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的上册教案

2024-04-25

八年级物理的上册教案(精选14篇)

篇1:八年级物理的上册教案

展示飞机空中加油的动画:

想想议议:空中加油机能够完成给高速飞行的战 斗机加油,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能够解决空中加 油问题,我国是掌握空中加油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

空中加油机为什么能够给高速飞行的战斗机加 油?在高速飞行的条件下,要准确实施空中加油,应该 解决哪些问题?

学完本章后,将会解除你的疑惑。

篇2:八年级物理的上册教案

(1)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 具,引出国际单位制。

(2) 介绍国际单位制的由来。

2.长度的测量

1 长度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之一,符号 为L。

2 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 米,符号是&。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 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

纳米(nm)等。

(3)长度单位的换算:

(4)介绍国际上对于米的规定以及光年这个长度 单位。

(5)测量长度的工具的认识及简单介绍。

(6)视频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

(7)通过学习,师生共同讨论总结测量长度的方法。

使用前:

①根据测量需要选择合适的刻度尺;

②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使用时:

①尺要沿着所测的直线;

②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③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记数时,要带上单位。

可简称为“选、观、放、看、读、记”。

(8)学生活动:练习测量桌面上各种物品的长度, 并记录数据,展示,讨论正误。

(9)了解生活中的一些长度和距离。

(10)想想议议: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有哪些?

人体的哪些部位可以作为“尺”,用来估测长度?

人体哪些部位的长度具有特殊关系(比如伸开两臂的 长度,大约等于身高)

比一比,看看谁知道的最多。

3.时间的测量

(1)学生说说生活中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

(2)介绍国际上对于秒的规定。

(3)想想议议:教师展示钟表和停表,学生讨论它 们的分度值分别是多少。

(4)学生活动:

①分组练习停表的使用和读数;

②练习测量单摆摆动周期的时间,讨论单摆的周 期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5)想想议议:古代人和现代人是如何测量时间的?比一比,看谁说出的测量时间的方法最多。(视频 展示各种测量时间的方法,学生了解)

4.误差

(1)概念

思考:结合学生刚才的测量活动,对于同一个物体 的测量结果不同说明了什么?

概念: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 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

(2)理解:误差不能消灭,但应尽量减小。

(3)减小误差的方法

思考:结合刚才的测量过程,我们该怎样尽量减小 误差呢?

(4)误差与错误

思考:误差是错误吗?

学生讨论。

篇3:八年级物理的上册教案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 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基础上讲授的。它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继续, 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能根据判别条件进行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 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 体验到探究的甘苦, 更能领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灵活应用。

四、教材处理

(1)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初三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年龄比较小,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归纳推理能力较低, 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判别方法的推理,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 通过练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 创设更为有效探索活动和更为合理的探索顺序。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六、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一) 说设计理念

想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学生敢创新、能创新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 让同学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大屏幕演示)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学生旧知, 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别方法, 从而引进新课。

2. 讲授新课

(1) 动手实践:让学生每人拿出两根牙签或火柴 (长短不定) , 自制平行四边形框架。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在摆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3) 同时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培养竞争意识, 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2) 教师演示钉制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

方法一:将两根木棒AC, BD的中点重叠, 并钉子固定, 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 CD平行放置, 再用木条AD, BC加固, 得到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解决问题。

(1) 实际生活: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 李大爷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 同学们想想看,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2) 通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学以致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例题精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的活动, 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式证明法, 开拓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随堂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C, BD相交于点O, 点E, F在对角线AC上, 且OE=OF。

(1) OA与OC, OB与OD是否相等?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了习题组有层次的教学, 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四) 小结

(1)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2) 平行四边形判别的条件。

(五) 布置作业

(1) 课本P104习题1, 2, 3; (2) 《资源与评价》P70。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八、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设置,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强化练习, 巩固新知, 通过小结归纳总结新知。

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 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 反馈评价及时, 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 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期盼控制中。

九、教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使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我说课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

篇4:我和“八年级物理”的俏皮事儿

BNJWL的名字来得很可笑,有一次她的物理只考了七十来分,,那时上八年级。她便把BNJWL作为了她的英文名,看上去很酷。其实,只是由“八年级物理”的拼音首字母组成。她想激励自己好好学物理,当然,这个方法很不错,再考物理时,她居然考了96分。

我的名字被叫做MJZZX,因为看过《宫》后我开始疯狂学韩语,穿哈韩服,找朱智勋的最新消息。不知怎的,傻乎乎的我竟成了我们班的“哈韩领头羊”。我还固执地把我家朱智勋称为“勋勋”。BNJWL和许多朋友就拿朱智勋的名字逗我,BNJWL说:“MJ是你名字缩写,MJ跟着朱智勋就是MJZZX。”我顿时无言。

不过我跟BNJWL确实够互补的:

我很哈韩,BNJWL呢?她只会穿着一成不变的裤子与外套。不会打耳孔,不会看韩剧,不会追星,不会唱饶舌歌曲。

我是耐心起来没完没了、最没极限的人,总是一心求好,但BNJWL相反,她是耐心最有极限的人。我想如果我去拍电视的话,我一定超敬业:NG一次我就再拍一次,NG两次我可以拍十次!而BNJWL不同,比如买东西,每次我都极有耐心地挑来挑去,她却在一边大喊大叫:“我要抓狂了!你随便拿一个吧!”我不理她,她就随便抓起一个,向收银台飞奔,边跑边说:“大小姐我服你了,我给你买行不?”我说:“要买就买好的,等等我,这个比那个好。”她说:“大小姐我白给你买你就别嫌这嫌那的了!拜托大小姐你别挑战我的耐心了行不?”我笑:“你一口气说那么多话不累呀?”然后她就很不屑:“我是谁呀?”我喷饭。

不过这样的快乐时光总是很少,因为我和BNJWL都不是多么受人瞩目的人。“丑小鸭会变成天鹅的吧?”站在纯净的天空下,我们这样想。

“真想变天鹅!”BNJWL轻轻在我耳边说。

这次,我认真地想了想,然后郑重地说:“我有选择恐惧症,就像跟你一起买东西一样,不知道该挑哪一个。做丑小鸭,或做天鹅,我还真不知道哪个好。”

“……”BNJWL沉默下来,“那我还是BN—JWL,你是MJZZX!”

篇5: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1、通过实验,观察水的状态变化,了解水有三种状态,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2、学习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

3、初步认识固体、液体、气体的微观模型。

【教学重点】

1、观察水的状态变化,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2、观察冰的熔化过程,认识冰的状态变化。

【教学难点】

1、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模型,了解结构特点。

2、能够初步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

【教学过程】

一、物质存在的形态

我们在小学的自然课中已经学过,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可以分为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教师出示各种物质,铁钉、雪糕、水牛奶等的图片,要求学生说出它们各以什么形态存在,这些形态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并归纳出三种状态的特点:像铁钉、雪糕这类固态物质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像水和牛奶这样的液态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像气球中的空气这类气态物质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其体积取决于容器的几何尺寸。

二、物态变化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许多有关水状态变化的事例。先让学生回顾,描述这些现象。如夏天吃冰棒—冰熔化成水;肉类等食品放入冰箱—水结成冰;烧开水,水开了—水变成了水蒸气;……

教师:那么水是怎样变化的?有几种状态存在?下面我们实验来研究。

学生分组实验:(用图中实验装置进行)

先指导学生正确点燃和熄灭酒精灯(不能吹灭,只能用盖子熄灭)

(1)从保温杯中取出碎冰块放入烧杯中进行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冰变成水后继续加热直至水沸腾,观察水沸腾后从玻璃管中冒出的“气”,这“气”在管口处看不见,离管口处稍远,可以看见雾气。

(3)拿勺子靠近玻璃管口接“气”看见水滴从勺子上落下来。

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加热冰,冰逐渐熔化成水,继续加热,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却变成了水。

根据生活经验:再将水放入冰箱中,水还会结成冰。

学生归纳水存在的几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为什么同种物质会有不同的形态呢?我们可以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来解释。(教师出示动画“水的三态变化”)

篇6: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1、知识与技能:能复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会用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的问题;能说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学会画简单的光路图。

2、过程与方法: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对法线的形象解释,渗透真正做人的思想教育。

二、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反射定律

难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全面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三、教具

教师用:光的反射装置(自制暗箱)、平面镜、白纸、手电筒、多煤体课件

学生用:量角器、纸屏(附有角度)、激光手电筒、纸板

四、师生交流过程

(一)诊断补偿:光在均匀的介质中如何传播?

(二)导入新课:通过课件展示:《手术室里的灯光》,介绍爱迪生为妈妈治病的故事。

(三)进行新课

1、意外的发现

启发质疑:为什么爱迪生把镜子放在这些蜡烛的后面,就会使他妈妈的周围变得很亮?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蜡烛发出的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光照射到镜面上被挡住而改变了传播方向,又反射回去。

列举事例:让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光的反射现象。并将他们进行分类,说明分类的依据?(如:根据能不能发光或面的光滑程度等。)

2、提出问题:光在物体表面是怎样反射的,有没有规律,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不同的表面反射光的情况不同?你还想研究哪方面的问题?

3、设计实验与收集数据

2)、实验验证

a、“三线共面”,引导学生猜想入射光线相对反射光线和法线确定的一个平面有几种位置关系,怎样确定反射光线的空间位置?师生共同

讨论得出实验步骤:

①、将镜面平放在桌面上。

②、把纸板竖立在镜面上,使接缝与镜面垂直。

③、让入射光线沿着被固定的平面射到接缝和镜面的交点上

④、慢慢地转动另一平面,寻找反射光线。

学生实验,讨论,教师进一步用课件演示说明:纸板可转动的面向前转向后转都观察不到反射光线,只有当这个面与被固定的面为同一平面时,才清晰地观察到反射光线。

b、“二线分居”,引导学生回想实验中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相对法线的分布情况,提出问题:能否找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同侧的情况,利用反正法。

c、“两角相等”,提问:根据上面的研究能不能确定反射光线的位置?(不能)要想确定具体位置,还需研究他们之间的什么关系?(角的关系)利用课件介绍入射角、反射角。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运用分析、归纳的方法由学生归纳实验结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探究能力。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同时做实验记录,师巡回指导。

4、分析与论证

实验完成后,大家从中发现哪些规律?

引导小组发言,展示实验记录。

让学生完整的归纳反射定律的内容。

设疑:能不能说“入射角=反射角”

(注意因果关系,借助课件中的反射

大家庭,形象、生动的理解)

5、交流与合作

1)、两人共同完成“互看”实验,利用多媒体展示光路图。(如图1)

2)、选派一生利用反射装置从立体角度让学生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四)、课堂小结

1、让学生回忆本章有哪些收获?(如: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两种反射类型等;思想方法:模型法,猜想验证法,探究法;思想方面:正直做人。)利用课件展示本节知识的内在联系,点明学习目标。

2、交流本节实验的得与失(如:实验过程中的),以及生活中的困惑。

(五)、奇思妙想

1、现代VCD影碟机是利用激光照在刻有凹凸的光碟上通过在接收器上读取光信号而播放音像。

2、利用平面镜还能观察到角度的微小变化情况,如图2所是,从A点发出的一束光射到平面镜上O点,反射光沿着A.MN原路返回,当平面镜绕O点转动150,反射光线在水平标尺MN上的光点移动了厘米(已知AO=1M)

(可以选做课件中的巩固练习,也可以进行达标训练)

(六)、作业设置

1、小论文,如果没有光的反射,我们的世界将会怎样?

2、收集俄罗斯”进步号”无人飞船制找造人工白昼实验。

篇7: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1.重点:

(1)色散现象

(2)物体的颜色

(3)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2.难点:

(1)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

(2)会区分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一块圆纸板、一根火柴棍、水彩颜料

2.教学器材:三棱镜、七色光板、红、绿、蓝三色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提出

问题由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提问:

阳光通过家庭内的养鱼缸,有时会在墙上出现彩色的光带.在阳光的照射下,雨后的天空中会出现美丽的彩虹.人工喷泉在空中喷出的细小水珠,有时也能形成“人造彩虹”……

这些美丽的色彩是从哪里来的呢?

难道阳光是由这些美丽的色彩构成的吗?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的思考

光的色散演示实验:

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在墙上形成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彩色光带。学生观察

七色光

复合成

白光使用七色光板,通过快速旋转来演示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现象。

请学生把七色光按一定的颜色比例,画在圆盘上,现场制作七色光板。

让学生用自己做好的七色光板,完成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学生观察

学生动手制作七色光板:

在预先准备好的圆纸板上,划分成六个面积不等的扇形,扇形区的颜色和圆心角按逆时针顺序分别为: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颜色可以用水彩或彩色粉笔涂上,也可以贴上不同颜色的色纸.然后用笔在圆盘中心扎一个孔,再插入一根火柴棍即完成。

篇8:八年级上册情景交际再现

【课本链接】

1.—Could I use your computer? 我能用一下你的电脑吗?

—Sorry. I’m going to work on it now. 对不起,现在我准备工作呢。

2.—Peter, could you please take out the trash? 彼得,请你把垃圾带出去好吗?

—Sure, Mom. 当然可以,妈妈。

【点拨】Could you / I do…? 常用来提出请求,是一句非正式表达,多用于口语中。Could一词也可用can代替,但用could显得比can更客气、更委婉。

Could you do… , please? 表示说话人的请求 ;Could I do… , please? 用来询问对方是否允许自己做某事。这类问句的否定答语不可说成Sorry, I couldn’t. 而要说Sorry, I can’t.

May I… (please)? 是请求许可的正式又礼貌的表达,语气很委婉。

身体健康

【课本链接】

1.— What’s the matter?

— I’m not feeling well.

2. She has a toothache. She should see a dentist.

【点拨】(1)医生询问病人病情时常用口语 :What’s the trouble? / What’s wrong with you? / Aren’t you feeling well? / You don’t look well. (2)病人向医 生反映自 己的病情 时常用 :There’s something wrong with… / I’ve got a headache and a cough. (3)医生看病给病人的医嘱 :Drink much more water and have a good rest. / Be sure to keep warm and rest. / Do some running in the morning.

交通方式

【课本链接】

1.—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 I ride my bike.

2.— How far is it from your home to school?

— It’s three miles.

【点拨】(1)询问用哪一种交通方式用How…?

(2)“by + 交通工具名词”表示“乘 ;坐”;“by + 地理名词”表示“通过 ;由……途径”,此时表示旅行方式,而不涉及交通工具。

(3)“take + a / an + 交通工具名称”也表示“乘、坐”,但take是动词,作谓语。

(4)walk to…相当于go to…on foot,表示“步行去……”。

计划安排

【课本链接】

1.—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 I’m babysitting my sister.

2.— When are they going?

— They are going next week.

【点拨】谈论近期的计划或安排等,常用“be + doing”结构,注意这里的do为瞬间动词,表明主语对某事已经做好安排或计划,且动作不久就会发生。对“多长时间(时间段)”进行提问常用how long,询问“什么时候”则多用when提问。

理想职业

【课本链接】

1. 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

2. 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点拨】要表达将要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常用“be going to + 动词原形”或“will / shall + 动词原形”。“be going to + 动词原形”表示打算或计划准备做某事 ;“will / shall + 动词原形”表示将来某个时间将要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

训练基地

Ⅰ . 从Ⅱ栏中选出与Ⅰ栏配对的句子

( )1. How often do you visit your grandparents?

( )2. I have a headache. What should I do?

( )3. What’s your uncle doing for vacation, Bill?

( )4. How far is it from your home to the cinema?

( )5. Can you come to our New Year’s party?

( )6. How much milk do you need?

( )7. How was your last trip to the beach?

( )8. How long did you surf the Internet?

( )9. What is your sister going to be in the future?

( )10. What is the best place to have fun in town?

A. Only half an hour.

B. About ten minutes’ walk.

C. Two cups are enough.

D. Great. We had a great time.

E. The People’s Park.

F. He’s travelling to New York.

G. A singer, I think.

H. Sorry, I can’t.

I. Twice a year.

J. You’d better lie down and rest.

Ⅱ . 从方框中选择合适的选项补全对话(其中有两项多余)

A: Are you free these days, Kitty?

B: (1)__________ What’s the matter?

A: Some friends and I are planning to go to the countryside. Would you like to join us?

B: That sounds great. (2)__________

A: About two days.

B: (3)__________

A: On the first day we are going hiking. The next day we are taking walks and going fishing.

B: I like fishing best. (4)__________

A: Sure, he is welcome. (5)__________

B: Thanks. I will.

A. Remember to bring some food.

B. Could I take my brother Jack there?

C. Yes, nothing much, Tony.

D. What are we doing there?

E. How are we getting there?

F. How long are we staying there?

G. When are we going there?

Ⅲ . 根据下面的对话情景,在空白处填入适当的语句,使对话内容完整

(Linda and Jack are talking about how student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go to school.)

A: (1)_______________

B: I’m from the United States. What about you, Linda?

A: I’m from Japan. By the way, how do students go to school in your country?

B: Most of us in our class take the school bus. (2) _______________

A: (3) _______________ We usually take trains to school. Only a few go on foot or by bike.

B: (4) _______________I hear most Chinese students ride bikes to school, don’t they?

A: (5) _______________ And some even take a boat to school in the places where there are rivers and lakes.

B: How great!I think it’s a lot more fun than taking a bus or taking a train.

Keys:

Ⅰ . 1-5 IJFBH 6-10 CDAGE

Ⅱ . 1-5 CFDBA

Ⅲ . 1. Where are you from, Jack?

2. And some walk or ride bikes to school.

3. We are different.

4. Do you know about Chinese students?

篇9:八年级数学(上册)思想聚焦

一、数形结合思想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每个几何图形中都蕴藏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常常可以通过图形的直观性作出形象的描述.数形结合思想即是把代数、几何知识相互转化、相互利用的一种解题思想. 数学家华罗庚说得好: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可见数形结合之重要.

在《整式的乘除》中,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与乘法公式的推导,都配有直观的图形来诠释说明,这就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

例1图1所示是一口直径AB为4 m,深BC为2 m的圆柱形养蛙池,小青蛙经常坐在池底中心O观赏月亮,则小青蛙能看见月亮的最大视角是多大?

分析: 小青蛙能看见月亮的最大视角即是∠COD的大小,可根据条件先分别求出∠AOD、∠BOC的大小,再求∠COD的大小,也可直接求∠COD的大小.

解:在Rt△BOC中,OB=AB=×4=2,BC=2.

由勾股定理,得OC2=OB2+BC2=22+22=8.同理可求得OD2=8.

而在△OCD中,因为OC2+OD2=8+8=16,CD2=42=16,

所以OC2+OD2=CD2,所以∠COD=90°.

故小青蛙能看见月亮的最大视角为90°.

评注:这里以形助数,数形结合,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使得答案一目了然.

二、方程思想

所谓方程思想就是从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适当设定未知数,把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方程(组)模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维方法.方程知识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理解方程思想并应用于解题当中十分重要.对方程思想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二是列方程(组)解决代数问题或几何问题.

在《勾股定理》与《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中,常常通过勾股定理列方程求某一线段的长.

例2如图2,在矩形ABCD中,AB=6,AD=8,将△ADC沿AC翻折到△AEC,AE与BC相交于点G,求GC的长.

分析: 抓住折叠图形互相重合的部分是全等图形,以及全等图形的性质可知CE=CD=AB=6,AE=AD=8,∠E=∠D=90°.又由条件知CG=AG,若设CG=x,则EG可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于是,在Rt△CGE中,可由勾股定理建立方程,从而求得问题的答案.

解:由图形的翻折可知AE=AD=8,CE=CD=AB=6.

因为∠DAC=∠EAC=∠ACB,所以CG=AG.

设CG=AG=x,则EG=AE-AG=8-x.

在Rt△CGE中,CG2=CE2+GE2, 所以x2 =62+(8-x)2.

解得x=,即GC= .

评注:本题利用方程思想,将所求的量(线段CG的长)用一个字母来表示,根据勾股定理列出方程x2=62+(8-x)2,通过解这个方程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三、转化思想

转化是解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转化思想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基本思想,就解题的本质而言,解题就意味着转化,即是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把“陌生”转化为“熟悉”,把“抽象”转化为“具体”,把“一般”转化为“特殊”,把“高次”转化为“低次”,把一个综合问题转化为几个基本问题,把顺向思维转化为逆向思维等.

转化思想的应用最典型莫过于“梯形的性质”一节,凡涉及梯形的有关问题,大多是通过作辅助线将其转化为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问题予以解决的.

例3如图3,梯形ABCD中,AD∥BC,AD=10,BC=21,∠C=70°,∠B=55°,求CD的长.

分析:此题乍看无处着手,仔细观察已知条件与未知的关系知道上、下底之长以及同一底上两角的大小,而求的是一腰长,若过顶点D作DE∥AB,则易知EC、∠1与∠2的大小,进而可知△CDE是等腰三角形,于是,所求问题的答案唾手可得.

解: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E,

则∠1=∠B=55°.

因为∠C=70°,所以∠2=180°-∠1-∠C=55°.

所以 CD=CE=BC-BE.

又AD∥BC,DE∥AB ,所以BE=AD=10.

因此CD=21-10=11.

评注:过梯形一顶点作一腰的平行线,把梯形转化 (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是解决梯形问题中最常用的辅助线作法.

四、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要针对数学对象的共性与差异性,将其区分为不同种类,从而克服思维的片面性,有效地考查同学们思维的全面性与严谨性. 这种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称之为分类思想.要做到成功分类,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每次分类要按同一标准进行,善于从问题的情境中抓住分类对象;二是找出科学合理的分类标准,满足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

在《勾股定理》一章中,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之长,且较大的边长未告知是直角边还是斜边,在求第三边时,就需要用到分类思想求解.

例4在△ABC中,AB=15,AC=13,高AD=12.求△ABC的周长.

分析: 这里没有图形,也未告知△ABC的高AD是在△ABC内,还是在△ABC外,因此,应分两种情形解答.

解:(1)当高AD在△ABC的内部时,如图4,

在Rt△ABD和Rt△ACD中,由勾股定理,得

BD2=AB2-AD2=152-122=81,CD2=AC2-AD2=132-122=25.

所以,BD==9,CD==5.

所以,BC=BD+DC=9+5=14.

因此, △ABC的周长为AB+BC+AC=15+14+13=42.

(2)当高AD在△ABC的外部时,如图5.

同前可求得BD=9,CD=5,而此时BC=BD-CD=9-5=4.

△ABC的周长为AB+BC+AC=15+4+13=32.

因此, △ABC的周长为42或32.

评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第三边上的高求第三边时,慎解无附图题.

五、整体思想

研究某些数学问题时,往往不是以问题的某个组成部分为着眼点,而是有意识放大考查问题的视角,将要解决的问题看做一个整体,通过研究其整体形式、整体结构或作整体处理后,达到简捷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是整体思想.

例5已知a-b=1,a2+b2=25,求ab的值.

分析: 这是课本第45页B组第15题,这里有两个未知数(a、b),两个条件方程,若试想由条件先求出a、b的值,再代入ab中,也是可以的,不过,对于八年级的同学而言,这又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是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起码得学习了后面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后才能求出a、b的值.但如果我们视所求的问题“ab”为一个整体,利用乘法公式的变形式,那么此问题就可以得到整体解答.

解: 因为a-b=1,所以(a-b)2=12,即a2-2ab+b2=1.

把a2+b2=25代入上式,得25-2ab=1.

所以2ab=25-1=24,所以ab=12.

评注:通过本例我们不难看出,新的课标实验教材已密切注意到数学思想的适时渗透.

六、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

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也叫代数思想.在《整式的乘除》一章中,幂的四条运算法则的推导大多是从具体的数开始,然后用字母表示数,得出更一般性的结论.这种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在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常能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例6已知P=-,Q=-,R=

-,则P、Q、R的大小顺序是.

分析: 这是一道数学竞赛试题,现在同学们若利用计算器,也会很快计算出答案.但若要求你直接用笔算,或许就不那么容易了.下面我们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来解答,相信同学们定会眼前为之一亮.

解:设a=12 345,那么12 346=a+1,12 344=a-1,于是P=

-=-,Q=-=-,R=-=

-.

因为a=12 345,所以a2+a>a2-1>a2-a.

所以->->-, 即P>Q>R.

评注: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对于解决大数字问题,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对称思想

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利用对称思想,同学们可较简单地进行图案设计并能解决一些有关对称的数学问题.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对称现象,大到宇宙空间的星体,小到微观世界的原子,精致的艺术珍宝,尖端科学中的基因工程,都可以找到图形对称的素材.

篇10: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1.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材分析

重点: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难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举出应用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二、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

三、进行新课

1.光反射的规律

教师:光传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的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

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图:

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

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用虚线表示)。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教师: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实验一:

1.按照课本图2.2-3,让从激光器射出的光沿纸板入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位置。在白纸上画出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

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重复上面实验两次。

3.把纸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看见反射光线吗?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篇11: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4.2熔化和凝固

一、 知识点:

1、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

2、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3、 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知道冰的熔点是0℃。

4、 会从图像上获得信息。

5、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二、课标要求:

1、 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 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能描述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 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的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

三、相关练习:

1、 有人说,融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2、寒冷的冬天,洗涤沾满油污的盘子,用温度较高的热水洗涤效果较好,这是由于水温超过了油污的 ,而使油污 的缘故。

3、下列现象属于凝固的是( )。

A、冬天早晨草木上的霜;

B、春天早晨常见的雾;

C、钢水浇铸成小火轮;

D、衣柜中的樟脑丸变小了。

4、下列现象中利用熔化吸热的是( )。

A、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腐烂;

B、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

C、在发烧的病人头上放冰袋以缓解症状;

D、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更凉。

5、在冬季,汽车驾驶员常把水和酒精的混合液装入汽车的冷却系统,因为这种混合液具有较低的( )。

A、沸点;

B、凝固点;

C、比热容;

D、燃点。

6、小明在做一种物质融化的实验时,数据记录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42 44 46 48 48 48 49 50

(1)、根据实验数据画出

温度水时间变化的曲线:

(2)、物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 ,该物质的熔点是 ℃;

篇12: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运动的快慢

2、 知道运动方向也是物体运动的表现。

3、 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物体运动。

篇13:八年级物理的上册教案

一、上好物理开门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 初学物理这门课程, 不少学生带着极大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求知欲, 所以, 教师要精心设计物理开学第一课, 给学生一个好的开端, 让学生明白物理这门课程对每个学生而言都是初学的学科, 每个人都站在同一个起点上, 没有什么基础差异, 和别的课程没有多大联系。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演示几个典型的物理实验, 把学生引入物理兴趣学习的大门。如笔者在上第一节课时, 准备了两个细长纸条, 然后把两个纸条紧紧贴在一起, 放在嘴唇的下方, 正对两个纸条的中间用力吹气。在吹气前, 笔者问学生:“如果对两个纸条的中间用力吹气, 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纷纷作出猜测, 最后统一意见———两个纸条在气流的作用下向外侧飘动。见此情景, 笔者进一步诱导学生, 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当学生看到两个纸条在气流的作用下不仅没向外侧飘动, 反而紧紧地贴在了一起, 不由得惊呆了, 进而议论纷纷, 一时间兴趣高涨起来。趁此时机, 笔者又拿出一个玻璃杯与半张打印纸, 往玻璃杯内灌满水, 把纸覆盖在玻璃杯口上, 问学生:“如果把玻璃杯口向下后纸会不会掉下, 里边的水会不会流出来?”学生们议论纷纷。接着, 笔者演示了这个实验, 学生不由得发出阵阵惊奇之声, 体会到一种异样的惊异与喜悦。经过直观的演示实验,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物理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和高涨的情绪, 为下一步的物理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增强学生成功体验,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生产生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深入的学习, 反过来, 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要依赖于成功的体验。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 在刚接触物理的一段时间内, 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很浓厚, 但随着时间的迁移, 这种兴趣会越来越淡。那么, 如何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够持续下去并且得以加强呢?笔者认为, 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对于一些学生能够在课堂进行的一些实验, 应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参与。比如“空杯倒置托水实验”“流体流速大压强小的纸条实验”等, 这些实验可操作性很强, 学生经过动手参与之后, 得到了成功的体验, 学习物理的兴趣就会逐步加深。在日常的小考试中, 教师出的试题在难易程度上要尽可能地呈现一定的阶梯性, 并且融入一些简单的中考试题,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个理想的分数。在考试后, 教师不要单纯地注重分数, 要看得到每位学生的进步, 有进步就要有相应的表扬与鼓励, 让他们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和学习的乐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 所学的很多知识在生活中都有直接的体现。生活处处皆物理, 教师在生活实践中要时刻注意收集与挖掘, 并在教学实践中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使学生既掌握相应的物理知识, 又提高生活能力, 从而感觉到学习物理是很有用处的。如在教学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 可以引领学生比较分析粮食摊开晾晒比聚在一起快的原因, 找到晴天晾晒比在阴天晾晒干得快的原因, 理解有风时比无风时晾晒快的原因, 进而得出面积的大小、温度的高低、空气流速的大小影响着蒸发的快慢。经过师生的一番探究, 学生在和实践生活的结合中, 充满趣味地掌握了知识要点。

四、关注实验课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科是以观察实验作为基础的, 很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反复地观察与实验总结而来, 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引领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到实验中来, 在实验中领悟所学的知识, 在实验中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如在学习浮力之前,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 用纸折成一只小船, 比一比谁的小船装的“货物”最多;把一块橡皮泥揉成团放到水中会沉入水底, 有没有办法让它漂浮在水面上呢?一个鸡蛋放到清水中会沉入底部, 慢慢地向清水中添加食盐, 随着食盐的不断增加, 已经沉在底部的鸡蛋会慢慢上浮。学生通过亲身实验, 发现这些现象后, 就会充满强烈的好奇心, 就会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所在, 不时地要问个为什么, 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思考, 就会认真听取老师的分析与讲解。

五、创设活动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教学情境的创设既是一种对学生的刺激, 也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活动场景。在教师的言语启发下, 学生身处相应的活动场景, 就能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主动寻求现象产生的原因, 进而获得知识的传递。如在学习摩擦力的时候,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 平常在地上拉动几百斤的东西滑行时感觉很费力, 可是把这些东西放到平板车上就省力多了, 从而引出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的区别。接着引导学生回顾, 拉着轻重不同的物体在地面上滑行时所用的力大小不同, 拉着同一个物体在平滑程度不同的地面上滑行时所用的力也各有不同, 进而引领学生分析得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几个因素。借助学生所熟知的场景来进行新知识的引入与讲解,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这是因为建立在学生生活亲历的基础上, 现象非常直观, 知识更容易获得。

总之, 学生学好物理, 兴趣是至关重要的。物理教师要从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实验课教学、创设学习情境等几个方面入手,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促进学生物理知识的掌握。

摘要:学生学好物理, 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应从上好物理开门课、增强学生成功体验、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实验课教学, 创设学习情境等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激发,学生,物理,兴趣

参考文献

[1]曹伯平.浅谈八年级物理学习兴趣培养方法[J].神州, 2011 (34) .

篇14:八年级上册综合测试题

A.1 B.2 C.3 D.6

图1 图2

2.如图2,一个机器人从O点出发,向正东方向走3米到达A1点,再向正北方向走6米到达A2点,再向正西方向走9米到达A3点.再向正南方向走12米到达A4点,再向正东方向走15米到达A5点,按如此规律走下去,当机器人走到A6点时,离O点的距离是( )米.

A.6 B.■ C.15 D.■

3.如图3,在△ABC中,∠A=50°,AD为∠A的平分线,DE⊥AB,DF⊥AC,则∠DEF=( ).

A.15° B.25° C.35° D.20°

图3 图4

4.已知a+■=3,则代数式a2+■的值 为( ).

A.6 B.7 C.8 D.9

5.如图4,在△ABC 中,AD=DE,AB=BE,∠A=110°,则∠DEC= .

6.如图5,已知y=ax+b和y=kx的图象交于点P,根据图象可得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ax-y+b=0kx-y=0的解是 .

图5

7.在△ABC中,AB=15,BC=10,CA=20,点O是△ABC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则△ABO,△BCO,△CAO的面积比是 .

8.如果关于x的不等式■>■-1与■<5的解相同,则a的值为 .

9.完成下列运算

(1)先化简: ■÷(a+■),当b= -1时,请你为a任选一个适当的数代入求值;

(2)先化简,再求值:■+■÷■,其中x=1,y=3.

10.如图6,在△ABC中,AB=AC,∠A= 36°,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

(1)求证:△BCD是等腰三角形;

(2)△BCD的周长是a,BC=b,求△ACD的周长(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图6

11.小鹏的家距离学校1600米,一天小鹏从家去上学,出发10分钟后,爸爸发现他的数学课本忘了拿,立即带上课本去追他,在学校门口追上了他,已知爸爸的速度是小鹏速度的2倍,求小鹏的速度. (答案见本期)

上一篇:搞笑的万圣节英文短信下一篇:社会管理网格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