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距离作文

2024-04-13

文明的距离作文(精选14篇)

篇1:文明的距离作文

有时候,文明离我们只有10公分;有时候也许是几十厘米的宽度;也有时候,可能只是一张纸的厚度。只要我们跨出一小步,就会使社会跨出一大步。

在我们生活中,文明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细心去观察就能够发现。

大家一定都知道列宁吧!他可是一名伟大的革命导师,可他从来不因为自己是革命导师而摆架子。就拿一件平凡的事来说吧!有一次,列宁散步回家,正走在狭小的楼道上时。迎面而来一位工厂女工。她抱着一个大洗衣盆,要去楼下洗衣服。女工看见列宁来了,急忙要给他让路,这时,列宁也看到了她,连忙说:“您手里有东西,不方便,您先走吧。”于是侧着身子贴在墙上,女工见势,大吃一惊:“原来列宁是个这么好的人啊!一点也不摆架子,伟大的革命导师不是这样的人当还有谁能当呢?”为了不让列宁站久,她匆忙走过去了。

列宁就是个讲文明的人,他的文明受到大家的尊重,当然,并不是人人都像列宁一样讲文明,反而有些人不讲文明而遭到人们的唾弃,李鸿章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那年,李鸿章出使俄国,在记者采访会上,他就像在家一样,随意吐了口痰。恰巧,这一幕被别国的记者逮了个正着,把这个现象拍了下来,大大炒作。第二天,各个报纸上都出现这篇报导,让我国丢尽了颜面。

文明,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跨出这一小步,你就是文明的人。

篇2:文明的距离作文

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我正在赶往姑妈家的路上,我看见了一个蘑菇型的垃圾筒,上面有一个塑料杯,是有人用过放在上面的。我想:是谁那么缺德,放也不放进里面,过去捡起来放进去吧!管它呢?这么热的天气,还是快点走吧!不,得过去把塑料杯放进去!算了吧,反正清洁工会去扫的……就在我犹犹豫豫之中,一位青年弯下腰顺手拿起塑料杯把它放进了垃圾箱,手儿潇洒地划出了一道优美的弧线……我怔住了,呆呆地望着那里不禁长叹了一声:“拿,只不过是伸一下手,弯一下腰,我却思考那么久,文明不仅要心动,更要行动。”

我又继续向前走,走到一半时,我已经累得不行了,就找一个有树阴的地方休息。我刚坐下来,看见一个小弟弟的风筝被卡在了树杈上,怎样拉都拉不下来,我看了一下四周,看见树下有一条长凳,便想:既然别人有难,我就要去帮他,这次不能再袖手旁观了。于是,我走过去,对那小弟弟说:“放心吧,我一定帮你拿下来。”我便走到凳子边上,抬脚正准备踩上去拿风筝的时候,那个青年又出现了,他大声说:“小弟弟,让我来吧,我个头比你高。”只见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面巾纸铺在长凳上,然后踩在面巾纸上,伸手帮小弟弟拿下了风筝,递给了小弟弟,然后又拿起面巾纸,朝不远外的垃圾箱走去……望着眼前这一切,我恍然大悟:文明无处不在,文明就是设身处地,文明就是生活细节。

篇3:拉近说话与作文的距离

一、说话与作文的异同

说话和作文, 都是人类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而进行的言语活动, 也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两个不同通道。说话与作文都依靠语言作载体, 运用语言讲述故事、说明事物、阐明道理。两者都讲究语言表达的效果, 让听者或读者知道是什么人、什么事, 讲的是什么道理。两者都要求说话者或作者注意对象, 根据不同的对象运用恰当的语言和语气, 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一个善于说话的人能把握说话的中心, 能用优雅的语言有理有序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而达到说话的目的。可以说, 善于说话的人做到了“合于论理, 出于至诚”, 这样的话诉诸文字也就能写出像样的作文来了。

同为表达思想、传播信息的说话和作文, 自古以来就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反差:孩子一岁左右学习说话, 上小学一年级前已学会使用大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了。而作文通常到小学三年级才正式开始。

日常生活中的说话是零星的、杂乱的、朴陋的、不完整的, 说话可以随意起、兴尽收, 可以没有目的, 不讲条理, 不拘形式, 不论长短。说话可以重复, 可以立即改变错误、补充遗漏、穿插词语的诠释。说话有声调的辅助, 面对面的说话, 还可以辅以动作表情。而作文与之差别很大。作文是把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话写为书面形式。作文要有目的, 要把话写完整, 写清楚, 写得有条理。作文的态度严谨, 全过程都是经过刻意经营的。

二、说话与作文的携手

说话有说话的便利, 作文有作文的精彩。说话是作文的基础和先导, 作文领一个人走向睿智和深刻, 人在说话与作文中素质修养得到提升。如果引导学生会说话, 那不就能写好作文了吗?反之, 写好作文不也促进了说话质量的提高了吗?我想, 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定能促进说话与作文的携手。

(一) 选择说话与作文的语言——普通话

语言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因此, 说话与作文都应以交际、交流为基础。选择什么样的语言说话与作文, 更便于交流?当然是普通话。因为普通话是我们全国的通用语言, 是我们中华民族相互交流和对外交往的规定语言。以施教区划分入学的小学生居住范围集中, 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以方言交流为主。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生活在方言的环境中, 学生用方言练习说话, 作文时方言便充斥作文, 错字、别字、造字随之而来。这样的作文不能登大雅之堂, 也达不到与人交流的目的。而如果学生人人讲普通话, 以普通话作为与人交流的语言, 那大量的规范的口语训练能使学生的作文变得规范、充实和精彩。

(二) 把握说话与作文的根本——事实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学生做到了“我手写我口, 我手写我心”, 文章自然就生动感人。平时, 教师应教育学生话要说得真实, 让学生在真实中学会做人。由日常说话到阅读课、作文课中的说话, 均要求学生不说假话、空话, 只要说真话就给予表扬。尤其是作文中的说话, 倡导从自己的生活说起, 说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然后, 引导学生把自己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写下来。

有事实, 才能把话说好, 把文写好。老舍说:“写晴天, 就要使读者感到天晴气清, 心情舒畅;写一株花, 就要使人闻到香味!”老舍是这样说“热”的:“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 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 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 干巴巴地发着白光。”没有“热”字, 却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夏日的炎热。事实最能打动人, 引起读者的共鸣;事实最有说服力, 获得读者的信服。学生把握了事实, 也就把握了说话与作文的命脉, 这样说出的话才是一言九鼎, 写出的文才是字字珠玑。

(三) 打开说话与作文的通道——口头作文

我们期待学生从能够说话到善于说话, 把话说得优雅, 说得词能达意, 那么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就有了可能。而一个学生能把口头作文作好, 那么作文——也就是书面作文一定能做到文通字顺, 华实皆备, 甚至让人拍案叫绝。

很多学生乐于说话, 课余时间叽叽喳喳, 课堂讨论七嘴八舌。可是, 相当一部分学生能说, 但说得没条理, 说得偏离中心, 说得枯燥乏味。那次写春游的作文, 学生兴致极高, 人人参与了说, 说得激动但极不连贯, 语言也不丰富。这时, 鼓励学生在说中大胆运用词汇和修辞, 进行口述比赛, 互相进行口头补充和修改。很快, 一篇篇富有真情实感、充满活力和趣味的作文完成了。这让我想到, 口头作文的确是提高说话质量和作文水平的通道。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口头作文的机会和材料, 作文课上说, 阅读课上说, 活动课上也说。说的可以是片断, 也可以是整篇;可以有准备地说, 也可以即兴说;可以说景说事, 可以说心理说未来。这样的说练习多了, 文自然就有血有肉了。

说话和作文, 分别在不同的时空和需要里使用, 都很重要。能言善辩才能做到笔下有神。如果学生个个善说会写, 说得人心花怒放, 写得人刻骨铭心, 那语文才叫语文, 也不枉我费时费力地拉近说话和作文的距离。

摘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教育, 而语文的教学, 可以让祖国的花朵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特有的文字语言的艺术, 如何培养孩子的口才, 是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为孩子的未来奠定扎实的文字功底, 是我们应该研究的方向。

篇4:文明的距离

这件事虽然很小,却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里,无法释怀。就这几步路,我为什么没走呢?细细想来,我并非是偷懒,而是习惯使然。当时在我的潜意识里,绿灯亮了,就可以走了。至于横道线不横道线,想都没想。这几步路也许就是我与文明之间存在的差距吧!

后来,在与一位已移居美国的朋友闲聊中,我将此事和盘托出。朋友听了,感慨系之,说了他刚到美国时的一件往事。一次,他携妻儿在纽约乘地铁。车门开处,候车的乘客有秩序地分列两边,静候车上的乘客下车。突然,他的儿子低着头直往车子里钻。正欲下车的乘客大惊失色,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立即自动让出道来。然而,当他们见到这个男孩急急匆匆地上了车,在飞快地抢占到一个座位后,就对着门外的爸爸妈妈大呼小叫起来,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朋友说,其实这怨不得孩子,这是过去我们对他进行所谓的“尊老教育”留下的后遗症。孩子在上海的时候,外婆要带他去乘地铁,他妈妈曾嘱咐他:“不要忘了给外婆抢个座位噢!”这不,在上海为外婆“抢位子”的孩子到了美国就自然而然地为爸妈抢起位子来了……

篇5:文明的距离作文

图上画的是:一天,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放学路上见到空无一物的垃圾桶旁有许多垃圾。小女孩立刻跑去收拾,小男孩在垃圾桶上贴了一张纸并在上面写道:文明——只差一步。

文明——只差一步,大家都说这只是举手之劳,不费吹灰之力,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人?的确,没有很多人会直接把垃圾扔在马路上,都是见到垃圾桶再扔。可为什么大家不把垃圾扔进垃圾桶旁?真的有那么多人连迈出一步、看准再扔的时间也挤不出吗?有些人有表示了:每当很靠近垃圾桶时,结果风一吹,垃圾就扔偏了。是的,这样的例子确实存在。可是,不是有人经常说:文明,只要你弯弯腰。也许,那时风就不大了,你就扔准了。

其实,文明并不难。在地铁或公交车上,把空位让给有需要的乘客,别人高兴,自己也会为能帮助别人感到开心;在学校里,打扫完卫生后就算垃圾桶装满了,也要把垃圾袋扎好,放在垃圾桶上,确定不会滑落再离开。方便了整理的工人,校园环境也得到了净化;在拥挤的人群,退一步,让别人先过,自己也能免遭拥挤;多走几米绕过写着“脚下留情”的草地,自己能欣赏更多红花绿草;外出旅行时该安静就安静,该排队就排队……这些都是文明的表现。

篇6:文明的距离作文600字

文明的距离 这天早上,同一个小区的小杰和英英结伴上学,刚要走出小区,英英突然发现,前面不远处的一个垃圾筒边,全是垃圾。

“怎么不将垃圾放进垃圾筒里?”小杰捂着鼻子,“气味真难闻啊!”

“昨天晚上放学还好好的.,怎么今天早上就成这个样子啦!”英英感到很惊讶,“看来,我们小区里有一些人的习惯很不好!”

“英英,快走吧!再不走,上学就要迟到了!”小杰催促道。

英英摇摇头:“不,我们先将垃圾放进垃圾筒里吧,不然,这里的垃圾会越来越多!”

小杰不耐烦地说:“干嘛多事啊?再说了,打扫不是还有清洁员吗?”

英英指了指地上的垃圾,对小杰说:“如果每个垃圾筒都像这个样子,清洁员的工作是很忙的!再说,我们的时间还充足……”

“好!好!好!听你的!”小杰打断英英的话。

俩人迅速地将地上的垃圾一个一个地捡起来,眼看就要全部捡完了。

小杰突然想到:“如果再有人乱扔垃圾怎么办呢?”

突然,他灵机一动,立即取出书包里的纸和彩笔,趴在地上画了起来!

英英捡完了最后的几个垃圾,回头看了看趴在地上的小杰,心想:“这个小杰,捡几个垃圾还贪玩……”

小杰突然跳了起来:“好了!好了!”只见他双手拿着一张大白纸,上面用红色的大彩笔醒目地写着:文明——只差一步!

英英看了看这个标语,晃了晃大拇指:“小杰,你真聪明,刚才我还以为你贪玩呢!”

小杰哈哈一笑:“我们快走吧!不然,真的要迟到了!”

俩人迅速地将白纸贴到垃圾筒上,迈着愉快地步伐走向学校。

篇7:文明的距离

文明的距离到底有多远?也许没有人能精确的计算出一个准确的数字,但我却在教室前那条不算宽的走廊上估量到了文明的大概距离。

我是课代表,收作业、送作业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而下课呢?则是每个学生都期待的事情,却也是作为课代表的我们最为繁忙的时候。每到下课时分,我都会马上抱起放在桌角上的一摞作业,朝着老师的办公室紧赶慢赶。到达目的地的必经之路就是教室前的那条走廊。

下课时的走廊是极为拥挤的,十分钟的课间休息,同学们是走不远的,所以便会在走廊上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或是嬉戏打闹一阵,放松一下心情。

而我,就是在那条拥挤的走廊上品尝到了文明的滋味,估量到了文明的距离。

如同小山一样高的作业,抱在怀里几乎挡住了全部的视线,我只好努力的侧着脑袋,将全部的视线都集中在脚下,嘴里还不忘高声说道:“同学,同学,借过,借过......”

我总是小心的向前走,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撞到了什么人。

每听到我的声音,在走廊上的嬉戏打闹的同学就会马上安静下来,而在走廊上打着哈欠、伸着懒腰的同学也会纷纷闪到一边。我虽然看不见他们的面容,但却看见了站在走廊中间的同学们的脚都纷纷往两侧退,一步,再一步……直到为我让出一条窄窄的通道。这通道虽窄,但足以让我顺利的通过。

同学们这后退的一步,就是文明的体现,这后退的一步也是文明的距离,而这一幕在我每天的学校生活中都会频频发生。

我身边的文明,不仅体现在走廊上,也体现在教室中。当有两个同学相向而行时,两人都会在第一时间向旁边后退一步,为他人让路。绝不会发生那个童话故事中的情节,在那个童话中,为了过独木桥,两个人打得死去活来,最终一起掉下水去。为了“前进”这一小步,而双双落水,划算吗?

篇8:文明的距离作文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儿乎没有一个人可以保证自己能够踏及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也正因为这样,在中国,“地理距离”不仅仅是行政区域的简单划分,也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一个地域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情况,当然最重要的是它也反映了生活在这个地域内人民的物质生活品质和精神生活状态,甚至还可以折射出他们的性格和气质。所以中国形成了被地理距离阻隔的形形色色的地域群落。山东省和江苏省就是毗邻的省份,而作为两省的边缘结合部徐州市和临沂市也自然而然成为两省“地理距离”最显著的体现,作为中国的两个经济强省的经济弱市,穿梭于徐州与临沂之间,使我明显感受到两地风土人情的相似,而和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地人民物质生活品质和精神生活状态的不同。而由此引发的徐州与临沂的对比则以徐州的大获全胜而告终,殊不知自比较之始,我们就与临沂人民产生了心理距离,而自身却产生了一定的优越感,这就好比“井底之蛙”的一个反例,我们长期处于全省经济的下游,但当我们跳出江苏之后,竟然发现了还有比我们更为贫穷的地方,颇有点得意洋洋和幸灾乐祸的味道。从本质上讲,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应该以贫富相分,地域相隔。所以,无论是富裕方还是贫穷方都应本着平等原则,换句话说,谁也不比谁高一等。相反,如果无法从地理的优越感中走出来,那样这种不平等的帮助势必会在双方之间产生巨大的心理距离,最终很有可能产生恶果。古语有云:“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真君子是以人之贫束己,己之富予人,达平等和谐之境。

如果说地理距离是一种自然屏障,可以通过住所的迁移而进行改变,那么群体距离则似乎是不可逾越的屏障。群体距离指的是阶级距离,阶层距离和等级距离等所组成的距离总称。一个社会可能分为一个或几个阶级,一个阶级分为很多阶层,一个阶层又分为许多等级。由于各个群体之间有着约定俗成的群体距离,使得各个群体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距离。踏着这次“临沂市—蒙阴县—垛庄镇—豆角峪村”的访问路线,一步步走下来,让我这个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第一次走入了中国市级以下的各个行政单位,也第一次见到了各个行政单位的领导代表,我想他们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行政方面的等级距离,对我而言,越往下走,领导越亲切。当然,这也不排除个人因素,但是,就整体效果而论,这种等级距离为代表的群体距离所产生的心理距离在我的身上得到了印证。在这里,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从上面的“政绩”到下面的“实际”,从上面的“口若悬河”到下面的“言简意赅”。这些巨大的落差,使我们相信了国家发展的那些让我们引以骄傲的数字是有多少真正的实干家去积累的,而他们却往往被媒体和大众所忽视。只有像我们这样亲身体验,才会感受到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这让我真正领悟到了英国诗人济慈的一句名言——Beauty is truth,truth beauty.

至于个体距离,其所产生心理距离是最为明显,不妨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般来说,一对恋人从相识、相知、相爱到相守,他们的个体距离是在逐渐靠近的,他们的心理距离也是逐渐接近的。当然,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心理距离是个体距离的基础之一,而个体距离是心理距离的表象之一。在这次沂蒙之行中,我结识了一个贫困山区的小朋友,在和他一起回家时,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距离”是不能够靠简单地走进来消除的。走在通向他家的崎岖山路上,我总想靠近他,但他总是不停地拉远我与他之间的距离,我这才明白单纯地拉近个体距离是无法走进他的心灵的,我尝试与他交谈,在摸索中探寻彼此共同的话题,我谈到了山,战争,学校以及外面的世界,当我感觉我们已是无所不谈的朋友时,我惊奇地发现他不再那么排斥我,我们也像朋友之间拥有了正常的个体距离和心理距离。所以,走进沂蒙老区,不仅是走进这块土地以及它所养育的人们,更是走进这些人们的心灵。也只有拉近了与老区人民的心理距离,才能真正地了解他们的需要和能够帮助他们的方式、方法。我忽然感到肩上的担子越发重了,是我对他们的承诺和他们对我的信赖。我觉得自己的生命顿时更有价值,因为我又多了许多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我应该为他们更好地活下去,同样这也是拉近心理距离后,我想让他们也感受到的责任。

篇9:“让”,拉近你与文明的距离

让,作为一种美德,尤其涉及切身利益的时候,能坦然做到的人不多,但心胸宽广、放眼远处、恭谦礼让的人,无论在何时都是受人尊敬的。在思想浮躁的今天,提倡“让”,一个字就拉近了人们与文明、和谐的距离。

年轻妈妈:

儿子请给我让座

讲述人梦娜丽莎

儿子14岁生日那天。我郑重地对儿子提出了一个要求:以后我们一起出门,如果公共汽车上只剩下一个空座位了,请你给我让座。儿子很吃惊,以前都是我为他让座,这仿佛是天经地义的。虽然我也要他为老弱病残孕、婴幼儿让座,可没告诉过他要为父母让座。看到儿子吃惊的样子,我认真地对儿子说:“孩子。你已经14岁了,长得和妈妈一般高了。你现在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而妈妈已人到中年,腰腿都不如从前了,所以妈妈要在你生日时提出这样的要求,你能理解吗?”儿子点头后,认真地说:“妈妈,我懂了!”

几天后,我和儿子一同出门,在回去的公共汽车上。人很多,我和儿子都只得站着。终于有了一个空位,疲惫的我毫无反应,儿子习以为常地一屁股坐了下去。但随即他就触电般地雌了起来,说:“妈妈,你坐。”我如梦初醒地坐下了。看来,我和儿子还没有习惯这样的让座,但我们一定会习惯的。我在心里对儿子说:“孩子,我知道你也很疲惫,但你就站着吧。你前面的路还很长,从现在起应该练练脚力了。”

著名学者余秋雨——在公共场所“礼让三先”

在道德意义上,谦让是一种美德。为什么要谦让?因为选择是唯一的,不是你就是我。不让你就要与你争夺。这是大一统秩序下的基本生活方式和道德起点。究竟是什么原因在很多人认为世风日下的时候,让我们有了这样的惊喜?我曾和在大学教美学的同学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说这些善良原本就存在,只是平日里被别的东西所淹没,没有了表现的机会。那么我们又如何让这种精神和情怀得以传承和延续,使民族的精神境界得到整体的提升,最终化为平常生活中的优雅举止。比如,在公共场所的礼让三先,对大自然由衷的敬畏,特别是人际交往中的诚实信用。

链接:六旬老人給小伙子让座

2009年2月10日上午,在西安市南山门站,一名肩挎笔记本电脑的20多岁小伙子上了公交车,他双眼通红,不断打着哈欠。“坐我这儿吧!”一位六旬老人从座位上站起来。“不不不,这怎么行,您快坐!”小伙子脸红了。老人一边把放在座位前的两大包菜往外挪,一边坚持让小伙子坐下。乘客很不解,这时老人说:“我是闲得没事。早上出来锻炼身体。顺便买点菜回家。小伙子可能晚上加班,早上又赶着上班。看上去累得够呛,现在年轻人工作忙压力大,我自己的孩子也这样,做老人的也应该体贴年轻人。”老人的几句话,赢得了大家的一片赞许。

让路,

是一种美德和习惯

讲述人罗莉丽

幼儿园门口的那条路比较窄,刚好容得下两车交会通行,每次开车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我总是提心吊胆的。恐怕塞车。这次一开到那条路上。我便发现了事情的不对劲。前面的车一动也不动地呆在那里,而后面的车子又开进来,我立即进退两难被堵在那儿。下车一看,有两辆车子在这段路上硕上了。谁也不肯相让。两位车主堵上了气。也有许多被塞在后面的车主因为急着接孩子回家,都劝说他们谁先把车子给挪一下,可他们依旧不为所动。

他们的行为招来了众怒,于是交警被请了过来。在交警的协调教育下。那两辆车才不情愿地移动起来,这路才慢慢地顺畅起来。虽然路得以畅通,可大家还是纷纷指责这两住车主的不是,为了逞一时之气不但堵塞了道路,还影响了别人的通行。我想,在这件事上。那两位车主是没有胜利者的,他们也耗费了时间,最起码他们的心中因为这次不快也憋了一肚子气。

在让车这事上,我的同事老李却做得很好。有一次我坐着他的车去上班,恰巧经过一条只容下单车通行的小胡同。我们的车一驶入胡同口,对面也有车子开了过来,而且没有相让之意,根本不在意是我们先开进胡同的。我也是怒上心头,与王哥说:“开过去,我们也不让他。”老李却不答话,顾自挂倒档,把车倒了回去,退回到胡同口,等那车驶过后老李才重新开了过去。我仍是愤愤不平地对老李说,那司机素质这么差为什么要相让呢?老李却笑着告诉我:“我们的目的就是快速通过这条胡同,现在我们的目的达到了?要是谁都不让谁,我们现在可能还在那里干耗着呢。”想想也是,因为老李的这一让,我们得以顺利地通过了胡同。要是两车都僵在那里,我们或许还生着闷气呢,那上班肯定要迟到了。

我有一位在交警队工作的同学,在一次聊天时。他问我:“你说现在引起塞车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车多路窄。”他却摇摇头:“堵车时我去出警。十有八九是许多车主不懂得让车,才引起道路堵塞。”见我一脸的迷惑,同学给我解释,说是只要大家都按规定行驶在自己的车道上,只要懂得让行,那再窄的马路也不会堵车。同学还给我举了个例子,说是那么多蚂蚁在蚁窝前爬来爬去,可它们从来不会挤在一起,因为它们懂得让行。同学不无感叹地与我说:“让车是一种美德和习惯啊,现在的好多人物质生活丰富了可人性美德却下降了,根本不懂得在开车时礼让三分的道理。”

让车,即是让路。这是一种美德和习惯。我觉得朋友的话很有道理的。让路可以让我们的车子快速顺畅地行驶在道路上。做人也如开车,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应该多让车的,退让还会让我们少了些许怨气和不快,多了些满足与快乐。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每人每天礼让三次

我想呼吁两件事:首先。大家从今天开始。每人每天礼让三次。进电梯时、挤地铁时、上楼梯时、下班开车时……多为他人想一想。每天行礼三次,见到父母、见到邻里、见到长辈……方式也很简单。每天礼让三次,行礼三次,各级领导和公众人物应当行动起来,作出表率。如果大家都这样做,我们将看到。奥运结束后,除了那些让我们激动的金牌,中国社会的文明修养和礼仪重建会获得一个良好的起点。

链接:绅士为什么过不了独木桥

绅士过独木桥。刚走几步便遇到一个孕妇。绅士很礼貌地转

过身回到桥头,让孕妇先过了桥。绅士又走上了桥。走到桥中央遇到一位挑柴的樵夫,绅士二话没说,回到桥头让樵夫过了桥。第三次他又走上桥,眼看就要到桥头了,迎面赶来一位推独轮车的农夫。绅士这次不甘心回头,于是,摘下帽子向农夫致敬:“亲爱的农夫先生。你看我就要到桥头了,能不能让我先过去呢?”农夫不干,把眼一瞪,说:“你没看到我推车要赶集吗?”两人争执起来。结果是吵来吵去天黑了,谁也过不了桥。假如农夫委屈一下自己退回去,自己就可以早早到达目的地了,又假如绅士再绅士一次,也可过桥了,还保持了自己的绅士风度……生活中的路或许是窄了点。但假如人们心中都有让的理念与意识,那么,再窄的路,走起来也会变得畅通无阻。

李嘉诚的让利哲学

讲述人李安安

李嘉诚在给青少年的10条准则中,其中重要的一条谈到了让的哲学。即让利与得利的关系。曾有记者询问李嘉诚与地铁公司、汇丰银行合作成功的奥妙,他说:“奥妙实在谈不上,我首先得顾及对方的利益,不可为自己斤斤计较。对方无利,自己也就无利。要舍得让利使对方得利,这样,最终会为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我母亲从小教育我不要占小便宜,否则没有朋友。我想经商的道理也该是这样。”

李嘉诚关于“让”的认识超人一等,例如他对“止已之利”的观点是:“先让利后谋利”、“宁亏自己之利,也不亏大家之利”、“舍小利才可取大利”。这都是非常成熟的商业运作策略,正是因为这种对让的哲学思考,李嘉诚能够恪守诚信经商、止己之利以回报社会。奉献精神,大为可嘉!在李嘉诚宽敞明亮的办佘室墙壁上,悬挂着笔力遒劲的两个字:“知止。”这是李嘉诚之所以在为人、处世、经商等方面均高人不止一筹,成为商界的终极教练的秘密。商人之财,多败在不知让上,总想以贪欲之“占得天下大小之利,大有满盘皆收的冲动。这是可悲的。

时时提点自己凡利皆要让于人。不可独占。“华人首富”李嘉诚对此早有深思。隋朝大儒文中子说道:“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财富是逐利之果,利大可以毁掉人,财富之巨同样可以灭掉人。李嘉诚的让利与得利的哲学,与真理相合。从利小到利大再到让利,是一个积累财富人生的奋斗过程。也许,大多数人的眼光都过多地关注李嘉诚身上的财富光环,而对其内心世界或内心层次的理解却失之肤浅,但是这恰好是李嘉诚以让利为上的关键。李嘉诚是一个舍得让利使对方得利最终实现双赢的智者,即他明确自己每一次行动的目的和可靠性,克制住自己带有危险性和毁坏声誉的每一种行为。他曾说:“凡事都要留有余地。”这是对自己经商环节的清楚认识。也深得中国传统处世哲学的精髓。在李嘉诚看来,世上之事,皆有物极必反之理,过度的行为只能导致失败的结局。此等经商让利与得利之要义,是李嘉诚一生的商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景天魁——商人必须让利

如果开发商愿意積极投入到和谐社区的建设中。最起码的一个问题就是肯不肯让利。如果一点利都不想让,开发商就很难加入和谐社区的建设。因为开发商和业主之间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利益关系问题。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是否也需要追求社会利益,这一点对于房地产这样一个涉及多方面利益关系的产业来说,是需要好好研究的。

链接:“让”成功相伴

美国成功学家安东尼·罗宾,对李嘉诚的让利理论十分赞赏,并立即应用于实践中。他和任何人合作,一定是用这样的思考模式,因此他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多。在谈到“华人首富”李嘉诚时,他说道:“他有很多哲理性的语言,我都非常喜欢。有一次,有人问李泽楷,他父亲教了他一些怎样成功赚钱的秘诀。李泽楷说父亲没有教他赚钱的方法,只教了他做人处世的道理。李嘉诚这样跟李泽楷说,假如他和别人合作,如果他拿7分合理,8分也可以,那他拿6分就可以了。”也就是说:他让别人多赚2分。所以每个人都知道,和李嘉诚合作会赚到便宜,因此更多的人愿意和他合作。你想想看,虽然他只拿6分,但现在多了100个人,他现在多拿多少分?假如拿8分的话,100个人会变成50个人,结果是亏是赚可想而知。让利一分,能赢一生。

让梨背负复杂情感的选择

讲述人春日

从小我们就告诉孩子“孔融让梨”的故事,好的东西应该别人先分享。有人认为“让梨”让中国的孩子普遍比国外的孩子缺少竞争意识,因为我们教育他们要谦让,似乎和竞争意识相违背。但是马上有人反对,如果一个孩子一点都不懂得谦让的话,他就无法同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友好地相处,他的人生也是难以成功的。

在一个遥远的落后小山村,有一对好兄弟同时被重点大学录取,一个计算机系,一个数学系。本该是双喜临门,现在却变成进退维谷,因为对于一个本就拮据的家庭来说,要同时供养两个孩子读大学那是不可能的事。那就只好用抽签的办法了,父亲含泪忍痛地抽出一张,念着:“哥哥!”哥哥欣喜若狂地跳起来,弟弟默默地走了出去,没有泪水,没有抱怨。一个星期后,两兄弟背起背包离开这个落后的小山村,哥哥去上学,弟弟去打工。数年后,哥哥毕业并找到了工作,他预备供弟弟读书,这时候弟弟告诉他其实当年两张纸条写着的都是哥哥。因为他觉得哥哥更需要上学,计算机系更有前途,所以偷偷把纸条给换了。在这场竞争中,弟弟选择了让,我们看到的是人间的温情。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享受爱与关怀,因为懂让而知礼,因为知礼而明德。

还有两个称兄道弟的同学,毕业后两人一起进了一家公司,可为了升职加薪,其中一个经常在上司面前说同学的不是,导致另一方主动让贤辞职。从此,称兄道弟的时代过去了。两人形同陌路人,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损友步步高升,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深深的愧疚油然而生。终于拨通了久违的号码,将积压多年的歉意释放出来,希望同学能原谅他。那位同学最后是否原谅了他已不重要了,我们看到,在激烈的竞争中,利益冲昏了人的头脑。有“让”的雅量的,最后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是富裕的。

资深人事专家时慧——谦让是不可缺的

任何情形下。谦让都是不可缺的。在现代职场中,谦让其实与竞争并不冲突,关键是谦让和竞争都要有底线和尺度。平时与同事有小的摩擦时要表现出自己大度,但是当自己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受损时还在一味的谦让,这就是不可取的了。个人要服从大局,团队内部提倡谦让,个人的风格要融入到团队,但一致对外讲究的是竞争。

链接:新老寓言PK“让梨”

美国也有类似《孔融让梨》的故事,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收到一名罪犯的信。信是这样写的:小时候,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别提多想得到了。这时候,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听后妈妈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弦子,要学会把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大苹果奖给了我。我很高兴,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学会说谎。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学会了偷,学会了抢,学会了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不择手段。直到我被送进了监狱。这个结果让我们始料不及,没想到一个千年的礼让故事,在不同的人身上竟会有反差如此之大的结果,因此,我们说“礼让”需要的是修养,是诚心,有了美好的心灵世界,你的礼让才会是发自内心的,而不会变成一种手段和伎俩。“让梨”,真的是考验一个人的道德和良知啊!

篇10:《文明的距离》演讲稿(最终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文明的距离》。

文明与我们究竟有多远?一则熟悉的公益广告告诉了我们答案:文明离我们只不过是10厘米的距离,有时候也许只是几十厘米的宽度,有时候可能只是一张纸的厚度。广告中温馨和谐的画面,让人感受到文明所带来的美好,让人感动。

大家也许和我一样经历过这样的事儿:酷热的夏天,难得地下雨了,我撑着一把小伞,穿着漂亮的花裙子,站在街边,等着朋友,望着路上溅起的朵朵水花,享受着阵阵清凉,此情此景,让我有点小小的陶醉。“倏——”,一辆小汽车从面前急驰而过,天啊,我的裙子!那无数不规则的泥印得意地狞笑着:你能把我怎么着?望着扬长而去的小汽车,我心里说不出的郁闷。好好的心情变得像裙子上的泥印一样的糟糕。我怎么这么倒霉!司机大哥,文明的距离,就在放慢你的车速!我们身边和文明还有距离的人还真不少:马路边每隔几步都有垃圾箱,为了省几步路,有人却把垃圾随手一扔;公路上的斑马线对于有的人来说形同虚设,过马路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想怎么走就怎么走;遇到红灯等几秒钟又何妨呢?有人偏偏冒着生命危险往前冲……就是那么几步路、几秒钟,文明就从我们身边溜走了。这一些看起来 1

微不足道的事,正丈量着我们与文明的距离!一天,我带着孩子在南河公园玩儿。一位捡废品的老大爷,急步向右边的灌木丛走去,我想,一定又有收获了吧。当他从灌木丛里走出来,我看到他右手的铁钩上,除了一块脏兮兮的废纸,居然钩着一块西瓜皮!孩子跑上去,天真地问:“老爷爷,西瓜皮也可以卖钱吗?”老大爷冲孩子笑笑,说:“这儿不该有西瓜皮呀!”只见他向前走了几步,把那块西瓜皮扔进了附近的一个垃圾箱里。这让我想起了一句广告词:公德比赛,今天起正式开赛!捡废品的老大爷尚且能主动拾起路旁的垃圾,真让我们这些见到垃圾视而不见、绕道而行的人汗颜!有时候,文明,就只是弯一下腰的距离!

篇11:写距离的作文

他不明白为什么,跑来问我。我告诉他,《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意思是,频繁地往领导身边凑,会招来羞辱;太过频繁地与朋友相交,离你们俩疏也就不远了。所以,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

叔本华也曾经讲过这样一则经典寓言:一群豪猪为了避寒,相拥在一起,但又因为彼此的硬刺扎痛而分开。分开寒冷,相拥又刺痛。最后,它们找到了恰当的距离,既能取暖,又不至于刺痛。故事的寓意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太遥远就会让感情疏远,但距离太近了,又会让彼此不舒服。因此,只有恰当的距离才能产生美。

距离不仅仅是指两物体在空间或时间上相隔的长度,更包含有心理上的远近。中国有句古话:“不痴不聋,难做家翁。 ”意思是,作为老人不要干涉后辈的家务事,要与他们保持一段距离。即便是看到或听到他们在某些方面与自己的观念不符,也要假装没看到、没听到,这样一个大家庭才会和睦。同样,年轻的父母也要与孩子保持一段距离。你可以远远地站在一边关注孩子成长,在其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再过来安慰一下;而不要一直牵着他们走,使他们失去练习独立生活的机会。

我们在三米外看五号字,不用任何辅助设施的话,当然看不清;但在一厘米的距离上看五号字,同样看不清。我们与人交往时,同样如此。与人距离太远,很难了解对方。离得太近,又容易产生偏见。为了能看清别人,认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应该站在适当的距离上。

“距离”两个字虽然简单,但若能掌握与每个人所应保持的距离,实在是一门大学问。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所应保持的距离也都不同。

篇12:环保的距离作文

我想肯定不是这样的吧,当我独自一人漫步走在繁华的马路,静静地走着,看着那一张张脸上流露着的是焦虑,是一种追随人潮的不得已。在我看来,也许他们是身不由己,因为如果不这样则会被无情地淘汰,这是社会的规则。既然他们都已无心顾及自己,那么又有谁会那么关心我们周围的环境呢?有所得则有所失,当我们选择了发展,必然会失去对环境的保护,不再像从前那样善待了。

一个好的环境决定了好的生活状态和优越的心态,只是这一切都被工作与其他的负担所掩盖了,当我们不再在乎身边的环境时,最终影响的还是我们自己,只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到现在还不曾察觉罢了。那些曾经与我们相伴的鸟儿早已不见踪影,那些清澈的河流也不复存在了,当我们的工业与农业不断发展时,自然也在无情地受到破坏,当天空被灰色所笼罩,当某些事物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我们会有所明了么?

尽管社会有些不公平,但是在我眼中,那些站出来呼吁环保的并不是那些有钱人,或是很有地位的人,而是一些普通人,一些对自然充满热爱的人们,当利益与环境相遇时,也许别人会舍弃对环境的保护,但是他们却通过许多措施来捍卫原本我们每个人所应有的权力,那便是可以随时随地心欣赏我们身边的环境,而不是再以厌恶地眼光对待被我们自身污染的环境。当然我们身边还是有许多会用心去爱护我们的环境的人。

篇13:一米的距离

结束三年军校的学生生涯,我们三个女孩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来到内蒙古乌兰察布的280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坐在火车上,望着车窗外渐渐远去的树木,想象着美丽的大草原、湛蓝的天空、低低的白云、牛羊成群,一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画卷浮现在脑海,我急切地盼望车轮滚动得快些,尽早来到那个诗意的天堂。

随着一声鸣笛,火车到站了,走下火车,我惊呆了,眼前的一幕与想象中的大相径庭。天空阴晦,像罩上一件灰色的外套,卷起的风裹挟着沙,吹得我脸火辣辣的痛。看着眼前的情景、陌生的环境、周围纷纷争抢着涌下车的过客,我的泪几欲流下来。

拥挤的人流中,远处,有几个年轻人举着一个牌子向我们走过来,近看,竟然写的是我们军校的名字,我们惊奇地睁大了眼睛,走在前面举牌子的是一个穿着黄军装的高个子男孩。原来他们是早我们半年来这里实习的学长,得知我们坐这一班车,早早在这里等候。高个子男孩竟然能叫出我的名字,我看着他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学校举行运动会的时候打过几场排球,他是很活跃的球场健将。几个男生争着替我们拿行李,他们早已帮我们安排了宿舍,明亮的房间,干净的床铺。在这个隆冬季节,看到久违的校友,并且为我们准备好一切生活用品,一股暖流涌向心田,同时,我也记住了这个叫枫的高个子男孩。

有了枫做向导,我们三个女孩很快熟悉了部队医院的环境,从报到到走上第一个科室,实习生活慢慢步入正轨。我们偶尔会轮转到同一个科室,他对病人的热情、对老师们的尊重,受到部队上下领导的一致好评。枫写病历时专注的神情,飘逸的文字就像他俊朗的外表,在一群实习生中脱颖而出,卓尔不群。为了写好一个病种的入院录,他会在草稿上修改数次,直至老师满意,主任点头。对病历质量的精益求精,对专业知识严谨、执着的态度让我深深地敬佩。

实习不久,下了一场大雪,我发了高烧,打针、输液,糊里糊涂地睡了一天。晚上,两个同伴上夜班,我浑身乏力,虚弱地躺在床上。在那个飘着鹅毛般大雪的晚上,枫披着一身的洁白,怀里抱着一个包裹来到我的宿舍。他在上班,知道我生病请了假,带着同事送他的小米,拿着一个电炉给我煮小米粥。望着他穿得那么少,冻红的脸和手,我责备这样会生病的,他却说男孩子身子棒,不像女孩子娇弱。小米在内蒙古很稀有,况且,他冒着被批评的危险在宿舍烧电炉煮粥。小米粥的香味在室内弥漫,充盈着每一个角落。电炉丝火红得耀眼,照得枫宽阔的额头光洁、明净。他说我太瘦弱了,蒙古与平原地区相比,生活习惯有很多不同,平时要加强锻炼,久了就会适应下来。枫专注地凝视着我,我能感觉他目光中异样的神情。窗外大雪纷飞,飘飘洒洒;室内清香袅绕,暖意融融。

不知不觉中,枫的实习期已满,将要返校参加毕业考试。临行前的晚上,我们几个校友在远离医院的一个小酒馆里,举行了一个小小的送别仪式。想到第二天即将天南地北,大家惜别的情绪特别浓,都把那次聚会当成最后的晚餐,此后再也没有机会在一起喝酒畅谈。那晚酒喝得格外多,觥筹交错中,彼此送上最真诚的祝福。我发觉枫很少说话,一个人端着酒杯喝酒,目光在我所在的方向游移。

喧闹的间隙,枫来到我身边,让我陪他出去透透气。

五月的内蒙古草原,夜晚的空气异常清新,可以闻到青草的味道,听见草间虫儿的鸣叫。天际的星辰一闪一闪眨着眼睛,望着夜幕下散落的点点灯火,我们沿着当初来部队医院的那条铁路漫无边际地走着,彼此保持着约一米的距离,眼睛笔直地望着前方。枫俯身从枕木间捡起一块碎石头,扬手抛向远方,就那样走了多久也记不清了,我们仿佛似沿着漫长的铁轨一起走回军校。枫告诉我,他在学校很早就认识我了,因为看到我发表在校刊上的文章,就关注那个留着长发的江苏女孩,我的目光低垂向移动的脚尖。之前,我还有许多送别的话要对他讲,此时,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理由,只是漫无目的地踢着小石子。枫接着说“小Y,你愿意……”刚说到这儿,一阵急促的奔跑声打断了他的话。借着皎洁的月光,转过身,发现一群羊朝我们跑过来。我们惊讶地各自跳到轨道的两边,他向左,我向右,给这群迷途的羊让路。羊群踏着草地发出沉沉的声音,我们被隔在羊群两边。

我望着对面的枫,他也望着我,我们就这样面对面地站着,有点尴尬,有些无奈。两分钟,那被时光之手拉长的两分钟,所有的热情瞬间冷却了下来。我们没有商量同时掉头往回走,脚步的节奏接近赶路了。我不知道枫刚才所说的“小Y,你愿意———”的下文是什么,我也没有问他说到哪儿了,那起着决定作用的宾语没有来得及说出,就像被风吹散了似的。说出的前半句是模棱两可的,在记忆中,那句话是残缺而无法修补的。枫把我送到女生宿舍门口,挥挥手就消失在迷蒙的夜色中。

次日,望着枫红肿的双眼,想象着他翻来覆去一夜未眠的情景,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下午,枫登上南去的列车,从此,再无消息。

篇14:拉近生活与作文的距离

可事实上,小学生作文中说假话、空话、套话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究竟是何原因呢?是生活内容不够丰富,还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深刻?我看都不是,导致“有米难炊”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学生对事物的认知障碍。

记得一个李子飘香的季节。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房前屋后,枝繁叶茂的李子树上都挂满了果实。街市上也挨挨挤挤的满是各色的李子。这李子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了,何不让学生写写李子呢?课堂上,我的话题刚一出口,许多学生就傻眼了,“老师,李子是什么呀?”“老师,李子是梨吗?”……这真让我哭笑不得。我说:“你们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呀?”“噢,这个就是李子呀!”学生感到很新奇。以前只会用方言称呼这种东西,没想到这就是书中说到的李子。继而他们又兴奋起来:“李子很酸!”“李子有点儿酸也有点儿甜!”“李子有黄的也有红的!”“李子没有成熟的时候是青的,还很涩!”“我家的杂交李子很大!”“李子树很容易种!”……学生把对李子的了解表述得淋漓尽致,他们对李子的情感得到了自然的流露。

可以说,这堂作文课的效果是在意料之中的,但“李子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总萦绕在我耳际,挥之不去,发人深省。

语文教学有一项很重要的功能,那就是让学生认识生活,认识世界。我们应该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让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生活引入课堂,让语文走向生活。突破认知障碍,才能拉近生活与作文的距离。

以识字教学为例,学生除要记住字词的构造和书写方法之外,还要了解字词的含义及所指向的对象,从而为正确使用语言奠定坚实的基础。而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只注重了字词的书写,而忽视了字词的含义或所指向的对象。以至于一些该明了的意思也模糊不清。这样一来,学生自然会问“李子是什么”,甚至还会问:“空心菜是什么”,等等。

生活中,与我们相伴相随的事物有多少呢?比如,蔬菜中的茼蒿、茭白、扁豆、淮山、丝瓜、瓠子、莴苣,鱼类中的鲫鱼、鲢鱼、鲶鱼、鳙鱼、乌鱼,果实中的板栗、荸荠、野草莓、甜瓜等,这些事物又有多少写进了学生的作文呢?

都说“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也就是說,语文要与生活紧密联系,不能两张皮。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能让学生表达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他们又如何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事物继而产生情感呢?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很有可能成为一些“活书橱”——只是满腹的“记问”之学、“杀龙”之技。这在我们的人本社会里,耗费这么多课时,却不能在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上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无论是语文还是其他,我认为都是一种悲哀。叶圣陶老先生早就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普通公民。”这见解于今天来看非但未过时,反而愈显独到。

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多么美好。但愿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学生的妙笔在指点、在激扬。

(作者单位 江西省泰和县澄江中心小学)

上一篇:把中国画出来 800字写景作文下一篇:流年及关于描写植物的作文:含羞草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