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产业发展范文

2022-05-26

第一篇:钢铁产业发展范文

钢铁产业60年发展历程

1、1947-1957建国初期,在废墟上建立的新中国钢铁产业

当时的钢铁工人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凭借着能够吃苦耐劳的品质,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有力的推动了钢铁产业尽快的恢复生产。鞍钢,本钢,石景山钢铁厂(首钢前身)等的高炉很快的恢复投产。1950年抗美援朝爆发后,钢铁工人更是发扬与高炉共存亡的精神,大力恢复和发展钢铁的生产,以支持抗美援朝战争。

从1949年到1952年,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做好了前期准备。

2、一五计划时期

针对钢铁工业在重工业,以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制定了“以钢为纲”的工业发展指导方向。鞍钢的扩建,包钢,武钢的建设标志着新中国钢铁产业的新纪元。在一五初期,几大钢铁企业逐步由恢复开始发展起来。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中央和地方均要积极发展钢铁企业,沿海和内地均要发展钢铁企业,不仅要有大型钢厂,还要建立中小型钢厂的指示,从而形成了钢铁部门大中小并举的一贯方针。确立了除鞍钢,武钢,包钢外还要在山西太原,四川重庆,湖南湘潭,安徽马鞍山,北京石景山创办中型钢铁企业,在河北邯郸,河南安阳,山东济南,江苏南京,新疆乌鲁木齐,贵州贵阳,安徽合肥等十八个省市创办小型钢铁企业的产业布局。钢铁产业逐步建设发展形成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

这一系列技术上规模建设上的重大突破和进展为一五计划计划中所定的钢产量的顺利实现奠定了基础,给新中国的钢铁产业发展建立了很大的信心。一五计划规定1957年钢铁工业产值为33.1亿元,实际达到46.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9.8%。钢铁产量1957年生铁594万吨,钢535万吨,钢材436万吨,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5.2%,31.7%和31%。钢材品种1952年全国能冶炼的钢种170个左右,到1957年增加到352个,1952年可生产的钢材品种300多个,到1957年增加到4000多个。

3、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

但是1957年的中国仍旧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与世界先进的发达国家人有不小的差距,全国上下都希望尽快建成现代化的先进国家。结果,由于太急于求成,导致了1958-1960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大跃进的错误。毛泽东在1957年底提出十五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者超过英国,在后来的七个月里,十五年又被相关部门缩减到两年,提出在1959年要实现生产2500万吨钢,1958年的钢产量指标要从五七年的535万吨提高到1070万吨,即一年之内翻一番。“以钢为纲”,大跃进的号角就此吹响,据资料统计,在1958年,建起土高炉24万座,约有6000万人参加了大炼钢铁。

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就走上了一条以追求产值、产量增长速度为目标的粗放型展道路。但是这一时期由于给钢铁产业定了基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虽然动员全国人民大炼钢铁,结果是练出了大量的废铁,小高炉等的拆除又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至此,钢铁产业严重受创。三年大跃进,打破了个产业部门平衡发展的格局。破坏了国民经

济建设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基本原则,严重破坏了钢铁工业在一五时期建立起来的管理制度。

4、1961-1965年八届九中全会提出建设经济的八字方针,中国钢铁新的黄金时期

1961年,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提出了国民经济建设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经过五年的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钢铁工业不论在钢产量还是钢品种上都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据资料统计,1965年产钢1233为的1957年535万吨的2.28倍,工业产值也达到1957年的2倍。

5、钢铁工业三线建设时期

从1964年开始,大跃进造成的损失已基本恢复,但是这一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却相当严峻,东南沿海美国舰队的封锁,西北又有苏联的大军压境,为了为可能爆发的战争做准备,也为了提高我国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威慑力,毛主席亲自提出三线建设的方案。三线包括:从广西到黑龙江这些沿海了省市地区为一线,中间地区为二线,西南和西北除新疆西藏外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三线。

三线建设的目标,是要采取多快好省的方法,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后方工业体系。计划分三步走,第三步,就是攀枝花建设。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建设与1964年下半年开工。基地建设中,克服了种种物资和技术上的困难,到1970年高炉出铁,再到1975年一期工程基本建成投产,逐步形成了年产生铁160多万吨,钢150万吨,钢材90万吨以上,还有其他钢铁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到1985年,累计实现税利已相当于国家对一期工程的投资额。

钢铁工业的三线建设是在党中央国务院1964年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指导下,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对中国钢铁工业布局又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调整和改善。在加速钢铁工业基地建设的同时,又促进了当地交通,煤炭电力建设等其他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6、1966-1976年文革十年钢铁工业遭严重破坏时期

自196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文革这场浩劫就在所难免,夺权,武斗和停产使经济建设遭受巨大的冲击。钢铁工业作为文明的重灾区,在1968年跌至900万吨钢产量的谷底,退到四年前的水平。钢铁系统的政治化和军事化愈演愈烈。

在革命大批判中,钢铁工业的四个制度遭到猛烈攻击。分别是厂长负责制,总工程师制,经济核算制,计件工资和奖金制度。所有与之相关的制度,统统被成为资本主义的管,卡,压而被废止。

中国的钢铁产业在文革的劫后余波中,在阶级斗争的缝隙中,仍然顽强的发展。从1969年到1973年连续五年实现可观的增长,平均每年新增300多万吨钢铁,从而达到2500万吨钢的水平。后来的文革余波又使钢产量两度跌近2000万吨的支撑线,到文革末期,中国的钢铁产业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压力下最终突破了3000万吨钢的产量。

整体来说,从1949年到1978年,钢铁产业仍然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

据有关资料统计,1952~1978年期间,钢铁工业产量平均每年递增12.9%,产值每年递增11.8%。实现利润每年递增9.67%。

7、1978-1991年开放前期钢铁产业的发展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就为我国的钢铁产业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资源创造了条件。上海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厂等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就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同时,一些老的大型钢铁企业已得到了技术改造和升级,其中有鞍钢,包钢,武钢,首钢等。1978年,邓小平同志亲自考察日本的钢铁公司,从而拉开了大批量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序幕,1981年,我国与澳大利亚科伯斯公司通过签订补偿贸易合同的方式,首次实现了改革开放以后利用外方资金和技术对鞍钢焦化总厂沥青焦车间进行改造。1987年,国家计委批准了鞍钢、武钢、梅山、本钢、莱钢5各企业利用外资的项目建议书,中国钢铁切工艺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同时1992年之前,钢铁产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进行生产体制上的探索。首钢对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大胆尝试,极大的调动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不仅在面对巨大的压力时成功解决困难,同时也为全国的钢铁厂树立了一个承包制的榜样。自此,我国的钢铁产业通过企业改革释放强大的内在发展动力,实现了钢产量5000万吨和亿吨两次突破。1986年,中国钢产量(粗钢)超过了5000万吨,达到5221万吨。

8、自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发展时期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中国钢铁工业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快了钢铁工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更是为钢铁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在动力。1994年以来,武钢、本钢、太钢、重钢、天津钢管厂、“大冶”、“八一”等列入国家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酒泉钢铁,邯钢、抚顺钢铁公司、天津钢铁、等57家企业,列入第二改革试点。到1998年,试点改革任务圆满完成,建立了企业法人财产制的和法人治理结构。

“十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更是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同时,新城镇化建设的大力推行,钢材产品的需求大增,也给钢铁产业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十五”期间,钢铁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7167.37亿元,超过1949~2000年中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

另外,中国钢铁产业已经逐步具备国际性的市场竞争力,开始走向世界。宝钢等已经提前两年完成目标,进入世界五百强,成为世界级的钢铁企业。宝钢的首个海外投资项目――与巴西淡水河谷合资成立的宝钢维多利亚钢铁项目也开始启动。首钢收购了秘鲁铁矿,成立了首钢秘鲁铁矿公司,从事铁矿开采;鞍钢集团则收购了金达必金属公司12.94%的股份,成为国内钢铁行业第一家参股国外上市矿业公司的企业。 文章来源:中国建材网

第二篇:九江市钢铁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钢铁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的基础行业,同时也是我市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因此,我市规划好钢铁产业的布局,延长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就钢铁行业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我市钢铁企业的经营现状作出调查和分析:

一、我国与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趋势分析 2012年全球粗钢产量增长低迷,总产量为15.47亿吨,较上年增长1.2%,我国2012年粗钢产量为7.16亿吨,占全球钢产量的46.3%。我国2012年粗钢产能8.4亿吨左右。如果按粗钢产量在7.16亿吨左右计算,2012年我国粗钢产能利用率约为86.38%,比2011年提高1.15个百分点。如果按粗钢表观消费量在6.88亿吨左右计算,产能过剩率约为122%,产能过剩约22%。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一些中小钢铁企业在建产能难以统计,我国实际粗钢产能可能更大,产能过剩压力可能随着结构调整日趋加大。

目前,制约钢铁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点:一是国内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短期内不放松,房产销售和投资增速均在下滑;二是欧债危机继续困扰全球经济运行,2013年我国出口增速将明显放缓;三是美国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对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预计2013年我国钢铁行业仍将面临较大的需求压力,市场形成的"倒逼机制"客观上要求行业自身提高生产效率、避免同质化竞争和实施兼并重组,

以应对总体环境不利带来的冲击。主要下游需求行业增速持续放缓。另外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大力实施,城镇化、基建设施等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开始转型,把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战略重点。钢铁行业就需要围绕产业链大的优化升级,引进先进的技术,促进制造业结构和水平实现重大变化。

二、我市钢铁行业初具规模、在全省的行业地位突显 2012年,我市钢铁企业共17家,产钢392万吨,同比增长12%,主营业务收入224.6亿元,同比=8.9%。我市的主要钢铁企业情况分别介绍如下:

1、江西九江萍钢钢铁有限公司

江西九江萍钢钢铁有限公司座落在湖口县金砂湾工业园内,厂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螺蚊钢、普通线材、板材的生产,现有生产能力550万吨,企业员工7122人。2012年,形成钢铁产能550万吨,其中,线材400万吨,板材150万吨。

公司的发展已经历10年历程,2003年,福建来乐集团公司通过招商引资,由江西奉新县移入湖口金砂湾工业园,命名为九江钢厂,通过三年的改造,2005年形成年产钢35万吨的能力。2006年8月中旬,由萍乡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兼并九江钢厂,并于2006年9月21日正式签订了兼并重组协议,从而,原九江钢厂已成为萍乡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在湖口的全资子公司。拉开了九钢快速发展的序幕。该公司投资10亿元,通过等量淘汰和以新换旧等途径进行了第一期技术改

造,使企业产能提高到100万吨;2007年10月,投资65亿元开始二期建设。其中:投资28亿元的150万吨线材改造项目于2009年2月竣工投产,投资37亿元的150万吨板材生产线改造项目于2010年4月竣工投产。2010年8月公司再投资25亿元,对老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再增加产能100万吨。到2012年,形成产能550万吨。其中:线材400万吨,板材150万吨。2012年产钢377万吨,其中,线材285万吨,板材92万吨,主营业务收入154亿元。

2、奥盛(九江)钢线钢缆有限公司

奥盛(九江)钢线钢缆有限公司位于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注册资本1.8亿元,总资产4.7亿元,现有职工112人,主要产品有预应力光面、镀锌、无粘结钢绞线、预应力光面、镀锌、刻痕、螺旋肋钢丝等二大系列七大品种,是国内同行业中品种、规格最全的企业,产品主要应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如桥梁、大型建筑、码头、大坝、飞机场候机楼、体育场、高层建等工程中,已形成年产5万吨能力,公司2012年生产预应力产品5万吨,销售收入3.4亿元,利润500万元,上交国家税金1500万元。

公司生产桥的梁缆索镀锌钢丝,今年供世界斜拉桥排名第六位的九江长江二桥3500多吨,该产品是国际桥梁最新发展要求的高性能镀锌钢丝。公司生产的无粘结预应力镀锌钢绞线860多吨应用到台湾的竹林大桥、贵州乌江三桥,高扭转镀锌钢丝应用到韩国的白石大桥、仁川大桥、贵州六冲河大桥、福州鼓山大桥、河南桃花峪大桥、马鞍山大桥等重

点工程上,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刻痕钢丝出口到巴基斯坦、沙特、孟加拉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预应力钢绞线供应给京福高速、马鞍山大桥等国家重点项目、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出口形势困难,原来的欧美市场几乎进不去,只能积极开拓东南亚及日本、韩国和非洲、南美市场,国内的铁路工程回款困难,企业流动资金压力不小。

该公司运行较好,主要靠科技创新,不断开发出国际预应力行业所需的新产品,在生产制造中采用自主研发的新技术、不断挖潜降耗,采用陶瓷内加热镀锌技术,不停机接头镀锌技术,双张紧稳定化处理新工艺、稳定化处理带头技术等,使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预应力行业今后将向高强度、大规格、高扭转、低松弛、高防腐、高性能方向发展。

3、华林特钢集团有限公司

华林特钢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浙商投资建立的集特殊钢冶炼生产和型材锻打为主的企业,隶属于华林特钢集团。公司于2003年12月在江西省九江县注册成立,注册资金9018万元,现有总资产3.9亿元, 生产厂区占地面积300余亩,厂房面积53000m2,公司座落于九江县沙城工业园,紧傍福银高速公路出口,交通极为便捷。公司于2005年投产运营。主要产品有:模具钢、合金工具钢、高速钢、不锈钢、锻件、钢管、汽车配件生产等,,年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各种型材锻打能力8万吨。2012年产各类型钢12.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8.77亿元,利税7045万元。

公司生产各种冷作模具钢、热作模具钢、塑胶模具钢、

碳素结构钢、合金结构钢、碳素工具钢、弹簧钢、合金钢等几十个精钢品种,并可根据客户特殊要求制作钢种。承接各种大型锻打件、圆钢、板材的加工和制造。公司产品和服务在长江以南的特钢、模具钢市场享有良好声誉,产品供不应求。

公司计划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在现有年产10万吨的基础上,再新增规模10万吨,至 2015年形成年产20万吨模具钢和锻打各类型材15万吨的能力。总体投资大约

1.2亿元。其中:投资1亿元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化高速钢生产线,2015年产值可达17亿元,上交税收1.2亿元,利润1.5亿元。

三、打造企业集群,延长产业链,做强做大钢铁产业 按照江西省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省钢铁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6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33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比“十一五”末翻一番;生产粗钢3000万吨、生铁2500万吨、成品钢材3000万吨,全省形成两家产能超千万吨级具有国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其中,规划在九江湖口建设以船板为主的千万吨级新型钢铁工业基地。我们要主动对接好省里规划,抓住机遇,逆势而上,把九江的钢铁工业打造成真正的支柱产业。一要抓住全省钢铁重组机遇,促进产能沿江布局。要利用好沿江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发挥沿江运输成本低的优势,利用全省钢铁重组的机遇,促进钢铁产能沿江布局;利用省内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置换产能,使九江钢铁工业基地产能达1000万吨,新增主营业务收入

400亿元,利税新增40亿元。二是加快钢铁行业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避免同质化竞争,大力发展新材料,延长产业链,以九钢中厚板生产线为基础,发展高强度船板和大线能量焊接船板,延伸造船用钢产业链;以奥盛(九江)电线电缆公司的钢绞线生产线为基础,发展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延伸金属制品产业链,以华林特钢为基础,发展生产轴承、齿轮、工模具、耐热、耐冷、耐腐蚀等特种钢材。

第三篇:山西钢铁产业重新布局

山西钢铁业今夏全面重组主体将由太钢和首钢担当

从煤炭资源整合开始,到非煤资源整合,再到钢铁行业重组以及之后即将展开的焦炭、化工等行业的结构调整、资源整合,种种迹象显示: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凭借“综改区”获批的契机,山西省的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已然加快了速度。钢铁产业重新布局

3月中旬,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山西经委)对外界证实,山西钢铁业的整合重组工作即将在今年夏天全面展开——根据目前正待山西省政府审批的《山西钢铁业整合规划方案》,今年山西钢铁业整合重组的兼并主体,将由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首都钢铁集团(下简称太钢和首钢)担纲,从今年夏天开始,山西省内近6000万吨钢铁产能将在太钢、首钢两家公司间分配。

据了解,在具体的方案中,太钢集团将整合太原、吕梁、临汾、运城4市的钢铁产能,首钢集团将整合长治、大同和晋城3市的钢铁产能。即山西省内近6000万吨钢铁产能将由太钢整合4500万吨产能,首钢整合1500万吨产能。

事实上,早在得到山西官方的消息证实之前,2010年8月,首钢集团就已经斥资5亿元完成了对山西长治钢铁有限公司的绝对控股。整合工作正式开始后,首钢集团还将整合长治市的常平、长信、长宁、兴宝、太行等5家民营钢铁企业,到2015年,首钢长钢集团的生产能力将达到1000万吨,在山西省钢铁行业的比重达到20%。

而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太钢集团也早在2009年上半年即开始与山西美锦钢铁谈判,2010年底达成正式协议,对山西美锦钢铁进行“委托经营”,委托经营协议期5年。

在山西官方的消息证实之后,太钢集团的动作更显迅速:3月14日,太钢集团官方网站挂出的消息称:3月11日上午,停产两年半的美锦钢铁已经正式宣布复产。据悉,太钢集团与美锦钢铁合作的项目总投资200多亿元,规划产能200万吨,今年计划产钢75万-100万吨,收入45亿-50亿元。太钢集团公司总经理胡玉亭在美锦钢铁的复产仪式上表示,从商业模式上讲,太钢与美锦钢铁的合作开启了中国钢铁行业国企和民企由渐进式重组逐渐走向资本纽带深层次合作的探索之路,为山西省“十二五”期间钢铁产业重新布局、行业兼并重组、钢铁产能集中度提高作出了有益尝试,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此外,太钢集团还将在今年年内完成与安泰集团(7.72,0.70,9.97%)旗下新泰钢铁的股权并购谈判,先期可能将采取战略联盟或租赁经营方式的过渡。重组完成后,对美锦钢铁、安泰集团新泰钢铁实施淘汰落后、技术改造工程,建设形成年产500万吨钢铁长材生产装置。

同时,未来太钢集团还要对临汾地区的中宇、通才、立恒、翼城酒钢等钢铁企业进行重组整合,以打造临汾钢铁基地,使临汾钢铁基地的钢铁产能达到1000万吨。之后,还将推进太钢吕梁钢铁项目的建设。最后,到2015年完成对海鑫集团

等运城钢铁企业的重组整合。最终,太钢集团的生产能力要达到4000万吨,在全省钢铁行业的比重提高到80%,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8位,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集团。

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

事实上,近年来山西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在煤炭资源整合之后,是非煤产业的资源整合,而钢铁行业整合后,或将启动焦炭、化工等行业整合。而在这种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中,既有横向的企业间整合重组,也有纵向的产业链延伸。特别是一些大型的重点企业,不仅借助政策之力在企业规模上扩张,也借助着政策之力在产业链的上下游布局。

以此次钢铁行业的整合主体太钢集团为例,早在山西省出台钢铁企业整合政策之前,太钢集团就已经开始在产业链的上游发力。2004年,太钢集团就与山西吕梁市政府签订了《铁矿、钢厂、焦煤框架协议》,投资68亿元拿到了吕梁市岚县12亿吨的矿业权——这是目前国内第二大的露天铁矿矿床。

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山西此次大张旗鼓地展开钢铁行业的重组整合,或许还有国际因素的大背景。近年来,由于我国钢铁产业对原料铁矿石的刚性需求,需要大量从世界三大铁矿石生产企业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进口,在众多国内钢铁企业的恶性竞争下,导致铁矿石进口价格连年暴涨,中国钢铁行业因而整体蒙受巨大损失。因此,在钢铁行业内进行重组整合,扩大企业的规模,就有利于提高国内钢铁企业的价格谈判权,避免相互拆台的局面发生。

不过,此次山西钢铁行业的整合过程也许并非一帆风顺。整合过程将涉及企业的管理、技术、人才、产品品牌、企业标识、大宗原燃料采购等多个方面,无论在哪个方面,不管是对重组者还是对被重组者都绝不轻松。

目前,太钢集团已经与美锦钢铁达成“委托经营”的正式协议,美锦钢铁也已经恢复生产,但在双方接触初期,对价格问题就曾经颇多争议。

一方面,对作为整合主体的太钢集团、首钢集团这样的国有大型钢铁企业来说,很多民营企业的设备都是需要淘汰的,一旦整合到旗下,淘汰设备的成本将是重组方的一大笔支出。此外,很多民营钢铁企业在环保设施方面有不少“欠账”的地方,纳入整合主体之后,势必要对其投入较高的环保改造成本。

另一方面,一些民营钢铁企业也未必心甘情愿被整合。一些民营企业称之为“拉郎配”式的整合,他们或许既不想收购别人,也不想被别人收购。

有鉴于此,山西省经信委表示,对钢铁行业的重组整合,第一要加大政府方面的扶持力度;第二要支持重组整合钢铁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银行贷款、引进资金等方式筹措联合重组资金;第三省财政也将安排专项资金,对钢铁企业联

合重组过程中安置富余人员、补交拖欠职工养老保险、债务处置等费用予以补贴。

从煤炭资源整合,到非煤产业资源整合,再到如今的钢铁行业整合,以及即将启动的焦炭、化工等行业整合,在近几届山西省委和省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重新布局山西重点产业,优化经济产业结构,能源、环境并举,已经成为山西上下的共识。而中央对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的赞许、资源领域国企主导的大政、综改试验区的获批,不仅是对山西省委和省政府的首肯,也是对山西最直接、最给力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山西把现在这个时刻称之为难得的历史机遇,各种场合上,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层都在强调这一点,鼓励大家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快速发展。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冶金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8)“十五”末期,安泰集团有限公司已形成200万吨钢产能,为了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满足国内对新型建筑结构用钢的需求,“十一五”期间,支持安泰集团建设配套轧钢系统,形成200万吨H

型钢、棒材生产能力。

(9)临汾市是我省最大的钢铁生产地区,也是淘汰落后任务最大的市,“十一五”期间,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产能置换,加快五个项目建设:一是新金山特钢公司、襄汾星原钢铁公司、襄汾鸿达钢铁公司与中升钢铁公司联合重组,新建1080立方米高炉、120吨转炉各一座及轧钢等配套系统,形成200万吨轴承钢、弹簧钢生产能力;二是中宇钢铁公司、立恒钢铁公司、通才钢铁公司实现联合重组,完善配套炼铁、炼钢、轧材系统建成曲沃高显冶金工业园区,形成400万吨高碳素钢、弹簧钢、棒材生产能力;三是通过产能置换,由临汾钢铁公司联合山西汇丰钢铁有限公司、长丰特钢公司、临汾市建华钢铁实业有限公司,建设1080立方米高炉一座,与临钢现有设施配套形成130万吨板材生产能力;四是引进首钢淘汰翼城县及周边地区落后产能,整合翼城现有钢铁企业,建设2450立方米高炉两座、120吨转炉三座及轧钢等配套系统,形成500万吨优特钢生产能力;五是浮山县方兴钢铁公司(“两区”项目)建设1080立方米高炉、120吨转炉各一座及轧钢等配套系统,形成100万吨

优质碳素结构钢生产能力。

(10)运城市淘汰落后产能,支持海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完成在建的三座630立方米高炉、一座

120吨转炉及配套轧钢系统(“两区”项目),实现500万吨卷板、棒材及线材生产能力。

2.太原不锈钢生态工业园二期、三期项目

太原不锈钢生态工业园一期工程于2004年7月底全部建成,用地230亩,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5亿元。目前正式入园企业已有28户,引进投资6.9亿元,同时吸引两个外资项目入园,引进外资420万美元和3610万港元。其中19户企业的投资项目已投产。为吸引更多企业加盟和投资,“十一五”期间,拟实施二期、三期建设。二期建设新增工业园区面积1000亩,投资4.7亿元建造工业厂房17 座,配套建设道路、供电、供水、热力、通讯和绿化等工程,形成工业加工区、资源配置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的现代化园区格局,同时与太原市共同兴建占地面积270亩的太原不锈钢专业市场。二期工程全部建成以后,园区将形成年产20万吨的不锈钢深加工能力,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三期建设将不锈钢生态工业园扩建至5000亩,形成50万吨的不锈钢深加工能力,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在太钢周边地区形成一个集不锈钢生产、加工、配送和贸易为一体的不锈钢产业基地,将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建成规模大、品种全、关联度强的新型工业园区,成为全国最大、世界知名的不锈钢深加工产业中

心。

3.氧化铝及铝合金深加工项目

(1)氧化铝项目。根据国家批准的山西省铝土矿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国家铝工业产业政策,在优化资源配置、积极落实项目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加快鲁能晋北铝业100万吨氧化铝达产达效,全力推进兴县铝业100万吨氧化铝、鲁能二期100万吨氧化铝、阳煤集团80万吨氧化铝、同德铝业100万吨氧化铝、肥美铝业80万吨氧化铝、武圣铝业有限公司80万吨氧化铝等项目建设,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省氧化铝产能达到700万吨以上。(2)铝深加工工业园区。借鉴太钢与太原市联合建设太原不锈钢生态工业园经验,依托中铝山西分公司、华圣铝业、关铝、振兴铝业、阳煤兆丰铝业、新东方铝业等大型电解铝企业,充分发挥资源、技术和人才优势,与当地政府联合创办河津铝材工业园、运城铝材工业园、阳泉铝材工业园、太原铝材工业园四个专业化产业集聚、集群区,落实园区建设用地,加大配套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加大对电解铝生产企业从事深加工产品自主研发和创新的支持力度,延伸产业链。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同行业优势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在园区投资建立生产基地。通过四个工业园区的集聚、集群发展,到2010年力争将电解

铝产能的60%转化为深加工产品。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查、保护,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配合重点钢铁项目和氧化铝项目的建设,加大铁矿和铝土矿资源的勘查力度。改革与完善现行矿产资源勘查管理体制,对已经进行初勘的矿区、矿山,可预留给项目开发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则由有关部门、企业共同出资或企业投资进行详勘、精查。加强矿产资源的规划管理,矿产资源规划不仅要考虑现有生产企业的需要,更要考虑支持重点项目的建设。对已取得采矿权,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属于应淘汰和关闭的采矿企业,可强行收回,配置给重点发展的项目。切实加强资源的保护。针对当前我省部分市县铁矿石、铝土矿资源“民采”、无证开采十分严重的状况,要加大整治力度,从源头抓起,严厉惩处收购“民采”、无证开采矿产资源的企业,杜绝不法开采,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管

理办法,加强我省矿产资源的保护。

第四篇: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009年03月20日

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财政税收、国防建设以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钢铁产业平稳运行,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特编制本规划,作为钢铁产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期为2009-2011年。

一、钢铁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粗钢产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产业快速发展,粗钢产量年均增长21.1%。2008年,粗钢产量达到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38%,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4.53亿吨,直接出口折合粗钢6000万吨,占世界钢铁贸易量的15%。2007年,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936亿元,占全国GDP的4%,实现利润2436亿元,占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9%,直接从事钢铁生产的就业人数358万。钢铁产品基本满足国内需要,部分关键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钢铁产业有力支撑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就业,对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钢铁产业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盲目投资严重,产能总量过剩。截至2008年底,我国粗钢产能达到6.6亿吨,超出实际需求约1亿吨。二是创新能力不强,先进生产技术、高端产品研发和应用还主要依靠引进和模仿,一些高档关键品种钢材仍需大量进口,消费结构处于中低档水平。三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大部分钢铁企业分布在内陆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受到环境容量、水资源、运输条件、能源供应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四是产业集中度低,粗钢生产企业平均规模不足100万吨,排名前5位的企业钢产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8.5%。五是资源控制力弱,国内铁矿资源禀赋低,自给率不足50%。六是流通秩序混乱。钢铁产品经销商超过15万家,投机经营倾向较重。

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我国钢铁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出现了产需陡势下滑、价格急剧下跌、企业经营困难、全行业亏损的局面,钢铁产业稳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当看到,钢铁产业在经历了长期粗放型扩张后,必然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任务依然繁重,内需潜力巨大,钢铁产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必须抓住机遇,制定实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振兴规划,促进钢铁产业平稳运行、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着力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切实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加快钢铁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1. 应对危机与振兴产业相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着力解决钢铁产业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保先进生产力,保重点骨干企业,保关键品种,保市场稳定,促进产业平稳发展,又要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加快钢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2. 控制总量与优化布局相结合。按照沿海、沿江、内陆科学合理布局和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要求,结合淘汰落后、企业重组和城市钢厂搬迁,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3. 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培育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

4. 企业重组与体制创新相结合。通过体制创新,努力消除影响企业重组的财税利益分配、资产划拨、债务核定和处置等体制性障碍,为推动钢铁企业集团化发展和实现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创造良好的环境。

5. 内需为主与全球配置相结合。坚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优化直接出口,扩大间接出口,在努力加强地质勘查和合理开发利用国内铁矿资源的同时,抓住机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三)规划目标。

力争在2009年遏制钢铁产业下滑势头,保持总体稳定。到2011年,钢铁产业粗放发展方式得到明显转变,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1. 总量恢复到合理水平。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4.6亿吨,同比下降8%;表观消费量维持在4.3亿吨左右,同比下降5%。到2011年,粗钢产量5亿吨左右,表观消费量4.5亿吨左右,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维持在4%的水平。

2. 淘汰落后产能有新突破。按期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产能和2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产能。提高淘汰落后产能的标准,力争三年内再淘汰落后炼铁能力7200万吨、炼钢能力2500万吨。

3. 联合重组取得重大进展。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国内排名前5位钢铁企业的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达到45%以上,沿海沿江钢铁企业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达到40%以上,产业布局明显优化,重点中心城市钢铁企业污染明显减少。

4. 技术进步得到较大提升。加强技术改造,加快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优化品种结构。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60%以上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百万千瓦火电及核电用特厚钢板和高压锅炉管、25万千伏安以上变压器用高磁感低铁损取向硅钢等产品生产实现自主化,关键钢材品种自给率达到90%以上,400MPa及以上热轧带肋钢筋使用比例达到60%以上。

5.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一般装备基本实现本地化、自主化,大型装备本地化率92%以上。力争在关键工艺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以及高端产品研发、生产和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6. 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不超过620千克标准煤,吨钢耗用新水量低于5吨,吨钢烟粉尘排放量低于1.0千克,吨钢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1.8千克,二次能源基本实现100%回收利用,冶金渣近100%综合利用,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双达标。

三、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重点任务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保持国内市场稳定,改善出口环境。

积极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措施,稳定建筑用钢市场,保障重点工程用钢。通过调整和振兴相关产业,努力稳定和扩大汽车、造船、装备制造等产业需求,以及保障性住房等房地产建设、新农村建设、地震灾后重建和公路、铁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用钢需求。建筑用钢占国内消费量的比重稳定在50%左右。

改善钢铁产品进出口环境,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稳定国际市场份额,鼓励钢材间接出口。组织协会和企业积极应对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摩擦,争取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二)严格控制钢铁总量,加快淘汰落后。

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不再核准和支持单纯新建、扩建产能的钢铁项目,所有项目必须以淘汰落后为前提。2010年年底前,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产能5340万吨,2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产能320万吨;2011年底前再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相应淘汰落后炼铁能力7200万吨、炼钢能力2500万吨。实施淘汰落后、建设钢铁大厂的地区和其它有条件的地区,要将淘汰落后产能标准提高到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及相应的炼钢产能。

(三)促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进一步发挥宝钢、鞍本、武钢等大型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推动鞍本集团、广东钢铁集团、广西钢铁集团、河北钢铁集团和山东钢铁集团完成集团内产供销、人财物统一管理的实质性重组;推进鞍本与攀钢、东北特钢,宝钢与包钢、宁波钢铁等跨地区的重组,推进天津钢管与天铁、天钢、天津冶金公司,太钢与省内钢铁企业等区域内的重组。力争到2011年,全国形成宝钢集团、鞍本集团、武钢集团等几个产能在5000万吨以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形成若干个产能在1000~30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企业。

(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技术进步。

实施钢铁产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专项,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型骨干企业,对实施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行业重组的龙头企业,对实施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行业重组的龙头企业,以及国防军工、航天航空关键材料生产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对发展高速铁路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高强度机械用钢等关键钢材品种,推广高强度钢筋使用和节材技术,发展高温高压干熄焦、烧结余热利用、烟气脱硫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艺技术,以及提升开发利用低品位、难选冶铁矿等技术,给予重点支持。

(五)优化钢铁产业布局,统筹协调发展。

在减少或不增加产能的前提下,加快调整钢铁产业布局。一是建设沿海钢铁基地。按期完成首钢搬迁工程,建成曹妃甸钢铁精品基地。结合广州钢铁搬迁,推动宝钢与广东钢铁企业、武钢与广西钢铁企业兼并重组,通过淘汰或减少现有产能,适时建设湛江、防城港沿海钢铁精品基地。按照首钢在曹妃甸减少产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结合济钢、莱钢、青钢压缩产能和搬迁,对山东省内钢铁企业实施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结合杭钢搬迁、以及宝钢跨地区重组和淘汰落后、压缩产能,论证宁波钢铁续建项目。二是推进城市钢厂搬迁,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减少城市环境污染。组织实施好北京、广州、杭州、合肥等城市钢厂搬迁项目,统筹研究推进抚顺、青岛、重庆、石家庄等城市钢厂搬迁。三是抓紧实施《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专项规划》确定的钢铁项目建设。

(六)调整钢材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

重点发展高速铁路用钢、高强度轿车用钢、高档电力用钢和工模具钢、特殊大锻材等关键钢材品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科研单位开展百万千瓦火电及核电用特厚钢板和高压锅炉管、25万千伏安以上变压器用高磁感低铁损取向硅钢等技术进行攻关。提高认证标准,加强政策引导,促进钢材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修改相关设计规范,淘汰强度335MPa及以下热轧带肋钢筋,加快推广使用强度400MPa及以上钢筋,促进建筑钢材的升级换代。

(七)保持进口铁矿石资源稳定,整顿市场秩序。

行业协(商)会通过行业协调,加强自律,规范进口铁矿石市场秩序。探索、推行代理制。抓住当

前市场全面疲软时机,协调国内用户与铁矿石供应商,建立互惠互利的进口矿定价机制和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规范钢材销售制度,建立产销风险共担机制,发挥流通环节对稳定钢材市场的调节功能。

(八)开发国内外两种资源,保障产业安全。

加大国内铁矿资源的勘探力度,合理配置与开发国内铁矿资源,增加资源储备。鼓励大型钢铁企业开展铁矿勘探开发,适度开发利用低品位矿和尾矿,加强对共生矿、伴生矿产资源的研究、开发和综合利用。积极推进河北司家营、山西袁家村等大型铁矿资源开发,提高国产铁矿石自给率;支持邯钢中关、唐钢石人沟、通钢塔东、武钢恩施等现有矿山的深部开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四川攀西、河北承德地区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整合开发安徽霍丘地区和山东苍山等地区的铁矿资源。

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到国外独资或合资办矿,组织实施好已经开展前期工作的境外矿产资源项目。鼓励沿海钢铁企业充分利用区位和运输优势,尽可能利用国外铁矿石、煤炭等资源。

四、政策措施

(一) 调整部分产品的进出口税率。

继续坚持控制“两高一资”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政策导向下,认真落实提高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率的措施,适时适当提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钢材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确保及时足额退税。

(二)实施公平贸易政策。

研究国产钢材和进口钢材公平税负政策,制订具体措施,为国内钢铁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加大技术进步及技术改造投入。

在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中列支专项资金,以贷款贴息形式支持钢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不包括节能技术改造)、技术研发和技术引进,推动钢铁产业技术进步,调整品种结构,提升钢材质量。加大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支持力度,鼓励、引导钢铁企业积极推进节能技术改造。

(四)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财政奖励力度,支持钢铁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妥善解决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严格实行节能减排、淘汰落后问责制,比照《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规定,对未完成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任务的地区暂停项目的核准和审批。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监督检查,定期向国土资源、金融、环保、工商、质检等部门通报淘汰落后企业名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限期淘汰的落后装备实施严格监管,防止擅自扩容改造或异地转移。对擅自扩容改造或异地转移落后装备的,金融机构不提供任何形式的信贷支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予办理用地手续。

(五)完善企业重组政策。

制定鼓励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富余人员安置、企业资产划转、债务核定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问题,对大型企业跨省(区、市)重组后的改扩建等项目优先予以核准。落实好鼓励钢铁企业重组的税收政策。适时研究制定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条例。

(六)适时修订钢铁产业政策。

调整更新《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修订完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一是提高吨钢综合能耗、吨钢耗新水以及炼铁、炼钢淘汰落后标准;二是修改国内钢铁产业集中度指标的考核范围和比重;三是增加节能减排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COD)排放、二氧化硫排放、烟粉尘排放、可燃气体回收利用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环保指标;四是明确资源配置的具体要求,储量5000万吨以上铁矿资源,优先依法

配置给国内大中型钢铁企业。五是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准入门槛。

(七)提高建筑工程用钢标准。

尽快完善建筑领域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结合提高抗震标准,研究出台扩大工业厂房、公共建筑、商业设施等建筑物钢结构使用比例的规定,修改提高地震多发地区建筑物、重点工程、建筑物基础工程等用钢标准及设计规范。

(八)实现钢铁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完善装备、汽车、造船、家电等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带动钢铁产品消费和产业升级。加强钢铁新技术、新产品研发,适应和促进上下游及相关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鼓励和支持钢铁企业与相关领域用钢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协调发展。

(九)继续实施有保有压的融资政策。

加大对钢铁重点骨干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对符合环保、土地法律法规以及投资管理规定的项目,以及实施并购、重组、走出去、技术进步的企业,在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以及银行贷款、吸收私募股权投资等方面给予支持。防范大型骨干企业资金断链风险,必要时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对违法违规建设、越权审批的项目和产能落后企业,继续实施融资限制等措施。

(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进一步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完善信贷、外汇、财税、人员出入境等政策措施。提高境外资源开发企业准入条件。支持符合准入条件的重点骨干企业到境外开展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合作和对外并购。进一步加强境外资产的经营管理,切实防范和化解境外资产风险。扩大冶金设备出口信贷规模,带动设备物资出口。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支持钢铁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稳定高端产品出口份额。充分利用境外矿产资源权益投资专项资金、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和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探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十一)建立产业信息披露制度。

建立部门联合发布信息制度,适时向社会发布产业政策导向及项目核准、生产销售库存、产能利用、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污染排放、银行贷款情况等信息,切实加强信息共享,为企业投资决策、银行贷款、土地预审等提供信息指导。

(十二)发挥行业协(商)会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商)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支持企业联合对外谈判,由钢铁协会组织用矿企业统一对外谈判,建立新的双赢定价机制。由钢铁协会会同相关商会协调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中的反补贴、反倾销诉讼,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行业协(商)会要及时反映行业问题和企业诉求,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引导企业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五、规划实施

各地区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订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实效。各省(区、市)要将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划》分工,加强沟通协商,密切配合,尽快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明确政策措施的实施范围和执行期限,并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有关部门要认真开展实施《规划》的中后期后评价工作,及时提出评价意见。

第五篇:辽阳市钢铁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一、基本现状

辽阳市的钢铁产业有着20多年发展历史,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改造三个阶段。进入21世纪,我市按照国家、省关于整顿钢铁企业的有关要求,在关停取缔100多户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小轧、铸钢企业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向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钢铁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到2008年底,全市钢铁企业共有27户,其中,钢材加工企业16户,铸钢企业11户。主要产品有型材、异型材、锻铸件、板带材等,钢材及深加工产品总产量238万吨。

资源状况。我市铁矿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铁矿储量资源有26亿吨,每年可生产精矿粉1500万吨以上,同时,我市每年回收100-120万吨废钢铁,目前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废钢铁集散地。

产业基础。我市的钢铁和有色金属加工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建筑用材、预应力钢绞线、异型材、特钢、螺旋、直缝钢管深加工等产品在国内外都有很强的竞争力。

人力资源。全市冶金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钢铁企业家,同时,拥有一大批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特别是鞍、本钢及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500多名专家和科技人员受聘于

我市企业,使全市钢铁和有色金属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都有很大提高。我市钢铁和有色金属加工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和积累,造就了大批民营企业家,同时也积累了较为雄厚的民间资本,这些民间资本投资灵活,效率较高,为我市钢铁工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

我市钢铁工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企业规模小,能耗高,技术装备落后。大部分轧铸钢企业是横列式轧机,铸钢企业平均公称容积5吨以下,每吨钢材耗电都在900度左右,不符合目前国家规定的能耗标准。

改造升级步伐缓慢。我市大部分轧铸钢企业虽经过一定的改造,但仍存在产品技术含量低、质量差等问题。大部分轧铸钢企业环保设施还不够完善。 产业结构布局也不尽合理。由于历史原因,原来我市钢铁企业发展缺乏科学规划指导,至使目前钢铁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布局也存在着合理规划等问题。

二、指导思想及发展思路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重组改造、技术升级、优化布局为重点,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不断推进全市的钢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我市区位和产业优势,利用我市铁

矿资源、废钢资源、鞍本钢原料资源,努力提高钢材加工度,与鞍本钢错位发展,重点发展管、板、带、材四大类产品,尤其是发展冷轧薄板、精品钢材等高附加值产品,管类产品要以新品开发为主、板类产品要以高科技产品为主、带钢类产品要以特、优产品为主、材类产品要以稀、缺产品为主。加速我市钢铁产业升级,提高综合竞争力。

三、规划目标

总量目标:我市将大幅度削减钢铁产能,大力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优势的钢铁深加工产品。到2010年,全市钢铁和有色金属加工企业总生产能力500万吨,全市建筑钢材生产能力100万吨;各种型材、异型材50万吨、特钢制品及锻铸件30万吨;板带材100万吨;管材150万吨。全市钢铁和有色金属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54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05亿元,利税60亿元。

淘汰落后产能:按照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工作要求,在2007年底全市关停取缔高耗能、高污染钢铁企业164户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的钢铁企业关停力度,到2011年,低档次建筑钢材比例将大幅减少。

优化产业布局:结合我市总体规划,把辽阳县、太子河区、宏伟区做为发展钢铁和有色金属加工业的重点。其中,辽阳县的向阳工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型钢、板材及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兴隆台、刘二堡工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建筑钢

材、锻铸件、特种钢及制品;太子河区祁家镇工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各种管材、精品板带材;辽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铝材精深加工产品。

降低钢铁企业的能耗:到2010年,每吨钢材加工耗电由2007年的900度下降到500度。全年节约用电10亿多度以上;二氧化硫排放由6900吨减少到4298吨,减排2601吨,削减率37.7%;烟粉尘排放由2006年的6200吨减少到3245吨,减排2954吨,削减率47.6%。

四、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重点

我市在钢铁和有色金属加工业方面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立足地方产业特色,与鞍、本钢等大型企业“错位”发展。

1、 调整钢铁产业结构。以大力发展钢铁深加工为主,提升钢铁企业的科技含量,由粗放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针对09年钢铁企业不景气,亏损、停产面积较大的有利时机,一是关停一批生产低档次建材企业。二是鼓励具有发展优势的企业兼并重组小的钢铁企业。三是支持企业新上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钢铁项目。四是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钢铁产品,鼓励企业投资技术含量高、品种稀缺的钢铁深加工项目。争取到2011年底,我市钢铁产业结构得到较大改变。

2、优化钢铁产业品种。针对我市钢铁产品少,科技含量不高的现状,发展技术含量高的钢铁产品。大力开发高强

建材、异型材、涂镀板等新品种,采用均质化冶炼、超纯合金、高精度轧制等先进技术。重点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种钢、合金钢、轻质板材、高强度预应力钢纹线和大型钢管等新产品。大力发展汽车用钢、特别行业用钢以及工业模具用钢,积极引导企业向大型铸件及锻材方向发展。

3、重点打造“三个”产业集群:工程用钢材产业集群。依托鞍、本钢热轧板卷、带材、高速线材等原料,重点支持辽宁北方冷弯型钢有限公司等20多户企业,大力发展钢铁精深加工产品,重点发展大口径冷弯型钢、异型钢、汽车小型钢、钢结构、钢绞线、各种锻铸件、高精度冷轧薄板、冷轧平板、冷轧中宽带钢、精品窄带钢、热镀铝锌板、彩涂板等精品板材。

建筑用钢材产业集群。对现有建筑用钢材生产企业,依托我市钢材及废钢资源优势,实施“四个一批”加速调整。即:关停取缔一批。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轧铸钢企业,关停10吨以下电炉铸钢企业、关停横列式轧钢企业、关停铸铁高炉。改造升级一批。对现有在质量、环保和产业政策等方面不适应国家政策要求的一批企业,积极引进高炉煤气余压发电、高炉富氧喷煤等国内节能减排新技术和新工艺,改造升级一批轧铸钢企业,使其达到质量、环保要求。联合重组一批。对已关停取缔的或不符合产业布局,但有投资欲望的一批企业,通过政府引导,进行联合重组,引导企业向国

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发展。做大做强一批。对我市现有高加工度、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的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加强协调服务,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做大做强企业。

钢管加工产业集群。钢管产品向多品种、大口径螺旋、直缝方向发展。重点支持辽阳石油钢管厂、辽阳钢管有限公司等5户企业发展 UOE直缝焊管、中直缝焊管、大口径螺旋焊管、方矩形管等产品,螺旋、直缝钢管发展到150万吨。

五、钢铁企业发展建议

1、应制定鼓励钢铁企业产品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的优惠政策。鼓励钢铁及深加工企业技术升级,提升产品科技含量。鼓励钢铁企业购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进行产品升级。鼓励钢铁企业向装备制造业转型,充分利用金融危机时机,收购国外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鼓励铸造企业向高、精产品发展。对三年内改造升级的钢铁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和奖励。

2、应进一步加大鼓励企业出口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钢铁对外出口,充分利用我市钢铁建材出口优势,鼓励现有出口钢铁企业做大做强。支持现有企业与国外合作,生产出口国外急需、短缺品种。对出口超额完成的钢铁企业给予奖励,对新上钢铁项目且产品出口的企业给予贷款支持。对于填补国内空白的钢铁产品,将向国家和省申报支持资金。

上一篇:国外金工实习范文下一篇:岗位设置理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