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2024-05-24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共8篇)

篇1: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渡压迫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弄杀。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学生达三千人,贤良72人。他主张“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温故而知新”,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都曾是孔子讲学的材料。他使得这些濒临灭绝的官学通过私家讲学流传发扬光大,从而哺育战国百家诸子,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开端,这是孔子重大的历史功绩。

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的原因

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出现了一位被后人称为“圣人”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就是孔子。

孔子的本名叫孔丘,字仲尼,“子”是当时人们对于有学识、有名望的人的尊称。孔子从小就勤奋好学,立志要做一个博学多识的人。到了30岁左右,孔子成了鲁国最有学问的人,名气也越来越大,许多人都愿意把孩子送到他那里去读书,孔子一生中收了3000多弟子,出名的有72人。

孔子对弟子要求既严格,又宽厚,对弟子的行走、坐立、礼貌等等生活习惯都有严格的规定,但平时他和弟子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讨论问题,师生之间很友好。

孔子最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有一天,弟子子路问他:“老师,我有一个主意,是不是应该就去做呢?”孔子回答:“你应该先去请教一下比你经验丰富的人,然后再去做。”接着另一个弟子冉有也问他这个问题,孔子回答说:“当然应该马上去做。”别的弟子听完了,就问孔子:“老师,他们俩提的问题是一样的,你回答的为什么不一样呢?”孔子说:“子路做事急躁,所以让他多问问、多想想再做;冉有做事有点胆小,所以要鼓励他勇敢点儿。”

孔子一生总结了很多道理。他告诉弟子:三个人一起走路,那么其中一定有一位可以做我的老师。意思是说不论是谁,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他还说: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才是真知道。学习要不耻下问,不能不懂装懂。在学习上,孔子提倡“温故而知新”,就是说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学好新知识。这些经验直到今天还常常被人们提起。

孔子不仅是个教育家,还是一位思想家。他大力提倡“仁”。“仁”的意思就是要爱别人,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要忠于君主,要关心爱护他人。他还经常讲“礼”。“礼”就是要人们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地位低的人要服从地位高的人。因为孔子的思想既有一般的做人道理,也有对统治者有利的方面,所以一直流传至今。

篇2: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⑴ 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关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包含一切美德)”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暴政。

⑵ 在教育方面: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不分贵贱。开启了平民教育,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他提出一系列宝贵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温故知新”提倡启发式教学等等 〔

(3)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编成《春秋》一书,修订《诗》、《书》、《礼》、《易》等经典文献。他的言论被收录在《论语》里。

(4)、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孔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思想上: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罚。

教育上:⑴、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⑵、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⑶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⑷、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任何一种学说的历史命运取决于它是否反映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它的生命力来源于它内在的人文价值,来源于它对人类生存、发展和未来前途是否关心和是否提供了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的智慧和基本的方法。

创立于人类社会“轴心时代”的儒学,它的内在核心价值就是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未来命运十分关心、并为之提供了解决人类面临困境的智慧和基本的方法,因而,儒学具有极大的生命力,它虽然在历史上有过功绩,有过僵化,也有过不幸,甚至陷入过“打翻在地,踏上一只脚,叫它永世不得翻身”的境地。但是它的基本价值并没有过时,它似乎像不倒翁,至今仍然有它的生命活力。

在中国学术界曾经广泛被引用的一句话:说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曾在巴黎开会,在其发表宣言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中国孔子那里寻求的智慧。”说明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孔子思想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如果没有也没有关系,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用自己的脑筋,从孔子的思想中去思考到底有没有能够为我们提供解决人类面临众多问题的智慧。

人本、民本是儒学的核心价值之一

人是宇宙的中心,他更是社会、国家的根本。孔子施政学说中的四大措施,其中重视民众,特别重视民众的饮食尤为重要。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这是孟子明确表达的民本主义思想。荀子把民众与君主的关系比喻为水和舟的关系,是水主宰舟,而不是舟主宰水。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汉代贾谊说:“夫民者,万世之本也。”“闻之於政。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悔,吏以民为贵贱”,这就叫做“民无不为本也。” 儒家认为,得到民众的拥护就能巩固统治者的政权,得民最重要在于得民心;任何一个政权,它如果丧失了民心,失去了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它早晚要垮台的。所以。儒家深刻认识到民众在国家中的地位,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重要社会哲学命题。

儒家从人本、民本这个核心价值出发,深入探讨人的本性问题,这是建立独具儒家特色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不论是孔子的“德治”,还是孟子以性善论为其基础的“仁政”,以及荀子以性恶论为其基础的“王道”和以后出现的“大同”理想,都始终贯穿着人本和民本的思想。

和谐、合作与协调是儒学核心价值之二

“和”与“同”是中国哲学独有的范畴。“和”就其字面意义讲,指和谐、协调、适中以及和睦等。从哲学意义上讲,指不同要素的有机组合或“指要在矛盾对立的诸因素的互相作用下实现真正的和谐、统一”,即矛盾的具体的同一。“同”,从哲学意义上讲,指单纯的相同因素的机械组合,或指没有矛盾冲突的抽象的同一。儒家的这种“和而不同”的方法论,又称之为“和合”。“所谓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要素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种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 简要地说,和合是指不同因素,不同矛盾之间的和谐与统一。和合思想,和合的价值的诉求,是儒家独特的核心价值追求。

再有,以人为中心,以人所面对的各种关系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人与自然的和合,人与社会的和合,人与人之间的和合以及人的生理与心灵的和合。还有从民族和国家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同一国家内部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合,不同国家间民族与民族的和合,国家与国家间的和合。

“天人合一”是儒家哲学的基本命题。儒家认为,人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只不过是一个特殊的部分而已,人与自然应该和睦相处。孟子提出“知心—知性—知天”的理论,把人的心灵、本性以及自然看成是一个整体,人的心性与自然是相通的。孟子主张把人的爱的本性扩展出去,做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即不只是人与人之间要相爱,还要爱物类。张载还说:“民吾同胞,物吾与(朋友)也。” 万物是人类的朋友,因此,应该保护自然生态,不要任意砍伐树木,不要任意捕杀动物,也不要用很密的网捕获鱼类,要“成己成物”,不但要让自己有所成,也要让物类有所成。儒家这种爱护自然生态的价值取向,在历史上以及在中国人民的心灵中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爱民、富民、教民是儒学的核心价值之三

人与人之间是“相爱”还是“相贼”,是两种不同的价值选择。与把人与人之间看成是“狼”的关系相反,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亲相爱”。在中国文化中,不只儒家讲“仁爱”,而且道家讲“慈爱”,墨家讲“兼爱”,仁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它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

在儒家的德治学说中,充分体现着仁爱的人本主义的精神。在中国政治思想文化史上,不只儒家讲以人为本的治国之术,而且道家也讲。老子的弟子亢仓曾说,“国以人为本,人安则国安。故爱国之君,务求理人之术。” 儒家“理人之术”的重要特点就是“道之以德”或者“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即以仁爱之心去治理国家。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爱人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法。孔子还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戾,则民寿矣。” 治理国家最迫切的事是使人民富裕和长寿。节省苦力劳役,减轻赋税,人民就富裕了;督促实行礼义教化,使人民远离犯罪、减少疾病,就可以长寿了。

以上,我们只从一个特定的角度,从三个方面揭示和论述了儒学的核心价值,但是,儒学的核心价值绝不是只有这三个方面,还有许多丰富的内容。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具有它多层次、多角度的普适性和现实意义。

“所谓„世界伦理‟,并不是指一个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或一个„单一的统一宗教‟超越所有现存的诸宗教,更不是指其中一个宗教宰制所有其他宗教。我们心目中的世界伦理是指,„有约束力价值、不可取消的标准,以及个人态度的基础共识‟。没有这样的对于世界伦理的基础共识,迟早每个社团会被混乱或专制所威胁,而个人也会绝望。”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建立一个各国人民都能认可的“基础共识”,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篇3: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孔子游春》

《孔子游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主要讲述了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带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春, 以“水”为话题, 借物寓理, 教育弟子。课文洋溢着比泗水春意更浓的师生情谊, 读后令人回味。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可以归纳为以下五方面。

一、兴趣先行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注意激发兴趣, 教育就是低效的。课文所讲的是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故事, 只有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 他们才能深入领会课文的内涵。

课前一周, 我让学生收集有关孔子生平的资料, 了解孔子的著作, 选择一两句自己熟悉的或读后能够理解的孔子的名言, 领悟孔子的思想。利用晨会让学生交流所获, 引起学生对孔子的兴趣与关注, 促成了之后学习课文时学生能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二、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孔子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 他认为学生是存在差异的, 应该根据学习目标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的优势得以发挥, 从而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其实,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以学定教, “没有适合教育的学生, 只有适合学生的教育”。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选择相应的教法, 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来。

《孔子游春》这篇课文主要分为“论水”和“述志”两部分。怎样指导学生领会孔子“论水”中所蕴含的道理, 实现课标“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阅读要求, 体现小学高年级重视阅读技能训练的要求呢?孔子“论水”, 上承春色描绘, 下启师生言志, 抓住这一关键, 就能纲举目张, 领会全篇。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 在学习“论水”这部分时, 让学生自由通读文本, 选择自己能读懂的语句做批注, 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理解, 相互启发, 求得进一步的领悟。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紧扣“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中自己体会较深的一个方面,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学生在读中比较, 读中体味, 读中感悟, 掌握了理解文本的方法, 思维得到了发展。当学生理解了孔子能从司空见惯的流水碧波中发现深奥的道理, 借水喻人, 巧妙教导弟子做人的道理后, 我及时出示原文:“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何也?’孔子曰:‘夫水者, 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 似德;所及者生, 似仁;其流卑下, 句倨皆循其理, 似义;浅者流行, 深者不测, 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 似勇;绵弱而微达, 似察;受恶不让, 似包;蒙不清以入, 鲜洁以出, 似善化;至量必平, 似正;盈不求概, 似度;其万折必东, 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让学生逐句对照课文 (白话文) 用自己的话进行评价。学生充分理解了孔子论水的内容, 也就很容易理解了文言文。该班学生基础较好, 我自觉这一做法体现了“因材施教”。况且新教材也确实在第三学段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

三、循循善诱

孔子主张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颜回也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教师不能把学生看做填充知识的容器, 简单地塞给他们现成的答案, 这样看似学到了知识, 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而一个人不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就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素质教育强调教师对学生应“循循善诱”, 注重激发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能力, 而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把握了这一教育规律, 不得不叹服孔子的高明。

课文中孔子“论水”部分对怎样循循善诱做了很好的诠释。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玩, 当孔子凝视不知疲倦地奔腾而去的泗水时, 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子贡说:“老师遇水必观, 其中一定有道理, 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弟子们已经进入“愤”、“悱”的状态, 孔子便开始了一场关于“水是真君子”的谈论。弟子们听后“无不惊讶”, 都没想到“老师从这司空见惯的河水中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 弟子们无不受到深刻的教育!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 遵循这一原则, 由谈孔子的至理名言入手, 直插课文“论水”这一重点, 围绕孔子关于“水是真君子”四个方面的观点, 引导学生自选其中一个方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逐一感悟, 进而全面领会“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 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并把学习“论水”的方法迁移到学习“述志”。在学生热烈讨论时, 我随机增加了一个相对较难的问题———“比较师生的志向”。通过评价和比较, 学生对孔子更加敬佩, 也更深入地体会到孔子教育思想的力量。

四、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既重学, 又重思, 不主张死读书。他认为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是学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爱因斯坦也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学离不开思, 思有助于学,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 要求学生做到“视思明”、“听思聪”, 提高推理和归纳能力, “闻一知二”、“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能近取譬”、“告诸往而知来者”, 做到融会贯通。

在学习过程中, 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与思的关系,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 在学生对孔子“论水”有了一定的领悟后, 我抓住该段中省略号提问: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你能代孔子说下去吗?学生从孔子论水中获得启发, 充分展开想象, 纷纷谈出自己的观点, 不仅加深了对水的认识, 还联想到了做人应具备哪些品质。再如, 理解课文的结尾:“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为什么说春意更浓呢?学生回顾全文, 说出自己的体会:这春意盎然的阳春三月, 泗水河畔桃红柳绿, 令孔子和他的弟子心旷神怡;孔子则因引导弟子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而心情愉悦;当孔子听到弟子们的远大志向后, “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这样的学思结合,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教学相长

孔子认为学无常师, 主张向一切人学习, 他说:“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主动向受教育者学习, 自觉反思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 即“教学相长”。

篇4:为什么是孔子

这是一座青铜孔子像,高达9.5米,重约17吨,以孔子站姿为造型,面部温和睿智,长髯垂胸,衣袂飘飞,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雕像身体部分以简朴、概括的手法,将人体的结构融入自然的山石形态当中,古朴雄浑,气势磅礴。

就是这样一尊雕塑,引来无数热议,还有质疑和批判。为什么是孔子站在这里々因为这里不是一个普通的地方,紧邻的天安门广场是中国的政治中心,这里曾发生了许多影响中国的重大事件。还因为这尊雕像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却在近百年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批判。

透过非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美的文化契合:一个中国文化的巨人站在象征民族历史文化的国家博物馆大门前,显得是如此的恰如其分、交相辉映!

一座文化高山

“孔子像和政治没有关系,要从文化的角度去诠释。”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解释说,博物馆历史、艺术并重,要有厚重感,你没有个文化巨人,那你就显得没有文化,也没有历史。孔子与苏格拉底、耶稣、释迦牟尼一样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巨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的名片,因此在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全面竣工之际,孔子像落户国家博物馆,与国博自身的文化含量是非常相配的。

本着这个指导思想,孔子雕塑就成了一件并不复杂的事情。在2010年的全国“两会”上,吕章申找到了著名雕塑家吴为山,请他为扩建后即将开馆的国家博物馆创作一座孔子雕像。

吴为山这位雕塑大师感到了沉重的压力。尽管他一直潜心研究孔子像的雕塑艺术,先后创作了20多个不同样式的孔子像,作品被英国、法国、韩国等多个国家收藏,但要为国家博物馆塑一座孔子像,还是有些诚惶诚恐。孔子像要一副什么样子,才能配得上国家博物馆这个珍藏着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殿堂?

为找到他心目中的孔子形象,吴为山曾专门找到了孔子嫡传后代的照片,还参照过一些儒商的形象,但仍很难确定一个清晰的轮廓,因为“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的形象,古书中对孔子的形象也有很多描写,自己也创作过一些孔子雕像,要有创新还是很不容易的。”

最终,吴为山为他创作的这尊孔子像找到了一个突出点,就是“儒雅”,把孔子塑造成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慈祥、谦恭、渊博。在吴为山看来,孔子的仁爱思想与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一致,而谦恭也能体现出孔子作为中国文化大使独具的文化智慧和礼仪风采。

而为了与博物馆建筑风格相协调,吴为山考虑到了孔子像造型也需要有所创新。“高达9.5米的孔子像是要矗立在室外的,这就要求必须和周围已有的建筑相融合,至少看着不能让人感觉突兀。”本着这样的理念,吴为山最终将人体与山体结合起来,整体上以山体的形象作为造型参考,意在表现孔子的正大气象;其次,在人物姿态上又借鉴了孔子的写实性造型。通过人物造型的谦恭、和善、仁义、智慧气质来表现孔子的内在文化精神,总体思路是“面含春风,满怀仁爱,智者谦恭,巍然山巅。”

一次思想传承

“孔子像在这个时候走向天安门广场是历史的选择。”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认为,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巨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人物。把孔子像立在国家博物馆门前,是非常恰当的。在经济崛起之后,文化大国必然需要文化巨人。在诸子百家中,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中国历史的影响力显然是最大的,因此选择孔子无可厚非。

王大干表示。所谓历史的选择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依然需要孔子思想,“现在环境问题、民族问题都比较突出,这些问题都需要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树立孔子像也是我们时代文化自觉、自强、自信的标志。孔子思想集中体现我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具有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是不会过时的。”

在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中,政治漩涡中的孔子如坐过山车般大起大落,有无限抬升尊为“至圣先师”崇敬至极的时代,也有贬低、丑化甚至妖魔化孔子的时代。但这些起起伏伏并没有影响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地位,这就是孔子学说的生命力所在。

自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以儒学为正统,儒学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深刻地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其伦理道德、仁爱和谐内容成为一个个朝代的执政思想和一代代中国人恪守的行为准则。一个世纪之前,西方文化涌入中国,西方文化崇拜开始在中国流行,儒家学说被封建政权维护统治所利用的“三纲五常”等封建糟粕受到了强烈的批判。“五四运动”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上世纪60年代的“十年动乱”。又提出了破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四旧”。儒家思想彻底失去了主体地位。

然而,儒学失去了统治地位后却没有出现继任者,中国近几十年来的社会思想在中西文化的交织间徘徊,艰难地寻找着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

但儒学的影响已如血液般流淌在中国人的身体里,成为了国人固有的文化基因。即使完全浸润于西方文化之中的海外华人,其思想深处那些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家庭伦理道德等仍然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所在。

今天的中国,正在发展中崛起。对于许多的中国人来说,重新树立一个伟大民族的自尊与自信,对于未来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从目前来看,国家的发展需要和谐,世界的发展需要和平,孔子学说中“和为贵”的思想,正成为当今及未来全世界一个共同的追求。

国家博物馆门前竖起孔子像,引来无数国人的大声叫好。著名学者易中天认为,孔子学说里的忠君思想、贬农之说,的确不合时宜,其稽粕也人所共见,可是作为一门学说、一家之言,不能因其存在瑕疵而放弃对其整体价值的尊重。尊重无须拔高,无须像封建帝王一样,为他加官进爵;学说无须膜拜,不需要在各地建孔庙,搞大规模祭拜。“只要把孔老夫子放在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家的地位上,汲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便是尊重,就足够了。”

一个价值符号

“作为我们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至圣先贤,作为我们中国人一个精神归属,孔子雕像在天安门的建立,反映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视。”著名文化评论人于丹认为。孔子在历史上的地位,历朝历代都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在上一个世纪更是经历了两次根本性的颠覆,所以在21世纪我们要完成的实际上是一次修复。“孔子像在天安门的竖立,仅仅是一个符号,是一种意识,是一种价值传递,但它绝对不是终结。以后真正的发展是让这种巨热的温度降到和我们生命体征一样的温暖,让我们每一个人可以在中国文化中相随相伴,体会入心,可以让它结合当下价值,进入我们自己的生

活体系。”

而在吕章申眼里,孔子像更是一张国家名片,代表着中国的形象。中国人对孔子形象的向往和憧憬,几千年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艺术家用各自的智慧将他们心目中的孔子形象作出了不同的演绎,成为人们瞻仰和礼拜的圣像。今天当人们面对这尊塑像时,会发出许多文化的感慨,会产生与孔子思想相关的许多联想,所谓的“思接千古”,正是通过这一特殊的媒介而获得雕塑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实际上,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孔子,以其优秀的思想在国际社会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2005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设立“孔子教育奖”。这是第一个以中国人命名的国际大奖,主要用于奖励世界范围内在全民教育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具有杰出贡献的个人。

孔子作为中国的文化品牌和形象不断走向世界。从2004年开始,中国在国外创办以普及汉语教育、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理解与友好的孔子学院,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欢迎,许多国外教育机构主动联系中国国家汉办要求建立孔子学院。如今孔子学院已经在全球五大洲开花结果,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近7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1月2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美国期间专程到芝加哥佩顿参观了设在那里的芝加哥孔子学院。

在孔子故乡山东,山东省对外文化交流团每次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都会有孔子文化的内容。每到一处,代表团都受到了格外的欢迎,孔子文化展引起了国外观众的极大兴趣。他们通过展览看到了一个2000多年前的中国智者,看到了孔子文化的魅力。

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的“孔子文化世界行”是山东省着力打造的文化“走出去”品牌工程。2010年2月22日,孔子圣迹图展和汉像化石图展走进了法国卡昂市。法国下诺曼底州议会副主席博诺飞先生在热情洋溢的讲话中高度评价了孔子思想和学说在世界的影响力。充分肯定了孔子思想中以“仁爱”为核心的“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博诺飞认为,孔子的思想理念在中国历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在那个时代远远超过了欧洲。举办的“孔子文化世界行”展览内容精湛而丰富,为大家更好地了解孔子和学习中国文化提供了机会。

而在“孔子”走进美国旧金山时,加州众议员马世云异常激动,“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也是美国的、加州的。加州是多元文化交流荟萃之地,孔子文化深受大家喜爱,我们热烈欢迎孔子的到来。”

编辑/吴倩

孔子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点、伦理道德等方面影响很大,在世界上也很有影响。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出生在鲁国(今山东曲阜)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他少年时代生活贫困,管理过仓库,也看管过牛羊。孔子很喜欢读书,学习刻苦而又虚心,认真地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逐渐成为学问广博的学者。那时候,很多读书人愿拜孔子作老师,于是孔子就创办了私学,广收学生。

孔子50岁时在鲁国做了官,表现出了良好的政治才能。不久,孔子对昏庸的鲁国国君十分失望,就辞官不做,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各个诸侯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孔子晚年一面继续讲学,一面整理古书。他整理了《诗经》、《尚书》等几部书,还对鲁国史书《春秋》作了修订,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在鲁国去世。第:年,鲁国国君把孔子的家改建成庙,这就是孔庙。孔庙后来成了历代帝王祭祀孔子的地方。

外媒评论孔子像

日本经济新闻社报道说:汉代已有人称孔子为“素王”,“素王”就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无冕之王。清代统治者封给他一个称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概是2000多年中读书人的最高头衔。今天孔子走进天安门是理所当然的,

英国《独立报》称:孔子雕像的竖立,标志看中国人对孔子的一次重要反思,标志着这位学者、思想家以及教育家在中国的高调复兴。

加拿大《环球邮报》称:尽管孔子曾一度被批判。但近年来,中国又慢慢地重拾孔子思想,特别是其“强调个人道德与尊重权威”。报道援引加拿大学者丹尼尔·贝尔的分析称,孔子思想在中国复兴,是因为当今中国社会有不少问题需要得到解答,“人们越来越呼唤社会责任感,同时,他们也日益感觉到某种道德空白”。

篇5:孔子是我国的什么家的脑筋急转弯

脑筋急转弯:孔子是我国的什么家

答案:老人家

篇6: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Confucius was a great thinker and educator in Chinese history.He was the founder of Confucianism and was respectfully referred to as an ancient “sage”.His words and life story were recorded in The Analects.As an enduring classic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The Analects ha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thinkers, writers and statesmen that came after Confucius.Without studying this book, one could hardly truly understand the thousands-of-years’ traditional culture.Much of Confucius’s thought, especially his thought on education, ha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ese society.In the 21st century, Confucian thought not only retains the attention of the Chinese, but it also wins an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每年农历(Chinese lunar calendar)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这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中秋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赏月。夜晚,人们赏明月、吃月饼,共庆中秋佳节。

中秋节也是家庭团圆的时刻,远在他乡的游子,会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中秋节的习俗很多,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自2008年起,中秋节成为中国的法定假日。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 August 15 of every year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the Mid-Autumn Festival.This day is the middle of autumn, so it is called Mid-Autumn.One of the important Mid-Autumn Festival activities is to enjoy the moon.On that night, people gather together to celebrate the Mid-Autumn Festival, looking up at the bright moon and eating moon cakes.The festival is also a time for family reunion.People living far away from home will express their feelings of missing their hometowns and families at this festival.There are many customs to celebrate the festival, all expressing people’s love and hope for a happy life.Since 2008, Mid-Autumn Festival has become an official national holiday in China.中国航天业开创于1956年。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992年,中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飞行工程(manned spaceflight program)。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使中国成为第三个发射载人飞船的国家。2007年发射了“嫦娥一号”,即第一颗绕月球飞行(lunar-orbiting)的人造卫星。2013年,第五艘载人飞船“神舟十号”发射成功,为中国空间站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China’s space industry was launched in 1956.Over the past decades, China’s space industry has created one miracle after another.In 1970 China launched its first man-made earth satellite, ranking China the fifth country in the world to independently develop and launch man-made earth satellites.In 1992 China began to carry out the manned spaceflight program.In 2003 China launched Shenzhou-5, a manned spaceship.The successful launch made China the third country to launch manned spaceships.In 2007 Chang’e-1, the first lunar-orbiting man-made satellite, was sent to space.In 2013 Shenzhou-10, the fifth manned spaceship, was launched successfully,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the Chinese Space Station.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航海家。公元1405年,明朝的统治者为了稳固边防和开展海上贸易,派郑和下西洋。在此后的28年里,郑和带领船队七下西洋,前后出海的人员有10多万人,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船队纵横南亚、西亚,一直到非洲大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它展现了郑和卓越的航海和组织才能,同时展现了明朝的国力和国威, 加强了明朝和海外各国之间的关系。

Zheng He was the most famous maritime explorer in Chinese history.In 1405AD, the ruler of the Ming Dynasty sent Zheng He on a voyage to the Western Sea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border defense and develop trade by sea.In the following 28 years, Zheng He led his fleet, made seven voyages to the Western Seas with over 100,000 crew members in total, and visited more than 30 countries and regions.The fleet traveled far into South Asia and West Asia, and made all the way to the continent of Africa.Zheng He’s voyages to the Western Seas were a great feat in the world’s navigation history.It showed Zheng He’s outstanding navigation and organization talents;meanwhile, it exhibited the national strength and prestige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strengthen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overseas countries.太极拳是一种武术项目,也是一种健身运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太极拳动作缓慢而柔和,适合任何年龄、性别、体型的人练习。太极拳既可防身,又能强身健体,因而深受中国人的喜爱。太极拳在发展的过程中,借鉴并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医术、武术的合理内容,成为特色鲜明的一项运动。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运动形式,太极拳也越来越受到众多外国朋友的喜爱。

篇7: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一)思想政治学科知识

1.掌握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包括经济学、政治学、哲学和文化学等课程的主要内容。

2.运用学科知识和思想政治课程理念解读、分析、评价思想政治教材,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3.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方法以及有关学科知识观察、分析和说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相关热点问题,具有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知识

1.了解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的基本知识,明确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功能,掌握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其课程设计思想。

2.掌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课程内容、课程形态、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实施要求。

3.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各模块目标定位和教材的基本内容、体例结构及其呈现方式,能够正确地解读和处理教材。

4.运用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知识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蕴涵的课程设计思想,科学合理地设计与实施课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1.认识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领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熟悉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基本环节。

2.运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学导式教学、活动教学、讲授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体验,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3.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教材内容,结合生活热点和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思想教育点。

4.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规划教学过程,形成教学方案。

5.依据教学方案,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6.根据思想政治教学情境,正确分析和处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问题。

(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

1.理解思想政治教学评价的内涵、特点和理念,掌握评价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2.运用教学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引导等功能,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协调发展。

3.运用观察、测验、成长记录等方法,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式,客观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业状况。

4.运用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评价的理念和方法,恰当分析和评价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学。

篇8:孔子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师生观

怎样对待和处理师生关系是教学双边活动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孔子提倡师生平等,主张诲人不倦。在孔子那里,尊师重教与师生间民主平等讨论辩难是并行不悖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认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可以看出孔子教学不是以师道来压服学生、板起面孔来训学生,而是平等待生,平易近人。孔子主张以身作则。提出了“身教胜于言教”的法则,并以自身的榜样作用来弥补空洞说教的不足。孔子曰:“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生动地说明了孔子的身教原则。诲人不倦是孔子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品格,也是今天人们最为熟悉的孔子精神。孔子的学生子贡赞美孔子说:“学而不厌,智也;诲人不倦,仁也。”孔子不仅自己刻苦钻研,努力学习,而且耐心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踏踏实实、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正是这种“诲人不倦”的精神才使孔子成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

二、教学观

1. 学思结合。

孔子的教学过程分“学一思一习一行”四个环节。他的教学基本形式是问答法或谈话法。能否提出恰当的问题,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至关重要的。孔子主张质疑问难,甚至把它作为教学的前提。孔子主张学思相济,学与思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他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于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处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仍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2. 知行结合。

孔子认为,知而不能行其知无用,等于不知。他强调:“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君子学以致其道”。今天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教学中的空洞说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解决教学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讲与练、学与用的关系,使学生自觉掌握和运用知识。

3. 启发式教学。

孔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与今天的素质教育十分吻合,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由孔子开创的启发式教学,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改革,克服“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4. 循序渐进。

孔子强烈反对超越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教育活动。他曾批评“阙党童子”学成人之礼是“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人除了有心理、生理之序外,尚有为学之序。《中庸》的总结归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符合孔子教学思想的。如果不顾教材的系统性和学生认识的循序性则会“欲速则不达”,以学生接受不了而告终。如果循序渐进地教学,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 学而不厌。

孔子十分强调为学要引以为乐。学习使人喜悦,就愿意去学习,而且容易学会。孔子提出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学习没有给人带来欢乐,久而久之就会使人厌烦。孔子的这个教学观点用来对照今天学生由于课业负担过重而厌学的情况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

6. 温故知新。

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习”与“温故”是同一层面上的要求,其目的是巩固或熟练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技能。“知新”是属于更高层面上的要求,其目的是创新,其中蕴含着“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创造”(陶行知语)的命题。孔子提出的这个教学观点至关重要,因为课后复习是消化和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

三、人才观

孔子的教学不仅注重传授知识,而且注重品德修养。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贤才”,他主张品学兼优。孔子要求他的学生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抱负。孔子教人进德修业的方法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提倡“博学”、“多闻”、“多见”、“多识”,重视培养“多能”的人才。他编修的《六经》即《诗》、《书》、《礼》、《易》、《春秋》、《论语》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成套教材,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文学、音乐等社会科学知识内容,是教材建设中的重大事件。孔子的人才观与今天的素质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和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上一篇:9月10日教师节写给老师的信作文下一篇:情侣祝福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