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唯物史观思想看

2022-08-29

第一篇:我用唯物史观思想看

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批评教育的问题

发布者: 叶莉霞发布时间: 2011-11-29 17:00:28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批评教育所出现的问题,结合本人见习、实习以及教学期间所见到的教师对学生的批评的实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唯物辩证法,探讨分析如何切实运用批评教育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批评教育 教育效果

“我们都熟悉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笔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批评不是辱骂,不是讽刺挖苦,不是打击报复。批评的目的是为了终止一种错误倾向,改正一种错误行为,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为了做到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掌握批评教育的艺术,让我们教师的批评变得易于接受,甚至于可以说,让我们的批评变得可爱起来。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从内心深处不愿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真要和老师“较劲”和“对着干”的是极少数极个别的。作为老师,只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善于批评学生,是能够收到满意效果的。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运用教学批评教育学生呢?让我们试着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进行我们的探讨。

一、要分析调查原因,不能不问青红皂白。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现象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任何现象的发生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发生,换句话说,任何现象的发生都会有它的原因和结果。学生不论是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缺点和错误,都有其原因。家庭因素、个人心理、性格特点、社会因素和他人影响等原因不一而足。老师在批评学生时,要作相关调查,做到心中有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目的的针对性批评,就能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学生在听了老师的批评后,会微笑地感激老师,带着悔恨的心情很快地改正。

小森是班上出名的“肇事学生”,上课翘起二郎腿、上课开小差、上课说话,在课堂上捉弄同学,不听老师的指令„„用班上孩子的话来形容就是:“小森又犯错了,又被批评了”。似乎在别的孩子的眼中,小森已经成了“肇事者”。一天,放学后,值日的孩子们在班上打扫卫生,我一走进教室门口就发现桌子还是歪七扭八的,心想:放学到现在十五分钟已经过去了,怎么到现在还不能摆好,我心里突然来了气,脸黑了下来。孩子们看我不高兴,孩子们此时七嘴八舌嚷嚷开,值日班长小戴振振有词地指控着负责摆桌子的小森,说他不摆桌子,孩子们听小戴这么说也一下子把矛头都指向了小森。心想:这孩子上课不听讲,下了课还不劳动,难道真是一点可取之处都没有了?我刚想发火,却发现小森拿着扫把和垃圾斗在教室的角落默默地看着我。而我走过来发现第四组的座位底下都被扫得颇为干净,我稍稍压制了火气,低声问道:小森,你不是负责摆桌子的吗?大家说你不摆桌子„„小森低着头说:老师,我不会摆桌子,所以„„所以我自己拿了扫把扫地。我没有不劳动„„此时,我意识到是其他孩子们的“定向意识”犯错误了,我让小森把手中的扫把放回劳动柜,一字一句地强调:小森,从劳动安排上,摆桌子是你的本职工作,没能摆好就是你失职,但是念在你认真扫地的份上,老师愿意教你怎么摆好桌子,今天比较晚了,老师和你一起摆,学会了,下次,你必须自己完成任务,不可假手于人,更不可以自行更换工作任务,明白吗?小森的脸上慢慢地绽开了笑脸,淡淡的、浅浅的。

二、要分析对象,不能“一视同仁”。

世界上的事物都各有其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每个学生都有个性特点,每个学生心理素质、性格特点等各不相同。有的性格倔

犟;有的性情温和;有的抗挫折能力强,有的则较弱;有的性格开朗,有的性格孤僻等等。另外,学生在班里充当的角色不同,性别也有差异。凡此种种,老师要对各种对象认真分析,采取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方式甚至不同的语气批评学生,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果不分对象,“一视同仁”地进行批评,尽管老师的心愿很好,在学生中有“公平”形象,但却使受批评的学生觉得是老师有意跟他过不去。因而,虽经老师批评,却在心里跟老师赌气,有的甚至破罐破摔。

三、要全面看待学生,切忌挖苦讽刺。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因此,我们在分析事物、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全面地看问题,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师生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师徒关系。学生犯了错误,理应诚恳接受老师的批评,但老师在批评学生时,一定要尊重学生人格,尤其是后进生,切忌挖苦讽刺。任何一个学生既有长处,也有短处,即使是后进生,同样有他的闪光点。一位教育家曾说:“爱优生的老师是人,而爱差生的老师则是神。”后进生的缺点、错误更多,他们需要老师更多更耐心的批评教育。如果老师在批评学生时,既注意尊重他们的人格,又方式得当,言辞诚恳,那么,他们在接受老师批评时,会觉得老师可亲可敬,对自己所犯错误追悔莫及。如果老师批评学生时,不尊重其人格,挖苦讽刺,那么,学生不但不接受老师的批评,有时甚至使老师难以收场。

四、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切忌一棍子打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孤立静止,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在批评学生时,要坚持发展的观点,不可静止地看待每个学生,不可因学生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缺点或不足而否定他(她)的全部,否定其将来。

当然,老师教育学生的手段、批评学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为教育者的老师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受教育者的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弱点和缺陷,这些弱点或缺陷包括思想、性格、行为、习惯、心理、生理等诸多方面,需要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塑造,使之成为不断完善、不断成熟的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而学生首先是社会之人,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们和社会、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学生又是鲜活的个体,他们的身心在不断变化,他们是国家、民族的希望之所在,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就在他们之中。因此,老师教育学生要带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学生,即使是批评学生也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这样才不至于伤害学生,同时又达到批评的目的,收到批评的效果。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正确认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第二篇:唯物辩证法对思想

唯物辩证法对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的指导意义

摘要:本文从辩证唯物主义中的一些基本观点与原理,即联系的观点,以及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质变量变原理的角度,来浅谈人们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以此更好地升华自己。

关键词:联系的观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质变量变原理、

正文:

唯物辩证法 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恩格斯指出:“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则博大精深,对我们有着深深的影响。以下是对唯物辩证法对我们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的一些浅显认识。

一、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片面地看问题。所以如一个强者若运作不科学,可能变为弱者,反之,弱者若运作科学可能转化为强者,这是辩证则在生活实践中的体现。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可以看出,弱者变为强者的途径可用“一个中心,五个基本点”来表述。具体展示如下:“一个中心”以健康为中心。健康是创业、生活的“本钱”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失去它,就失去一切。五个基本点,就是多学一点,多学一点知识,能增强自己的办事能力。知识具有个人生存发展的长效作用,“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其意义就在于此。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这样这个世界的生态才能保持平衡,持续的向前发展

二、正确的把握质变量变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这两种状态,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急噪冒进;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瞻前顾后,畏缩不前,贻误时机;反对不顾分寸,盲目乱干,做事过头。“实践出真知”,是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真髓。其实一个人从生下来到死亡,大部分时间是在进行实践活动,从事生产实践、社会实践以及其他各项实践活动。比如游泳,一个人并不是天生下来就会游泳,必须经过后天的实践才学会游泳。跳到水里才能学会游泳,站在岸上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这就是实践出真知。初学游泳者跳到水里身子就像称砣一样不由自主直往下沉,难免要呛水,这个时候他出于本能,脚就会用力踩水,手就会乱拨水,避免溺水。通过实践,他总结了经验教训,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认识产生了一个飞跃,懂得了游泳要用手往下往后拨水,要用脚往下往后踩水,巧妙利用水的浮力,这是游泳的基本要领。在下次游泳中,他就会自觉地用手拨水,用脚踩水,又摸索总结出游泳中要学会潜水,学会换气,才不会呛水。这时他的认识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游泳技术又提高了一步。以后他再到江河中游泳,到大海中游泳,去搏击大风大浪。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反复,他对游泳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飞跃,终于熟悉了水性,掌握了游泳的要领和规律,达到了运用自如的地步,在江河湖海中“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三、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来解决问题 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分析,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的科学分析,都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的典范。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的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分析,防止片面性。善于创造和利用条件,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让世界在我们眼中充满和平。例如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就难免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难免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一个人的优缺点也是一分为二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比如我们在大街上看到环卫工人在打扫卫生,看到他身上脏兮兮的,皮肤晒得黑不溜湫的,世俗的眼光看不起他,甚至鄙视他。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遇环卫工人,他可能文化比较低(也有个别大学生当环卫工人的),没有掌握别的什么比较高级的劳动技能,只能从事拿扫把这种简单的体力劳动,这是他的不足,他的短处。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环卫工人不怕脏不怕累,起早贪黑打扫卫生,任劳任怨,这是他们的长处。他们一不去偷二不去抢,靠自已的劳动养活自已,这样的普通劳动者他的人格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更何况他们一人脏换来万人洁,他们是城市的美容师,他们的劳动理应得到社会的承认,我们有什么理由瞧不起他们呢?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别人的优缺点,还要严于解剖自已,学会用两分法分析自已的优缺点。假如一个人对自已的长处和短处了如指掌,这个人就是有自知之明。如果一个人既能正确看待同事和部属的优缺点,又能明了自已的长处和短处,这个人就达到了“自知者明,知人者智”。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逆此规则行事,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一厢情愿的思考、处理问题,其结果是事与愿违,自寻烦恼,劳而无功,贻误事业和自身,要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总而言之,创业不忘健身,健身不忘健心,健心离不开学习提高,不断补充精神食粮,不断完善自我。这就是健身、做人、做事(创业),做学问的唯物辩证法统一起来,好好把握它,终生受益;好好把握它,就能走向成功,就能成为事业与生活的强者。

第三篇:“一带一路”战略体现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关于“一带一路”战略中唯物辩证法思想的

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一带一路”是中国内外战略调整的结果,是国家领导人就国内国际局势现状做出的战略性抉择,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一带一路”战略是一步一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雏形显现到顶层推进,再到全面展开,每一个步骤都体现了一种哲学思想。可以说,“一带一路”战略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哲学。本篇文章讨论的是“一带一路”战略种蕴含的哲学思想,主要是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这个战略提出的原因,实施过程,结果影响。

关键词:一带一路;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

“一带一路”战略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地带”和“海上丝绸之路”。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2013年10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首次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①“一带一路”战略从提出以来,便不断的被践行,并且有了重大成就。不可否认,这和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唯物辩证法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包括联系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矛盾观等。本 ①

文将用具体事例来分析“一带一路”战略中体现的唯物辩证法想。

一、联系观在“一带一路”战略

中的使用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就“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来看,它是为了提高中国和周边国家的经济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转型而提出的。从这个方面来看,国家领导人看到了该战略对我们经济和与周边区域合作的联系。这是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同时,该战略的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的“一带一路”足迹. 2016年09月27日 实施,不能仅仅依靠中国本身,还需要靠周边国家的协同合作,其战略目标才可能实现,这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

(二)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其为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换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及其状态也会影响到部分。因此,需要我们在看问题和做事情时,将二者联系起来。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构成的便是一个整体,而这个区域内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则是这个整体区域中的组成部分。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会为沿线的国家和地区提供经济发展空间和机会,对于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若整个区域的经济得不到发展,那这个战略区中的各个地区便缺少了经济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这是整体对部分的作用。另一方面,沿线的国家和地区若积极配合“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这对整个区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是部分对整体的作用。为使“一

带一路”战略效果达到最大化,就应该重视部分对整体的作用,应该积极同沿线地区开展合作,促进交流,用沿线部分的发展推动整体区域的发展,最终实现共赢。

二、发展观在“一带一路”战略

中的体现

(一)世界是普遍发展的 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来促进新事物的发展。

当今局势是复杂多变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一带一路”战略也是在不断与时俱进的。该战略从提出到深化,它的具体内容是不断与时俱进的,我们应该看到该战略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国家交流,增强区域经济整体实力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该战略的提出和实施都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二)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新事物不然会战胜旧事物,但是事物发展的过程却是曲折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总有一个过程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阻碍。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这要求是我要坚持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首先,我们要坚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进其成长壮大;其次,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反对盲目乐观,对困难估计不足或悲观失望,对前途失去信心。

1.发展的前进性

“一带一路”是服务于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以及周边乃至全球战略的一种综合性手段,至今,已取得重大进展。①外交长王毅说:“一带一路”构想提出一年来,已有沿线50多个国际积极响应和参与,并且愿意通过各自的发展战略相对接;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迈出实质性步伐,思路基金已经设立,中蒙、中泰铁路等基 ①翟崑.“一带一路”的战略思考

础设施合作积极推进,中韩、中澳等自贸谈判开花结果。②2016年前11个月,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8489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外贸总额的25.7%。其中,出口5234亿美元,进口3255亿美元;前11个月,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34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8.3%,与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004亿美元,同比增长40.1%;前11个月,沿线国家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2472家,同比增长27.3%,实际利用外资63亿美元。③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到,“一带一路”战略是不断发展着的。

2.发展的曲折性

但是不可否认,“一带一路”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其发展是曲折的。首先,在初期,国内外许多人都对该战略抱有怀疑态度。就国内来说,许多学者怀疑该战略是否经历了严密的分析,以及可能出现的“大跃进”。而国际上则是认为这是中国进行大国扩张的地缘大战略,因此遭到了很多国家的抵制。“一带一路”战略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风险。因为该战略的实施,使

“盘点2014:中国外交丰收之年”

“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积极进展2016年12月28日国际商报 得该区域形成一个整体,而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联系的不断加强,逐渐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一个国家的经济变动势必会对其他国家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化开展,中国在经历高收益的同时,也面临着高风险。这是“一带一路”战略在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性。

3.解决方法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更应该加强和其它国家的合作,与时俱进地更新政策,更好的为“一带一路”战略服务。中国在享受该战略带来的高收益的同时,也应该想办法来减小其带来的风险。而我们国家也是这样做的。

(三)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的质变基础上开始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所以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捉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坚持适度原则。不要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也是有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自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落实,“一带一路”在建设中前进、在发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长,从梦想走进现实;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时表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2013年10月3日地点:印度尼西亚国会,首次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2013年12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抓紧制定战略规划,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拉紧相互利益纽带;2014年5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举行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发表题为《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 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的主旨讲话提出,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尽早启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推动亚洲发展和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2014年6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的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表示,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中阿人民的祖先走在了古代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前列。当前,中阿都面临实现民族振兴的共同使命和挑战。希望双方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新机遇新起点,不断深化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2014年9月12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正进入务实合作新阶段,中方制定的规划基本成形。2014年9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题为《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的重要演讲时指出,一个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南亚,符合本地区国家和人民利益,也符合中国利益。中国和南亚各国是重要的合作伙伴。中国愿同南亚各国和睦相处,愿为南亚发展添砖加瓦。中国希望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双翼,同南亚国家一道实现腾飞。

2014年11月4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2014年11月8日,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题为《联通引领发展 伙伴聚焦合作》的重要讲话指出,“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是相融相近、相辅相成的。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11月9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习近平强调,中国愿意同各国一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为亚太互联互通、发展繁荣作出新贡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工作已经迈出实质性一步,创始成员国不久前在北京签署了政府间谅解备忘录。中国还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2016年6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为促进本地区经济整体发展,中方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同各国发展战略对接。2016年8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总结经验、坚定信心、扎实推进,聚焦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聚焦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聚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以钉钉子精神抓下去,一步一步把“一带一路”建设推向前进,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①

三年来,习近平主席的足迹遍布中亚、南亚、西亚、中东欧等地,无论走到哪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都是习主席外事活动的重要内容。这一步足迹,每一次国家政策的颁布,每一个小的成就,都是属于“一带一 ①习近平的一带一路足迹2016年09月06日11:00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路”战略发展的质变,而今,“一带一路”战略已经建立起了厚重的根基,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已经为多个国家接受,战略得到了深入的发展,这可以说是这个战略的一个质变。尽管这个战略有了发展,但是我们仍旧要做好量的积累,继续加强和其它国家的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是战略惠及面更广、程度更深。同时,我们应该坚持适度的原则,不要急于求成。 5.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因此我们在把握住事物发展的内因时,也不要忽视了外部条件。“一带一路”战略也是一样,中国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中国是该战略前进的内在原因,而其它国家则是这个战略得以发展的外部原因。所以中国在施行“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本国的主要作用,但同时也不要忽视外部条件的重要性,应该积极和其它国家交流与合作,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发展。

三、矛盾观在“一带一路”战略

中的体现

(一)矛盾即对立统一和矛盾的普

遍性

矛盾即对立统一,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中国和其它国家是“一带一路”这个矛盾统一体中的两个部分,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利益矛盾,也就是矛盾观中的“对立”,但是而二者在某些地方也是统一的,所以,中国应该积极加强和其它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尽量避免这些对立面。而对于共同利益,则应该坚持携手,实现共赢。我们要承认“一带一路”战略存在的问题,也应该认识到该战略带来的国际关系的变化,即我们要承认矛盾,同时,对于这些阻碍,中国不要置之不理,应该想办法积极地解决这些矛盾。

(二)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具有特殊性,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带一路”战略在实施的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情况,因此,国家在实施该战略的时候,应该根据具体情况,与时俱进的制定相关发展政策;不同国家和中国的关系是不一样的,“一带一路”战略带给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一带一路”包含了FTA、跨境经济合作、经济走廊、基础设施、援外等多种政策手

段,中国针对不同的国家采取的不同政治组合,本身就是进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1.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应该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一带一路”战略在实施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要矛盾,比如2015年,王毅外长称,2015年中国外交的关键词是“一个重点,两条主线”,重点推动互联互通基础设施、陆上经济走廊、海上合作支点建设、促进人文交流合作,加快自贸谈判进程,“两条主线”就是做好和平与发展两篇大文章,抓住了主要矛盾,分清了轻重缓急。同时,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是主要矛盾,而其它参与国家是次要矛盾,中国在积极发挥自身不要矛盾的同时,也没有忽视次要矛盾,仍旧加强和其它国家的合作,做到了主次矛盾的兼顾,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四、总结

“一带一路”战略自实施以来,效果显著,它的前景是很广阔的,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挫折,但是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当今世界形势不断变化,国际关系也在随之改变,中国国内的政治 、经济、文化也在不停的变化,因此,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如何跟上这些变化,如何适应这些变化,是国家应该考虑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所以,中国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应该以唯物辩证法为理论指导,从而来适应这些不断变化的形势,最终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翟崑.“一带一路”的战略思考[J].国际

观察,2015,(04)

[2]桑明旭.“一带一路”战略的出场语境、理论根基与时代价值——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的解读[J]. 宁夏社会科学,2016,(02)

[3]储殷高远.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定位的三个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2015(02)

第四篇: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这三个“一致性”,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揭示了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的重要性,对我们科学认识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和内涵,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立在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发展的历史,本质上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历史,是社会基本矛盾有规律地运动发展的过程。正是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而生产力又是社会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列宁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列宁选集》第3版第1卷第8—9页)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着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才使社会历史成为能够被探索考察的历史过程,人们才能从中认识和掌握规律,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才能成为科学。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现,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提供了客观依据。对无产阶级来说,坚持探索、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发展和创新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根本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纲领、路线和具体的方针政策,才能避免失误。

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规律有共同点,又有很大的不同。这个不同在于自然过程完全是盲目的、不自觉的、无需人参与的活动,而社会则离不开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作为支配人的活动的主观因素不仅参与历史过程,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而且可以促使人们认识和掌握社会规律,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社会形态的更替,乃至社会意识的进步,都是与人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人和人的活动,一切社会发展都无从谈起。所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原理,是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原理联系在一起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实践本质上是人民群众的活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意志,即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意志代表了时代精神,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人心向背是以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利益为基础的,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也就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就是说,尊重历史、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就必须承认和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当然,我们强调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和动力,并不是说他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可以不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从现实社会客观历史条件出发,利用现实客观条件,把现实可能性变成客观现实性。因而,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也就必然地要尊重、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高度统一起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的新论断,使我们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基本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的新论断,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能动性作用的认识,更加自觉地掌握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历史辩证法;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则高扬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从根本上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主体论,并将其提到了新的时代高度,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所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规律,就是人民群众愿望和利益的客观表现,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就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阐发。

二、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而无产阶级的运动则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是胸怀远大理想的阶级,它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形成了不同于以往任何剥削阶级的价值观,其核心就是大公无私和集体主义。中国工人阶级代表了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它把追求自己解放的过程作为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过程,坚信只有最广大人民的解放,才能有自己的最终解放,其阶级利益和历史命运是与最广大人民、与中华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说明,作为具有解放全人类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中国共产党,是把自己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也深化了我们在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对共产党人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的认识。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4页)马克思、恩格斯后来还强调,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页)由此可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始终是以人为中心,着眼于人的。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和学说都是围绕着如何使人民群众彻底摆脱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来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始终把追求全人类的最终解放作为终极目的和最高价值观。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江泽民同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要求的新概括,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理想学说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人的最终解放是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进步相联系的,只有充分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让社会财富充分涌流,同时,彻底消除资本主义导致的一切不合理现象,充分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的实现,才能为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创造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的条件。因此,无产阶级在争取自身解放的历史过程中,必须把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奋斗结合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

可以说,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实现全人类的最终解放,代表了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它形成了无产阶级不同于以往任何阶级的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我们共产党人是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共产主义作为党的崇高理想,不仅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每日每时的行为规范。我们要认真思考和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问题,把坚定理想和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把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落实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坚持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每一个共产党员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不仅把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理想,而且作为一种个人道德理想,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紧密地融入个人的生活、工作中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三、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共产党人立场观点方法的根本内容。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75页)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高度重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性品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把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贯彻到党的全部工作中去。

我们党始终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总是根据人民利益的要求,确定奋斗目标,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策,团结、带领群众为实现自身的利益而斗争。我们党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无数共产党人甚至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今天,我们党已经成为一个执政党,必须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全面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去。

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不是抽象、空洞的道理,要通过我们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全部具体实践体现出来。人民群众并不仅仅看你说些什么,更要看你为他们做些什么。如何对待群众利益,直接关系党的形象、党的宗旨、党的奋斗目标和崇高理想。因此,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就必须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有一个衡量各项工作功过得失的标准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我们所做的全部工作,是不是从这里出发,并以此为归宿,是衡量是不是真正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现在有一些干部喜欢搞什么“政绩工程”。问题是要什么样的“政绩”。真正的政绩应该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是为党和人民踏实工作的实绩,是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实绩。那种摆花架子专给上级看的“形象工程”,那种只求短期效果,不计长远效果的“任期工程”,那种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的“扰民工程”,必须彻底禁绝。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重实际、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做虚功,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始终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第五篇: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2课时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课时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导入一

战国时,燕国太子丹为了让荆轲去刺杀秦王,百般讨好荆轲,特意宴请他。宴会上,太子丹叫来一个能琴善乐的美女为荆轲弹琴助兴。荆轲听着这悦耳的琴声,看着美人那纤细、白嫩、灵巧的双手,不禁魂飞天外,连连称赞:“好手!好手!好手!”并一再表示:“但爱其手。”听到荆轲的称赞,太子丹立即命人将美人的双手斩断,放到一个盘子里,送给荆轲。

教师引导: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太子丹割裂了作为部分的手与整个身体的有机联系,只见部分,不见整体。而美人灵巧的双手离开了身体就永远弹奏不出悦耳动听的乐曲了,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这启发我们一定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导入二

(多媒体课件展示) 有个故事叫“嘴疼医脚”:有个人嘴上长了一些小疙瘩,后来逐渐严重,满口溃烂。他到医院打针吃药无济于事。后来经朋友引荐,去找一位颇有名望的老中医治疗。不料,这位老中医开了几味药,并让他研制成粉,用醋调敷在脚心上。这样敷了几次,病就全好了。这人感到很奇怪,去问老中医:听说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为什么嘴疼医脚,药到病除呢?

老中医向他讲了这么一个道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之间都密切相连,在病变上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时病本在上,病状表现在下;有时病本在下,病状表现在上。你这口糜与心脾积热有关,根据“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采取上病下治,用药敷脚心,通过经络引心脾火下行,因而取得药到病除的疗效。

教师引导:嘴与脚,一个在人体之上,一个在人体之下,表面看都是独立存在、互不影响的,似乎没有内在的联系,实际上它们和人体其他部分共同构成人体的有机整体,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我们不能用片面、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推进新课

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板书: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1)从含义上看:整体是事物发展的全局和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从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功能和作用来看: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所以,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教师总结:人是一个整体,手是人体的一个部分,手一旦离开了人体,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不可能发挥它本来具有的功能;钟表是一个整体,各个零件是部分,一个钟表如果被拆开,零散的部件就不能发挥它在钟表里的功能。所以整体处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板书: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 问题情境

木桶理论(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专心

爱心

用心 1

所谓“木桶理论”即“木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问题探究:理解了木桶理论,对我们学习、生活有什么启示呢? 学生:我们要学会分配学习的时间,尽量不要有短腿学科。

教师总结:作为学生,我们高考看的是总分,所以如果存在短腿学科的话,就会影响到总分,所以在学习上,我们要做到统筹兼顾,使各个学科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以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结论:(1)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问题情境

手是人体的一部分,不能脱离人体而单独存在,一旦被割了下来,一只鲜活的手就会慢慢失去光泽,就不会再弹出优美的乐曲,就不会写出漂亮的汉字,就不能做日常的琐碎事情。

问题探究: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手是人体的一个部分,离开了人体,手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和存在的价值,这说明部分是离不开整体的。

结论:(2)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三只老鼠一同去偷油喝,可是油缸里只有一点点油,谁也喝不到。于是它们想出一个办法,一只老鼠咬着另一只老鼠的尾巴,三只老鼠连成一串,换班下去喝,第一只老鼠最先吊下去喝,它想油只有一点点,我先喝个饱,上面两只老鼠见第一只老鼠喝起来没完,都急得很,最上面的老鼠急得说:“给我们留一点。”可一张嘴,下面的两只老鼠就掉到缸里去了,它一慌也跟着掉了下去。结果三只老鼠都再也未能爬出来。

问题探究:这则故事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呢?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总结: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都会影响到部分。所以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这里的三只老鼠之所以能够偷到油,是因为它们组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具备了任何单只老鼠都不可能具备的功能,三只老鼠配合好了,才能喝到油。后来它们只看到了局部的利益,而忽视了整体和全局,所以都掉进了油缸里爬不出来了。

专心

爱心

用心

2 板书:3.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1)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问题情境

“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 (多媒体课件展示)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

问题探究:温家宝总理为什么要提出“中部崛起”战略?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中部是中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部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事实上,“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0%,这个地区的山西、江西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中部崛起”战略是根据中国实际提出的,不仅有利于中部的发展,也有利于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2)必须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存在着东西部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如果西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不仅影响到全国的经济发展,甚至会引起民族纠纷,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早在1999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已经把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提了出来。目的是要缩小东西部差距,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可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板书:1.系统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学生自主学习,找出结论)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由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板书: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板书:(1)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问题情境

成语故事:田忌赛马 (多媒体课件展示)

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 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要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

田忌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田忌抬头一看,人群中有个人,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孙膑。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我刚才看了赛马,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 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 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准能让你赢了他。” 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你是说另换一匹马来?” 孙膑摇摇头说:“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 田忌毫无信心地说:“那还不是照样得输!”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按照我的安排办事吧。” 齐威王屡战屡胜,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马匹的时候,看见田忌陪

专心

爱心

用心

3 着孙膑迎面走来,便站起来讥讽地说:“怎么,莫非你还不服气?” 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说着,“哗啦”一声,把一大堆银钱倒在桌子上,作为他下的赌钱。 齐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几次赢得的银钱全部抬来,另外又加了一千两黄金,也放在桌子上。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开始吧!”

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了。 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齐威王站起来说:“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孙膑先生,竟然想出这样拙劣的对策。” 孙膑不去理他,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 齐威王有点心慌意乱了。 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当然是田忌赢了齐威王。 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

问题情境

田忌为什么在三匹马都处于劣势的条件下还能赢得比赛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当事物以有序合理的结构排列组合时,整体功能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板书:(2)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结构,系统是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问题探究:(多媒体课件展示)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问题探究:上述成语、俗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三个和尚没水吃,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数虽然多了,但没有形成合理的结构,不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而是相互消磨,结果各要素的力量或作用被内耗了,出现1+1<2的效应。

板书:(3)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即1+1>2。这一方法对于安排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板书:3.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课堂小结

本课是前一课时的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这一课时主要讲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以及掌握系统优化的工作方法和综合的思维方法。其中,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和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都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板书设计

专心

爱心

用心 4

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假如一只水桶的桶边由长短不一的多块木板拼合而成,其容量只能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这说明(

)

A.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B.部分功能决定着整体的功能,整体服从部分 C.事物是由各个部分有机联结而成的整体 D.部分具有整体所不可能有的功能

2.如果要增加上题中水桶的容量,首先要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这说明(

) A.想问题、办事情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 B.想问题、办事情要重视局部

C.部分的问题解决了,整体的问题就解决了 D.局部的性质功能受到整体功能的影响 3.北京开关厂门口有块巨幅宣传牌“99+1=0”,其意思是说虽然生产了99件合格的产品,但只要有一件是不合格的,就意味着不合格。因为一件不合格产品在生产者手中的概率虽然只有1%,可是在用户手中的概率却是100%。从哲学上看,对“99+1=0”的宣传口号认识正确的是(

)

A.商品必须有用,否则就不能用于交换

B.厂家关注用户的合法权益体现了良好的职业素质 C.用“1”来否定“99”,违背了客观实际

D.重视“99”也重视“1”符合系统优化的方法

4.2005年1月1日,新中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拉开了序幕, 搞好经济普查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这体现的哲理是(

)

A.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B.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就是整体 C.整体离不开部分

D.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专心

爱心

用心

5 5.实现我国中部崛起战略,重要的是充分利用中部地区在区位、资源和发展时机方面的

)

A.中部崛起不会一蹴而就,更不能丢掉愚公精神,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重视外部力量的作用,中部崛起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 C.中部地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积极促成中部飞跃,力求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6.下列选项中有关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有(

) A.整体是事物的全局,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B.部分是事物的局部,从数量看它是多 C.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D.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二、非选择题

7.从中国国情出发,在东部发展起来之后,党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计划,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全面发展,2004年12月2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抓紧落实中央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道理分析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的正确性。 参考答案:1.C 2.B 3.D 4.C 5.D 6.D 7.(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符合中国国情。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当前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是根据我们综合国力有了较大提高,“中部崛起”的条件已经具备。

(3)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它要求人们着眼于最优目标,同时要搞好局部。“中部崛起”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专心

爱心

用心 6

上一篇: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下一篇:完整版假面舞会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