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技巧

2024-05-16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技巧(精选8篇)

篇1: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技巧

浅谈小学语文提问的技巧

皇桐中心学校 罗继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技能、情感等的重要手段。但是,提问不是课堂教学唯一的手段。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所以提问的前提应当是学生充满兴趣、信心的自主学习质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无疑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启发思考;引导学习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具有评价功能、反馈功能。但是,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因种种原因提问不是太宽,就是太窄;不是太深,就是太浅;不是不着边际,就是零零碎碎,大大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所以,下面就谈一谈小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纵向提问与横向提问

1、纵向提问。

(1)顺问。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是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由因到果的叫顺向提问。例如,初读课文,有哪些词语你不理解?(扫清理解的障碍)——再读课文,你认为哪些词句最能表现„„?(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整体理解、概括课文)我在指导学生观察、描述人物外貌,并以自已为例写《李老师印象记》时,由于是借别的班上课,我针对学生对我充满好奇的心理提问:“你们想了解什么?想问老师什么?”顺应学生思维发展,引向观察、描述人物外貌的学习目标。我在教学《关怀》一课时,在学生理解了“聚精会神”这个词后,提问:“周总理是怎样聚精会神地听课的?两只手拿着什么?面部表情怎么样?”既顺着课文的思路把学生引向周总理,且后两个问题也是顺着前一个问题而具体化的。所以,顺问能自然地把思维引向深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反问。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是由果到因的叫反问。

①针对学生的回答或思维现状反问。例如,你怎么知道„„?请你说说为什么这样认为?如在教学《麻雀》时,引导学生分析句子“他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老麻雀站的是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上,既然是没有危险,又为什么不能安然地站在树上?”通过这样一问,学生就把之所以得出这样结果的原困连结起来,搞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

②从学习内容的另一方面提问。能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例如,《再见了亲人》表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关心爱护,那志愿军对朝鲜人民又是怎样的呢?在教学这一课时,就是这样提问:“这篇课文写的是志愿军回国时,在火车站向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话别的情景。既然是话别,就应该是双方的,但是,课文只写了志愿军说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经过这样正反两面的对比,就能深刻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这样一个中心。在教学《太阳》时,针对第二段与第三段的过渡提问:“第二段说明了太阳与人的关系;那么太阳与自然界的关系怎样呢?”既促进了学生思维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入,又推进了教学过程的发展。

③正话反问。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逆向思维。例如,“猫的表现这样古怪,作者好像不太喜欢这只猫吧?”这种提易引起学生讨论,师从中发现问题,导向目标。

2、横向提问。

就知识的横向联系或能力的迁移、应用提问。其功能是连结、扩展知识和思维,巩固和运用知识、能力,让能力形成系统。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问学生:“从乌鸦喝水这个故事看,乌鸦是很聪明昵?”又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时,老师问:“你的家乡的山水美吗?我们祖国还有哪些美丽的山河呢?”经过这样提问引导思考后,学生的思维就不局限在桂林山水上,很自然地联想到美丽的家乡,美丽的祖国,从而激起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二、单个提问和连环提问

1、单个提问是就思维活动的一个环节进行提问。

提问的面窄,难度小,适合具体的问题。如教学《春晓》时提问:“春天的早晨你在睡觉,哪个字告诉我你在睡觉?你睡觉时不知不觉天亮了,哪个字告诉我天亮了?”提问直截了当,简洁具体,学生容易回答。这类提问是最常用的,效果也明显,学生的学习是否达标,一目了然。

2、连环提问是就思维活动的几个环节进行提问。

提问的面宽,难度大。适合宽泛的、宏观的问题,能引起思维向纵深发展,适合学生学习的中后期阶段或思维敏捷的学生。例如《亡羊补牢》,第二次丢羊后,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通过这样提问引导学生自学,从而理解亡羊补牢的含义,掌握内容。又如教学《麻雀》时可提问:“刚才听了音乐,读了课文,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好像听到什么?老麻雀什么地方使你感动?”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去思考、去描述,不仅理解全面,富有想象,而且体会了感情,受到了熏陶。

三、直线提问和曲线提问

1、直线提问就是直接提出“为什么”“怎么样”这类问题。

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其功能在于训练思维的敏捷度。例如,学习《趵突泉》:“文中‘不知疲倦’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提问直截了当,毫不含糊。

2、曲线提问就是从与问题相关的其他问题入手,从而解决问题。

提问的方式灵活,能开拓思维。其功能在于训练思维的严密性、想象的丰富性。例如,学习《趵突泉》的“不知疲倦”:“你整晚不睡觉会感觉怎样?”“趵突泉水‘不知疲倦’说明了什么”?通过理解人,再理解泉,拐了一个弯,由易到难,容易理解。教师在教学《长征》时,通过播放录音,让学生理解红军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巧渡金沙江,跳出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然后提问:“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想?你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稍后,进一步提问:“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先体会红军巧渡金沙江取得伟大胜利,再理解“云崖暖”,学生终于理解了“云崖暖”的意思。有一定难度、深度的问题,常用这种提问方法。

类比提问也是曲线提问的一种。在教《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先比较读:

A.海底的动物常常会发出各种声音,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嗡嗡、啾啾、汪汪、呼噜。

B.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鸣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

然后提问:“比一比,哪一种好?为什么?”通过类比,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达到教师期望的目标。

四、跳跃性提问

1、跳跃性提问就是提出意料之外的问题,或提问的思维出发点与问题之间思路的断裂。

这种提问能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培养创造性或灵感。例如教学《燕子》时,引导学生理解“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这个句子,提问:“这句话什么意思?”在展示一段五线谱后,再提问:“这会是怎样一支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春天的赞歌?”由于燕子与音乐中间有一定的跳跃性,这样的提问也有跳跃性,而文字引起的联想就是架在其间的桥梁。所以,跳跃性提问能引起学生的相象和联想。

2、发散性提问就是思维的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呈多点、多方向联接,由一点向多点、多面扩散。

其功能在于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和想象的丰富性。例如,老师为了教学生会作文抓特点的方法,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团圆,对学生说:“你们想一想,这个东西像什么?”学生立刻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像太阳”“像弥勒佛的大肚子”“像运动场上的铁环”“像小莉妹妹的脸”„„

“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但你们的根据是什么呢?”

说像太阳的同学说:“给圆圈添几条射线,这是太阳的光芒。”

说像弥勒佛大肚子的同学补充说:“在圆圈偏下加一点,这是弥勒佛的肚脐。”

说像小莉同学的妹妹那一位同学说:“我观察过小莉的妹妹,她的脸是圆的,眼睛是圆的,小嘴巴也是圆的。”

教师总结说:“平时要善于观察生活,学会抓特点,在共同中找出差导。抓不住特点,就不能写出感人的文章。”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技能、情感等的重要手段。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精心设计每一个提问,做到恰如其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但是,提问不是课堂教学唯一的手段。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所以提问的前提应当是学生充满兴趣、信心的自主学习质疑。教师不应当用提问来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篇2: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技巧

语文写作是当今很多小学生和家长最为头疼的问题,很多小学生写不好作文,也可以说不会写作文,面对这一难题,我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提三点意见:

一、联系生活丰富选材

很多小学生不会写作文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该写什么,这主要是他们经历太少,没有材料可以选择的原因。我见过这样的小学作文,关于写暑假生活趣事的:我的暑假很有趣,每天都玩得很开心,我早晨和小朋友一起玩捉迷藏,玩累了就休息一会,接着玩,中午和小朋友玩跳皮筋,我很会玩跳皮筋,小朋友们都没有我玩得好,我很开心,下午我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丢沙包,这个很好玩,大家都玩得很开心,我也高兴极了。

这样的作文在小学阶段见多不怪,很多小学生只会把自己一天中做过的事情罗列上去,而不知道如何把作文写好。针对这一问题,老师应该学会引导。比如说,在写一篇关于拔河比赛的作文之前,老师先带领同学们一起玩一个关于拔河比赛的游戏,让同学们亲身经历一下拔河比赛,当游戏结束后,老师再引导学生描述拔河比赛的场面,并引导学生说出参加拔河比赛的感受,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去引导学生写作,这样学生才有话可说。

二、积累词语丰富措辞

小学生在写作时还面临以下这个问题,很多小学生因为阅读量少,词

语积累不够,即使头脑中有东西可写,但由于词语匮乏,无法表达出自己的真正意思,从而偏离写作目的。

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做的时尽量增加学生的词汇量,通过日常的词语积累增加词汇量,从而使学生不仅有话可说,而且有话说得出。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增加好词佳句和优美开头与结尾板块,让学生自主地去积累一些好词佳句与经典开头与结尾。

三、合理引导日记写作

勤锻炼方能写出好的作文,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只有勤加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在这方面,很多教师会选择写日记或周记的方式加强小学生的作文写作,但在具体实施时,还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

很多小学生在写日记时也避免不了记流水账的思维模式,这时就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了。比如,大家爱吃妈妈做的菜吗?最喜欢吃妈妈做的哪道菜?为什么?大家写一篇日记和大家分享一下吧。老师可以通过这种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去描述一种食物,写出喜欢这种食物的原因,并具体描述这种食物的味道、色泽、形状、素材、做法等各个方面。

篇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恰当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锻炼学生的各种技能和素养。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执行者, 我们教师要实施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 就要讲究提问的策略。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小学语文教师提问的现状不容乐观。

1.提问随意 , 易犯形式主义。在教学的过程中, 因为教师备课的时候并没有关注提问, 所以提问就会随意, 有时候一节课会提问十几个问题。无论问题值不值得, 对学生的思考和学习有没有启发性, 教师都是随口就问, 致使课堂变成了“满堂问”。提问占据了大部分课堂时间, 却没有达到应有的作用, 课堂效率反而受到了影响。

2.越多越好 , 越杂越好。提问是一门艺术, 恰当的提问能够促进学生思维, 对学生掌握知识, 应用知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教师不能够过多提问, 或者问题涉及知识太杂。教师在课前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

3.教师问 , 学生答 , 形式单一。传统教学中, 提问的形式都是教师提出问题, 点名学生回答, 自然而然就会被人们理解为“老师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这样一来就将提问的意义片面化了。事实上, 提问应该是双向的。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也有提问的权利, 学生也应该向教师提出问题, 双向提问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问题启发性不强 , 学生参与度不高。在教学中, 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果问题本身就没有启发性, 得不到学生的积极相应, 学生参与度不高, 那么提问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 而且会混淆视听。因此, 教师在课前需要精心设计, 然后在教学中相机而动。而且, 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 从而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分析上述现象不难得出, 当前小学语文教师提问艺术的运用上仍然只强调知识的传授, 不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转化, 更未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挖掘, 以及学生情感和其他非认知因素的发展。笔者认为提问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问题要精心设置

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置问题, 要符合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浅显的, 学生不经过思考就可以回答的问题不提, 这样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学生都能流利作答, 但实际对学生的学习没有任何的作用。而难度过大的问题也不应该提, 面对这样的问题, 学生常常会沉默, 因为找不到线索, 而不知道该如何解答, 学生望“问”兴叹, 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教师的问题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层”设置, 而且要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使每个阶段的学生都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充分享受解决问题的愉悦。例如, 在教学《李时珍》, 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文中一个主要的词语“完善”, 设置问题, 让学生查看完善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李时珍要想编写一部完善的医药著作, 他是怎么做到的, 《本草纲目》是一本完善的著作吗? 这样, 以“完善”为核心, 层层递进, 不仅使学生对完善这个词有了准确的理解, 而且对课文的线索也有清晰的把握。

二、提问要设置情境

在对学生探究欲望激发的过程中 ,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来进行。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让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来让学生积极地和教师进行互动 , 使所提出的 问题既能 让学生更 好地了解 课文内容, 又能通过交流来把学习的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能让学生通过思考来对知识获得更深的理解, 但是要体现学生作为主体地位,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 , 并对这些问 题进行自主 探究 , 在增加他们对知识探究语文的同时, 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让他们在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中来完成课文重难点的学习, 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在语文学习中的自学能力。

三、提问要有灵活性

教师提问 时面对的 是一个个 灵活的个体, 在课堂上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 因此, 教师提问要把握好时机, 针对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课堂学习状态, 灵活提问, 而且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不能提问后立即要求学生作答, 蜻蜓点水一样, 这样学生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 难以对问题形成印象, 对问题的理解也不会透彻。如教学《飞机遇险的时候》一文, 理解完第二自然段后让学生分层, 有的学生把第二句划到了“飞机遇险, 情况严重”这一层里。此时, 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学生, 对学生的意见表态, 而是给予提示和指导, 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每一个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探索思维状态。

当然, 这仅仅是浅层次的, 在课堂教学中, 还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随机应变地引导, 及时调控课堂节奏, 真正使学生在教师灵活自如的点拨下“活”起来。

四、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深度

“在这一过程中 , 教师要注意把握好一个“度”, 既不能过多地干预 , 又要适时地介入 , 还要能及时地走出, 还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当问题难度大, 学生一筹莫展而陷入僵局时, 教师要个别地给予点拨、诱导, 促其茅塞顿开、灵感突现;当学生学习浅尝辄止未能深入或出现明显破绽时, 教师要给予提示、纠正, 以养成好的思维品质、学习习惯, 及勇于克服困难的学习意志。

综上所述,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 , 要以学生作 为学习的 主体 , 心中有学生,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教学内容设置问题, 而要坚决反对为图课堂热闹一问到底的形式主义的所谓“启发式”。只有这样, 才能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 提高独立 思考、自能 读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雷玲主编.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郑红渠.重庆地区中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9 (1) :187.

篇4: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技巧

关键词:阅读 教学 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3.2

“以读为本,由读生疑,由读求悟,由读生情”这一训练方法强调的以读为本,是对传统的讲读式教学方法的更新。 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呈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作品以生命;讲解只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一、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篇内容。

二、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阅读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画龙点睛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信息的传递,又是情感的沟通;学生从中既能受到理的启迪,又能受到情的感染。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发表自己言论的自由氛围,让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教师和学生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可以展开讨论;应该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使他们的个性插上理想的翅膀,飞向光辉的彼岸。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有了各种各样的体验和收获,那么他们当然也就希望和别人交流,让别人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自己一起体验成功所带来的愉快,而要使学生的这种情感体验得到表述,就应该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交流方式。在体验与交流中,在观点和知识的相互碰撞中,学生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出了与目标的差距,并且可以为反思自己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提供帮助,到最后就会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正喜欢阅读、热爱阅读,并且能够从阅读中获得乐趣。所以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自主地选择阅读资料,自主地选择阅读方式,自主地选择交流方式。这样,课堂上因为有了自主,才显得生机盎然,每个学生也都会活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个性得到了充分张扬,真正实现了自我发现和发展,语文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乐园,这时的学生是放松的,也是最真实的。

三、培养敢说、激发兴趣

学生初次回答问题,因紧张而导致讲话断断续续,会出现摸头发、摆弄衣角等现象。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多指导,可让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复述老师说的话,直到讲完整才允许坐下。对一些重要、较深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可推举每组一人代表发言,使学生都有机会说,通过几次锻炼之后,学生就会增强信心。对于他们的发言要多表扬,耐心地听学生把话讲完,不要挫伤他们的自尊心。特别是对差生,稍有讲得好的语句,即使只用准了一个词,也要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欢乐,以此激发兴趣。

四、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应该努力让学生自主读书。但自主不等于放任,阅读与训练是相辅相承的,学生的字词语言思维等阅读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长期的训练。

1、指导预习,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掌握好预习的方法,就像获得一杆“猎枪”一样重要。怎样做好预习呢?

第一,粗读——扫清障碍。预习一篇课文,先要粗读一遍,遇到疑难的字、词,要查一查字典、词典,扫清障碍。只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才能通顺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细读——找出问题。细读就是认真细致地读。边读边找出不明白的问题。

2、精讲课文,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

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5: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技巧

九百多年前,苏轼就教给了我们学习语文的方法:“三分诗,七分读”。如今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它是架设学生与作者心灵交流的桥梁。只有学生亲历朗读,才是让他们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从而实现学生与作者心灵相通的最佳途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搭建起这座“连心桥”呢?我认为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有以下四种行之有效的技巧与策略。

一、朗读时间充裕,理解方能深入。

众所周知,要建一座坚固的桥必须要以货真价实的材料作保证。朗读之“桥” 的货真价实的材料,我认为就是指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根据本年级学生的学情、教材等特点来确定学生的朗读时间,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朗读。教师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把握课文大意,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思想感情,学习表达方法„„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教师要留给学生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如何保证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这就要求教师要深钻教材,研究学生,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说实在的,有的课文浅显易懂,语言平平,实在不必“循规蹈矩”,在“分析”的漩涡里打转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久经考验的真理。如四年级的《桂林山水甲天下》这篇课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教师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大声地朗读,随同作者的语言文字去游览这美丽的桂林山水,感受作者心灵的震撼。

二、注重学生朗读,学文方能见功。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课文中一些含义较深的语句,可以通过朗读来意会。教师从学生读的情况中很容易看出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只有这样,学生领悟文章内涵的能力就会不断增强。通过朗读还可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因此,教师应该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打打,锤锤有声。

例如,《鸟的天堂》这一课,其中有一句:“真是一株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学生重音落在“真是”上,有的学生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字上,显然,学生们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完全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的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株”,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株”、“两株”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学生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当然,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配乐表演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科学合理地选择朗读的形式,真正让朗读为语文教学服务,让朗读为理解课文服务,让朗读为学生学好语文服务。

三、朗读因材施教,兴趣方能盎然

朗续训练,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去。教师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使朗续训练全面开花。朗读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在学生朗读时插入背景音乐,请学生配配画外音,对学生的朗读录音后重播等等。另外,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感都有待培养,孩子在朗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错误,诸如漏个字、加个字什么的,这也是在所难免的。有时孩子们的朗读漏洞百出,或者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等等,此时,教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我在上《美丽的小路》一文时,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小路的美丽。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我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欣赏到美丽的小路呢!”。第二个学生有进步了,我赞叹道:“呀,你的朗读,让我看到美丽的小路啦!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我趁热打铁,特意把最能表现小路美丽的语句依着学生的样子重复朗读一遍,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是在强化朗读要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神会,读得趣味盎然。

由于学生自身素质、家庭条件、生活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感悟的角度不同,对朗读的处理也各有千秋。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感受。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因材施教。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哪怕是对朗读的评估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四、评价形式多样,新秀方能造就。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评价过程就是有效的学习过程。形式多样的评价可有效地启发、引领、激励学生的朗读。新的课堂教学观改变了单纯由教师评价学生的模式,除教师评价外,还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诵读评价方式。比如,一人读,全班评价。学生一读完,其余同学马上口头进行评价,此举收效最快,也最常用。除此以外,可以两人互评。以两个学生为单位互评,每人一张评价表,要求读出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感情的丰富饱满。还有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每组一个负责人负责组织和算分,每个小组成员都是评委,就像电视台的“歌手大赛”一样。每人一张评分卡,当一个成员朗读完毕,其他同学开始打分并依次出示所评成绩。负责人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求出这个同学的最后得分,最后评出本组前三名。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们来说非常新颖,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赛场上热闹非凡却井然有序。小组朗读评价的形式激发了学生们的朗读热情,许多在班上想读而不敢读的学生朗读时也能声情并茂,朗读得十分出色,班里涌现出许多爱朗读而且读得好的学生。

篇6: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技巧

《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小学英语教材的内容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情趣,当中的话题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笔者在教授这套教材中不断地探索,希望能充分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在教学这套教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对话学习,有些学生早已将对话背得滚瓜烂熟,但还是不善于口头表达,难以用英语进行交际。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对话教学在整套教材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如何上好生动而有实在的英语课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对话教学。对话教学不仅要求教者把对话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对话内容通过学习后转变成自己的语言。

本文以几个对话教学案例为例,探讨小学英语教材对话教学的技巧。

一、利用录音,从听力入手。

在教学以个对话时,如果该对话中的生词不多,教师可以采用听力的方式引入对话教学,这对培养小学生的听力非常有帮助。学习一种语言,无非时在发音,语法,和词义之间建立联系,也就是说,通过刺激与反应在视觉和听觉之间建立联系,形成一个新的行为模式。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学生所听的内容不可能都是教师教过的单词或者学过的对话。因此,让学生听录音的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让学生看着直观教具,给予适当的提示,多听几遍,再开口说和读就容易了。听力训练反复进行,学生的语感愈加真切。采用听力方式引入对话时,笔者会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情况,对学生提出基本要求和拓展要求。

例如,PEP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4 Let`s talk的对话内容如下:

Zhang: My mother is a teacher.Sarah: Does she teach English? Zhang: No, she doesn’t.She teaches math.Sarah: Does she teach you math? Zhang: Yes, she does.笔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根据听到的对话,回答下列问题:

1、What does Zhang Peng’s mother do?

2、What does Zhang Peng’s mother teach?

我们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该做到有明确的目的性,不是为了设计任务而设计任务,而是应该以完成某项教学目标去设计这项任务,使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能有所收获。

例如,P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2 A Let’s talk Let’ play 任务设计如下: 任务名称:猜猜她/他是谁

任务要求: 教师给每位同学一张白纸,让学生之间互相画像,画完之后再请其他人猜,看画得像不像,规定每人猜的次数。

例如:

A:Who is this girl ? B: Is she Jiang Ying ? A: No!B: Is she wu jia? A: Yes, she is.这样的任务目的很明确,直指教学目标,学生在猜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到要学习的新句型。在使用新句型的时候,学生们不会感到紧张,拘束,反而更加自信,更有利于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教师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学生们的友谊在完成此项任务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英语课堂的情感目标由此也有了很好的培养,英语课堂的情感目标也有了很好的体现。

“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较新的《新课标》大力提倡的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能将教学过程任务化,以任务活动为主要途径,让学生积极动起来,让小学英语教学活起来。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但教者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面向全体,要从分考虑到全体学生,所设计的任务要吸引全体学生参与,而不仅仅是让能力强和水平高的学生参加。安排任务时确保都有任务,人人都能为任务不断努力着。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还有根据学生年龄和认识特点,不要降低教学要求,也不能超过学生的正常语言能力。也就是说任务的设计要难易得当。如果任务太简单,学生会随便应付,如果太难,学生就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达不到认为设计的预期目的,还会打击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所以,让学生“蹦一蹦,摘果子”是最佳的难度设计。

例如,PEP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3B Let’s talk的对话,可以设计这样的任务: 任务名称:大家一起画

任务要求:教师先将学生分成6人小组,然后出示一段描写朋友外貌的短文,如:“I have

相互评价中体现自我。但是电教媒体的运用也要适度。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生动和丰富的教学效果,把课堂变成展览馆,动画观摩,会弄巧成拙,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Is it a /an …? Yes, it is./No, it isn’t.这个句式时,如果让学生拿着某种东西问就显得古板了,而且机械操练让学生无兴趣可言。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多媒体课件:一个精美的礼物盒,当礼物盒一打开,露出物品的一部分,让学生用来猜,如果猜对了,界面就会出现一个美丽的物品,否则就会继续呈现物品的局部并让学生继续猜。这样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单词的认读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句式,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所学过的内容。所以,在运用电教媒体是,我们一定要注意适时,适度。遵守少而精的原则。

六、设计游戏情景,复习巩固对话内容。

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皮亚杰从她的“活动”理论出发,为游戏教学奠定了哲学基础。他强调儿童运用游戏形式“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他认为,游戏,竞赛等活动最适合儿童心理特点;儿童能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智力得到充分应用和发展。

在对话复习教学中设计适合儿童回味的游戏情景,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能帮助教师把单调乏味的复习工作变得生动活泼,为学生在轻松自然地气氛中进行语言操练创造了条件,使学生生乐而好学。

例如,下面这一游戏: 名称:快乐大转盘

功能:复习一学期的重点句型

游戏玩法:教师准备一个大的转盘,上面平均分成若干部分,每部分上都写着一些本学期的重点句子,以及对应的得分或奖品。如果学生转动转盘后回答对了转盘指针指向的问句,那么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品或得分。

这样的游戏充分考虑到了临近考试阶段如何使复习课不在成为学生的压力,使学生在复习课中不感到沉闷,使知识形象生动,易于接受。在参与转盘游戏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十分关注每次转盘指针指向的问题,都会认真思考该如何回答。这种游戏,使知识性,创造性,娱乐性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篇7: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技巧

语文论文 http://

摘 要:“读”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手段,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最常用的方程。它既是一项语文基本功,又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读”的训练应予加强。

关键词:兴趣;技巧;目的;指导;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首次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从中可以看出,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读”呢?

一、明确读的目的。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读”必须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去读。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学法指导,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和创新能力。

二、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

历史的经验充分说明,“多读”是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小学阶段,课内精读、略读的文章只有三百多篇,不超过40万字;如果小学生只读这些课文,是无法形成独立阅读能力的。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迅速提高,对于扩展阅读教学的资源,增强语文教学的文化底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推动课外阅读活动持久的进行,我们学校每两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

根据课外阅读指导课应承担的教学任务,可将这种课型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阅读兴趣培养课。其基本任务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导读方式激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爱读、乐读的感情。这一类指导课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以读激情。即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引导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例如,可采取听赏法,由教师示范朗读、录音朗读等引人入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聆听来欣赏;也可采用读赏法或读演法,教师提供或由学生自选文义浅显而情调、意境优美的短文或长篇中的一两节,让学生朗读,在朗读和表演中感悟其内容,体验其感情。第二步,情中探理。在学生体验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教师或学生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热烈讨论,探明文中道理,从而激起学生爱读、乐读的感情。

第二类是阅读能力训练课。这是课外阅读指导课的主要课型,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是由学生进行阅读活动所必需的内部智力操作和外部技能操作两方面的因素组成的。

三、注重读的技巧。

朗读时速度的快慢是由课文的内容和体裁决定的;声音的高低是依照思想的变化而调节的。如小珊迪临死前的话,后一层意思表达了他对弟弟可怜、牵挂的强烈感情。训练中,我指导学生放慢速度,降低声音,加强停顿,突出重音。把小珊迪牵挂弟弟,控诉当时社会制度的强烈感情准确表达出来,从而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

四、以科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

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我们应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能。

阅读,其主要方法有二:一是精读,一是略读。课外阅读应以略读为主。因为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篇篇精读。但是略读也并不等于贪多求快,囫囵吞枣的结果必然是一无所得。略读方法指导可侧重于下面两种:1.浏览式读书法——这是一种广泛阅读课外读物、获取各类知识的读书方法,可按照“速读—寻找知识点—摘记”的程序进行指导2.筛选式读书法——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可按照“目的—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分步筛选,获取所需知识。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次课外阅读都是多种读书法的综合运用,都应在略读中穿插精读,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思考,如果懒于思索,不肯深入钻研,其结果必然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因此,我们应当把教会学生边读边想作为课外阅读指导的又一个重点。指导时可着力于下面两种读书法:1.问题式读书法——这种方法是针对阅读材料从正反两方面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并逐一查询有关资料进行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2.评议式读书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文章提出个人的看法和见解,列举优点和缺点,提出改进意见。

五、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是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二是定时。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并做到坚持不懈。同时,学校也要保证学生读书时间,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作为“自由阅读”时间。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中自由地畅游。三是要定量。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一个读书计划。这些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1.读一读,圈一圈。要求学生阅读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了再读。

2.划一划,想一想。一是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是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

3.抄一抄,写一写,人手一本读书笔记本,摘抄好词好句,熟读成诵,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读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还可以练练笔,写下心得体会,或者做一些迁移性练习。如演课本剧、改写、评价等。《友谊的回声》教案

篇8: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结课技巧

一、结课技巧之自然式结课

自然式的结课方法看似简单, 但是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对时间与内容进行严格的匹配。自然式结课方法, 就是指在教师说完课程教学的最后一句话之时, 上课时间刚好到达。教师要在上课之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把握好文章的结构, 将教学的进度与课堂时间进行对比, 使自然式结课方式可以达成。

比如在进行《小儿垂钓》的讲解之时, 教师在备课阶段要将课堂内容与课堂时间进行匹配。关于此古诗的教学可以设计如下:

第一, 与学生分享与交流童年趣事。 (五分钟)

第二, 引导学生朗读诗文。 (五分钟)

第三, 了解诗文作者与文化背景。 (五分钟)

第三, 完成诗文意思的讲解。 (十五分钟)

第四, 针对诗文内容分析作者写作目的。 (五分钟)

第五, 答疑解惑, 分享诗文学习心得。 (十分钟)

这样, 利用最后的答疑解惑环节, 教师可以灵活地控制课堂进度与时间, 完成自然式结课。

二、结课技巧之归纳式结课

小学生在知识的总结方面与知识体系的建立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 在小学语文课堂的结束之时, 教师利用归纳式的结课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备的知识系统。在进行归纳式结课之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归纳, 也可以教师主体归纳, 学生辅助归纳。

比如在讲解《爱迪生》的时候, 教师可以利用结课环节进行条理性较强的总结。首先, 教师要对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进行总结, 提醒学生要深入掌握。诸如闻名、书报、器具、瓶瓶罐罐、白磷等等。其次, 教师要对文章各段落的内容进行总结, 重申文章的主旨。最后, 教师要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 明确爱迪生身上体现出的正确人生观。提醒学生珍惜其所拥有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三、结课技巧之悬念式结课

利用悬念式的结课技巧, 不仅可以对本结课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总结, 更可以使学生对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充满期待。教师要利用具有思考性或者具有衔接性的问题作为语文课堂的结尾, 可以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 更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投身于下节课的预习当中。

比如在讲解《李时珍》之时, 教师可以将课文分为两个部分进行讲解。教师可以将课文以时间为依据进行李时珍行医前与行医后进行分割。在完成第一部分的讲解之后, 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悬念设置来结课:“在李时珍那个年代, 行医是不被人看好的行业。在经历了多种坎坷之后, 李时珍终于可以如愿以偿。那么, 在李时珍行医之后, 他就真的可以顺风顺水吗?同学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像, 等待下节课谜底的揭晓。”

四、结课技巧之练习式结课

练习与结课都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 可以大大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教师利用练习式结课方法, 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其次进行家庭作业的布置。

以《掩耳盗铃》为例, 首先,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本堂课学习内容的总结, 并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提问。诸如“你怎样看待文章中盗铃者的行为?”或者“你觉得这个寓言的意义何在呢?”这样的问题, 教师可以使学生的语文思维得以升华。其次, 教师可以利用家庭作业的布置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与升华,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运用课堂学习成果。比如作业可以布置如下:本节课的作业有两种, 同学生可以进行自主选择。第一, 以《掩耳盗铃》这篇课文为文本, 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进行课本剧的表演。第二, 利用《掩耳盗铃》的寓意, 自己创作一个寓言, 在下节课与大家分享。在这样的结课方式的引导之下, 学生会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 语文教学的结课技巧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有重要影响, 对于学生学习成效的提高也有一定作用。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结课技巧的提升, 是社会与学生对于当代小学语文教师提出的新的改革要求.希望我们能利用结课技巧的提升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光云.也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结尾技巧[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10, 3 (9) :11-12.

上一篇:《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读后感四年级作文下一篇:实施素质教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