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电子教案-14.6 浮力的利用

2024-05-09

初中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电子教案-14.6 浮力的利用(共8篇)

篇1:初中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电子教案-14.6 浮力的利用

§14-6 浮力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浮沉条件,能根据浮沉条件解决浮力问题;

知道轮船、密度计、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科学方法――逐步推理法和相关知识的整合。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利用简单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兴趣和提高学生思维方法的变化与灵活水平。

二、教学重点: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浮力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将物体的浮沉条件,由力的关系转化成密度的关系,并且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灵活地选择、应用两种方法,对物体的浮沉进行判断。

四、教学方法:

演示并结合生活实际,师生共同讨论获得浮力应用的知识。

五、教具准备:

幻灯或者多媒体资料、铁块、木块、废牙膏皮、玻璃水槽、水、自制潜水艇模型。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㈠引入新课:

多媒体资料:浮力应用的实例

轮船浮在水面上航行,潜水艇潜入水中,节日放飞的气球﹑热气球﹑飞艇升在空中。(在教室放飞氢气球)

㈡进行新课: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分组实验:小石头投入装水的烧杯中(石头会沉入水底);蜡块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蜡块会漂浮在水面);鸡蛋投入装浓盐水的烧杯中(鸡蛋悬浮在水中)。

学生讨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作用,但是为什么有的物体要上浮,有的物体要下沉,有的物体要悬浮呢?

提示:上浮和下沉即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那么就要考虑物体的受力情况。这根据哪一个物理知识(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强调:力和运动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

提问: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重力和浮力,物体怎样运动是由它们的合力决定的)

讲解:若F浮<G物,则物体下沉(直沉到水底,所受合力为0,物体静止);若F浮>G物,则物体上浮(直到物体漂浮在水面)

若F浮=G物,则物体漂浮(物体只有一部分浸入水中); 若F浮=G物,则物体悬浮(物体全部浸入水中)。

根据: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V物=V排=V,和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进一步推导。

由于:G=ρ物Vg,而F浮=ρ液V排g

克拉玛依准东中学 物理组

得到推论:物体的浮沉可以由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判断,也可以由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相比较的大小关系来加以判断。即:

ρ物>ρ液

下沉 ρ物=ρ液

悬浮

ρ物<ρ液

上浮最终漂浮

再回到刚才分组实验:石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所以石头沉入水底;蜡块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所以蜡块上浮直到漂浮在水面;鸡蛋的密度等于盐水的密度,所以鸡蛋悬浮在盐水中。

二、浮力的应用 1.轮船

提出问题:钢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但用钢铁制成的轮船却可以在水面上行驶,这是为什么?

学生利用给定的实验器材(牙膏皮)进行分组实验,寻找答案:采用“空心”的方法可以增大浮力。

(利用影片介绍轮船是如何利用浮力的)

学生思考:轮船从河里到海里,船会上浮些还是下沉些?为什么?(轮船在河里和海里都是漂浮状态,即在河里和海里的浮力都等于重力,由于海水的密度大于河水的密度,所以它排开海水体积小于它排开河水的体积,轮船要上浮一些。)

在这里简要介绍轮船的排水量:

轮船的排水量是指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总质量。(学生可以进而得到:若乘g则得到满载时轮船受到的浮力,也就是轮船满载时船和货物的总重力)

2.潜水艇:

问: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潜水艇下潜、悬浮在水中或浮出水面? 演示:潜水艇小实验,简介装置,进行演示。

看课本插图。重点观察潜水艇的水舱及水舱中水的多少对潜水艇浮沉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下潜”:向潜水艇水舱中充水,潜水艇逐渐加重,潜水艇重大于它受到的浮力,就逐渐潜入水中。

“悬浮”:当水舱中充满水时,潜水艇重等于浮力,潜水艇可以悬浮在水中。

“浮出水面”:用压缩空气将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潜水艇变轻,潜水艇重小于它受到的浮力,从而浮出水面。

板书:3.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的。

3.气球和气艇:

看课本插图,并阅读课文。

问:节日气球、热气球、飞艇,其内部充的是什么气体?这种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还是小?它为什么能够升空?

答:节日气球或携带气象仪器的高空探测气球里充的是氢气或氦气;热气球充的是被燃烧器烧热而体积膨胀的热空气;飞艇中充的是氢气或氦气。这些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由于气球或飞艇的总重小于气囊排开的空气重,即重力小于浮力,气球和飞艇就能上升。当上升到一定高度,由于越高空气密度越小,它受到的浮力变小,浮力等于重力时,它就不再上升,停留在这个高度。请你想一想,如果这是个载人的带吊篮的气球,为了使乘客返回地面,你打算采用什么办法?

克拉玛依准东中学 物理组

板书:4.气球和飞艇,体内充有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氢、氦、热空气)。

三、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知识。

四、布置作业:《随堂练》浮力的利用 分组作业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克拉玛依准东中学 物理组

篇2:初中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电子教案-14.6 浮力的利用

实验者同组实验者实验时间

一:实验目标1:巩固天平的使用方法;

2:理解并掌握“排水法”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 3:学会分析实验,如何改进实验步骤可以更好的减小试验误差。二:实验原理:。三:实验器材:。

四:实验过程:1:测形状规则的的固体的体积,例如实验室的铝块。A.利用天平测量铝块的质量为:。

B.利用刻度尺测量它的半径,从而求出其横截面积,再测量高,利用公式:V=S.h求的铝块的体积约为:。

C.利用公式,求的铝块的密度为:。

2:测形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例如小石块。

思考:质量可以用天平测的,那么体积呢?形状不规则,无法用刻度尺量取,该用什么方法呢?。

实验步骤:A:利用天平测自己准备的小石块的质量为:m石=

B:量筒中水的体积为V水=

,用细线悬挂小石块慢慢放入水中,测的此时液面示数为 V总=,则小石块的体积为V石=

。C:则石块的密度为ρ石=

反思:1.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不可以先测石块体积,再测石块质量?如果不可以,说说为什么!。

2.实验过程中为了减小误差,你们采用的方法是。3:测量液体的密度,例如水的密度测量。

提示:测量液体的质量要用烧杯,侧液体的体积用量筒 实验步骤:方法一:A:测量空烧杯的质量m1 B:将待测液体倒入烧杯中,测总质量m2,则液体的质量为

.C:将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取液体的体积v D:则液体的密度为(用题上字母表示)。方法二:A: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1 B: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其体积V C:测量烧杯和剩余水的适量m2,则倒出水的质量为。D:则液体的密度为(用题上字母表示)。

反思:两种方法哪种好?哪一种方案需要改进,从而更好的减小误差,如果不改进会是实验值偏。实验练习题

1.小李同学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操作情况如右图所示,其中错误的操作有:(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2)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惠安是“石雕”之乡。小星取一小块样石,通过实验来测定石块密度。

(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在分度标尺上的位置如图22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样石的质量,所用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22乙所示,质量为_______g。用量筒测出样石的体积如图22丙所示,体积为_______cm3,样石的密度为_______g/cm3。

(3)在加工过程中,该石块的密度将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东同学在测定盐水密度的实验中,其方法和步骤完全正确,如图20甲显示的是他将烧杯中的部分盐水倒入量筒后,天平重新平衡时的情景,乙显示的是倒入盐水后量筒的读数。(1)根据图中相关数据帮小东将下表填写完整。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g

倒出部分盐水后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g

倒出盐水的质量m2/g

盐水的密度ρkg/m3

(2)另一位同学的实验方法是:先测出空 烧杯质量,并在量筒中倒入盐水,测出盐水 的体积,再把量筒内盐水全部倒入烧杯,测 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计算盐水的密 度,用这种方法测出盐水的密度ρ'与小东

篇3:初中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电子教案-14.6 浮力的利用

11.知识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简单的磁现象, 知道磁体有吸铁性和指向性。

(2) 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了解磁化现象。

22.过程与方法

(1) 感知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认识磁极, 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经历观察磁现象的过程, 能描述其主要特征, 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33.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激发爱国热情, 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 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精神, 感悟物理与生活的和谐关系。

二、重难点

重点: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了解磁化现象。

三、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的磁铁、磁针、指南针、一小堆大头针、铁片、铝片、铜片、玻璃片、橡皮、镍币、铁钉、细线、白纸、充磁器、有关磁性材料的实物、图片、电脑多媒体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11.引入新课

播放《猫和老鼠》动画中磁铁产生奇妙作用的视频。提问:“动画里面应用到哪些物理知识?关于磁在生活中的应用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回答, 并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一些磁现象。

引入并板书课题, 投影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教学反思

视频非常生动, 学生一下子被磁铁的魅力所吸引。虽然学生对磁现象并不陌生, 但精彩的视频还是勾起学生强烈探究磁现象的欲望。视频时间稍长, 可压缩至1分钟左右。通过事先投影学习目标, 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指向性。

22.新新课课教教学学:磁现象

环节一

组织学生自学教材, 自学时围绕“你最想研究有关什么的磁现象?”这个问题进行。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器材, 思考提炼所提问题。

提问:“对于磁现象, 你最想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的猜想呢?你将如何设计并进行实验?”

组织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拟研究的感兴趣的问题。

教师把搜集的问题进行投影, 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与设计实验方案。

附:搜集的主要研究问题:

(1) 磁铁能吸引哪些材料?

(2) 磁体各部分磁性强弱是否相同?

(3) 让磁体能够自由转动, 当磁体静止时, 磁极的指向会是什么方向?

(4)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怎样的?

(5) 如何使没有磁性的铁钉获得磁性?

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不难, 学生自学教材宜放到课前预习完成。一方面可节省课堂的宝贵时间, 另一方面可养成课前预习习惯。自学教材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 并动笔在教材上做相应记号, 进而思考提炼将要提出的问题, 目的性强, 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较弱, 问题只停留在表层, 没深入思考加以提炼, 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存在较大偏差。此时, 一方面可对所提问题降低要求, 只定位在“对于磁现象, 你最想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的第一环节;另一方面可充分发挥小组讨论作用, 把个人提问变成小组提问;再一方面教师可以加以适当引导。今后需加强有效提问方面的训练。

环节二

组织学生小组完成实验1-3:磁铁能吸引哪些材料?磁体各部分磁性强弱是否相同?让磁体能够自由转动, 当磁体静止时, 磁极的指向会是什么方向?

教师巡视指导。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归纳实验结论, 并填入实验报告单。

由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探究结论, 学生评议。

板书:磁性、磁体的概念。

板书:磁极的概念。

介绍磁南极 (S) 和磁北极 (N) 。

游戏:《判别南北方向》。方法是:请一学生到讲台前, 两手侧平举, 左手指南方, 右手指北方站定, 然后教师用口令叫学生原地打转, 当叫“停”后, 学生的左右手仍要恢复指向南、北极。

提问:“世界最早的指南工具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播放视频《指南针》、《司南》。

出示一个摔断的磁体, 提问:“这个磁体只有一个磁极吗?如果把摔断的两个磁体紧合在一起, 能获得一个四个磁极的磁体吗?”

学生猜想回答, 教师演示实验, 说明磁极是成对出现的。

教学反思

能突出学生主体学习地位, 在实验的设计、操作、归纳、评估等各方面都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能充分利用小组学习, 分工合作, 交流讨论, 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教学能分层次进行, 层层递进, 设计合理。本节课的探究实验分了三个层次进行:一是磁体、磁性和磁极;二是磁体的相互作用;三是磁化。因第一层次的探究实验较简单, 学过小学《自然》, 多数学生对之并不陌生。为了使课堂紧凑, 留足后面课堂反馈训练的时间, 也为了突出第二层次的重点和突破第三层次的难点, 第一层次的3 个实验宜改为教师演示, 学生直接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得出相关结论即可。

教学形式丰富, 效果生动。通过探究实验、游戏、视频物理学史、演示实验验证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环节三

组织学生小组完成实验4: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怎样的?

教师巡视指导。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得出实验结论, 并填入实验报告单。

小组交流讨论, 归纳结论。

由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探究结论, 学生评议。

板书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斥, 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播放我国上海磁悬浮列车的视频材料。

教学反思

本探究实验从方法上进行了改进, 可操作性增强, 省时省力, 效果更明显。方法是把书中用绳子将两磁铁悬吊起来研究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实验改进为:分别把两块磁铁放在水平两个小车上来研究, 也可以换为手握一根条形磁铁, 用其中一个磁极对准小车上磁铁的不同磁极来进行实验。少数学生用大磁针做实验, 效果不佳, 这是因为大磁针很容易被磁化, 致使其磁南、北极容易混乱, 这一点不必展开说明, 待学过磁化后可留给有兴趣的学生课外再研究。

环节四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与磁现象有关的应用?”

学生列举磁现象的应用。

播放视频《磁记录》, 让学生发现材料中的磁信息。

提问:“怎样获得人造磁体呢?如果给你一根钢钉, 你能想办法使它获得磁性吗?”

学生回答。教师介绍磁化的两种方法。

组织学生小组完成实验5:如何使没有磁性的铁钉获得磁性?

教师巡视指导。利用竞赛法, 对钢钉经磁化后吸引大头针多的小组进行展示。

继续引导学生小组合作, 进行自制指南针比赛。

方法是:把两枚缝衣针经磁化后穿入小泡沫块中, 放入烧杯水面, 观察制作的指南针静止时所指的方向。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 学生制作比赛作品。

交流评估:哪些组制作的指南针是有用的?对不达标的指南针你将如何改进?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论。

讨论:磁化有哪些利和弊?

板书:磁化的概念。

教学反思

本环节实验充分利用中学生表现欲强的特点, 通过“比磁化后谁的钢钉吸引大头针多”和“比谁制作的指南针最有用?”的两次竞赛活动, 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有的小组自制指南针效果并不明显, 有的缝衣针静止时并不指向南北方向, 甚至有的缝衣针在泡沫块上重心不稳, 翻成了上下方向。对这些实验失败的小组教师应作出怎样的指导?是为了赶进度而“故意疏忽”他们?还是不计时间在课堂上耐心指导直到所有小组重新完成?抑或是先保证留有反馈练习时间而将没完成的小组留到下课后指导继续完成?笔者认为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学生各方面能力水平参差不同, 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搞“一刀切”, 首先要承认差异, 允许差异。如果是较多实验小组效果不明显, 此时教师要耐心帮助学生分析查找失败的原因, 经改正后重新让学生获得成功感;如果是个别小组实验效果不明显, 为了保证全体学生当堂反馈时间, 没完成的问题则可留到下课后进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有耐心, 多引导鼓励学生, 急躁或指责只会挫败学生积极性, 长此以往, 容易使学生产生沮丧感进而讨厌本学科学习。

组织讨论磁化的利与弊, 使学生学会看待问题应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 有意识地培养了一种辩证法思维。

3.小结

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小结:

1.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2.我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学生自主归纳小结, 对学习中存在的疑问,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暴露出来, 通过其他同学帮助得到解决, 体现了“学习终究要靠学生自己解决”的理念, 学生主体地位突出。

44.当堂反馈

学生完成5 分钟当堂反馈练习。教师巡查指导, 学生互相评价。

教学反思

通过限时完成课堂反馈, 及时巩固新知, 符合生本理念。利用投影学生完成的作业, 实现互相评价、互助学习, 有效减少了学困生, 可较好提高教学效率。

55.课课外外作作业业 (投影)

(1) 完成学案第20.1 节课外练习内容。

(2) 在你的生活中能不能找到这样的情况:在什么地方装上一个磁体后, 便会给你带来方便或者能提高工作的质量?请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教学反思

学以致用, 把学习活动延伸至课外。课外作业不仅是巩固知识目的, 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 可使学生科学素养得到综合提高。

五、总评

本节课思路清晰, 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注重科学探究, 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这一理念。教学活动形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学基本流程为: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交流评估。本节课对“多媒体和实验探究整合下的物理有效教学”进行了有益尝试, 淡化了知识点的传授, 通过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动手的热情, 通过灵活应用投影、视频、游戏、实验、合作交流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从实验事实出发主动探索磁体的性质,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并通过自制小磁针及课外实践活动的布置, 培养了学生创造发明的意识。本节课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施生本教学, 贯彻“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当堂反馈”的原则, 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让全体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快乐地自主建构知识, 较好地达成了物理高效课堂。

摘要:构建生本高效课堂已成为教师们努力的方向。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多媒体和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创设出良好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问题。笔者通过《磁现象》的一节公开课对课题“多媒体和实验探究整合下的物理有效教学”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本文是本节课的教学案例, 希望通过教学过程及其反思, 给生本高效课堂下的教师们一些实践启示。

篇4:初中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电子教案-14.6 浮力的利用

题:第十一章复习和总结

两课时:

这一章我们学习完了,在这一章里,我们主要学习厂质量和密度两个物理量,质量反映了物质的属性,密度反映了物质的特性.本章共四节,第一节带领我们认识了浩瀚的宇宙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接下来课本中又讲述了物质的组成——分子,分子的组成——原子.从本课中我们在认识宇宙组成的同时也更加激发了我们研究探索宇宙的热情.第二节是质量,质量是初中物理的重点,课本中首先介绍了质量的概念.我们知道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同时在讲述质量的同时,课本中还向我们介绍了质量的测量,也就是如何使用天平,从天平的构造、使用方法上都作了详细的介绍.第三节学习了密度.密度也是一个重要概念,它表示的是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在奉节中还学习了密度的测量,对天平和员筒的学习有了更深的认识.第四节,我们在了解天平和量筒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实际的操作,测量了一些物质的密度.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对多彩的物质世界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锻炼了我们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

(2)会调节天平平衡,会使用砝码,会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掌握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灵活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4)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5)会使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1.质量的概念. 2.密度. 3.天平的使用. 教学难点:1.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2.密度的应用和计算.

m3.公式的正确理解.

v4.判断空心还是实心的问题.

教学方法: 1.观察法:会观察天平的构造及其作用,观察游码的初始位置,观察天平的最大称量和最小称量,观察砝码(每个砝码的质量).

2.实验法:会正确使用天平进行简单实验.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网络(板书)

多彩的物质世界

宇宙及其微观世界: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又由居于原子中心的质子和核外绕核高速运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还有更小的夸克。

物质存在的状态:固体、液体、气体的微观模型。

质量:

概念: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m)单位:kg g mg t

测量:天平结构调节使用

克拉玛依准东中学 物理组

密度:

定义:单位体积内某种物质的质量(ρ)

公式:ρ=m/V

单位:kg/m3 g/cm3

测量:规则固体:天平、刻度尺

不规则固体液体:天平、量筒 应用:求质量、求体积、鉴别物质。

二、典型例题

例1:某仓库有一捆铁丝,其质量为7.9 kg,测得直径为1 mm.问这捆铁丝有多长?

分析:铁丝的长度可用刻度尺量,但是一捆铁丝,用刻度尺量很不方便,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求出就方便了.解法如下:

例2:现有一台已调好的天平(配套砝码),一个盛满水的烧杯,只用这些器材(不使用任何其他辅助工具)测出一堆金属颗粒的密度,要求写出实验步骤和计算金属密度的数学表达式.

分析:从实验原理(m)来分析,要测出金属颗粒的体积才能解决问题,可是器材中没有量筒,v但有装满水的烧杯,能不能用排水法,通过质量与密度的知识求出金属颗粒的体积呢? 设想可测出盛满水的烧杯的质量(m1),把颗粒加进烧杯,部分水(体积等于颗粒体积)溢出,再测出总质量(m2).若事先测出颗粒的质量(m0),我们再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关系.

m0→金属颗粒的质量;

m1→m杯+m水; m2→m杯+m0+m剩水· 则溢出水的质量 m溢=m1-(m2-m0)→可以求出V溢=V金,问题就解决了.

答案:实验步骤如下:

(1)调节天平,测出金属颗粒的质量,记为m0

(2)测出装满水的烧杯的总质量,记为m1.

(3)将金属颗粒装入烧杯中,让水溢出,等水面静止时测出金属颗粒、烧杯、剩下水的总质量,记为m2.表达式:m金m

vm1(m2m0)水

例3:有一架天平,没有量筒,要测出某种液体的密度,还需哪些实验器材?写出实验步骤并推导出计算密度的公式.分析:除天平和被测液体外,还需要一个烧杯(或烧瓶)和足量的水,用等积法测出液体的密度.

实验步骤如下:

(1)用天平称出烧杯的质量m;

(2)在烧杯中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1;

(3)把烧杯中的水倒出来,再倒满被测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2;

m液m水,m2-mm1-m m-m(4)计算液体的密度.

因为V液=V水 所以 得:2.即液水液水液m1-m水

三、课堂小结

克拉玛依准东中学 物理组

四、布置分组作业: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篇5:初中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电子教案-14.6 浮力的利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能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初步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及机械能守恒的理解。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及机械能守恒的理解。

教学方法:

采用双主互动·小循环多反馈·分组合作的教学方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单摆、滚摆、过山车模型、铁锁、细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课:

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以此事例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学生回答)

(二)新课引入:

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三)新课进行:

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实验1:滚摆实验。

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实验2:单摆实验。

此实验摆绳宜长些,摆球宜重些。最好能挂在天花板上,使单摆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动,以便在黑板上记录摆球运动路线中左、右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位置。

克拉玛依准东中学 物理组

分析单摆实验时,摆球高度的变化比较直观,而判断摆球速度大小的变化比较困难,可以从摆球在最高点前后运动方向不同,分析摆球运动到最高点时的速度为零,作为这一难点的突破口。顺便指出像单摆这种往复的运动,在物理学中叫做振动。(单摆图)

综述实验1、2,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实验3: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

演示课本图1—7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实验。实验可分两步做。首先手持着木球将弹簧片推弯,而后突然释放木球,木球在弹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内运动。让学生分析在此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第二步实验,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让学生观察木球碰击弹簧片的过程。然后,依据课本图1—7,甲→乙图和乙→丙图分析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很多。其中有一些比较直观,例如:物体从高处落下、瀑布流水等这些事例也可以让学生列举,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有些事例比较复杂,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条曲线(抛物线)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呢?(板画足球轨迹,依图分析)首先我们来分析足球离地面的高度的变化,这是判断足球重力势能变化的依据。很明显,在上升过程中足球的重力势能增加;在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接着再分析足球的速度。足球在最高点时不再上升,说明它向上不能再运动。所以,足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小;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又逐渐变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足球在上升阶段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在下降阶段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生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人造地球卫星大家并不陌生,然而围绕人造卫星,同学们还有许多的谜没有揭开。例如:人造卫星为什么能绕地球运转而不落下来?在人造卫星内失重是怎么回事?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同学们进一步学习,今天我们只讨论卫星运行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人造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行,它的位置离地球有时近、有时远。(出示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轨道图)现以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例,它离地球最近时(此处叫近地点)离地面439公里,离地球最远时(此处叫远地点)离地面高度是238

4克拉玛依准东中学 物理组

公里,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114分钟。它在近地点时,速度最大,动能最大;此时离地面最近,重力势能最小。卫星由近地点向远地点运行时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向重力势能转化。直到远地点时,动能最小,重力势能最大。卫星由远地点向近地点运行时,重力势能向动能转化。在卫星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四)课堂小结

通过“想想议议”问题的讨论,进一步认识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1)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必定有动能和势能各自的变化,而且是此增彼减。

(2)动能的增减变化,要以速度增减来判断。

(3)重力势能的增减变化,要以物体离地面高度的增减变化来判断。(4)判断弹性势能的增减,要根据弹性形变大小的变化。

(五)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内容;

2.《同步训练》本节选题;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有什么体会?(请你写下来)

四、作业:

1、完成课本P 1、2、32、完成练习册分组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篇6:初中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电子教案-14.6 浮力的利用

浮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

2、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只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密度有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

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难点: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操作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展示教学图片:展示木筏、帆船、轮船、航空母舰、鸭子、救生圈、热气球、飞艇、潜水艇等图片。

提出问题:1、船为什么能在海面上航行?

2、人在死海中游泳,为什么漂浮在海面上?

3、孔明灯为什么能升空?

二、新课导学:

(一)探究点:浮力及其测量

1、演示实验:并画出漂浮在水面的木块所受的力

2、归纳得出:浮力的定义、符号、方向、施力物体。

3、提出问题:铁块在水中会沉底,铁块在水中受浮力吗?画出铁块所受到的力。

第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二)探究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1、如右图所示,我们研究浸没在液体中的长方体,分析它的受力情况。

h1

h2

(1)左、右表面和前、后表面所处的深度相同,受到的压强相等

受到的压力也相等,可以相互平衡。

(2)

∵下表面所处的深度h2大于上表面所处的深度h1,∴下表面受到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的压强,因为上下表面的面积相等,并由F

PS,可知下表面的受到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的压力。

(3)

实验结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上、下表面所受液体的压力不同。

计算浮力大小的第二种方法(压力差法):法F浮=F向上-F向下

3、演示实验:(再次验证浮力产生的原因)

乒乓球实验现象:

1.将乒乓球放入瓶内,向瓶里倒水,乒乓球不浮起;

2.将瓶下口堵住,乒乓球浮起

(三)探究点: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固体密度、液体密度、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浸没的深度等因素有关。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3、实验探究:

(1)浮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浸没的深度有关?要保证浸入液体中的体积不变,分别停在液体内不同的深度,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不同?

(2)浮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把一个柱状固体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当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逐渐增大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变化?

(3)浮力的大小是否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准备好不同密度的物体(如清水和盐水),把这些液体按密度大小的顺序排列。再把悬挂在测力计下的同一物体先后浸没在这些液体中,观察测力计示数是否变化?

4、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板书设计】

10.1

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2、符号:F浮

3、方向:竖直向上

4、测量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5、产生原因:上、下表面所受液体的压力不同。

篇7: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三、教学难点

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引导设问: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呢?

2..讲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导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

板书: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陈述: 既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提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

(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

1、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

(1) 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蜡烛点燃后,可以持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2) 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如果没有风,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3) 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蜡烛是湿热的,而且很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离火焰较远部分蜡烛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溶化形成一个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态石蜡储存于凹槽中,浸没着灯芯。]

(4) 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

2、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2)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3)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3.指导学生: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点燃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提问:通过探究这个小实验,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有什么感受?[第9页]

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练习:

1.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右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 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

篇8:初中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电子教案-14.6 浮力的利用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14.2热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热机中能量的转化

(2)知道四冲程内燃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3)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主要区别

★课程内容

1、内燃机

2、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3、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不同点

★重点——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难点——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不同点

★教具——模型、挂图

★过程

一、热机: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叫热机。

二、内燃机

(一)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1.冲程——活塞从气缸的一端运行到另一端。

2.吸气→压缩→做功→排气

(汽油与空气)(机→内)(内→机)(废气带走内能)

3.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活塞往反运动两次,曲轴(飞轮)转动两圈,燃气对鄂嘉中学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集体备课教案

活塞做功一次。

4.汽油机工作时,只有在做功冲程中,活塞靠燃气推动的,其它三个冲程中,活塞的运行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

(二)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不同点

不同点汽油机柴油机

构造火花塞喷油嘴

收入气体汽油与空气空气

压缩程度较大(压缩体积)

点火方式点燃式压燃式

特点小巧笨重

★小结: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3题

★反思:

§14.3热机效率

★课程内容

1、热值

2、热机中的能量损失

3、热机的效率

4、其他效率

★重点——热机的效率

★难点——热机中的能量损失

★过程

四、燃料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五、热值(q)

1.定义:1kg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叫热值。

2.热值是表示燃料燃烧的特性。

鄂嘉中学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集体备课教案

3.单位:J/kgJ/m3(指气体)

4.放热公式:Q放=qm或Q放=qv

六、热机中的能量损失

1.燃料未完全燃烧。

2.废气带走大量的内能

3.克服摩擦做功

4.散热损失

七、热机效率(η)

η=

1.提高热机效率的措施

2.让燃料尽量充分燃烧

3.废气回收利用(利用废气加热物体)

4.减少摩擦

5.减少热损失

八、其它效率

1.电热器η=

2.太阳能热水器η=

3.炉子的效率η=

★小结:

★作业——

★反思:

鄂嘉中学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集体备课教案

上一篇:钢琴曲谱歌谱下一篇:常态化制度化研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