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质的研究

2024-04-30

教育技术学质的研究(精选8篇)

篇1:教育技术学质的研究

质的研究与学前教育研究

一、学前教育研究的特点

学前教育学科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前教育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幼儿教育科学,揭示和发现幼教领域内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进而用于指导幼儿教育实践,改进幼教内容和方法,提高幼教质量,更好地完成幼儿教育的任务。

幼儿是幼教科研的主要对象,其身心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学前教育研究要适合幼儿这一研究对象的特点,适合人作为一种复杂社会现象的特点,采用适宜研究方法。教育领域中很多现象难以量化,片面追求量化反而不科学,采用质的研究方法才能获得较为客观的结论。学前教育的研究也不例外。

儿童是“在教育中发展”和“在发展中教育”的。因而学前教育的研究更应注重提高其实用价值,解决教育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的学前教育研究不再仅仅把儿童、把幼教作为单一、孤立的现象或领域来研究,而是把幼儿作为发展的整体,着重考虑教育的整体功能,进行整体系统的教育研究。即通过研究,提供有效的教育措施和环境条件,考察如何对幼儿实施有效的教育教学,促进其各方面的发展,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质的研究的特点“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陈向明)这种研究的环境是自然环境而非实验环境,收集资料采用开放型访谈、参与式与非参与式观察、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研究过程中不使用量表和其他测量工具,研究者本人就是研究的工具,在研究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是互动关系,通过两者的互动来理解被研究者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

质的研究具有平民性。传统的研究通常使被研究者被观察、被询问、被评价,没有自己的声音。而质的研究尊重作为个体的被研究者,对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意义解释都非常重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生动的故事,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都值得去倾听,去探询,去研究。

质的研究具有互动性。在质的研究中,被研究者可以与研究者一起合作,通过相互之间平等的互动提高自己的意识和能力。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质的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也不仅仅是一种具有工具色彩的研究范式,它是一种看待世界和建构现实的方式,研究者并没有先知先觉的能力,也并不比被研究者更高明,研究的结果是双方共同建构的。

质的研究十分强调在自然情境中与被研究者互动,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构结论或理论,其探究方式不包括纯粹的哲学思辨、个人见解和逻辑推理,也不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工作总结。在这一点上,“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不同而与“量的研究”有共同之处,但由于在指导思想和操作手段上存在差异,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所关注的焦点各有不同。总的来说,量的研究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及其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把握。而质的研究是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然后对事物的“质”得到一个比较整体性的、解释性的理解。

儿童的发展是很复杂的,很多情况下无法定量,所以需要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加以研究。近年来,人们普遍注意到实验方法的缺陷。正如日本学者秋山和夫在其《幼儿教育论》中指出:“幼儿研究方法中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非常轻率地使用实验的方法。”他认为,“在幼儿研究方面,有一种传统的观点就是为了掌握成人的行为而去搜集资料,选择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把幼儿作为研究的一种手段。基于这种观点,人们多数是生搬硬套地利用以成人为研究对象的实验程序,来索取幼儿发展的数据。”当研究幼儿的领域愈成熟,许多研究幼儿的科学方法也应运而生。随着学前教育研究的发展和深入,人们意识到,研究工作要从实验室情境中走向现实环境中,研究分析幼儿的真实行为,才能有助于揭示规律,建立和发展理论。否则,其理论是值得怀疑的。

在教育研究中运用质的研究,最佳方式是研究者深入实践过程,与教育实际工作者共同针对实际的教育活动,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方案或确立研究目标,并依据教育实践的进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目标和任务。质的研究是在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可增进二者之间的相互反馈,使研究价值增生。质的研究便于开展群众性科研,能够调动广大教育实践一线的教师参加研究的积极性,在研究过程中,增强其事业心和科学育人的热忱,同时有利于改进教育观念与行为和提高研究能力,即“在互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从而有效地改进实际工作,并有益于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

三、学前教育研究与质的研究的融合

学前教育就其本质讲是一种启蒙性整体效应,较之系统的、分科的学校教育,更加强调各种教育活动在效应上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根据我国国情,日托幼儿在园时间一般为9~10小时,全托幼儿每周连续五天在园,幼儿园环境构成幼儿大部分的成长环境。因而在我国,幼儿园教育对在托幼儿的发展所产生的整体性影响便相对突出,将幼儿园教育作为连贯的动态整体进行全面研究的必要性也就更为显著。然而,此类研究涉及面广、周期较长、影响因素错综复杂,难以控制与对比,而根据我国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现状和条件,目前尚不具备高度科学的控制、测量手段和设备、技术条件,以开展严格的综合性教育实验。质的研究则为之提供了现实的可行性。我们应该将质的研究列为可供选择的方法之一,并在探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更加完善的`研究方法。

在学前教育研究中可采用质的研究的多种资料收集方法。例如,在诊断过程中主要运用观察法中的样本描述法、轶事记录或事件取样等方法,使研究者客观而准确地了解幼儿行为、实际教育过程、教师的态度和方法及效果、幼儿与环境、教师、材料的相互作用水平等,以便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干预。预诊中还可运用访谈法,此方法通常在家中、教室或游乐场所等自然情境中进行,结合观察法根据孩子回答的答案,作为线索再问另一些适当的问题,这种探究幼儿的方式,适合于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形。与家长、教师进行深入访谈收集资料,尤其是了解幼儿个性、情感、品德、社会化等,更应采用质的研究方法来进行。

质的研究法使研究者通过深入接触实践,使所要研究的问题具有针对性,也可使研究课题在动态中不断得到调整、反馈和改进,如此,推动教育研究自身的发展,并增强研究者的水平和能力。在研究中,幼儿教师有机会经常得到理论指导,有助于建立合理的教育态度与观点,明确改革的必要性;幼儿教师因受到尊重,有发表意见的平等权利,而易于焕发其丰富的教育创造性和积极性。正如《学前教育评价中的问题》一文指出:“教育研究对教育之真正影响在于它对教师的教育观点和态度的影响。”研究人员和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得益将直接影响实际教育过程和水平,从而改革教育、提高效益,使幼儿从中受益。可见,除研究成果之外,质的研究过程本身已经在产生价值,且受益面涉及全部有关者。

从整体上看,质的研究也符合学前教育研究的特点。

其一,质的研究方法符合学前教育这一学科的基本特点。学前教育是一个介于人文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既涉及社会组织的建设,又关注个体(幼儿、教师、管理人员)的成长。而“质的研究”可以同时关照这两个方面。它不仅可以对教育现象、园(所)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探究,而且可以从被研究者个人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思想。质的研究的人文性使其非常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中的人,要求对教育活动中的各类人(如幼儿、学生、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家长)的生存状态、情感感受、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进行探究。由于可以兼顾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质的研究方法有利于了解处于幼儿园这一社会组织中的个体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相互之间形成了什么关系,他们是如何互动的,他们是如何在幼儿园中成长的。

其二,质的研究能明确地、直言不讳地对价值予以认可,符合教育研究的导向性特点。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导向性。教育的目的就是按照一定的价值取向培养人,造就人,成全人;任何教育实践都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群体的厚重积淀。因此,教育研究不能只是停留在追求“事实”本身的“真实”和“客观”的层面,还需要关注教育活动中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其对教育行为的影响。而“质的研究”力求关注人的价值,认为人的道德标准、行为动机和利益关怀都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三,质的研究的过程性和情境性使其特别适合学前教育研究。学前教育是一个自然发生的、并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教育中的人和事均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因此,学前教育研究不能只是切割某些片断,对其进行静态的、孤立的、脱离情景的考察;还应该对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进行跟踪,了解事情在自然状态下变化的趋势。而质的研究非常适合这么做。

质的研究要求研究者深入实地,对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行追踪调查,与被研究者一起生活,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与对方的情感共鸣与理解。教师如果自己单独从事这种研究,可以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随时进行,不必专门设置一个人为的情境。如果我们同意“教育是一种有组织的、持续进行的并以引发学习为目的的交流”,那么质的研究方法可以说为这种交流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契机。

研究方法本身也是学科的认识客体,随着学科的发展,研究方法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研究方法的改进反过来也能促进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向明。 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

2.熊秉纯。 质性研究方法刍议:来自社会性别视角的探索。 社会学研究,第5期

3.张燕、邢利娅编著。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王坚红。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2:教育技术学质的研究

寒假假期,我读了《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一书,书的作者是陈向明,女,1953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1988年赴哈佛大学攻读教育硕士、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研究方法、教师教育、课程教学论等。已出版《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等专著多部、学术论文70多篇;研究成果多次获奖。曾任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主任、牛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任北京大学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中心主任、元培计划委员会委员及导师、本科课程改革小组成员、教育部重点文科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理事、教育学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教育评论》、《课程研究》等刊物编委。主持了教育部和国际组织委托的研究和教育发展项目20余项。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8月初稿于北京大学燕北园,1999年4月修订于英国牛津大学。作者意识到中国社会科学界目前对质的研究方法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尚不够了解,便在此书中,把目前关于质的研究的大部分理论问题和实践经验都加进来。

从全书论述的内容范围来看,主要讲述了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全书介绍了质的研究的哲学思想基础和历史背景,说明了质的研究过程、程序和具体操作,描绘了质的研究的理论发展前景。由前言和六个部分共27章组成。其中,第一部分介绍了质的研究的理论背景,结合量的研究给出了质的研究的定义;第二部分主要探讨的是研究课题的设计、研究对象的抽样、研究者个人因素对研究的影响、研究者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所产生的作用、研究者进入现场的方式等;第三部分介绍了质的研究的资料收集方式: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第四部分讲的是质的研究的资料分析;第五部分说明了质的研究的检测手段,与量的研究做了比较;第六部分描述了质的研究的发展前景。概括的说,第一、五、六部分主要介绍质的研究的哲学思想基础、历史背景和理论发展前景;第二、三、四部分重点在于质的研究过程、程序和具体操作。

读完《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本人对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点基本认识:

一、质的研究定义

在阅读此书之前,我查阅了一些有关质的研究的文献资料,发现除了本书中给出的定义外,其他学者也都对质的研究给出了自己的定义。

1.“质的研究是理解人的现场研究,一般以参与观察、无结构访谈和深度访谈来收集资料。”(Burgess,1984)

2.“质的研究是指任何不是经由统计程序或其它量化手续而产生研究结果的方法。”(Anselm Strauss & Juliet Corbin,1999)

3.“质的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而不是用数字来加以度量。”(Krathwohl,1998)

4.“质的研究是产生描述性资料的研究。”(黄瑞琴,1999)

5.“质的研究是一种致质的范式设计,是在自然情境中以复杂的、独特的、细致叙述来理解社会和人的过程。”(Creswell,1994)

6.“质的研究的渊源同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语言学相关联,……是站在被研究者的角度来描述和分析文化、人及群体行为特征。”(Hudelson,1994)

7.“质的研究的渊源同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语言学相关联,……是站在被研究者的角度来描述和分析文化、人及群体行为特征。”(Hudelson,1994)

从上面列出的这些有关质的研究的定义可以看出:和国外学者相比,我国学者对质的研究及其相关理论尚不够了解。我想,这也正是本书作者写作此书的主要目的所在,即:让国内学者了解一种颇新的研究方法,再了解的基础上可以深入研究,并能应用于以后的工作实践中。

为了使读者对质的研究有个全面的认识,陈向明教授对质的研究给出了具体的定义: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二、质的研究的特点

从陈向明教授给出的质的研究的定义中,我觉得可以归纳出有关质的研究的几个特点:

第一,质的研究是自然的研究。质的研究认为,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以及社会组织的运作是与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分不开的,自然情境是获取资料的直接源泉。想要了解个体或社会组织,就必须将其臵于丰富、复杂、流动的自然情境当中进行考察。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即为研究工具,研究者深入其所研究事物的现场,亲自看一看发生了什么事情,亲自了解那里的人们在做什么、想什么,并将所了解到的事物具体描述出来。

第二,质的研究是描述性的。质的研究中所用的资料以描述性资料为主,研究者以现场的观察记录、关键人物的访谈实录、文件、图片、实物等为主要的资料来源。研究者通过对这些有意义资料的描述,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解释和判断,向读者详细具体地展示一系列描述性的资料,使读者能对所发生的事情的内容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的、完整的和形象的认识。读者也可以凭自己对这些事情的理解做出相应的解释和判断。

第三,质的研究具有归纳的研究取向。它产生于对实际现象的考察、分析和归纳,这同以演绎逻辑为基础的实验、调查等方法在研究策略上有明显的不同。质的研究用归纳分析的方法,从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发展和归纳概念、理论或洞察力,而不是收集资料和证据来评估或验证在研究之前预想的模型、假设或理论。质的研究更适合于对人的思考过程、方案的实施过程和运动的发展过程等问题的探索。

第四,质的研究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的观点。质的研究将现场里的人、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对研究对象有着连续地、整体地追踪考察研究,它更多地关注研究问题的过程,关注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想法和做法,以及他们为什么这样想。关联地、动态地、历史地、整体地看待研究对象,有利于洞察研究对象的全貌,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研究对象的特征及变化,用不同的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特点。

第五,质的研究重视研究关系。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的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仅要了解被研究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等,还要反思自己是如何获得这些理解与解释,这些理解与解释是否确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非常重要。

第六,质的研究是一个演化发展的过程。质的研究不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一套程序直线地进行研究,而是强调“即时性”,根据现场及研究对象的情况和收集到的资料,不断归纳、调整自己的研究。研究过程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极富弹性,不可能一成不变。研究者不必受到事先制定的计划的严格约束,在建构新的研究结果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二、质的研究的理论基础

质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三种理论:

1.后实证主义:认为客观实体是存在的,但是其真实性不可能被穷尽。我们所了解的“真实”永远只是客观实体的一部分或一种表象,所谓“研究”就是通过一系列细致、严谨的手段和方法对不尽精确的表象进行“证伪”而逐步接近客观真实。

2.批判理论:在本体论上,它也承认客观现实的存在,但在认识论上,它认为所谓的“现实”是历史的产物,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被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种族和性别等因素塑造而成的。因此,研究者的价值观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被研究者。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来超越被研究者对“现实”的无知与误解,唤醒他们在历史过程中被压抑的真实意识,逐步解除那些给他们带来痛苦和挣扎的偏见,提出新的问题和看问题的角度。

批判理论指导下的研究主要使用辩证对话的方式,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平等的交流,逐步去除被研究者的“虚假意识”,达到意识上的真实。3.建构主义:在建构主义者看来,所谓“事实”是多元的,因历史、地域、情境、个人经验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是一个互为主体的关系,研究结果是由不同主体通过互动而达成的共识。

建构主义者认为,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决定了它们所看到的事物的性质。研究者个人的思维方式、使用的语言和解释原则必然符合他们生活中基本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否则便不可能对研究的现象进行任何意义上的阐释,更不可能与他人进行交流。

三、质的研究的基本步骤 质的研究的基本步骤一般包括:确定研究现象,聚焦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目的;文献综述,反思自我经验;形成概念框架;选择研究对象,探讨研究关系 选择研究方法;进入研究现场,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建构理论;写研究报告; 质量检测(效度、信度、推广度、伦理问题)等。

质的研究的具体方法是丰富多样的。质的研究必须了解的背景知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有关该研究问题的文献综述,如学术界所作的有关研究、已有的解释性理论和资料、仍需要添补的漏洞以及本研究课题在这一领域所处的位臵;2.有关该研究问题的社会、经济、文化、家庭和个人背景;3.研究者本人对该研究问题的个人经历、了解和看法。

四、总结

1.本书从理论到实践详细的分析和阐述了“质的研究”。通过一系列的实践的例子,由具体到抽象解释了“质的研究”。本书从前言部分“我想说什么”,到每个章节都会给出一个“我如何实现什么/我如何做什么…”?体现了“质的研究”的特点:强调研究者深入到社会现象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在收集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立“情景化的”、“主体间性”的意义解释。可见,作者已经将“质的研究”的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应用到自己的思维中去,应用到自己的研究实践中去。这是我感触最深的地方,使我认识到将“质的研究”的方法不仅仅应用到学术中,也可以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2.此外,对本书印象较深的还有一个,就是讨论研究者个人因素对研究的影响。众所周知,社会科学研究不同于技术等理工类的研究。社会是由人来组成的,要想准确的理解组成社会的每一个人或者一部分人是十分困难的,并且,对于社会等的理解也是由研究者理解的,不一样的人对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因此要想客观而科学地研究社会科学变的十分困难。本书首先分析研究者自身因素,进而分析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再分析如何进入研究场地,尽量做到客观分析被研究者。对我们将来的工作,学习甚至生活是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别人,以易于与人相处。

3.再次,本书对“质的研究”的方法给出了翔实的解释和步骤,对将来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4.最后,我觉得“质的研究”非常适用于教育领域,对教育研究有很大的价值。这也是由质的研究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质的研究的平民性和互动性使“教师作为研究者”成为可能,传统的研究通常将教师放到一个被动的被研究的位臵,他们被观察、被询问、被评价,没有自己的声音。而质的研究尊重作为个体的研究者,对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意义解释都非常重视。这样,在质的研究中,教师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被动变成了主动。他们自己可以是研究者,自己设计、实施和评价自己的研究;他们也可以与外来的研究者合作,通过相互之间平等的互动来提高自己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质的研究方法之所以适合教育领域,还因为它非常符合教育这一学科的基本特点。教育既涉及学校的建设,又关注个体(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成长。质的研究可以同时关照这两个方面,不仅可以对教育现象、学校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探究,而且可以从被研究者个人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再次,质的研究方法之所以适合教育领域,还因为它关注人的价值欲求,力图揭示事实背后的价值关系,而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导向性,其目的就是按照一定的价值取向培养人、造就人、成全人,教育研究必须关注教育活动中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其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篇3:质的研究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它涉及人、人的活动及人与环境、信息资源的关系, 它所涉及的问题是纷繁复杂的, 常常不是一门学科所能独立承担和解决的。因此, 从多学科的角度研究教育技术应用中的现象及其活动规律, 解决教育技术领域中有关心理、教育、行为方面的各种问题, 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的重视。

一、质的研究的特点

质的研究是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 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 (如开放型访谈、参与型和非参与型观察、实物分析等, 一般不使用量表或其它测量工具) 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 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 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陈向明, 2000) 。

质的研究的最大特点是提倡研究者直接参与研究活动, 在自然情景中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与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探究, 对有关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作出“解释性理解”, 并对事物的复杂性和过程性进行深入细致的考查。

质的研究强调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 凭借自身的洞察力在与被研究者的互动中理解和解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 在自然情景下以多种方式收集资料, 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 形成理论或是描述和呈现出一个情景, 以达到对教育问题进行整体性探究的一种研究活动。

质的研究具有互动性, 强调主体性, 被研究者可以与研究者一起合作, 通过相互之间平等的互动提高自己的意识和能力。在这种意义上, “质的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 而且是一种看待世界核建构现实的方式” (李少梅, 2004) 。研究者在所研究的问题上并不比被研究者更透彻, 研究的结果是双方共同建构的。

二、质的研究的方法

质的研究方法是相对于量的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 但它与定性研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定性研究, 是关于事物性质的研究, 是根据研究者的认识和经验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某一现象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定性研究能够有意义地处理教育过程中那些难以用定量方法描述的因素, 从而使研究者能从总体上掌握研究对象性质的基本情况。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 两者又不是截然分开的, 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事实上, 质的研究也包含实证研究的因素。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反映了客观事物质与量的辩证关系, 任何事物的质与量总是统一而又不可分的。质是一定量的基础上的质, 量是一定质的量。对于事物质的研究, 必然导致对于事物量的研究。因此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是相辅相成的。

质的研究的一般过程包括:确定研究现象、陈述研究目的、提出研究问题、了解研究背景、构建研究框架、抽样、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建立理论、检验效度、讨论推广度和道德问题、撰写研究报告等。这些环节与一般的研究方法所涉及的步骤类似, 但质的研究的关键在于事先很少对研究问题提出具体的假设。在质的研究中, 需要提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这就是其可能的结果一般并不十分明确和具体, 而要围绕这个问题去广泛地收集资料, 在对实际资料的描述和解释的过程中逐步认识问题的性质, 进而确立一个理论的架构。但质的研究并不是无目的的研究, 它是以一个大的问题情境为研究背景, 收集可能与这个问题情境相关的各种资料, 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描述, 对研究的问题形成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可见, 这种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程序与量化研究有明显的区别。

质的研究在具体设计上倾向于个案研究的方式, 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观察、访谈和文件及其他资料的收集。因为质的研究要取得对研究对象的深入的详尽的了解, 并对其整个过程作具体的描述, 资料的取得不可能来自大的范围。Patton认为, “质的方法的深刻性和详尽性, 典型地来自于小数目的个案研究, 个案的数目可以小到不足以进行类推。选择个案的研究方法, 完全是由质的研究的特殊目的决定的”。

质的研究的观察可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参与观察是研究者将自己融入研究对象的活动之中, 在观察对象的活动中充当一个角色。在这里, 研究者几乎不是一个被动的观察者, 而是与研究对象一起从事某项特定活动的一员。非参与观察是研究者作为一个旁观者, 对研究对象从事的有关活动进行观察。这种观察大部分是正式的、事前有准备的观察, 有时也可能是对一些偶然事件的观察。正式的观察一般都是指向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特定类型的行为。

三、质的研究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

质的研究作为一种与量化研究有着明显区别的研究范式,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承认和应用,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应用质的研究方法也有增加的趋势。这是人们对教育现象特点的认识, 以及几十年来在研究方法论上争辩的一个必然的结果。教育现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培养人为目的, 在对教育现象的探索中, 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人的研究相联系。本世纪初兴起的以教育测量为基础的量化的教育研究范式, 试图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规范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这种研究取向曾在很大程度上对教育研究起了推动的作用, 至今这种研究范式仍然受到重视, 并成为教育研究科学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 本世纪60年代以来, 教育研究者越来越感到量化的研究范式对教育现象的探索存在着无法弥补的缺陷。在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归结为量的过程中, 人们只有对其进行控制和简化, 才能按量化的标准去揭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因此不得不舍弃复杂的教育现象中相当一些无法用变量之间关系说明的因素和信息。为此, 许多学者在研究的方法论上, 运用人本主义的现象学、解释学和批判理论代替实证主义的方法论, 借鉴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族志学 (ethnographic) 研究等方法, 采用自然主义的方式来探索教育的规律。这种在研究方法论上的转变, 应当说是与教育现象的特点密切相关的, 质的研究方法更适合于深入地、细致地研究具体的教育问题。

第一, 质的研究以间接的方式把握隐藏于课程事实之中的意义存在。研究者只有深入地从整体、全面的角度进行课程设置的研究, 才能对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进作用。

第二, 质的研究不是致力于揭示普适性规律, 而是描述现象和关系, 关注具体的人和事, 这与课程活动的经验性、情境性和生成性是相契合的。质的研究注重“以人为本”, 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 实现因材施教, 这和教育技术中提到的个别化教学是相一致的, 因此, 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研究者运用质的研究方法, 可以更好地推进该学科的发展。

第三, 质的研究注重作为研究对象的人或人的生活的“整体性”, 与课程活动的综合化和完整性相适应的。在实证化的、量化的研究中, 研究者往往注意的是对象的某个或某些外显特征, 而舍弃了与这个或这些特征无关的材料。这样, 我们所看到的对象只不过是一些被割裂和肢解出来的抽象的碎片, 是某种脱离对象原貌的概念符号、统计数据、平均值或泛化的特征和倾向, 而不是活生生的、完整的对象本身。质的研究反对单纯地分级、分类或者抽象化, 而是致力于将部分与整体、偶然与必然、价值和要求进行整性研究, 试图完整地、生动地揭示和描述人类及其活动的面貌, 并尽可能对之作出合理的、周全的解释。课程研究的对象本身涉及诸多的因素, 其发展过程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因此, 要想洞察其全貌, 从不同角度了解其特征及变化, 以运用质的研究策略, 从整体上认识它是明智的。

第四, 质的研究注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 使之成为一种互动、共创和分享的过程, 以适应课程活动的互动性、创生性特点。新的课程观认为, 课程活动过程是一种师生互动、民主参与、共创共生共享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人人均以平等身份参与其中, 一起研究, 一起活动, 传统意义上的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严格划分将不复存在, 教师、学生不再是研究者眼中的认识客体, 而是作为研究过程中的关系主动参与研究过程, 共同认识自己及自己所从事的活动。这种和谐、宽容和极具亲和力的研究氛围正是质的研究所倡导的。

综上所述, 质的研究在理念创新、价值取向和方法运用等方面的独到之处与课程现象及其活动的诸多特点有着多方面的适切性。如何找准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将质的研究方法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技术课程领域的研究当中, 促进课程研究 (尤其是实践层面) 的拓展和深化, 是当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其意义和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总体上看, 质的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还是十分薄弱的, 与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是不相称的。因此, 我们认为, 在一定程度上重视量化研究的同时, 根据教育现象的特点, 按照研究课题的特征, 运用质的研究范式对教育技术中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3]李少梅.质的研究与学前教育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 2004.01.

[4]李海莲.质的研究与远程教育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 2007.01.

篇4:质的教育研究方法

一、质的研究方法的概念及特征

质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新形式的定性研究,多指研究者本人对问题的思考和看法,多从思辨的角度对研究问题进行描述。它除了有传统的定性研究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1.质的研究是一种自然式的探究

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本人是收集资料的唯一能动工具,体现出其对参与研究者的尊重,还显示出了一种人文精神。

2.质的研究有整体的特点

质的研究从整体上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来处理,有利于观察研究对象的全貌,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研究对象的特征及变化,用不同的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特点。

3.质的研究是使用归纳方法的研究

质的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归纳的,而量的研究方法是以演绎逻辑为基础的实验调查。研究者通过对资料本身的分析,主动地深入到实际情景中,在保持原有状态不变的情况下对事物的真实过程进行研究并归纳出抽象概念或理论。

二、质的研究的理论基础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所遵循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基础有明显的差别。量的研究遵循的是逻辑——实证主义理论基础,质的研究则是建立在另类范式的基础之上的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遵循的是现象学的解释主义。

质的研究方法确切来说不是一种研究方法,而是一种研究方式,是同类性质研究方法的统称。它的理论基础包括多种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的集合:现象学方法、象征互动论、人种方法论、文化概念论、民族志等以及这些方法中所包括的各种具体策略。

三、质的研究方法在教育中的适用领域及其局限性

1.质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适用领域

质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使用范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质的研究方法由于注意事件发生的自然情境,在自然情境下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因此它适合于了解研究对象的经历和事件,了解事件发生的动态的、连续的过程,能够用最真实、最直接、最详细的文献资料去阐述具体的教育问题。

(2)质的研究方法没有预先拟定问题,而是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根据倾听、记录被研究者对特定问题自由表达的看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所以它适合于对研究者不熟悉的教育现象进行探索性研究。

2.质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运用的局限性

(1)不适合进行宏观层面的研究,以及对教育现象的平均情况进行研究。它所建构的只是小范围的理论,其研究成果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因此不能大面积推广,只能用来对具体的、特殊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作出解释。

(2)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不容易进行。通常采用文字或图片而不是数据的形式将丰富的自然资料呈现出来,这些资料大致包括交谈记录、现场笔记、照片、录像带、私人文件、备忘录以及其他正式记录等。这些收集工作费时费工,所得结果又往往繁乱复杂,不便于运用统计程序进行处理。

(3)研究结果容易受研究者主观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对整个研究的质量评价也难以建立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

四、小结

质的研究作为一种与量的研究有着明显区别的研究方式,在我国的教育研究领域一直以定性的、思辨的研究范式为主导,人们习惯于从哲学的、逻辑的和社会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教育规律。然而,在教育研究中为了在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问题进行讨论,为了提高研究结果的实际效用,我们可以将质的研究方法和量的研究方法相结合,来弥补彼此的不足和局限性。各类研究方法都各有所长,也有其所短,只有以长补短,实行研究方法的优化组合,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研究。

篇5:《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考查方案

连云港师专函授站小学教育本科

《质的研究与行动研究》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5,共15分)

1.质的研究

2.量的研究

3.实物收集法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质的研究有哪些特点?

2.质的研究理论基础是什么?

3.如何实施观察法?

4.如何进行访谈?

5.那些研究关系对质的研究有影响?有哪些影响?

三、实践题(35分)

根据教材提供的案例,选择一个研究主题,做一个质的研究的方案。要求如下:

(一)包括以下内容:

引言部分

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现状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研究思路

研究过程

研究保障条件

参考文献

上述项目不能随意缺失

(二)格式及书写要求

1.字迹清楚,节次明显;

3.正确使用序号、标点符号等;

篇6:浅论移情在质的访谈研究中的作用

浅论移情在质的访谈研究中的作用

把移情引入质的访谈研究领域中,目的是为了发挥移情的独特作用,使研究者在质的研究中能够获得真实、可信有价值的材料和结果,从而使研究者和被研究者能够进行相互的内心感受和价值判断,并提升彼此的.实践理性和行动能力.

作 者:周斌  作者单位:山东胶南第五中学,山东,青岛,266400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44 关键词:移情   质的访谈研究   价值  

篇7:有气质的网名

374、半江戎马与君筹

375、莪能抵抗一切除了诱惑

376、山有扶苏

377、沉默_诠释你的态度つ

378、百合&小耶~

379、白衣渡川

380、微雨打梨花灬

381、花骨埋香

382、莫辞酒味薄

383、场以散,故人亦相离

384、羁旅长堪醉

385、~づ綄镁の恋

386、醉眼不逢人

387、╰︶隐痛ぴ

388、涐的心ヽ上了锁

389、佊堓花开

390、——袂吏

391、伤丶半世流离

392、朝如青丝暮成雪

393、谏书稀

394、故笙诉离歌

395、执酒共酌

396、“安城弥生

397、一寸光阴,半亩情

398、揪心先生ゝ

399、狂歌痛饮

篇8:褐煤提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褐煤,热解,提质

0 引言

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 世界一次能源结构必将再次发生变化, 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必能得到再次增强[1]。因此,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煤炭在一次能源中仍占主导地位。由于世界范围内烟煤及无烟煤的过度开发利用, 褐煤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褐煤是变质程度最低的煤, 煤化程度介于泥炭和烟煤之间, 特点是挥发分高、水分高、氧元素含量大, 并富含腐殖酸。由于有较高的氧含量和水含量, 褐煤的发热量很低, 在空气中易风化变质[2]。因此单位产品运输成本高, 不利于长距离运输和储存, 一般作为发电燃料。但褐煤直接燃烧发电的热效率低, 温室气体排放量大, 难以大规模开发利用。褐煤若不经过提质加工将很难满足用户的质量要求, 因此发展褐煤提质加工技术成为褐煤高效利用的关键。

1 褐煤脱水提质工艺

含水量高是褐煤的主要特征之一。由于褐煤中存在大量的毛细水, 脱水较其它煤种困难得多。如何对高水分褐煤进行脱水, 国外研究者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3,4,5]。褐煤内在水分的脱除性取决于其孔结构的发育程度和状态。如果将褐煤视为由凝固的胶体网状组织和微孔系统所组成, 其空间可能充满着含水介质, 可以认为构成网状组织的大孔和较大孔中的游离水或微弱结合的水比较容易脱除, 存于微孔系统中被紧紧吸着的水在适当增高压力和温度下才能脱除, 与煤结构中含氧官能团呈化学吸附状态的水分只有在较高温度和压力下才能释放出来, 实际上它可以伴随产生一些热分解反应, 煤中矿物质 (如粘土和硫酸钙等) 结晶水脱除只有在较高温度条件下才会产生[6]。

目前, 已经比较成熟褐煤的干燥脱水技术很多, 还有的正在开发, 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7,8,9]:

(1) 机械脱水法。

机械脱水技术在选煤厂已广泛应用, 是指筛分脱水、离心脱水、过滤 (压滤) 脱水等。但其处理能力和脱水效率尚难适应褐煤脱水的要求, 只能脱除外表水及很少的毛细水, 产品水分依然很高。

(2) 回转管式干燥技术。

这是一种以饱和蒸汽 (压力为0115~0155 MPa) 为加热介质的间接加热干燥器。该技术方法基本原理为热法干燥。常压下, 用低压蒸汽通过管式干燥器将煤加热到大约100℃, 使水分蒸发, 并利用与煤一起进入干燥器的空气作为脱水介质, 通过除尘器将煤粉分离, 部分空气经压缩进入干燥器循环, 部分排入大气, 德国拥有该干燥技术。该技术方法由于通过蒸发褐煤中的水分而将水脱除, 因此能耗较高, 尾气排放量也比较大。目前, 该法在工业应用中最为成熟。

(3) 蒸汽流化床干燥技术。

蒸汽流化床干燥技术是指在流化床干燥器内, 过热蒸汽吹动流化床底部的褐煤, 形成流化现象而达到脱水目的。在流化床的蒸汽吸收褐煤中蒸发出来的水分, 原煤由蒸汽带入干燥机的上部进而进入旋风分离器进行分离, 其中蒸汽部分被导回干燥机。从汽轮机出来的蒸汽向干燥机提供能量。该工艺过程的特点是蒸汽既作为干燥介质而且还作为流化介质, 干燥蒸发的蒸汽中不含空气和其他杂物, 可循环利用。由此开发出了带内部热循环的流化床蒸汽干燥工艺 (WTA) , 过热蒸汽经流化床后, 经过疏水阀, 冷凝的水用于湿煤的预热, 而蒸汽部分则通过蒸汽压缩机, 消耗部分电能后转化为过热蒸汽重新循环使用。蒸汽潜热则完全在工艺过程中循环使用, 明显提高了热能利用效率。

(4) 热脱水工艺。

该工艺过程与前述方法不同之处在于水的移除状态不同, 为热法脱水过程。热源为过热蒸汽, 工艺过程温度大约为235℃。为了维持褐煤中水分不被汽化, 系统压力必须维持在同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汽压之上, 一般在3 MPa左右。该工艺过程将水在液态下移除, 同时工艺过程产生的废热蒸汽可分级使用, 热能能够得到循环再利用, 因此能耗较低。另外, 由于过程原料煤细粉较少, , 经脱除水分后的褐煤不易在空气中自燃, 因此, 可利用空气进一步自然干燥。此法的缺点为水分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脱除, 系统干煤含水量大约为23%。

(5) 热压脱水工艺。

该工艺过程由德国多特蒙德大学Strauss等研究开发, 该过程综合了热法脱水和机械力脱水的优点, 将褐煤加热到不大于220℃的条件下, 通过机械挤压将水挤出。该工艺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 用工艺热水预热; (2) 过热蒸气加热; (3) 加压脱水; (4) 闪蒸进一步脱水。为了使干燥介质均匀分布在煤层中, 原煤必须用压盘稍微预压一下。预压时, 热水从压盘里的喷洒系统均匀地分布在煤层表面。在饱和蒸汽压力下, 水进入压力室, 热水经过煤层并且向煤释放所有的热量, 然后用蒸汽加热并使煤中的水分部分从煤层中脱离出来。最后再经机械压力和进一步闪蒸过程, 脱除大部分水分。相对其它热法或机械脱水法, 热压脱水工艺操作条件较为温和, 工艺过程较为简单, 利于工艺过程的工业实现;同时, 工艺温度相对热脱水工艺低, 由此对工艺废水处理相对容易些。同时, 该过程对一些金属离子如Na、Ca、Fe、S等具有一定的脱除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 可溶离子大部分可同时得到脱除。由于从煤中通过热压力使矿物质同时析出, 特别是碱金属, 因此可以减少积灰、结渣。电厂具有丰富的蒸汽资源, 因此十分适合与电厂的集成。

(6) 液化二甲醚固体脱水工艺[7]。

该法为日本中央电力工业研究所正在开发的一种脱水技术, 使用该技术干燥褐煤或煤泥时, 所需能量是传统热脱水方法的50%。该技术使用液化的二甲醚 (DME) 为脱水剂, 利用了其低沸点 (-24.8℃) 、易通过压缩液化、与水互溶、无毒、易渗透进入固体材料且对环境无害的优点。而且, 由于中国正在建设大规模的DME项目, 预期将来DME的价格将比液化石油气低。

2 褐煤的低温热提质工艺

褐煤低温热提质过程不仅仅是为了脱除褐煤中的水分, 随着温度的升高 (250℃~400℃) 同时也伴随着煤的组成和结构的变化, 这主要是由于褐煤发生了轻度热解作用引起的[10]。这里所说的褐煤低温热提质, 是指褐煤在250℃~400℃温度范围内, 经脱水和轻度热分解后转化成具有类似烟煤性质的提质煤。目前, 研发比较成熟的褐煤低温提质工艺主要有下面两种。

2.1 日立公司开发的二段加热提质工艺

日本日立公司与丸红公司联合开发褐煤提质工艺, 首先是煤经干燥后在250℃~450℃温度下干馏, 然后冷却并用低煤阶煤在干馏阶段所产的焦油来涂敷, 使煤表面孔隙大为减少, 从而改善了提质煤的自燃性。曾用几种美国低煤阶煤进行过试验表明:全水分、挥发分明显降低, 氧和氢含量也降低, 炭含量明显增高。

2.2 三菱重工公司开发的流化床提质工艺

日本三菱重工公司开发了以流化床加热低煤阶煤的提质工艺, 其特点是在80℃~150℃温度下对原料煤干燥, 然后在250℃~400℃温度下快速加热和在30℃~70℃温度下快速冷却, 得到提质煤。通过实验表明:不同煤的固有水分脱除有一定限度, 通常煤化程度越高, 能脱除的固有水分越少, 即使热处理温度高达350℃~400℃, 固有水分含量基本上变化不大。碳含量增高7%~8%, 氧含量和氢含量均明显下降。

2.3 一体化加速旋风提质工艺[11]

一体化加速旋风提质工艺就是使煤的干燥提质与褐煤电厂锅炉一体化, 利用电厂的锅炉烟气进行提质干燥。整个提质干燥过程分为2个阶段:一是加速剪切提质干燥阶段:颗粒的外在水分几乎全部气化, 内在水分大约50%~6%气化, 煤的表面在高温烟气的作用下向接近烟煤的性质变化。煤的结构被破坏, 一部分结晶水失去;二是旋风紊动提质干燥阶段:煤在强大的离心力作用下, 与烟气分离, 煤的内在水分进一步气化而失去, 煤的结构会进一步破坏, 失去50%左右的结晶水。煤经过这两个阶段的提质干燥作用, 其高的含水率被大幅度降低, 结构被很大程度地破坏, 变成了具有烟煤特性的优质动力煤。

此外, 中国矿业大学钟蕴英教授曾用LFYX-1型高压釜作为反应器, 通入CO, 利用褐煤中的高水分, 形成CO/H2O体系, 研究了初始压力、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煤样粒度对褐煤改质的影响。研究表明提质煤的Cdaf、Hdaf、H/C比、热值等均有一定增加, 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提质煤中含氧官能团己大为减少, 褐煤经改质后在结构上和煤化程度上都有所变化。

3 结语

我国褐煤资源丰富, 褐煤提质加工主要是从影响褐煤利用的不利因素出发, 以脱水为主的工艺, 以此来提高褐煤煤质, 使提质后的褐煤具有类似烟煤性质, 最大程度的提高褐煤利用价值。如果经加工后得到的提质煤的成本与烟煤价格基本相当, 那么褐煤有望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新煤种和资源。

参考文献

[1]陈鹏.中国煤炭性质、分类和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2]初茉, 李华民.褐煤的加工与利用技术[J].煤炭工程, 2005 (2) :47-49

[3]Johnston B K, Nicol S K, Veal C J.Residual moisturereduction of coarse coal using air purging.Bench scalestudies[J].Minerals Engineering, 2004, 14:243-255

[4]Janine Hulston, George Favas, Alan L Chaffee.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oy Yang lignite dewatered bymechanical thermal expression[J].Fuel, 2005, 84:1940-1948

[5]Kakaras E, Ahladas P, Symopoulos.S.Computer simulationstudie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an external dryer into aGreek lignite-fired power plant[J].Fuel, 2002, 81:583-593

[6]宋彬彬.褐煤低温热改质及成浆性能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7]万永周, 肖雷, 陶秀祥, 等.褐煤脱水预干燥技术进展[J].煤炭工程.2008, (8) :91-93

[8]C.Bergins.Kinetics and mechanism during mechanical/thermal dewatering of lignite[J].Fuel, 2003, (82) :355-364

[9]Strauss K.Method and device for reducing the watercontent of water-containing brown coal.Patent EP0784660 B1;WO96/10064, 1996

[10]Liu X, Li B, Miura K.The Pyrolysis and GasificationKinetics of Raw and Pretreated Coal.In:Li B, Liu Z, eds.Proceedings 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Coal Science.Taiyuan, China, 1999.571

上一篇:返乡创业投资方案下一篇:2015年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