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有效教学

2024-04-18

小学体育有效教学(通用6篇)

篇1:小学体育有效教学

小学体育有效教学探究论文

一、游戏教学也是体育课常用的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游戏教学,也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的。游戏教学主要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线,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情节和比赛的因素,有效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在趣味游戏中认识到客观事物,而且还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陶治他们美的情操。游戏教学的有效开展,还能够发展学生身体基本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以及观察力和表现力。适当的游戏教学,既能够丰富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而且还能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在趣中练,以便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他们都喜欢新奇的东西,容易兴奋。因此,体育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游戏的功能和作用,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举个例子,在100米跑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怕苦、怕累的心理,结合游戏“春破秋收”进行教学,整堂课主要以100米为主,让学生始终处在比赛的兴奋当中,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跑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全身心都能够得到锻炼,既能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的兴趣,又能使得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教学中添加竞赛的元素

竞技是体育的魅力所在。在体育教学中,如果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学生会感觉到枯燥、吃力且持久度不高。基于此,教师要适当的改变训练的方式,将竞赛元素添加到训练当中。例如,体育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进行前滚翻练习时,改变单一的以学生自行练习为主的模式,选择小组训练的竞赛模式进行,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点燃学生的训练热情。实践表明,以赛促学,能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项目的训练当中。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也能极大的巩固训练的成效。

三、适当强化体育运动强度,强化规范管理很重要

体育是一门纪律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小学生的自我规范和约束能力比较差,需要教师从小就开始培养他们的纪律性。教师也不必过于严厉的对小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可以在教学中侧面加以强调。例如,在教学时,如果学生出现了不听话、不守规矩的情况,这时候,教师要及时的加以制止,让学生意识到不遵守课堂纪律是不对的行为。对于那些遵守课堂纪律,表现积极的学生,教师也要及时的表扬,让学生们知道如何做是正确的,是值得称赞的,怎么做是会被批评的等。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有相对严格的秩序规范管理,让小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养成严肃、积极的好习惯。做到这几点,也能够有效的避免小学生养成散漫的且不遵守纪律的坏习惯。

四、合理布置场地、科学使用器材,做到真正为教学服务

结合体育的教学内容,合理地布置场地与器材,既能优化课堂的教学效果,又能激起学生的练习欲望,而且还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的教学活动当中。在布置场地时,教师也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充分挖掘“小场地多用途”和“一物多用”的优势,根据教学需要以及练习方式等的特点,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设计出不同形式的场地,要力求做到合理、艺术、新颖且实用性强。在器材的运用上还要讲究科学、多效。此外,体育教师还要向小学生详细地讲解如何使用这些器材,要保证使用过程的安全,要提高器材的使用率,做到真正地为体育教学服务。在新课程理念倡导的背景下,提高体育课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每一位体育教师研究和思考的课题之一。教师在教学时要用大教育观来约束自己、引导自己、规范自己。在实际教学中,将创新和继承的关系科学合理的处理好,要潜心钻研教材大纲,并且还要勇于探索,切实地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率。

篇2:小学体育有效教学

【内容提要】:要实现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无缝对接,就要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现状,结合小学生的个性特点,运用新课程理念组织课堂教学。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规范学生常规习惯的养成;以激活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为核心;以强调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诸方面,探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

体育

有效教学

面对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体育课堂教学也越来越关注其教学的质量。所谓的“有效教学”,我认为,就是通过教师一节、一段时间教学后,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使学生把体育与健身作为一种学习经历后,在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诸方面,获得具体的进步与发展。这里的进步与发展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身的学习,不仅锻炼身体,增强体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意识、道德、情感的发展。可以说体育课堂教学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学生人生的发展。近几年来,笔者有幸从事小学低段的体育教学,面对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怎样实施有效教学,我想从一年级新生体育常规训练的几点做法谈起:

1、站队训练

一年级小朋友刚进入小学,站队成了难题,排好了队列记不住自己的站位,哨子吹的漫天响,学生不知道怎样站队。怎样使小朋友能够记住站队位置,根据我校规定,上操、集会、上下楼梯都站两队的要求,我就从课堂常规和行为养成教育抓起。先按男女生多少、个子高矮站两路纵队,排面对齐手拉手,再给每一排的小朋友按顺序编号,老师反复叫号,反复调换场地、反复调换方向练习排队,学生就会按编号顺序排队。让小朋友们记住自己的编号和自己前后小朋友是谁及自己在老师的左边站还是右边站;要记住和自己同号的小朋友就是以后站队时候拉手的好朋友,如果有小朋友请假没有来,就一定要空着位,如果有新的小朋友来了就暂时站在后面,以后互相熟悉了再做调整。同时,我还要求本学期站位是固定不变的,今后不论上体育课、上操、集会等站位都不能变。另外,培训班主任老师,也按我排的队形,用同样的方法配合训练小朋友站队。这样,学生两周内就能规范站队了。

2、变队训练

在固定小朋友站位不变的基础上,两路纵队变成四队纵队或两列横队变四列横队就很容易了。如:纵队,老师先把双数的小朋友拉到队列的两侧上方(左上方和右上方),和前排小朋友对齐,即变成四路纵队;再向小朋友们讲清楚单数是不动的,双数是变队的,让双数小朋友认清自己变成四队后和谁对齐,成为新的拉手好朋友。然后还原成两队纵队,反复变队练习。再如:横队,双数的小朋友向后右侧退一步,和前面小朋友对齐,即变成四列横队;牢记自己是不动的单数,还是变队的双数,同时用师生“对话”形式练习效果更佳,如:(师)变四队-----(生)我就变四队;(师)变两队-----(生)我就变两队,边说边做,说到做到。总之,首先先固定两路纵队的站位。其次固定谁是单数,谁是双数。再次记清单数一排不动,双数一排变队,这样不论老师要求站两路还是四路、两列还是四列,学生只要听到变队口令或看到手势都会按要求排好队。为上操、集会、上下楼梯及上体育课打好牢固的基础。

3、队列常规训练

我校一年级上体育课、上操的场地,是由一块块小方格的地板砖组成的小场地。根据现有条件,学生站队时,我就要求每人站一个小方格。站体操队形时,前后空一格,左右空两格。同时创编出一套“呼合”口令:即“师问,生答”的形式,如:“每人站一个----小方格”;“前后空几格----前后空一格”;“左右空几格----左右空两格”;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再过度到“两臂侧平举----我就侧平举”; “两臂前平举----我就前平举”的训练。在规范一年级常规训练中,还有以下“呼合”比较实用,供参考,如:“手拉手----好朋友”;“大家一齐跟我走----我就跟你一起走”; 上下楼梯----靠右行等; 稍息----出背(出脚背手);立正----收放(收脚放手);向前看齐----我看齐(抱肘平举);踏步走-----左右(先抬左脚后抬右脚);立定----站靠(左脚站右脚靠);向左(右)转----转靠(先转后靠)向左(右)转踏----左(右)转踏等等,让学生边说边做,说到做到,言行一致,教学效果很好。

4、体育项目训练

在学习每个体育项目时,首先,第一课时我都会在教室黑板上画出本项目的简笔画分解动作图,根据图分析讲解动作要领,在重点部位标上记号和上下箭头等,同时编出相应的师生“呼合” 对话,强调动作的重点,以及容易出现的错误。然后学生先边说“呼合”,老师针对性做示范,如:立定跳远项目,“预备----脚尖和线对齐”(脚尖对齐地下小方格的线);“跳----上、下、跳、蹲、起”(上摆、下摆、蹬地跳起、屈腿落地、起立)。等等;再带学生到上课场地上,根据相应的“呼合”边说边做,说到做到,练习效果很好。再如:投掷项目,先看动作简笔图,老师分析讲解结合示范,学生直观听讲,要学生清楚自己的左右,根据动作要领,首先编出预备动作的“呼合”,伸出你的左脚----看一看,(一看是否是左脚,二看脚不得超过线),举起你的右手----摇一摇,(一摇是否是右手,二摇手臂要举过头),其次编出要求动作的“呼合”:“要想投的高----手臂举过头”,“要想投的远----出手要快速”。还要小朋友知道,快加高----等于远;边说边把纸飞机投出去;统一“呼合”指挥,统一规范练习。在飞飞机的基础上,再用沙包规范动作,先采用一排一排的练习,再让小朋友一个接一个的“开火车”练习,有利于观察检测学生动作是否正确,还能针对每个学生的练习做辅导和评价。同时多次强调,听到检沙包的信号时,检一个离自己距离最近的、最直线的沙包,以免造成碰撞现象。这样重复规范训练,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了极大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5、体操训练

一年级小学生要学会广播操“七彩阳光”,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动作多,难度大,学生记不住,不愿意学,老师教的很辛苦,怎样在极短时间内让一年级学生能够学会广播操,我下了一番心思。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先反复规范练习基本动作,前平举,侧平举,斜上举,直上举,身体重心前后左右的移位,弓箭步等等。再找出每一节操的难点,在教本节操之前,先练习难点,解决容易出错的动作,再把动作连起来练习。把完整的视频提供给班主任,利用课后滚动播放视频,使学生反复练习巩固,熟记动作。高难度的广播操学会了,自编操、集体舞就很容易了,同样拍成视频,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借助班主任的力量,巩固动作练习。

6、大课间活动训练

2012年12月为参加区大课间活动比赛,我创编出一套集体舞“快乐的小兔子”和小手拍拍操。为使一年级小朋友和全校学生共同参与此项活动,我先向学生讲解集体舞的设计理念,然后向学生做示范性动作。再根据动作编排练习分解动作:首先一遍一遍地教学生有节奏的练习,双脚慢跳、快跳;原地跑、转圈跑、向前跑等节奏练习;其次,左右方向练习;两人面对面反复辨别自己的左右方向练习,再从右侧交换位置等练习。这样学生们就有了扎实的节奏、方位、动作等基础。最后,再把编排的动作串联起来,配上音乐,严格把关、矫正、整合训练,一套完整的集体舞就在反反复复的练习中学会了。小朋友们跟着自己同学拍成的视频练习,别提有多开心了。当小朋友们天真幼稚、认真可爱的舞姿出现在赛场上时,成了我校一道亮丽的校园风景。仅仅入学两个多月的一年级小朋友,能和其它年级学生同时完成大课间的广播操、拍手操、集体舞、循环跑,放松操等一系列的活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小学一年级学生是启蒙教育起步阶段,从体育常规训练抓起,是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当今心理和生理都在日渐成长的幼年儿童,教学手段一定要符合他们活泼、好动、增强好胜的心理。做到教法灵活多样,针对性强,富于儿童化、兴趣化、游戏化、生活化,使课堂严而不死、活而不乱。同时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上课热情,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得到有效的进步和发展。体育教师只有脚踏实地去做好体育教学工作,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入手,合理选用教学策略,合理开发利用体育资源,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真正走向优化教材、优化方法、优化结构、优化过程的课堂教学之路,从而推进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篇3:小学体育有效教学

关键词:体育教学,有效性,含义,内容,评价标准

体育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指标之一,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发展水平更是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因素。学校体育教育是锻造青少年健康体魄的重要渠道和根本途径, 对于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说, 其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未来健康素质的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小学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和起点, 做好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应从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抓起, 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

一、我国小学体育的发展现状

(一) 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水平有待提升

众多学校对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视不足是导致小学体育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师资建设不到位、缺乏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及贫困地区, 由于受地域或经济条件限制, 部分小学为节约教育资源及人力资源成本, 安排非专业教师兼授体育课程、缩减体育课课时、体育课教学内容设置单一枯燥, 无法开展系统、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 使得小学体育教学缺乏系统性、趣味性、有效性, 严重制约了小学体育的发展, 扼杀了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二) 体育教学开展缺乏有效性

如上文所述, 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水平普遍偏低、师资队伍设置不合理是造成部分偏远、贫困地区小学体育教学开展缺乏有效性的重要原因。对于一些有实力开展系统化体育教学的学校, 体育教学缺乏有效性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主要是因为: (1) 学校对体育教育事业重视不足, 或为让步于文化课教学有意弱化体育教学, 导致体育教师有效教学意识淡薄, 教学设计准备不足, 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守旧, 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 教学开展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 学生因此形成错误的体育观念, 简单认为体育只是机械、重复地模仿、训练, 自主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热情下降, 甚至无法完成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 更无法有针对性地提升身体素质与机能; (2) 体育教学的组织、开展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尽管部分学校在体育教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就, 但仍然存在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 如部分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看似热闹、活跃, 实际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重表象而轻本质, 从而使得体育教学的开展失去针对性与有效性, 表现为学生在热闹的教学活动中, 身体素质、心理健康、运动技能、协同合作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二、有效教学的含义及内容

有效顾名思义是指有效果, 能实现预期目标, 包括实现质量目标与实现效率目标两方面内容。教学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以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最终目的, 也应以有效性作为其衡量标准之一。一般我们认为,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合乎规律性、科学性的教学过程以及一定的教学投入 (时间、精力、物力) , 成功引起并维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使学生获得符合预期目标的进步或发展。有效体育教学则是指教师通过符合体育学科客观规律的教学活动以及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成功引起并维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使学生在身体素质、基本技能、协同合作、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心理健康、体育价值观念等方面获得进步和发展, 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有效体育教学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一个随着教学观念不断发展、教学研究不断深入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 在有限的课时内也不可能实现所有的教学目标, 这就要求在不同的教学阶段、组织不同的教学内容时, 轻重有序, 有针对性地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目标的同时, 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 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标准》也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 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 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四个基本理念。以上指导思想与基本理念的实现都要通过具有有效性的体育教学来实现。

有效教学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有效果, 即通过合乎规律性、科学性的教学过程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具体体现在体育教学中, 教学效果是指实现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2) 有效率, 即通过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 (时间、精力、物力) 获得最大的教学产出 (教学效果) 。 (3) 有效益, 即教学活动取得一定的收益, 教学活动的结果符合社会和个体的教育需求, 从而实现教学活动的真正价值。

三、有效体育教学的评价标准

无论体育教学活动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展开, 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或目的指向, 即教学目标, 而一切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实现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使学生在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心理品质、体育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能力和品质得到提升。因此, 在既定的教学投入 (时间、精力、物力) 后, 学生有无最大化地获得进步和发展是评价体育教学是否具有有效性的唯一指标。这是从教学活动的最终结果来看, 具体到教学投入和教学活动展开的各个环节来看, 可以分解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 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明确包括体育教学目标要有指向性和全面性两方面内容。指向性是指通过教师符合规律性、科学性的教学活动后, 要实现的教学效果是什么———有效体育教学的目标不应该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了什么, 是否达到预期标准, 课堂教学氛围是否活跃, 而是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生是否获得进步和发展, 获得哪些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进步和发展的程度是否达到预期设定为目标。全面性则是指预期设定的学生要获得进步和发展的各方面能力和品质要全面, 具体包括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心理品质、体育价值观念、协同合作精神、社会适应能力等。

(二) 教学准备充分, 教学方式、方法科学合理

有效体育教学要在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后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就必须要以充分的课前准备为前提。充分地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准备, 并始终明确教学计划中的重点和难点, 并综合考虑体育教学场地、器材等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 学生的体育基础、内在学习需求、情感需求、兴趣点所在, 学生的共性发展与个性差异等, 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脉络清晰明了, 提升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才能最大化地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是有效体育教学的根本保证。合理恰当的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妙趣横生, 学生参与热情度高、思维活跃、身体协调能力好, 自觉反复参与各种练习, 从而达成体育教学目标。

(三) 课堂氛围和谐, 密度合理

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是体育教学活动有效性提升的催化剂, 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课堂氛围和谐, 教师不仅要从课堂内容设计方面进行精心准备, 还应提升自身素养和人格魅力, 保持亲和力, 关爱学生, 信任学生, 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自主权, 让学生在身心完全放松的状态下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体育课的密度是指一堂课内, 各项活动中合理运用时间的总和与课程时间的比例。一般课程中的各项内容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学生自主/组队练习、必要的课中休息、队形变换或教学内容延伸、变换等。由于分配到某项教学内容的课时是既定的, 教师就需要充分掌握好体育课密度的控制, 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教学场地、器材情况, 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实际及个体化差异, 合理分配各项教学内容所需占用的时间, 保证体育课密度合理, 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练习。此外, 教学活动的组织要严密, 节奏要适宜,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无效的活动组织和计划, 场地布置要相对集中, 便于教学和学生进行分组合作, 在教学示范和讲解过程中, 教师要专业、准确地进行示范和讲解, 使学生一目了然, 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和精力投入。体育课密度是否合理是体育教学活动能否有效展开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

小学生活泼好动, 注意力分散, 接受能力较低, 如何针对小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其各方面能力和品质获得符合预期目标的进步和发展, 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是必须要研究的课题。文章从有效体育教学的含义、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研究, 以期为小学有效体育教学策略、展开途径的研究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张磊.新时代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J].新课程, 2015, (03) :168.

[2]李欣, 常青.教育深化时代背景下的学校体育教学思探[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09) :58.

[3]魏志明.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34) :136.

[4]林颖冰.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 2006, (02) .

[5]孙鹏, 王书栋.论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及其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 2004, (01) .

篇4:浅谈小学体育有效教学

一、规范制度,严密组织

规范体育课堂,是为了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一系列的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实施课堂常规,不仅有助于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对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建设精神文明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课堂常规制定后,应该严格执行,作为师生体育课堂教学共同准则。体育课堂常规的内容,不应经常变动,必须有一定时期的稳定性。在开学的第一堂课可以对各班学生进行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平时也要不断的提醒学生,对于违反课堂常规的学生要求其改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在站队集合时,教师或者体育班委发出口令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集合完毕,对于没有做到的学生,给与必要处罚措施,几次坚持下来,集合队伍时基本能做到“快、静、齐”了。

二、精选教学内容

要保证体育新课程课堂的有效教学,必须要精选有效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能有效促进其发展。首先,要明确体育课程性质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运动是手段,健康是目的,体育新课程目标达成的基本点是:学生必须通过体育实践活动,没有了学生体育实践活动,课程所有目标就全部变成空中楼阁。也就是说运动技术学习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能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手段,学习运动技术的过程既是体育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学习领域中核心和主体部分,也是实现其他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

由此可见,新课标并没有否定技能教学,而是给了技能教学一个更合理、更重要的定位,我们不但不能“淡化”,而应有重点、有选择地去强化运动技能教学。要实施体育新课程有效教学,一定要精选教学内容,体育运动项目如各种球类、田径、体操等仍然应该是我们的首选内容,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和地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同时也要进入课堂,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做好教材处理,如何做好“用教材教”,决不能将运动技术的掌握丢弃,否则我们势必也就失去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真正价值。

三、教学游戏化

教学内容游戏化不但能使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身体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而且在游戏中学生的创造能力、接受能力、合作能力等也能得到培养和锻炼,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对于学生来说,游戏化的教学内容也深受他们的喜爱,尤其是小学生。目前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基本上可以游戏化,但这需要教师对各个教学项目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加工,如我在二年级的一节以发展下肢弹跳能力为目的的课上,根据学生的想象力和接受能力设计了“青蛙跳荷叶”的游戏,在创设游戏情景后,让学生两人一组(可自由组合),利用铁圈(荷叶)轮换移动进行立定跳远比赛,每一次以“石头、剪子、布”作胜负,胜的一方可跳下一荷叶,以最先到终点者为胜,方法虽然简单但每一个学生玩得却相当投入,教学效果相当好。

四、教学生活化

体育源与生活,体育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越接近学生的经验,學生就越有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要善于把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与体育课结合起来,挑选学生平时熟悉的、喜欢的、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设计学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的体育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并能掌握一些生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身体和心理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如:利用投掷教学内容,我在中、低年级教学中创设了《勤劳的一天》情景,通过“劳动模仿操——播种——丰收”等情节的贯穿,创设快乐的田间劳动情景,使学生不但能在具体的情景中得到学习和锻炼,同时也能用心灵去感悟劳动人的可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体育课中根据年级不同,设计不同程度、难度的障碍跑,通过一些攀、爬、钻、跳、绕等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内容的设置,使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生存能力。

篇5:小学有效体育教学课堂教学模式

室外身体锻炼课

一.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身体”。根据不同教材内容,有目的地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和拼搏精神,树立尊重裁判,尊重对方的良好体育道德风尚。使学生的性格中有良好的意志,对体育有着浓厚的兴趣。身体是人的基础,一切必须从身体出发。通过不同的项目,不同的练习方法,不同的器材,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身体锻炼的兴趣,同时使学生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充满力量。让学生的速度、力量、协调、灵敏、耐力等各方面的身体素质都得最大化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学会欣赏多种体育运动,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三.操作程序。

1、建立制度与规则。

作用:野蛮身体之前先要有文明的精神。这部分是课堂常规的落实和队形队列的操练。通过严格执行教学常规,严格考勤,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养成自觉的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使学生端正体育课的学习态度及培养朴实的作风。通过队形队列的练习提高学生自尊、自强、自立的行为准则,服从命令、遵守纪律,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姿势和人体形态。

内容:(1)课堂常规的检查与落实。(2)队形队形操练。

师生活动:教师为主导,进行检查、指挥。学习根据要求与规则认真落实,严格遵守,认真操练,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优美的体型。

2、激趣

作用:人在相对安静状态向运动状态的过渡,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让学生更快地进入锻炼状态。同时刺激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让学生从不喜欢到积极参与体育运动。

内容:(1)传统游戏;(2)时尚运动或新颖的运动;(3)创设情景游戏。师生活动:教师组织引导,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学生积极参与,愉快地、热情高涨地进行活动。

3、导学与体验

作用:引导学生自主、能动地参与学习、锻炼的过程。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从中获得感性认识,积极参与锻炼。

内容:各种锻炼身体的体育项目(可以是竞技体育,可以是竞技体育的变形,也可以是各种民族体育)或游戏。

师生活动:教师讲解、示范、游戏、创设情景等方法,运用小组合作、分组练习的组织形式指导学生主动参与锻炼,体验参与体育锻炼的乐趣。学生掌握参与运动的技能和方法并有所感悟。

4、学生自主探究,积极锻炼。

作用:让学生通过互相协作,探究,而达成各种运动意识的建构,其核心内容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知识的主动探究,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主动建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内容:

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们以游戏活动作为课程载体。以游戏式探究活动课为主,保证低年级课程标准的达成度。

针对中年级: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和该课内容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切合该课内容特点融入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针对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探究活动能力,结合本课内容以小课题式探究活动为载体,学生自主创设情景模式。

学生课堂自主探究结束后,更进一步的是提取其精要部分,进行泛化(概念)充分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讨的成果让学生增强自信心。

师生活动: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锻炼方法、能力的探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兴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更好的锻炼方法或创设不同的游戏、不同的运动形式,达到有效锻炼身体的目的。

5、放松情绪、恢复身心

作用:通过各种徒手操、小游戏、各种有情景主题的动作配合音乐,让学生达到放松情绪,恢复身心的效果。

内容:各种的小游戏、徒手操、舞蹈、太极操等,最好有适合的音乐。师生活动:教师创编各种动作,指导学生完成。更好的是由学生自己创编各种放松动作,并由学生自己指挥,集体完成。

四. 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多设疑问开拓思维;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引导点拨巩固提高;自我反馈科学评价。

五.评价。

1、根据动作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采用及时评价、多次评价、期待评价和差异评价。

篇6:小学体育教学有效的组织形式

第八次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师生是课程的主要开发者而不仅仅是忠实的执行者。课程实行三级管理,使得广大的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具备了课程开发的广阔时空。特别体育课改更是鲜明地提出,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的选择。在这种背景之下,一种崭新的体育课的组织形式“友情分组”便应运而生,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在理解中起航——抓住契机,努力创新。

我们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并不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要保持“扬弃”的态度:既要传承传统体育教学中有价值的东西,又要清醒地发现它的不足。如,传统体育教学中,要么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组织形式,因为一上课就“放羊”;要么组织形式就非常固定、单

一、呆板,不管年级高低、人数多少,一律采用四列横队或八路纵队。因此,第八次课程改革对一线的体育教师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要抓住有利契机,立足校本,努力创新:研究从脚下做起,创新从点滴开始。于是就开展了六年级体育课应用“友情分组”的研究。

实际上,所谓友情分组就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创新的一种体育课堂组织形式。具体地说,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性别、感情、家庭住址等因素自愿组成的一种有利于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学习小组。小组人数一般在2—8人之间,经过小组所有成员公推公选,选出组长,组内成员进行明确分工,组长和组员要保持相对稳定,至少半学期才可调整一次。严格说来,这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带有鲜明个人烙印的校本化概念,它的内涵还需要进一步丰富。

二、在航行中实践——立足平时,追求真实。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确定体育课堂是开展实验的主阵地。树立“教学之时乃是研究之时”的理念,寓研究于教学之中,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以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同时又适当拓展到课外,渗透到家庭。

(一)问卷调查,确定选题。

关于“友情分组”在体育课中的应用,以前也曾经尝试过,但不系统,没有上升到课题研究的高度来认识。为了稳妥和严谨,我们设计了问卷(内容见附件)。在六(1)、六(2)面向全体学生发放并全部收回。现对问卷中的主要数据做以下统计分析。

关于学科比较:喜欢体育的占94.6%,喜欢美术的占3.3%,喜欢音乐的2.1%,喜欢思品的占0%。为了尽可能体现公平,把小科目放在一起比较喜欢的原因一方面是孩子天性好玩,一方面可能是六年级学生压力较大,想找个释放压力的时空。

关于体育教学内容:喜欢球类活动的占90.2%,喜欢自由活动的占7.6%,喜欢武术的占1.7%,喜欢跑类的占0.5%。学生喜欢球类活动和我校长期开展“男篮女排”并把此作为体育课必修内容有关。几乎没有学生喜欢跑类,这是学生怕吃苦的表现,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因为田径是其他体育项目的基础。喜欢自由活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跟教学内容、教法以及小学生天生好玩等有密切关系。但不可否认,传统呆板、单一的组织形式也是促使学生想自由活动的重要原因。

关于体育教师类型:喜欢亲和幽默的占94.8%,喜欢严肃正统的占5.2%,没有学生喜欢另外两种类型的教师。这说明学生对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尽早、尽快建立。

关于对“体育差生”的态度:能积极帮助的占76.2%,冷落不理的占22.4%,笑话的占1.2%,讽刺挖苦的占0.2%。想帮助别人的学生还是主流,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冷落不理的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要引起重视。

关于组织形式:在“和好朋友组成学习小组,在教师引领下,发挥集体智慧开心地学习交流”一栏中“非常愿意”的占92%,“愿意”的占7.8%,两个班中只有一人不愿意。这说明教师要抓住课改的契机,开拓创新,因为学生强烈要求创新体育课的组织形式。

另外,通过课中、课后与学生的谈话以及室内课中的专题讨论,加之问卷调查,使我更加坚定地选定该课题进行研究。

(二)帮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明确分工。

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兴趣、特长、技术水平、亲疏程度等,本着自愿原则,帮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人数一般在2-8人,不提倡一人一组,也不提倡10人以上或更多人形成的小组,因为人少不能达到互帮互助的目的,而人多则不能很快统一意见又不便于管理。经过小组成员推选确定组长。组长一般是组织能力强,群众基础好,体育成绩又比较出色的学生担当。组长是全组的最高领导,主要职责是带领、组织全组成员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地开展活动。根据每组的实际情况,对组员也要分工:负责资料收集、负责提醒课堂常规、负责活动安全、负责组际间协调……我还特别规定:小组及组长一旦确定,要保持相对的稳定,组长至少半学期可调换一次,但必须要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同意;组员调整至多一学期一次,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学生同意,且要报体育老师批准。最后,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个性化的组名、口号和奋斗目标,这样,准备工作就全部就绪。

(三)改变评价方法。

评价成为了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瓶颈。新课程的评价不仅滞后,而且如何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也众说纷纭。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评价对象。在学习过程中,不评价学习个体,只评价学习小组。树立“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观念,把个人的成长和小组的壮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成绩好的学生主动帮扶后进生,同时使后进生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集体主义荣誉感,自觉上进,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2、改变评价内容。根据每个小组学习的实际情况,提供多项考核内容供小组去选择。此举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由“害怕体育考试”转变为“我要展示”。

3、注重评价实效。关注过程性评价,淡化终结性评价。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在教学过程中多以语言或表情进行及时评价,效果比较显著。如:不由自主地、发自内心地鼓掌;点头;微笑;竖大拇指;拍学生肩膀或凝视;皱眉等。把这种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比奖励“大拇指、金杯、金苹果”等实物评价既简单易行,又有效果。

(四)培养问题意识。

本研究的主要背景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而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与我校“十五”主课题《小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培养途径的实验研究》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和动力;还有,传统的教育教学,单调枯燥的组织形式,长期的教师直接给结论,学生单纯地进行“听—看—记—练”的方式,导致学生懒得思考,依赖性很强,问题意识淡漠,甚至“无意识”:教师不教,学生就不会做。因此,就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突破口,来开展本课题研究。

1、对体育“问题意识”的理解。

学生在体育练习中,常常意识到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带有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又驱使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考,不断提出新问题。我们把思维的这种问题心理品质就称为体育问题意识。通过理解,不难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学习的动力。

2、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体育“问题意识”。

首先,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一个人思维具有活跃性和深刻性的表现。当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与本人已有认知结构或已掌握的运动技能矛盾时,主动地问一个人“为什么”时,思维才算是正式启动,有了这种思维品质,学生就能在各种体育练习中不断质疑、主动探究;其次,有利于“思”“练”结合,在思考中练习,在练习中思考,在不断的交替中获得成功和愉悦的情感经验;再次,是激发学生体育动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少年儿童天生就有爱提问和乐于探究的心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抓住契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3、怎样培养学生的体育“问题意识”。

首先,营造氛围,创设宽松适宜的环境,让学生“敢提问题”。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亲其师、信其道”同时,鼓励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其次,设臵问题情境,教给方法,让学生“会提问题”。一是“榜样法”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如投擦板球,教师引领学生去思考:①要想把球投进,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②结合自身情况,哪些问题须马上解决?③小组的同伴会给你哪些建议?从他人身上你能学到什么?二是 “设疑法”,又叫“示弱法”。在练习过程中,教师以“弱者”的姿态出现。请同学们帮忙,看哪组同学对老师的帮助最大?还以投擦板球为例,师用不同的方式投篮:力量太大或太小;角度太偏;球不旋转;出手太慌忙等,请学生找原因。最后,及时评价、充分肯定,让学生“乐提问题”。对于提出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对大家学习有较大帮助的,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浅显的,价值不高的,也要肯定这种精神,但要适当给予建议,既保护了积极性,又要使之清醒地意识到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五)进行分层教学。

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要视差异为资源并充分利用,挖掘其积极因素,因势利导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更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问题。通常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分层教学。

1、所有组学习同一内容,但进度由各组自己掌握。如学习高手三步上篮,目标是每组每人跑篮三次,但须有两次高手投篮进球。达标的组就有较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打比赛,也可以玩自编的游戏。不能达标的组规定的时间练习规定的内容,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甚至没有。

2、不同的组练习不同的内容。学习如登山一样。设臵不同的难度小组,在一个小组完成了一个较低难度后,就可以进行较高难度的练习。激发更多的组,所有的学生向更高目标自觉攀登。还以三步上篮为例,由低到高设臵为:原地拍球接三步上篮——运球接三步上篮——运球过人接三步上篮——传球、空切、接球三步上篮等。

3、组际间要进行互动互助。让做的好的组全组进行展示,增强荣誉感,让学生增强对成功的体验;还要让做的好的组的成员做“小老师”分散到各组中去指导,指导别人的过程,既是帮助别人的过程,既是帮助别人的过程,也是自身提高的过程,更是团结互助的过程。

这样,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间、组际间的差异资源,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和课堂效益的目的。

(六)正确处理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小组自主探究的关系。

传统组织形式下的体育教学,也有教师指导。指导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教师指导过细过多,乃至包办代替。学生毫无创造性,老师叫干啥就干啥;另一种是教师指导过分宽泛,缺乏针对性,甚至放任自流。学生想干啥就干啥。(也就是经常说的“放羊式教学”)采用 “友情分组”,由于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欲望强烈,如何处理小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践积极寻求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和平衡点。确定一个原则,采用三种方法。具体得说,确定一个原则,就是“充分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的原则。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会”的不指导;经过小组成员之间合作能够解决的不指导。采用三种方法,或教师的有效指导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在关键处指导。这个“关键”是指技术关键和学习关键。如在学习运球过人时,当运用体前变向过不了人时,就要寻求新的技术突破,让学生经过尝试失败后,教师就要及时指导介绍新的技术动作:胯下运球。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练习,胯下运球总是做不好,不是球不能顺利通过胯下,就是球通过了而后面的手接不住球,学生的学习热情骤减,这时教师就要加强指导,指出关键是“反弹球”并加以示范。二是在易错处指导。学习蹲踞式跳远时,学生的起跳大都是错误的,不是双跳双落,就是单跳单落,这时教师就要挺身而出,加以指导。而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去探究,越探究,越容易形成错误印象就越糟糕。三是在整组都解决不了时指导。先是由其他组来帮助解决,若还是解决不了,教师再加以指导。

(七)开展“新闻早知道”和 “开心时刻”活动。

利用“友情分组”组员之间团结紧密和分工明确的优势,创造性地开展“新闻早知道” 活动,弥补室内理论课不足的弊端,平时室外实践课渗透体育基础知识,加快新知更新的速度,让学生收集新的体育新闻并在体育课上交流,各组之间要开展评比竞赛;另外,传统组织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开公开课时整理放松就跳一段舞蹈,当然是在音乐伴奏下进行,至于是否达到放松目的,那就没人管了;要么就是没有放松。新课程要求学生身心放松,因此就尝试开展“开心时刻”的活动,让学生课前收集笑话或体育笑话,下课之前约3—5分钟时,争相讲给大家听,达到身心放松之目的。课前在组长的监督下填好《信息收集卡》。为了体现公平和便于评比,须填上收集者姓名和组名.。

三、在实践中收获——激发参与,提高效益。

经过一段时间的扎实实验,整体上,我们感觉在六年级开展友情分组的应用研究,是可行和有效的。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初步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浓。

从社会角度来看,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人总是喜欢与自己熟悉的人,亲近的人聚在一起,少年儿童更喜欢与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玩。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友情分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每一个参与活动的学生都有可能体验到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功。实际上,运动参与就是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可以培养和发展对运动的兴趣,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甚至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运动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运动参与和学习兴趣就象一对孪生兄弟:对某个项目感兴趣了,你就会积极参与;你对某个运动项目很投入,技术提高很快,就会有更多机会体验成功和愉悦,你的兴趣就会更浓。从而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学生想运动了,会运动了,当然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就会提高,甚至还渗透到家庭,现在就有一部分家长开始喜欢篮球和排球,继而喜欢参与一些体育活动。

(二)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

以往的体育课中,学生不需要提问题:因为练什么,如何练都是老师规定好的,甚至是规定死的;学生也不敢提问:“含金量”太高的问题提不出来,太浅显的问题,提出来又怕被大家笑话,太无关紧要的问题,老师不仅不屑一顾,甚至还要挨批评。这样,长此下来,学生不会提问了,导致问题意识淡泊,甚至是问题意识丧失。自从在体育课中尝试应用友情分组以后,学生的问题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具体表现在:

1、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由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喜欢直接给予,告诉或直接呈现答案,而喜欢自己先去思考,先去尝试。

2、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由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学生在自主探究而不能立即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生不是急着问老师,而是充分发挥小组的智慧,小组成员集中在一起,出谋划策;若还找不到答案,组际之间还可以进行合作。即使最终找到了,老师还不是直接告诉答案,仍然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不断地给一些提示,引领学生逐步地去解决问题。

3、提高了学生自我诊断的能力。由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学生会主动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或相关的问题,学生就具有一定的自我诊断的能力,会利用以往的方法和经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和经验还可以在组际或全班进行共享。

(三)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互助氛围形成。

在友情分组的探究过程中,合作可谓无处不在:组员之间,组际之间,师生之间。团结互助的氛围已经形成,体育课堂凸显浓浓的人文关怀,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消灭“差生”,共同进步。

消灭“差生”,这决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是一个我孜孜以求的且已经初步实现的令人感动的目标。这也算“教育公平”在体育课层面上的一种尝试吧。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差异不等于差生,我们通过友情分组的形式,充分发挥了全组学生的集体智慧,视差异为资源并充分利用,达到共同进步之目的。团结互助的氛围已形成,一位同学在学习某技术时处于落后位臵或遇到较大困难,他(她)决不会孤立无援,同组的其他同学会伸出热情的双手,无私地进行援助。有强大的后盾支持,他(她)还会害怕吗?还会没有信心吗?作为被帮助的同学,在克服困难、顽强进取的过程中,不会觉得自卑、无助、害怕、而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驱使自己要以实际行动为小组争光,这种内驱力是克服困难的真正动力。还有,前文已有叙述,特有的评价方式:只评小组,不评个人;只有差组,没有差生。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谁愿意成为拖小组后退的人,哪个组又愿意成为差组?

2、扭转“常规”,齐抓共管

体育课常规,内容非常多。但就“带规定的器材”和“穿规定的运动鞋”两项,就会令人头疼,每堂课处理这类问题都要耽误一些时间。自从进行友情分组以后,体育课堂常规得到根本性的好转,甚至好得有点出奇和超乎想象。即使是进入“冬锻”以后,每堂课除了球,还要带跳绳和毽球,几乎没有人忘带一样,穿运动鞋的事就更不用说。此大好局面得益于两个方面:采用整体评价。一人不好,全组受 “罚”:男同学向女同学鞠躬,女同学向男同学鞠躬(这一招效果非常显著);全组每一位同学向大家唱一支歌(不得重复);二是各组自想办法,有的采用明确分工,有的采用轮流提醒,有的采用组长告之,有的还采用组内警戒等,齐抓共管,人人参与,把遵守课堂常规看成大家的事而不是个人的事,效果非常显著。

(四)和谐意识增强,新型的师生关系初步形成。

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学校来说,就是构建和谐校园;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构建和谐课堂。由于在体育课中尝试友情分组,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包括学生之间,学生与小组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小组之间。和谐意识的增强,更加促进构建和谐课堂的建设步伐,新型的师生关系初步形成。

这种师生关系的 “新”表现在“平等”与“民主”两个方面。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包括语言温柔,态度温和以及蹲下来与学生说话等外显行为,更为主要的是要把学生作为“人”来对待,作为活生生的、发展中的、潜力无穷的生命个体来看待,这样就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在具体实践中,有层次地扮演三种角色①技术顾问。学生在平时练习和活动中,争论的焦点或最感困惑的地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规则问题:什么是违例,什么是犯规,包括犯规尺度的把握等。二是技术问题:如何提高命中率。如何保证既能抬头,球又不被别人抢断;如何使对垫垫多;学习蹲踞式跳远在空中为什么不能做“蹲踞”姿势等。教师首先要肯定、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欲望。其次要引导。一般不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作一些提示,让个人思考、小组讨论;迁移一些旧知,让他们温故而知新。②合作伙伴:完全融入到学生中间,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同思同练同乐:设臵不同梯度的练习,让学生来挑战擂台;与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组成小组,去挑战其他小组或班级的高手;参与学生的讨论,真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愉悦地接受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等③知心朋友:不仅要解决“过程与方法”的问题,更要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包括对学习兴趣的培养、成长中的烦恼、家庭中令人困惑的矛盾等,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才会把你当作知心朋友。

民主的师生关系。“民主”就是不能“一言堂”,有许多事情多和学生商量; “民主”就是不能“一刀切”,要留给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一方面师生协商教学内容:《课标》要求,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为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根据大家的意愿,协商确定教学内容,一般是在开学初进行。涉及到某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也可依据教学进度、内容难度、学生意愿作适当调整。另一方面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对于师生协商确定的教学内容,小组有权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步骤、学习程序等。

(五)积累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得到拓展。

以前的体育课堂教学,重技能训练,轻基础知识,有限的几堂室内课,又上得极不正规,导致学生体育基础知识严重匮乏,甚至连篮、排球场的长和宽是多少?亚运会、奥运会每几年举行一届等基本问题都说不清楚,更不要说“青春期的营养,锻炼与卫生” “怎样才算身体好”“怎样预防煤气中毒” 等与身体和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在体育课中进行友情分组的尝试之后,深深地理解体育知识也要注重积累的道理。深入开展“新闻早知道”和“开心时刻” 的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学生体卫知识面变广、视野变宽。这种“化整为零、每课渗透、紧扣时事” 的方式很受学生欢迎。每到交流时,学生争先恐后,欢呼雀跃,教师还适时请一些同学复述、最后还重点强调,确保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学生在轻松、愉悦、欢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使体育卫生的基础知识变得更加夯实。与此相关联的,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有所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沉着、冷静、果断)等有明显提升。

四、在收获中思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一)友情分组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但不一定是最好的组织形式。也许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后续研究中,将侧重于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对于其科学性、有效性及是否具有推广价值作一验证。

上一篇:乡镇行政执法规范计划下一篇:我站在时光的渡口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