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协活动策划书

2024-05-2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协活动策划书(精选7篇)

篇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协活动策划书

披浪搏涛

——海协携手浪涛雅思英语宣传活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校外联部、海协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校外联部、海协携手浪涛雅思英语进行英语推广。

二、活动目标

缓解同学们在学习英语时的枯燥与烦恼,向有意出国的同学提供一个好的培训机构,在游戏中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同学们的英语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同学们的英语水平,达到推广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

三、时间:2014年4月1日9:00~16:00 地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苑老食堂楼下

四、参加人员:

1、筹备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协会

2、协办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学生会外联部

3、参与人员: 现场负责人以及来往同学

五、基本活动程序1、3月28日至30日前期宣传期

主体宣传部分为中苑,我们将在各校区同步展开宣传,具体包括: a、放置宣传板(各苑放置一块,共四块)b、粘贴宣传海报(彩纸海报)

c、悬挂宣传条幅(四区各一条)

d、利用广播台、校报和校园网进行全方位立体宣传 e、利用QQ群、微信平台进行深度宣传 f、以“披浪搏涛”签名活动为晚会做宣传2、3月31日活动准备期

(1)活动准备

a、“披浪搏涛”签名前期准备(笔、纸、书桌、礼仪小姐)b、主持人的确定,台词、服装、道具 c、依次开展各项活动

e、压轴节目:愚人节狂欢

(2)场地准备

a、外场背景的布置

b、主持处布置:桌椅摆设、纯净水的摆设、活动单制作 c、音响、盆景的搬运和摆放

e、后勤准备3、4月1日外场现场(内容安排):

(1)08:30至09:00准备背景及主持处布置

(2)09:00至15:30灵活安排活动及宣传

(4)15:30至17:00愚人节狂欢

(5)派赠活动(赠送各参演社团TCL宣传手册及礼品)————这个随你要不要

六、经费预算:(见附件)

————我不太清楚,你加上

七、活动小结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外联部

3、学生、社团反馈

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协

4、总结经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协会2014年3月26日

篇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协活动策划书

一、主题:寄情消防话剧欢庆建党90周年

二、活动单位:主办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

承办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生义务消防队

三、活动背景:当前因不懂得消防,或消防不当所引起的财产损失不可计数,有时甚至人的人生安全也得不到保障,这是极其可怕的一件事,然而人们对消防的一无所知更是让人汗颜。尤其是校园,祖国未来的希望,更需要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潮流,在建党90周年之时,人们应当拥有更美好,更安全,更幸福的人生。

四、活动目的:1)传授生活,安全,消防小知识,共建和谐美好校园

2)向其它院校展示我校风采,增进各院校之间的美好友谊

3)传递党的理念,共庆建党90周年

五、活动时间和地点:2011年5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或电影院

六、活动流程:1)活动准备 a 做好人员职责表,是每个人各尽其职

b 做好当日流程表,分析可能风险,并提出可行方案c 以海报,横幅或展板等形式对全校和参与各方进行宣传d 对会场进行布置

e 通过抽签的形式列出演出排列表

2)活动进行 a 派专门人员迎接外校领导和参赛选手,并将他们引到临时休

息室,暂作休息。同时也派一部分人迎接我校各参赛人员,并依据演出排列表,将先行演出者引到后台准备,同时也要

派专门人员负责其需求,并通知下一个演出团队做好准备。

在开场前30分钟内,奖评委和其它其参赛选手引到指定座

位。

b 安排人员服务观众,维持会场秩序

c 每场比赛结束后,由评委打分,并派专人负责收集和整理,并制作排名表,同时也要安排后勤为评委和选手提供必要的服务

d 比赛结束时,由主持人宣布获奖名单,并有请评委们进行颁

奖并合影

e 最后由主持人宣读结束祝福,表示结束,并欢送其它院校领

导和选手

f 清理会场

篇3:蓬勃发展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气象学科是学校具有国际影响的优势学科, 培养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气象学会会士、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和中央部委领导等, 全国省市气象局领导、气象领域技术骨干中超过半数来自南信大。近年来, 学校提出“主动融入、主动接轨、主动服务, 全面服务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思路, 设立“学科特区”, 优先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大气学科, 打造国际一流学术品牌, 成效显著。几年中, 大气学科在师资队伍、科研项目等级和经费额度、科技创新团队和实验平台建设等方面,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 学校建有中央气象台标准的校内气象实习台, 拥有部省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南京中美合作遥感中心、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等, 拥有国内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图书馆、20余个中国气象局局级重点学科。学校围绕中国气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积极承担行业专项, 大力发展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 气象管理、气象工科、气象经济学等也得到快速发展, 学科交叉融合持续走向深入。

学校以气象为立足点, 以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目标, 逐步形成了以大气科学为核心, 以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为重点, 理、工、管、文、经、法、农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近几年来, 学校先后两次面向海内外招聘学院院长和处级干部, 积极推进“三双制” (即双院长制、双系主任制、双导师制) , 构建国内外合作的学科团队, 鼓励教师出国深造。

学校以高等级科研项目、高层次获奖、高水准学术论文、高额度科研经费为目标, 不断提高科研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连续三年实现到帐经费、课题项目、科研获奖等翻番增长, 服务江苏科技排名大幅度跃升。

学校以就业为根本导向,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近三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了99%以上。

学校成功举办了世界气象组织第十届教育与培训大会等国际会议, 先后与美国、日本、法国等国的30多所大学签定了合作协议, “4+0”等合作办学项目进展顺利。

学校还招收了“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 现留学生数已超过百人。1993年起在学校设立的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已为102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700多名高级气象专门人才和管理者。

篇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协活动策划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会实践活动

个人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追溯被遗忘的古桥——清明桥

学生姓名:康艺梦

学 号:20151392030 学 院:语言文化学院

专业班级:汉语国际教育汉英1班

二零一七年八月二十五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会实践活动个人社会实践报告 康艺梦

目 录

一、实践背景

二、实践目的

三、实践内容

1.活动时间 2.活动地点 3.活动形式 4.前期准备 5.活动过程

①考察洨河及清明桥,采访当地村民

②前往苏邱村收集苏味道资料

③去往栾城苏东坡纪念馆

④前往河北省博物馆查阅资料

四、实践结果

五、实践总结与体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会实践活动个人社会实践报告 康艺梦

一、实践背景

我的家乡栾城,地处石家庄市西南部,东与藁城区接壤,南与赵县为邻,西北连接鹿泉区和元氏县,北边与裕华区相邻。栾城县(今已划为栾城区)历史悠久,2500多年前春秋时期,晋国中军元帅、正卿栾书(谥号武子)食采于此,建为栾邑,西汉置关县,东汉改置栾城县。历史上有“南京到北京,小县数栾城”之美称。宋代著名文学家“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都是栾城后裔,栾城县苏丘村即其祖籍,其祖先苏味道之墓现保存完好。古迹清明桥则是承载着栾城文化的一处名胜。

清明桥座落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窦妪镇南赵村与北赵村之间的洨河故道上,为洨河上建造年代比较久远的一座规模较大的石拱桥,为苏味道后裔上坟祭祖的必经之桥。全长44.2米,宽5.08米,桥栏雕刻古拙俊美,年代久远,栏板已损,经修复已恢复原貌,可与赵州桥媲美。

清明桥始建隋唐时期,历史久远,这样一座美轮美奂古建筑竟少有人参观问津,且村民保护意识较为薄弱。为此我查阅资料、走访多地,考察清明桥的真实由来及历史价值。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会实践活动个人社会实践报告 康艺梦

(清明桥)

二、实践目的

追溯被遗忘的古桥,研究如何促进家乡栾城的文化繁荣。清明桥在雕刻、造型上均可媲美名满天下的赵州桥,却一直不受重视。直到21世纪有关部门认识到保护古迹的重要性,修建了“清明公园”,清明桥才陆陆续续迎来参观、考察者。

促进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的同时必须要注重文化实力。栾城曾出过苏味道这位文学家、诗人和政治家,其后裔更有三位名震中外的文学家、政治家、诗人,可谓文化底蕴丰厚,亟待发扬。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我为促进家乡栾城的文化繁荣略献微力。

三、实践内容

(一)活动时间:2017年8月20日

(二)活动地点: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长安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会实践活动个人社会实践报告 康艺梦

(三)活动形式:考察古迹、询问老人、查阅资料

(四)前期准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策划活动路线等

(五)活动过程

1.考察洨河及清明桥,采访当地村民。

洨河,海河流域子牙河系滏阳河上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河北省鹿泉区上寨乡梁家庄的五峰山,全长62.3公里,为季节性河流,支流较多而短小,枯水期绝大部分河段干涸,汛期排水不畅,最大流量为1390立方米/秒。在支流潴龙河上建有“八一”中型水库一座。

(洨河)

洨河的航运史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60年代后上游水源逐渐减少,最终于70年代断流。自70年代后,石家庄市及周边工业及生活污水排入洨河,造成了洨河的严重污染。石家庄市开始对洨河上游的污染进行治理,并取得了部分成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会实践活动个人社会实践报告 康艺梦

(治理后的洨河湿地)

清明桥原跨于栾城最大的河流——洨河故道上,历史上洪涝灾害十分有严重,因此多次改道,清明桥即是在以此改道后失去了实用价值,变为一处供人参观的古迹。下图可见原洨河故道早已干涸,只留桥下圆形大坑,坑内无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会实践活动个人社会实践报告 康艺梦

(清明桥)

清明桥为三孔圆弧石拱桥,桥拱采用16道拱券纵向并列砌筑,跨度为13.8米,拱矢5米;桥中孔设9道铁拉杆,边孔各设2道铁拉杆;桥面宽阔,两侧装有石栏板各16块,上有神兽雕刻,仙桃、麒麟等,古拙俊美,颇具韵味。历史久远桥身多剥落破损,经过修复,恢复原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会实践活动个人社会实践报告 康艺梦

清明桥前有石碑“重修清明桥碑记”两块,上有明确记载,“唐代创建,宋、明、清重修”。

(重修清明桥碑记)

2.前往苏邱村收集苏味道资料,了解苏味道与清明桥的故事。

苏味道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赵州栾城人,宦海浮沉一生,死后衣冠冢葬今栾城苏邱村,其一子留四川眉山,宋代“三苏”为其后裔。清明桥石碑上记载,此桥乃苏味道后裔赴苏邱扫墓必经之途,故此得名。

苏邱村,栾城县志上说:“苏邱村置自唐代,因唐代宰相苏味道墓而得名苏丘,清雍正初改为苏邱。”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苏邱村的发展以及居民住宅的扩建,苏味道墓已被村子包围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会实践活动个人社会实践报告 康艺梦

(苏邱村民居)

(苏邱村雕塑)

苏味道墓封土高约4米,直径约10米,四角有四座井亭,墓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会实践活动个人社会实践报告 康艺梦

周围有翠柏和白玉栏杆环绕。墓前立有3通石碑,明代兵部右侍郎范志完题的《眉山发迹》碑和复制旧碑《三苏发祥》碑正中的石碑上书“大唐苏味道之墓”,左右两块碑上书“三苏发祥”、“眉山发迹”字样。

(苏味道墓)

通过与村人攀谈得知一趣事:苏邱村无人姓苏。村里大部分人姓崔,有人认为该村的早期居民是看守苏味道墓的,后来慢慢繁衍形成村落。但是村中人并不认可这种说法。据村里的老人介绍,崔家祖上是从石家庄市郊的东简良迁过来的。数百年前,东简良有一位崔督堂,为官正直,为了避免遭到迫害,崔督堂把家搬到苏邱村,他的后代便 在这里繁衍生息,所以苏邱村居民崔姓最多。

随着文物遗迹保护意识的提升,栾城区大力发扬三苏祖籍文化,苏味道墓被重新翻修为一个小公园,四面石碑均有其诗词著作,村内更有民居风情街、苏味道生平壁画等,文化氛围浓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会实践活动个人社会实践报告 康艺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会实践活动个人社会实践报告 康艺梦

苏味道是苏轼上溯12代高祖,当年为官为宰相,却被贬官至今天的四川眉山,有一子苏份,现在眉山一带有苏氏家族的后代。俗话说也落叶归根,苏味道死后后人将其葬在祖籍地石家庄栾城栾城南赵村旁边的苏邱村,实现了古人魂归故里、叶落归根的愿望。

明代兵部待郎范志完书写的《眉山发迹碑》,即苏味道的后裔“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会实践活动个人社会实践报告 康艺梦

苏”在眉山重振文坛之意。苏味道后人扫墓祭祀,途经清明桥,从这个角度看,清明桥承载的历史意义与文化内涵足以让世人品味、珍惜。

3.去往栾城苏东坡纪念馆考察“三苏”对栾城的情愫。

“苏自栾城,西宅于眉。”这是苏辙为苏轼所撰墓志铭的第一句,讲的是眉州苏氏祖籍在河北栾城。

要促进栾城的文化繁荣,必须大力发扬“三苏”文化。栾城建有苏东坡祖籍纪念馆,纪念馆依据史书记载和严谨的治学和编排方法,从“苏氏源流”、“苏味道与三苏”、“苏氏历代名人”和“燕赵明珠”栾城四部分,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栾城人文文化的历史发展,展示了苏洵、苏轼、苏辙与栾城的族原支派及其怀念故土的思乡情愫。

错误!

(苏东坡祖籍纪念馆)

走进纪念馆,只见15亩园林绿树成荫,围绕着唐宋风格的纪念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会实践活动个人社会实践报告 康艺梦

建筑和门前几座刻有“三苏”作品的石碑,一股历史文化气息油然而生。纪念馆内部结构相当于一所大殿,墙壁上挂满了“三苏”、苏味 道有关的词赋、绘画、雕刻及介绍图片。

错误!

纪念馆主体展览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苏氏源流。从轩辕黄帝肇绩至唐朝宰相苏味道脉衍清晰,族谱考证严谨,广为苏氏后裔称道;第二部分:苏味道与三苏。从史料、族谱中详细论证记载了“三苏”为苏味道第十代和第十一代孙的传承支脉关系;第三部分:苏氏历代名人。荟萃了苏姓历史上及近、现代杰出人物和他们对历史的卓越贡献;第四部分:燕赵明珠——栾城。从各行各业的发展全面地介绍了栾城的历史和新面貌。

错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会实践活动个人社会实践报告 康艺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会实践活动个人社会实践报告 康艺梦

(馆内展览)

“三苏”对祖籍栾城念念不忘,经常在文章、诗词、书画作品中署名为“赵郡苏洵”、“赵郡苏轼”、“赵郡苏氏”。称“赵郡”,是因栾城于南北朝至唐初曾数度隶属赵郡(今河北赵县管辖)。苏辙曾被宋朝授予“栾城区开国伯,食邑八百户”,并把个人文集命名为《栾城集》,苏辙为苏轼所撰的墓志铭中也明确提出“苏自栾城、西宅于眉”。可见“三苏”对祖籍栾城的感情是多么深厚,可谓魂牵梦

绕,念念不

忘。

苏东坡祖籍纪念馆自2002年开放以来,接待了国家、省、市、县大批机关团体、著名人士和众多苏氏后裔与参观游客,并常年向栾城全县中小学生开放,平均每年接待2万人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会实践活动个人社会实践报告 康艺梦

4.前往河北省博物馆查阅资料。

河北省图书馆位于河北省长安区,现有藏书146万册,持证读者约15万人。有各类阅览室12个,阅览坐席1200个,文献外借处4个。可向社会提供中外书刊文献外借、馆内阅览、信息咨询、音像资料视听、数字文献借阅与加工、互联网信息浏览、专业培训辅导、公益性讲座与展览等多项服务。

错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会实践活动个人社会实践报告 康艺梦

(河北省图书馆)

我在省图书馆查阅地方文献,如 栾城县志、窦妪镇志、水利志等,搜寻清明桥的历史与价值。

石家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会实践活动个人社会实践报告 康艺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会实践活动个人社会实践报告 康艺梦

细细翻阅书籍,《窦妪镇志》《河北名胜》等,发现文献中少有于清明桥或是苏味道墓的记载。关于洨河的详细记载却有许多,清明桥不过是架于其上、而后改道被废弃的一座古桥而已。

(《窦妪镇志》书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会实践活动个人社会实践报告 康艺梦

四、实践结果

通过切身走访清明桥古迹,参观考察苏东坡祖籍纪念馆、苏邱苏味道墓等,我对清明桥及栾城“三苏”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栾城明清两代所修现存的三部《栾城区志》中均有苏味道墓、苏邱村、苏味道传等记载,且都明确提出“三苏源于栾,兴于眉”。

而清明桥及苏味道墓远不及赵州桥声名远扬,经过考察分析,我以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游览价值不高。由于规模较小、景观单一,参观时间在十分钟以内。且现存景观均经过多次修复,原样很难保存,历史价值大打折扣。

2.当地保护意识薄弱。由于景观均在农村里,村民几乎没有文物保护意识,导致古迹在受到自然侵蚀的同时还要承受人为破坏,不利于持续发展。

3.当地旅游业不发达。栾城是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农业县,虽然近年来大力发展旅游业但成果一般,经济支柱仍未农业和工业。这样的大环境导致清明桥等古迹的参观者较少。

五、实践总结与体会

栾城,是我的家乡,清明桥更是从小到大玩耍的地方。,桥上桥下走过无数遍,熟知每一块碑石上的雕刻装饰,也听过太多祖辈父辈讲的关于这里的神话传奇。这么多年,竟然从来没有认认真真看过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会实践活动个人社会实践报告 康艺梦

碑上的碑铭记载,也没有想过此桥有什么由来、历史文化价值,实在惭愧。

接受学校教育不错,但能把所学用于实践、建设家乡更为可贵。这便是我此次实践活动的目的,考察推荐世人少知的清明桥,提高文物遗迹保护意识,发扬“三苏”祖籍文化。

篇5: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协活动策划书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万多人, 教师1500多人, 拥有院士、千人计划、百千万国家级培养人才、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双创计划等专家60余人, 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江苏省双创团队等10多个。专任教师博士化率70%以上, 国际化率达54%。现有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学院、大气物理学院、水文气象学院、海洋科学学院、地理与遥感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与控制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语言文化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滨江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大学体育部等22个院 (部) 和长望实验班, 设有气候与气象灾害协同创新中心、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拥有气候与环境变化教育部首批国际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等20多个省部级科研机构。

学校校园占地2189亩, 拥有27个教学实验中心, 其中, 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大气科学与气象信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建有高性能计算平台, 峰值每秒56万亿次。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99万余册, 数据库总量达36种, 58个子库, 累计中外电子图书总量为168万种, 电子期刊1.9万种, 年订阅纸质中外期刊近1800种, 是国内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高校图书馆。

学校拥有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以及江苏省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 55个本科专业覆盖理、工、管、文、经、法、农、艺八大学科门类, 硕博点基本涵盖本科专业。构建并有效运行“大气象”学科体系, 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等学科获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立项;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物联网技术与装备等学科获二期项目立项, 雾霾监测预警与防控列入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名单。初步形成了以大气科学学科为高峰, 以海洋、信息、环境、管理等学科为高原, 以基础学科为高地的学科生态圈。

学校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优良校风, 恪守“明德格物、立己达人”的校训, 坚持“精英、国际、技能”的人才培养导向。建校以来, 已培养各类毕业生7万多人。众多校友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学者和高级管理者, 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央部委领导以及世界气象组织高级官员等。学校“共建体制下大气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得全国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学生获得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唯一特等奖 (“高教社杯”) 、“挑战杯”竞赛全国一等奖、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 Cup公开赛全国特等奖等众多奖项。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 近五年来, 主持了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行业专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00多项, 获专利授权1250多项。2014年, 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超百项, 科技经费达4.12亿元。学校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 和中国华云集团、美国IMSG公司、芬兰维萨拉公司等单位签署了协议, 合作开展气象装备研发等。学校教师获得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百余项, 且获得世界气象组织Norbert Gerbier-Mumm奖、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科学成就奖等国际性大奖多项。学校多项研究成果刊发于《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 与美国耶鲁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夏威夷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德克萨斯农工大学,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雷丁大学,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德国汉堡大学等15个国家的48所著名高校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合作关系。学校创办了巴哈马“孔子学院”, 拥有中国政府、国家汉办、江苏省政府茉莉花奖学金等招收留学生资格。学校拥有“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 已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400余名高级气象科技人员和管理者, 成为全球培训规模最大、质量名列前茅的培训中心, 受到世界气象组织的高度评价和特别嘉奖。

篇6: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协活动策划书

关键词:行业院校,理念培养,课程体系,创新团队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曾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 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 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1]。工科大学生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关键力量, 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 加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

1 工科大学生的特点分析

工科大学生思维活跃, 学科基础要求高, 专业课程横向跨度大, 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高, 用人单位对工科毕业生素质要求高等特点[2], 这要求工科大学生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而我校作为全国具有显著气象特色的高校, 如何利用行业优势资源, 通过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服务行业发展, 成为新形势下学院培养工科学生的主要任务。

本文通过对气象类工科院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近年来工科发展行业背景的分析, 阐述了抓住发展契机, 多途径提高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对其他气象类院校工科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目前全国具有气象类学科的高校有近十所, 其中,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是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中国气象黄浦军校”美誉的南京气象学院, 是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高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是典型的工科学院, 现有本科生1356人, 专业主要有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其中,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国家级和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同时学院设有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电子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有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电工实验教学中心和通信与信息技术试验教学中心。

从引进工科带头人到培养气象工程类人才, 从设立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到校企合作, 我校为气象工科的发展开足了马力。气象信息的采集、传递、处理等需要各种高精尖仪器和探测设备, 需要现有的工程科学技术提高预报、探测的准确性, 校气象学科的外延随之不断拓展, 经管、文法、理工等各个学科都在积极寻找与气象的结合点, 气象工科尤其是以工程集成、高精尖产品、发明专利等为突破口, 以气象仪器和探测设备研发为重点的工科成为气象外延发展的重要方面。气象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全面提高气象仪器和装备工程技术水平、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气象工科的发展成为我校主动融入、主动接轨、主动服务中国气象事业和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

随着全国气象行业信息化脚步的不断加快, 各地气象部门对工科人才需求量也逐年攀升, 表一列出了我校自2009年至2012年近四年来各地气象部门来校招聘人才分布情况, 岗位以气象类专业为主, 对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开发等应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

我校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要结合学校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现实状况, 在发挥资源优势和学科优势的基础上, 加强普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 利用区域气象资源, 抓住局校共建的良好时机, 围绕气象行业问题展开工科发展探讨。

2 培养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

2.1 加强专业理论基础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 将过去专业中的一些过时理论和课程内容再拿来传授给学生显然不合时宜, 取而代之的应该加大当代专业理论基础教育, 如当代计算方法、当代工程概念、当代工程设计……, 系统的、超前的课程理论体系设计和教授, 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基础, 全面实施与时俱进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标准, 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在教学方式、教学模块、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 适时调整必修与选修课、专业课与通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等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 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培养创新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2.2 加大金工实习等动手能力的培养

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比, 更加侧重理论方面的教育, 但是对于工科本科生教育来说, 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践创新氛围是激发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工科学院必须加大在金工方面的教学硬件投入, 加大金工实习等方面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争取更多地经费大力支持教学实验室的建设, 购置相关的教学实验设备、仿真模拟设备等等, 使教学实验设备能够快速跟上专业发展, 以保证满足学生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所对应的实验环境要求;另一方面必须增加实验点的数量, 免费对学生开放, 确保学生能第一时间使用到实验设施, 以便将课本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实现, 从而提高本科生的实践水平。

2.3建立研讨型的教学模式, 跟进科研项目, 实行产学研一体化

传统型的教学模式难以为继, 新生代的大学生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自由平等的发言权, 逐步建立研讨型教学模式, 让教师和学生相互融合, 加强师生的学术交流,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推动他们不断进取和超越, 形成不断创新的文化。

作为本科院校, 加强科学研究是教师除教学外另一重要职能, 一般讲师以上教师均须承担一定的科研项目, 因此及时让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 为学生创造条件, 让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科研创新紧密结合, 对于优秀的学生, 可以通过解决科研项目中的难点, 直接产生创新成果。

3 依托气象优势,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1 深化理念教育, 凝聚创新软实力

提高“软实力”要有“硬功夫”, 这个“硬功夫”的核心是多途径加强创新理念教育, 着力创新基础培养。创新意识可以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 是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发挥的重要基础。从观念上, 淡化思维定势, 转变陈旧的思维模式, 改变传授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 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在方式方法上, 采用通过重视课堂教育、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宣传, 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而帮助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

3.2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改革课程体系

在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社会形势下, 毕业生面临就业的巨大压力。因此, 根据社会需求、市场区域经济特点、国家政策等调整培养目标,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一方面, 以职业为导向, 课程为基础, 形成新的专业培养路径。为适应新型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改革目前工科学生培养的课程体系结构, 明确新兴职业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课程形式放映在人才培养中, 逐步开设新专业, 形成“职业要求——课程改革——专业调整生成”的路径[3]。另一方面, 加大对传统专业的调整改造力度, 根据学校对气象工科学生培养要求, 改革原有课程体系, 在公共基础课中适当增加气象科普、气象设备等基础知识, 如我院信息工程专业, 在第一学年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大气科学概论》和气象特色课程《大气科学中的数学方法》, 针对专业培养方案, 为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第三学年开设气象特色课程《气象业务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设《现代防雷技术基础》等, 使学科专业结构更趋于优化, 布局更加合理, 为全面提高高质量的优质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3.3 灵活培养方式, 深化局校合作

贯彻我校“开放发展、联合发展”的办学理念, 加强与地方气象业务部门的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 设立产学研基地, 全面推进气象工科、科技成果转化与合作发展, 为气象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有效途径。

在合作过程中, 建立了地方气象局长期合作关系和实训基地, 使气象工科等领域成为学校科技创新的增长点, 更好地为气象事业服务。密切与气象部门等其他行业的联系, 学校成立了气象仪器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全力推进气象工科建设, 助力气象仪器装备自主创新研发, 提高现代气象探测水平。同时加快推进气象探测实验基地、资料同化研究中心等项目和工程建设, 使工科学科发展有方向、有重点。

我院与国家气象局探测中心共建毫米波气象雷达系统重点实验室, 并建有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 设有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 选拨优秀学生到国家气象局或地方气象局实习, 选派优秀教师和研究生做助手等方式推动学校气象工科人才队伍建设, 壮大气象工程和仪器的科研力量, 积极组织相关专家研讨气象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 酝酿气象工程硕士的培养试点。

3.4 提高人才培养层次, 重视特色团队建设

通过团队引进, 迅速凝聚创新合力。组织学院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研、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形成若干支有较强开拓创新能力的创新团队, 发掘和选拔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创新团队, 在团队训练中了解专业学习重点和实际工程项目所需的知识要求, 通过导师主动引导, 推动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研究, 或以团队的创新项目为中心, 打破课程限制, 在实际应用中对学生平时所学知识进行大综合, 造就一批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高级专门人才。依托重大气象科研和技术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建设和科研基地, 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 取得原创成果, 全面提升我院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吸引气象部门进校组建研发团队, 国家气象局和地方气象局来学院合作, 优势互补, 共同研究、培养相关的公共气象服务或者专业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提高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应该早日着手、逐步细化。进行思维训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创新源动力, 从第一课堂和团队项目历练中, 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使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得到调整、优化和提高。对于气象行业高校, 有效整合各方资源, 精化培养方式, 依托专业优势, 服务中国气象事业和江苏地方经济发展, 无疑是新形势下气象行业工科院校发展的新方向, 有效推动了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 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R].人民日报2011.6.

[2]胡长新, 朱洪浪, 凌有铸.工科院校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27 (4) :99-100.

篇7: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协活动策划书

昆曲作为一门“高雅艺术”, 必然要求其观众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所以, 在培育昆曲新的观众群体时, 艺术家和教育工作者们不约而同地将眼光投向了在校大学生群体。正因如此, 我们必须先了解当下大学生对昆曲的接受现状, 知晓他们对昆曲的真实态度, 才能分析和思考如何引导其从理性知识和感性体验两个层面来认识并欣赏昆曲。南京作为一个文化都市, 有着悠久的昆曲创作和表演历史, 同时, 在宁高校的数量超过四十所, 在校生数量十分庞大。这奠定了南京在昆曲普及和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也显示出对南京高校学生昆曲接受情况的调查具有典型性和必要性。而在对南京各所大学生的调查中, 我们又发现, 相对于文科专业占较大比例的师范类和综合类高校, 理工类高校的学生对昆曲的了解明显更为欠缺, 为此我们设计了一张较有针对性的问卷, 并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为对象, 对昆曲在理工类高校中的接受现状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1]。

一、调查设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是“南京气象学院”, 2004年更名以来, 学校虽然拥有理、工、管、文、经、法、农、艺等多个学科, 却始终以大气科学、信息技术、环境工程为重点, 从其历史及现状来看可以说是一所较为典型的理工类高校。本次调查为了使数据和结果具有代表性, 主要选择通修课课堂作为问卷发放场所, 因为通修课学生涵盖院系较为广泛, 涉及大气科学、物理学、英语、日语、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专业方向的13个院部, 最符合抽样调查原则。此次调查问卷共计15小题, 分为简答及选择两类。从调查对象了解昆曲的程度、对昆曲改革的看法以及对昆曲发展方向的建议三个角度进行调查。

此次问卷中共计发放600份, 回收588份。为了在对比中深入分析此次调查结果, 课题组还选择了两部分特定人群发放了同样的问卷:首先是针对我校戏曲协会的学生, 共发放50份问卷, 回收41份;其次是在江苏省昆剧院每周六演出现场 (朝天宫兰苑剧场) 随机抽取观众作为对象, 共发放三次, 每次40份, 回收问卷89份。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思考

1. 对昆曲的了解与兴趣

问卷第1题为学生基本信息调查。对于问卷第2题“你听过昆曲吗”, 有71.4%的学生表示曾经听过, 而其中65.3%都是通过电视接触昆曲的, 只有6.1%曾经在现场欣赏过或者听亲友唱过昆曲。

第3题“你了解哪些昆曲剧目”、第4题“你知道哪些昆曲名角”和第5题“你知道江苏省昆剧院的具体位置吗”, 旨在调查学生对昆曲的具体了解。结果显示74.5%的学生不了解任何一部昆曲剧目, 而在选择“了解”的100人中, 88人只填出《牡丹亭》一部, 只有12人填了《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等常见剧目。而对于昆曲表演者的了解则更为欠缺, 只有3%选择“知道”, 其中除了填写“单雯”、“张继青”、“梅兰芳”之外, 还有填写“白先勇”、“常香玉”的, 显然是混淆了昆曲表演者和推广者以及其他戏种演员之间的区别。因为588名学生中只有16人曾经在现场欣赏过昆曲, 所以第5题也仅有4名同学答出了江苏省昆剧院的具体位置是“朝天宫4号”。

此外, 问卷中还有两道题调查的是学生对昆曲的兴趣。第6题“你是否关心过昆曲的演出信息”中, 选择“是”占17%。但对于第15题“做完这份问卷, 你是否开始有兴趣了解昆曲, 并会尝试去现场听听昆曲”, 选择“是”的人达到65%。

从调查结果我们认识到, 学生对昆曲的接触大多是随机的、短暂的、印象式的。大多是通过一些电视节目观赏到折子戏等片断演出, 另外也有学生曾经通过电视观看过《牡丹亭》、《长生殿》等大戏的部分演出。这种“邂逅”式的观看无法从整体、源流、特色等方面全面把握昆曲, 学生对昆曲无法进一步了解, 就难以培养出对昆曲的真正兴趣。但从第15题的结果来看, 大部分学生是希望能有了解昆曲的机会的。而在发放问卷的同时, 我们在校园里张贴了一些印刷精美的昆曲海报, 分发了一些较为通俗的昆曲著名剧作和南京昆曲信息的介绍, 学生看过后纷纷表示很感兴趣, 如果有机会的话要和昆曲进行“亲密接触”。因此, 我们认为, 学生对昆曲有潜在的了解欲望和兴趣, 关键在于如何将其激发出来, 化为真正的对昆曲的接受和欣赏。

2. 对昆曲的印象和建议

被调查的学生有超过70%或多或少接触过昆曲, 那么, 他们对昆曲有何直观印象呢, 在第7题“对于昆曲印象如何”中, 学生的选择如下:

愿意为昆曲做一辈子义工的台湾作家白先勇说:“昆曲无它, 得一美字:唱腔美, 身段美, 辞藻美。集音乐、舞蹈及文学于一身, 经过400多年, 千锤百炼, 炉火纯青, 早已达到化境, 成为中国表演艺术中最精致最完美的形式。”[2]无论从文辞、唱腔还是表演来看, 昆曲的优雅隽永都是传统戏剧中独占鳌头的。调查也显示有15%的学生能够真正欣赏昆曲典雅精致的文化内涵, 这种自觉自发的热爱让我们看到昆曲的知音在年轻人中依旧存在。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欣赏昆曲唱词、服饰、唱腔、程式等需要一定的古汉语和传统戏曲文化基础, 昆曲的节奏缓慢、形式单一又与快节奏、多元素的现代审美之间存在较大落差, 因此望而却步。调查中真正懂得并喜欢昆曲的学生比例之小, 说明了这门古典艺术在“90后”的理工类高校学生中遇到了不小的接受障碍。

第8、9两题是对昆曲改革的调查。学生面对“昆曲是否需要改革”这一问题时, 有67.8%选择了“需要, 这是传承的必然途径”, 27.6%选择了“保持传统, 不用改革”, 仅有4.6%选择了“无所谓, 和我无关”。“你认为昆曲在哪些地方需要进行改革创新?”这一题中, 最多的答案集中在“深入年轻群众, 契合其兴趣”、“丰富演出形式”、“扩大宣传”等方面。说明学生在理性上认同昆曲的文化地位, 并且意识到传承和革新是当下昆曲推广的重点工作。

第10题调查学生对昆曲“青春版”现象的了解和认知。题目为“你知道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吗, 对此有何看法?你还知道类似的‘青春化’昆曲剧目么?”其中选择“知道”的占35.5%, 说明作为当代昆曲发展中的一大热点, “青春版”《牡丹亭》虽然引起了较大轰动, 并且校园巡演, 但在我校学生中影响较小。而《1699桃花扇》等剧目, 则只有更少数的学生了解。在观看过“青春版”的学生中, 88%的学生选择了赞成, 认为“新的尝试丰富了昆曲的内容, 比较适合年轻人”, “传统的东西自觉地寻求变化, 是适应现代的尝试”, “演员扮相和舞台设计都很漂亮, 打破了我们对昆曲古老陈旧的偏见”。还有相当12.8%的学生觉得“青春版”可以加大革新的力度, 选择节奏性和故事性更强, 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剧目。

以上三题的调查结果大致能反映学生对昆曲的态度。在调查中大部分同学表示是通过“青春版《牡丹亭》”演出或者是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青春戏苑”节目初步了解了昆曲, 这部分学生大都表现出对昆曲具有一定的兴趣。而其余未曾接触过昆曲的学生, 却大多想当然地觉得昆曲节奏缓慢、故事老套、演出单调, 因此难以引起他们的好感。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昆曲要力争在青年学生中赢得市场和观众, 就必须以一种具有现代气息和精美形式的面貌来进行更大的推广, 而“青春版”的演出昆曲是重新焕发活力、营造新的美学影响的重要措施。

3. 对学校戏曲及人文教育普及程度的看法

昆曲的普及, 固然需要戏曲工作者的大力推广, 同时也需要学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引导。在对学校人文氛围是否浓厚的调查中, 只有2%的学生认为“很有文化氛围”, 43.5%的学生认为“还可以”, 而54.5%的学生选择“没有感觉到”。

作为一个传统的理工类高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学科设置是以大气科学和信息技术为主, 艺术、人文等院系在学校处于边缘地位。虽然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近几年采取了一些措施, 如将“大学语文”列为大一新生必修课, 并在培养计划中规定理工类学生必须选修4个学分的人文素质通修课, 包括“艺术鉴赏”、“中国古典艺术欣赏”和“艺术修养十六讲———人文通识主题课”等对高雅文化艺术进行普及的课程, 但由于师资缺乏、条件有限、学生听课热情不高等主客观因素, 并未收到预期效果。此外, 由于大众审美文化的泛滥, 学生往往倾向于接受休闲娱乐的快餐式文化, 选择“喜剧欣赏”、“小品艺术欣赏”、“好莱坞电影”、“皮克斯三维动画欣赏”等较为轻松的课程, 而“唐诗宋词鉴赏”、“经典散文名篇选读”、“传统建筑艺术”等偏向经典、高雅艺术的课程, 却因为选修人数过少而无法开课。除了这些课程设置上的措施以外, 学校对于校园整体人文环境的营造还存在不少欠缺, 尤其是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的讲座、演出、社团活动等都鲜有开展, 这也使得学生很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艺术, 难以培养其欣赏趣味。

具体到昆曲在学校的普及情况则同样不容乐观。55.1%的学生完全不知道学校是否举办过昆曲专场演出, 而看过校内昆曲专场演出的学生仅占5.2%。参加过戏曲社团的学生仅占调查人数的2.7%。除了大学语文和人文素质通修课之外, 在校内通过其他方式接触过昆曲相关知识的人数也仅占7.2%。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 2008年12月3日江苏省昆剧院曾到学校演出, 与师生零距离互动, 此后校园中再未举办过专门的昆曲推广活动。而学校的戏曲社团也以京剧为主, 昆曲因为需要学习苏州方言、唱腔较为难学、资源缺乏等原因, 在每年一次的戏曲社团汇演中通常难觅其踪。在向戏曲社团发放的问卷中, 社员们对昆曲知识的了解, 如名角、剧目等, 都要比普通学生熟悉很多, 但是对昆曲的感性体验方面, 他们也表示少有机会能现场欣赏和学习。

相比而言, 我们在兰苑剧场调查发现, 在南师、南大等人文传统较为悠久的学校, 每年都有数次与江苏省昆剧院联合举办的讲座或演出, 反响非常强烈。校内的戏曲协会也有相当数量喜欢昆曲的成员, 一些专门研究戏曲的老师, 如南大的吴新雷教授、南师的孙书磊教授等, 也在校内昆曲推广中, 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同样为理工类高校的东南大学, 出于对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视, 学校每年都举办数次大型的传统文化艺术讲座或演出, 如2007年的“中国文化月”暨“昆曲展演月”, 2010年的“昆曲新年晚会”, 同时还邀请江苏省昆剧院、上海昆剧院等单位进校演出。昆曲作为传统艺术的精华, 学生对它的了解程度折射出的是学校对传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对于理工类高校来说, 如何克服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薄弱环节, 如何更好地营造校园的文化氛围, 是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一个重要环节。南京曾经是历史上昆曲活动的中心, 如今也是昆曲重镇“江苏省昆剧院”的所在地, 1922年戏曲大师吴梅就曾携着笛子将昆曲带进了东南大学的课堂。因此对位于南京的高校来说, 在内涵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中重点选择昆曲教育进行深度推广, 应有得天独厚之利。“当代大学教育, 有计划、有引导地贯穿戏曲艺术审美教育, 对于全面拓展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培养健全人格和精神境界,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在校园文化中强调科学与人文艺术的水乳交融, 才能为理工类高校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成长平台。

调查中有部分学生反映学校位于江北, 而多数昆曲演出都在城南的朝天宫兰苑剧场及甘熙故居等场所, 因此交通十分不便。然而在兰苑的问卷中, 我们发现大量前来观看演出的学生来自仙林的南大、南师大以及江宁的东南大学, 从交通上来说与我校学生面临着同样的不便 (路上需花费1—1.5小时) 。因此我们认为, 培养学生对于昆曲的热爱, 关键之处还在于为他们创造与昆曲“亲密接触”的良好开端, 从而引导其进行自觉的探索和欣赏。因此, 我们在问卷中也调查了学生希望拓展哪些昆曲的传播渠道。结果表明, 学生认为“开设选修课”、“戏曲社团开展活动”、“在校园内组织专业昆曲演出”、“组织昆曲类讲座并进行互动”等都是他们喜欢的方式。由此不难看出, 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素养的大学生, 他们在理性上已经认识到昆曲这门传统艺术需要传承, 但由于缺乏对昆曲动人之处的感性认识, 因此无法真正进入艺术欣赏的世界。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 引导工作任重道远。无论是对传统艺术鉴赏课程实施开放性教学, 在教师的指引下带动学生参与讨论, 带领学生进行现场观摩, 还是增加对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投入, 多引进经典昆曲剧目的演出, 或者聘请昆曲界知名演员或学者为特邀嘉宾, 周期性地举办相关的讲座, 这些措施都必须保持持续性和生动性。要利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趣味和审美, 才能传播昆曲艺术, 弘扬传统文化, 使“90后”大学生脱离只有流行音乐和电视连续剧的文化荒漠, 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此次问卷调查的参与者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2008级学生许多, 余金玲, 张恬, 蒋媛.

[2]白先勇.说昆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3.

上一篇:初一幸福作文600下一篇:学生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