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国学经典课程第三课

2024-05-24

讲义:国学经典课程第三课(共4篇)

篇1:讲义:国学经典课程第三课

弘文學堂國學系列教材(初级、教师卷)

國學經典《三字經》課程第三課

一、教學目的: 1.加強繁體字識記

2.講解三字經(一而十至山之名)

二、教學重點:

1.複習繁體字(上節課三字經中出現的24個、基礎識字中的42個)2.三字經中的重點文意講解

夫妻親 君臣義

三、教學過程

溫故

(一)在黑板上識記三字經中的12個繁體字

竇義揚養過嚴師學為義時親禮執歲讓長聞數

(二)識記小學生繁體字表44個

1、裏

2、鳥

3、發 報 紙 燈 電 視

4、響 課 體 課文

1、遠 聽 無 聲 還 驚

2、對 說 圓

3、兩 樹

4、門 們

5、爺 給 開 傘 熱

6、靜 舉 鄉

7、彎 閃 藍

8、陽 長 進 誰

儀齡溫當

弘文學堂國學系列教材(初级、教师卷)

9、後 著

10、鴨

提問

師:上節課我們學了什麼?

生:五子登科黃香溫席、孔融讓梨的故事。要講求孝弟之道

知新

1.師生共讀,師領,生跟讀。(一而十至山之名)2.講解以下知識

三才、三光、三綱、四時、四方、四瀆、五行、五嶽3.認讀繁體字

綱 運 窮 東 應 數 幹 癸 躔 當 權 溫 極 華 燠 濟 紀 嶽

4.让学生抄寫一遍

5.師生背誦(師一句生一句;師兩句生兩句;師一句生三句;全部生背)3.作業

三字經第四講:朗讀5遍,默讀5遍,最後背誦,生字(禮 綱 運 窮 東 應 數 幹 癸 躔 當 權 溫 極 華 燠 濟 紀 嶽)抄寫三遍本节所学繁体字,聽寫。

提問家人:什麼是三才、三光、三綱、四時、四方、四瀆、五行、五嶽

篇2:讲义:国学经典课程第三课

第一单元 道与自然 第3课 道无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尤其需要注意那些难度较大容易念错的字:惚hū、恍huǎng、窈yǎo、冥míng、甫fǔ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3.熟读成诵。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2.熟读成诵。

3.重点理解“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等词句。教学过程

一、课文内容简介

这一课内容选自《道德经》中的第二十一章《惟道是从》。

二、诵读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对于不认识和易错的字重点强调,标准拼音,要求学生注意停顿。

2.学生跟着音频试读课文,提醒他们要注意上述的停顿,体会全文的节奏。3.学生练读课文,自由读、男女生对读、齐读、分组读、比赛读等方式,进一步熟悉课文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对照译文理解课文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译文】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2.重点字词解释 ①、孔:甚,大。

②、德:“道”的显现和作用为“德”。③、容:运作、形态。④、恍惚:仿佛、不清楚。⑤、象:形象、具象。

⑥、窈兮冥兮:窈,深远,微不可见。冥,暗昧,深不可测。

⑦、精:最微小的原质,极细微的物质性的实体。微小中之最微小。

⑧、甚真:是很真实的。

⑨、信:信实、信验,真实可信。⑩、自今及古:一本作“自古及今”。⑾、众甫:甫与父通,引伸为始。⑿、以此:此指道。3.教师讲解课文内容

从本书第一章起,老子就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但这个本原“道”,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呢?对此问题,学术界的解释不同,就出现“道”是唯心主义的和“道”是唯物主义这两种观点。本章中,老子进一步发挥第十四章关于“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的观点,明确地提出“道”由极其微粘的物质所组成,虽然看不见,无形无象,但确实存在,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在本章里,老子还提出“德”的内容是由“道”决定的,“道”的属性表现为“德”的观点,集中地描述了“道”的一些特点。

『孔『德』之容』一个真正体道、悟道而行道的人,也就是真正得道的人,他所展现出来的言行举止是怎么样呢?『容』就是他所展现出来的外相、言行举止。『惟『道』是从』因为他是体道、悟道而行道,展现出来的必然是『与道合一』,与法界是一体的,跟整个大自然的脉动是一致的,是配合着大自然的韵律『无常法则』在运作,就是『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中间的一段经文是老子在诠述『道』,再具体解析、诠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这一段经文就是在解析『『空』能够生妙有』的深义以及『『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要具体拿出一个形相来证明,要拿到实验室来让你看,实在不容易拿出来。因为『道』是无形、无相、无色,『惚兮恍兮』在似有若无的情况之下,『其中有象』竟然可以发现在这整个『道』之中却『有象』,能够含容现象界的一切。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在『道』似有若无的情况之下,却『其中有物』,含有着一切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在无比深奥的『道』之中,在无比深邃的『空』之中,里面却是充满着『精』。在整个无比深奥的『道』之中、『空』之中,它是充满着能源。『精』就是能源,『其精甚真』能源是真实的存在,不是虚幻、不是想象。『其中有信』为什么能够让我们确信呢?因为能源是会慢慢凝结、浓缩而转换出星云,然后再转换出日月星辰、太阳系、山河大地。如果真正得『道』的人,一定是心开、安详自在。一个人的身心绷得很紧,却自称修练的道行很高,这些都要予以保留。因为真正得道的人是很安详、自在洒脱的。所以,『道』不是抽象的,也不是努力修行之后才产生的,『道』本来就存在,只是心静下来,打开智慧眼去认清、了悟真理实相,这样而已。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以现在天文学家而言,从有宇宙开始到现在,『其名不去』大自然的『道』、『空』、虚空,还是永远存在,整个法界、宇宙都还是存在。不管再怎么生生灭灭,『空』、『道』还是依然存在。一个太阳系的爆炸、毁灭,或是银河系的相撞、毁灭都是一样,『道』与『空』还是依然存在,所以『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因为它是永恒的存在,如果一个人真正能够得道、悟道,也会跟整个天地、整个宇宙一体,来到真正不生不死的世界。

『道』是永恒的存在,能够『以阅众甫』养育万物,老子说『『道』生万物』,能够生万物、又能够长养万物,一切众生、一切动植物,包括你、我、他,都是来自于『道』,而且当下、现在也都浸泡在『道』之中,没有一分一秒离开过,当下也都承受整个『道』的养育。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我怎么知道现象界生生灭灭的总源头,以及生生灭灭的现象,然后提纲挈领掌握到那些纲领呢?『以此』因为我现观整个法界的真理实相,然后了悟,体道、悟道而行道,不是在经典文字堆里面钻研才悟道的,是如此现观整个现象界的一切之后,才大彻大悟。

老子的《道德经》,如果要用化学公式、科学理论、逻辑模式去推理,真的是无法理解。如果以很僵硬哲学式的思考,也没办法了解老子的哲理、没办法看懂。一般逻辑的推理方式是:若A代表:是的、白的、对的、福,B代表一般众生所认为的:非、黑、错、祸。以一般逻辑的推理方式及科学角度去解析、分析,A跟B之间的关系是相反的、不等于,认为这两个是并行线、不会交集,甚至是相反的并行线,A不会等于B,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如果头脑观念是很僵化的,就会认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福就是福、祸就是祸、凶就是凶、吉就是吉„』一般众生就是这样。但是老子所观察之宇宙人生实相却不是这样,他所看到的A跟B之间,是有很奥妙的关系。A会慢慢演变到B,B又会慢慢演变成为A,这之间是没有绝对的。如果以逻辑推理方式,用僵硬的公式去解析,是没办法解开的。

老子所讲述的,是超越一般哲学、心理学层面。为什么A会渐渐变成是B呢?A是白天,有可能慢慢演变成黑夜,又会慢慢黎明而变成白天„,整个现象界实相,黑夜跟白天之间,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界定,像我们现在的黑夜,慢慢会变成明天,黎明、白天„的一个演变过程,其它的现象也是一样。

四、熟读成诵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篇3:依托国学经典开发校本德育课程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学校德育同样离不开创新。德育需要不断创新, 就要寻找创新的途径。为此, 永昌五中依托国学经典开发校本德育课程, 通过系列教育活动, 以达到“国学润德”的育人目的。

一、依托国学经典, 定位学校达成目标

世界因不同而丰富多彩, 人类因差异而个性纷呈, 学校因特色而独具魅力。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所学校要有长远的发展, 就必须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这个特色应该像春风一样吹遍校园的每个角落, 像春雨一样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这个特色能使学校成为促进师生不断成长的乐园。为此, 永昌五中依托国学经典, 重新定位学校的达成目标, 以形成学校的特色。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系列教育活动, 提升校园文化特色, 彰显学校的文化风格和个性, 提升校园文化魅力;积极推进学校德育创新, 凸现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推进德育创新魅力;全面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 打造教师人格魅力;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人格魅力, 最终达到“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的教育目的。

二、制订校本德育课程目标

校本德育课程目标是指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水平。它对于构建校本德育体系具有导向、激励、调节和控制作用, 既是选择德育内容的基础, 也是提高校本德育课程实效性的关键。为此, 永昌五中围绕国学经典系列教育制订了校本德育课程总体目标、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总体目标:传承经典, 悟明心智;尚德达礼, 自强不息;常思己过, 痛去劣习;明辨荣辱, 铸造灵魂。

近期目标:给学生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 使他们能够植根传统, 更好地吸收世界文明精华, 兼收并蓄, 继往开来。

中期目标:传承国学, 教会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远期目标: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 使学生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三、依托国学经典, 编写校本德育教材

中国向来以重德著称于世, 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有着丰厚的道德文化遗产, 两千年前儒家思想中就提出了“仁爱、和谐”的道德理念, 这正是当前社会倡导和需要的。为便于学生诵读, 集学校之力, 编印了《永昌五中国学经典读本》作为校本德育教材。第一册:《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 适用于七年级;第二册:《经典名句》, 适用于八年级;第三册:《寓言·故事》, 适用于九年级。

在教材编写中, 我们主要选取的是儒家经典。为学生传授基本道德知识, 使学生从小接受中国经典文化的熏陶, 在古典文化的影响中全面发展;让他们明白事理, 不断完善个人的道德养成。

四、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途径

实施校本德育课程, 必须按照德育目标要求, 把校本德育课程与各年级的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 找准各学科教学中的寓德点, 坚持德育渗透, 针对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 把传承民族精神的校本德育课程中的德育内容融入学科教学, 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

1. 营造文化氛围, 发挥校园环境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不但具有浸润和熏陶的作用, 而且有延续性和隐蔽性的特点。近年来, 校园文化潜在的育人功能及价值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如何营造文化氛围、积极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也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在依托国学经典开发校本德育课程的过程中, 学校根据校本德育课程实施的需要, 让德育的主体———广大的学生直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内, 学校经常性地利用条幅、横幅等标语突出当前教育的主题;利用橱窗、走廊、墙壁等空间和角落, 开设古代经典诗文名人长廊, 介绍名人生平及作品;在每期宣传板报上, 各班根据校本德育读本的内容, 刊出寓言、故事、诗词、名言警句等, 并简要释义, 供同学们阅读。教室内, 课前一吟, 熟读成诵。通过几年的努力, 现在我校校园内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优美的育人环境, 体现着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文化气息, 体现着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底蕴, 体现着广大师生员工积极进取、和谐向上的精神风貌。

2. 开展“读经典讲故事”活动

在语文课和班会课上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经典, 讲故事”活动,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感悟人生。如在学习“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一句时, 通过学生讲述“黄香温席”的故事, 使大家明白古人是如何孝敬自己父母的。学习“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一句时, 通过讲述“温公警枕”的故事, 加深了学生们对原句的理解。学习“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一句时, 学生通过讲述“尺璧寸阴”的故事, 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教育学生要分清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 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 诵读经典, 感悟人生

很多学生提起写日记、随笔就头痛, 要么记一篇“流水账”, 要么短短几句, 应付了事, 究其原因, 大都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鉴于此, 我校的语文教师让学生把写日记、随笔与诵读国学经典活动联系起来, 让学生把自己的行为习惯或发生在身边的事与“国学经典”对照起来, 认真反思, 然后撰写感悟和体会,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是我校一名学生写在《随笔》里的一段话:《弟子规》从“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方面, 依次讲解了如何对待父母、兄弟、长辈, 如何为人处世, 如何读书学习、修养品德的礼仪与规范。通过学习《弟子规》, 使我明白了如何做一个善良人, 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 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做一个爱学习的人。今后我一定要把圣人教诲渗透到学习生活中, 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4. 开展手抄报展评活动

为了使我校的诵读“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同时也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每学期学校充分利用文化长廊这块阵地, 以班为单位组织开展以“国学经典”为主题的手抄报展评。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搜集到的有关国学经典方面的知识, 以各具特色的板报设计展现出来。在手抄报中不仅有经典的内涵, 更有学生学习国学经典得到的一种美、一种启示, 这是学生心灵世界的展示。看着学生们那一幅幅稚嫩的作品, 让人感到心旷神怡。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在付出汗水的同时, 学生们也感受到创造的喜悦, 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5. 开展主题班会

主题班队会是校本德育课程实施的一条重要途径, 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 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根据校本德育课程内容,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设计的诸多主题班队会,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接受德育, 经受体验;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去思考、感悟、理解, 净化灵魂, 升华人格, 完善自我, 从而懂得既要学好知识, 又要学会做人的道理。近年来, 我校共召开主题班会260节, 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随班观摩并参与互动, 班会气氛非常活跃, 教育效果明显提高。

6. 开展读书征文活动

学校每年以经典诵读活动为契机, 在全校开展读书征文活动。学校以自编校本德育读本《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经典名句》、《寓言·故事》等作为学生读本。要求学生围绕有关孝顺父母、团结友爱、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勤劳节俭、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等多个方面自拟题目, 不限题材, 撰文参评。近年来, 我校先后征集学生作品共计8 470篇, 经过层层评选, 征文优胜者获得学校的奖励, 并先后编印师生优秀成果集12本。

7. 开展演讲比赛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激发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热爱,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陶冶学生情操, 增强审美能力, 不断提升伦理道德和文明修养, 提升语言文字应用水平, 学校每年组织以“诵读国学经典, 营造书香校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演讲内容围绕诵读国学经典教育的主题展开, 演讲内容从经典诵读的多个角度出发, 通过身边人、身边事的所见所闻及感悟, 以演讲的形式表达对父母、师长、同学、诚信、学习、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认识或思考。近年来, 我校先后有228名学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演讲活动。演讲者声情并茂, 一次次地打动着同学们的心灵, 阵阵热烈的掌声, 无不产生共鸣。

8. 利用活动展示成果

为了调动我校广大师生诵读“国学经典”的积极性, 激发全校师生的热情, 增强学校凝聚力和向心力, 我们常常利用市、县及社区等组织活动的机会, 不失时机地展示我校诵读“国学经典”活动的成果。在2009年永昌县“庆五四”纪念大会上, 我校1 000名学生集体朗诵《弟子规》, 赢得了在场领导及观众的一致称赞。在2010年永昌县“国庆”文艺会演中, 我校八年级100名学生表演的快板书《弟子规新编》获全县一等奖。实践证明, 在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 必须紧紧抓住“知、情、意 (信) 行”四个环节, 以课堂为主渠道, 以活动为载体,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 为学生搭建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 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检验学生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 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怀, 从而全面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音稀声, 大象无形。永昌五中依托国学经典开发校本德育课程, 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在无声的滋润与熏染中更为重要的是那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种子, 被播撒在学生的心灵之中, 奠定了他们较为厚实的人文底蕴。今后, 学校将在继续做好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础上, 进一步把国学经典与课堂教学、校本德育和学校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 以达到“读圣贤书、做有德人”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尹后庆.教育发展与文化弘扬相得益彰[N].中国教育报, 2009-07-27 (002) .

篇4:讲义:国学经典课程第三课

背景分析 一是政策背景。“校本课程”是北京市延庆县八达岭中学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可以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形成学校的文化教育特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二是学生状况。本校地处八达岭旅游特区,大多数孩子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家长忙于赚钱疏于对孩子的引导,致使一些学生心灵脆弱、自私偏狭、不懂关爱,存在许多坏习惯。而国学教育的潜移默化,会浸润学生心灵,为克服种种弊端起到很好的作用。三是学校实际:学校地处八达岭,长城正是古老中国精神和文化的象征,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稍加引导,就会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加深国学教育效果。

目标确立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确立针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以及针对学生的课程目标。既要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也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本校依此,做了些工作。

一是建设国学特色校本课程的理性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特点是“文以载道”,其文化精髓蕴含 “文雅、优雅、儒雅、典雅”等人文素养,即通过对古典诗文的学习、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陶冶心灵。国学教育的精髓符合本校的地域文化底蕴,对学校文化的积淀和育人的目标都有促进作用。因此,学校将国学经典诵读这一形式加以丰富,让学生在接触国学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接触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丰富国学教育的内容;同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注重挖掘深层含义,倡导品味、赏析,最终实现了由感官到精神的内化。为了使国学特色的校本课程做得更富有实效性,学校深抓两个切入点:第一,分析国学教育内涵,找准课程建设的切入点。国学文化包罗万象,内涵丰富,教师不仅要从诵读上下功夫,还要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思想、艺术修养,磨炼其意志品质,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二,分析国学教育与学校工作的关系,找准结合点。国学教育与学校的整体工作是分不开的,应该蕴含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加以推行。学校把国学教育的点放在学校工作的面上,结合教学、德育工作推行,保证了形式的多样性、参与的广泛性、活动的实效性,也减轻了师生的工作、学习的负担。

二是国学特色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本校的校本课程目标是“品读——感悟文化经典;实践——内化高尚人格”。即通过国学篇目诵读、名著学习、艺术节的开展,提升师生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是国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培养目标。通过国学教育的熏陶,应带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从三个层面定位:一是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二是经典文化知识的传播;三是各种能力的培养。情感价值观的形成——通过古典精粹的学习,让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为人、处事的道理,正确处理好纪律与自由、集体与个体、他人与自己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理解自己对于国家、社会、家庭的责任。经典文化知识的传播——通过涉猎古典名著和现代各种文学形式,理解文学思想内涵,为适应语文能力测试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提高语文基础素养;通过改写,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写作能力;在硬笔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各种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书法、绘画吟诵等艺术修养;提升学生对传统工艺的欣赏能力,为其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传承文明,细化国学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在国学教育的知识体系的建设和开发上,学校采取了“分步走,同参与”的方法,师生协作,实现了“诵读→感悟→实践→拓展”的知识体系的立体开发构建。

诵读篇 依托语文组,给《三字经》《弟子规》标注拼音、重点释义,形成本校的国学特色校本课程的诵读读本;同时挖掘文学名著中重点的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这本教材适合初一年级使用。

感悟篇 随着学生升入初二年级,学校重新编定了校本教材,新教材体现四大特点:一是类别清楚。细化了诵读篇目的分类,将主要篇目《论语》分为立身之则、仁孝之道、守礼之教、学习之方,学起来系统性强。二是内容丰富。在语文组教师参与的基础上,让音乐、美术教师参与教学,教材内容除加入了涉及四书五经、经史子集等国学的基本常识以外,还加入了古典音乐、书法篆刻等相关内容。三是联系实际。每个单元后面,都有结合实际的思考讨论实践题,便于学生内化知识。四是尊重个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对国学的学习需求,加入了自学电视节目、书目、网站的推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实践篇 结合经典文学的学习,将实践落实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点上,编写了国学特色校本教材的实践手册。在手册中,学生结合八达岭地区的文化旅游特色,对每一个名胜古迹、旅游景点进行了详细地介绍;依据八达岭镇“一村一品”的规划,介绍了每一个行政村的文化、经济发展特色;最后由教师配以图片说明,加以点评。在实践手册的整个编写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通过介绍家乡、介绍自己的村落,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强化了爱国之情。

拓展篇 爱家乡就要建设家乡。学校结合学生的实践手册,将所有的教师引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中,力求在拓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建设家乡的需要。结合几个自然村的果树种植特色,生物教师引入了植物栽培的知识;结合大棚种植,物理、化学教师引入了科技兴农的知识;结合民俗旅游,音乐美术教师引入了文明礼仪、装饰美化的知识;特别是语文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我是小导游”导游词撰写、演讲比赛,将八达岭地区的景区介绍给游客。这些知识的拓展,都为学生将来的更好发展奠定了知识、能力、眼界等各方面的基础。

实践力行,德育与国学特色校本课程相结合

nlc202309030629

任何教育都要体现其教育意义,即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高尚情操。学校结合“德育生活化”活动,将国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实施定位为“生活化”,即把四类教材和实践手册的学习和落实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做到了四个结合。

一是常规教育与典型教育相结合。在传统美德教育中始终坚持以点带面。一方面,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作为常规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年级、班级的常规管理当中。另一方面,坚持用典型事迹的鼓动性、榜样性教育学生、激励学生,感化学生。

二是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一方面坚持集体教育的正面导向性,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功能,注重启发、激励、引导,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养成优良的美德习惯,如开展争创文明学校、文明班级的活动,开展文明标兵的评比、举办礼仪知识讲座等集体活动,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美德意识;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班级日志等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和正确的舆论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三是知识教育与环境熏陶相结合。学校在环境建设上体现了“主题明确、底蕴深厚、动静相宜、共同参与”的特点,充分挖掘环境的育人功能,构筑良好的外在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确立了环境建设的主题——和谐、向上。

四是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学校依据地区教育资源丰富的条件,与长城博物馆、詹天佑纪念馆、全周影院、马文化博物馆、烈士陵园管理处、敬老院以及里炮民俗旅游户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等活动。同时又将学校进行的环保教育、礼仪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由学校辐射到社区,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五是学校教育与家庭生活相结合。本校提倡国学教育进家庭,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强化所学的知识。在学校工作开放日,教师给家长上了一节国学特色校本教育课,提出了配合学校教育工作的家教任务,让家长明确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家庭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的关系,明确了“爱父母”与“爱祖国”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在家庭生活中得以内化。

道德内化,实现国学特色校本课程的评价

既然是课程,就要有评价体系。学校努力探索,建立了多主体、动态的过程性评价,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一是全面的多主体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评相结合,让每个评价主体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动态的发展评价。在校园橱窗内明确提出学校的评价标准——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最大的成功。然后引导教师、学生养成“一日三省吾身”的好习惯,形成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三是立体的多元评价。在这门课程的评价中,既要评价学生经典文化的记忆、诵读效果,又要评价对知识的拓展能力的养成效果,最重要的是评价从学生举手投足、为人处事反映出的精神内化效果,从而真正做到教育生活化。

只要是有利于学校特色发展的工作,只要是能为学生发展奠基的工作,学校教师就会信心百倍地去努力做好,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使用,让传统美德的光芒在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照亮方向,绽放光芒!

(作者单位: 北京市延庆县八达岭中学)

上一篇:生命树的含义是什么下一篇: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杨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