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贷风险研究

2024-05-22

教育信贷风险研究(精选十篇)

教育信贷风险研究 篇1

一、小企业信贷的现状分析

(一) 融资渠道单一, 以向银行借贷为主

目前大部分小企业正处于企业的规模扩张期, 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企业的发展。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在企业创业初期往往是通过原始积累、民间借贷、集资入股的方式来筹集企业发展资本, 依据诸多的融资渠道来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但是对于小企业而言, 他们融资的渠道非常受限, 一方面在股票市场不易占优势, 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小企业基本不在债权市场上发行债权, 因此在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都很难筹集较多的资金。此外, 国有商业银行有意控制企业的借贷申请, 小企业向民间资本寻求融资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二) 小企业获取贷款的比例在银行的信贷总额中占得较少

小企业虽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银行获取的信贷数目还是比较少的, 目前存在着一种非常怪异的现象, 小企业在商业银行获得的贷款比重与其对国民经济做出的贡献相比不断下降, 虽然目前政府已经出台了很多有利于小企业信贷的政策, 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而且相关的信贷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

(三) 银行放贷标准逐渐提高

伴随着小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 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 但是企业融资一直是限制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目前随着市场化的逐步推进, 各商业银行为了个保障自身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维护自身利益, 往往会提升对小企业放贷的条件和标准, 提高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 为了降低小企业贷款的风险, 商业银行往往会在处理贷款申请时, 延长审批时限, 而且往往会要求企业提供抵押或者提供担保人来降低贷款风险, 因此限制了小企业贷款成功的可能性, 小企业本身的资信等级也比较低, 贷款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二、防范小企业信贷风险的建议

(一) 积极创新抵押担保方式, 扩大抵押财产范围

申请信贷是小企业进行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 为了申贷成功, 对于小企业来说, 小企业应该寻求实力强的大企业作自己的信贷担保方。对于商业银行来说, 可以适当的扩大担保物的限制范围, 扩大抵押财产的范围, 银行应该积极创新企业抵押担保方式, 尝试推行应收账款、专利等的抵押方式, 这样可以增加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对于银行来说, 扩大抵押财产来源可以降低小企业的信贷风险。银行还需提高警惕, 有效预防信贷风险, 当抵押品出现贬值时及时反馈给信贷企业, 并提醒企业做好相应的补偿准备。

(二) 商业银行确定合理的贷款定价

贷款定价主要是指商业银行通过确定合理的贷款利率、贷款手续费、补偿余额等等来将企业的贷款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并且可以满足银行的预期盈利和企业的贷款需求。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会影响企业的投资方向, 过高的贷款定价会迫使企业将资金投向风险较高的项目。为此, 银行可以根据不同的贷款期限推出不同利率层次的存贷组合方式, 基金引导信贷资金的流向与流量, 并建立综合收益测算体系。

(三) 银行强化贷后动态风险管理

银行强化贷后动态管理对于降低信贷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贷后动态管理的任务主要是在贷款发放和本息收回的整个过程中对企业的发展动态进行密切的监督, 做好账户监管、贷后检查、风险预警等工作, 关注企业的各方面变化情况, 掌握企业的生产销售状况、市场地位变化情况、财务状况等信息, 科学分析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掌握企业的动态资产评估信息, 对企业的动态发展情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三、结束语

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基本的细胞, 由于企业规模较小, 缺乏资金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 造成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为了推动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银行需要转变针对小企业的信贷战略。通过上述本文的探讨, 笔者首先分析了小企业信贷的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范小企业信贷风险的具体建议, 以期能够强化银行的贷前、贷中、贷后的全程动态风险管理, 降低小企业的信贷风险, 促进小企业与商业银行的同步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细胞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目前, 金融体系的迅猛发展为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集资渠道。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的劣势而面临着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商业银行的信贷便是解决这一瓶颈最为有效和常用的一条途径, 但是, 市场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小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常常会导致信贷风险。为此, 本文将具体来论述小企业信贷的相关内容, 并在此基础上总结防范小企业信贷风险的具体建议, 以期能够弱化信贷风险, 促进小企业的成熟与发展。

关键词:小企业,信贷风险,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生.信贷风险管理程序[J].中国金融, 2010 (2) :23-27.

[2]陈忠阳.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发展探析[J].国际金融研究, 2010 (10) :14-19.

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研究( 篇2

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基本内涵

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对信贷运行风险实行全过程控制的管理模式。按照这一模式,商业银行将信贷经营过程分解为若干个重要环节,科学设定各环节的管理内容、管理标准和管理要求,按照有效制衡的原则,把各环节的风险管理职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岗位,通过对各节点的精细化管理来实现信贷风险控制的目的。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是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信贷风险管理的浩大体系中,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从信贷业务流程的角度来把控风险,所分析、研究、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具体的信贷业务办理中所隐含或显露出来的风险,侧重于从信贷业务微观作业层面提出风险防控措施。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一)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目标。

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简而言之就是要在高效率地办理信贷业务的同时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防控。这是一个多维的目标体系,可以分解成五个层次的具体目标:一是有效识别、计量、监控和化解信贷业务运行过程中各环节的风险隐患,将信贷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确保信贷资产安全,这也是实施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核心目标。二是信贷操作合法合规,确保信贷业务运行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银行自身的管理规定,坚守法律底线和制度底线。三是信贷执行完美地贯彻、落实、体现全行业务发展的战略部署,符合全行经营管理的决策要求,确保信贷运行符合银行的发展战略和经营定位。四是以科学的流程设计和高效的信贷服务,确保信贷运行效率的持续提高,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提升客户满意度。五是通过准确到位的信贷运行,到期安全回收贷款本息,确保信贷经营取得合理收益,实现效益性与流动性、安全性的圆满统一。

(二)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对象。

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涵盖信贷运行的整个流程,包括贷前、贷中和贷后的各个环节,主要作用对象是信贷运行的三个基本要素,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管理,达到有效控制风险的目的。一是对员工及其行为的管理。员工是信贷作业的主体,也是风险管理的重点对象。信贷业务操作中,既要避免出现道德风险,也要防止发生能力风险,需要在员工履职水平、执行能力、专业水准等三方面实施有效管理,使信贷人员的规范操作意识和能力符合信贷风险管理的要求。二是对借款人的管理。首先是对借款人作为社会人主要特征的考量,对照信贷条件,从人品、能力、修养、操守等各方面予以全面评价,从源头上把控好准入风险;其次是对借款人经济行为的管理,保持对其经营管理活动的持续观察,从有利于信贷资产安全的角度对借款人的不当行为予以约束和规范;再次是对借款人担保物的动态估值和管理,对担保人和押品的变化予以持续关注,确保担保足值、合法、有效。三是对资金的管理。跟踪信贷资金的流向、流量,加强对资金用途的贷后监管,使信贷资金使用符合法律规定,符合监管要求,符合贷款人利益。

(三)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手段。

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手段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类:一是制度手段。通过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对信贷业务流程各岗位、各环节、各步骤进行明确的规范,用严密的制度覆盖信贷全流程,任何环节都不留管理真空,切实做到以制度优化管理,以制度约束行为,以制度规范操作。二是经济手段。建立和完善信贷运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增强员工合规操作的内在驱动力。三是行政手段。以指令性规定对信贷经营活动作出刚性约束,明确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确保信贷经营沿着正轨运行。包括信贷准入条件的规定,贷款限制性条件的要求,信贷指标指令性计划的下达等。四是技术手段。运用经济学、统计学分析工具和信息科技手段,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量化分析,采用技术防控措施防范和化解信贷操作风险。五是文化手段。建立信贷风险管理的理念文化、制度文化、执行文化,形成信贷风险控制的强大理念传导力、文化规范力和精神推动力。

(四)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特点。

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过程控制。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把风险管理贯穿于信贷业务的每个岗位、每个人员、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形成环环相连、环环紧扣、环环制约的管理链条。二是强调精细运作。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现风险的全过程监管和全方位控制,每一个环节都有具体和量化的标准,都渗透着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信贷操作的每一个细节都置于严密的制度约束和控制之下,它是对原来的粗放型信贷经营行为的颠覆和扬弃。三是关注动态变化。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高度关注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高度关注产业、行业的发展,高度关注同业竞争策略的调整,高度关注企业生产经营的动态,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保持贷款生命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协调,与企业关键生命周期的匹配,实现信贷合理投放。

实施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实施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不仅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更是对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作业标准的综合检验和提升,对商业银行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1.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是防范化解信贷风险的现实要求。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形势表明,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需要更加重视信贷风险管理,信贷运行必须更加稳健、更加精细;信贷业务的经营特点说明,信贷运行环节多、链条长,每个节点都蕴含着风险,需要采取更加全面、更加严格的措施来管理细节,控制风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实践证明,信贷操作部位出现的风险是导致信贷事实风险的重要因素,对信贷流程各个环节的控制必须更加审慎,更加精细。所有这些都对深入实施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提出了迫切要求。

2.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是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引擎。信贷竞争力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信贷竞争力的强弱,不仅体现在对优质资产业务的营销效率上,而且反映在信贷风险的把握和控制中。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丰昕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复杂多变,风险控制形势严峻,与此同时,金融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对优良客户、优质业务的争夺更加激烈,要在严酷的同业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提高信贷办事效率,这有赖于通过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实施,实现对信贷运作效率的持续提升和对信贷操作风险的强力管控。

3.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是建设流程银行的重要实践。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打破了原有部门银行的管理模式,把信贷风险管理全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价值链条,以解析信贷业务流程为切入点,对每个信贷环节科学设置风险管理指标,对风险管理人员提出明确的作业标准和管理要求,严密监控与评审信贷流程运行绩效,并适时进行流程优化和再造,进而实现信贷风险控制的总体目标。这种管理模式始终围绕业务流程进行规划与建设,弱化了部门概念,强调业务流程各环节之间的协同运作,更加注重整体目标,符合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的总体趋势。

4.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是适应外部监管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国家对商业银行监管的力度逐渐加大,监管标准进一步提高,监管手段也更趋多样化,其中信贷风险监管始终是重中之重。特别是近期银监会颁布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对商业银行加强信贷管理的过程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对接监管当局的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主动改进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流程管理和过程控制,积极构筑与外部监管严密对接的有效路径。

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

从信贷实践看,贷款准入管理、抵质押品管理、授信执行管理、贷款资金管理、到期收回管理是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五个核心环节,这五个环节紧密联系、互为依托,分别在信贷风险控制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共同构成信贷风险管理流程的完整链条。

1.贷款准入管理——信贷对象的“筛选器”。贷款准入管理是商业银行在信贷审批前,按照自身的发展战略和经营定位,对有贷款需求的客户和项目进行初选、评估、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贷款准入管理直接决定什么样的客户和项目能够获得银行的信贷资源,其既是信贷流程的起始环节,也是信贷风险防控的第一道防线。贷款准入管理的目标是从源头上控制风险,对不符合准入条件的客户,无论面临多大的压力,都要敢于说不;对基本符合准入条件的客户要多方审视,慎之又慎;对符合准入条件、各项指标优秀的客户和项目,要尽可能优先受理。

2.抵质押品管理——客户风险的“缓冲器”。抵质押品作为银行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是第一还款来源的重要补充。抵质押品管理从强化第二还款来源管理着手,对抵质押品分类、价值评估、抵(质)押担保设立与变更、押品和权属证书保管、押品返还与处置等环节实施针对性管理,为银行债权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在当前银行对客户还贷来源控制力不强、保证担保整体代偿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抵质押品作为借款人违约时银行可以依法占有和处分的资产,在甄别借款人道德风险、保证债务契约有效执行、缓释客户经营风险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授信执行管理——信贷运行的“控制器”。授信执行管理是商业银行基于信贷决策与执行相统一的要求,在信贷业务审批通过直至以非清收处置方式收回信贷资金本息的信贷运行过程中,对借款合同签订、履行用信条件、资金支付审核、资金支付方式等环节进行监督和控制,是从执行层面确保信贷审批方案有效落实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授信执行水平高低是一家行的依法合规意识、决策传导状况和贯彻执行能力在信贷运行领域的集中体现,如果授信执行管理不严格、授信执行不到位,再严谨的授信审批都将失去意义。

4.贷款资金管理——资金流动的“监测器”。贷款资金管理是商业银行采取账户监管等手段,对客户获得贷款以后的资金流向和用途等情况进行跟踪监测,通过及时准确地掌握贷款资金的运动轨迹,对客户风险提前进行识别和判断。从信贷经营管理的实践情况看,客户获得银行贷款后,其对贷款资金的运用动向,不仅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包含着许多风险提示信息。因此,从资金流动的角度加强贷后监测,并根据监测到的资金异动等各类风险信号,果断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是降低银行资金损失风险的有效手段。

5.到期收回管理——贷款资金的“回收器”。贷款到期收回是一个完整的信贷业务循环周期实现完美收官的关键环节,也是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价值创造的兑现阶段。贷款到期收回管理通过对到期信贷业务的资金回收方式、抵质押关系处理、贷款展期或周转等信贷事项进行规范处理,既能够有效减少银行资金沉淀、防止不良贷款产生,又能够保证信贷资金在取得经营收益的基础上再次投入新的信贷循环周期。

实施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策略选择

(一)严把贷款准入管理关——重点加强行业、区域、客户三个维度的准入管理。

1.行业准入。行业准入管理要做到“三个到位”。一是行业分析研究要到位。要对客户所处行业开展前瞻性的分析和研判,包括借款人所处行业的成本结构、行业集中度、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以及行业整体竞争等情况,综合判断该行业对借款人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积极介入符合产业规划要求、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从严把握“两高一剩”行业,审慎进入传统行业和进入壁垒较低的行业。二是行业政策管理要到位。要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细化行业信贷指引,明确信贷准入和信贷退出标准,对行业内客户实施名单制管理。三是行业限额管理要到位。对“两高一剩”、发展前景一般或潜在风险较大的行业,要前瞻性地核定并控制行业授信总量,客户用信总额不得突破行业授信限额。

2.区域准入。区域准入管理要坚持“三条原则”。一是优势区域优先发展原则。对当地经济发达、市场体系完善、金融生态良好、信贷管理规范的区域要实行资源倾斜、扩大权限,赋予更多的自主准入权;二是一般区域有重点发展原则。对经济发展和金融生态环境一般的区域,要重点发展具有当地特色和优势的业务,并赋予其相应领域的自主准入权,力求把业务做精做细做好;三是限制区域限制发展原则。对经济欠发达、金融生态环境不好的区域,要适度上收自主准入权,重点发展第二还款来源充足的信贷业务及低信用风险业务。

3.客户准入。客户准入管理是贷款准入的管理重点与管理难点。其核心思路是通过实施客户发起战略,明确目标客户准入标准,争取好的客户、回避差的客户,构建层次清晰、搭配合理的大、中、小型法人客户和个人客户梯队。客户准入管理的技术难点主要是两个方面,即如何正确地进行客户调查,如何准确地评价客户优劣。在实践中,客户调查关键是要围绕六个要素,符合三个要求。六个要素是“产品、人品、资本、资产、存款、税款”,即企业要有好的产品(服务),该项产品(服务)有市场、有信誉、有前景;企业及业主品行良好,没有不良信用记录;企业自有资本充足、融资渠道通畅,不涉及非法集资与高利借贷;企业及业主有现实、稳定的资产,有充足可靠的担保来源;企业有稳定、银行可预测与控制的现金流,生产经营活动、销售货款回笼、资金往来情况正常;企业有真实、与贷款额度相匹配的销售或营业收入,税款、水电费、工资支付等与其反映的经营规模相匹配。三个要求是“真实、准确、全面”。所谓真实,是指获取的客户资料等信息有据可查、值得信赖;所谓准确,是指调查人员对客户的分析判断是基于客观事实的合理逻辑推理,没有夸大其辞,没有主观臆断;所谓全面,是指调查报告反映的要素齐备、内容完整,没有遗漏或隐瞒重大事项,符合尽职、规范的要求,能够满足信贷决策需要。准确评价客户优劣关键看客户是否具备诚信、价值、稳健、责任四种品质。诚信是前提,不诚信的客户要实行“一票否决”;价值是根本,无回报或低回报的客户对银行而言没有合作的意义;稳健是基础,好的客户应具有健康的企业文化、审慎的经营行为和较强的经营风险控制能力,这也是双方建立信贷关系的前提;责任是保障,缺乏起码社会责任、法律责任、道义责任的企业难以做到可持续经营,不具有合作的基础。

(二)严把抵质押品管理关——重点管好抵质押行为的八个环节。

一是提高贷款抵质押率。把贷款抵质押率纳入市场营销、信贷结构调整和业绩考核目标,力争提高至70%以上,其中有效房地产、低信用风险押品占比要达到60%以上。二是明确抵质押品范围。严格实施抵质押品准入管理,优先选择市场价值稳定、变现能力强的抵质押品。对政策允许但操作不明确、政策未明确但具有现实价值的抵质押品,要在风险控制前提下积极研究创新有关的操作实施办法。三是控制抵质押折扣率。严格按照有关要求控制贷款折扣率;鼓励组合担保方式,对经债权保障度系统测评综合担保在充足级以上的,不受单项押品折扣率限制。四是完善抵质押评估管理。建立资产评估机构备选库和相应的动态管理机制,对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实行内部确认制度,外部评估报告未经有权审批人确认,不得作为信贷决策依据。严格贷款担保物的调查、估值、审查、确认和周期性价值重评,严禁按照贷款金额倒算抵质押品价值。五是规范抵质押权证管理。抵质押权证必须统一入库保管,不动产抵押权证逐步采取由县级及以上机构统一办理抵押登记、入库保管、抵押注销的模式。六是严防重复抵质押担保。认真调查核实抵质押品担保状况,防止“一品多抵”重复套取银行信用。七是严防虚假抵质押担保。通过现场实物调查、产权登记部门不动产登记薄核查等手段,核实抵质押品权属证书的真实性、合法性、唯一性。对采用具有现金价值的权利质押的,要注重核对权利凭证的真实有效性。八是关注抵质押法律效力。对存单、国债、保单等权利凭证质押的,银行要移交占有权利凭证并取得止付回执后方可办理信用业务。对不动产抵押的,要核实有无出现司法查封、海关监管等法律规定不得抵押的情形。抵押登记原则上要求双人现场办理、双人领取权属证书。严禁委托客户和中介机构、严禁客户经理单独办理抵押登记或代为领取权属证书。

(三)严把授信执行管理关——重点抓好合同管理和放款管理。

合同是借贷双方权利义务的法律凭证,银行贷款审批人的意志和风险管理要求大部分是通过合同来体现与实现的。要强化依合同放贷、管贷的意识,根据不同信贷业务品种和不同信贷客户设计制定制式合同文本。合同选用、主从合同搭配、合同填写必须正确无误、要素齐全。合同签章必须真实规范,没有法律隐患。合同审查必须程序到位,正式签订前由放款审核岗进行审核,并根据需要由法律部门进行预审。放款管理是银行向借款人提供资金并正式发生信用关系的重要关口,是银行对客户授信实现之前,对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内容和信贷正本文件进行再审查的最后一道程序。抓好放款管理必须规范放款处理流程,全面实施信贷作业监督审核制度,确保严格落实信用发放条件、完善抵质押担保手续和信贷档案,严禁违反审批人意志发放信用。要建立信用业务放款分层审核制度,明确省分行、二级分行和支行各自的审核权限,所有信用业务未经放款审核岗审核同意不得实施。此外,还要加强对放款环节的检查监督,报告放款情况和存在问题,及时处置放款环节发生的风险事件。

(四)严把贷款资金监管关——严格把握四个监管重点。

一是严格贷款支付监管。加强贷款资金的用前审核,严格界定客户自主支付和受托支付的范围,按照监管要求进行放款和支付操作,防范政策风险。实行信贷资金支付分级审核,由经营主责任人确定分级审核人,设置支付审核权限。二是严格贷款流向监管。要建立资金跟踪台账,对客户已使用的贷款逐笔记录和分析,密切关注贷款流出企业账户后短期内通过往来款和货款等名义等额流回、贷款流向关联企业或他行同名账户、贷款以后企业账户流入资金用作本行承兑业务保证金、贷款以后企业拿银行承兑汇票到我行贴现、企业化整为零频繁支取贷款、企业违反日常交易习惯支用大额资金、非房地产类贷款流入房地产开发企业账户或建筑公司账户等六种挪用贷款风险。三是严格企业经营资金监管。对剔除我行贷款以外的企业经营资金,要分析资金来源是否属于企业销售回笼款,是否属于其他银行贷款或社会借款,企业有哪些融资渠道,企业经营资金是否充足、是否符合正常生产经营需求。四是严格企业结算账户监管。密切会计部门和信贷部门的信息沟通,加强对贷款账户资金往来特别是大额资金往来的监测,结合企业采购和销售模式判断企业资金往来是否正常,严密关注资金异常流动。集团客户资金往来要进行持续监控,防止信贷资金通过关联交易脱离银行监管视野。

(五)严把贷款到期收回关——重点抓好贷款到期收回率考核、企业还款资金监管、贷款展期和周转管理。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初探 篇3

[关键词] 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 内控制度 贷后管理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战备上走的是一条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忽视质量和效益的“粗放式经营”道路。在资产规模益扩大,业务品种成倍增加的同时,商业银行的良垡比例也急剧增加,资产收益率呈现下降的趋势,严重威脅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致使经营风险不断增大,其中信贷风险尤为突出。因此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和防范成为银行信贷管理的重中之重。

商业银行的借贷风险,就其生成机理而言,无外两个途径:一是外部风险,通常是由于银行的客户信用、国家政治局势、政府经济政策等外部因素发生变化而导致的风险;二是内部风险,通常是由于银行内部经营管理不善,或内部人员和机构的主观行为而造成的风险,如决策的失误、工作的疏忽、管理的漏洞等都可能导致信贷风险的产生。本文仅就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内部的管理和防范进行研究。

一、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的几个问题

1.缺乏一支高素质的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和风险意识的信贷队伍

(1)对信贷人员的素质要求没有硬性规定。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信贷工作人员也应该是商业银行中素质最高的业务人员之一。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人员大多是高中生,受过正规本科以上高等教育的人员有限,信贷人员的进入没有考试、没有资格审查,信贷人员的退出也无章可循,没有形成良性的人员流动和进出机制,致使商业银行信贷队伍的素质整体不高。

(2)信贷人员法律和风险意识淡泊。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致使贷款失去“法律保护”,出现问题往往是层层袒护,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养成了工作人员得过且过,面对风险麻木不仁,这种工作态度,其信贷工作质量必定难于提高。

2.内控制度不健全,造成制度制定和执行的脱节

(1)内控制度不完善。信贷内控制度在内容上与具体的业务操作规范联系不够紧密,缺少完整的体系结构,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时常出现业务操作不规范、程序不严密、环节不连续但又无法及时控制的现象。

内控监管人员由于素质参差不齐,无法发挥监管作用。如信贷业务管理中的“三方制约”制度,计划、会计、供三方人员往往彼此缺乏对监督方业务的专业知识,因而无法真正起到对对方的监督制约作用。

落实内控制度的方法和手段还十分薄弱。表现在用人机制不灵活,人员流动性差,既一个综合量化的考核评比体系,又缺乏一个行之有效、赏罚有度奖征机制。

(2)已有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制度和执行脱节。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空缺。例如,信贷工作中的一个基本原则——职能分离、相互制约原则,在大多数基层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各项职能常常由同一岗位的人员兼任,不同环节的业务操作往往集个人于一身,难于起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和防范风险的作用。

信贷业务操作有些关键控制点的规定还没有落实到位。比如项目评估、审贷分离不可称不是好制度,但是实际工作中也往往因为某些领导者的私下融通或具体扫行的人营私而扭曲变形。

职能监督岗的作用不力。作为商业银行内控体系中“当选性控制”的稽核、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再监督机构,由于其“对本行行长负责,又向上级行职能部门负责” ,因而监督实际上陷入一种“自己监督自己的怪圈,根本无法发挥真正的再监督作用,形同虚设。

审贷分离制度不健全,审、贷各岗位之间职责分工不明确,相互脱节,严重影响着信贷活动的效益和安全。

3.信货风险临近机制不健全

(1)缺乏科学的外部风险评估机制。垡项目的风险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行信贷人员到企业所做的实地调查,审查和投资部门对项目的风险评价也基本上依据一线信贷人员的调查报告。由于信息的非对称,加之信贷员逆向选择的存在,这种做法的最大风险是,风险不是首选贷款企业的客观经营状况,而是信贷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贷款风险程度。

(2)贷款风险责任不明确。目前各商业银行在贷款风险内部责任的划分及承担上,上下级行之间,本科各职能部门之间,以及领导和经办人员之间,风险责任的划分不明确,一些基层行行长权利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之。另一方面基层行的信贷人员基于其处在信贷工作的第一线,其责任往往大于权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新责、权、利不对等,削弱了一线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信贷工作效率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3)管理控制手段落后。尽管计算机技术在金融领域得到了广泛使用,但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评估和控制的临近,以及风险预警预报手段,在相当程序上还是手工加感觉,计算机技术只在前台使用,后台尚未构建网络平台,具有典型的脱市现象。致使非系统风险加大。

(4)对贷后检查的内容和方式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指引。在目前的信贷管理上,虽然强调了贷后检查的重要性,但是却缺少规范化的指导性文件。没有刚性要求信贷人员按照规定程序开展市场调研和信息登陆分析,贷后检查报告泛于开工。随着经济生活的不断复杂化和信贷队伍新人的增加,喧样的管理就显得过于粗放。致使贷后检查不能成为发现问题,防范风险的最后屏障。

二、当前商业银行应当着重做好的几方面的工作

1.从队伍建设入手,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信贷队伍

信贷队伍的素质是决定信贷资产质量的重要因素,是决定贷后管理能否科学有效的关键因素。如果信贷人员诚实,敬业并具有用途本职工作的能力,即使贷后管理制度暂存在漏洞,也可以通过高素质员工的自学性加以弥补。反之,即便贷后管理制度很健全,也会由于员工队伍素质低下而使贷后管理形同虚设。所以只有提高信贷人员的水平,加强信贷人员的责任心,才能保证现有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1)进一步强化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我国加入WTO后,复杂而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对我们提出现实的要求。要信贷工作人员转变传统观念,调整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信贷人员必须抛弃以往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忽视贷款效益性,忽视贷款流动性,忽视贷款安全性的做法,树立信贷风险处处存在,防范风险人人有责的风险防范意识。

(2)制度性提升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信贷风险防范的问题纬度是信贷人员职业素质的问题,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现代经营理念的信贷队伍的最根本的宗旨是建立信贷的上岗、从业的资格认证制度、行内外招聘制度、培训与考试制度、责任制度、奖励与淘汰制度、考核制度。通过信贷的上岗资格认证、把好人员的入口,拒庸才与不适合者于信贷队伍之外;通过信贷岗位的从业资格认证、培训与考核制度、奖励淘汰制度,提高现有人员素质的同时,淘汰冗员、庸员,留能去庸,以使信贷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迅速提高。使信贷队伍成为一个进出有序,流而不腐的组织。

(3)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是现代企业坚守“以人为本”中,权利、义务对行的制度表现。要确保商业银行内部的每一个团体和员工思想和行为与银行的目标保持高度一致,除建立和严格执行约束机制外,还要打破大锅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制定、切实执行责任追究制度使得信贷人员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通过奖励制度,使信贷人员明白追求什么放弃什么。从而有效引导信贷人员行为,避免信贷员的道德风险。通过奖勤罚懒,使得信贷队伍成为一支具有斗志高昂的队伍。

2.建立健全信贷风险内控机制

(1)进一步完善内部授权制度,对各级机构、各个部门及信贷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授权,既要考虑充分调动各和个人的积极性,又要防止信贷权利的过分集中,实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真正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将贷款的审查和批准权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明确贷款审查部门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规范贷款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审批内容、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审批任。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和授权制度。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和授权制度。对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和制度。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和授权制度。对越权行为必须给予追究,造成损失的应给予严厉处罚甚至法律责任。

(2)在办理信贷业务时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岗位权限,以及行使权限的条件进行运作。加强不同岗位、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实行对业务全过程的风险控制,杜绝各种违规行为的发生。制定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的办法和实施细则,规定应该包括的内容、调查方式、落实手段等,以避免流于形式。同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将信贷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人,严格考核,防止不法不依现象的发生。

(3)建立后评制度,所谓后评制度指现行标准对以往年度发放的贷款、企业评级进行重新评估、确认,以弥补、减少因贷款评价不准确、信贷制度不落实、内部道德原因造成的信贷风险的措施。使管理层面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贷后管理。后评制度的内容应包括:企业评级其实性分析、贷款风险性分析、贷前调查及贷后检查真实性检查、责任人处理检查。通过后评制度,对贷款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和修订,对当前的企业状况进行最评价,以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同时,减少可能出现的评估失误和道德风险。

3.进一步完善科学有效的信贷风险防范综合体系

(1)建立立体式贷后管理。所谓立体式贷后管理是指对客户的贷后管理从岗位设置上要有不同的岗位参与,从管理层面上要有多个层面参与,从业务分工要有多个业务部参与。立体式贷后管理制度首先是从体制上实现了费管分离,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真實问题,避免逐级汇报造成的信息逐级减,使得到及时处理。可以帮助信贷员把握风险,弥补既做贷前调查又做贷后检查而诱发的道德风险。同时起到示范和警示作用,督促支行重视贷后检查,把防范信贷风险真正落实在实处。

(2)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的预警监控机制。商业银行应在对宏观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市场供求关系及客房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信贷资产行业、区域、品种、集团客户风险分析的基础档案,并通过与各部门各行业、各媒体业已建立的信息交流渠道,形成定期对一些行业或地区进行预警通报、确定高风险范围的风险预警机制。同时,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对信贷资产按“五级”分类标准进行监控,及早发现经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建立货款安全和风险政策委员会。监督本行因各种信贷业务活动而产生的风险,根据各行业部门的风险报告,研究控制风险、确定风险程度和减少损失的政策。委员会可由各业务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组成,每个部门都应设专人负责风险调查,同时各部门还应建立相应的信用评估、信息综合等功能齐全的计算机网络,及时交换有关方面的情报。

(3)制定出具体的措施和制度.从内容和形式上进一步的细致规定。

①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定期检查制度。为了使各项货款制度真正落实到实处,上级行要定期对支行的下户情况进行检查、对信贷档案情况进行检查、对总、分行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②上级行的主管领导定期下户进行贷后检查制度。其目的在于在全行树立重视和切实落实贷后检查的理念,使上级行对信贷真实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弥补目前同一信贷工作人员既做贷前调查人,又做贷后检查的岗位设置上的不足,弥补管理上的漏洞,防范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

③指定上级行贷后直查制度。每年定期集中组织人员由上级行对支行有贷企业进行直接贷后检查。

④制定分行贷后直查制度。明确贷后直查的内容、方法、步骤,使分行下户现场贷后检查规范化、制度化。

⑤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没有按照要求执行信贷制度的支行,根据银行的责任追究制度,对责任人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王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三大矛盾,《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06 P24-26

[2]陈一夫:构建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新框架,《城市金融论坛》:2002.09, P46 -52

[3]石朝格:信贷风险预警体系,《经济观察报》,2002.08

教育信贷风险研究 篇4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广阔,但金融存在形式单一,远远无法满足农民以及农村中小企业的需求。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小企业和家庭企业在起步或遇到资金周转困难的时候更加困难,这大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缓解农村金融供给短缺问题,同时为民间资本融资提供合理合法合规的渠道,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 年底启动了“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在山西、四川、贵州、陕西和内蒙古等五个省设立了7 家小额贷款公司。2008 年,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 《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小额贷款公司的性质、资金来源、组织形式、服务对象、贷款规模、期限以及贷款利率。此后,各地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迅猛,截至2012 年9 月30 日,全国共设立了5629家小额贷款公司,从业人员达62348 人,实收资本4657.26 亿元,贷款余额为5329.88 亿元(中国人民银行,2012)。但是从总体上看,小额信贷可能面临类似于次级贷款的风险,加强小额信贷机构的信用风险管理,对于维持我国小额贷款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我国小额信贷机构发展时间不长,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渠道、经营状态和目标等几个方面,关于小额贷款公司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较少。本文将通过对小额信贷机构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风险,发现利率与不良资产率为正向相关,农业生产收益率、信用惩罚和小额信贷机构的经营时间与不良资产率为负向相关,平均贷款额度对不良资产率的影响较小,从而提出强化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二、小额信贷机构信用风险与经营绩效现状

我国各省市均出台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政策,虽然发展呈现明显的差异,但总体看来,运行效率、盈利状况不断趋于良好。从表1 可以得到,山西、四川、贵州、陕西和内蒙古均为最早开始试点的省份,但是从发展速度相比,内蒙古的发展情况最好,已经建立了444 家小额贷款公司,其次是山西省建立了235 家,四川、贵州和陕西的发展情况大致相当,均建立了一百多家公司。从全国的情况来比较,江浙地区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虽然较晚,但是势头非常迅猛,特别是江苏省,其机构数量、实收资本和贷款余额均已经跃居全国首位,这与江苏省在政策上的支持密不可分。

为了更全面地考察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发展状况,本研究搜集了5 家小额贷款公司的基本财务数据,如表2 所示。

从表2 可以看出,小额贷款公司的资产收益率基本都保持在10%以上,逾期率较低。高收益率吸引了不少上市公司参股小额贷款公司,促使小额贷款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但是可以明显地看出逾期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关系,逾期率高,则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也就是说,小额贷款公司的信用风险大,严重影响其经营绩效。目前,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依靠其盈利能力的衡量,即营业收入能否弥补相关成本。但小额贷款公司是经营特殊商品的高风险行业,单纯地衡量经营业绩而不考虑信用风险因素,显然是不合理的。

三、小额信贷机构信用风险成因分析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小额信贷机构存在信用风险。Akerlof(1970)在研究柠檬市场(The market for lemons)时开始研究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问题。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一方往往不能掌握对方足够的信息,从而不能作出准确判断而影响交易,由此导致真正实施的交易往往具有最大的风险。

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信贷市场。《指导意见》中规定小额信贷机构的贷款利率可在央行基准贷款利率的0.9 倍至4 倍范围内根据市场原则自主确定。我国小额信贷机构的现行利率普遍较高,而小额贷款方式多为个人信用贷款,无实际抵押物,不能提供类似于企业的完整财务报表和质量,对借款人的约束力小。因此小额信贷容易形成逆向选择,即贷款最容易贷给那些风险最大、最有可能不还款的借款人,因为他们最积极、愿意支付最高的贷款利息。下面用模型分析:

假设某借款人有若干个可选择的投资项目,所有项目资金均需要贷款,贷款金额为D,成功的概率为P,失败的概率为1-P,成功时的收益为R,失败时的收益为0,贷款利率为r。假定投资项目预期收益都相同为M,则M=P-R,即M一定的情况下成功时的收益越高,成功的概率越低。假设不考虑申请贷款时所需要的交易费用。

此时,小额信贷机构的期望利润是:

期望利润E=0时,存在最小的收益R=D×(1+r)

此时成功的概率最大,为:

设f(P)为P在[0,1]区间上的密度函数,F(P)为其分布函数(蒲勇健,2008),那么项目申请贷款的时候,项目的平均成功概率:

此处仅考虑利率与平均成功率的关系,对求导,即得

由于,而,因此,也就是说利率越高,借款者成功的概率越小。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随着利率的上升,借款者投资项目的成功率较低,随之而来的是银行利润也未必上升。而小额贷款本身大多缺乏抵押物,农业投资存在高风险,一旦自然条件恶劣,农民就会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甚至收入为零,无法还贷。因此,小额贷款机构的高利率往往面临着严重的信用风险。

除了逆向选择,在小额信贷机构实际运行中,也存在道德风险。借款人在拿到贷款后,可能不依照合同规定进行投资,而是违背合同规定从事其他收益更高、但是风险更高的活动。一旦发生危机,贷款难以归还。根据以上分析,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着严重的信用风险,借款人很可能无法及时足额地偿还贷款,使小额信贷机构陷入危机。可见,要想使小额信贷机构获得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可持续地发展,必须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四、小额信贷机构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

在此选择不良资产率PAR作为衡量信用风险的指标,建立单方程回归模型,影响因素分别是贷款平均余额ALS,利率i,农户生产收益率r,经营时间Age以及信用惩罚M。

基准模型如下: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自于2012 年10 月对河南省的40 家小额贷款公司进行的问卷调查,搜集了相关的财务数据,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以及公司的成立时间、注册资本等因素。调查还对部分小额贷款公司进行了访谈,详细了解其经营策略和风险控制的措施,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二)回归结果分析

表3 结果显示:(1)平均贷款额度没有通过统计检验,说明发放额度更小的小额贷款并不会显著降低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质量。(2)利率变量的系数值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利率和不良资产率之间是线性的正向关系,利率的上升伴随着不良资产率的升高,即贷款质量的下降。(3)农户生产收益率与不良资产率负相关,也就是说农民盈利越多,越有助于及时还款,信用风险低。(4)信用惩罚与不良资产率也是负相关,说明应该加快建设农户个人和企业的信用档案,明确信用惩罚的实施。(5)经营时间与不良资产率也是负相关,说明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时间长,有助于积累经验,控制不良资产率。

*,**,***分别代表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

五、小额贷款机构信用风险管理强化建议

(一)建立农户小额信贷征信体系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到,信用惩罚对不良资产率有负向影响。如果建立了详细的农民信用档案,小额贷款公司在发放贷款之前就可以调查信用,不给信用惩罚过多的农民发放贷款。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建立个人以及企业信用体系,但是小额贷款公司在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少。要想强化风险管理,首先要加强政府对征信企业的管理,尽快实现各个行业的信息共享,力争使更多的小额贷款公司加入征信体系。其次,小额贷款公司可以自行建立客户资料库,根据符合贷款要求客户的信息,逐个筛选,认真调查,收集详细完备的信息。在构建完整的征信体系之后,一旦发生贷款人信用缺失,不能及时还款,征信体系随即给予严厉的信用惩罚,导致贷款人在下一次贷款时信用过低,无法获得贷款,对贷款人能够起到很好的制约作用。

(二)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在前面的分析中,发现农业生产收益率与不良资产率负相关,因此大力提高农业收益,有助于降低小额贷款公司的信用风险。但是农业是高风险行业,极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很难确保其获得稳定的收益。要想减少农民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就应该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使农民在向小额信贷机构取得贷款的同时,购买商业保险。但由于农业保险属于巨灾保险,保费较高,农民个人一般无法独立承担。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通过农业保险来防范化解农业生产的风险,促使农业结构稳步调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三)强化跟踪调查与贷后管理

小额贷款公司在贷款之前对客户的信用和财务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但是往往忽略贷款之后的管理。为了有效地防范道德风险的发生,小额信贷机构在贷款之后应该实现跟踪管理,跟踪客户所属行业、客户的上下游和客户本身经营财务状况包括其商业信用的变化,及时发现可能不利于贷款按时归还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确保农业收益不受损失。例如在贷款之后,针对农民或者小企业进行详细分析,了解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提供理财思路,同时提供财务咨询服务,充当财务顾问,及时掌握客户的信息,做到风险可控。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篇5

关键字: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金融体系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现状分析

1、“重贷轻管”的观念因素

信贷营销与风险防范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收益是在贷款发放时确认的,而贷款损失则要到实际发生后才确认。这直接造成了银行管理人员的贷款扩张和“重贷轻管”的后果。贷后管理成为了一种“事后管理”,一旦出现实际风险,只能被动接受。

2、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银行和企业信息严重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是不利因素。一方面银行体系内部信息共享不足,虽然人民银行建立了征信系统,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商业银行信息录入不及时、不真实现象层出不穷。甚至有些银行为了自身利益,而封锁不良信息的传播或提供不真实信息,更大程度上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

3、信贷资产质量不高

我国商业银行曾下大力气来减少问题贷款,例如,制定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信贷业务的规范化改革,规定减少问题贷款的指标等措施。但这些不良资产依然严重偏高,尤其四大国有银行为最。我国商业银行问题贷款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主要是受历史原因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因素影响。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权限过度集中,基层行业务拓展受到制约

建立了严格的授权、授信的信贷资金管理机制,加强了对贷款审批权限的管理,使得基层行的放贷权限很小或几乎没有。这就导致了基层需要信贷资金的却没有审批权限,而具有审批权限的却又不能清楚地了解实际情况这种矛盾的出现,这也进一步影响了银行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投放。

2、“零风险”考核机制削弱了基层行对企业信贷支持的信心

银行只注重贷款的“零风险”,这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一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出现“惧贷”的情况,因为只要贷款出现风险,信贷人员都将受到处罚,他们受到太大的压力,又没有相应的奖励措施,导致信贷人员因为要承担严重的后果而不愿意担风险发放贷款。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出现了“难贷款”的局面,由于“零风险”考核机制的存在,使得到银行贷款的门槛非常的高,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条件十分的苛刻。

3、忽视了大规模企业的风险

企业规模越大,需要的银行贷款越多,也容易受到银行的青睐,贷款时受到众多银行的追捧。商业银行为了争到这一大客户,即使不能看到企业的财务报表也急于放贷。这种非理性的盲目跟风行为,使得银行很容易忽视了企业客观存在的风险。这种行为也不是市场经济下行为,况且这样做并不一定能减少放贷的风险。

4、缺乏高素质的信贷人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人员的现状是素质普遍不高,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另外,由于人员综合素质问题导致的政策制度理解不到位、执行有偏差或执行不力的问题仍然存在。

三、国内商业银行应当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结合目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竞争形势,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可从组织体系、流程和配套运行机制三个方面着手。

1、建立集中、垂直的信贷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从组织体系的转变来看,国外新近商业银行普遍实现了从层级管理向业务单元制管理转变的过程,他们也摒弃了传统的风险标准不统一和风险机构分散的模式,而开始向标准统一、集中管理发展。

2、逐步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流程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哈默在其《企业行动纲领》一书中提出:“业务流程是企业实现客户效用的手段”。完善的业务流程能让客户体验到效用和价值,为此,银行应当努力实现并维持效率以及质量上的平衡,而完善业务流程是实现效率和质量的良好方式。传统的部门银行管理模式是以部门为银行经营管理的载体,因为部门职责所在,而由部门对业务流程进行设计,从而确定了组织的结构和业务运行模式。

3、健全信贷风险配套运行机制

(1)加大力度建立管理决策支持和信息系统,完善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平台

(2)加强信贷文化管理,在保证合规、效率、质量的前提下实行风险回报平衡管理

(3)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完善以风险回报管理为核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实证分析

1、建立管理组织

农业银行建立了全面、独立、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主要采用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理念来体现其全面性,所谓“纵向到底”是指包括董事会、高管层、总行、分行、二级分行以及县支行都要有人进行风险管理,并且管理人员相对独立;“横向到边”指的风险管理的各个板块共同进行风险管理,设立专门风险管理部门实施风险总控,其他部门分别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方面进行管理。从横向上确定了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从纵向上对各级行的职责边界进行界定,实现了纵横结合、有统有分的全面风险管理职责体系。

2、风险管理模式

农行实行两级派驻的风险管理模式,即一级分行向二级分行派驻风险主管,二级分行向支行派驻风险经理,主要目的是增强上下级之间实行的贴身监管,保证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3、风险管理工具

风险管理工具是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农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发风险管理模型

加强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模型、市场风险内部模型以及操作风险高级会计计量模型等风险模型的研发,以增强银行风险计量的正确程度以及敏感度,为风险防范、风险预测提供了精确性、准确度更高的数据。

(2)建立资本评估程序

根据新资本协议,业务发展规模和种类受到资本的影响,因此,应当建立有效的内部资本评估程序,以保证农行既能增加业务也能将资本的风险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之内。

(3)及时进行压力测试

根据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各行业、各地区的压力测试,以检验农行资本充足性以及应对风险的能力,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是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自身水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必然选择,以为其国际化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银行应当集合自身实际,将目光放长远,这样才能让信贷风险管理为商业银行发挥更大的作用。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信贷风险管理

前言:在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是信贷以及存款, 这样就成为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的来源是存贷的利息差。信贷业务也还存在相当大的风险, 信贷风险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面临的很重要的风险。正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 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是竞争内容以及信贷风险的管理, 也就是决定我国商业银行能否安全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一般的概括

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的来源主要是靠信贷风险来实现的, 也就是说信用业务和经营货币的是商业银行的方法, 也就是由于各种不利的因素来引出来起的货币资金不能够在按时的回流, 也不会能有保值情况还有增值的情况出现, 也就是具体的有这两方意思:是指借款人能不能按期将贷款和本息以及付息是不确定的, 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是信贷业务, 信贷资产在我占有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很大分量。正因为此原因具有很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方法。

从其来源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其分为自然风险与社会风险及经营风险三类, 所谓自然风险就是指受到不确定的自然因素影响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而借款人与商业银行在信贷资金的使用, 受到不同决策及主观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的风险就是经营风险, 这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风险,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其直接表现操作、支付及信用风险;社会风险是指在当前的经济政治背景下, 我国的政策变化及一些不法份子的个人行为及其不确定事故因素带来的一些风险。

除此之外, 商业银行还存在着支付风险, 在加上金融资产特有的风险感染性, 引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就会引发系统性和区域性的金融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近几年来在中央人民银行的管理和引导下, 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上付出可巨大努力, 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总的来说,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还是很低的, 还是与国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相比还存在更大的差距, 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很多种问题, 具体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我国信贷文化不是很健全的。

在一定的领域中信贷文化的总和就是信贷环境因素。银行绩效和银行经营成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信贷文化主要是以管理沟通还有银行的信贷以及价值取向等等。在当前的信贷文化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信贷流程停留在表面的, 以及形式主义泛滥。二是很多人存在重贷轻管的思想, 贷后管理的薄弱。在一定的情况下, 商业银行里许多工作人员在信贷业务的办理中有违规的现象应给予以严厉的处罚。

2.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制度还是不全面的, 要想让我国商

业银行发展下去就必须在管理体制上进项改革, 应该改由商业银行的高级经理的直接管理以及董事会的监管, 是与信贷的每一个部门都有的密切联系也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最有效的保障体系以及自身要求的具体表现。

3. 现在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的承担不是很精确地。

每种风险管理制度的确定都是为了应对风险, 我国现行的银行体制中, 没有明确的规定风险承担的界限, 最后由于金融风险承担的不明确后果无非是有国家承担了。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的商业银行是不同一般商业性企业的不一样的企业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基本状态, 其中显著特点就是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商业银行最是重要的是经营性活动, 面临的风险有社会环境风险和人员的管理风险以及交付风险, 等等。1.银行应该有很高的负债经营要求加强信贷的管理风险。2.银行外部负则效应较大的特点决定了要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力度。3.信贷风险是经济风险的集中的体现。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办法

为了是我国的商业银行能够良好的发展下去, 就应把所有的业务单位都加入到风险管理体制的建设中来, 还必须加强各部门的长期合作。确保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中立于不败之地。

1. 形成风险管理文化, 就必须制定合理的奖罚制度。

还要建立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制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转变思想;二是在风险管理全部过程中, 更应把相关信息第一时间更精准做到“全面公开化”。

2. 加快建立信贷风险制度。

3. 需要调整信贷结构, 分散信贷的风险。

五、加强信贷风险的监测与监督。

应该需要健全风险体制的建设, 对每个商业银行的建设都需要加强本身体制的建设, 在我国商业银行建立起一系列的管理体制, 是商业银行的风险系统性和主动性, 还要有风险的波动做好提前准被。

总之, 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不确定的特点, 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 来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 确保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谭玖.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5.04.

[2]凌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创新风险管理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 2010.04.

[3]杜歧昭.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湖南大学[D], 2009.10.

[4]范依梅.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调整.西南财经大学, 2011.04

银行信贷的风险管理研究 篇7

一、银行信贷风险

从客观上来说, 银行信贷风险主要是因为银行债务人在要求的时间内无法偿还银行债务而出现的风险。这种风险从表面上来看, 主要的责任在于债务人, 而且一般情况下, 债务人承担的风险系数更高。但是从整体上来看, 银行信贷风险实质也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面有很大的原因。一方面,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手段, 需要银行在进行信贷活动中及时的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造成信贷风险系数进行评估, 对风险存在的原因进行控制和管理, 以降低风险发生率, 保障银行信贷的质量;另一方面,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也是一种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思想, 需要银行工作人员将这种思想和意识要具体的应用与实际的信贷活动中, 将风险管理作为银行管理项目的一部分, 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 只有这样才能将风险管理意识落到实处, 真正发挥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作用, 从根本上提高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水平和管理的质量。

二、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实主要存在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管理机制、组织机构、执行机制、管理技术、约束机制等几个方面, 下面就对这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说明:

1.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面。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我国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 但受传统的管理制度的影响, 在管理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合理、资本充足率不高这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银行资产结构比较单一, 银行负债来源种类少, 银行筹资负债比例低, 导致资产负债结构不能灵活的周转和转换, 无法按照银行资产结构要求进行负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导致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合理。另一方面, 银行资本充足率不高, 资产总额与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资本充足率还不能满足相关的标准, 严重的影响了银行负债比例管理和约束了银行进一步的发展。

2. 信贷管理机制方面。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传统金融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 银行要想取得发展和突破, 就必须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和变动, 在银行业务上, 在信贷风险机制上等, 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健全, 但由于受发展时间的限制, 导致我国当前的银行信贷机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和改善, 机制劣势显著。

3. 信贷组织机构方面。

我国的信贷组织机构还不够健全, 在风险管理机制和管理队伍方面还比较落后, 信贷部分缺乏独立性, 信贷风险管理缺乏有效性, 依赖于整个银行管理系统。风险管理操作水平有限, 实践能力弱, 信贷组织机构不健全。尽管银行信贷管理部门在信贷审核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审查意见, 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效率低下, 管理质量不高。

4. 信贷执行制度方面。

信贷的执行制度影响了信贷的执行力度, 直接关系到信贷机制运作的效率, 完善的信贷执行制度是保障银行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健全的信贷决策机制, 不完善的信贷政策以及不科学的信贷管理制度等都导致信贷经营部门在信贷工作和管理中, 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和要求, 不能高效、科学的运转。

5. 信贷管理技术方面。

在我国现代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 银行在信贷管理技术方面也在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 积极的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 采取先进的贷款分析方法。然后, 受信贷管理技术人才的限制, 导致技术跟上, 人才没有跟上, 管理体系没有跟上, 使整个管理技术不能发挥实际的作用, 可操作性不强, 造成整个技术利用率低下。

6. 信贷激励约束机制。

缺乏完善的信贷激励约束机制, 审查人员在前期审查时没有发挥其实际价值, 而在后期审查时要是出现风险, 还需要承当风险责任, 这种责权不对称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审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解决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为了有效的解决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促进银行信贷健康、安全的发展, 提高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水平, 就必须要从根本入手, 在组织结构、管理机制与人员素质这三方面进行加强管理。

1. 优化信贷组织结构。

首先, 银行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结合银行发展的实际情况, 加强信贷组织结构的优化, 可以实现“鸡蛋分开放”的原则, 尽可能避免信贷风险给银行造成损失额。其次, 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提高员工积极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通过激励机制对信贷组织结构进行调节, 优化组织结构。最后, 要健全责任制。将信贷风险管理具体的落实到每个部门, 每个岗位, 每个工作人员身上, 进行明确、合理的分工, 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交流, 从根本上落实信贷管理工作, 以提高信贷管理工作的效率, 同时, 将信贷与审计独立开来, 降低其他管理部门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以增强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最大限度的发挥审计的价值, 保障审计工作的公平、公正性。

2. 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在银行信贷活动中, 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造成信贷的风险。因此, 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就需要从信贷前、中、后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审查和检查, 尽可能的避免风险的发生。首先, 规范信贷工作。银行在信贷管理过程中要结合国情和银行发展的实际情况, 制定科学、合理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并加强贯彻和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工作中, 严格的按照标准和要求开展银行信贷工作, 以保障银行信贷工作的规范性。同时, 对信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要及时的分析原因, 并采取措施进行管理, 以提高信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信贷工作前, 对借贷人的基本信息要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查、收集, 对借贷过程中可能问题进行风险和借贷人的还贷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从而决定是否进行发放贷款。其次, 落实风险责任制。明确责任分工制, 严格的按照制度和流程来开展信贷工作, 使信贷工作中发生的风险能够切实的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个人, 落实审贷分离, 维护审计工作的职权, 使审计工作能够公正、公平的开展。同时重视审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严格的把握信贷风险, 对徇私舞弊和操作不当现象严格处理。总之一定要注重发贷工作准确、合理、科学。最后, 加强对信贷人的监督。在发放信贷后, 对信贷人的基本情况要进行及时的追求和调节, 对信贷人的还贷能力进行进一步分分析, 以确保信贷人能及时的清偿贷款, 对可能存在的违约和还贷负债情况进行分析, 尽可能的降低信贷风险和信贷风险造成的损失。

3. 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创新管理方法。

建立完善的风险评级等级, 对信贷人的信誉和还贷能力进行具体的分类划分, 从而提高对违约概率评估的准确率。积极的引进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和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 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满足先进信息化设备的运用,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的利用, 提高他们对风险的判断能力和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红.探讨信贷风险存在的问题及控制[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2]崔佳, 王晒生,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及启示,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8.

[3]卫团胜.加强信贷风险防范的启示与对策[J].河北金融, 2014.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机制研究 篇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金融市场得到迅速发展, 商业银行的风险也呈不断上升趋势。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其中信贷风险是金融市场上最基本、最古老和危害最大的一类风险, 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形式之一,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关系到其长远发展。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发生变化而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带来的负面影响, 导致银行信贷资产或收益发生损失并最终引起信贷资产价值甚至银行整体价值下降的可能性。信贷风险不仅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还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水平偏低, 管理手段较为落后, 不良贷款率偏高, 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对此,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水平和手段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从我国信贷风险特点、种类分析我国信贷风险的现状, 并而从识别并确定信贷风险加强对信贷风险控制的认识。对信贷风险控制体系、信贷控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及解决方案等方面提出了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研究, 以促进商业银行切实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征

风险是商业银行的基本属性, 银行不可能脱离风险而存在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之一, 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 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源泉, 是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商业银行在资产上不同于其他经济组织的特点是, 负债比重远远高于所有者权益, 资本金对债权人债券的担保能力极其微弱, 所有者权益通常是无法清偿债务的, 而资本金运营的过程中来存在损失的可能性。资产构成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 只有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增值, 才能清偿到期债权和补偿举债成本, 也只有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增值才能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而商业银行资产经营的方式是信贷。信贷风险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 客观性:商业银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负债经营, 银行大部分营业资金来自于客户的各种存款和其他借款。这一经营特点决定了银行与生俱来就伴有一定风险性。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 只要银行从事信贷业务那么风险就不可能摆脱风险, 信贷风险的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转移为转移。

第二, 隐蔽性:风险是指损失产生的不确定性, 人们难以确定何时、何地、何种程度的潜在损失。但风险由可能损失转变为损失还需要一定客观条件。由于信贷资金的不断流动, 人们难以准确辨别银行信贷资金是否以发生损失, 即使某些不确定性因素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已经出现, 银行仍可以通过不断吸收存款来保持流动性, 使得银行在巨额亏损时仍能够运转, 因此其风险具有隐蔽性。

第三, 可控性: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说信贷产生风险, 而是信贷产生风险发生的可能, 信贷风险可以监测与防范。商业银行可以在信贷风险发生前运用一系列手段加以预测及防范。对于风险的控制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 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能有效预防风险的发生和危害。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及其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商业银行的大力支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生死, 商业银行自身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但与资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实践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还处于较低水平。

1. 银行业市场份额集中度偏高

从类别来看, 无论是资产还是负债, 四家国有银行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50.9%, 负债占银行业机构总负债的50.1%;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5.0%, 负债占银行业机构总负债的15.1%;城市商业银行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7.2%, 负债占银行业机构总负债的7.2%。

迄今为止, 四大行所占的市场份额虽然在逐渐减少, 担任然占主导地位, 垄断者我国的金融市场。

因此, 在这种高度集中的市场环境下, 将会使银行的生存与发展直接受到其贷款户经营状况和个别产业兴衰的支配, 缺乏灵活调整的余地, 这就使得风险分散转移性差, 直接影响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 银行信用风险加大。这主要是因为四大行的盈利能力与他们的市场份额并不相匹配, 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越大, 其盈利能力越差, 反之, 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越小, 其盈利能力越强。而根据对美国银行业的研究, 市场份额与盈利性之间一般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2. 银行贷款不良比率偏高

近年来, 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剥离一部分不良资产、债券转股权、核销呆坏账等方式, 处置了相当数量的不良资产, 但不良贷款比例偏高一直是困扰国有银行的难题, 虽然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改善贷款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目前各行平均不良贷款比率仍处与较高的水平。

据中国银监会初步统计, 截至2009年9月末, 我国境内商业银行 (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 不良贷款余额5045.1亿元, 比年初减少558.0亿元;不良贷款率1.66%, 比年初下降0.76个百分点。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44.1%, 比年初上升27.7个百分点。

从不良贷款的结构看, 损失类贷款余额609.8亿元;可疑类贷款余额2294.5亿元;次级类贷款余额2140.9亿元。分机构类型看, 主要商业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 不良贷款余额4296.9亿元, 比年初减少568.4亿元, 不良贷款率1.64%, 比年初下降0.81个百分点。其中,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642.2亿元, 比年初减少566.0亿元, 不良贷款率1.86%, 比年初下降0.95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54.7亿元, 比年初减少2.4亿元, 不良贷款率0.99%, 比年初下降0.36个百分点。

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76.6亿元, 比年初减少8.8亿元, 不良贷款率1.70%, 比年初下降0.63个百分点。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97.9亿元, 比年初增加6.4亿元, 不良贷款率2.97%, 比年初下降0.97个百分点。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73.8亿元, 比年初增加12.8亿元, 不良贷款率1.06%, 比年初上升0.23个百分点。

3. 商业银行资金结构不合理

(1) 资产结构存在总体单一, 盈利能力差

对贷款利息的收入依赖程度高。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多年来经营模式较单一的局面不但没有改观, 反而有所加重。2009年末, 传统的利息收入约占全部营业收入的88.2%, 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则是非常低的。低非利息收入率表明中国的银行提供各种新型服务的能力还非常低, 也说明我们的银行业距离国际金融机构还有非常大的距离, 虽然近几年中国的金融理财产品发展得非常快, 但都趋于简单, 技术含量不够。与我国银行业相比, 国际银行业的收入多元化程度则要高的的多, 其中非利息收入所占比约为30%左右, 其中大银行 (如花旗等) 的非利息收入所占比更高达40%左右。由于非利息收入业务对银行资产的占用比利较低, 从而使银行总资产的收益不高。

(2) 负债结构不合理

个别资产主要是信贷资产占比过大, 债券资产比重较低, 无风险资产的流动备付功能与资产投资功能扭曲的整体特征。在信贷资产内部, 又存在过度商业竞争下的重点地区, 重点行业的超额配置以及趋利动机下中长期放款冲动, 并且在既定的信贷资产结构下存在着大量的不良资产, 在既定的内控制度下存在着不良资产再生的内在机制。由于历史和体制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衍生了大量的不良资产, 这部分不良资产作为沉淀资产, 一直是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优化的障碍。

国有商业银行都倾向于向国家重点大型企业和大型项发放贷款, 因为他们具有较好的盈利前景, 贷款数额大期限长, 能够为银行节约一定的业务费用和管理成本, 但是贷款过于集中违背了风险分散这一起码的道理。09年末,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贷款投向位居前5的大行业的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额的比例最低的也接近60%, 最高的超过70%而且这大行业也基本雷同。

从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看,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26.53%;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比26.12%;制造业占比13.94%;房地产业占比11.51%;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比8.8%。

(3) 资产负债结构不对称

商业银行经营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要根据吸收存款的期限来合理配置自身贷款等资产的期限, 或者要根据贷款的期限, 组织相应期限的存款, 以便使贷款资产与存款负债的期限相匹配, 一般短期贷款、短期存款、中长期贷款、长期贷款, 的比例应该大致与各项贷款, 客户存款的比例相当然, 而除了中国银行, 工行与建行。09年年报显示的中长期贷款、长期存款的比例却分别高出各项贷款、客户存款的比例。从商业银行贷款期限结构看, 10年期以上的长期贷款占比40.54%, 5-10年占比31.66%;1-5年占比23.35%;1年期以下占比4.44%。

四、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对策建议

1. 加快和完善内部评级建设

五类分类法是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 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 判断贷款实际损失程度, 将贷款划分为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等。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 分别要按不同比例足额提取呆帐准备金, 并以贷款质量的升级为管理目标。

而且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 内部评级仅处于起步阶段, 其中关于违约数据库、转移矩阵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几乎空白, 必须要加快步伐赶上。要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 对不同行业的基本特点、发展趋势和主要风险进行长期系统的研究, 从而为信用级别的确定创造条件, 充分借助专业评级机构的作用以更加合理地确定资产结构, 增加风险预测的准确性。

2. 建立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

加强外部监督, 可有效地降低商业银行内部道德风险。充分发挥银监会及银行同业公会的作用, 如建立金融从业人员信息库, 对不适合担任商业银行高级管理职务的人员信息予以充分披露, 提高商业银行获取人力资源信息的能力;要求各商业银行提高对违规经营责任人员处罚的透明度等等。

同时, 也要明确监管部门的责任,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确保外部监督的及时有效。从而促使商业银行在进行高级管理人员任用时不仅仅限于银行监管部门的资格审查, 而且从自身的风险控制角度自觉加强人事任用的审慎性, 降低商业银行信贷过程中管理层的道德风险。

3. 加大信贷人员道德风险行为的惩罚力度

制订严格执行刚性的法律制度对防范银行信贷人员的道德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根据香港《防止贿赂条例》第九条 (香港法例第201章) 规定, 银行信贷业务人员为本人或亲属接受客户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如金钱、礼物、职位、服务、优待等利益, 从而在处理信贷业务中给予优待, 即为违法, 其最高刑罚是入狱7年及罚款港币50万元, 同时将招致最高7年的禁止担任任何法团或公共机构管理人员职位或在任何专业中执业的处罚。通过严厉的刑罚, 发挥了其在维护金融秩序中的巨大威慑作用, 遏制了信贷业务人员的贪欲, 使信贷业务人员不以身试法, 防止了信贷业务中的道德风险行为

五、结论

本文对信贷风险问题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严重性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 这里牵涉了方方面面的原因, 既有宏观调整的需要也有微观机制上的漏洞。本文形成的观点就是商业银行要做好信贷风险控制首先要从自身建设做起, 加强自身内部机制改革, 加快资产优化进度, 进行产权制度创新, 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原本应该是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企业, 但在我国, 它更多的只是充当了一个宏观调控的工具, 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应该与政府、企业划清关系, 真正的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摆脱国有企业对它的依赖。同时在法律保障方面, 政府也要尽快将各种法律、法规出台, 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切实保护银行利益。

摘要: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一直是我国金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以前巨额不良资产以及低下的银行经营效率是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集中反映。由此,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存在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急需金融理论工作者去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张云峰: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现状分析[J].甘肃农业, 2006 (12)

[2]郦国俊: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 2006 (11)

[3]赵洪丹李海红: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与对策[J].时代经贸, 2007 (88)

[4]新浪财经http://www.sina.com, (2010-5-15)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 加强全球金融监管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得到了全球银行业的普遍公认。我国商业银行也面临着尽快与国际接轨, 不断完善信贷风险管理的迫切性。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企业坏账曾经一度高频率发生,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金融体系整体稳定性和国民经济正常运行。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政府和银行业经过多年的努力, 通过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 实现了不良资产贷款比率的下降, 但是与国际标准相比较, 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重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一、信贷风险与信贷风险管理的内涵

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最核心业务, 是其利润的重要来源, 信贷风险也是现代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信贷风险是指借款到期后, 借款人无法或不愿履行借款协议, 致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

信贷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各种可能导致信贷损失的主观因素进行有效地预测、分析、防范、控制和处理, 以降低信贷风险, 减少信贷损失、提高信贷质量, 从而增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和损失补偿能力的一种信贷管理活动。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信贷风险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 既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也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因素, 风险形成原因比较复杂。社会层面的原因主要有:

1.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整体不健全。我国目前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针对企业和社会公众的信用数据库和信用评价体系, 银行缺乏获取客户信用信息的渠道, 而借款企业为获得贷款刻意修改其真实财务信息, 虚假信息的普遍存在加大了银行信贷风险发生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阻碍了我国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社会信用监督管理不到位, 违约企业获得的法律, 以及社会制裁程度较轻, 廉价的逃债成本反而激励了企业的违约行为, 进一步加大了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金融市场风险过度集中于商业银行。在大部分企业难以获得直接融资的情况下, 借款需求过度集中于银行。而银行储蓄存款又是居民投资的惟一手段, 致使我国银行作为核心的金融机构, 聚集了大量信贷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筹资对外放贷的单一经营模式使其无法分散与化解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融资成本的提高, 贷款利率随之上升, 愿意以高利率申请贷款的客户通常是信用较差、风险较高的客户, “逆向选择”问题使得商业银行的资产更集中于高风险人群与项目, 从而增加了银行信贷风险发生的概率。

3.监管部门缺乏有效工具。金融监管部门缺乏有效调控风险的信用工具, 监管手段单一, 以行政区划为界各地区监管部门各自为政, 市场联系松散和条块分割现象严重, 系统性风险管理缺乏整体联动效应。此外, 存在监管滞后、监管空白区域, 监管部门控制风险难度较大。随着金融创新不断加速,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增多, 透明度差, 监管较为松散, 风险性较大, 目前我国对表外业务监管跟不上银行业务发展创新的速度, 很容易扩大信用风险。

4.法律制度的漏洞助长了信贷风险。信贷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法律制度的漏洞造成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增加。虽然目前我国已陆续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商业银行风险相关的法律法规, 但现有法律覆盖范围有限, 许多与信贷风险相关的法律法规仍然处于空白。而现行的法律法规本身内容过于简单, 多为原则性解释条款, 缺乏实际操作性, 导致客户违约逃债而未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

除了社会整体因素之外,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形成还有银行自身的一些因素, 主要包括:

第一, 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失衡。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以吸收存款取得的信贷资产为主, 大多采用借短贷长的经营模式, 个人储蓄存款增长速度小于企业贷款增长速度。商业银行的这种单一资产负债结构和失衡的存贷配比,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银行承受风险的能力。此外, 商业银行贷款集中投放到地方政府政策倾斜的部分行业, 导致银行信贷资产结构失衡, 行业风险过度集中, 又进一步加大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第二,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意识淡薄。大部分商业银行从管理层到具体信贷业务员的风险意识普遍淡薄, 更加关注短期的盈利性, 强调信贷业务发展, 而相对忽视银行的风险管理, 重贷轻管的思想较为严重, 很容易为了追逐高额贷款利率而导致信贷资金投放方向不当, 增加银行不良贷款。另外, 商业银行缺乏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管理以贷前风险评估分析为主, 忽视贷后资金使用情况考察监督, 致使不少贷款企业在银行并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改变资金使用方向, 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商业银行潜在的信贷风险。

第三, 信贷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合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大多采取垂直型管理结构, 纵向管理链条过长, 信贷信息传递层次多, 传递速度慢, 内容偏差大, 信贷信息反馈较少, 不能在第一时间有效地识别存在的信贷风险并及时做出预警和干预。商业银行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操作流程, 银行内部信贷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 信贷风险管理权力责任制度缺位, 银行内部没有具体的项目风险控制责任人, 致使一些中长期贷款缺乏贷前风险评估机制和贷后款项用途监督, 潜在的风险系数较高。

第四, 风险量化管理技术水平落后。随着《巴塞尔协议》不断完善, 发达国家银行的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风险管理量化分析工具不断推陈出新。但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所采用的信贷风险量化管理技术手段和工具还比较落后, 很少采用国际先进的数量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和国际流行的信贷风险量化测量模型, 商业银行主要由一线信贷员负责客户信用等级的评定和项目风险评定, 评级过程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风险控制手段较为单一, 难以有效控制银行的信贷风险。

第五, 商业银行缺乏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作支持。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高级风险管理人才相当匮乏, 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门人才较少, 金融监管人才队伍的个人素质、业务水平等方面与金融监管的要求还存在很大距离。人力资源配置与信贷风险管理需求不匹配, 现有从业人员的市场风险识别、监管和控制的专业化能力不强, 还没有形成专业化、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议

1.提高信贷风险防范意识。

在商业银行的管理中, 稳健性和资金安全性始终是第一位考虑的因素, 商业银行首先需要建立风险管理的思想与意识。现代风险管理理论认为, 风险和收益相伴相生, 风险无法完全回避。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在既定收益的前提下将风险最小化, 减少收益的不确定性。好的风险管理过程就是价值创造的过程, 应将风险看作是为了获取回报而付出的必要投资, 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2.完善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设置关键在于保证风险管理工作的独立性、合理性和高效率。首先, 应建立扁平化风险管理组织框架, 畅通风险信息传递路径, 实现管理信息传递的高效性, 实现风险集中管理和监督。其次, 控制好整个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建立一个统一的全行共用的业务处理系统, 加强业务条线垂直运作, 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与相互制约。开发一个项目信贷风险分析决策支持系统, 将信贷项目相关信息输入系统, 自动获得分析决策结果, 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保障分析结果的精准性。再次, 进一步将审贷业务相分离, 前后台业务相互独立, 形成信贷风险审计分析独立机制。

3.采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

根据《巴塞尔协议3》的要求, 我国商业银行应尽可能采用现代风险计量模型和分析技术, 减少信贷人员主管判断, 避免受到信贷人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的影响, 客观揭示风险状况, 提高银行整体的风险控制能力。完善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技术, 依靠计量、统计分析方法对每一笔贷款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 建立起一套完整、实时、动态、持续的风险监督和管理体制机制。

4.加大风险管理人才培养力度。

逐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考核和激励的人才开发体制, 吸引高层次人才从事风险管理工作。加大风险管理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 充实风险管理的各个阶层, 使各个岗位人员在整个风险管理系统内默契合作。通过设置相关从业资格测试, 提高风险从业人员整体专业水平与技能素质, 加强对现有风险管理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 培养一批专业化银行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杨德峰.如何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经济, 2011, (4) .

[2]余迪.新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J].金融经济, 2012, (9) .

[3]宋荣威.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4]李晓梅.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5]吕耀明.西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及借鉴[J].国际金融研究, 1998, (12) .

[6]梁琪, 黄鹂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探索[J].南开经济研究, 2002, (6) .

[7]闫军.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5) .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及对策研究 篇10

【关键词】个人信贷;风险分析;风险防范

由于我国的个人信贷风险管理还没有一套完整的专业模式和独立的体系,个人信贷风险完全是作为银行整个风险的一部分,而并非把其独立地进行分析和研究,所以对于个人信贷风险管理完全是照搬原有风险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个人信贷风险防范和控制缺乏科学、系统的模式和体系。当前,商业银行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以及实际发展状况,虽然其风险管理模式有所改进,但与当前实际业务发展的要求仍有差距,如何降低个人信贷风险发生的概率,尤其是加强对其信用风险的量化度量和控制,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高,是当前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重点难题。

1.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概述

个人信贷风险主要指银行在运用从负债业务筹集的资金,将资金的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有偿让渡给个人,在此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能按期收回信贷资金,使信贷资金出现逾期、呆滞或者呆账的可能性。

2.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分类和特征

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风险主要分为几种:市场风险是指因金融市场价格、利率、汇率等的变动而导致未预料到的潜在损失的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在市场利率出现不利波动时所面临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又称违约风险,是指贷款客户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由于信贷资产的流动性的不确定性变动而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操作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法律风险是指因不懂法律规则、疏于法律审查、逃避法律监管所造成的经济纠纷和涉诉给所导致的潜在或已经发生损失的风险。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具有如下特征:高负债率的社会性。金融业的自有资金占全部资产的比重一般较小,具有极高的资产负债率,商业银行的这种与社会公众的紧密依附的债权债务关系决定了其风险的渗透传递具有社会性。业务交叉的扩张性。商业银行业务的扩张是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相交叉的。很多业务都是在对价机构间进行的,存在业务联系的各家金融机构互相依存,一家金融机构发生问题,风险将急剧扩大,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循环往复的周期性。宏观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经济周期,置身其中的证券公司也会受到在松紧之间周期性调整的货币政策的影响,这就决定了证券公司的风险具有周期性特征。潜在风险的可控性。风险本身就意味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但就个体企业来说,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不是说风险就不能抵御和控制。

3.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全部信贷市场的比重逐年上升。但在其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过程中,风险控制不完善、新的风险源不断出现,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不良贷款数额出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致使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处于风险或造成损失。

3.1信贷法规体系尚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办理个人信贷业务的法律依据主要分布在《商业银行法》、《担保法》、《经济合同法》以及一些人民银行出台的行政法规如《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中,没有一部完整的《个人类信贷法》来统筹,结果就是针对性不强,缺乏配套措施,使个人信贷缺乏完备的操作依据,还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这无疑给贷款的安全性带来影响。

3.2银行内部管理有待规范

我国商业银行在个人信贷业务发展方面还处于粗放阶段,主要表现在:为了扩大个人信贷规模,对逐极下达硬性的放贷指标;擅自降低贷款准入标准和担保条件;贷前调查不深入、贷中审查不严、贷后管理不力等多个方面。这些内部管理的缺陷放松了风险的管理控制,导致新一轮的风险积聚。

3.3抵押变现处置多有漏洞

抵押物处置管理作为个人信贷风险发生的补救措施,要求具有顺利、足值、合法地变现的能力。如果无法达到上述要求就说明抵押物处置管理存在漏洞。抵押物处置管理存在的漏洞就会使贷款抵押形同虚设,由此造成抵押物难以变现,产生损失,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无法弥补。个人信用体系详细记录消费者历次信用活动的诚信程度,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我国商业银行无法通过个人信用体系高效准确获得个人信用报告,并以此来指导个人信贷的发放。个人信用体系的缺乏,不仅仅制约了消费信贷业务,而且影响了个人金融业务的整体开展,也成为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的间接来源。

3.4贷前调查依据不足

由于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个人信用评分和信用信息咨询服务尚需待对个人的其他社会信用信息 (如司法、税务、社会保障等)采集完整后,才能逐步提供。已经在全国联网的人行征信系统存在调整周期过长、内容更新不及时的问题,由此系统查询出来的报告缺乏应有的权威性,目前判断借款人还款能力的主要依据仍为借款人提供的收入证明,但由于对出具证明的单位无任何法律约束力,导致证明中的收入随意性较大,同时缺乏明确的行业指导性收入水平等标准,增加了贷前调查的难度。

4.商业银行应对信贷风险的对策

4.1增强影响个人信贷业务的法规政策研究

信贷政策必须要适应货币政策的要求。货币政策的调整意味着信贷政策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国家宏观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跟踪研究,密切关注国家对金融业务的指示信号和监管力度等宏观政策形势,努力避免由于错误执行信贷政策的偏差所造成的市场风险。法律体系不健全,导致金融市场极不完善和规范,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法律机制的不健全,还表现在各经济主体缺乏对信贷资产的保护意识,使商业银行难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性。

4.2加强银行内部管理

为保证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稳定提高,应从注重银行内部管理入手,坚持稳健的经营方针。完善审贷分离制度,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贷后管理,进行贷款跟踪。总之,完善内部控制,防范内部风险,加强全程控制,实现从以补救为主的控制向以预防为主的控制转变,从而提高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能力。

4.3加快完善个人贷款担保制度

商业银行应根据现有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的具体规定,使抵押物的范围尽量限定在圈定执行容易、法律争议少的标的物。而且应拒收那些难以变现、产权不清及存在争议的抵押物,选定的担保抵押物必须具有合法、足值、有效的特点。此外,商业银行应对保证人的范围进行合理界定。对于自身条件好并且收入稳定的借款人,可实行保证担保方式的贷款,而保证人的选择应遵循信用度的情况,应选择信用度高的高端客户,满足其综合条件至少应不低于借款人。

4.4认真筛选客户,做好风险识别工作

发挥人行征信系统的屏障作用防范风险,在贷前调查环节强调风险防范,从源头上防控风险。目前对借款人资信的考察可在人行征信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的文化程度、工作经历、年龄等进行综合判断,确定收入的可信度。对现有合作结构、合作项目做好风险识别,规避对高风险的合作结构、合作项目的准入。[科]

【参考文献】

[1]郦国俊.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06(11).

[2]孙伟南.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及防范[J].商业经济,2008(7).

上一篇:知识相关性绩效下一篇:竞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