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课

2024-04-22

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课(精选6篇)

篇1: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课

复习课题设计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鄂州市石山中学 陈敬松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透镜对光线的折射光路图的画法,理解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掌握凸透镜缩小像、放大像、成虚像的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3、掌握眼睛的结构和看物体的光路图,近视眼和远视眼怎样矫正

视力。

4、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结构,掌握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特点。【过程与方法】 《一》、知识回顾

一、透镜的光路作图

由学生回顾特殊光线的作图(观察投影)

由学生说出这些入射光线有什么特殊性?(观察投影)小结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请同学们列举身边透镜的实例:______________

二、根据下面的问题,学生结合凸透镜成像分析作答。(观察投影)

①在2f以外成什么像?列举生活中的应用。

②在F与2f之间成什么像?列举生活中的应用。

③在f以内成什么像?列举生活中的应用。

④焦点F是什么像的分界线?2F处是什么像的分界线?

⑤成实像时若物距变大,像大小及像距如何变化? ⑥成虚像时若物距变大,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成像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实像异侧倒;虚像同侧正; 物远实像小;物远虚像大。

三、观察眼睛的结构图-----眼睛是一架照相机(观察投影)

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相等于照相机的底片,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睫状体的作用是改变晶状体的厚薄来实现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实质是相当于照相机的调焦。

四、通过晶状体的厚、薄的改变,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和矫正;

近视眼的晶状体变厚,焦距变小,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 ___,(“前方”或“后方”)远处的光线需要 ___(会聚或发散)后,再经晶状体的折射,像才能呈现在视网膜上,所以近视眼应佩戴___。

远视眼的晶状体变薄,焦距变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 ___(“前方”或“后方”),近处的光线需要 ___(会聚或发散)后,再经晶状体的折射,像才能呈现在视网膜上,所以远视眼应佩戴___。

五、观察显微镜的结构回答下面的问题。(观察投影)①反光镜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照亮物体。②物镜成什么成像,相当于什么? ③物镜成什么成像,相当于什么?

六、观察望远镜的结构回答下面的问题。①物镜成什么成像,相当于什么? ②物镜成什么成像,相当于什么? ③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很小,为什么我们感觉到物体较大呢?

相信我能行——小试牛刀

(一)判断题

1.对光起会聚作用的透镜是凸透镜。()

2.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对发散光没有会聚作用。()3.放大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4.只要是平行光线射入凸透镜后光线的交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5.凸透镜可以成放大的虚像,也可以成放大的实像。()6.凸透镜成的虚像一定是正立的,正立的一定是虚像。()7.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强。(8.老花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弱造成的。()9.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都是放大的实像。()

(二)选择题

1、物体从凸透镜的5倍焦距处移向透镜的过程中,下列有关成像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A、总能用光屏找到所成像

B、物体到达2倍焦距处时,成正立等大的像 C、所成的像逐渐向透镜靠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只要物距大于焦距,像与物总是位于透镜的两侧

2、一变:一个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2cm处,在另一侧的光屏处得一清晰的像,若成放大像,则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 15cm B 10cm C 6cm D、5cm 二变:若成缩小像,则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 15cm B 10cm C 6cm D 5cm

3、下列光学元件中,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是()

A 望远镜 B 放大镜 C近视镜 D 潜望镜

4、近视眼戴凹透镜,目的是为了使晶状体成的像()

A

远离晶状体

B 靠近晶状体

C 远离视网膜 D 以上说法都对 相信我能行——亲身体验

1、请同学体验照相机怎样照出理想的照片,要求全身和半身照片各一张,大家评价照出的效果。

2、请同学将今天的作业放在展示台,要求讲述调节清晰的方法。

篇2: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课

凤台六中

蒋华奇 ●复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2.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显微镜和望远镜.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物和挂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2.通过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3.通过眼睛、眼镜、显微镜、望远镜的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通过本章知识体系的概括,提高学生整理综合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的学习,培养学生欣赏人物美、自然美的能力,更加热爱祖国,立志为科学献身.2.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复习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复习难点 凸透镜的应用.●教学方法

归纳法、讲练、结合法.●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点提示

1、透镜

2、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透镜的应用

二、知识梳理

学生阅读教材(投影片)并回答: ①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②什么叫焦点?什么叫焦距?

③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各起什么作用? 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怎样的? ⑤照相机的构造及原理? ⑥投影仪的构造及原理? ⑦放大镜的原理? ⑧眼睛的成像原理? ⑨显微镜的光学原理? ⑩望远镜的光学原理?

三、知识网络(板书)

四、习题精讲 例1:(2011·吉林)如图所示是微型手电筒所用的小灯泡,小灯泡前端的A部分相当于________,对光有______作用.

下图是几种光学器材的示意图,其中对光起发散作用的是()(2012·广东)根据图中光的传播方向,在虚线框内画上凸透镜或凹透镜.

例2:(2011·河北)让一束平行光经过一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所示),小明用此透镜做“探究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当物体距透镜5cm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B.当物体距透镜15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当物体从距透镜20cm处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时,所成的像逐渐变小 D.当物体从距透镜20 cm处向透镜的方向移动时,要得到清晰的像,应使光屏靠近透镜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一架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为15 cm,要在底片上成清晰的像,人与镜头的距离应_____30 cm(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底片上的像是____像(填“实”或“虚”).(2012·昆明)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前25 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那么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可以得到的是()A.烛焰倒立、缩小的实像

B.烛焰倒立、放大的实像

C.烛焰倒立、缩小的虚像

D.烛焰正立、放大的虚像 例3:(2010·菏泽)下图所示的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图是________,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矫正方法的是________.

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表示远视眼成像情况和远视眼矫正后成像情况的图分别是()A.图甲和图丙

B.图乙和图丙

C.图甲和图丁

D.图乙和图丁

例4:(2011·广州)如图所示是投影仪成像示意图.其中凸透镜的作用是成______(填“等大”“缩小”或“放大”)、______(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平面镜的作用是________

.如果图中h=40 cm,则凸透镜焦距不可能小于______cm.物体通过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下列哪个光学仪器应用了这种成像原理()A.照相机

B.放大镜

C.幻灯机

D.汽车后视镜

五、小结(略)

六、作业

篇3: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课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同时也是一门内容丰富、应用广泛的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使学生能够巩固和提高自己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复习课显得尤为重要。

复习, 简言之, 即再学习一遍, 是把所学过的知识加以整理巩固, 使之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活动。古人云:“学而时习之”, 这正强调了复习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复习课中应该强化的重要数学思想就是化归, 目的就是将不熟悉、难的题目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简单的问题。通过对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系统复习, 不仅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 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使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同时, 复习课还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理论化, 起到“温故而知新”的良好效果, 好的复习不仅可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 不断提高学生对新信息的接受及处理能力, 还可以对顺利进行新课教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而使得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

二、现状的分析

1. 题目的容量大, 难度偏高

问题作为复习课教学的重要载体, 是教师进行能力培养和提升的重要工具。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设置时, 应将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问题进行展示, 从而突出教学目标要求、学习重难点以及能反映数学课程标准要求, 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类型问题解答过程中运用多种解题方法, 创新解题手段, 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 找寻问题解答的规律方法, 实现学生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中, 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进步[2]。

笔者通过长期在中学课堂观察发现, 在初中的数学复习课教学活动中, 很多教师设置的题目容量大、难度高, 并不断挖掘中考题, 致使许多题目超过了教学要求;有的将数学复习课变成了数学习题课, 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对相关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和加工;同时有些教师片面地将复习课中解题活动理解为一系列的题型与一套套的方法之间的对应活动, 没有很好地贯彻“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学生的思维往往被教师的模式所困, 从而造成了对复习题的整体性教学原则把握不够。

2. 课堂教学中往往采用题组、变式训练, 但题组难度缺乏必要的梯度, 层次性不明显

复习课是学生的思维从回忆、发散到提高的一个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复习内容, 确定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进而提出问题, 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各种能力。然而复习课上有一个很明显的矛盾, 即时间太紧, 既要处理足量的题目, 又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二者似乎是很难兼顾。从这个意义上说, 在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问题的合理设置, 注重学生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设置梯度习题对提高学生复习效果有很好的作用, 它不仅能使学生思维走向有序, 还能使不同学生都有成就感[3]。有梯度的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变得更加有序, 在每一种类型的习题中, 前一种的习题则是为学生完成下个习题打下了基础, 减轻了学生的思维负担。同时, 数学主要是要教授学生方法,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在不同层次的习题中, 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并提升能力, 得到成功的体验, 进而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笔者通过长期观察发现, 在初中数学的复习课中, 教师经常使用题组、变式训练, 但往往没有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 题组难度设置不当, 缺乏必要的梯度。我们认为, 学生解题的过程, 是思维不断碰撞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忽视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 必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没有合理的设置题组, 致使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也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实现由“量”到“质”的一个飞跃过程。

3.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参与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希望你们要警惕, 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 这种做法不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 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 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4]。”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成为数学复习课教学的主体。没有学习者的主动参与, 就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行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是实现数学复习课教育价值的体现。

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 通过观察可以看到, 复习课的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参与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一部分学生很容易跟上课程的进度, 很快完成课堂学习任务;但另一部分中等偏下的学生已经跟不上课堂教学节奏, 虽然复习课中基本都是学过的内容, 但这部分学生连基本概念和方法都没掌握, 更别提深层次的问题, 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此外, 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往往只关注答案, 没有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交流, 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 学生参与度较低, 同时学生未能进行有效的知识建构, 也未能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 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4. 教师缺乏对解题的总结和提炼, 学生盲目解题

复习课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现实 (即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 把握课堂教学进程。复习绝不是对旧知识的简单重复, 也绝不是“炒冷饭”, 而是学生认识的继续、深化和提高, 它要求教师把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 以再现、整理、归纳的方式串起来,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系统掌握、查缺补漏,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能。

目前在初中数学的复习课中, 教师缺乏对解题的总结、提炼, 从而导致了学生盲目解题, 但对概念理解不深刻。同时, 由于缺乏系统理论的有效指导, 难以实现复习课的有效教学, 难以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梳理、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的过程, 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能力难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应对策略

1. 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复习课, 教师应该遵循让全体学生有所得的原则。也即, 复习课不仅仅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 重要的是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优秀的学生得到能力上的提升, 中等学生在方法上有所启发, 后进生在知识方面有所收获。合理的目标对复习课来说, 起着导向、激励、调节和评价的作用, 可以唤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同时, 目标要全面、准确、具体。教师应该明确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知识, 课标、考纲的要求是什么?重点、难点各是什么?题目配备数量以及难度, 同时, 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等, 做到有的放矢。复习课上教师应紧紧围绕目标组织教学, 抓住课堂教学的主线, 通过对知识的梳理使之系统化、结构化, 进而提升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有新的收获。

2. 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问题设置有梯度

复习课的目的是在学生原先低水平的认知、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 采用多种方法, 将已学过的知识条理化、规律化和网络化, 使其认知、理解和应用水平达到一定高度[5]。复习课的有效性,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取决于复习题目设置的恰当程度。设置问题要把握住恰当的起点, 因为起点过低, 降低了教学质量;起点过高, 学生无法触及, 结果却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 复习课的问题设置要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 从易到难, 从具体到抽象, 分梯度、循序渐进, 既要设计为低层次的学生做思维“引路”的问题, 又要设计为高层次的学生提供思维发展和创新的问题, 只有这样, 才能点燃各层次学生的思维火花,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3. 正确处理知识、技能、技巧之间的关系

我们认为, 不经过思考的解题不是数学教学。好的教学应该是引发学生数学地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知识是技能的基础, 在复习课中应处理好技巧、技能、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技能是一般性的方法, 是可以再创造的;技巧是个案的, 一题一法, 需要学生亲身经历的, 需要一定的记忆。复习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掌握技能, 在解题中以不变应万变。

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讲解题通法、解题大法。例如, 在二次函数中, 配方法是通法, 而利用公式法求顶点、最值问题只能是技巧。公式法是以配方法为基础的, 有了配方法, 求最值、单调性等全部可以迎刃而解。

4. 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初中数学知识点多面广, 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定理、性质和公式等, 分散在各册课本中, 在复习过程中, 往往需要回顾以前的知识, 将前后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正如莱布尼茨所说“后退才能跳得更高。”复习时要围绕和涵盖这些知识点, 做系统安排, 否则就会顾此失彼, 使知识点有所疏忽。如在二次函数复习课中, 函数与图像的联系十分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 有效地利用图像可以将函数、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点串联起来, 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直观理解。因此, 教师应该合理地选择相应的问题, 能够将前后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前后知识之间的纵向比较和邻近知识之间的横向比较, 才能引导学生加深对各部分知识的理解程度, 才能使学生构建完整的认知结构。

5. 正确处理学生总结和教师提炼相结合

数学复习课的内容不同于新授课, 教师应该问在重点处, 释在疑点处, 答在要害处, 启在不确定处。我们要构建“反思”型课堂, 即基于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总结、提高而设置的课型[4]。教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除了激发学习兴趣外还要让学生“有合适的事情做”, 教师的核心任务是创设让学生回顾、整理、加工知识的平台,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 学生的核心任务是通过独立操作、合作交流, 完成各项学习活动的任务[6]。复习课中, 教师应帮助学生揭示解题规律, 总结解题方法, 发展思维, 抓住学生主体特性, 注重知识梳理归纳, 实施典型问题教学, 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生成, 并在数学的思维活动中来经历、体验和探索, 从而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 提高初中数学复习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开良.对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的认识.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 1998, 16 (5) .

[2]姚磊.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的应用.成才之路, 2011 (33) .

[3]张金凤.提高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性.教育教学论坛, 2011 (25) .

[4]徐月霞.浅谈提升初中数学复习效益的有效形式.中学数学, 2012 (4) .

[5]彭建平.数学复习课选例“四要”.数学教师, 1997 (9) .

篇4:《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测试

1.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到一种透明物质表面时,同时发生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反射出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90°,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105°,则反射角为_______度,折射角为_______度.

2.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是光的_______现象;“池水映明月”说的就是光的_______现象.

3.观察圆形鱼缸中的鱼,看起来比真实的鱼要大.这是因为圆形的鱼缸相当于一个_______,看到的是鱼的_______(填“实”或“虚”)像.

4.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线,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上,远在公元2000年,我国就有人把冰做成冰透镜,用它对着太阳来取火,这种冰透镜实质上是_______透镜.

5.清晨,草地上或树木上的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是露珠产生_______镜功能的结果,形成了_______像.

6.如图1所示,小明用一个透镜观看书上的一个英文单词,他看到了两个字母“YS”的放大的像.这个透镜是_______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作用,利用这种透镜可制成的光学仪器有_______(只需填写一种).

7.一束光线从玻璃射向空气,如图2所示,则折射角为_______.

8.当小玲在观察阳光通过甲、乙两个眼镜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时,发现两个光斑不同.阳光通过眼镜甲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亮,而阳光通过眼镜乙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暗,由此可以判断眼镜甲是_______透镜,眼镜乙是_______透镜.

9.初三的同学在照毕业照时发现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为了使全班同学都进入镜头,应使照相机_______学生,并调节镜头使镜头 _______胶片;使用投影仪要使银幕上的像比原来大一些,应使投影仪_______银幕,并调节镜头使镜头_______投影片.(填“远离”或“靠近”)

10.如图3所示,是赵强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还需要调整的是_______ .调整后烛焰能在光屏上成_______立的实像,若想使像变大,应将蜡烛向_______移. (填“左”或“右”)

11.如图4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物质中传播的路线,请用箭头标出光线的传播方向,由图可知:_______是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反射角为_______度,折射角为_______度.

12.如图5所示是简易天文望远镜内部结构,其中靠近眼睛的透镜叫做_______镜,靠近物体的透镜叫做_______镜.

二、选择题(36分)

1.白天,坐在教室里透过窗户的玻璃看到教室外的景物,是由于光的().

A.直线传播 B.反射

C.折射_______D.三种都有可能

2.一束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逐渐增大,则折射角().

A.逐渐减小

B.不变

C.逐渐增大,但总小于入射角

D.逐渐增大,可能大于入射角

3.某同学做了一架简易照相机,镜头是一个焦距为5cm的凸透镜,在这架照相机中,胶片应放在距镜头().

A.大于10cm

B.小于5cm

C.大于10cm小于20cm

D.大于5cm 小于10cm

4.下面四幅图中的现象,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是().

5.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凸透镜前12cm处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放大的实像,此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6cmB.10cm

C.12cm D.16cm

6.“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做光学游戏形成的“手影”、剧院放映的电影、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春游时留下美好记忆的照片——摄影等,以下列出的“影”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手影——光的直线传播

B.倒影——平面镜成像

C.电影——凸透镜成像

D.摄影——光的反射

7.许多家庭的门上都装有防盗门镜(俗称“猫眼”).从室内透过防盗门镜向外看,可以看到来客的正立、缩小的像.由此可以断定,此时防盗门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A.凸透镜 B.凹透镜

C.三棱镜 D.玻璃砖

8.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而建造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透明薄膜“外衣”上点缀了无数白色的亮点,它们被称为镀点.北京奥运会举办时正值盛夏,镀点能改变光线的方向,将光线挡在场馆之外.镀点对外界阳光的主要作用是().

A.反射太阳光线,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B.反射太阳光线,不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C.折射太阳光线,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D.折射太阳光线,不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9.把图6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视网膜.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将光屏().

A.保持在原来位置

B.靠近透镜

C.远离透镜

D.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使像清晰

10.关于望远镜与显微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望远镜的物镜一定是凹透镜

B.望远镜是伽利略发明的

C.显微镜的物镜焦距很短,目镜焦距较长

D.望远镜与显微镜都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物镜和目镜的

11.下面四种光的折射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12.关于实像与虚像,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实像都是倒立的,而虚像都是正立的

B. 实像能呈现在光屏上,而虚像则不能

C. 实像是经凸透镜所成的,而虚像则不是

D.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虚像则不是

三、 作图题(15分,每图3分)

1.完成图8光路:

2.一点光源S发出的光线经过一透镜折射后的光路如图9所示,请在图中光线偏折处填上适当的透镜.

3.图10中,OA′是光线AO的折射光线,请在图中大致画出入射光线BO的折射光线.

4.如图11所示,a、b为岸上灯泡S发出的光线射入潜水员眼睛的其中两条,请作图找出潜水员看到岸上灯泡的位置.

四、实验探究题(21分)

1.如图12所示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跟蜡烛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上.

(2)为了找到像的准确位置,必须做好光屏的微调,即在一定范围内左右移动光屏,使光屏上的像由模糊到_______,直至找到像最清晰的位置.

(3)如图12,蜡烛恰好在光屏上成倒立、等大、清晰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cm.

(4)保持蜡烛位置不动,把凸透镜从距蜡烛一倍焦距处向蜡烛移动2cm,可以从_______(填“光屏一侧”或“光屏另一侧”)通过凸透镜观察到烛焰正立、_______的虚像.

2.王老师在课堂上,看近处课本时要戴上眼镜,观察远处同学时又摘下眼镜,这样戴上摘下,非常不方便.王老师的眼睛是_______(填“近视”或“远视”)眼,可以用_______镜来矫正.小军将一种新型眼镜送给了老师,如图13所示,镜片A区厚度相同,B区可以矫正视力,现在王老师可以通过_______区看书,通过_______区看同学,再不需要频繁戴上摘下眼镜.

3.小涛同学有三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凸透镜,分别由玻璃、水晶、塑料制成.小涛想知道“大小、形状相同的凸透镜的焦距与制作材料有没有关系”.请你帮他设计一个实验,探究这一问题.

(1)写出实验所需的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实验的主要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计一个表格,记录实验数据或实验现象;

(4)写出你这一实验中运用的主要科学研究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测试》答案

一、 填空题

1.45 30 2.折射 反射 3.凸透镜 虚 4.焦距 凸 5.凸透 正立、放大的虚 6.凸 会聚 幻灯机(或照相机、放大镜、投影机) 7.30°8.凸 凹 9.远离 靠近 远离 靠近 10.降低光屏的高度 倒 右 11.MM′ 30° 60° 12.目 物

二、 选择题

1.C 2.C 3.D 4.D 5.B 6.D 7.B

8.A 9.B 10.C 11.B 12.C

三、作图题(略)

四、实验探究题

1.(1)同一高度 (2)清晰 (3)10(4)光屏一侧 放大 2.远视 凸透 B A

3.(1)三只凸透镜、太阳光、刻度尺(2分)

(2)①利用凸透镜会聚太阳光,用刻度尺测凸透镜焦距(2分)

②用玻璃凸透镜会聚光,通过调整它到地面的距离使地面上出现最小的光斑,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光斑的距离即焦距(2分)

③用水晶凸透镜进行上述实验(1分)

④用塑料凸透镜进行上述实验(1分)

⑤比较三种凸透镜的焦距,得出结论(1分)

(3)表格略(2分)

(4) 控制变量法(1分)

篇5: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课

要点回顾:学生自主复习教材,填写下列内容并识记。1.透镜:

(1)透镜的工作原理:透镜是利用光的 原理工作。

(2)透镜的分类:根据透镜对光的作用可分为_______透镜和______透镜两类。(3)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有_________作用。

2.焦点(F):平行光经凸透镜会聚于一点,称为凸透镜的_________,这个点是实际光线会聚的,称为实焦点;平行光经凹透镜发散后,其延长线的交点叫凹透镜的焦点,该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交点,称为虚焦点,一个透镜有_________个焦点,用_________表示。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需要的器材有:光具座、蜡烛、_________、光屏、火柴等。_________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调整透镜、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

4.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需要记录的数据有_________、_________和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幻灯机和投影仪的工作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在照相机的底片上所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

7.显微镜由_________组透镜构成,每组镜片相当于一个_________镜,物镜焦距很_________,成像特点为,相当于 镜原理,目镜的焦距较_________,成像特点为,相当于 镜原理,其放大倍数等于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_________。

8.望远镜由_________组透镜构成,每组镜片相当于一个_______镜,物镜成________像,相当于 镜原理,目镜成_________像,相当于 镜原理。

9.眼睛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它把来自物体的光成像在_________上,形成物体的_________。

10.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凸度_________,折光能力太_________,将像成在视网膜的_________面,矫正近视眼应配戴_________镜。

11.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凸度_________,折光能力太_________,使像成在视网膜的面,远视眼应配戴_________镜来矫正。12.默写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Uu>f时: U=2f时: U>2f时: 专题训练

1.关于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因此通过凸透镜的光一定会聚在焦点上 B.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焦点,凸透镜有实焦点,凹透镜有虚焦点 C.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

D.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凹透镜后一定得过焦点 2.下列关于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说法正确的是()A.凸透镜的焦距越小,其对光的会聚作用就越小 B.凹透镜的焦距越小,其对光的发散作用就越小

C.光无论沿什么方向射向凹透镜的光心后,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D.光无论沿什么方向射向凸透镜后,都能会聚在凸透镜另一侧的焦点上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提出的探究问题应该是()A.凸透镜对光是否有会聚作用 B.凸透镜对光是否有发散作用 C.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 D.凸透镜是否能成像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物体经凸透镜成的像不可能的是()A.正立放大的虚像 B.正立缩小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位于距离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人眼观察到烛焰成像的情形是图中的()

6.(2016•湖北)近期流行的“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了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

A.增大物距 B.增大像距C.增大人像的大小

D.减小取景范围 7.光的世界丰富多彩,光学器件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应用.下列说法中符合实际的是()

A.近视眼镜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B.拍照片时,被照者应站在距相机镜头2倍焦距以内的地方 C.用放大镜欣赏邮票时,邮票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1倍焦距 D.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是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8.如图所示,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外时,在光屏上会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小明为了探究近视眼视力的矫正方法,在凸透镜与物体之间放上一个近视眼镜,若此时要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则光屏应该()

A.保持不动

B.向上移动 C.向右移动

D.向左移动

9.(2016•宜昌)小明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同组的小华不小心将手指尖触摸到凸透镜,这时光屏上()A.出现手指的实像 B.出现手指的影子

C.烛焰的像变得不完整 D.烛焰的像完整,但变暗

10.(2016•郴州)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当把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要在光屏上再次成一个清晰的像,应该()

A.保持凸透镜不动,光屏向左移B.保持凸透镜不动,光屏向右移 C.保持凸透镜和光屏都不动D.以上说法都不对

11.(2016•天津)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2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18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

A.光屏上所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光屏上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该透镜的焦距f一定满足9cm<f<16cm D.该透镜的焦距f一定满足18cm<f<32cm 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光屏上有一个清晰的烛焰像,若用一张硬纸板遮去凸透镜上面的一半镜面,则光屏上像的变化情况是()A.屏上的像消失 B.像变得模糊不清,需要重新调节光屏的位置 C.光屏上只有一半烛焰的像 D.光屏上仍有完整的像,只是亮度减弱

13.放映幻灯时,要使银幕上所成的像再变大一些,应采取下面哪个方法()A.减小银幕与镜头的距离,同时增大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 B.增大银幕与镜头的距离,同时减小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 C.将银幕与镜头的距离和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同时减小 D.将银幕与镜头的距离和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同时增大

14.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她常常这样做()A.报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B.报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C.报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近一些 D.报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

15.(2016•随州)如图为正常人眼看远近不同物体时眼睛的自动调节,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这不可能是同一个人的眼 B.这说明眼睛是一个自动变焦(距)系统 C.看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应扁平一些 D.看远处的物体常常需要眯起眼睛看

16.(2016•河南)如图所示是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远视眼,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B.甲是远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弱 C.乙是近视眼,应佩戴凸透镜矫正 D.乙是近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弱

17.(2016•天水)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18.如图所示,夜晚,把桌子放在电灯下面,在桌面放一张白纸,然后再把凹透镜放在白纸上。当逐渐向上移动凹透镜时,可以观察到:通过凹透镜的光束在白纸上所形成的光斑的面积会随着凹透镜移动而逐渐变,光斑的亮度则逐渐变(全部选填“大”、“小”)。

19.光学黑箱吸焦距都是4cm的凸透镜和凹透镜各一只,凸透镜主光轴CC’如图所示,一条光线对准凸透镜焦点射入黑箱,折射后对准凹透镜焦点方向射去,经凹透镜折射后从黑箱射出。请完成箱内完整的光路(画出透镜、光线、凹透镜的主光轴和焦点)。

20.(2016•葫芦岛)如图所示,ab是光源S射向平面镜后的一条反射光线,并射向凹透镜的焦点F. S′是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请画出:(1)光源S的位置;(2)ab的入射光线;(3)ab经凹透镜的折射光线.

21.请在图中画出物体AB的像A′B′的大概位置。注:要能正确反映像的大小、正倒和虚实,但不需要画光路图。

22.如图所示,OO′为凸透镜的主光轴,S′为点光源S经凸透镜成的像,SA为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请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画出凸透镜,并完成光线SA通过凸透镜的光路图.

23.(2016•河源)如图所示P是物体的像位置,“O”是透镜光心的位置,请在图中“O”位置画出所需要透镜并完成光路图.

24.(2016•资阳)如图所示,已知凸透镜的两个焦点,点燃的蜡烛位于凸透镜焦距以内,请在图中用作图法画出烛焰S点的像S′.

25.根据近视眼成因及矫正方法,在如图所示方框内画出矫正所需的透镜并完成光路图.

26.(2016•阜新)小丽同学用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1)如图甲所示,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们在 高度上.

(2)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实像,生活中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

(3)实验过程中,小丽发现当蜡烛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与像都(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实验过程中,随着蜡烛的燃烧,可观察到光屏上的像向(填“上”或“下”)移动.(5)通过实验观察可知,在图乙中左边的蜡烛通过凸透镜不可能形成的像是 .(填符号)27.(2016•包头)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象.由图象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6cm处时,如图乙所示,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

(3)实验完成之后,小明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丙所示,因为近视眼镜对光有 作用,所以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烛焰像,在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光屏 凸透镜. 28.如图所示.

(1)为了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小明同学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再把光屏放在它的另一侧,只改变凸透镜与 的距离(选填“光源”或“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由此可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在实验时,小明用该凸透镜观察小红的眼睛,看到小红的眼睛如图乙(a)所示,则物距满足的条件是 .

(3)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如丙图所示,要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最合理的做法是 .(4)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如图丁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实像(填写像的性质),(填光学仪器名称)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5)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标尺45cm处,此时眼睛应在什么位置朝着什么方向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答: .

(6)图戊是“视力矫正”的实验装置图,此时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若将眼镜撤去,将光屏向透镜移近一些才能再次呈清晰的像,所用眼镜片是 透镜.

29.小明想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桌上有三个透镜,其中有两块为凸透镜,其焦距分别为10cm和20cm,还有一块为凹透镜.

(1)请你帮小明区分一下哪一块是凹透镜,说说你的做法.

(2)小明将其中一块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当烛焰、透镜及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请问小明选择的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3)小明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换,发现在光屏上仍能成一清晰的像,此时的像倒立、(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篇6:凸透镜成像复习课教案

(一)‘

凸透镜成像及应用

(二)1】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烛焰位于透镜左侧距透镜 30cm 处,移动透镜右侧的光屏到距透镜20cm 处时,正好收集到烛焰清晰的像,则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一定()A.大于30cm B.小于10cm C.在15cm 与30cm 之间 D.在10cm 与15cm 之间

2】图中,分别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A.②② B.③② C.②② D.③②

3】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6cm 时,成正立的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9cm 时,成倒立的像。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A.物距透镜5cm 时,成放大实像 B.物距透镜11cm 时,成放大实像 C.物距透镜12cm 时,成缩小实像 D.物距透镜18cm 时,成等大实像 4】(全国初中物理竞赛初赛试题)用普通照相机拍照时,要按被照物体距相机镜头的远近进行“调焦”,使用起来不太便捷,有一种“傻瓜”相机,只要把想拍摄的景物全部纳入取景器内,不论远处还是近处的物体,在照片上都比较清晰,从而使拍照的过程变得十分快捷,这种“傻瓜”相机不用“调焦”的奥秘是()A.采用了长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 B.采用了短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 C.采用了长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同 D.采用了短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同 5】

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 16cm 处,能在凸透镜另一侧12cm 处得到 倒立缩小的实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cm。(f 为整数)6】(多选题)沿凸透镜的主轴将物体从焦点匀速移向无限远处。在移动的过程中,通过凸透镜所成像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A.像的位置从无限远处移到焦点,移动速度先快后慢 B.像的大小是由大变小

C.先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后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先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后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7】摄影师给某站立不动的人拍摄了一张正规的半身像后,又用同一照相 机给该人再拍一张正规的全身像,以下操作正确的是()A.摄影师向前移,并将镜头向外推 B.摄影师向前移,并将镜头向内缩 C.摄影师向后退,并将镜头向外移 D.摄影师向后退,并将镜头向内缩

8】在凸透镜主轴上的一物点 P,物距大于焦距,如果沿直径对称切除透 镜很小部分,如图所示,再把上、下两半截透镜向原主轴位置合拢,则成像情况与原来相比()A.相同

B.成两个像,上半截透镜A 成像点上移,下半截透镜B 成像点下移 C.成两个像,上半截透镜A 成像点下移,下半截透镜B 成像点上移

D不能成像

9】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A.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 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

D.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10】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仪器,如图所示,是投影仪的结构图,在水平放置的凸透镜的正上方有一与水平面成的平面镜,右边竖直放置屏幕,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平面镜后,可在屏上成一清晰的像。某教师在使用投影仪时,发现屏幕上的画面太小,正确的调节方法有()A.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 的距离

B.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 的距离

C.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D.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周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 的距离

11】(2013 崇文一模)(11题图)为了研究同一个物体放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前的位置不变时,所成实 像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小文用如图所示的光具座一台,蜡烛一根、光 屏一个以及焦距分别为5cm、10cm、15cm 的凸透镜各一个。设计了 如下实验步骤,请补充完整。

实验步骤:

⑴把凸透镜支架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 处,在凸透镜支架的左侧 _________________cm 处放上蜡烛并点燃,在凸透镜支架的右侧放 上光屏。

⑵把焦距为5cm 的凸透镜插入支架,并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

____________;调节光屏的位置,得到清晰的像。⑶观察记录像的大小。

⑷换用焦距为10cm、15cm 的凸透镜重复步骤⑵、⑶。实验中观察到 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2010 宣武一模)小华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但她不知道实验所使用凸 透镜的焦距。如图所示,实验桌上备有带支架的蜡烛、光屏、凸透镜、“平行光光源”(在接通电源后可发出平行光)、光具座各一个。⑴请帮助小华将“测量凸透镜焦距”的实验方案补充完整:把平行光光 源、凸透镜和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并将三者的中心调整在

___________;给平行光光源通电,发出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平行光正对透镜照射;移动光屏直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停

止。从光具座标尺上读出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就是该凸透镜的焦 距f。

⑵在测得凸透镜焦距f =10cm 后,小华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 的实验。当蜡烛距凸透镜15cm 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 _________的实像。此成像规律常应用在___________________。13】

小明和小洪在课堂上测量了老花眼镜的焦距。他们联想到:能否测量近视眼镜的焦距呢?于是,他们在课后对此问题展开了探究: ⑴他们想到近视镜属于凹透镜,回忆了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请帮他 们完成图中的光路图。

⑵如果要利用太阳光测量近视眼镜的焦距,他们还需要选择什么器 材?

上一篇:从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下一篇:卧室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