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特色建设

2024-05-14

学校德育特色建设(精选6篇)

篇1:学校德育特色建设

丰南区银丰学校学校德育特色建设

----“自主管理 有效引导”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和特色,全面落实“尊重人本· 享受教育”办学理念,大力增强德育的人本化内涵,把规范内化为师生的主动行为,走特色化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根据教育局特色学校创建方案有关精神,拟在之前的工作基础上,整合资源,挖掘潜力,系统推进自主管理德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二、德育特色建设的背景

1、学校以“尊重人本·享受教育”为办学理念,充分体现学校的教育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很好的发展,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同时学校稳定而良好的发展也为建设“学生自主管理”创建德育特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当前中小学生的特点迫切需要让学生懂得自主管理、学会自我发展:他们自主、独立和平等的意识增强,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理解;他们上进心较强,对未来满怀希望,乐于开拓,绝大部分学生有着独立地处理和安排自己集体的强烈欲望,有着展示自己的才华的积极心态,有着向往为集体和他人工作的心理渴求;但同时他们心理与行为又有着冲动性和逆反性。随着独立意识的增强和意志品质的日趋坚强,他们又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容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教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因此,学校德育教育既要成为独立人格、丰富多样个性的催生剂,又要成为自我中心无限膨胀的解毒剂。

3、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意味着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因此,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全人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这为实施建设“学生自主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念支持。

4、随着社会经济迅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同时,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在呼唤一种自主性人才,具备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我成才、自主发展能力新型人才。可如今中小学生随着生理发育,心理也日趋成熟,他们的成人感和独立自主意识日益强化,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及学校对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要求和培养甚少,使得绝大部分学生缺失自主管理的能力。通过对学校内、外环境的全面、客观的分析后,我们认为:在校园内实施自主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意识与能力,应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宗旨,也应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特色。

5、学校实施自主管理已经数年,初具成效,卫生、纪律、学习等诸多方面施行了多种评价机制,如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手段,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及班级的各项管理之中,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班级教学自本学期开始也以高年级(包括7-9年级)为龙头带动低中年级初步尝试自主管理、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反映良好,目前学校已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的良好局面。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自主管理教育,形成强大的自主管理育人机制,积极探索出一条为师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自主管理模式。学校尽力为全校师生提供全面展示才华的空间和舞台,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国家的主人。切实做到“以生为本,自主管理,教师有效引导”,引导师生在各种活动中提高自主管理的能力。

(二)各学段具体目标

1、低年级:重点学会自我服务,逐步学习简单的家务、学会关心班级;教师将班务工作进行分解,使每个同学承包一项或两项任务,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在此基础上发现并培养一批能起带头作用的骨干。到一年级下学期可尝试班长、中队长竞选活动,同时帮助工作有困难的班干部,促使他们尽快胜任班级管理工作。二年级开始学会制定简单的班级管理公约,实行班干部竞选制度,明确责任,渗透民主评议思想。

2、中年级:逐步建立并完善各项常规管理制度;实行小组目标管理;完善班干部竞选制度;建立班务工作评价机制。参与班级、学校、家庭、社区实践体验活动,从中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并逐步学习为他人、为集体服务,学会关心父母、关心社会;照章办事,明确责任。逐步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良性循环局面。

3、高年级:完善“自主管理”的思想。构建“星级评价”小组竞赛自主管理体系,即“科学分组——设定目标——人人争优——小组反思——评价激励”。根据每个小组自主管理的得分情况,每日、每周、每月、每学期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表扬先进,激励每个同学不断进步。在参与实践体验活动中,学会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服务,增强责任心4、7---9年级:让学生学会有效的自主管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达到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成长的目的,通过一定的途径使学生从“要我怎样”向“我要怎样”转变,实现由他律到自律、从自律到自觉的过渡,逐步走向成熟。

四、管理模式以及节点

在管理体系和育人体系方面,学校创新学生主体性教育管理模式,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分个人、班级、学校三个层面,创造学生自主管理的舆论氛围,为学生张扬个性、锻造自我搭建平台。达成如下具体工作目标以及节点:

1、学生个人自主管理模式: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感受到自己成长的历程,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在校园里、在社会生活中,找到学习的快乐,找到成功的感觉。培养学生学会自控、自制。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达到自主管理。

节点: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袋内可装入学生一次自己满意的作业,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一次学习中的反思,一次整理得非常好的学习笔记本,一次课外练笔,一份研究性作业,一次获奖,一次成功的经历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阶段性地开展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评价活动)

2、班集体学生自主管理

学生在教师有效引导下,班主任从前台走向幕后,成为学生的参谋和帮手,充分相信学生,使他们成为“自主管理”的志愿者和自觉者。让学生懂得“我应该”、“我可以”、“我反对”。其目的就是要变学生的“被动”为“自主”,变“听话”为“自律”;变“严严实实”为“生动活泼”,变“中规中矩”为“敢想敢说”。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通过自主管理让学生能在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下学习与生活,确保学生能生动、自主地健康发展。

节点:一是共同制定目标,创建班级文化。例如,让学生确定班级的发展目标;引导学生群策群力,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建和谐奋进的班级文化氛围,可以从软件上制定班规班约、愿景等,提出班级的口号。二是丰富班级管理角色,强化班干部队伍的培养。三是自查、互查相结合,实行自我临监控。

3、学校学生自主管理

从学生实际能力出发,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使他们真正做学校的主人,在参与中增强责任感,在参与中成长发展。

节点:(1)设立“校长信箱”,让学生为学校管理、学生管理献计献策,设立“金点子奖”。

(2)建设校团委(少队)——学生会——班委会为主线的学生自主管理机构。

(3)创设舞台,让更多的学生获得锻炼自己的机会。比如,校园文明岗对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组织纪律予以示范、疏导、监督;学校大型的儿童节、运动会、各类主题教育等,包括少队、团支部组织、班干部的考核、重组和筹建由学生自主参与策划、编排、主持等。在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学生第二课堂,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和校园电视台,编制学生校本教材,刊发校报校刊和学生自办期刊等。

五、阶段性目标及主要工作

我校将利用三年时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8---2013.7)

1、确立以自主管理为主题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2、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自主管理领导小组,统筹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开会谋划自主管理的具体内容、安排班主任及班干部的培训等工作。

3、学校、年级、班级制定自主管理三年规划和学期计划。

4、通过广泛动员与宣传,将“学生自主管理、有效引导”深植师生心中;同时,在学校、年级、班级层面组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管理网络”,简称“学管会”。各层面建立自主管理相关规定,形成制度。

5、各层面初步尝试“自主管理、有效引导”,学期末各部门搞好总结、评比等工作。

第二阶段:(2013.8---2014.7)

1、学期初积极开展“自主管理、有效引导”理论上研究,小组合作探究的管理模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是具有自主性,即能主动动脑思考问题;有主见,不盲从;能根据情况做出决定。二是具有合作性。即能虚心听取同学的意见,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三是具有探究性。即能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能主动进行探究。

2、继续完善“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的机构,壮大建设“学管会”队伍和德育队伍,丰富德育特色内涵,并通过特色活动,推进“学生自主管理”。

3、有效尝试师生参与学校及班级的各项管理。组织师生参与对学校教育教学、安全卫生等工作的谋划,参与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指导学生组织参与学校教学活动、少队活动,使学生成为既是活动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发挥班主任的创造力,组织本班学生开发自主管理项目,为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提供平台。

第三阶段:(2014.8--2015.7)

1、学校建立健全自主管理组织,继续开发自主管理项目,组织、指导、监督各项活动。根据开发的自主管理项目,建立新的学生组织,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2、全面实现班级自主管理。在全校各班级中建立完善自主管理班委会,在教师的指导下管理班级事务。班内建立若干自主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在组长的组织下管理本组事务。在班内呈现出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的局面。建立小组评比制度,根据小组和组内成员在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的表现加减分,定期评选最佳小组和最佳个人。

3、完善自主管理评价体系。根据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和班级组织的自主管理活动中的表现,制定出详细的奖惩措施和评价细则,把教师的自主管理成绩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学生在自主管理活动中的表现也作为其评选三好学生和优干的重要参考。

4、加强“学生自主管理”课题研究,在校本课程“尊重人本·享受教育”基础上,开发“生活自理能力”课程;力争通过三年的打造,使学生懂得自主管理的重要性,学会自主管理、自主教育,实现自我发展,打造学校“学生自主管理”的德育特色品牌,最终实现德育工作总目标。

六、德育特色建设的措施

以行为规范教育为主题,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以自我管理为抓手,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使学生通过行为规范的养成,逐渐向自主管理方向发展。

1、强化思想引导教育

(1)每学期开学初学校都大力加强宣传学习《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并发起学习“银丰学校养成教育活动”,学期中开展“学生常规、自主管理强化教育系列活动”,对全体学生开展系列养成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逐渐将良好的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准则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主行为。

(2)为进一步在班级、校内掀起“抓行为规范,展良好风貌”的热潮,校“学管会”每学期全校开展“首届百名行为规范优秀学生”、“首届百名校园优秀小主人”等评比表彰活动。

2、丰富特色内涵

我校“学生自主管理”教育内容分五大板块,它们分别是“行为自我约束教育”、“生活自我管理教育”、“自我激励教育”、“班级自主建设教育”、“人格自我完善教育”,依次按“日常行为规范层——基本道德准则层——做人做事能力层——自我教育发展层”来深入对学生开展“自主管理教育”。

3、创新推进措施

1)创新培训机制:学校构建校、年级、班级三级网络,分层培训、具体指导。每周“学管会”工作例会(定时、定点进行,作好记录),2)创新基层建设:为加强对各班基层“学管会”工作组建设,校“学管会”每周对班级“学管会”工作进行检查评比

3)创新评价机制:

(1)各班“学管会”制定了适合自己本班情况评价体系

(2)各班有效,如实、填写完成《班级工作日志》,最后一节,各班“学管会”都会主持有部署地对一天工作情况、班级发展情况作有效点评的工作。

(3)各班每天积极做好《班级小组捆绑加竞争》评比活动

4)创新特色活动:

(1)积极开展“校园主人在行动”系列活动的开展,如:“我的学校我做主”系列活动;--------开设“校园小主人信箱”、“校园小主人网页”等等。

(2)由校“学管会”统筹安排学校系列活动,如--每周升旗仪式,校“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的部分活动的设计、筹备工作,“生命教育”系列活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系列活动、“美德少年”评选表彰活动、“感恩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心理

健康教育等,学校都精心策划、认真部署、有效推进,追求活动实效、致力提升内涵。

(3)积极开展“学生自主管理示范班级”、“特色班级”的创建活动推进班集体建设。

4、夯实队伍建设

对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实现四个推进——论坛推进、现场推进、评价推进、表彰推进。学校政教处提出班主任工作理念口号:“我工作,我快乐;我生活,我阳光!”秉承“只有健康的班主任才能培育出健康的学生”的观念。

1)学校每学期开展“班主任亲子活动”,凝聚了班主任团队。

2)为实现团队共同成长,学校推行“德育备课制”,每月分年级组集中备课一次,就当月年级发展现状作一针对性的分析,并对下阶段工作作集体备课,进一步构建班主任队伍学习组织。

3)注重提升的校本培训,开展“班主任工作艺术沙龙活动”

聘请外校德育专家讲座、观看访谈录像、学习校“学管会”小干部主持的工作例会、学习班主任工作优秀案例、学校、年级组为单位展开的德育主题大讨论、推进了班主任定期校本培训的内涵。

5、坚持以德育主题教育月为活动载体,积极开设特色课程。

学校“学管会”每学期开学前都通过潜心思考,确定每月主题,如:“美德月”、“生命月”、“书香月”、“创新月”、“立志月”等等,围绕主题设计每周讲话主线,有“学管会”主任的主题倡议、有班级“学管会”工作经验介绍、有“学管会”作考试动员。

其次,积极进行“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课程”研究。

篇2:学校德育特色建设

一 德育工作特色主题:与爱同行 厚德弘善 共筑感恩中国梦

二 德育特色工作内涵:

(一)工作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以“国学经典元素”为校本课程、以“心怀仁爱感恩行善书香筑梦”学校文化建设为载体的立体多纬度的德育工作模式。

(二)工作理念:办学理念是以仁心待人、以仁心爱人,善行一生

德育理念是宽容仁爱,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精神

(三)学校精神: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知行统一

三 德育工作目标:心怀仁爱感恩行善书香筑梦

四 工作措施:

(一)将国学经典元素与学科课程相融合,用仁爱铸造中国之感恩梦。

(二)将国学经典元素与活动课程相融合,用仁爱铸造中国之艺术梦。

(三)将国学经典元素与环境课程相融合,用仁爱铸造中国之民族梦。

五 进度安排:

(一)(4月- 7月)品味国学经典,传承仁爱美德,创建书香校园。

(二)(209月- 7月)弘扬国学精粹,重铸教育之魂,创建和谐校园。

(三)(209月-年12月)继承国学文化,提升人文素质,创建仁爱校园。

六 预期成果:

1、初步形成具有“仁爱”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2、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仁爱教育师生评价体系。

3、在学校层面:使仁爱教育、感恩行为渗透到学校各个层面,形成学校“仁爱”教育文化圈。

4、学生层面:能够达到“人人向善、心怀仁爱”,善学习、善助人,感恩社会、感恩他人。

篇3:中职学校特色德育模式的构建

一、中职特色德育模式的构建思路

(一) 中职德育模式构建的主要原则

中职德育教育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 其具体内容包括中职学生的品德教育、公德教育、法德教育、礼德教育、情德教育等“五德”教育。德育模式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目标性原则。要在德育纲要、德育总目标的指导下开展德育工作, 以培养学生思想上的自育能力、学习上的自研能力、生活上的自理能力、言行上的自律能力等四种能力, 以提高学生的思品人格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公共关系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等四种素质。2.继承性原则。德育模式的构建源于多年德育工作及其经验的积淀, 其继承性主要体现在德育方法、德育内容等方面的继承。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 创新源于继承与改良, 创新的动力源于德育理论在德育实践工作中的反思与批判, 源于德育成果的推广应用。3.文化性原则。德育模式是学校德育文化的核心构成, 德育文化与学校校园文化一脉相承。因此, 德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集中体现即为校风、校训。德育文化与学生的学科教学、艺体活动、习惯养成、素质评价紧密关联, 因此, 德育模式的构建必须以校园文化的理念为指南, 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活动关联。4.职业性原则。中职学校德育模式构建于人才培养方式相关, 职业素养的培养是职业学校的德育准则, 即德育要融于生活、融于交往、融于专业。所有的学科教学、生活活动、岗位实习等环节都必须体现素养训练。5.生活性原则。中职学生的一切行为都在课堂、食堂、宿舍、课外活动、岗位实习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 德育活动要由表及里、由行如心, 必须以“新、小、细、实”为切入点, 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培养学生的习惯养成意识和行动, 要时时处处体现寓教育入生活的原则。6.实效性原则。德育工作不是摆花架子, 不是做系列可观性演出, 而是以多层次、多形式、多载体为方式, 开展让学生由认识到行为发生正面变化的内化行动, 实效性则包含有效性和高效性, 要求德育方式的开拓性和创新性, 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可通过德育评价来评估。

(二) 中职德育模式构建的基本路径

中职特色德育模式构建的路径主要包括:1.归纳式构建:根据学校多年德育工作的经验, 总结提炼其内在核心德育价值观、方法体系、组织程式, 形成师生认可的德育模式。2.演绎式构建:依据近现代德育思想理论, 借鉴国内外同类学校的成功案例, 结合本校育人方向, 由专业团队研讨、设计, 或者直接运用相关德育成果, 先理后实, 理实结合, 形成独有德育模式。此路径适合新建学校。3.集成式构建:此路径适合办学时间不长, 特色德育模式尚未完全形成的学校。其具体做法为上述两种路径的组合形式。

(三) 中职德育模式的关联模块

中职德育模式的建构应基于校园理念、环境、资源、目标、渠道、内容与方式等要素, 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模块:1.方向性模块:中职德育以立德树人为方向, 以高素质一线职业教育人才为培养方向,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 坚持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公共素养、情感素养, 是德育的基本方向。2.人物性模块:不少中职学校在历史沿革中, 曾经是历史人物、重要大师、著名专家、学者的母校, 其德育模式的继承性暗示了重要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德育模式的构建应该重点挖掘。3.事件性模块:在许多中职学校及地域环境里, 曾经有重大发现与创新成果, 这些大事件对教育学生意义深远, 地方本土性特征鲜明, 值得借鉴使用。4.文化性模块:德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德育模式是校园文化的下层建构, 德育内化养成的过程即是校风、校训的要求的全面落实的过程, 因此, 德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关联, 校园文化与时代文化和谐统一。5.语言性模块:不少大师、专家、学者、领导都曾经给学校经典赠言, 要求学校教书育人。这些精彩语言可以成为学校构建德育模式的重要启示。6.渠道性模块: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通常为学科渠道、生活渠道、社团渠道、大赛渠道、实习渠道等方面, 其职业性特征应该充分体现。7.手段型模块:即学校德育采用的方式方法。比如:主题式、渗透式、进阶式、行为式、封闭式等多种形式。对于那些有特色的创新形式, 值得归纳总结, 提炼到德育模式中来。

二、中职特色德育模式构建案例

重庆市北碚职业教育中心“531勉人德育模式”, 历经多年德育工作积淀, 提炼形成于2013年, 亦简称“勉人德育模式”、“531德育模式”。

(一) 勉人德育模式的文化渊源

重庆市北碚职业教育中心的前身为梁漱溟先生创办的勉仁书院。勉仁文化即书院文化, 儒家思想流芳百世, 万丈光芒。北碚职教中心的校园文化以“勉人尚上”理念为引领, 以“勉人弘业”为宗旨, 订立校训“仁以立志, 奋勉工学”, 建设校风“诚信明礼, 崇实求真”;德育模式内涵文化汲儒融本, 昭人启后。

“勉人弘业”意为“先做人, 后做事”、“先知后行”、“育人立业”, 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育人价值观、人才观、职业观, 成为勉人德育模式的核心价值体系精髓。

(二) 勉人德育模式的基本内涵

“531勉人德育模式”中的“5”, 指5条德育渠道, 包括学科渠道、生活渠道、社团渠道、大赛渠道、实习渠道;“3”指德育工作的3大主要阵地, 即升旗阵地、班级阵地、活动阵地;“1”即一体化、立体化。“勉人”, 源于梁漱溟勉仁文学院、勉仁书院, 意为勉人勉己、勉心勉行, 均为立德树人之教育思想。

(三) 勉人德育模式的组织结构

1. 金字塔式结构:“5”体现“面”;“3”体现“点”;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形成立体化的德育工作思路明显, 既在学校至高层面结合校训、校风开展德育教育和德育训练, 也在班级层面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学生个体教育, 体现了德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2.网络德育结构:中职德育工作面临专业多、班级多、层面多等严峻问题, 德育工作纵横交织, 网络化特征明显, 立体化德育体现了德育工作的全方位、全天侯需要, 是德育工作细小入微、无微不至的具体体现。

(四) 勉人德育模式的运行程序

勉人德育模式的运行程序可归结为如下示意图:

(五) 勉人德育模式的运行机制

学校德育工作与学校层面相连、与学科层面相连、与师资层面相连、与班级层面相连、与企业层面相连, 只要五个层面协调配合, 形成五力合一的机制, 则学校的德育模式就能高效运行。

勉人德育模式的特色体现在文化唯一:勉仁文化;模式独特:勉人职业素养模式;结构清晰:点面塔式结构;程序严谨:学校主导、五面配合式程序。这些特色建构达成了北碚职教中心“仁以立志, 奋勉工学”校训目标的形成, “诚信明礼, 崇实求真”的校风洋溢校园。

参考文献

[1]范树成.当代德育模式分类研究与评价[J].外国教育研究, 2004 (7) :45—49.

篇4:学校德育特色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02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实现中国梦,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而学校德育实效性并不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学校德育要摆脱当前困境,重新获得发展的活力,必须集合本学校实际,挖掘传统、特色、文化、人文等因素,努力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工作创新点,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实现人文德育的最终目标。

一、人文德育的内涵

美国著名的演说家,企业家,教育家博恩·崔西说:“要达成伟大的成就,最重要的秘诀在于确定你的目标,然后开始干,采取行动,朝着目标前进。”由此看出目标的重要作用,因此首先要明确学校德育目标——“人文德育”的内涵。

“人文”,《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它蕴含在诸多领域之中,仅教育而言,它就有人文素质一说。即人文的礼仪素养和品德。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其要点是:其一,它关注的对象是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价值。其二,它的目标指向是“使人真正成为人”,使人更富于人道精神。其三,它包含一种德育观念,包含一种育人的倾向。

“德育”,即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从德育和人文的关系上看,德育是对人文的最直接最自觉的精神阐释和守护。在一定意义上说,德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文教育。德育具有人文思想的内蕴,人文可以通过德育加以传导。具体表现第一,德育中的人文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视人的个性发展的合理性需要。第二,德育中的人文促进个人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第三,德育的目标是促使社会每个人成为富有个性、多种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基于此,我们认为“人文德育”,是一种以人为本,坚守人文情怀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德教育,是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沐浴着人文情怀的光辉,人格得到尊重,身心得到愉悦,人性得到完善,进而推己及人,影响社会,促进和谐、推动进步的教育。

中山实验学校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立足校本,将“创造适切每个学生发展的‘人文见长、多元发展的实验教育”作为特色化建设的定位,并从人文管理、人文德育、人文课堂等维度诠释和建构特色学校。因此,我们对“学校特色化建设的人文德育”的理解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学生多元发展为根本,以成就美好人格为目标,努力创造适切每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模式。

二、当前学校德育困境

当前社会飞速发展,为了追求发展,而将经济效益放在了的首要位置。处于转型时期的孩子们,接受的信息量非常庞大,不断受到新思想,新理念的冲击,而对于一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信息不能迅速、有效的屏蔽和监管。这样新时期就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面临的德育困境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校德育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建立,国际竞争的加剧,科技发展的迅速,各类信息的共享膨胀,带来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质多元,而传统的学校德育却难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而显得呆板低效。

第二,中学德育与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不一致。在学校德育主导的价值理念与中学生眼见的社会现实有较大差距。学校德育的正影响被来自于社会的负影响做低效。

第三,新时代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化。多元化一个表现就是价值选择更加自由化,自主化。这就要求学校德育教育需要考虑更多的学生自主选择需要,并对学生的价值选择进行正确的引导。

在社会问题加剧,伦理道德混乱,学校德育危机的紧要关头,重视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创新,提高德育有效性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发展趋势。

三、学校特色文化与“人文德育”

德育富有很强的人文属性,德育的优化与实效的提升离不开人文教育。当前,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突破知性德育层面,强化德育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意志品质培养。中山区实验学校是一所拥有40多年历史的九年一贯制排球特色学校,在挖掘学校自身特色文化因素,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实现人文德育的目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建设人文课堂,寓德育于学科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课堂转型研究实践,努力打造“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生本课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需求,重新定义高效课堂,将学生的学习和参与,每位学生的收获作为主要的课堂评价标准。学校市级课题《在情知教学中实现“学”与“习”的统一的实践研究》、省级课题《基于学校特色化建设的人文德育的实践研究》、区级课题《落实学科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好习惯的实践研究》先后立项,以课题为依托,全体教师广泛参与研究实践,人人带小课题课堂,着力探讨如何将德育贯穿于课堂主渠道、怎样运用课堂主渠道提升德育有效性。深入挖掘与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素材,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挖掘情感因素对认知因素的促进作用,推动学生养成教育工作,同时形成基于人文德育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力争建设人文课堂。

(二)依托排球特色,探索德育有效载体。

中山区实验学校是中山区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排球特色学校,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排球特色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和拓展。学校排球特色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蓄积酝酿

1973~1983年 学校“以人为本,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渐渐萌芽,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第二阶段:诞生萌芽(第一届排球节诞生)

1984~1988年 这5年间,大连市中山区实验学校经过不断的发展,“送人一程,助人一生”的办学思想逐步形成,同时提出育人目标:“一种乐观的心态,一种积极的精神,一种美好的情感,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健康的个性,一种正直的人格,一种儒雅的气质,一种宽容的情怀。”在这种育人目标的指导下,排球这种积极向上,体现集体凝聚力,培养团队意识,促进学生向上的精神状态的运动,正式提出作为一种校园文化,影响着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同时第一届排球节诞生!

第三阶段:起步发展(第二届排球节——第十届排球节)

1989~1999年 10年间,大连市中山区实验学校的排球运动作为一种校园文化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实验学校的办学特色。同时,排球节也作为学校常规节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学生们积极参与排球运动,渐渐体会排球运动的精神,总结为“永不服输,永不言败。”提炼出校魂:“今天我以中山实验为荣,明天中山实验以我为傲,我为中山实验添光彩,我为中山实验做贡献。”精神力量是伟大的,它激励了一届又一届学子们,使他们的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学校不但为国家、地方排球队输送很多出色的运动员,而且在排球运动的带动下,学校体育方面也硕果累累:足球、轮滑、田径、游泳……人才辈出,同时,学生们学习成绩优异,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也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大连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社会各界名人为学校题词。在实验学校的孩子们人人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第四阶段:成熟壮大(第十一届排球节——第十七届排球节)

2000~2015年 15年间,实验学校经历了更名(由原来的65中学更名为实验学校),经历了改制(从原来的独立初中,到现在的包括小学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也经历了6任校长,人员更迭。从实验学校走出的优秀教师,无论走到哪里都牢记实验学校是自己的根,“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的排球精神已经植入他们的心里。与此同时,无论经历怎样的变化,实验学校始终坚持的排球特色已经成熟壮大,开花结果。排球运动在历届大连市中学排球比赛中均获得前三甲的好成绩,在中山区排球比赛中更是包揽男女排冠军。在排球特色的辐射带动下,学校的学生社团活动蓬勃发展,田径社团在市区比赛中名列前茅,不断刷新区运动会团体历史总成绩的最高分记录,健美操社团近些年也发展迅速,现已成为全市首屈一指的团队,也获得大连市健美操大赛冠军的好成绩。其他活动校合唱、管乐、舞蹈队在各项比赛中都脱颖而出,京剧社团参加社会展演,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同时,校报《点点帆》获得国家级明星文学社,校园“青青草”广播站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传播正能量,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国际交流频繁,日本、新加坡的教育考察团到校交流教育经验,是外国学生就读定点学校,各国学生互访,传播中国文化,弘扬排球精神。

排球特色不但成为学校生存发展的优势,实验学校的学生个人发展也得益于此。历届优秀毕业生考入清华、北大等国家重点大学者层出不穷,向国家、地方输送排球人才不计其数,因为排球、田径、健美操,艺术,文学等方面特长顺利进入重点高中,而获得重点大学,国外大学等高等学府青睐的学生更是举不胜举。实验人无论走到哪里,“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的排球精神成为他们一生的烙印。中山区实验学校依托排球特色,不断探索学校德育的有效载体,将“创造适切每个学生发展的‘人文见长、多元发展的实验教育”作为特色化建设的定位,真正实现“人文德育”的学校德育目标。

(三)打造“心育”品牌,奠定学校德育根基。

“德成于中,礼形于外”德与礼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要培养学生彬彬有礼的儒雅气质,就要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中山区实验学校将“以礼立人、实验出新,多元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道德礼仪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素养。与此同时学校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有效德育工作的根基。

学校早在1996年就设置专职心理教师,建立学生个性心理档案;2001年,学校又开大连市之先河,开设解决学生发展性问题的班主任心理活动课。在实践中,构建了完整的班级、年级、校级心理课程体系;建立校领导、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生、家长、市团委和社区“七结合”的心育组织模式;课题研究、个体心理辅导、心理活动课、家庭心育“四结合”的心育工作模式;专项技术培训、科研、经验交流“三结合”的教师培训模式;完善“实践—研讨—改进—再实践”的心理活动课模式,并在全市推广普及。

为拓宽心育途径,学校探索“四心”心育工作新途径,校园网站的“心理向日葵”专栏、心理校报《心陶》、校园心理广播“心香”和学生心理社团“心逸”。学校参与“九五”至今的多项课题研究。编制心理校本教材:《心理剧校本参考手册》、《心理活动课指导手册》、《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程》等。如今,在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新设了《道德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两门必修道德礼仪课程,同时,编辑《实验中学生道德礼仪教育读本》、《实验心育》两本校本教材,还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升旗仪式、节日教育等生动的形式,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学校扎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人文德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保证德育有效落实。

德育的有效开展,要靠每一位一线教师,要达到全员德育的目标,学校就必须拥有一套完善的校本研修体系,提高教师德育意识,提升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能力,并推广有价值的德育经验。

学校的研修工作始终能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导,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全力推进课堂转型工作,坚持“立足梯队、突出校本,贴合实践、研中谋法,全员参与、层级提升”的工作思路,形成了“二维联动,三场互补”的研修管理模式,探索了“三型·N环”的研修校本模式,建构了“四修”的研修课程体系。通过人文管理模式、人文研修模式,以及研修课程中道德礼仪课程、心理健康课程、体现人文关怀的师生关系课程的设置,提高全体教师的人文素养,保证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五)打造校园文化,提升德育层次水平。

校园文化本身蕴涵丰富的德育内容,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德育效果的提升。成功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将德育内容通过环境、设施、制度以及各种活动等载体传递给学生,为德育提供时间场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良好的校园文化引导着德育的发展方向,更新着德育的内容,能够实现德育中认知与行动的统一,将德育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内在需求。因此,学校教育首先是一种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而且必须随着办学理念不断更新,办学成果越加丰硕,而随之吐故纳新。没有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德育的水平和层次就难以提高。

中山区实验学校2014年暑假又对校园文化进行了重新的规划和设计,本次校园文化重建,在原本“以礼立人、实验出新、多元发展“的理念基础上,增加了“放飞梦想”。这样整个校园文化既有主线串联形成一个整体,又有内在不断提升的楼层主题,一楼“以礼立人”是根本,二楼“实验出新”是方式,三楼“多元发展”是成果,四楼“放飞梦想”是展望,可以说这就是学校和个人的双重发展轨迹。与此同时,在现代气息的设计元素中,更加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有的主题墙,展板都可以即时更换,与时俱进。每个主题都有师生自主展板,例如“实验出新”可以随时展示新成果,“放飞梦想”设置“中国梦、我的梦”专栏,师生都可以将梦想展示其中,这些都需要人发挥其主体性,锻炼包括文字、摄影、设计等综合能力。“笑脸墙”、“校友墙”、“名校墙”、“传统墙”、“师资墙”……等细节的设计,让学生随处都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感受来自于优秀毕业生的鼓励和榜样的力量。通过校园文化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新型师生关系氛围,同时让所有走进中山实验的人感受实验的人文文化,走进实验,幸福常伴,每一个实验的孩子都能得到属于自己最好的发展。

篇5:德育特色学校汇报材料

我校是一所农村一类完全小学,我校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落实全国德育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提高对搞好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大意义和认识,在实践中探索德育的途径和方法,以构建体系、重在建设、形成特色、争创一流为目标,不断加强和改进了德育工作,有力地推进了我校良好的班风、校风、学风和教风建设,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先后被命名为抚宁县德育示范学校、抚宁县家长学校示范校、从98年起连年被县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现将近年来我校德育工作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措施落实

我校的德育工作实行了校长负责、德育处具体实施的领导管理体制,做到了有领导分管,有机构负责,有专人具体抓。

1.组织学习、明确目标、形成共识。

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了《小学德育大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邓小平同志的有关德育思想,明确了德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四有”新人。因此,将德育工作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上。学校号召全体教职工必须从历史和战略的高度去认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从而形成了共识,产生了合力。

2.建立并完善德育管理机构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领导小组。以德育主任、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课教师为核心的德育队伍,并做到认识到位,规则到位,措施配套,为我校德育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3.教学管理工作始终坚持学科教学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各学科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为此,学校要求在评课、听课以及教案的检查评比中都必须体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并列为优质课、优秀教案、年终评先的重要条件。

二、强化制度建设的常规管理

学校强化了德育常规管理,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制定了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建立了班主任管理制度、考核制度、检查制度、表彰制度、例会制度等。形成了德育管理的整体效应,保证了德育工作有章可循,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工作干线畅通,管理有序,调控有力。这些德育管理如同教学管理一样,逐一落实到位,为提高德育实效打下基础。

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为形成良好的校风奠定基础。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长期侨务列入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认识,定期分析学生养成教育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掌握动态,使工作有的放矢。领导小组成员深入班级调查研究,提出对策,督查实施,为文明礼仪教育开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1)寓教于乐的活动使文明素养渗透到学生心灵。每年新生入校都要以礼仪教育为主题召开主题班会,巩固学校的有关礼仪规范知识和要求,吹响争做文明学生的号角。利用校会、队会,积极宣传礼仪的有关内容,及时地报道各班的好人好事及每周的纪律、清洁、出勤、广播操、流动红旗的评比,规范了校园管理,有效地遏制住了少数学生敢于公然违纪的不正之风。献爱心捐赠敬老院、捐资困难学生、等,受到了好评。同学们捐助病危学生于飞同学近一千元,帮助她进行治疗;为图书馆捐书近一千册;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如为乡政府打扫清洁,为五保户打扫卫生,宣传新义务教育法。弘扬长征精神的征文比赛,各个节日的各种文体活动,充分表现了同学们的爱国之情,展示了现代小学生文明守纪,生机勃勃的风采。

(2)进一步健全机构,落实考评制度。领导分管,教导处组织实施,年级组、班主任负责具体落实。少先队、班干部为主的检查机构。做到主要活动有人抓,具体事情有人干,平时监督有人查,考核记载有人评。

2.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旗帜,培养师生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我们在狠抓爱国主义常规教育落实的同时,以升旗仪式、各类英雄人物、先进人物为载体,有效地开展了弘扬长征精神、祭扫烈士墓、我爱我的班集体等主题班队会,并以六一儿童节、国庆节、清明节等重大纪念日为契机,举行知识竞赛、读书活动、书画比赛、艺术节等对师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其爱国认知水平得到提高,爱国情感得到激发,爱国行为得到发扬。

3.抓好遵纪守法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法制观念。

邀请法制副校长讲法制教育课。组织班主任和全校同学认真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内容,与茶棚派出所组成共建学校,采取多渠道和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经常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把提倡与禁止,他律与自律,专题教育与常规管理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使学生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不断增强法制意识,从小树立纪律和法制观念。

4.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当前特别要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常见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咨询辅导,我们设立了心理咨询信箱,同学们的来信,由专人与他们进行交谈,启发学生的内心体验,教会学生学会分析心理障碍,使学生的心理矛盾得到正确疏导,从而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承受挫折,战胜困难、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 加强了校园环境建设。育人环境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隐形教育的阵地,学校十分重视育人环境的建设和改善,现投资完善了校园的文化建设设施,美丽漂亮的校门使学校焕然一新,走进校园就可见院墙上画满了小学生行为常规图画,激励着同学们每天都要驻足成诵、牢记在心。强力打造了校园文化长廊,成为学校展示、宣传的重要阵地,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校的花

草树木使校园四季长青,鲜花盛开。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恬静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个优良的环境中能够健康、全面发展。

2. 建立了少队室、图书室、宣传栏、教室黑板报等育人阵地。同时每天保持整洁的校容校貌和班容班貌,使校园文化氛围向着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并时刻以这种诗化的氛围熏陶着学生,教育着学生。

五、办好家长学校,全面提高育人水平

要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整合教育资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我校从95年开始办家长学校,宗旨在于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改进家长教育方法,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水平,提高家长教育素质,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有机结合,整合教育资源,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增强了家长正确教育子女的自觉性和针对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良性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我校的校风、校貌的建设。家长学校被评为95先进家长学校,96年被评为县家长示范学校。我们将一好既往地开办好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功能,为培养新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成绩已然成为过去,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如何开展,如何才能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度、新的水平去实践和探索,这将是我校德育工作的努力方向。我们一定会紧跟德育工作的大潮,积极构建科学的德育体系,拓宽德育途径,注重德育工作创新,整合教育资源,建立更加成熟的德育网络,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新的德育工作中贡献力量,谱写德育工作的更加辉煌的美丽诗篇。

篇6:德育特色学校汇报材料

当你走进开封市金明小学时,也会被这座兼具北国壮美与南方秀美的花园式景观所吸引。新装修的“明润楼——主教学楼”高大挺拔,幽雅秀丽的校园景色错落有致,纯白的长廊与缠绕周围的紫藤、葡萄藤相映成趣,蜿蜒的七彩石小路在清雅的竹林间曲径通幽,“荷叶亭”、“三角亭”掩映在一片浓绿之中。融“三声”、“三乐”、“三省”为一体的三角亭,表达着金明学生“声声入耳,事事关心”的志趣,抒发着教师“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乐趣,陶冶师生着“每日三省吾身”的情趣。校内一处处宣传栏,无不向你传递着这所“开封市窗口”小学的现代文明气息,而更让人惊讶的是这里的学生身上散发着的文明礼貌的气息,校园里看不到喧哗吵闹,师生相见脸带微笑、摆手致意,学生进出校园自觉列队、文明有序,现代文明中蕴藏着传统文化的精华。

金明小学小学以特色的校园文化引领学生的思想;以深厚的国学经典陶冶学生的情操;以丰富的实践活动塑造学生的品格;以有效的教育网络促进学生的习惯养成;“着眼于大教育,践行在小细节”,将新时期的学校德育教育做得扎实有效,让每个孩子体验着成长的幸福。

一、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引领学生道德认识。

一直以来,金明小学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核心。抓住“创建书香校园”这个中心主题将“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等形成系列,创造性地,富有特色地完成学校的德育工作。学校逐渐形成了“以德立校、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和“规范管理、开放教育”的管理模式,努力把学

生培养成“志向高远、道德高尚、体魄健美、心理健康、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基础扎实、特长突出”的优秀学生。在常抓不懈的德育实践中,育人为核心,养成教育为主线,校园生活课程为载体,以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规校纪为抓手,抓基础,抓常规,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坚持从理论上进行指导、从思想上进行启迪、从情感上进行交流、从行为上进行训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育人理念体现了新课改下学校对学生人格塑造和健康成长的关注,以人为本,促进了学生内在的道德取向和价值观的养成。

金明小学努力打造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氛围。教学楼内的走廊文化设计以鲜艳明快的色彩和独特的内容彰显出这个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育人特色。走廊墙壁上,有学校每位教师的“心语祝愿”,图文并茂,活泼新颖,将老师对学生的期盼,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展示在每位学生的面前。楼道间还设计了清新淡雅的温馨提示、格言警句,触动心灵,陶冶情操。校园围墙上,既有运动员飒爽的影子,又有“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期望,特别是学校西南的围墙上大幅的“清明上河图”,更是将金明小学的德育与开封这座古老的文化名城浓郁的历史厚重感融为一体。这样独特的校园氛围文化显示了金明小学在德育教育中发展创新的智慧与情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格塑造更是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个学校不仅仅让文化体现在墙壁上,更是要让这种文化精神深深植入学生的心灵,学校通过主题讲座、讨论研讨、交流感悟、践行活动等形式将有形的文化转化为无形的自我发展驱动力,从而达到特色的校园文化对学生道德认识的引领。

在大的校园文化引领下,这个学校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上,也尽

显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改善班风班貌,形成班班有特色,人人有需求。这个学校共有62个班级,现在各个班级形成独有的班级发展特色。在特色班级创建上,班主任和学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精神来凝聚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的品行感染力,彰显魅力,启迪思维,使孩子的思想得以启迪,人格得以升华,情操得以陶冶。班主任以班级文化在每个月开展了以“感恩、明礼、守纪、励志”等主题活动,形成了文明有序、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班风。

二、吟诵国学经典精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营造书香校园”是金明小学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抓手。每月的“经典诵读”活动,则是实现这一目标主阵地。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主要诵记内容以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及经典优秀选文为主。(其中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老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等经典的选萃;)分低、中、高三个阶段,6年完成。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在学校,以国学的博大精深让学生从思想上受到熏陶,同时将规范践行到生活实际中,同时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我校加强了家校联系,请家长当助手,召开家长会、讲清读诵经典的意义,要求家长在家每晚和孩子一起朗读。校方与家长互动,使这项教育开展得更实际,有效果。要求孩子每天落实“四个一”感恩行动: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倡导学生为父母端茶添饭,洗碗倒垃圾等一些日常生活小事。

使他们在家庭劳动中,体味着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给妈妈捶一次背,给父母洗一次脚;用小行动表达对母亲的体贴关爱;与父母做一次交流,加深情感沟通;为了将践行活动落到实处,建立家长反馈卡,督促孩子持之以恒去为父母做事,按期进行评比,对于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评为“孝敬之星”,有效地促进了孩子道德行为的养成。把经典诵读教育穿插进节日中进行对学生教育,是很有感染力的。这个学校在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对家庭父母亲人的尊重热爱品质,劳动节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劳动能力的培养及自理能力的教育;国庆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系列活动,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学校还开展了以社会公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环保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十项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实践体验活动,通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了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主体意识、良好品质和能力,给学生以充分的成长空间,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特色,促进了孩子的健全人格形成。

学校结合重大节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三月五日开展“学雷锋”活动;清明节组织“缅怀先烈,做革命接班人”入队仪式;五一假期开展“我劳动我快乐”家庭实践活动;6·5世界环境日组织开展“湿地考察”“变废为宝”科技小制作活动;“国庆六十周年”开展绘画、手抄报、征文活动,了解祖国的发展增强民族责任感;邀请交警、消防队员到学校介绍交通法规、防火知识;每年组织学生走进老年公寓开展“关爱老人送快乐”活动,组织学生走进“雅歌”学校,去关爱聋哑儿童。为汶川、玉树灾区捐款捐水。更是显示了金明小学学生的浓浓爱心。每年的毕业典礼,学校都会为毕业的学生组织“感恩母校

感恩父母”主题活动,为每一位学生送上精美的纪念册。今年学校为了加强学生挫折教育,让他们学会坚强,还组织春游、秋游活动,既饱览家乡的优美风景,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四、构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形成。为了有效地挖掘和整合学校德育工作力量,形成全员育人的“大德育”体系,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员包括副校长、各职能部门主任、大队辅导员、年级段长,并明确领导小组成员分工,将学校德育工作细化为每个人的职责,形成“校长―大队部―年级―班主任”的管理网络和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参与实施德育的格局。在注重德育领导机构力量配备的同时,学校十分重视德育队伍的建设。重点加强了“二支队伍”建设:即教师队伍和班主任队伍。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是学校加强学生养成教育的必要前提,也是关键,正所谓“正人先正己,教人先自教”。教师的行为表率是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养成教育的有效方式。教师的模范行为是推进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和行为仿效的榜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爱好,他们必然在教师中寻找自己的榜样。各学科教师的群体形象及教师平时的一言一行,本身就是养成教育丰富的资源和最形象、最生动、最富有感召力的教育。因此,学校在狠抓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同时,重点强调了师德建设,大力提倡“爱学生、爱学校、爱事业”的三爱教育,力求以优良的师德师风去感染、教育学生。在师德教育中,做到治本为先,抓起点、抓风气,对教师高要求、严要求,大力倡导“学校无小事,教师无小节”的育人观念,从教师的自我养成,自我完善着手。特别

是在仪容仪表、言谈举止、遵纪守法、爱护学生等方面,教师要做到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班主任队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是学校实施养成教育的关键,班主任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养成教育的目标能否落实到实处。为此,学校加强了对班主任队伍的培训工作,做到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学校每两周召开一次班主任会例会,通过例会组织班主任进行理论学习,向班主任传递最新的德育信息与方法。请优秀班主任作班级管理和教育学生的经验介绍,外请教育专家举办讲座,从而提高了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班级管理和育人工作。学校还安排青年教师承担副班主任和教导处义务德育教导员的工作,使青年教师在实际工作得到锻炼,培养了大批的班主任后备力量,为青年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毕业生广电实习日记下一篇:教育部备案的免联考mba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