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产业发展政策

2024-04-25

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共6篇)

篇1:钢铁产业发展政策

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年修订)(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建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的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关于修订完善钢铁产业政策的要求,推动钢铁产能过剩矛盾化解,促进钢铁产业调整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对2005年发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进行修订,形成了《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年修订)(征求意见稿)》(见附件)。

本次修订秉承清单管理加底线思维理念,以解决钢铁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导向,以推进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构建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为目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和规范未来10年钢铁产业的发展。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期限为3月20日-4月20日)。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及时以书面或传真、电子邮件形式反馈至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13号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邮编:100804)

联系电话:010-68205194/5189/5196

传 真:010-66023282

电子邮箱:cyjgc@miit.gov.cn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

2015年3月20日

附件: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年修订)(征求意见稿)

钢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钢铁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无序竞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和综合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推动钢铁产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新常态,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2005年国家发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进行修订,制定《钢铁产业调整政策》。

第一章 政策目标

到2025年,钢铁产品与服务全面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实现钢铁企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创新活力强、经济效益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转型升级。产品服务、工艺装备、节能环保、自主创新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基本形成。

第一条〔结构调整〕

产品结构实现升级。大中型钢铁企业品种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拥有一批国际化钢铁制造标准;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与国际接轨,实现由钢铁制造商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材料服务商转变。

钢铁产能基本合理。到2017年,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产能规模基本合理,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行业利润率及资产回报率回升到合理水平。生产设备大型化、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鼓励推广以废钢铁为原料的短流程炼钢工艺及装备应用。到2025年,我国钢铁企业炼钢废钢比不低于30%,废钢铁加工配送体系基本建立。大中型钢铁企业主业劳动生产率超过1000吨/人·年,先进企业超过1500吨/人·年。

组织结构优化调整。兼并重组步伐加快,混合所有制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到2025年,前十家钢铁企业(集团)粗钢产量占全国比重不低于60%,形成3~5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以及一批区域市场、细分市场的领先企业。

空间布局得到优化。积极推进中心城市城区钢厂转型和搬迁改造,实现国内有效钢铁产能向优势企业和更具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

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到2025年,形成可支撑行业发展的自主创新和研发体系,建成一批具有先期介入、后续服务及推广应用功能的研发中心、实验室和产业联盟等创新平台,构建起世界领先的科研领军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大中型钢铁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超过20%,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低于1.7%。

两化深度融合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行业大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及云计算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两化融合技术和评价标准保障体系渐趋完善,装备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电子商务全面普及,两化融合成为钢铁行业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特征。重点统计企业中应用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简称MES)的比重超过80%,全行业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占销售总额比重达到20%,建成一批钢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第二条〔节能减排〕

到2025年,钢铁企业污染物排放、工序能耗全面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钢铁行业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560kgce,取水量下降到3.8m3以下,SO2排放量下降到0.6kg、烟粉尘排放量下降到0.5kg,固体废弃物实现100%利用。

第三条〔资源保障〕

到2025年,铁矿石供应渠道和交易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进口铁矿石权益矿和贸易矿发展并举,实现权益矿、协议矿和现货矿多元发展,基本形成合理、稳定的全球铁矿资源保障体系。国内铁矿业有序发展,国内矿山与国外矿山互补的合理保障体系,以及再生矿产资源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第四条〔市场环境〕

政府管理方式不断创新,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不断加强,政府作用得到更好发挥。相关法律法规在行业内得到较好的执行,基本构建起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投资项目信息公开和企业信用档案制度,形成公开、诚信、社会监督的监管体系。

第二章 市场准入

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要求,新(改、扩)建钢铁项目布局、工艺装备以清单形式,节能环保以底线思维理念,完善准入标准。

第五条〔生产布局〕

新(改、扩)建钢铁项目满足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行业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节能减排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规划等要求,并根据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合理布局。

第六条〔工艺装备〕

新(改、扩)建钢铁项目不得采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和淘汰类的工艺装备。

第七条〔节能环保〕

新(改、扩)建钢铁项目各工序能耗应满足《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准入值的要求。

新(改、扩)建钢铁项目各工序污染物排放应满足《炼焦化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钢铁烧结、球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炼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炼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轧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关于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的要求。

第八条〔节约用水〕

新(改、扩)建钢铁企业吨钢取水量、水重复利用率应满足《节水型企业 钢铁行业》标准的要求。

第九条〔节约土地〕

新建、改造钢铁项目建筑系数不小于30%,容积率不小于0.6,绿地率不超过15%,配套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占比不超过7%。

生产规模大于500万吨钢的长流程钢铁项目用地指标不大于0.8m2/t钢,生产规模500万吨及以下长流程钢铁项目用地指标不大于1.0m2/t钢。短流程钢铁项目用地指标不大于0.2 m2/t钢。

第十条〔安全生产〕

钢铁企业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具备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

钢铁企业必须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各生产环节必须采取和配备符合相关规定的安全生产防范措施和防护设施,重大危险源应有检测、评估、监控措施以及应急预案和救援体系。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设计、投入生产和使用前,必须依法经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验收。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对焦化、氧气制备及相关气体制备等危险化学品生产,必须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后,方可从事生产活动。

第十一条〔监督管理〕

2017年底之前,新(改、扩)建炼铁、炼钢项目严格按照《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程序及要求,制定置换方案,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严控新增产能。

结合市场准入要求,加强对新(改、扩)建钢铁项目的事中事后监管,引导钢铁企业规范发展。

第三章 市场退出

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完善钢铁企业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有效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矛盾。

第十二条〔依法淘汰〕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能耗限额标准等法律法规。对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责令限产或停产,整改后仍不达标的依法予以停业、关闭。对超过能耗限额标准基准值的企业,实施差别电价和惩罚性水价、电价,促使其退出。

第十三条〔依规淘汰〕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遵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

第十四条〔引导退出〕

现有钢铁企业达不到本产业政策准入要求的,应积极改造升级。经改造仍达不到准入要求的,应逐步退出,有序压减过剩产能。鼓励现有城市钢厂积极实施环保搬迁。

第四章 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围绕“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主线,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品升级、组织调整和技术进步。

第十五条〔产品结构调整〕

淘汰落后钢材产品,提升量大面广的普通产品质量和性能,加大高强度、高抗腐蚀性、高专项性能等关键钢材品种的开发和应用。

大力发展功能材料,积极发展新型合金材料、高品质特殊钢等先进钢铁材料,加快材料设计、制备加工、高效利用及工程化的技术研发,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实现新材料产业与原材料工业融合发展,支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第十六条〔标准升级〕

加强对钢材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合理制定钢材消费行业的用钢标准,加强钢材产品标准与下游行业用钢标准、设计规范以及国际标准的衔接协调,及时组织修订。

第十七条〔消费升级〕

大力推广应用高强度、耐腐蚀、耐高温、长寿命等高性能钢材,加快钢铁产品升级换代。深入推广应用400MPa钢筋,试点示范使用500MPa及以上高强抗震钢筋、耐候耐火耐蚀钢筋等。

第十八条〔服务升级〕

构建和完善新型高效客户服务体系,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开展服务标准化作业。鼓励供应商先期介入模式,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第十九条〔兼并重组方式〕

鼓励钢铁企业通过收购、股权转让、技术入股、管理整合以及民营资本参与等多种方式进行实质性联合重组,优化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配置,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和技术升级改造,压减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退出低效产能。

第二十条〔兼并重组方向〕

支持优势钢铁企业强强联合,实施战略性重组;鼓励具有实力的钢铁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鼓励钢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兼并重组,依托产业链优势提高竞争力;引导省(区、市)内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形成优强企业主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优化市场环境、加快改造升级。

第二十一条〔兼并重组监管〕

加强和完善对重大的企业兼并重组交易的管理,对达到经营者集中法定申报标准的企业兼并重组,依法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进一步完善外资并购管理规定,建立健全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维护国家安全。

第二十二条〔兼并重组服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企业兼并重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拓宽信息交流渠道。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为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提供咨询评估、调查研究、分析预测、信息数据、政策法规等服务。

加强兼并重组的统计信息工作,构建企业兼并重组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统计调查、监测分析和发布制度。整合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信息资源,畅通统计信息渠道,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进一步发挥兼并重组部际联席协调机制作用,解决企业兼并重组和跨国并购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政策执行情况评估和监督检查。

优化信贷融资服务,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落实完善财政、税收、土地使用、职工安置政策。

第二十三条〔体制改革〕

鼓励钢铁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允许员工持股,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社会化、公众公司。

第二十四条〔创新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钢铁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优强企业创新骨干作用。

在关键领域和重点产品方面,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重大科研项目和强基工程为依托,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钢铁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广平台和协调机制,提高科技资源、研发投入的效率。

鼓励钢铁企业建立用户导向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加大研发投入,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装备、技术和产品。深入推进钢铁技术装备自主创新、国产化和“走出去”。

第二十五条〔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人才培养成长的通道建设和发挥才能的激励机制,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300336,股吧),以形成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科技创新人才、科技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第二十六条〔支持技术创新〕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研究制定《钢铁产业技术政策》,促进钢铁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优化。

第二十七条〔两化融合〕

完善钢铁工业两化融合推进体系,大力推广实行钢铁企业“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和行业评估规范,加大试点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构建“两化”融合共性技术开发公共平台,重点突破智慧钢铁两化融合产业升级技术。

加强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商业智能平台建设,以及物联网、设备监控技术、绿色智能手段和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融合,构建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环境舒适的智能工厂。逐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信息物理系统推动生产制造系统的数字化和虚拟化,打造全生命周期系统集成、柔性制造、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

鼓励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开辟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期货、物流等服务新领域,促进产销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加速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共创共享产业链价值。

第二十八条〔技术方向〕

工艺技术发展方向:绿色、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技术;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生产平台集成技术;低碳钢铁制造技术;高效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技术;高效率、低能耗、长寿命综合冶炼技术;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生产平台集成技术;高性能、低成本钢铁材料设计与制造技术;高精度、高效轧制及热处理技术;复合材料制造技术;面向全流程质量稳定控制的综合生产技术;信息化、智能化的钢铁制造技术。

钢铁品种发展方向:建筑桥梁用钢;能源用钢;船舶及海工用钢;汽车与轨道交通用钢;关键特殊钢。

第五章 环境保护

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许可排污制度,钢铁企业必须实现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量必须满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和许可排污量要求。

第二十九条〔信息公开〕

建立钢铁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机制,钢铁企业应及时公开自行监测和污染物排放相关信息,定期编写和发布企业环境报告,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第三方环保监测、信息通报制度。

第三十条〔清洁生产〕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清洁生产审核,鼓励采用先进清洁生产技术实施升级改造,从源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产生。现有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应达到《钢铁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三级及以上要求。

第三十一条〔环保设施〕

钢铁企业必须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配备先进高效的除尘、脱硫、全厂污水处理站等环保治理设施,并确保同步运行。烧结、焦炉、全厂废水总排放口等重点排放源必须安装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并与地方环保部门联网。钢铁企业各类固体废弃物必须实施综合利用或安全妥善处置,危险废物贮存处置应满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

第六章 资源保障

鼓励钢铁企业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拓宽国际化发展道路。

第三十二条〔国内开发〕

矿山开采须遵循矿产资源法,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做好安全生产、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以及矿区土地复垦、水土保持等,禁止乱采滥挖。

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内铁矿资源,加大找矿力度,提高国内铁矿资源保障能力。支持低品位矿高效采选冶技术的研发应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推进国内铁矿资源开发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差异化管理试验区,加快推动一批重大铁矿资源开发项目进展。

加快冶金矿山资源税改革,健全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冶金矿山可持续发展。

第三十三条〔国际开发〕

加强海外矿产资源开发,通过控股、参股、收购、合作等多种方式掌控资源,建立铁矿、铬矿、锰矿、镍矿、废钢及炼焦煤等生产供应基地,提升权益资源量。

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研究实施资本运作,加快推进矿产资源由资源增量向资源增值转型。

第三十四条〔国际贸易〕

加强国内钢铁企业与铁矿石供应商的协调,建立长期稳定的铁矿石进口渠道。充分利用期货、指数等金融工具,推进和构建公开透明的铁矿石市场价格机制。

第三十五条〔再生资源〕

建设再生资源保障体系。按照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及管理办法要求,规范行业管理,构建产业化的废钢回收加工配送体系,规范管理废钢资源流向,加强回收废塑料及废橡胶,积极发挥钢铁企业消纳社会废弃物的功能。

第三十六条〔废钢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推进废钢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研究制定支持废钢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

第七章 资源能源节约

钢铁企业应积极推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加强能源审计、能源统计和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三十七条〔固废利用〕

加快废钢加工配送体系建设,鼓励废钢资源回收利用。鼓励含铁除尘灰、尘泥、氧化铁皮在厂内高效循环利用;鼓励对冶炼渣、脱硫渣、炉渣开展高附加值综合利用。加快制定冶金固废综合利用的技术、产品和应用标准,重视拓宽综合利用产品市场。

第三十八条〔节水〕

钢铁企业应执行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设置完善的节水管理机构,建立节水考核制度,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创建节水型企业。

钢铁企业应定期进行水平衡测试,编制水平衡测试报告,并逐步开展用水审计,建立用水档案,制定企业用水评估报告。钢铁企业应执行节水管理“四到位”制度,即企业应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

钢铁企业应完善供水三级计量体系,建立用水在线监测系统,按要求配备水计量和监测器具、仪表。

第三十九条〔节能〕

钢铁企业应充分回收利用钢铁生产过程中的余热余能,主要工序能耗达到国家能源消耗限额限定值,能源消耗总量达到所在地能源总量控制要求。

完善钢铁行业能效标准体系,制定“领跑者”能效标准,建立行业能效“领跑者”发布制度,明确行业标杆,鼓励企业充分挖掘节能潜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全行业能效水平提升。

第四十条〔能源审计〕

钢铁企业应完善项目建设节能评估及后评价制度,推进能源对标、诊断和挖潜。归入重点用能单位的钢铁企业,定期向节能主管部门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并公布企业能源利用及节能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十一条〔能源管理〕

钢铁企业应建设企业能源管控中心,采用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对企业能源生产、输配和使用,以及二次能源利用实施动态监控和管理,实现能源管理信息化、能源介质协同平衡和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等,推进系统节能降耗。

第八章 国际化发展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放开对外商投资国内钢铁领域的限制,境内外企业享有同等的投资政策。

第四十二条〔国际化发展〕

支持国内企业加快国际化发展,在其他国家、地区参与并购或建设钢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平台,构建全球范围内的市场营销渠道。

鼓励外资参与国内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建立健全技术、资源、品牌、营销渠道、管理理念和融资服务等共享机制。

鼓励国内钢铁生产、工程技术、设备制造和咨询服务等企业间的合作,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促进冶金技术、成套装备、智力服务等产品的出口。

第九章 市场环境

加强对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国内钢铁产业的服务和监管,建立行业征信体系,以及行业预警预测系统,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四十三条〔市场公平〕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

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查处地方政府给予钢铁企业的财政返还、电价补贴、税收减免、低价出售土地等各类违法违规实行优惠政策行为。

加快下游用钢行业“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步伐。

第四十四条〔诚信系统〕

建立健全钢铁行业社会征信体系,强化信用监管,运用信息公开、信息共享等手段,促进钢铁企业守合同、重信用。

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要求,对违背市场竞争原则和侵犯消费者、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钢铁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在经营、用地、投融资、进出口、安全许可、生产许可等方面予以限制和禁止,对严重违法失信主体实行市场禁入制度。

第四十五条〔行业预警〕

建立钢铁行业产能、经营预警预测系统,加强行业有效自律,促进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第十章 其他

本产业政策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有关部门修订报国务院批准,并监督执行,各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行业中介机构、企业等相关单位执行遵守。

本产业政策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注册的各类所有制钢铁企业。

本产业政策所涉及的国家标准、政策和法规若进行修订的,按修订后的最新标准执行。

本产业政策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并根据情况及时修订,2005年发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同时废止。

篇2:钢铁产业发展政策

(总第94期)

中煤平朔集团公司政策研究室

2016年4月19日

关于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过程中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相关政策研究

为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的职工安置工作,2016年4月7日,人社部等七部门下发《关于在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过程中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的意见》(人社部发〔2016〕32号),与企业相关政策如下:

一、总体要求

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依法依规,更多运用市场办法,因地制宜、分类有序、积极稳妥地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维护好职工和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失业人员平稳转岗就业,兜牢民生底线,为推进结构性改革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多渠道分流安置职工 ㈠ 支持企业内部分流

1.支持企业利用现有场地、设施和技术,通过转型转产、多种经营、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培训转岗等方式,多渠道分流安

置富余人员。支持兼并重组后的新企业更多吸纳原企业职工。对企业为促进职工转岗安置开展的职业培训,可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2.支持企业开展“双创”,利用“互联网+”、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走出去,发展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在优化升级和拓展国内外市场中创造新的就业空间。对工艺技术较为先进、市场前景较好,但暂时经营困难的企业,可通过与工会或职工依法协商,采取协商薪酬、灵活工时等,稳定现有岗位。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企业,按规定由失业保险基金给予一定的稳岗补贴。

㈡ 促进转岗就业创业

1.对拟分流职工的钢铁、煤炭企业,要提前摸清拟分流职工底数,了解就业需求,制订再就业帮扶计划。对拟分流安置人员在100人以上的,要举办专场招聘活动。

2.对依法与企业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失业人员,要及时办理失业登记,免费提供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政策咨询等服务,纳入当地就业创业政策扶持体系。对失业人员和长期停产职工,要普遍开展转岗培训或技能提升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对其中的零就业家庭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在培训期间可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助。

3.对有创业意愿的化解过剩产能企业职工和失业人员,按规定提供创业培训,有针对性地提供创业指导、项目咨询和跟踪服务。支持创业平台建设,积极培育适应钢铁、煤炭行业职工特点的创业创新载体,将返乡创业试点范围扩大到矿区,通过加大专

项建设基金投入等方式,提高创业服务孵化能力。对从事个体经营或注册企业的,按规定给予税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场地安排等政策扶持。

4.对钢铁、煤炭过剩产能企业较为集中、就业门路窄的地区及资源枯竭地区、独立工矿区,要加强工作指导,开展跨地区就业信息对接和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对其中的就业困难人员可按规定给予一次性交通补贴。

㈢ 符合条件人员可实行内部退养

1.对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之内、再就业有困难的,在职工自愿选择、企业同意并签订协议后,可实行内部退养。由企业发放生活费,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个人缴费部分由职工继续缴纳,达到退休年龄时正式办理退休手续。

2.上述人员因破产等原因无企业主体并无出资控股企业的,与原企业终止劳动合同,可自愿选择领取经济补偿金或预留社会保险费和生活费。对于选择预留社会保险费和生活费的人员,企业主体消亡时应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物价变动、工资增长等因素的基础上,经过测算一次性预留出为其缴纳至法定退休年龄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生活费,由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机构代发生活费并代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个人缴费部分由职工继续缴纳,达到退休年龄时正式办理退休手续。

3.对上述继续缴纳社会保险费的退养人员,企业和个人可不再缴纳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费。

4.退养人员应在企业职工安置方案通过时一次性确定。㈣ 运用公益性岗位托底帮扶

对就业困难人员,要建档立卡,提供“一对一”就业援助,对与就业困难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以及从事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支持各地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信息服务,根据服务成效按规定给予就业创业服务补助。对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就业的大龄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要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提供托底帮扶。

三、妥善处理劳动关系

㈠ 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吸纳原企业职工的,继续履行原劳动合同。企业发生合并或分立等情形的,由承继其权利和义务的企业继续履行原劳动合同,经与职工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职工在企业合并、分立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在现企业的工作年限;职工在企业内部转岗安置或内部退养的,双方协商一致后依法变更劳动合同,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㈡ 企业在被依法宣布破产、责令关闭或决定提前解散等情形下主体消亡的,应与职工依法终止劳动合同。

㈢ 企业与职工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应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偿还拖欠职工在岗期间的工资,补缴欠缴的社会保险费。

㈣ 企业使用被派遣劳动者的,要按照《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妥善处理好用工单位、劳务派遣单位、被派遣劳动者三方的权利义务。

四、加强社会保障衔接

㈠ 对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人员,按规定发放失业保险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可按规定享受由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的职工医疗保险等其他失业保险待遇,社保经办机构应做好相应的权益记录。

㈡ 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家庭,应按规定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㈢ 对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人员重新就业的,新就业单位要为其及时办理参保缴费、社会保险关系及档案转移接续手续,原企业及存档单位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对未被其他单位招用的人员,符合规定的,可按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㈣ 对于工伤人员,各地要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四部委《关于做好国有企业老工伤人员等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1]10号)规定,妥善解决工伤人员的待遇问题。

五、政策适用范围和实施期限

以上各项政策适用于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和脱困升级中涉及企业及分流安置职工。除另有政策规定外,实施期限暂定为2016年至2020年。各地可根据国务院推进化解过剩产能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部署,统筹需要与可能,确定本地区涉及行业、企业和职工范围。

六、加强组织实施

㈠ 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和脱困升级中的职工安置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各地要高度重视,把职工安置工作作为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升级工作的重中之重,纳入整体改革方案。要建立政府主要领导牵头,人社、发改、经信、财政、民政、国资、工会等部门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本地区职工安置工作,制定工作方案,明确部门职责,加强信息通报和工作调度,督促落实职工安置政策,及时处置突发问题,制定应对规模性失业风险的预案。

㈡ 指导企业制定职工安置方案。各地要指导督促相关企业加强厂务公开工作,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并落实职工安置方案。职工安置方案应明确涉及职工情况、职工分流安置方式、劳动关系处理、经济补偿支付、偿还拖欠职工工资及社会保险费、职工安置资金来源渠道、促进再就业等内容。方案制定过程中,企业要依法履行民主程序,建立各层级职工协商沟通机制,充分听取职工意见,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职工安置方案应按规定经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通过后公布实施。对职工安置方案不完善、资金保障不到位以及职工安置方案未经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通过的,不得实施。

㈢ 落实资金保障。对企业拖欠的工资、社会保险费、退养费用、经济补偿金等,应由企业或所属集团公司筹集资金解决。中央财政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用于解决钢铁、煤炭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的职工安置问题。专项奖补资金结

篇3:钢铁企业的产业政策浅析

关键词:钢铁企业产业政策,政策绩效,企业重组

一、2009年我国钢铁企业发展概况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 是国家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国际产业的转移和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2001年至2007年, 全球钢铁业重新恢复了活力, 国际钢铁市场需求兴旺, 钢铁企业利润丰厚。2008年, 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蔓延, 全球钢铁行业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中国钢铁行业下游市场需求减缓, 在应对经济危机方面, 中国政府频频出台政策措施, 对钢铁行业产生积极作用。

二、我国钢铁企业长期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钢铁产量呈爆发性增长

2002年钢和成品钢材产量分别达到18155万吨和19218万吨, 增长率分别为20.3%和18.9%。从1996年中国年钢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后, 已连续6年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据国际钢铁协会 (IISI) 统计资料显示, 2004年12月全球63个主要产钢国及地区, 合计生产粗钢9036.3万吨, 同比增长11.3%, 1~12月合计产钢10.355亿吨, 同比增长8.9%, 其中, 中国大陆12月份钢产量达2653.3万吨, 全年累积产量2.725亿吨, 同比增长23.2%。

(二) 钢材产量高, 但产品结构层次低, 高档次的钢材品种还大量依靠进口

2007年中国粗钢产量增量为6625万吨, 同年出口钢坯643万吨, 进口钢坯24万吨, 净出口钢坯619万吨;出口钢材6265万吨, 进口钢材1687万吨, 净出口钢材4578万吨, 这也表明2007年中国粗钢产量的增量基本为出口增量所消化。但必须看到, 中国出LI钢坯平均离岸价只有454.0美元/吨, 进口钢坯平均到岸价高达1808美元/吨;出口钢材平均离岸价只有704.43美元/吨, 进口钢材平均到岸价高达1218.28美元/吨。这也表明中国出口的大部分钢材尚属于低端产品。 (1)

(三) 产业集中度降低, 与国际钢铁产业的发展潮流背道而驰。具有技术经济实力的大企业偏少, 小企业偏多

我国现有钢铁厂4847家, 数千家中小钢厂的迅速崛起, 将中国最大的10家钢铁企业市场占有率一路压低。1992年, 中国最大的10家钢铁企业占有率为48%左右, 2002年开始下滑, 2005年变为32%。2008年中国企业500强中的64家钢铁企业, 有48家企业保持上年位次或超过上年水平, 占64家企业总数的75%, 虽然表明了钢铁企业在这一年中保持了较高的发展水平, 但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我国企业产业集中度不高。按照08年的钢铁企业营业收入计算, CR5=30.28%从地区分布情况来看, 我国500强中的钢铁企业38%位于华北, 33%位于华北, 11%位于西北, 8%位于东北, 5%分别位于西北和中南。 (2)

(四) 钢铁企业污染严重

钢铁工业既是能耗大户也是污染大户, 钢铁工业能耗约占社会能耗的10%之多。水耗占工业用水消耗的10%之多。我国钢铁工业至今仍是高污染工业。2007年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能耗下降、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双下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30日公布的数字显示, 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2007年吨钢综合能耗632.12千克标煤/吨, 比上年下降1.3%;吨钢耗用新水5.31吨/吨, 比上年下降17.42%。在污染物排放上, 2007年大中型钢铁企业so2排放总量756367.91吨, 比上年下降0.51%;cod排放总量59964.78吨, 比上年下降8.76%;工业粉尘排放总量382274.92吨, 比上年下降2.79%。烟尘排放总量156648.36吨, 比上年上升3.02%, 不降反升。 (3) 据分析, 虽然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但工艺装备落后的中小企业能耗高, 污染物排放量多, 全行业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任务仍然艰巨。

三、解决对策

(一) 我国钢铁企业重组

自1998年上海宝钢联合重组上海地区钢铁企业组建成我国最大钢铁联合企业, 迈出我国钢铁工业区域性组织结构调整重要一步以来, 我国钢铁行业已经发生多次重组。邯钢兼并舞阳钢铁公司、唐钢兼并宣钢、攀钢兼并成都无缝、江苏兴澄特钢与湖北大冶特钢资产重组等等, 对我国钢铁企业地区或跨地区重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04年9月, 大连钢铁集团、抚顺特钢集团和北满特钢集团, 跨地域联合重组建立东北特钢集团。2005年以来, 钢铁企业跨省市、跨地区的兼并重组更是暗潮涌动。

我国钢铁工业目前的问题却是组织结构过分松散, 低水平重复建设、结构趋同。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是我国钢铁企业的分布格局, 而大多数中小型钢铁企业因资金、人才、市场信息方面的限制, 难以开发和生产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的钢铁产品, 但是却要与大型钢铁企业竞争资源和市场, 并以接近成本的价格在市场上销售附加价值低的产品, 致使钢铁市场的无序竞争和过度竞争, 严重影响了钢铁行业的长期发展。同时, 钢铁行业具有资本密集、投资大、回收期长以及规模效应强的特点。我国钢铁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产业集中度较低的格局, 不利于规模效应的发挥和整体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因此, 我国钢铁企业要想在同国外企业的竞争过程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并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就必须在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加强技术进步这两个方面上下功夫。整合中小型钢铁企业, 让中小企业该破产的破产、该转让的转让、该兼并的兼并, 同时加强大型钢铁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这样将有助于实现钢铁行业的规模效应, 提升整体竞争力。从而使我国钢铁行业适度集中, 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导, 大、中、小型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并鼓励中小型企业向“高、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 提高与大型企业的配套能力。

(二) 钢铁市场退出机制尚需要不断完善

国内资本市场不健全, 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企业及其生产要素难以通过市场手段实行兼并、破产、转移。由于国有钢铁企业复杂的地区和行政隶属关系及在地区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影响, 使一些地方政府在国企兼并的问题上, 若属于外地企业并购本地企业, 本地政府较易倾向不积极配合。若是本地企业并购异地企业, 地方政府多会大力相助。此外若涉及民营企业并购处于劣势中的国企, 也会遭遇一些阻力。地方政府在企业并购问题上存在的复杂心态, 增加了跨地区企业并购和优势企业迅速胜出的难度。

篇4:钢铁:政策出台明确发展目标

2、 行业供需形势继续好转。

近期,工信部发布《钢铁产业调整政策》(征求意见稿),提出2025年之前的发展目标。

《政策》指出,将在2017年解决产能严重过剩问题,产能利用率达到80%,这意味着2015-2017年仍有近亿吨产能需要淘汰,超过预期。

政策同时指出,2025年前十家钢企市占率不低于60%,形成3-5家全球范围内的超大钢企,支持优势钢企强强联合、实施战略重组、鼓励跨国并购。这预示着未来或将出现大钢企之间的联合重组。

本次政策也提高了钢企的环保标准。政策提出,到2025年污染物排放、工序能耗全面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伴随新环保法对行业环保要求的提升,预计吨钢环保投资将达到400元以上,吨钢环保运营成本将达到200元,比目前标准提高50%。由于大中型企业环保成本普遍高于中小企业,新标准有利于大中企业提升竞争力。

同时,河北省近期印发《河北省新增限制和淘汰类产业目录(2015年版)》,规定淘汰450立米及以下高炉、40吨及以下转炉,禁止新建、扩建产能(等量置换除外),有助于形成产能退出,预期利好钢材供给端。

此外,在稳定住房消费的基调下,楼市有望逐步企稳回暖,带动钢需回升。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改革红利营造牛市氛围,加上产业传统旺季来临,钢铁行业供需形势将继续好转、盈利将加速回升。其中,钢坯价格近期累计大幅上涨60元至2050元/吨,市场信心转好。

推荐宝钢股份、鞍钢股份、久立特材、大冶特钢、八一钢铁。

篇5:钢铁产业发展政策

2015-05-15

摘 要: 2014年,受固定资产投资及主要用钢行业增速回落影响,国内市场钢材需求增长缓慢,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矛盾仍然突出。困难面前,钢铁行业积极采取优化产品结构、大力节能降耗、加强内部管理、压缩库存等措施,行业运行总体保持平稳,经济效益有所好转,但受市场和资金的双重影响,行业总体经营形势仍然严峻。接下来,应当为钢铁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企业环保投入给予政策支持,支持优势企业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

关键词: 钢铁行业,产业运行,市场需求,形势分析

一、2014年钢铁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行业运行基本情况及特点

1.钢铁生产小幅增长,增速明显回落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全国生铁、粗钢和钢材(含重复材)累计产量分别为71160万吨、82270万吨和11255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5%、0.9%和4.5%,增速比上年同期分别回落5.7、6.6和6.9个百分点;全年平均日产粗钢225.4万吨。从分季度日产水平情况看,上半年呈增加态势,下半年呈减少趋势,其中1季度日产粗钢223.4万吨,2季度229.2万吨,3季度222.6万吨。四季度216.2万吨。

2.钢材出口大幅增长,进口相对平稳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全国累计出口钢材9378万吨,同比增加3145万吨,增长50.5%;进口钢材1443万吨,同比增加35万吨,增长2.5%;进口铁矿石9.33亿吨,同比增加1.13亿吨,增长13.8%。

从分季度情况看,钢材出口呈逐季增加态势,其中:1季度1833万吨,2季度2268万吨,3季度2434万吨,4季度2844万吨;钢材进口前3季度连续环比增长,第4季度回落。其中1季度358万吨,2季度365万吨,3季度375万吨,四季度343万吨。

3.钢铁企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资产负债率出现下降

据钢铁协会统计,2014年,会员钢铁企业累计工业总产值29219亿元,同比下降5.15%;实现销售收入35882亿元,同比下降2.84%;实现利税1091亿元,同比增长12.15%,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为304亿元,同比增长40.36%。其中钢铁主业实现利润扭亏为盈;投资收益194亿元,同比增长0.19%;营业外收支净额163亿元,同比增长13.77%。钢铁企业效益有所好转,一是得益于铁矿石等原燃材料价格的大幅回落,二是钢铁企业加强内部挖潜,大力开展节能降耗等取得成效;销售利润率只有0.85%,同比提高0.26个百分点,仍处于工业行业最低水平。

从分季度情况看,1季度亏损23.29亿元,2季度实现利润103.27亿元,3季度118.03亿元,4季度111.62亿元。12月末,会员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8.3%,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主要是银行借款增长态势得到抑制,全年银行借款同比仅增长0.28%。

4.钢材社会库存大幅下降,企业库存有所上升

受钢价持续下跌影响,钢材社会库存继续下降。去年前两个月,全国主要市场五种主要钢材社会库存量快速上升,至2月末升至全年峰值2086万吨,比年初上升735万吨,升幅为54.42%;自3月末至12月末,钢材社会库存连续10个月下降。至12月末比年初下降28.73%;比2月末峰值下降1123万吨,降幅为53.84%。

从企业库存情况看,虽然也是下降趋势,但高于上年同期水平。据钢铁协会统计,12月下旬会员企业钢材库存量为1324万吨,环比下降45万吨,降幅为3.29%;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63万吨,升幅为5.OO%。

5.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下降态势

2014年,国家严控钢铁产能过剩建设项目取得一定成效。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年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6479亿元,同比下降3.8%。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投资1690亿元,同比增长2.6%,增速较上年回落7.8个百分点;黑色冶炼及压延投资4789亿元,同比下降5.9%,降幅较上年加大3.8个百分点。反映国家严控新增产能取得成效。

6.市场竞争激烈,钢材价格持续波动下行

2014年,国民经济承受下行压力,固定资产投资及下游用钢行业增速回落,钢材需求增长缓慢,市场总体上呈现为供大于求态势,钢材价格持续下跌。2014年1-12月,除了在4月份小幅反弹外,全年其他各月均呈下降走势。12月末,钢铁协会CSPI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83.09点,同比下降16.05点,降幅为16.19%。

从全年情况看,2014年CSPI平均指数为91.32点,是自200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比下降11.41点,降幅为11.11%。

(二)钢铁企业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

1.主动适应新常态,转变发展方式

面对钢材需求增长趋缓的新常态,许多钢铁企业调整发展战略,从重视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以市场为导向,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实现逆市增长。鞍钢鲅鱼圈分公司、首钢京唐公司充分发挥沿海综合优势,充分利用铁矿石价格大幅下降的时机,加强内部管理,持续挖潜增效,全年生产经营实现盈利;河北钢铁集团全面推进市场化改革,开展全方位的产线对标,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实行三项制度改革,坚持绿色发展,大大提升了管理水平和企业国际化水平;华菱集团、兴澄特钢等企业积极转方式、调结构,从产品供应商向服务商转变,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提升的绿色制造转变。同时,加强上下游产业链建设,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2.加强资金管理,降低经营风险

面对融资难、融资贵的困难,钢铁企业普遍加强了资金管理,尤其是面对铁矿石、煤炭市场的变化,企业大幅压缩了原燃材料库存,存货占用明显下降。12月末,会员企业存货占用下降342亿元,降幅为5.83%。同时,在融资困难的情况下,主动减少银行借款、引入战略投资者,降低企业负债水平。如沙钢把压降财务费用作为系统增效的重要环节,通过优化融资结构、多渠道运作资金,大幅降低贷款总量;马钢坚持以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为原则,有效实现了现金流安全和资金使用效率提升的双重目标;安阳钢铁加强物流与库存管理,坚持“低库存”运行,大幅缩短库存周期,整体库存资金占用呈逐月下降趋势。

3.加强成本管理,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在钢材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钢铁企业普遍加强了成本管理和系统优化工作。如武钢、太钢等企业坚持成本一体化和市场化推进成本管理,由过去的“干了算”转变为“算了干”,严控低利产品,取消无利产品;柳钢等一批企业对矿石走势进行准确预判,整个生产过程中坚持低库存,准确灵活的决策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为生产经营创效奠定了良好基础;河北钢铁集团从依法依规清理清退外雇、外委、外包项目和采购环节中间商人手,大幅度削减企业基本生产要素之外的附加成本,还原钢铁主业的先进性和成本竞争力。

4.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为提高产品盈利水平,企业普遍加大了技术投入,努力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战略。宝钢、鞍钢、武钢、首钢、太钢等特大型钢铁企业,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加大汽车用钢、核电用钢、高铁用钢、发电用钢等新产品开发力度,取得较好效果。如宝钢的BW300TP新型耐磨钢、鞍钢核电用钢和S450EW、S450AW等新型耐候钢、武钢无取向硅钢、首钢成功开发HC550/980DP高强钢、太钢生产的最薄0.02毫米的精密带钢产品,填补了国内高端不锈钢精密带钢产品的空白。

5.变压力为动力,节能环保再上新台阶

新环保法、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新标准的实施,加大了企业环保压力。但钢铁企业变压力为动力,进一步加强以烧结脱硫、能源管控中心等为代表的节能减排技术的全面升级和推广应用,吨钢综合能耗逐年下降;吨钢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减少,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长势头得到遏制。2014年,会员钢铁企业用水总量同比下降0.56%,吨钢耗新水下降0.49%,外排废水总量下降5.00%,二氧化硫排放下降15.98%,烟粉尘排放下降9.06%。

(三)行业运行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下游用钢行业增速回落,钢铁需求增长缓慢

2014年,钢铁产量虽保持增长,但增速大幅回落,主要原因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及下游主要用钢行业增幅下降导致的。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比上年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5.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0.5%,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9.3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10.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比上年同期增速回落1.4个百分点。据钢铁协会测算,2014年全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3.4%,即使考虑社会库存下降,实际消费增长也十分微弱。

2.钢材出口以价换量,出口结构需要优化

2014年全国钢材出口量创历史最高水平,既有国际市场钢材需求、价格相对较高的拉动,也与国内市场压力较大有关。2014年,全国出口钢材平均价格为755美元/吨。同比下降11.5%;而进口钢材平均价格为1241美元/吨,同比提高了2.5%。进出口钢材平均价差扩大,既有品种结构变化的因素,也与出口钢材竞相压价有关。

3.企业资金紧张,融资难、融资责问题突出

尽管国家为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采取了许多措施,但从钢铁企业反映的情况看,资金紧张、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一方面,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银行系统严控产能过剩行业和钢贸企业的信贷规模,企业普遍反映资金方面的压力较大。有些银行采取“一刀切”做法,使一些中小企业贷款受到大额抽贷、压贷,到期贷款续贷非常困难;由于资金紧张,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极大的困难,有的停产,有的已经进入破产重组程序。另一方面,企业贷款利率难以得到基准利率,大部分要上浮10%以上,有些中小企业要上浮20%以上。据钢铁协会统计,2014年,在银行借款基本不增的情况下,会员钢铁企业财务费用支出共计938.33亿元,同比增加160.13亿元,增幅为20.58%,而去年同期为下降1.57%。

4.产业集中度低,市场竞争激烈,钢材价格持续走低

受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影响,国内市场钢材需求增速放缓。尽管钢铁产量增速明显回落,但仍保持了较高的日产水平,致使国内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矛盾突出,加上产业集中度低、市场无序竞争激烈,造成钢材价格持续走低。2014年,CSPI全年平均价格指数降至91.32点,是自200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全年会员钢铁企业累计钢材平均结算价格为3074元/吨,同比每吨下跌358元,降幅为10.43%。由于企业间的激烈的价格竞争,铁矿石、煤炭价格下降所带来的原料成本优势并没有完全体现在盈利水平上。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尽管比上年有所改善,但盈利水平在整个工业行业中仍是最低的。

5.化解产能进展缓慢,环保压力加大

钢铁企业属于连续生产的资金、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和就业起着重要支撑作用,虽然面临产能过剩问题,但市场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难以更好的发挥作用,尤其是国有企业受内部机制、社会负担重的影响,难以做到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致使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和兼并重组等工作都遇到许多问题,进展较为缓慢。同时,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视,特别是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企业普遍感到环保压力加大。不仅环保投入要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也要大幅上升,企业盈利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二、2015年行业发展形势判断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拉动钢材需求保持增长

进入2015年,受国际经济复苏不稳定、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加强以及国民经济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实现“提质、增效和升级”发展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速还会有所回落,但仍会保持较快增长。按照中央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2015年我国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即使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仍是较快增长。在外需增长缓慢、内需总体平稳情况下,投资对“稳增长”仍起关键作用。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4.8%,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一带一路”的发展都会带来新的需求,拉动钢材需求保持增长。

(二)钢铁行业发展进入新常态,行业转型升级将加快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钢铁行业发展也进入新常态。长期以来钢铁行业的市场竞争具有明显的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特点,在严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成为企业主要的竞争手段,这种发展模式给钢铁产业发展带来极大的损害。今后单纯的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已难有回旋的空间,企业将转向以质量型、差异化竞争为主的新阶段。新常态下,下游用钢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对钢铁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钢铁行业以用户为中心,致力于挖掘下游用户的隐性、潜在需求,在满足用户不断提升的新要求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已有工艺装备、技术、人才潜力,挖掘下游行业提高安全性能、降低维护成本对钢铁提出的新需求,通过与用户建立“产学研用检”战略合作,为用户创造新价值来开拓新市场,企业由被动的数量拉动转变为主动的供给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由钢铁生产向钢铁制造服务的转变。

(三)钢材价格难以提高,出口高增长势头会有所回落

受产能过剩影响,再加上钢铁企业间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在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2015年钢材价格缺乏大幅提高的基础,预计仍将维持目前低位波动走势。同时,随着钢材出口量的增多,国际市场对我国钢铁产品的双反案件和贸易争端也明显增多。2014年以来又先后有美、韩、俄及东盟等发起多起双反案件。受国家调整含硼钢退税政策影响,预计2015年钢材出口量难有大的增幅,钢材出口价格恐怕也是下降态势。

(四)成本呈上升趋势,企业提高效益难度加大

2014年,铁矿石、煤炭等原燃材料价格持续走低,给钢铁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带来了一定空间。目前煤炭、铁矿石、焦炭等价格基本接近底部,2015年进一步大幅下降的可能减少。同时,随着今年新《环保法》的正式实施,企业环保成本将普遍上升;企业人工成本也是增加态势。在钢材价格持续低位的情况下,钢铁企业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难度较大。

三、相关政策建议

(一)切实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为钢铁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希望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化解过剩产能矛盾的意见》,进一步下达实施细则,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真正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应承担的职责。一是加快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严格税收征管和严格环保执法,通过公平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二是通过标准提高、政策支持,在满足建筑设计强度要求的前提下,扩大高强度钢筋、钢结构等高等级钢材消费,推动消费升级;三是深化国有及国有控股钢铁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减轻企业社会负担。

(二)严格贯彻落实环保法,对企业环保投入给予政策支持

新《环境保护法》在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很多钢铁企业为达到新环保法的要求,须加大环保投入,大力实施清洁生产、加大资源综合利用,更新换代环保节能的生产工艺设备、空气检测设备以及空气净化系统,这将加大企业运营成本。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在严格执法,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不区别对待的同时,对钢铁企业的污染治理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在企业环保投资和环保设施运行上给与相关政策优惠。如尽快调整和完善2008年国家公布的所得税政策支持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目录》,研究对钢铁企业自发电给予脱硫脱硝补贴;对钢企利用余压、余热发电免交重大水利建设基金和可再生能源基金等。

(三)实施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支持优势企业发展

目前钢铁企业集中反映银行系统对钢铁行业实行严格的信贷政策,不仅减少了企业的信贷规模,同时提高了企业的贷款利率,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加困难,影响到了一些企业的资金链安全。建议国家对钢铁企业采取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不要一刀切,对符合产业发展政策、经营信誉好、符合规范条件、生产经营比较稳定、产品有市场的钢铁企业应在信贷上继续给予支持,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研究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政策措施的细化和落实,在国发14号文的要求下,制定钢铁产业重组具体操作方案,并制定钢铁产能退出政策、下岗职工再就业政策;鼓励钢铁企业集团式重组与专业化重组参股合作、鼓励以专业性投融资机构参与相结合;利用倒逼机制,促进落后企业加入到兼并重组中来;总结指导有关省市推进地方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工作,使产品有特色、竞争力强的企业组成区域性优势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

(五)减轻国内矿山税费负担,完善进出口税收政策

国内矿山整体成本高于进口矿成本。今年以来由于进口铁矿石价格大幅下跌,使国产矿价格也被拉低,导致很多国内矿山处于亏损状态。目前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超过70%,威胁产业安全,不利于钢铁行业长期稳定发展。目前我国矿山企业负担过重,税费占比20%-30%,增加了国产矿开采成本,降低了市场竞争力。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降低国内矿山资源税费负担,扶持国内矿山健康发展。

另外,2015年元月1日国家取消了四个税号的含硼钢出口退税政策,有利于钢铁企业优化出口结构。但由于国内市场供求矛盾突出,企业又在通过加入其它合金元素进行避税。建议国家取消目前普通棒线材15%的出口关税,以利于企业公平竞争。

者:

处:《中国经贸导刊》 单

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经济类别:工业经济 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消费现峰值 钢铁业将进入深度调整期

2015-09-06

摘 要: 在新世纪的前几年,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警告已经出现,但是伴随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钢铁产量在过去14年里增加了5倍多。我国粗钢消费很可能已到峰值区,行业或将进入长达10年至22年的深度调整期,业内普遍不看好今年形势。同时,钢企正在求生存的低谷期徘徊,企业之间的较量是看谁能把成本降到最低,谁就能活下来享受2017年至2020年下一波经济繁荣。

关键词: 产能过剩,钢铁行业,市场需求,深度调整

新世纪以来,伴随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我国钢铁产量在过去14年里增加了5倍多。业内人士认为,经济增长推动钢铁产业发展,产能爆发式扩张有其客观合理性。但2014年粗钢产量增速大幅下滑,今年上半年,全国粗钢产量4.1亿吨,同比下降1.3%,为近20年来首次下降。这些数据预示着,我国粗钢消费很可能已到峰值区,行业或将进入长达10年至22年的深度调整期。

一、产能不顾警示执着扩张

全国工商联冶金企业商会名誉会长赵喜子介绍说,2000年,国家规划粗钢产量1亿吨,实际消费量1.3亿吨;2005年,规划产量1.4亿吨,表观消费量3.53亿吨;2010年,规划产量3.4亿吨,表观消费量6.2亿吨。去年,粗钢产量达8.23亿吨,增速大幅回落,但仍创历史新高。

在新世纪的前几年,业界“产能过剩”的警告已经出现,伴随多次钢铁行业宏观调控,粗钢产量14年间增加了5倍多,产能达10亿吨,民营钢企产能、产量增速最快。赵喜子介绍说,2000年,民营钢企产能只有1700万吨。从2001年至2014年,平均每年增加6000万吨产能,其中三分之二以上是民营钢铁。2012年,100万吨以上民营钢企达240家,比2009年增加了100家,2009年以后的4年是钢铁产能增长最快的时期。

钢铁第一大省河北2000年钢材产量只有1306万吨,占全国的不到10%;2007年,粗钢产量超过1亿吨;2014年,粗钢产量1.85亿吨,占全国的22.4%。其中,民营钢企2001年粗钢产量仅为280万吨,2013年产量达1.25亿吨,13年间增长了43倍,是第二钢铁大省江苏钢产量的1.48倍,是世界第二大产钢国日本钢产量的1.13倍。民营钢企产能迅速扩张的重要原因是,在“淘汰落后”政策引导下,企业为求生存,普遍“拆小上大”。

一面是过剩喊“多”,一面是市场喊“渴”。赵喜子说,不是钢铁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而是经济增长推动钢铁产业发展。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召唤,民企难以抑制钢铁投资冲动。新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产业发展事实表明,没有民营钢企的补位,单靠国企无法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二、出现阶段性结构性过剩

因为前些年钢材市场需求旺盛、利润丰厚,民间资本纷纷涉足钢铁,导致钢铁产能迅速扩张。赵喜子称,2005年前后,吨钢利润达1000元,行业内有一种“百万吨现象”,即按吨钢投资3000至5000元建设一座钢厂,三到五年就能收回全部投资。

多名钢铁企业负责人用很多形象语言描述钢铁行业最红火的年代。“投资两条生产线,挣钱像用耙子搂一样”,“一座钢厂就是一台印钞机,日进斗金”,“迁安的钢铁厂老板用麻袋装钱一口气买十几辆奔驰”直到现在,迁安、武安的首富仍然是钢铁厂老板。

2008年金融危机,钢铁行业深受影响,2009年的“4万亿投资”让钢铁“回光返照”。据了解,从2009年到2010年,我国钢铁产能又增加1亿多吨。但从2010年开始,钢铁行业真正走入下行通道,钢材价格一路下跌。到2014年,钢价跌到20年前水平,一斤只卖1块钱“白菜价”。同时,吨钢利润也大幅下滑,有人形容“最早一吨钢能赚一部手机,后来能赚二斤猪肉,到2013年上半年只能赚一瓶矿泉水。”

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副会长宋继军认为,钢铁行业由盛转衰,主要原因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民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需求不足导致钢材需求萎缩,钢铁产能出现阶段性、结构性过剩。武安普阳钢铁公司总经理石跃强说,目前钢铁行业下游的房地产、造船、工程机械行业普遍需求不足,大型基建项目也少了。

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的钢铁产能属于阶段性、结构性相对过剩。由于前些年行业进入门槛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多数亏损,少数有利润,判断相对过剩的依据是利润微薄。2014年,河北钢铁行业销售利润率只有1.87%,吨钢利润只有113.24元,赢利水平好于2013年,也好于全国重点钢铁企业,但与最兴盛时期比相去甚远。

三、就需要调整和升级

去年,国民经济增速下滑到7.4%,国内粗钢消费量较上年增长0.9%,增速大幅回落6.65个百分点。中国的钢材消费是否已经达到顶峰?

赵喜子判断,我国人均粗钢消费量、人均产钢量还会有一定上升,但空间很小,已经接近顶峰,预计8至10亿吨是粗钢消费的峰值区。比照日本、韩国水平,我国钢材消费高峰可能是2018年,之后将进入低增长期和衰减期,最后进入安定期。峰值期过后的10年到22年是最困难时期,欧美、日本称为“钢铁危机”,当前国内钢铁行业难关不是三两年能过去的。

钢铁行业由盛转衰,钢铁产能由“财富”变成“包袱”。一些钢铁企业负责人认为,从短缺经济到过剩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任何国家都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不平衡问题。钢铁产能过剩现象不单中国有,过去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有,有过剩才有竞争,有竞争就有调整和发展。么占坤说:“产能过剩有利有弊,利处是能保证完全竞争,促进技术进步。”

当前,钢铁行业已经进入深度调整期,业内普遍不看好今年形势。么占坤认为,从今年开始,国家取消含硼钢出口退税,国内竞争将更加激烈,钢铁行业整体效益不会好于去年,2016年春天最困难。武安普阳钢铁公司总经理石跃强介绍说,钢贸商不敢下合同,钢厂合同接单非常困难,再加上环保、资金压力,预计有一些企业会在今年趴下。

宋继军认为,钢材价格跌下来很难再涨上去,钢价跌回20年前水平,但去年行业效益好转得益于铁矿石和焦炭价格下降。总体判断,当前钢企正在求生存的低谷期徘徊,企业之间的较量是看谁能把成本降到最低,谁就能活下来享受2017年至2020年下一波经济繁荣。部分企业也希望一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倒闭,进而改变当前的供需结构。

者:

处:《经济参考报》 经济类别:工业经济 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从“五率”管窥钢企运营情况

李拥军

2015-04-08

摘 要: 作者基于财务指标的可比性、一致性原则,利用系统分类数学模型,分析24家钢铁上市公司的流动资产周转率(次)、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次)、存货周转率(次)、总资产周转率(次)、应付账款周转率(次)5项运营能力指标和各项指标同比增减情况共10项指标数据,并对不同类群的公司进行评估比较,以期发现钢铁上市公司运营状况的发展走向和发展特点,为钢铁企业提升运营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 钢铁产业,财务指标,同比增长,运营能力

什么是企业的运营能力?其实就是企业在某一固定期限内通过提高资产的周转速度,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实现尽可能多的销售收入。如何表征企业的运营能力?在《从“五率”管窥钢企运营情况》一文中,作者基于财务指标的可比性、一致性原则,利用系统分类数学模型,分析24家钢铁上市公司的流动资产周转率(次)、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次)、存货周转率(次)、总资产周转率(次)、应付账款周转率(次)5项运营能力指标和各项指标同比增减情况共10项指标数据,并对不同类群的公司进行评估比较,以期发现钢铁上市公司运营状况的发展走向和发展特点,为钢铁企业提升运营能力提供参考。

一、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反映了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该指标一般用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或者天数表示,通常表现为企业一定时期内的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同平均流动资产总额的比值。通过对24家钢铁上市公司近三年前三个季度的流动资产周转率进行对比分析可知,ST韶钢、沙钢股份、新兴铸管、首钢股份、太钢不锈5家公司的流动资产周转率连续两年正增长,ST韶钢、沙钢股份、华菱钢铁、新兴铸管、首钢股份、酒钢宏兴、太钢不锈、三钢闽光8家公司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创近三年新高;重庆钢铁、河北钢铁、南钢股份、新钢股份、柳钢股份、杭钢股份6家公司的流动资产周转率连续两年负增长,重庆钢铁、河北钢铁、南钢股份、新钢股份、柳钢股份、杭钢股份、八一钢铁7家公司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创近三年新低。有8家公司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流动资产周转率高于2012年同期水平,但低于2011年同期水平。

表1:24家钢铁上市公司2013年流动资产周转率及同比变化情况

据表1可知,山东钢铁等8家钢铁上市公司流动资产周转率与2012年同期相比出现下降,其中山东钢铁、八一钢铁、重庆钢铁、河北钢铁、新钢股份5家公司流动资产周转率同比下降幅度超过10%。流动资产周转率同比下降与营业收入同比下降、流动资产平均规模同比扩大相关联,如在这8家公司中有7家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且下降的幅度均大于流动资产下降的幅度。16家公司流动资产周转率同比上升,其中有9家是源于营业收入同比下降幅度小于流动资产的下降幅度,或是营业收入同比下降而流动资产同比却在上升。

在24家钢铁上市公司中,有16家公司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对应的流动资产变化情况是:有10家货币资金同比下降,11家应收票据同比下降,9家应收账款同比下降,8家存货同比下降。而在8家营业收入同比上升的公司中,有5家货币资金同比下降,7家应收票据同比下降,7家应收账款同比增长,6家存货同比增长。这表明,在企业没有大规模对外举债的情况下,营业收入的下降通常会带来货币资金、应收票据等资金类流动资产的下降;部分营业收入下降的公司在应收账款与存货方面的下降,表明其在销售和生产方面倾向于以销定产,以保证销售的质量与回款水平;营业收入增加的公司多以增加应收账款的方式实现销售收入的增长,但这同时增大了坏账的风险。存货的增加亦表明其存在着过度生产的现象。

二、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企业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鉴于钢铁上市公司应收账款规模偏小,但应收票据规模较大,如三钢闽光的应收账款不足10万元,但其应收票据达9亿元,三钢闽光的应收账款周转率高达102353(次),已不能真实反映三钢闽光的应收款项的周转情况。为了更好地体现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内涵,本文对中国钢铁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进行合并,统称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

表2:24家钢铁上市公司2013年1-3季度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

据表2可知,仅有10家钢铁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呈正增长。在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呈负增长的14家钢铁上市公司中,有11家公司的应收款项规模同比正增长,而营业收入同比负增长或小幅正增长。应收款项增长的幅度越大,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下降的幅度则越大,如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幅度排在前5位的山东钢铁、河北钢铁、武钢股份、柳钢股份、ST韶钢,其应收款项同比增长均在25%以上。山东钢铁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下降50.55%(居第1位),其应收账款规模同比增长83.67%(居第1位);河北钢铁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下降25.54%(居第2位),其应收账款规模同比增长28.23%(居第4位);武钢股份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23.25%(居第3位),其应收账款规模同比增长29.2%(居第3位)。

沙钢股份、马钢股份、杭钢股份3家公司的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负增长的直接原因是营业收入的降幅要远大于应收款项的降幅。在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正增长的10家公司中有8家应收款项同比负增长,而这8家公司中仅有包钢股份、安阳钢铁营业收入正增长,其他6家营业收入负增长,只是收入的降幅要小于应收款项的降幅。新兴铸管、凌钢股份的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的增长源于其营业收入的增长幅度超过了应收款项的增长幅度。

钢铁上市公司应收款项下降的幅度越大,应收账款周转率增长的幅度则越大。如华菱钢铁、首钢股份这2家公司的应收款项降幅均超过了35%,降幅居前两位;其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增幅均在45%以上,增幅居前3位。

三、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是衡量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和销售收回等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对24家钢铁上市公司近三年前三个季度存货周转率进行对比分析可知,重庆钢铁、包钢股份、河北钢铁、柳钢股份、沙钢股份、八一钢铁、新兴铸管、杭钢股份8家公司存货周转率连续两年下降,这8家公司2013年前三个季度存货周转率创近三年新低。宝钢股份、新钢股份、酒钢宏兴、太钢不锈、三钢闽光5家公司存货周转率连续两年上升。本钢板材、安阳钢铁、宝钢股份、华菱钢铁、凌钢股份、新钢股份、酒钢宏兴、太钢不锈、三钢闽光9家公司2013年前三个季度存货周转率创近三年新高。马钢股份、ST鞍钢、武钢股份、首钢股份4家公司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存货周转率高于2012年同期水平,但低于2011年同期水平。

在24家钢铁上市公司中,有13家公司的存货周转率与去年同期相比正增长,其中10家存货平均余额同比下降,表明存货规模下降是多数钢铁上市公司存货周转率得以提高的主要原因。如武钢股份存货平均余额同比下降27.92%,本钢板材存货平均余额同比下降18.76%,下降幅度排在24家公司前两位;同时武钢股份营业成本小幅下降,本钢板材营业成本增幅亦不足1%,从而使二者的存货周转率增长幅度居于前3位。三钢闽光、凌钢股份、酒钢宏兴3家公司存货平均余额同比上升,但小于营业成本的增长幅度,使这3家公司存货周转率同比正增长。

存货周转率增长的最好情况是营业收入的增幅大于营业成本的增幅。上述13家公司的存货周转率与营业收入的情况分别是:安阳钢铁存货平均余额同比下降10.04%,但其营业收入增幅比营业成本增幅大14个百分点,表明其在收入增长的情况下控制住了存货规模的扩充,并进一步控制住了成本的增长,其存货周转率的提高体现了企业成本控制水平、运行能力的提高;宝钢股份等9家公司存货周转率增长是建立在营业收入降幅小于营业成本降幅的基础上的;酒钢宏兴、本钢板材、太钢不锈3家公司存货周转率增长是建立在营业收入增幅小于营业成本增幅的基础上的,因此其存货周转率增长的内在质量要逊于安阳钢铁、宝钢股份等公司。

表3:24家钢铁上市公司2013年1-3季度存货周转率及同比情况

在24家钢铁上市公司中,有11家公司的存货周转率同比负增长,其中8家平均存货余额同比上升,表明存货规模的扩大是多数钢铁上市公司存货周转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南钢股份、杭钢股份、沙钢股份存货周转率下降主要源于其营业成本的降幅要大于平均存货余额的降幅,同时其营业成本的降幅又大于营业收入的降幅,如南钢股份营业成本下降18.38%,其营业收入仅下降16.41%,表明其对纳入成本核算的原燃材料等采购成本、制造费用等项目控制得较有成效。?鄢ST韶钢、山东钢铁、河北钢铁、八一钢铁4家公司存货周转率的下降幅度位居前列,其平均存货余额均为正增长,而营业成本为负增长,同时营业成本的降幅大于营业收入的降幅。如果这4家公司的存货存在增值的可能性,表明其存货风险尚可规避,并有进一步增收的可能性;如果其存货以钢铁产成品为主,而且存在跌价的可能性,则存在利润下降、资金流量不足等经营风险。

四、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了企业对全部资产的管理质量和利用效率。对24家钢铁上市公司近三年前三个季度的总资产周转率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包钢股份、首钢股份、重庆钢铁、?鄢ST鞍钢、马钢股份、新钢股份、沙钢股份、八一钢铁、新兴铸管、柳钢股份10家公司总资产周转率连续两年下降,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总资产周转率创近三年新低。没有1家上市公司总资产周转率能够连续两年上升,只有酒钢宏兴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总资产周转率创近三年新高。ST鞍钢等10家公司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总资产周转率虽高于2012年同期水平,但低于2011年同期水平。

表4:24家钢铁上市公司2013年1-3季度总资产周转率

据表4可知,安阳钢铁等9家公司总资产周转率与去年同期相比正增长,杭钢股份、太钢不锈、凌钢股份、沙钢股份4家公司的与去年同期持平。安阳钢铁总资产周转率同比增长21.59%,源于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91%,而总资产平均规模同比仅扩大0.28%。安阳钢铁营业收入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其新产能的投产,而新产能的投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则体现为在建工程转化为固定资产,并不会增加其总资产规模,即在建工程规模庞大且工程接近尾声的企业,在其新产能投入使用后,均会表现出总资产周转率的大幅上升。宝钢股份、武钢股份、ST鞍钢、本钢板材、ST韶钢、华菱钢铁6家公司总资产周转率同比增长主要源于营业收入降幅小于总资产平均规模的降幅。三钢闽光的总资产周转率同比增长主要源于营业收入同比正增长,而总资产平均规模同比缩小。

八一钢铁、山东钢铁、南钢股份、河北钢铁、重庆钢铁、新钢股份6家公司总资产周转率同比下降源于营业收入下降而总资产平均规模却在扩大,如八一钢铁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了14.46%,而总资产却增长了31.88%,导致其总资产周转率同比下降35.14%,而其总资产的增长主要体现为在建工程同比增长了88亿元,这表明对于在建工程刚刚起步且规模庞大的企业而言,其总资产周转率必然表现出大幅下降。有类似现象的还有山东钢铁在建工程增长33.03亿元,南钢股份在建工程增长43.49亿元。河北钢铁、重庆钢铁总资产平均规模的增长主要源于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的同步增长,如河北钢铁流动资产增长了76亿元,非流动资产增长了69亿元;新钢股份总资产平均规模的扩大主要源于流动资产的增长。

包钢股份、新兴铸管、柳钢股份3家公司总资产周转率同比下降主要源于营业收入增长幅度小于总资产平均规模增长幅度,包钢股份总资产平均规模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在建工程增加了178.04 亿元;新兴铸管总资产平均规模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流动资产(增长6亿元)、长期股权投资(增长8亿元)、固定资产(增长38亿元)的同步增长;柳钢股份总资产平均规模的扩大主要源于固定资产增长了26亿元。首钢股份、马钢股份2家公司总资产周转率同比的下降源于营业收入的下降幅度大于总资产平均规模的下降幅度。

五、应付账款周转率

应付账款周转率是反映企业应付账款流动程度的指标。对24家钢铁上市公司近三年前三个季度的应付账款周转率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太钢不锈、酒钢宏兴2家公司的应付账款周转率连续两年上升,本钢板材、太钢不锈、酒钢宏兴3家公司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应付账款周转率创近三年新高;有16家公司的应付账款周转率连续两年下降,这16家公司和沙钢股份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应付账款周转率创近三年新低。武钢股份、马钢股份2家公司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应付账款周转率高于2012年同期水平,但低于2011年同期水平。共计有19家公司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应付账款周转率低于2011年同期水平,表明多数钢铁上市公司的应付账款规模在持续增长,这也是部分企业保证自身最低现金流量水平的重要手段。

据表5可知,本钢板材、酒钢宏兴、武钢股份、马钢股份、太钢不锈5家公司的应付账款周转率与2012年同期相比正增长,其中本钢板材、酒钢宏兴的应付账款周转率的增长源于应付账款下降而营业成本上升,其中本钢板材应付账款同比下降41.58%,下降幅度居首位。酒钢宏兴营业成本上升39.13%,上升幅度居首位。武钢股份、马钢股份应付账款周转率的增长源于应付账款的下降幅度超过营业成本的下降幅度。太钢不锈应付账款周转率的增长源于营业成本的上升幅度超过应付账款的上升幅度。

表5:24家钢铁上市公司2013年1-3季度应付账款周转率

在24家钢铁上市公司中,有19家公司的应付账款周转率同比负增长,其中仅有宝钢股份、华菱钢铁、杭钢股份、首钢股份4家应付账款规模同比下降,下降幅度小于营业成本的下降幅度;余下的15家公司中有安阳钢铁、柳钢股份、三钢闽光、新兴铸管、重庆钢铁、包钢股份6家的应付账款周转率下降,源于营业成本增幅小于应付账款的增幅,另外9家的应付账款周转率下降源于营业成本在下降而应付账款在增长。

16家钢铁上市公司的应付账款同比增加,其中有15家的应付账款周转率同比负增长,表明应付账款增加是导致多数钢铁上市公司应付账款周转率负增长的主要因素。包钢股份、河北钢铁、ST鞍钢、八一钢铁4家公司应付账款同比增幅均超过了55%,ST鞍钢和八一钢铁应付账款同比增长分别为102.28%和131.58%。但这种应付账款大幅增长的现象是不可取的,因为这预示着公司未来现金支出将增大,并会影响其未来的现金净流量。

六、钢铁上市公司运营状况变化的类群划分

将上述5项运营能力指标和各项指标同比增减情况等10项指标数据代入系统分类数学模型计算,在保证各类别最大差异性的前提下,2013年前三个季度24家钢铁上市公司运营变化情况可分为7类。

表6:钢铁上市公司2013年1-3季度运营状况分类

三钢闽光是第一类群。这一类群的显著特征是:5项指标排名均进入前4名,其中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2项指标排名首位。从指标同比变化角度看,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3项指标同比增长,其中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同比增量较大;三钢闽光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2项指标虽然同比有所下降,但排名依然靠前。因此三钢闽光2013年前三个季度运营状况在原有高水平的基础上得到持续提升,这是其他23家钢铁上市公司所无法比拟的。

酒钢宏兴、太钢不锈组成第二类群。这一类群的显著特征是: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2项指标表现优异,并强于第一类群的三钢闽光,其他3项指标表现良好,排名均进入前6位,但逊于三钢闽光。从指标同比变化角度看,酒钢宏兴5项运营能力指标同比正增长,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2项指标的同比增幅超过了45%。太钢不锈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2项运营能力指标同比小幅下降。这一类群2013年前三个季度运营状况的突出特点是运营水平在原有良好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杭钢股份、柳钢股份、山东钢铁、八一钢铁组成第三类群。这一类群的显著特征是: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2项指标表现良好,但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指标相对偏差,除柳钢股份外,其他3家公司存货周转率表现较为优异,柳钢股份则在应付账款周转率指标上表现得较为优异。从指标同比变化角度看,柳钢股份、山东钢铁、八一钢铁3家公司5项运营能力指标均为下降态势,杭钢股份除总资产周转率指标同比略有增长外,其他4项运营指标均有所下降。这一类群2013年前三个季度运营状况变化与第二类群形成鲜明对比,即运营能力在原有良好的基础上有所下降,但整体运营水平保持在中上游水平。

本钢板材、华菱钢铁、凌钢股份、新钢股份、新兴铸管组成第四类群。这一类群的显著特征是:整体上讲5项运营指标多处于中游水平,个别公司有个别指标表现优异,如新兴铸管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2项指标表现优异,本钢板材、凌钢股份2家公司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指标表现优异。从指标同比变化的角度看,有4家公司应付账款周转率指标同比下降,其他4项指标仅有1家-2家上市公司同比下降,本钢板材5项运营指标均为同比增长,新钢股份虽有4项运营指标同比下降,但下降幅度很小。这5家公司2013年前三个季度各项指标的数值较为接近,运营状况变化的最大特点是运营能力在原有中游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或保持稳定。

ST鞍钢、宝钢股份、马钢股份、沙钢股份、首钢股份组成第五类群。这一类群的显著特征是:均有2项或3项运营指标处于中下游水平,仅有某1项运营指标表现良好。如首钢股份,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3项指标处于中上游水平,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2项指标排名在20名以外。从指标同比变化角度看,5家公司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2项指标同比多为正增长,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3项指标同比多为负增长。这一类群2013年前三个季度运营状况变化的显著特点是5项运营指标有升有降,运营能力整体处于中游偏下水平,并保持稳定。

ST韶钢、安阳钢铁、河北钢铁、南钢股份、武钢股份组成第六类群。这一类群的显著特征是:除武钢股份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2项指标状况稍好外,其他4家公司各项运营指标均处于中下游水平。从指标同比变化角度看,武钢股份、安阳钢铁各有1项指标同比下降,ST韶钢、南钢股份各有3项指标同比下降,河北钢铁5项指标均下降。这一类群2013年前三个季度运营状况变化的显著特点是运营能力均为中下游水平,且同比变化不明显。

包钢股份、重庆钢铁组成第七类群,这一类群的显著特征是:除重庆钢铁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指标表现尚可外,其他指标排名均靠后,这2家公司各有2项运营指标排名垫底。从指标同比变化角度看,重庆钢铁有4项指标同比下降,包钢股份有3项指标同比下降。包钢股份虽然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2项指标同比增长,但流动资产周转率增幅仅为1%,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同比增幅仅为4%,增长幅度不明显。这一类群2013年前三个季度运营状况变化的显著特点是运营能力偏低,且呈现同比下降的均势。

总体来看,在24家钢铁上市公司中,三钢闽光、酒钢宏兴、太钢不锈、包钢股份、重庆钢铁5家公司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运营状况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其中三钢闽光、酒钢宏兴、太钢不锈3家公司运营指标在原有高水平的基础上持续提升,运营能力和状况要优于其他21家上市公司;包钢股份、重庆钢铁的运营水平有下滑的趋势,需要通过增加收入,控制流动资产、库存、应付账款等方式提高公司的运营能力,改善运营状况。

者:李拥军

处:《中国冶金报》2014年03月13日 经济类别:工业经济 库

篇6:我国废钢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政策

我国废钢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政策

本文概述了我国废钢铁资源回收利用的.现状以及钢铁工业对废钢铁资源的需求现状,用三种不同的模型预测了未来钢铁工业的发展对废钢铁资源的需求,提出了废钢铁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和政策建议.

作 者:张华  作者单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49 刊 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 13(2) 分类号:X757 关键词:废钢铁资源   可持续利用   废钢铁资源需求预测  

上一篇:树学风、讲正气_国旗下讲话下一篇:推进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