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改革守护“中国梦”

2024-04-17

以法治改革守护“中国梦”(精选4篇)

篇1:以法治改革守护“中国梦”

尊敬的党组织: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共提及“法治”一词5次,每次提及都对应着一个“改革”的领域,分别是政治体制改革、民主制度改革、全面深化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由此可见,全会公报将“法治”作为未来中国改革的核心概念之一。

公报中提出的“法治中国、”是对“法治”的全新诠释,将“法治”提升到一个全局性的战略高度,在此理念下,法律将规范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任何领域的改革都必须同法治改革相协调,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明确了“法治”与“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中国从形式法治迈向实质法治的重要转折。

法治改革是中国未来深化改革的核心内容。长期以来,“法治”的概念虽然屡被提及,但人们的目光长期投放在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法治领域的改革常被忽视。实际上,法治改革不推进,必然会对其他领域的改革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譬如,用法治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曾经是一个常用的表述,但是,很难想象能用一个缺乏改革、略显滞后的“法治”,去为改革之后的经济领域保驾护航。再如,曾经有不少地方领导干部发出过“改革要敢于突破法律禁区”的“豪言壮语”,这亦体现出法治滞后导致的“想改革先违法”的尴尬。

法治改革是中国建设发展的基石。只有通过法治改革,实现全新历史时期的法律更新,才能使改革规范化、有序化和制度化,这也是为什么全会公报中财政改革的举措将“完善立法”放在了首位。在全部领域的改革中,法治改革先行都是改革能够规范有序实施、最终实现改革目标的重要保障。

法治改革是实现“法治中国”的唯一途径。今天,“法治”已经被确定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然而,要真正充分发挥“法治”的全部优势,实现 “法治中国”,我国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这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多次强调建设法治中国的原因。进行法治改革,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自上而下,由最高层确定法治改革的整体方针和策略、立法机关推动法律完善和更新、加强司法独立和确保严格执法;另一方面,以社会公众为主导,以公众诉求和市场需要为基础,推动自下而上的法治改革,贯彻法治理念。

“中国梦”是我们共同的梦想,而“法治中国”不仅是中国梦的内容之一,更是实现中国梦的保障。为此,我们应将法治改革贯穿于中国改革发展的始终,为中国梦的实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年6月16日

篇2:以法治改革守护“中国梦”

以法治刚性守护斑马线安全

机动车在斑马线前不但不减速反而抢行,已在不少地方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交通乱象。日前,公安部交管局部署各地重点围绕不礼让斑马线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启动集中整治。

这些年来,“礼让斑马线”里的一个“礼”字,活生生把法律义务降格成了道德责任。好像在斑马线面前,机动车踩不踩刹车都是很自由的事情。殊不知,斑马线前减速慢行并非高级的道德责任,而是基本的法律义务。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机动车行经斑马线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行时应当停车让行。驾照考了,常识学了,有时候在斑马线面前,却成了“谁牛谁先过”。

斑马线是生命线,却难保生命安全。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近三年来,全国共在斑马线上发生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1.4万起,造成3898人死亡,其中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导致的事故占了总量的90%。环保部日前公布的《中国机动车环境管理年报(2017)》显示:我国已连续8年成为世界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截至2016年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2.9亿辆,机动车驾驶人已经达到3.6亿人,预计未来10年新增驾驶人仍将以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增长。倘若斑马线前不减速反而抢行的“坏毛病”改不了,概率上推算,还会有多少人命丧斑马线呢?

斑马线上的安全问题,大概有两个层面:一是意识。机动车不按规定让行较为突出,行人“中国式过马路”也不鲜见;二是硬件。一些城市特别是城郊接合部存在信号灯周期太短、交通监控等道路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合理等问题,客观上也造成了行人过街不方便。长此以往,“车让人、人让车”的文明交通环境反倒成了一种奢望。硬件上的短板好解决,观念上的惯性最难纠偏。

近年来,浙江乐清等地都推行过给主动礼让的司机发油卡或现金等奖励措施,可惜效果并不太美好。于此而言,执法还需更果断。一方面是严格执法,借助监控抓拍等技术手段,增大人力物力投入,严查严处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在对等路权的基础上,亦要严管行人闯红灯违法行为。酒驾醉驾乱象痴缠拖延无数年,最终在严刑峻法下收敛气焰,“抢道斑马线”等顽疾,恐怕也非无药可解,关键还得看从何着手、何以着手。

篇3:以法治改革守护“中国梦”

一、依法治教对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 依法治教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 《决定》) 中要求, 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 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是重要的民生事务, 教育改革关系千家万户, 当前我市的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攻坚期, 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异常突出, 教育决策的难度明显增大。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必须要把握好改革和法治之间的关系, 更好地发挥法治在教育改革中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需要以改革精神推进教育法治, 以法治方式保障教育改革。

(二) 依法治教是提高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管理效能的客观需要

教育管理, 无论是教育行政管理, 还是学校内部管理, 都是一种行政性、执行性的管理活动, 要求有很高的效能。而传统的教育管理中, 政府各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之间的职权存在交叉、责权管理并不明确的状态, 导致履行职能时会出现越位、缺位的现象。只有通过立法确立教育活动的基本准则, 对学校的权利和职责、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的教育管理职责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才可以依法规范教育行为, 减少对学校直接管理和学校微观管理过程的干预, 进而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效率, 保障教育事业的顺利运行。

(三) 依法治教是协调教育领域内各种关系、解决教育纠纷的有效途径

教育管理过程中, 必然会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关系, 如: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学校与教师及其他职工之间的关系、学校与学生及其监护人之间的关系、学校与社会上其他组织及个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协调好这些关系, 才能充分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办好学校。有效地协调和处理这些关系, 就必须对教育关系主体各方的权利、义务、职责等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 要求各方依法行使权利并依法履行自身的义务, 依照法律规定从事教育活动。一旦出现教育纠纷, 法律手段则是解决教育纠纷最为有效的途径。

二、沈阳市开展依法治教的实践与探索

(一)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 提高依法治教的能力和水平

1.推进简政放权, 提高行政效率

按照编委办的统一部署, 我市依法共分三批下放和取消三项行政权力。下放的两项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公办) 设立、撤并的审批”“民办学校 (非学历) 的许可及管理权限”, 取消的一项即“学前教育机构审批备案”。同时, 我们做好各项下放权力的培训, 保障区县能够正确行使权力。简政放权, 既规范了审批事项, 又提高了教育部门的行政效率。

2.梳理责权清单, 明确主体职责

今年, 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全力开展责权清单的梳理工作, 在原有 《行政职权目录》 的基础上, 结合“三定”工作及简政放权工作, 梳理并制定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 旨在形成“权责对等”的教育管理机制。此外, 各区县还从反面梳理学校的责任清单, 明确学校“不可为”的范围, 以此来约束学校的办学行为, 进一步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3.配备法律顾问, 加强队伍建设

作为加强学校法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 我市一直非常重视中小学法律顾问制度的建设工作。市教育局常年聘任法律顾问, 中小学也已普遍配备了法制副校长, 协助学校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日前, 市教育局下发了 《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的实施意见》, 要求各区、县 (市) 教育局及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建立法律顾问制度, 实现市、区、校三级法律顾问制度的全覆盖。

(二) 全面启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推进依法治校

1.落实全会精神, 确定改革重点

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主题要求改革要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 而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正是体现学校依法办学的重要手段。市委、市政府紧跟国家教育改革思路, 将“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确定为教育领域的重要改革项目, 以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 的下发为标志, 全面启动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作。

2.以章程为抓手, 规范办学行为

学校章程在校内规则体系中处于龙头地位, 是学校内部治理的“宪法”, 也是学校自主办学、民主治理的根本法和重要依据。去年, 我市出台了 《沈阳市中小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 要求全市中小学校依据该办法制定学校章程, 要求区县 (市) 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章程进行核准, 使学校办学有章可循, 避免随意性。目前, 所有区县 (市) 已全部完成了公办中小学校章程的核准工作, 实现了我市中小学校章程的全覆盖。

3.梳理各项制度, 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现代学校制度的实质是依法治教、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 要求学校有运行良好的教代会、家长委员会和校务委员会。目前, 全市中小学校正在紧锣密鼓地梳理和完善各项基本制度, 预计年底前形成“一统三配”、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 保障学校各项工作有序运行。

(三) 加大法治宣传教育, 增强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1.做好法治教育的师资准备工作

法治教育, 师资为本。为全面提高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运用法治思维的自觉性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我市着力开展了法治教育培训工作。同时, 要求各区县、各学校积极开展区本级、校本级培训, 确保“十二五”期间中小学校长、教师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法治培训。培训有助于提升校长及教师依法治校、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也为深化我市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2.做好学科教学中法治教育的渗透工作

《决定》 中明确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从青少年抓起, 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这也意味着中小学法治教育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 列入国家课程。当前, 我市将继续落实好现有学科中的法治教育内容, 小学以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为主, 初中以 《思想品德》 为主, 高中以 《思想政治》 为主, 确保开齐、开足课程, 并且鼓励在语文、历史等课程中有针对性地渗透法治教育。

3.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生学习法律、践行法律的重要途径, 不仅可以让学生知法懂法, 树立法治理念和法律意识, 还可以使他们浸润在崇尚法治的文化氛围里, 培养自身自觉、理性地遵纪守法精神。我市通过开展国家宪法日宣传教育活动、高中宪法通识系列讲座活动、法治大讲堂、中小学法律知识竞赛、青少年保护“两法一规”宣传活动等, 对学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 促使全市中小学生树立法治观念, 增强法治意识。

三、几点启示

(一) 应进一步推进管办评分离, 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

推进管办评分离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调动各方面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 必须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 进一步简政放权, 改进管理方式, 厘清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权责关系, 构建三者之间良性的互动机制, 进而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 应加强学校章程和配套制度的建设, 充分发挥其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的作用

推进依法治校, 首先要有科学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 要不断强化和巩固章程作为“基本法”的地位和作用, 逐步形成以章程为核心、相关制度为配套的学校制度体系, 使各项改革探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此, 应该加强宣传、学习和落实, 更好地发挥章程在学校建设发展、深化综合改革和依法治校中的重大作用, 形成依章治校、按章办学的良好氛围。

(三) 应完善教育追究问责机制, 依法、依规对违反规定的人员进行追究、问责

在依法治教的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 教育的相关主体都存在对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缺乏尊重的现象。在教育管理、学校办学中,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在依法享有相应权利的同时, 必须做到依法履行职责, 依法行政, 依法办学。对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教育职责的、超越或者滥用教育行政职权的、违反法定教育行政程序造成不良后果的, 都应该依法对其追究、问责。

篇4:以法治思维推进深化改革

关键词:改革;法治;思维能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基础,为更好地达成富民强国战略,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被提上议程。不得不承认的是,就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受到多元利益矛盾错综复杂、国民法治意识不断提升等多方面的影响,改革工作的开展正式步入关键时期。在此时代背景下,我国改革工作道路异常艰辛,每一步都稳扎稳打。为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秩序,推动各行各业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为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推动国家法治现代化,务必要坚守依法治国的信念,以为党和国家事业良好发展提供持续、全面的制度保障。应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动改革与发展,将法治思维作为支撑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核心要素。

一、法治思维内涵

1.改革合法性

改革合法性是指在全面深化改革期间,应将现有法律依据作为参考凭证,并灵活应用相关法律法规,对改革工作的内容和方式进行科学判断。在长达30余载的改革历程中,部分法律法规其实并不完全符合当下的基本国情,甚至会延缓改革进程,阻碍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导致部分改革工作无法完全依法实施。这种现象在法律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的情况下是情有可原的,但在法律体系建设日趋成熟的今天,针对“良性违宪”、“良性违法”类举动决不能容忍半分。这些举动均会对法治建设工作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会阻碍法治改革的实施。基于此,十八届四中全会重点强调,要做到改革大于有法可依,改革工作的开展,要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以确保其合法性。在工作落实过程中,若发现相关法律法规存在漏洞或不符基本国情时,则应选择以法治的方式进行处理,遵循法律立、改、废、释等程序,实现对法律法规的调整与完善。

2.改革公平性

改革公平性是指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应建立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来进行。在这一过程中,需妥善处理好现实的社会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良好落实创造有利条件,以实现经济、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使人民群众均能从改革工作中受益,以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配合,实现整个国家与人民的协调发展。为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顺利落实,不仅要充分考虑经济市场各主体间平等交换资源等要素,还要关注民生,妥善处理好人民群众与社会、生态等多方利益主体的关系,维护全人类公平正义。公平、公正、公开是现代法治的重要内涵,也是法治的核心要素。改革工作的自重目的,同样是追求公平、公正。随着深化改革工作的不断落实,人们只有懂得灵活运用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才能更好地处理、权衡好各利益主体间的社会关系。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价值感,以充分体现权利、机会、规则等多方面的公平、公正,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黎民百姓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与社会氛围。

3.改革程序性

改革的程序性思维是指改革工作中,应严格遵守规范、系统、公平、透明的程序规则,将改革过程中体现的利益冲突与价值衡量,通过合理转化,使其以法治程序的形式实现诉求的表达,以实现多元利益结构有序化的法治现代化目的。事实上,既定程序对各利益主体发挥的约束作用和保护作用都是一致的,依照程序来处理工作,就算最终得到的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也正是因其公平、透明的特点,所有的不满都会随之化解。由此看来,所有的改革难题均可借助正当程序得以解决,无论是化解矛盾亦或是作出决策,均按照程序法治的规则来。通过程序化过程,促进改革工作的有序落实。在十八大四中全会的《决定》中同样提到了程序的重要性,其要求重大决策务必要经过“公众参与、风险评估、集体讨论”等法定程序,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公平性与透明性,明确各参与者的责任,从根源上杜绝责任推诿现象的发生。

4.改革控权性

改革控权性是指全面深化改革期间,应具备一定觉悟,能够自发性地遵守相关规定,执行公共权力,在法律制度的允许范围内,合理运用自己掌握的权力。从定义上来看,权力表示的是对人力、物料资源的控制与支配,其自带扩张属性。在缺乏合理引导和有效规范的情况下,绝对的权利会引发腐败等严重后果。法治的根本目的,就是阻止权力的滥用,杜绝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现象发生。针对公共权力问题,任何法律未明确授权的部分,均应判定为不得行行使。改革工作的实施,旨在借助法律制度的调整与改良,实现对权力的合理配置,赋予其约束性,以确保公权力的规范运用,同时提高监管力度,使其始终在法律允准范围内运行。另外,为更好地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撤销政府对市场的绝对掌控是很有必要的,全面杜绝垄断现象,通过赋予政府有限性的权利,来提高其职能的公益性,将资源配置的权力重新交还给市场。政府制度及权力体系的改良与完善,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根基,只有积极推行权力清单制度,运用改革成果,对滥用职权的现象与行为绝不姑息,严惩不贷,才能彻底释放改革红利,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造福于人民群众。

二、改革的法治思维策略

1.科学立法

众所周知,完善的法治体系是改革工作推行与发展的根基。深化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完善法治体系、强化法治能力的一个过程。在这一演变过程中,要去去其糟粕,保留精华,将其中不合常规、不符国情的法律法规转变为具有可行性、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利于推动国家长远发展的法律法规,这才是改革的真实目的[8-9]。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科学决策力,其作为优秀改革者务必具备的特点,在各项工作的推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工作是在党的领导下,在宪法法律允准范围内开展的,也正因如此,法律法规的变更同样要做到遵纪守法。改革的顶层设计应尽充分满足法治思维及法治方式的要求,以确保立法的科学性与民主性。针对体制机制的调整与变更,务必要建立在社会公平正义等法治价值观之上。比较常见的需要变革的体制机制,主要包括在推行时,仅作为部分部门或部分群体的利益保护伞,或拓展了部分部门的权力范围等。这些均是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拦路虎,一经发现需立即根除。同时,应对立法规范进行调整与完善,坚持立改废并举,以保障理发的科学性与民主性。利用优质的法律来实现改革工作诸项事宜的统筹与规划。不仅如此,深化改革工作还应严格遵守法律授权程序,以实现恶法的合理变更。根据我国宪法第89条内容:部分突破现行法律的改革试点,需获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批准授权后方可进行,以确保改革的公正性与权威性。

2.严格执法

成功变法后,相关法律法规的顺利落实,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任务,在相关法律法规推行过程中,一旦遇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恶性事件,绝对给予严惩,绝不姑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作为相关工作的执行者,更要充分运用自身职能,坚决拥护法律法规推行工作,严格执法,以塑造优质的政府形象。在开展法治改革的各项工作时,要致力于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应通过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实现对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法规的不断改良。推行各级政府及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严厉打击法外权力,贯彻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工作思想。同时,应加快推进政府执法体质改革进程,合理配置人力物料资源,以提高人力物料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充分发挥其利用价值,推进综合执法,致力于妥善处理执法体质全责脱节等系列问题。不仅如此,还应注重加强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对行政权力的监管力度,全面推动政务公开,做到真正为人民群众服务,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总的来说,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通过主动作为,积极履行法律法规,全面落实法治政府的建设工作,为变法后法律法规的顺利落实创造有利环境。

3.公正司法

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是开展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重要根基,也是营造优良司法环境的重要条件。司法机关的主要职责,是通过灵活运用法治思维及法治方式,妥善处理好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减少冲突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秩序。司法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责,具备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念,为人民群众和各方利益提供司法保障。首先应不断强化司法服务的针对性,提高其办公效率,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对资本市场的不正风气和违规行为严惩不贷,建立健全诚信法律保障体系,为市场和谐稳定运行提供长效保障,为经济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石。其次,应妥善处理好维权纠纷及各类矛盾冲突,善于利用宽和并济的方式来为维护社会安定。针对危害国家安全、损害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犯罪行为严惩不贷,以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为黎明百姓安居乐业提供可靠保障。同时,通过司法审判强化法治宣教力度,强化公民法律法规意识,全面普及司法教育,促进社会道德诚信建设。推动多元化解决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使各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获得圆满解决,争取达到案结事了人和的局面。大力支持涉诉信访工作机制的改革,完善依法终结办法,推推动涉诉信访进入法制轨道。另外,应不断完善便民黎明诉讼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司法办公效率,提高服务水平,使民群众对司法纠纷解决结果绝对信服。

4.全面守法

作为深化改革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全民守法是改革工作的必然趋势,因此,有必要通过加强宣传,合理引导,不断提升全民法治意识,为其塑造积极、全面的法治观念,促使其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的意识,懂的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知法懂法,不做违法乱纪的事,从而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友好的社会氛围,是确保改革工作顺利落实的关键,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有关法治体系建设、法治能力现代化的宣教,通过不同渠道和不同方式,增强人民群众对依法治国的认知,普及相关法律法规,从而促进全社会依法守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利条件。同时,要坚定群众的守法意识,只有人人守法,才能杜绝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实现和谐社会,建设法治环境。应倡导全民诚信友善、知法守法的社会风尚,纠正“法不责众”等错误思想观念。所有人均应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享受自身合法权益,履行个人义务。同时,有必要强化群众的用法观念,每一位公民均应自觉遵守履行法律法规,并将其作为规范自身言行举止的基本准则。只有全民法治意识及法律运用能力的提升,才能实现法治思维的普及与推广,为法治现代化深化改革添加不竭动力。

三、结语

综上,法治现代化建设并非一日之功,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落实也并非朝夕。新时期,法治思维的普及与推广,是完善法治体系、强化法治能力的关键。今后,有关该课题的研究仍需继续跟进,为不断加快法治现代化进程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陈金钊“. 法治改革观”及其意义——十八大以来法治思维的重大变化[J]. 法学评论,2014(06).

[2] 张维迎. 我们不能被“乌合之众”所引导[A]. 吴敬琏,等. 影子里的中国———即将到来的社会危机与应对之策[M].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 129.

[3]陈界亭.公平正义: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价值理念[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5(01).

[4] 郑永年. 没有知识体系的中国怎能强大? [J]. 吴敬琏,等. 影子里的中国———即将到来的社会危机与应对之策[M].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 35, 38.

[5]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12 - 11 - 18( 1) .

[6] ]陈金钊. 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诠释[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3( 2) : 77 - 96.

[7]刘丹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M].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4:235.

[8]江必新.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M]. 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162.

[9]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党组.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广西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稳定保驾护航[N]. 广西日报, 2014-4-17.

[10]茅于轼. 中国离一个世界大国还很远[A]. 吴敬琏,等. 影子里的中国———即将到来的社会危机与应对之策[M].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 41.

上一篇:潮阳区上岗考试卷下一篇:为什么生日要吃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