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教学设计教案

2024-04-30

加法教学设计教案(共10篇)

篇1:加法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2.是学生能结合情境估算整百数的加法。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过程与方法

通过结合情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法体验三位数加法的运算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和进位的计算方法及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和连续进位的算理以及掌握三位数加接近整百数的简算。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复习旧知,用竖式计算:

110+120= 370+180= 48+23= 63+14= 2.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出示各类动物图片,并出示中国动物种类统计情况表,师:同学们,根据老师给出的三张图片,你能设计出一道数学题吗?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和研究三位数的加法。板书:万以内的加法 探究新知,出示例1。

一、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

【问题导入】求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过程解读】

第一步:理解题意,列式子 271+122 第二步:笔算方法,三位数加三位数加法运算,列竖式

第三步:解答 271+122=393(种)

答: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393种。活学活用:

321+143= 251+124= 433+45= 二、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

【问题导入】观察知识点1的表格,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过程解读】

第一步:理解题意,列式子 271+31 第二步:笔算方法,三位数加三位数加法运算,列竖式

列竖式计算。计算式从个位加起,个位1+1=2,个位上写2,十位7+3=10,满10向前一位进1,在百位右下方靠近横线处写一个小“1”,十位上写0,百位2加上进上来的1等于3,百位上写3。

【注意事项】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进位时,不要把进位落下。

第三步:解答 271+31=302(种)

答: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302种。【拓展探究】

想一想:271+903怎么算?

(1)个位1+3=4(2)十位7+0=7(3)百位2+9=11,千位上没有数,进的1直接写在横线下面,再在百位上写1。【活学活用】

208+344=552 475+94= 569 842+376=1218 三、三位数加接近整百数的简算

【问题导入】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5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过程解读】

第一步:理解题意,列式子 445+298 第二步:笔算方法,三位数加三位数加法运算,列竖式 列竖式计算。

【注意事项】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进位时,不要把进位落下。

(1)个位5+8=13,向十位进1,个位写3(2)十位4+9=13,加进上来的1,得14,向百位进1,十位写4,(3)百位4+2=6,加进上来的1,得7,百位上写7 方法2:口算

观察加数中298接近300,可以看做300-2来口算,445+298=445+300-2 =745-2 =743

3、解答

445+298=743(种)

答: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743种。

【知识归纳】一个数与接近整百的数相加,可以把这个数与整百数相加,多加几就减去几,少加几就加上几。

【活学活用】

(1)257+498=257+()—()=()—()=()

(2)499+204=()+204—()=()—()=()答案:

(1)257+498=257+(500)—(3)=(757)—(3)=(754)

(2)499+204=(500)+204—(1)=(704)—(1)=(703)

四、加法的验算

【问题导入】445+298=743,算的对不对呢?你会验算吗?

【过程解读】通常我们检验加法用的方法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活学活用】 计算并验算:483+274 课堂练习

1、秋天到了,农民伯伯种的南瓜大丰收,已经收了155千克,地里还有358千克。农民伯伯今年共收了多少千克南瓜?(先估一估,再算出来)

答案:155+358=513(千克)

2、阳光中学初一年级有372名同学,初二年级有298名同学,初三年级学生数是两个年级的和。那么初三年级有多少人? 答案:372+298=670(人)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和三位数的加法。

b.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进位时,不要把进位落下。

c.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一般检验加法用的方法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d.从古到今,人们生活在数的世界里,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就会觉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板书

三位数加法

笔算加法很容易,计算方法要牢记。相同数位要对齐,相加要从个位起。加法重点是进位,满十向前要进1。进位一定要加全,关键还是细心算。加法验算并不难,交换位置和不变。

篇2:加法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2.能熟练的掌握5以内的加法计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 1.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2.能熟练的掌握5以内的加法计算。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今天小丑奇奇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大家瞧:(课件出示小丑图)今天他要带大家去马戏团游玩,你们想去吗?

师:那好,先接受奇奇的考验 复习:数的组成

二、新授

1.加法的含义

(1)师:恭喜大家顺利通过考验,走去马戏团喽,我们先来到了马戏团的魔术表演场,你瞧,谁在变魔术呢?(奇奇)

师:看,奇奇变出了什么?(3个红气球)师:你真了不起,你找到了一个和数学有关的信息,这就是数学信息。跟我读(奇奇先变出了3个红气球).接着看,你又找到了什么数学信息?(1个绿气球)那一共(板书:一共)变出几个气球呢?(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自由说,只要说到合起来时,教师表扬)并板书:合起来

师:原来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就是合起来(手势)有多少个气球的意思。所以我们只要把两只手上的气球合起来就行了,小朋友们瞧(课件演示:两只手上的气球合起来,)一共有4个气球。(激励)

(2)师:如果要用小圆片来代表合起来,该怎么摆?

师:先摆几个圆片?(3个)为什么?再摆几个圆片?(1个)右边这1个圆又表示什么?那一共有多少个圆片怎么表示?(合起来)老师用个大圈把这两部分合起来(教师画圈),你能像老师这样表示吗?一起伸出右手,咱们边画边说:我把两部分圆片合起来了。(表扬激励)

(3)师:你还能用算式来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吗?

(3)(学生说算式,师:板书3+1=4)师:真了不起,你都会用加法算式来表示了。(板书:加法)(指着算式)小朋友真棒,现在把我们写出的加法算式自豪的读一读吧。(齐读:3加1等于4)

师板书读作:3加1等于4。

师:那你知道3、1在这里表示什么吗?(师再指加号)师:这是什么符号?(加号,师板书:加号)加号在这里表示什么呢?(学生说,师再小结(指加号)加号写在两个数的中间就是把这两个数合起来的意思)

(4)师:谁能完整地说说3+1=4表示什么呢?(指名2人)让我们用响亮的声音读一遍吧(全班一起说):3+1=4表示3个红气球和1个绿气球,合起来一共有4个气球。2.探究计算方法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从奇奇的魔术中发现了要把两个数合起来,就要用加法计算。现在我们再去动物竞技场看动物表演吧!

(1)出示大象踩滚球

师:大象可真厉害,小朋友,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指名说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一共有几头大象在表演呢?

师:你能用一道算式来表示吗?(学生列出算式,板书:3+2=()为什么用加法?(学生说)

师:3+2=几,谁知道?3+2=5你是怎么算的呢,请小朋友们把你的算法先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1)讨论(2)反馈

师:得数是5,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指名)

展示算法A、点数

(板书:数)你可以数给大家听吗?(师:这个方法好是好,但小朋友们要注意在数的过程中有顺序的数)(有没有更快更好的方法了呢?)

B接着数

(每说出一种方法给予一定的鼓励)

C数的组成(板书组成)(跟老师读一遍)

(3)对比优化

师:小朋友们真爱动脑,想出了这么多的计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自由说)(更好)说到组成时,再问:为什么好?(学生说)师小结:因为组成就是把两个数合起来,用数的组成来计算加法,既快又好。

三、巩固提高

师:刚才我们看了精彩的表演,学到了加法的知识,下面我们用学到的知识去挑战,大家有没有信心?

第一关:观察图说一说,并列式。师:第一关顺利通过,恭喜大家。第二关: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得数。第三关:数一数,填一填。

篇3:加法教学设计教案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56至5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 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 创设情境, 引发思考

观察这幅图,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1)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 跳绳的有多少人?

(3) 跳绳的男生比跳绳的女生多多少人?

(4) 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

教师选择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学生列式:28+17和17+28

2. 师:比较这两道算式, 你发现有什么不同呢?

生:前一个是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 后一个是女生人数加上男生人数。

师:得数相同的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成等式。

3. 师: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教师巡视, 相机展示学生中出现的两种举例情况:

(1) 先写出12+23和23+12, 计算后, 再在两个算式之间添上“=”。

(2) 不计算, 直接从左往右依次写下“12+23=23+12”。

师:比较这两种举例的情况, 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不去计算就不能真正验证这两个算式是否真的相等。

设计意图:在巡视中找到学生普遍存在的细节问题, 通过辨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样做是很草率的,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数学学习作风。

教师在巡视中找到下面类似的例子, 如果没有, 则教师自行出示:

(1) 7+8=8+7, 2+9=9+2, 4+7=7+4

(2) 5+4=4+5, 30+15=15+30, 200+500=500+200

师:比较这两位学生的举例, 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学生可能回答:前一个同学只举了一位数相加, 交换加数和不变, 只能说明一位数相加, 和不变。后一个举例比较全面。

设计意图:这是培养学生严密推理, 科学举例的重要手段。

学生举例, 老师相机板书等式, 并追问: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 得数是否相等呢?

4.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根据学生回答, 相机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5.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这个规律吗?教师适当提示:用符号、文字、字母等表示。

学生可能有的表达方式:

(1) ○+□=□+○

(2)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3) a+b=b+a

……

设计意图:能够使用符号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给学生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的机会, 培养学生运用符号来表示变化规律的符号意识。

6. 小结:两个数相加, 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的交换律 (板书:加法交换律) , 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7. 加法交换律虽然我们今天才认识它, 其实在很早的时候我们就在使用它, 你知道它在哪些地方用到吗?生:加法计算的验算。

出示课本想想做做第3题:

3.计算下列各题, 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357+218 409+296 77+845

690+174 583+68 195+367

组织学生分组任选一组算式进行计算并验算。

设计意图:联系过去所学过的加法验算进行教学, 沟通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 透彻了解加法交换律, 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教学加法结合律

1. 结合情境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教师再选择一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打算先求什么?怎样列综合算式呢?

学生列算式: (28+17) +2328+ (17+23)

师:这两道算式都能求出参加活动的总人数, 你会计算吗?学生分组计算。

学生汇报:两道算式都等于68人, 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得数相同呢?

生:一个是先把跳绳的人数合起来, 再加上踢毽子的人数。另一个算式是先把女生的人数合起来, 再加上男生的人数。

2. 教师出示:算一算, 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 +13○45+ (25+13)

(36+18) +22○36+ (18+22)

学生计算并判断。

3. 师: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相机引导学生举出一位数相加、两位数相加、三位数相加的等式。

4. 师:观察这些等式, 你有什么发现呢?

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后汇报。

师:你能用字母a、b、c代表这三个加数, 然后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写后回答, 师板书: (a+b) +c=a+ (b+c)

5. 小结:三个数连加, 改变运算顺序, 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板书: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加法结合律的教学流程与教学加法的交换律整体差不多, 但更侧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巩固练习

1. 口答58页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口答, 教师组织验证。

2. 组织学生解决课本58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口答。

3. 师出示: (8+6) +3=8+ (4+6)

师:这里运用了什么规律?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里面的加数出现了变化, 左右并不相等。

设计意图:不仅让学生注意到不能马虎, 也渗透了加法结合律只是改变了运算的顺序, 不能改变数字的大小。

4. 渗透简算意识。

组织男女学生计算比赛, 直接写得数, 半分钟, 看谁的速度快!女生做左边一组, 男生做右边一组。

45+ (88+12) (45+88) +12

(75+25) +48 75+ (48+25)

师: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男生:不公平, 我们做的这两题不能凑成整数, 而她们算式中的括号内的数字可以直接凑成整数。

师:能不能把你们的算式变得好算一点呢?

生:能!

师:这是我们明天要学习的内容。下课后自己去试一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原来结合律有如此妙用, 从而使学生对于这种规律的学习产生新奇感和好奇心。

四、引申拓展

1.加法交换律的拓展。

师: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 并举例验证, 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有时, 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 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 进而形成新的结论。根据“在加法中,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结论, 你还能提出哪些猜想?

学生在提示下可能会提出以下猜想:

(1) 减法中, 交换被减数与减数的位置, 差不变。

(2) 乘法中, 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 积不变。

(3) 除法中, 交换被除数与除数的位置, 商不变。

(4) 在加法交换律中, 两个加数换成“三个加数”、“四个加数”或更多个加数, 和不变。

在学生出现上述猜想后, 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举例来验证

2.加法结合律的拓展。

师:仿照加法结合律, 你又会做出怎样的猜想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猜想:

(1) 三个数连乘, 改变运算顺序, 积不变。

(2) 三个数连减, 改变运算顺序, 差不变。

(3) 三个数连除, 改变运算顺序, 商不变。

师:你能举例验证哪一个成立, 哪一个不成立吗?

篇4:加法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总结的探究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律,并初步感知运算律的价值。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符号感,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主题图,谈话导入

这是我校同学在进行阳光课间活动(出示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今天我们主要研究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研究第一个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

(1)板书:28+17=45 17+28=45

(2)这两道算式,它们都解决了什么问题?结果相同吗?

(3)这两道算式求的都是跳绳的人数,并且得数相等,可以用“=”把它们连起来。

(4)板书:28+17=17+28。

2.引导观察。

(1)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书:观察。

(2)你有什么发现?

3.分析猜想。

(1)我们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是否任意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都不变呢?

(2)小结:经过一个算式得到的结论,只能是一个猜想,要验证这个猜想,就要举更多的例子。板书:猜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例验证,帮助学生积累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表象。]

4.验证猜想。

(1)生交流、汇报,师板书。

(2)这样的算式能写得完吗?(加省略号)

(3)从这些等式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不完全归纳建立在多个而不是一个等式的基础上,更具有说服力。归纳、抽象的过程层次清楚,学生易于发现和理解规律。]

5.总结规律,字母表示。

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这个规律简明地表示出来吗?

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写作a+b=b+a。

[设计意图:当学生感觉到用言语表述规律显得力不从心时,及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规律简明地表示出来,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和概括性。]

板书:加法交换律。

6.温故知新。

加法交换律的名字我们是第一次听到,其实并不陌生,想一想,我们在哪里运用过加法交换律?(加法验算:)

7.考考大家。

(1)填空

312+( ) =347+312 45+( )=265+( ) x+( )=y+( ) c+678=( )+c

(2)下面的等式是否符合加法交换律,为什么?

64+49=64+4980+20=13+87

[设计意图:及时练习,且练习题的安排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有助于学生巩固和运用新知。]

8.总结学法:刚才我们是通过几步来探索规律的?(观察→猜想→验证→总结)

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继续研究加法的另一个规律。

[设计意图:反思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对学习过程中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探索规律的一种策略,为下面探索加法结合律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学法迁移,探索加法结合律

1.出示第二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交流想法,得出算式。

板书分析(略)

3.观察比较,你有什么猜想?

4.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其他的三个数相加是否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呢?出示探索步骤,组织学生探索加法结合律。

(1)举一些类似的例子验证一下。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用简单的语言概述一下。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个规律。

5.师生交流反馈,板书:(a+b)+c=a+(b+c)。

师:这个规律就是加法结合律,我们学过的加法的某些口算方法,就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了许多讨论、交流、汇报的过程,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时抓住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探索加法交换律时积累的策略,意在培养学生迁移学法的能力。]

6.填空

(45+36)+64=45+(□+□)

81+(24+□)=(81+□)+32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设计有层次的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巩固练习

1.下面的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82+0=0+82

47+(30+8)=(47+30)+8

2.计算上题中右边两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算得这么快?是算了左边算式还是右边算式?为什么?

小结:运算律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

3.填合适的数,使计算简便。

47+89+( )

4.“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故事听说过吗?(让学生感悟祖国文化的魅力。)

[设计意图:设计练习时,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习题资源,使学生感悟到加法运算律的优越性,并渗透了简算方法的指导,为后续的简便运算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如果你和同桌交换手中的钢笔,那么你们每人还有一支钢笔。如果你们交换一种好的学习思想或方法,那么每人将有两个好的思想或方法。在生活中,交换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篇5:加法教学设计教案

1.教学目标

1、会在20数板、数射线上进行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

2、掌握“凑十”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2.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凑十”算法,理解算法多样化。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给这幅蝴蝶图编一个数学小故事。

汇报:蓝蝴蝶有9只,花蝴蝶有5只,一共有几只蝴蝶? 问:可以怎样列式? 汇报:9+5=14 问:这个和是怎样算出来的呢?怎样才能算得更快呢? 师:我们请20数板来帮忙探究一下。

二、新课探索

1、探究一

师:谁来在数板上摆出9+5? 汇报:先摆9片,再摆5片。师:添上的5片怎么摆? 汇报:在9的后面直接摆下去,不够再摆到下一行。师:你是怎么想的?

汇报:先把9加到10,再10加4等于14就简单了。算式:9+1+4=14,师:从这个算式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个加数不变,把第二个加数5拆成了1和4,9+1=10,然后再加4等于14就简便了。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汇报:9片摆一行,5片摆一行,5片加5片等于10,10加4就是14。算式:5+5+4=14,师:从这个算式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二个加数不变,把第一个加数9拆成了5和4,5+5=10,然后再加4等于14就简便了。

讨论:9+5可以有这么多不同的摆法和算法,那么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呢?小组讨论一下。

小结:这些算法都是先凑成十。再计算比较简便。

与10有关的计算大家都已经很熟悉,所以在做加法时,可以把加数通过分拆先凑成10再计算。这种计算方法叫做——凑十法。(板书:凑十法)

师:这两种方法你会选择哪一种呢?一般来说看较大数,拆较小数比较便捷。师:计算时,除了数板能帮忙,还有谁也能帮忙呢? 师:我们也可以在数射线上用凑十法来计算。

2、探究二

师:我们用数射线来算一算7+5是几? 师:从7往前跳5格应该怎么跳? 师:为什么先跳3格? 汇报:先把7加满10。师:接着怎么跳?

汇报:再从10向后跳2格。师:这是为什么?

汇报:先进到整十数,凑成十,再加剩下的数。

师:对了,在数射线上也可以用凑十法来计算。

3、探究三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用数板、数射线的方法来凑十计算,像这样的加法题我们称为“进位加法”,凑十计算可以使我们的计算更简便。师:这题怎么做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把5拆成3和2,7先加3等于10,再加2等于12 师:为什么把5拆成3和2呢?

生:因为7加3可以凑十,再加2等于12,比较容易 师:这题又怎么算呢?

生:把5拆成1和4,9先加1等于10,再加4等于14 师:同样是5,为什么两题拆的方法不同呢?

师小结:在凑十时,要根据具体的加数进行拆分,不能盲目拆分。

三、课内练习

1、练习一

2、练习二

3、练习三 师:9+6= 先想:9+()=10,所以6拆成()和()? 师:8+5你是怎样想的?

4、练习四

课堂小结 师:说说你今天的收获。

师:先将其中一个加数拆成两个数,然后和另一 个加数凑成十。再进行计算就简单了。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篇6:《加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p23~24,练习三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实践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知道加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小黑板、数字卡片、每个学生准备三个圆纸片和2个三角形,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引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倒数到1。

2、看图填数字:

3、出示数字卡片,读数(开火车读、个人读、小组读等形式)。

4、按顺序填数: 13()5。

5、抢答:看卡片说数,复习数的组成。

二、新授:

1、教师在黑板上先贴1张圆纸片,然后再贴2张圆纸片,指名上来在图下写数字,合起来是几? (同样请小朋友上来也可以)

2、从图象抽象出数字,把1和2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表示,板书+

3、引导学生说出1+2是多少,用数字表示是多少?边说边写1+2=3

4、我们把1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板书课题:加法)

5、读一读加法算式(可跟教师读、小组内互相检查读、指名读等)可边读边做手势。

6、教师引导学生,这幅图还可以怎么列式?让学生看图说一句话,并列式。

7、再举个例子,学生自学。

8、小组内学习,动手摆摆,边说边做手势,全组一起说等于几,并把式子写下来(要求每人都摆一次:1+2,2+1,1+3,3+1)

9、我当小老师:举个例子,给大家出加法算式题。

三、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认识了什么新朋友?

四、练习:

1、P23做一做,学生边动手摆边说式子和得数。

2、教师指导做P24做一做第1、2题。

篇7:加法教学设计教案

1.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会应用解答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认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明确0在加法中的特殊性.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运用这一定律进行验算.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加法的意义的建立,加法交换律的概括及对它们的理解、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对加法意义、加法交换律运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44+56 37+23 180+20 42+8+10

12+0 0+17 386+124 124+235

2、导入:以前我们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掌握加法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这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加法的意义.

(1)例1 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这题怎样解答?

(因为已知北京到天津铁路长是137千米,又知道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是357千米,要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就是把137与357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教师提示:把137与357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呢?

(板书: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就叫加法)

教师明确:这就叫加法的意义.

(板书:加法的意义)

(2)练习:小强有125枚邮票,小明有75枚邮票.小强和小明一共有多少枚邮票?

说明理由:已知小强与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与小明共有多少张邮票,就是把两人的邮票数合并起来.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所以这道题要用加法计算.

2、加法等式中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在137+357=494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板书:加数 加数 和)

3、有关0的加法.

教师提问: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得到的和与加数比较会怎样呢?有关0的加法可有

哪几种情况呢?

小结:任何数和0相加都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教师谈话: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加法的意义,加法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有关0的加法的特殊性.除此之外,关于加法的运算还有一些基本性质,它对我们以后的计算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2、教师提问:137+357=494(千米),表示求的是什么?

如果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357+137=494(千米)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

教师板书:137+357=357+13

4、出示例2,引导学生归纳规律.

18+17○17+18

124+235○235+124

0+25○25+0

规律:

①每个等式中,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

②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的和相等.

教师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强调:我们要看一些等式哪些符号不符合加法交换律就必须看两个加数的位置变不变,它们的和变不变.当然前提是等号两边的两个加数必须相同.

5、练习:判断:下面各等式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9+7=7+9 10+1=10+1

20+8=2+26 2+0=0+2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指出:以上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并运用它做了练习,这一定律若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

教师强调:用字母表示这一运算定律更简单清楚.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注意:a、b是拉丁字母),在这我们读作“ei”和“bi”,(教师领读几遍,提醒学生不要按汉语拼音来读)

教师板书:a+b=b+a

篇8:“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能运用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 能够主动地进行观察与操作、猜想与验证、比较与分析等活动,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感受探究的挑战性, 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设计思想

1.重组教材情境, 精心设计探究过程, 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挑战性。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认知冲突中加深对计算算理的理解。

3.知识的背后体现方法, 让知识不再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方法的背后隐含思想, 让方法不再是一种笨拙的工具。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1. 情境:开学前, 同学们都要去商店买一些学习用品, (出示情境图) 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2. 信息:一枝钢笔16元, 一个计算器138元, 一个笔记本3.4元, 一个讲义夹4.75元。

3. 问题:根据这些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哪些可以用一步计算加减法来解决?

4. 复习:你们会计算哪些题目?你是怎样计算的?

在学生板演过程中, 教师结合竖式强调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即“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算起”。

5. 揭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设计说明:小数加减法教学的切入点是“计数单位相同的数, 才能直接相加减”, 全课紧紧围绕这一算理主线。课前谈话中“1 () +1 () =11 () ”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感悟“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相加减”。为了沟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一致性, 我们大胆改编课本中的素材, 去掉了水彩笔2.65元, 添加了计算器138元。用意在于:学生根据情境所提供的信息, 提出的一步加减法计算问题中, 出现了整数加减整数、整数加减小数、小数加减小数三种类型。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抽取了四个作为今天研讨的话题, 即138+164, 75+3.4, 4.75-3.4, 138-4.75。学生列竖式板演138+16后讲清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特别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个核心算理, 为探究新知做知识铺垫。

二、感知体验

1. 教学4.75+3.4。

尝试练习:你会列竖式计算吗?算之前, 先估一估结果是多少。

比较分析: (教师展示学生的做法, 估计有三种)

引导质疑:同一道题, 怎么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会不会是算错, 学生复查计算过程。

互动交流:

⑴辩一辩:各抒己见, 亮明自己的算法及算理。

(预设方案:可能从估算、转化成整数计算、小数的意义等方面解释)

⑵比一比:对比算式, 竖式不同在哪?你认为哪种方法正确, 为什么?

⑶想一想: (2) (3) 两种列式方法, 可能是怎样想的?与整数加法列竖式计算有矛盾吗? (在学生不同的“算法”比较中, 突出“相同数位对齐, 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 小数点需要对齐”的算理。)

算法强化:请 (2) 或 (3) 做法的同学再次强化板演, 教师提醒学生用直尺打横线。

归纳算理:小数加法是怎样计算的? (1~2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实践体验:如果把3.4改成3.45, 你会算吗?算之前还是先估一估计算的结果。展示两种做法, 提醒学生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 对结果进行化简。

2. 教学4.75-3.4。

尝试练习:你能像计算小数加法一样列竖式算4.75-3.4吗?先估计一下, 差大约是多少?再算一算。 (尝试练习、板演, 小组内交流算法)

归纳算理:小数减法是怎样列竖式计算的?为什么要将小数点对齐? (1~3名同学说说)

验算:我们学计算, 不仅要学会计算的方法, 更要养成认真做事的好习惯。会验算吗?怎样验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算4.75-3.4。

设计说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利用, 是我们教学后续教学内容经常采用的策略。过往的经验对新内容的学习有有利的一面, 也有不利的一面,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本课中学生凭借已有经验尝试列竖式计算4.75+3.4, 正如课前调查, 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算法。教师从引导学生检查计算过程, 激发学生从估算、转化成元角分用整数算、从相同计数单位相加等角度去发现算理, 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去分析、判断、理解, 从而内化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点对齐) 的算理, 建构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三、建构生成

1. 说一说。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它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 算一算。让学生在呈现的竖式中直接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巩固算理、强化算法。

3. 改一改。找出下面计算的错误, 并说一说错误的原因。

4. 用一用。

(1) 在北京奥运会男子50米三种姿势射击决赛中, 我国选手邱健以99.5环的成绩获得冠军, 乌克兰选手以98.4环的成绩屈居亚军, 请算出他们的成绩相差多少环?

(2) “神舟七号”飞船2008年9月25日发射升空, 在距地面约341千米的高空绕地飞行, 它的飞行高度比“神舟六号”约少3.73千米。“神舟六号”的飞行高度约离地面多少千米?

(3) 从射阳到盐城走哪条公路比较近呢?

5. 赛一赛。

比赛要求:小组接力, 自己要确保计算正确, 后面的同学要先检查前面同学计算是否正确再做。

设计说明:层次分明的练习, 由浅入深、动静结合、螺旋上升, 不断引发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发展学生的数感, 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算得又对、又快的要求”既落实了学生计算技能的训练, 又促进学生正确计算态度的形成, 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

四、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还有哪些收获?

我们一起解决了三个问题, 剩下138-4.75=这道题, 同学们课后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 如果遇到困难, 可以先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篇9:加法教学设计教案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56至5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28个男生在跳绳

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

观察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1)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

跳绳的有多少人?

(3)

跳绳的男生比跳绳的女生多多少人?

(4)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选择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学生列式:28+17和17+28

2师:比较这两道算式,像发现有什么不同呢?

生:前一个是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后一个是女生人数加上男生人数。

师:得数相同的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成等式。

3师: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教师巡视,相机展示学生中出现的两种举例情况:

(1)先写出12+23和23+12,计算后,再在两个算式之间添上“=”。

(2)不计算,直接从左往右依次写下“12+23=23+12”。

师:比较这两种举例的情况,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不去计算就不能真正验证这两个算式是否真的相等。

设计意图:在巡视中找到学生普遍存在的细节问题,通过辨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样做是很草率的,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数学学习作风。

教师在巡视中找到下面类似的例子,如果没有,则教师自行出示:

(1)7+8=8+7,2+9=9+2,4+7=7+4

(2)5+4=4+5,30+15=15+30,200+500=500+200

师:比较这两位学生的举例,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学生可能回答:前一个同学只举了一位数相加,交换加数和不变,只能说明一位数相加,和不变。后一个举例比较全面。

设计意图:这是培养学生严密推理,科学举例的重要手段。

学生举例,老师相机板书等式,并追问: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得数是否相等呢?

4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5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这个规律吗?教师适当提示:用符号、文字、字母等表示。

学生可能有的表达方式:

(1)○+□=□+○

(2)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3)a+b=b+a

设计意图:能够使用符号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给学生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的机会,培养学生运用符号来表示变化规律的符号意识。

6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7加法交换律虽然我们今天才认识它,其实在很早的时候我们就在使用它,你知道它在哪些地方用到吗?

生:加法计算的验算。

出示课本想想做做第3题:

3计算下列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357+218409+29677+845

690+174583+68195+367

组织学生分组任选一组算式进行计算并验算。

设计意图:联系过去所学过的加法验算进行教学,沟通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透彻了解加法交换律,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教学加法结合律

1结合情境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教师再选择一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打算先求什么?怎样列综合算式呢?

学生列算式:(28+17)+2328+(17+23)

师:这两道算式都能求出参加活动的总人数,你会计算吗?学生分组计算。

学生汇报:两道算式都等于68人,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得数相同呢?

生:一个是先把跳绳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踢毽子的人数。另一个算式是先把女生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男生的人数。

2教师出示: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学生计算并判断。

3师: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相机引导学生举出一位数相加、两位数相加、三位数相加的等式。

4师: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呢?

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后汇报。

师:你能用字母a、b、c代表这三个加数,然后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写后回答,师板书:(a+b)q-c=a+(b+c)

5小结: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板书: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加法结合律的教学流程与教学加法的交换律整体差不多,但更侧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巩固练习

1口答58页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口答,教师组织验证。

2组织学生解决课本58页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口答。

3师出示:(8+6)+3=8+(4+6)

师:这里运用了什么规律?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里面的加数出现了变化,左右并不相等。

设计意图:不仅让学生注意到不能马虎,也渗透了加法结合律只是改变了运算的顺序,不能改变数字的大小。

4渗透简算意识。

组织男女学生计算比赛,直接写得数,半分钟,看谁的速度快!女生做左边一组,男生做右边一组。

45+(88+12)(45+88)+12

(75+25)+4875+(48+25)

师: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男生:不公平,我们做的这两题不能凑成整数,而她们算式中的括号内的数字可以直接凑成整数。

师:能不能把你们的算式变得好算一点呢?

生:能!

师:这是我们明天要学习的内容。下课后自己去试一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原来结合律有如此妙用,从而使学生对于这种规律的学习产生新奇感和好奇心。

四、引申拓展

1加法交换律的拓展。

师: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根据“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结论,你还能提出哪些猜想?

学生在提示下可能会提出以下猜想:

(1)减法中,交换被减数与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2)乘法中,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3)除法中,交换被除数与除数的位置,商不变。

(4)在加法交换律中,两个加数换成“三个加数”、“四个加数”或更多个加数,和不变。

在学生出现上述猜想后,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举例来验证。

2加法结合律的拓展。

师:仿照加法结合律,你又会做出怎样的猜想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猜想:

(I)三个数连乘,改变运算顺序,积不变。

(2)三个数连减,改变运算顺序,差不变。

(3)三个数连除,改变运算顺序,商不变。

师:你能举例验证哪一个成立,哪一个不成立吗?

学生分组尝试组织验证。

篇10:加法教学设计教案

①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

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③连加、连减、加减混和计算顺序的掌握。

这也正是本单元教材编排的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

本单元是本学期的重点单元之一,约占教学总时数的25%,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本单元的教学工作将有利于顺利达成学期育人目标,同时教材的编排凸显以下四个特点:

①是以学生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数的组成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作为本单元新知识的生长点。

②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③各小节教学内容的编排,分三个层次:以实际情景提供计算题,并呈现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掌握算法;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

④“用数学”是结合计算出现的,让学生体会怎样发现、提出数学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并且内容直接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

总之,教材的编排是由直观操作等依靠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介于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我认为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难点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根据国家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数学学科育人要求,我拟定的单元目标是:①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②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采用的教学策略有二:①打破传统教学计算时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创设情景,把计算置入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给枯燥的计算教学注入生命与活力;②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贯穿练习中,培养计算能力。

以本单元第一小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第一课时为例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57页例1,完成练习十的第1~4题

教学目标:通过直观手段,让学生理解、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评价: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教法、学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操作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题卡、学生备小棒

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激情引趣(3分钟)

2、合作学习、探究新知(17分钟)

3、实践运用,发展能力(15分钟)

4、独立思考、巩固新知(5分钟)

1、创设情景,激情引趣:多媒体课件出示“公园花卉展”的主题图,问:你看到了什么?(有三种花,说出每种花的盆数)

2、合作学习、探究新知:拟分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在“公园花卉展”的情景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全班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出问题)

第二环节:小组讨论先解决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计算时是怎样想的?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第三环节:小组汇报讨论的计算方法:一个一个地数、按数的组成计算、想减算加、用十做单位计算、摆小棒看出来的……小组互评。多媒体直观演示,验证计算结果,并且让学生比较出那种方法最简便。体现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学生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其余的问题。

第四环节:增加如“工人叔叔搬走10盆紫花,还剩多少盆紫花”,“红花和紫花的总数比黄花多多少盆”等整十数减整十数和加减混和计算的问题,学生思考计算并且说明理由。学生进行自评。

3、实践运用,发展能力:(以一年级综合实践课“小猪爬山”的故事为题材设计闯关活动),小猪和伙伴们结伴去爬山,如果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进行德育渗透。

第一关:计算并说说 40+203+26-45+4-7

40-2030+2060-4050+40-70

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和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第二关:看图写算式(旨在比较、对比整十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加整十数等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40+3和40+30

第三关:集体闯关,每个小组一张题卡,用时少、正确率高为优胜奖。号召学生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对闯关活动进行小结,师评为主。

4、独立思考、巩固新知: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第1~4题。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激情引趣:结合教材创设“公园花卉展”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又对学生渗透爱护他人劳动成果的思想品德教育。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学生在“公园花卉展”的情景中,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了多种数学问题,然后组织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再相互交流,这种安排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留给学生探索、思考、动口、动手的时间和空间,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实践运用,发展能力:运用多媒体把“小猪爬山”的动画故事呈现给学生,通过连续的场景和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习活动中运用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独立思考、巩固新知: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独立思辩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检查了本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用了纲要信号法,抓住数概念、数运算知识间的联系与发展脉络,简明扼要,体现简洁美,突出重点。

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10+20=30

…………

搬走10盆紫花,还剩多少盆紫花?30-10=20

再运来10盆紫花,现在有多少盆紫花?30+10=40

红花和紫花的总数比黄花多多少盆?10+30-20=20(盆)

上一篇:小技巧为U盘设置安全使用权限下一篇:2016年幼儿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