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猜数字作文

2024-05-02

巧猜数字作文(共6篇)

篇1:巧猜数字作文

巧猜数字作文

“高了!”“低了!”“对了!”咦,这是怎么一回事呀?哟,原来是方老师在和我们玩“巧猜数字”游戏。对了,想知道怎么“猜”法吗?让我来告诉你吧。猜数者要在60秒以内猜100以内的数5次,且同学可提示“高了”或“低了”。开始了,许多同学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前两回,大个子王俊友和胖敦钟智都自信地猜了数,可他们猜到最后的结果都只差那么一丁点儿,与冠军擦肩而过。大家不由得为他们俩惋惜。这时,方老师出乎意料地点中了我,我又兴奋又紧张。我搓着手,快步跑出去时,两腿也不停抖动。在教室外,我决定将妈妈的生日定为我猜的第一个数。正当我还在想怎么猜时,门“吱呀”地打开了,我正式进入猜数阶段。教室里很静,我很想望一眼好朋友,希望他们能给我力量,可我却无法把头转个边。“35!”我脱口而出。“高了!”大家异口同声地喊到,我听了后心慌意乱,便胡乱地说:“37!”但我刚一出口,就后悔了,35还高了?那37还更高呀!弱智都清楚,白白浪费了一次机会呀!我很自责,假如有后悔药吃就好了!“25!”我无力地说,等待着同学的回答。“低了,低了。”同学们的叫声给了我新的希望,数字已锁定在25至35之间。我欣喜若狂,满怀希望地说:“28!”大家眼睛立刻睁得大大的`,露出一丝惊讶之情,接着便叫道:“高了!”真的?我已清楚地知道,冠军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数字又被我锁定在28至25岁范围之内。不过别高兴得太早,新问题又出现了,到底是26,还是27?我犹豫不决地说:“27!”马上,我又做了个深呼吸,咬住嘴唇。“耶!对了!”许多女生跳上桌子,挥着拳头,有的甚至还说:“刘思岑,你是女中豪杰!”从这次游戏中,我明白了,做什么事都应该不慌张,冷静地分析,这样一定能成功。巧猜数字作文65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篇2:巧猜数字作文

上课铃响了,林老师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说:“今天我们玩一个猜数游戏,规则是这样的:我从100以內的数字中选一个数字,让选手猜,只能猜5次,同学们来提示他们说的数是低了,还是高了。”

林老师先请了杨翔同学上来猜。杨翔同学笑容满面,十分有信心地走上讲台,林老师帮他蒙上眼睛,拿出一张纸,上面写着“99”。杨翔快速地从嘴里蹦出一个“94”,同学们兴奋地叫道:“低了,还差一点儿就是了。”他又从嘴里跳出一个“74”,“不是说低了吗?怎么越说越低了呀!”同学们议论道。杨翔想了一下说:“95”。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低了!”“98” 杨翔同学开始蒙了,“还是低了。” 同学们紧张地叫着,样子有些失望。他沉思了片刻说:“99”。“对了!” 同学们欢呼着,有的敲桌子,有的跺脚,大家都兴奋极了。

老师又请了媛媛同学上来猜。林老师拿了一个“58”。媛媛连续从嘴里蹦出“81”、“78”、“53”结果都不对,她抬起头,思考了一会儿,说:“54!”“低了!” 同学们说,“就差一点了,加油啊!”不知谁在下面说了一声“8”。媛媛同学一听,灵机一动,说:“58!”“对了!” 同学们大声地叫道。有的同学还兴奋地跳了起来。

接下来上场的是孙中逸同学了。他蒙上眼睛后,林老师拿了“32”这个数。孙中逸自信地说:“87。”“高了。”“73。” “高了。”“45。”“还是高了。” 孙中逸同学抿着嘴,我看他的.样子好像在走眉头,他沉思了片刻,便从容地说:“是不是32?”“哇塞!”同学们尖叫道,他竟然第四次就猜到了,太了不起了。

老师说这个游戏,是她在幸运52里看到的。这堂又趣的作文课让我懂得了:要留心观察生活中得每一件事情。这真是一堂又趣得课呀!

篇3:让作文评改走向数字信息化

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而作文评改教学又是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笔者从随堂听课和与教师的交谈中发现, 一般作文教学的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 教师的评改往往耗费大量的心血, 然而作文发下去后, 学生只关注几句评语, 评语如不讲求技巧、不是平等沟通, 学生往往会心灰意冷, 收效甚微。教师长达七八个小时的批阅成了出力而无所收获的苦果。有的教师把个人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 用自己所喜好的文章形式和语言特点来评判作文成绩不一、水平差异、阅历不同、爱好迥异的各位学生, 培养一段后, 把学生活跃的思维禁锢成“思维八股”, 文章变成千人一面的古板之文, 学生的个性、创造力逐步萎缩;有的教师按成人化的要求来拔高评改的作文, 结果成了教师的改动文章, 严重挫伤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作文收获甚微, 没有真正起到激励和指导作用。这样教师和学生就形成一种错误认识:教师错误地认为满纸红批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 而还要长期坚持下去, 教师则苦不堪言, 害怕评改学生作文, 有的减少学生作文次数;学生认为作文批改就应是教师的活动, 是教师的职责, 拿到作文只瞧一眼分数和评语, 或再耳语一番彼此的作文分数就将作文本搁在一边, 个别学生甚至连作文本也懒于翻动, 只待新的作文题出现。教师的汗水居然成了无用功, 红红的眉批总评在他们的眼里竟然成了过场。这种批改方法如果运用不好, 就容易形成教师包办代替, 影响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探索

我认为作文批改是一种阅读, 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交流, 是一种享受, 更是一种提高, 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容忽视。前教育部长蒋南翔说过:“一个教师是交给学生已经猎取的猎物好, 还是交给学生‘打猎’的猎枪并授之以方法呢?我以为给学生的‘猎物’不管多少, 总是要吃尽的;而把‘猎枪’交给学生并授之以打猎的方法, 他就永远取不尽, 用不完了。”的确, 满纸的红批仅仅是给学生以“猎物”, 而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才是交给学生“猎枪”。而学生平时考试时把作文分数看得相当重, 我们何不据其所好, 因势利导, 作文批改采用数字信息化, 把作文得分的要点定下来, 然后以分数来评判学生作文是否达到要求, 通过数字信息的反馈及时指出学生作文的优点与不足, 令陷于作文苦海中的教师及时发现问题, 也令从小学就看惯了老师文字批改的学生耳目一新, 既觉得新鲜, 又能够及时清楚地看出自己作文的优点与不足, 并且及时地作出改写。

那么该从哪些方面给学生提供数字信息呢?我觉得不能简单机械、千篇一律, 而是根据每次习作的特点在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有所调整, 有所侧重。在教师节、中秋节两节并到时, 我指导学生以“礼物”为题作文。我首先选了一篇优秀习作与一篇失败作文和学生共同分析, 分析它们得分的原因与失分的原因。提到分数, 触动了学生的神经, 他们饶有趣味地与我共同分析起来, 经过我的指导与学生的共同发现, 形成了以下得分依据:

一、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10分)

通过讨论大家觉得卷面犹如一个人的外衣, 这个人的才学再高, 能力再强, 如果不注重外表, 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往往就会失去很多被别人认可的机会。所以一篇文章首先要从卷面给阅卷老师一个良好的印象, 才有可能让老师认真领会其他方面的优点。书写工整、卷面整洁是作文取得高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因此定为:优秀10分, 良好8分, 合格6分, 不合格2~5分。

二、中心突出、主题明确 (10分)

一篇文章的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所在, 学生们认为一篇优秀的习作最重要的是不能走题, 而且所有材料的选择必须紧扣一个明确的主题, 文章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和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都应当为表现主题、加深主题而服务, 让老师看完文章后就能够明白写了什么, 表现了什么。中心突出、主题明确是一篇优秀习作的根基, 如果做不到, 一切无从谈起。因此定为:非常明确9~10分, 较明确6~8分, 不够明确3~5分, 走题0分

三、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10分)

要表现文章的主题, 必定会选用许多材料, 如何取舍选中的材料, 如何给材料进行排序, 大家觉得文章必须有一个清晰的结构, 否则会打乱仗。“礼物”这个题目我和学生们讨论后觉得可以用“并提式”结构, 把礼物送给父母、老师、同学, 不同的对象却有着共同的特征, 都是关爱、帮助我们的人;也可以用“纵列式”针对母亲不同方面的付出送不同的礼物, 以表达感激之情;也可以用“镜头重复式”结构, 父母在我不同的年龄段送同样的礼物等等。大家一致认为文章清晰的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因此定为:层次分明、结构清晰9~10分, 较清晰6~8分, 无结构3~5分, 杂乱0分。

四、首尾照应、结尾点睛 (10分)

开头、结尾相照应以及与文章的题目相照应。结尾不能够回应主题、点明深化主题一直是学生容易忽略的问题。学生们也坦言, 文章往往开头能够注意题目与主题, 到了结尾有时就天马行空、任意东西了, 应该有个提醒与约束。因此定为:首尾照应、结尾点睛8~10分, 首尾照应、结尾点睛两个达一个4~7分, 两个都没有0~2分。

五、语句通顺、语言靓丽 (10+10分)

现在学生作文很注重立意的深度与构思的新颖, 而忽视语言表达这一块。在初中学生的作文中, 错别字、病句随处可见, 平时老师和学生都不够重视, 长此下来, 学生形成了不认真的坏习惯, 积重难返, 造成长期语句表达不通、错别字连篇的恶果。因此在平时作文中一定要把好错别字、病句关, 既是对学生的现在负责, 更是对学生的长久负责。规定:有一处错别字或病句扣2分, 10分扣完为止。另外, 很多学生往往把事情记完文章就算写完了, 以致于文章显得不够优美, 主题不够突出, 我用10分放在里面, 提醒学生往这个方向发展与努力。

整个批改的总分60分 (中考作文60分) , 批改后的得分是五个小栏目的分数相加。以这样数字化的形式向学生提供信息, 既很明确, 又给学生提供了作文的标尺。

评价

学生作文后, 教师立即按标准与要求进行圈、勾、画, 分项目打分, 并且迅速地反馈到学生手中, 学生拿到作文后议论纷纷:有的说结构上出了问题, 有的说结尾又忘了照应, 等等。我因势利导:请大家根据分数找出自己文章的不足, 尤其是6分以下的项目可以补救, 可以根据补救的情况适当加分。学生立即行动起来, 目标明确地进行修改。胡秋月同学很快就修改了她的文章的结尾。原文是:“我的同学、老师、父母, 你们是我最爱的人, 我要永远感谢你们。”我给了5分, 并在结尾写了“要照应”三个字。她的改文是:“小草用活力当作回报春天的礼物, 荷花用纯洁当作回报夏天的礼物, 枫叶用热情当作回报秋天的礼物, 梅花用高洁当作回报冬天的礼物, 而我要送给父母温馨的康乃馨, 要送给老师热情的玫瑰, 要送给朋友纯洁的百合, 以表达我对他们的感激之情。”改后的结尾不但与题目、开头形成照应, 而且语言优美, 点明了中心, 我给她追加了4分。她很高兴, 在以后作文的结尾中, 她就会记住“照应与点明中心”, 也会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作文。

思索

篇4:巧猜数字作文

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说:“笔头好的记者能想办法让‘一串电话号码跳起舞来’。他们总是努力把满篇数字的东西写得生动活泼一些。”那么, 如何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赋予数字以生命, 从而使他们在受众头脑中扎根呢?在此, 笔者从数字的来源、选取、处理和使用等几个方面谈几点体会。

一、尽量醒目简约

在一些经济报道中, 经常会看到一长串密密麻麻的数字, 有些报道甚至就是统计报告的节选。类似“实现工业总产值多少, 同比增长多少, ”“今年夏粮平均亩产多少公斤, 比去年增加多少公斤, 增长多少;总产量多少万吨, 比去年增加多少万吨, 增长多少”等等, 这样的报道数字虽然很准确, 但是却走入僵硬死板的套路, 削弱了新闻价值, 这就要求记者能从繁多的数字中精选出最有代表性、最能揭示新闻价值的尽量醒目简约的数字运用到新闻中, 其它的一概舍去。例如《太原“一元菜”惠民活动更便民》的新闻中, 记者并没有将去年、今年太原销售一元菜多少斤, 各让利百姓多少钱等的数据一一列出, 而是将大量纷繁的数据总结成几个简单的结论数字, “今年仅一季度售出的一元菜占到去年全年的46%, 让利百姓达到去年全年让利的75%, ”这样, 三言两语让百姓了解了今年政府“一元菜”的惠民力度。

二、善于化零为整

新闻需要数字支撑, 但大多数时候新闻要求数字准确而非精确。受众“怕”数字,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数字太“虚”, 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因此, 就应对手中掌握的数据进行一下换算, “实化”处理一下。例如可以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将“59.6%”写为“60%”;“60%”在必要时可以写为“六成”。一些长数字, 如“8923”完全可以写成“近9000”, “9921”完全可以写为“近1万”, 化零为整, 更便于记忆。但要把握一个总的原则, 即处理后不影响报道的准确性, 不能让读者产生歧义和误解。

三、让数字更接地气

英国汤姆森基金会编著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中谈到:“他 (或她) 最容易理解他个人经验范围内的事。当他读到他的国家收支赤字是1亿美元或国民生产总值是50亿美元时, 他并不太清楚这是怎么回事;但当他听到国家的债务摊到每个男人、妇女和小孩头上是2美元时, 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这段话说明了一个让数字在新闻报道中“活”起来的基本规律:关痛痒, 见冷暖, 数字才有生命。作为一名记者要尽可能把抽象的数字形象化, 把它变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觉得到的事物, 那么就更容易为读者接受和感知。比如近一两年来关注空气质量的新闻经常会提到PM2.5, 那这PM2.5究竟为何物, 不少新闻会照本宣科说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而这样的解释还是让观众云山雾罩, 2.5微米到底多大, 其实绝大多数人是没有概念的。而在央视做的一条报道中则解释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并且还通过高倍望远镜为观众呈现了一根头发和一个直径为2.5微米的颗粒, 这样既形象又直观, 观众也豁然开朗。

刚才这个例子用了文学中比拟的修辞手法, 其实还有很多文学修辞手法可以运用在让数字接地气上, 如还可以运用对比等修辞手法。有对比才能有鉴别, 对比手法是将不同单位的数字进行对比, 它对分析事物, 揭示事物本质, 既准确明晰, 又具说服力。前几年, 国内不少媒体以“中国卖出8亿件衬衫才能买回一架A380”为题, 报道中国纺织品在中法进出口贸易中的不对称地位, 可谓一语中的。

四、借助图表化繁为简

一条新闻中, 长时间文字加数字无疑会让受众产生厌倦感, 如果此时一个设计新颖色彩亮丽的图表突然跃然眼前, 一定会产生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近年来, 以列表或图示的方法报道新闻不时出现在媒介上, 特别是在经济资讯、体育比赛、成绩排名的新闻报道中, 更被大量运用。改种形式, 换种口味, 这样化繁为简的图表能更吸引受众的关注度。

五、搭上高科技数字变有趣

关注央视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 2014年全国两会报道推出了《两会解码———两会大数据》, 在11天的播报中, 主持人欧阳夏丹在演播室使用全新的立体成像技术和人机互动技术, 生动、直观、易懂地每天向观众播报大数据对收入分配、医患关系、交通拥堵、百姓心愿等两会热点的分析, 因为形式手段新颖, 收效颇佳。随后一个个和数字有关的节目《数说315》、《阅大数据读新趋势》等接连出炉, 搭上高科技的新闻让数字活灵活现, 不仅增加趣味性, 更收到良好收视效果。

总而言之, 在新闻报道中, 数字作为客观事实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作用。新闻记者要学会通过创新思维, 运用多种手段, 尽可能赋予数字以生命, 让它们“活”起来、“舞”起来, 真实而形象地展示经济社会现象, 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成思行.一个记者能走多远——艾丰评传[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于继亮.让新闻里的每一个数字都跳起舞来——谈新闻报道中数字的运用[j].新闻世界, 2010 (7)

[3]王麦玲.新闻报道中数据应用应该注意的问题[j].今传媒, 2008 (9)

[4]刘保.全经济新闻如何才能出精品[j].当代传播, 2007 (3)

篇5:巧猜数字作文

一、数字化档案

数字化档案最早是在1986年《美国全国地球物理资料中心的自然灾害活动》文章中提出的, 但没有对其下定义。在2005年发表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中的著作权问题研究》文章对数字化档案进行明确定义:“数字化档案是档案的复制品, 经过办公自动化软件形成的电子文件归档后形成的电子档案, 是将传统档案形成数字化形式的档案。”数字化档案包含两部分, 一是信息化的进程, 办公自动化的出现使档案管里大量的档案生成电子文件, 然后对生成的电子文件进行归档存储。另一部分是指档案文件利用网络数据库技术, 将纸质的档案文件进行扫描、压缩形成数字化的档案。所以, 数字化档案是纸质档案进行电子文件归档后的一种表现形式, 并不是真正的档案。

二、档案数字化

档案数字化最早是在1993年李惠波在《档案学研究》提出的。2002年李小春对档案数字化定义为:“档案数字化是计算机网络数字化技术在档案管理方面的应用。其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将传统纸质档案文字信息、图片信息等通过计算机进行档案数字化处理;二是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可以将纸质档案信息还原, 用户则可通过计算机将档案信息输出。”档案数字化是以计算机为载体将纸质档案信息与档案数字化进行相互转化。

三、数字档案

1979年方志豪在《经济管理》上发表的文章中首次提到数字档案, 自此之后数字档案开始频繁使用。在2005年宋岩将数字档案定义为:“数字档案是将历史记录信息通过计算机等电子技术进行数字编码并保存的一种档案, 通过计算机数字编码的形式代替传统纸质档案的载体。”数字档案是真正的档案, 但却是一种虚拟的档案。

四、数字化档案、档案数字化以及数字档案概念的差异性

(一) 数字化档案与档案数字化的不同

数字化档案是档案的复制品, 并不是真正的档案。而档案数字化是以计算机为载体将档案信息进行录入、转化处理, 是将纸质档案转化数字化的一个过程。档案数字化的处理对象是档案, 而数字化档案是档案管理的辅助品。

档案数字化是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 保护数字化档案原件的保存与使用, 是数字化档案演变的过程, 即没有档案数字化就不存在数字化档案。数字化档案的发展与档案数字化的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保护档案原件, 提高档案检索速度, 发挥出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 促进档案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利用。

(二) 数字档案与数字化档案的不同

数字档案是现代办公自动化应用软件通过数字代码的形式将历史记录下来, 是现代社会档案发展的一种新形式。数字化档案是数字档案的复制品, 不具备档案的基本属性, 因此数字化档案不是真正的档案。

(三) 数字化档案、档案数字化以及数字档案的区别

数字化档案、档案数字化以及数字档案, 都含有“档案”与“数字”, 其中数字化档案与档案数字化与“数字档案”没有任何关系, 并不是真正的档案。档案数字化是数字化档案演变的过程, 而数字化档案则是档案数字化演变的必然结果, 没有档案数字化就没有数字化档案。数字化档案是档案数字的复制品, 而档案数字化则是将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的过程。

五、结语

通过对数字化档案、档案数字化以及数字档案的概念差异性进行分析研究, 有利于人们对这三个概念的区分与使用, 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率, 充分体现出档案的价值, 促进档案领域的发展。

摘要:数字化档案、档案数字化以及数字档案三个概念, 由于文字没有多大的区别, 往往很容易使人们对这三个概念产生混淆。本文通过对这三个概念进行全面的分析, 可以得出:数字档案是真正的档案, 而数字化档案是档案数字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档案数字的复制品, 它是由档案数字化演变的结果, 并不是真正的档案, 而档案数字化是数字化档案演变的过程, 其概念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分。

关键词:数字化档案,档案数字化,数字档案

参考文献

[1]梁惠卿.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档案和数字档案概念辨析[J].档案管理, 2013, 200 (30) :39-40.

[2]张衔, 王正英, 雷建荣.数字化档案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方向[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108 (105) :101-106.

[3]王学平.浅议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实践与发展的策略[J].档案学通讯, 2011, 11 (10) :15-19.

[4]薛思媛, 林延升.实现社会保险档案数字化的实践探究与战略发展思路[J].信息系统工程, 2010, 13 (12) :8-10.

篇6:建设数字校园实施数字化学习

1夯实数字校园基础建设

数字校园是学校开展数字化教与学的基础, 中学生进行数字化学习主要是在数字校园中完成的, 因此, 夯实数字校园基础建设是更好地开展数字化学习的必然要求。对于中小学而言, 数字校园的基础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高速有线网络。数字化学习依赖高速稳定的网络环境, 对网络带宽要求较高。一般认为, 正常开展数字化学习最低要求主干网络带宽达1000兆, 100兆到桌面。这样的网络基本能满足数字化学习的需求。条件好一点的学校可以打造千兆有线网络。

1.2高速无线覆盖。在校园里, 数字化学习很多时候都是在无线网络环境下展开的, 没有无线网络就无法开展电子书包教学、移动学习等数字化教学活动。无线网络可以分期建设, 首先覆盖试点班级或重点的教学场所, 并发数能满足教学需求, 然后视情况进行二期、三期建设, 逐步实现校园无线覆盖, 最终建成支持电子书包教学、移动学习等需求的无线网络。

1.3夯实基础软件平台建设。数字校园软件平台主要包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办公等应用系统, 但是个人认为首先应夯实基础软件平台建设。这里的基础软件平台主要包括单点登录、统一身份认证、虚拟化管理平台等。大多数应用系统都采用对象化设计, 要求对用户进行身份和权限认证, 然后针对不同的用户身份和权限赋予不同的系统功能。这就必然造成每一个师生在每一个软件系统里都有一套用户名和密码, 与之相关的数据信息也各自独立, 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给使用带来不便。为了消除信息孤岛, 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就必须建立单点登录和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开发数据交换接口, 实现所有软件平台用户身份和权限的集中管理和授权, 打通信息交换通道, 真正实现数据融合与共享。另外, 还需要构建虚拟化管理平台, 把新旧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的硬件资源整合在一起, 共享计算资源, 为各种软件平台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建设数字化互动教学平台

数字化互动教学平台是开展数字化学习的重要基础之一, 功能强大的互动教学平台有助于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和学生进行数字化个性学习。一般来讲, 该平台至少具备以下基本功能:

2.1完善的用户体系和权限管理。互动教学平台涉及的用户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和管理人员等, 所有人员在平台中因其身份不同而拥有不同的权限和功能, 因此, 互动教学平台除了有添加、删除和修改用户信息的功能外, 还要有权限分配功能, 根据不同的用户类型赋予不同的权限。用户登录平台后, 系统根据用户的角色自动生成相应的权限。

2.2并发数满足师生开展数字化学习需要。这里的并发数是指并发用户数量, 是指同一时刻与平台进行交互的用户数量, 它是衡量平台负载能力的重要指标。一般的, 计算软件平台并发用户数量的经验公式为:系统用户数量× (5%~20%) 。例如, 期望用户数量是1000, 按20%计算并发数, 只要能支持200个并发数就可以了。考虑到将来的扩展需要, 可以适当增加并发数。

2.3支持师生在线备课和学习。教师依托互动教学平台在线备课, 要能很方便地插入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电子书等多媒体元素, 能很方便地嵌入可以推送给学生在线完成的试题, 能很方便地推送课前预习的内容, 能全面监控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依托该平台能够课前预习、在线作业、自主学习等。

2.4在线授课以及完善的课堂管理功能。目前, 课堂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电子书包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互动教学平台必须能够支持教师展开电子书包教学, 具体包括以下基本功能:广播教学功能 (学生平板呈现的内容与教师平板同步) 、推送课堂练习功能、学生提交作业功能、教师当堂批改作业功能、统计作业情况功能、课堂组织功能 (包括学生登录信息管理、学生分组管理、教师监控学生功能等) 。

2.5学生在线作业功能。学生借助于智能终端完成在线作业, 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支持单选和多选, 主观题支持原笔迹答题。学生在智能终端上书写就如同在纸上书写一样, 平台能自动保存学生的笔迹,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看到的就是学生作答的笔迹。而且, 平台还要提供错题本、成绩统计、跟进练习等功能。

2.6平台能支持所有智能终端。学生的智能终端多种多样, 平台与终端的无关性非常很重要, 必须能兼容Windows、Android、MAC、ios系统, 因此在技术实现上要考虑多终端的兼容性问题。

2.7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功能。在互动教学平台里, 学生的学习有更多的自主性。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 学习的路线也不尽相同, 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时有发生, 这就要求平台要能支持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 并能详细记录学习过程和生成学习报告。

2.8支持建立知识点体系及教学资源管理功能。教学资源是互动教学平台的灵魂, 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都要依赖丰富的教学资源。一般来讲, 教学资源是按照知识点体系进行管理, 也就是说每一个教学资源都与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挂钩。这样做的好处, 一是方便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资源, 二是方便平台把合适的学习资源主动推送给学生, 三是方便资源的挂接和管理。

3加强教师数字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先进的数字技术要能发挥出应有的教学作用, 必须要有一支精通现代教育技术的师资队伍。培养教师运用数字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是充分发挥数字校园教育功能的重要保证。可以从“面”和“质”两个方面全面提升全体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面”主要是指辐射的人数, 要求全员参与, 全员培训, 全员过关。“质”主要是指培训的技术深度, 包括电子书包教学理论与实践、数字作业编制、微课制作等现代教育技术, 要求人人都熟练掌握。随着科技的进步, 尤其是数字教学技术的发展, 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将是长期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上一篇:新局长上任讲话下一篇:投资信息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