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2022-08-15

第一篇: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本节课以学生喜欢的故事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本课围绕“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方法展开,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

不足之处:

1.创设生动活泼的数学情景,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投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3、 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因此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也应该让学生多举些列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例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金州新区五一路小学

谷 云 2011年11月

第二篇:篇一: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今天完成了加法交换律的教学,由于借班上课,上完后感觉自己前半节课发挥得不如后半节课,不过学生对交换律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对交换律对减法、和加减混合的应用掌握的还是不错的。这节课,我从学生以学知识入手,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理解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进而提出除了帮助我们验算外还有什么强大的功能!接下来利用加法交换律使计算简便,进而发现还可以使减法简便,加减混合简便!使交换律得以推广!

听完课后,赵老师没来得及喝水就结合这节课进行了评析。

赵老师首先肯定了我的素质,作为骨干教师课堂扎实,教学思路清晰!

同时赵老师提出这节课可以从经验拓展的角度,让学生从更多的生活实例入手,从道理上理解“交换”,如8+74+

2、想:原来有8本作业,先拿来74本又拿来2本,我们可以这样,先拿来2本,又拿来74本,都表示现在有的,因此8+74+2和8+2+74是相等的。再如:35-17+5,可以这样想公交车原来有35人,下去17人,上来了5人,可以这样想有35人,上来了5人,又下去了17人。这样的结果都表示现在有的因此人数是一样的。结果是相等的。

“理”上的理解更容易让学生从根上明白算理。我在教学时,用计算的方法验证下的工夫多了一些,学生举例少了点,这样总感觉形式上稍多了点,另外“验证”更多的是验证这种方法可以,但不能在道理上理解,赵老师提出可以看看马刚老师的课例。也鼓励我们多去看看名师的课例。

从第一次听课得到王宏主任的指导,指出“苹果”的贯穿,课堂练习的量,今天得到赵老师的指导,自己感觉收获很多,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从备课到上课,用了两天的时间,昨晚还熬夜制作课件到11点多,虽然累,但自己有了收获,此时感觉一切累都值得!

篇二: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在学校举行的一人一节研究课展示活动中,我执教的苏教版四上《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课题,通过活动我收获颇多,现将我的反思呈现如下:

教学的整体程序是: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这堂课的自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小组汇报自学结果(优先差生)——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小组派代表在班级展示自学成果----师生点评------巩固练习-----知识延伸(拓展)。这样的设计,生生之间积极互动,师生之间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这节课我强调学生的发言要大声地说:我们小组的发现是„„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具体做法是:

一、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教学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解决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二、注意数学学习方法的渗透。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由于在探索加法交换律时,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索加法结合律,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将已有学习方法渗透到探索加法结合律中,很容易感受到三个数相加蕴含的运算规律。学生不但理解了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我及时把新学的知识和加法计算的验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交换加数验算的方法,明确与加法交换律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完加法结合律时,又出示了两道口算题9+

7、34+27,让学生回忆口算过程。这样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及时沟通,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在最后的提高巩固阶段,结合练习为下节课学习加法简便计算垫下了基础。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所以到课尾出现了学生由加法运算律联想到减法、乘法、除法运算中,是否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呢这一想法。并产生运用这一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的愿望和热情。这些数学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还不够。总之,在学习洋思经验及实施新课改中,我会不断地反思,及时地总结,适时地改进,充分地完善自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三篇:反思加法交换律的教学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要设置了过程性目标,既要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又要让学生体验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新课标里曾指出,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开展教学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安排在第七册和第八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本节课在教学材料的处理时,改变了把课本当作“圣经”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本节课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在第七册教学加法交换律,在第八册教学乘法交换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四篇:《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反思

息烽县永靖小学:刁玉燕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四年级上册内容,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不在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事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从探究﹑尝试﹑交流﹑质疑到最后的灵活运用我抓住以下几点。

首先要理解定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是通过直观借助具体情节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我让学生把两个定律放在一起它们的异同点。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在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的情况下使用的。加法的交换律(a+b=b+a)是加数不变改变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也就是说加法的交换律只改变了加数的位置。加法的结合律(a+b)+c=a+(b+c)是加数和加数的位置都不变,改变的是运算的顺序。第二,适时运用定律。运用运算定律是为了运算更加简便,那种定律用着方便就用那种定律。比如:37+56+23在运算时用加法的交换律就行了。而56+37+23就可以直接使用加法的结合律了。

第三,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扩展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不单是把定律直接使用还可以把加数拆开了使用。如:138+56拆成138+2+54就很快得出140+54得194。特别是在做8+98+998+9998+99998一题时把8拆成4个2算式就变成(2+98)+(2+998)+(2+9998)+(2+99998)=100+1000+10000+100000=1111

00。这个算式计算就变得十分简便了。

第四,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合并使用。在做连加的计算中,常常是把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放在一起使用的。我给学生举了个简单的例子:12+15+11+25+38+19可以把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同时使用写成(12+38)+(15+25)+(11+19)=50+40+30=120。在计算连加的算式中,把能凑整十整百的两个数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直接加起来没有必要一步一步地使用这两个定律。

第五篇:加法交换律反思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新课标里曾指出,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开展教学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安排在第七册和第八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 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本节课在教学材料的处理时,改变了把课本当作“圣经”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本节课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在第七册教学加法交换律,在第八册教学乘法交换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上一篇:酒店宴会部实习报告下一篇:禁毒知识讲座听后感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