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SWOT分析及政策研究

2024-04-10

光伏产业SWOT分析及政策研究(精选6篇)

篇1:光伏产业SWOT分析及政策研究

研究确定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会议认为,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光伏制造产业体系。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产能严重过剩,市场过度依赖外需,企业普遍经营困难。

会议强调,光伏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光伏产业对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光伏产业当前遇到的困难,既是产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促进产业调整升级的契机,特别是光伏发电成本大幅下降,为扩大国内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要按照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扩大消费市场、规范市场秩序、推进产业重组、降低发电成本的思路,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会议确定了以下政策措施: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善加利用市场“倒逼机制”,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严格控制新上单纯扩大产能的多晶硅、光伏电池及组件项目。

(二)规范产业发展秩序。加强光伏发电规划与配套电网规划的协调,建立简捷高效的并网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对关键设备实行强制检测认证制度。

(三)积极开拓国内光伏应用市场。着力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鼓励单位、社区和家庭安装、使用光伏发电系统,有序推进光伏电站建设。加强国际合作,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

(四)完善支持政策。根据资源条件制定光伏电站分区域上网标杆电价,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实行按照电量补贴的政策,根据成本变化合理调减上网电价和补贴标准。完善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光伏发展的机制,光伏电站项目执行与风电相同的增值税优惠政策。

(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减少政府干预,禁止地方保护。完善电价定价机制和补贴效果考核机制,提高政策效应。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会议要求各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完善配套政策,确保落实到位。

篇2:光伏产业SWOT分析及政策研究

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

发改价格[2013]16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

为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的积极作用,促进光伏发电产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24号)有关要求,决定进一步完善光伏发电项目价格政策。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光伏电站价格

(一)根据各地太阳能资源条件和建设成本,将全国分为三类太阳能资源区,相应制定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各资源区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标准见附件。

(二)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高出当地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含脱硫等环保电价,下同)的部分,通过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予以补贴。

二、分布式光伏发电价格

(一)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实行按照全电量补贴的政策,电价补贴标准为每千瓦时0.42元(含税,下同),通过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予以支付,由电网企业转付;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自用有余上网的电量,由电网企业按照当地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收购。

(二)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自用电量免收随电价征收的各类基金和附加,以及系统备用容量费和其他相关并网服务费。

三、执行时间

分区标杆上网电价政策适用于2013年9月1日后备案(核准),以及2013年9月1日前备案(核准)但于2014年1月1日及以后投运的光伏电站项目;电价补贴标准适用于除享受中央财政投资补贴之外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四、其他规定

(一)享受国家电价补贴的光伏发电项目,应符合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符合固定资产投资审批程序和有关管理规定。

(二)光伏发电项目自投入运营起执行标杆上网电价或电价补贴标准,期限原则上为20年。国家根据光伏发电发展规模、发电成本变化情况等因素,逐步调减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和分布式光伏发电电价补贴标准,以促进科技进步,降低成本,提高光伏发电市场竞争力。

(三)鼓励通过招标等竞争方式确定光伏电站上网电价或分布式光伏发电电价补贴标准,但通过竞争方式形成的上网电价和电价补贴标准,不得高于国家规定的标杆上网电价和电价补贴标准。

(四)电网企业要积极为光伏发电项目提供必要的并网接入、计量等电网服务,及时与光伏发电企业按规定结算电价。同时,要及时计量和审核光伏发电项目的发电量与上网电量,并据此申请电价补贴。

(五)光伏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必须真实、完整地记载和保存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量、自发自用电量、电价结算和补助金额等资料,接受有关部门监督检查。弄虚作假的视同价格违法行为予以查处。

(六)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执行和电价附加补助结算的监管,确保光伏发电价格政策执行到位。

一、标杆电价执行期限的决定

根据国发〔2013〕24号《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标杆电价、电价补贴执行期限为20年(光伏发电项目自投入运营起,即240个月),因此电站计算周期为20年+建设期模式。

二、电价及补贴的深度分析

根据财建[2013]390号《关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实行按照电量补贴政策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3]1638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键康发展的通知》,国家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实行按照全电量补贴的政策、不论自发自用部分还是上网部分按电量给予补贴,补贴资金通过电网企业转付给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单位。

由于分布式项目补贴为电网转付中央财政补贴,其补贴对象为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3号《关于中央财政补贴增值税有关问题的公告》,此部分补贴无需缴纳增值税。

地方政府给予的额外光伏电站度电补贴由于涉及到国家上网标杆电价的改动,江苏、辽宁等地方补贴政策肯定会有进一步调整的可能,目前地方补贴政策尚未出台,地方对于上网光伏电站的补贴肯定也会有进一步下调。

篇3:光伏产业SWOT分析及政策研究

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环境逐步好转,世界各国的光伏产业相关政策相继推出。2010年受德国与意大利补贴政策的刺激,全球光伏产业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140%,全行业利好。但2011年以来,同样受欧洲光伏产业政策变化的影响,光伏市场开始陷入低迷,欧洲市场装机量整体下降,光伏产业链条上的多晶硅、光伏组件等价格连续下跌,进入了行业底部盘整期。笔者对中外光伏产业发展政策进行概括梳理,并对光伏市场进行预测。

1 中外光伏产业发展政策

1.1 欧洲

欧洲是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领跑者和主力军,可再生能源市场和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都在2%以上。

德国作为光伏领域的传统强国,其光伏产业政策核心是以高额补贴的政策吸引大量的投资者,以逐年减少的方式,鼓励光伏产业各个环节生产厂商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德国政府最引人注目的举动是从1997年开始实施的“十万太阳屋顶计划”,采用了高价收购居民的太阳能电力汇入总电网及通过贷款优先鼓励居民购买太阳能发电设备2种方法。德国光伏市场的有效启动主要归功于2004年的《上网电价法(即著名的EEG法案)》,该法案被称为是迄今为止全球所采取的启动光伏市场最有效、最科学的举措。在《上网电价法》、强制光伏上网电价(FIT)政策、税收减免政策、信贷优惠政策以及各种补贴的推动下,德国很快成为国际光伏市场上的领跑者。

光伏产业的另一传统强国是西班牙,1999年开始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促进光伏产业发展。2004年实施“皇家太阳能计划”,国家购电法令(436/2004号法令)生效,该法令提出强制上网电价政策(FIT),规定电力公司必须高价购买太阳能光伏电力。这一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光伏市场的发展,创建了欧洲最好的投资环境,西班牙光伏市场呈现爆炸式增长,仅2008年1年新增装机容量达2.5 GW,同比增速达384%。随后,为了使该国光伏市场稳步发展,也为了减少政府补贴压力,2008年9月1578/2008号法令制定了新的购电价格体系,对每年能享受政策的新增装机容量上限作出规定,2009年允许的上限为500 MW,2010年的新增装机容量上限为502 MW,2011年为488 MW。这一政策调整,导致2009年西班牙光伏安装量大幅下降。

1.2 美国

美国《能源政策法》最早实施于1992年,到2005年8月,布什政府宣布《能源政策法》修正案,其中,光伏投资税减免政策于2008年底到期,美国参议院于2008年9月通过了将该政策延期2年~6年的决议。具体包括:a)商用光伏项目的投资税收减免延长8年,住宅光伏项目的投资税减免政策延长2年;b)取消每户居民光伏项目2 000美元的减税上限。

2009年,奥巴马总统上任后,制定一系列政策推动美国光伏发展,在未来的10年,美国要投资5 000×108美元提升太阳能发电的比例,2012年之前要达到6%,到2020年提升至20%。金融危机过后,奥巴马总统从总额7 870×108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拨款4.67×108美元用于促进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帮助太阳能产业有关企业渡过难关,美国能源部为其提供5.35×108美元的贷款担保,这些都是美国光伏市场稳步发展的保障。由此看来,美国是将光伏产业作为金融危机后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带动美国经济的复苏。未来美国的光伏市场很有可能成为超越德国的全球第一大光伏市场。

1.3 日本

日本政府1993年制定的“新阳光计划”基本目标是将新能源作为国家的重要能源供应方式加以支持。日本政府规定,自1994年起居民安装光伏发电系统由政府提供补贴,额度为50%(以后逐年递减至零),光伏系统所发的电力由政府以电网售电价格收购。通过这些扶持政策以及其他方面的努力,光伏系统由1992年的370×104日元/W降到了2007年的70×104日元/W。现行的日本新能源扶持政策主要是在2006年制定的《新国家能源战略》的框架内实施的。该战略定制的主要意图是改变其严重依赖石油的传统能源结构,增强能源结构的安全。另一重要的政策是,2008年7月日本内阁通过的《低碳社会行动计划》。计划中提到,到2020年将太阳能发电量提高到2005年基础的10倍,2030年时提高到40倍,即2020年装机容量要达到约14 GW,2030年要达到约50 GW。

1.4 中国

目前,中国支持光伏发展的主要政策框架体现在三方面。a)国家能源发展规划,包括2007年颁布的“十一五”规划及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家“十一五”规划规定将太阳能列入积极开发利用的再生能源行列,仅次于风能、生物质能的优先度(并网风电和生物质能电力在规划期内的装机规模将分别达到5.0 GW和5.5 GW)。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定太阳能发电总容量在2010年达到300 MW,2020年达到1 800 MW;b)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明确鼓励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规定电网公司必须购买区域内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所发的电力,鼓励单位及个人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c)2009年3月,财政部发布《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及2009年7月,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金太阳示范工程》规定以国家财政补贴的形式,支持中国光伏市场的启动,计划在近2年~3年的时间内,在中国建立500 MW的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同时,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原则按光伏发电系统及其配套输配电工程总投资的50%给予补助,偏远无电地区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补贴则可以进一步提高到总投资的70%。

1.5 政策变化

近期主流光伏市场补贴政策变化汇总见表1。

2 中外光伏产业市场前景分析

2.1 中外光伏产业市场现状

2008年以前,世界光伏产业和光伏市场在政策法规的强力推动下,呈快速发展态势,1996年至2008年平均年增长率为42%。2008年下半年,虽然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对光伏市场造成较大的影响,但是全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依然保持着近50%的增长速度,全年装机总容量达到了5.5 GW,至2009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超过了7 GW,同比增长约27%。经过2009年阶段性的低迷后,全球光伏产业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抑制需求又重新被激发出来,2010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约达12.2 GW,同比增速超60%,光伏产业链上各板块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1年开始,欧洲主要国家,如,德国、意大利、法国等的光伏补贴电价均有所下调,导致全球市场需求短期陷入停滞。2011年3月至5月光伏市场供需失衡明显,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组件)各个环节“去库存”,产品价格持续下降。随着前期“去库存”告一段落和各国补贴政策调整的“水落石出”,市场短期需求正在恢复中,供需状况有所好转。

近年来,全球光伏太阳能市场的爆发,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2010年是中国光伏产业的一轮黄金发展期,在产业下游,对于以光伏电池片和组件为主的企业产能扩张速度都达到了50%以上。在产业上游,中国许多多晶硅厂商逐渐成长起来,渐渐打破了世界多晶硅行业由传统巨头垄断的局面,目前,超过1×104t产能的就有保利协鑫旗下的江苏中能(2.1×104t)和赛维LDK(1.1×104t),中国多晶硅生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增强。虽然中国光伏产业正飞速发展,但中国光伏市场开发不够,对光伏产品需求小,主要依靠出口消化光伏产品成为发展的一大隐患。面对国际光伏市场较快的增长规模,中国光伏消费市场还没有实质性的启动。

2.2 中外多晶硅市场分析

在2008年以前,各国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对硅料的需求增长速度超过了多晶硅产能的增加,最终导致硅料价格大幅上升。多晶硅的价格从2003年的24美元/kg到2004年的32美元/kg以及2005年的65美元/kg~70美元/kg以上,2006年中国订单已是200美元/kg以上的价格,到2008年初甚至达到400美元/kg~500美元/kg的“天价”[3]。从2008年10月份开始,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多晶硅市场急转直下,导致硅材料价格提前和加速下跌,多晶硅现货价格从上半年的400美元/kg~500美元/kg迅速下跌至150美元/kg左右。2009年4月以来,多晶硅的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但是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多晶硅的价格节节攀升,从上半年最低位时的50美元/kg左右迅速飙升到最高时的100美元/kg左右,至2010年底又回落到了80美元/kg左右的水平。

中国多晶硅的价格走势是国际多晶硅走势的缩影。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多晶硅价格上涨的原因有所不同。国际多晶硅于2010年下半年价格上扬主要受到市场预期欧洲将下砍补助快速抢货的影响、电池与模块扩充速度快及预期2011年、2012年半导体缺货的影响。而中国上涨的根本原因是下游硅片生产企业迅猛增长的需求与中国本土相对有限的多晶硅产能之间的矛盾。

2011年受欧洲光伏政策的影响,光伏产业链价格大幅缩水,多晶硅价格一路下降至50美元/kg。多家光伏公司公布了2012年公司的出货量或销售合同预期数字,从现有数据来看,2012年光伏市场虽有增长,但增幅已慢于2010年,对原料的增幅仅30%。随着多晶硅现有产能的陆续开出以及多晶硅生产技术门槛的不断下降,势必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预估2012年多晶硅价格将逐渐增加,但涨幅不会太大,预估在60美元/kg左右。根据以往多晶硅价格变化,结合对其价格未来的预测列出多晶硅价格走势图(见图1)。

2008年是国际多晶硅供需状况的转折点,2008年以前多晶硅产量小于需求量,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需求逐渐减小,随着各大厂商产量的不断增加,供需趋于平衡。中国则有所差别,由于没有多晶硅的核心技术,中国的多晶硅主要靠进口,中国多晶硅仍存在供小于求的现状,2009年中国大陆地区多晶硅进口总量大概在2×104t左右,而2010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1.933×104t,接近2009年全年的水平。

2010年世界各国光伏产业开始复苏,发展势头猛进,对多晶硅的需求量大幅提升,而各原有多晶硅生产厂商以及新上项目的产出都无法短时释放,2011年上半年出现短时市场供需紧张局面,但随着产出的不断增加,供需平衡形成趋势。按中国现有各地区多晶硅项目的产能来看,2011年多晶硅供需紧张现状有所缓解,但由于产能不能立刻转化为产量,供需缺口仍然存在。

2.3 中外电池片及组件市场分析

2007年全球太阳能电池及其组件产量达到4 000MW,较2006年2 561 MW增长了56%,中国厂商2007年市占率由2006年的17%提升至27.2%,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而日本厂商市占率则由2006年的36%下滑至23%,日本厂商市占率下滑除了受到上游硅料供应吃紧及日本本土市场光伏系统装置容量下降等因素影响之外,与日本厂商开始布局下一代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也有相当大的关系。

尽管受金融危机的的影响,国际光伏产品的价格不断下降,太阳能电池供应商大多下调了生产计划,但2008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仍保持了高速发展,全年总产量达到6.4 GW左右,年增长率达到60%;至2009年底全年总产量达到9.984 GW左右,年增长率达到56%;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光伏太阳能电池及其组件达到15.2 GW左右。2011年欧洲市场紧缩,美国成为世界新的光伏主要市场,据各国的规划及光伏企业的订单,预计2012年全球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将达到23.712 GW。

从全球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来看,一方面随着多晶硅等上游原料供给情况逐步好转,太阳能电池产量保持较高增速,另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不断提高补贴力度,促使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又带动了太阳能电池及其组件的需求(见图2),全球太阳能电池及其组件市场供需趋于平衡,但仍存在供大于求的现象。

世界太阳能电池片和组件的产能1/2左右分布在中国,所以,中国太阳能电池片和组件行业的发展情况基本上能够完整地反映出该行业的总体发展情况。与光伏产业链上游的多晶硅行业一样,光伏电池片和组件行业在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后,2010年迎来了一轮发展机遇期,中国各大企业纷纷扩充产能、增加产量以应对市场需求的激增。无锡尚德、天威英利、河北晶澳等中国主要太阳能光伏电池片和组件生产企业的产能扩张速度都达到了50%以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前不久河北晶澳取代无锡尚德成为全球最大光伏电池片生产商,其产能扩张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太阳能光伏电池片是中国光伏企业在全球光伏市场中最具有竞争力的领域之一,而该板块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中国许多企业纷纷进入该领域,这势必造成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巩固自身的市场竞争地位,无锡尚德、天威英利等行业的先进入者,纷纷扩充自身产能,企图以规模经济效应来应对新进入者的竞争,造成太阳能光伏电池片行业1个尴尬的发展环境,行业平均利润率开始下滑。

因为单纯经营太阳能光伏电池片业务,利润率较低,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弱,所以中国大部分原本主营业务为晶硅电池片的企业都在向产业链上下游扩张,进行垂直一体化建设,试图打造上下游光伏业务链,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天威英利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也是目前中国垂直一体化建设运作的最成功的企业,公司业务范围基本上涵盖了整个光伏产业链,这也是天威英利的盈利能力能长期居于行业前列的主要原因。但各大企业大规模地打造自己的产业链,会造成中国整个光伏产业链上产能与产量剧增,几乎饱和的下游产业链带来巨大的压力。

2.4 光伏产业市场整体趋势分析

世界光伏市场增速放缓、中国光伏企业产能过剩的压力增大是2011年光伏产业市场整体趋势。在2010年世界光伏电站装机容量的增长额中,欧洲仍然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比重,这一地区的增长额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德国、捷克等国下调光伏上网电价补贴所引起的抢装效应带来的,实际上是对2011年欧洲光伏市场扩大的1种透支现象。2011年欧洲主要光伏大国会继续下调光伏上网电价的补贴,必然使得2011年欧洲光伏市场规模增速明显放缓;另外,美国、日本、中国等新兴光伏市场规模的增长速度又相对有限。受这些因素的影响,2011年是全球太阳能光伏市场的1个小年。

就中国市场来说,虽然中国光伏产业链产能、产量集体扩张,但各细分行业的市场需求情况不一致。2010年中国各大光伏企业的产能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因此,许多光伏企业纷纷扩产,应对旺盛的市场需求。但是,光伏企业建成光伏电池片和组件生产线需要一段时间,这部分产能多数会在2011年释放,会带来光伏产业产能过剩风险。这并非整个光伏产业链上的所有板块都会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如,2011年中国多晶硅市场供求总体上就趋于平衡。

根据以上分析,预计2012年中国光伏行业将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强者恒强的趋势更加明显。由于2011年世界光伏市场的需求出现大幅减少,实际使得该行业之前的供需关系发生了逆转,组件需求方将在市场上取得优势的地位。市场的萎缩会使得需求方将订单更多投向综合实力较强的光伏企业,中小型光伏企业获得订单的难度会大大上升。另外,综合实力较强的光伏企业一般是垂直一体化建设作的较为成功的企业,其抗市场风险能力也普遍较强,这种优势在市场低迷时会越发的凸显出来[4]。因此,产能过剩的压力更多地集中在中小企业上,而对于中国大型光伏企业影响较小。

3 结语

2011年光伏产业总体态势运行良好,各国光伏发展政策及宏观经济的复苏都为光伏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但2011年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不论多晶硅等上游市场,还是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等中下游市场,供需平衡紧张程度虽有所缓解,但仍然存在着供需缺口,同时,光伏产品的价格也出现小范围的波动。以决定光伏产业发展的多晶硅为例,虽然价格由2009年的40美元/kg~50美元/kg上涨到2010年的100美元/kg左右,但随着2011年产量的增加及需求减少,价格回落至50美元/kg左右。2012年是光伏产业底部盘整期过后发展的黄金时期,多晶硅价格将小幅上涨至60美元/kg左右,

2012年中国光伏产业仍存在着“两头在外”的劣势,即多晶硅等原料主要依靠进口而太阳能电池组件等产品主要依靠出口。尽管中国多晶硅生产项目纷纷上马,但由于多晶硅生产对技术指标、安全指标要求较高等因素,产量并不能立刻满足现有需求,需要一段时间来释放这些产能,因此多晶硅仍需进口。而太阳能电池组件等产品主要市场在海外,说明中国光伏市场与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仍需要大力开发。

参考文献

[1]宇文旭.光伏产业发展概况与产业结构分析[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9(3):11-14.

[2]孔慧,熊胜虎.全球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太阳能,2009(6):10-12.

[3]王凤华.2009年新能源行业投资策略报告[J].中国能源,2009(2):27-31.

篇4:光伏产业SWOT分析及政策研究

关键词光伏产业;贸易政策;AHP灰关联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贸易政策绩效如何,这是政府决策者所关心的问题.对贸易政策绩效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R&D补贴政策、出口退税政策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如何看待贸易政策的绩效,一些学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7].

1)R&D补贴政策的绩效.R&D补贴政策是政府补贴政策中常用的一种补贴方式,主要针对新兴产业以及高新技术型产业.Jan Haland和Hans Jarle Kind在讨论一国成本节约型R&D补贴政策时[1],认为一国的贸易成本越小,提供成本节约型R&D补贴越高,大厂商对于R&D投入的效果并不明显.

2)出口退税政策的绩效.出口退税主要是通过退还出口货物的国内已纳税款来平衡国内产品的税收负担,使本国产品以不含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从而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ChiChur Chao、W.L. Chou、Eden S.H. Yu以中国经验为例[2],研究了出口退税对出口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出口退税政策确实可以促进出口,同时也能够促进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同时还会造成失业增加、税收减少和消费者剩余减少等负面影响.

3)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绩效.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限制外国产品进口为目的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是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最有效手段.昝宏主要针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3],研究表明我国茶叶出口的数量、金额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其影响程度较其他因素也具有更强烈的显著性.

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重点产业,近几年在国内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年平均增长高达40%以上.我国光伏电池产量在2007年就首次超过了德国和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然而,我国在发展光伏产业方面,现在却面临极为不利的国际贸易环境[8].据2012年10月11日的中国经济网(北京)报道:“美国终裁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34%~47%关税”.美国之所以对我国的光伏产品课以沉重的关税,就是因为美国政府认为中国企业获得了政府不当补贴,光伏产品在美国市场以低于成本价格出售.我国光伏产业要应对来自国际贸易的重大挑战和强烈冲击,需要政府采用有利的国际贸易政策来保障光伏产业的发展.贸易政策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绩效如何,本文从R&D补贴政策、出口退税政策和技术性贸易壁垒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2基于AHP—灰关联分析法的贸易

政策绩效评价模型

要构建的评价模型属于多属性、多层次、多目标的决策综合评价模型,所选取的指标具有较强的不确定因素,指标的属性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单纯地使用AHP只是将各因素指标进行比较,并没有考虑因素指标之间的关联.因此,将AHP与灰关联分析进行结合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对复杂的指标体系进行不确定性评价分析.

经济数学第 29卷第4期

王洵迪等:基于AHP灰关联分析法的光伏产业贸易政策绩效研究

2.1AHP—灰关联分析模型及分析

2.1.1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值

1)指标选择.主要采用专家评估法来确定所选取的指标体系.各初始指标按照“不重要”、“较不重要”、“一般重要”、“重要”、“非常重要”分别赋予1、3、5、7、9的分值.

2.2光伏产业贸易政策效应评价模型

2.2.1光伏产业评估体系的建立

1)经济效益.光伏产业作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其经济效益在一定时期内将会作为衡量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在考虑评价光伏产业绩效时,经济效益体现了产业的战略性目标,同时也反映了该产业的效益特征.本文将主要把总资产贡献率、产品销售率以及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三个方面作为二级指标来分析光伏产业的经济效益.

2)国际竞争力.在分析国际贸易政策对于光伏产业影响时,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所表现出来的竞争力同样能够代表该产业的发展态势.进出口总额能够充分显示出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经济效益;境外投资能够反映出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前景和潜力;国际市场占有率能够反映出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重要程度和国际发展态势.所以,本文选取以上指标来评价光伏产业在贸易政策影响下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3)创新能力.产业的创新能力能够体现该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光伏产业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创新作为光伏产业发展的支撑点和动力,其发展能力决定了产业未来发展的走向.只有掌握了高端的研究技术,产业才能够在市场上与其他产业进行抗衡.因此,本文选取了科研成果转化率、新产品总值增长率和研发经费成本增长率三项指标作为研究产业创新能力的二级研究指标.

综上所述,光伏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见表1.

根据以上判断矩阵得出的指标层次总排序如下:W=(0.033,0.108,0.059,0.067,0.067,0.067,0.257,0.086,0.257).因此,选择的R&D补贴政策影响下指标为:科研成果转化率、研发费用金额、产品销售率、新产品总值增长率.

2)出口退税政策.根据上述AHP评分规则,构造的判断矩阵,见表3.

根据以上判断矩阵得出的指标层次总排序如下:W=(0.285,0.086,0.157,0.200,0.067,0.067,0.047,0.047,0.047).因此,选择的出口退税政策影响下指标为:总资产贡献率、出口总额、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产品销售率.

nlc202309032103

3)技术性贸易壁垒.根据上述AHP评分规则,构造的判断矩阵,见表4.

根据以上判断矩阵得出的指标层次总排序如下: W=(0.135,0.041,0.074,0.313,0.197,0.083,0.077,0.049,0.031).因此,选择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下指标为:出口总额、境外投资额、总资产贡献率、国际市场占有率.

2.2.3光伏产业贸易政策决策模型指标体系

根据AHP得出的各贸易政策下需要重点考虑研究的指标可以分为极大型指标(指标值越大越好)、极小型指标(指标值越小越好)和区间型指标(以某个固定区间值为最佳).在构建灰关联分析的最优参考序列时,需要将上述指标进行规范化

综上研究,本文总结出在不同贸易政策影响下的光伏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见表5.

3实证分析——以江浙沪地区的

光伏产业为例

3.1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链结构

光伏产业链结构从上游到下游的各相关环节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系列配套的特定服务和产品.产业结构上游环节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的关键资源和技术性材料;中间环节主要包括硅基太阳能和多元化合物薄膜电视;下游系统主要包括并网电站,户用光伏系统等.光伏产业链结构主要呈现出“微笑曲线模型”,如图1所示,光伏产业结构的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产业价值最高,在产业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也是产业结构环节中需要着重发展.

3.2 江浙沪地区光伏产业的相关贸易政策绩效分析

3.2.1R&D补贴政策绩效分析

选取长三角地区浙江省2007—2011年相关指标数据来对光伏产业实施R&D补贴政策后的绩效进行评价.

从中可以发现浙江省在2007年实施R&D补贴政策之后,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即政府在加强R&D补贴政策引导之后,光伏企业的创新潜力得到了发挥,但政府对于创新活动的扶持不应仅仅只局限于资金的支持,还应关注创新人才的培养.

3.2.2出口退税政策绩效分析

本文将选取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市2007—2010年相关指标数据来对光伏产业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后的绩效进行评价.见表7.

从中可以看出上海市在2007年实施出口退税政策之后,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补贴光伏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能够提高产业的出口竞争力.上海市光伏产业链结构呈现“两端高、中间低”,发展光伏产业最大的价值环节在于产品的研发和市场的拓展.因此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应该选择最优的发展结构部分进行补贴支持,这样才能实现光伏产业的价值最大化.

3.2.3技术性贸易壁垒绩效分析

本文将选取长三角地区的江苏省2007—2010年相关指标数据来对光伏产业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后的绩效进行评价.见表8.

从中可以看出江苏省在2007年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之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江苏省光伏产业在进口方面,运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来缓解外国产品对国内市场冲击的政策力度还不够,所实施的进口政策,最好既能对本国产业适度保护,又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3.3实证结果分析

从上述分析法所得出的数据来看,近几年江浙沪地区光伏产业的发展虽有波动,但整体来说还是平稳快速地发展着.在实行各贸易政策后的,产业的发展确实得到了保障,相关企业也得到了政策优惠,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同时,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江浙沪地区的光伏产业的发展在2009年面临了巨大的考验,整体数据相较于2008年出现了较大的波动.这其实是由于国际光伏市场的变化所导致的.2009年当时世界最大光伏需求国家西班牙的光伏政策发生了改变,该国光伏市场大幅缩小,这是当时长三角地区光伏产品出口大减的主要原因.

4发展我国光伏产业的贸易政策建议

1)加大力度扶持光伏产业的R&D创新活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企业长久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加强政府政策在这方面的引导,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潜力,在行业中也能够起到示范作用.对于创新活动的扶持不应仅仅只局限于资金的支持,还应着重关注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技术进步的进程中,高层次人才能够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才能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

2)完善光伏产业的进口政策.光伏产业的进口政策既要能对本国产业适度保护,又能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本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同时在进口方面,还可以充分运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来缓解外国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使用的进口政策既要能对本国产业适度保护,又能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本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3)政策补贴产业链结构的关键环节.补贴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能够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前文分析的光伏产业链结构主要呈现“两端高,中间低”,发展光伏产业最大的价值环节就在于产品的研发和市场的拓展.因此我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由于不同产业的关键发展环节也不同,政府的扶持政策也要因地制宜,选择最优的发展结构部分进行补贴支持,这样才能创造产业的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Jan HALAND, Hans Jarle KIND. Cost effectiveness of R&D and strategic trade policy[R].New York:Banco de Espana Research Paper Series,2008.

[2]Chichur CHAO, W L CHOU, Eden S H YU. Strategic trade policy,the committed versus noncommitted government and R&D spillovers[R].Boston:Harvard University,2001.

[3]昝宏.技术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6,30(12):33-37.

[4]王宜斌.新兴产业发展中产业和贸易政策的效应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2011.

[5]贺正楚,张训,周震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评价及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12):62-67.

[6]王明旭,刘俊,毛楠.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下一个支柱产业:经济发展转轨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R].上海:东方证券研究所,2010.

[7]景欣.战略性贸易政策与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商业时代,2011,28(22):121-124.

[8]柳卸林,高伟,吕萍,程鹏.从光伏产业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1):118-127.

篇5:光伏产业SWOT分析及政策研究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起步较晚,2014年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总超标率为16.1%。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将近1/5的耕地被污染。

我国工业和农业的粗犷式发展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虽然我国工业和农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并没有及时重视其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和治理,从而使得土壤污染日益严重。

随着土壤污染事件频发,土壤污染防治政策出台频率加快。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起步较早,但是并未得到足够额重视,发展和完善进度缓慢,但是近期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毒地”事件频发引发社会关注,国家相继出台了相关防治政策。其中,“土十条”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全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的纲领性文件。

土壤污染治理相关政策汇总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4年以来,政府频繁发布和土壤防治相关的技术导则、行动计划,显示出对土壤防治问题的日益关注。同年,国家在浙江台州、湖北大冶、湖南石门、广东韶关、广西环江和贵州铜仁等地启动了典型区域土壤污染综合治理项目。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土壤修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2014年土壤修复工程项目数量和投资金额同比上涨42.8%和13.3%;根据《2015中国土壤修复发展白皮书》,2015年全国土壤修复工程项目超过100个,合同签约额达到21.28亿元,比2014年的12.74亿元增长67%。

前我国土壤修复产业的产值尚不及环保产业总产值的1-2%。而这一指标在发达国家的土壤修复产业中已经达到30%以上。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土壤修复市场规模约462亿元,预期随着国家宏观和行业政策对土壤修复重视度提高,以及相对完善的土壤修复管理体系构建,未来将会产生更多的土壤修复项目,市场需求将扩张,土壤修复规模将迎来巨大的提升空间。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我国土壤修复领域市场规模预测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企业在选择研究咨询机构时一定要谨慎,千万不要因为便宜而选择了没有实力的小公司进行咨询,不能为了省小钱而丧失投资机遇。前瞻产业研究院在报告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国家经济信息中心、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国际信息研究所、中国商务部研究院、清华大学图书馆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等机构的大力支持。

篇6:光伏产业SWOT分析及政策研究

楚国良(中共湘潭市委党校, 411000)

一、青山桥镇皮鞋产业的发展历史 青山桥镇皮鞋生产历史悠久,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兴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十五”以来青山桥镇的鞋业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快车道。现已初步形成了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产业格局,特别是近几年当地政府围绕“主攻工业,提升农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工作思路,做新、做大、做强皮鞋产业,使青山鞋业生产厂家迅猛增长,由2000年的42家发展到2006年的138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名气,产品也由原来单一的皮鞋生产转变为休闲运动鞋、波鞋等多个品种,青山鞋业已走出湖南,走向全国,逐步成为了一个成熟的地方品牌。但是在国内鞋业行业里来相比,青山鞋业还只是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目前,全镇共有鞋业生产厂家138家,年生产总值1000万元以上的有3家,年生产总值500万元以上的有10家,年生产总值100万元以上的有42家,现地已形成“涓江”、“着意乐”、“振湘”、“小金雀”、“拓夫”等品牌,产品畅销全国十多个省市,全镇生产企业总产值过亿元。初步形成了以镇区为集聚的生产区域凤涓江公司、着意乐鞋业、小金雀鞋业、振湘鞋业、拓夫鞋业为龙头企业的企业群。产品供不应求,在青山鞋业行业里出现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各企业主加大对新产品的研发,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市场占有份额的扩大,使青山鞋业的市场竞争力逐渐增强。同时,全镇在外地从事皮鞋生产的人员有4000余人,年产皮鞋400万双,年产值2.2亿元。成为了镇域经济的生力军,实现了产业兴镇,流通活镇。

二、青山桥镇皮鞋产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

青山桥镇的皮鞋加工经过4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基本形成以加工制作男女皮鞋系列为主,特别是面对广大的农村市场,集产销于一体的皮鞋生产链条,已初具规模。一是加工质量不断提高。由于市场的开放,皮鞋加工工艺技术不断提高,鞋料的进货渠道逐渐畅通,皮鞋断底、开胶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得到经销商和消费者信任,保证了产品的市场和价格。批发价从过去的 10 多元提高到目前的30—50元。目前不少皮鞋加工户购臵了先进设备,皮鞋的式样向发达地区学习,并针对市场供求动态、鞋样变化等,进行鞋样设计,逐步改进后投入生产。

二是销售市场不断拓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皮鞋需求量逐步扩大,皮鞋加工户生产出皮鞋后已很少自己拿到市场上去卖。皮鞋产量逐年增加,由于价格也比较低,皮鞋在市场的销量大大增加,一些专门从事皮鞋贩运的商贩应运而生,并吸引了周边市县及外省的商贩到青山桥镇批发皮鞋,出现了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目前在省内,青山桥镇皮鞋加工户的数量和产量已占首位。

三是生产效益不断提高。据调查,青山桥镇皮鞋每销售出一双,可为生产者带来3—5 元的经济效益,为经营者带来约10元的经济效益,年生产皮鞋400万双,为经营者带来了约5000万元的经济效益,平均为每个劳动力带来15000元/年收益,产生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二)劣势

1、没有形成规模化。青山桥镇鞋业产业近几年来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大部分企业的还是以家庭作坊式为主,生产场地、资金的保守投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从而阻碍了整个鞋业产业的发展。

2、品牌意识不强。全镇大部分的企业主缺乏品牌意识,只单一的抓产量,而忽略质量,生产的产品属中、低档产品,价格主要集中在40—120元之间,虽然暂时产品的销路不错,但企业的利润比较低,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将严重阻碍企业自身的发展,从而导致整个鞋业产业缺乏竞争力。

3、管理模式不规范。因鞋业生产企业的分散经营,缺乏有力的管理措施,生产企业比较分散,所以无法实现企业的集聚和规模效应。其中大部分企业没有成形的内部管理机制,仍然存在老板说了算和“唯亲是用、唯友是用”的家族管理模式。部分小企业缺乏管理经验,小农经济意识严重,短期行为盛行,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和生存发展能力。

4、生产水平不高。由于企业主的品牌意识不高,研发、生产投资保守、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阻碍了企业主对开发新产品的投入力度,大部分手工作坊的企业主靠使用别人已过时的模具进行生产,生产手工不够精细,所以很难进入鞋业产业中的高端区域,导致鞋业产业发展停滞不前

(三)机会

1.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青山桥镇政府积极为产业集群营造一种产业发展所必需的区域创新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和通讯设备、配套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等。软环境主要表现为网络系统,即建立在区域内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间长期合作基础上的稳定关系。这种软环境包括人们的文化水平、心理素质、价值观念、社会风气等组成的人文环境和为区域内创新主体之间建立联系的机构和制度的机构环境。

2.信息化建设的加快。“网上中国鞋都”电子商务网的开通,使集群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为产品提供一系列的详细信息,方便了客户获取信息,使买卖双方信息完备,解决了许多企业产销信息障碍,实现营销方式的创新。同时信息化建设的加快,又促进了创新主体间的信息交流,进而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此外,青山桥镇依托集群网络特点形成的强大营销网络,使产品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在商品从青山桥镇流向国内外市场的同时,企业所需的生产要素也逆向从国内外汇集到青山桥镇。这种强大的营销网络,不仅促进了产品的销售,极大提高了市场占有率,且加速创新要素的流动,带动了集群创新网络的创新活动。

(四)威胁

1. 国外区域性保护经济严重。世界上形成的一些区域性经济保护体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鞋业的出口,在走向国际市场时直接遭受关税和技术两重贸易壁垒。2006年,欧盟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决定对中国皮鞋征收一定的反倾销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这类区域经济的实力越来越大,我国鞋业的出口被臵于不平等的贸易地位,特别是在后配额时代的今天,环保问题和其他形式的非关税壁垒也将使我国鞋业出口面临新的挑战。

2.经济危机和行业恶性竞争。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我国很多以外销为主的中小

鞋企面临破产。制鞋企业大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包含品牌创新)不够,产品质量档次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特别是皮鞋产业,投资不多、技术简单、产品易于模仿,跟风投资和盲目生产频现。不少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缺乏差异化竞争的优势和集体行动的规则,呈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迫于竞争压力,一些制鞋企业在竞争中对皮鞋价格一降再降,破坏市场,影响着我国制鞋业的发展。

三、提升青山桥镇皮鞋产业竞争力的思路与对策

(一)思路

制鞋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近年来,部分东南沿海企业开始把生产车间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利用中西部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原料和劳动力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中西部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会成为中低档皮鞋的生产基地,东部地区今后将成为中高档皮鞋的加工基地和销售中心。青山桥镇皮鞋产业经过40多年来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以皮鞋加工和加工配套服务为主的产业,进入一个上质量、扩规模、创品牌的时期,生产经营将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1、确定发展目标。借鉴和学习成都、温州制鞋业发展模式和经验,确定发展思路和目标,把握机遇,分三个阶段实现规模扩张、产业链发展向创品牌提升的转变。

第一阶段——规模扩张阶段(2008—2010年),用2—3年时间扩大规模。随着政策的放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环境越来越宽松,将极大地促进个体皮鞋加工业的发展,皮鞋逐渐占有一定的市场,皮鞋销量逐年增大,使皮鞋城内皮鞋加工户从目前100多家扩张达到500家,提供10000个以上就业岗位,年产皮鞋达到500万双,年产值可达2、5亿元以上。

第二阶段——产业链发展阶段(2010—2020年),用5—10年时间,建成鞋业基地。随着青山桥镇工业园区的建成和皮鞋加工规模的扩大,皮鞋城作为规模化、专业化强的皮鞋销售市场,由政府统一进行基础设施和服务机构配套,吸引一大批皮鞋加工大户、鞋料经营大户进入工业园区,并上流水线生产,皮鞋加工配套的相关服务业也相继崛起,通过5—10年的发展,把工业园区发展为鞋料、鞋材、鞋胶、鞋盒、托运、销售等多个配套行业,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大型鞋业基地,形成集产加供于一体的产业链。使年产皮鞋达到2000万双,年产值可达10亿元。

第三阶段——创品牌提升阶段(2020—2030年),用5—10年时间,建成“中南第一鞋城”。通过加强与国内皮鞋名牌的合作,依托名牌、挂靠名牌,使皮鞋的规模优势与品牌优势有机结合。打造青山桥镇“中南第一鞋城”,加大区域品牌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鞋文化,增强综合市场竞争能力。着眼于“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布局合理、生活环境优美、辐射功能较强”的目标,充分发挥青山桥镇的各种优势,逐渐以皮鞋加工带动皮具箱包、服装、化工、塑料、机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市场繁荣、品质优良、文化发达、服务一流的中南地区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鞋业开发、生产、销售配套集散地。形成特色经济产业集群,从而推动青山桥镇轻工业发展及经济结构调整,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2、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应进行积极的宣传引导,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担负起培植壮大皮鞋产业、提升皮鞋品牌形象的主要职责,为青山桥镇皮鞋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培育市场主体为目标,在国土、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多渠道筹集市场建设资金,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鼓励私营、个体经营者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发展皮鞋产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对策

1、瞄准特色方向,奠定集群经济的产业基础。青山桥镇是湘潭县乃至湖南省重要皮鞋生产基地,皮鞋产量一直名列全省县级第一。近年来,青山桥镇确立了建设皮鞋大工业区的目标追求,皮鞋业资产总量、销售收入、利税总额等指标连年增长超过30%,目前占全镇工业经济的比重已超过70%以上,形成皮鞋、工作鞋、童鞋、鞋材、鞋料等门类齐全的大皮鞋体系,已初步构建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色产业的框架。在此基础上,要拉长皮鞋产业。要构建初、精、深加工配套的协作体系,尤其对开发型产品,要突破一般化加工、近似卖原料的路子,尽可能向后道延伸,向深度加工要效益。要构建前、中、后环节配套的生产体系。在企业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可以引导其对生产链上的专业环节进行细分,实现效益最大化。要构建产、加、销一条龙配套的经营体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市场与产业的有效互动。另外要做壮皮鞋产业。要把培植规模企业作为做壮产业的重要支点,对具备一定规模、扩张前景较好的企业,帮助引导其通过上市融资、增资扩股、联合兼并等多种形式,实现裂变式、突变式发展,成为该地区皮鞋产业的“航母”或“旗舰”。政府在规划建设青山桥镇皮鞋工业小区要遵循经济规律,构建独特优势,充分释放皮鞋工业区对各种要素的聚合能量。一要形成科学合理的皮鞋工业区布局。按照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把皮鞋工业区建设与城镇建设有机衔接;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统筹考虑皮鞋工业区布点,实行集约布局、集中安排;二要形成富有特色的招商格局。凡符合皮鞋工业区产业要求的项目,要想方设法引进来、留下来;不符合产业规划的项目坚决不要,使青山桥镇皮鞋工业小区始终保持鲜明的个性。要将那些熟悉皮鞋产业、善于攻关谈判的人士推上招商引资第一线,让专业人士从事专业招商,增强投资者认同度,提高项目成功率。三要形成配套完善的外部支撑系统。要按照定位明确、特色明显、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要求,同步建设生产区块、技术开发区块和生活区块,加强交通、供水、供电、供热、通讯等配套建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度,形成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现代化皮鞋工业小区。政府与皮鞋行业组织必须建立集群内皮鞋企业的柔性运转机制,增强企业的团队意识和协同意识。帮助企业所有者改变传统的家族制经营观念,鼓励企业互相学习和经营者的信息交流,形成你我信息共享的格局,推动技术层面上的交流与创新,提高决策的科学化程度。建立皮鞋工业小区公用技术平台和信息平台,借助这一平台,新工艺、新技术能够迅速传播,新思想、新观念能够迅速被接受,形成较强的科技带动效应。推动经营层面上的竞争与合作。当一个集群内崛起一家或几家龙头企业时,其他的企业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合法使用龙头企业的品牌,形成“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多赢局面。当部分企业受到外部强权规则的侵袭时,整个集群都可能统一行动,扎木成排,握手为拳,共同抵御市场的风浪。

2、建立一支优秀、稳定的员工队伍,提升行业整体素质。

要想建成名符其实的“湘潭鞋镇”必须占据人才储备的制高点。对于鞋业企业普遍存在的管理水平较低的状况,政府与皮鞋行业组织应有针对性的对皮鞋行业内的企业家、中高层管理者等层次人员进行分别培训。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给企业管理人员充电。走出去即是不定期组织企业厂长、经理外出参观学习,学习优秀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运作模式。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的展销定货会,等等。请进来即是诚请有关专家举办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或现场技术指导。

青山桥镇皮鞋工业小区可以主动和省内各大高校接洽,成立行业发展专家咨询系统,为集群的整体快速发展提供外部智力支撑;以吸引就业、联合培养等形式,增加重点产业中专业技术人才的比重;条件成熟可吸引社会力量联手在皮鞋工业小区建立专门的鞋业

人才培训学校,大规模、专业化地培养一批高级技术工人,提供人才援助。利用高新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来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制鞋业。

3、加大品牌研发力度。目前,“青山桥制造”大多还是手工作坊式生产,做的是贸易,而不是市场。鞋厂老板多将皮鞋作为一种生意,而不是一个可以成长的产业来看待。不断有小厂倒闭,又不断有小厂建起来,在许多企业对此尚未有清醒认识,对廉价贸易仍然春情荡漾的时候,致力于做大做强皮鞋产业的政府必须站出来加以引导,以避免更多的社会资源在黑洞中消亡。政府与企业都应深刻地认识到,本地皮鞋产品与沿海皮鞋产品的主要差距在于资本和生产规模偏小,尤其是品牌经营的滞后。

(1)树立品牌意识,精心塑造产业的群体形象。一方面要全力推出品牌。区域产业品牌具有共享性特征,一旦打响,其威力远胜于单个企业的品牌。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支持皮鞋企业推进科技创新、争创品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措施,对获得全国、省、市驰名商标的皮鞋企业,或获“中国真皮名鞋”、“中国真皮标志”称号和国家、省免检产品称号的皮鞋企业,应分别给予重奖。以此激励皮鞋企业设计自己的产品、企业和品牌标识,致力于成为“一流的皮鞋专家”。让越来越多的鞋业企业大胆的亮出“青山桥制造”,越来越多的鞋业企业步入了创品牌的梦想之旅。另一方面要维护整体形象。要在集群企业推广ISO系列质量体系认证,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增强产业肌体的“免疫力”。要建立失信企业和劣质产品的市场退出机制,加强市场监管,对欺行霸市、制假售假等现象进行严厉打击和整顿。以此来塑造好本地区皮鞋产业的群体形象。

(2)选择贴牌生产经营战略。在市场竞争上,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表现为三个方面:成本优势、产品优势、品牌优势。青山桥镇皮鞋企业目前能尽快获得的最大优势是成本优势,最大劣势是品牌劣势。是自创品牌还是贴牌生产,这是两种经营战略。一个知名品牌都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累起来的,它不仅要以产品质量的不断完善为基础,还要依赖于消费者、客户对企业产品持续的信赖和大量的广告投入。这种品牌投入是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具有较大的风险。品牌的价值,实际上也就是这种品牌投入的回报。自创品牌,则是由自己进行这种品牌投入,于是,企业既要进行生产投入,又要进行品牌投入,即双重投入。贴牌生产,企业只进行生产投入,而不进行品牌投入,因而只获得生产投入的回报,而不获得品牌投入的回报,其所得自然就比较微簿。但针对于本地区的皮鞋产业目前发展现状,如果将所有的资金算总帐,贴牌生产比自创品牌更有现实效益,可以将本地区的成本优势与国内外企业的品牌优势结合起来,而不应只凭豪言壮语去跟人家竞争。温州皮鞋产业的发展过程足以证实上述结论。上世纪80年代,温州的企业给上海的皮鞋厂贴牌生产。在贴牌生产过程中,温州的皮鞋质量不断提高,到90年代末期,时机成熟了,温州的企业逐渐丢掉上海品牌,转用自己的品牌。因此,青山桥镇部分资金实力不够强大的皮鞋企业可以选择贴牌生产经营战略,以此为竞争发展基础,逐步提升现有生产能力与经营管理水平,以谋求未来的自创品牌生产。

上一篇:高级商务礼仪结课论文下一篇:向模范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