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远方的大山语文教学反思

2024-04-15

翻越远方的大山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8篇)

篇1:翻越远方的大山语文教学反思

课文能让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刘翔?学生要感悟一种怎样的精神?我提炼的结果是:勇于挑战、执着追求、不断超越。“勇于挑战”是前提,而且是跟高手挑战,其实就是给自己制定一个较高的奋斗目标;“执着追求”是关键,有了目标还必须要由付出,在前进途中一定少不了艰辛与困难,只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才可以不断向目标迈进;“不断超越”也很重要,如果翻阅一座大山就停下攀登的脚步,那将如逆水行舟,阿兰?约翰逊只是刘翔运动生涯中要翻越的无数“大山”中的一座,只有不断给自己设定新的目标,不断挑战、超越自我,才能有继续前进的可能。

我想,这个自传入选教材一定跟他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有关,但我备课时提醒自己,这是语文课。于是,我重点关注这几个方面:

1.关注重点词句。对一些关键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课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2.关注信息提炼。对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表达刘翔内心活动的句子,引导学生从大篇幅文字里筛选最有价值的信息。在了解信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内容,发现写作顺序。

3.关注读中感悟。

4.关注课文的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使用恰当的语调等。

但由于学生预习不充分,在检查预习情况时,学生大都读得不理想,其中还有几个同学读得太生疏,总是出现错别字,不是多了就是少了,不是读错了就是不认识,还有的把句子也读破了,根本不要说是读正确流利了。从这点来看,不让学生预习是不行的,预习不充分也是不行的。何况这册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部分就是指导学生如何预习课文,看来对学生习惯的培养很重要,并且能培养成好习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看过“ 《翻越远方的大山》教学反思”的还看了:

篇2:翻越远方的大山语文教学反思

一、总体感受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我校提出的“一线四步”模式展开教学。紧紧围绕刘翔的“努力——进步——成功”为线索设计环节。通过关键词“遥不可及”、“站在山脚下”、“翻越了大山”,逐步引导学生体会到了刘翔成功的两个要素:顽强拼搏与不断累积的自信。

二、反思各个环节

1、自读积累环节。

课前我让学生积累了有关“志向与坚持”的成语和名言,教学伊始先让学生汇报积累的情况,教师再提供自己搜集的成语和名言,让学生再记忆。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把积累的成语和名言运用到学习中。当刘翔摔倒时用名言鼓励他,当刘翔成功后用成语赞扬他,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能力,同时领悟成功离不开自信与坚持。

2、导读达标环节

“一线四步”模式强调以读为主线。课堂上,我采用指名读、默读、男女生分读、全体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多种朗读形式,充分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翔成功的原因。从而使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得到突破。

3、读写训练环节

为了使学生对知识能够活学活用。课堂上,我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读写训练题——刘翔能超过约翰逊,这与他坚持不懈的训练分不开,可是课文中没有对如何训练做介绍。因此教学第二部分时,我启发学生想象刘翔是怎样艰苦训练的,使学生把想象与表达结合起来。通过反馈,学生都乐于表达,有几位学生还能用上比喻修辞手法,把语句表达的十分生动。有的说:“狂风暴雨中,刘翔像一只搏击风雨的海燕。”有的说:“烈日炎炎下,刘翔像沙漠中的一株仙人掌。”

有的说:“寒冬腊月里,刘翔像傲立风雪的寒梅。”……在表达中,反映出学生对刘翔不畏艰难、坚持训练的品质已经感悟到了。

4、阅读推介环节

课文讲述刘翔如何一步步获得成功,这与他认定目标、永不放弃、自信坚持分不开。像这样的人物、这方面的故事还有很多,以前读过一篇短文——《登山人》,短文就属于这种类型。好不容易在电脑上找到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把它定为课内阅读再合适不过了。课堂上,学生读了短文,了解了三个登山人不同的做法、想法,明白了要向第三个登山人学习。这样,就使学生从中再次受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品质的教育。

三、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刘翔成功的第二个要素——不断累积的自信,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大山,让学生根据刘翔梦想一步步的实现,完善板书,标示出不同时间里刘翔所取得的成绩与进步,直至翻越大山。在这一系列过程中,究竟能看到一个怎样的刘翔?学生要感悟一种怎样的精神?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刘翔精神的感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来表述,学生表达的词语都不错:坚持不懈、不畏艰难、勇于挑战、敢于超越……

四、教学准备

课前我下载了刘翔战胜阿兰.约翰逊的比赛视频,在教学最后一部分“翻越大山”时相机播放,有利于学生体会刘翔成功的不易与成功后的喜悦之情。而《超越梦想》伴奏乐曲的穿插,烘托了课堂气氛,再一次将课堂推向一个高潮,师生配乐朗读,此时的学生已不再是学生,教师也不再是教师,全都成为了观众,体验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篇3:翻越远方的大山语文教学反思

一、凭借多媒体手段创造教学意境, 渲染学习氛围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 在教学中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 他们的思维依然更多地依靠直观形象的感受。我是一名青年教师, 比较善于使用多媒体教学仪器, 几乎在每节课中我都会使用多媒体。我认为,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而多媒体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媒体在视觉、听觉上都给予学生最为直观的感受。我在上四年级上册《九寨沟》一课时, 从视觉入手, 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观看九寨沟美丽的视频, 亲自感受四川天府之国的美感, 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涨, 都希望看看作者笔下的九寨沟和视频里的是不是一样的, 如果不一样多了什么或者是少了什么。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 这节课他们上得既快乐又收获良多。

在听觉上, 多媒体也是功不可没, 尤其是在上诗歌课时。诗歌是抒情的, 是寄托了作者无限感情的产物, 配上优美动人的音乐再朗读诗歌, 那种美妙的感觉是无法比拟的。学生都爱配乐朗读, 每次配上音乐, 他们仿佛是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带着诗人的情感飞上了蓝天。这样有兴趣的课堂不正是每个老师梦寐以求的吗!

二、在小组合作中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提出, 要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学会沟通分享, 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合作学习不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而且在合作中学生能够取长补短, 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如, 在上《智取生辰纲》一课时, 学生对下药的过程不太清楚, 不知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因为对《水浒传》了解得少。我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 让学生在小组内把下药的过程解决掉, 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各小组积极地投入进去, 有的组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几个重点人物, 还有两桶酒。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 思路一下子清晰起来;有的组长当起了导演, 让学生演示课本的情景,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被激发, 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灿烂的笑容。然后分组展示各小组的劳动成果。

三、不断质疑, 提高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这句话我一直挂在嘴边, 学习中只有有了疑问, 才会常有思索, 常有创新, 从而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人对课文的看法都会有所不同, 尤其是像语文这样主观性的课程。如, 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 我发现有些学生很难理解为何刘备一定要等诸葛亮, 他们认为天下贤才很多, 刘备大可以另寻他人。还有些学生认为诸葛亮不该帮助刘备, 那时最强的是曹操, 就算不帮曹操帮助孙权也很好呀。我在听到这么多疑问后, 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对于自己的疑问进行解答。我认为,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不要包办, 而应注重诱导和启发, 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探索, 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 还能提升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师生情谊, 心心相印, 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上下级的, 而是平等的,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 要密切师生之间的交往, 建立教师与学生心心相印、水乳交融的关系,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建立师生友谊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我在这一点上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要有耐心, 等待学生进步。每一个人的学习都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所以老师要耐心等待。耐心最好的体现就是在写作教学中, 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它需要学生不断地阅读优秀作品、不断地积累好词好句, 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所以, 我在教学写作时没有操之过急, 而是一点一点地细致讲解写作知识, 一篇一篇地分析优秀范文, 一遍一遍地批改学生的习作。这样, 学生就不会因为自己的作文差而害怕写作, 他们知道老师是在帮助他们, 只要跟着老师走, 作文成绩一定会有提高。

2.要有爱心, 不断鼓励学生。学生学习知识不可能一下子就完成, 他们也会经历失败, 作为教师不应该在学生失败的同时再次去打击他们, 更多的应该是鼓励, 正如我的一名学生写的作文:“李老师在我犯错误的时候没有言辞谩骂, 而是耐心地辅导我, 然后鼓励我, 那时我的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是啊, 如果每位老师都能让学生心中有暖流, 那么当他们遇到困难的冰山时, 这股强大的暖流便能帮助他们破冰前行。学生经过鼓励, 对学习有了信心, 就会主动探求新的知识, 并且不断创新, 这样学习的兴趣也会被大大激发。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乐于学习。教无定法, 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方法也不胜枚举, 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 变消极的“要我学”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学”, 这样的课堂才是精彩的, 这样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

摘要:阿基米德说:如果有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一个地球。也可以这样说:如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那么就可以撬起学习这座大山,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乐于学习。教无定法, 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方法也不胜枚举, 提到了四种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 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帮助到每个学生。

关键词:学习兴趣,多媒体,小组合作,质疑,师生情谊

参考文献

[1]王军.浅议小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金色年华:下, 2009 (08) .

[2]张粉爱.谈小学语文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培养[J].陕西教育, 2012 (06) .

[3]李爱云.激发兴趣事半功倍: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成才之路, 2012 (15) .

篇4:成功就是翻越远方的大山

《翻越远方的大山》这篇课文就选自刘翔的自传《我是刘翔》,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录了刘翔的亲身经历。刚开始,刘翔“根本就不敢奢望有朝一日能亲眼看到约翰逊”,他觉得约翰逊是一座大山,一座遥不可及的大山,一座无法翻越的大山,虽然他一次次地输给了约翰逊,但是他从不放弃,认定目标,奋起直追,最后终于战胜了约翰逊,翻越了这座大山,成为了世界冠军。

细读课文,两条线索十分清晰:第一条是时间线索,第二条是心理线索。时间线索在课文中有明确的表述:“很早”“刚练跨栏那会儿”“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5月8日”,寻找起来非常简单。但第二条线索是需要老师引导的:很早知道对方的大名、刚练跨栏时觉得到山脚下都遥不可及、后来在遗憾中一步步接近、站在大山脚下、最终翻越远方的大山。我们可以画一座大山,然后根据刘翔梦想的一步步实现,画出刘翔离大山的山顶越来越近,直至登上山的顶峰的过程。

在这一系列的经历中,我们究竟能看到一个怎样的刘翔?我们要感悟出一种怎样的精神?我提炼的结果是:勇于挑战、执着追求、不断超越。“勇于挑战”是前提,这其实就是给自己制定一个较高的奋斗目标;“执着追求”是关键,有了目标还必须付出,因为在前进的途中定会遇到困难,只有持之以恒、不畏艰辛,才可以不断地向目标迈进;“不断超越”也很重要,如果翻越了一座大山后就停下攀登的脚步,那将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阿兰·约翰逊只是刘翔运动生涯中要翻越的无数“大山”中的一座,只有不断地给自己设定新的目标,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才有继续前进的可能。

这篇课文有其独特的教育意义,我们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充分体会课文的内涵,品读刘翔身上的品质。“大山”的含义较抽象,我们在品析课文时,应抓住“遥不可及——站在山脚下——翻越大山”这三个阶段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这样就能比较容易地深入理解课文了。

通过解读课文,我们明白了:要想做成一件事,必须努力努力再努力,坚持坚持再坚持!不去努力,不去坚持,将会一事无成。

此外,我们还应该明白:失败了也不要气馁,胜利一定属于永不放弃、愿意付出的人。虽然在前进的道路上会有一座座大山,但只要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去攀登、去翻越,就一定会成功。

篇5:翻越远方的大山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课前课外资料的收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对于跨栏这一田径竞技项目有所了解,学生通过网上搜索,了解了这一运动的.特点。此外,还搜集了许多关于刘翔的感人故事,为学好本篇课文,做好了铺垫。

2.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充分感悟文本。立足文本,在充分解读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是评介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我在教学本文时,设计读、说、写等几个环节:说一说“远方的大山”指什么?读一读,议一议“刘翔是如何翻越这座远方的大山的?”然后再写一写你想对刘翔叔叔说些什么。通过这么几个环节串连了本课的教学,一步一步深入感受语言的色彩,触摸刘翔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让学生在多向互动中阅读、表达与实践。

3.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深刻的人生观教育。当我们读到“我跟他的差距越来越小,我屡屡拿第二,而约翰逊总是第一!”时,我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刘翔,此时此刻,你百感交集,会想些什么呢?”通过换位思考,学生不仅走进了刘翔的内心世界,还深刻地体会到了“有志者事竟成!”“失败乃成功之母”“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

不足之处:

篇6:翻越远方的大山

身边的一些小事,看似不经意,却蕴含很多的道理。

写作可以说是一个门槛很低的技能,从学习语文,学习知识开始,我们就在写作,一直以来我们都是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分享我们的知识。

写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并不仅仅是用文字书写出来,更重要的是以此提升自己,强化自己。

为什么同样是写作,你写的东西和作家写的东西无法比较,有没有想过自己也可以像作家那样写出自己的东西,发表书籍?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本书,作家只是用文字去把它表达出来,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描绘自己的故事,这就需要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有很多是一直坚持写作,但如果你是长期机械化的重复,不过是机器罢了。

写作也是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写出来,这些东西是经过我们的思考,有自己的感受的。段落的安排,情节的设计这些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而且写的东西是给别人看的,怎样用最简洁明了,通俗的语言描绘,这也是需要深厚的写作功底。

篇7:翻越远方的大山

小男孩儿找到金表,缘于他的坚持,可在生活中,真的所有的成功都有坚持有关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坚持与退缩,正如利与害,好与坏,都处于转化之中,存在就有理由,一切都是公平的,关键是你从什么角度去看待。

从坚持的角度上看,退缩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只要有一丝生机也要坚持,这样才能有机会,有希望。

但从退缩来讲,坚持反而是一种笨蛋行为,有的时候能屈能伸才是真正的大英雄。

角度决定命运,命运又决定选择;选择正确与否只带来两种可能:利或害。而选择也只有两种:坚持或退缩。

在某种情况下,退缩可能是比坚持更好的选择,在战场上,你处在一个兵败如山倒的情况中,此时的你最好还是退缩,坚持就会输掉“青山”,没有了实力,坚持就无从谈起。

坚持是一种美德,谁又能说退缩不是一种前进呢?

上山的身影是坚强的,谁又能说下山的身影不是伟岸的?

坚持不懈,能屈能伸,是一个矛与盾的问题。但是如果是中者呢?或许很和谐,坚持在退缩的基础上,反之,坚持也为退缩做基础。

在什么情况下坚持,在什么情况下退缩,你想好了吗?

篇8:翻越远方的大山语文教学反思

随着我国电力建设的快速发展,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中220 kV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建设及运行规模也逐步提高。由于导线结构、施工质量、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双分裂导线间隔棒容易产生局部损坏或断裂的情况,对线路构成安全隐患,同时给间隔棒的检修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的[1,2,3,4,5,6]。

为了实现不间断供电,多供电量的目的,本文研究了一种可翻越220 kV双分裂导线间隔棒的行走装置,使用拉线将该行走装置,跨越中间间隔棒拉至损坏间隔棒处,并通过其上的滑轮将绝缘软梯悬挂于损坏间隔棒处导线上,作业人员采用等电位作业法沿绝缘软梯进入电场,对损坏的间隔棒进行更换检修,避免作业人员长期置于高空作业的状态,降低了作业人员劳动强度,保障作业人员安全,提高带电检修工作效率。因此,研制一种可翻越220 kV双分裂导线间隔棒的行走装置对于220 kV双分裂导线间隔棒带电更换检修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线路环境分析

220 kV输电线路导线普遍采用水平双分裂布置的方式,并在两子导线之间加装间隔棒,避免档距内子导线相互吸附、摩擦、碰撞甚至在风的作用下子导线发生扭绞的现象,从而保证线路安全运行。考虑到该行走装置的作业环境为水平双分裂架空导线,在行走过程中会遇到间隔棒的阻碍,不利于带电作业检修的开展,因此,设计一种可翻越220 kV双分裂导线间隔棒的行走装置能有效解决检修档距中央间隔棒作业繁琐的难题,提高带电作业工作效率,220 kV双分裂架空导线间隔棒如图1所示。

2 行走装置机构

2.1 行走装置机构组成

基于对线路环境的分析,考虑到220 kV水平双分裂导线间隔棒特点,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适用于翻越220 kV水平双分裂导线间隔棒的行走装置[7,8,9]。

该行走装置采用三轮行走越障机构,前后行走轮交替翻越以避开水平双分裂导线间隔棒,其包括有行走前轮、行走后轮、翻越轮、连杆、连板、轴承、外框装置、控制滑轮、保险门锁装置、螺母、螺栓、垫圈、挂钩及铰链结构,如图2所示

该装置的翻越间隔棒方式包括以下3个步骤:

(1)当行走前轮行至间隔棒遇阻时,翻越轮越过间隔棒至前进方向导线上,同时行走后轮翻越至导线上空,避开间隔棒。

(2)随后,当翻越轮轮槽与前进方向导线紧密切合时,行走前轮在拉动力作用下越过导线。

(3)最后,翻越轮变为行走前轮,行走前轮变为行走后轮,行走后轮变为翻越轮继续在导线上正常滑行,至此,该行走装置完成越障功能。

2.2行走装置尺寸计算

本方案采用三轮行走越障机构,三行走滑轮使用连板连接,通过测量所得220 kV水平双分裂导线及间隔棒参数,计算确定该行走装置主要尺寸[10,11,12,13],如图3所示。

基于该行走装置翻越间隔棒原理得到装置相关尺寸约束条件如下:

式中:θ为三轮越障机构连杆夹角,取120°;R1、R2为三轮越障机构滑轮尺寸半径,分别为50 mm、70 mm;D为双分裂导线直径,为28.7 mm;l2为分裂导线中心间距,为400mm;l1、l3、h1为间隔棒厚度、宽度及高度,分别为50 mm、431.7 mm、32.7 mm;L1、L2、L3、L4、L5为行走装置外形尺寸。

根据式(1)~(3)中所述约束条件,考虑预留一定结构空间预度,通过结构几何关系计算该行走装置主要尺寸如下:

2.3 行走装置力学计算模型

行走装置在220 kV水平双分裂导线滑行时,会受到导线摩擦力及间隔棒的阻碍,行走装置计算模型作以下假设:1)行走装置行走前后轮间导线为刚性直棒;2)行走装置所处分裂导线共面。本文通过建立行走装置行走受力分析模型及翻越间隔棒受力分析模型,分析计算该装置在行走及翻越时的力学性能,受力分析情况如图4所示。

由图4(a)可以建立如下方程:

由图4(b)可以建立如下几个方程:

式中:μ静为静摩擦系数在0.3~0.4;G1为装置自重55 N;θ1、θ2分别为导线与水平方角,F、F'与导线夹角。

由式(5)-(11)计算得拉力F、F'表达式如下:

根据式(12)-(13)可知:行走装置在导线上自由行走及翻越间隔棒过程中所需拉力值随着θ1、θ2∈0°~60°之间改变而变化。通过计算可得:

2.4 行走装置强度校验

带电作业过程中,当行走装置行走到指定位置时,地面作业人员通过控制滑轮上传绝缘软梯,当绝缘软梯头上传至导线附近,地面作业人员旋转绝缘软梯,使绝缘软梯头勾住导线,继而等电位作业人员沿绝缘软梯进入等电位作业。在整个过程中,作业人员进入等电位时,行走装置处于最大受力状态,因此,有必要对最大受力状态进行强度校验。

2.4.1 主要技术参数

(1)工作负荷。绝缘软梯自重为Gj=183 N;绝缘无极绳自重为Gw=115 N;作业人员自重为Gr=800 N;总重量为Gz=Gj+Gw+Gr=1 098 N;安全系数为n=2.5。

(2)材料选择。主体为4号超硬铝(LC4);屈服应力为σs≥410 N/mm2;其许用弯曲应力为[σ]=410/2.5=164 N/mm2

2.4.2 强度校验

传递绝缘软梯的过程中,控制滑轮受力分析见图5,Gz为绝缘软梯、绝缘无极绳及作业人员自重和;F1、F2为控制滑轮外宽对滑轮的支持力。考虑到传递绝缘软梯时的冲击系数k=1.1,F1=F2=k·Gz=1 078 N。

计算得到控制滑轮外框应力σ1:

计算得到控制滑轮与底板连接处应力σ2:

式中:S1、S2为控制滑轮两连接螺栓横截面积,为别为28.3 mm2、78.5 mm2。

由上述计算结果可知,在传递绝缘软梯过程中,该行走装置满足抗拉强度要求,能够保证该行走装置使用安全可靠[14,15]。

3现场测试

按照设计尺寸制造得到行走装置实物图如图6所示,使用该行走装置在220 kV望培线03号杆塔上进行了现场应用,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工具的使用达到预期目标,顺利完成带电作业任务(现场翻越间隔棒示意图如图7所示)。

本文提出的行走装置行走至档距中央损坏间隔棒处时,地面作业人员将绝缘软梯通过行走装置下方绝缘传递绳传递至导线附近,地面作业人员通过旋转绝缘软梯将绝缘软体头与导线固定连接,从而作业人员可以采用等电位作业法沿绝缘软梯进入电场,对损坏的间隔棒进行更换检修。该研究成果的推广将大幅增加带电作业范围,大大减少线路停电检修时间,降低作业人员劳动强度,提高供电可靠性,因而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4结论

(1)基于对220 kV双分裂导线线路运行状况的分析,根据双分裂导线间隔棒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适用于翻越220 kV水平双分裂导线间隔棒的行走装置。

(2)本文建立了行走装置在正常行走及翻越间隔棒过程中的受力分析力学模型,通过计算得到,在正常行走及翻越间隔棒过程中所需动力值范围。

(3)考虑传递绝缘软梯时冲击系数,针对行走装置进行强度校验,计算结果表明:该行走装置主体满足强度要求。

篇9:掘进新三板,要翻越的“大山”

第一关

先漂白,再上路

小微企业在创业之初,谁也没想到能上市,于是财务、股份结构任性而为。不小心,把企业做成点模样了,想上市时才发现股权、法律、税务等都存在历史沿革问题,而只有解决这些问题,先把“肉身”漂白,才能上市。

鱼龙混杂,

找到真主人很难

截至发稿前,新三板排队等待上市企业己达上千家,不是每家企业都可以包装上市的,这里面真正有价值的企业最多只有20%,证券商的困境是如何找到优质企业,花最少的代价把企业做上市,并分享其发展成果。

第二关

取得券商相助

想要登陆新三板取得“真金”,得有能力超凡的“小伙伴”相助,而这个“小伙伴”就是证券商了。然而想要“小伙伴”甘心卖命,企业的核心能力在哪?商业模式是否新颖并能持续发展?如同唐僧会念紧箍咒般,企业得会“讲故事”,说服证券商为助你“取金”。

僧多粥少,

新三板扩容难以分享企业发展

把企业辛苦送进新三板,证券商主要靠做市商盈利。然而,当下新三板的市场环境是上市企业火爆,投资者持观望,供大于求。在缺乏买家的情况下,证券商报出的股票会因为没人关注,而不得不持续买入,有些券商持股数量甚至已经接近挂牌企业,成为第二大股东。

第三关

上市成本,不能承受之重

请专业机构打理股权、法律、税法等历史沿革问题,分拆、重组资产产生的高额税费,完成内部规范的管理成本等,这一切一切的上市成本,让底子单薄的小微企业难以承受。向新三板掘进时,企业需要先掂量掂量身上的“银两”够不够用。

第四关

难以空手套“真金”

以为挤进新三板就能取得“真金”,这未免过于幼稚。如果企业没有实物抵押,即便是新三板上市企业,银行也不会轻易做中小企业的贷款项目。这对那些轻资产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不啻为一大打击。出让股份换得“真金”,是轻资产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一条出路。

分食唐僧肉,

新老股东权益之争

通常,优质的小微企业早己引来嗅觉灵敏的VC/PE(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机构的投资者,它们在早期就已入股挂牌企业,成本远低于证券商库存股。证券商后期在为这些企业做定向增发(可以收取融资额4%的佣金)和做市商时,会触动到VC/PE的利益。

为了确保后期能顺利退出,VC/PE投资者在选择小微企业时也面临与证券公司同样的问题——如何找到真正优秀、具有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企业。

篇10:翻越远方的大山

腊梅因为坚持,舍弃了春天的适舍与温暖。选择了在严冬凌寒绽放。因为坚持它赢得了诗人的千古传诵。

苍松因为坚持,告别了土肥水美的田野,选择在远离尘嚣的山颠扎根。因为坚持它得到了无数人的敬仰。

在面对人生的困难与逆境时,我们只有坚持在能赢得人生的灿烂与辉煌,收获人生的累累硕果。

因为坚持,拥有一个非凡人生。

左思才气纵横,文思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然而他很小的时候,智商很低,学习成绩平平。但他并为因此而放弃,而是志存高远,决心写一篇赞颂魏蜀吴的文章,当这个消息传出后,受到了许多嘲讽。当时的文学家陆机状讽刺他说:“你斗大的字不识一升的人,还想写文章,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左思听后什么也没说,只是淡淡一笑。可是在心里却暗下绝心:你说我写不成,我偏要写出来。最终他经过XX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出了”洛阳纸贵”的《三都赋》。

因为坚持,获得一个潇洒人生。

篇11:翻越远方的大山(经典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刘翔为实现目标不畏艰难、敢于挑战的进取精神。明白人生路上需要确定目标、积极进取、不断超越,有梦想就有可能。【活动方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了解人物

1.看一组图片,说说对刘翔的了解。

2.无数的鲜花与掌声背后,一次次成功与超越的背后,往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汗水。2004年年底,“亚洲飞人”刘翔出版了自传《我是刘翔》,全书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他进入体校、学习跨栏、遇到教练孙海平等体育生涯,还曝光了大量鲜为人知的个人生活和成长经历。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选自《我是刘翔》。

4.读题:翻越远方的大山

在“亚洲飞人”刘翔心里,有一座远方的大山,那是谁?阿兰·约翰逊。

5.阿兰·约翰逊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成为刘翔心里的“大山”呢?说说你对他的了解。补充资料。

原来,约翰逊是个这么有名的运动员,难怪被刘翔视为一座“大山”。那么,刘翔是如何跨越这座大山的呢?让我们一起阅读刘翔的自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活动一: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读完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2.交流: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刘翔靠不懈的努力战胜了对手阿兰·约翰逊,成功翻越了“远方的大山”。活动二: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默读全文,圈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再用横线划出每一个时间段刘翔对阿兰·约翰逊的看法。

2.交流:很早——刚练跨栏那会儿——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5月8日

小结:在刘翔的眼中,阿兰·约翰逊就是一座大山,从“遥不可及”到“站在山脚下”到“成功翻越”。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根据这个过程把全文分成三大段。

三、检测反馈: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写了什么?

2、听写词语。

二、新授。

活动一:精读第一段,感受刘翔对“远方的大山”的崇拜

1.“很早就知道阿兰·约翰逊的名字了。”你知道有多早吗?补充资料。

2.刘翔开始训练跨栏的时候,阿兰·约翰逊已经是世界跨栏冠军了,只能是自己崇拜的偶像。所以,刘翔这样描写了自己当时的心理——读第2自然段。

3.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奢望、遥不可及

4.朗读一、二自然段,感受刘翔对约翰逊的崇拜。活动二:精读第二段,感受刘翔对“翻越大山”的追求

1.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刘翔训练跨栏的三年后,有了与约翰逊第一次碰面的机会,那是在2001年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当时的比赛结果怎样呢?

“那次我没能进入决赛,只能作为观众在一旁感受约翰逊风驰电掣般的速度。”理解“风驰电掣”。

2.最终,约翰逊夺得了冠军,而刘翔连决赛的资格都没有。此时,他暗暗地问自己:“刘翔啊刘翔,你将来能和他跑得一样快吗?”

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此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翔?(勇于挑战)

3.2001年,刘翔亲眼见到了约翰逊,但是只能作为观众在一旁感受他风驰电掣般的速度。看来,约翰逊真的是一座“远方的大山”。

2002年,刘翔有了一次和约翰逊并肩跑步的机会。这次刘翔能缩小与“大山”的距离吗?读第五自然段。多么遗憾的一次比赛啊!此时,看着约翰逊的背影,刘翔又会想些什么?

4.因为刘翔的刻苦训练,他进入决赛的机会越来越多,与约翰逊过招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整个2003年,我跟他的比赛近10次,竟没有一次超越他。但我跟他的差距越来越小,我屡屡拿第二,而约翰逊总是第一!”

抓关键词“竟没有一次”“差距越来越小”“屡屡”“总是”,朗读体会。

5.对刘翔来说,总是第二的滋味真不好受。看来,约翰逊确实是一座大山!

刘翔在自传中写道:“毫无疑问,那时候约翰逊仍然像一座大山横在我的面前,但我隐隐感觉到,我已经站在了山脚下!”理解“我已经站在了山脚下”。此时,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翔?(执着追求)

活动三:精读第三段,感受刘翔“翻越大山”的喜悦

1.刘翔虽然屡屡拿第二,但他一直以约翰逊为目标,不断向自己提出挑战。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刘翔迎来了“翻越大山”的那一天。

观看视频《刘翔跨栏生涯:刘翔2004年第一次战胜约翰逊.flv》

看看刘翔在自传里是怎样描写那激动人心的时刻的。读第8自然段。

2.刘翔赢了,数万观众为他欢呼呐喊,此时,刘翔有什么反映?“在数万观众的呐喊声中,我有点迷糊:我打败了约翰逊?是真的吗?”刘翔为什么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3.读第11自然段:

“那一刻我才回过神来:这一切都是真的,我成功翻越了远方的大山!”是谁让刘翔“回过神来”?约翰逊!

4.约翰逊和刘翔既是竞争对手,但也是朋友,因为任何一场比赛都是“友谊第一”。所以才有了比赛后约翰逊第一个走向刘翔,拍拍他的肩膀,给他真诚的微笑和祝贺。我们来看看刘翔获胜后,记者对这两位的采访。观看视频《田径室内世锦赛:刘翔与约翰逊英雄惜英雄.flv》

6.从刘翔和约翰逊的互相评价中,我们看到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运动精神。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竞争中也要有这样为对手喝彩的健康心态。

三、总结提升,鼓励学生“翻越远方的大山”

1.“翻越远方的大山”是刘翔给自己设定的目标,2004年之前,这座大山是阿兰·约翰逊。之后呢?刘翔后来又有了新的对手,如比他小三岁的古巴运动员戴伦·罗伯斯等。刘翔的跨栏生涯从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直到今天,他仍然在不断地超越自己。

2.看一则关于刘翔夺冠的最新报道(2012年2月19日《现代快报》)

《7秒41 刘翔破亚洲记录 新年首秀完美夺冠 创造了个人最好成绩》

3.同学们,你的心中也有一座“远方的大山”吗?如果有,是什么?你打算如何翻越这座大山? 【检测反馈】

篇12:翻越远方的大山读后感

先说说我国著名史学家谈迁吧!他花了20多年的心血,历经6次修改,终于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史《国榷》。可是,在即将付印前夕,这本珍贵的书稿被可恶的小偷给窃走了。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谈迁没有气馁,不顾体弱多病,实地考察历史古迹,广泛搜集奇闻逸事,撰写了一部更为翔实精彩的史学巨著——《国榷》。

这其中的艰辛,怎一个“苦”字了得?联系我学习吉他的点滴,我感慨多多。9岁那年,瞧着电视上酷酷的吉他手,我也闹着学吉他。可是面对五线谱上一群群的小蝌蚪,我像泄了气的皮球,软下来了。不服输的我鼓起勇气,自己埋头琢磨一个个音符。还没来得及为自己的进步喝彩,老师开始教的知识像洪水般向我涌来:和弦、节奏、指法……此时,我想过放弃,但又有一个信念悄悄占了上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如今,我坚持学习吉他三年了,学会演奏很多曲目。我没有刘翔、谈迁等名人的成就,也没有他们那么多的苦难,但我知道:在困难面前不能气馁,凭着坚持和努力克服困难,就能超越自我。

篇13:翻越远方的大山语文教学反思

2013年5月6日,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第四届学术文化节开幕式暨锵锵三人行——“改革, 发展, 反思”我的教育梦座谈会在教九楼举行。出席开幕式和座谈会的有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阎凤桥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分党委书记褚宏启教授、教育学部副部长黄荣怀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楚江亭老师、教育学部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刘立老师以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的代表及部分师生。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2011级博士生何岩主持。

开幕式上, 黄荣怀教授首先对第四届教育学部学术文化节的开幕表示祝贺, 对关心、关注和组织文化节的老师、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其次, 黄荣怀教授对此次学术文化节的三个关键词“教育、学术和文化”进行了一一解读——学科自信, 学术敬畏和品味文化。最后, 他希望师生各展风采, 预祝学部文化节取得圆满成功。北京理工大学教师代表庞海芍充分肯定了学术文化节的系列活动, 感谢文化节的学术交流为青年学子提供了一个思想碰撞的舞台, 培养了求实、求真、严谨的学术精神, 提升了学术修养。他希望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术文化节能够越办越好, 也衷心地希望中国教育强国梦、教育学科的梦想以及教育学者的梦想都能够成真。北师大教育学部学生代表吴加奇表达了对学术文化节为同学们提供聆听教师指导、促进师生交流以及同学间沟通的良好平台的衷心感谢。

在“锵锵三人行——‘改革, 反思, 发展’我的教育梦”主题座谈会上,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阎凤桥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分党委书记褚宏启教授与同学们分享了他们的求学和工作经历、作为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以及对教育改革的思考, 并分别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梦想。

一、漫漫求学路

三位教授分别分享了他们曲折、坎坷的求学和工作的经历, 以及在求学经历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事。

针对本次文化节的讨论主题, 孟繁华教授感言, 相比以前,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个充满梦想的年代, 而现在是缺少梦想的时代。孟教授回顾了自身的坎坷求学历程:专科出身, 没有学位的研究生求学生涯, 但是每天仍然充满活力, 学习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曲折求学路上记忆最为深刻的事情莫过于自学英语了, 尤其是在当时学校不开设英语课程的情况下, 他每天早上都坚持听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英文广播讲座, 坚持自学英语, 包括后来考研究生、考博士生, 英语的学习完全靠自己自学, 渐渐养成了自学的习惯, 这样的奋斗历史让孟教授印象深刻。

阎凤桥教授表示80年代的物质财富和精神生活是贫瘠和匮乏的, 求学在当时处于一种饥渴的状态。阎教授回顾了自己在北京的32年学术生涯, 最令其印象深刻的是在北京师范大学第一届高等教育管理班两年的学习经历, 因为其间发生了一个很大的转变, 那就是他的研究方向从工程教育领域转到了社会科学教育领域。其次是现在所在的工作单位——北京大学的18年求学 (3年博士) 和工作经历 (15年) , 他认为北大是个有底蕴、有财富、有大师, 可以吸收其他学科的思想的一个地方。

听完两位教授的回忆, 褚宏启教授坦言自己的求学路可谓最为曲折, 中专到大专到研究生, 再到博士求学, 一步一个脚印, 都记载着自己的奋斗历史。他谈到求学历程中的两点, 印象极为深刻。一是特别怀念80年代的学生时代, 那时候的人非常健康, 非常向上, 非常朴素。人只要有颗童心, 青春就长在。二是谈到自学, 褚宏启教授始终觉得很骄傲, 他认为自学是一种最有效学习方式, 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计划, 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者

三位嘉宾都是教育领域德高望重的名师, 那么三位教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有什么可供分享呢?

褚宏启教授认为教学给他的最大的启示就是教学相长。他觉得教书过程中受益最多的可能是教师, 所以他很感谢一起参与讨论问题的学生。他相信每一个人的潜能都很大, 可能我们还没有把它充分地挖掘出来。教学当中最大的乐趣是把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 让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阎凤桥教授意味深长地说:“师生之间的关系就是平常的关系, 但又不太平常, 即师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构成一种双向的责任。”他理解的师生关系特别简单:只要教师把作业判好, 把论文改好, 对学生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学生就会满意。

孟繁华教授则认为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一个过程, 反对教育工程化、教育事业项目化。教书育人是一个长效的、渐进的过程, 教育伴随着一个人的终身成长。因为作为一个老师来说, 跟学生接触的时候是最快乐的, 很容易产生成就感。

三、教育科学研究者

大学教师集教育者、研究者和知识分子三种社会角色于一身。科研是提升教师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术生活是大学教师完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位教师不能开展学术研究, 不能以追求学术的精神去从事自己的工作, 那么, 他与大学是格格不入的, 因为大学教育具有学术性质和研究特性。三位教授从最初的研究点到现在, 研究领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研究领域?其中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呢?

阎凤桥教授表示个人研究领域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可能源于工作、课题或者交流项目。比如说你要参加课题, 需要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 久而久之, 研究就会深入或拓展。阎教授回忆了自己对私立教育的研究就是源于当时参与的一项国际交流与学习。他强调, 强并不是选择学术研究选题的唯一标准, 相反, 弱的东西它也有学理性可以探讨。当研究不断地积累, 包括时间的积累和知识的积累, 到一定程度时, 别人就会对你的看法发生变化。事在人为, 没有预先设定的一个东西, 只要坚持了下来, 就一定能够做到。

孟繁华教授感慨现在的研究选题已不再是循着个人兴趣, 而是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且研究主题不断地发生变化。研究领域具有工作导向性, 教师教育和教育政策是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向, 因而自己的研究点集中于教师教育, 其他领域就相应地被压缩了。

褚宏启教授反思自己研究的东西比较杂, 硕士、博士期间是学习外国教育史, 后来由于教学需要转而研究了一段时间的教育法学, 教育法学让他形成了一些法学思路:从权利、义务、责任、程序的视角来思考问题。后来出任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院长, 转而研究教育管理。主要是宏观研究, 从学习教育史, 到研究教育法、教育管理以及教育政策, 学科是同源的, 它们的逻辑起点都是非常现实的——教育利益。教育梦想则是非常美好的, 比如说教育公平、学术自由, 但是教育利益和这些是割裂的, 认识论的方法 (研究范式) 构成了二者之间的桥梁。

四、高校的领导者

三位教授不仅在学术上造诣精深, 同时也是成功的领导者, 为所在单位的教育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那么, 他们对教育改革发展有什么看法?

孟繁华教授担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有10年之久, 从他身上感觉不到一丝的职业倦怠, 何也?孟教授透露有一种力量在支撑着他, 那就是激励的力量。首都师范大学的主要科研领域是教师教育, 为北京市基础教育服务。首都师范大学创建了合作共同体, 建设了一种实际取向的教师教育新模式, 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 这种鼓励激发了作为教育者的工作热情。

褚宏启教授谈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梦想——创建世界一流教育学科时指出:“我们要关注生命的价值意义, 关注过程。”大学和政府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智力和权力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智力不能向资本靠拢, 也不能向权力靠拢。所以希望教育学部在争当教育学科第一的同时保持自身的自由, 有实现自治的决心。

阎凤桥教授对褚教授的话表示赞同, 并回顾北大盛极一时的学术自由史。蔡元培当校长时就曾说过, 想要当官的话就不要来北大, 要想做学问就来北京大学。从蔡元培、胡适当校长, 都一直和政局保持一定的距离。虽然现在学术行政化的批评声很大, 但是让学者们感到宽慰的是当国家的政策下到学校领导这个层面的时候, 都会有一个温和的诠释。教育决策者的学识水平和基本素养较之以前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这样北京大学的学术自由精神——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独立精神得以延续下去。最后阎教授给年轻的学者提出了一些建议:进入社会后, 可能会遇到各种的问题如发表论文、申请项目、评级别、评奖等, 失败的时候一定不要气馁, 记得给自己找一点安慰。信念就是最大的支持, 只要跟着自己的心意走, 就一定能做出来真正的学问。

五、话教育改革

三位教授都亲身经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之路其实就是改革开放之路, 教育的发展之路亦是如此。三位教授分别从自身的经历分享了对教育改革的回忆, 总结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孟繁华教授指出中国的教育改革中有三个很重要的节点, 分别伴随着三个重要的教育文件的颁布。第一个节点是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第二个节点是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第三个节点是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这三个文件是中国教育改革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件, 但可惜的是其中很多内容都没有实现。孟繁华教授将这种现象巧妙地比喻成“烧开水效应”。所谓的烧开水效应就是把水从80度加热到120度。常温常压下, 把水加热到100度沸腾很容易, 但是再往下烧, 其结果就可想而知。比如说教育改革中教育投入要达到GDP的4%至今仍未实现, 改革的上半场往往很精彩, 但是下半场就没戏了, 虎头蛇尾。

褚宏启教授在谈到教育改革问题时, 指出教育方面的问题不单单是教育本身造成的, 而是和整个的政治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社会可以解释为权力和权利的关系, 即权力对权利的挤压太深, 政府始终是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当前政府的权力过大, 过去是苛政猛于虎, 现在是勤政猛于虎也。大学和政府的关系到底怎么处理?研究者和决策者的关系怎么处理?现在, 行政官员被妖魔化了, 中国最聪明的精英集中在这里, 他们对有些东西的理解远远要高于学者。所以学者要以一种清醒的态度, 一种保持距离的态度, 要让权力理性化, 必须运用智力和理性去改变权力的指向, 让权力更好地造福社会, 而不是让其横行霸道。所以政府权力的理性化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备受诟病, 但是阎凤桥教授从国际教育学者的视角传达了国外学者对我们的高等教育评价——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势头非常好。国外高等教育研究者如加拿大国际比较教育界的著名学者许美德教授, 长期研究中国高等教育, 一直坚持从正面评价中国高等教育。哈佛大学东亚中心的主任威廉·科比在叹息德国的高等教育是落日黄昏的同时大赞中国高等教育的良好发展势头。阎凤桥进一步分析指出, 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要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先决条件, 因为教育不可能超越这些基础性的东西得到一个突变。教育改革要基于社会改革, 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经济体制和政治改革之后会给教育体制带来一个光明的前景。人的思维层面最宝贵的东西是自由, 没有自由的时代是一个残酷的时代。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在世界上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好的体制, 因为分权制的政治体制使得高等教育得以市场化, 学校享有充分的自主性。实践证明, 加强学校的自主性是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

六、我的教育梦

人最大的资产就是拥有希望, 怀抱梦想。如果说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 那么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孟繁华教授认为教育应立足当下, 聚焦眼前。而自己目前最想做的是将首都师范大学的教育事业办好, 为北京市培养适应未来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优秀教师。褚宏启教授从教师本位出发, 高度概括了其当前工作的两大主题:把因材施教进行到底和让生命活得更加舒展。阎凤桥教授在谈到教育梦想的时候给在座的年轻人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 教育要让人感到快乐, 符号性的东西少一些;第二, 希望大家都能够按照自己的良心去做事, 在工作中不违背自己的心愿, 达到一个心情舒畅的状态;第三, 培养批判性思维, 因为当你有了批判性思维之后就有了一种理性, 就有了反对盲从的力量。

篇14:垂老的携程必须翻越“三座大山”

对于携程这样一家有着14年历史的“高龄”互联网公司而言,当年在线旅游业的翘楚,早在几年前就患上了“大企业病”。携程就像那个“杯具”里的温水青蛙,要逃离舒适的危险境遇。梁建章重掌帅旗之后,依旧必须跨越“三座大山”。

首先,携程必须从一家重资产公司,蜕变为轻资产公司。早在携程初创时,其旗下遍布国内各大机场、火车站的发卡“游击队”令人印象深刻,正是依靠这样的“接地气”(“鼠标+水泥”)的模式,携程成为中国在线旅游业市场的开拓者。独特的商业模式,也为携程赢得了非常好的现金流,就在当年媒体互联网公司哀鸿遍野之际,携程就以其“机票+酒店”模式,建立起了看得见的、扎扎实实的现金流。可斗转星移,到2012年年底,携程引以为傲的呼叫中心人数已达1.09万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53%),营业利润率只有16%,这接近一些非互联网公司的利润率,可见“水泥”们的拖累何等之大!

重资产的运营模式,不仅摊平了公司利润,更成为携程未来发展的绊脚石。就像一个人不能同时踏进两条河流一样,携程不可能在线上和线下两个战场同时作战并取胜。虽然携程称,其业务的在线预订(订单量)比例已经超过了50%,但与新晋后生“去哪儿”网站相比,后者的业务几乎都100%地通过网络实现,随着“网络一代”的茁壮成长,在线旅游将成为风潮。

尽管“去哪儿”目前的收入,大部分来自广告,而且营收也仅是携程的一个零头(携程2012年营收为42亿元人民币,“去哪儿”在4—5亿元人民币之间),但“去哪儿”在机票、酒店业的“TTS”系统,将直接侵蚀携程的收入和盈利空间。按照“去哪儿”网站CEO庄辰超的估算,其机票和酒店预订业务均可维持40%左右的利润率,公司2013年的营收增长将达100%(携程2012年为19%),此消彼长间,高铁与马车赛跑,携程危矣!

其次,携程必须从战略和策略方面调整商业模式。与淘宝旅行、去哪儿、艺龙、酷讯及同程网等市场后来者及竞争对手相比,携程的“大企业病”非一日之积累,对于旅游市场温度变化的漠视,是其主要病因。今天的在线旅游市场,早非14年前携程垦荒时的景象:用户入口的碎片化、移动化,以及大批竞争对手的涌入,很快使携程的两大现金奶牛面临“毛巾拧水”的危机。与“去哪儿”垂直搜索+TTS(在线交易系统)相比,携程就像海洋中的一座孤岛。

“去哪儿”可以直接介入机票、酒店在线交易,直捣携程的“黄龙府”,携程就不能反制,进入旅游垂直搜索领域吗?如此看来,携程的大意和麻木正在此。根据携程2013年第二季度的最新财报,携程的移动战略已经开始奏效,其2013年第二季度移动渠道的交易量同比翻三番,考虑到携程原先的移动入口效用几为零,今后在用户的移动接入业务方面,将大有可为。

再次,携程必须紧跟在线旅游的2.0时代。1.0时代,携程利用庞大的“游击队”战术,链接了线上线下,在机票+酒店业务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在已经到来的在线旅游2.0时代,钱包鼓囊的中国人,会将大把银子花在旅游度假上,而年轻人钟爱在线交易,已是不争事实。如果说1.0是以“资讯+价格”为中心,那么2.0的时代就是“个性化+全方案”的时代。携程不仅要保住原来的“机票、酒店业务”,避免淘宝旅行、去哪儿、艺龙、酷讯及同程网等第二代竞争者,对其核心业务的蚕食和利润挤压,更要防备像穷游网、蚂蜂窝等第三代在线旅游网站的进攻。

随着自助游等新型业务类型的兴起,个性化的旅游和整体解决方案将大行其道,谁能抓住旅行者的心,谁就是决胜未来的王者。但至少从目前来看,携程的用户体验已经垂垂老去,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抛弃。

一言以蔽之,轻资产化(本质上是业务的互联网化)、移动化(以移动终端为代表的多种业务接入路径及其分化)、个性化+整体解决方案,将是梁建章们必须跨越的三座大山。携程的困境,不只属于一家公司,翻过山头,才能发现国内在线旅游行业的更广阔天地。

(马向阳:专栏作家,研究领域包括网络社会和数字城市等)

篇15:翻越远方的大山读后感

庄谨睿

今天,我学习了《翻越远方的山》这篇课文,读后我深有感触。

这篇课文讲述了刘翔刚跨栏时不敢奢望能亲眼看到约翰逊到后来打败约翰逊的过程。原来刘翔也不是天才,是经过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努力去挑战目标,才最终实现梦想。

让我最感动的是2003年,刘翔跟约翰逊比赛近10次,竟没有一次超越他。但刘翔从不气馁,背后洒下了多少汗水,遇到多少困难只有他知道,不断地挑战使他跟约翰逊的差距越来越小,但10次却屡屡拿第二,而约翰逊却总是第一。读到这里我为刘翔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爬起来慢慢接近目标而喝彩,为他耐挫的毅力而佩服,虽然约翰逊仍像大山一样横在刘翔面前,但刘翔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在2004年5月8日国际田联大奖赛中,发挥出色,第一次超越过约翰逊,让约翰逊看到了刘翔的背影。当比赛结束时,刘翔迷糊了。在数万个观众的呐喊声中,他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他终于翻越了这座大山。

篇16:《翻越远方的大山》读后感

我在读了《翻越远方的大山》这篇课文后,发现里面的刘翔因为不断的练习跑步,才超过了阿兰约翰逊,得了冠军。这教育我们只要有信心,能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我也想得跑步的冠军。在我念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我经常在家门口跑步,每天跑八百米,早上跑四百米,中午二百米,晚上二百米,每次跑完,虽然我都会累的筋疲力尽,但我还是很高兴。到了一年级,我在一百米跑步中,得了第三名,到了二年级的时候,我还是得了第三名。我感觉我跑得还是不好,所以我又加强了跑步练习,可我跑的永远也超过不了我们班级的两位同学,他们是王明月和胡蕴豪,他们两个是八百米的跑步的前两名,胡蕴豪跑八百米还破了学校记录。我们三年级的同学中就他们俩跑得最快了。虽然我很想得第一名,可我就是无法超越他们。后来我不断的练习再练习,在三年级的运动会上,我终于得到了第一名,我久久等的那一天终于来到了。

我的.同学们都过来祝贺我跑步得了第一名。刚结束比赛那会,在周围观众的呐喊声中,我还有点迷糊,我得了第一名吗?这是真的吗?这时我的同学张潇文走过来叫住我,管心怡,你得了第一名,真棒!才让我意识到这是真的。

篇17:翻越远方的大山语文教学反思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们刚学的课文《翻越远方的大山》。刘翔的偶像是世界“跨栏王”阿兰·约翰逊。刚练跨栏时,对刘翔来说,有朝一日能亲眼看到约翰逊都是一种奢望,要赶上他都遥不可及,更别说翻越他了。约翰逊就是一座来自远方的大山,但刘翔并没有因为大山的阻挡而放弃,他执着,努力,成绩越来越优秀,已经可以多次和阿兰·约翰肩并肩在跑道上

 

是呀,梦想是一颗闪亮的种子,有梦想就有希望。世界上没有偶然的成功,也不会有一帆风顺的道路。既然心中有了梦想,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哪怕面前袭来寒风冷雨,也要勇敢面对。当你陷入最困难最黑暗的时候,就是离成功最近的时候。要想摘取梦想,永远不要轻言放弃,坚持与努力,一定会收获一个不平凡的人生!

《蚌孩子》这篇

没有翻越不了的大山,没有趟不过的河,没有过不了的坎,只要你有梦想,有勇气,有付出,就能翻越远方的大山。

指导老师:闵轶芳

篇18:翻越远方的大山语文教学反思

蓝金威,今年60岁,广西上林县米汤教学点唯一的任课教师。米汤教学点,深处群山环抱之中,交通闭塞,信息阻隔, 经济落后。教学点最初有70多名学生,目前每学期仅有十几名在读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蓝金威老师自1979年从教至今已逾36载,2016年即将退休。

一、36年躬身从教,寂寞坚守

1978年,从上林师范学校毕业后,23岁的蓝金威老师就一直坚守在上林县最偏远的木山乡米汤教学点,任教至今。36载寒来暑往,学校经过一次次的翻新,校园里的那棵大榕树花开花落,其他教师陆续走出大山,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少,不变的只有蓝金威老师那不断穿梭在校园里朴实的身影,依然默默坚守在教学一线、三尺讲台,来回奔走在家、教学点、中心小学、 学生家里的崎岖山路上。

米汤这个地名,源于当地地势低,又多雨,常常会积聚许多雨水。泥泞的山路让七八岁的孩子辛苦不已,破旧的校舍被列为一级危房,简陋的课桌椅和简单的教具支撑起教学的需求,而在近两年才通车的水泥路建成之前,四个轮子的车子根本开不到村子里面。

就是在这种举目皆山路途远的艰苦环境中,蓝金威老师以校为家,爱生如子,带着 “让山娃走出大山,改变乡村教育”的坚定信念,几十年如一日,尽自己的努力帮助每一位学生,不管是学习、娱乐还是生活。蓝金威一直坚守着,直到即将退休。

蓝金威老师的坚持与守望源于内心深深的爱和希望。如果没有对教育、对学生深入灵魂的热爱,如果没有对改变大山深处乡村教育的极度渴望,一个人如何耐得住36载日日夜夜孤独与寂寞的煎熬和守望!

二、爱岗敬业,认真负责

蓝金威上 课有激情 , 教学有方 法 。“米汤教学点原先有1~3年级,只一个教师,最少教6门课,音乐、体育、美术也要都上,蓝老师就是全能。一周按照12个课时算的话,工作量太大。但是蓝老师一直都没埋怨过,一直能够坚持下来,他认为这是他职责范围的工作。”

蓝老师在给学生们激情上课

几十年来,蓝金威老师在四面环山的教学点中独自一人默默坚守,兢兢业业, 带领孩子们读书习字,按时晨读、上课、 下课、自习,呵护大山里孩子的健康成长,送走了一批批优秀的学子,教学成绩不断提升。2013年,蓝金威老师被南宁市授予 “先锋示范岗”称号。

蓝金威老师上课的热情给我们留下了最深切的体会。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课上,蓝老师喊声震天,以游戏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寓教于乐。虽年近60岁,却充满活力,教学激情丝毫不减, 孩子们高声应答,课堂气氛轻松活泼,此起彼伏,无不让观者为之深深动容。

准备接替蓝老师工作的吴老师介绍说, 蓝老师平时上课声音比较大,一是通过声音时刻提醒着学生认真听课;二是蓝老师一直奉行严谨认真的标准。用一位家长的话说, “他上课特别有精神,很敬业。我有这么一个感觉,他教的学生给他一种期望”。

米汤教学点以前的教学环境非常落后, 只有一排泥房,2000年以后,泥房因受灾列为危房,70多个学生没有地方上课,蓝金威就主动把学生带到自家新建的原本想给儿子当婚房用的平房上课,8年来未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而他全家7口人,包括自己生病的父亲,为了把那个平房腾出来当作教室,心甘情愿挤在3间危险的泥瓦房里住。不仅如此,他还经常用微薄的工资帮家庭贫困学生交学费,给学生做饭。

三、为人师表,德育当先

蓝老师除了认真负责,更注重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进行德育方面的工作。

人们常说:“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尽管教学点就在蓝老师家的对面山脚下,蓝老师每天仍会比学生早到半个多小时,提前打开教室。有的孩子虽然离学校远,但是在蓝老师的影响下,也能很早到学校预习功课,准备早读。

“城乡清洁工程”作为广西随处可见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已经深入乡村的各个角落。为营造良好校园环境,蓝老师亲自带着学生们打扫操场,每当学校的大榕树随风起舞落下叶子时,孩子们会跟在蓝老师身后,带着自己的小扫把去清理干净。正如一位学生家长的感受,“蓝老师来教室特别早,帮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他自己觉得对学生有一种责任。他比学生来学校更早,并且打扫卫生”。

除此之外,蓝金威更从生活的细节处做表率,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从小养成好的习惯。比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勤洗衣服,课前要洗手洗脸,不喝生水,头发长了要理头发……蓝老师做了, 学生也会跟着做。孩子们头发长了,家长们一定会帮着理发。这些习惯到现在都保持着。

三尺讲台上下,蓝金威老师言传身教、 教书育人,以身作则树榜样,教育孩子们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学做人,会读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四、爱生如子,甘当保姆

米汤教学点附近村庄的大部分年轻父母外出打工,留下的孩子让老人代管。因为没有幼儿园,孩子没地方去,很多村民把四五岁的小孩也送到了教学点,托付给蓝金威,让他帮忙管理,帮忙教育学生。 因此,米汤教学点的孩子其实都是留守儿童,缺乏关爱。

蓝老师对村里所教授过的孩子如同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待,不但向孩子们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做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一个人承担了米汤教学点语文、数学、音乐、 美术所有课程的教学任务,为此他常常备课到深夜。

南方雨季多,每年七八月,洪水泛滥, 去往学校的黄泥路由于地势低被淹没,学生没法去上课。蓝老师就一个个把学生背过来,亲自把学生背到家里去上课。不管是已经出去的,还是在家里的,蓝金威对待学生和自己的小孩一样,甚至比自己的小孩好。他因此被评为南宁市“我最喜爱的老师”。

自从2009年上林县开展免费午餐项目后,蓝老师又兼任了孩子们的“保姆”,利用下课的时间为孩子们准备营养午餐,孩子们不仅能够吃上新鲜热乎乎的饭菜,也能更安心地上学了。

蓝金威老师说,他抽屉里保留着一面镜子,一把理发刀,是帮头发长的孩子剪头发用的。因为村里离街上很远,上街理发不方便,所以他都帮学生理发。而学生父母不在家,只有老人在家,他就买回工具,在礼拜天帮他们理发,当教师也当理发师。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2010年, 政府划拨资金修建篮球场。有了篮球场, 喜爱篮球的蓝金威下课后就经常和同学们在篮球场上跳跃、奔跑。除了和学生们打篮球,他还和学生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小小的教学点也更像学生的家了。

3 6年来,蓝老师不知有多少次下雨天蹚着泥水一个个背学生到学校,带学生去看病,为学生理发,课后为学生做午饭……这些无数的瞬间,无不体现出蓝老师对学生的爱。 “他对学生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好,甚至比自己的孩子还好。”家长们无不对蓝老师充满了爱戴、信任和感激之情。

蓝金威像一位慈爱的父亲一样,爱生如子,甘当保姆,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 他守望了一个教学点,却给了留守儿童另一个温暖的家。

后记:守望有时休

蓝金威老师用自己36年的青春热血, 在普通而平凡的教学岗位上贫苦坚守,诲人不倦,他用实际行动为我们生动具体地回答与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蓝金威老师今年60岁了,明年6月将要退休,离开他挚爱的教学岗位,上级也将派来新任教师。虽然他表示退休后不会彻底放弃教学点的工作,但是正如他的上级所说的,“我们现在几乎每一年都有一个教学点消失,因为招不到老师”。一位家长更是动情地说,蓝老师退休以后,我的孩子上学怎么办?这是我们更深的忧虑。

上一篇:1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下一篇:累一点点没关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