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入门讲义

2024-04-29

国学经典入门讲义(通用8篇)

篇1:国学经典入门讲义

《国学经典选读》讲义

说说“道”——老子和《道德经》

课型:新课 时间:4月11日上午九点 教室:517 班级:09秋物流(本)授课方式:讲座 授课手段:多媒体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员了解老子其人以及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使学员了解《道德经》及其包含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

理解本教材选读章节的深刻涵义。

三、教学内容

两千多年来,有两种思想已经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铭刻于每个中国人的骨髓。在我们不经意的举手投足之间,可以看到它们的影响;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不自觉的会流露出它们的影子。这两种思想便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家思想。

今天,我们说说其中的一个,老子和他的思想。

一、老子其人

当我们翻开介绍老子的书籍,或打开互联网,通过搜索工具查找老子,你就会看到很多介绍老子的文字。老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东汉出现的道教供奉他为祖师,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唐朝建立者奉他为先祖,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道德经》的国外版本不下一千种,又是一个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这样神化的故事可以说出许多个版本,但我更相信是方言引起变化,当地的口音中“李”和“老”两字音比较接近,后人传为“老”。

其实,我们能够看到关于老子生平的记载很少很少,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幼年聪颖,静思好学,做了图书馆馆长后,更是博览群书,知识渊博。

公元前538年,孔子在弟子南宫敬叔陪同下拜见老子。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东汉时期道教创立,其理论源于老子的道家思想,故将老子尊为太上老君列入三清之首,成为教徒主要供奉的神。

如此有学问的人,谁不想和他沾点亲带点故呢?这不,唐朝的开国者李渊就和老子攀上了亲戚关系,奉老子为先祖。

读过老子的著作,你会发现老子对自己也有过评价。在《道德经》七十章中他这样说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什么意思呢?他说,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言论有主旨,行事有根据。正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在我们看来,老子的话是警句是格言,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实行,然而,能够“强行者有志”(节三十三章)的又有多少人呢? 或许,外国人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看老子会有不同,在印度奥修眼中老子是平凡的,是完全的平凡,老子是一个生命的发言人,但他只是反映生命,而且走得很深,没有人比他走得更深。老子是一把钥匙,你可以用它打开所有存在于生命中的锁。老子是稀有的、独一无二的。如果你能理解他,你也能变得稀有,变得独一无二。

老子之所以能够稀有能够独一无二,盖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节第二章)也正因为这样,老子可以“死而不亡者寿”(节三十三章)

从老子的经历我们可以感悟到,“一个不平凡的人都是从平凡开始,让我们做好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的人。”(教师心语)

二、《道德经》及其思想

(一)老子出关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史记•老庄申韩非列传》)。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决定远走他乡,到秦国去,到西域去,往西行,要经过函谷关(今天河南新安县)。守关的长官叫尹喜,称关令尹喜。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紫气东来即原于此)。关令尹喜“善内学星宿”,能看天象,他一看到一团紫气飘来便知是圣人来了。不多一会儿,就见到一位风骨非凡、仙风道骨的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竟然是老子!关令尹喜知道他要 远走高飞了,就一定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老子当然是不太愿意的,但是不答应关令尹喜,是不会放他过关的,他不给你护照签证啊!老子没办法,于是只得答应条件。另外,老子答应他还有一个原因。《史记集解》有材料说,关令尹喜看星宿,看云气,看到一团紫气飘来便知是圣人来了。我们就是看到这团紫气也解读不出来嘛。据说关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关令子》。老子也佩服这位“服精华,隐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种得遇知音的感觉,这就为他著书了,能为知音著述不亦乐乎?老子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先写了上篇,又接着写了下篇,据说写了几天。写完了一书,共有五千来字,取名为《道德经》,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又分成八十一章。于是一部“五千言”的惊天动地的伟大著作诞生了!据说,关令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尔一笑,同意了。据说,关令尹喜真的跟着老子出走了,后来还有人看到他们两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儿呢,而且都活了好长好长的岁数!

(二)《道德经》及其思想

《道德经》凡八十一章,前36章是道经,后45章是德经。约五千言,基本上是韵文,其较为重要的注本是王弻的《老子注》、汉河上公的《老子章句》;今人马叙伦《老子校诂》、高享《老子正诂》。

《道德经》包含丰富的思想,我们即使皓首穷经也无法真正参透其中的奥妙,这里结合教材和我个人的理解,从三个角度去谈谈老子的思想。

在先秦诸子中老子以“道”为自己的思想核心,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被后世称为“道家”。

1、天道无为

“道”本义是人类走的道路,《说文》云:所行,道也。引申为规律、原理、宇宙之本源等意义。“道”是什么?老子给“道”的定义是: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节二十五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节四十二章)

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同时也是宇宙运行的总规律。“道”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可以解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节第一章)万事万物违反了“道”的原则,就会导致天下大乱,从这点出发,老子最先提出“天道无为”的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节二十五章)“道”是流贯宇宙、社会、人生的规律,规律是自然地运行,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天上人间都应当依循这个自然的规律,听其自然,不治而治,无为而为。道家的“无为”,给中华民族精神打上深刻的烙印——顺应天道,崇尚无为。

老子“天道无为”的思想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应其本身的规律,这样,才会事半功倍。”(教师心语)

2、朴素的辩证观和相对主义

老子的认识论体现在朴素的辩证观和相对主义。老子超然于自然、社会领域诸多矛盾的绝对对立之上,看出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关系,“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节第二章)矛盾的事物,相反相成,“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节二十二章)老子还指出,事物矛盾着的两个方面,遵循“物极必反”的法则,相互转化,“反者道之动”(节四十章),于是便有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节五十八章)塞翁失马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当然,这种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历一个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节六十四章),这个过程就是“道”的自然运行。

老子朴素的辩证观和相对论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有两个方面的。我们要学会分析问题,用辩证的方法去看问题。(教师心语)

3、人的个体价值和自由精神

在先秦诸子中,老子是第一个说明人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节二十五章)由此看出,人在自然界中也是有着个体地位的。

春秋时期,物质文明在迅速发展,财富、享受、欲望与野心、权势、罪恶同步增长,战争频繁,在这样的背景,老子告诉我们,“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节七十七章你)在这样的社会中,还是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实现自然人格的自我超越,通过“内省”追求精神的自由

即是在今天,老子的思想还有着许许多多可以借鉴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贪欲,于是老子告诫我们,“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节四十六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节四十四章)知足的人常乐,知止的人不会失败。我们可以通过“致虚极,守静笃”(节十六章)的方式,达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九章)。当你能够“全生避害”,以超然的态度对待尘世的纷争,就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幸福。这里我借前人的一副对联作为心语,“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尼采讲:“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今天,我们在这里读《道德经》,只是窥豹的一斑,我们还要不断从中读出新意来,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来。

四、课后思考

今天的课有收获吗?请你课后再读读教材中选读的章节,谈谈自己的认识。

篇2:国学经典入门讲义

國學經典《三字經》課程第三課

一、教學目的: 1.加強繁體字識記

2.講解三字經(一而十至山之名)

二、教學重點:

1.複習繁體字(上節課三字經中出現的24個、基礎識字中的42個)2.三字經中的重點文意講解

夫妻親 君臣義

三、教學過程

溫故

(一)在黑板上識記三字經中的12個繁體字

竇義揚養過嚴師學為義時親禮執歲讓長聞數

(二)識記小學生繁體字表44個

1、裏

2、鳥

3、發 報 紙 燈 電 視

4、響 課 體 課文

1、遠 聽 無 聲 還 驚

2、對 說 圓

3、兩 樹

4、門 們

5、爺 給 開 傘 熱

6、靜 舉 鄉

7、彎 閃 藍

8、陽 長 進 誰

儀齡溫當

弘文學堂國學系列教材(初级、教师卷)

9、後 著

10、鴨

提問

師:上節課我們學了什麼?

生:五子登科黃香溫席、孔融讓梨的故事。要講求孝弟之道

知新

1.師生共讀,師領,生跟讀。(一而十至山之名)2.講解以下知識

三才、三光、三綱、四時、四方、四瀆、五行、五嶽3.認讀繁體字

綱 運 窮 東 應 數 幹 癸 躔 當 權 溫 極 華 燠 濟 紀 嶽

4.让学生抄寫一遍

5.師生背誦(師一句生一句;師兩句生兩句;師一句生三句;全部生背)3.作業

三字經第四講:朗讀5遍,默讀5遍,最後背誦,生字(禮 綱 運 窮 東 應 數 幹 癸 躔 當 權 溫 極 華 燠 濟 紀 嶽)抄寫三遍本节所学繁体字,聽寫。

篇3:吟诵国学经典培养优良品质

“我的小孩一向对父母很不耐烦, 在家里什么活也不干, 但这学期开始学会照顾父母了, 开始知道感恩了, 对人也有礼貌了。”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家长在校门口接送孩子时, 常对老师说类似这样的话。孩子转变何来?答案是“国学经典”澄清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这个回答一定出乎你的预料吧?那么区区“国学经典”真的有这么大的魅力吗?它是怎样渗透到学生内心的呢?一个国学经典诵读实验班的实践案例或许能让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案例】

五年级一班 (此班为国学经典实验班) 的一节晨会课上, 当我把国学教辅书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每天7点半至8点之间诵读这些书目时, 学生有的皱眉, 有的抗议, 他们认为这不是语文书上的内容, 看不明白, 也读不懂, 是浪费时间。我一大早就吃了个闭门羹。

怎样让学生喜欢读书呢?兴趣源于生活, 我从网上找到了《我被13所学校开除》让学生观看。片中打骂父母, 欺负老师, 好吃懒做, 沉迷游戏的少年, 学习《弟子规》后, 居然痛改前非, 做不拿工资的义工。我发现学生有了兴趣之后, 又带领学生观看《90后的坏女孩》, 片中的少女, 娇生惯养, 痛恨父母, 打架斗殴, 恨世吸毒, 学了《弟子规》后, 居然洗心革面, 也开始做起义工来。通过看片, 学生不再拒绝读经典了, 相反同学们对《弟子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通过网上搜索和翻阅相关书籍, 如饥似渴地学习《弟子规》。

在五 (1) 班的带动下, 我校向全体师生发出了学习国学经典的倡议。国旗下讲话“淋浴书香, 从弟子规开始”, 实验班教师以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讲授《弟子规》课程并指导观看百家讲坛《弟子规》。为了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 我们进行了班级服务员 (班干部) 民主竞选。出手抄报、黑板报, 召开了“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美德”主题班会, 听取礼仪和环保知识讲座并学习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动作。成立“弯弯腰小队”——开展你丢我捡 (校园垃圾) 活动。电影版弟子规在课堂上表演——利用学生们善于模仿的特点表演在生活中应该做到的细节。如:如何打电话、如何接待客人、如何做客、聚餐的礼节等。策划了黑林小学国学《弟子规》讲坛, 举办了《弟子规》故事演讲比赛、《弟子规》文艺会演等。礼仪和环保组一起走进村庄, 进行了环保知识宣传活动。我们每个学生都加入班级QQ群, 把《弟子规》学习心得写进自己的网络空间。学生慢慢喜欢上了国学经典, 每天早上的课堂都会响起学生琅琅的读书声。

【反思】

学生学习兴趣的转变缘于教师创设了触及学生心灵的情境。学生行为的转变则缘于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理解、领悟了经典的含义, 而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慢慢汲取了经典的精华, 得到了正能量。

在黑林小学, 墙壁上、画廊上、黑板报上到处张贴着国学经典故事, 每天的早操时间, 也可以看到全体学生吟唱《弟子规》的壮观场面。在经典的浸润熏陶下, 学生们厚德载物读乾坤经典, 自强不息做真理文章, 养成了文雅、知礼、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走进我们的校园, 看到的是一片整洁清新的环境;校园里的一草一木, 都受到了学生充满爱心的呵护;学生们见了师长、来宾, 会自觉行鞠躬礼致意;我们的升旗仪式, 学生严肃认真, 动作整齐划一。这一切得到了许多来校参观的教育界同仁的一致称道。

从《弟子规》《孝经》中, 学生们认识到“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要孝敬父母, 尊老爱幼。通过对古代文化的学习, 我们的学生知道了我们古代中国的了不起, 古代的中国人了不起, 他们感受到要做一个爱祖国、守孝道、讲诚信、懂礼貌、平等待人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一个五年级的同学, 从小娇生惯养, 平常在家里什么活都不干, 学校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活动之后, 他居然主动在家里扫地, 妈妈觉得不可思议, 而他用了一句古文回答: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这是我们实施国学教育的初衷, 也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

我们曾在全校800多名学生家长中进行了一次关于国学教育的调查。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统计显示, 约有87%的家长认为国学修养对自身的日常生活有帮助;约有76%的家长认为国学在今天出现了文化断层;约有71%的家长认为加强国学传统教育尤其有必要;约有89%的家长认为让孩子接受国学传统教育很有必要。

家长对国学与国学教育所持的肯定态度, 在某种程度上回答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缺少或忽视了什么。这些调查坚定了学校实施国学教育的信心。为此我们按照诗、礼、书、画、武、乐六方面, 对全校学生进行初步的启蒙教育, 让“新六艺”, 弘人文, 烛照心灵, 成长身心。

篇4:推荐一套儿童国学入门书

面对林林总总的国学书籍,我们不禁要思考:我们究竟为什么读国学?作为一个中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和过人之处,会对我们的民族生起更多的自豪感,会多一分敬意和尊重,不至于在来势凶猛的外国文化面前妄自菲薄。表意丰富的汉字,历经千年仍在使用,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光辉璀璨的文学和艺术,给予我们无尽的美的享受;华夏文化中特有的道德和思想,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行为和做事。古籍中的思想能给人以启迪;中国古代的作品大多寓意深刻,重启发、重形象思维,每个人看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领悟,获得启迪。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学习阶段,国学教育理应在其中占据一定的分量。其实,语文教育中,古代文化一直占有比较大的比重,有关古文的课程也往往是教学中的重点。我国古代比较重要的诗文,在高中及之前的课程中基本都已经通过课文传授给孩子。

但是,这样做并不说明青少年国学教育就已经很到位了,因为国学不单指古代的文学一个方面。单从语文方面而言,学生对传统的小学(语言文字学)的了解就是很有限的,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采用的是课文的形式,像《说文解字》这样的书籍很少被提到:学生或许记得该书的作者名字,知道“六书”,但对于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就茫然了,更不用说熟知该书的内容;而古代的作家、诗人,学生被要求记忆他们的字号、代表作品,但往往也不熟悉他们的生平、作品、思想。历史可能好一点,因为有历史课,但其他的经学、哲学、典制等没有课程的内容,学生基本无从接触。

“国学热”兴起之后,有很多人就提倡读经,所谓的“经”,具体来说指的是《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书籍和《论语》、《孟子》等浅近的儒家经典。一时间,孩子们咿咿呀呀地背诵这些先贤的古训格言,虽然懵懂,却也算迈进了传统文化的大门。但我总觉得,这样的形式只是让孩子记得一些片段,未必能真正地了解国学。如果学生对这种背诵教训的方式产生厌烦,结果就适得其反了。国学的教育,不应该仅限于背诵经典,而是应该让孩子们全面、真切地了解国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国孩子最喜爱的国学读本》(冯天瑜主编,2010年12月版)丛书,这套丛书是专门为学生而编写的,从体例上可以看出编者花费了很大的心思。我给这套丛书总结出四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广”。这套丛书所涉范围十分宽广,举凡与国学相关者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相应的专题。正如丛书的序言所说,这本书的内容可以分为智性知识和德性知识。其中的智性知识包括了各个方面的国学常识,语言文字、历史典故、自然地理、科技成果、百工百艺、岁时风俗等,很多内容是在别的国学书籍中找不到的,书中甚至还有“长亭折柳”这样的专题,还原古人日常生活场景,学生可以从中直观、真切地了解传统社会的形貌。而德性知识,是该丛书的另一大特色,涉及人的性格、品德、态度、方法、情感、性情等各个方面的培养,性格如“坚忍执着”、“勤劳节俭”,品德如“仁者爱人”、“行己有耻”,态度如“专心致志”、“博学问疑”,方法如“循序渐进”、“知行合一”,情感如“忧国忧民”、“乡关何处”,性情如“幽默诙谐”、“豪情快意”,这些专题主旨鲜明,借用古人的言语或行止,化育当下成长中的少年,可谓设置有方。在“广”的同时,该丛书并不追求“深”,这也是切合学生读者的需要。拿小学卷中的历史部分(专题名为“中华渊源”)来说,只是选取了《三字经》中朝代更替的部分,让学生能够记住朝代的顺序足矣,这是以后读史的一把尺子,有了它,以后读史不至于时间错乱,虽简单,却是极重要的。

第二个特点是“碎”。“碎”是零碎的意思,小孩子牙口不好,給他一大块肉他是啃不下去的,把食物弄得碎一点、稀一点,有利于他的消化和吸收。国学之于青少年,也是如此。不同于其他一些国学书籍的全注全译,这套丛书对海量的古籍进行了精细的挑选,每一个选段都十分简短。这套丛书分为小学卷和中学卷两部分,小学卷的选段不过几十字至百字,中学卷多者也不过二三百字。对于经典,很多人可能还是更倾向于原著,图的是一个原汁原味。能读原著自然是最好的,能参照注释和译文读也是好的,可对孩子来说,“这块肉”还是太大了一些。吸纳“稀碎”的东西,这个过程对现代人的读经来说应该是必要的,它的作用类似打地基,就像学习一种语言一样,总是先学会身边常见事物的名字,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才有可能系统地对一门语言进行深入的学习。

第三个特点是“类”,指的是这套丛书的结构——以类相从,就是采用类聚的方式,把相关的东西聚在一起。《论语》这本书当初编的时候是有条理的,不过在现在看来并不明显,因为当时的归类方法和我们现在有很大不同,如果用“教育”、“政治”等现代学科名目把《论语》中的语录重新归一下类,会发现这本书好懂很多。(类似的书我见过,还有《老子》,也有人做这样的工作,这是一个很好的解读方式——不过这也是一个极需要见识和功力的事情。其实,研究有时也就是一个归类的过程,划好类别,使一些言论、事实各归其类,展示给大家,大家自然明白其中的差别和意义。)这种类聚的方式当然并非该书首创,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较为出色。丛书的结构分为三级:编——专题——条目,用“编”把“专题”归类到一起,用“专题”把“条目”归类到一起。这种归类大多不以逻辑为准(反映历史、文字变迁的一些专题仍按逻辑组织),而是以“主题”为中心进行系联,把相关的东西归类到一起,这样使主题更为突出,看的时候更容易接受,记忆也更加深刻。比如中学卷中的“执法有度”这个专题,分别介绍了子产、赵奢、张释之、李膺、王猛等五人执法的事迹,使读者在看到他们不同执法风格的同时,对古代的执法有个真切深入的认识。

第四个特点是“趣”。这一点是必需的,因为书是做给孩子们看的,如果孩子对它避而远之,书也就失去了意义。这套书一反国学类书籍的严肃相,代之以清新的卡通式样,暖暖的色调搭配,很讨人喜欢。从内容上说,书中的很多段落其实是小故事,有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等,孩子们可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其他一些关于职业、技艺、日常生活等的专题,则多选用诗歌,这比介绍说明性的文字要亲切得多,对孩子的审美观也是一种培养。我们注意到这套书每一个专题还附有一个“国学知识卡”,除了补充相关的常识,这一招也使得整个书的架构更加活泼。

这套丛书可称得上是一本国学入门书,让孩子们将国学花园里的花草都看上一遍,识得了国学的门径,这对很多孩子来说其实是不够的。所以,以上所说的四个特点,除了“趣”以外,其他“广”、“碎”、“类”三点都不是必须要依从,国学读本也可以只做一个方面,可以介绍一些基本的理论,编排的方式更是可以各依所需。眼下适合孩子的国学读本还不是很多,希望这套丛书能带个好头,能有更多有特色的国学读本出现。

篇5:作文入门讲义(五)怎样写事

同学们写的文章,大多数是记叙文。

记叙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写人为主(可以说到这个人的几件事),怎样写一个人,我们在第四章里已经专门讲过;另一类是以写事为主(可以写到这件事的几个人)。虽然,写人或写事的文章不是那样截然分开的,“人”里有事,“事”中有人,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在这一章里,我们集中学习写事的方法。

第一节掌握写事的六大要素

写好一件事,用处很大。因为每一天,都会在你的身边发生许许多多的事,有的时候,你就需要把某一件事记叙下来,所以必须从小练习写好一件事。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一件事呢?

必须先把这件事的内容了解清楚,掌握每件事的六个方面,或者叫这件事的“六大要素”。

这六大要素是:

一、这件事的时间。要让读者知道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如果时间都不清楚,文章自然就会让读者感到糊涂。

二、这件事的地点。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这也是很要紧的,必须交代清楚。比如,在舞台上跳舞和在上语文课的时候跳舞,性质和情况自然就大不一样。

三、这件事的人物。在文章中必须交代,都是哪些人干了什么事,什么人跟这件事有什么关系。没有人物,就不会发生有意义的事;也不会只有事而没有人物的文章(童话中的动物或静物,也应该是拟人化的,所以,童话也可以说有“人物”)。

四、这件事发生的原因。要让读者看清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这一点如果交代不清,就会让读者感到没头没脑,看完全文仍然会如坠五里云雾之中,糊里糊涂。

五、这件事的经过。就是这件事发生的全过程,这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事情的经过交代不清,或者过于简单,就会使文章内容不具体,缺乏感人的力量。

六、这件事的结果。一定要让读者看到这件事的结局,把结果交代清楚,对突出主题关系重大。

所以写事的六大要素简单地说,就是: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 1

过、结果。对哪一条不清楚或不完全清楚,都不能动笔,要把事情了解清楚了再写。当然,作文并不是回答问题,并不要求你简单地说出这六要素。写事的文章要求你的作文中要自然而然地包括这六要素,在具体写法上是有规律的,这就是,在一般情况下,常常是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先写出来,再有条理地写出事情发生的原因,和这件事有关系的人物的活动,最后写出事情的结果。如果有的文章是用倒叙的写法,则应该先写出事情的结果。

《思考题》

1.简述文章六要素的内容。

2.自选一篇文章,找出其中的六要素。

第二节叙事的人称

叙述事情的经过或者人物的经历,必须有个叙述的主体,也就是说作者要有个合适的观察点、立足点。直截了当地说,就是作者用什么人称向读者叙述。

在这一节里,我们就是学习叙述的人称问题。

一、第一人称。

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分,叙述“自己”的经历、见闻和感受,把人物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就是第一人称的叙述。

在日记、书信、游记、自传性文章中,“我”就是作者,作者向读者讲自己的事,当然要用第一人称的叙述。

有的文章,不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但是为了叙述得亲切、真实、生动感人,也可以用第一人称叙述。那么,这里的“我”,就不再是作者本人,而是文章里的一个人物。这个人物,有时候是重要的(甚至是主人公),比如,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写了“我”深受洋车夫的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省,这里的“我”就是“主人公”,在作品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有的文章,比如《孔乙己》,“我”是个酒店的小伙计,是孔乙己穷困潦倒的见证人,也是故事发展的见证人,“我”的地位就和《一件小事》中的“我”不一样了,只是起个线索的作用,文章靠“我”去勾连事件,结构全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就像跟读者谈话,故事生动、真实、亲切、自然、感人,而且容易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用第一人称叙述也有局限性,它只能表达“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不易于全面地描写景物和刻画人物。所以,多数的文章还是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有些高明的作者在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时,用一些办法(比如运用人物对话),突破“我”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弥补第一人称叙述的不足,拓宽了生活面。

二、第三人称。

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别人事情的口气(称文章中的人物为“他”或者“他们”)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就是第三人称的叙述。

三、第二人称代词。

有没有第二人称叙述的文章呢?

没有。一般地说,有第二人称代词出现的文章,大多数是第一人称的叙述,只是有些文章,作者客观地向读者讲“你”或“你们”的事,自己并没有出现在文章中,才属于第三人称的叙述,而第二人称是没有的。

四、人称的改变。

在一篇文章中,不同人称的叙述不能混用,否则就会指代不明,引起混乱,造成读者弄不清头绪。所以,在通常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人称,全篇应该是一致的。但是,也有的文章在全篇交换使用两种人称,也不会混乱。比如,鲁迅先生写的《祝福》,就是这样的例子。

小说的开头部分,是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

小说的结尾,也是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中间叙述的祥林嫂悲惨遭遇的文字,是用第三人称叙述的,作者详细写了祥林嫂两次来鲁镇的情况,叙述了她被封建礼教吃掉的过程。

应该注意的是,在一篇文章中,使用两种人称叙述,人称的改变不能过于频繁,而且在改变时要交代明白,不能打乱叙述的线索。同时,要用过渡的句子、段落提醒读者,以防情节和脉络的紊乱,使读者摸不着头绪。在这方面,《祝福》也是典范,在第一人称改换第三人称和第三人称改换第一人称时,都有过渡相衔接,使人称的转换有条不紊。这一点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思考题》

1.文章一般有几种人称叙述的方法?

2.文章人称改变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三节叙述的方式

写事的文章,总要叙述故事;叙述故事,总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如果顺序乱了,读者找不到头绪,这就是一篇失败的文章。

在这一节里,我们学习叙述的方式。

1.顺叙。

什么叫顺叙呢?

顺叙,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叙述方式。这样的文章,层次、段落和事情发展的过程是一致的,要从发生、发展、高潮,一直写到结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种叙述应该注意材料的取舍,要善于剪裁,详略得当,而不是平均使用力量,平铺直叙,就会过于平谈,使读者感到乏味。

2.倒叙

什么是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一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来叙述,然后再从事情的开头来叙述。注意,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那种叙述是无法进行的。这种叙述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跟顺叙毫无区别。采取倒叙的方式,是表达上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主题(中心思想);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或是为了制造悬念,使故事波澜起伏。所以,用倒叙的方式,不是为倒叙而倒叙,要从内容形式出发,如果篇篇文章都是倒叙,不管需要不需要,那也是千篇一律,没什么意思。

3.插叙。

什么是插叙?

插叙,是指原来的叙述进行中,由于表达的需要,中断了原来的需要而插入的另一段的叙述。这段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插叙的内容,也许是过去的一件事,也许是另外一件有关的事,当然,这件事对情节的发展、内容的补充、中心意思的表达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有些插叙的内容也是追述以往的(如《寄小读者·通讯十》)中记叙“我”童年生活的段落。但为什么是插叙而不是倒叙呢?这就要从全局看,从全篇的结构安排看。全文只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重要的情节提到前边,然后再按顺序往下叙述,就是倒叙;如果全文中仅仅是一个或几个片断是插入叙述的,而全篇仍旧是顺序,那么,插入的段落如果是以前发生的事,也应该叫插叙。

《思考题》

1.叙述的方式有几种?

2.倒叙和插叙的区别是什么?

篇6:国学入门书

蒙学类:

三字经,千字文。此二书可做基础读物。但典故较多,需要注意。《弟子规》此书诸多内容出自《论语》,语言浅显。

《笠翁对韵》<清>李渔著。全部为对偶句,为古人对对子入门必备书,对于写作文有很大价值,容易上手,可让学生自行阅读。

四书类(排列顺序为由易到难):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注1:《论语》注本繁多,建议选用黄克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论语>解读》或者杨伯峻著,中华书局版《<论语>译注》作为教师备课用书。前者为国学院《论语》研读教材,后者为近现代学界最权威人士,其译注简单易懂,考据严谨。

注2:《大学》可只读第一篇(“大学之道”至“天下平”)。

注3:有人建议通读《礼记》,但鉴于《大学》、《中庸》两篇即为朱熹从《礼记》中抽出而单独成册,且思想基本可以囊括《礼记》要旨,所以没有必要通读《礼记》全书。《礼记·礼运》篇可以学习。

由于四书内容已经不少,三年未必读得完,因此不再列出其他部分的书目。五经中《诗经》可按照高中教材内收篇目进行选读,其他四经太过难懂,不建议统一阅读。

梁启超先生为了青年的国学入门写过《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已经附在本文之后,以供参考。另清人张之洞有《书目答问》一书,也列出学人应读之书,可参看中华书局版《书目答问补正》。壹

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根据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大学的讲义整理

(原载《饮冰室专集七十一》)

(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

《论语》《孟子》

朱熹《四书集注》、戴望《论语注》、焦循《孟子正义》、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焦循

《论语通释》

《易经》

《系辞传》、《文言传》、《卦象传》

程颐《程氏易传》、焦循《雕菰楼易学三书》

《礼记》

《中庸》、《大学》、《礼运》、《乐记》

《曲礼》、《王制》、《檀弓》、《礼器》、《学记》、《坊记》、《表记》、《淄衣》、《儒衣大传》、《祭义》、《祭法》、《乡饮酒义》

十三经注疏内郑注孔疏

《老子》

《墨子》

孙诒让《墨子间诂》、张惠言《墨子经说解》、梁启超《墨经》、梁启超《墨子学案》《庄子》

《内篇》、《外篇》、《天下篇》

郭庆藩《庄子集释》

《荀子》

《解蔽》、《正名》、《天论》、《正论》、《性恶》、《礼论》、《乐论》

王先谦《荀子注》

《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

《韩非子》

王先慎《韩非子集释》

《管子》

戴望《管子校正》

《吕氏春秋》

《淮南子》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

《春秋繁露》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康有为《春秋董氏学》

《盐铁论》

《论衡》

《抱朴子》

《列子》

《近思录》朱熹 著江永 注

《朱子年谱》王懋竑 著

《传习录》王守仁 语徐爱 钱德洪等 记

《王文成公全书》、《阳明记》

《明儒学案》黄宗羲 著

《宋元学案》黄宗羲 初稿全祖望 王梓材 续成《日知录》《亭林文集》顾炎武 著

《明夷待访录》黄宗羲 著

《思间录》王夫之 著

《颜氏学记》戴望 编

《东原集》戴震 著

《雕菰楼集》焦循 著

《文史通义》章学诚 著

《大同书》康有为 著

《国故论衡》章炳麟 著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 著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上卷》胡适 著

《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启超 著

《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 著

(乙)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

《尚书》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

《逸周书》

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

《竹书纪年》

王国维辑本

《国语》《春秋左氏传》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

《战国策》

《周礼》

孙诒让《周礼正义》

《考信录》崔述 著

《资治通鉴》

王夫之《读通鉴论》

《续资治通鉴》毕沅 著

《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

《两汉会要》《唐会要》《五代会要》

《通志二十略》

《二十四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周书》《魏书》《北齐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

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一曰 就书而摘(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明史》)

二曰 就事分类而摘读志

三曰 就人分类而摘读传

《廿二史札记》赵翼 著

《圣武记》魏源 著

《国朝先正事略》李元度 著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 著

《史通》刘知畿 著

《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 著

(丙)韵文书类

《诗经》

陈奂《诗毛氏传疏》

《楚辞》

朱熹《楚辞集注》

《文选》

《乐府诗集》郭茂倩 编

曹子建、阮嗣宗、陶渊明、谢康乐、鲍明远、谢玄晖

《汉魏百三家集》张溥《五代诗选》王闿运

《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右丞集》《孟襄阳集》《韦苏州集》《高常侍集》《韩昌黎

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李义山集》《王临川集》《苏东坡集》《元遗山集》《陆放翁集》

《唐百家诗选》王安石 选

《宋诗钞》吕留良 抄

《清真词》周美成、《醉翁琴趣》欧阳修、《东坡乐府》苏轼、《屯田集》柳永、《淮海词》

秦观、《樵歌》朱敦儒、《稼轩词》辛弃疾、《后村词》刘克庄、《白石道人歌曲》姜夔、《碧山词》王沂孙、《梦窗词》吴文英

《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

(丁)小学书及文法书类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著

《说文通训定声》朱骏声 著

《说文释例》王筠 著

《经传释词》王引之 著

《古书疑义举例》俞樾 著

《文通》马建忠 著

《经籍纂诂》阮元 编

(戊)随意涉览书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世说新语》

《水经注》郦道元 撰戴震 校

《文心雕龙》刘勰

《大唐三藏慈恩法师传》慧立

《徐霞客游记》

《梦溪笔谈》沈括

《困学纪闻》王应麟 撰阎若璩 注

《通艺录》程瑶田

《癸巳类稿》俞正燮

《东塾读书记》陈澧

《庸盦笔记》薛福成《张太岳集》张居正

《王心斋先生全书》王艮

《朱舜水遗集》朱之渝

《李恕谷文集》李恭

《鲒琦亭集》全祖望

《潜研堂集》钱大昕

《述学》汪中

《洪北江集》洪亮吉

《定盦文集》龚自珍

《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

《胡文忠公集》胡林翼

《苕溪渔隐丛话》胡仔

《词苑丛谈》徐钪

《语石》叶冒炽

《书林清话》叶德辉

《广艺舟双楫》康有为

《剧说》焦循

《宋元戏曲史》王国维

附录一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

通鉴》、《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

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

篇7:《论语》五年级上册国学讲义

第一讲:《论语》——劝学篇(1)

【教学内容】: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P1

2、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P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经文。

2、能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论语的内含,做一个自信、善于学习的学生。【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并运用在生活中,做一个自信、善于学习的孩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论语

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

三、拓展延伸

1、在学习中,你遇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论语》你又应该怎么做呢?

2、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学习的名人名句。

四、小结 【板书设计】: 劝学篇

快乐 尽心

【案例、故事链接】:

1、故事《曾子自省》P3

2、案例:某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对学生宣传学习的好处,说学习好了后能带来荣华富贵,金钱美女,诸如此类。后被当地教育管理部门得知,对其进行了处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有人说这老师说的是事实,中国人的学习就是谋取功利,那老师只不过是说了真话而已;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样的价值引导不可取,这种浅近、功利的学习心态,只会损害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就此案例,您怎么看?

第二讲:《论语》——劝学篇(2)

【教学内容】: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P4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P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语句。

2、能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做一个好学、勤学的学生。

【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并运用在生活中,做一个好学、勤学的孩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论语

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

三、拓展延伸

在学习中,你遇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论语》你又应该怎么做呢?

四、小结 【板书设计】: 劝学篇

孝顺 好学

【案例、故事链接】:

1、案例分析:小红是一个学习优秀的孩子,你看她在学校不仅自己独立完成作业,而且一有时间就帮助老师做事情。但是她回到家里就是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从没有洗过一件衣服,自己的房间也从不收拾,每次做完作业或者看完课外书,总是随手乱放,不会自己摆放好,针对这样的情况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2、故事《千里拜师》P13

第三讲:《论语》——劝学篇(3)

【教学内容】: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P25

2、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P3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经文。

2、能大致了解语句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论语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经文

1、看一段情景,引出: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

三、拓展延伸

1、在学习中,你遇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判断对错,说明理由。

2、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学习的名人名句。

四、小结 【板书设计】:

劝学篇

善于思考 择邻而居

【案例链接】:

1、故事《孟母择邻》P37

2、案例分析:我们班级有些同学遇到有难度的题目就不做了,空着就交上来,如果是你们组的同学,你将怎么做?

第四讲:《论语》——劝学篇(4)

【教学内容】:

1、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也。”P42

2、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P4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经文。

2、能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论语的内含,做一个自信、善于学习的学生。【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并运用在生活中,做一个自信、善于学习的孩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论语

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也。”P42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

三、拓展延伸

1、在学习中,你遇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论语》你又应该怎么做呢?

2、判断对错,说明理由。

3、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学习的名人名句。

四、小结 【板书设计】:

劝学篇

快乐 尽心 孝顺

【案例、故事链接】:

1、故事《管宁割席》P42

2、案例:五(1)班有个学生他拿着不会的知识去问自己班的同学,同学们也不会,怎么办呢?他想,我学习要不耻下问,他就去问其他班级的同学,结果他学会了。你对这件事又怎样的看法?

第五讲:《论语》——劝学篇(5)

【教学内容】: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P57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5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经文。

2、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论语的内含,做好学、谦虚的孩子。

【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并运用在生活中,做一个好学、谦虚的孩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论语

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

三、拓展延伸:在学习中,你遇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论语》你又应该怎么做呢?

四、小结 【板书设计】:

劝学篇

废寝忘食 善于学习

【案例、故事链接】:

1、案例分析:铭铭是一个好学的孩子,无论是吃饭,还是睡觉,总是捧着一本书在津津有味地阅读,就连妈妈让他吃饭,他也能视而无睹。请你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

2、故事《孔子拜师》P58

第六讲:《论语》——劝学篇(6)

【教学内容】:

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P63

2、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帮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P6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经文。

2、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读书的重要性,做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人。【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体会读书的重要性,做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论语

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

三、拓展延伸:在学习中,你遇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论语》你又应该怎么做呢?

四、小结 【板书设计】:

劝学篇

仁德 爱国 好学 【案例、故事链接】:

1、故事《徐寿苦学》P64

2、案例分析:某重点小学二年级学生小许。父亲是一名文艺工作者,母亲是一名普通职员。家里的经济状况较好。每星期对孩子进行钢琴个别辅导3—4次.有时为了完成训练计划,孩子要弹琴弹到晚上11点钟,第二天早上照常上课。长此以往,孩子的专长培养见一些成效,基础课学习却受到很大影响。语文成绩平平,数学考试多次不及格。孩子上课时好发困,做作业时也常趴在桌上打盹儿,整天有气无力的样子。小许这样是好学的表现吗?请你谈谈你对父母的这种做法是否赞同,为什么?

第七讲:《论语》——劝学篇(7)

【教学内容】:

1、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P87

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P9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经文。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学习的重要性,做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人。【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体会学习的重要性,做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论语

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

三、拓展延伸:

1、在学习中,你遇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论语》怎么做呢?

2、收集名人关于学习的名句。

四、小结 【板书设计】:

劝学篇

1、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案例、故事链接】:

1、案例分析:君悦是一个学习优秀的孩子,但他喜欢在同学中炫耀自己的才华,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和别人争吵、斗气,凡事都要争个高低,不肯服输的样子。渐渐同学疏远了他,他很烦恼,你们帮他想想办法。

2、故事《原宪安贫》P95

第八讲:《论语》——智慧篇(1)

【教学内容】:

1、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P5

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P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经文。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体会不管是治国,还是学习都要讲诚信,以诚服人。

【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体会不管是治国,还是学习都要讲诚信,以诚服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论语

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

三、拓展延伸:

1、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

2、收集名人关于学习的名句。

四、小结 【板书设计】:

智慧篇

节约 诚信 庄重

【案例、故事链接】:

1、故事《负荆请罪》P9

2、案例分析:周六,小虎约了小金来家里一起做作业,但是爸爸在吃早餐时竟然说要去爷爷家玩,这时小虎该怎么办呢?说说自己的意见。

第九讲:《论语》——智慧篇(2)

【教学内容】: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P16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P1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经文。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体会国人在治国中的道理,并学以致用,运用在自己的学习中。

【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体会国人在治国中的道理,并学以致用,运用在自己的学习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论语

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

三、拓展延伸:收集古代的历代皇帝的一些治国故事。

四、小结 【板书设计】:

智慧篇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案例、故事链接】:

1、故事《贞观之治》P17

2、知识链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被列为儒家六种经典之一,称之为《诗经》。《诗经》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是周代贵族所作的乐章;颂分周、鲁、商三颂,是宗庙祭祀乐章。《诗经》反映了春秋中叶及其前五百年中国古代的风貌、政治生活、民间习俗、经济制度及生产情况等。其诗以四言为主,运用赋(直抒其情)、比(借物言志)、兴(托物起兴)的表现手法。《诗经》可称为现存最古老的中国文学源头。

第十讲:《论语》——智慧篇(3)

【教学内容】: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P26

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P4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经文。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体会古人的聪明智慧,并学以致用,运用在自己的学习中。

【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体会古人的聪明智慧,并学以致用,运用在自己的学习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论语

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

三、拓展延伸:总结生活中的一些小道理,说说自己的运用。

四、小结 【板书设计】:

智慧篇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案例、故事链接】:

1、故事《实事求是》P26

2、案例分析:重庆市某中学初三(1),班上选班干部,在学生“民意”中有两个同学都有希望当选。一个因身材高大威猛颇有些“势力”,便私下给班上一些同学许诺,只要选他,有受欺侮的他可以负责“摆平”。另一个出招更绝,他暗中给一部分同学每人送了一包价值0.5元的方便面。当时学生的想法是反正又选不到自己,谁给出的条件优惠就选谁。选举结果揭晓后,送实物者当选,空口许诺者落选。你对这样的竞选有什么看法?

第十一讲:《论语》——理想篇(1)

【教学内容】:

1、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P14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P1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经文。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体会古人对做人、治国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体会古人对做人、治国的看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论语

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

三、拓展延伸:联系生活,说说自己身边的例子。

四、小结 【板书设计】:

理想篇

做人:贫穷而快乐

富贵而讲礼

治国:用道德教化来治理

用礼仪制度来约束

【案例、故事链接】:

1、故事《富而不骄》P14

2、分析:孔子提出了“德治和法治”两个治国之道,在当今社会适用吗?谈谈你的看法。

第十二讲:《论语》——理想篇(2)

【教学内容】:

1、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P36

2、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寞也,义之与比。”P4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经文。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体会古人为人处事的高尚品格,并在自己的生活中运用。

【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体会国古人为人处事的高尚品格,并在自己的生活中运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论语

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

三、拓展延伸:联系生活,说说自己身边的例子。

四、小结 【板书设计】:

理想篇

1、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2、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寞也,义之与比。”

【案例、故事链接】:

1、故事《班超说“宽”》P36

2、案例分析:在河南省的一个小山村,林氏三兄弟相继成了博士研究生。他们来自农民家庭,家境贫困。他们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呢?在于父母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林氏夫妇在3个儿子入学前和求学历程中,用自己好学的行为来影响他们,两代人每天挑灯共学的读书氛围一直延续到3个儿子都上大学。更为高明的是:他们当年那么穷困,却长期订阅文学杂志和传习世界名著,使3个儿子不仅读了数遍,还讨论了数回;在他们一贫如洗的四壁上,贴满了各种纸条,上面写着做人的名言和警句等。3个儿子就是在这样贫困,然而格调高尚的氛围中长大了。这对他们的文化修养、人生感悟、人格升华,都产生了极其深刻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十三讲:《论语》——理想篇(3)

【教学内容】: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P53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P8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经文。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体会孔子对君子的品德要求,并对照自己的品行,做到德行一致。【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能很好的运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论语

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

三、拓展延伸:联系生活,说说自己身边的例子。

四、小结 【板书设计】:

理想篇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案例、故事链接】:

1、故事《割发代罚》P83

2、案例分析:孔子东游,见田里放着农具,而农人已去,便拾起锄头,围着一棵秧苗,费力地铲了起来。不一会儿,农人归来,一见大怒,愤愤地说:“你为什么铲我的秧苗?”孔子感到很奇怪,便指着秧苗说:“你看,我铲的明明是草啊。”没想到农人更加恼火地说:“我种的就是喂马的草!”孔子不禁目瞪口呆。谈谈你的体会。

第十四讲:《论语》——心态篇(1)

【教学内容】: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P15

2、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P2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经文。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结合自己的优缺点,体会做人最重要是品行端正。

【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结合自己的优缺点,体会做人最重要是品行端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论语

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

三、拓展延伸:结合自己的优缺点,说说你的体会。

四、小结 【板书设计】:

心态篇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案例、故事链接】:

1、故事《荀彧之死》P15

2、案例分析:小吴同学是某学校六(1)班的学生。她的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家庭经济非常拮据。父亲虽然每年在外努力地工作,但收入却很低,连吴爱业同学读书的书学费都成了问题。然而,吴爱业却是一位自强、自立心很强的同学。在学校里,她认真遵守学校的纪律,按时到校,从不缺课;在课堂上专心听课,学习成绩在班上非常优秀。回到家里,她自觉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于这样的学生,你能用学过的《论语》里的语句来称赞她吗?

第十五讲:《论语》——心态篇(2)

【教学内容】:

1、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P59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P6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经文。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体会孔子对人生采取积极地态度。

【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体会孔子对人生采取积极地态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论语

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

三、拓展延伸:

1、对孔子的人生态度做个小结。

2、展示收集到的其他名人有关人生态度的名句。

四、小结 【板书设计】:

心态篇

1、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案例、故事链接】:

1、故事《襟怀坦荡》P59

篇8: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办学品位

一、发挥优势特色

特色教育需要赖以生存的“沃土”。我们综合分析学校的发展历史、资源优势和多年开展的“经典诵读”实践经验, 精心论证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中华传统是我们国家的民族灵魂, 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 而“经典教育”则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力支柱, 是深化课改的重要课题, 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最简捷的方式, 作为人生起点阶段的小学生, 需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 滋养心灵。

2.我校施教对象需要“经典教育”。我校是一所企业校, 地区人口多来自农村、农转非、进城务工人员, 家庭教育普遍滞后, 但他们却更急需接受智、知、力、行及道德方面的教育。

3.“经典诵读”实验优势。2002年我校开展《经典诵读与儿童潜能开发》的市级课题实验, 获得“十五”期间优秀成果一等奖, 故将此课题滚动到“十一五”省课题研究, 于2009年结题。

二、整体运作树特色

学校特色建设必须以先进的办学思想为指导, 融入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生长”进校园管理、教育教学、办学条件、后勤服务等各方面的整体运作。

一是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组成特色教育领导小组, 提升管理品位, 把特色创建融入学校10年发展规划, 对特色创建的目标、任务、方法、途径予以具体规划。

二是建设特色师资队伍。 (1) 师德师风建设, 我们结合师德师风建设年、提高年、巩固年的活动, 组织孔子教育思想研讨会, 吸收传统文化营养, 着力形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风; (2) 研究特色教育业务, 构筑“书蕴读书工程”。我校二十多名教师参与省市课题研究, 十多教师参与编写校本教材, 有力地支持了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三是总体规划特色教育体系。让特色教育“生长”进学校教育, 我们从文化环境、教育渠道、特色活动、育人效果实行整体规划, 研究出了“文化熏陶、课程支撑、科研引领、活动推进、知行结合”的特色教育模式。

三、文化特色显特色

建设与特色教育相适应校园文化,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校园精神文化以激励、励志为主调。每天晨读时间各班诵读《少年中国说》, 激发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诵《弟子规》培养学生儒雅气度和良好行为习惯;通过自编自演《游子吟》《满江红》等作品让学生在愉悦中陶冶情操。亭廊文化、班级文化突出经典内容, 这些都促进了学生读经典、爱经典、用经典。

四、课程支撑固特色

特色课程是特色教育的重要支撑和主渠道。多年的实践和努力, 基本上实现了“特色课程校本化、学科结合常态化”两者有机整合。

1.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教材是特色教育的依据, 是教育内容的稳定保障, 我们从《儿童经典诵读—历代诗歌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挑选出经典内容分低、中、高三个学段编排教材, 经一年的实施后修改定稿。

2.刚性管理特色课程。我们将经典诵读课程与语文、数学学科一样提出管理要求, 纳入检查、考核、总结及资料归档建设范围。

五、知行活动强特色

我们坚持以“经典诵读”知行活动为载体, 遵循“直面经典、形式多样、不求甚解、水到渠成”的原则, 在丰富多彩、寓意深刻的活动中使师生的举止儒雅、端正, 真正实现以知养行, 以行孕知, 知行结合。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国学经典入门讲义】相关文章:

国学经典分享04-16

我与国学经典05-04

学习国学经典05-09

学国学经典05-19

我爱国学经典范文04-08

国学经典论文题目05-02

读国学经典范文05-19

国学经典语录范文05-26

国学经典语句范文05-26

国学经典作业范文05-26

上一篇:乡申报材料下一篇:办公家具采购施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