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985工程”

2024-05-25

南京大学“985工程”(通用10篇)

篇1:南京大学“985工程”

南京大学“985工程”

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讨论稿)

一、总则

(一)为加强我校“985工程”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科学管理,根据《南京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南京大学“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实施细则。

(二)我校“985工程”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以下简称创新基地)的研究力量包括南京大学4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英语语言文学;2个省级重点学科:社会学,戏剧戏曲学和4个博士点学科: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创新基地的科研组织方式是打破原有系、科体制的局限,研究课题的设计不再受原有的学科划分的限制,而是从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出发,重新组合队伍,在机制上促进学科整合,在研究方法、研究视野等方面实现真正的跨学科探索。

(三)创新基地的主要学术方向为:对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总结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的历史及现实中所包含的学理资源,为当今如何增强汉语言文学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的促进作用提出决策咨询和理论基础。上述学术方向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

1、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的理论研究;

2、传统汉语言文学与中华民族认同的形式;

3、危机中的现代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

4、全球化语境下当代汉语言文学如何促进民族认同之实际对策研究。

(四)创新基地的建设目标为:通过组织重大科研项目,进一步整合、拓展、发掘、提高相关学科的科研水平,建构知识创新机制。从民族认同的角度提出汉语言文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设计,接近国内外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并建设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学科内涵,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文明建设提供学理及实际决策的咨询。

二、管理体制

(五)创新基地是国家级的,与中国语言文学系、社会工程学院社会学系、外语学院英语系、法语系相互依托的研究机构和研究生培养单位。创新基地与上述各院系的学科建设紧密结合,既要充分利用上述各系的办公、实验和资料等资源,又要自主安排项目的科研工作,聘任专兼职人员、独立核算经费。

(六)创新基地实行主任负责制。基地主任与学校签订目标责任书。其职责同于《南京大学“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第(六)条。

(七)创新基地设专家委员指导学术研究,其职责和工作程序同于《南京大学“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第(七)条。

(八)创新基地项目按研究方向设计子项目,子项目立项后,实行子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子项目负责人与基地主任签订子项目目标责任书。负责监督子项目内各课题研究的实施进展、日常管理、经费管理、成果总结汇报等工作。

三、人员管理

(九)创新基地人员包括各子项目内承担课题研究的专兼职人员。专职人员以中国语言文学系、社会工程学院社会学系、外语学院英语系、法语系的人员为主,校外和国外的专兼职人员(即客座研究人员)占有一定的比例。

(十)创新基地主任下设副主任一名,协助其履行相关职责。

(十一)创新基地主任聘请一名专职行政学术秘书,协助其处理日常工作。

四、项目管理

(十二)子项目负责人要按照创新基地的学术方向和研究方向组织有关学科人员设计并申报子项目及其中的研究方向或研究课题,经创新基地专家委员会评审并提出资助金额建议,经校“985工程”专家组论证、校“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领导小组审核后立项。在设计和申报子项目时,要避免将过去已经立项的各类项目整合纳入子项目之中,避免重复立项。

(十三)创新基地特别项目,由学校专门立项并下拨经费,挂靠相关创新基地,接受创新基地的管理。其项目负责人与创新基地主任签订特别项目目标责任书。

(十四)对立项的创新基地子项目和创新基地特别项目,要加强项目的中期检查的管理,对不能按进度完成的项目,应予撤销,停拨后期经费或追缴已下拨的经费。对提前完成项目或取得重大成果的项目给予一定的奖励。

(十四)创新基地鼓励基地人员积极主动地申报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研究项目,积极争取与港澳台以及国际间的合作研究项目。对基地人员申请到的上述各类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

五、人才培养

(十五)创新基地要积极培养高素质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争取在基地建设期间,使一部分基地人员被选入长江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江苏省“333工程”等行列之中。在创新基地项目的研究过程中,要积极吸收博士生、博士后参加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培育学术研究的高级人才梯队,同时要扩大国内外访问学者的参与,增强创新的开放性和国际化。

(十六)创新基地的建设要与相关学科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密切结合,通过提高科研水平来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争取在基地建设期间,培养出相当数量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六、成果管理

(十七)创新基地要充分发挥基础学科的研究优势,在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创新基地这一研究机制中,整合、发掘、拓展、提高各个学科的研究,力争产出一批学术精品和具有学术前瞻性与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十八)创新基地的子项目目标任书中要明确在SSCI来源期刊、一流期刊、CSSCI来源期刊等高水平学术期刊或学术集刊上发表论文的目标;明确在高层次出版社出版图书的目标。对于超额完成目标责任书中上述目标的子项目,创新基地将给予一定的奖励。

(十九)由创新基地经费资助的所有项目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专著和研究报告等),作者第一署名单位应为“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创新基地”;第二署名单位可以是作者所在学校、院系)。

(二十)由创新基地资助的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其著作权由南京大学和作者共同所有。

七、学术活动

(二十一)创新基地每年在校内或境内主办一次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会议代表不少于30人,时间不少于2天。国际会议至少应有3个以上国家的学者参加。创新基地的学术会议可由基地组织相关学科举办,也可由与子项目相关的学科举办。

(二十二)创新基地使用预算内经费举办年度学术会议,必须在正式开会前6个月向学科办和社科处报告备案。国际会议还须按时向有关外事主管部门申请、备案。要求见《南京大学“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第(二十二)条。

(二十三)创新基地每年要组织面向全校师生的系列学术报告会。遴选、资助创新基地教师参加全国和国际学术会议,到境外访学、讲学等,增强基地的学术影响力。

八、经费管理

(二十四)创新基地的建设经费为1026万人民币。使用期限为2004年至2008年。这项经费用于设立研究课题,引进人才,举办学术会议,购置图书资料和设备,进行国际交流,加强资料、数据库和学术网站建设,资助创新基地学术刊物、学术专著的出版以及创新基地内长江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的支持等。

(二十五)创新基地建设经费的使用原则是:集中使用,突出重点,总体规划,分年实施,项目管理,绩效考评。其使用与管理遵照《南京大学“985”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和《南京大学“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第八项执行。

(二十六)创新基地每年均按学校要求提交年度经费预算,根据学校实际下拨的年度经费,按一定的比例编制基地建设经费和子项目研究经费。基地建设经费包括基地的人员经费(包括引进、外聘人才、聘任学术带头人、支持长江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学术会议经费、业务费(包括办公、文印、邮电、交通、差旅、会议、培训、劳务等)、大型共用设备、图书资料的购置费、基地硬件建设费、基地网站建设费,基地设备维修费和项目管理费等。子项目经费用于子项目内的课题研究、购置相关图书资料和设备、进行学术交流、加强专业资料、数据库和学术网站、资助出版等。

(二十七)严格遵守校、系科研经费使用审核报销制度。基地建设经费和各子项目研究经费必须经过基地分管副主任的审核、签字后方可报销。

(二十八)创新基地每年均须向专家委员会提交年度基地建设经费使用报告。各子项目负责人也须每年向基地提交年度项目经费使用报告。

九、科研设施与图书资料、网络管理

(二十九)创新基地所在院系要为创新基地提供办公条件。基地要创建基地学术网站,依托相关院系与学科的图书资料室和数据库建设创新基地的图书资料库和学术数据库。资助并依托相关学科原有的学术期刊或学术集刊,发表创新基地的学术成果。

(三十)创新基地应创办内部学术通讯,及时报道创新基地的学术成果与学术活动,发

布学术信息与管理文件,通讯以网络与纸本两种方式发布。

十、档案管理

(三十一)创新基地及各子项目均需强化档案意识,建立档案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档案的收集、整理和管理工作。创新基地应按年度定期采集档案,登记目录。要重视采集音像和图片资料,遇有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活动、成果展示、评估或重大决议时,要注意摄像、拍照、录音,并及时撰写纪要、报道等。所有的档案尽可能以数字化的方式保存。

(三十二)档案的范围大致包括:

1、科研人员档案,如聘任合同书,出国交流证明等;

2、科研项目档案,如项目目标责任书、立项通知书、委托研究合同书等;

3、科研成果档案,如研究成果正本,奖励证书正本,重要刊物的转载文本,重大影响、重要评价的文本或报道等;

4、学术会议与学术活动档案,如会议或活动的正式通知、会议或活动的代表通讯录、全部会议论文或论文集、会议或活动纪要、媒体关于会议或活动的报道、音像、图片资料等;

5、科研经费档案,如纵向和横向经费拨入和支出帐册等;

6、工作报告档案,包括各类工作报告、专家委员会会议纪要及决议文本等;

7、其他档案。

十一、评估验收

(三十三)创新基地和各子项目负责人要及时整合、总结基地和项目内的成果,注意按研究方向设计和培育未来的成果形式。每年12月15日前,子项目负责人向创新基地提交年度总结报告,由基地专家委员会检查评审。每年12月30日前,创新基地向学校“985工程办公室提交基地年度报告。

(三十四)按照学校中期检查和总结验收的要求,创新基地要先期进行中期自查与总结验收。重点是对照目标责任书检查验收目标实现与任务完成情况,获得成果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和基地建设、项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

(三十五)建设项目完成后,创新基地向学校提交总结报告。

十二、附则

(三十六)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三十七)本细则由南京大学“985工程”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专家委员会委托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负责解释。

篇2:南京大学“985工程”

985第一档: 两牛校: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六名校:

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

985第二档: 理工类:

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

综合类:

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

专属类:

北京师范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985第三档: 综合类:

吉林大学、四川大学 湖南大学、山东大学

理工类:

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

985第四档: 综合类: 兰州大学、东北大学 专属类: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

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试点高校名单

北京(19所)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江苏(10所)

南京大学

苏州大学 东南大学

河海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上海(8所)

上海交通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东华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湖北(7所)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陕西(6所)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长安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四川(4所)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山东(3所)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辽宁(3所)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东北大学 黑龙江(2所)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安徽(2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吉林(2所)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重庆(2所)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天津(2所)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湖南(2所)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广东(2所)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浙江(1所)浙江大学

福建(1所)厦门大学

甘肃(1所)兰州大学

(18省市77全国)

篇3:南京大学“985工程”

一、中国近现代知名大学校长的海外求学简历

高等教育全球化、国际化虽然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出现的词语。但是在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早就出现过师法欧美的大学校长。这批中国大学校长,甚至可以和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涌现的“大学校长巨人时代”的校长们相媲美。这些人至今在中国教育史上还享有巨大的声誉,他们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如北京大学的蔡元培、蒋梦麟、胡适,清华大学的梅贻琦、罗家伦,南开大学的张伯苓,东南大学的郭秉文,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北京师范大学的陈宝泉,复旦大学的李登辉等,他们都是我国著名的大学校长。

这些大学校长中,有些是在国外获得的学士、硕士或博士文凭,还有部分属于游学性质(见表1)。总体看来,当时的大学校长主要取法美国的为多,并根据德国、美国建立研究型大学的经验,在我国也开始了现代大学的探索和建设,并曾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注:内容根据各大学校史及网络材料整理而成。

这些大学校长不仅在求学期间游学欧美,而且在当了大学校长之后,依旧不断和国外的大学及知名学者进行交流。以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宝泉为例,他曾在《国民镜》中鲜明地指出:“不墨守唯我独尊的谬见,对于中外学问事功,其爱憎取舍,论其实不论其名。”他强调大胆学习外国,并引俗语说: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国家若不取法各国,何以富强呢?”正确的态度是: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本国为完全独立之国。”基于这种思想,陈宝泉在执掌高师期间曾多次考察国外教育,1917年与黄炎培、郭秉文、蒋维乔等参观日本、菲律宾及香港地区教育;1919年与袁希涛等考察欧美教育,并请著名教育家孟禄访华;邀请张仲述、李建勋、张耀翔等留学生回国任教[1]。

正因为这些知名大学校长的励精图治,我国的大学在一段时期内取得了丰硕的成就,也造就了现代高等教育史上一批大师级人物。

二、新中国首批34所“985工程”大学校长国际化的现状

大学校长的国际化,不仅在于其自身的学习经历的国际化,也在于他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国际化,诸如大学理念的国际化、大学经营模式的国际化、交流学习项目的国际化等多方面。下面主要从大学校长的留学或访学经历、大学校长的大学理念、大学治理、国际化的交流和学习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 留学或访学经历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大学校长素质研究”课题组曾于2006年对国内1792所高校的现任校长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学校长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比例较高,占到32.2%,曾在海外获得各类学位的占12.7%。在“985工程”高校的校长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占85.7%[2]。

笔者于2010年3月对我国第一批的34所“985工程”大学进行了重新的资料整理收集。在34名大学校长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1名,占总人数的91.2%;有具体海外学习经历的30名,占总数的88.2%,其中在国外拿的博士学位13名,占38.2%。

我国首批“985工程”高校具有博士学位的大学校长占总人数的91.2%,这一比率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校长总体的标准。 根据美国教育理事会2001年对美国大学2594名校长的调查,其拥有博士学位的占76.4%[3],当然美国的研究型大学的校长博士学位可能更高点,但也大概在90%左右。另外,在我国“985工程”高校中,有38.2%的大学校长获得了国外著名大学的博士学位,这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 大学理念

大学校长的国际化,不止是单纯地体现在学习经历的国际化,主要还在于大学理念的国际化。只有掌握了先进的国际教育理念,才能够更好地指导高等教育实践。从宏观上看,我国在1998年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图时,对这些“985工程”高校便已做了定位,那就是要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并不断地提升自己。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提出清华大学在2020年总体上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实行“三步走”战略,努力缩小与世界顶尖一流大学的差距,到本世纪中叶达到或接近世界著名一流大学的水平。最终清华大学能够和哈佛、MIT、牛津、剑桥等世界名校有大致相当的实力[4]。

注:表2内容均根据2010年3月各大学校长资料介绍及网络相关材料整理而成。

2008年北京大学校长原校长许智宏在北京大学110周年会上再次重申北京大学要致力于一流大学的建设。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提出一流大学要有世界的眼光和胸怀,要有参与世界经济的能力[5]。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体现一流的意识。一所大学要想实现可持续、高水平的发展,关键是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6]。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研究型大学的使命,提出部分学科要率先实现世界一流[7]。

在大学理念上,中国的“985工程”高校的校长都具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比如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提出教育最高的目的就是善。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是义不容辞的责任[8]。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重审尊重学者,崇尚学术[9]。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认为:大学不能没有“精神围墙”,始终在“坚守”和“创造”之间维持一种张力[10]。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提出去行政化,分权治理。权力的行驶,要在阳光之下[11]。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强调我们还是走我们自己的路,强调本科生教育[12]。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提倡精英教育,认为中国1%的大学要用来培养未来的领袖人才[13]。

这些“985工程”高校的校长不仅具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和志向,在大学理念层面,更是恪守大学应该遵守的规律,尊重知识和人才,崇尚学术。可以说,这些先进的大学理念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没有显著差异。

(三)大学治理

首先,众所周知,我国高等学校的“去行政化”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焦点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在和国际先进大学治理结构接轨,实现真正的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在关于“去行政化”的讨论上,许多“985工程”高校的校长率先表示要“去行政化”,甚至提出取消大学校长的行政级别,按照大学发展规律办学。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深圳成立南方科技大学,率先举起了“去行政化”、实现教授治校的大旗[14]。其次,分权治理的模式也逐步受到重视。一是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权力的下放,加大大学自主办学的权力,让大学按规律办学;二是大学内部管理者权力的分权,让教授、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学校的共同治理中来。再次,大学校长开始注重招聘国际化的教师。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近年来,新招聘的教师大都具有国际知名大学学习的背景;同时,鼓励他们把先进的教学和研究模式带到工作中来。大学治理结构的转变,一个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另一个也是遵循教育规律的需要。大学校长迫于环境的压力,不得不寻求变化,同时也有一批大学校长,高屋建瓴,主动求变。“985工程”高校的校长即是先驱。大学治理结构的国际化,其实也就是和世界高等教育接轨的过程,也是不断追赶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

(四)国际交流

目前,大学校长的国际交流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一是校长论坛模式。2002年7月,教育部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论坛以 “启迪领导智慧,憧憬大学未来”宗旨,以“如何管理大学”为主题,来自国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17位大学校长、学者以及80多位来自中国知名大学的校长,就大学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开展了深入而广泛的对话和研讨。论坛活动以大会演讲为主,同时在演讲前后组织安排各种形式的小组研讨和交流活动。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不同的主题的4次大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

注:表3内容根据人民网及相关网络资料整理。

除了教育部已多次成功举办这样高水平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外,很多知名大学和学术组织也举办过类似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这种论坛模式为大学校长的培训和国际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二是海外研修模式。教育的全球化要求大学校长走出国门,确立国际化与世界化的新视角、新观念。自2003年以来,教育部加大了高校校长境外培训的力度,委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组织实施了“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主要培训对象为“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学校长,每年培训约120人,6年来,已有687名高校领导前往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7个国家的近百所大学进行海外学习[15]。

三是中外名校校长合作研讨模式。从2004年起,中国教育部和美国耶鲁大学多次联合举办暑期“中国大学高级领导研讨班”,包括中国目前著名大学在内的高校主要领导赴耶鲁大学参加研讨。在研讨期间,中外名校校长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两国的大学制度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探讨。

篇4:南京大学“985工程”

关键词:图案意象pattern image;校徽school badge;视觉传达visual communication

0 前言

本研究旨在脱离名校传统名称给大众带来的固有主观印象,仅从最客观的视觉感受来评判这些学校的标识——校徽,能否与这些学校的名字所给人带来的信息匹配。所以本研究以国内39所“985工程”院校的现用校徽作为实验样本,并且邀请台湾亚洲大学的50位师生对这些校徽的视觉图案进行客观的评价。通过这个实验研究,希望能给国内院校在学校形象设计上提供一些参考。

1 研究目的

第一,探讨在脱离主观印象的情况下,传统名校的校徽所传递的视觉信息。

第二,通过比较39所院校校徽,以作为其他院校在学校形象设计上之参考。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语义分析法,进行39所院校徽视觉效果极其图案意象探讨,研究设计与进行分析方法如下:

2.1 实验方法

以语义分析法(Semantic Differential)探讨39所院校校徽的视觉印象。

概念(concept)——39所院校校徽。

量尺(scale)——设计10组七点量尺之评量用表,分别为:传统/现代、科技/文化、西方/东方、华丽/朴素、活泼/稳重、个性/大众、美观/简陋、精致/粗糙、简洁/复杂、好感/反感。

2.2 受测者

采用判断抽样(judgment sampling),以台湾亚洲大学50名台湾籍学生为受测样本。

3 研究结果

图案视觉意象:

3.1 尺度值与标准差

计算出全体受测者对每个校徽的各个量尺的平均值(M尺度值),由尺度值可以看出每个校徽在语义量尺上的偏向。

3.2 语义折线图(SD Profile)

将尺度值在量尺上作直线连接,则每个校徽可以得到一个折线形状图,即为语义折线图(SD Profile)如图1所示。

3.3 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

研究发现影响受测者对10组量尺(变项)的反应,是由以下的三个共同因素所造成的:

第一因素:现代/传统,科技/文化,西方/东方,个性/大众,活泼/稳重。5组量尺,命名为“现代感因素”。

第二因素:美观/丑陋,好感/反感,精致/粗糙。3组量尺,命名为“美观感因素”。

第三因素:简洁/复杂,华丽/朴素。2组量尺,命名为“华丽感因素”。

上述三个因素所能解释的变异量为总变异量的87.292%,其中以“现代感因素”所占的40.989%为最高,可知在校徽图案视觉意象中受“现代感因素”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美观感因素”的29.379%,而“华丽感因素”所占的比例最低,为16.924%。

3.4 因子得点和语义空间类型

本研究的39个校徽样本,共被分成八种类型。其中只有17所院校的校徽被归为“美观、好感”的,占43.6%,其他56.4%的校徽被归为“丑陋、反感”的。

4 结论与建议

综合上述,得到以下的结论:

(1)由因子得点来推论,受测者较能接受其校徽图案(兼具现代、美观、华丽)的院校为:08南京大学、20哈尔滨工业大学、2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6中国农业大学、31北京理工大学、32重庆大学。

(2)由结论(1)可以看出:接受度最高的六个校徽中,1)08南京大学和26中国农业大学的校徽是不规则的形状,类似盾牌形状。而在所有“985工程”的39所院校中,只有这两个院校的校徽采用该形状。2)6个校徽中,20哈尔滨工业大学,26中国农业大学,32重庆大学都有齿轮元素与不规则图形结合的现象。3)其中有5个校徽的主要构成元素是动植物,可以发现,区别于其他校徽的抽象图案,这5个校徽的动植物造型都高度写实。例如,麦穗,松树,鸽子。通过上述结论给出的建议:

第一,各院校的校徽造型可以突破传统的圆形模式,向不规则的图形发展。第二,可以适当减少校徽中的内容,这样更容易记住和分辨校徽的内容。第三,如果有需要,可以使用具象的动植物元素,避免太抽象难以辨识。

本研究虽然得到上述结论,但亦有诸多不足之处,列举如下:

第一,本次研究的量尺为10组,各组量尺选用的两个对立形容词不够严谨,使得数据输出之后各個因素的分类没有明显被区分,语义相近。第二,本次参与实验的受测者虽为台湾籍学生,但还是东方文化的受教者,后续可以邀请与中国文化差异更大地区的人员受测,相信这样的数据会更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篇5:南京大学“985工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简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工程技术、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等多学科互相渗透、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78年的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华东化工学院分院(1984年编入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和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1985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和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的基础上,组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创建于1951年)整体划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篇6:南京大学“985工程”

一、大型仪器购置计划的制定

各单位必须紧密结合“985工程”建设目标来制定大型仪器的购置计划。并按照整体计划、分布实施的方式进行,制定完整的设备购置计划,并组织相关人员对每台设备进行充分讨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⑴ 购买理由(包括目前工作开展的情况及购置新仪器对学科发展的意义和必要性)。

⑵ 研究方向及相关工作的情况、研究成果(包括获奖或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文章等)。

⑶ 是否使用同类型仪器(拟购仪器)作过课题研究、工作情况及研究成果等。

⑷ 对设备性能指标及质量调查情况(不少于三家国内、国外厂商同类型仪器设备性能、价格比较)。

⑸ 拟购设备在国内所处的水平分析。

⑹ 校内、附近兄弟院校和科研单位是否有同类设备,能否共享;校内现有同类设备的数量及使用率(小时/年)。

⑺ 用房面积、详细安装地点及落实情况。

⑻ 能源(水、电、气)配备及落实情况。

⑼ 环保及安全落实情况(防辐射、防磁、防震、排污以及防火等)。⑽ 该设备所需的辅助、配套、前处理设备(包括必须的标样等消耗品)及落实情况。

⑾ 设备负责人落实情况。

⑿ 使用、管理仪器的技术力量及落实情况。

⒀ 校内、外开放、共用方案。

⒁ 预计使用效率(小时/年)及效益、风险分析。

二、填写《重庆大学“985工程”设备购置计划表》及《重庆大学“985工程”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购置可行性论证与审批报告》,将已充分讨论的设备购置计划表及大型仪器设备论证审批报告报“985”办公室,“985”办公室牵头会同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财务处、监察处等有关单位,并组织专家分别对每个平台设备进行论证。

三、《重庆大学“985工程”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购置可行性论证与审批报告》经专家论证通过并报主管校长批准后,由校仪器设备主管部门凭《重庆

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仪器设备购置申请表》《重庆大学“985工程”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购置可行性论证与审批报告》执行采购,监察处监督执行。

四、大型仪器的购置必须严格按已审核通过的购置计划进行。由于执行时间的原因造成计划设备性能落后的可进行设备调整,但变更后的设备性能必须高于以前的设备,并按照财政部的要求完善相关变更手续后方可实施。

五、“985”大型仪器的购置必须按照计划进度执行,如果建设进度有调整则必

须事先报“985”办公室批准,由“985”办公室通知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财务处。

六、在设备到货安装调试完毕后,设备申购单位必须准备好相关资料、填写

《重庆大学仪器设备验收纪录》表,并同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及监察处共同组成验收小组,对大型贵重仪器设备进行验收。

七、申请购置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的平台负责人及学校审批负责人必须对《重

篇7:南京大学“985工程”

排名 学校名称 所在地 生源质量分
1 清华大学 北京 100
2 北京大学 北京 95.2
3 复旦大学 上海 91.6
4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91.1
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 91.1
6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87.8
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 86.9
8 南京大学 江苏 86.2
9 同济大学 上海 85.2
10 浙江大学 浙江 84.2
11 南开大学 天津 83.9
12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82.7
13 武汉大学 湖北 82.4
14 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 82
15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 80.1
16 天津大学 天津 80.1
17 中山大学 广东 79.7
18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 79.7
19 东南大学 江苏 79.4
20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77.9
21 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 76.6
22 厦门大学 福建 75.3
23 四川大学 四川 74
24 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 74
25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 73.8
26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 73.4
27 中南大学 湖南 73.2
28 大连理工大学 辽宁 72.9
29 吉林大学 吉林 71.9
30 湖南大学 湖南 71.7
31 山东大学 山东 71.3
32 重庆大学 重庆 70.7
33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 68.5
34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 67.5
35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67.5
36 东北大学 辽宁 66.5
37 兰州大学 甘肃 66.1
3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 60.6
暂无 国防科技大学 湖南 暂无

注:国防科技大学由于数据保密的原因,有些数据并未公开,但是绝对是一所超一流大学。

返回目录>>>

2、2022全国211大学名单排名一览表(116所完整版)

返回目录>>>

985及211工程大学简介

211工程大学简介

名词解释:211工程,是为了面向21世纪,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政府集中中央、地方各方面的力量,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全国入选“211工程”高校一共有116所。

985大学简介

985大学,命名来自于这个时间节点。5月4日,国家提出要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这就是985大学名字的来源。985大学一共有39所,其中,一期有34所、二期有5所。

一期包括“北清复交”及浙大、中科大、西安交大、南大、哈工大,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高校中的C9联盟。熟悉985大学的读者都知道,985大学全是211大学,因此,你也可以把985大学,当成是211大学的“精选版”,当成是211大学中的“贵族”。

篇8:南京大学“985工程”

关键词: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学术竞争力,“985工程”大学,趋势分析

20 世纪末,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知识竞争和人才竞争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我国在1995年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调了要优先发展科技和教育。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离不开比较发达的高等教育,特别是要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为了尽快实现这一目标,政府从我国国情出发,采取了“重点建设、带动全局”的方针,集中有限的力量,通过“211 工程”“985 工程”等重点建设计划支持若干所国内顶尖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基础较好的高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使它们的实力迅速提升, 成为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主要力量,进而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由于国家的重点投入, 受到支持的高水平大学特别是受到“985工程”支持的大学(下文简称985 大学)的整体实力和学术竞争力快速提高。 由“985 工程”建设报告编研组主编的《“985 工程”建设报告(1999—2008)》[1]曾经对985 大学在受到支持后取得的巨大进步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总结。 本文将以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作为参照,回顾985 大学在十多年中国际学术竞争力的变化。

“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简称ARWU) 是世界范围内首个综合性的全球大学排名[2],自2003 年以来,每年发布,至2015 年已连续发布了13 版。 ARWU以评价方法的学术性和客观性著称,全部采用国际可比的客观学术指标和第三方数据,具体包括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和教师数、高被引科学家数、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数、被科学引文索引(SCI)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数、师均学术表现等。 ARWU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排名方法的稳定,自2004 年以来, 坚持使用同一套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大学进行排名,大学的名次变化完全取决于在相同指标体系下各校不同年份的实际表现,使得跨年度排名结果的比对具有可行性。 ARWU也因此成为观察大学国际学术竞争力变化的有效工具。

一、“985 工程”大学在ARWU排名中进步明显

过去十多年,中国大陆大学进入“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00 强的数量快速增长。 2003 年,入围世界500强的中国大学只有9 所, 全部是985 大学, 到2015年, 有32 所中国大学进入世界前500 名, 增长了3倍,这其中有27 所是985 大学(见图1)。

在越来越多的985 大学进入世界500 强的同时,这些大学的国际排名也明显提前(见表1)。 2003 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世界排名在201-300,浙江大学排名301-400, 上海交通大学排名401-500,到2015 年这4 所学校全部进入世界前150,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距离世界百强只有一步之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复旦大学在2003 年时排名301-400,2015 年进入世界200 强, 中山大学2003 年未上榜,2015 年也进入了世界前200。2003 年排名在500 名以外的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到2015 年都上升了200 名以上,连续跨越401-500 组、301-400 组,进入世界201-300 组。

数据来源:http://www.shanghairanking.cn。

数据来源:http://www.shanghairanking.cn。

二、“985 工程”大学的学术指标快速提高

SCI和SSCI论文是反映大学科研国际显示度的重要指标。 39 所985 大学在2014 年校均发表SCI和SSCI论文3300 多篇,是2003 年的5 倍。 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的论文数增加都在10 倍以上。 到2014 年,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发表的SCI和SSCI论文数都已位列世界前25 名, 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7 所学校的论文数排名也在世界百强之列。(见表2)

注:只统计研究论文(Article)类型的文献。数据来源:Web of Knowledge,作者检索后整理。

图2 描绘了世界上3500 余所大学在2003 年和2014 年两个年份的SCI和SSCI论文数的世界排名情况,并标注出了985 大学。 从图中可以看出,985 大学全部分布在对角线的上方,并且距离对角线有一定距离。 这直观地反映了985 大学在2014 年的SCI和SSCI论文数世界排名名次要好于他们在2003 年的排名,而且提升幅度明显。

Nature和Science是两本国际顶尖期刊, 刊载自然科学、 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最具原创性的学术成果,Nature和Science论文折合数可以反映一所大学的国际顶尖水平研究成果情况。哈佛大学一所学校每年发表的Nature和Science论文折合数在90 篇左右。图3显示,39 所985 大学2003 年校均发表Nature和Science论文的折合数是0.13 篇。 到2014 年,985 大学校均发表Nature和Science增长到接近1 篇(0.94篇)。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折合数均为7.65 篇,在该项指标上能够进入世界百强,排在世界第57 名(见表3)。 国内其他985 大学的Nature和Science论文折合数距离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都有明显差距,国际排名也相应更靠后。

数据来源:Web of Knowledge,作者检索后整理。

注:只统计研究论文(Article)。对不同作者单位排序赋予不同的权重,通讯作者单位的权重为100%,第一作者单位(如果第一作者单位与通讯作者单位相同,则为第二作者单位)的权重为50%,下一个作者单位的权重为25%,其他作者单位的权重为10%。下同。数据来源:Web of Knowledge,作者检索后整理。

注:其他985 大学的Nature和Science论文折合数都小于1 篇。数据来源:Web of Knowledge,作者检索后整理。

高被引科学家是指由汤森路透公司研制开发的各学科世界范围内论文被引次数最高的研究人员。 2003 年,全球3000 余名高被引科学家中,中国大陆高校无人入选。 到2014 年,39 所985 大学中已经有20 所拥有高被引科学家,合计48 名,校均1.23 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有6 名和5 名高被引科学家, 在该项指标上都位列世界百强。(见表4)清华大学有4 名高被引科学家,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6 所学校有3 名,在该项指标上也都进入了世界前200。

诺贝尔科学奖是国际上最高级别的学术荣誉。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高校培养的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也使北京大学跻身于培养过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世界高校之列。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高校还未有在职教师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注:其他985 大学暂无高被引科学家。数据来源:www.highlycited.com,作者检索后整理。

三、结论与展望

在国家十多年的持续重点建设下,985 大学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的整体表现和学术指标上都进步巨大。 跻身世界500 强的985 大学数量成倍增加,大批学校的名次明显提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已经非常接近世界百强。 在科研产出规模指标上,有十余所985 大学已经进入世界百强,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部分学校的SCI和SSCI论文数已经超过许多世界一流大学,位居世界前列;在重大原创性成果指标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表现已经接近世界百强的中值,基本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平均水平;在高水平师资指标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百强大学的门槛水平,能够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在校友中有诺贝尔奖得主这样的标志性指标上,北京大学等已取得零的突破。 快速进步和已有的成绩,可以让985 大学更加自信地建设与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离我们并不遥远。

2015 年10 月,国务院印发了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 《方案》), 明确国家将继续实施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建设,并在《方案》中提出了三步走的具体目标和十项建设任务。 《方案》中不但提出“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的总体目标,还进一步将深化改革作为重要的建设内容。 应当看到,世界一流大学的灵魂是追求真理、 崇尚创新的大学文化,这种文化的基石是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和一套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活力的制度体系。因此建设一套适应世界一流大学发展需要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将是下一阶段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必须破解的关键问题。

可以预见,在国家的重点支持和大学自身的努力下,我国高水平大学的学术竞争力在未来将会继续提高, 特别是在引领性学术成果和高水平师资等方面,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首的中国顶尖学校将有望取得新的突破,成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领头雁。

参考文献

[1]“985工程”建设报告编研组.“985工程”建设报告(1999-2008)[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篇9:我国985大学专利H指数分析

关键词:专利 H指数 专利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 G3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5-0053-08

The Patent H-index Analysis about Chinese“985” Universities

Abstract Patent H-index analysis is a method which combines the quantity of patent with the quality of pat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atent data about Chinese "985" universities and acquires their H index in 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 By conducting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quality and influence of patents about different "985"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thei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bility.

Key words patent; h-index; patents influence

传统的专利评价指标主要关注专利总数、专利总被引数、技术强度、专利平均年龄等方面[1],专利H指数则是一种将专利数量与专利质量相结合、测度简单、有较好综合性和稳定性的专利评价方法。H指数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学学家Jorge Hirsch[2]在2005年提出用来量化科研人员成果的指标,其定义是被引频次大于或等于H的论文篇数,例如,H指数为40意味着这位研究者有40篇文章至少被引用了40次。Hirsch[3]提出H指数最先用来评价科学工作者的个人成绩,但其适用范围也可扩大至一个群体,如科研机构、高校等。通常,专利数量和专利被引用情况可用来评价机构专利的影响力,如果一个机构在某研究领域内专利数量越多,专利被其他机构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该机构在这一领域内的影响力就越大[4]。官建成等人[5-6]探索了基于专利数量和专利被引情况的H指数,在2008年提出了“Patent h-index”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对于某专利组合而言,如果有h项专利的每一项被后来专利至少引用h次,而剩下的专利被后来专利引用的次数都少于h次,则称该专利组合的h—index为数h,他们认为专利H指数可以有效评价专利技术的质量和影响力,并且探讨了机构专利H指数的计算方法。因此,本文引用“Patent h-index”这一概念,对我国985大学的专利H指数进行统计分析,期望对985高校的专利综合实力、专利质量和专利影响力进行客观评价。

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与查询系统,检索1985年9月10日至2014年4月4日近30年间的39所985大学所有申请的专利数据。由于德温特(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DII)引文数据库收录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库专利,因此再利用德温特引文数据库查询相关专利的被引频次。之后通过“搜索专利”系统(SOOPAT)查询所有专利的分类号。通过以上获得的数据计算出我国39所985大学每个大类专利的H指数(见表1)。

选择相关系数为Pearson,显著性检验为双侧检验,对获得的985大学专利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计算专利数据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并采用聚类分析中的系统聚类法对专利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985大学的专利H指数

将39所985大学按照专利H指数的高低进行排序,发现不同高校间的专利总数和专利H指数存在较大差距。浙江大学专利总数最多,为24715,而中央名族大学的专利总数仅为51;同时,清华大学的专利H 指数位列第一为25,而中央名族大学的专利H指数仅为1。由此可见,985高校虽是科研创新的主力,但其内部在专利数量与专利质量上却存在很大差距。

对39所985大学的专利总数排序和专利H指数排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专利总数排序和专利H指数排序的相关系数为0.75,说明985大学专利总数和专利H指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即专利总数较高,其相应的专利H指数亦较高,可见专利数量的积累和专利影响力是相辅相成的。需要说明的是,北京大学的专利总数居第16位,但其专利H指数却位居第2,表明北京大学的专利在985大学中质量较高、影响力较大。

此外,专利类型可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从表1可以看出,985大学中发明专利数在专利总数中占较大比例。同时对各大学的发明专利H指数与专利H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92,发明专利H指数与专利H指数高度相关,也表明发明专利是985高校创新的重要途径。

2.2 985大学各部专利H指数

国际专利分类(IPC)将专利分为部、分部、大类、小类、大组、小组。其中,一级类目部划分为八个类型:A人类生活需要;B作业、运输;C化学、冶金;D纺织、造纸;E固定建筑物;F机械工程、照明、加热;G物理;H电学。本文统计985大学八个部的专利数和专利H指数(见表2),发现八个部中专利数量排名前三位的是C部,H部,以及G部,且这三个部的专利H指数亦位居前三,说明化学、冶金、电学和物理等研究领域是985大学中专利研发较为活跃且专利影响力较高的领域。

2.3 985大学各大类专利H指数

985大学各大类的专利数量和专利H指数能更为详细地显示出技术研发的活跃领域。表3至表10列出了八个部中各大类的专利数量和专利H指数(剔除了H指数为零的大类)。

由表3可知,A部中专利H指数最高的大类是A61B、A61K、A61L,均为6,其专利数量占A部所有专利数量的55%。A61分部是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A01分部是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表4中,H指数非零的大类专利总数为25207件,占B部各大类中所有专利数量的98.9%,可见B部各研发领域获得的关注度比较均匀。H指数最高的大类是B01J、B01D和B32B,均为6,其中B01分部是一般的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或装置,B32分部是层状产品。H指数排第二的大类是B25J、B60L和B82B,B25分部是手动工具、B60分部是一般车辆、B82分部是超微技术。B部至少被引用11次的专利中,上述大类专利所占的比重超过80%,如专利号是B32B5/00(2006.01)I的专利,被引用了41次,B部中高被引专利的数量也较多。从专利权人角度来看,至少被引用11次的专利中,清华大学占了近60%,说明B部专利的研发集中在少数专业特色鲜明的大学。

C部H指数非零大类有56个,占C部所有专利数量的63.6%。C部是IPC八个部中专利数量最多的部,表5中H指数非零大类的专利有62148件,占C部中所有专利数量的98.5%。大类C01B的专利H指数最高,为13,在IPC所有大类里排名靠前,其中C01分部是无机化学,表明我国985大学在无机化学方向的专利研发较多。同时,C部H指数非零大类专利总量中,清华大学占26.9%,厦门大学占15.1%,南京大学占8%,这三所大学化学专业的发展可以追溯至上世纪20年代,现在专利研发仍比较活跃,且专利的被引频次较高。

D部是IPC八个部中985大学专利数量最少、专利H指数最低的一个部。如表6所示,专利H指数较高的大类是D01F,为5,是制作人造长丝、线、纤维、鬃或带子的化学特征,D01D大类的H指数是4,为制作人造长丝、线、纤维、鬃或带子的机械方法或设备,这两个大类都属于D01分部,即天然或人造的线或纤维,纺纱或纺丝。专利号是D01D5/00(2006.01)I、D01D5/00(2006.01)I和D01F6/18(2006.01)I的专利都被引用了6次,是D部中高被引专利,它们的专利权人分别是东南大学和浙江大学,通过分析专利权人可以发现,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和厦门大学在D部专利数量所占得比例很高,是该部技术研发的主要力量。

E部所有大类的专利H指数普遍不高,专利数量也不多,高被引专利集中在E02D大类里,它是基础、挖方、填方、地下或水下结构物,属于E02分部(水利工程、基础、疏浚),而且高被引专利多分布在东南大学、天津大学这样的工科大学里,如专利E02D3/12(2006.01)I被引用了7次,其专利权人是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在该部所拥有的专利数量占37%,但都不属于高被引专利。

F部所包含的大类比较多,但是专利H指数较高的大类较少。H指数最高的大类是F24F(空气调节、空气增湿、通风、空气流作为屏幕的应用),为5,属于F24分部(供热、炉灶、通风大类),该领域上海交通大学拥有的专利中高被引专利的比重最大。F01分部(一般机器或发动机)、F02分部(燃烧发动机)和F21分部(照明)是专利H指数为零但大类数目较多的分部,表明985大学在这些领域的专利数量较少,专利影响力较低。

G部在IPC所有大类专利H指数排名中较为靠前。G01N大类(借助于测定材料的化学或物理性质来测试或分析材料)的专利H指数为14,是IPC八个部所有大类中专利H指数最高的大类,属于G01分部(测量、测试)。G01分部里的高被引专利大多数是清华大学与国外高校合作申请的专利。东南大学的专利G01R21和复旦大学的专利G06K9分别被引用了41次和23次,也属于高被引专利。G01分部的专利研发主体分布较广,但清华大学的研发实力最强。

H部是IPC八个部中专利H指数最高的部。H01L大类(半导体器件)的专利H指数最高,其中电子科技大学的专利H01L33被引用了331次,在高被引专利中排名第一。此外,H04L大类(数字信息的传输)和H01J大类(电子管或放电灯)的专利H指数分别为11和10,仅次于H01L大类。在这三个分部中,清华大学和东南大学拥有的高被引次数专利占所有专利的55%。

2.4 基于专利H指数的985大学聚类分析

将985大学按照专利H指数做聚类分析,39所985大学可划分为4类:其中第一类为清华大学,第二类是东南大学和浙江大学,第三类是电子科技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第四类是其他大学。第一类清华大学的专利H指数和发明专利H指数都排名第一,专利总数仅次于浙江大学,属于985大学中具有最强专利研发能力的大学。第二类的东南大学和浙江大学,专利总数分别是第三和第一,专利H指数则是第三和第五,无论是专利总数排名,还是专利H指数排名都较靠前,专利研发力较强。第三类中,电子科技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各项指标的排名一般,但各项指标的一致性较强,专利数量与专利质量较为稳定。第四类的大学,在专利总数上远低于前三类,且各项指标间的一致性不强,易出现专利总数排名较前、但专利H指数不高,或专利总数少且专利H指数较低的情况,表明我国985大学中还普遍存在专利研发能力不强、专利质量影响力不高的情况。

3 结论与讨论

(1)985大学在成果形式上需注重专利成果的产出。与学术论文H指数的统计结果显著不同[7],985大学的专利H指数普遍不高。专利H指数与学术论文H指数的鲜明对比,反映出我国985大学在成果形式上更注重学术论文的产出,科技研发领域有所欠缺。科研成果的形式可多样化,从注重学术论文到兼顾科技研发,尤其是加强专利的技术转化,发挥专利的生产力作用,可以使高校在科研创新上更进一步。(2)增强高校专利数量与质量的一致性。985高校专利H指数排序与专利总量排序显著的相关性表明,专利总量的增加是提高专利影响力和专利研发实力的必要保障。但专利研发实力的提高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纯粹追求数量的提升而忽略专利质量是不可取的。因此,985大学在制定专利战略的时候要兼顾质与量的平衡,保证高校专利数量与质量的一致性。(3)注重研发实力较弱的研发领域,使高校专利研发能力均衡发展。在IPC分类中,专利的八个部囊括了人们生活的主要方面,且每个大类对其进行了细分。但对各个大类的专利H指数统计分析中可发现我国985高校的专利研发主要集中在化学、冶金、物理、电学等领域,专利研发能力在不同科研领域分布不均衡。提升985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点就是在专利研发能力较弱的科研领域有所突破。(4)综合型大学可大力增强专利研发实力。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理工科大学相对其他类型高校而言拥有较强的专利研发能力。综合型大学则可充分发挥学科全面、交叉发展的优势提升专利研发能力。

专利H指数可有效评价专利的质量和影响力,但其对高被引和低被引文章均不敏感、更多体现累计学术影响力等特点也使其在评价高校专利研发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结合其他评价指标以及H指数的衍生指标,对专利研发能力进行更为深入的评价将是未来研究中的一个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合艳,房俊民,黄筱瑾.H指数及其衍生指数用于机构专利评价实证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3):24-27.

[2]Lutz Bornmann, Hans-Dieter Daniel,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h index?[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 (9):1381-1385.

[3]J.E.Hirsch,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 PNAS,2005, (46):4-5.

[4]冯君. h指数应用于专利影响力评价的探讨[J].情报杂志,2009,(12):16.

[5]官建成,高霞,徐念龙.运用h指数评价专利质量与国际比较[J].科学学研究,2008,(5):932-937.

[6]次仁拉珍,乐思诗,叶鹰.世界百强企业h指数探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2):76-79.

[7]周志峰,万荣根,俞树文.h指数视角的高校学术水平研究[J].情报杂志,2010,(3):73.

篇10:南京大学“985工程”

我虽然是二本学生,但我不干平庸、我更不干自己的人生在此定格,我选择考研!我甘愿寂寞、我甘愿流血流汗、我甘愿顶风瀑雪,我甘愿起早贪黑......本人菜鸟一枚,就读一所普通二本院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习。说心里话,因为学校牌子太软了,找不到好的工作,在2014年3月份,纠结了一个星期,终于作出决定考研!4月份正式加入了考研大军,三点一线的生活也就开始了。下面直入正题,为大家讲述我考研的点点滴滴吧!

4月之初,我便背上书包,踏入了我们的图书馆,由于当时系里安排专业课比较多,每天大多时间还是正常上课,下午和晚上基本就是学习数学和英语。在这里提醒考研的学弟学妹们,考研英语决定你能不能上研究生,这话说的一点也不为过!在考研的历史上无数的英雄好汉前仆后继都死在英语上了,真不可马虎呀!尤其对于二本的学生,本来英语基础就差,再加上大学也没怎么学习英语,所以考研路上,第一拦路虎就是英语,我们必须打倒它,不然所有的努力将会灰飞烟灭。说说考研英语的难度吧,和四六级没法比,因为这两者考察目的不一样,深度也有差别,也有六级500+的,考研死在英语上的。教育部工科英语国家线连续两年一区38分(二区35分),一般东北、华北、西南的985高校的工科英语线也就45,当然也有50的,但是很少。从这组数据中,大家应该能感受到考研英语的难度吧。英语,这东西,一天两天根本赶不上来,需要正确的学习方法和长期的积累才方可见到成效,正所谓语速则不达!

本人英语超烂,四级未过,高考也就70+吧!当初我之所以纠结考研的原因就是因为英语!下面我谈谈我的英语之道,希望对大家有些许帮助。

首先,考研资料的选择,本人没有报班,没有买考研英语资料。因为有个好心的学长把他的英语资料留给我了。考研英语真题大家不用买套题,一般在网上都能找到电子版,然后直接自己打印就行。本人用的是学长给的张剑黄皮书(基础版1997~2004)、何凯文考研英语阅读思路解析(2003~2013旧版)还有自己打印的真题,考前一个月自己买了本张剑的5篇模拟题和何凯文的5篇模拟题。可以说复习的整个过程,一直都在做真题,没有研究过模拟题,后期做的模拟题只是为了练手,保持感觉而已。

97~04的真题主要是用来打基础,要求:每篇阅读要做到每个单词都认识,每个句子都能读懂,每个小题都会分析,每个选题都能分析(除正确选项会分析外,其他选项也要分析不选的原因)。本人建议,要是您也是4月开始复习、4月左右或更晚的话,且您的英语基础也差的话,97~04的真题可以一直做到8月底。会有人问我,做完一遍答案都记住了,再做有意义吗?我可以很负责任、很肯定的告诉你:我们做这8年的真题的目的是打牢基础,不可只关心正确率,只有反复的做、反复练习、反复揣摩,才方可掌握所谓的做题技巧和题感。第一遍做的时候,可以尝试着控制在30分钟以内一篇,最好20分做完,切记做第一遍时,千万不要见到不会的单词就查。做完之后也不要着急查答案,这时可以查查不会的单词,做第二遍。然后对比一下两遍的答案。下面的工作就是对照黄皮书一句一句的分析,一定要句句分析!此过程中也不要看正确答案。分析完之后,可以再尝试选一下答案。之后可以看正确答案了,比较三次选的答案,这样你就可以看出你错在哪儿了,是单词不认识?句子没理解?还是不能理解作者的意图(理解作者意图这一点非常重要,做真题的过程大家可以感受一下)?然后把自己不认识的单词抄在背面(一般都是单面打印吧,背面用来抄单词)。初次你就把一篇文章看了三遍,这其实也就是一遍,虽然说这种方法很枯燥,但确实很实用,对帮助记单词、分析句子、理解文意、揣摩作者意图都有一定的好处!用这种方法坚持一个月,或多或少肯定会有些进步,而且越到后面,你的阅读速度也会越快。至于做几遍,就看个人的整个复习进度,复习效果等各方面因素,本人97~04的真题做了5遍。当然这个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这样做的好处还有就是可以搞定单词、搞定长难句、搞定“所谓的技巧”。本人也听过一些考研英语的视频,单词班的视频,可以听一听,帮助我们记单词,理解单词。至于长难句,本人觉得听视频就是浪费时间,考研的复习时间非常宝贵,可经不起浪费呀!其实 理解长难句只要抓住谓语动词这一点就ok了,因为再怎么复杂的一个句子主干句肯定就一个谓语,其他成分可以多个,还有学会要会断句,就跟咱们学文言文一样,这需要大家自己去消化理解,真的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恐怖,而且真正考研时,根本没有时间句句分析,所以大家也不要怕长难句。至于阅读技巧,我郑重的告诉大家,千万别去听考研班视频。我有个学姐14年考研的,英语六级过了,英语基础也不错,报了个考研班,听人家的所谓的阅读技巧,结果考研英语37分,那就不得不去国家二区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在考研班老师讲阅读技巧时,人家老师对阅读可以说倒背如流了、非常熟悉文章了,然后给你们讲,你们是跟着人家的思路,完全没有自己理解,然后做完做对了,还感觉着技巧挺好的。而且有些考研班把所有的阅读真题都讲了,至始至终你都没有形成自己的做题风格,脑袋里全是人家的思路。真正考研考场上,阅读难度真的比较难,这时你根本看不懂,你所学的那些技巧只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实施的(说句吹牛的话,文章我要是理解了,我还要用什么技巧吗??),所以这个后果很严重的,大家一定要自己揣摩,形成自己独特的做题方法,不管题怎么变,环境怎么变,你自己的方法一定能够解决它的。说真的这次考研4篇文章,我基本也没咋看懂,但是按照我自己总结的一套做题方法,很冷静的把它们都干掉了。我当天考完晚上就对了答案(错了6个左右,有2个不敢肯定)虽然说也不是太好,但是对我来说,已经很高兴了。当晚睡得很踏实,因为我知道我离研究生很近了,心情大好,所以第二天数学很专业课发挥的非常满意(第二天考数学,我们考场缺4个人,因为英语失利,意味着整个考研已经失败了,但是我建议大家不管前面考的如何一定要坚持四科考完)。2005~2015的真题,大家一定要按照前面的方法,认真研读,体会出题人的命题特点。其实认真研读的话,你或许会发现每年的真题之间都有一些相同的命题点。英语的整个复习不能间断,大家必须每天做题,保持好手感。英语没有纯粹的技巧,所谓的技巧一定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所以大家一定踏踏实实、步步为营的备考,千万不可投机倒把。零零碎碎的也说了一大堆,说的也比较乱,但都是真实的体会。我的方法大家只能做个参考,不能照搬,一定要形成自己的做题方法很学习方法。

再说考研数学吧。前面说了,考研英语决定你能不能上研究生,而考研数学决定你能不能考上目标院校。150分呀!要是这科完了,目标院校就危险了。数学复习没有捷径,踏踏实实复习是最基本要求。本人数学二资料:数学复习全书(李永乐李正元版)、历年真题解析(这个非常重要)、基础过关400题(这个我买了,但没做,因为后面专门研究真题,时间有点不够。有点浪费啦)我从7月开始,每天上午的时间都属于数学的,一直坚持到考研前一天吧!10月中旬一定要把全书做完(至少两遍吧),10月中旬到考研这段时间必须做真题,精研真题,这个太重要了。一定要把历年真题做的滚瓜烂熟,常用方法、做题技巧、公式定理一定要烂记于心!再重复一遍真题一定要精研(这点需要自己领悟理解),每套真题一定要掐时间做,做完全书做真题大家一定会感觉到真题简单一点!本人数学基础还行,基本天天上午做数学,也没有特别的方法,除了做题就是总结,其他也没有了。个人感觉考研数学的趋势是重基础、淡技巧、运算量大,所以一定要做大量的练习,提高运算速率、提高正确率。世界上最遗憾的事就是把会做的题算错了,尤其是线型代数,运算量可能会相对大一点,运算不过关,考研白扯蛋!运算出错的大部分原因就是粗心,每个人都是会犯粗心的,但是大家一定要把粗心率降到最低。像我们工科工程类的,毕业之后进入研究所之类的,严谨、细心应该是对每一位科研人员的最低要求!本人数学也没报班,但好心的学长给了我视频资料(李永乐线性代数、汤家凤高数),感觉这两个视频资料挺好的,尤其是李永乐线性代数,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

专业课的复习,因为专业课每个学校都不一样,所以复习方法也不一样。这个简单的给大家几点建议吧。1)大家一定不要相信专业课考前的押题、买题之类的,除非你报考的是二本院校,这样的学校的招不满,所以他们的资料很好搞,搞到原题也不是不可能。但是985、211、研究所之类的考前资料一定不会外泄的(除非你认识很牛的人)。2)要是没有认识报考院校的同学或老师,也没有特别的资料,本人建议9月份就完全可以进入专业课复习了,不要太晚,不然到最后你会很难受的,如果你的专业课很难的话,可以更早点复习。3)想法设法搞资料。网络、同学、本科老师、亲戚朋友一定要利用好这块资源,虽说搞不到考前资料,搞点历年真题和笔记还是完全有可能的。

政治的复习,本人11月初复习的,总共复习了有50天左右,成绩64分。知足啦!要是目标在80分以上的同学,大家就认认真真的看书吧,不要学我们“速成鸡”了。本人政治也没报班,资料买的是风中劲草、肖1000题、肖4套、肖12套电子版(别人给的)。考前半个月狂背肖4套,虽然今年就押中一题(我还没背这个题,当时感觉不考,但是自己发挥也能答上),但是背完肖老师的这四套题感觉心里有底啦!说句实话吧,政治不是光靠背的,理解真的很重要(大家不要笑)尤其是哲学部分。因为真题的选择题考死知识点的非常少,题目非常灵活,主要考察大家的理解力。大题也如此,题目也是很灵活的,背肖4就是为了让自己脑子里装点专业术语罢了!个人认为哲学的一道大题很有特点,本人考前3天把近10年的哲学大题全部分析一遍(风中劲草上有真题,不用特意买真题),也就十道大题,你会发现一个很大的秘密,每个大题的第二小题的参考答案基本每年都差不多,而且这十道大题你做完之后,哲学的基本原理你也就掌握了,对于你做哲学部分的所有题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个工作是非常值得做的,因为这10道题最多两个上午你就可以搞定了,费时少,收益大。

上一篇:成功源于热爱训练营学生感言下一篇:医药情报专业大学生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