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行风险

2024-04-16

商行风险(精选6篇)

篇1:商行风险

商行信贷风险防控论文例文

摘要:众所周知,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一直是我国金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以前巨额不良资产以及低下的银行经营效率是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集中反映。由此,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存在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急需金融理论工作者去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信贷风险控制商业银行

一、商业银行风险概述

(一)风险的含义

目前在风险管理中普遍采用的风险定义是;风险是指损失产生的不确定性。它包含了损失与不确定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正是由于人们难以确定何时、何地、何种程度的潜在损失,这便构成了一种风险。其所致的结果有损失的一面亦有盈利的一面,损失带给人们的是恐惧和失败,盈利面带给人们的是希望和成功。同时“主观说”所指的风险是关于损失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范围包括发生与否不确定,发生时间不确是,发生状况不确定和发生结果不确定。“客观说”认为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可用定量的手段加以衡量的,并且在同样情况下对所有人都相同。

(二)商业银行风险及信贷风险的含义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事前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差,从而有蒙受经济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商业银行风险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商业银行风险的承担者是与其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实体,如居民、企业、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以及政府等;

(2)商业银行风险与其收益是成正比例的,风险愈高,蒙受经济损失的概率愈大,但获得超额利润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3)商业银行风险可以与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使经济系统形成一种自我调节和自我平衡的机制。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其所致的结果有损失的一面,也有盈利的一面:狭义的是指其所致的结果只有损失的一面,这正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本文所研究的也正是这种狭义的信贷风险。本文所研究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因子(利率和汇率)的不利变化或由于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的信贷资产价值的损失,因为产生信贷风险的原因不同把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区分为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信贷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因子的不利变化而导致的信贷资产价值损失的大小,其市场因子主要有利率和汇率:而商业银行信贷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对手违约而带来信贷资产价值的损失,银行从诞生起就一直面对信贷的信用风险。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商业银行信贷主体和信贷主体目标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这些多样的追求目标有些是共容的,而在很多情况下,不同的主体目标则相互矛盾,甚至互相冲突,体现出排他胜,借款人与商业银行的这些信贷目标往往是不能同时满足的。高的贷款利率意味这商业银行收益的增加,也意味着借款人经营压力的增加;而借款人对超额经营利润的追寻表示他们有承担更多风险的倾向—因为往往高收益与高风险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倾向则会降低贷款资金和银行利益的安全性。对排它性信贷目标的追逐过程就是商业银行和借款人利益的相互较量的过程,信贷道德风险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或提高了。

首先,信息不对称虽然不是引起道德风险的唯一原因,但确实客观存在的事实。信贷业务中的主体,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具有“经济人”的.特征。主观为己的“经济人”在追求“个人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会产生扫除阻碍利益扩大的障碍的动机。一旦客观存在的规则和道德原则对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形成约束,“经济人”就会产生冲破这些束缚的冲动,增加自身不道德行为发生的概率。

其次,任何规范、程序、制度都是不尽善尽美,无懈可击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也不例外。即便不违反相关的规章制度,为使自己在信贷目标搏弈中处于优势,信贷主体会充分利用规章制度的空缺和漏洞,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及防范控制策略

(一)市场约束是通过影响银行的成本和收益,从而影响银行的利润率而发生作用的。因此,加强银行业市场约束最为核心的条件是银行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能够自主经营。而要促使我国银行真正成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营主体,其治本之道是改革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首先,要建立人格化的产权主体来行使完整意义的所有权,并根据市场化盈利经营的要求选择和监督经理层。要建立对经理层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同时降低政府对商业银行的行政干预等非市场化、非透明的方式影响银行的经营行为。其次,在股权结构方面,要通过股权的多元化促进产权边界清晰,通过引入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战略机构投资者,从而推进银行股权的适度多元化。

(二)要发挥市场约束的作用,需要构建和培育一个完整、统一、开放的金融市场体系和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首先,要求金融市场的交易行为、方式、价格均为规范和公开的,价格一利率能够自由变动,不受政府管制,能够对资金供求状况作出灵活的反应;其次,要求市场不是垄断的,具有竞争机制,使市场主体进行公平、正当的竞争;三是要求市场资源都具有充分的流动性,市场主体能够按照一定的规范和准则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三)要发挥市场约束的作用,需要适当调节银行产品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关系。总供给远远超过总需求,或是总需求远远超过总供给,市场约束都会失灵。但在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的情况下,市场约束的作用能够得到有效发挥,因为银行客户成为市场的主宰,市场的选择功能能够发挥作用,迫使银行对利率市场信号作出积极反应。

(四)强化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使市场参与者充分了解有关信息,充分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的利益。目前改进我国银行信息披露制度的最佳选择就是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就商业银行信息披露问题发布的一系列文件,依据其确立的原则、标准和建议,做到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核心披露与补充披露相结合;定量披露与定性披露相结合,并兼顾成本与效益。

篇2:商行风险

【摘要】: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作为金融监管部门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产物,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改制而来,经过18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银行业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步形成了三层梯队的银行业市场结构:第一层梯队是由包括中农工建交五家大型商业银行组成;第二层梯队包括中国民生银行、中信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恒丰银行,中国光大银行等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商业性资金来源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发展迅速,经营业绩相对较为突出机构和业务不断拓展,整体实力不断增强,成为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城商行是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产生并形成的,也是化解地方,区域金融风险的产物,以其灵活的机制和独特的地域性优势,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推动下,不断改革与转型,快速发展成为我国银行业的活跃力量,与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一起成为我国银行业体系中的“第三梯队”。银监会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第二季度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已经到达了115134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例为9.2%,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1.5%,增幅超过了同期的几家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其他类金融机构。

城商行之所以会出现,近些年在国家的很多优惠政策下快速发展,是由于当时出于“服务地方、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市民”的初衷,从其开始成立发展至今,监管部门一直遵循其设立城市商业银行最开始的原则,并依托其地方性经营特色和对当地中小企业累积的专有信息优势,成为贴近当地市场、专门为地方经济和本地市民提供金融服务的社区银行。然而,自从2004年10月,银监会批复了哈尔滨市商业银行按市场原则收购双鸭山市建设城市信用合作社的申请,以此作为开头,城商行拉开了跨区域经营的序幕。再后来,城商行的发展出现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诸多城商行跨越了地域的限制,在新的地区开疆辟土,迅速扩张,这主要是由于银监会逐步放宽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市场准入政策,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城商行之间较好的经营模式的推广,而且有利于银行业务的创新,服务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拓宽了其发展空间,但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诸如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与初始定位的偏离,城商行市场定位的针对性,鲜明性和特色化被严重的扭曲,在一定程度上与城商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违背,不仅使得我国部分市场的金融服务出现断层,也不利于城商行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盈利性金融机构,城商行经营的目标无非是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提高其收益水平,抑或在一定的收益水平上降低风险,那么跨区域发展是否能够解决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实现其规模扩张的初衷,获得收益,降低风险?监管部门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引导城市商业银行走特色化和差异化的道路?本文提出这样的问题,试图通过研究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对其收益和风险的影响,找出城商行热衷于跨区域经营的根本原因,并为监管部门合理引导城商行向着“立足于本地发展,立足于特色经营,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立足于支持小微企业”的方向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中在介绍选题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之上综述国外有关商业银行在地域限制方面以及国内城市商业银行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争取在先前学者研究基础上有所创新;因此要做到更好的研究,深入的了解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以及城商行的概念,产生与发展历程是前提。第二部分简述了城商行的产生的特殊背景,分别将城市商业银行与银行业其他两大类银行作比较,其中一类是大型商业银行、包括中农工建交,另一类是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城市商业银行的行业内部的横向.比较以及纵向比较来进一步分析城商行的发展现状,还有发展到目前为止所面临的一系列的问题。随着我国监管部门对于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态度的转变,从一开始的限制单一城市经营,之后逐步放松,再到2011年的审慎监管,我国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进程也随着政策的变动时快时慢,选择跨区域经营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在城商行这一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城商行内部的经营模式出现了很大的分化,一部分向着全国性商业银行发展,一部分趋向于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商业银行,也仍有一部分城商行尚未开始跨区域经营的步伐。在已经开始跨区域经营的城商行中,很多城商行偏离了原始的定位,在经济发展速度快,金融发达程度高的城市设立分支机构,造成当地激烈的市场竞争,扰乱了当地的金融秩序,也不利于自身的发展。本文第三部分简述了监管部门对于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的政策变动以及城商行目前实现跨区域经营所采取的主流模式,并重点对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第四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将2007—2011年40家城市商业银行作为样本,选取资产收益率(ROA)和不良贷款率(NPL)分别作为衡量城商行收益和风险的指标,在控制资产规模、公司治理、贷款集中度、城商行经营所在地GDP等变量的基础上,研究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程度对于其收益和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城商行的收益和风险水平均与其跨区域程度负相关,也就是说跨区域经营在降低城商行不良贷款率的同时,也降低了其收益水平。因此,我们不能只笼统地说城商行是否应当跨区域经营,也不能分辨究竟哪些城商行应该跨区域经营,哪些不应该,更好的方法应该是在外界提供公平合理的经营环境中,各个城商行找准自身定位,选择发展成社区银行、精品银行,或者继续跨区域经营。本文第五部分综合前面几部分的内容,建议监管层完善制度,分类监管,为城商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公平合理的环境,鼓励城商行做“小而精”的银行,合理选择目标城市,正确规划未来发展方向,有条件的城商行在做深做透本地市场后,可以根据自身的战略规划进行跨区域发展。城商行进行跨区域发展,其目标市场的选择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依靠直接设立分支机构来实现跨区域经营的城商行,目标城市的经济水平、金融市场竞争程度,与城商行自身特色的适应性都影响着城商行的收益、风险水平和品牌建设。并且做到地域扩张与业务拓展相结合,开展特色经营,并对有条件跨区域经营的城商行在风险管理、绩效考核、目标城市选择和跨区域经营模式等方面提出建议

本文力求突破前人只用定性方法对城商行是否应当跨区域经营进行研究的现状,利用城市商业银行的财务报告数据,通过回归分析研究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程度对其收益和风险水平的影响,试图为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的实践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结果表明,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在降低了其总资产收益率的同时也降低了不良贷款率,能够分散其单一城市经营的风险。但是,不良贷款率并不能涵盖城商行的全部风险,特别是跨区域经营之后,城商行面临的经营风险和操作风险会增加,这些都很难通过指标来量化,可能会对本文结论的有效性产生一定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在国外,研究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发展这个课题的文献著作不在少数,但由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产生背景,面临的经营环境与国外大不相同,因此国外有关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发展的研究方法可以借鉴,但研究结果并不适合我国城商行这一特殊群体。而我国到目前为止有关城商行的研究多集中于规范分析,分析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探讨其是否应该跨区域经营,研究其跨区域经营中面临的问题并试图提出有用的对策,真正关注城商行跨区域发展之后经营绩效的研究则很少。2011年以来,有几篇研究城商行跨区域经营效率的文章,但都止于研究跨区域经营对其收益水平的影响,并未涉及风险。本文同时考虑城商行的风险与收益,研究跨区域经营对这两方面的影响。【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跨区域发展 收益 风险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832.33 【目录】:

篇3:商行风险

一、信用风险管理对城商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可以作为衡量现代银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而且它也是银行提升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保证;它可以配合银行的其他业务, 使它们健康稳定的发展, 共同促进银行竞争力的提高。

1. 必要性:城商行进行批量化信贷生产的需要

信贷业务作为银行的资本业务, 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众多银行都将自己特色的信贷业务作为战略发展的重点, 所以大力推行专业化、标准化、高效率的信贷业务运营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信贷业务审批应该像工厂的流水线一样, 呈现出流程化和批量化的特点。近几年来, 众多银行已经开始对信贷业务流程进行优化, 在材料齐全的情况下, 从受理到审批到放款, 一周内即能完成,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及业务质量。

2. 重要性:提高信贷业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控制信用风险,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是银行提高竞争力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将信用风险约束在可控的范围内, 才能保证银行的各项业务顺利开展, 才能平衡各部门的关系, 使整个银行成为和谐并且具有凝聚力的整体, 从而切实将银行的经营水平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提高整个银行的综合竞争力。

二、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发展历程

1. 专家法

专家法是最古老的信用风险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的最大特征是, 银行信贷的决策权是由机构中经过长期训练、具有丰富经验的信贷员所掌握, 由他们做出是否放款的决定。信贷员的专业知识、主观判断以及某些要考虑的关键要素权重均为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最为常见的专家法之一是5C法。

5C法是指由有关专家根据借款人的品德 (character) , 包括借款人的作风、观念以及责任心等, 借款人过去的还款记录、信用记录是银行判断借款人品德的主要依据。借款人的能力 (capacity) 指借款人归还贷款的能力, 包括经营状况, 投资项目前景等。资本 (capital) 、抵押品 (collateral) 、经营环境 (condition) 所在行业在整个经济环境中的经营环境及趋势。五个因素评定其信用程度和综合还款能力, 作为放款的决定。

2. Z评分

Z评分最初用于1968年, 是一种利用多元判别的分析法, 主要内容是建立5变量的Z评分模型 (Z-score Model) 来预测企业破产的概率。这种多变量技术通过分析一组变量, 在组内差异最小化的同时实现组间差异最小化, 这种标准之所以有效是因为破产公司所呈现的比率和财务趋势与那些状况良好的公司截然不同。

判别函数是:Z=1.2X1+1.4X2+3.3X3+0.6X4+0.999X5

其中Xi (i=1, 2, 3, 4, 5) 表示5个财务指标, 分别为:营运资本/总资产、留存收益/总资产、税前利润/总资产、权益市场值/总资产、销售收入/总资产。

3. Credit Metrics模型

Credit Metrics由J.P.摩根公司与美洲银行、KMV、瑞士银行等于1997年推出, 是一种信用在险值 (Credit VAR) 模型。所谓在险值方法 (Va R, Valueat Risk) 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水平 (通常是95或99%) 下, 某一投资组合预期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也就是说, 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时间内, 该投资组合发生Va R值损失的概率为 (1-置信水平) 。该模型认为信用风险取决于债务人的信用状况、信用工具的市场价值。通过借款人的信用评级、评级转移矩阵、违约贷款的回收率、债券市场上的信用风险价差计算出贷款的市场价值及其波动性, 得出个别贷款和贷款组合的Va R值。

4. KMV模型

KMV模型是由KMV公司在1997年开发的一种违约预测模型。该模型将股权视为企业资产的看涨期权, 以股票的市场数据为基础, 利用默顿的期权定价理论, 估计企业资产的当前市值和波动率, 再根据公司的负债计算出公司的违约点, 即企业1年以下短期债务的价值加上未清偿长期债务账面价值的一半, 然后计算借款人的违约距离, 即企业距离违约点的标准差数, 最后根据企业的违约距离与预期违约率 (EDF) 之间的对应关系, 求出企业的预期违约率。

5. Credit Risk+模型

Credit Risk+模型是瑞士信贷银行金融产品开发部于1997年开发的度量信贷风险的精算方法, Credit Risk+模型的主要理论来源于保险 (特别是火险) 计算学, 即灾害发生的概率和灾害导致的损失程度决定了损失分布, 认为只要知道了贷款组合的违约概率和损失的严重程度, 就可以计算出贷款组合的损失分布。在对违约风险进行建模时, 不考虑信用等级的变化, 而且假设违约风险与资本结构无关, 通过在随机过程中引入“跳跃 (jump) ”和“强度 (intensity) ”, 可以对突发事件做出刻画。

6. Logit回归模型

Logit回归模型是近年来针对农贷业务新提出来的风险量化模型, 该模型是离散选择法模型之一, 属于多重变量分析范畴, 是社会学、生物统计学、临床、数量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等统计实证分析的常用方法。Logit回归分析作为一种计量经济分析方法, 属于因变量为离散变量的离散选择模型, 在诸多领域比如商业信用评级和金融风险识别方面都得到广泛成功的应用。与一般线性回归分析不同, Logit回归分析的被解释变量即为获得概率, 被理解为一系列解释因素作用的结果, 一旦解释因素的作用达到阈值, 则事件就发生了。

三、各模型的比较分析及对城商行的适应性

1. 城商行采用各种模型时需要考虑的评判标准

评判一个模型的好坏, 是否适合城商行应用,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可靠性、可解性、可行性、可验证性及成本的高低。第一, 可靠性是指所建模型要能够准确地反映出现实情况。建立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需符合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各行的实际信用风险特征、适合各行的授信、风险评估体系, 体现各行信贷风险特色。第二, 可解性是指模型必须能够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用适当的算法求解出来, 并且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第三, 可行性是指模型所需的条件银行能够满足, 例如各种数据都是能够取得的。第四, 可验证性是指在模型的可靠性和可解性得到保证的前提下, 把搜集到的数据, 求解出模型, 然后将在模型求解过程中未使用的其他数据代入验证, 并符合我们的预期。最后, 成本的高低也是我们考查一个模型好坏的标准。包括:求解模型的软硬件成本, 搜集数据的成本, 验证结果的成本等等。

2. 各种模型的比较分析

从以上对各模型优缺点的分析, 我们可以了解到, 目前没有一个万能的模型可以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得到较好的应用。我国的城商行要想提高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应该因地制宜, 针对不同业务采用不同策略, 尽快改变以专家法为主的管理模式。例如, 批量的小额、小企业信贷, 就可以尝试采用Logit回归模型, 而对大公司大企业, 可以考虑Credit Metrics模型等等。我国的城商行想提高自身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除使用适当的模型外, 完善自身数据库、大力发展人才战略、完善信贷内控机制等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

摘要:长久以来, 我国商业银行, 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都是基于定性分析的, 虽然现在通过建模定量地对信贷风险进行研究已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其仍然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我国的城市商行要想提高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应该因地制宜, 针对不同业务采用不同策略, 尽快改变以专家法为主的管理模式。对批量的小额、小企业信贷可以尝试采用Logit回归模型, 而对大公司大企业可以考虑CreditMetrics模型。

关键词: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城商行,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1]ArnauddeServigny[美], OlivierRenault.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2]李杨, 刘华, 余维彬.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技术和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篇4:商行风险

《投资者报》从32家公布2011年年报的城商行中统计发现,有18家资产规模超过千亿,其中上海银行与江苏银行等营业收入超百亿。按净利润增速,前三家分别为广西北部湾银行、包商银行和汉口银行,各为78.23%、48.52%、48.37%。

在千亿规模城商行中,核心资本充足率最高的三家银行为包商银行、哈尔滨银行和宁波银行,分别为13.35%、12.47%、12.17%,不良贷款率最低的银行为重庆银行0.35%、包商银行0.43%、徽商银行0.48%。

而在千亿资产以下级别城商行中,厦门与九江银行2011年都保持了强劲的利润增速,分别为178%和185%。核心资本充足率最高的三家银行,分别是内蒙古银行、晋商银行和九江银行,达到19.88%、16.43%、15.54%,不良贷款率最低的九江银行仅为0.12%。

在《投资者报》评选中,盛京银行、贵阳银行、重庆银行成为2012“最佳盈利能力城商行”;宁波银行成为2012“最佳风险管理城商行”。

资产规模9年增6.8倍

在重组改造中,近几年城商行总数不断减少。根据银监会数据,2003年以来,约800家城市信用社先后完成城市商业银行重组改造或实现市场退出,通过改革重组、增资扩股、资产置换等多种方式处置了超过1700亿元历史不良资产,行业风险逐渐得到化解。

2011年底,城商行9.98万亿元总资产是2003年末的6.8倍,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占比8.8%。不过,城商行内部分化情况非常严重。截至2011年末,规模最大的城商行总资产超过1万亿,而一部分城商行资产规模仅有几十亿。

一批增速较快的银行,在资产规模上实现较快的迈进。如在2011年,吉林银行、成都银行等银行资产规模突破1800亿元,锦州银行等也开始达到千亿资产。

总体来看,城商行利润增速较快,2011年增幅达到40.42%,超过整个银行业36%的增速。分析来看,这主要得益于净息差回升及快速增长的中间业务收入。在盈利水平上,2011年底,城商行平均权益与资产比率为6.7%,高于大型商业银行的6.3%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5.9%。

不过,这种盈利面临着明显的短板,可以说利息收入高、手续费和佣金收入低,基本是城商行的盈利特征。

在2011年,城商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高达85.2%,高于大型商业银行76.9%的比重。这也意味着,未来城商行在调整业务模式方面的压力非常严峻。

城商行风险压力加大

从2008年开始的信贷扩张政策,让包括城商行在内的银行业资本消耗较快,加上城商行上市未能在2011年取得突破,多城商行通过发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缓解扩张压力。

在2011年,城商行还出现了多起风控案件。从齐鲁银行票据案,到烟台银行4.3亿元银行承兑汇票案,汉口银行担保纠纷等,都暴露出风控体系存在的漏洞。

10月24日,标准普尔发布《中国50大银行》报告称,未来几年小型银行可能会面临流动性陷阱,而全国性银行和大型区域性银行将迎来并购弱小银行的机会,整合步伐将取决于银行业信用下滑的严重程度。

报告认为,随着经济放缓,信贷随时螺旋式上升,银行会发现很难维持足够的利润。

跟大型银行相比,城商行普遍市场地位较弱、客户基础有限、有经验人才不足、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宽松。“那些过于激进但准备不足的银行,尤其是没有细分市场竞争优势的小规模银行,将因经营环境变差而受到最严重的打击,这将严重削弱公众对小型银行和表现不佳银行的信心。”上述报告称。

截至2011年底,我国城商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3.7%,高于商业银行全体的10.2%和大型商业银行的10%。虽然城商行不良贷款率由2010年末的0.9%下降到0.8%,但整体不良贷款风险压力有所加大,不良贷款余额出现反弹,由2010年末的326亿元上升至339亿元,增加了13亿元。

篇5:重庆农商行合规风险管理办法满分

1(判断题)合规风险,是指因未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而已经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错

(判断题)监管机构关于本行的监管意见或建议属于重大合规风险事项。2.对

3.(判断题)审计稽核部门应定期审计、评价合规性审查尽职情况。并将合规审查意见落实情况纳入合规审计范围,据以评价相关机构、业务条线、部门合规尽职情况。

(多选题)合规管理部门作为协助高级管理层管理合规风险的部门,包括 4.A.支行合规管理部门

B.支行各条线部门合规管理岗 C.总行各条线部门合规管理岗 D.分理处合规管理岗 E.总行合规管理部

5.(多选题)本行合规考核的目的是

A.为各岗位员工薪资调增、职位变动、培训与发展等人力资源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 B.促进合规风险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交流,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

C.将合规风险管理实施情况与本行战略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确保本行发展战略快速平稳实现

D.提高本行合规风险管理水平

(判断题)总行合规管理部负责全行的合规咨询事项,包括支行的合规咨询事项。6.对

7.对法律、规则和准则的遵循情况进行的检查。

8.(单选题)合规管理部门负责合规问责的调查并提出问责建议,在职责范围内实施批评教育。对涉及适当的经济或行政处罚的应送交()办理。

A.保卫安全部门 B.人力资源部门 C.审计稽核部门 D.纪检监察部门

(多选题)以下属于重大合规风险事项的是()。9.A.部门或机构主要负责人收到法纪追究、行政处罚的,内部员工违法犯罪的 B.因合规风险造成的诉讼案件 C.涉嫌洗钱案件

D.在经营活动中因存在的重大制度缺陷,已经或可能造成银行资产损失10万元以上的事项 E.因经营活动中发生违规事项,受到处罚损失在5万元以上的事项

在对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和适用等相关疑难问题提供合规咨询意见时,10.(判断题)应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并联系立法背景和立法原意,使咨询意见尽可能符合立法本意。

11.(单选题)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外部监管机构对本行合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时,被检查单位应在接受检查()个工作日内将《接受外部合规检查报告表》报总行合规管理部。检查结束后,应及时将《外部合规检查结果报告表》报告总行合规管理部。

A.3 B.2 C.1 D.5

12.(判断题)如果,合规管理部门认为法律、规则和准则的变动将导致本行内部规章制度存在合规风险的,应当立即向合规负责人书面汇报,并提出风险处置措施。对

(判断题)在工作中发现行内制度、操作规程与国家法律、规则和准则严重相违背的诚信举报事项由13.对

篇6:商行风险

对城商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思考(2015.2.12, 刘晖)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曾经在交通银行基层分行从事过储蓄、授信业务风险管理工作,也曾从事过三年城商行质量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维护工作,目前长期从事操作风险审计和案件防范方面的具体工作,在多年内控体系、风险库建立与维护以及操作风险审计过程中对城商行操作风险管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和感性思想,现从操作风险审计的角度提出对操作风险管理的若干思考,文章不针对任何具体单位和个人,仅作为理论调研的一种思考和抛砖引玉,只代表个人的学术观点和意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相比,操作风险具有四个明显特征。一是风险的内生性。二是复杂性和隐蔽性。三是风险与收益不对称性。四是关联性。这些特殊因素都决定了操作风险的防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城商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方能取得成效。

当前持续下行的经济形势、持续推进的金融改革、持续加剧的银行竞争态势都使得城商行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不容乐观,经营形势极为严峻,这对城商行的风险防控提出了新的挑战。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直接诱发金融危机。因而,加强操作

操作风险研究

风险的管理工作是当前城商行必须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同时也是城商行必须直面的一项课题。

二、当前城商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操作风险认识不到位。从城商行系统发生许多案件看,是屡犯屡查,屡禁不止,重要制度形同虚设。如:查库制度、授权制度流于形式;没有坚持重要岗位轮换和相互制衡机制;金库管理制度、现金提取、现金调拨程序管理不严,导致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截取库款、盗用现金;网点管理不到位、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失控,工作人员私自开户购买支票挪用银行资金,柜台人员上班时间私自离开柜台、自办业务失控、柜面授权流于形式,银承票据信封管理不善至遗失、吞没卡管理不到位、被人偷取,单人加钞、致使钞箱库款被挪用;贷款抵押双人核保制度执行不严、“贷款三查”流于形式,导致贷款担保悬空、被骗;核心系统密码保管不严谨、导致客户数据被私自修改;财务管理混乱,有意无意导致私设“小金库”,甚至导致行贿、受贿、非法放贷的刑事案件发生等等。这些案件表象均从一个角度折射出城商行部分干部员工对操作风险认识淡薄,风险认识缺位,认为操作风险防范不重要,有的甚至认为影响业务发展,将操作风险防范与业务发展形成对立,不能充分认识操作风险发生导致银行经济和声誉损失对银行经营的危害性,害人害己、得不偿失。

(二)操作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笔者通过多年操作风险审计实践发现:基层行在操作风险方面存在部分漏洞和隐患,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部分城商行干部员工对操作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强。

操作风险研究

一是查库制度执行存在漏洞。据调查:较多行查库制度要求会计主管及支行行长、分管行长定期、不定期抽查各柜员的金库尾箱。实际执行情况是有些支行负责人借口工作繁忙不查或委托会计主管查库;部分会计主管下班前有时因为业务繁忙或者认为麻烦,也时常存在忘记卡大数查库,致使查库措施流于形式。该行为的操作风险在于柜员可以在营业时,利用制度漏洞,在一定金额以内无需授权条件下自行空存,并在当日下班后将款项转移,存在一定的案件隐患。笔者了解到某专业银行的模式是加大后台查库力度,设臵后台专人每日终了进行查库,并于次日将金库尾箱对柜员进行交叉轮发,每天上班前,由会计主管进行0轧账,可防范此风险。

二是柜台员工收入不稳定,易产生案件隐患。据调查:部分行柜员较多由于存款考核等任务指标考核实行倒扣等原因,导致薪酬收入相对较低,前台柜员时时与现金接触,易产生一定案件隐患。建议对柜员工资考核宜保持相对稳定,确保一定的工资基薪水平,不影响其正常生活所需,促使柜台员工考虑作案成本,不愿冒险,以付出职业生命为代价,铤而走险。

三是执行柜台人员营业时间相关规定不严谨。据调查,部分行营业室内也偶尔存在柜员因各种特殊原因暂时离开柜台的现象。根据近期省内一起空存案情分析,应加强对柜员营业时间的管理,要求柜员工作时间内,原则上不得离开营业室,营业期间柜员确有特殊原因需要离开营业室的,必须报当班会计主管批准,由会计主管对其现金、重证、印章、会计凭证等重要物品进行检查,核对无误后双人上锁方

操作风险研究

可离开。

四是执行ATM加钞制度不严谨。据调查:城商行现行的ATM加钞中,一般是由会计主管和一名会计后台人员双人执行加钞流程,并且支行行长、会计主管查库时很多时候并没有检查ATM机内的现金额。由于加钞人员相对固定,容易产生串通作案可能,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通过对华夏银行石家庄分行一起涉及ATM机案例分析,建议城商行完善加钞制度,在钥匙密码“双人分管、双线不交叉”的前提下,对ATM加钞人员适时变动,防范“多出库、少加钞”的案件风险。

五是事后监督模式有待改进。据调查:目前很多城商行的事后监督还没有完全实现人员空间和时间上的分离。应该逐步推行全面事后监督时空分离,保证分支行的传票流转到总分行事后监督后,不再回到分支行,而是直接入库。分支行须查阅时,要履行规定手续,防范涂改、编造、丢失凭证的操作风险。

六是综合柜员柜面接受客户现金流程有待完善。据调查:很多行柜员在柜面上经常放有金库尾款,容易将客户正在办理的现金混入。应要求柜面人员接收客户递进的现金后,在业务没有办完时,不可将现金混入库箱款内,并要求将收到现金及时进入尾箱,不准将现金推放在桌上,避免操作风险。

七是柜面业务授权监督力度有待加强。据调查:发现部分行的柜面授权普遍存在由于授权人忙或者责任心等原因导致授权流于形式、授权密码保管不严谨的问题。建议增加后台人员,加强柜面后台监督及授权管理。

操作风险研究

八是各类柜面委托业务流程应增补核保环节制度。据调查:部分行在办理柜台委托业务时,没有派行内人员上门进行委托事项的核实。应要求对于办理委托书面挂失业务、解挂、取款等业务处理时,要增加银行人员双人核保流程控制,规避操作风险。

九是第三方远程监控有待建立。据调查:某些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监控设施故障、监控角度不对等),导致ATM加钞各环节并没有在监控下进行,要建立第三方远程监控,不仅监控加钞,而且对授权、柜面进出现金等重要环节进行时时监控,全过程监控加钞、现金流转流程。

十是吞没卡的管理有待完善。据调查:有些行执行吞没卡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建议对于吞卡四天内及时剪角作废。另外,要杜绝吞卡到处乱放、保管混乱的现象,防范吞卡被盗、被克隆的案件风险。

十一是凭证流转制度有待完善。据调查:较多行凭证流转到总分行时存在漏洞,安全防护措施力度不够,易产生凭证丢失、涂改等风险隐患。要完善专门制度,确保凭证流转安全。要求分支行将送到总分行的凭证要密封包,并固定专门的箱包(有足够安全力度)交送。

十二是贷款核保制度执行不严谨。据调查:有的行因为贷款核保不严谨,直接导致抵押物不存在或错误,致使贷款悬空、被骗贷。

十三是“贷款三查”流于形式。据调查:很多行在不良贷款问责时发现:均是因为“贷款三查”不到位,授信人员不尽职,致使贷款形成损失,教训深刻。

十四是核心数据库系统进入密钥保管不严。据调查:个别行由于

操作风险研究

数据库密钥保管不严谨,导致个别科技人员违规进入数据库修改客户的存款数据,存在巨大案件隐患。

十五是银行员工出借账户给客户。据调查:个别行个别员工由于出借个人账户给客户过渡资金,导致卷入非法集资案件中。

十六是轮岗轮调不到位。据调查:部分行从存款稳定性以及工作连续性角度考虑,对部分支行负责人以及总分行重要岗位没有实行定期轮岗,存在一定操作风险隐患。

十七是对账操作不严谨。据调查:部分行客观存在对账操作违规使用客户经理对账、柜台对账对账单返回柜台等违规行为,存在一定操作风险隐患。

十八是员工行为日常排查流于形式。据调查:由于基层行负责人对员工行为排查重视程度不够,借口业务压力大等原因,对季度的员工行为排查工作流于形式,个别员工在外面涉及非法放贷、借贷、集资等行为,单位负责人根本不知道,存在一定风险隐患。

十九是未成功代发工资款长期挂账。据调查: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个别行对于未成功代发的客户工资款项长期挂账,臵之不理,存在一定风险隐患。

二十是暂停使用的会计印章未双人封存。据调查:部分行对于暂停使用的部分印章由会计主管保管,未双人封存,存在一定风险隐患。

二十一是押品管理尚未建立良好的内控管理流程与制度,包括完整的抵质押品台账登记、健全的押品出入库审批流程及每月押品账务与实物核对等等,但由于经营行人员匮乏、管理意识、风险防控观念

操作风险研究

稍显淡薄的原因,经常导致押品台账无登记记录,账实不符现象时有发生,以致整个银行财务报表表外科目账务混乱,清理难度极大,存在较大风险隐患。

二十二是法律合规方面存在瑕疵。如:个别支行未按要求填写法律文本(含标准和非标准文本),存在倒签合同的现象,即合同当事人一方已提供服务,但个别支行、部室为满足报账需要或法审形式需要,补签合同,有可能引起法律风险。同时,很多时候部分行存在合同文本填写不准确、不完整的情况,甚至有涂改的痕迹。如:制度要求在授信协议下选择最高额类担保合同,但某支行客户经理选择使用非最高额类担保合同,造成合同使用错误,甚至合同法律效力不足等问题。

二十三是续授信出库押品存在短期“空库”的漏洞。在实际押品工作中,由于客户经理对押品出入库流程认知不清,加之对原授信担保物出库后而新授信担保未完成抵押登记前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了解不足,易引发操作风险。如:某客户在原授信未结清的情况下通过了续授信申请,需要将原授信担保物特殊出库重新办理抵押登记,虽然出库手续完备,但易造成新笔的抵押登记完成前无有效担保物担保的情况,易滋生该担保物在此“真空期”被有权机关查封、其他债权人申请实现债权等法律风险。

二十四是出入库凭证缺失。由于客户经理对制度的认知不足和执行力的欠缺,日常押品出入库管理工作中的细小环节容易产生操作风险隐患:如办理出库和入库的客户经理不是同一人;入库单未妥善保

操作风险研究

管造成遗失,用支行说明代替,易造成出库档案资料不齐全、押品被人冒领等风险。

受文章篇幅限制这里仅论述部分操作风险隐患及漏洞。但是仅就这些,已经能够充分说明,城商行部分干部员工操作风险防范意识不强,更为严重的是这些漏洞极易演变为更为严重的案件风险事件或案件,给银行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声誉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各城商行经过这几年的改革,均建立了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操作风险管理等。但是大部分城商行仍未建立垂直的内部审计体系,有些城商行分支机构的内审部门根本无法胜任防范操作风险检查的要求,与建设现代金融企业的内在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缺乏对操作风险的整体掌控,未应用统计学原理对操作风险事件进行计量、分析,更谈不上数据库的建设和科学有效的管理。二是“三道防线”未能形成整体合力。由于基层机构、专业管理部门和内控合规部门、内审部门的职责界定不清,三道防线不能很好地衔接,导致政出多门、各自为战,削弱了内控体系的整体性、协调性和有效性。三是未建立操作风险评价、监督和整改机制等。

三、操作风险防范对策思考:

这里笔者将从内部控制体系的角度,提出对操作风险防范对策的思考。

1、转变观念,增强全员操作风险意识。

操作风险研究

一是从去年以来,经济下行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已经非常明显。习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在经济领域,新常态就是去产能化、去杠杆化、挤除泡沫,就是力求实现速度“下台阶”,效益“上台阶”。所以,今后短期内国家也不会轻易通过增加货币供应,强化杠杆效应,以大量人民币投放来救市。据经济学家预测,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经济企稳运行依然面临较大的压力。2015年城商行面临的经济金融形势可能更为严峻。国家过度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的形势依然严峻;消费仍未摆脱疲弱态势,内需拉动乏力;美国复苏并非确定性大幅好转,欧洲复苏还未真正开始,国内消费品过剩的趋势还将延续;国家的稳增长政策并非要通过强刺激来形成新的一轮经济上升,而是出于经济托底的需要,因而稳增长措施也将更多的兼顾改革。所以,今年的GDP将会在7.4%的基础上有所回落,CPI将在2.2%左右。然而,城商行面临金融竞争的挤压又必须加快发展、加大业务拓展力度。因此,现阶段城商行如何处理好加大投放与风险管控的关系非常关键。二是要在全行倡导和强化全员风险意识,引导全行员工树立对操作风险管理的认同感,真正意识到操作风险管理绝不仅仅是风险部门和风险管理人员的事情,操作风险管理人人有责,使风险意识突破传统的部门界限真正融入全行各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工作习惯之中,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岗位上存在的风险点,形成防范操作风险的第一道屏障。

2、建立体系,架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

在城商行原有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由总行行长任组长,由相关业务部门以及各分分支行负责人任组成人员。日常办公机构设在风险管理部,其职责是:负责制定相应的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研究

管理政策、程序和步骤;负责指导业务管理层以及各分支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活动,并定期检查、评估所有分支机构操作风险管理状况;负责为操作风险开发相应的技术和方法。总行各业务管理部门以及各分支行主要职责是:具体执行各项操作风险政策,并定期向风险部进行操作风险状况报告,并配合风险管理部开展工作。审计部门职责是:检查操作风险政策执行以及效果,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完整性。后勤保障部门(包括科技、安全保卫、办公室)职责是:负责操作风险管理的支撑和保障工作。

3、持续改进,整固内控体系防范操作风险。

在一定程度上,防范操作风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制定尽可能详尽的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并加大检查执行力度,使内控制度建设与业务发展同步。一是分条线开展现场检查,并按照内控体系的要求,填写纠正与预防措施报告。并按月形成检查报告,真实、客观、全面的反映各分支行的制度执行情况,再通过持续的整改,强化内控制度的执行力;二是总分行各业务部室要遵照内控体系PDCA的核心理念要求,在制度检查基础上,不断识别客户的需求和业务要求,按照内控制度修改程序的要求,持续的更新完善城商行的内控制度体系文件,力争每月新增修改发布一次内控体系文件,确保体系文件的符合性、科学性、实用性。

4、重点监控,排查操作风险易发点。

操作风险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难以把握的风险,要尽可能的排查城商行面临的所有操作风险易发点。根据城商行的业务范围,现从存款

操作风险研究

及柜台业务,会计核算、信贷业务、资金业务、中间业务以及六个方面分析阐述操作风险易发点。

(1)存款及柜台业务:主要的风险易发领域是:开立、变更、撤销账户;大额存单签发、大额存款支取;对开销户登记簿、验印系统、印鉴卡等重要物品的管理;账户异常变动监控;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印证押三分管;操作系统;柜台人员名章、操作密码、身份识别卡等物品的管理;营业终了的账务管理。

(2)会计核算:主要的风险易发领域是:重要会计岗位;授权;对账;会计岗位设臵。特别是:重要会计岗位包括会计人员、会计负责人、联行、同城票据交换、出纳等岗位。对于这类岗位应实行强制休假和定期轮换,并逐步推行离岗(任)审计制度。账务核对要确保账账、账据、账款、账实、账表、内外账六相符。会计岗位的设臵要实行责任分离、相互制约,禁止一人兼任非相容岗位或独自完成会计过程的操作。

(3)信贷业务:主要的风险易发领域是:岗位分设;集体审查制度;审查、审批权限和工作程序;集团客户授信;贷款三查;授信管理办法;授信审批程序;关系人授信;借款用途的审查和监控;借款人资料审查;合同文本。特别是:贷款“三查”要注意了解、跟踪客户的变化,做好风险预警和防范。一是贷前调查要把好风险准入关。重点关注与经营相关度较高的参考数据,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发展前景和产品竞争优势、持续发展能力。要对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了解其现金流量,客观评价其经营业绩和风险状况。二

操作风险研究

是贷时审查要把好风险控制关。要对调查人员提供的资料进行核实、评定,复测贷款风险度。要重点审查是否由借款人本人持有效证件办理贷款业务,贷款资金流向是否符合贷款用途。当前要重点防范利用银行放贷需求强烈的特点,部分企业造假骗取贷款,关联企业连环担保贷款、担保公司超资本约束担保贷款、内外勾结虚假评估抵押物担保贷款等。三是贷后检查要把好风险管理关。要进一步拓宽对借款人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收集渠道,定期了解借款人、担保人的经营情况和资金投向,加强对抵押物的管理和检查。要健全贷后检查记录,定期作出调查报告。对检查出的问题必须及时做出处理,防止小毛病酿成大顽疾。四是逐步对押品进行集中管理与清理。根据制度要求,对全行抵质押品进行全覆盖的集中清理,协助押品保管行建立健全押品管理台账、按月进行押品核对,以达到押品管理账实相符,最终促进各项业务的良性循环发展。五是做好押品重新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前的准备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支行的监督和指导,引导客户经理在确保抵押登记手续能够如期完成后再行出库,避免和减少押品“空库”现象的产生,同时强化对抵押登记手续时效性的理解和落实,可依据不同情况对原担保物出库后至办理新笔登记入库前的时间进行限制,尽量减少和避免因重新办理登记之前准备工作的不足而带来的潜在风险。

(4)资金业务:主要的风险易发领域是:岗位分设;资金的调入调出;授信;授权;交易头寸;极端情况的应对措施;代客业务;结算。

操作风险研究

(5)中间业务:主要的风险易发领域是:支付结算业务;代理业务;借、贷记卡;银行卡发卡机构与特约商户;特别是支付结算业务风险点表现在持票人提交的票据或结算凭证要素不齐全,提交变造、伪造的票据或结算凭证,委托收付款指令不正确或超过有效期以及银行员工操作失误等。

(6)计算机信息系统:主要的风险易发领域是:岗位分设;系统开发;外部采购;网络管理系统;用户和密码管理;病毒入侵;数据信息管理;电子银行;应急系统(灾备管理)

对于以上风险易发点,城商行总分行各部室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负责,在日常内部管理检查中,针对以上操作风险易发领域,加大检查力度,有效防范上述领域发生操作风险。

5、不断跟进,持续开展操作风险识别与评估工作。

按照监管部门内控指引的要求,城商行要在认真梳理和优化各项管理流程基础上,针对每一个业务和管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区别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考虑常规和非常规的情况,运用先进的半定量分析方法LEC(业务发生频次评价法),选取风险发生的频次(L)、业务和管理活动发生的频次(E)、风险发生可能导致的后果(C)三个因素,对全行各项业务流程逐项进行风险识别与计量。根据计量结果划分出可接受风险与不可接受风险。在此基础上根据风险的类型制订防范措施,对发生风险频次高、风险可能导致后果严重的流程进行重点监测。并坚持进行风险识别与计量筛查工作,对风险识别评估工作要及时进行更新、完善,确保城商行所有的业务及流程,都处于监

操作风险研究

控状态,不留操作风险死角。

6、多法并举,强化操作风险管理手段。

一是要解决内部检查形式化问题,加大问责制的威慑力。但在“控制风险、支持经济健康发展”这样一个精神指导下,在目前特殊的经济背景和政策之下,对银行信贷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尽责、问责和免责制度以及考核指标要进行科学的界定和调整,要有一定的宽容和容忍度。但是对于因贷前调查不实、贷后检查不到位,反映情况不及时,采取措施不得力,而造成贷款损失的,要进行责任追究,决不宽容;二是要改善电子化手段,迅速改进科技信息系统,提高通过技术手段防范操作风险的能力,支持各类管理信息的适时、准确生成,为业务操作复核和审计部门的检查提供坚实基础;三是多发并举,提高内控管理人员素质;四是不断积累操作风险的数据、资料、经验。

7、践行法治精神,寓合规意识于日常工作

一是相关经营行和业务部门应增强契约精神,充分了解合规合规经营和信贷业务发展的互动及制约关系。包括在书面合同签订前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合规有效使用信贷合同,以免出现纠纷时无合同依据导致出现被动局面;二是建立健全行内法律合规部门管理制度,建立事前监测、事中审查、事后救济的综合风险化解机制。包括提前将法律文本提交法律部门进行审查,法律审查部门应对送审的法律文件严格把关等方面。三是增加法律法规的培训工作,提升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以提高全员的法律风险辨识能力。

操作风险研究

8、治本入手,建立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

一方面要以人为本,人力资源部门要通过开展培训、考核等措施促使全行员工熟悉自身岗位工作职责要求,理解和掌握业务的整体流程和关键风险点,同时各级党组织、工会还要加强员工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等在内的综合性教育,培养员工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使员工做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做损害国家和银行利益的事。另一方面人力资源部门要建立公正、合理、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要根据每位员工的品德和业务能力,结合不同年龄、学历和工作经验,分配适合的岗位;同时把好“进门关”,对重要部门、要害岗位的员工,要进行严格挑选,并适时进行岗位轮换,防范操作风险。其次是建立风险控制文化。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是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存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

湖北银行黄石分行审计部刘晖

上一篇:人力资源部改革下一篇:生活中的美哲理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