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和985工程大学名单

2024-05-25

211和985工程大学名单(精选7篇)

篇1:211和985工程大学名单

211工程简介: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这是我国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而实施的一项跨世纪的战略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项目。“211工程”自“九五”期间立项建设,中央和地方共投入资金180亿元,建设了一批高等院校和重点学科,改善了一批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条件,一批重点学科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211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211工程”是建国以来国家正式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是国家“九五”计划期间高等教育的发展工程,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系统改革工程。

本名单来源于教育部网站,截止到2011年3月31日,全国共有112所高校,其中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拥有两个校区,实际高校为116所.“211”工程大学名单(截止到2011年3月31日)

北京(26所)

清华大学985

北京大学985

中国人民大学 985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98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985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985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985

北京中医药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985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上海(9所)

复旦大学985

华东师范大学985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大学

同济大学985

华东理工大学

东华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985

天津(4所)

南开大学985

天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重庆(2所)

重庆大学985

西南大学

河北(1所)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山西(1所)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1所)

内蒙古大学

辽宁(4所)

大连理工大学 985

东北大学985

辽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吉林(3所)

吉林大学985

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黑龙江(4所)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985

哈尔滨工程大学

江苏(11所)

南京大学985

东南大学985

苏州大学

河海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浙江(1所)

浙江大学985

安徽(3所)

安徽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985

福建(2所)

厦门大学985

福州大学

江西(1所)

南昌大学

山东(3所)

山东大学985

中国海洋大学985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河南(1所)

郑州大学

湖北(7所)

武汉大学985

华中科技大学98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南(3所)

湖南大学985

中南大学985

湖南师范大学

广东(4所)

中山大学985

暨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985

华南师范大学

广西(1所)

广西大学

四川(5所)

四川大学985

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985

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云南(1所)

云南大学

贵州(1所)

贵州大学

陕西(7所)

西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985

西北工业大学985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农林科大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甘肃(1所)

兰州大学985

新疆(2所)

新疆大学

石河子大学

海南(1所)

海南大学

宁夏(1所)

宁夏大学

青海(1所)

青海大学

西藏(1所)

西藏大学

军事系统(3所)

第二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985

“985工程”介绍: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和江泽民同志的号召,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

“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是以国家和行业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加大学科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学科交叉,大力提高建设学科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的能力。

本名单来源于教育部网站,截止到2011年3月31日,全国共有39所高校。

“985”工程大学名单(截止到2011年3月31日)

一期(34所)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厦门大学

南京大学

复旦大学

天津大学

浙江大学

南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东南大学

武汉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山东大学

湖南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兰州大学

东北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同济大学

中南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二期(5所)

中国农业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是985大学但不是211

篇2:211和985工程大学名单

北京 清华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同济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辽宁大学 延边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苏州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东华大学 上海大学

天津 重庆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江苏 南开大学 重庆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南京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江南大学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厦门大学 南昌大学 山东大学 郑州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天津大学 西南大学

东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安徽大学 福州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湖北

武汉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大学 暨南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湖南大学 中山大学 广西大学 四川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云南 贵州 陕西 云南大学 贵州大学 西北大学 长安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甘肃 新疆 军事系统

兰州大学 新疆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

二、“985”工程高校名单:

一期名单:(34所)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 南京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浙江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东南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湖南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南大学 吉林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中山大学 兰州大学 东北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同济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二期名单:(4所)中国农业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篇3:211和985工程大学名单

前段时间, 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在该校某次会议中提及, “现在国家把‘985工程’‘211工程’取消了”。此消息引发了多方关注。一时间, 关于国家已低调废除高校“211工程”“985工程”, 中国大学格局面临重新洗牌的传言于网络间盛传。2014年11月13日, 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发布消息, 称“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至此, 有关“211工程”“985工程”将要废除, 全国高校重新洗牌的传闻有了官方定论。不过, 虽然官方媒介已经辟谣, 但是因为此类话题引发的讨论并没有消弭, 反而愈演愈烈。借由此次传闻, 人们对于它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产生了一次集中的反思和探讨。

通过争论, 网友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要继续坚持和发展“211工程”“985工程”, 认为这两项教育工程实施近二十年来, 中国的高等学校飞速发展, 无论是实验设备、公共服务等硬件设施还是高校行政管理体系、人才吸引机制等软件实力都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和提升, 甚至是颠覆式的改观。

一、争议重心不在存废, 实质是呼唤改革

关于“211工程”“985工程”存废的争议, 表面上是简单的“存”和“废”之争, 但问题的实质并非如此肤浅, 否则这一问题也不会在社会和网络中引起如此巨大的讨论。换言之, “211工程”“985工程”仅仅只是一种名称, 名称背后所映射的一系列政策导向、资源的配置方式等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如果极端地只说“存”或“废”, 都不是一种负责任的解决问题的态度。

“211工程”“985工程”自实施以来确实取得了很多举世瞩目的成果。但因为世情、国情的变化, “211工程”“985工程”实施中的一些环节已经落后于实际, 逐渐不符合时代需要。

(一) 高校刻意追求规模:盲目合并, 乱开专业, 忽视质量

依据《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中的遴选条件, 只有具备一定数量的硕士点、博士点和重点学科点的学校才能申请进入工程, 而达不到一定标准的学校是无缘“211工程”“985工程”的。根据那个时期学生的回忆, 当时不少学校都走进了合并的浪潮中。很多学校也在一夜之间开设了很多新的学科。一味地追求规模、盲目合并, 使很多学校在合并后逐渐失去原来的优势, 冲淡了本身的特色学科和文化。

刻意为达到标准新开设的学科体系也因为学校实际能力、水平的缺乏, 人才供给跟不上而发展缓慢, 同时也在浪费着有限的教育经费和资源。纵观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史, 结合高校办学的基本规律, 笔者认为高校的社会价值和人才输出效益与学校的规模并不是正比例关系。

(二) 经费投资结构不合理:重理轻文, 重硬轻软

1. 偏向对理工类项目投入, 忽视对人文社科类项目的投入

近年来, 从“211工程”“985工程”学校展示的标志性成果看, 在此工程实施期间, 并且预计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高校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教学成果都来自理工科类, 人文社科类的很少。人文社科类学科虽然不如理工科类的学科具有直接的市场效应性, 但是这类学科却在学生人格、情操的塑造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偏向对硬件的投资, 忽视对软件的投入

硬件是指实验仪器设备, 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软件是指人才引进, 师资队伍建设, 制度、行政管理等。已有研究表明, “211工程”“985工程”的高校偏向于对硬件设施的投入, 有的学校大兴盖楼、购买实验设备之风, 却很少将经费用于实验操作队伍的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人才的引进以及行政管理体系的优化。甚至有学校出现购买了先进的实验设备, 却无人会操作的闹剧。

(三) 经费投资方式不合理:均为一次性投资, 缺乏后期连续性投资

根据已有研究, “211工程”“985工程”在实施期间, 所有项目的资金投入几乎都为一次性投资。一次性支付一定数额的经费, 没有后期连续性投资。这种一次性投资, 不仅容易导致经费配置方向不合理, 也使一些昂贵的实验设备缺乏后期保养、维护以及更新, 限制了日常使用和更高效率的发挥, 共享度较低。

(四) 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存在经费浪费和科研腐败行为

20世纪90年代, 在“211工程”“985工程”刚刚实施的时候, 我国还是一个尚不发达的国家, 经济能力落后。为了迎接新世纪, 与时俱进, 与国际接轨, 办世界一流的高等学校, 我国采取择优遴选, 有方向和有重点地投资和支持一些高校优先发展, 这样的做法在当时是符合实际, 有现实意义的。

多数高校存在教育经费高于学校实际需求, 师资队伍水平远高于学科、专业发展需要, 学校硬件设施过于豪华等现象。更有甚者, 由于监管体系不得力, 出现高校教职人员的腐败行为。恶性重复投资, 挪用、贪污项目经费的案例在近几年经常被媒体报道。

(五) 遴选方式不合理:加剧教育、就业不公平

如今, “211工程”“985工程”已经关上大门, 不会再有新的学校加入这个行列。目前, 全国“211工程”“985工程”的学校分别为112所、39所。

1. 对非“211工程”“985工程”的高校不公平

2011年, “211工程”“985工程”大门关闭, 意味着其他高校再无机会进入这两项工程, 没有机会享受国家的重点投资和大力扶持。同时也意味着“211工程”“985工程”内的一百多所高校可以“高枕无忧”, 每年按时享受国家重点支持的大量经费用于学校的建设, 优势专业和学科集群的再发展。

据相关报道, “211工程”“985工程”的学校与不在工程内的普通高校拨款科研经费相差可达23倍。2013年, 作为“211工程”“985工程”序列的清华大学科研总经费最多, 为39.31亿元, 财政拨款为27.75亿元, 占70.6%, 而高校科研经费最多的西南石油大学, 4.6亿元的科研经费中仅有26.1%为财政拨款, 约1.2亿元, 两者科研经费所获的财政支持相差23倍多。

2. 对非“211工程”“985工程”的高校的学生不公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有这样一句话:“规范招人用人制度, 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优秀毕业生不是只出自“211工程”“985工程”的高校。有人认为, 各种招聘启事中, 把来自“211工程”“985工程”的院校作为条件之一, 这不能算作“歧视”, 毕竟单位、企业需要筛选机制, 这也是很正常的。但问题在于, “211工程”“985工程”的高校的财政来源是计划拨款, 学生就业却是市场竞争。这就是不公平了。

二、“211工程”“985工程”改革的路径和建议

20世纪90年代, 我国已经慢慢走出“计划经济”的禁锢, 但“211工程”“985工程”仍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当时那个年代, 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实力相对落后, 在有限的资源下快速发展一批底子较好的高校, 以最快的速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之列, 这样的思想和部署无可厚非。国家顶层设计的本意在于让一批高校先“富起来”, 接着逐渐带动其余普通高校“共同富裕”。

(一) 减少行政干预, 采取市场定性的评审方式

国家几乎都是用行政力量直接用于“211工程”“985工程”学校。像西藏大学、海南大学、贵州大学、延边大学等一些高校并不具备评选为“211工程”“985工程”学校的实力, 因为从多方面因素的考虑, 也将他们入选其中, 有些综合实力较强的普通高校反而没有入围。从客观层面分析, 这是既不公平的体现, 也是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有悖于“211工程”“985工程”的初衷和本意。我国当前在经济领域更多得是采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因为市场配置资源具有高效、准确的特征。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前提下, 将教育资源也推向市场, 让市场自由配置, 让社会自由分配也不失是一种得当选择。

(二) 缩小投资受众, 从学校到学院甚至到学科集群、专业

高校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理论的集中地, 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后一站。按照“211工程”“985工程”择优进入、重点扶持的原则, 从提高国家生产力的长远角度出发, 理应将投资的对象缩小。将全国高校中优势的专业、学科集群整合出来, 以某学校的某个 (或一些) 专业、学科集群为单位进入工程, 进行重点投资。这样就能很大程度上解决经费浪费和投资“性价比”不高的问题, 将有限的教育资源用于全国高校的尖端专业, 把优秀的、有志于本专业科研的人才集中起来, 提供专门的经费用于他们的科学研究, 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果。另外, 这样的做法也会大大减少就业歧视。因为, 让高校的某些专业、学科、学院进入“211工程”“985工程”, 进行重点扶持, 而不是学校全部, 用人单位也就不好简单地用此来限制招聘的条件了。

(三) 改善遴选、评估体系, 加强后期监管

“211工程”“985工程”评定结果定论后多年间从未有过改变, 加之后期监管不到位, 容易产生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和经费浪费的现象。如果改用流动的、动态的评价系统替换原本“一锤定音”式的遴选方法, 将极大改善这一现象。

1. 采用“动态评价系统”

“动态评价系统”就是要打破通过一次遴选就终生在工程内的评价格局。笔者建议以5~8年为一个周期, 也就是对“211工程”“985工程”的高校每隔5~8年重新遴选评审一次, 根据周期内各高校的表现, 综合各高校的办学成果, 科研水平, 再结合一定的民意, 在周期末对在工程内的各高校进行可量化评价或者可以给出具体分数。排名靠前的高校继续留在工程内, 继续享受国家的政策支持。将排名靠后、不作为的高校则被剔除工程, 让其他有突出表现的普通高校进入工程, 如此循环往复。这种“流动红旗”式的遴选、评价方式将增强高校的危机和竞争意识, 改善某些高校一旦进入工程就终生享受政策优势, 就算不作为、不拿出成果也没有惩罚措施制裁的不良局面。

2. 注重实际, 划分层次, 构建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

国家根据不同的梯队进行不同数量的教育经费投入。高校在自身所在梯队内进行竞争, 这样就能避免实力不相等的学校进行不平等的竞争, 也能带动实力较弱高校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再与“动态评价系统”相结合, 像分级体育赛事那样, 考核靠后的高校自动下降到下一梯队, 排名靠前、办学成果丰硕、对科研有突出贡献的高校则可晋级到上一个梯队, 享受更多的教育经费投资。从而使各高校在自身所在梯队内能够鼓足干劲, 定位准确, 相互学习, 相互赶超。

3. 加强后期监管, 抑制浪费、腐败

对高校进行绩效考核时, 不应该仅仅只从可量化的结果指标进行考察, 应该将高校在办学、科研过程中虽然没有形成显性结果, 但在实施行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隐性作用以及对国家和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也综合考虑在内, 将行为效果考核和行为过程考核相结合, 以求达到最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1]钟柏昌, 刘志兰, 李艺.“211工程”建设的三大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高教管理版, 2009 (06) :31-34.

[2]方耀楣.实施“211工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5, 6 (02) .

篇4:211和985工程大学名单

借助他山之石的视角,我们来看一看是不是有必要废除985和211工程,或是说,高校改革应该向哪个方向走。把目光转向我熟悉的美国,在大家反复谈论美国的教育如何如何之际,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从来没有人提到过美国的“重点大学”,美国有的只是私立大学和公立/州立大学的分别而已。因为公立大学依靠政府拨款,在经费划拨和监管方面跟中国的大学才具有可对比性。不过有意思的是,即使在对比公立大学的时候,还是要把美国的私立大学扯进来,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才能够看得清楚。

美国的传统是私立大学,由个人或团体出资兴办,运行基本依赖于收来的学费。州立大学是后来兴起的,比如我的母校UCLA(洛杉矶加州大学)是在1919年成立的,那才不过是中国的“五四运动”的时代,跟哈佛(创办于1636年)近4百年的历史根本没法比。现在,美国的每一个州,至少有一套州立大学系统,而加州不但有举世闻名的加州大学系统(10所UC),还另外有一套加州州立大学系统(23所CSU),以及全美国在效仿的社区大学系统。美国的联邦政府也有若干大学,主要是军事学院,向为国效力的军人、退伍军人、打算参军的人和他们的家属服务的。

政府出钱办大学,首要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国人习惯了大中小学都是政府在办,可能根本就不会去想这个问题。答案竟然简单得出奇,就是要让符合大学入学条件、而又付不起学费的孩子有一个上大学的机会。加州大学系统(UC),就有7万5千名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这个数字是美国最高的,而且全部加大有一半的学生完全不付学费。就学术要求而言,UC的入学要求,是加州高中生最优秀的前八分之一,加州州立则是第二个八分之一,如果再加上没有入学门坎、学费比加大还要低很多的社区大学,有一个问题应该不需要多说了,就是为什么有这么多关于美国的负面报道,却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一个美国孩子因为贫困而不能上大学的。其实,帮助社会里的大多数人、或是需要帮助的群体,这才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

既然开门办学,就希望把学校办好,这样才能吸引优秀学生、学校的声誉和水平才能上去。加州大学在这个问题上,采用的是集中资金火力的策略。比财力,私立学校怎么都比不过政府的。于是加大把钱投在最昂贵的方面,就是科研。所以凭着加大这短短的历史,已经先后有50多名诺贝尔获奖者了。这样的实力,谁也不会小看。所以这些关键的UC,现在排名都很靠前。

反观中国大学的资金投入,国家是有一个美好愿望,就是希望重点投入,让985和211这样的学校能够脱颖而出。可是,这里缺乏了一个关键的前提,就是我们的大学系统本身是没有竞争的,不存在生存危机。985和211跟过去的委属、部属重点大学的性质一样,就是大锅饭体制的产物,反正是国家单位,等着拨款就好了。就生源而言,反正是基于高考分数去“切”学生,越是重点、越得到投资,就越能吸引考生。这样没有竞争和生存意识的状态,自然会制约学校的发展。国家在反思这个情况,在考虑资金的重新安排,但是却没有想到任何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不过是新瓶装旧酒,不会有多大起色的。

美国的州立大学面临竞争,所以就有2个部门是中国的大学完全没有的:商业运行和市场推广。为什么要有商业运行部门呢?就是要决定怎么花钱,要报预算,要根据经费数额决定做哪些事情、不做哪些。比如,州立大学也收一些学费,而这些学费主要的用途是给贫困学生发资助,在过去几年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商业运行部门就会特别对学校提出,要多招全额付学费的学生。道理很简单,如果招来的学生需要资助,学校“净”收入就减少了。商业部门就是看钱,其他的决定权才在行政。而在中国,商业运行这一块总是和行政搅在一起的,钱的事情自然就被权力制约了,所以钱花不出效率来。

至于市场推广就更重要了,这是生存和竞争的关键所在。这一点,政府又是用经费的宏观杠杆在管理学校。美国最初是学生只要出很少的学费就可以上州立,市场部就是要去和那些历史悠久的私立学校竞争。那时,政府的拨款是按人头给的,招来的学生越多,学校获得的拨款就越多。慢慢地美国开始推一个平权法案,就是学校的人种比例和当地人口比例一致,否则一些专门的经费就不能得到。这样,就会出现学校拼命去抢拉丁裔和非洲裔的好学生,因为他们够条件的不多。而亚裔呢,现在加大的亚裔在往40%走,而人口中的亚裔比例才10%左右,这样美国被迫放弃了大学入学的平权法案,而很多不明情况的亚裔,还在喊受歧视了呢。至于到了最近,美国财政吃紧,对大学的拨款要和学生表现联系起来,毕业率、按时毕业率、受处分的比例等都换算成拨款系数,这样做市场推广和招生的部门就更辛苦了,还必须得招“好学生”才能确保学校的经费到位。

就在写这一篇文章的时候,加州州立的北岭校园爆发了抗议,抗议最近提出的加大和加州州立学费上涨的一个提案。州立大学经费不够了,唯一能打的主意就是学费了。反正有私立大学在做对比,目前像伯克利和UCLA这样一流的加大,本州居民一年的学费才1万3左右,对照同在加州的南加大USC(一年4万7)和斯坦福(一年4万4),加大还是有很大的“涨价”空间的。其实,中国的大学在经费改革方面,多收一些学费也是有益的。不要急着骂人,任何人或家庭交学费只是短暂的几年,而纳税却是一辈子的事情。打破大锅饭,不但学生更珍惜上学的机会,广大纳税人实际上还省了钱了。

所以,不论985和211是否延续,也不论有关教育不平等的批评怎么说,政府对于高校的经费管理,更应该是杠杆式的,也更应该去照顾经济上需要援助的贫困学生。大学要有自主权,更应该有生存危机,要打破上面拨款、下面学生拼考试分数的不上进现状。而中国教育的改革,最大的症结就是高考。高考这个“八股”式的人才遴选制度,是高校吃大锅饭的基础。这个制度不从根本改变,经费怎么划拨,都是换汤不换药,反正各个学校都不会有生存危机,就是等着上面拨钱好了。

治本,才是关键。中国的高校需要的是生存竞争。

篇5:985和211学校名单一览表

国内39所985大学每一所都是实力超强的存在,有的大学甚至由于实力过强,被美国拉入黑名单,而有的大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极高,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2、211大学名单一览表

入选了211的大学其实力情况都非常厉害,尽管目前211已经被双一流所取缔,曾经的116所211大学均为双一流高校,双一流大学也是最新代表顶尖高校的标签。以下是116所211大学具体名单,供参考:

2023年高考难度趋势分析

高考难度的大小关系到大家成绩的高低,那么,2023年高考难度怎么样,会不会和去年一样难呢?下面就来从这几个方面分析一下:

1、从高考报考人数来看

虽然2022高考人数已经突破新高,但是,2023年高考报名人数可能在此基础上还要增加接近1万人,这样看来,从2023年高考人数上看,很有可能2023年的高考难度不会下降。

2、从命题的角度来看

近几年,高考命题的最重要依据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无论从教学大纲,还是考试大纲,虽然有部分地区有所调整,但是整体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从命题的角度看依然和往年一样,不会有太大出入。

3、从往年考卷的评析看

2022年数学高考试卷的评析: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现高考改革要求;试题突出数学学科特点,强化基础考查,突出关键能力,加强教考衔接,服务“双减”政策实施,助力基础教育提质增效。从这个上面看,2023年依然会从学科特点上入手,强化考查,突出能力,因此,2023年高考题难度并不会变的容易,这点大家要有心理准备。

整体来看,如果说2022年数学卷难度是把大家“难哭”,那么,2023年高考难度也会让大家“欲哭无泪”,因此,与其关注2023年的高考难度,不如,踏踏实实认真学习。

高考试题的难度虽然影响大家的发挥和心情,但是提高自身竞争力才是核心,当然,提高竞争力的前提是考生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不要南辕北辙。这里着重强调:

篇6:211和985工程大学名单

根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招生办最新公布的信息可知: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上海是本科批次招生,我们可以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本科大学。(上海从起,在高考录取中取消一本、二本的划分,所有本科院校平等竞争。)

篇7:211大学和985大学区别

1、985工程的目标是形成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简单说,985大学为了形成一批精品的大学,是为了让培养一批国际著名大学,其视野在于国际。

2、211工程主要着眼于国内,建设一批国内知名学校和重点学科。简单说,就是提高国内整体的教育质量,打造更多在国内有影响力、有实力的大学,其视野在于国内。

资金来源不同:

1、211工程所需建设资金,采取国家、部门、地方和高等学校共同筹集的方式解决。

2、985工程国家拨款多,建设资金由多方共同筹集,采取部门、地方和企业筹集资金,相对更有优势。

就业前景不同:

1、985院校知名度更高,实力更强,就业前景好一些,而且,985大学的社会认可度高,很多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也都会优先考虑985大学的`学生。

上一篇:反邪教口号及宣传标语100条下一篇:宿管员工作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