向最深最深的海底去。这样的想象是自我催眠治疗的一种,非常有效。 最后,祝愿每位父母都有好脾气,每个家庭都有好氛围,每个孩子都有好心情。 备注:本文部分内容刊登于《都市主妇》2014年3月刊的专栏。这里是修改并重新撰写的文章。

延伸阅读(以下操作需在微信公众号“童书出版妈妈”上完成)

回复 宠爱 可看《小婴儿怎么宠爱都不过分》

回复 今天 可看《今天不是为明天做牺牲的》

回复 一生 可看《孩子过怎样的一生》

回复 氛围 可看《家庭氛围和孩子性格》

回复 心理 可看《家长应该知道的儿童心理》

回复 身边 可看《最好的爱,给最亲的人》

回复 向前 可看《让我们一起,向前一步》

回复 抢跑 可看《一个抢跑的民族和宿命》

回复 独立思考 可看《做独立思考的父母》

请支持童书妈妈,如果觉得“童书妈妈”的文章有价值,恳请分享到朋友圈、家长群中,让文章走得更远,让更多家长看到!

上一篇:置业顾问实习总结下一篇:志愿服务项目概述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