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指导课

2024-04-11

读书指导课(精选8篇)

篇1:读书指导课

名家名作导读课

——走进《稻草人》

史建华

教学意图:

我重点想通过这节课激发孩子们阅读《稻草人》的兴趣,掌握课懂这本书的方法,教会他们怎样读懂、读好一本课外书。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初步读懂《稻草人》书中的故事《稻草人》,为感受整本书的思想内涵打基础。

2、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整本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使学生初步了解叶圣陶的童话思想上和艺术上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老师听说咱们班的孩子特别爱读书,能告诉老师你们平时都读过哪些书吗?生:

那读的可真是不少呢!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了一位益友。

2、老师相信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的读书方法!就让我们来分享一下吧。生:

3、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不但爱读书,而且会读书。除了大家刚才说到的读书方法,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出示课件,学生齐读)这节课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读读叶圣陶爷爷的童话集《稻草人》。

二、出示封面、走近作者、了解作者。

过渡:常言道:看书看皮,皮就是封面。拿到一本书时要先看书的封面。(出示各个版本的封面)

① 请大家仔细观察封面,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题目、作者、版本、书内容特点(童话集,小说集,散文集,诗集)

② 如果你到书店去买书,会选择哪本?为什么? 生:最新版的,内容可能最全

师:说的没错,选书时要选最新版的,内容更全,设计更精美。不过可能你坐在后面看的不清楚,这是本拼音版的,那你现在还会选这本吗?

小结:高明的封面设计是书的内容概括或精华展示,让人一眼就爱上了他。

过渡:看了封面,我们知道了作者是叶圣陶,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作者。(出示课件)

指名读,听了这段话后,你对叶圣陶又有了哪些了解? 生:很爱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图)

生:从介绍中我们知道了叶老生活的时代与我们离得较远。(数字)师:所以我们为了更快读懂他的文章,那就需要了解他的写作背景,了解他的写作意图。(出示课件,了解当时的中国处境)

写作《稻草人》之际,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战乱不断,百姓生活窘迫。

三、出示序言(节选片段)、目录、插图 过度:看了封面后,我们再来看一下书中的序言。(课件出示)什么是序?

序言又称序,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通常用来说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写作经过,也有他人代写的多用来介绍和评论本书内容。这本书的序是郑振铎先生写的,表达了一些他读后的体会感受。

1、对于这本书的思想内容方面,郑振铎先生在他的序中是这样说的:“圣陶最初动手做童话时还梦想着一个美丽的童话的人生,一个儿童的天真的国土。后来的作品色彩已显出十分灰暗。如《眼泪》《瞎子和聋子》《稻草人》等。及至写到《快乐的人》时,他的悲哀已造极顶。”“我们看圣陶童话里的人生的历程,即可知现代的人生怎样的凄凉悲惨。”

2、艺术特点方面,序中这样写道:“在描写方面,几乎无一篇不是成功之作。”“我们便不知不觉的惊奇起来,而且要带着敬意赞颂他完美而细腻的描写。”“在描写儿童的口吻与人物的个性方面,也是很成功的。”“《稻草人》的文字很浅明,没有什么不易明了的地方。”

3、小结:通过阅读郑先生的序,我们基本上了解了叶老的创作历程,这本书的写作特点。

过渡:书中还有目录(出示目录)谁来说说目录有什么作用呢? 生:通过目录可以很快知道书的大概内容。

师:没错,许多章回体的书目录是对每一章的的概括,连起来就是输的全部内容。但还有一种书,它里面的故事是各自独立的,比如童话 集,有许多个童话故事组成。那还有小说集,散文集,诗集

4、眼中有目录,心中有规划,读书要有计划,根据目录页数大致给自己定一个时间,并能在规定时间里读完这是读书的好习惯。小结:读封面、目录、前言和后记,是我们初次接触一本书时,常用的一种略读的读书方法,可以让我们对这本书有个整体印象。但是光读这些能不能算读一本书?这本书中就有一篇《书的夜话》来讽刺这种人。

四、共读、共享《稻草人》

(一)接下来的时间就交给大家,老师知道你们已经提前读过手里的故事了,那我们就再快速浏览一下,根据老师的提示概括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出示填空的提示。(出示课件)提示快速读的方法 同桌间可以互相说一说

师:这篇文章读完了吗?这则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谁来概括一下?指名说

了解故事的梗概是阅读的基本要求,能做到这点你们已经很不错了。

(二)师:读了故事,你们一定发现了,文中的心理描写特别多。那就让我们走进稻草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稻草人。

请同学们抓住一件事中的描写稻草人心理活动的句子或段落,小组交流,你读懂了一个怎样的稻草人?(生交流)生:富有同情心,善良,想帮助那些可怜的人。

哪些小组找的是第一件事。指导感悟

师:与其说这是稻草人的内心活动还不如说是作者的内心独白。如果结合写作背景来理解,这个稻草人就是作者自己,表达了作者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以及对受苦受累的劳动人民的同情。

同学们,文中像这样的心理描写还有很多,希望大家课后去仔细品味,进一步感受稻草人的人物形象。

小结: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大家可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

(三)过度:作者除了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在第三自然段运用了特殊的环境描写。(出示课件)生读 师:你觉得作者写的好吗?哪里好?

生:排比,拟人,生动,写出了稻草人看到的美丽田野景色(那你能读出它的美吗?指名读)

师:我们知道环境描写都是有一定作用的,猜猜在这个故事中它起到了什么作用?生说

师:美丽的田野与接下来田野里发生的悲惨的事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突出下文人们生活的悲惨做铺垫。这样强烈的对比更能激发我们内心的同情。这就是环境描写的作用。

确实,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而应深入细致地读,抓住重点语段精读,如果大家坚持不懈地这样读书,一定会受益匪浅。

(四)师:那你想不想也像叶圣陶爷爷一样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

师:没错,其实优秀的作家都是从阅读别人的佳作开始的,接着开始模仿,最后超越他们。阅读课外书正是一个积累的好机会。当我们在读一本书时,遇到精彩的语段可以反复诵读甚至抄写背诵。老师期待你们的佳作哦!

总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共读的这篇只是这本书中众多精彩故事之一,书中还有许多精彩等着我们去发现。比如(出示课件)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阅读方法细致地读完《稻草人》。

五、明确方法,谈收获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有所收获。指名说

希望这节课对大家以后的阅读有所帮助,在阅读路上越走越轻松。下课!

篇2:读书指导课

掌握读书方法

一、引入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一公式:W(成功)=X(刻苦努力)+Y(方法正确)+Z(不说空话)。读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做到成功的读书呢?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非常关键,今天我们一起上一节“掌握读书方法”阅读指导课,一起来探讨“掌握怎样的读书方法及怎样掌握读书方法”。

二、介绍读书方法

(打开课件)老师为同学们精心准备了几种读书方法,大家来探讨一下吧。

1、学生读。

2、教师讲解。

3、看了这几种读书方法你有什么感受?生说自己选取读书方法的过程及体会。

4、下面我们就选取自己喜欢的方法读书。

三、自由读书

师:“按照我们平时在图书馆找书的方法,找到喜欢的书籍,采用适当的方法读书吧”!

生找书,看书,师适当指导。

四、交流读书方法

师:“你选用的是哪种读书方法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生结合自己的读书实际情况介绍。

师:假如书被你借在了手中,你有了充足的时间你会怎样读书?

师:我们可以把各种读书方法结合起来,第一步略读,第二步速读,第三步精读,第四步写读,第五步通读,第六步再读。这样一本书读完以后就不会忘记,谈起本书你就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

五、名人读书法

师: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伟人名人光耀星河,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名人读书方法有哪些可以借鉴。

(打开课件)师生一起学习马克思读书方法。

六、比较电视与读书

师:放学以后同学们回家会干什么?

师:大家都很爱看电视,我为大家准备了一小段电视剪切,一起来欣赏。(打开课件)共同观看。

师:通过观看录像你了解了什么?

师:同学们能不能说出周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时间和地点呢?

生:不能。

篇3:读书指导课

一、整本书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整本书阅读, 他明确质疑:“试问, 养成读书的习惯, 不教他阅读整本书, 那习惯怎么养得成?”笔者从叶老的论述中领悟到读整本书的好处:一是能扩大阅读空间, 应用阅读方法, 养成阅读习惯;二是可锻炼思维, 进行各种文体知识研讨和文体阅读训练;三是能使学生的阅读心理更专一, 阅读效果更好;四是能练习精读和速读。总之, 读整本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

二、初中生已初具整本书阅读的能力

随着小学整本书阅读研究的逐步展开, 国内很多小学在开展实验性的整本书阅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亲近母语”课题组经多年探索, 通过“共读一本书”“班级读书会”等方式促使个性化阅读与合作性阅读的融合, 使学生充分感受作品的人物魅力, 体悟作品的生命诠释。

将小学的整本书阅读研究成果作为初中的借鉴, 有几点值得思考:首先, 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 在整本书阅读书目、阅读深度和指导方法等方面都与小学生有所不同。其次, 经过6年阅读训练, 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已开始分化, 要注意如何有差异性地分层指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最后是时间问题, 初中生面对中考心理压力大, 课业负担重, 如何处理阅读与课业的关系也值得深思。

笔者认为, 面对浩瀚书海, 首先, 我们应选择适合初中生广为阅读的, 能使他们从书本中汲取健康有益的人生经验的整本书, 主要为“文学经典”。其次, 初中生正处于心智发展期, 也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 他们渴望认识社会、了解人生, 充满极强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对社会的认知也具有一定主观性与片面性。同时, 升学的压力使他们的生活具有了一定功利色彩和目的性。针对学生阅读现状, 根据初中生心智特点, 教师要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让学生在愉悦、多角度、有个性的整本书阅读过程中, 提高鉴赏能力, 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与方法, 使整本书阅读成为学生终其一生的习惯与良师益友。

下面, 以《水浒传》的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为例作一探讨。

三、《水浒传》阅读指导课之“读书报告会”

经几节课的阅读指导, 《水浒传》阅读课已成为学生很感兴趣的一门课。在此基础上, 笔者组织以“快意恩仇之武松”为主题的读书报告会, 其主要目的是在细读《水浒传》中关于武松的回目、在对关于武松的话题有一定思考与理解并形成文字稿 (论文) 的基础上,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采用全班报告会的方式, 加深对武松这一英雄形象的理解。

1. 报告会的设计。

笔者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 所有同学将论文按时交给老师评阅, 85分以上的入围论文先在小组交流, 所在小组可加5分。然后, 精选出10篇左右全班交流论文, 所在小组可各加8分。在小组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学生代表将在读书报告会上宣读他们的论文, 他们所在小组之外的学生可就论文内容自由提问, 该同学或所在小组其他成员必须解答, 为鼓励提问, 规定提问者所在小组可加分。

“读书报告会”由学生主持, 教师则退居幕后, 以让同学们在争辩中汲取知识, 互相鼓励, 取长补短, 共享阅读成果, 进一步促进《水浒传》的整书阅读。

2. 课堂的精彩点评。

报告会前, PPT循环播放《好汉歌》, 同时展示各个版本的武松图像, 以营造“说武松”的氛围。

报告开始, 笔者简单几句话导入后, 就将课堂交给主持人和全体学生。

各小组先讨论几分钟, 回温各自论文内容, 准备交流。而后各组代表上台交流, 穿插其他组员的自由提问。学生的交流与提问大多很精彩。有几位交流的学生甚至放弃稿子即兴发言, 往台上一站, 举手投足间, 不自觉加入几分表演。提问与回答的交锋, 才思敏捷, 反应迅速, 紧扣主题, 生动处几乎要争吵起来。

一位男学生说到“血溅鸳鸯楼”, 将武松的行为分析为“猖狂”, 连杀19人, 外加留字, 狂得丧失人性, 太过残忍。而狂的后果是出征方腊中因狂妄自大而痛失左臂。马上有学生反驳:在“血溅鸳鸯楼”那样的盛怒之下, 试问要是你, 会去思量杀1人还是杀19人吗?这正是武松快意恩仇、血气方刚的表现。一位男学生拍案连发两问:请问, 这19人中, 有没有不该死的?再请问, 武松连杀19人的举动, 有没有非正义之处?另有学生站起来反驳:武松是为了自卫, 杀人被那些家丁看见, 如果不杀的话, 万一报官, 自己岂非小命玩完?再说, 杀1人是杀, 杀19人也是杀……

伴随着不时的热烈掌声, 读书报告会圆满结束, 然而, 师生都感到意犹未尽。

3. 课后的反思。

之后, 笔者继续进行了两次读书报告会, 作为班级共读《水浒传》的跟进。笔者认为, 课堂讨论, 论文交流的方式较适合初中生整本书阅读的分层指导, 也是学生个性化阅读原著后共享阅读成果的好途径。

(1) 让学生有话说。《水浒传》的一系列导读课, 班级分组、活动贯穿、氛围营造等已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细读“水浒”的兴趣。此外, 以人物评论为内容的读书报告会, 鼓励阅读是第一目的。因此, 课堂没有对完成论文质量差的学生的批评;没有对武松形象的标准理解;只有那些认真的准备, 精彩的发言和充分的交流。良好的氛围、精心的组织和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说。

(2) 让学生想说话。想是欲望, 要达到不得不说, 不吐不快的境界, 必须让学生对原著有自己的思考。因此, 一定的强制性的书面作业是必须的, 学生在写的过程中, 将心中想法尽兴吐露。“快意恩仇之武松”读书报告会的论文质量令笔者惊讶!尽管参差不齐, 但在阅读描述人物的相关章节、提炼观点并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佐证的过程中, 对不同阅读层次的学生施加阅读指导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 让学生能说话。好的平台, 能让学生畅所欲言, 在这过程中, 没有标准, 没有对错, 有的是同学们专注地投入, 哪怕说得不尽合理, 也是好的。

课例中, 笔者采取小组捆绑、合作学习、组间竞争的方式, 有良好的兴趣与充分的思考作为支撑, 加之没有教师施加权威影响, 整个课堂思维碰撞激烈, 火花四射。

另外, 学生们论文质量的层次差异是存在的, 这源自不同的阅读能力、理解水平、写作态度等。如何缩减差异, 或者是否有必要缩减, 即是否该以不同阅读层次学生获得属于该层次的领悟为成功标准, 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初中生的整本书阅读指导, 是在充分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的基础上, 让学生愉悦、多角度、个性化阅读、思考与交流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将智育与德育结合,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与方法, 使学生在读中品味、思考、感悟、积累, 让整本书阅读成为学生终其一生的习惯和良师益友。

摘要:文章在肯定整本书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和初中生已初步具有整本书阅读能力的基础上, 以《水浒传》阅读指导课的“读书报告会”为例, 就初中生的整本书阅读指导进行了探索、实践和反思。

关键词:初中生,整本书阅读,指导课,读书报告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董菊初, 吕志敏.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述[M].上海:开明出版社, 1998.

篇4:读书指导课

悠悠一部“城南事”走进千百孩子心

——从“课外阅读指导研讨会”看学校有效教研

2007年11月,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第一实验小学在校内组织了一次教研活动,现撷其“精要”展示给大家,以期给现行“疲软”的学校教研以一定的启迪。

设计理念:

当我们把好书送到孩子们面前,我们的工作不是结束,而是刚刚开始。我们要努力让孩子保持对书籍的持久兴趣,最终这种兴趣才能转化为一种习惯。教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体会到读书的快乐;让孩子感受到教师、家长对书籍的热爱。

教学目标:

1、 交流自己对《城南旧事》的独特认识。

2、 学习阅读的基本方法。

3、 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指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两周内阅读完《城南旧事》。

2、 号召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有能力的写出同读经历。

3、 组织学生作手抄报和读书摘录卡。

教学过程:

(一) 走近林海音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展示林海音的照片,大家一起说出她的名字好吗?

生:林海音

师:那谁愿意来介绍一下她的相关资料?

生: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

生: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出版了18本书。《城南旧事》是其中很著名的一部。

师:那么,她的这本《城南旧事》是本怎样的书呢?请同学们拿出我们的读书摘录卡。

(二) 交流《城南旧事》的主要内容

师:谁来说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生1: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 ,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巡警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

生2:(略)

师:(发现学生在总结主要内容的时候,普遍比较嗦,而且,有的孩子抓不住重点。)来,大有翻开这本书的目录,大家浏览一下,目录中的六个故事之间有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生:没有。

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采取这样一种方法来概括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出示:合并法。

不过,这种方法虽然具体,但是不够简练,那么仔细看,是谁把这六个故事串在了一起?

生:英子。

师:那么,我们就可以找准共同点简练概括。请大家再试着来概括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生:主要讲了小英子和惠安官的秀贞,被赶出家门的蓝姨娘,草丛里那个没有办法只得做小偷的年轻人,以及奶妈宋妈,身染重病,过早去世的父亲之间的故事。随着这些人的离去,英子也渐渐长大和童年告别。

师:如果一本书的每个故事之间联系紧密,彼此有因果关系,那么我们该怎么概括它的主要内容?(引出概括主要内容的另一种方法——要素串连法)

(三)交流对精彩句段的感悟

师:读一本书,仅了解主要内容还远远不够,还要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那么,林海音为什么要写这本《城南旧事》?

(指学生说说。)

师:咱们听听林海音自己怎么说的,想想你听出些什么?播放《城南旧事》电影开篇作者的一段自白。

师:你听出了什么?

生:淡淡的忧伤。

生:她对童年的怀念。

师:声音是能传达自己的情感的,那么我们也来学着用声音表达自己对文字的感悟,请大家准备几分钟。要求每朗读完自己喜欢的句段,用几句话说说自己的感悟。

(学生朗读,教师根据学生的感悟,引导学生注意该采用什么方法去体会。_

教师总结:在欣赏精彩句段的时候,不仅要抓住修辞和重点词语,还要注意把心放进文中捕捉作者的感受。

(四)交流对书中人物的看法

师:这本书中不仅有精彩的句段,还有一个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谁来说说这本书中都有哪些主要人物?谁来评点一下?

学生主要点评了宋妈、英子、秀贞、爸爸。

当点评到草丛里的年轻人时,出现争议。

生1:我和英子一样分不清他到底是个好人还是坏人。

生2:他是为了母亲和弟弟才去做小偷的,他是善良的,我觉得他不是坏人。

师:那我们听听在座的家长的评点吧!指几个家长做点评。

教师总结: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我们很难用好和坏判断一个人。草丛里的年轻人是一个本性善良,但是做了错事的人。以后在点评人物的时候注意抓住他性格、身份的特点,仔细从他做的事情里了解他的品行、精神。

(五)唱《送别》,话送别

师:这本书后来被拍成了电影,咱们一起唱一下这首歌。(播放音乐)

师:歌唱完了,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以《送别》为主题曲吗?

生:因为每个故事英子都会和一些人告别。

师:文中有几个送别的场面?

生:5个。

师:出示句子:

英子送别了___________,送别了___________,送别了___________,送别了___________,送别了___________。

生:英子送别了秀贞和妞儿,送别了蓝姨娘,送别了草丛里的年轻人,送别了宋妈,送别了爸爸。

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所有的内容,出示句子:英子送别了___________。

生:英子送别了童年。

师总结:读书的时候,如果发现类似的描写,或者对比鲜明的句段,要注意进行比较, 老师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注意到了这些类似的送别场面,我就进行了比较阅读,这是老师做的读书笔记。

出示:《城南旧事》中几个送别场面的比较

(六)教师总结(略)

教后反思:

因为沉醉于《城南旧事》中那淡淡的忧伤和沉沉的相思,我喜欢这本书,更希望引领孩子们能走进书中,品味英子别样的童年生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手抄报、读书摘录卡的评选,目的是激发孩子们阅读的兴趣。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会读书、爱读书, 让更多家长意识到亲子阅读的意义,我邀请了家长参与到这节课外阅读课中来。

通过这节课外阅读课,我主要想给每个孩子提供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让他们相互启发,同时感受到老师、家长对书籍的热爱,对他们读书的关注。在整个交流中,我注意到了读书方法的指导与渗透: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品评句段的方法,点评人物注意从哪些角度入手等等。最后,以教师的阅读表作为例子,引导他们阅读时注意比较。

在教给孩子必要的读书方法的同时,我注意了读书兴趣的培养。人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孩子感觉到读书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呢?我引导孩子学唱《送别》,为自己喜欢的章节插图。上完这节课我和孩子们观看电影《城南旧事》,他们看着电影不由自主地喊出:那是西厢房的小油鸡!我知道书中的文字已经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他们已经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想想《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我觉得引导孩子们爱上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还需要我们付出太多的智慧和汗水!

篇5:《绿野仙踪》读书指导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书中相关的故事细节,感知人物形象。

2、教会学生看作者简介、引言导读、故事简介、目录部分,让学生学会读整本书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

3、培养细读文本的习惯,学会表达自己对书中人物的感情,并发表有独特见解的人物评价。

4、通过交流阅读成果,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读书中相关的故事细节,感知人物形象。学会表达自己对书中人物的感情,并发表有独特见解的人物评价。

教学难点:

培养细读文本的习惯,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浓厚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轻松入话

目标:检查学生读书情况和已有的读书方法。

1、同学们,在本学期的读书活动中,你们都读了哪些课外书?

谁来背一句你最喜欢的关于书籍的名人名言?你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向同学介绍吗?(板书: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从刚才的谈话中,老师知道了同学们掌握了不少读书的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我们还能有更多的收获呢。

这学期,老师还推荐大家读了《绿野仙踪》,同学们一定有很多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你的读书心得。

二、共同研读《绿野仙踪》,学会读整本书的基本方法

目标:教会学生看作者简介、引言导读、故事简介、目录部分,让学生学会读整本书的基本方法。

1、学会了解作者,感受写作背景。

(1)出示封面:这位漂亮的小女孩是谁?和她一起的还有哪些伙伴?(从封面上了解故事的主要人物)

(2)你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谁?你对他了解多少,能说说吗?(出示:课件展示《绿野仙踪》的作者简介)(板书:知作者)

2、学会看故事简介,初步感知文本。

(1)请学生简单地说一说,小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是怎么概括出来的?小组找找你那本书的故事简介。(课件出示:故事简介)

(2)从《故事简介》中,我们可以了解本书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板书:读简介)

3、学会看书目录,详细了解故事基本情节。

(1)我们还可以通过看什么也能很快的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除了故事简介,我们还可以通过目录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目录就是书中内容的高度浓缩,相当于文章的题目,通过看目录,我们就可以把书本读薄了。咱们小组一起读一读目录,看看你的目录中都有哪些内容?

(2)这是老师书上的目录,我节选了其中的五章,考考大家,如果我要了解翡翠城,怎么办?(板书:看目录)

4、小结阅读方法:知作者——读简介——看目录了解故事梗概。

这就是这节课老师带给你们阅读的第一把金钥匙:了解主要内容。

三、深入分析人物形象

目标:学会表达自己对书中人物感情,并发表有独特见解的人物评价。

1、和书中人物交朋友

(1)假如多萝西来到我们班,你愿不愿意和她交朋友?为什么?(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2)你还想和谁交朋友?为什么?(让学生尽情说。)

(3)老师还喜欢与故事中的另几个人交朋友,你知道是谁吗?

2、老师引入:刚才同学们都交流了愿意和谁交朋友,我们了解了人物形象,了解了他们身上的优点,这就是我们读书的收获。这是老师送给大家的第二把金钥匙:走进人物角色。

四、片段赏析,畅谈感受。

目标:通过读书中相关的故事细节,感知人物形象,学习写作方法。

1、同学们,这本书不仅营造了一个奇异的世界和不可思议的经历,还是我们学习习作的好范文呢!再仔细阅读两个片段,你一定会学到很多:(课件出示两个片段)

2、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把你的这种感受写下来。

3、这是读书的感受,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书时,你拿一支笔,边读边把自己的感受写在这段文字的旁边,这叫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4、假若把这段话概括一下,连同把这种感受写在本子上,就是一篇很好的读书笔记了。(板书:品故事)

五、明确要求,延伸阅读。

目标:让学生养成每天读书,每天交流的习惯。

1、《绿野仙踪》是一部长篇小说,一下子读不完,怎么办?指名说说。

2、读书能带给我们无限的乐趣,今天,我们只是从人物的外貌、情节等描写来品读《绿野仙踪》,其实在这本畅销全球的书中,还有更多的闪亮的宝石需要你细细挖掘,慢慢欣赏。

六、回顾总结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今后课外阅读的兴趣。

1、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从书中读懂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友谊,跟故事中人物一起喜悦、一起感伤、一起成长,那是多么幸福!读了一本好书,跟同学交流分享阅读的收获,那是多么快乐!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课外阅读中叶能用上这些读书方法,老师更希望大家读着经典一步步走进美好和幸福。

3、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篇短文《阅读,终生的承诺》

板书设计:

《绿野仙踪》

知作者、读简介、看目录、品故事

好读书

读好书

读书好

阅读,终生的承诺

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苦思的刹那;

世界上最自得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

人生最大的凄凉,莫过于退休的时刻才猛然发现自己还没有认真的工作过;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临死的刹那才发现自己从未与书为友。自己再累也要读书;

工作再忙也要谈书;

收入再少也要买书;

住处再挤也要藏书;

交情再浅也要送书。

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

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

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

篇6:走进《格林童话》读书指导课

武进区周家巷小学孟亦萍

教学目标:

1、交流《格林童话》的阅读情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了解《格林童话》的主要篇目,和编者格林兄弟的基本情况。

3、培养中年级学生读书的习惯——学会讲故事。

课前准备:

让学生根据几个重要教学环节做好准备,一是准备好当小老师的考题,而是预先把喜欢的故事将给父母听一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认真阅读的时候真美丽,你们希望自己变得更美丽吗?读书吧,读书能让我们美丽。

2.开学一个月了,同学们每人从家里带来的图书以及学校图书馆的共读书,使我们每个人拥有了充足的图书资源,这些书一定让你们变得更加美丽、更加聪慧,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分享:《格林童话》。

二、抢答激趣

师:通过这一段时间的读书,相信同学们已经对书中的童话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由小老师考考大家,看谁读书认真,知识积累的多。

1、下面进行第一项:看插图,猜一猜,这是哪个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

2、下面进行第二项:哪个同学愿意做个小老师,读或者讲一个片段,让大家猜一猜是哪个故事?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抢答真是太激烈了,你们知道的可真多,看来读书很认真,很仔细。

三、学会讲故事

1、在这么多的童话故事中,有哪一个是你印象最深的或你最喜欢的童话故事呢?你愿意把它讲给小组里其它的人吗?

出示要求: 1)讲故事时,要注意吐字清晰,有一定的条理,还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2)当别人讲的时候不要翻书要认真听,讲完之后可以互相补充。

3)请组长选出小组中故事讲得最棒的同学作为代表给大家讲一讲,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讲得最好。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辅导

3、全班听讲故事(学生举手表决最想听的故事,选2个)

1)评价学生讲故事好好在哪里,怎么才能把故事讲得更精彩。我们要把积累的优美的词语恰当用上,注意语言要生动。

2)你最喜欢故事中的谁呢? 为什么?(也可以提问听故事的学生)

四、走近作者

1、同学们,我们又从这本书里走了一圈,喜欢吗 ?那你们知道是谁为我们搜集整理的这本书吗?格林兄弟。

2、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格林兄弟?

师补充:搜集整理者是德国的格林兄弟。格林兄弟出生于莱茵河畔的哈瑙,他们早年丧父,青年丧母,兄弟相依为命,共同经受人世间的忧患困苦。他们之间的感情非常好,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共同度过的。从中学到大学期间,他们始终住在一起,并且连书籍和其他任何财产也都是共有的。所以他们在搜集童话的时候,特别看重那些表现人间真情、饱含生活温馨的童话素材。《格林童话》以《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睡美人》、《青蛙王子》、《渔夫和他的妻子》、《大拇指》、《勇敢的小裁缝》等最为著名。

3、小结:有人说,只有读过《格林童话》的童年才算是完整的。这话一点儿都不夸张。这本书里的故事情节曲折、但不离奇;叙述朴素、却不单调,一百多年来,一直都受到世界各地少年儿童的喜爱。这本书里充满了冒险、神秘和梦幻,这些奇妙美丽的意境、曲折迷离的故事情节,一定会让你沉浸在故事里,久久难以忘怀。除此之外,这本小书中还有一些民间故事,那些聪明机智、勇敢善良的劳动人民让人感觉那么的亲切,告诉我们,如何分清善良和邪恶,如何与坏人斗智斗勇,如何保持一颗快乐的童心。感谢格林兄弟的劳动给我们带来了阅读的快乐,交流的快乐,学习的快乐。请记住我们的阅读口号是:我们读书,我们快乐!

五、总结

1、我们读课外书要养成一种好的习惯,老师把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一段话送给大家。

学生读课外书籍要养成习惯。先看序文或作者、编者的前言,知道全书的概况,是好习惯。把书估计一下,预定若干日读完,而且如果能按期看完,是好习惯。有不了解处,不怕查工具书,不怕请教老师或者朋友,是好习惯。自己有所得,随手写简要的笔记是好习惯。其实说不好的习惯,半途而废,以及眼睛在书上,脑子开小差,都非常不好。

篇7:阅读课读书方法指导活动资料

1、通过读书,让学生体会同学间合作的快乐;激发对自然,对社会现象的强烈好奇心(即想读书)。

2、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即爱读书)。

3、教会学生读书的基本方法,养成爱观察、爱动脑、会应用的好习惯。(即会读书)。

4、构建学习型班级,让班级弥漫书香,形成追求高雅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品位的提升(即培素养)。

五步读书法介绍:

浏览:这是读书的第一步,当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应概要地读一读该书的提要、目录,以便以该书有个大体的了解。

发问:这一阶段,要读书中各章节的标题以及章节承上启下的内容,一边粗读一边提问。这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己的钻研。

阅读:如果说浏览、发问敲开了书本知识的大门,阅读则是登堂入室。阅读就是从头到尾细读,对重要、难解部分反复读。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也就是边读、边思考、边圈点、边画杠杠。要尽可能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写眉批写心得,做读书笔记。以保存“知识印象”。复述:即“回忆印象”,如俗话说的“过电影”。离开书本。回忆书中的内容,看自己发问 题目上否获得了正确的理解。这是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的方法,也是巩固记忆的手段。

读书笔记方法指导:

一、阅读教学中渗透方法。读书笔记习惯的培养必须得从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渗透。阅读教学占据了语文教学中的绝大多数的时间,利用这一时间渗透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叙述性较强的文章时,就可在教学中设置这样的问题: ① 书中主要写了什么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其实这就是内容纲要型读书笔记的方法渗透。)

② 你觉得应该向书中的哪些人学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看法?……(这是感想型读书笔记方法的渗透)

再引导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发挥,说内容,谈感受,渐渐地在不知不觉当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这种读书笔记的方法。

再如在教学抒情性较强的文章时,就可以安排这样的环节: ① 找找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词句,划出来或抄下来,再背一背。(这就是批注型、摘抄型读书笔记方法的渗透)

②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样的段落或词句。(感受型读书笔记方法的渗透)同样的,这样的训练使读书笔记成于无形当中,不枯不燥、不厌不倦,而又不折不扣,一切水到渠成。

2、专门的阅读课中指导。阅读课做些什么?有的老师不知所措,觉得阅读课,只是让学生看看书,教师也没什么用。其实,阅读课,除了可以给学生推荐书目、维持秩序外,更重要的就是指导做读书笔记。没有什么比在实践中指导更有效的途径了,学生在自己阅读的过程当中直接应用这些方法,使学生的体会真切、深刻,对读书笔记的方法掌握熟练。主要的指导方法与阅读课中基本相似,只是更加集中,更具系统性、完整性,而且还可以现场交流。一般可以这样安排:

方案一:可以先统一推荐学生看某篇文章,在根据文章的特点,或摘记,或说要点,或谈感受等;再应用此方法,学生自主看书,做笔记,再交流。

方案二: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让他们自主看书、做笔记,教师不断巡视观察,时刻进行个别指导,选取典型例子做具体指导。

3、日常阅读笔记批阅中指导。毕竟像阅读课中这样面对面指导的机会很少,因此,读书笔记的批阅就可以作为指导做读书笔记的有效途径。那么批阅的次数是多少?批阅中又应该写些什么呢?

这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在做读书笔记的初期阶段,学生对读书笔记不很了解,每周就可以批阅3-4次,评语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些具体的指导方法,如“可以摘记好词好句”、“真正优美的句子才记下来”等等,使学生初步建立做摘记的概念,直至渐渐熟悉方法;如果是中后期阶段学生,他们对这些方法比较熟练,主要是写一些能够指明今后努力方向的评语,如“除了摘记,可以写一些自己读了文章后的看法”、“多看些文学类的书”等等,每次批阅一定要做到对学生有所帮助。

4、课外不定时的指导。这种课外不定时的指导,是指利用课间、放学前等一些非上课时间,到学生中间去,与个别学生做交流过程中的指导。这一方式作为指导方式的补充,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一方式学生容易与老师拉近距离,平等对话,容易接纳,效果更佳。

二、读书笔记习惯的深化。

(一)多方位交流,深化习惯。

1、阅读课即时交流。在阅读课中,即时地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既直观又感性,既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熟悉读书笔记的方法,深化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还能激发学生做读书笔记的积极性,提高兴趣。主要的方式是让学生读笔记内容、谈感受,或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等。

2、专门汇报课交流。专门的“读书汇报课”并不是教务处安排的由教师任课的,而是由语文老师提议,班委利用课余时间自行组织安排的集中交流的形式,一般都会要求语文老师到场。主要内容是,把自己近一段时间以来,读书的收获、想法等等进行交流,主要会有演讲、作品展示、讨论交流等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般不怎么插话,只有等到快结束时,做一点小小的总结。这样的交流方式,学生较为喜欢,跟“谈天说地”有些相仿。

3、平时交流与展览。平时读书笔记的交流,有在课前课后的,也有在课余的,是老师觉得有必要的时候,不受什么时间限制。这些交流往往与一定的展览相结合,用活生生的例子示范、参考,更有效果。

(二)采用多种措施,保持动力与积极性。

做读书笔记作为一种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一个循序渐进、动态生成的过程,即“从游泳中学习游泳”的道理。方法指导固然好,习惯的培养也很重要。那么如何,让学生在习惯的培养中更加具有动力和积极性呢?这就需要老师采取各种不同的激励措施,使学生会做笔记、爱做笔记。

1、定期评比展览。定期举行评比活动,评出优胜读书笔记,并给予展览。这不但增强了学生间的竞争意识,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要知道,只有竞争才有进步,学生在这种评比中,与同伴竞争,产生了足够的动力,促使自己去追赶别人,超越别人,使做读书笔记成为自己的一种“吃饭般”的学习方式,渐渐形成一种舍之不去的习惯。同时,这一过程,会使得那些已经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感到一些自豪、满足,不至于学生对此丧失了乐趣。

篇8:指导学生勤读书、善读书

学生不喜欢读书的原因, 主要是不懂得读书的意义。

人类祖先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斗争中探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并创造了语言文字, 把各种知识及感受化为书籍。每一代后来人为了生存的需要都把这记载了人类文明智慧的书籍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下来, 变成掌握、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物质力量, 并把这力量的获得变成了新的需要, 所以读书是探索未知、改造自然与社会的手段。如果不读书, 就没有知识去指导生活, 在人生的道路上就会变成“盲人骑瞎马, 夜半临深池”。所以读书对个人来说, 有教育培养的作用。

凡是有作为的人, 没有一个不是认真读书的。林纾是近代著名的文学家, 年轻时他在墙上画了一具棺材, 旁边写道:“读书则生, 不则入棺”, 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认为, 读书像积谷一样, 积蓄得越多越好。为了“积谷”, 他总是起早摸黑地读。正是这种苦读的干劲, 才使他成为中国有名的学者。因此要成才, 必须勤读书。

有的学生颇爱读书, 对推理小说、言情小说倍加欣赏, 对那些充满耸人听闻标题的流行小报爱不释手。或者无次序、无系统、无计划地随便碰到一本书就拿来读, 跟着又读一本也是偶然遇到的书。逢书必读, 捡到篮子里就是菜。这种盲目随意涉猎的读书方法是学习上的大忌, 必须加以改变。

古今中外, “读书破万卷”的不乏其人, 可是“下笔如有神”的文学家却如凤毛麟角, 并非因为这些拼命读书者脑子愚笨, 多半是由于他们读书不甚得法。因此纵使他们学富五车, 却不能使每一本书对他们的成才有所补益。甚至一生泡在书堆里, 熬白了少年头, 到头来还是无所作为。这种读书法其实是对时间与精力的浪费。

世上书籍, 浩如烟海, 以有限的生命去读无尽的书籍, 哪里能够全部阅读和吸收呢?有成就的人读书都是有所选择的。曾国藩曾说, 韩愈、柳宗元这两位文学大师, 他们所读的主要是儒家经典以及《庄子》《史记》等, 读的书并不算多, 但他们却能成为千古大儒。可见指导学生读书, 除了勤读外, 还要指导他们善读。

学生功课多、时间紧, 读书一定要有所选择。那么究竟应该选择哪些书来读呢?教师应指导学生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书来读。书籍大约可以分为四类: (1) 内容形式都对自己有价值的书; (2) 可供参考的书; (3) 对自己没有用处的书; (4) 内容不健康的书。第一类书必须精读, 第二类书可以泛读, 第三、第四类书是不能读的。因为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精读就要慢慢地读, 反复地读。宋代散文家苏东坡在精读中创造了一个读书方法叫“八面受敌法”, 这种方法曾有人称赞它是“读书的绝妙方法”。例如, 他读《汉书》, 第一遍从中学习治世之道, 第二遍从中学习用兵之法, 第三遍则去研究人物。这样读了几遍, 他对《汉书》的内容就非常熟悉了。这种读书方法, 我们在指导学生读书时, 可以借鉴。

阅读与写作有天然的联系, 为写好作文而读书是一种客观存在。对学生来说, 从阅读中学习文章的写法, 是阅读重要的目的之一。因此, 学生在阅读时, 可以把文章的观点、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妙处, 分别在各次阅读中加以掌握。例如, 读一篇文章, 第一遍要通读, 一口气读下去, 从整体上了解文章的内容;第二遍要细读, 边读边对文章进行分析, 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看作者是如何布局谋篇、穿插连贯、制造波澜等;第三遍要更细地品味, 逐段揣摩, 从主题、结构到遣词造句都要琢磨钻研, 重点是领会炼字炼句的精妙。这样反复地阅读, 就能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 开掘出文章的宝藏, 既有思想内容方面的“玛瑙”, 又有写作技巧方面的“翡翠”。“文章不厌百回读”, 在指导学生在反复地阅读中, 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

对具有参考价值的书, 宜泛读。泛读不是一目十行、一览而过, 而是在比较认真的阅读中获得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要获取知识, 有读的一面, 还要有记的一面,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大学问家曾国藩指导其子弟读书要做笔记, 并指出“此学问之捷径也”, 确是经验之谈。

当然, 指导学生读书, 不仅是指导学生学习作文的技巧, 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习书中的道理,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做诚实正直、对社会有用的人。指导学生知一句行一句, 做明理有用的人。如果学生读书不能体现到行动上, 即使能写一手好文章, 于社会又有什么用?唐朝元稹在诗的成就上与白居易不相上下, 但元稹的文学地位远比不上白居易。白居易为民直谏, 不成, 辞官以示抗议;而元稹为了当宰相, 竟勾结宦官魏弘简共同破坏裴度讨伐河北叛镇的用兵计划。人品的优劣决定了他们在文学上的优劣。人品对作品的影响是如此之大, 可见读书首先是要培养好品行。

上一篇:【期末干货】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下一篇:3人员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