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招生就业工作汇报

2024-05-14

2009年招生就业工作汇报(精选8篇)

篇1:2009年招生就业工作汇报

管理系2009年招生就业工作汇报

招生与就业工作是人才培养的两个端口,做好两方面工作至关重要。

一、按照学院统一部署全面做好招生工作

管理系在2009年招生工作中通过抓住三个重点环节、四个关键节点稳定招生规模。

三个重点环节是:认真调研分析编制好系招生计划;分时段进行充分广泛的招生宣传;录取关键时段做好咨询答疑和各项相关的组织落实工作。

重点做好的四个方面的关键工作是:

(一)顺应经济发展形势确定系专业建设和发展思路;以此为依据编制招生计划。2009年我系制定了“龙头”——物流专业持续发展,“精品”——旅游专业扩大发展,“传统”——工商专业改造发展,新专业高起点特色化发展的思路,在旅游管理专业下增设“酒店管理”方向,并适时申报为新专业,录取时初见成效——旅游类三个专业招生150余人,与物流专业189人的规模靠近,形成生源第二级。对调整专业结构,稳定招生规模起到一定作用。

(二)持续做好学院橱窗和系网站的长线宣传。在招生宣传关键期通过组织举办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配合学院做好深层次舆论宣传。

(三)抓住关键点有针对性进行宣传咨询。动员系职工积极参加院招生组的宣传;选派有经验的同志做好革命公园的集中宣传咨询; 接好报名期间的咨询电话,做好网上咨询宣传工作;动员全系职工关心参与招生宣传。

(四)做好录取后学生的咨询、引导和迎新期间各项组织工作。2010年,除继续做好以上各环节招生工作外,一要借迎评促建全力加强各专业内涵建设;二要创新系形象宣传的思路和做法,把省级重点专业的品牌文章做足;三要认真研究陕北能源企业、旅游酒店用人特点,力求在企业定点委培等方面寻求突破;

四、认真进行生源分布情况分析,有针对性组建招生宣传团队进行招生宣传。

二、全面做好管理系的就业工作

管理系2009届学生的毕业就业工作,在就业竞争加剧、就业形式严峻的情况下,取得了就业率自审96%,通审92.4%的好成绩。回顾一年,我们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领导,全员重视,责任落实

管理系2009届共有354名毕业生,数量位居全院之首,全力做好就业工作事关重大。而当时面临的情况是:新班子上任不久,各方面情况需要熟悉,各种社会关系需要建立,毕业班的班主任两个休产假,一个离校,辅导员兼班主任的高路同志在就业最关键时期工作变更,困难重重。面对困难我们从实际出发,调整人员组成了精干高效的管理系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落实领导,明确责任,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工作措施,推行了配套的工作方法,形成了“一把手”抓重点,分管书记全面组织,工作组成员人人落实的工作机制并在系内营造“人人关心就业,人人参与就业,人人推动就业”的有利 氛围,以此促进我系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做好调查研究,加强工作的针对性

为了使就业工作做到工作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我们认真开展三个方面的调查:一是就业市场调查,针对系内专业与市场行业的用人情况,有目标、有方向的调查一批单位,广泛利用各种资源,掌握信息,了解情况,做到密切接轨,做好工作;二是利用顶岗实习学生返校契机对354名学生下发调查表,对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去向进行认真调查,了解学生对就业认同的情况,认真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做好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在三月份和五月份还进行了两次重点的调查,随时了解学生在实习、就业工作过程中集中反映的问题,及时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在今年的工作中,按照调动一切资源推动毕业生就业的宗旨,有重点分层次开展工作。对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岗位对接”这一关键问题着重抓住四个密切结合:一是与学生顶岗实习的实习单位安排就业密切结合;二是与校内外就业招聘会密切结合;三是与学生自己家庭安排密切结合;四是与自主就业、个性化选择的方式密切结合,如:自主创业、专升本继续教育、入伍参军等形式。

(三)分步推进做好学生的全程就业教育和指导

根据管理系09届毕业工作的实际,我们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与指导。一是在09届学生顶岗实习一半返校期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政策及就业策略等方面的教育;二是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电话访谈,到岗指导及网群指导对顶岗实习期间的学生进行职 业岗位的认知教育,解决立足基层,及早就业的问题;三是在顶岗实习结束的时候进行重点教育,就是在五月份进行的“重点人员”的“重点”再教育。在这个时候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就业方向,一般学生已找到了就业岗位。因此,对还没有具体就业岗位和对就业认识不清晰的学生进行重点教育,了解他们的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四是在07级(明年毕业)学生顶岗实习前举办专题讲座,进行就业形势与做好就业准备的教育;五是经过前半年的探索准备,本学期已开始了在校学生的全面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的组织实施,并且将在总结全年开展就业教育指导工作经验基础上,明年使就业教育与指导工作规范化运行。力争通过有效措施使学生在校三年通过职业教育课程、专业指导课以及党课、团课、形势教育课等方面的学习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社会行业对职业要求的教育、职业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对职业、对岗位对就业形成科学理智的认知,做好就业准备。

(四)深化学生2+1顶岗实习,帮助学生择业就业

管理系开展2+1教学模式是一个解决学生择业,提高学生择业认识,提高就业率的好方法,我们也可以称它为实习、就业直通车方式。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让学生提前进岗,在实践中接受岗位磨练,提高学生对岗位的认识;二是抢其他院校之先占领就业市场;三是给学生提供了较充裕的认识—选择—再认识的时空环境。使学生通过实习对职业、就业形成认识和再认识,使学生在现实的教育中完成自我教育。尽管他们在工作中选择了一次或多次“跳槽”,但在“跳槽”中 进行选择、思考,最后到逐渐稳定下来,这种方式给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也提高了我们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五)积极组织企业招聘,促进学生有效就业

2009年3月至5月,结合就业和顶岗实习我们在系内举办了40多场招聘会和招聘活动,使企业单位直接进行用人选择。这带来六大好处:①所来的企业是经过我们选择过的,专业对口性强,可减少盲目性;②许多企业是我们的校企合作单位,他们中间的有些企业经理、业务骨干本身就是给学生代课、上课的教师,师生比较熟悉本身就有选择意向;③是学生在参加招聘的时候经受了锻炼,一次不行,还有二次机会,同时,也给学生以后参加其它招聘会积累了经验;④系里在学生参加招聘会之前就要求他们按照就业指导课的要求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自述材料的准备,求职应聘的心理准备,礼仪服装的准备等;⑤很重要的一点是企业、学校、学生、家庭对这种形式都很欢迎,做到了“四嬴”。这种方式给企业提供了稳定的人才后备力量,给学生解决了出路,学校把握了市场,给学生家庭也解决了负担,家长比较放心;⑥给招生宣传带来了很好的资源。

(六)存在问题

认真总结一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 题,有待今后工作中加强和改进。一是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有待加强;二是对学生2+1顶岗实习的管理有待完善,对工作推进的具体方法还需研究推敲;三是对“重点”学生的教育管理方法有待探索,这部分学生的情况主要表现为:①有些学生对职业的期望值过高,存在一些 不现实的想法;②有些学生家庭存在问题,如条件优越,不鼓励学生就业;③有些学生懒字当头,怕苦怕累,不愿就业;④有些学生缺乏耐性,不停“跳槽”,⑤对学生的自我创业意识有待加强,⑥协议签署率低;四是要加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指导和机制引导。五是每年新手做就业,使工作总处在学习适应状态,不利于提高就业工作水平。

(七)针对明年就业形势,我系做好就业工作的思路与措施 明年我系有毕业生400余人。我系将坚决贯彻落实学院党政关于就业工作的决定和要求,加强领导,健全机制,落实责任,创新工作,全面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其具体措施:

1、全面动员,全面重视,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及社会资源,促进就业。

2、在12月份确定一批紧密联系层合作企业,重点联系请他们提出明年的用工计划,对我系大三学生进行预就业计划落实工作;同时根据企业提出的明年用工时间、具体要求等和我们的要求进行协商对接;

3、在12月份07级学生返校之际下发“学生就业意向调查表”,就学生 “五种就业意向(①实习就业②家庭安排③系里再安排④自主择业⑤专升本、西部计划、参军、考公务员等)”进行摸底调查,然后深入了解、分析,查找核心问题进行着力解决;

4、解决好专升本学生存在的问题(由于专升本是4月份,考上好办,考不上就面临立刻要安排单位的问题)。

5、问题学生单个辅导。

汇报人:管理系

雷瑛

2009年11月30日

篇2:2009年招生就业工作汇报

千方百计完成中职招生任务

--宿迁市2009年职教招生工作情况汇报

我市2009年大职教招生,经初步统计是56206人,其中五年制高职招收2520人,普通中专招收21927人,职业中专招收15826人,职业高中招收2489人,成人中专招收7566人,技工学校招收5878人,完成省教育厅下达我市大职教招生任务的100.5%。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统一思想强认识,拓宽思路抓招生

我市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09〕12号)文件精神,把职教育招生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市教育局成立了中职招生领导小组,一把手局长亲自抓,分管局长具体抓,要求各地、各职业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对职教招生工作重要性认识,明确职教招生任务,做到目标到学校,责任到校长,任务到个人,千方百计拓宽招生工作思路,力求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凝神聚力抓落实,通过多途径,多形式的宣传发动,促进全市上下思想认识到位。同时我们要求各地、各职业学校要内外结合,灵活机制,拓展生源渠道。即:拓展中考录取主渠道。要求各县(区)要确保规定的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确保57%以上的初中毕业生升入职业学校。市直职业学校、市外按计划在宿迁招生的职业学校、五年制高职校录取县(区)的考生算入县(区)初中升学率。拓展成人教育录取渠道。多方组织生源,积极面向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复转军人、返乡农民工等城乡劳动者开展职业学历教育。面向开发区企业、服务行业等办好成人中专。拓展职成教育联合办学渠道。推进职教中心与乡镇成人中心校结合,推进农科教结合,实行联合招生、联合办班,确保今年职普比例,千方百计完成职教招生任务。

二、招生工作行动早,舆论宣传力度大

市教育局从三月份开始就组织职教招生调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中阶段招生工作意见》,要求各县(区)教育局、各职业学校要加大招生工作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招生氛围。并指定由市教育局职社教处牵头,录制了《职业教育--助你走向成功》职教专题宣传片,发放到每一所初中,市教育局孙其松局长走进演播室,大力宣传职教助学政策,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正确分析招生形势,要求初中生源学校和职业学校干部教师要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家庭,上门动员,宣传招生政策,指导学生升学,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要采取特殊的照顾政策,保证他们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以保证97%以上的初中应届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并保证57%以上的初中毕业生上职业学校。六月份以后,市教育局又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严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收初三复读生的紧急通知》、《关于动员普高学生就读职业学校的通知》、《关于公布2009年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控制最低分数线的通知》等有关招生文件,通过各种途径,充分利用《教育在线》电视栏目,大力宣传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09〕12号)文件精神,积极营造全社会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人人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内引外联措施实,市外招生见成效

利用区位优势,加强与中西部地区招生合作。我市地处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的缓冲段,在黄淮海经济圈内位置特殊。在职教招生方面,既要送出去又要引进来。一是加大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联合办学力度。扩大与苏南联合办学,引导学生到省部属中专去读书。我们通过各种途径与苏州、无锡、南京、常州、镇江等地的职业学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争取省部属中专校和五年制高职到我市多招生,让更多的学生走出去,到经济发达地区去读书。2009年,全市与苏南、苏中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协议人数达4235人,完成市外中专校和五年制高职在宿迁招生计划5613人。二是积极开辟市外招生市场。我们要求有条件的职业学校要积极扩大省外生源基地,力争从市外招收更多的学生到宿迁接受职业教育。要求各县(区),市直职业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地走出去,扩大宣传,扩大合作范围,扩大生源基地。五月份以来,我们发出了大量邀请函,邀请中西部地区8省市的40多位职业学校校长来我市考察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同时要求各职业学校组织人员到中西部地区的河南、陕西、山西、河北、江西、甘肃、宁夏、青海、云南以及周边地区开展联合办学和定点招生。八月份,市教育局孙其松局长亲自带队,组织各大职教中心校长赴安徽、甘肃等地进行省外招生,积极开辟市外招生市场,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截止目前,我市与中西部地区联合办学及直接招生人数达6018人。

四、督查反馈及时抓,规范管理效果好

为切实加强职教招生环节的管理和指导,做到有计划实施,分阶段督查,全程把握情况,全面落实措施,明确工作职责,一是严把三个规范。即:规范招生宣传。我们要求招生学校和生源学校加强协调与配合,共同搞好职教招生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宣传职教招生政策、招生信息、招生要求,确保把市招办编印的《宿迁市2009年中考报考指南》发到每个考生手中。同时要求职业学校在宣传办学条件、办学成果、就业推荐、工作待遇、收费标准等情况时要实事求是,不得夸大其词,不能误导学生。职业学校之间不得相互诋毁。在新闻媒体上发布招生广告必须报市或县(区)教育局审核批准,未经审批不得刊登和宣传。规范招生行为。实行阳光招生,严禁暗箱操作,严禁有偿招生,严禁欺诈蒙骗学生。生源学校和教师个人不得向未经市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同意的招生学校提供学生信息,更不得以收取 “介绍费”、“推荐费”为目的。对违反高中阶段招生政策、扰乱招生秩序、违规招生、乱收费的生源学校和个人要追究当事人及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并予以严肃处理。规范市外招生。严格执行赴外省、特别是地震灾区招生审批制度。未经市教育局批准,任何职业学校不得擅自到省外、市外招生,赴省外市外招生宣传材料须经市教育局职成教处审核批准。二是做好三个统筹。即:统筹好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的招生。我们坚持市委、市政府规定的职普比例5.7︰4.3不动摇,按比例安排招生计划,实行同批次录取。禁止普通高中超计划招生和线下录取。统筹好公办和民办职业学校的招生。从专业设置入手,量力而行,量体裁衣,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实现错位招生,避免恶性竞争。统筹好区域内和跨区域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树立一盘棋思想。鼓励支持初中毕业生报考市直职业学校、市外按计划在宿迁招生的职业学校、五年制高职校,以实现多样性培养人才的目的。三是建立三项制度。即:建立招生奖惩制度。切实制定奖惩方案,充分调动职业学校到外省、市招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作为衡量初中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指标,特别是把升入职业学校的任务数分解到初中,要求各初中学校要把动员报考职业学校与初中教师的工作考评挂钩、与奖惩挂钩、与工作绩效挂钩。建立招生定期督查制度。围绕全市职教招生总体目标,要求县区分解到责任单位,排定招生序时进度,定期督查招生工作,今年的职教招生期间,市教育局分别召开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职教招生推进会,组织了2次职教招生拉网式大检查,效果显著。建立学校招生旬报制度。我们实行招生数据旬报制度,及时把握招生情况,以招生动态形式,反馈全市职教招生情况。

当然,我们在职教招生工作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学生家长对职业学校搞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提前上岗不理解、不支持,认为职业学校办学不规范,不象普通高中那样有规律,给职校招生带来很大困难。二是招生宣传不规范行为仍然存在,招生宣传存在随意性现象,有的还相互诽谤。这些问题我们要逐步的加以研究和解决,确保我市职教招生工作健康有序的进行。

篇3:2009年招生就业工作汇报

一是考生报考踊跃。2009级免费师范生生源数量比较充足, 重点线上考生达到招生计划数的数倍以上, 如报考华中师范大学的湖北考生数与招生计划达到10:1的比例。

二是生源质量保持良好。6所部属师范大学在各地录取的免费师范生平均成绩高出省重点线42.5分, 录取最低分平均高出省重点线31.2分, 录取最高分平均高出省重点线64.3分。

三是生源结构基本稳定。2009级免费师范生中, 中西部生源占89.38%, 农村生源占59.4%, 男生占35.1%, 与2008年相近。

篇4:2009年招生就业工作汇报

《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规定》政策调整

前不久,教育部发布《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与去年对比,今年的高招政策有了一些调整。

1、新增两类不得报考人员

今年,增加两类人员不得报名:(1)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非应届毕业年份以弄虚作假手段报名并违规参加全国统考的应届毕业生;(2)在上一年度参加全国统考中利用通讯工具作弊、由他人代替考试或代替他人考试等被认定为考试作弊行为情节严重的考生。据悉,这是教育部首次在招生工作规定中明确将弄虚作假获取报名资格及作弊情节严重者纳入不得报考人员行列。

2、异地借考限定试卷相同地

今年对“异地借考”做出了新的条件限制:要在两地试卷相同的前提下,并满足其他相关条件方可申请借考。其具体规定如下:因公长期在非户籍所在省(区市)工作的人员或其随身子女,确需在其工作或学习地借考的,在两地试卷相同的前提下,由考生向工作或学习单位所在地及户籍所在地的省级招办提出申请并经同意后,可在考生工作或学习所在地的省(区市)办理借考手续,参加考试。考生答卷的评阅及录取事宜由其户籍所在地省级招办处理。

3、招生章程内容审核更严

规定中明确要求各高校招生章程其内容必须真实、准确、表述规范,经审核备案后方能向社会发布,且不得擅自更改,并明确规定:民办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招生宣传(广告)中不得使用模糊或隐瞒办学类型、层次的简称。学校法定代表人应对学校招生章程及有关宣传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今年新设44种高取高专专业

前不久,教育部公布2009年拟招生的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高校及专业,新增设44种专业。

新增设的专业有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如都市园艺、公路工程检测技术;有高技能型的紧俏专业,如船舶电气工程技术、港口电气技术;有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如猪生产与疾病防治、化妆品营销与使用技术;也有涉及社会公共服务管理的,如城镇艺术设计、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还有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应运而生的专业,如职务犯罪预防与控制、社区矫正、拍卖与典当管理等。教育部规定新增专业原则上限定在开设专业的相关地区招生。

33所国家示范性高职单独招生9240名

教育部决定,今年安排参加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的院校有33所,招生计划共计9240名。

根据教育部要求,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计划纳入各试点院校当年国家核定的招生计划总数内;试点院校制定单独招生方案并向社会公布;试点院校生源范围主要为其所在省(区市)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试点院校单独或联合组织文化考试,也可结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组织相关考核,并于高考前完成录取;已被试点院校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当年普通高考及录取。

地方

北京:六类高考加分政策仅适用于北京高校外地高校不认

在北京高考加分政策中,有6类加分仅适用于北京的高校,外埠高校不认。

这6类仅适用于北京高校的加分情况中,有三种可在考生原有分数的基础上增加10分向学校提供档案: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的应届毕业生;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的应届毕业生;少数民族考生。

另有三种考生可在原有分数的基础上增加20分向学校提供档案: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的应届毕业生;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北京市市级体育比赛获单项前五名或集体前三名主力队员的应届毕业生;对获得区、县级见义勇为荣誉称号人员,在录取时,增加20分向学校提供档案,由学校审查录取。

青海:禁止高考生对个人信息进行修政

往年,青海省考生可以对考生信息进行修改,但这种做法却有一定弊端,个别考生借修改信息之机投机取巧,而且,因修改考生信息的人较多,增加了考生高考资格审查的难度……鉴于上述原因,青海省从今年起。明令禁止考生再对已确定的考生信息进行修改。

《青海省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实施细则》明确指出:各地要按照统一标准、分类采集、逐级负责的原则,认真搞好考生信息的采集和确认工作,确保考生相关信息的完整、准确、安全。考生报名、体检、志愿等信息一经考生签名确认并进入省级电子档案库,不允许再作任何修改。考生、家长或有关录入人员必须为自己填报确认的信息承担相应的责任。

安徽:紧急叫停跨市模考不得张榜排名

前不久,安徽省教育厅发出紧急通知,不得组织跨市的大规模模拟考试,也不得以模考成绩划线、排名。

该省教育厅在通知中明确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其招生考试机构、教学研究机构和中学不得组织针对高考命题的各类培训、研讨班(会)和讲座。中学教师和教研人员不得参与机构组织的与高考命题有关的培训、讲座。不得以高考命题为话题公开发表预测性意见。省教育厅、省考试院将建立高校招生信息发布制度。凡应当公开的信息内容,将及时向社会公布。未经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使用和发布。

同时,该通知还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严格控制各种形式的模拟考试、模拟演练等。坚决防止片面追求升学率,纠正各种猜题、押题行为。不得组织跨市的大规模模拟考试,不得以模考成绩划线、排名,不得在媒体上炒作模考分析,不得通过模考乱收费。

高校集锦

1、长沙理工大学实现湖南省政府与交通部共建。

2、香港理工大学拟在内地开设分校。

3、澳门大学拟在珠海建新校区,设置6到9个学院。

4、北京多所高校在京预留二志愿计划,如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商大学。

5、上海交通大学从今年起。将停止管理专业本科的招生,转为从全校大三工科、理科专业学生中选拔适合管理岗位的学生。

现象

重庆:上万应届生放弃高考

与三年前的高中入学数量相比,今年,重庆市高考报名人数比当初减少2万人左右。而据调查,应届高三学生中,有上万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

原因何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称,高三学生最后放弃高考的原因很复杂,这些考生多是农村考生,有的迫于无奈拿个毕业证外出打工。此外,严峻的就业形势,上完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使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要延,如果孩子成绩平平只能上专科,还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挣钱。

另一个因素也不容忽视,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一些学校迫于升学率的比拼压力,会召集部分升学无望的考生做思想工作,劝其放弃高考。

澳门高校:博彩专业无人敢想

作为著名的博彩业之都,澳门高校通常都设置了博彩相关专业。由于就业形势好,收入非常可观,所以澳门和香港的学生比较热衷报考这类专业。前不久,3所澳门著名高校在京举行首次招生说明会,讲解2009年对内地招生新政。不过,针对澳门高校的博彩管理类专业,京城的学生家长问询的多,真正想让孩子学“赌博”的却寥寥无几。

据悉,今年澳门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都招收博彩业管理的相关专业本科生,这是博彩管理专业首次在内地招收学生。其中,澳门大学的博彩及款客服务管理专业的招生章程中注明是用英语教学。“这是给拉斯维加斯培养人才吗?”一位学生家长开玩笑地说。尽管博彩业在澳门当地属于“金饭碗”,京城学生家长还是对这个专业颇有顾虑,询问的人多,真正想让孩子学“赌博”的却没有几个。有的家长说“如果能留在澳门的赌场里,那肯定是个好工作,不过内地学生要留在澳门很不容易,可回到内地,怎么就业啊?”

鲜事

高校开设“淑女班”培养现代淑女

前不久,武汉科技学院高职学院专门成立了一个淑女班,要求“学员不仅要懂国学礼仪,会茶道女红,还要懂得化妆技巧、服装搭配,甚至学习汽车驾驶”。公开以“淑女班”命名培养现代淑女,在国内高校尚属首次。

怎么样和对方打招呼、握手,形体语言等礼仪规范都是“淑女班”必备的课程。该班还对学生从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进行培训,改变其内在气质,提升人生格调和价值品位。此外,插花、茶道、化妆技巧、经典国学、服装与色彩搭配等也是学习的主要内容。据悉,“淑女班”6门课程共50课时,全部免费。首期学员为50人,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学期一年,最终可获学院颁发的结业证书。

重庆一46岁农民今年第五次冲刺高考

46岁的张朝廷是重庆九龙坡走马镇玉龙村居民。前不久他又报名参加高考,再次成为今年重庆市年龄最大的考生。

据了解,2005年,42岁的他首次报名参加高考,成绩136分。其中数学只有15分。2006年报名后放弃高考,2007年高考前和考试期间拒绝任何媒体采访。2007年高考后,他曾自信地估计能考200分成绩,并称作文自己写的就是《自嘲》。去年高考,他再次成为屡战屡败的“最老考生”。

篇5:2009年招生就业工作汇报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我校2009届毕业生供1490人,其中签约人,签约率人,考研人,灵活就业人,(二)毕业生支援西部、志愿服务西部、服务北京基层、应聘村主任、村支书助理、应聘社区工作者、参加重大科研项目研究的情况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情况:我校2009届毕业生共242人,其中已经落实就业去向人,人尚未落实就业去向。我校对经济困难的毕业生每人发放了100元求职补贴,(总人数、已落实人数、未落实人数及学校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求职经济补贴)

(四)地震灾区生源毕业生就业情况及所做工作:我校共有地震灾区毕业

生人,其中

(五)未就业毕业生的状况及未就业的主要原因(拟毕业后进行失业登记的毕业生人数及原因)

(六)京外生源毕业生保留户档情况

(七)岗位需求情况

(八)文明离校情况

二、主要经验做法(特别是与往年不同的成功做法)

(一)“一把手”工程及“三到位”、“四化”的落实情况

(二)本校今年提高就业工作质量的标准;本校今年制定的就业工作目标

完成情况

(三)开展就业指导的情况(特别是开设就业指导课的情况)

(四)就业市场开拓情况

(五)其他特色做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四、进一步做好本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考虑(主要是结合本校情况对提高

就业工作质量保持较高就业率和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路和做法)。

篇6:2009年就业工作小结

一、存在问题:

1、需继续加大和强化就业前的心理辅导,工作应细致到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面对现实、认清自我、找准位置,正确定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2、在推荐过程中加强常规管理工作,思想不松懈,上到班主任,下到每位学生。班主任更应积极配合和支持学校的就业安置方针和计划,严格按照学校的部署贯彻执行。班主任在培养相关优秀干部时,需要加强正确的思想引导,规范其正确的思想影响力。

3、在动员学生报名后,必须召开家长座谈会,把学校就业推荐的做法及单位基本情况、学校的学生就业后的要求等与学生家长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加顺利地完成相关工作。

4、学生对就业和现实社会过于理想化,面对就业中学生和员工的身份转化认识不够,从思想和主观意识上不能接受现实工作。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可能是:个别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思想工作有待加强、在平时的管理中应张驰有度,杜绝一切哄着学生、随着学生性子,在日常管理中只说优点忽视缺点。使得学生养成了习惯于被哄着、爱听好话等非理性心态,当面对就业现实中没有人哄着投其所好的情况时就无法适应,出现了对立、对抗等情绪。

5、有时工作疏忽,工作不细致,没能按要求检查和落实就业所需证件等,给安置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困难,直接影响了就业进度。

6、今年就业推荐工作中资料收集是最差的一年,照片很少,其他资料也很不齐。

二、改进工作的几点想法:

1、日常教学和管理中,严格按企业的要求和标准培养学生,企业的招聘 1

标准不会因某个学校或个人而改变,尽量降低可预见性的问题发生,在就业压力如此重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多的是练好内功,适应企业,适应社会。

2、如实给学生介绍企业的基本状况,特别是工作性质和岗位、工资待遇、食宿条件、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切忌误导夸大宣传,造成就业到岗落差过大,学生思想产生波动。

3、引导学生改变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拓宽就业思路,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企业和岗位,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先学会生存本领,再讲求生活质量,只有加强引导才学生才能有理性认识。

学生到企业就业,尽可能安排有经验的老师带队,便于解决突发事件,降低、排除一些可预见性问题的出现。

4、学生的安置是在平等、自愿的原则下,自己选择的企业,凡是报名后又不服从安排的,暂时取消其名额,推后安置,属自身原因情节严重者不予另行安置,毕业时间推迟,要让学生知道出现问题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和危害。再就是学生到企业之前,老师应和家长及时沟通,做好学生的思想防范工作,通过家长的配合,使学生在企业能够稳定工作。

5、带队教师必须完成交办的各项工作,如学生到单位后的照片、单位接受证明、学生就业跟踪调查表、学生到单位后的联系电话等。这些工作与出差补助直接挂钩。

6、严格就业推荐工作的审批程序:制定审批程序表,就业办、分管校长、校长分别签字后,由年级组长组织班主任选拔学生参加单位的面试。

三、建议:

篇7:2009年工作汇报--刘

尊敬的公司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2009年广厦重庆第一建筑(集团)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在集团公司的正确思想指导和分公司吴振鑫总经理的带领下,各项工作任务基本完成,超额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2009年度经营、生产任务指标,各工程项目进程基本按计划稳步实施、员工队伍也较为稳定,基本能够按公司要求完成各自份内工作。现将2009年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2009年工作情况

1、青海分公司在集团公司正确思想的指导和吴总的领导下、在各项目部的鼎力支持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全面走向正常轨道,各方面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同时让我在工作中也学到了很多相关行业内的知识,促进我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更加成熟,为我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各项目部在各自的工作中,“重诚信、守信誉”基本能够按时完成每一个项工作。但也存在各别项目部不能够严格履行与公司签订的合同、不按时发放农民工工资。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坚决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争取为我公司发展

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二、存在问题

1、管理意识不强、经验不足。在日常的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沟通、协调、配合能力较为欠缺,管理人员的现场管理工作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疏忽。以上各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经营资源的相对匮乏、资金实力较为薄弱。这使得我们对一些较大项目在保证正常的经营运作上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可以说由于资金的短缺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青海分公司的壮大。2010年我们要从更多的渠道引进资金以保证经营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2010年工作方向

作为分公司副经理,2010年的工作如何展开,如何确保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经营目标和生产指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因此分公司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寻求(集团)公司在资金上的鼎力支持,同时通过引进资金实力强的项目经理等多种渠道,最大限度获得资金保证。青海建筑行业以往承接任何工程都存在垫资施工,尤其在做自营工程时就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做后盾。2010年我们要在资金充裕的前提下,力争在青承揽到更多有影响力的项目,树立广厦重庆一建新形象、创品牌、增效益。

2、提高管理意识、加强内部各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

进一步抓好公司各部门管理人员的现场管理工作以及各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增强公司整体凝聚力。

3、积极转变经营观念、进一步拓宽经营思路,继续从改进经营观念入手,积极拓宽经营思路。与各项目部合作前,应充分调查、核实对方经济实力及信誉等情况,严格把好第一关。对符合公司利益的项目,公司可以采取特事特办的方法积极引进。

4、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工作效率。2009年就公司招投标项目来说,也有很多合作的机会。因此,2010年青海分公司仍将积极引进资金,并纳入有实力的项目老板、合作伙伴,努力做好每一项经营工作,提高工作效益。

我相信广厦重庆一建青海分公司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及青海分公司吴振鑫总经理的带领下,在各项目部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青海分公司各项工作在新的一年里将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篇8:2009年招生就业工作汇报

今天, 我们在这里召开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 研究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部署教育系统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 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 对完善就业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搞好就业培训、支持自主创业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并明确指出, 尤其要做好困难群众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和今年三月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 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11月7日, 胡锦涛、习近平、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大学生村官”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高度评价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激情和奉献精神, 要求健全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和政策, 使大学生到农村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既加强基层组织的骨干力量, 又为各级领导机关培养和储备来自工农的战略接班人队伍。11月9日, 刘延东国务委员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出,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义重大。2008年, 在各部门和各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现了预期目标, 取得了新的进展。在当前经济形势下,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希望教育部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科学调整专业设置,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与沟通, 完善政策服务体系,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观, 力争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 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 为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 深入贯彻落实, 进一步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按照中央的部署, 加大力度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刚才, 五个单位的领导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 介绍了生动丰富的经验, 我们听了之后深受教育、深受启发。现在, 我就进一步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讲三点意见。

一、圆满完成2008年目标任务, 为今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积累了经验, 奠定了基础

2008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559万人, 比2007年增加64万人, 增幅为12.9%。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克服了宏观就业形势严峻、经济运行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部分地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 实现了毕业生离校时就业率水平的稳中有升和就业人数的较大幅度增长, 各项重点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各级政府和高校高度重视, 为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证。党的十七大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写入报告, 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刘延东、李源潮、张德江等中央领导同志近期多次就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重要指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10个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积极配合, 全力推动。地方政府特别是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成立了就业工作协调机构, 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年度重点工作, 结合地方实际创新政策措施。各高等学校进一步落实“一把手”工程, 积极开拓就业市场, 深入开展就业指导服务, 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 为确保大部分毕业生实现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8年, 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启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项目, 这一项目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鼓励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为农村基层组织提供骨干力量、为各级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来自工农的接班人队伍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在全国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 中央有关部门继续大力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 各地也因地制宜积极扩大项目数量和规模。2008年, 中央和地方实施的基层就业项目达到118个, 比2007年增长26%。同时各高校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 在毕业生中进一步唱响了到基层就业的主旋律。2008年, 全国共有14万余名毕业生奔赴农村基层, 比2007年增加4 4%。

三是加强协作、上下联动, 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再上新台阶。2008年, 教育部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改委、国资委等单位共建“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 举办了22场全国性网上大型招聘会, 提供就业岗位近60万个;并首次多部门联合举办“全国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 提供岗位信息60多万条。各地也普遍加强了统筹协调, 进一步加大了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力度, 仅省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就开展了2000多场现场双选活动, 举办了1500余场网上招聘会, 受到毕业生普遍欢迎。

四是对地震灾区毕业生实施了积极有效的就业援助。汶川地震发生后, 各地教育部门以“优先安排、重点推荐、保障有岗”为原则立即开展对灾区毕业生的就业帮扶。20个省份对口支援川、陕、甘三省, 提供了近万个就业岗位, 绝大部分灾区毕业生离校时都落实了就业岗位。

五是高职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 毕业生就业率较大幅度提升。2008年, 高职院校进一步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大力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 强化实践环节, 毕业生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各高校不断加大投入, 积极开拓就业市场, 大力加强就业指导。2008年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2007年增长了近5个百分点。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的高职就业率已经超过本科就业率。

六是开展深入细致的毕业教育和服务, 确保了毕业生离校前校园安全稳定。2008年毕业生离校工作正值北京奥运前夕, 各地和高校按照“稳定是硬任务, 是第一责任”的要求, 切实以毕业生为本, 开展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形式多样的毕业教育和丰富多彩的离校活动, 绝大部分毕业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基本满意, 确保了高校校园稳定。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战胜了诸多困难和挑战, 取得了显著进展, 圆满地完成了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借此机会, 我代表教育部, 向辛勤奋斗在毕业生就业工作第一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 向关心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上述成绩的取得, 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得益于有关部门、各地方和高校的艰苦努力, 得益于全社会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 也得益于近年来我国进一步深化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 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实现了两次重大变革, 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 为适应国家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要求,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实现了从政府指令性计划分配到“市场导向、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转变, 这次重大变革的突出特点是,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效果, 这是一次深刻的成功的变革。

本世纪初,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我们进一步积极探索, 开拓创新, 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重大而深刻的又一次变革。这一轮变革的显著特点是:在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同时, 突出强化政府积极促进就业的职能, 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和机制, 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模式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一是确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建立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高等学校积极作为、社会各界多方支持的工作机制。二是形成了国家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框架体系, 这个政策体系很全面, 涵盖了针对就业指导、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失业登记、临时救助等多个方面的近百项政策措施。三是基本建立了以高校为主体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由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共同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四是探索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途径和办法, 通过政策激励和项目实施初步疏通了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渠道, 形成了一定声势。五是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初见成效, 高校人才培养进一步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这些政策和措施保证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逐年较大幅度增长, 绝大多数毕业生在当年实现就业, 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明确新阶段教育系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战略重点和任务要求

当前, 我国正处在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教育战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最根本的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我国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科学发展。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就是要充分认识当前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特殊重要战略意义, 准确把握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明确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的战略重点和目标任务, 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 创新体制机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首先, 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特殊重要性。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我国要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战略目标, 都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大学生就业工作, 努力使大批高素质人才能够及时进入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发挥作用,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为人民服务, 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迫切需要。就业是民生之本, 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关系到每一位毕业生的成才立业, 寄托着数百万家庭的希望。帮助大学生就业, 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直接体现, 是教育战线的神圣使命和职责。我们要从教育为人民服务的高度来认识大学生就业工作, 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 带着满腔热情, 千方百计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尽最大努力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愿望, 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舞台, 最大程度地帮助毕业生实现其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保持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毕业生就业状况是社会检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一, 毕业生就业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认同和选择。如果一所学校的毕业生大多数都难以就业, 就不能说这所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好的。同时也要看到, 毕业生就业状况如何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在校学生的学习状态, 甚至影响高校的稳定。因此,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是每一所高等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 是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 明确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 加强统筹协调, 创新体制机制, 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进展。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既与全社会的岗位数量和结构、就业市场发育程度、社会保障体系等就业环境密切相关, 又与教育系统内部的人才培养数量、结构、质量紧密相连。今年, 国务院制定的部门“三定”方案, 对教育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上的职能进行了调整, 明确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教育部等部门拟定毕业生就业政策, 负责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教育部负责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这一职能调整, 有利于加强部门的统筹协调, 有利于调动更多部门的积极性, 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教育部门要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 进一步完善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制度环境。

教育部门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刘延东国务委员做过多次批示, 核心要求是:高等学校要从专业设置、教学实践、师资水平等多方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源头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同时, 要完善政策服务体系, 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观。按照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要求, 根据当前就业工作新起点、新情况, 今后一个时期, 教育战线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在继续加强和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制度建设的基础上, 立足教育部门的职责,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把战略重点、工作重心放在更加注重全面增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的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上来, 放到更加注重教育系统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上来, 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方面, 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从根本上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 是新阶段高等教育战线的使命和责任, 而高等教育在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层次、教学内容方法、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等诸多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人民群众的需要还存在差距。教育战线必须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模、结构和质量的需求, 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紧紧围绕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需要, 科学规划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布局;要与有关部门联合, 加快建立职业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和大学生就业供求信息发布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的预测预警机制。各类高等学校都要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办学, 立足校情, 找准办学定位, 突出办学特色;要与社会相关行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 更加主动地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 特别是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 设置和调整专业, 重点推进“双证书”和“订单式”培养。高等学校要全面实施“质量工程”, 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突出在知识更新、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关键环节下大力气深化改革;加大创业教育力度, 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通过深化教学改革, 切实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 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另一方面, 要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要把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加强领导, 加大投入, 加快建设, 使之尽快适应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需要。一是要加强领导和机构建设,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都要落实“一把手”工程, 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人员、经费按照教育部文件规定的要求实现“三到位”。二是要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的系统建设, 特别要把信息服务摆在就业工作的突出重要位置, 加强校园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 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 尽快建立和完善便捷、有效、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 尽快解决就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 要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进一步完善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心理咨询等服务系统建设。三是要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相对稳定、校系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高等学校要鼓励和吸引优秀教师和工作人员从事就业工作, 加大对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力度, 重视院系就业工作队伍建设, 增强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通过加强教育系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 使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实现“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要求。

三、认清形势, 坚定信心, 全力以赴做好2 0 0 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深入分析、准确判断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 对于做好2009年就业工作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当前, 要充分看到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 对我国经济和就业影响更加明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8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调查显示, 当前我国宏观就业形势趋紧。教育部从有关省市和高校初步了解到的毕业生需求情况看, 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对一些地区、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继续增加, 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 比2008年增长52万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在看到严峻挑战的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战胜困难的有利因素。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 及时有效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 果断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将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坚持自主创新, 不断开拓新的市场, 保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同时, 企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规范也将有利于促进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就业。事实上,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矛盾, 毕业生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同时存在。我国经济经历了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很大空间, 只要把视野投向广阔天地, 只要坚持面向基层就业、坚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 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是相当巨大的。我们一定要理性地、辨证地认识当前形势, 既要看到形势的严峻性, 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 增强做好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又要看到积极因素, 坚定信心, 抓住机遇, 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为积极应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统筹协调推动教育系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近日, 教育部党组专门开会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并决定成立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由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陈希同志任组长, 副部长赵沁平同志、副部长李卫红同志、部长助理杨周复同志任副组长, 部内有关单位负责同志为领导小组成员。为做好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 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当前形势下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认真贯彻, 狠抓落实, 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 领导要高度重视, 靠前指挥, 逐级落实责任。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抓紧研判就业形势, 提出应对措施, 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 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强化部门协作, 迅速动员部署, 明确责任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毕业生就业工作, 分片包点, 深入高校, 对就业工作薄弱环节和薄弱学校加强督促、指导。各高等学校党政“一把手”要把就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 建立健全职能部门和院系目标责任制, 加强人员配备和条件保障。高校的书记、校长要深入职能部门和院系, 加强指导;院系负责同志要深入班级进行具体指导, 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学生, 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 将就业指导服务真正明确、落实到每一位毕业生。就像刚才发言的同志指出, 要以“非常时期、非常责任、非常决心”来对待和做好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 广泛动员, 主动出击, 千方百计收集岗位信息。

面对当前就业形势, 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把大力收集岗位信息作为当前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带着对学生深厚的感情, 以对学生极端负责的态度,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等多种方式, 调动全校力量特别是职能部门、院系以及班主任、辅导员、专业导师的力量积极为学生寻找就业岗位。要不惜“动员千军万马, 走遍千山万水, 道尽千言万语, 用尽千方百计”, 深入各行各业挖信息、找岗位, 特别要主动加强与行业协会及工商联的联系, 针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岗位需求潜力较大的行业、地区、单位收集需求信息。要结合本地、本校实际, 重点为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岗位信息, 引导他们扩大就业视野, 调整就业预期。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 广泛联系并吸引用人单位进校招聘, 热情周到地为用人单位提供服务, 确保招聘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场次和规模多于往年。

(三) 依托网络, 加大力度, 为毕业生提供丰富、便捷、高效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

教育部将加快“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和“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建设,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也要切实加强就业信息网络服务, 并与“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加强联合联动, 采取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办法, 开展丰富多彩的招聘活动。要提高网上就业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 加快实现部门间、区域间、高校间、校企间求职招聘信息共享, 要依托网络开展政策咨询、企业推介、职业培训等多种服务, 拓展服务功能。各高校要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通过网络提供个性化、深度信息服务;要尽快建立远程面试室, 为供需双方实现远程见面和网上初选提供便利, 提高求职效率, 减轻求职负担。

(四) 积极引导, 大力推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

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走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成长道路,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战略部署, 对学生加强教育引导, 形成到基层就业光荣、在基层锻炼成长成才的校园风尚。教育系统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及本地实施的各类项目的招募工作。今年出台新的征兵政策把征兵对象主体向大学生倾斜, 教育部门特别要配合各级兵役机关做好在高校毕业生中征兵的工作, 加强政策宣传和组织动员, 鼓励更多的毕业生为国防建设做贡献。同时我们正在与有关部门积极协调, 力争为毕业生服兵役后的出路和发展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快推动制定地方助学贷款代偿资助办法, 同时要因地制宜, 出台更多优惠政策措施, 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各高校要在毕业生下基层的数量和服务范围上取得新的突破, 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这是一个方向问题。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要加大创业工作力度, 实现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明显增加。要积极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技、财政等部门合作, 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经费、政策、项目的支持;积极争取利用当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区, 为高校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 组织创业实践;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等帮助和服务。高等学校要整合学校教务、科研、就业、学生工作、学生社团等系统的优势,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普遍开展创业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五) 加强就业服务的针对性, 对就业困难群体重点帮扶。

当前,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重点做好就业政策宣传和咨询, 让毕业生及时、全面地了解国家和地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帮助毕业生用好政策;各高等学校要根据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 加强分类指导, 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要在切实摸清每一个毕业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自身特点, 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特别要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汶川地震灾区生源毕业生等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 建立就业帮扶机制, 通过专项培训、重点指导、优先推荐, 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服务, 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六) 积极调整教学内容, 加强实习实践, 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从长远目标上讲, 教育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上来。针对当前形势, 今后几个月各高等学校要紧紧抓住毕业生离校前的教学环节, 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增加必要的专业培训;要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 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 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高职院校要普遍实行“订单式”培养, 确保学生至少有半年时间的顶岗实习,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特别是要抓紧落实近年来一直在强调、但一直落实不好的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都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工作, 这项工作对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有很大帮助, 只要各部门共同努力, 积极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配合, 这项工作是能够完成好的。

(七) 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全力维护就业安全与校园稳定。

就业是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一步, 越是就业形势严峻的时候, 越是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教育部门和高校要积极开展以当前就业形势教育为重点的校园就业指导服务活动, 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 要引导学生客观、理性、辨证地认识就业形势, 帮助毕业生解疑释惑, 稳定毕业生心态;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 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 积极主动地就业;要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 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刚才几位同志介绍经验时, 都提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在今后几个月的工作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作用, 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毕业生的心上, 帮助学生既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又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另外,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把就业安全和就业稳定作为硬任务, 特别要注重防范招聘欺诈和传销陷阱, 在招聘会安全、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等方面, 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 及时排查并消除安全隐患, 确保就业安全和校园稳定。

上一篇:2022学校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学生寝室使用大功率电器检讨书