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英语文学课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2022-09-11

英语专业的成人学生对英语文学课往往存有一种焦虑感甚至是畏惧感, 从而导致教学效果普遍不够理想。究其原因, 主要是英语文学存在异域性, 而成人学生有自己的文化背景, 一旦被放逐到另一个陌生的语境当中, 必然会产生一种隔膜感。其次, 成人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 加上学习时间有限, 难以进行有深度的文学欣赏并从中获得乐趣。因此, 从成人学生自身特点出发, 消除对英语文学的隔膜感, 便成了改变现状的关键。笔者认为, 将汉语文学应用到英语文学的教学中,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 成年人的语言能力基本定型, 学习过程中主要靠母语来思维。当面对比较陌生的英语文学时, 汉语文学便是一个非常好的中介。再者, 成人学生大多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 思考问题时往往会横向联系已有的类似知识。可以推断, 在一接触到英语文学时, 他们便会很自然地去用自己较为熟悉的汉语文学来类比。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从他们的视角入手, 运用他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来活跃课堂、引导学习。

下面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体会, 从文学基础知识、谚语、诗歌和戏剧等方面来予以例析:

1 在文学基础知识介绍中的应用

在学习文学语言时, 学生必须先了解、掌握文学的常用修辞手法, 如simile (明喻) 、metaphor (隐喻) 、alliteration (头韵) 、assonance (半谐音) , 等等。其中, anti-climax (突降) 并不容易理解, 因为这种手法不常见, 试看下例:

Start the day with a smile——and get it over with![1]

(用微笑来开始每一天, 那么也微笑着去结束它吧!)

不少学生读完后都似懂非懂。于是, 我们可以再用汉语文学中的例子加以说明。比如, 李白的《西上莲花山》:

“西上莲花山, 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 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 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 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 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 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 豺狼尽冠缨。”

这首诗歌从“俯视洛阳川”开始, 就采用了突降的手法。“前十句虚拟游仙之事, 后四句忽然转入残酷的现实,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4]。这样, 学生对该手法的独特效果, 就会豁然有一种“他乡遇故人”的感觉, 迅速产生学习兴趣。

2 在谚语教学中的应用

用汉语谚语来引导英语谚语的学习, 不仅生动有趣, 又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比如, 我们可以一开始就列出一些英语谚语: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1]

Great minds, think a like.[1]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3]

然后让学生找出相类似的汉语谚语。

毫无疑问, 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并踊跃说出答案:时不我待;英雄所见略同;有志者事竟成。根本就不需要翻译句子的意思。

3 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一般学生对英语诗歌都抱着一种敬畏感, 对诗歌的表现手法更有不可望、不可及的感觉。如果我们适当地引用汉语诗歌来比较说明, 就能让学生迅速消除这种感觉。例如, 在学习诗歌韵律的安排 (t h e r h y ming scheme of the poem) 时, 我们会例举一些诗歌加以说明。以佚名诗作T h e Unquiet Grave[1]为例:

Cold blows the wind to my true love,

And gently drops the rain.

I never had but one sweetheart

And in green wood she lies slain.

该诗的押韵形式是a, b, c, b.即二、四行末词同韵。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 我们可用学生都非常熟悉的唐人元稹的《离思五首 (其四) 》来作比较: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汉语诗歌有相同的押韵形式, 学生一看就明白。而且, 元稹这首诗也同样是一首纪念心爱之人、表达爱之深挚专一的诗歌, 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会让学生对英语诗歌的热情骤然上升, 课堂效果自然会大大提高。

4 在戏剧教学中的应用

在戏剧作品中, 有许多表达内心痛苦和斗争的语言。以哈姆雷特的著名独白“T 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3]为例,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窦娥冤》中窦娥的唱词来作比较学习。

“天地也, 只合把清浊分辨,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 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 做得个怕硬欺软, 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 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 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哎, 只落得两泪涟涟”。

很多学生对这段元杂剧都有印象。因此, 很快就能够产生兴趣。于是, 我们就可以因势利导地让他们分析两者在表达内心痛苦上的异同。在听完他们的讨论结果后, 我们就可以给出参考答案:它们之间相同的是, 都在诘问“为什么要忍受苦难?为什么公义如此难以捉摸?”[5]不同的是, 哈姆雷特的独白侧重于内心矛盾的斗争, 而窦娥的唱词主要是呼喊冤枉, 希望天地良心予以证明。哈姆雷特是在进行一场信仰与感觉的博弈, 秉承了西方文化中天堂地狱的观念, 相信灵魂不朽而忧虑死亡;而窦娥对黑暗社会提出了控诉, 却缺乏对这些问题穷根究底的精神, 只把证冤寄托于天地, 秉承的是中国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因果报应等思想观念。通过这样的比较学习, 学生就既可以理解这段独白的表现手法, 又能够了解到中西方在人文观念上的一些异同。

总之, 英语文学课不应该成为一门让学生敬畏的课程。虽然它有异域性, 只要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 灵活地将他们所熟悉的汉语文学应用到教学当中, 就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最终达到使他们提高文学水平、热爱英语文学的目的。

摘要:英语文学的异域性和成人学生的自身局限, 是目前成人学生对英语文学课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将汉语文学应用到英语文学的教学中, 适合成人的学习特点, 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文学,汉语文学,成人学生,应用,兴趣

参考文献

[1] [2]Alan Maley.English Through Lit-erature (文学英语赏析) [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6:9, 131.

[3]  顾曰国.文学阅读与欣赏[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215.

[4]  张海鸥.唐名家诗导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101-102.

[5]  吕伟明, 郭英剑.乐铄.古希腊悲剧的成因与元杂剧的正剧性[M].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3:99-116.

上一篇:浅谈人民币境外流通与国际化下一篇:试论信息技术发展中师幼信息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